教育部教育數字化范文
時間:2023-06-01 10:44: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部教育數字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該文開篇以場景式的描述記錄了來自加利福尼亞“葡萄酒郡”“North foothills中學”的學校數字化課堂的負責人Mr.G試圖說服不安的家長,努力消除家長們對使用“平板電腦”來代替紙質課本的疑慮。
這也必是國內K12教育在今后的5-10年中將看到的場景:一個由“計算機實驗課老師”升級到“教室數字化”前沿的激動而忙亂的年輕老師,一群處于數字化夾縫焦慮的中年家長和一個無法阻擋受到孩子們熱捧的數字化未來。
可以想見,美國老大搞的規模空前的教育數字化計劃也勢必在全球范圍內引起對K12“數字化課堂”建設的熱流。作為世界老二的中國也必然積極跟進。國力競爭的關鍵教育硬指標怎能落于人后?
事實上,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即使在美國也只是處于“著力推動”的開端。奧巴馬政府的計劃是,到2017年4千9百萬美國學生人手一個計算機設備(手提電腦、平板電腦或者智能手機),同時提供足夠的寬帶讓所有學生同時接入因特網。
根據時代周刊文章中所展望的場景:厚重的書本會被平板屏幕代替。所有的練習都存在云端,而不是在文件夾里。杜威十進制數學會讓位給谷歌…
美國教育部長阿倫·鄧肯對此表示:“這將是一個很大、很大的事件。”
K12中小學教育的數字化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是成為一個大熱點和人們認識到數字化教育的不可逆轉是在最近一兩年。這個趨勢在全球較發達地區基本同步。為什么是現在?其中自有原因:
1.網絡和計算機已經基本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基礎設施建設。下面輪到像教育這樣的應用層面發力階段。
2.經過差不多20-30年的數字化產品應用,一批掌握著教育決策權的人士也理解并開始傾向于這種徹底的教育數字化變革。
3.尤其重要的是,現在在校接受K12中小學教育的一代是沉浸在數字化環境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他們的思維和接受知識的方式已經改變。
如時代周刊文中所說“孩子們更喜歡從屏幕上獲得知識而不是從紙上。他們在課堂結束時會發出惋惜聲,數字化的課堂結束得太快。孩子們的注意力實際上在屏幕上集中的時間更長…”
當家長總在抱怨現在的孩子不愛讀“書”、注意力不集中、愛打游戲、學習能力下降等問題時。我不知道大人們是否認真思考過一個“自虐”的問題:或許是我們自己落伍了!我們要被淘汰的,學習本身已經走上一條新道路。
篇2
關鍵詞:數字化攝影;X線攝影;肺部感染性病變
胸部X線檢查是肺部病變最基本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占放射科工作量的一半以上[1]。其中,肺部感染性病變的診斷,對指導臨床治療及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的意義。數字化X線攝影(DR)由于其功能強大、圖像清晰、性能穩定的優點,與普通X線片相比明顯改善了胸片的成像水平,提高了影像的分辨能力。本研究通過回顧性研究,探討DR在胸部X線攝影技術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肺部感染性病變的患者80例,均給予傳統X線攝影及數字化攝影檢查。其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齡18~64歲,平均年齡(52.3±8.2)歲。
1.2方法 直接數字化X射線攝影選用安健Angell-DR數字化X線胸片攝影系統,配以東軟NSL-2000激光成像儀。傳統X線攝影選用普朗PLD6000X線胸片機,配泰晟TS435-L洗片機。兩機對80例肺部感染性病變患者同時進行肺部正、側位X線攝影。對獲得的胸部圖像進行分析,由3位放射科醫生一起讀片、討論并下結論。依據《全國放射科QA、QC學術研討會紀要》相關標準判定圖片質量等級:甲、乙、丙級片及廢片。
1.3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80例胸部數字化X線攝片,圖像的對比度,清晰度均優于常規X線攝片,細微結構顯示清晰。其中38例肺部感染性病變經圖像后處理,提高了對病變的顯示、分辨能力。其中3例經局部放大,圖像翻轉處理,發現肺部微小感染灶,使病變內部結構更清楚。常規X線攝片,6例因體態過瘦、過胖或攝影條件選擇不當等原因,造成圖像質量欠佳,經圖像后處理在窗寬、窗位方面調整以彌補了不足。
對比80例數字化圖像與普通X線圖像質量。直接數字化 X片中甲級片的數量顯著高于普通X線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直接數字化X射線攝影是目前臨床工作中最常用的x線攝影方法,在肺部病變及骨關節病變的篩查中占有重要地位。數字化成像的主要優點是在影像對比上能更好地顯示細微差別,并減少運動偽影和散射對圖像質量的影響[2]。
數字化攝影通過探測、成像、顯示三個獨立步驟來完成成像工作。它可在成像的同時自動處理圖像,將采集的影像信息傳遞到計算機,并由計算機進行數字化處理后顯示在熒光屏上,方便、快捷、準確。成像過程包括x線探測、成像、計算機圖像處理和存儲,最大限度地保留了X線片信息,能清晰顯示局部組織細微差別,提高圖像質。通過計算機可以調節圖像的對比度及灰度,突出病變的影像學特點。
常規X線成像是通過射入人體的X線部分能量因被吸收、散射而消失,其余能量經人體組織衰減后射出,并攜帶人體內部結構信息即X線影像,在經過轉換器轉換為可見光影像。但是在實際X 射線攝影中,僅有不到10%的X射線光子能直接被膠片吸收形成潛影,絕大部分X射線光子穿透膠片,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因此需要利用熒光增感屏來增加X射線對膠片的曝光,以縮短攝影時間,降低X射線的輻射劑量。由于熒光會發生光的漫射和散射,會使輸入到增感屏的X線信息影像發生畸變[3]。因此,雖然增感屏可提高屏與膠片體系的感光度,減少輻射劑量。但是,它的使用也影響了圖像質量。
由于胸部組織密度和厚度存在很大的差異,在一張胸部常規X線片上難以準確地看清胸部所有區域,需要不同曝光條件分別顯示不同的解剖部位或某一密度層次結構。常規X線成像由于受攝影條件的限制或攝影條件選擇不當會直接影響了圖像顯示效果,且無法彌補。而直接數字化X線攝影,只需在適當設定的范圍內一次曝光,經計算機處理后便可顯示出不同解剖部位或不同密度層次的高分辨力圖像,減少了患者因復檢造成的輻射劑量。本研究對比80例數字化圖像與普通X線圖像質量,發現直接數字化 X片中甲級片的數量顯著高于普通X線片。
直接數字化成像還能夠適應醫院的PACS系統,實現無膠片管理,降低醫療成本,通過網絡化操作為遠程會診提供了可能。數字化成像高保真性地保留了患者影像學資料,便于隨訪觀察時對比分析[4]。因此,直接數字化X線攝影是肺部感染性病變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具有很大的臨床應用價值和廣泛前景。
參考文獻:
[1]蒙慧華,煥江,龍騰河.移動式直接數字化X線成像在大型體檢胸部攝影的應用[J].吉林醫學,2009;30(23):2939-2940.
[2]荔川,周鵬,高雪梅.數字化成像技術在胸部創傷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32):75-76.
篇3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數字化資源;共享
近年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高校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使教育跟上信息技術發展步伐,我國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9年1月,國務院批準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正式提出“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終身學習體系”。2000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實施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的通知》又具體規定了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的目標等內容,計劃“用大約2年的時間,建設200門左右的基礎性網絡課程”。2003年4月,教育部又下發了《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號)。2012年,教育部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印發的通知》(教高廳[2012]2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發了《關于開展2012年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推薦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35號)。上述綱領性文件的制訂與下發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視程度。教育也隨之進入了網絡化的新時代。
在信息化教學成為教育適應時展新趨勢的背景下,國內高校一方面開始大力發展自身網絡建設,為教育信息化提供硬件基礎與環境保障。另一方面,在落實教育部質量工程過程中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如各級各類精品課程、視頻公開課等。如何將已建成的資源最大限度應用于教育、教學中,促進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同時加快資源建設與應用步伐的問題擺在了各高校面前。各高校紛紛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相應的問題也隨之出現。
一、 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概念與特點
教學資源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形成教學能力的、具有價值的、可以在教學中應用的要素。數字化教學資源主要指的是在由支撐平臺、應用軟件、硬件系統等構建的網絡環境以及利用數字技術處理的、可以在多媒體計算機與網絡環境下運行的軟件教學資源,比如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媒體資源和結構性較強的案例、試題、網絡課件、專題學習網站、課堂教案、講授型教材等資源,甚至網絡服務等都屬于數字化教學資源。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共享主要指的是通過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實現的,致力于建立統一的教學資源管理、評價標準,并對其進行管理應用,以達到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重目的。它的產生就是為了有效地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使其更有利于統一的管理、搜尋、共享、評價,并擴大教學資源的覆蓋范圍和服務范圍。
與傳統的教學資源相比,數字化教學資源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處理技術數字化。數字化處理技術將聲音、文本、圖形、圖像、動畫、音頻和視頻等信號經過轉換器抽樣量化,使其由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數字信號的可靠性遠比模擬信號高,對它進行糾錯處理也容易實現。2、處理方式多媒體化 指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存儲、傳輸、處理多種媒體形成的教學資源。與傳統的純文字或圖片處理信息的方式相比,經多媒體計算機處理的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多彩。3、信息傳輸網絡化 數字化教學資源可以通過網絡實現遠程傳輸,學習者可以在異地任何一臺上網計算機上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4、教學資源系列化 指數字化教學資源可由資源管理人員或教學人員對進行系統分類,在教學過程中向不同的學習者提供不同系列的教學信息。4資源建設可操作化 指教學資源允許學生和教師運用多種信息處理方式對其進行運用和再創造,師生還可將自己制作的資源(如電子作業)加入到數字化資源庫中。
以上是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概念與特點。顯而易見,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使學習不再局限于固定時間、地點及學習教材。使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從任何章節開始任何內容學習的新型學習方式成為現實。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下, 學習者的學習不再是依賴于教師講授與課本知識, 而是完全能夠利用數字化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探究學習。學習者的自主性、積極性將被最大限度的調動。
二、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的現狀
盡管數字化教學資源存在許多優勢,能夠對傳統教學進行有益補充,為當前教學改革提供數字化環境與基礎。但是,在實際建設與應用過程中還是出現了諸多不足,制約了教育信息化的進程與發展。筆者經過多年的關注與研究,將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中存在的不足歸納如下:
1、數字化教學資源重建設,輕應用。以精品課程為代表的國家質量工程的實施對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建設起到了顯著作用。各高校在最近幾年內紛紛引進或搭建了網絡教學平臺,精品課程建設平臺,建設了各級精品課程與一定數量的網絡課程。然而,教學資源建設不能脫離教學實踐,只有與教學同步,在實踐中不斷補充、完善,才能通過應用優化資源質量,切實發揮數字化教學的作用。在“以評促建”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為評而建”的問題,導致課程資源多為課程評審前突擊建設,“一切為了評審,時間短,任務重,臨時湊數。至于資源與教學的適用性,可學習性根本顧不上考慮。”是這類資源的典型特點,一旦評審結束,所建設的課程往往被束之高閣,其界面、欄目、內容幾年內未有任何變化,更談不上與課程同步,及時更新、補充、完善。
2、數字化教學資源數量多,質量差,重復現象嚴重,優質資源匱乏。當前高校教學資源建設過于分散,可能每個學校、每個老師都在建設。由于開發能力、技術水平有限。大多數所謂的“建設”是通過互聯網將已有的資源下載后,進行簡單修改后應用于教學。真正具有創造性、自主開發性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嚴重不足。
三、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的發展趨勢研究
1、樹立數字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學校管理部門、教師、學生應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積極引導資源共建共享理念。積極建設以學生為主體,倡導個性發展和科學性、系統性、權威性、選擇性、開放性相結合的優質教育資源,建設基于平臺與工具的資源庫和基于互聯與溝通的資源模式。將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的重點,由一般的資源庫建設向開發面向學生的學習資源轉變。以互聯、共享為方向, 以應用為目的,推動資源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2、建設內容豐富、技術先進、使用方便的數字化資源共享系統。麻省理工、耶魯等國外名校都推出了面向所有互聯網用戶的公開課程。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應建設內容豐富、技術先進、使用方便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信息平臺。
3、積極調動教學管理部門、學科教師、學生等各方力量參與到資源建設與共享工作中。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學校意識到資源建設的重要性, 紛紛開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進行資源庫的建設。然而, 無論是大規模的區域性資源庫,還是學校自建的小型資源庫,普遍存在著資源缺乏系統性、資源數量不足以及資源的共享、交流和整合不力等缺陷,導致了資源庫的實用價值未能得到充分體現。因此,資源的建設與共享必須依靠集體優勢,只由各盡所能、互通有無,才能建成比較系統和全面的資源共享系統,充分發揮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優勢。
4、建立健全共享資源建設技術標準。所謂資源庫建設的標準化就是使不同的資源建設者在進行資源建設的過程中采取統一的標準與辦法,并逐漸形成一定的模式。在統一的模式下, 資源能夠更好地兼容、復制、擴展、交流和移植,從而實現真正意義的共享。這樣既提高了資源建設者的工作效率, 又方便了使用者。目前國家教育部頒布的《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教育資源開發標準》征求意見稿屬于上層的技術規范,必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通用性, 因而只規定了各類資源的最低技術要求和核心標準, 但在實施資源建設時,需要根據這一規范制定更加具體的資源建設標準。
5、以應用為導向, 重視共享資源建設的實用價值。教學資源的建設不是最終目的,教學資源只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效地促進教育教學問題的解決,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教育教學資源的建設與規劃應該以應用為導向,從教學的實際需求出發,要服務于廣大教師與學生的實際應用。應充分重視使用者的需求分析,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開發和規劃相應的教學資源。
四、結束語
隨著網絡技術在教學領域的不斷深入融合,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及其共享平臺的建設方興未艾。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可利用性問題已經成為教學資源建設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在此進行的一個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構建,既有利于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又可以為網絡信息服務開辟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網絡教學資源共享信息平臺可以很方便地實現網絡教學資源的共建和重用 ,能有效整合與管理校內的各種網絡教學資源 ,以實現網絡教學資源的統一管理和共享利用 ,這對擴大學校教學規模、提高教學質量,促進科研和科學化管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金彥鐘.基于XML 的教學資源動態整合[J].電化教育研究,2005 (8).
[2]徐兆明.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探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2009,(13).
[3]劉萬年 施春明.對高校教育資源庫建設的思考 [J].教育傳播研究,2006,2.3.
[4]李曉鋒.武漢大學精品課程共建共享平臺構建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 2008,15.
作者簡介:
扈文英(1975-),女,寧夏銀川,北方民族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民族教育與信息化教學。
課題項目:
篇4
【關鍵詞】社區數字化 學習資源建設 經驗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G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003-01
一、社區教育數字化建設的主要經驗
(一)加強領導,統籌規劃、完善制度,加大投入。
1.成立省、市、區(縣)三級領導機構,街道(鄉鎮)、社區教育學院和學校相應成立工作小組,加強對本地區域數字化學習社區建設的統一領導與協調管理。
2.各級政府將數字化學習社區建設納入到“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建設目標和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并將其作為地方政府的重大民生工程和惠民行動來進行規劃和實施。
3.省、市、區(縣)各級財政加大對數字化學習社區建設的投入,街道(鄉、鎮)落實相應配套資金,確保設備設施、課程資源建設和數字化學習組織開展與表彰獎勵的支出需要。
(二)充分利用政策和項目資源打造數字化學習網絡和平臺。
市、區(縣)通過參加或承擔教育部“數字化學習示范中心”、國家重點科技支撐項目“數字教育公共服務示范工程”示范點以及“全國城鄉社區數字化學習示范基地”等項目,充分利用中央及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門的政策扶持;利用國家相關配套資金支持以及中央電大等高等院校在網絡技術、網絡服務和網絡學習資源方面的支持與幫助,結合自有資源和資金進行區域網絡改造升級,積極引進遠程教育管理平臺和資源,建立適合自身需求的社區教育網站。
(三)改進服務,滿足需求,建立社區數字化教育與學習的管理與師資隊伍。
市(區)社區學院及市電大加強對街道(鄉、鎮)社區學校數字化學習的組織管理與教學服務,加強網絡安全與用戶管理指導及對網站(中心)管理、技術、教學人員的培訓。大力建設適應數字化教學要求的、相對穩定的管理與師資隊伍。
二、推進社區教育數字化健康快速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統一規劃,合理配置資源。
提高市(區、鄉)數字化建設規劃的科學化和法制化水平,建立統一的標準,確定統一的目標,協調建設步伐,合理配置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把社區教育數字化建設的全部注意力和行動力都集中到為改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而構筑公共數字化平臺上來。
(二)做好頂層設計,建立體制機制,完善網絡體系。
采取“區域統一規劃,分區分級管理,資源共建共享,試點先試先行”的工作思路,建立“政府統籌領導,教育部門主管,以電視大學為龍頭,以社區學院為骨干,以社區學校為基礎”的數字化社區教育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市社區大學、區社區學院、市民學校、教學點的四級網絡體系。
(三)采取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和配套資金支持、加大地方財政投入和適度引進市場運作機制方式解決資金投入問題。
在資金使用上,根據當地社區學習的實際需要,根據數字化學習覆蓋區域大小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力求達到最優性價比。
(四)促進和實現本地區域內同類學習網站之間“一卡通”,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
各市、區(縣)目前都有很多可供數字化學習的網站,應該探索通過“一卡通”等方式讓居民用最簡便的方法共享這些網站的學習資源,避免資源的重復建設。目前除沈陽、大連、鞍山等部分市(區)的數字化學習平臺實現了與本地區其他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相關平臺整合融通外,遼寧省部分城市、區(縣)的學習資源有效共享和交互還沒有完全實現,因此,應該加強部門溝通和協作,破除和解決與此有關的體制、機制和利益上的障礙,有效整合本地網之間各類數字化學習資源。
(五)加強基地建設和項目研究。
省、市、區(縣)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支持和鼓勵各級各類社區教育單位積極申報國家和省市地方組織的數字化社區建設試點和實驗研究項目,并給予政策扶持和必要的資金配套,鼓勵其結合本地實際,總結經驗,探索模式,促進和帶動本區域和全省社區教育數字化更快更好發展。
(六)充分開放和利用各類教育資源。
在各級政府主導協調下,社區教育機構和單位應與轄區內的大中小學校、企事業單位積極溝通合作,建立資源共建共享機制,例如,各級各類學校應主動積極地提供現有機房等資源為所在區域居民的數字化學習提供條件。
篇5
【關鍵詞】 關節炎,類風關巴布劑;大鼠;核轉錄因子-κβ;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β
類風濕關節炎(RA)是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基礎為關節滑膜的過度增生,誘導異常增生的滑膜組織發生凋亡可能成為治療RA的有效途徑。滑膜的增生與凋亡之間的平衡受多種因素的制約,細胞因子是其因素之一。在眾多細胞因子中,腫瘤壞死因子(TNF)-α和白細胞介素(IL)-1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TNF-α抑制細胞發生凋亡的機制受核轉錄因子-κβ(Nuclear factor-κβ,NF-κβ)的調控[1], Yamasaki等[2]研究認為NF-κβ可能是治療RA的目標分子。本實驗通過對牛Ⅱ型膠原(BcⅡ)誘導關節炎(CIA)大鼠不同組合穴位貼敷類風關巴布劑,觀察其對大鼠滑膜細胞NF-κβ表達的影響,并初步探討經絡腧穴在其中的作用。
1 實驗材料
1.1 動物
Wistar大鼠,清潔級健康雄性,80只,體重(120±15)g,購
于上海斯萊克實驗動物有限責任公司,正常飼養。
1.2 藥物與試劑
雷公藤、白花蛇舌草、乳香、沒藥;BcⅡ,Chondrex公司(美國);完全弗氏佐劑,Sigma公司(美國);IL-1βELISA kit購于Biosource公司(美國);TNF-α ELISA kit購于Biosource公司(美國);NF-κβ購于santa cruz Biotechnology,inc(美國);多聚賴氨酸玻片100張,EiVision+PolymerHRP(Ms/Rb) IHC Kit 6 mL。
1.3 儀器
顯微鏡OLYMPUS(日本),低溫高速離心機BECKMEN(美國),酶標儀Bio-rad680(美國)。
2 實驗方法
2.1 類風關巴布劑的組成及制作方法
雷公藤、白花蛇舌草、乳香、沒藥等,共12味,按固定劑量配伍(其中雷公藤占總藥量的28%),曬干,研粉,過20目篩,用80%乙醇滲漉提取,然后過濾取液,經低溫低壓(50 ℃,-0.8個大氣壓)蒸餾去乙醇后得浸膏。將浸膏按一定比例加入事先配制的巴布劑基質(主要成分明膠、甘油、聚丙烯酸鈉等)中,并加入0.5%的促滲劑(氮酮)、一定比例的乳化劑及防腐劑等,充分溶合,均勻涂布于無紡布上,覆蓋聚乙烯薄膜,切成3 cm×3 cm的方塊(重量1 g),密封包裝,陰涼處儲存備用。
2.2 造模和分組
隨機從100只大鼠中選出10只為正常對照,其余90只用于造模,參照文獻[3]方法配制成Ⅱ型膠原乳劑。具體方法為:在無菌條件下,用0.1 mol/L冰醋酸充分溶解BcⅡ,濃度為4 mg/mL,置4 ℃冰箱過夜后,與弗氏完全佐劑等體積混合、振蕩乳化,制成BcⅡ乳劑(即每0.5 mL含1 mg BcⅡ)。置4 ℃冰箱保存備用。注射方法:于大鼠背部及尾根分5點行皮內注射,每點0.1 mL,總量0.5 mL(含1 mg BcⅡ型膠原)。15 d后同法分2點皮內激發注射。正常對照組予以生理鹽水同法注射。初次免疫25 d后參照關節炎指數評分標準[1]對造模效果進行評估,評分達6分以上的大鼠被用于繼續實驗。將造模成功的大鼠隨機分為4組,即類風關巴布劑局部穴位貼敷組(局部組)、類風關巴布劑遠道穴位貼敷組(遠道組)、類風關巴布劑系統穴位貼敷組(系統組)和模型對照組(模型組)各10只。
2.3 給藥
根據臨床及有關動物實驗的取穴方案[4]取穴。系統組:大椎、雙側腎俞、雙側太溪,共5個穴點;遠道組:大椎、雙側腎俞,共3個穴點;局部組:雙側太溪,共2個穴點。根據貼敷總面積相同(劑量相等)的原則,系統組每穴貼敷面積為0.15 cm2的圓形巴布劑(半徑0.22 cm);遠道組每穴貼敷面積為0.25 cm2(半徑0.28 cm);局部組每穴貼敷面積為0.375 cm2 (半徑0.35 cm)。在穴位處脫毛后貼敷,每3 d貼敷1次,共5次,每次雷公藤甲素劑量約為3.8 μg[5]。正常組和模型組模仿局部組貼敷不含藥物的巴布劑基質。15 d后各組同時處死取標本。
2.4 取材
大鼠稱重,用2%戊巴比妥納腹腔麻醉,仰位固定,沿著左側后腿膝關節正中縱行切開皮膚直至暴露出膝關節位中心約3 cm×3 cm的區域。沿髕骨上緣約0.3~0.4 cm處向下切割至股骨,再分別沿髕骨兩側向下分離至脛骨,此時即打開了膝關節腔,可見由髕骨下極向下延續有一層平滑光亮呈淺淡黃色的滑膜組織。用眼科直鑷輕輕夾住其中央,用眼科剪完整剪下,置10%的中性甲醛中固定,用于檢測NF-κβ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同法取右側滑膜,滑膜取出之后,用生理鹽水1 mL沖洗關節腔,收集關節腔液和關節滑膜組織,用于IL-1β、TNF-α的檢測。
2.5 檢測指標
2.5.1 細胞因子的檢測
IL-1β、TNF-α活性測定采用ELISA法,按照所附說明書測定關節滑膜組織溶漿的活性。先加入標準品和待測樣品,設置陰性對照,加入生物素結合的一抗(IL-1β、TNF-α),37 ℃溫箱孵育2 h,然后用洗滌液充分洗滌4次,向濾紙印干。加入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二抗工作液25 ℃孵育1 h,再用洗滌液充分洗滌4次,向濾紙印干。加入顯色液25 ℃孵育30 min后加入終止液。上機檢測吸光度值。
2.5.2 滑膜組織核轉錄因子-κβ的免疫組化ABC染色
準備組織切片(石蠟切片脫蠟至水,冰凍切片和細胞培養片用適當方法固定);抗原修復(微波加熱法,適用石蠟切片),將切片置于耐高溫容器中,注入抗原修復液,使切片位于液面以下。置微波爐內加熱使容器內液體溫度保持在92~98 ℃之間并持續5 min,取出容器,室溫冷卻,30~50 min后降至室溫。用TBS 沖洗切片4~5次,甩干,擦凈,加20 μL 3% H2O2-甲醇溶液(Reagent F),于室溫濕盒中封閉30 min。取出切片,用TBS沖洗4~5次,甩干,擦凈。用封閉液(Reagent B)20 μL覆蓋,室溫濕盒孵育30 min。用吸水紙將封閉液吸去,勿洗,滴加適當比例稀釋的一抗。37 ℃孵育1~2 h或4 ℃過夜。TBS沖洗4~5次,甩干,擦凈。滴加生物素標記二抗(Reagent C)20 μL,室溫濕盒孵育1~2 h。TBS沖洗4~5次,甩干,擦凈。滴加酶標親和素(Reagent D)20 μL,室溫濕盒孵育30 min。TBS沖洗4~5次,滴加DAB工作液(Reagent E)約30 μL/片,著色后迅速(約1 min內)沖洗干凈。20 μL蘇木精(Reagent G)復染。沖洗干凈脫水封片,鏡檢。
2.5.3 核轉錄因子-κβ積分[6]
在滑膜組織中NF-κβ表達陽性的滑膜組織細胞核呈橘黃色或棕黃色,每張切片沿滑膜組織帶計算400倍視野中陽性細胞的占有率,計數3個視野,標出每個視野平均陽性細胞占有率,并按陽性細胞占有率分為5級:“0”為無陽性細胞,“+”為陽性細胞0~25%,“++”為陽性細胞25%~50%,“+++”為陽性細胞50%~75%,“++++”為陽性細胞75%~100%。0級積分為0,“+”積分為1,以此類推。
2.6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1.0統計軟件,若數據為正態分布總體比較采用多組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比較用q檢驗(Newman- Keuls法),否則用秩和檢驗的Kruskal-Wallis法和Nemenyi法,P
3 結果
(見表1、表2)表1 各組大鼠滑膜細胞NF-κβ的表達(略)注:與模型組比較,P
轉貼于
4 討論
NF-κβ是1986年由Sen和Baltimore首先報道[7],并發現B細胞核提取物中有一種核蛋白能與免疫球蛋白K輕鏈基因增強子κβ序列特異結合,促進了K輕鏈的表達,被稱為NF-κβ。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RA發病的過程中,NF-κβ做為轉錄因子家族成員參與了滑膜組織的過度增生和炎癥過程[8]。NF-κβ在胞漿中與其抑制亞單位Ⅰ-κβ結合而處于未活化狀態,并可被TNF-α、IL-1β等不同的信號所激活,其活化則有賴于胞漿中Ⅰ-κβ的降解。在正常滑膜,NF-κβ的表達量很低[9]。在RA的滑膜中,免疫活性NF-κβ蛋白p50和p65大量表達于襯里層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中[10]。NF-κβ的活化在RA早期滑膜炎癥和增生的過程中起中心罪犯作用[11]。
在正常細胞構成性表達活化的NF-κβ僅見于成熟B細胞、漿細胞和某些神經元中,而其他大多數細胞的NF-κβ需在外界的刺激誘導下發生激活。許多細胞外因素可誘導NF-κβ的活化,如炎性細胞因子TNF-α、IL-1β等,但最終都通過IKK使Ⅰ-κβ降解而與NF-κβ解離,暴露NF-κβ的NLS,使NF-κβ經核孔進入核內,與DNA靶序列結合,發揮轉錄調控效應;而NF-κβ的活化導致了許多基因的表達,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調節機體的生理和病理反應。在此過程中,TNF-α、IL-1β等前炎細胞因子在NF-κβ作用下生成增加,它們作為外界刺激因子進一步活化NF-κβ信號通路,產生正反饋放大作用,這是NF-κβ迅速動員、反應靈敏的重要條件。然而,由于NF-κβ活化導致大量細胞因子、酶等生物活性物質的產生,它的過度活化必然導致機體的病理反應和損傷,正常細胞內NF-κβ的活化是在細胞內外通路的正、負反饋的精細調節下,使NF-κβ的活化保持在適當的水平。正、負兩種反饋調節往往同時進行,NF-κβ是否處于活化狀態則取決于何種調節占優勢。
CIA的產生和發展與RA有著很多的相似性,二者都依賴于自身反應性T細胞和B細胞的激活,并能產生類似類風濕因子的抗體。Seetharaman等[12]在CIA大鼠的研究表明,對于Ⅰ型和Ⅱ型T細胞依賴的免疫應答而言,抗體誘導NF-κβ的活化主要導致T細胞依賴的免疫應答,抑制NF-κβ信號通路,使血清TNF-γ、IgG2a抗Ⅱ型膠原(CⅡ)抗體水平明顯下降而IgG1水平不變,CD8+T細胞減少,CIA發病率及嚴重性明顯減少和減輕。因此,本實驗選用CIA大鼠為模型。
RA屬于中醫學“痹證”范疇,近年來,大量研究認為雷公藤對CIA大鼠有效,并有采用含雷公藤的復方中藥穴位貼敷治療CIA大鼠的研究[13]。我們將以雷公藤為主藥的復方中藥制劑與針灸穴位有機結合,研制類風關巴布劑,并進行了毒理、制劑學及臨床的研究,在大鼠佐劑性關節炎穴位貼敷研究中,證明相同的給藥劑量(貼敷面積)不同的穴位組合作用有差異,以系統組(遠近配穴)最佳[14]。另據研究,雷公藤甲素可以下調CIA大鼠滑膜細胞TNF-α的表達,同時還可以有效抑制NF-κβ的表達與活性[15]。本實驗中,造模后NF-κβ積分水平明顯升高,治療后各組都有所下降,以系統組最接近正常,同時治療后各組滑膜浸液的TNF-α、IL-1β水平也有明顯下降。因此,類風關巴布劑穴位貼敷能夠有效打破NF-κβ與TNF-α、IL-1β之間的正反饋調節的惡性循環。
在本次實驗中,除了藥物的療效外,合理用穴也是關鍵要素,一方面,通過經絡腧穴給藥對藥效的放大作用來提高療效,另外,遠近配穴可能通過標本兼治,多靶點起效,使其整體療效優于單純遠道取穴或局部取穴。
參考文獻
[1] Aggarwal BB. Tumor neerosis factors recepotor associated signaling molecules, JNK and NF-κβ[J]. Ann Rheum Dis,2000, 59(suppl 1):6-16.
[2] Yamasaki S, Kawakami A, Nakashima T, et al. Importance of NF-κβ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synovial tissues:in situ NF-κβ expression and in vitro study using cultured synovial cells[J]. Ann Rheum Dis,2000,60:678-684.
[3] Larson P. Homologous type Ⅱ 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 in rats[J]. Arthritis Rheum,1990,33:693-701.
[4] 王友京.針灸對實驗性關節炎的治療作用及其機制的探討[J].中國針灸,1996,16(2):51.
[5] 陳凌云,葉建晨.RP-HPLC測定類風關巴布膏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J].中草藥,2004,35(9):993-994.
[6] 陳光星,劉 良,趙詩哲,等.青藤堿對膠原誘導型關節大鼠滑膜細胞增殖及凋亡影響的研究[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5,9(5):284-287.
[7] Sen R, Baltimore D. Multiple nuclear factor interact with the immunoglobulin enhancer sequences[J]. Cell,1986,46(5):705-715.
[8] Firestein GS, Manning AM.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rheumatic disease[J]. Arthritis Rheum,1999,42(4):609-621.
[9] Handel ML, McMorrow LB, Gravallese EM. Nuclear factor-kappa B in rheumatoid synovium. Localization of p50 and p65[J]. Arthritis Rheum,1995,38(12):1762-1770.
[10] Marok R, Winyard PG, Coumbe A, et al. Activation of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nuclear factor-κβ in human inflamed synovial tissue[J]. Arthritis Rheum, 1996,9(4):583-591.
[11] Miagkov AV, Kovalenko DV, Brown CE, et al. NF-kappa B activation provides the potential link between inflammation and hyperplasia in the arthritic joint[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8,95(23):13859-13864.
[12] Seetharaman R, Mora AL, Nabozny G, et al. Essential role of T cell NF-kappa B activation in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J]. Jimmunol,1999,163(3):1577-1583.
[13] 方劍喬,吳 翔,劉 瓊,等.雷馬貼膏穴位敷貼對大鼠膠原性關節炎治療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6,13(4):226-227.
[14] 葉天申,蔣松鶴,謝文霞,等.不同組合穴位涂敷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的療效比較[J].針刺研究,2003,28(2):132-137.
篇6
關鍵詞: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模式;共建共享;運營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8-0141-03
隨著以計算機網絡和通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特別是WEB2.0后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趨勢,云計算、移動化、社交化、大數據等技術層出不窮,信息技術正在推動社會的變革和發展,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可以說,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已成為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舉措,今年3月,教育部還專門頒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的建設程度決定教育水平的質量,而教育資源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隨著數字校園的建設和實施推進,教育領域對數字化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長。然而,從曲靖市目前教育資源共享和使用的情況來看,雖然教育管理部門和部分學校建立了教育資源中心,但由于“教育信息資源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1],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存儲分散和各個系統之間不具備互操作性[2],而且學校通過購買等方式建設的教育資源形同擺設,沒有發揮實際作用,使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存在很多問題。能否實現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有效共享,已成為教育信息化順利進行的重要制約因素[3]。因此,論文主要從曲靖市現行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模式和存在問題入手,針對曲靖市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的難題,提出整體規劃、分布實施、共建共享的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模式,為教育信息化建設中教育資源共享提供參考。
1 曲靖市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1.1現行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模式
時至今日,曲靖市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和應用還處于發展階段,沒有全面推行,經查閱相關文獻得知我國的信息化教育資源的建設都還處在發展階段,沒有形成統一的教育資源庫建設模式[1]。邊遠地區農村中學連網絡基礎設施都沒有建設,更談不上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了,條件較好的城區和部分地區學校建立了自己的資源庫,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歸納起來,這樣的共享模式是在市、縣、學校等機構組織建立資源庫中心,然后這些組織再把資源配送到需要資源的老師和學生那里,形成單向的共享模式。這種共享模式如圖1所示,以行政區劃為主體,從上到下配送。
曲靖市教育信息化建設剛剛起步,許多學校都只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門戶網站建設,初步形成數字化校園雛形,政策扶持力度和制度建設上仍相對落后。據調查,學校一級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基本沒有資金支持,國家對邊遠落后地區教育設施支持都是以實物的形式發放。因此,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的建設只能在條件較好的學校和市、縣教育主管部門進行,從而形成如圖1所示的資源共享模式。大多數學校都是調動本校教師的積極性,把平時積累的優質資源保存起來,交由專職人員管理,統一存儲在學校的服務器上,以便老師和學生共享,這是學校實現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的主要方式。
1.2現行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模式存在的問題
1.2.1單向垂直的共享模式不能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需求。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的一個目的就是發揮資源的時效性,老師學生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需要時能從資源中心獲得。然而,從圖1的共享模式來看,雖然教師和學生可以從本校的資源中心下載一些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需求,但由于客觀條件限制,學校采取的是以購買方式或從上級教育主管部門那里獲取資源的方式來建立資源庫,往往容易造成共享資源內容和教學內容不一致,共享資源不能為教師靈活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提供幫助。這種共享模式是單一的從上到下的強加式的模式,把資源的使用主體(教師、學生)和資源的提供者(企業、公司、學校)完全隔離開,兩者缺乏溝通和合作,導致資源內容和教學實際脫節。一方面,教師學生確實需要大量資源但找不到適合的,另一方面,市、縣和學校也花費不少資金建設資源庫,但這些資源卻不能滿足老師和學生需求。
如何保證開發的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滿足教學要求的科學性、教育性、時效性和地域性,滿足教師因材施教的個性化需求,緩解新形勢下的供需矛盾,已經成為制約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有效利用的瓶頸。曲靖市當前的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模式顯然沒有解決這一問題。信息環境下教學要發展,教育資源必然走共享之路,這也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發展趨勢,必須在這方面加強研究,提高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
1.2.2資源重復建設、浪費嚴重。不論在哪一級,資源的建設都各自為政,上下級之間和橫向之間不互通,學校沒有及時了解其他學校和部門資源庫建設情況,也沒有對本校教師和學生做需求調研,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建立學校的中心資源庫。縣教育管理部門也簡單地按上級要求,不對其他同級教育部門的資源建設情況和所屬學校的資源建設情況以及對資源的需求做調研,按他們的理解實施資源庫建設,不管有用與否。市級教育管理部門更是沒有充分考慮建設資源庫的價值,而是隨波逐流,沒有目的地建立資源庫。這種方式構建的資源庫沒有發揮資源共享的效應。
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沒有整體規劃,沒有對建立資源庫進行可行性分析和經濟價值分析,也沒有指定計劃如何實施,而是在數字化校園的大環境下不得不進行資源庫的建設。采取購買方式建立的資源庫存在如下問題:質量不能得到保證,除非信譽較高和責任心強的公司和企業開發的教育資源;通用性差,各個系統實現技術不同,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兼容性差,沒有統一的使用接口,不同資源庫之間無法互操作,無法形成統一平臺,共享度低,使用不方便[5,6],導致這些資源形成“資源孤島”;重復建設,各部門和學校有可能購買到重復的資源,造成資源浪費;受知識產權保護,購買的資源是有償服務的,商家授權使用的用戶數或使用單位有限制,優質資源不能充分利用,但又要保護開發者的合法權益,兩者是相互關聯和矛盾的[5],如何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成推進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的一個關鍵問題。
1.2.3管理不合理和不科學。這種集中式的管理方式不方便資源使用者的意見及時有效地反饋到開發者那里,對資源做相應修改。此外,當教學大綱或教材發生變化時,資源也應相應的調整,而現行的資源共享模式,使用者和開發者之間是脫節的,也無法解決資源及時更新問題[4]。這種管理缺乏政策引導、激勵、督促和規范,就是單一的從上到下的管理,每個資源庫自成體系,只對上級負責,處于自發和無序的狀態[5],這種管理方式極不科學,不利于資源共享的健康發展。資源建設只有上級指揮下級如何建設而沒有聽取下級的建議,雙方信息不對稱,上級憑自己的突發奇想構建的資源根本對老師和學生不起任何作用。為了有效促進資源共享,必須改變這種格局,教育領域上下級互通信息,互相促進,共同建設資源庫。
1.2.4運行機制不合理。資源共享的實質是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從社會層面上來看是節約社會資源,因此,經濟效益增長是一個出發點。然而,現實往往是資源開發者想通過較少的資源獲取最大利潤,而資源使用者想以最小化的投入得到最大化的資源,這兩者之間也是互相聯系和矛盾的。現行的運行機制只把已有的資源強加給使用者,甚至有些是付費使用,而不管這些資源是否適合他們。當出現上述的矛盾時,要么讓使用者付費,要么不購買,這種運行機制打擊了使用者的積極性,花錢買不了想要的資源,當然沒有人愿意使用共享資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沒有一套有效的機制保證這兩者之間可持續發展。
總之,上述種種問題已嚴重制約曲靖市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程,與國家的發展思路是不協調的。如何在經濟投入教育領域有限的條件下,利用當前數字校園環境構建行之有效的模式實現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已經成為教育信息化進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 曲靖市數字化基礎教育共享模式
根據曲靖市經濟和教育發展水平、師生信息技術能力和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提出曲靖市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要按整體規劃、分布實施、共建共享的模式進行。長期來看,資源建設要具有前瞻性,既考慮各地區、各學校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同,又要兼顧以統一方式建設的資源庫具有擴展性,所以要從長計議,徹底規劃曲靖市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藍圖。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分布實施,建設過程中用戶也可以是開發者,形成共建共享模式。利用現有數字校園環境和規避前述問題得到構建模式如圖2所示。
圖2中,資源庫的存儲還是原來的市、縣、學校三級模式分布式存儲,現在這三級存儲之間是互聯的,不是以前的從上到下的單向方式。而且這三種級別的資源庫都集中在曲靖市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平臺中索引,所以用戶只需訪問統一地址就實現了全市范圍內的資源共享。這樣不論哪兒的用戶,使用的是同一個平臺,該平臺好像專門為自己服務一樣。
曲靖市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管理平臺屏蔽了系統的差異性,用戶使用的是統一界面,資源的存儲對用戶來說是透明的,用戶不管資源存在哪一級服務器,也不管如何存儲,只關心使用。任何地區的用戶可按相關學科查找自己需要的資源,把自己的資源按相關標準形成后上傳到服務器即可。實質上,資源還是按三級模式存儲,但對用戶來說,就好像一個龐大的服務器,而不知它在哪里,除此之外,用戶所有的操作都在該平臺上完成。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也是通過該平臺和資源開發者聯系的,把按用戶意見修改完善的資源進行更新,各級管理人員和學校用戶在統一平臺上操作,所有的操作結果都通過該平臺顯示。
用戶、各級教育管理機構負責人、學校負責人都使用相同平臺進行資源查詢、上傳、更新和下載,系統自動進行資源和其他數據的信息流轉,對所有用戶而言,面對的只是一個應用系統,從應用角度來說,資源共享簡單易用。人人都可使用,人人都可參與,人人都可建設,形成了共建共享模式。
3 結語
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是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是響應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的號召而勢必建設的項目。科學合理地利用成熟的信息技術和已有數字校園基礎采取正確的策略進行整體規劃、分布實施和共建共享的模式構建的曲靖市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體系滿足本地各方人士的需求。曲靖市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平臺的搭建使資源共享應用簡單實現,但如何建設優質資源仍是一個難題。期望通過教育資源共享來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使教育資源的建設不斷社會化。實現曲靖市數字化基礎教育資源共享是一項復雜的工程,論文敘述的構建模式和運營機制旨在為曲靖的教育服務,當然,也希望此舉能為其他資源共享提供參考和示范。
參考文獻:
[1]熊才平,朱愛芝,黃萍萍.教育信息資源“區域共建共享”開發應用模式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0,16(2):41-44.
[2]趙厚福,祝智庭,吳永和.數字化學習資源共享的技術標準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0,(6):66-69.
[3]高鐵剛,張佳,馬鑒.基礎教育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9,(6):70-74.
[4]張雪,張立國.信息化教育資源區域共享模式的構建[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1,25(2):113-116.
篇7
深入調研 科學規劃
2012年,河南財專先后入選河南省教育部門首批教育信息化試點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學校成立領導小組,整合相關資源,對數字化校園建設進行了扎實準備。經過將近一年的精心調研,起草了《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實施方案(草案)》,邀請鄭州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鄭州輕工業學院等高校教育信息化專家進行論證,形成《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實施方案(2013-2015年)》。
2013年,河南財專以數字化校園建設為載體,以學校提升辦學層次為契機,以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導,在基礎設施建設支撐下,以應用系統和信息資源建設為重點,強化學校財經教育特色優勢,消除信息孤島和應用孤島,建立學校統一信息系統,建成一個總體上達到國內同類院校先進水平的高速、開放、可靠、智能的校園數字化平臺,為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數字化服務,為學校教育向信息化轉型和提高辦學層次提供堅實的數字化支撐平臺。
加大“硬件”投入
基礎設施的更新換代是建設數字化校園的物質保證。河南財專抓住新校區建設有利時機,率先完成了教學實驗樓、辦公樓的校園網高標準建設。2013年以來,在校園網一期工程的基礎上,加快建設校園網二期工程,實現了學生宿舍樓、后勤服務樓、校醫院、學術交流中心等新建樓宇的校園網全覆蓋,使全校校園網覆蓋率達100%。學校先后投入專項資金,更新換代服務器、信息存儲等設備,增加設備數量,擴大存儲空間,大幅提升了網絡數據中心的網絡存儲能力。在校園網原有兩個網絡出口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網絡出口,總帶寬達到2.5Gbps,校園網速在全省高校中處于領先水平。網速的大幅度提升是全校師生對于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一個最為直觀的感受,大大提高了師生們的辦公和學習效率。
學校同時加大公共教學機房和多媒體教室建設力度,新建6個公共教學機房、52間多媒體教室、225個標準化考場,改造49個電子白板教室,使公共教學機房和多媒體教室分別達到20個和201間,實現了全部教室安裝多媒體設備的預期目標,改善了學校的教學信息化條件。
通過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改造和擴建,廣大教師在教學中更為方便、快速、高效地使用多媒體課件、視頻教學、網絡信息交流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升。河南財專多媒體教學課程達到100%,所有的課程都運用多媒體手段教學。
加強“軟件”建設
學校通過周密論證,制定了統一信息標準,為全校信息交換、資源共享奠定了基礎,建設了統一信息門戶、統一身份認證和共享數據中心平臺,為業務系統信息展示、身份管理和資源共享創造條件。在此基礎上,學校建設了辦公自動化系統、數字迎新系統、人事管理信息系統、即時通訊系統等應用系統,集成資產管理、財務管理、圖書管理、車輛管理、教務管理、學生管理、電子郵件系統等業務系統,使師生們通過一個賬號、一個密碼就可以登錄以上諸多系統,實現了教務、學生、人事、網絡等管理服務的一體化,切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務水平。
2014年9月,在新生報到中首次啟用了數字迎新系統。以往的新生報到需要提前打印出學生信息,報到時再人工查找比對核實,費時費力。運用該系統后,工作人員在電腦上快速調取新生入學信息,縮短了學生等候時間,實現了20秒的數字化快速迎新,保障了新生入學報到的高效有序。
2015年3月,河南財專的師生們拿到了全新的印有自己照片及個人信息的校園一卡通。這小小的一張卡片看似和以前的餐卡并無區別,卻集財務、后勤管理、圖書館使用等功能于一身,省卻了攜帶餐卡、圖書借閱卡、學生證、工作證等等的不便。
搭建網絡學習空間平臺
2014年3月,國家教育部門的《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中提出“加快網絡學習空間普及和應用”,倡導教師和學生擁有實名的網絡學習空間平臺,借助這個平臺實現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全面互動。
2014年6月,學校入選河南省教育部門“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試點學校。學校成立網絡學習空間建設領導小組,建設專題網站,搭建Sakai網絡學習空間平臺,為廣大師生提供強大的“教”與“學”的網絡虛擬環境,倡導教師建立運用信息化教育平臺。借助網絡學習空間平臺,老師們把多媒體課件、教學大綱、教案、習題、作業等教學資料上傳到平臺,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獨有的賬號密碼登錄平臺,下載課程學習資料,與老師實時交流,與同學討論學習內容、上交作業。網絡學習空間平臺的建設,使教學跨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交流互動,推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更新了教師教學觀念,改進了教學方法,把技術與教學實踐的融合落實到每個教師與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中去。
學校大力推廣網絡學習空間平臺,制定了考核評比辦法,對教師建設使用且考核合格的網絡學習空間課程給予資助,對于評比優秀的網絡學習空間課程給予獎勵,將網絡學習空間建設的相關要求納入教師職稱晉升標準,激發師生們建設使用網絡學習空間的積極性。2015年6月,學校開展網絡學習空間課程評比,通過網絡學習空間后臺的統計考核和評審專家的現場打分,確定了成本會計、計算機網絡、金融企業會計等15門課程為網絡學習空間優秀課程。
篇8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調查;中職示范校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6)01-0030-07
作者簡介:黃小平(1971―),男,碩士,安徽省桐城望溪高級職業技術學校教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和中職計算機教學。
2010年6月,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共同印發《關于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的意見》,中央財政投入100億元,分三批遴選支持1 000所中等職業學校深化改革,為全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大幅度提高這些學校辦學的規范化、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其中,數字化校園建設是國家中職示范校申報和驗收的基本條件。2015年1月,教育部了《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要求將數字校園建設作為推動職業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為更好地了解各中職示范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基本情況,筆者對安徽省首批中職示范校數字化校園建設進行了調查。
一、調查對象與調查方法
(一)調查背景與基本情況
2014年安徽省9所學校正式通過國家三部委的驗收,成為首批國家中職改革發展示范校。通過實地調研、網絡監測(各示范校門戶網站和中職示范校成果展示網站)和問卷調查等方法,采集了許多資料和官方數據,查閱了各示范校的項目任務書、申報表以及驗收結果的總結報告,了解了安徽省首批中職示范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基本情況。這些正式公布的成果數據是國家示范校驗收的基本依據,對于這些學校信息化發展和數字化校園特色項目的建設情況是最佳的佐證。
對首批中職示范校進行了專題問卷調查,因缺少對蕪湖高級技工學校的調研,故補充第二批示范校安徽機械工業學校的調查數據作為參照,調查的中職示范校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二)調查表制作說明與調查方法
為更好地獲取安徽省首批中職示范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基本數據,參照中國教育技術協會職業教育技術委員會2013年5月制定的《職業院校“數字化校園”評比標準(試行)》并進行了簡化和取舍,制定出數字化校園建設調查表。問卷發放從2014年6月份開始,截止時間為2014年12月,通過網絡郵件或者QQ方式直接發送和回收,問卷調查數據主要是以各示范校國家級驗收的基本數據為參照,參與調查的對象基本是各示范校數字化校園項目的建設主管,個別是主要參與教師,因此,調查數據具有較好的可信度,基本反映了各校在示范校創建期間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真實水平和現狀。
為簡化問卷調查數據的處理,力求簡潔客觀反映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基本情況,調查表被重新設計成“是否”問題,力求對數字化校園的基本要素有一個客觀真實反映,不涉及各個學校數字化校園應用水平的差異。
二、調查結果分析
數字化校園基本情況是各示范校數字化校園項目整體的集中反映,這一部分數據是示范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調查的基礎(見表2),這些數據客觀實際,尤其是對于本校的信息化管理人員來說,采集容易,可信度也是最高的。
(一)數字化校園專職管理情況
從這些基礎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于中職學校而言,數字化校園大部分并沒有成立專門的職能部門來進行建設和管理(如圖1所示),而且建設和管理部門也各不相同,層級也千差萬別,在校內機構設置中的位置也不一樣;就是設置了專門管理部門的學校,其功能和職別也差距很大;在安徽省首批10所示范校門戶網站的學校職能機構設置中查詢,單獨設立的數字化校園管理部門基本上都不屬于學校的中層機構,可見其職能和權限都是有限的;由學校其他中層機構代管是安徽省首批示范校數字化校園的基本常態,沒有專職的數字化校園建設與管理部門,至少說明學校信息化應用的推進層次沒有得到重視,信息化應用還沒有成為學校教學與管理工作的必需功能,這是安徽省中職學校信息化發展的關鍵制約;是否有專職的數字化校園建設與管理職能部門應該是學校信息化發展的關鍵,有中央財政支持的首批中職示范校尚且如此,其他中職學校的信息化水平和數字化校園的應用水平更可想而知。
篇9
數字化教學資源是經過數字技術處理的文字、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課件、網絡課程等多媒體教學資源,包括各級各類精品課程、網絡課程、視頻公開課、精品資源共享課等。體育專業的學生經常參加比賽或訓練,“學訓矛盾”難以避免,教師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借助網絡遠程教育平臺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開展同步或異步教學,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提供了方便。基于多媒體技術開發體育專業理論和技術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借助多媒體課件以圖、文、聲并茂的信息傳播方式展示課程內容,既可以擴大教學內容的信息量又能克服書本知識的教條與乏味,也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
2高校體育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現狀與發展困境
實施“質量工程”以來,從2003年開始到2010年底,全國已有3693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其中體育學50門),這些課程在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與開放,提高教育質量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011年10月10日,教育部選出首批103門精品視頻公開課,其中有一門東北大學的體育《滑冰課》。到目前為止,大多高校都有一定數量的國家級、省級和校級體育精品課程、網絡課程和視頻公開課等數字化教學資源。據《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體育學類317門網絡課程分析發現,大多網絡課程的建設無連續性、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精品課程交流互動環節薄弱,課程評價少。體育類精品課程主講教師年齡普遍偏大,后備力量略顯不足,不利于精品課程的可持續發展。傳統體育教學是在相應場館依靠教師的口傳身授進行術科教學,在室內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理論或實驗教學,教師和學生基本習慣了這種固定的模式。另外,體育專業教師普遍存在計算機應用水平不高,信息處理能力較弱等特點,也影響了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和發展。
3高校體育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推進策略
3.1基于課程,自建資源
數字化教學資源服務課程教學是其建設的出發點。體育專業教師要根據所講授課程的特點和自身優勢,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設備,自主拍攝教學圖片、錄制音頻視頻和制作簡單動畫等素材,開發多媒體課件,建設網絡課堂等,輔助教學實踐。自建資源是一個教學資源的日積月累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拍攝典型照片(如武術套路分解動作)、錄制視頻(如田徑跨欄的過欄動作)等,供學生課后觀看或以后教學使用。素材中的學生角色扮演會提升其學習興趣,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3.2立足本校,籌建資源
數字化教學資源服務學校發展是其建設的生長點。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把精品課程建設作為一項評估指標,催生了一批省級、校級精品課程的立項和建設。體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各高校要統籌安排,給體育專業數字化資源建設一定資金和技術力量的支持,幫助體育教師建設資源。積極解決體育專業師生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鼓勵他們應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3.3跨校合作,共建資源
數字化教學資源跨校合作開發是其建設的閃光點。與其他學科專業一樣,體育專業同樣存在校級差異和地域差異。國家級體育類本科精品課程各學科之間的課程發展比例不平衡,不同學科在不同類型院校的分布也存在差異,師范類院校課程類型的發展比較均衡,體育院校在體育教育訓練學和運動人體科學方面的課程更具優勢,而綜合類院校為我國公共體育精品課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通過跨校合作可以發揮各自的師資優勢,節約資金和避免重復建設。
3.4區域聯盟,共建共享
數字化教學資源區域聯盟開發是其建設的落腳點。有文獻報道,我國國家級體育類精品課程地域分布極其不均衡,華北華東立項數較多,東北、西南和西北地區較少,且存在重復建設的問題。不同地域的經濟發展、文化底蘊、硬件設施和師資條件決定著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數量和質量,通過區域聯盟,可以在一定程度解決上述問題。特別是一些地域性特色體育項目(如南方的游泳、北方的滑雪滑冰等),通過區域聯盟,共建共享可以超越地理空間限制,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
4結語
篇10
作為學校這個特殊的群體,經常會有大量的活動視頻、文檔、圖片等資源。這些資源既不屬于某個學科也不與某些學習活動有關,但往往數量又非常多。學校一般是把這些東西交給專人去保管,其他人要用就得通過保管員去獲取,因此費時費力。文件直通車提供一個快捷上傳、下載以學校常用的資源格式(視頻、音頻、圖像、word、ppt)分類的資源庫,專門存放這些有別于教學資源的資源,方便不同用戶使用。學校教學資源庫,按照教育資源網統一的編目體系進行資源庫編目。建立學校完善的信息資源庫,使得各類資源能夠由一個統一的平臺來管理,整合各級教學資源庫,包括教學過程資源、校本資源,各類試題、教學案例,德育案例、網上資源,學校自行購買的資源等。對資源庫的有效利用,可以快速提高教學水平。④用于教育部門管理。數據采集系統,如學校數據的上傳、各應用系統數據的抽取、統計、分析功能,生成報表功能。對所有的應用數據,包括來自系統外部的數據進行拆散、重新整合,生成獨立于各應用的主題數據(數據目錄),以供其他應用系統或第三方使用。根據業務需求,建立數據庫,對信息進行深加工,為管理部門提供數據挖掘和決策支持等。還包括學生信息綜合分析系統、教師信息綜合分析系統、業務數據庫與決策分析系統等。云服務系統的優勢①規模效益。用戶可以利用云計算供應商提供的基礎設施,與自主開發的相比,投入少,獲益多。由于云服務遵循一對多的模型,與單獨的桌面程序部署相比,極大地降低了成本。云應用通常是“租用的”,以每個用戶為基礎計價,而不是購買或許可軟件程序的物理拷貝。②云服務所有的管理活動都經由一個中央位置而不是從單獨的站點或工作站來管理。當需要更多的存儲空間或帶寬時,用戶只需要從云系統中添加另外一個虛擬服務器即可。這與在數據中心購買、安裝和配置一個新的服務器相比容易得多。③云系統的升級更容易。在云系統中只需要升級集中的應用程序,應用特征就能快速順利地得到更新,而不必手工升級組織內每臺用戶機上的桌面軟件。有了云服務,一個改變就能影響運行應用的每一個用戶,這大大降低了開發者的工作量。
云服務系統建設步驟
(1)建立云服務系統的準備①區域教育發展有信息化需求。區域數字化校園云服務平臺系統的實施能夠滿足區域教育部門目前及未來發展的需求。②教育領導部門提供支持。區域教育部門的領導應該要有接受新技術的開拓精神,對實施系統后對區域教育發展的促進作用有著充分的認識,期望通過云系統的建設改進教育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從而對建設云服務系統提出全方位的支持和保證。③有成熟的技術企業與實施方案。建設區域數字化校園云服務平臺系統的技術方案要全部采用比較先進、成熟的技術,如瀏覽器/服務器結構(B/S結構)、大型數據庫技術,具有最小的技術風險。選用的系列軟硬件,繼承性和后續支持較好。④充分考慮經濟效益。區域數字化校園云服務平臺系統的方案應根據需要選用成本較低的軟硬件方案,分步實施,重點突破,分步完成總體規劃的部分項目,確保最大效益的實現。(2)先試點后擴展首先選擇區域中條件較好的學校作為試點,建成一個具有示范引領作用、具有區域特色的中小學數字化校園云服務平臺,然后在總結經驗的同時向其他學校進行擴展。通過數字化校園云服務平臺的建設,進一步鞏固中小學校信息化建設成果,健全信息化管理與運行機制;提升領導干部與廣大師生的信息素養;整合學校各類資源,推動信息技術在教學、科研、管理與服務中的深層次應用;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實現學校科學發展。
建立云服務系統管理機構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教育重要性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