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方案設計范文
時間:2023-06-02 15:03: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規劃方案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地理設計;三維建筑;規劃方案
1前言
知識經濟時代,現代信息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建筑規劃設計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對于空間數據載體也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建筑規劃方案的設計方法逐漸暴露出一些不足和問題,其所形成的各種設計成果相對淺顯,并不能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應用,影響了設計的質量和效率。地理設計的出現,為建筑規劃方案設計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其能夠將設計方案與地理環境影響因素模擬、數字技術應用和系統思考等結合在一起,將設計方案的視覺效果直觀的展示出來,而且能夠憑借良好的空間數據分析管理功能,針對最終得到的建筑規劃方案進行深入評估,提出優化建議,具備良好的效果,也因此在土地利用規劃,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
2基于地理設計的三維建筑規劃方案設計
2.1設計流程
地理設計與傳統設計方法最大的區別,是強調人員在整個設計過程中的交互式參與,從而為設計數據的整合以及環境狀況的分析提供良好的支撐。從這一方面考慮,應該將人員的設計思路融入到信息派生中,以提升設計的效率和質量。具體來講,主要是結合建筑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開展一系列的分析和計算,如規劃條件、自然環境等,結合分析結果,針對建筑的排布方式進設計,明確自動布局算法和約束條件,得到初步設計方案,對建筑的風格和體量進行確定,然后對得到的初步設計方案進行分析評價,做好深化設計,最終形成合理有效的規劃方案成果[1]。
2.2建筑布局
建筑布局設計主要是針對建筑位置、排布等的設計,提升建筑的整體審美效果,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城市建筑本身的平面布局形成了一定的規律,對于建筑規劃設計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人員必須立足全局,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保證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建筑布局的設計主要是立足地塊信息,通過排布方式、布局算法以及約束指標,形成建筑的體量與底面。應該考慮建筑布局的可行域問題,確保其處于建筑紅線范圍內,例如,在建筑工程規劃階段,為了保證足夠的綠化面積,可以首先在規劃區域內排除綠地區域,剩下的部分就是建筑主體布局的可行域,建筑規劃和布局正是在這樣的區域內進行。
2.3初步設計
對建筑規劃方案進行初步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對相應的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形成建筑外立面和三維形態,其核心則是依照設計思想,形成研究對象的三維空間信息構造和三維模型。從目前的發展情況分析,比較常見的三維建模工具包括了CAD、3DMax等,不過其形成的成果不具備任何的語義信息和對象,想要進行修改非常困難。因此,這里采用CityEngine平臺及其二次開發包,對建筑外立面的形態進行構建和展示。規則制定:對于建筑規劃方案的設計而言,規則制定的主要目標,是為建筑設計提供參考,確保規劃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具體來講,需要結合建筑的設計需求,進行相應的分割,結合CityEngine中的形狀規則函數,在軟件系統中自動生成對應的模型。規則制定的內容并不復雜,僅需要考慮以下兩點:(1)建筑的基本形態,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空間規則函數的相互組合迭代來實現;其次是建筑附屬設施,包括房檐、煙囪、百葉窗等,這些設施的造型復雜,基本上無法通過系統提供的規則腳本進行構建,可以結合專業的建模軟件,針對不同的設施進行逐一建模,然后以通用格式導出,然后在規則腳本中,將平面幾何形態替換為實體模型,增加模型的真實感和細節;三是紋理映射,其基本原理,是立足建筑整體的樹狀層次結構,針對相應的葉子節點,設置合理的UV和紋理路徑,得到三維建筑模型[2]。(2)規則庫建立:在CityEngine中,制定出的建筑規則成果并非單一的建筑三維模型,最為關鍵的則是規則腳本語言從CGA文件,其能夠被應用到任何建筑底面中,通過對規則參數的調整,呈現出不同的樣式。而且這些建立好的建筑規則能夠被重復利用,為其他建筑的規劃設計提供指導。因此,建立建筑規則庫,是設計人員積累設計經驗的過程,也可以為交互式設計提供備選方案,意義重大。
2.4方案優化
(1)評估體系:想要確保建筑規劃方案設計的合理性,就必須對其進行不斷的優化改進,通過設計人員、決策人員以及用戶的相互溝通,最終得到被一致認同的設計成果。想要對建筑規劃方案進行優化,首先需要對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等進行分析和評估。具體來講,建筑規劃方案的評估體系包括幾個方面的內容,①空間評估,可以結合GIS和GPS技術,進行二維層面的常規分析以及三維層面的分析,在三維環境中得到直觀的效果反饋;②安全性評估,主要是結合地質地形信息等因素,評價規劃方案的安全性;③經濟性評估,計算得到相應的經濟指標,與所處區域的規劃條件進行對比,從而得到指標量上的評價結果;④環境影響評估,主要是采用GIS疊加分析技術,針對建筑周邊的水系、道路、實地等生態因子進行疊加,做好生態敏感性分析,通過對建筑規劃方案的全面評價,得到定性定量的指標結果,為進一步的優化設計提供參考和對比的依據。(2)實時優化:在建筑規劃方案自動布局以及初步設計環節,采用的是交互式設計的方法,形態的構建是通過自動布局算法和CityEn-gine規則引擎實現的,其中的每一個環節和步驟都能夠確保設計結果對象語義和幾何形態的一致性,能夠為成果的實時條件提供支撐。在對規則腳本進行編寫的過程中,相關技術人員應該從建筑本身的需求出發,制定相應的規則參數,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層數、屋頂樣式等,然后通過改變這些參數值的方式,實現建筑形態的隨意變化,從中選擇出最佳的建筑規劃方案[3]。
3結語
總而言之,在建筑工程領域,規劃方案的設計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對于設計人員的專業素質、設計經驗以及創造精神要求較高。針對傳統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將“以人為本、因地制宜”思想作為核心的地理設計更加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對地理信息數據、工具和方法進行充分利用,形成完善的空間方法體系。因此,基于地理設計,進行三維建筑規劃方案的設計,不僅能夠對設計成果的語義信息進行充實,還能夠有效提升設計效率,推動建筑行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薛梅,邱月,唐相楨.基于地理設計的城市三維空間形態設計方法[J].規劃師,2015,31(5):49-54.
[2]何興富,謝征海.基于地理設計的三維道路設計系統研究與實現[J].地理信息世界,2013(6):72-76.
篇2
關鍵詞:中型醫院;網絡規劃;邏輯結構;系統建設
中圖分類號:TP399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技術已經對社會,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產生重大影響。國內醫院也正在加強自身信息化建設,促進信息資源在臨床醫療和運營管理中的高效利用,進而提高醫療質量、減少醫療差錯、降低醫療成本、提高醫生和患者滿意度,真正實現信息惠民,帶動醫院發展。本文根據當前中型醫院信息化的發展程度及一些特點,結合當前最新的網絡技術,針對中型醫院規劃出一套科學合理網絡設計方案。
1 中型醫院網絡系統特點及需求分析
1.1 中型醫院網絡系統特點
醫院信息化是一個逐步建立的過程,當前的中型醫院網絡普遍存在以下特點和問題:
(1)網絡設備老化,設備性能較差,滿足不了當前醫院信息化快速發展的需要。
(2)網絡單核心,沒有核心冗余備份,網絡可靠性存在風險。
(3)網絡結構缺乏統一規劃,設備功能不明確。
(4)網絡邊界安全設計不全面,只能防范部分網絡攻擊和病毒。
(5)內網用戶接入安全防范薄弱,內網病毒攻擊存在嚴重隱患。
(6)網絡出現故障不能快速準確的定位故障。
(7)缺乏統一網管軟件。
1.2 建設目標
建設一個統一的網絡系統,可穩定有效持續運行,滿足醫院臨床應用業務,安全可靠,能夠實時監控和管理維護。
2 設計原則和網絡規劃
2.1 設計原則
醫院作為一個特殊服務行業,對整個網絡性能要求相對較高,設計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網絡可靠性原則。網絡拓撲應采用穩定可靠的形式,網絡結構可使用雙鏈路,雙核心交換設備等。
(2)網絡實用性原則。合理利用現有資源,選取合適設備滿足醫院現有業務應用,提高性價比。
(3)網絡可擴展原則。充分考慮未來技術可應用到現有設備和業務發展后在現有網絡中添加設備。
(4)網絡完整性原則。應實現端到端的,可整合多業務應用,滿足全醫院的一體化網絡。
(5)網絡高性能原則。優化線路設計,充分挖掘設備潛力,提高網絡及設備的數據轉發能力,保證醫院整個網絡良好運行。
(6)網絡可管理原則。選用先進網絡管理平臺,對網絡設備進行統一管理,監測,維護。
(7)網絡安全性原則。制定統一的骨干網安全策略,使數據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2.2 網絡規劃
結合醫院信息點分布,將核心交換機放置于機房,與各服務器等核心業務相連,每個樓棟設置一個匯聚弱電井,配置一臺中檔交換機,向上與核心交換機相連,向下連接至各樓層,負責整個樓的數據轉發處理,每個樓層配置一臺或多臺低檔交換機,負責直接介入樓層信息點。這樣可減少布線工作量,充分利用設備資源,出現故障時,可減小影響區域,便于排查檢修。
3 網絡系統總體規劃設計
3.1 網絡拓撲結構
根據現有的結構和設備,在充分考慮保護原有投資的情況下,采用模塊化結構設計,實現典型的樹形結構。整個結構規劃成三層架構,核心-匯聚-接入。核心和匯聚之間構成全院網絡的骨干,并采用雙核心、雙鏈路設計,可以確保整個網絡的穩定可靠及連續性,確保醫院所有應用系統正常運行。每個大樓成為一個匯聚點,包括門診樓、住院樓和醫技樓等。各樓層為接入層,與匯聚層交換機級聯。這種規劃使全網的整體網絡轉發性能最高、全網的可擴展性最高。
圖1
3.2 核心層設計
由于核心層處于網絡中心地位,數據交換量大,在此配備兩臺H3C S7510E,通過萬兆多模光纖連接,采用IRF2技術將其虛擬成一臺設備,實現醫院網絡核心交換機雙機互備、負載均衡,匯聚層設備通過千兆單模光纖雙上聯至兩臺核心交換機,完成全網的數據轉發的和控制。
3.3 匯聚層設計
為了保障各匯聚點的全面可靠性,及大流量數據服務傳輸需求,各樓通過單匯聚設備H3C S5800使用千兆單模光纖雙上聯到兩臺核心交換機,保證鏈路的可靠,保障各區域的連續穩定性工作。
3.4 接入層設計
接入層選用H3C S3600千兆交換機,可提供較多端口,即插即用,便于維護和管理,通過六類雙絞線上連匯聚交換機。
3.5 網絡管理設計
采用H3C智能管理中心網管軟件,能夠對全網設備進行統一管理,如支持拓撲圖自動生成,使管理者對網絡鏈路及設備一目了然,支持端口實時流量統計,防止數據擁塞,可對網絡設備實現遠程配置和故障檢測。
3.6 網絡安全設計
為實現全網安全,配置ISA服務器,對入網用戶的網絡權限進行管理,入網計算機安裝網管軟件,對U盤、光驅等其它外設使用統一配置,統一管理使用。安裝殺毒軟件,并有效運作。配置防火墻,制定合適的防護規則。對計算機所安裝軟件審核,提升網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整體規劃效果說明
核心層的雙機互備及核心與匯聚之間雙鏈路設計,增強了網絡骨干的強壯性。兩臺核心交換機虛擬化,鏈路負載均衡技術,最大化利用設備資源,提高數據傳輸能力,匯聚層和接入層合理放置,減少網絡布線。采用智能網管軟件,實時監控設備運行狀態,減少管理維護工作。
本方案選取了成熟先進的網絡技術,結合醫院實際情況,合理選擇硬件設備及設計線路,提供了智能管理安全設計,兼顧了實用性、穩定性、可擴展性、先進性,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可以滿足中型醫院對信息服務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葛志軍,.某院信息科建設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醫藥指南,2011(07).
[2]汪鵬,李剛榮.新醫改環境下數據化醫院建設的思考與展望[J].臨床醫學工程,2010(08).
篇3
關鍵詞: 綜合體,山水,地域文脈,錢湖文化
中圖分類號:G353文獻標識碼: A
東錢湖因水而興、因水而名,周邊青山群抱、逶迤綺麗,素來擁有“西子風韻、太湖氣魄、亦剛亦柔”的山水格局。
剛,如秀峰崢嶸、雄偉挺拔,亦如傳統民居格局方正;柔,如錢湖波平、靜謐和美,亦如街巷空間流動。一剛一柔,方圓平衡,創造出“剛柔相濟”的和諧意境。
一 前期分析
本項目地處東錢湖老鎮中心,它的實施將對城市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我們首先從宏觀層面進行項目解讀。
從區域功能看,它是提升老鎮公共服務的“引擎”和塑造北部形象的“門戶”,是公共活動的重要節點。從交通看,地塊臨莫枝北路和白石北路兩條城市主干道,形成了主要的形象展示面,原S71省道現從中部斜向穿越,改道后部分保留路段將形成場地記憶。從空間看,地塊西南側臨中塘河,擁有良好的山水景觀資源,位于區域空間格局的山水視線通廊和開放空間軸線上。從規劃條件看,上位規劃確定分為行政和商務辦公兩個地塊進行開發。從業態上看,需配置與城市共享的0.8萬方商業和規劃若干便于分割出讓的獨立商務樓,以增加可操作性。
二 設計理念
南北分區的用地劃分,要求方案兼顧兩種迥異的功能和形式之間的協調;清晰的水鄉文脈和復雜的場地特征,要求方案針對其環境作出合理的回應;快速更新的城市格局和發展需求則期待項目的落成能夠快速的融入城市,創造最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何平衡諸多推動和制約方案進程的要素,成為本案的關鍵所在!為尋求解題的思路,我們嘗試首先從地域文脈本身尋求答案。
通過研究東錢湖特有的山水格局和民居聚落形態,可以發現:“剛”性的因素和“柔”性的因素,兩種看似對立的特征在自然中和諧共生:山石是剛性的,流水是柔性的;民居是格局方正的,街巷空間是流動的。
“財智之湖”鮮明的理念講求的是方圓之間和諧的平衡,恰恰是將剛性和柔性因素結合到城市的核心價值中。將這種具有傳統精神特征的理念融合到設計主旨中,就可以創造出剛柔相濟的空間和建筑形態:
行政中心格局方正,比例考究,對比鮮明,取卓然于群的態勢;商務區有張有弛,因地制宜,流暢圓潤,取水韻柔和的態勢。兩者主次分明、虛實相映,并通過柔性的要素串聯起來,形成新的城市地標。
進而,遵循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將現狀公路橋與著重打造的河埠和濱水景觀相結合,重塑埠岸開放空間;將水韻湖石的意向和粉墻黛瓦的色彩與富有地域特征的材料相結合,形成“中塘埠、錢湖石”的方案主題。
三 設計要點
在具體方案設計當中,通過結合環境、融入地域特色和延續歷史文脈,逐步實現方案構思的整體理念。
結合規劃和現狀的景觀系統,打造新的鎮區公共活動節點,串聯景觀和步行系統,使之成為更均衡的網絡化公共空間體系。以濱水院落營造良好的內外環境,形成休閑、舒適和富有人氣的商業和辦公氛圍,激活濱水區。合理控制建筑高度和形體,形成由向湖濱逐步降低,面向水面、綠地、廣場逐步跌落的城市天際線,體現對城市環境的尊重。
東錢湖民居聚落兼具河埠文化的“一水一街”線性空間和大湖文化面湖而居的氣魄。設計延續東錢湖傳統水鄉傍水而居、依水而筑的建筑肌理,通過水、橋、廣場秉承水鄉特質。提取傳統建筑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間要素――“埠頭文化”,再將傳統空間中購物、交往、休閑、娛樂等活動用現代建筑語言進行場所再現,以現代本土的方式重塑中塘河埠岸空間。
為體現地域特征,通過提取東街、西街當中水廓山村,粉墻黛瓦建筑特色,將這些要素以現代的建筑形式表達出來。石材的運用是東錢湖地域文化非常重要的特征,木材則是具有環保和親和力的材質,將不同色彩質感的兩種材質組合應用起來即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表皮元素。同時方案將具有氣候適應性的通風組織和遮陽技術,應用到建筑布局和建筑立面當中,通過被動式節能技術實現低碳環保的目標,
項目地處街角,地段商業價值梯級變化難以避免。方案通過最大化利用景觀資源、提升內部人氣等設計手段,均衡提升各界面商業價值,形成差異化的競爭關系。
由此,方案經由確立功能分區、引入城市環境要素、構建功能布局和開放空間、推敲建筑形態和形體關系、融合地域特征元素和表皮肌理,最終形成能夠契合用地周邊環境、體現場所文脈特征的地域建筑。
四 設計解析
功能:
商務地塊和鎮政府地塊依托中塘河開放空間組成“一河兩院”的整體布局。商務地塊三棟主樓呈半圍和的態勢,裙房臨河和臨街面因資源不同分別主要布置休閑類業態和臨街商業店鋪,商務辦公功能則主要布置在主樓四層以上。鎮政府地塊主樓和副通過連廊銜接,便民服務、大會議、食堂等功能主要布置在主樓一層和副樓當中,政務辦公則布置在主樓二層以上。
交通:
交通組織上,兩個地塊均可形成完整的體系,便于分期實施;其中商務地塊通過環路實現人車分流,保障商業界面的連續和人流的自然引導;鎮政府地塊則保障禮儀入口和后勤流線的相對分離。
景觀:
篇4
[關鍵詞]住宅小區;整體規劃;設計方案
中圖分類號:TE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4-0392-01
引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安居不只是樂業。如今安居的概念已不僅僅是有屋而居,而是完整的配套設施、良好的住宅環境和住宅質量的結合,創造舒適、宜人、便捷的住宅小^環境和住宅建筑,達成現代人對“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的雙重追求,這些已成為現代住宅小區建設的新標準。
1.住宅小區的整體規劃原則
1.1 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切實為業主考慮,考慮業主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居家生活模式的轉變,形成一種綠意、自然、藝術、和諧、舒適、高效的居住環境。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在數量上、質量上均以高標準、高起點為原則,強調方便居住人群的使用。
1.2 生態環保原則
貫徹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概念,把建設綠色居住空間環境作為目標,滿足住宅的舒適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經濟性。創造一個布局合理、功能齊全、交通便捷環境優美的現代化生活家園。在局部地帶,將景觀軸線與地形結合重整,與綠地的有機結合,形成住區整體的景觀軸線,調節優化整個居住社區的局部條件,成為該居住環境優勢與亮點。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建設生態住宅小區,可為人們提供更優質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生態住宅小區給人們提供的是一種生態環境,它處于自然生態平衡的系統中,具有實用功能、環境效益、科技含量高而又可持續發展的種種優勢。人們對自然的回歸離不開兩個東西,一個是擁有綠色,一個是擁有水。在生態住宅小區里,綠色意味著環保和生態意識,代表著崇尚自然的設計理念。而水,則是一種很靈性的東西,不僅能凈化空氣,而且還總給人們一種很和諧的感覺,一般來說小孩子都是喜歡玩水的,或許就是這個緣故。總之,有綠色和水的住宅小區才有可能成為生態住宅小區,才能具有美感和環保的功能,才能使人們處于一種回歸自然的環境當中。
1.3 合理設計原則
面對規劃基地內的現狀景觀資源,在充分調查、分析現狀地形條件的基礎之上,合理有效地、適度地對地形重整,從而創造出既宜于人們居住生活,又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生態資源的居住社區。在戶型配備方面,充分考慮多樣化的需要,以適應多元化的市場需求,滿足不同居住群體的生活需要。在配套服務設施的開發建設中,根據城市商業發展的宏觀需求來確定經營項目與運作方式,充分利用區位優勢,以達到對土地的最優化利用。
1.4 整體和諧原則
人類本身與其他事物一樣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不斷利用大自然各種資源,不斷探索發展壯大自己,這對于人類的發展極其重要。但是人類對于自然的開發并非都是正確的、健康的、可持續的,這將會大大傷害到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隨著傷害的不斷積累、醞釀,大自然就會以各種極端的自然災害報復人類對大自然的肆意破壞。因此,提出并逐步實現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的理念對于人類以及大自然都是十分必要的。處理上注重整體性與融合性,形成中心圍合、空間交融的景觀形態;在核心位置設置景觀步道以增強小區空間景觀的層次感;在住宅的規劃設計中,為了避免建筑形象的單調和圍合空間的壓抑感,將部分住宅組群做了分段處理和微小的錯落變化,以加強整體的節奏感和空間的變化,形成良好的空間感受,并與綠化相融合。
2.住宅小區的方案設計
2.1 規劃條件
根據規劃要求,某小區項目是集交通、居住、商業為一體的中型綜合居住區。用地面積39513m2,總建筑面積162198.1m2,容積率3.7,建筑密度35%,由1棟32層(底部3層商業、上部單身公寓)、2棟28層(底部3層商業、上部單身公寓)、1棟25層住宅、1棟18層住宅及1棟3層幼兒園組成,其建筑形式以單身公寓和住宅為主,并配以高檔的商業形成情景式商業內街,高低錯落,形成城市道路的新制高點,完善城市形象。
2.2 方案構思
高層住宅和低層商業沿某大道形成梯狀布局、塑造城市形象、空間處理充分發揮立體交通的潛力,營造豐富的空間感受,形體處理以簡潔的空間體量、明確的材質、多層次的景觀滲透,來勾勒小區的時尚地標。建筑房型設置定位―――以90m2以內的小房型住宅為主力房型,面積占住宅總面積70%以上,其他如100m2以上的大戶型住宅占少數?;谟玫刈陨硖囟ǖ膮^位和環境資源條件,以設計現代化、園林化,創造充滿時代感、富有高品質、體現了城市新風貌的新型城市居住空間及商業空間為目標,協調住宅區內外部的環境與景觀形象,合理確定住宅的布局與開發強度,建設富有特色和文化韻味的現代化、人性化、生態型城市住區。
2.3 建筑立面造型設計
在住宅小區設計中,注重了住宅群體的組合,一方面有利于創造豐富的空間景觀,另一方面強調等值觀念,力求將環境優勢與每個院落相結合,規劃將高層建筑沿路自由布置,通過底層公建將此空間串聯成一個整體,面向中心花園,形成小區環抱聚合的空間形態,符合風水學中”聚氣”的概念。建筑多采用新都市主義風格,富有時代氣息和文化內涵,體現了現代人的生活價值取向與欣賞品位,將全方位的建筑形象置于綠樹環抱中營造現代都市綠園。其建筑造型設計遵循莊重、簡捷、經濟、美觀、實用的原則,使外觀形象既滿足地域惟建筑的要求,又具有鮮明的個性。單體立面結合簡潔的建筑型體,以樸實的材質(面塊、涂料、玻璃、石材等)塑造簡潔、大氣、明快的建筑形象。
3.建筑節能與環保設計
3.1 節材措施
節能材料多采用混凝土結構結構體系,采用高強和高性能混凝土、輕骨料混凝土、高強鋼筋;墻體采用加氣混凝土砌體等輕質節能材料;建筑選材時優先使用含再循環材料的金屬、玻璃、石膏、木材等,在保證安全和不污染環境的情況下,可再循環材料使用重量宜占工程建筑材料總重量的10%以上;使用利用工業與建筑廢棄物再生骨料制作的加氣混凝土砌塊、水泥制品和配制再生混凝土等。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其用量宜占同類建筑材料總重量30%以上。
3.2 節水措施
雨水收集利用系統:用于綠化噴灌、澆灑道路。雨水利用工程的”回用、減污、削洪”三重效果與其它節水方式相比,也具有一定的優勢。在調蓄、凈化和滲透方面選取的構筑物主要包括:雨水沉淀調節池、地下室儲存水池、雨水儲存桶、綠地、干草溝、滲管、滲透式雨水口、土壤濾池等。為了對雨水的利用起到展示和示范的目的,擬采取多種雨水收集與利用形式,比如設雨水儲水排水板、雨水儲存桶、就地入滲等設施。
3.3 暖通節能
通風排煙系統風機單位風量耗功率滿足節能要求,并選用高效節能低噪聲的風機。能效值控制房間空調器能效值達到能效等級2級要求??照{室外機遮蔽措施應保證空調設備散熱充分,并便于清洗和維護室外機組,統一設計分體式房間空調器的安放位置和擱板構造;避免多臺相鄰室外機吹出氣流相互干擾,避免高層建筑煙囪效應對高區室外機換熱效率的影響;室外機安裝位置避免對相鄰住戶造成熱污染和噪聲污染;空調室外機遮擋隔柵的有效通風面積比不小于80%。
4.結語
隨著人們對住宅小區要求的不斷提高,住宅建筑整體規劃設計顯得更為重要,在整體規劃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同時兼顧建筑的節能與環保設計,從規劃設計創作做起,為人們創造一個低能耗、高品質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建筑設計方案;工業建筑;生態建筑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68-0050-02
1 建筑設計方案對城市建設的作用
1.1 體現城市特色規劃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大、中城市建設不斷和世界接軌,由之前的封閉、統一 形式到個性化、潮流化、國際大都會發展的過程。對于我國城市的建筑設計、規劃、決策以及到具體實施不能照搬國外的發展經驗,應當考慮自身的現狀,制定具體的發展規劃,創造符合本城市發展的建筑設計。因此在我們對于建筑設計方案和城市建設進行規劃和管理時,必須要準確掌握城市的特征,積極創造出鮮明特色,獨特新穎并具有新創意的建筑藝術作品,為城市的特色形成加上閃亮的一筆。
1.2 落實城市總體設計的需要
21世紀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發展較為迅速,人口不斷的涌入城市,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人們在城市的建設和規劃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建筑設計的合理設計與規劃是城市建設的基礎,同時也是建筑設計的根據。城市總體設計就是在城市的較大空間范圍里所實施的美學組織及功能,它是建筑設計過程中的框架及指導者,然而卻不可以替代個體建筑的設計。
1.3 建筑設計推動城市規劃工作的發展
建筑設計有其獨特性的功能作用,具體表現在深化城市規劃和指導實施。一般情況下,建筑設計結合設計方案和方法,增強城市的形象,加強城市空問與物質形態的聯系,使城市的各組成要素得到交輝相應,自然天成。所以城市設計借助建筑設計這一“橋梁”,使城市中的建筑在空間和功能上更好地反應城市規劃意圖。每個城市應根據城市的實際發展情況,采取整體規劃,分階段實施的方案,逐步開展城市規劃階段的各項工作。讓建設設計指導城市的規劃建設,反過來城市規劃來促進建筑設計的發展。
2 建筑設計方案的新理念
2.1 工業建筑設計中的理念
2.1.1 工業建筑設計應遵循城市設計原理
現代城市面臨的一系列工業園問題,工業園產生的環境污染損害城市的形象,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有效、合理解決工業建筑設計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應采取如下二個方面的措施。其一,處理好工業建筑與城市的關系,需結合工業建筑設計應與城市設計理論;其二,嚴格的審查和科學的論證工業園的選址,對于生產規模大、污染嚴重的大型企業,要分時段,分地點逐步外遷;對于影響較小的小型企業,應限制其發展,敦促其技術改進。
2.1.2 工業建筑設計應注重可持續發展
工業建筑設計必須符合時展的要求,徹底貫徹可持續性發展戰略。首先工業建筑采用節能設計,如發展被動式能源利用技術。其次,建筑設計的思想上,有機的整合建筑物、人、外部環境的協調關系,使工業建筑不僅滿足生產的功能,還要滿足勞動者享受生產生活的功能。最后,必須重視對落后、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
2.1.3 體現工業建筑設計的個性特征
工業建筑設計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同時,也應創造宜人、優美、時尚、有文化內涵的建筑空間及環境。工業建筑同樣是一件藝術品,要充分表現其文化內涵。所以,工業建筑設計時引入人文環境因素,重視對場所性,創造性的表現,使其具有個性化的表現欲望。
2.2 建筑設計中融入生態理念
2.2.1個性化的生態設計
生態建筑設計的重點在于注重環境, 環境協調, 個性化。生態建筑設計重點在于突出自身形象,使靜態的建筑更好的地融入生活的環境。生態建筑設計應注意如下二點:其一,熟練掌握設計尺度,靈活、多變的運用建筑設計中的平面設計、立面造型與周邊環境,充分體現建筑功能,同時使建筑物的空間、地形、地貌有機結合,創造出具有獨特個性,觀賞性的設計;其二,綜合利用各種設計手法、造景手法, 使整個建筑物在搭配上錯落、疏密有致,與周邊環境相呼應。
2.2.2增加室內空間綠色
內容空間綠色設計的目的是使生態建筑外部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呼應,促進和諧統一。 室內空間通過引入綠色理念,使生活環境更加清新怡人,使人和自然融為一體。室內綠色設計考慮的三個方面:1)加強室內外空間的聯系:增加室內外的通透,使室內的空間和室外的空間相連;2)把室外景觀引入室內:讓室外的自然環境貼近起居生活,把室外的生態景觀引入到室內空間,使室內的小環境變成外面的大氣候,這樣不僅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又親近了大自然;3)室內裝飾生態化:室內設計小品、裝飾壁畫設計等與自然緊密聯系。
2.2.3 重視環境的協調化
生態建筑設計的環境協調觀即建筑物與周邊環境要相協調,相適應。設計方案應從以下三點著手:1)根據實際環境,設計方案體現因地、因時、因景制宜的思路;2)合理、恰當地協調因建筑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經濟利益; 3)堅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處理新、舊建筑的矛盾,合理預測和控制矛盾產生的影響。
2.2.4 加強建筑技術的生態化、節能化
生態建筑貫徹了可持續發展戰略, 人們在生活生產中不斷的地認識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與環境的持續發展相結合,有效的利用資源和科學的控制環境污染。建筑設計要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可再生能源, 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 獲得適宜的居住環境。
3 加強建筑設計方案的管理
3.1 完善建筑設計方案的管理機制
為了有效推進建筑設計方案管理的法制化,關鍵措施是把建筑設計方案管理的過程納入嚴格,規范的制度化。健全完善三個機制來保證制度化:1)改革運行機制,使規劃管理的程序納入法制管理的道路,提高管理效率;2)完善約束機制,建立完善的項目承辦責任機制和違法追究的制度;3)加強監督管理機制,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辦事制度,增強規劃管理的透明力度,并使法律監督、輿論監督以及群眾監督相互結合起來,以防止執法者徇私枉法。
3.2 嚴格執行建筑設計相關的技術規范
建筑設計方案管理中涉及到相當繁多的具體技術標準以及相關規范,其中很多規范是通過專業部門,專業人員嚴格的科學測算、縝密論證、實地勘探以及反復修正不斷健全完善而形成的,一旦頒布就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城市建設的總體規劃一定切實的履行相關的技術規范標準,不能有一點的紕漏。如果在規劃與管理城市建設項目的設計方案的時候,出現有不符技術規范標準的,堅決不予批準。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設計原則 濱水景觀設計 新安湖 新安小區
居住區濱水景觀設計是一種涉及濱水景觀設計和居住區景觀設計的綜合性設計,對改善居住區景觀環境,引導居住區生活方式有重要意義。本文以福建省壽寧縣重點民生項目新安小區規劃的人工湖――新安湖為例,從居住區濱水的景觀結構、場地豎向改造與駁岸處理、植被選擇與造型塑造、地面鋪裝等視角進行探討,旨在為新安小區濱水景觀設計與建設提供參考。
1 研究區概況
新安湖位于壽寧縣南陽鎮新安小區的西北部,其原始地形為狹長的、向西南方向彎曲的谷地,河床平時水位10-20m不等,寬度在30-80m之間,汛時水位可淹至漁洋路邊。根據新安小區規劃設計設想(下稱“上位規劃”),把該河床的形制整體向西南方向偏移,并在西南角設計攔河壩,且適當拓寬河床,兩岸設計束水防洪堤,湖面寬度介于20-55m之間。本研究的范圍從新安湖及其周邊區域,東至新安小區的友苑,西至新安小區的盟苑,南至24米寬市政規劃路,北至漁洋路。區域面積為23128.92m2,包括部分水體、小區道路、居住建筑及綠化用地等,其中水域面積占8921.52m2,小區道路面積占3869.81m2,居住面積占3965.20m2,綠化用地面積為6372.42m2。湖濱南側的地勢高差大,最高海拔為585.20m,最低海拔為569.00m,相差16.2m;北側的地勢相對平緩,最高海拔為573.00m,最低海拔為569.00m,相差4m。湖岸兩側的居住小區,建筑風格為新古典主義的聯排獨棟建筑,設計為藍屋頂灰白墻的外觀模式,使建筑與藍天碧水融為一體。上位規劃對湖濱區提出的理念是“顯山露水、藍天綠樹”,使湖濱景觀與居住主團融為一體,提高居住品質的同時還可以為居民提供一個集休閑、娛樂、健身為一體的公共活動場所。(圖1)
2 新安湖濱水景觀設計原則
2.1 注重親水性原則
濱水空間的親水性設計是作為水體與實體之間的過度,擔負著一種從軟質形態要素向硬質形態要素過渡的使命。本文的親水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入口疏散區向水面凸出部分、噴泉廣場和親水木質臺階的營造方面。入口疏散區向水面凸出的部分可以觀水,設計為鋼混結構的方形平臺,使用者步入湖濱區就可以觀賞到最大范圍的濱水景觀;噴泉廣場的設計立于水上,可以實現水上賞水,其周邊設計一個用護欄圍著的小平臺,居民可以在平臺上進行跳舞及休閑等活動,主要是為了創造一種身在水中央的感受;親水木質臺階延伸到水中,是水陸相連的紐帶,從而實現從陸地到水域的自然過渡,使用者可以順著臺階走到水中,享受水帶來的清涼觸感。
2.2 景觀要素的整合原則
景觀要素包括地形、水體、植被、建筑及構筑物,以及公共藝術品等。新安湖濱水景觀設計在實現資源整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還必須滿足小區的功能布局、主要服務區域和人群、完善小區整體規劃設計中賦予它的功能和服務要求。具體而言,新安湖的地勢整體呈現出兩邊高中間低的地勢,利用地勢差合理的配植喬木―灌木―地被,使整體景觀在空間上富有層次感和動態感;新安小區的整體建筑風格是新古典主義風格,新安湖的主體景觀塑造上也設計成同樣風格,為了增加多樣性,局部設計延用西方風格;考慮到新安湖的水是活水,汛期則漲,湖域設計成兩端窄,中間寬的形式,并且設計地勢自北端而向南端逐漸降低,在增加湖域的容水量的同時也加快了排水的速度。而對植被設計的整合主要體現在依據地勢、坡度以及濱水綠化帶的寬度。配植上遵循從高到低依次種植喬木、灌木和地被的規律。坡度較緩處植花樹、綠籬等,坡度較陡處則以高大喬木和地被為主,以此實現固土防災。濱水綠化帶較窄處主要以地被植物的搭配為主,較寬處則設置為純林景觀。
2.3 生態性原則
生態設計指的是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張鋒在《張家口大清河濱河區景觀設計研究》一文中提到德國萊茵河,瑞士的雷維蘇河以及日本的三大河流改造方案都遵循了生態性原則,它們的改造理念就是回歸自然狀態。在本文濱水景觀規劃設計時吸收此思想,具體而言,新安湖的場地豎向設計就是在原有的地形基礎上進行挖高填低,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受人為干擾程度較?。痪G地系統設計中使用了大量的當地適生樹種,如樟樹、桂樹、柳樹、銀杏等。本土樹種移栽可以較快的適應水土與氣候,容易生長,自行繁衍,并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自然生物循環系統。
2.4 地方性原則
地方性原則就是要尊重傳統文化、鄉土知識、吸取當地人的經驗、順應基址的自然條件及合理利用原有景觀。新安湖的地方性原則體現在對馮夢龍文化的運用和植被配置上。夢龍文化是壽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安湖的設計中融入了這一當地要素,在新安湖的入口疏散區設計配置了一個主題雕像水池,雕像設計為馮夢龍塑像,此外,還預設了一座文化展館,計劃展出馮夢龍作品集和相關故事的圖文,意在傳揚夢龍文化的精神。壽寧縣是亞熱帶山地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適合常綠闊葉林植被生長。因而選用壽寧常見的樟樹、茶樹、銀杏樹、柳樹等喜溫暖濕潤,適應性較強的樹種作為主要景觀樹種。
3 新安湖濱水景觀規劃設計思路
3.1 景觀結構布局
方案設計構思包括靜態和動態兩類空間。靜態空間主要位于西北角方向和東南角方向,即屬于私密性空間,為有需要的人們提供一個安靜的、相對封閉的休憩空間。西北角的空間范圍在拱橋以西的部分,包括花架,桃花林以及亭子。桃花林中設有一木質結構的通道,與亭子相連接,亭子為仿古的造型。東南角的靜態空間主要是指垂釣靜思區,設計了木質平臺作為垂釣使用,這一平臺南側設置為銀杏林,往東南方向設有一木橋,木橋連接垂釣區對岸的一處亭子,亭子四周有各種花樹環繞,組成靜謐空間。入口疏散區與健身廣場之間的路段兩側植有行道樹,把這一路段圍成了一封閉空間,因而也做靜態空間處理。另外,戲語長亭和噴泉廣場作為兩大休閑娛樂場地,可以吸引集聚較多的人口,相對而言這兩處之間的路段就顯得較為清凈,因而也做靜態空間處理。動態空間主要位于入口處的疏散區和中間部分的游憩廣場。入口疏散區包括停車場、服務中心、文化展館以及水池雕像,主要功能是為了疏散人群和提供服務需求。中間部分為游憩廣場,包括健身廣場、噴泉廣場。北側的健身廣場中設計布置健身器材,為居民提供健身場所。健身廣場采用地面鋪磚,并設計了一弧形的木質親水平臺,延伸到水面上,呈階梯狀。健身廣場邊上布置了一座橋,連接湖岸兩側。南側的噴泉廣場,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廣場的中間為一個噴泉,水池內有5根柱子,池外為鋪裝階梯與地面過渡銜接,周邊設有一圓形平臺,居民可以在其中進行跳舞、休閑等活動。另外,西北角的長亭擬作為當地戲曲愛好者的活動場所,因而作為動態空間處理。東南方向還設有一處親水木質臺階,距離入口疏散區較近,人氣會較旺盛,也作為動態空間處理。(圖2)
3.2 場地豎向與駁岸處理
根據新安湖濱水區地勢高差分析,場地豎向的設計上遵循下沉式設計思路,由湖中央向湖濱兩側海拔地勢逐漸增高,最低處為576.70m,最高處為581.30m。其中南側公路與湖岸線之間的緩坡最大高差為3.60m,北側公路與駁岸之間的最大高差為1.70m。本文的濱水景觀設計上講究突出地形的層次感與整體的自然過渡協調。地勢高度從兩側的公路向湖中心降低,依據豎向設計對區域的地勢進行整治,即挖高填低,使整體呈現出較規則的層次感。
位于水陸之間的濱水駁岸設計分為自然式的生態駁岸和以硬質景觀為主的駁岸。在自然式的生態駁岸設計,主要是沿著湖岸線零散的布置3-5塊山石,周邊可“隨意”地布置蘆葦,菖蒲等植被,但在布置時要注意疏密的合理搭配,高矮搭配以及顏色的搭配,使整體駁岸景觀看起來自然舒適又不失美感。在橋的入口處安排了成簇的美人蕉或者單棵的桃花樹,從而凸顯橋的位置,同時作為分割空間的一個標志(圖3)。以硬質景觀為主的駁岸則與自然式相反,注重于現代化的感受和質感,如石階、木棧道、親水平臺等,在滿足人們親水性的需求的同時還可以把水域空間和陸域空間明顯的分隔開。
2.3 植物景觀配置與造型設計
新安湖的植被景觀配置主要分為四項內容,即水域綠化、濱水綠化帶設計、廣場綠化區設計和純林帶設計。植物配置上主要遵循喬木―灌木―地被的配置方式,依據植被造勢,凸顯地勢的起伏,營造空間的動態變化。在主要道路及入口處,植物配植采用“行植”規則式布局,綠地則采用不對稱的自然布局,充分體現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態。注重植物空間立體結構的韻律感,以求得總體布局的協調。
水域綠化主要就是對湖域植被的配置,本文中水域綠化主要選用了荷花這一植物,配植于噴泉廣場和水上通道的入口附近,呈面狀分布,植株的數量由岸邊向水中央減少,集中分布于幾個地點,避免造成過于擁擠的現象。
濱水綠化帶設計,需要強調觀賞性和休憩的功能,植物布置主要以地被、花灌木,點植少量喬木的配置方法,注意喬木-灌木-地被的組合,還要注意與駁岸石頭的搭配。具體而言,在植物配置上,沿園路布置垂柳,大概隔5米植一棵;園路與駁岸之間的過渡帶則以草和灌木為主,在草地上布置一些紅花木等低矮的花灌木,花灌木的邊上倚靠著大塊的不規則石頭,可使之單獨成景。另外,西北角設計一片桃花林,作為休憩使用,可春賞花,夏品果,冬天體驗凋零的蕭條美。而東南角的釣魚臺上設有樹巢,則選用樟樹、洋紫荊這一類高大的樹種,突出區域差異的同時還可遮陽。
廣場綠化區主要指入口疏散區的綠化和健身廣場的綠化。入口疏散區的綠化是整個濱水區給人第一印象的區域,因而在設計時要給人以大氣美觀的感覺。主要以常綠植被為主、增加開花樹種,配置時要注意與構筑物的外沿線相結合,即在主入口處的花槽內種洋紫荊,建筑物后方植樟樹,靠近廁所的位置植玉蘭,美觀的同時可以除異味。健身廣場的綠化主要體現在西側的兩處花壇,花壇設計成弧形的,相對布置,形成一個“八”字形的開口,有“開闊視野”的提示。
純林景觀即成片布置植被的區域,主要位于南北兩側的緩坡和東南角的花樹林。北側的緩坡坡度小,以布置灌木為主,設置成綠籬;南側的緩坡,坡度相對較大,布置成銀杏林,以與湖岸線同一方向凸出的弧線方向片植。東南角的花樹林,主要以洋紫荊、玉蘭、桂花等色彩鮮明、富有香味的樹種為主。
3.4 地面鋪裝設計
地面鋪裝遵循生態性與地方性原則,總體上以生態環保為創意,多采用環保材料,既創造出良好的景觀,也達到了“鄉愁”的目的。鋪裝作為空間界面的一個方面而存在著,由于它自始至終地伴隨著居民,影響著居住區環境空間的景觀效果,成為整個空間畫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方案的地面鋪裝材料主要有透水地磚、卵石、木材等幾類。入口處和廣場主要采用性價比較高的是地磚,一是地磚比較干凈也容易打掃維護;二是地磚相對于其他地面鋪磚不容易滑倒,且價格相對較低。濱水區主干道采用青磚路面,一方面防滑排水,另一方面也有較好的景觀效果,雨天夜間無眩光,使人們能夠愜意享受美麗的景觀。而步行道采用卵石,在草坪中點綴卵石,石頭堅硬、強壯的質感和草坪柔軟、光澤的質感產生強烈對比的同時也相互映襯,從而使得整體更具有動態感。休息區由于花、樹多,選擇木質的質材,更容易讓人放松,特別是在桃花林使用木質鋪裝,更有一種隔絕空間的靜謐感。
本文考慮到上位規劃對該片區的居住品質定位和景觀設計要求,從劃分不同的景觀空間入手,融合了移步換景的手法,把不同功能區連成一整體。在細部設計上,力求最小的地形改造和當地相關景觀要素的最大限度整合,注重地域植被、環保生態建材的應用,若干景觀小品的設計不僅達到了居民觀賞性的要求,同時也達到了生態居住區的功能。總之,文章提出對居住區內外的自然資源和人為活動進行最優化整合、利用、組合的設計思路是具有一定的可復制性和可參照性。
(致謝:對課題組指導老師符小洪的細心審閱及葉青老師、郭淑玲,林月強,連碧宗,葉彬彬等同學的幫助,一并致謝。)
參考文獻:
[1] 袁劍鋒.城市濱水空間的親水性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4,04:80-81.
[2] 張鋒.張家口大清河濱河區景觀設計研究[D].河北大學,2008.
[3] 張詠梅,胡斌.人性化設計在景觀設計中的作用[J].綠色大世界,2007,Z1:86-88.
[4] 池方益,劉化榮,周秋萍,等.濱河帶狀綠地景觀規劃設計的研究[J].防護林科技,2008,04:66-67.
[5] 馬琳,許大為,吳h.濱江公園景觀設計中功能與地域文化的交融[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0,11:73-77.
[6] 王衛紅,魏建平,邵松柏.城市濱水景觀區規劃研究――以廣州城市濱水景觀區規劃建設為例[J]. 建筑科學,2006,06:103-107.
[7] 郎小霞,徐歡,樸永吉. 關于城市濱水景觀之評價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2:299-302.
篇7
此次獲獎的規劃設計方案是天津海河辦通過國際招標,由美國易道公司為主設計的,該方案在充分尊重保留天津歷史和傳統文化特點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設計理念,其創作的景觀規劃設計――慈海橋至北安橋左右岸4km長的景觀效果,得到了各方人士的高度評價。
在方案中,設計人員充分尊重并認真考慮了天津市是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大城市,無論是當地富有特色的民俗風貌,還是若干年來與國外通商交往而形成的特殊文化氛圍,并將其加以提煉,使其精髓能夠在新的規劃設計中加以反映和體現;同時結合現代化城市設計的思路,以形成一個能夠適應天津未來發展的遠景規劃。
易道公司做的第一期工程設計,主要是從三岔河口到北安橋之間。4km長范圍內從水岸到河岸邊道路的紅線。這個設計離不開原來的城市風格和文化背景,因為過去天津最好的文化歷史街區都在這一個范圍內。在這4km范圍中,設計了多個重要的開敞性城市空間及城市廣場,其中的文化廣場在解放橋附近,設計了城市主題雕塑,同時以橋為背景,更加強調了環境的整體風格。海河上的橋這時已經不是單單的一座橋,而成了公園的一部分,成為城市大環境中的一部分,使橋同時融入了城市之中。
方案設計中,每一個開放空間都強調了與附近現有建筑之間的關系,如文化廣場與附近的古文化街相融在一起,有著更濃烈的文化氛圍,但在設計中是用新的手法表現出來,從而實現用景觀設計將城市的歷史文化繼續發揚。創新。
方案設計中強調了人與水的親近,一年中有320天的時間,人是可以走近水旁邊的,設計中加強了人與水。人與河、人與城市的親情關系。對設計來說,這是最重要的。城市設計的作用可以對人的生活有好的幫助,水濱建筑的尺度應適宜人與環境。與自然的親近,這是非常重要的。
海河是天津城市的中心,與天津的城市發展緊密相連,而發展是整體的。全面的,不是單一的。城市交通很重要,有許多城市水系設計,將交通要道挨著水,從而也就將人與水給隔開了。新的設計中,對此提出了很好的方案和設想。城市地鐵是今后城市交通發展的重要功能,設計中,人們從地鐵站出站后最多走700m就可以到海河邊,從而拉近了人與環境的關系,也更加體現出親情。和平路是天津有名的商業街,其繁榮程度如同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設計中強調了和平路與海河的關系,人們在商業街購物完后,能夠到海河邊上來走一走,看一看,同時也是加強了商業與旅游的溝通。這也就是在設計中,分別從土地功能和街景的功能出發,為城市發展打好基礎,由此帶動城市經濟朝著既定的目標發展。
消費可以有靜有動,可以有不同的層次,海河可以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城市發展打好基礎。如果做不好,就要影響城市的整體發展和未來?,F在加強海河的開發建設。特別是景觀環境的建設,就是要保證將這個架構的基礎做好。景觀如同水、電,是城市的基礎,非常重要,可以說城市發展不能缺少景觀建設,沒有景觀就不可能將城市建設好。建筑與景觀應一同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從宏觀上進行統一協調,同時也強調了整體的關系。海河規劃設計不是單個的景觀設計,而是一個整體,包括環境、綠化。景觀、交通。應是各個方面互動的關系將天津的優勢連在一起才能做成功。這里強調的規劃設計應是整體,而不是某一個局部。
方案設計中仍然使用傳統的材料施工,以及手法和工藝,從而在現代化建設中能夠更好地體現傳統的歷史風貌,使傳統在現代化建設中得以發展和創新。
篇8
關鍵詞:建筑設計;規劃設計
1 項目位置與概況
我們的項目位于建德市焦山新村燈盞凹區塊,用地面積為18439平方米。建德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北緯29°13’~29°46’,東經118°54’~119°45’(北緯29°28’,東經119°16’)。東與浦江縣接壤,南與蘭溪市和龍游縣毗鄰,西南與衢州市衢江區相交,西北與淳安縣為鄰,東北與桐廬縣交界。東起姚村鄉金郎坪村,西至李家鎮翁家村,長約90千米;南起三河鄉畢家村,北至下包鄉胥嶺村木塢尖,寬約47千米。建德是杭州通往浙西的門戶。也是杭州連接金華、衢州的重要節點城市。2009年根據杭州市新一輪市域總體規劃將建德定位于“杭州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和區域極旅游集散中心”。建德地處杭州—千島湖—黃山這條黃金旅游線的中段,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44個重點風景旅游名勝區之一。全市轄3個街道,12個鎮,1個鄉,總面積2321平方公里,人口50多萬。建德歷史悠久,山川秀麗。境內古跡眾多,江、湖、巖、洞、瀑、霧等自然景觀豐富多彩。新安江水電站建成后,新安江畔的瀑高百丈、飛珠霰玉的“葫蘆飛瀑”,青山滴翠、春水碧波的“七里”,虛無縹緲、如夢如幻的“白沙奇霧”,以及人稱江南第一懸空寺的“大慈巖”等景點融為獨特的新安江山水風光,被譽為黃金旅游線上的璀璨的明珠。 建德投資環境日趨完善。全市已形成了集公路、水路、鐵路于一體的交通運輸網絡。320、330國道橫慣全境,城鄉公路網發達。金華至新安江鐵路與浙贛線銜接,匯入國家大動脈
2 規劃設計依據
國家相關設計規范及浙江省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地塊規劃定點圖;規劃設計方案任務書;國家有關設計規劃條例。
3 規劃設計原則
(1)合理性原則:具備明確的創作理念,獨特的建筑個性,優良的景觀價值。做到科學利用土地,確定合理的建設規模和層次,完善商業、交通、水電等配套公共設施,滿足人的住食行游等活動需求。合理的結合一區作為一整體小區來設計。
(2)系統性原則:對住宅區的規劃設計、景觀設計、形象設計、物業管理方式、商業會所設計進行整體考慮,強調規劃的遠近期結合,在結合遠期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完善內部結構,同時對園區的經營管理、環境形象設計等有所考慮。注重項目整體規劃與周邊用地規劃之間的協調性,注重對項目內部景觀的營造及與周邊各景觀元素之間的過渡和遮擋,處理好項目東側的景觀資源的合理利用。
(3)靈活性原則:基于住宅區建設的規模大,需分期開發和住宅區規劃景觀設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在開發過程中及時調整應變策略,具備靈活變動的可能性;
(4)生態性原則:尊重自然環境,調整生態結構,維護自然生態狀況是本規劃的基本出發點。充分尊重現有景觀,通過合理利用和改造,使住區融于原有的自然環境,成為住宅景觀中富于特色而又有機和諧的一環;
(5)文化性原則:以“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傳統文化理念出發,突出住區的文化特色,使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相融合。項目開發不是簡單的在土地上澆筑混泥土,而是對這一區塊長久以來形成的人文、歷史進行總結和反映,在時間的長河中,凝結歷史的精華,記載人類的文明。
4 規劃設計構思
小區結構:本項目二期全部由多層建筑組成。根據場地條件結合交通、景觀等資源現狀對此做了如下分區:在整個小區中心設計中心綠化,中心景觀。結合中心綠化創造適宜尺度。在沿路一側按商業設計配套管理用房。以中心景觀為最大的輻射整個小區。
交通組織:出入口,根據區位關系和周邊道路狀況,將小區的形象主入口設置在地塊東面城市道路上,便于整個小區的進出。在原一期入口處設置為次入口。車型系統,環形主干道結構帶來了機動車道的最大簡化,只有兩個層級小區干道和小區入戶道路。主干道為曲線型環道,連接兩個個出入口,并將地塊均勻劃分, 以帶來最大的便利均好性,隨著道路的起伏回轉創造豐富多變的小區空間形態。入戶道路連接住宅與主干道。小區全部利用地上停機動車,在架空層處以儲藏室的形式設置非機動車位滿足住戶需求。步行系統,步行系統將結合景觀設計來布置,主要限于小心景觀區的小區內部聯系。
景觀設計:入口景觀,在小區的二期主入口設計一個入口景觀。而入口景觀直對著中心景觀,使之連系為一體。中心景觀,根據兩個小區的分期,在小區中心設計一個中心景觀。為整個小區所有的住戶實現最大的景觀輻射。視線,南低北高的建筑布置形成相對較為開敞的視廊,視線上的東西貫通,利用對景,在各個入口均產生良好的視廊,開闊悠遠。形成梯級視線,有利于日照.
5 建筑設計說明
住宅區建筑單體多層、和多層加配套用房結合兩種。A戶型面積控制在63平方米左右,我們設計了緊湊形的兩室兩廳一廚一衛一陽臺設計,采用一梯兩戶,全明設計,公攤小,戶形方正,動靜分明。可以滿足一般的三口之家的需求;B戶型面積控制在93平方米左右, 我們設計了舒適的三室兩廳一廚一衛一陽臺設計,B戶型我們設計為邊廳形式,兩房朝南??蛷d和餐廳完全方正設計,邊廳我們也采用全明設計,一梯兩戶的設計公攤小,戶形方正;C戶型面積控制在93平方米左右, 我們設計了舒適的三室兩廳一廚一衛一陽臺設計,C戶型我們設計為南廳形式,一廳兩房朝南。客廳和餐廳結合設計,南北通透;D戶型面積控制在110平方米左右, 我們設計了舒適的三室兩廳一廚兩衛一陽臺設計,D戶型南北通透,主臥朝南,帶飄窗,帶衛生間。客廳和餐廳完全方正設計,兩衛的設計我們還是全明設計,從而更加節能環保。
篇9
20*年完成*市*區永嘉市場、*市*區回龍市場、*市*區鴻鶴綜合市場的“三化”示范集貿市場建設工作達標任務。“三化”集貿市場要實現衛生整潔、設施齊備、秩序井然、制度健全、管理有序、標示明顯、誠信經營的目標,減少市場經營者違法違章行為,做到誠信經商、誠信經營。
二、工作重點
(一)按照市場功能分區對集貿市場進行標準化劃分:蔬菜區、水果區、干副食品區、鮮肉區、水產區、熟食品區、家禽家畜出售和宰殺區等功能區應分區布局合理,標志標示明顯。
(二)市場設施建設達到集貿市場“三化”建設的相關標準。
(三)制定和完善市場各項管理制度。按照“放而有度、治而有序、管而有法”的原則,完善市場規劃,規范市場行為,健全和落實《商品交易市場商品禁入制度》、《商品交易市場重要商品索證索票制度》、《商品質量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商品市場主辦者“第一責任人”制度》、《治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市場秩序管理制度》、《商品質量承諾制度》等制度,制作統一的“三化”形象標志、標語,設置統一的公示欄、公平秤,設立專門的市場管理辦公室,由專人負責日常監督管理,建立起依法行政、誠信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的市場監管體系。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區人民政府對集貿市場的建設和管理負首要責任,各責任單位要按照《試點集貿市場“三化”建設工作進度細化表》(詳見附件)的要求,加強對集貿市場“三化”建設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機構和工作制度,做好任務分解,細化工作目標,并結合各集貿市場的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各相關鄉鎮、市場業主要將任務分解情況和實施方案報區集貿市場“三化”建設協調小組辦公室
(二)加強配合、通力協作。集貿市場“三化”建設工作任務重、時間緊,各相關單位要高度重視,統籌協調實施。牽頭部門、責任單位和協辦部門要按照各自承擔的工作任務主動介入、積極參與,切實履行工作職責;各責任單位要積極籌措資金并動員市場業主加大對集貿市場的資金投入力度。各相關鄉鎮、業主單位和區級各相關部門須在20*年11月10日前全面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確保全區20*年集貿市場“三化”建設工作目標任務的圓滿完成。
篇10
一、指導思想
以提高統計工作能力、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提高政府統計公信力為目標,進一步加強統計工作規范化建設,著力提高統計隊伍整體素質,努力實現基層統計管理制度化、統計人員專業化、統計報表準確化、統計資料檔案化、統計手段現代化、統計工作法制化、統計宣傳經?;⒔y計服務優質化,為推動珊瑚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任務
開展鎮級和“三上”企業統計規范化建設,圍繞組織網絡健全、基礎工作規范、規章制度落實、數據質量可靠、統計服務高效的總體要求,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的統計規范化建設工作?!叭稀苯y計單位和統計人員要依照統計法律、法規和規范化建設要求,進行統計規范化建設,使統計原始記錄、統計臺帳、統計報表和原始資料的登記和管理等達到規范化要求。
三、創建要求
我鎮統計規范化建設包括統計組織網絡健全、基礎工作規范、硬件設施到位、規章制度落實、數據質量可靠、統計服務高效。具體要求如下:
1、統計機構設置到位。行政主要負責人為統計工作第一責任人。設置鎮統計機構,有明確的分管領導、統計機構負責人、統計人員;做到有牌子、有班子、有公章、有制度,有專門的辦公場所。
2、統計人員隊伍穩定。設統計助理1人,統計站長1人,綜合統計兼一產統計1名,二產統計1名,三產統計1名。各“三上”企業配備專(兼)職統計人員,并實行持證上崗。
3、建立統計工作崗位責任制。統計機構負責人、統計各專業人員崗位職責明確,并建立健全統計工作崗位責任制?!叭稀逼髽I統計人員嚴格執行“企業一套表”相關制度,按照制度規定的表式、指標、標準、口徑、計算方法等要求承擔相應的工作任務,真實、準確、及時的由企業獨立在網上填報“企業一套表”,并建立統計員崗位責任制。
4、制定統計工作考核辦法。對承擔統計工作任務的村(居)、企事業單位的統計人員實行年度統計工作考核,根據統計工作考核得分,按得分高低適當給予獎勵。
5、統計人員持證上崗達100%。擇優選用具有良好的政治和業務素質人員擔任統計員,并保證統計隊伍的相對穩定。每位專(兼)職統計人員必須持有《統計從業資格證書》或《統計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證書》,并參加統計繼續教育。
6、統計原始資料規范。具有與國家統計調查、部門統計調查、地方統計調查相適應的統計原始資料的審核、簽署、交接、歸檔管理工作規范。
7、統計報表與統計調查實施規范。認真執行各種統計報表制度,統計報表數據真實、內容完整、報送及時;基層表符合法定要求,匯總表(過錄表)與基層表數據相符;直接取得的數據要與名錄庫、統計原始記錄、統計臺帳相符;各專業統計臺帳規格統一、指標齊全、數據真實、字跡清楚。規范統計報表的布置、統計報表資料的簽領、簽收、催報、審核、匯總和上報工作
8、統計檔案管理規范。建立統計檔案管理制度,及時整理歸檔統計原始記錄、統計臺帳、基層統計報表、綜合統計表、統計調查分析、重要統計文件等統計資料,及時辦理統計檔案交接手續。
9、統計普法宣傳進一步深化。鎮分管領導、統計負責人、統計人員及“三上”企業統計人員積極參加統計普法學習,嚴格執行統計法律法規。
10、統計數據質量監督檢查規范。督促落實“三上”企業、服務業重點單位建立原始記錄和統計臺帳;配合上級統計部門搞好統計巡查、統計督查、統計監審和統計執法大檢查等工作。
11、統計信息化建設到位。有統計專用電腦及其輔助設備;統計信息報送網絡渠道健全并保證通暢;認真履行網絡制度,確保網絡安全。
12、建立健全統計工作經費保障機制。要按照“分級管理、分級負擔”的原則,將統計工作人員經費、公用經費、普查和專項調查經費以及大型普查經費、基層普查員補助經費等納入本級財政預算。解決好統計人員的待遇問題。建立統計崗位補貼制度,在大型普查工作中,將給予村級輔助調查員、普查員相應的工作補助,確保統計工作的正常開展。
四、組織機構
為使我鎮統計規范化建設工作取得成效,達到預期目的,決定成立由肖強華為組長,蔡峰同志為副組長,肖巧龍、王霞、黃有志、王輝琴等同志為成員的鎮統計規范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統計站,肖巧龍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各成員明確職責分工,制定可行工作方案,對照市政府辦文件規定和標準,扎實做好統計基礎建設的各項工作。
五、實施步驟
(一)準備啟動階段(20xx年7月15日前)
以《市鄉鎮(街道、園區)和三上企業統計規范化建設創建活動實施意見》為基礎,結合本鎮實際,制定20xx年珊瑚鎮級和三上企業統計規范化建設活動的實施方案,建立和完善有關工作制度,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細化驗收考核辦法;抓好宣傳發動工作,組織對三上企業統計人員開展業務培訓,部署并啟動我鎮統計規范化建設活動。
(二)組織實施階段(20xx年8月10日-8月15日)
一是強化鎮統計站工作職責。統計站設置規范建設文本,各三上企業按照實施意見把工作職責、制度等相關內容定做上墻,同時建好臺賬;二是組織搞好統計工作總結考評驗收。各三上企業對照標準搞好總結和自查自評,查漏補缺,確保基礎工作規范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