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醫療問卷調查范文
時間:2023-06-05 18:00: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區醫療問卷調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整群隨機抽取我市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轄內的42個社區中老年人為調查對象,向發放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數量2080份,收回2035份,回收的調查問卷中合格率97.8%。
1.2 調查方法與內容
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設計“社區老年醫療服務需求調查表”,并由社區責任醫師將調查表隨機發放至社區內60歲以上的老人處,由其填寫表中各項內容。調查內容包括老年人基本情況、醫療服務項目需求、對健康知識的了解情況以及對社區醫療服務的滿意度。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描述性統計法,利用SPSS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
篇2
【關鍵詞】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適宜技術;優勢
為了解我市社區居民對衛生中心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包括中藥、中成藥、針灸、推拿、火罐、敷貼、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等)的需求狀況,更好的開展適合于本社區居民的有特色的中醫服務,2011年1月10日~2011年1月30日筆者對前來就診的社區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了我市的3個衛生中心進行調查,1個服務人口相對穩定,以常住人口為主的紅旗路社區衛生中心(紅旗路社區);1個服務人群以暫住外來工為絕大多數的企業社區衛生中心(企業社區);1個服務人群以本土常住居民和暫住外來工比率接近的普通社區衛生中心(普通社區)進行問卷調查。
1.2方法
采用自擬的“社區居民中醫適宜技術服務需求調查表”,涉及9項相關內容,每項在3個答案選項(肯定、否定、無所謂)中選1。紅旗路社區衛生中心發放問卷375份,回收363份,回收率96.80%;企業社區衛生中心發放問卷342份,回收320份,回收率93.57%;普通社區衛生中心發放問卷313,回收303份,回收率96.81%;共回收問卷986份,其中男364份,占36.55%;女632份,占63.45%,各衛生中心隨機抽查的男女比例相近,差別無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統計分析,986份問卷調查結果見表1。
3討論
邵陽市各個辦事處都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促進和保障居民的健康在社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政府正致力推廣中醫適宜技術項目進社區工作,所選擇項目經過反復的驗證,療效明確、經濟實惠[1]。大力推進中醫藥適宜技術進社區,讓百姓充分享受到中醫藥的“簡、便、驗、廉”,解決市民“看中醫難”的問題,是衛生中心的重要服務職能之一,也是發揚光大祖國醫學的重要措施。但是,對于這樣一個流動人口大、青年人比例高的城市,各個社區居民對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的需求有所不同。
通過統計分析,不同的社區居民對衛生中心中醫適宜技術的需求有所區別:紅旗路社區依次是中藥、中成藥、針灸、火罐、推拿、刮痧、敷貼、熏洗、穴位注射;普通社區依次是中藥、針灸、中成藥、推拿、火罐、刮痧、敷貼、穴位注射、熏洗;企業社區依次是中成藥、中藥、針灸、穴位注射、推拿、火罐、刮痧、熏洗、敷貼。抽查的3個社區居民都有較高的中藥需求,其中普通社區高于紅旗路社區,紅旗路社區高于企業社區。中成藥需求3個社區沒有顯著差別;針灸、推拿、火罐需求普通社區高于紅旗路社區,紅旗路社區高于企業社區;敷貼、刮痧需求紅旗路社區高于企業社區,紅旗路社區與普通社區無明顯差異;熏洗需求紅旗路社區高于普通社區,普通社區高于企業社區;穴位注射企業社區高于普通社區和紅旗路社區,普通社區與紅旗路社區無明顯差異。
通過表1看出:普通社區居民有著較高的中藥、針灸、推拿、火罐需求,其原因可能是普通社區較多本地居民,對流傳、發展幾千年的祖國醫學更加信賴,中藥、針灸、推拿、火罐等基本中醫適宜技術在長期的生活當中已扎下根基。而企業社區對中成藥有著較高的需求,可能是企業社區絕大部分是流動外來工,住集體宿舍或沒有足夠時間來煎中藥,但又相信中醫,只好選擇中成藥來防治疾病。
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中醫藥資源,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和特色,滿足社區居民對中醫藥需求,將中醫藥知識與適宜技術充分運用到社區衛生服務全過程中,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價廉、方便、可及的基本衛生服務[2],各衛生中心要在深入調查分析社區居民的需求基礎上,加大宣傳力度,廣泛開展居民樂意接受的服務內容和形式,改變當前城市快節奏的生活狀態,如小病吃西藥,只有在得了慢性病、大病、疑難病,或者西醫治療效果不好的情況下,才想到中醫[3],讓居民認識到現代中醫對社區居民常見病、慢性病、老年病、中晚期腫瘤、婦科病以及皮膚病更具優勢[4],讓中醫在預防、保健、醫療、養生、康復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在社區得到更好的發揮。
參考文獻
[1]邱鳳年.利用中醫藥資源推進社區衛生服務[J].社區衛生保健,2007,6(1):35-36.
[2]劉登,季曉穎,施永興,等.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貢獻率與健康的關系[J].中醫藥學刊,2008,26(9):1892-1894.
篇3
[關鍵詞]肺炎;病原學;診斷;抗菌藥物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2-4208(2009)13-0001-03
呼吸系統疾病是我國城鄉常見疾病,也是我國城鄉居民主要死因之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我國城市的基層醫療保健機構,承擔社區居民的基本醫療和保健工作。社區醫生醫學知識以及醫療技術水平是影響其醫療保健服務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獻報道社區醫生對抗生素認知方面尚存在一些誤區和盲目性,但對社區獲得性肺炎(e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認識水平的研究尚未見報道。我們于2008年5月一11月,在科技活動進社區活動中對社區醫生進行了CAP相關知識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西鄉塘區和柳州市柳南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生,共60名。
1.2 調查方法 當場發放CAP問卷調查表,進行不記名調查,社區醫生當場獨立完成答卷后交給調查人員。調查表的全部問題都是選擇題,調查內容主要根據美國感染病協會(IDSA)和美國胸科協會(ATS)“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治療指南”、“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治療指南”以及我國“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進行設計。具體題目:(1)長期居住老年公寓者罹患的肺炎是社區獲得性肺炎;(2)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都有咳嗽或(和)咳痰;(3)胸部x線片或CT檢查是診斷社區獲得性肺炎必需項目;(4)某患者咳嗽咳痰,胸x線片發現肺部片狀陰影,應診斷為肺炎;(5)社區獲得性肺炎最常見病原體是:A肺炎鏈球菌,B肺炎克雷伯菌,c肺炎支原體,D病毒;(6)社區獲得性肺炎病原體構成與患者的下列因素有關:A年齡,B基礎疾病,c兩者都是,D兩者都不是;(7)支氣管擴張癥患者發生肺炎,其常見致病菌是:A大腸埃希菌,B金黃色葡萄球菌,c銅綠假單胞菌,D肺炎克雷伯菌,E真菌;(8)輕癥細菌性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門診抗菌治療療程為:A 3―5 d,B 5~7 d,c 7―10 d,D 10―14 d;(9)紅霉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社區獲得性肺炎的主要目的是:A針對革蘭陽性球菌,B針對非典型病原體,c兩者都是,D兩者都不是;(10)妊娠期肺炎可以選用以下抗菌藥物(多選題):A青霉素,B頭孢菌素,c大環內酯類,D慶大霉素,E左氧氟沙星或者其他喹諾酮類。第1-4題為是非題,第5-9題為單項選擇題,第lO題為多選題。
1.3 統計學處理 調查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處理。兩組之間計數資料差異性比較的假設檢驗采用,檢驗,P
2 結果
2.1 問卷調查結果 60名社區醫生CAP知識認知情況調查結果見表1。
2.2 選擇題錯誤類型 60名社區醫生中,分別有10人(16.7%)、15人(25.0%)和4人(6.7%)選擇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支原體和病毒是CAP最常見病原體。而CAP病原體構成與年齡、基礎疾病的關系,7人(11.7%)和4人(6.7%)分別回答與年齡和基礎病無關,14人(23.3%)回答與兩種因素無關。關于支氣管擴張癥患者發生肺炎時最可能的致病菌,選擇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真菌者分別有2人(3.3%)、28人(46.7%)、12人(20.0%)和4人(6.7%)。輕癥CAP門診抗菌治療療程,分別有7人(11.7%)、8人(13.3%)和12人(20.0%)選擇3―5 d、5―7 d、10―14 d。紅霉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CAP的主要目的,24人(40.0%)選擇針對革蘭陽性球菌,9人(15.0%)選擇針對革蘭陽性球菌和非典型病原體,5人(8.3%)選擇既不針對革蘭陽性球菌也不針對非典型病原體。妊娠期肺炎抗菌藥物選擇,6人(10.0%)回答青霉素或頭孢菌素之一和大環內酯類,18人(30.0%)回答青霉素和頭孢菌素,只選擇青霉素、頭孢菌素或者大環內酯類中任何一項者25人(41.7%),選擇左氧氟沙星或者其他喹諾酮類者1人(1.7%),沒有人選擇慶大霉素。
2.3影響CAP認知結果的因素 60名社區醫生中3人沒有提供個人的學歷和職稱信息,其余57人提供了學歷和職稱信息。25名具有大學學歷者第9題和第10題回答正確率分別為56.0%(14/25)和32.0%(8/25),32名大中專學歷者則分別為28.1%(9/32)和6.3%(2/32),兩項問題X2檢驗分別為X2=4.532(P=0.033)和X2=4.776(P=0.029)。(副)主任醫師或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或助理醫師第9題正確率分別是25.8%(8/31),19.2%(5/26),X2檢驗為X2=8.860,P=O.003。不同學歷和職稱的其余各題回答正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咳嗽或和咳痰是CAP常見癥狀,但并非所有CAP患者都有咳嗽或(和)咳痰。我國CAP防治指南也明確了CAP診斷標準中咳嗽或(和)咳痰不是診斷CAP的必備條件。接近半數接受調查的社區醫生認為CAP都有咳嗽或(和)咳痰。胸部影像學檢查是診斷CAP的必備條件,雖然本次調查對象對此問題回答正確率最高,但也僅達65.0%,而且超過半數的社區醫生認為,患者同時具有咳嗽咳痰癥狀和胸片發現肺部片狀陰影時就診斷為肺炎(第4題),卻忽略了其他疾病也可以表現咳嗽咳痰和胸部片狀影。這一調查結果表明,社區醫生對CAP臨床表現和診斷方法存在錯誤認識。認為“CAP必有咳嗽咳痰”有可能會導致漏診沒有咳嗽咳痰癥狀的CAP;與此相反,對影像學在CAP診斷中作用認識不足則可能將具有咳嗽咳痰和肺部聽診有濕性音的所有患者都診斷為肺炎,將其他疾病誤診為肺炎。但將有咳嗽咳痰癥狀和胸片發現肺部片狀陰影就診斷為肺炎,說明社區醫生沒有意識到CAP需要與有類似表現的疾病進行鑒別診斷。
劉又寧等調查我國城市CAP最常見病原體為肺炎支原體,次之為肺炎鏈球菌。但鄰國日本多中心研究以
及我國臺灣地區調查結果均以肺炎鏈球菌居CAP首位病原體,國內外CAP指南也將肺炎鏈球菌列為首位病原體。接受問卷調查的對象中,25.0%的社區醫生認為肺炎支原體是CAP首位病原體,只有51.7%認為肺炎鏈球菌是CAP首位病原體。年齡和基礎疾病是影響CAP病原體分布的因素,接受問卷調查的社區醫生回答正確率也僅為58.3%,23.3%社區醫生認為CAP病因構成與年齡和基礎疾病無關。支氣管擴張癥這類機構性肺疾病(structurelung disease)合并CAP時,其病原體多為銅綠假單胞菌,本次接受問卷調查的社區醫生回答正確率只有23.3%,僅次于對妊娠期CAP用藥安全的認識(第10題)。上述調查結果顯示,社區醫生對CAP病原學構成特點的認識存在一定程度不足。由于絕大部分CAP初始治療都是經驗性選用抗菌藥物,在醫療設施簡陋、缺乏病原學檢查手段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尤其如此,所以CAP病原體判斷錯誤有可能增加治療失敗率。
一般輕癥CAP抗菌治療療程為7~10 d,受調查的社區醫生回答正確率僅略超半數(第8題),提示社區醫生對輕癥CAP的抗菌治療療程掌握不足。CAP抗菌治療療程過短可能會延遲患者康復時間,而療程過長不但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也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幾率,因此CAP抗菌治療療程過短或過長都不利于患者。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是治療CAP重要藥物,其抗菌譜包括革蘭陽性球菌和非典型病原體,但近年來國內調查資料表明,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分離的肺炎鏈球菌和A群B溶血鏈球菌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中抗菌活性較強的阿奇霉素耐藥率已經很高,治療革蘭陽性球菌的意義非常有限。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CAP的意義主要是針對非典型病原體。本次調查結果中,認為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CAP是針對革蘭陽性球菌或非典型病原體的社區醫生各占40.0%,說明社區醫生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CAP意義認識不足,若選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肺炎鏈球菌所致CAP,將極有可能導致無效治療。
根據藥物對胎兒的危險性,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將藥物分為5類。A類最安全,對胎兒無不良影響,但此類藥物沒有抗菌藥物;B類藥物的動物及人類試驗未證實對胎兒有危害,B內酰胺類和大環內酯類(無味紅霉素除外)抗生素屬于此類。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對象對孕婦用藥安全性分級了解程度最低,只有16.7%了解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和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可以用于妊娠期CAP。所幸的是,只有1人認為喹諾酮類藥物可以用于妊娠期CAP,沒有人選擇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治療妊娠期CAP。
長期居住在公寓的老年人罹患的肺炎稱為健康保健相關性肺炎(healtheare―associated pneumonia,HCAP),屬于醫院獲得性肺炎范疇,病原體構成和治療均與醫院獲得性肺炎相似。接受調查的社區醫生只有23.3%回答正確,說明絕大部分社區醫生都不了解近年提出的健康保健相關性肺炎這一概念的意義所在。
篇4
【關鍵詞】 不同人群;慢性病;康復治療;知、信、行(KAP);調查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8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883-02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慢性病)主要危害心、腦、腎等重要臟器,易造成患者傷殘,影響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如今由于醫療技術的進步,慢性病的病死率下降,生存率提高,因此如何提高存活者的生存質量,防止和減少慢性病造成的傷殘就成為社會和醫學關注的重要問題。據調查統計[1],心肌梗死患者參加康復治療的死亡率比不參加康復治療的低36.8%;在我國,腦卒中病死率約30%-60%,存活著中致殘率高達70%,其中50%生活不能自理,但在存活者中,經系統正規的康復治療90%能恢復步行,25%上下肢的活動功能基本恢復,可以參加一些簡單的勞動和工作,不進行康復治療的患者只有60%能恢復步行,5%上下肢的活動功能基本恢復。以上統計說明積極的康復治療能促進慢性病患者功能的恢復,提高生存質量。但由于我國康復醫學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尤其中小城市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相對滯后,為推動慢性病康復治療在中小城市的廣泛應用,筆者對我市社區不同人群慢性病康復治療的KAP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于本市2個社區隨機抽取25歲以上居民共200人。其中男性107人,占53.5%,女性93人,占46.5%;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5人,占32.5%,高中/職高/中專75人,占37.5%,大專及以上60人,占30.0%;就業狀態,固定職業112人,占56.0%、待業或失業49人,占24.5%,離退休人員39人,占19.4%。從事職業,腦力勞動72人,占36.0%,體力勞動128人,占64.0%。所有被調查者均屬自愿接受問卷調查。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及內容 采取現場問卷調查法。問卷自行設計,內容包括被調查者的一般情況,對慢性病康復治療相關知識的認知、態度信念和行為共22題。調查時不做任何解釋,由被調查者獨立完成,問卷現場收回。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200份。
1.2.2 資料處理及統計分析 所有資料采用SPSS12.0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社區不同人群對慢性病康復治療的KAP狀況,詳細結果,見表1。
注:K是指該群體在“認知”的回答正確率≥60%的人數及占該群體總人數的百分比;A是指該群體在“態度”的肯定回答率≥60%的人數及占該群體總人數的百分比;P是指該群體在“行為”選擇“會”的人數及占該群體總人數的百分比。
3 討論
3.1 社區不同人群對慢性病康復治療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 調查顯示社區居民對慢性病康復治療的認知很模糊,近50%的居民認為康復治療就是簡單的理療或傳統的針灸、推拿、按摩治療,甚至近40%的居民誤以為慢性病的康復治療是保健治療,而且對慢性病患者中適合進行康復治療的對象和開始時間等知曉率均在60%以下。表1表明,不同文化程度、就業狀態和職業的社區居民知曉率并無顯著差異(P>0.05)。上述結果說明,慢性病康復治療的相關知識在中小城市未得到普及,大部分居民對慢性病康復治療缺乏基本的了解,有些人甚至是盲區,這是影響社區居民積極選擇和利用康復醫療服務的關鍵。
3.2 社區不同人群對慢性病康復治療態度情況 調查顯示社區居民對慢性病康復治療的態度并不很積極,僅43.0%的人相信康復治療能促進慢性病所致功能障礙的恢復。表1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社區居民對慢性病康復治療的態度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現狀說明文化程度較高者雖對慢性病康復治療相關知識了解不多,但對其重要性的認同還是比文化程度較低者高,這依然表明提高社區居民對慢性病康復治療重要性及其相關知識的認知是促進康復治療工作在中小城市廣泛開展的關鍵。
3.3 社區不同群體對慢性病康復治療的行為情況 本調查顯示37.0%的居民認為自己或周圍親朋患了慢性病后不會主動咨詢和選擇康復治療。表1表明,不同文化程度、就業狀態和職業的社區居民對慢性病康復治療的行為無明顯差異(P>0.05)。這現狀說明文化程度較高者對慢性病康復治療在態度上雖然認同,但由于對慢性病康復治療相關知識了解不多,加上中小城市康復醫療服務的短缺及康復醫療資源的匱乏,使其尋醫行為未能付諸行動。
4 結論
任何病傷殘者的康復成效,都取決于他們的自我康復意識、態度和行為,慢性病的康復也一樣。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快,慢性病患病率呈現上升趨勢,但是目前我國中小城市社區居民對慢性病康復治療的KAP水平較為落后,要促進慢性病康復治療的有效開展,不僅應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提高社區居民的KAP水平,同時應致力于加強和提高中小城市的康復醫療服務水平。盡管國家醫療保險制度已逐步將康復治療項目納入報銷范圍,但我國因為康復醫學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康復醫療資源較少,而且主要分布在大型公立醫院,中小城市的康復醫療服務能力非常不足,尤其是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中的康復醫療服務的薄弱和短缺,導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無法滿足日益增大的康復需求,如何建立和健全康復醫療服務機制,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應是現階段我國康復醫學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篇5
[關鍵詞] 互動式問卷;高血壓病;憂慮;社區
[中圖分類號] R544.1;R19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12-143-02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發病、致殘和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高血壓的發生、發展與患者精神狀態、生活方式及患者對該病的認知及控制能力密切相關。有研究證明,合理的健康教育及問卷方式對高血壓病相關知識以及對高血壓病調查的治療起到積極作用[1~2]。本門診自2004年自制了互動式高血壓病調查問卷,對高血壓病的控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參與病例共120例,均來自某社區醫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門診就診的社區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齡79~31歲,平均51.2歲。病例入選標準均符合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1](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
1.2問卷及干預方式
患者診斷明確后初診前及復診時分別接受Zung氏SDS、SAS評分測定測定患者心理狀態[2,3]。將原始分換算成標準分,評定結果與對照組比較,以正常成人SDS標準分上限為界,SAS標準分≥50表示心理處于焦慮狀態,SDS標準分≥53表示心理處于抑郁狀態,分別記錄。
于本門診初診及復診時并給予互動式問卷調查(問卷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患者對高血壓一般知識及危險因素列表選擇;第二部分:醫生依據患者患者作答情況作出相應指導及建議,第三部分:患者復診時對高血壓一般知識作答及自評自我控制血壓及日常生活狀態;第四部分:醫生對問卷評析。問卷見附表),記錄血壓控制情況,并依據問卷作答內容給予相應指導。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復診時心理狀態、對高血壓病一般知識的認識情況、血壓控制的滿意程度。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處理采用SPSS11.5軟件,統計學檢驗方法采用χ2檢驗。見表1。
2結果
問卷調查前,14.2%的患者對病情感到憂慮,3.3%的患者精神抑郁,20.0%的患者對高血壓病認識不足,25.8%的患者血壓控制不滿意;問卷調查后對病情感到憂慮減少到6.67%,精神抑郁0.8%,對高血壓病認識不足5.8%,血壓控制不滿意12.5%,各觀察指標在問卷調查前后具有明顯差異(P<0.05)。
3討論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血壓升高為主要表現的常見病、多發病,與遺傳因素、生活方式、情緒及心理狀態密切相關,可有頭痛、頭暈等各種癥狀,是腦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如果得不到合理治療,必將影響到各器官系統,引發心、腦、腎等器官的損害,致殘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我國高血壓發病率約為11%,而高血壓患者知曉率、服藥率和控制率都很低,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的還不到32%,而服藥治療的不到25%,能夠將血壓控制在理想水平的還不到7%[1]。
研究表明,抑郁與高血壓關系密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機構資助的CARDIA調查顯示[4],高血壓患者容易抑郁,一些前瞻性研究認為可以把高血壓作為生活方式疾病,疾病的控制程度與進展情況與患者對高血壓的認識及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精神狀態密切相關。改善患者的緊張情緒,加強對高血壓的認知水平是治療及預防疾病進展的重要途徑,采取有效的手段進行干預是降低人群發病危害的有效手段之一。
因此,采取社會醫學、行為醫學措施進行綜合控制。開展以社區健康教育為目的的問卷調查,提高社區患者衛生知識水平,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改變患者的亞健康心理狀態,提高自我保健意識,解除患者的心理負擔[4],對控制血壓具有重要意義[3]。
我院采取互動式問卷進行互動干預后,通過針對患者問卷的分析,進行互動式回答,提高了高血壓病患者對高血壓相關知識知曉率,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態,改善了血壓控制的滿意度,從而達到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的發生與發展。結果表明,互動式問卷對高血壓患者控制疾病起到了積極作用,問卷后患者的心理狀態明顯好于問卷前,問卷后對高血壓病一般知識及危險因素的知曉程度明顯高于問卷調查前,而血壓控制的滿意程度有了明顯改善,滿意率明顯提高。
由此可見,該問卷改變了以往調查問卷只為問卷機構服務的單一普查的功能,患者能夠收到反饋信息,對在該疾病治療上存在的問題有明確的認識,并可以了解相應的解決辦法。該問卷集普查問卷、宣傳教育材料、疾病治療指導于一身,值得臨床及社區醫療服務機構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版)[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7.
[2] 吳文源. 焦慮自評量表SAS[J]. 上海精神醫學,1990,2(1):44-46.
[3] 王春芳. 抑郁自評表對1340例正常人評定分析[J]. 中國精神疾病雜志,1996,12(5):267-269.
[4] Yan LL,Liu K,Matthews KA, et al. Psychosocial factor sand risk of hypertension:the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in Young Adults(CARDIA)study[J]. JAMA,2003,290(16):2138-2148.
篇6
關鍵詞:社會醫療保險;政策;糖尿病參保人;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714.2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8-0451-02
隨著人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呈迅速增長的態勢,尤其在中老年人中多見。[1-2]廣州市從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廣州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試行辦法》,經過若干年的不斷改進和完善,終于在2007年7月1日,形成了 “廣州市社會醫療保險指定慢性病門診醫保待遇政策”(以下簡稱“待遇政策”),將糖尿病和另外六種慢性病(高血壓、冠心病、帕金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精神分裂癥)納入社會統籌基金支付的范圍,按本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二、三級醫療機構本部設置的除外)80%、其它醫療機構60%的標準支付。對參保人患每一種指定慢性病的門診專科藥費,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為每人每月100元;患有多種指定慢性病的參保人,最多選擇前述7種指定慢性病中兩種指定慢性病享受相應的門診醫療待遇。[3-4]但是糖尿病患者大多需要長期服藥來控制血糖,預防并發癥,以保證生活質量及減少病痛,而長期服藥帶來的經濟負擔已經令大多數中低收入的患者感到難以承受。本研究就廣州市糖尿病社會醫療保險參保人對“待遇政策”的滿意度進行調查研究,探索解決社保指定慢性病政策如何更好惠及糖尿病參保人,嘗試找出針對性地提高參保人對該“待遇”滿意度的措施。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取越秀區、海珠區、白云區、天河區各一間醫院的門診部,對這四家醫院門診部就診的179名糖尿病患者(其中包括127名糖尿病參保人)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共發出問卷180份,收回180份,回收率達100%,經檢查合格者179份,合格率達99.44%,符合問卷調查的要求。
1.2方法與調查問卷
篇7
關鍵詞:老年健康;建筑策劃;衛生服務;城市社區
中圖分類號:G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正文:
本文針對河北省邯鄲市社區老年人口基本健康狀況、社區老年人健康保障需求、老年健康保障設施時態調查三部分進行研究,經分析城市社區老年健康保障設施發展存在的問題,闡述構筑“在宅養老”模式的城市社區老年健康保障設施體系的內容,并建筑策劃層面對此提出規劃建議,為今后此類建設提供參考。
研究方法與對象
研究方法
采用建筑策劃的方法模式:以事實學的實態調查為基礎,參考規范學的經驗過程和技術學的邏輯演繹過程,三者綜合得出最終結論。在研究初期,首先,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老年人對身體健康的關注點和需求面,提煉出一系列與老年人健康服務設施相關的問題鏈條,并設置參考因子;其次,參考國內外模范社區的建設經驗;第三,了解先進的技術手段,參考經典技術設施案例,增加邏輯嚴謹性。
研究對象
選取河北省邯鄲市城區主要社區及各區社區健康服務設施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范圍主要包括:(1)高開區、叢臺區、復興區、邯山區的主要社區(居住區)。通過問卷、訪談和實地調查的方式了解55歲以上老年人“基本健康狀況”和“健康服務需求”。從四大區中抽選四個不同類型的社區,分別為:榮盛錦繡花苑社區(混合型社區)、警備區干休所(老家屬院社區)、鐵路大院社區(單位職工社區)、隆德園社區(地緣型社區);(2)高開區、叢臺區、復興區、邯山區的老年健康服務設施。通過訪談和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55歲以上老年人對“社區健康服務設施”的需求,實地調查社區健康服務設施的現狀是否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和適合老年人使用。
研究過程綜述
事實學―實態調查
依據上述背景,參考邯鄲地區老年人特點,制定了這份調查問卷。調查選取的四個社區主要是以離退休中老年人為主體的社區。調查形式主要以問卷和實地走訪為主。
調查問卷樣本分析
本次調查采用現場和網絡調查兩種方式,共收集有效問卷137份,其中網絡問卷調查收集31份,樣本主要以老年人口述,子女代替答題為主,老年人年齡段普遍在55-65之間;現場問卷調查收集106份,樣本主要以訪談問詢答題為主,老年人年齡段普遍在65歲以上。
調查問卷參考因子解析
本次問卷供包含13道問題,主要包含以下三類:被訪問老年人自身基本情況、老年健康服務設施需求調查和對現狀健康服務設施評價。在單一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有內在聯系的參考因子做交叉分析:
(1)被訪問老年人自身基本情況:問卷中,老年人自身基本情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包括年齡、婚姻狀況、居住情況、經濟來源、養老方式和對自身健康狀況評價。
圖1:年齡與健康狀況滿意度較差交叉分析
年齡與健康狀況:在被調查的老年人當中,大部分對自身健康狀況持滿意或較為滿意的態度,占調查人數的85.4%,只有極少數老年人對身體狀況特別不滿意,占調查人數的4.38%。在與年齡調查結果交叉分析時發現,老年人對自身健康狀況滿意度與年齡段成反比,年齡段越大的老年人對自身健康狀況滿意度越差。(圖1)
年齡、婚姻狀況、養老方式與健康狀況:大部分被調查的老年人會選擇在宅養老的方式,占調查人數的68.61%,極少會選擇去福利機構養老。這部分老年人往往是六十歲以上的喪偶的老人,子女在外地或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常回家照看,給他們的養老帶來極大的隱憂。在訪談當中,這部分選擇去福利機構養老的老年人表示,他們也是愿意在宅養老的,只是對身體健康狀況擔憂,如果能保障身體健康狀況,在宅養老仍是最好的選擇。
居住情況、經濟來源、養老方式與健康狀況:調查顯示,經濟來源和居住情況也是影響老年人健康情況的重要因素。大部分有穩定收入和醫療保障的老年人,會選擇獨居且自身身體狀況良好;沒有固定收入、與子女共同居住或與子女居住較近的老年人,健康狀況較好;沒有固定收入、子女又不在身邊的老年人健康狀況最差。從訪談中看出,年齡越大的老年人對身體健康的關注度越高,越希望周邊醫療健康設施完善。(圖2)
圖2:居住方式與養老方式交叉分析
(2)老年健康服務設施需求調查:問卷中,對老年健康服務設施需求的調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包括對健康服務設施的需求、每兩周患病和住院情況、慢性病情況。
每兩周患病和住院情況、對健康服務設施的需求:絕大部分的老年人在回憶過去五年當中的患病和住院情況時表示,每兩周患病一次以上,但是大部分不選擇住院治療,選擇每年住院一次以上的僅占調查人數的32.85%。在訪談中,大部分老年人表示相對住院治療,更愿意就近選擇社區衛生站(點)。原因是在醫院治療往往排隊等候時間長,空氣污濁,飲食不佳等;而在社區衛生站(點)則方便快捷,隨治隨走,更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圖3)
慢性病情況和對健康服務設施的需求:超過92.3%的老年人表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在慢性病調查表上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病、關節炎/風濕和消化類疾病位居所有慢性病前五名。其中,心臟病:32.04%;腦血管病:41.61%;關節炎/風濕:40.05%。這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表示,由于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病容易發生突發狀況,且一旦發生,應急工作不到位的
圖3:每兩周患病情況 話病患甚至會有生病危險,所以,希望能夠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中對這類疾病的檢測、預防及應急治療工作。
(3)對現狀健康服務設施評價:問卷中,對現狀健康服務設施的評價包括:社區環境、社區健康服務設施現狀使用效率及評價。
圖4:老年人對社區環境滿意度 圖5:現狀衛生設施使用效率
社區環境、社區健康服務設施現狀使用效率及評價:由于邯鄲市自2008年以來城市一直處于大規模建設階段,城市環境受到影響,大部分居民對社區環境不滿,本次問卷中也充分體現,超過半數的老年人對自己所處社區環境提出不同程度的意見。這些老年人表示“每天呼吸塵土和細菌,我們身體受不了的”。社區健康服務設施現狀使用效率普遍很高,很多老年人會選擇周邊醫療衛生服務點治療。因此也對現狀健康服務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得到更好的服務和治療,保障身體健康。(圖4、圖5)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調研情況
本次調查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選擇了鬧市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服務站,周邊社區民居眾多。從實地調研發現許多現狀問題:門面不起眼,通常不熟悉的人到此會找不到地方;建筑門口沒有為病患開設專門的停車場,擁擠的門前空間尤其會影響年齡層次較大的老年人對可達性的要求;建筑內部的采光和照明不夠,空間較封閉,通風也不順暢;總體空間流線不明確,醫患流線混用;功能細化不完善,會使得服務對象類型不足。這些問題共同影響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服務效率和水平。
規范學 ― 經驗參考
美國社區醫院多數屬于非營利團體立及地方自治體立醫院為主,美國社區醫院開設者的資產及運營設施均交付給所屬社區擁有。社區醫院與該醫院服務的社區之間存在相互依存性和共同利益。醫院向社區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并使社區獲得其他利益,但又從社區獲得各種支援,二者之間存在緊密的相互依存性。從美國社區醫院的經驗中,我們看到:社區醫院與社區的關系的緊密性是促進社區醫院健康發展的因素之一;此外,社區醫院的經營與收益也是促進其完善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技術學 ― 新型技術引入
信息化在各行各業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醫療衛生系統當中也是如此。比如:借鑒第三方的服務平臺,多方比較醫療設備,打破原廠壟斷、改進服務內容、降低設備使用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看病貴的問題。信息化在醫療系統應用中還涵蓋許多方面,比如電子病歷:以電子信息取代傳統書寫病歷中的各項內容,包括:圖像存檔與傳輸系統、醫生工作站和臨床檢驗信息系統等。這些新技術如應用到社區醫療服務中,可大大提高社區醫療服務效率,有效的加強醫患之間的交流,提高醫療服務水平。
綜合評價
在實態調查中,對評價因子進行單一分析與交叉分析,可以看出被調查的老年人,由于不同的年齡、婚姻狀況、經濟來源等,對社區老年健康服務設施的評價也有所差異。從單一分析中看到的產生分歧較大的評價因子主要產生在老年人疾病類型和社區環境兩個方面。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調研中,發現入口空間、停車場、建筑內部環境和總體空間流線是比較集中的問題。
通過國內外社區醫院的先進經驗技術,針對社區老年健康服務設施總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 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選址的科學性與準確性,綜合考慮周邊社區、商業情況,選擇相對安靜、整潔、交通便利的地塊;2. 在建筑外部環境中,注重門前小廣場設計,解決停車問題和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的可達性問題;3. 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管理水平,增加與社區關聯的緊密性;4. 引進信息化醫療設施與服務,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增加老年病患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莊惟敏 著,《建筑策劃導論》,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
篇8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4208(2011)02―0069―03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日益加劇,大眾對護理的需求已從對疾病的防治服務擴大到了社區的健康護理服務。家庭結構的小型化使家庭作為基本照顧者的能力降低,隨著老年人對醫療保健需求的增加,對護理機構提供的社區家庭護理服務的需求也逐漸擴大。為了調查實習護生對社區護理的認知和職業態度,了解社區護理教育的現狀,為今后的社區護理改革提供依據,于2010年3月對天津市高等院校全日制護理專業畢業實習護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2010年3月整群抽取天津市2010年高等院校全日制護理專業畢業實習護生390名。
1.2 調查方法(1)問卷設計:采用問卷調查法,“社區護理職業認知情況調查問卷”為自編問卷,Cronbach'sα系數為0.748。問卷分為三部分,含14個條目。第一部分為護生的一般情況調查,含3個條目,內容涉及專業方向、畢業學歷及是否已進行社區護理實習;第二部分為社區護理知識調查,內容涉及社區護理的服務對象、目的、工作方法、工作時間等7個條目;第三部分為護生對社區護理職業的認知,有7個條目,內容涉及對社區護理的就業意愿及就業前景、勞動強度、社會支持、待遇、工作環境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等。調查問卷按照目的性、反向性和實用性的原則進行設計。(2)問卷調查:先講解具體要求和注意事項,然后下發問卷,集中填寫,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390份,實際回收366份,回收率93.8%。剔除8份無效問卷,最后保留358份,有效問卷為91.8%。
1.3 統計方法運用SPSS 11.5統計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差異的比較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358名畢業實習護生中,社區護理專業方向15人,護理專業方向190人,涉外護理專業方向117人,助產專業方向36人;本科學歷280人,專科學歷78人;其中103人已完成社區護理的實習。
2.2 對社區護理的認知情況 (1)對社區護理工作的整體認知情況:67.9%的護生知道社區護理的服務類型為長期的終身性健康服務,65.4%的護生知道其工作方式,62.0%護生知道其工作方法。按認知得分的高低排名,前三位是“工作目的”(2.85分)、“在醫療衛生系統中的地位”(2.84分)和“服務對象”(2.78分)。護生的整體認知情況見表1。(2)不同學歷護生的認知情況:專科學歷護生得(2.54+0.32)分,本科學歷護生得(2.64±0.26)分,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41,P0.05)。
2.3 就業意愿情況護生中對畢業后是否愿意從事社區護理工作選擇“不確定”的人數最多,比例達到了56.1%。不同學歷護生畢業就職于社區護理的意愿見表2。實習與否護生畢業就職于社區護理的意愿見表3。
2.4 對社區護理職業的態度按護生對職業因素“同意”的人數比例從高到低排序,認為社區護理“能發揮更大的主觀能動性”、“發展前景好”的比例均達到50%以上,見表4。
3 討論
據報道,國外已經有社區護士工作團隊使用自評的方式對她們與居民的關系和目標地區所需改進進行了評價。國內朱臘榮等研究發現,當地的護生在社區護理知識掌握方面存在不少問題。
在本次調查中,護生對社區護理的“工作目的”、“在醫療衛生系統中的地位”、“服務對象”的了解分別排在前三位,由此可見,這些方面在教學中已經涉及,護生已基本了解。分別有67.9%、65.4%和62.0%的護生了解社區護理的服務類型為長期的終身性健康服務、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護生們不能確定社區護理的工作方式是否具有獨立性和自主性;護生們也不能確定醫護協作是否是社區護士的工作方法。這可能與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中均未注重此部分的內容有關。僅有少數護生了解社區護理的工作時間為輪班制,大部分的護生不清楚,這在實習組與未實習組間不存在統計學差異,表明雖然護生進行了社區護理實習,但是對基本的排班情況尚不能了解,所以,社區護理實習的方式是否需要改進,以獲得更加滿意的實習效果,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調查發現,本科生對社區護理工作的認知水平高于專科生,這可能是由于護理專科和本科在學制、課程設置、學時、教學內容上有比較明顯的差別,本科生接受的教育更廣泛、更深入,因此本科生對社區護理工作的理解與認識水平高于專科生。而不同的認知程度對于今后護生從事社區護理工作也會產生影響,如果要提高社區護理的質量,則應對護生進行長期、專業的培養。
從調查結果還看出,目前社區護理實習并不能使護生的社區護理知識水平得到提高,這與鄒德風等的研究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目前的社區護理實習質量還有待提高,教學環境和帶教老師的專業素養有待提高。
對護生畢業后就職于社區護理的意愿調查發現,由于生源不同及面臨就業壓力不同,護生對社區護理就業意向也不同。本科生畢業后有從事社區護理工作愿望的僅占所有本科生的16.1%,專科生有53.8%畢業后愿從事社區護理工作,出現此情況的原因可能與本科生就業優勢相對明顯有關。本科生多數人不愿意選擇社區護理,而專科護生就業壓力大,較多人愿意選擇社區護理崗位。由此可見,不同學歷的護生在職業定位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而是否已實習過社區護理對護生就業的影響不大,這可能與護生對社區護理的定位比較準確有關。
在我國致力于發展社區護理的背景下,大部分護生認為社區護理的前景比較樂觀,本次調查結果與胡蓉芳的調查結果一致。護生們也認為,在社區工作可以更大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但對目前社區護理工作的開展情況,在勞動強度、社會支持、工作環境方面卻存在疑慮,最不理想的境況是工資待遇,僅33名護生認為社區護理工資待遇較高,占受調查總體的9.2%。大部分的護生(57.3%)在這個項目上選擇了觀望態度。糾其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大眾對社區護理的認識還不夠,社會支持系統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二是社區護士待遇低,工作環境差,體制滯后;三是社區護士人力資源不足,勞動強度高,社區護士專業水平欠佳,自身素質提高意識不夠;四是護理服務方式單一,質量有待提高。
通過本次調查研究,對社區護理教育及發展提出以下建議:(1)加強職業情感教育,培養積極的職
業態度:建議不僅要加強職業情感教育,提高護生對護理職業的認同感,同時應適當進行職業指導,根據護生的能力、社會支持系統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職業定位,幫助護生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針對培養目標不同,鼓勵護生樹立從事社區護理工作的信心,介紹國內外社區護理的成功先例,使護生認識到社區護理的意義和發展前景,認識到潛在的社區護理市場,從而促進社區護理的長期發展。(2)改善社區護理教學環境,提高帶教質量:目前的社區護理還剛起步,社區護士的角色尚不能真正在社區中體現出來,因此社區護理的工作內容和任務只體現出最基礎的對病人的護理以及建立健康檔案,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相對不高;而社區人群對社區護理這一新生事物也還需要時間去認識和接受,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短時間內尚不能顯現出來。多種原因導致一些單位在選派護士時沒有經過嚴格挑選,把年資和經驗都相對較低的護士派到社區,延緩了社區護理的發展。另外,社區護理在實踐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如資源嚴重不足,工作條件簡陋,護理服務質量不良,教學環境不佳,帶教老師教學意識和水平欠佳。實習中護生將帶教老師當作一面鏡子,從他們身上尋找自己的未來。所以,重視社區護理教學環境的建設、加強師資力量是當務之急。(3)通過自身努力,提高社區護士的社會形象:提高護生社區護理專業知識,加強對社區護理工作的理解,鼓勵護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形象,獲得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居民的信任,為社區護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娟,李繼平我國社區護理的現狀及其對策[J]護理研究,2007,21(9):2279-2281
[2]劉則楊,王春生,孫學平,對需求變化條件下社區護理人力資源開發的思考[J]中國醫院管理,2001,2l(4):32-33
[3]李惠娟,季正明社區衛生服務實用手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3-4,17
[4]朱臘榮,護生實習前對社區護理的認知調查及對策[J],內蒙古中醫藥,2009,28(5):101―103
[5]鄒德鳳,張紅星,毛祚燕,本科護生社區護理而階段實踐教學的效果[J],中華護理教育,2008,5(4):185
篇9
[關鍵詞] 高職護生;社區護理;認知
[中圖分類號] R47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3(b)-126-02
2009年3月筆者對2005級5年制高護學生進行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了解高職護生對社區護理的認知情況,并分析總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5級高護1~5班,每班隨機抽取22名,共110名護生,全部為女性,年齡19~22歲。她們均于2008年下學期學習過《社區護理學》。
1.2 方法
2009年3月筆者對2005級5年制高護學生進行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分為10個項目,每項分熟悉、部分熟悉和不熟悉3個等級并賦予10、5、0分,項目平均得分越低表明對社區護理認知越差。發放問卷110份,回收有效問卷110份,回收率為100%。針對調查結果對每個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2 結果
高職護生社區護理認知情況,見表1。
3 討論
3.1 結果分析
3.1.1 學生對社區護理的重要性的認識問卷第3、10項結果顯示:所有被調查學生均熟悉或部分熟悉社區護理的意義,但78.2%的學生部分熟悉或不熟悉其在實習中的重要性,只有21.8%的學生熟悉其在實習中的重要性。從表中第9項可以看出有83.6%的學生熟悉或部分熟悉社區護理的作用與地位,但對社區護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片面地認為護士只掌握臨床護理操作技能即可,對社區護理是現代整體護理的一部分認識不足。
3.1.2 學生對社區護理的對象、涵義、工作目標與工作地點基本熟悉 從表1中第1、2、5、6項的得分可以看出(平均得分均超過6.3分),學生對社區護理的對象、涵義、工作目標與工作地點4項內容基本熟悉。被調查的學生80.0%能說出社區護理對象、涵義、工作目標與地點,即以社區人群為服務對象,深入社區進行健康知識教育,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減少或預防疾病的發生,促進和維護社區人群健康。
3.1.3 學生對社區護理的步驟、工作方法、技術與手段等知識掌握不系統表1中第4、7、8項得分較低,分別為4.6、7.4、5.7分,反映出學生對如何正確開展社區護理不甚了解,沒有系統掌握這方面的知識。有些學生片面地認為社區護理就是對社區人群進行計劃免疫和健康教育,不知道在社區護理工作中也可以運用護理程序的方法,對社區護理的基本步驟缺乏認識,這說明學生在學習《社區護理學》的過程中接受的社區護理知識是不完整、不系統的。
3.2 原因
3.2.1 學生對社區護理認識不夠大多數學生認為護理工作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臨床護理,即是給患者打針、配藥和其他一些臨床護理操作,沒有認識到為社區人群提供社區護理也是護理工作的一部分,社區護理是現代整體護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再加上在學習《社區護理學》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內容比較抽象、空洞和枯燥,不像內、外、兒科等臨床護理課程的具體、形象,因此學習起來不易理解,覺得乏味。學習熱情不高、興趣不濃,勢必影響學習效果。
3.2.2 社區護理教學模式尚未成熟我國社區護理起步晚,特別是高職醫藥院校的社區護理教學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距今也只不過10多年時間。社區護理教育尚未形成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3.2.3 師資不足由于社區護理缺乏一定的社會認可和理解,從事社區護理教育工作的人員嚴重不足,在本院社區護理的教師與學生的比例是1∶2 000。同時,社區護理教育工作者的社區實踐經驗不夠等直接影響教學質量。
3.2.4 缺乏社區護理實習基地由于沒有社區護理實習基地,學生學習社區護理理論知識的同時難以將理論應用到社區護理實踐中,學生只有抽象、空洞的理論知識,且易忘記。
3.3 對策
3.3.1 提高高職護生對社區護理重要性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要透徹講解社區護理與臨床護理的相互關系,及我國現行醫療衛生政策和社區護理發展方向。使他們能夠清楚社區護理離不開傳統的醫療臨床護理,是現代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社區護理與臨床護理又有所區別,即社區護理是集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護理[1],側重疾病的預防,減少疾病和殘障的發生。最終使學生能端正學習態度,把學好社區護理作為一種自覺行為。
3.3.2 加強師資力量加強社區護理的宣傳力度,完善社區護理的相關政策,吸引大批有社區護理實踐經驗的護理工作者從事社區護理教學工作[2-3]。
3.3.3 深化社區護理教學改革改革社區護理教學內容,講授的理論知識盡可能貼近社區實際案例,避免空洞說教[4]。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對社區護理的興趣。
3.3.4 強化社區護理知識系統講授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社區護理的步驟、工作方法、技術與手段等知識,使學生熟悉社區護理是以健康為中心,以社區人群為對象,以促進和維護社區人群健康為目標[5-6],把公共衛生學和護理學理論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學科。
3.3.5建立社區護理實習基地開展社區護理是一項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工作過程,應加強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訓練。
4 結論
通過對5年制高職護生在學完《社區護理學》后,對社區護理知識掌握情況的調查,發現護生對社區護理重視不夠,理論知識和相關技能不很熟悉。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在以后的社區護理教學中采取相應的對策,使護生接受更加系統、完整的社區護理知識教育,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社區護理的重要性,掌握社區護理相關知識和技能,以便畢業后能在醫院、社區等不同的工作崗位勝任工作。
[參考文獻]
[1]譚立寧,錢永浩.建立社區護理基地,促進社區護理人才培養[J].中華護理雜志,2008,392:235.
[2]徐筱莉,陳繼根,王麗萍.社區中醫護理服務需求及應用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6):16-18.
[3]再娜莆,那蘭慧劍.社區護理的研究與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1):122-123.
[4]鄧躍輝,周琳.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7):16-18.
[5]黃惟清,李春玉.社區護理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
篇10
1.深圳市福田區慢性病防治院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廣東深圳 518100; 2.深圳市福田區社區健康服務管理中心公共衛生科,廣東深圳 518100; 3.深圳市福田區慢性病防治院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廣東深圳 518100
[摘要] 目的 探尋家庭醫生服務路徑的分類依據。方法 于2011年4月—2013年3月間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深圳市福田區現有的201名家庭醫生進行問卷調查,并收集實施家庭醫生服務的相關數據,統計分析當前福田區家庭醫生專業技能及居民家庭醫生服務現狀。 結果 目前家庭醫生的專業技能仍有差異。以福田區家庭醫生為例,存在從事全科執業時間不等(1~2年為67.16%,3~4年為32.84%)、專業背景不同(內科醫生44.28%,兒科醫生21.39%,其他34.33%)、技術職稱不同(初級31.84%,中級39.80%,高級28.36%)等區別;存在專業背景不同、從事全科執業時間不等、技術職稱不同等區別;已與家庭醫生簽約的居民中老年人占6.61%、兒童占6.8%,兩病病人占7.36%;在家庭醫生為簽約居民提供的服務中,老年人占21.9%、兩病病人占18.86%、兒童占16.22%。結論 根據重點人群進行分類,并且采取規范的服務路徑,能夠實現良好的服務效果,促進家庭醫生服務工作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 家庭醫生;服務路徑;分類依據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9(a)-0151-02
[基金項目] 家庭醫生健康管理服務路徑研究(JCYJ20130402163036370市科技創新(2013)171號)。
[作者簡介] 裴宇慧(1962.11-),女,廣東深圳人,本科,全科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全科診療及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管理工作。
老齡化、慢病海嘯及不斷增長的醫療負擔促使我國醫療服務模式發生轉變,家庭醫生服務應運而生。家庭醫生是以全科醫生為責任主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技術依托、社區居民及其家庭的健康管理為工作內容、建立契約關系為服務形式的新型醫療保健服務模式,該種模式發展迅速,并且得到了患者的廣泛好評。該項目針對于家庭醫生服務路徑的分類依據進行具體的研究,于2011年4月—2013年3月間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深圳市福田區現有的201名家庭醫生進行問卷調查,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深圳市福田區現有的201名家庭醫生進行問卷調查。201例家庭醫生中,男醫生112名,女醫生89名,年齡在29~40歲之間,平均年齡(34.2±1.4)歲。參與家庭服務的時間1~4年不等,平均時間為(2.1±0.1)年。
1.2方法
對201個家庭醫生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家庭醫生的年齡、專業技術背景、現有技術職稱、從事社區工作年限以及簽約對象的構成比,不同類簽約對象的服務需求比。發放調查問卷201份,回收201份,回收率為100%。依照調查的結果,從供方與需方兩個角度來探析家庭醫生的服務路徑[1]。
1.3統計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家庭醫生從事全科執業時間、職稱等及簽約對象性別、年齡構成等數據均以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Z檢驗。
2結果
由表1可知,參與該次調查的201名家庭醫生中,從事全科執業時間1~2年者明顯多于3~4年者;初、中級職稱明顯多于高級者,內科醫生明顯多于兒科醫生及其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家庭醫生在從事全科執業時間、技術職稱和專業背景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由表2可知,簽約居民中中老年人、兩病病人、孕產婦、健康及亞健康人群、兒童所占比例與提供家庭醫生服務中所占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提供家庭醫生服務中的中老年人、兩病病人及兒童所占比例明顯高于簽約居民中相應人群所占比例。
3討論
3.1分類依據分析
對201個家庭醫生的調查問卷以及福田區家庭醫生服務兩年來的相關數據分析顯示,兩年內201個家庭醫生團隊共簽約76 646戶,簽約人數達225 324人,其中老年人占6.61%、兩病病人占7.36%,兒童占6.8%,健康及亞健康人群占48.14%,孕產婦占1.76%。提供家庭醫生服務364 528人次。其中老年人占21.9%,兩病病人占18.86%,兒童占16.22%,孕產婦占4.09%,健康及亞健康人群占38.15%。結果顯示簽約對象的構成比中,兩病病人、老年人、兒童等重點人群超過半數,而家庭醫生服務的需求比中,兩病病人、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需求明顯超過健康及亞健康人群。因此,需要根據簽約對象的這個特點,采取針對重點人群的家庭服務流程及措施,提高服務的質量[2]。
3.2家庭醫生資質分析
針對于對家庭醫生問卷的調查結果顯示:家庭醫生的平均年齡(34.2±1.4)歲,專業技術背景內科醫生占44.27%,兒科醫生占21.39%,其他34.34%,從事社區醫生工作平均(2.1±0.1)年,由于家庭醫生服務的主要人群是老年人,兩病病人、兒童等重點人群,因此,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來規范及提高家庭醫生的服務技能。①家庭醫生在上崗前應該接受規范的培訓,要具備全科醫生的理念及技能,以免發生其他的安全問題[3]。②建立家庭醫生雙向轉診平臺,為家庭醫生服務提供有效的轉診途徑[4]。③制定家庭醫生服務指南、規范、路徑等,引導規范并督促家庭醫生服務工作。
3.3家庭醫生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從該次調查分析來看,當前福田區家庭醫生服務存在著家庭醫生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和重點人群家庭醫生服務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從調查結果顯示,中級職稱家庭醫生在家庭醫生中所占有的比例最高,低、中級家庭醫生人數明顯多于高級醫生(P<0.05),導致家庭醫生整體能力較低,無法對患者展開高水平高質量的服務[5]。由于具有低級職稱和中級職稱的醫生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臨床經驗較少,對于一些疾病的診斷缺乏充足的經驗,很多的患者疾病類型較為復雜,并且患者常常伴有多種疾病,因此,導致在對家庭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誤診的情況,耽誤了患者最佳的治療時間,嚴重的阻礙了患者疾病的良好康復[6];其次,從與家庭醫生簽約居民和提供家庭醫生服務的人群情況及結構來看,提供家庭醫生服務老年人、高血壓和糖尿病病人、兒童所占比例較簽約居民中所占明顯更高,家庭醫生服務的供需不平衡,造成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利于提高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效率。
3.4家庭醫生服務路徑
針對當前社區家庭醫生服務現狀及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當前家庭醫生服務應當以有需求的重點人群家庭開展約定式服務,為中老年人、兒童、兩病病人提供約定式服務,為此類人員提供隨訪、預約及健康干預服務,并積極引導此類人員的家庭成員積極參與到社區健康自我管理小組活動中,加強對重點人員的衛生服務工作。葛敏《家庭醫生制度的推進路徑、服務模式和制度架構的探討:以長寧為例》一文中提出在急停醫生制度的實踐路徑中,應當立足于人群依從性和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按照時間路徑和程度路徑,按照”按需服務、分類服務”的原則,以“四醫聯動”對象、慢性病家庭為簽約服務重點,依次向老年人群、有需求人群家庭擴展,引導社區居民積極利用社區衛生服務[7]。王陵等在《特區家庭服務可持續發展實踐研究》中提出,深圳特區家庭醫生服務應以考慮居民年就診次數、類型等對老年、婦女、兒童及其他人群開展相應的生命周期健康干預[8]。張瑋的《開展家庭醫生制服務的可行性分析與對策研究》文章中更是對家庭醫生服務的路徑分析的極為透徹,該次對家庭醫生服務路徑的分類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9]。進而通過對其他學者的文獻研究,并且結合該次研究的實際情況,能夠實現良好的研究效果。
綜上,根據重點人群分類,并且采取有效的臨床服務措施,能夠實現良好的服務效果,促進家庭醫生服務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胡睿,王夏玲.家庭醫生式服務助力社區衛生發展[J]. 中國社區醫師, 2011,13(24):213-214.
[2]張新建,胡睿,王天鵝,等.時代呼喚 家庭醫生式服務應運而生[J]. 中國社區醫師,2011,3(21):490-491.
[3]顧旻軼.家庭醫生取經歐美[J]. 中國醫院院長,2011,10(13):152-153.
[4]張玲.社區高血壓糖尿病健康管理工作的體會[J]. 中國全科醫學, 2010,15(4):359-360.
[5]薛錦花.推行社區家庭醫生責任制服務模式存在的困難與對策[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1):125-126.
[6]李瑞杰,馬其波.電子家庭醫生:一種新型家庭醫療健康服務模式[J]. 中國醫院院長,2012,11(23):350-351.
[7]葛敏,江萍,蘆煒,等.家庭醫生制度的推進路徑、服務模式和制度架構的探討:以長寧為例[J].中國衛生資源,2012,15(5):420-422.
[8]王陵,宋書儀,周小平,等.特區家庭醫生服務可持續發展實踐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4(10):1241-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