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調查評估范文
時間:2023-06-06 17:57: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風險調查評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我國環境監測現狀
我國的環境監測工作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至1980年改革開放時,全國建成了300多個三級環境監測站,初步形成了系統的環境監測網絡。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已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監測網絡,擁有2300多個環境監測站[1],在防污減排、生態環境質量的監測、監測站標準化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發展,顯著地提高了我國環境管理水平。環境監測方法也從早期基于分析化學方法的污染源監測階段步入多源環境監測階段。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環境監測手段也有了新的發展。目前環境監測手段,正由經典化學分析向高精密儀器分析方向發展,并由微量分析(0.01%~1%)發展到痕量(<0.01%)[2];由傳統的人工采樣、實驗室分析,向智能化、自動化、網絡化的監測分析方向發展,并積極引入了先進的遙感、電子、光學等高新技術。監測范圍也從狹義的環境質量監測,向包括職業健康等各領域監測方向發展,以科學地跟蹤對人類和環境有影響的各種物質的含量,準確、及時、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環境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切實地改善和提高人類的生存環境。
1.2存在的問題及研究意義
環境監測是掌握環境質量狀況和發展趨勢的重要手段,是科學管理環境和環境執法監督的基礎。根據監測數據,可以描述和表征環境質量的現狀和變化規律,并預測環境質量的發展趨勢;可以搞清污染物種類和分布狀況,明確污染物的污染途徑,預測 污染的發展趨勢,分析可能出現的主要環境問題,為環境管理提供經過綜合分析評價的環境數據和信息;同時各類環境監測數據也是制定環境政策、法律、環境管理規定和環境標準的科學依據。然而,隨著國家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我國環境部門多年沿用的經驗布點、表格評價法已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簡單的測點設計與評價方法,樣品采集工作量大,數據難以較科學、全面地反映污染狀況,評價分析結果不能有效地揭示企業生產對環境影響的變化規律和潛在的環境重大危險污染源。改進監測與評價方法成為當前環境質量評價的迫切需要[3]。合理地采集數據是環境質量監測評價的基礎,而科學地設計采點是其核心關鍵。環境監測內容多、范圍廣,全面監測的數據龐大,而憑經驗設計,或會顧此失彼,而一旦忽略一些重點的測點,則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環境質量狀況,更不宜于客觀的評價。應用數理統計的抽樣調查方法,通過科學地設計分析監測樣本,從總體中按抽樣調查方法,合理選取部分測點為樣本,并根據監測結果科學地分析和評價總體,既可有效地減少監測工作量,又可科學地提高監測評價質量[4]。傳統評價方法只對是否符合標準進行評價,未對潛在危險源進行分析和評價,很容易忽視潛在的重大危險源,誘發較大的環境質量問題。因此在環境評價時,不僅應按國家標準作常規檢查,同時,應深入分析重要危險源的發展規律,及其危險性,這樣才便于針對性地管理,有效減少環境質量事故。因此,加強環境監測測點設計和評價方法的改進,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2基于抽樣法的監測設計
環境質量監測主要包括水環境監測、大氣環境監測與土壤環境監測3部分,其中又包括常規項目、特定項目和選測項目3個方面的內容。對高危企業,由于危害元素多、范圍廣,選測項目需要布設的測點數量龐大,有時會遠遠超過前2個子項的測點數,因此需要科學地設計。通常大型高危企業需要布設上萬個測點,才能滿足要求,才能全面反映企業的環境質量狀況。顯然,按目前的監測手段是難以完成的。本文按數理統計抽樣調查方法,科學地選擇樣本,設計監測數據采樣點,不僅可大大減少測點,提高測試效率,并可實現科學采集與科學評價的目的。根據抽樣調查方法原理,常規項目測點采用系統抽樣法設計,將監測總體各功能區按一定標志或次序排列成規律圖形,然后按一定的距離間隔設計監測點。選測項目涉及內容較多,應在查閱以往環境質量評價、研究企業生產危險特征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選定待測項目。對分布有規律的,采用系統抽樣法設計,其余則采用分層抽樣法設計。特定項目主要是針對已確定的污染源核定復查,可采用整群抽樣和分層抽樣結構的方法設計。
2.1水環境監測抽樣設計
(1)監測對象。水環境調查區域范圍為88km2,按水庫、河流、灌渠、水塘等地表水形態與地理位置不同,分為5個功能區。常規監測項目為pH、COD,重點監測項目為Cd、Pb、Zn和Cr重金屬。本次設計未考慮特定項目和選測項目。(2)監測抽樣設計。對灌渠、水塘、河流功能區,主要采用平面系統抽樣設計,設置2~3個分層抽樣。按水源與污染源的方向,采用黃金分割率(0.62/0.50/0.38/0.19)的方法設計測點間距。對水庫采用立體系統抽樣與分層抽樣結合的方法設計,并按污染源分布方向,采用黃金分割率方法設計測點間距。
2.2大氣環境監測抽樣設計
(1)監測對象。大氣環境調查平面范圍為88km2,最大監測空間高度為6m。常規監測基本項目為總懸浮顆粒物(TSP)、顆粒物(PM10),重點監測項目為Cd、Pb重金屬。(2)監測抽樣設計。不再細分功能區,而是以污染源(礦山)為中心,以雷達輻射方式,按系統抽樣方法與黃金分割率設計測點。設計3條監測輻射線,輻射線夾角為60°,每條輻射線長5~10km。按黃金分割率由近至遠布設測點。每條輻射線布置8個測點。在靠近污染源處,在監測空高6m的高度上增設4個測點。共布設28個大氣監測點。考慮風流對大氣質量的影響,處于污染源風流上方,基本測距增加一倍,測點減少一個;風流下方,基本測距離不變,測點增加一個。其它兩個方向測點數不變,基本測距按插值法調整。
2.3土壤環境監測抽樣設計
(1)監測對象。土壤環境調查區域范圍為31683畝,按耕地、林地、山地不同,分為3個功能區。其中,耕地為重點監測區。常規監測的基本項目為pH、CEC,重點監測項目為Pb、Cd、Zn、Hg和As重金屬。(2)監測抽樣設計。耕地測點網格為300m×300m,采用等距網絡系統抽樣法設計測點。共設計282個測點。林地、山地按污染源方向,采用矩形黃金分割率和系統抽樣法設計測點。林地基本測距500m,共設計112個測點,山地基本測距800m,共設計82個測點。
3環境質量評價
3.1水環境質量評價
(1)評價方法。水環境質量評價采用單因子指數法評價法,其公式如下:Pi=Ci/Si式中:Pi———第i種污染物的污染指數;Ci———第i種污染物監測值,mg/L;Si———環境標準值,mg/L。(2)水環境質量評價。5個調查區域的地表水按不同特征分河水、水庫水和農田灌溉水。
3.2大氣環境監測結果與評價
大氣常規項目中的重點與基本監測項目監測。3.3土壤環境質量評價(1)評價方法。耕地、林地和山地的土壤環境質量均采用單因子指數法,按國家《食用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評價標準》(HJ/T332-2006)的二級標準評價。(2)土壤監測數據分析。評價區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及其污染指數。
4環境質量評價與重大隱患源分析
4.1環境質量評價
(1)水環境質量評價。從表2、表3和表4可看出,調查區地表水質量基本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規定的Ⅲ類標準要求。水中的重金屬含量呈現越靠近污染源(礦山)越高的趨勢,其中,在靠近污染源的檢測點,水中鋅的含量較其它測點高7倍,盡管仍在允許范圍中,但仍需加強觀察。(2)大氣環境質量評價。從表5可看出,調查區內,大氣質量基本符合項目《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類標準要求,但鎘含量嚴重超標,超過倍數高達1.8倍,需要加強污染源粉塵治理。(3)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從表6可看出,調查區內土壤受到重金屬嚴重污染,其中Cd、Pb、Zn、Hg金屬污染指數分別高達3.43,2.52,1.59,1.30。土壤環境質量存在嚴重的問題,必須嚴格防范控制。
4.2重大危險源與健康風險分析
(1)重大危險源分析。通過上述評價分析,調查區內影響環境質量的危險源見表7。危險級別按危險指數,結合壽命損失率確定[5]。從表7中可看出,Cd為重大危險源,必須按國家有關重大危險源的規定進行管理。
4.3防治措施與建議
調查區受礦山重金屬污染嚴重,尤其是鎘、鉛等重金屬在大氣與土壤中嚴重超標,對環境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盡管尚未構成健康威脅,但為防范進一步的惡化,必須及時治理。重金屬污染防治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治理,相關防治措施與建議如下:(1)制定綜合治理方案,組織各方面的力量進行綜合整治,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2)強化環境監管,進一步削減礦山污染物排放。督促礦山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確保污染治理設施和在線監控設備穩定運行,實現污染物合理達標排放,采取有效隔離措施防止污染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周邊環境和地下水;(3)調查區重度污染耕地不再作為基本農田,調作它用,對輕度、中度污染的耕地,實施污染治理修復。
5結論
篇2
關鍵詞:暴雨洪澇;ArcGIS;江蘇??;風險評估;樣條插值法;
中圖分類號: TU9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4)22-5380-05
1 概述
暴雨評估標準是指空中降落到地面的水量每日達到和超過50mm的降雨量。2003年 6月12日入梅后,江蘇境內主要發生4次降雨過程,12個暴雨日,且降雨強度大、范圍廣。全省累計平面降雨量為403毫米,均超過歷史最高水位,造成了不可估量是損失,故廣大學者認為進行暴雨洪澇評估刻不容緩,具有重要意義[1-2]。
目前研究風險評估的方法很多,近些年研究方法有:何[3]基于 GIS 的新疆降水空間插值方法析。袁湘玲[4]利用層次分析法對黑龍江省的雷電災害進行了風險區劃,形成了黑龍江省雷電災害區劃,其區劃的最小單元是市。其中大多數致災因子都是基于幾十年的降雨量對或者降雨頻次對區域進行風險評估,但是由于時間跨度太長,影響的因素以及可變因素太多,再加上利用克里金插值法[5-6]進行處理造成一定的誤差。
所以本文利用1957-2007年期間的日降雨量,選取2003年6月12日至2003年7月21日一次特大洪澇作為研究內容。在致災因子數據處理方面借助ArcGIS9.3中的樣條函數插值中的張力樣條空間插值法,將總降雨量、日均降雨量、每日最大降雨量的點量數據插值轉化為柵格數據再結合災害評估方法、層次分析法、ArcGIS空間處理方法、加權綜合評價法,以縣為單位,公里為柵格進行評估?;谠摲椒ㄟM行研究有助于江蘇省開展防災減災的工作,從而降低由洪澇帶來的損失。
2 數據研究方法
2.1 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是將與決策總是有關的 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層次分析法比較適合于具有分層交錯評價指標的目標系統,而且目標值又難于定量描述的決策問題。其用法是構造判斷矩陣,求出其最大特征值。及其所對應的特征向量W,歸一化后,即為某一層次指標對于上一層次某相關指標的相對重要性權值。對于每一個成對比較陣計算最大特征根及對應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標(CI)、隨機一致性指標(RI)和一致性比率(CR)做一致性檢驗。若CR
2.2 數據規范化方法
2.3 加權綜合評價法
3 暴雨洪澇風險評估
3.1 暴雨洪澇風險評估模型建立
3.2 致災因子危險性評估
3.3 承災因子易損性評估
3.4 孕災因子敏感性評估
江蘇地處江淮平原,地形以平原為主,江蘇省的平原面積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70%以上,主要有蘇南平原、蘇中江淮平原、蘇北黃淮平原組成。江蘇地形地勢低平,河湖較多,平原、水面所占比例較大,成為江蘇一大地理特點。該文選取兩個考慮因子作為敏感性評估,一個是坡度圖(C7) ,另一個是河流分布圖(C8) 。步驟1.在ArcGIS9.3的環境中提取坡度并按自然等級重分類。河流按緩沖的距離來形成緩沖區,離河流越近的地方危險系數越高給予賦值。其中坡度分級1°-7°每隔0.6分別賦予1到10,河網緩沖1km、2km、3km、4km、5km,分別賦予1到5。步驟2.利用層次分析法得到C7、C8的權重分別為0.667、0.333。步驟3.利用加權綜合評價法得到孕災因子敏感性評估圖。從圖3可以看出孕災因子敏感性等級比較高的地區是江蘇的北部,因為首先整個江蘇地勢平坦,東北部靠海而且河網十分密集尤其是鹽城、連云港一帶,其次是宿遷、徐州一帶。敏感性等級比較低的是江蘇的南部,因為南部河網的分布不是特別密集,敏感性等級由北至南逐次減少。
3.5 抗災因子安全性評估
抗災因子安全性評估主要選取以下的指標:財政收入(C9) 、園林綠化面積(C10) 、市政投資(C11) 這三者。三者的綜合情況反映了一個地區的面對災害的抗災能力,以及當地政府面對災害抗災救災的靈活程度。
步驟1.利用最大最小規范法去除上述三個變量的綱量。步驟2.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C9、C10、C11三者的權重分別為:0.2385、0.1365、0.6250。步驟3.最后利用加權綜合評價法并利用ArcGIS中的自然間斷分級得到江蘇省地區的抗災因子安全性評估圖。從圖4可看出,等級分1到5級,級數越高代表越安全,江蘇省的抗災能力比較強的地區集中在蘇南,主要是因為蘇南經濟比較發達尤其是蘇州、無錫、常州、南京,而且政府在抗災方面的措施做的比較完善,蘇中地區揚州、泰州、南通經濟實力稍微弱于蘇南地區
故此抗災能力稍微減弱,由上圖可看出抗災能力由南至北逐漸減弱。
3.6 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
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是基于致災因子危險性、承災因子易損性、孕災因子敏感性、以及抗災因子安全性四者的一個綜合評估,主要利用下述公式:
[FDRI =(WH*VH)( WE*VE) (WS*VS)[WR*(10-VR)] (11)]式中FDRI代表綜合評估值,WH 、WE 、WS 、WR 分別代表上述四者的權重由表2可知,分別為0.4092、0.1451、0.3345、0.1112,VH、VE、VS、VR代表其規范化后加權疊加的值,權重見表1。由此可得最終的暴雨洪澇災害最后的風險評估圖。由圖5可知,最后將暴雨洪澇風險災害評估圖進行劃分,受災情況嚴重的地區是南京與蘇北一帶,尤其是宿遷、淮安、揚州、泰州、南京、連云港、鹽城、鎮江等地為重,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這些地區地處洪澤湖及淮河下游地區以及長江下游地區,發生暴雨洪澇風險比較高。將上述情況與本次洪澇災害相比對,發現情況較為吻合,表明此方法能夠較為準確的反應出整個江蘇省的暴雨洪澇風險評估狀態。
4 結論與討論
本文通過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及抗災因子安全性4個評價因子,對江蘇省暴雨洪澇災害的風險進行評估與區劃做了初步規劃。根據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江蘇省暴雨洪澇風險區域差別較大,這主要是由于省內的地形地狀、氣候河流、財力物力、人口密度以及農業耕地面積比重等特點決定的。2) 從致災因子來看,暴雨強度最大的地區在宿遷市、鹽城市、淮安市、揚州市、南京市這些下河地區和沿江大部分地區以及滁河、秦淮河附近的地區,東南地區相對減緩。3) 從承災因子來看,其中易損區主要集中在江蘇南部,尤其是蘇州、南京、常州、無錫、鎮江一帶,越往北易損性越低。4) 從孕災因子來看,風險較高的主要集中在鹽城、連云港一帶,其次是宿遷、徐州一帶。5) 從抗災因子來看,抗災能力較低的地區主要是在蘇北地區,徐州、宿遷、連云港、鹽城一帶。將上述4個評價因子按公式(11) 能到到最終的風險評估圖。
參考文獻:
[1] Shi P J,Juan D U,Meng-xin J I,et al.Urban Risk Assessment Research of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J].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6,21(2):170-176.
[2] Zhang Hui,Zhang Jiquan,Han Junshan.GIS- based assessm ent and zoning of flood /waterlogging disaster risk:a case study on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Liaohe River[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06,14(6):141-146.
[3] He Yan,Fu Deping,Zhao Zhimin, et al.Analysis of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s to precipitation based on GIS in Xinjiang[J].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i-on.2008,15(6):35-37.
[4] Yuan Xiangling,Ji Hua,Cheng Lin.Risk zoning of regional lightning disaster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model[J]. Torrential Rain and Disasters.2010,29(3):279-283.
篇3
一、第一輪專家評估結果的對比
可能導致損失的風險因素很多,課題組在第一輪調查問卷中,共挑選了21個“關鍵風險因素”供專家評估,如表1所示。這些風險因素涉及到機構內外兩個方面的因素,其中1.1、1.2、2.1是外部環境因素,其余主要是機構內部因素。
為便于專家評估,課題組將風險因素的危險程度分為5個等級,對應著5個分值,最高危險等級為5,意指風險因素的“負面影響會帶來嚴重的損失且波及范圍較大”;其次為危險等級4,意指風險因素“負面影響比較顯著”;危險等級3的含義是指風險因素“負面影響有限且一目了然”;危險等級2的含義是指風險因素“負面影響極為有限”;最低的風險等級為1,意指風險因素“幾乎沒有任何負面影響,不需要特殊的保護措施”。每位被調查的專家需要分別給每個關鍵風險因素確定分值。
為便于比較分析,我們根據危險等級平均值(以下簡稱評估值)的高低,將被評估的風險因素分為四組,第一組為極嚴重風險因素,評估值在4.5以上:第二組為嚴重風險因素,評估值在4.0~4.5之間,第三組為較嚴重風險因素,評估值在3.5~4.0之間,第四組為中度風險,評估值在3.0~3.5之間。
中外專家的第一輪評估結果既存在相同之處,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表現在如下方面:
1.專家們的評估結果表示電子文件風險客觀存在。雖然本次調查問卷的結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專家個人背景、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影響,但由于評估者皆為電子文件管理方面的資深專家,故結果具有代表性,能夠反映出人們對于電子文件風險的一般認識。中外專家給每個關鍵風險因素的評估值都在3以上,所有風險因素評估值的平均分為4,這說明課題組挑選的風險因素切實存在于電子文件管理之中,它們帶給電子文件管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確系關鍵風險因素。
表1 關鍵電子文件風險因素及其評估值
2.相對而言,國外專家的風險意識要高于國內專家。國外專家評定的危險等級超過4.5的極嚴重風險因素有4個,其中有2個風險因素的評估值為4.83,另外2個為4.6。國內專家評定的極嚴重風險因素只有2個,且評估值僅為4.5。這也許是發達國家電子政務建設的時間長,電子文件管理不當的慘痛教訓較多的緣故。
3.電子文件管理標準缺失(1.2)、系統功能缺陷(3.13)、未遷移(3.18)是雙方共同認定的危險程度很高的風險因素。國外專家評估結果表示,“1.2主管部門沒有出臺電子文件真實、完整、可讀的管理辦法、管理標準”排名第一,評估值為4.83,系最嚴重的風險因素;“3.18在系統升級、變換時未遷移電子文件”排名第二,評估值為4.6,是極嚴重風險因素;“3.13電子文件管理系統沒有完整捕獲文件內容、結構或者背景信息的功能”排名第四,評估值為4.3,屬嚴重風險因素。
國內專家對這三個風險因素的評估值均為4.38,并列排名第二,屬于嚴重風險因素。
雙方專家給這三個因素的評估值都大于4.3,排名靠前。這三個因素都和電子文件管理方法的缺失有關。其中,管理標準為電子文件遠離風險指明了關鍵的管理步驟和管理方法;而設計合理的電子文件管理系統則是滿足電子文件管理需求的終極手段,①電子文件管理最終要依賴以軟件系統為中心的綜合性管理方法;②信息系統的頻繁變遷給具有系統依賴性的電子文件的閱讀輸出造成極大的障礙,這是電子文件管理者需要面對的首要難題,遷移是應對該難題的一種解決辦法。中外專家對這三個風險因素危險程度的共同認定,反映了對科學有效的電子文件管理方法的迫切需求,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4.國外專家對威脅電子文件可讀性的風險因素的評估值均高于國內專家。除了給3.18打了高分之外,國外專家對另外兩個威脅電子文件可讀性的因素的評估值也明顯高于國內專家。這兩個因素分別是“3.14沒有規定文件的格式”和“3.19未保存生成電子文件的軟硬件”。
5.國內專家對威脅電子文件完整性的風險因素的評估值均高于國外專家
“3.16沒有完善的備份措施”和“3.17文件管理過程中的元數據記錄不全”是威脅電子文件完整性的風險因素。國內專家將最高評估值――4.5給了這兩個因素。而國外專家的評估值并不高,分別為4和3.83。這種差別反映了中外文件管理工作對文件質量的不同追求。相比而言,我國更重視電子文件的完整,而國外更重視可讀和可用。
6.國外專家對自然因素的評估值明顯高于國內專家。在21個風險因素中,有兩個風險因素是與自然因素直接相關,分別是“3.20沒有文檔保管場所安全保護措施”和“3.21沒有針對本地易發天災的防范措施”。國外專家對這兩個風險因素危險等級的評估值分別為4.83和4.4,排名分別為第一和第三;而國內專家的評估值只有4.13和3.88,危險等級排名為第五和第七。
出現這種明顯差異,其原因可能在于9.11事件對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沖擊。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倒塌,位于這座大樓中的許多公司,因為其所有業務數據被毀,無法繼續業務活動,只得申請破產。世界著名的摩根―斯坦利銀行的總部及其數據也毀于這次事件中,但是該銀行采用了數據備份系統,在數英里外的新澤西州的蒂內克保留著備份數據,在重新安裝好硬件系統后,第三天就恢復了營業。③
國內專家給自然因素打低分的理由是,雖然火災、洪水、地震等自然環境風險一旦發生,造成的損失往往是毀滅性的,但是發生的概率比較低,而且風險應對方法比較簡單,比較容易防范。根據以往歷史記錄,這種自然災害造成的風險損失不是很突出。
7.國內專家對法律、體制和資金因素的評估值遠遠高于國外專家。在所有風險因素中,中外專家對“1.1政府電子文件作為正式文件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普遍認同”的評估值差別最大。國外專家的評估值僅為3,排名最后;而國內專家的評估值高達4.13。對電子文件實行科學管理的前提就是承認電子文件作為正式文件的法律地位,即電子文件是電子的真實記錄,是政府行使職能合法、有效的憑證,是政府記憶得以延續的手段。課題組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盡管《電子簽名法》頒布,但是現實世界中電子文件的憑證效力仍然備受懷疑,絕大多數單位采用了雙套制、雙軌制作為電子文件管理的解決方案,忽視電子文件的全程管理與長久保存。而沒有單軌制的政府電子文件管理,就不可能有全面的電子政務戰略。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沒有一個發達國家將雙套制、雙軌制作為電子文件管理的解決之道,所有的研究與探索都以電子證據的長久保存與資源共享為目標。國內外評估值的差異恰好反映了我國在電子政務建設尚不夠深入。
與體制相關的因素有三個,分別是“2.1沒有明確的主管部門”、“3.1機構領導很不重視”和“3.3機構內各有關部門、人員文件管理的職責不明確”。國外專家的評估值為3.5、4、3.83,危險程度不高;國內專家的評估值則為4、4.25和4.25,都屬于嚴重風險因素。由此可見發達國家文檔管理的宏觀體制以及機構內部管理體制相對完善。不過,從評估值來看,國外專家也較為認同領導重視的重要性。
無論是開發電子文件管理系統、配置計算機硬件和網絡設施、購買存儲載體,還是系統的維護和更新換代都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國內外專家對資金因素(3.2)危險等級的判斷也截然不同,國內專家的評估值為4.13,國外專家的評估值僅為3.5。
可見法律、體制、資金都是帶有“中國特色”的風險因素。
8.國外專家對業務人員責任心缺失這一風險因素的評估值高于國內專家。中外專家在“3.4業務人員缺乏責任心”評估值差異也極為明顯,分別為3.38和4.6,分別被判斷為“中度風險因素”和“極嚴重風險因素”,僅次于法律風險的評估差異。也許在法制傳統比較悠久、制度規范相對健全的環境中,人員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便會凸現。
二、第二輪專家評估結果的分析
第一輪調查之后,課題組仔細研究了專家們的評估結果和研究建議,調整了調查問卷的結構,將風險因素按照發生的層面不同劃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新增了5個分布在宏觀和中觀層面的外部環境因素;在個別問題的描述上也略有改動。
為使本文主題集中,我們仍然以原始的21風險因素作為比較對象。在本輪評估中,大多風險因素的評估值有了變化,不過變化幅度并不是太大,未出現顛覆性的意見,上一輪評估結果中顯示的中外差異仍然存在。由此可見,由于管理體制、信息化水平、觀念等方面的差別,我國的電子文件風險確實與發達國家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別??v向比較,國內專家第二輪評估結果顯示:
1.就總體而言,風險因素的評估值增高。無論是最高值、最低值,還是平均值,第二輪專家評估值都高于第一輪。這說明專家們對電子文件風險的認同度增加了。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變化肯定了電子文件風險研究的意義和必要性。
2.電子文件管理標準缺失(1.2)的評估值升至第一?!?.2主管部門沒有出臺電子文件真實、完整、可讀的管理辦法、管理標準”由第一輪中的第二攀升到了榜首,評估值增加了0.37,是評估值增幅最大的兩個風險因素之一(另一個是3.4),這再次說明該問題的重要性。隨著美國、歐盟、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電子文件管理標準的紛紛出臺和推廣應用,相比而言,我國在標準制定與貫徹方面的缺陷愈發令人心焦。
3.法律、體制等軟性風險因素的評估值繼續走高。法律風險因素1.1,體制風險因素2.1、3.1、3.3在本輪調查中的評估值高于第一輪。其中“3.1機構領導很不重視”更是以4.5的得分由“嚴重風險因素”晉升為“極嚴重風險因素”。
4.資金、技術等硬性風險因素的評估值普遍降低。在整體評估值增長的前提下,資金、技術等硬性風險因素的評估值卻呈現下降的趨勢。除了“3.16沒有完善的備份措施”、“3.18在系統升級、變換時未遷移電子文件”這兩個技術因素之外,資金因素3.2及技術因素“3.9未采用嚴格的用戶身份認證技術”、“3.10未定義各類用戶的存取權限或定義不當”、“3.12未采用有效的病毒實時監視軟件”、“3.17文件管理過程中的元數據記錄不全”的評估值均低于第一輪的評估結果,3.3、3.10、3.12更是由“嚴重風險因素”降級為“較嚴重風險因素”。
5.自然風險和保管場所風險的評估值有所增長。自然風險和保管場所風險直接針對的是文件的物質實體,帶來的危害可能是毀滅性的。因此,第二輪調查結果顯示風險因素3.20和3.21的評估值都有所增長。
6.“人本”意識有所增強?!?.4業務人員責任心不強”是在法律風險因素2.3之外評估值增幅最大的另一風險因素,由“中度風險因素”躋身于“較嚴重風險因素”,人員主觀能動性的重要程度在本輪調查中有所提升。
三、對評估結果的綜合分析
中外專家評估結果的異同反映了信息化程度不同的國家在電子文件風險認識上的異同,為我國電子文件管理工作發展方向的確定提供了依據。通過本次專家的評估,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 電子文件風險管理是電子文件管理的必要組成。專家評估的結果表明,電子文件風險是客觀存在的。被評估的風險因素中,超過一半的風險因素的危險級別都高于4,負面影響比較顯著。當今社會,危機管理、風險管理已經成為政府管理的常態性工作。將風險管理方法引入電子文件管理領域,是電子文件管理的客觀要求,也是電子政務建設的必要內容。
2.電子文件風險來自多個方面,必須構筑起全方位的應對體系。為中外專家所承認的關鍵風險因素多種多樣。無論是極嚴重、嚴重、較嚴重還是中度風險因素,都有來自多個層次、多個領域的風險因素。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風險,提高管理質量,必須構筑起全方位的應對體系,關系到政府機關、主管部門、研究團體、軟件提供商等多種機構,文件生成、處理、管理、利用的各類的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保管場所、信息基礎設施、文件管理業務、系統設計、規范體系、人員素質和觀念等多個方面。
3.克服法律、體制、標準方面的障礙,是我國應對電子文件風險之路上的當務之急。電子管理標準是中外專家公認的極嚴重風險因素。但同時,中外專家對于體制、法律風險因素的評估卻截然不同,中方的評估值遠遠高于外方,而且在得知國外專家評價結果的情況下,在第二輪評估非但沒有降低評估值,反而加大了分值。這個結果真實地反映了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電子文件管理工作的社會條件。
隨著電子政務建設的推進,發達國家紛紛建立電子文件管理標準,并憑借著其堅實的法治傳統,通過軟件的標準認證、標準咨詢服務等手段推動電子文件管理工作。而同樣的路徑在我國未見得能夠起到同樣的效果。這是因為我國法治化、規范化管理基礎較為單薄,而法律、體制的障礙不除,即便標準得以制定,由于欠缺制度上的保障,標準的貫徹實施過程必定充滿艱辛。因此,法律、體制、標準的完善必須齊頭并進。在某種意義上,法律的健全、體制的完善更為重要。
注釋:
① 趙屹,陳曉暉.電子文件管理的終極解決之道.檔案學通訊,2002(2)
② 于麗娟.電子文件管理軟件設計評價標準――DOD5015.2-STD.檔案學通訊,2003(3)
篇4
關鍵詞 雷擊安全 風險評估 快捷方法 操作實踐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A
雷電災害是“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公布最嚴重十種自然災害之一,我國每年因雷電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0―100億人民幣,并有逐年遞增的趨勢,防雷減災工作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雷擊風險評估就是為安全、合理、經濟的選擇雷電防護措施提供依據,是科學防雷和全面防雷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國已有了一套雷擊風險評估體系,我所正是在多年從事雷擊風險評估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按照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原則總結出此方法。
1風險評估概述
風險評估就是對構成風險的各個要素和潛在損失的水平賦予數值或貨幣金額,當量度風險的所有要素(資產價值、威脅頻率、弱點利用程度、安全措施的效率和成本等)都被賦值,風險評估的整個過程都可以被量化了。簡單地說,定量分析就是試圖從數字上對安全風險進行分析評估的一種方法。
2雷擊風險評估的理論基礎
2.1雷擊風險評估的基準法(IT Baseline)
適用范圍:使用廣泛的基準法(IT Baseline)。對保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為一般要求。在基礎設施、組織、人員、技術及權宜安排方面可采取標準安全措施。包括建筑物的深度鑒定和估價,對這些建筑物的威脅評估和設施脆弱性評估。結果用于評估風險及選擇合理的安全設施。
2.2非正式的雷擊風險評估方法(FRAP,OCTAVE-S)
詳細雷擊風險評估分析的簡化方法。評估前期的預備工作,協議討論,風險分析報告撰寫,總結結論。建立基于評估的技術檔案,識別技術設施脆弱性;開發安全策略和計劃。
3雷擊風險評估的操作和優點
3.1操作
(1)工具:雷擊風險評估操作中必須的設備和設施;(2)雷擊風險趨勢調查分析;(3)題庫:雷擊風險評估中必須運用的計算公式輸入;(4)涉及內容:包括項目、設施的系統設計、環境、氣候條件等;(5)雷擊風險概況:包括國際、國內的評估方法、標準等;(6)項目所涉及的基礎設施安全;(7)應用程序安全:包括商業運作的保密措施等;(8)操作安全:包括項目進行中的雷擊保護措施等;(9)人員安全:主要涉及項目在進行中和竣工的雷擊防護措施。
3.2優點
本雷擊風險評估的操作優點主要是具有:標準化;權威性。
4雷擊風險評估實踐(典型事例)
4.1操作
(1)已知項目的雷擊安全調查,對現場進行取證;(2)雷擊風險威脅的監控;(3)潛在的雷擊風險分析。
4.2從目標看評估量度
(1)確定最基本的防雷安全基線,確保當前不存在高雷擊風險;(2)為建立動態雷擊安全防護和縱深防御提出思路;(3)為配置防雷安全管理和人員管理提出思路;(4)指導未來五至十年內的防雷安全發展。
5信息系統風險評估
5.1確認階段
(1)召開項目啟動會、甲方介紹信息系統業務要求;(2)雷擊風險評估方法確認、評估詳細的實施計劃;(3)簽訂雷擊風險評估協議;(4)繪制文檔。
5.2雷擊風險評估現場操作
(1)雷擊風險趨勢調查、投資額、業務流程;(2)事件調查訪談、監控;(3)甲方的業務要求取證;(4)現場測試數據。
5.3報告階段
(1)雷擊安全風險現狀報告整理匯總;(2)雷擊安全風險分析;(3)信息系統技術風險綜合分析、業務風險關聯分析;(4)雷擊安全風險解決方案、階段總結;(5)正式提交雷擊安全風險評估報告。
雷擊風險評估是個綜合、復雜的工程,它以大量繁雜的數據資料為基礎,既包括項目原始數據,也包括相當數量現場檢測、勘察、核實的數據來編制雷擊安全風險解決方案,因此,對于其中的結論、觀點,歡迎各方面專家指正,并進行研究、討論。
在此應當聲明的是,考慮到經濟與技術結合的最大效益,國際標準和國內標準規定了防雷項目允許落閃頻率和可接受的最大危險度,以上雷擊安全風險評估操作方案和典型實例就是為了避免或減少雷擊所造成的損失,評估中超出規范規定值的雷擊損壞是可能存在的。
參考文獻
[1] IEC61024-1.建筑物防雷[S].
[2] IEC61662.雷擊損害風險的評估[S].
篇5
根據電力工程項目的特點,并結合我國最新的《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中對工程項目的規定,本文針對圖1所示流程環節構建基于風險管理導向的電力工程項目內部控制體系,該體系以COSO委員會的《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為理論基礎,構建通過風險識別、風險評估確定各流程環節的關鍵控制點,通過風險反應以及其他諸如內部環境、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等要素的結合來管理風險的內部控制體系。
1.電力工程項目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構建電力工程項目內部控制體系的最基礎的步驟,即識別上述電力工程項目建設六個環節中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及關鍵控制點,并對風險進行分類[1]。關于電力工程項目風險識別的方法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現場調查法
現場調查法是指調查人在確定調查時間、調查對象的基礎上親臨調查現場進行調查和訪問的方法?,F場調查最大的優點是可以獲得可靠性較高的第一手資料[2],但其缺點在于需要與被調查對象提前做好協調工作,且費時、費力,成本較高。
(2)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指調查者事先設計好問卷向被調查者發放,要求其如實填寫調查內容的方法。工程項目建設包括很多業務流程環節,因此調查對象應盡可能涉及各個流程環節、各個部門。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方便、快捷、節省成本,但缺點在于問卷填寫的過程不可控制,不能保證所有人都是根據自己所認知的真實情況填寫的,且表格的回收率有時并不高。
(3)核對表法
核對表是指根據工程項目以前失敗或成功的經驗,把以前項目建設中遇到過的風險因素以及來源等列成一張表[3]。核對表法是總結以前的經驗教訓,列出以前遇到的風險點,這種方法揭示的風險點或關鍵控制點比其他方法少,但其他方法不能發現的關鍵控制點,這種方法可以識別。
(4)財務報表分析法
財務報表分析法是指以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為基礎,對每一會計科目逐一進行分析,識別可能存在的風險[4]。在分析特定會計科目時,應注意其與其他科目的聯系;并且應將財務報表與工程預算聯系起來,警惕某些潛在風險的發生。這一方法有助于提防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但不利于對風險進行更加詳細的分類。
(5)流程圖法
流程圖法是指將整個工程建設過程按照一定的標準細分為不同的作業、流程,再對每個作業、流程的風險點一一識別的方法。這種方法便于風險的細分,但工作量大。
(6)環境分析法
環境分析法是指對工程項目所處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進行詳細地分析,找出環境中可能引發風險的因素[5]。這種方法廣泛運用于工程項目管理中。
以上這些方法各有其優缺點,在進行具體的電力工程項目風險識別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一種方法或幾種方法結合使用。
2.電力工程項目風險評估
電力工程項目風險評估是在風險識別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風險進行分析、評價,分析其對工程項目目標的影響,并且評價每一風險的來源、重要程度和控制措施等,無疑,重要程度越高的風險,越應引起項目建設單位的重視。風險評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是把與決策相關的復雜難解的問題分為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對各層次進行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方法。層次分析法實質上是一種重要的決策方法[6],運用到工程項目風險評估中,簡單地講,即將工程項目的風險分為目標、設計、實施等層次的風險,再對每一層次的各類風險的重要程度進行兩兩比較,再綜合人的主觀判斷,從而確定工程項目中風險相對嚴重程度或重要程度的方法。
(2)模糊評價法
在經濟活動中,很多因素是無法用確切的數字衡量的,這些因素所導致的結果也是模糊的。而1965年,L.A.Zadeh首次提出的模糊數學的概念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模糊評價法的主要工具是模糊數學。模糊評價法運用到電力工程項目風險評估中,可以對無法用數字加以準確描述的風險提供定量化的描述方法,即對識別到的所有風險點,根據模糊數學的方法,遵循一定的標準給出評語的過程。
(3)敏感性分析法
敏感性分析法即從對工程項目的目標與經濟效益產生重大影響的眾多不確定性因素中,找出敏感性因素,確定其對項目的敏感性程度,從而判斷項目風險承受能力的一種分析方法。例如敏感性分析法可以測試工程項目成本因素的變化對工程經濟效益的影響。
(4)人工神經網絡
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關于信息處理的重要數學模型,在工程界與學術界廣泛應用。神經網絡由眾多的節點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組成,每個節點代表一個激勵函數,而節點之間的連接代表通過該連接信號的權重。這種方法在工程項目風險評估中也有應用。
(5)貝葉斯網絡法 貝葉斯網絡法是一種數學模型法,這種方法是基于以貝葉斯公式為基礎的概率推理的計算。這種方法在電力工程項目的風險評估中也有所應用。
(6)專家打分法
專家打分法是風險分析中最簡單易行的方法。當在風險評估的過程中,無法使用其他以建立模型為基礎的方法進行評估時,可以選擇專家打分法。首先,將風險識別階段識別出的所有風險或關鍵控制點列成調查表;其次,要求專家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以及發生風險后對項目目標的危害程度進行打分;最后,對專家打分的結果進行分析評價,從而綜合成整個項目風險[7]。專家打分法受專家的主觀影響較大。
對于特定的電力工程項目,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和項目特點選擇合適、恰當的方法進行風險評估。
3.電力工程項目風險反應
在以上識別和評估電力工程項目風險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對每一風險制定相應的風險反應策略。而風險反應策略主要分為以下四種:規避風險、減少風險、轉移風險和自留風險。
(1)規避風險
在電力項目工程管理中,對于那些尚未發生或以前發生的風險,首要的風險反應策略是規避風險。對于可控風險,例如由人為操作不當,或體制不健全等導致的風險完全可以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規避。
(2)減少風險
當風險無法規避時,最優決策是減少風險。減少風險是指在弄清楚引發工程項目風險的來源和因素后,采取相關措施以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減輕風險發生后造成的損失。
(3)轉移風險
在無法對風險進行規避或減輕時,應選擇轉移風險作為最優決策思路。轉移風險是為了避免在承擔或接受風險后對項目目標產生影響,而選擇將風險向其他部門、實體轉移。
(4)自留風險
自留風險是指在風險發生時,沒有其他合適的風險應對策略可以選擇,例如,工程施工中發生意外事故,采取積極的行動承擔風險,將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篇6
1材料與方法
1.1風險因素確定
動物衛生風險分析尤其注重流行病學調查,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做到細分風險事件,掌握風險事件發生發展過程,查找與疾病發生、傳播有關的風險因子[9]。根據這一方法本研究查閱草魚出血病有關文獻資料,羅列相關風險因子。同時從2010年5月至10月,在全國草魚主養區調查草魚出血病流行情況。根據該疫病流行特點,咨詢多位草魚研究人員、魚病獸醫師、生產一線工作人員等,根據他們的生產經驗推薦草魚出血病發生的有關風險因子,最后總結、歸納。
1.2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風險指標是反映風險事件發展的尺度和衡量標準,在對事件進行評估時,風險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充分考慮其代表性、系統性、綜合性和易獲性等原則,能夠反映疫病的現狀和客觀規律[10]。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多目標的風險決策工具,它可以將復雜的系統問題條理化、層次化、清晰化[11]。草魚出血病的發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利用層次分析法將上述羅列的因素加以歸納總結,以構建草魚出血病發生的風險指標體系。
1.3風險因子權重確定
采用德爾菲法確定權重[12]。依據構建的草魚出血病風險指標體系,建立判斷矩陣,比較兩個因素重要程度時,根據因素間的相對重要程度給1~9分,其中1表示同等重要,3稍微重要,5比較重要,7重要,9絕對重要,反之填1/3、1/5、1/7、1/9;偶數表示重要程度介于前后奇數之間,最后通過矩陣求解權重[12]。以調查表方式咨詢了國內50余位有關專家,進行風險權重確定,專家主要包括從事草魚出血病研究的科研人員、水產技術推廣人員、養殖戶或魚病獸醫人員等。1.險評估模型選擇本研究根據陸生動物常用風險評估方法[68],借鑒生態學環境綜合評價方法[10],結合草魚出血病特點和發病規律,綜合考慮各指標體系,構建草魚出血病發生風險評估模型。
2結果與分析
2.1風險因素
通過歸納、分類、總結,最后確定引起草魚出血病發生的風險因素主要有魚種、免疫、水溫、水質、池塘狀況、放養密度、飼養管理、發病史、天氣等9個方面。
2.2風險指標體系
針對9大方面的風險因素,利用層次分析法構建草魚出血病風險指標層次體系,該體系包括9個目標層和26個風險指標層,如圖1所示。2.3風險權重通過對9個目標層構建判斷矩陣,兩因素比較、計算,求解出B1B9(B1魚種、B2免疫、B3水質、B4放養密度、B5水溫、B6飼養管理、B7發病史、B8天氣、B9池塘狀況等)的權重集合為W={0.167;0.202;0.124;0.109;0.101;0.097;0.092;0.081;0.064},其中B2免疫與B1魚種的權重值最高。矩陣一致性檢驗CR=0.094,小于0.10,因此矩陣具有較滿意的一致性。各風險指標層權重見圖1。
2.4各風險指標量化賦值標準
2.4.1一等級重要風險指標賦值
根據各風險因子性質,魚種是否帶毒和魚種是否接受免疫具有重要影響權重,如果其賦值為1,即能夠直接被評估為高風險。C1魚種是否帶毒*:本研究中發現某一地區草魚種常來自相對集中的苗種場或養殖戶。在江西南昌和佛山南海區的幾個重點苗種場進行不定期抽樣監測,將樣品冰凍帶回實驗室進行RT-PCR檢測。檢測結果為陽性的草魚種,即判斷為魚種攜帶病毒,為高風險,權重系數為1,直接賦值1分;C4魚種是否接受免疫*:通過養殖戶生產記錄可知,魚種下塘后從未接受免疫措施,即為高風險,權重系數為1,直接賦值1分;這兩個指標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即整個養殖系統發生草魚出血病的風險為高。以上兩點均不符合,則按下述逐條賦分。
2.4.2三等級評判標準
風險指標分為可測量風險指標和不可測量風險指標兩類。不可測量風險指標按照三等級評判標準分為高、中、低3個風險等級,對應的風險量化值為:1、0.66、0.33。這類指標賦值情況見表1。
2.4.3四等級評判標準
根據危害識別細化原則,某些風險指標可按照四級評判標準分為高、較高、中、低4個等級,對應的風險量化值為:1、0.75、0.5、0.25,具體各指標說明見表2。
2.5評估模型
采用綜合評分法來表述草魚出血病發生的風險概率,其函數模型為:,ijijijR=∑wp其中,R為草魚出血病發生概率,wij表示第i項風險指標層j項風險指標的絕對權重,pij表示第i項風險指標層j項風險指標的風險賦值。
2.6模型驗證
2010年510月利用該模型對3個草魚養殖區華中(湖南、湖北、安徽)、華南(廣東、江西)和西南(廣西、四川、重慶)121份草魚出血病病例進行模型驗證,通過現場鑒定或實驗室分子檢測共確診草魚出血病37例,占30.58%。華中、華南、西南3個養殖區域病毒性草魚出血病發生率分別為35.7%、23.08%、34.21%。3個區域中,華南地區草魚出血病疫苗使用情況較普遍,達63.33%;而華中地區和西南地區疫苗使用率都比較低,僅為7.35%和4.54%。應用該模型對調查收集的3個養殖區草魚養殖情況、疫苗使用情況、養殖技術、管理技術和疫病流行情況等進行半定量風險評估,得出華中地區草魚出血病發生風險概率為0.699,西南地區為0.69,華南地區為0.568??梢钥闯?廣東地區發生草魚出血病風險較華中和西南地區低。這跟筆者調查的實際養殖情況較符合,模型評估結果較準確。
3討論
動物衛生風險分析是當前國際通行的實施動物衛生科學管理的重要技術手段,是對動物衛生事件進行預防性風險管理的一種通用工具。在陸生動物衛生風險分析方面近年來已開展不少研究工作,如禽流感[68]、口蹄疫[13]等的風險分析。本研究以進出口風險評估方法(IRA)[14]為基本思路,初步構建了草魚出血病發生的半定量風險評估模型,為水生動物疫病發生風險評估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方法。動物疾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眾多評估動物疫病發生風險的報道常采用生態綜合評估模型的方法[12],這些模型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為采取風險管理決策提供依據[15]。李靜等[6]2006年構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發生的風險評估框架包括8個方面因素,17個子風險因素;之后王靖飛等[8]對風險因素進行提煉,使得評估模型更準確,風險管理措施針對性更強。藍泳鑠等[7]構建的模型則有22項風險因素。本研究同樣采用上述方法,初步構建了草魚出血病發生風險的評估模型。
目前常用的風險評估方法有定性、半定量和定量3種[16]。定性風險評估是風險分析的初級階段,以“高、中、低”來表示風險評估結果,它以較強的靈活性尤其適合初次開展研究的學科。定量風險評估方法以事件發生的概率為基礎,建立風險因素與后果之間的向量依存關系,以數字形式表述風險評估結果,準確性高[17]。定量風險評估是風險分析的高級階段,需要豐富的數據,工作量大,難度高。草魚出血病嚴重影響草魚健康養殖,但是在水生動物疫病風險評估方面可利用的資源和數據非常有限,模型構建難度較大,這在初次進行風險評估的學科尤為突出[1718]。本研究模型在構建過程中充分利用現有資料,緊密結合草魚出血病發生特點,并以調查表形式采用德爾菲法確定權重。專家組成多樣,既有科研人員,又有一線生產經驗豐富的專家,保證了評估結果的真實可靠,矩陣一致性較好(CR=0.094)。另外,構建的半定量風險評估模型,結合了定性風險評估靈活性強和定量風險評估結果相對準確的雙重優點。
篇7
(一)社會征信管理體系不完善,制約外貿企業的發展
對于外貿企業而言,良好的國外企業信用體系需要從國家層面加以建設,而且外部市場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國外貿企業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實施的效果。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主要靠銀行對個人或企業的交易記錄來對其資信情況進行判斷,這種渠道的信用信息基本不對私人開放。那么,在對涉外經濟活動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利用方面就更加參差不齊,因此外貿企業基本上是難以獲取國外客戶資信信息和信用管理服務;除此之外,我國外貿企業之間也存在壁壘。由于存在激烈的競爭,涉及國外客戶的信息也基本上不予交流,很難及時共享到其他外貿企業被欺詐的信息,這就為不法分子帶來可乘之機,甚至出現同時在我國十多個口岸進行詐騙的荒唐事件。
(二)企業內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專職機構
從大量的案例中不難發現,一些外貿企業因為內部沒有專職的信用風險管理機構,就不可能有完善的信用管理體系。因此,引發我國外貿企業出口信用風險的重要原因是企業缺乏信用管理體系。即使部分企業建立了信用管理專職機構,但因公司管理層的不重視或專職人員的管理水平不高而未發揮實際作用。
(三)員工信用風險防范意識不強
資信調查對于任何外貿企業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大量實踐證明,做好資信調查工作可以規避很多交易風險。進口商的資信狀況決定外貿企業能否順利履行合同、安全收匯。由于同業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目前我國外貿企業的生存環境并不樂觀,許多外貿企業給予外商較為寬松的付款條件來獨攬客戶,從而忽略了資信調查工作,信用風險防范意識薄弱。
二、對我國外貿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的建議
(一)構建外貿企業信用風險管理體系
信用風險的產生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個交易環節,而是貫穿了整個貿易流程,因此,構建企業內部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也必須貫穿于所有可能產生風險的交易環節,實現對各個風險環節的全程控制。所謂企業信用全程管理就是要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三階段都對企業出口信用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其中,事前管理是要求企業在業務開始前加強對客戶的財務狀況、資信情況等進行調查,事中管理要求企業在實際業務活動中對授信對象和授信金額進行實時管理,事后管理要求企業加強三項資產(應收、預付、存貨)的監控管理,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尤其是逾期應收賬款的管理。對企業的信用風險管理做到如上三步驟,基本就構成了企業風險管理全過程。
(二)加強客戶的資信調查,合理制定信用標準
在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中應明確信用風險管理制度,主要是加強客戶的資信調查,給客戶制定出一個合理的信用額度,通常需要從兩個方面加強對客戶的資信調查:首先是調查客戶所在國家的宏觀環境,評估東道國的風險因素,有效控制因國際因素原因帶來的信用風險,這項工作對于一般企業而言是不太現實和經濟的,企業規避此類風險還是以預防為主。在實際的業務操作中,規模不大的外貿企業還是咨詢專業機構的一些評價指標:比較權威的有歐洲貨幣指數、機構投資家風險等級指標等。對于一些規模較大的外貿企業,除咨詢上述專業機構外,還應該委托他們對一些專項因素進行調查、評估,做到真正了解東道國的風險所在,建立預警機制,有效預防信用風險的發生。其次是針對國外客戶本身所采取的一些資信調查評估,從不同渠道了解國外客戶的資信狀況,加強信用風險檔案管理。企業可選擇通過傳媒、網絡等自己掌握和了解客戶信息,也可通過國內的一些銀行或專業資信調查機構等渠道收集有關信息,及時了解和掌握國外客戶的經營情況、資信償付能力并做出準確判斷,以此來作出正確的經營策略。企業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依據國外客戶資信狀況,對不同客戶的賒銷額度和期限等問題進行差異化管理,最終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信用額度。對信用管理要做到時時跟蹤,對于超過額度的客戶,未進行新的評估審定前,對超出部分堅決不予賒銷。
(三)完善企業外部的信用管理體系
1.加強征信管理建立信用制度的核心是征信數據的采集及評估(資產信用調查和評估,企業資信調查及評估,消費者信用調查和評估)。政府和中央銀行應主導建立征信系統,此系統不應該以盈利為目的,主要職責是為社會服務。
2.我國政府應大力扶持信用中介服務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信用服務行業發展和建設信用體系必須要求信用信息市場化。目前國外信用服務中介機構的發展經驗值得我國借鑒和學習,首先是政府應加強對各類信用服務中介結構的監督管理,建立各類信用服務中介機構的市場準入、退出機制,其次是大力推進和發展包括信用調查、信用征集、信用評估、信用擔保、信用咨詢等信用中介機構在內的各類社會信用服務業。
3.快速發展出口信用保險等金融服務出口信用保險等金融服務,在我國外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發展和利用出口信用保險等金融服務,應該做好出口信用保險的宣傳力度,政府應大力支持出口信保業務并建立科學完善的運營管理體系。
(四)購買出口信用保險,減少經濟損失,促進健康發展
篇8
關鍵詞:散裝鹽水鴨;單增李斯特菌;半定量;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TS20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1-2852-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1.035
南京市被譽為“鴨都”,鴨的年加工量、銷售點、消費群體均居全國之首[1]。鹽水鴨是南京市的傳統風味,屬于低溫肉制品,已有近400年的悠久歷史,由于獨特的風味和較高的營養價值,一直以來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散裝鹽水鴨新鮮實惠,在鹽水鴨的銷售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由于其多數來源于作坊式加工,衛生情況堪憂,且在銷售時,刀具、砧板上的交叉污染較為嚴重,二次污染的幾率較高,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單核細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以下簡稱單增李斯特菌)是一種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可在低溫、酸性、高鹽的環境中生長,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是熟肉制品中最常見的、公共衛生學上最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該菌可穿透腸道、血腦、胎盤三大屏障,能引起人類腹瀉、腦膜炎、敗血癥等疾患[2],一旦感染死亡率較高[3,4]。雖然李斯特菌病的病例不如其他食源性疾病常見,但較高的死亡率使其成為僅次于沙門氏菌感染的致命食源性疾病[5],死亡率高達30%[6],其中因熟肉制品中食源性病原菌導致的食物中毒占有較大比例[7]。2008年9月,加拿大楓葉公司因肉類食品被單增李斯特菌污染而引發嚴重的食物中毒,導致15人死亡。2011年9月,美國84人因食用李斯特菌污染的甜瓜而染病,其中21人死亡。中國尚無報道人群中食源性李斯特菌引發患病的案例,但根據調查資料顯示,中國各地區在各類熟肉制品中均受單增李斯特菌不同程度的污染,表明中國有爆發單增李斯特菌導致食源性疾病的可能[8-12]。
中國對于食品中致病菌的風險評估工作正處于起步階段,近年來,中國疾控中心和各高校逐步開展了有關食品微生物的風險評估工作。田靜等[13]針對2009年全國監測網的資料對中國散裝熟肉制品中單增李斯特菌開展了定量風險評估工作。董慶利等[14]對某市各類即食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進行了半定量風險評估研究,但由于不同地區在食品污染率、消費量、飲食習慣上均存在差異,對評估結果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加之鹽水鴨有很強的地域特色,與其相關的風險評估研究鮮見報道,因此有必要對南京市散裝鹽水鴨中的單增李斯特菌進行風險分析。
目前,南京市散裝鹽水鴨中單增李斯特菌的監測數據并不完善,缺乏定量檢測數據,且食源性李斯特病的臨床資料鮮見報道,開展完整的定量風險評估有一定的難度。半定量風險評估是一種比較風險程度的方法,相對于定量風險評估的成本更低、耗時更短。目前,半定量風險評估工具主要有澳大利亞霍巴特大學研發的Risk Ranger軟件,劉清B等[15]、Eric等[16]基于風險矩陣建立了風險監測模型iRisk、sQMRA。Risk Ranger是目前國際上認可度較高的半定量風險評估軟件之一,其主要優勢在于可以比較不同食品中的食源性病原菌的風險以及采取不同風險管理措施后風險的變化程度,在國際上已得到廣泛使用[14,17,18],評估者需回答軟件中提出的11個問題,將回答結果輸入軟件后,用從0到100之間的數字來表示風險的級別[19],除了對風險進行分級,Risk Ranger還有助于研究影響食源性疾病發生的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探索不同的風險管理策略與風險等級變化程度之間的關系。Mataragas等[17]運用該軟件成功地對畜禽肉中多種致病微生物進行了半定量評估,為食品生產者制定風險預警措施提供了參考;劉弘等[18]運用該軟件對上海市生乳中金黃色葡萄球菌進行風險分級評估,分析了各項參數對評估結果的影響程度。本試驗基于南京市散裝鹽水鴨中單增李斯特菌污染情況的調查數據,對其風險進行半定量評估,為有關部門開展鹽水鴨中單增李斯特菌的風險管理措施提供依據。
1 數據來源與方法
1.1 風險評估框架
基于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提出的微生物風險評估原則和步驟[20],將其分為四個部分:危害識別、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評估和風險特征描述。
1.2 單增李斯特菌監測數據及爆發資料來源
單增李斯特菌的監測數據來源于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2013年4~12月在南京市大型超市和農貿市場調查散裝鹽水鴨的132組數據[21]。爆發資料主要來源于2001―2010年中國食源性疾病暴況分析[22]。
1.3 人口及消費數據來源
人口數據來源于南京市2012年統計年鑒[23],消費數據來源于對南京市散裝鹽水鴨銷售點的實地調研。
1.4 評估方法
采用Risk Ranger軟件來進行風險分級。運行軟件后,對于問題的輸入結果將被量化,評估結果將以風險評分的形式呈現,0~32為低風險,32~48為中風險,48~100為高風險。
2 結果與分析
2.1 危害識別
單增李斯特菌屬于革蘭氏陽性短桿菌,菌體兩端鈍圓,大小約為(0.4~0.5) μm×(0.5~2.0) μm,需氧或兼性厭氧型,生長溫度范圍為-1.5~45 ℃,最適溫度為30~37 ℃,是一種典型的耐冷性細菌,-20 ℃可存活一年[24],能在4.5~9.0的pH環境中生長,并且耐高鹽環境。單增李斯特菌進入人體后是否發病,與宿主的年齡、免疫狀態有關,易感人群主要是新生兒、孕婦及40歲以上的成人,此外,酗酒者、免疫系統缺陷者也易被該菌感染[25]。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瑞典、加拿大、日本及法國等國曾多次爆發由單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主要傳播媒介有即食肉制品、乳制品、水產品等[26]。
[25] DEL P, GARCIA G, DIAZ R, et al. Listeria monocytogenes septic arthritis in a patient treated with mycophenolate mofetil for polyarteritis nodos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12, 17(2):132-133.
[26] 薩仁高娃,胡文忠,姜愛麗,等.產單核細胞增生性李斯特致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食品工業科技,2013,34(1):372-376.
[27] COOLEY M B,QUINONES B,ORYANG D,et al. Prevalence of shiga toxin 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salmonella enterica, and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t public access watershed sites in a california central coast agricultural region[J].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2014,30(10):58-62.
[28] RODRIGUEZ-LAZARO D,HERNANDEZ M. Isolation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DNA from meat products for quantitative detection by real-time PCR[J]. Journal of Rapid Methods and Automation in Microbiology,2006,14(4):395-404.
[29] CARRASCO E,PEREZ-RODRIGUEZ F,VALERO A,et al.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 RTE lettuce salads[J].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2010,9(5):498-512.
[30] TOM R,SVEN R,AAMIR F,et al.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 ready-to-eat meats in Austral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9, 131(2):128-137.
篇9
一、以排序經營風險大小為重點,編制計劃,確定項目
根據企業經營風險的大小來編制年度審計計劃和確定審計項目,是配合企業年度風險戰略、對年度審計任務所做的安排,是企業年度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現風險評估重要作用的首要環節,其中的關鍵步驟是制定選擇被審計者的策略和按風險水平對潛在被審計者進行排序。以產能建設項目投資專項審計為例,按照因果樹方法進行定性分析,從“戰略目標——影響因素——開發優勢——投資價值”等鏈條環節逐一分析評估,認定“產能建設及其投資效益的不確定性成為高風險因素”,最終將產能建設投資專項審計項目列入年度審計計劃。該環節主要步驟是:
根據企業風險評估情況編制年度審計計劃時,要具體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上一次審計的日期和結果,審計間隔期越長,風險就越大;企業對前次審計的整改情況,整改不徹底或未整改,說明風險較大;企業內部控制的強弱,薄弱環節或缺陷越多,說明內部控制不健全或執行不到位,越應該進行審計;重要業務領域,如資金管理、投資管理、物資采購等業務,存在風險的可能性較大,應該進行重點關注;企業領導特別關注的問題,此類問題存在特殊性、重要性的特點,應優先安排審計;職工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是屬于容易引起大家爭議的領域,存在一定的風險,需要重點關注;企業風險防范措施的充分性、有效性;審計人員的勝任能力,也是編制年度計劃、確定審計項目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對企業風險進行評估時可靈活采用以下方式:安排審計人員查閱以前年度內外部審計和檢查的檔案資料,結合實際情況分析企業存在的風險;組織不同部門人員、不同行業的專家進行討論,分析企業面臨的風險;聘請中介機構對企業面臨的風險進行評估。
二、以識別風險評估范圍為導向,開展調查,圈定重點
審計部門按照年度審計計劃,按期逐項實施審計項目。審計項目準備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組建審計組,選擇配備審計組長和主審,進行審前調查,制訂審計實施方案。其中,集中體現風險評估手段的是審前調查,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分析性復核和內部控制測試。主要步驟是:
在該階段,應予識別和評估風險的范圍包括被審計者所有領域和所有經濟活動、業務流程;風險類別既有固有風險,也有控制風險。通過分析審前調查資料,不僅要了解企業與外部環境的聯系,發現潛在的重要風險;還要根據重要戰略風險和重大交易類別確定關鍵經營環節并進行分析,識別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然后根據分析情況,逐項列明企業經營風險清單,將審計范圍內的高風險領域作為審計重點。審前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企業的經營規模、行業特點等內外部環境;產供銷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財務報告等相關經營信息;內控體系建設、風險應對機制、風險管理過程等內部控制信息。
在審前調查中,審計人員可用以下方式獲取企業資料:通過詢問企業管理層并進行討論,了解風險管理、信息管理、戰略管理方面的有效性;通過查閱企業內外部審計檔案、會議記錄、財務報表、公司文件等內部資料,了解經營模式、關鍵績效指標、內控流程等相關情況及存在的內部風險因素等;查閱有關財務制度和行業法律法規、行業發展趨勢、本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該行業其他公司的年度報告等外部資料,掌握企業經營管理、客戶信息、競爭對手、發展前景等方面信息,了解企業外部環境中存在的有利、不利因素,以及潛在的風險點。
三、以計價風險影響程度為參考,擬定方案,分配資源
審計小組在審前調查結束后,應根據審前調查掌握的風險程度編制審計工作方案。在審計方案中要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根據已列示的企業重大風險清單,通過分析,確定是目前已存在的風險還是潛在風險,以及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然后按照風險程度高低,確定現場審計的時間、范圍、審計程序及查證重點;最后根據上述內容,擬定適用的審計方案,合理分配審計資源,如安排業務能力強的審計人員對高風險領域進行全面詳細檢查;對不同層次的風險領域,安排不同的抽樣比例進行檢查,以突出審計重點,提高審計效率與效果。
分配審計資源時,可以采用風險計算公式:風險=暴露的金額×可能性×發生頻率。以計分的方式,將風險大的領域或環節作為審計的重點,從而使現場審計的目光始終聚焦于重大風險領域。另外,在配備審計人員時除選派本部門專職審計人員外,還應考慮配備具有豐富風險管理經驗的專業人員。尤其在實施大型審計項目時,審計組成員除專職審計人員參與外,可聘請風險管理、計算機、計劃統計等方面的專業人員參與;對于一般審計項目,可在審前培訓中增加有關風險管理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加強審計人員在風險分析、風險評估等方面的學習與討論,為順利實施審計打好基礎。
四、以分析偏高風險領域為目的,把握方向,鎖定難點
審計組在上述各項準備工作完成后,要按審計通知書要求進駐企業。首先要召開進點動員會,聽取企業關于基本情況的匯報,向對方明確本次審計的目的、主要內容并提出相關要求。其次要開展現場查證,現場查證的內容與審前調查內容有所不同,現場查證的內容更具體,更側重于企業各經營環節,尤其要關注是企業高風險領域、關鍵經營環節的內控測試。通過現場查證要進一步分析企業存在的經營風險并按風險大小進行重新排序,若分析結果與審前調查有差別,應重新調整審計實施方案,調整審計測試的范圍、重點以及分工,做到把握好審計方向,鎖定下一步的工作難點。
結合《內部審計實務標準》要求,筆者認為,該階段按風險大小進行重新排序時應圍繞以下幾個方面:涉及財務暴露的問題,交易金額大的,存在風險也越大,應予以先審;涉及可能出現的損失或風險,損失或風險大的事項或業務應進行先審;涉及企業決策層要求的事項或重點關注的領域,應安排優先審計;涉及經營管理、計劃目標、內控系統方面存在重大變動的事項,要先行關注;曾使內部審計部門取得較大審計成果的事項,也應屬于先審之列。
五、以測試潛在風險環節為基礎,獲取證據,實施評價
筆者認為,因為我國目前企業治理結構及內部控制制度還不完善,當內部控制存在缺陷而審計人員未發現或測試內部控制不充分時,會出現極大的風險,因此在實務操作中應把企業內部控制測試作為必需程序,通過實質性測試,充分揭示企業經營管理中潛在的風險隱患,并對各種風險的程度、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損失等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獲取充分、適當、有效的審計證據,形成具有說服力的審計發現??刂茰y試時不能局限于會計控制系統,而更應側重經營風險控制的測試,以確定企業是否有效控制了經營風險。若測試過程中發現某經營環節特別是關鍵環節控制不存在、控制設計不合理或存在重大缺陷、內控執行不到位或執行無效等情況,審計組長或主審應考慮調整審計實施方案,擴大實質性測試范圍或采取其它替代程序,尤其是對于各類重大交易事項必須進行實質性測試。
篇10
【關鍵詞】 消化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營養不良;營養風險評估
曾有調查結果顯示[1], 住院患者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營養不良, 且發生率與患者的年齡、性別、飲食結構、經濟文化、原發疾病等因素有關。在消化內科中老年患者占有較大的比重, 且并發癥的發生率與種類均較多, 因此會對患者的營養狀況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本次研究中出于對消化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營養不良以及營養風險評估狀況進行分析探討的目的, 對本院收治的消化內科老年住院患者展開了歐洲營養風險篩查, 并對篩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研究中資料來源于本院收治的消化內科老年住院患者, 抽取其中的276例作為研究對象, 再將其按照居住地分成城市組(109例)與農村組(167例), 城市組有男58例, 女51例, 年齡60~84歲, 平均年齡(72.1±14.3)歲, 農村組有男89例, 女78例, 年齡60~85歲, 平均年齡(71.9±13.6)歲。以上統計城市組與農村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存在比較價值。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 接受住院治療, 自愿接受臨床研究, 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1. 2. 1 研究方法 將以上統計的研究對象按照居住地點分成城市組與農村組, 對這兩組研究對象展開營養風險篩查, 并對篩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1. 2. 2 營養風險評估方法 患者體質量指數(BMI)評定標準以中國陳春明標準為依據, 即BMI
1. 3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相關數據資料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對比以t檢驗;計數資料的對比以χ2檢驗, 在P
2 結果
2. 1 276例患者營養風險評估結果統計 經統計發現, 本組共276例患者中, 存在營養不良狀況者66例, 發生率為23.91%, 存在營養風險者128例, 發生率為46.38%。
2. 2 城市組與農村組營養風險評估結果比較 通過對比發現, 農村組患者營養不良、營養風險的發生率均較城市組升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對老年患者而言, 由于其生理功能的衰退, 很容易合并多種臟器疾病, 增加了營養風險。在消化內科中老年住院患者的營養問題成為臨床治療與護理中的一項重點[4]。營養不良風險就是指患者在住院過程中所發生營養不良的幾率大小, 并沒有涉及到臨床結局;營養風險則是特指營養因素導致患者的臨床結局受到影響的風險, 對營養風險是指與營養因素有關的出現臨床并發癥的風險進行了強調[5]?,F階段臨床上多采取NRS2002方案對患者的營養風險進行評估。本次研究中經NRS2002 方案對276例消化內科患者展開了營養風險評估, 結果發現, 存在營養風險者128例, 發生率為46.38%, 且農村組營養風險發生率高于城市組。研究中對比分析了城市組與農村組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 結果發現同樣是農村組高于城市組。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 NRS2002方案在住院患者營養風險評估中的應用較為廣泛, 效果顯著, 可對患者的應用狀況進行準確的評估。在基層醫院中消化內科住院患者營養狀況不是十分理想, 特別是農村患者的營養狀況較差, 臨床應引起重視, 積極展開營養支持治療, 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 以保證基礎疾病治療的順利實施, 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 趙兆蘭,莊志清,陳小華,等.老年住院患者營養狀況調查分析.實用老年醫學, 2010,13(06):178-179.
[2] 蔣朱明,于康,朱賽楠,等.中小醫院營養風險篩查和營養支持應用調查研究協作組:我國東、中、西部中小醫院住院患者營養不良(不足)、營養風險、超重和肥胖發生率及營養支持應用狀況調查(中期小結).中國臨床營養雜志, 2008,14(06): 1121-1123.
[3] 朱利微,徐淑云,辛海龍,等.NRS2002營養風險篩查的臨床應用及研究.當代醫學, 2011,14(08):342-344.
[4] 卓紫虹,梁波,陳嬌蓮,等.消化內科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篩查及營養支持應用狀況.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1,13(02):287-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