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貿易的分類范文
時間:2023-06-07 16:56: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服務貿易的分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分析出口商品結構,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商品分類規則基礎之上。目前已經存在多種體系的商品分類標準,其分類口徑與標準各不相同,國際貿易統計中常用的分類標準包括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國際公約(HSCODE)、大類經濟類別分類(BEC)等等,與此同時,為了適應實務統計與研究活動的需要,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制定了基于生產活動分類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這些分類體系是國際貿易結構分析的基礎。
一、國際主要分類標準及使用特征
(一)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
在一些關于我國進出口結構的分析報告中,將進出口貨物粗略的分為初級產品與工業制成品兩大類,其分類依據是《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它由聯合國統計委員會于1950年制定,1951年頒布實施,之后經歷數次修訂,最新版本為2006年第四版。
SITC將商品分為十大類:0食品和活畜;1飲料和煙草;2加工材料、非食用非燃料;3礦物燃料、劑和相關材料;4動物和蔬菜油、脂肪和石蠟;5化學制品和相關產品;6以材料分類的制成品;7機械和運輸設備;8雜項制成品;9其他未分類商品,十大類可以繼續細分為章、組和項目。當中SITC0~SITC4屬于初級產品,SITC5~SITC9屬于工業制成品。中國對外貿易統計年鑒以及商務部貿易統計數據中的初級產品與工業制成品即按照此分類進行的統計。
(二)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國際公約(HSCODE)
為便于海關進出口管理、征稅以及海關統計,聯合國海關理事會在原海關合作理事會商品分類目錄(CCCN)和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目錄的基礎上,編制了HS編碼。HS編碼于1988年正式實施,每4年修訂一次,目前最新的為2012版本。
與SITC分類標準不同,HS編碼更注重商品的自然特征和性能用途,而且,為了適應海關管理和統計的需要,HS商品分類更加細致,總共將貨物分成2大類99章。目前國際統一的HS分類為前6位包含近五千種,各國可以按照管理和統計工作的需要,繼續分類至8至10位。HS編碼普遍應用于國際貿易實務統計以及海關管理工作中,然而,相對于其他分類,HS編碼分類更加細致,種類詳盡,該優點使得HS分類體系正逐漸被廣泛使用。
(三)按大類經濟類別分類(BEC)
為了將貿易統計和國民經濟核算及工業統計結合起來,分析國別經濟或區域經濟,聯合國統計委員會于1971年制定了第一版BEC分類體系并于1976年出版,最新修訂版本為2002年的第四版。
BEC按照最終用途和經濟類別將貨物分為7大類:1食品與飲料(初級、加工);2工業供應品(初級、加工);3燃料和油(初級、加工);4資本品及其零部件(資本品非運輸設備、零部件);5運輸設備及其零部件(客運汽車、其他、零部件);6消費品(耐用品、半耐用品、非耐用品);7其他未列明產品。可以根據BEC分類將所有產品最終歸納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下三大基本門類中:資本品,中間產品與消費品。在國際貿易研究領域,基于BEC分類的研究暫不及SITC與HS普遍,但其具有潛在的使用價值,尤其是對于中間品和資本品進出口的經濟效應研究。
(四)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
國際貿易標準分類與HS編碼分類均屬于國際貿易領域的分類標準,為促進世界各國在產業統計數據上的可比性,聯合國統計委員會1948年擬定了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經過幾次修訂,目前最新版本為2006年制定的第四版。
ISIC將社會所有經濟活動劃分為A-Q共17大部門:A農業、林業和狩獵;B漁業;C采礦和采石業;D制造業;E電、氣和水供應業;F建筑業;G批發、零售、汽車、摩托車、個人和家用產品修理;H餐館和旅館;I運輸、儲存和通訊業;J金融中介;K房地產、租賃和商務活動;L政府管理、國防和義務的社會保障;M教育;N醫療和社會服務;O其他社區、社會和個人服務活動;P有雇工的私人家庭;Q國外的機構。我國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是以ISIC為參考基礎進行制定的,并且進行了三大產業的劃分,相對應于ISIC分類標準大致范圍為:A、B屬于第一產業,C-F屬于第二產業,其余則屬于第三產業。
與以上國際貿易領域的分類體系不同,ISIC是基于產業的分類,因此包含了所有國民經濟行業,對于從行業層面研究貿易結構十分適用,尤其是關于服務貿易結構的研究。
除以上分類體系之外,還存在一些區域性的分類體系,可視為以上分類的派生體系。
二、基于分類標準的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分析
(一)基于SITC分類標準的分析方法
基于國際貿易標準分類方法是,將出口貨物粗略的分為初級產品(農產品,燃料礦產品)與工業制成品。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這兩類產品所占比重變化十分明顯。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占據了貨物貿易出口的主導地位,1984年占貨物總出口額僅為48.3%,而至2012年已經超過95%,遠高于其他類別。與世界同期相比,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也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幅度在逐漸擴大。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產品與燃料礦產品的出口比重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2012年農產品出口比重為3.3%,燃料礦產品出口比重為1.5%,農產品的出口比重在1994年之后開始低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而燃料礦產品在1990年之后也開始低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并且差距逐漸擴大。
以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為基礎,依據OECD(1994)歸類方法,可以對我國出口商品技術結構特征進行描述,則如圖1所示。
初級制成品出口比例經歷了急劇下降的過程,1985年出口比例為60.4%,而在2012年已下降至3.15%,與之相對應的是高技術制成品中的HT1類迅速上升,1985年為0.26%,至2012年已經達到30%,我國貨物出口技術結構由初級走向高級,由原料型產品走向先進制造產品的這一趨勢,在其他類型出口比例的變化中也有所體現。如資源型產品RB1與RB2的出口比例緩慢下降,占總出口已經不足10%;低技術含量產品中的LT1也大幅度下降,而LT2和MT1呈明顯上升趨勢,MT1從不足1%增長至2.5%,LT2出口比例在2012年達到12.3%;中技術制成品中的MT2類與高技術制成品中的HT2類的出口比例緩慢上升。
總體而言,高技術制成品中的HT1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低技術制成品LT1、LT2以及中技術制成品MT3的出口比例處于第二層次,而其余類型的制成品出口比例處于第三層次;就變動趨勢而言,初級制成品PP,資源型制成品RB以及低技術制成品LT1的出口比例將處于不斷下降的趨勢,其他類型的出口比例處于相對上升的過程。
(二)基于HS分類標準的分析方法
基于HS編碼22大類統計的出口結構也表明,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貨物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調整,如圖2所示。
最明顯的變化是11大類(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的主導地位已經被16大類(機器、機械器具、電氣設備及其零件,錄音機及放聲機、電視圖像、聲音的錄制和重放設備機器零件、附件)所替代,機電產品已取代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成為我國最大宗出口商品種類,1990年機電產品占工業制成品出口的比例不足20%,至2013年已經達到57.3%,而紡織類產品下降至12%。
資源和礦產類產品如5大類(礦產品)和2大類(植物產品)的出口比重迅速下降,說明我國出口結構已不再依賴低端的初級產品和資源性產品。與此同時,高技術類別產品的出口地位穩步上升,17大類(車輛、航空器、船舶及有關運輸設備)與18大類(光學、照相、電影、計量、檢驗、醫療或外科用儀器及設備、精密儀器及設備,鐘表,樂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的出口比重穩步提高。
(三)基于BEC分類標準的分析方法
按照BEC分類體系,1食品與飲料、3燃料和油、5運輸設備及其零部件三大類產品的出口占總出口比例較低。當中,1類產品在1985~1997年期間的出口比例相對較高,而1997年之后,出口比例急劇下降,一直低于5%,至2012年僅為2.5%;3類產品在1995年之后出口比例有所提高,但持續在較低水平;5類產品在1985~1997年期間也非常低,平均比例為0.35%,1997年后緩慢提高,逐漸從4.3%增長至6.2%。
占總出口比例較高的為2工業供應品、4資本品及其零部件、6消費品三大類。當中,2類產品在1985~1995年間的出口比例有所下降,從51.7%下降至22.6%,之后年份的出口比例相對穩定;4類產品的出口比例在1995年之前不足6%,之后迅速攀升,至2012年已增至41%;六類產品的出口比例經歷了迅速上升至緩慢下降的過程,1998年最高達到42.3%,至2012年為26.3%。
將BEC分類體系歸屬到三大基本門類中:即資本品、中間品與消費品。其變化趨勢如圖3所示。
在三大門類出口結構中,消費品門類的出口比例在經歷1985~1993年期間的上升后就一直處于下降趨勢,從1993年的最高比例52.6%下降到2012年的29.1%,但是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資本品的出口比例自1997年之后迅速上升,2012年已經達到30%;相對而言,中間品的出口比例一開始處于較高水平,之后經歷了下降的過程,1999年之后緩慢增長,2012年達到40.9%,并且在三大門類出口產品中,目前占據主要地位。資本品和消費品的比例相當,然而就增長趨勢而言,資本品增長趨勢可能超過消費品。
(四)基于ISIC分類標準的分析方法
出口貿易包括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兩大部分,貨物貿易雖然一直占據中國出口的主流,其出口規模遠遠超過服務貿易,但是,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穩步發展,據世貿組織統計,2013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5396億美元,當中出口為2105.9億美元,全球排名居第三位,僅低于美國和德國。相對于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在中國進出口貿易中比例一直徘徊在10%。如圖4所示。
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服務貿易的出口結構如表1所示。運輸和旅游一直是兩大主要出口項目,運輸項目的比例不斷提高,而旅游項目所占比例卻有所下降。其余項目中增長較快的包括建筑服務、咨詢兩大項目,已經占到服務貿易出口的近10%左右。通信服務出口比例有所下降,已經不足1%。而保險服務、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廣告宣傳項目的比例均有緩慢上升。
雖然服務貿易各項目出口不平衡,然而其出口結構有所優化。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保險服務、金融服務、咨詢服務等高附加值服務占總出口額的比例均有所提高。
三、結論
本文使用國際商品主要分類體系,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結果表明,我國貨物貿易的出口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初級制成品、資源型產品類型出口比重逐步下降,工業制成品出口占絕對優勢并且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高技術制成品的比重持續上升,資源型制成品以及低技術制成品中的出口比重不斷下降;資本品、中間品與消費品是出口的三大類別,并且資本品與中間品兩大類別的出口比重逐步接近,而消費品比重逐步下降。
貨物貿易一直以來是我國出口的主要領域,然而服務貿易的出口規模迅速增長,占總出口的比重相對平穩。在服務貿易出口結構中,運輸、旅游以及建筑等傳統服務貿易占據了服務貿易出口的主導地位,而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保險服務、金融服務、咨詢服務等高附加值服務出口比例有所提高,服務貿易結構有所優化。
參考文獻:
[1]杜修立,王維國.中國出口貿易的技術結構及其變遷:1980-2003[J],經濟研究,2007(7)。
[2]樊綱,關志雄,姚枝仲.國際貿易結構分析:貿易品的技術分布[J],經濟研究,2006(8)。
[3]魏浩,毛日昇,張二震.中國制成品出口比較優勢及貿易結構分析[J],世界經濟,2005(2)。
篇2
(一)我國服務業需要有一個大的發展
服務業是我國相對落后和需要重點發展的領域,我國要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和可持續發展,未來GDP的增長、就業的擴大和稅收的增加,相當程度上要靠服務業,服務業需要有一個大的發展。在發達國家,服務業已成為增長最快的部門,成為新的增長點。而在我國,服務業產業發展的滯后,已成為經濟增長的“瓶頸”制約。服務業發展的滯后,制約了資本積累速度和資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制約了人力資本的增長,制約了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也制約了市場的有效開拓。
(二)商務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是商務工作的重要內容
商務服務業(CommercialServiceIndustry),又稱“商業服務業”,是與WTO關于服務貿易12大類分類中的商業相對應的一類服務產業。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服務貿易談判小組在烏拉圭回合中期審評會議后,在對以商品為中心的服務貿易分類的基礎上,結合服務貿易統計和服務貿易部門開放的要求,提出了以部門為中心的服務貿易分類方法,將服務貿易分為12大類。WTO成立后,繼承了這一分類標準。商務服務作為其中的一個大類,主要指在商業活動中涉及的服務交換活動,既包括個人消費的服務,也包括企業和政府消費的服務。具體細類分為:專業性(包括咨詢)服務、計算機及相關服務、研究與開發服務、不動產服務、設備租賃服務、展覽管理等其他服務。目前商務部所主管的服務業主要是與商務直接相關的服務,這些服務業可以統稱為“商務服務業”。
實際上,從產業的角度來看,無論對外貿易行業還是國內貿易行業也,都屬于服務業或第三產業范疇。雖然由于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目前國內外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分類標準,但WTO對服務貿易的分類已經越來越成為各國公認的一種分類辦法,國內由國家統計局最新修訂的行業分類標準,對第三產業的分類雖然仍有計劃經濟色彩,但也比較接近WTO的服務分類標準。鑒于上述服務業特別是一些新興的服務業需要大力發展,加快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性,從體制上看很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政府主管,需要政府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實施管理,因此,商務部應該是商務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行業主管部門。
(三)會展業等商務服務業既是商務促進的重要載體,更應被看作是重要的服務產業
長期以來,由于會展業、信息服務業、研究與咨詢業等商務服務產業本身的功能與商務促進的宗旨有很強的同一性,一直被作為重要的商務促進載體。這些商務服務業不僅自身在引導生產、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增加就業、創造產值與效益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顯著,而且由于它直接為商業活動中的各種交易活動提供服務,直接促進商品流通與服務交換,并且有著很大的“乘數效應”,客觀上對促進商務發展發揮著特殊作用,因而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普遍介入。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這些服務業首先應當被當服務產業來看待。實際上,從世界各國的情況看,這類商務服務業在被作為載體開展商務促進時引入市場機制,既有利于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有利于提高商務促進的效率和水平……
(四)商務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有賴于相關管理體制的進一步改革完善
我國已初步形成了買方市場,能否有效開拓市場也是經濟快速增長能否得以實現的關鍵。無論是開拓國內市場,還是開拓國際市場,都需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信息傳輸的效率。而我國物流產業落后,信息系統不發達,嚴重制約了市場的開拓。
當前,服務業的競爭日益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方面。由于信息和通訊技術的發展,80年代以來,全球服務貿易的增長已經快于實物貿易的增長。1997年的世界貿易組織的報告顯示,1980~1995年,服務貿易年均增長8.4%,而同期實物貿易年均僅增長5.2%.種種跡象表明,全球競爭正在從產品領域向服務領域轉移。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國將逐步開放服務貿易。服務貿易的開放將對國內服務產業提出嚴峻的挑戰,大力發展服務業,也是迎接這種挑戰的需要。
二、改革基本思路
(一)改革理順商貿、商務服務業的發展促進體制
“十一五”期間加快商務服務業發展,關鍵是要按照產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方向,從管理體制、法律環境、人才戰略、市場機制等方面加快改革進程,為商務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
1、推進產業化——把發展商務服務業作為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一是國家要把信息咨詢、管理咨詢、研究與開發、翻譯服務、展覽管理服務、會議服務、廣告服務、市場及公眾觀點調查、公共關系服務等發展潛力大的新興服務作為獨立的產業來對待,進一步明確商務部門作為主管部門。
二是政府主管部門應根據不同服務產業的不同情況出臺相關產業政策,包括擬訂行業發展規劃,做好相關統計工作;加強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向企業及時提供相關行業與市場信息等公共服務;適當加大政府資金投入,探索政府資金引導、市場配置資源的商務服務業投資機制;制定商務服務業在用電、用水、土地使用、金融服務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等等。
三是要支持建立商務服務業行業同業商協會組織,制定相關商務服務業行業服務指標體系、規范和標準。
2、推進市場化—完善市場機制,增加競爭主體,鼓勵公平競爭
一是要加快立法進程,重點完善展覽業、物流業、旅館業等商務服務業發展所需要的法律體系,一方面規范政府行為,另一方面規范市場行為,形成有序、有效的競爭環境,解決市場無序、惡性競爭等問題,建立有利于商務服務業特別是發展的公平經營環境。
二是加快培育研究顧問服務、會議展覽服務、翻譯服務公共關系服務、研究與開發服務、管理咨詢服務、市場研究及公眾觀點調查等新興服務服務行業的市場主體,特別是要大力鼓勵非公有制經濟以多種形式參與商務服務業各行業的發展。
三是要把發展商務服務業與政府職能轉變及事業單位改制結合起來,實行政企分開、企業與事業分開、營利性機構與非營利性機構分開,培育符合市場經濟體制和國際競爭需要的微觀主體。營利性機構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依法納稅,非營利性機構也要面向市場,引入競爭機制。政府商務促進體系中面向促進對象提供的信息咨詢、市場調查、貿易展覽、專業培訓、技術輔導等許多服務項目,可由政府直接推薦有良好經營資質的研究機構、市場調查事務、會議展覽公司、律師事務所等商務服務機構進行商業化服務(如服務市場較成熟,政府也可不必做任何推薦,由企業直接面市場即可),服務項目完成后再由政府對相關企業予以認定資助。
四是要加快形成統一的適用于內外資及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市場準入政策。
3、推進國際化—開展國際合作,提高國際競爭力,努力擴大服務出口
加大商務服務業的市場化、產業化進程應與國際化配合起來,相互促進、互動發展。
一是要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市場的對外開放,以開放促進服務業體制改革,促進傳統服務產業的改組改造,提高技術含量,形成新的科學的營銷方式和業態;二是要大膽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理念,引進先進管理和優秀人才,帶動服務業水平提高,增強國際競爭力;
二是要廢除或調整那些與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發展不相適應、不利于商務服務業走向國際的規定和做法,制定鼓勵服務出口發展的相關政策,規范服務業出口的法律、法規。考慮對服務業出口實行出口退稅政策。
三是要鼓勵我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支持企業通過對外投資、并購等方式擴大服務業對外投資;
四是要加強人才培訓。通過舉辦學習班、輔導班、研究班等加強培訓,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
(二)改革理順服務貿易的管理促進體制
“十一五”期間,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需要進一步調整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而加快服務貿易出口的發展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有效的措施,因此,要抓緊理順服務貿易管理與促進體制。
1、明確服務貿易主管部門
美國、日本、德國等世界貿易大國對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宏觀管理都是明確由同一個政府部門負責,如美國商務部、日本經濟產業省、德國經濟部等。而我國服務貿易的進出口總額已經高達800億美元,但是服務貿易的主管部門實際上一直未完全明確(本屆政府商務部的“三定方案”仍沒有明確這方面的內容)。當前的體制是,商務部主要負責服務貿易的國際多邊談判、對外事務協調、服務業利用外資政策等事務,以及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輸出的管理,其余服務貿易事務分屬幾十個相關部門。相應地,服務貿易戰略發展規劃、服務貿易立法、服務貿易業態劃分標準、服務貿易統計制度等涉及服務貿易發展的重大事項,一直未能得到研究落實。因此,盡快明確商務部作為我國服務貿易管理與發展的歸口部門已是當務之急。目前商務部外資司、WTO司和合作司雖然各有一個服務貿易處,但都分管具體事務,尚不足以形成對服務貿易進出口的宏觀管理。服務貿易管理部門明確后,建議商務部組建服務貿易管理司,加強對服務貿易的宏觀管理。
2、建立國家級服務貿易發展協調機制
商務部對服務貿易的宏觀管理主要是負責發展戰略、出臺進出口促進和管理政策、協調各產業在進出口環節的利益關系,參與談判。由于服務貿易涉及的部門較多,因此,商務部的宏觀管理可能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建議成立由國務院主管副總理牽頭、各相關部門參加的“國務院服務貿易協調小組”,統籌全國的服務貿易進出口相關政策。協調小組的辦事機構設在商務部服務貿易司,以便推動相關工作的進展。
3、建立國家服務貿易出口促進戰略
發展出口導向產業,謀求具有比較優勢的服務產業擴大出口、進而實現服務貿易的進出口平衡發展,是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方向。服務貿易的主體是企業,要推動企業在全球化的市場范圍內、以全球化的發展戰略為指導、進行全球范圍的資源組合和配置。因此,國家級服務貿易發展機制建立后,首先應圍繞這個方向,抓緊研究制定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戰略,在合理科學的戰略指導下推動服務貿易的健康發展。促進服務業出口,不僅僅是貿易問題,更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方向。因此,為實現重點行業的服務貿易發展戰略,我國政府在產業發展、區域發展、企業競爭力提高、國外市場開放等方面應制定相關政策,發揮促進作用。
4、建立和完善服務貿易對外開放的法律和制度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服務貿易領域的對外開放逐步加快。“十一五”期間服務貿易開放的深度和廣大還將進一步加大。按《服務貿易總協定》實施最惠國待遇和有條件的國民待遇,制定一部統一的《服務業外商投資法》,保障外國投資者的利益,并據此對國內服務業造成重大損害或損害威脅時,及時采取相關的救濟手段,如服務進口保障、國際收支平衡的例外等,非常必要。
篇3
摘 要 服務產業內貿易對優化一國服務貿易結構,促進服務業升級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1-2008年中澳服務貿易的統計數據,利用產業內貿易指數研究了中澳服務產業內貿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研究結果表明,中澳不同服務行業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差別巨大,在中澳主要的服務貿易項中,與教育相關的旅游表現為高度產業間貿易,運輸、與教育無關的旅游和其它商務服務貿易表現為產業內貿易。
關鍵詞 服務貿易 中澳貿易 產業內貿易
一、引言
中澳雙邊貿易關系發展良好,中澳已經成為了非常重要的貿易伙伴。雖然服務貿易對我國形成持續性的貿易競爭力至關重要,中澳貿易關系非常緊密,但是對于中澳的服務貿易深入研究卻幾乎沒有。本文從產業內貿易的視角研究了中澳服務貿易。
二、產業內貿易指數
產業內貿易的定義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段時間內,同時進口和出口同類別產品的貿易現象。本文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對服務行業的分類進行了服務行業的劃分。G-L指數是目前在研究中最為常用的衡量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指標,是由Grubel.H.G和LLoyd.P.J提出的,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 與 分別代表a國與b國在i產業的出口額與進口額。 =0,表示兩國間在i產業沒有產業內貿易,而只僅有產業間貿易。 =1,表示該產業是完全的產業內貿易。一般可以依據IIT指數,將貿易結構分為四類:當0.75 IIT 1表示高度產業內貿易,當0.50 IIT < 0.75表示產業內貿易,當0.25 IIT < 0.50表示產業間貿易,當0 IIT < 0.25 表示高度產業間貿易。
三、中澳服務產業內貿易水平
根據產業內貿易指數計算公式和中澳服務貿易相關數據,可以計算中澳服務產業內貿易指數。
從中澳服務產業內貿易指數所反映的中澳各個服務行業的產業內貿易水平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中澳不同服務行業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差別巨大,與教育無關的旅游產業內貿易指數高達0.9561,而與教育無關的旅游產業內貿易指數僅為0.0621在中澳主要的服務貿易項中,與教育相關的旅游表現為高度產業間貿易,運輸、與教育無關的旅游和其它商務服務貿易表現為產業內貿易。服務產業內貿易對中澳服務貿易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們要促進中澳服務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Balassa,B.,L.Bauwens.Intra-Industry Specialisation in a Multi-Country and Multi-Industry Framework.Economic Journal.1987(97):923-939.
篇4
[關鍵詞] 服務貿易;知識密集型
[中圖分類號] F752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2)09-0022-04
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一般是指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技能的服務提供者通過商業存在或自然人流動等方式向他國境內的消費者提供具有較高知識、技術密集度的服務產品,并取得相應收入的國際服務貿易。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借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做法,將服務分為11類:運輸服務、旅游、通訊服務、建筑服務、保險服務、金融服務、電腦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其他商業服務、個人及文化和娛樂服務以及其他沒有包括的政府服務。這11類服務基本覆蓋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在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中界定的服務范疇。WTO還將運輸服務、旅游服務之外的其他8類服務統一歸入其他商務服務,使其成為與傳統的運輸服務、旅游服務并列的第三大類,代表具有較高知識密集度的現代服務。
本文所述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借鑒WTO的分類方法,結合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對服務項目的分類,主要包括通訊服務、建筑服務、保險服務、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咨詢、廣告和宣傳、電影和音像及其他商業服務。由于目前國際工程市場上對單一工程施工的需求趨于減少,而對全面服務的需求急劇增加。管理—采購—施工合同逐漸增多,國際承包工程的施工技術難度、組織復雜程度和人員知識水平已達到相當高度,知識創新不斷涌現,對承包商的技術、管理和施工等方面的綜合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在此將建筑服務歸為知識密集型服務。
二、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一)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總額逐年提升
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由2001年的26591億美元增至2011年的1818億美元,增加了684倍,占服務貿易的比重由2001年的366%升至2011年的432%,近6年來,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服務貿易的比重保持在45%左右,如表1。
(二)建筑、計算機和信息服務貿易發展迅猛
2006—2011年我國建筑服務進出口總額由48億美元增至184億美元,增長了38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貿易額由47億美元增至160億美元,增長了34倍,如表2所示。加入WTO后,建筑貿易一直處于順差狀態,這主要得益于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勞動力成本低,促使海外工程承包項目不斷增多。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的迅猛發展與我國近年來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息息相關。
(三)保險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貿易呈現巨額逆差
我國保險服務貿易逆差2006年為83億美元,2011年增至167億美元(見表3),擴大了兩倍多。我國保險業起步較晚屬于幼稚產業,,而我國巨大的保險市場份額吸引了國際上的保險業巨頭紛紛以獨資、合資、參股的方式進入國內市場,外資保險公司憑借豐富的管理經驗、靈活的經營策略、全球的服務網絡、雄厚的資金實力、高素質的人才及其相應的激勵機制,帶來了高端金融服務產品,增加了保險服務貿易的進口額。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貿易逆差從2006年的64億美元增至2011年的140億美元。這些數據表明我國的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以引進為主,同時也反映了我國技術發展水平比較落后,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較弱,這與我國研發投入不足,科研資金過多投入科研院所而科研成果產業化程度較低及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缺乏創新動力等有很大關系。
(四)金融服務占服務貿易比重較小
在目前的國際服務貿易中,金融交易占95%,實物交易只占5%,國際金融服務在經濟貿易中的地位愈加重要。而我國2006年金融服務貿易占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的比重為128%,2011年僅為083%,最高的2010年也僅為164%,其他年份均不足1%(見表2)。加入WTO后,我國的金融機構不斷進駐海外,開辦海外分支機構與辦事處,但受體制、政策等因素制約,金融服務貿易在我國仍受到較多的限制。
(五)影視文化貿易缺乏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影視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但影視文化貿易額始終在5億美元左右徘徊,且呈現逆差狀態,不足世界影視文化貿易市場份額的1%。我國影視文化貿易之所以缺乏競爭力,其原因是出口的影視劇類型主要是古裝歷史片(劇)、武打動作片(劇),出口市場主要為港臺、日韓、新馬泰等與我國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國家和地區,受文化折扣的影響較大,出口到歐美國家的影視劇較少且缺乏創意和影響力。
(六)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
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以2011年為例,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規模較大的依次為:其他商業服務(506億美元)、咨詢(470億美元)、保險服務(227億美元)、建筑服務(184億美元)、計算機和信息服務(160億美元)、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154億美元)、廣告和宣傳(68億美元),其他項目貿易規模都較小(見表2)。其中,保險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呈現較大逆差,明顯缺乏競爭優勢。
三、發展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的對策建議
篇5
《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是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WTO協議的核心內容之一。將服務貿易納入多邊貿易體制的管轄范圍,體現了它在國際經濟中規模巨大和日益重要的商業意義。由于大部分服務貿易與國內經濟緊密相聯,因此GATS將對WTO成員的國內法律與法規產生重大影響。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服務貿易增長迅速,其出口額與進口額到2000年已經分別居世界的第12位和第10位,占世界服務貿易總出口額與進口額的2.1%和2.5%,占中國總出口額與進口額(貨物與服務)的比重為10.8%和13.8%(見表1)。因此,對服務貿易的承諾與減讓成為中國加入WTO議定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議定書及其附件9《服務貿易具體承諾減讓表》及第二條《最惠國豁免清單》體現了中國政府對GATS基本規則的認同,以及對服務業實施最惠國待遇、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的具體承諾。本文將根據議定書的內容就中國服務貿易自由化進行定量評估,并對其所產生的經濟影響進行分析。
表1 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統計概況
1985 1990 1995 1998 1999 2000
出口
服務貿易出口總額(10億美元)
2.93 5.75 18.43 23.88 26.17 30.15
服務貿易出口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 0.77 0.73 1.55 1.79 1.93 2.10
總額的比重(%)
服務貿易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 9.68 8.48 11.02 11.51 11.82 10.79
進口
服務貿易進口總額(10億美元)
2.26 4.11 24.64 26.47 30.97 35.86
服務貿易進口占世界服務貿易進口 0.56 0.50 2.06 1.99 2.29 2.50
總額的比重(%)
服務貿易進口占進口總額的比重(%) 5.05 7.15 15.72 15.87 15.74 13.74
服務貿易差額(10億美元)
0.67 1.64 -6.21 -2.59 -4.8 -5.71
資料來源:根據WTO(2001)計算。
二、GATS規則、服務貿易減讓表與中國入世議定書
從原則上講,設計和起草GATS的最初意圖是將業已存在的管理貨物貿易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復制到服務貿易領域,但是由于服務貿易的特點以及談判中復雜的政治經濟利益沖突,GATS在它的29個條款和8個附件中還是包括了許多新內容與新紀律。其主要內容包括:(1)一套適用于影響所有服務貿易措施的一般概念、原則和規則;(2)列在成員方減讓表中的具體承諾;(3)就服務貿易逐步自由化定期舉行談判的諒解;(4)考慮到部門專業性的文件附件和附錄。GATS還特別指出發展中國家成員仍然需要根據國內政策目標對服務提供進行必要的管理。
中國入世議定書中的《服務貿易減讓表》和《最惠國豁免清單》,是遵照WTO的樣板格式達成的。作為GATS的最基本原則——非歧視原則之一的最惠國待遇與GATT不完全一樣,它允許成員方通過負清單方式在GATS生效時提出一次性豁免,并逐步通過談判加以消除,這反映了一些自由化程度較高的成員不愿意讓那些限制較嚴的成員在不做出互惠減讓的情況下搭便車。金融、電信、視聽、運輸等曾是被廣為引用的最惠國待遇例外。不過中國的第2條豁免清單卻比較簡單,只涉及海運、國際運輸、貨物與旅客三個運輸部門,這些部門尚未在WTO內達成相關的協議。下面重點分析中國的服務貿易減讓表,包括形式、內容、數據與評估方法。
服務貿易在交易方式與壁壘形式上的特點,使得它的減讓表與貨物貿易減讓表存在很大區別。
首先是關于服務部門與活動的分類。GATS減讓表的部門分類以《聯合國中心產品分類系統》(CPC)為基礎,共包括烏拉圭回合談判的12大類約160個具體服務活動(注:具體分類表參見WTO(2000)。)由于需要與WTO其他成員的減讓表進行國際比較,本文將根據WTO秘書處(2000)的研究分析中國11個大類(排除“其他未包括的服務”)的149種具體活動的承諾情況,這其中對中國個別具體服務活動的分類進行了調整(注:與160種具體服務活動相比,排除了航空客運服務(不屬于GATS管理范圍)以及10種沒有CPC對應分類號的其他服務活動。針對中國的減讓表中做出承諾但沒有對應分類號的具體部門進行了調整,將“維修服務”、“辦公機械和設備(包括計算機)維修服務”歸入“設備維修及保養服務(CPC633+8861-8866)”,“尋呼服務”、“移動語音和數據服務”歸入“語音電話服務”(CPC7521),“計算機訂座系統服務”歸入“航空運輸支持服務”(CPC746),“筆譯和口譯服務”等歸入所在大類的“其他服務”,“非銀行金融機構從事汽車消費信貸”和“租賃服務”因無法歸類而略去。)
其次,對于每一個服務部門或活動都要按照GATS創造性的4種提供方式定義做出減讓或約束。絕大多數服務的生產與消費是同時進行的,通常不像商品那樣可以儲存,所以經濟學在傳統上將服務視為“非貿易品”。為此,GATS提出了適用于所有服務貿易的四種交換方式的基本定義:(1)跨境交付(服務產品本身跨越國境,如設計圖紙);(2)境外消費(如旅游、船舶的境外維修等);(3)商業存在(給予外國服務提供者以法人開業權和相應的待遇以允許其在境內經營,如金融和電信);(4)自然人流動(外國公民直接進入境內提供服務,如法律咨詢)。其中,商業存在對服務貿易的意義最為重大,它與投資緊密相聯,而自然人流動則涉及入境和居留等許多非常敏感的問題。
再次,減讓表中的承諾內容包括GATS第三部分(“具體承諾”)中對市場準入(第16條)、國民待遇(第17條)和附加承諾(第18條)的基本要求。與其他成員相似,在中國的減讓表中只針對個別服務活動作了附加承諾,因此在下文的分析中對其忽略不計。國民待遇不像在GATT中那樣具有普遍適用意義,它是通過正清單方式列入減讓表,即只針對做出具體市場準入承諾(也以正清單方式表示)的有限部門實施,并同時允許存在限定和例外。這反映出對取消國內服務提供者從本國管理中享有的優勢依然持較保守的態度,及要求對服務業外國競爭進行某種程度的限制。然而,這些承諾均是約束承諾,即確定了對外國服務和其提供者給予的最低或所允許的最差程度的待遇,但也不妨礙在實踐中給予更優惠的待遇。
最后是承諾的方式。具體承諾在形式上分為“水平承諾”和“部門承諾”。前者適用于減讓表中所列的服務部門和活動,而后者則針對具體分類的部門或活動,因此對減讓表的分析必須將兩種承諾結合考慮,這一點十分重要。在中國的入世議定書中,對服務貿易的承諾方式包括“沒有限制”、“不作承諾”、有保留的承諾和未列入減讓表四種。“沒有限制”是指對以某種方式提供服務的外國服務提供者不采取任何市場準入或國民待遇的限制,這意味著近乎完全的自由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對于某種提供方式在水平承諾中列明了限制措施,即使在部門承諾中沒有限制,后者也被視為受到限制。“不作承諾”和未列入減讓表說明不承擔任何義務,保留充分的政策自由權是另外一個極端。介于它們之間的是有保留的承諾,即詳細列明對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進行限制的具體內容及措施,其性質是不完全的自由化。它的一種特殊形式是“除水平承諾中的內容外,不作承諾”。可見,“沒有限制”和有保留的承諾都是“約束承諾”,類似于GATT減讓表中的“約束關稅”。
對承諾方式還需要做的一點說明是應該在分析中考慮承諾的深度,這包括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在約束承諾中應該區分“沒有限制”和有保留的承諾,前者所占的部門或活動比例最能代表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水平。因此本文在度量自由化的程度時采用了“簡均”和“加權平均”兩種方法(Hoekman and Kostecki,1995)。前者將所有約束承諾設為1,其他為0;而后者考慮到限制的程度,將“沒有限制”設為1,有保留的承諾設為0.5,其他仍為0。二是在有保留的承諾中,按照GATS的規定成員可以維持“在原則上被禁止使用”的6種市場準入限制,包括:(1)限制服務提供者的數量;(2)限制交易或資產總額;(3)限制服務總產出的數量;(4)限制雇傭的自然人數量;(5)限制服務提供者的法律實體形式;(6)限制外國資本參股的最高比例或投資數額。但這些措施對服務經營的限制效果和程度顯然是不同的,比如投資審批就比股權要求弱。對于這個問題,由于限制措施本身具有定性而非定量的特點很難解決,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對中國減讓表量化分析的效力。但我們可以通過對市場準入限制措施的保留和使用情況進行替代研究。
三、對中國服務貿易減讓表的評估與分析
(一)總體減讓概況及跨國比較
首先,考察中國在入世議定書中具體服務活動的承諾范圍。如表2所示,在149個服務分部門中,中國對82個部門做出了約束承諾,承諾比例為55%。如果排除視聽、郵政、基礎電信、運輸服務等46個敏感部門(排除的原因在于對這些服務活動的承諾有待于在以后的WTO談判中修改或撤消(注:WTO部分成員于1997年達成了關于基礎電訊和金融服務的協議,但為了與WTO的相關研究實現口徑上的一致性,在這里仍然將這兩個部門剔除。)),中國的承諾比例上升為63%。與WT025個發達經濟體、77個發展中經濟體和4個轉軌經濟體(注:關于106個經濟體的具體名單和分類參見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2000)。)相比,從總體水平上看,中國對服務業的具體承諾與轉型國家相似,明顯高于發展中國家,而較低于發達國家。在WTO統計的GATS談判參加方所承諾的具體服務活動的數量中,中國居第二檔次(81-100個),是做出部門減讓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2000)。
其次,從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的承諾部門范圍(結合考慮提供方式),可以更加深入地看出中國服務貿易的開放程度。表3中的“平均數”和“平均覆蓋比例”,是按照前述的“簡均”和“加權平均”方法計算的,它們分別報告了在考慮和不考慮限制程度的情況下,中國與其他WTO成員(包括按照收人標準劃分的高收入國家、其他所有國家和大發展中國家(注: 分類標準與具體情況參見Hoekman和Kostecki(1995)。))對596項具體活動(149個部門×4種提供方式)的承諾比例。就市場準入而言,中國對約一半的服務活動做出具體承諾,略低于高收入國家,大大高于發展中大國和其他國家。但如果考慮約束承諾的深度,中國的部門覆蓋比率將大為降低(為35.2%),與高收入國家的差距也拉大了,其根本原因在于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沒有限制的部門比例較低(18.6%),這嚴重影響了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真實程度與水平。國民待遇的情況十分相似,但其承諾的開放度明顯高于市場準入,有近1/3的服務活動完全不受任何歧視性措施影響。
表2 中國與不同類型WTO成員對具體服務活動的承諾概況
對149種具體服務活動的
對149種具體服務活動除視聽、郵政、速
承諾百分比
遞、基礎電信、運輸服務外的承諾百分比
中國
55
63
發達經濟體
64
82
轉型經濟體
52
66
發展中經濟體
16
19
資料來源:中國的數據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附件9計算,其他數據引自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2000)。
表3 中國與不同類型WTO成員對服務活動具體承諾的部門覆蓋比率 %
中國 高收入 其他所 發展中
國家 有國家 大國
市場準入
平均數(所列部門和方式占總數的比例) 51.7 53.3 15.1
29.6
平均覆蓋比率(按照限制及約束范圍因素
加權平均后所列部門和方式占總數的比例) 35.2 40.6
9.4
17.1
沒有限制的部門占總數的比例
18.6 30.5
6.7
10.9
國民待遇
平均數(所列部門和方式占總數的比例) 51.5 53.3
15.1 29.9
平均覆蓋比率(按照限制及約束范圍因素
加權平均后所列部門和方式占總數的比例) 41.9
42.4 10.2 18.5
沒有限制的部門占總數的比例
32.4
35.3
8.5 14.6
資料來源:中國的數據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附件9計算,其他數據引自Hoekman和Kostecki(1995)。
(二)總體減讓的詳細情況及跨國比較
表4比較了中國與不同類型WTO成員,按服務提供方式劃分的對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的具體限制方式情況,它揭示了表2和表3的深入內容。在市場準入方面,從服務提供方式上看,中國對自然人流動和商業存在的限制最為嚴厲,有一半多的部門受到約束限制,另外一些部門不作承諾。特別是在對服務貿易具有深遠影響的商業存在的承諾方面,比其他成員(包括發展中國家)有明顯的差距。這體現在“沒有限制”的部門(僅占1%)比例遠低于后者,而“不作承諾”(包括未列入減讓表,占46%)的比例卻大大高于后者。相比而言,對跨境交付與境外消費的限制卻較為寬松(特別是對境外消費沒有限制的比例高達52%),不過這兩種方式“不作承諾”的比例也依然很高(57%和45%)。這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對某些具體服務活動,兩種方式在技術上不可能實現(如建筑工程的跨境交付)。最后,中國在跨境交付上的承諾特點與發展中國家十分相仿,對其中57%的部門“不作承諾”,而發達國家的比例只有25%,這主要是因為跨境支付經常被視為是商業存在的替代方式,不作承諾可以更多地吸引外資流入。
表4 中國與不同類型WTO成員對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的限制情況
(做出承諾的服務活動占全部服務活動的百分比)
跨境交付
境外消費
商業存在
自然人流動
沒 有 不 沒 有 不 沒 有 不 沒 有 不
有 限 作 有 限 作 有 限 作 有 限 作
限 制 承 限 制 承 限 制 承 限 制 承
制
諾 制
諾 制
諾 制
諾
市場準入
中國
21 21 57 52
3 45 1
52 46
0 55 45
發達經濟體
65 11 25 87 12
2 39 60
1
0 100
轉型經濟體
52 11 37 79 11 10 37 61 12
0 99
1
發展中經濟體 44 10 46 70
2 28 20 75
5
5 81 14
國民待遇
中國
44
1 54 55
0 45 30 20 50
0 55 45
發達經濟體
70
5 25 95
3
2
0 97
3 17 83
1
轉型經濟體
70
3 27 93
3
4
0 88 12 51 48
1
發展中經濟體 52
3 45 66
1 33 28 63
9 45 34 21
說明:百分比之和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可能不一定為100,誤差不超過1。
資料來源:中國的數據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附件9計算,其他數據引自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2000)。
在國民待遇方面的具體承諾呈現出與市場準入相似的結構,但體現出兩個明顯的差別:一是對國民待遇限制的頻度從總體上說比市場準入要小,特別是在商業存在方式上甚至好于發達經濟體(30%對0%),反映了中國政府消除差別待遇和引入外部競爭的決心;二是在自然人流動方式的承諾上與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經濟體)存在較大的差距,沒有限制的部門比例為零,體現出中國政府對此十分審慎的態度。
(三)分部門承諾的情況
首先按照前述的方法計算了中國11個大類服務部門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的具體承諾情況,列于表5。從表5不難看出,中國對健康社會服務以及娛樂、文化和體育服務兩大類部門未做任何承諾,這是承諾在部門覆蓋率上的主要差距。不過其他國家在這些部門的承諾也相當低(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2000)。在市場準入方面,對建筑、分銷、教育和環境服務中的所有分部門都做出了承諾,結合提供方式考察,它們的簡均承諾比例為75-90%。在敏感部門中,中國對通訊、金融(包括銀行和保險)服務做出了較大的減讓,部門和方式承諾比例都超過了2/3,而對運輸服務的承諾較低,只有約1/4。余下的兩個部門——商務和旅游只承諾了其中一半服務活動的減讓。另一方面,如果綜合考慮具體承諾的深度,所有部門的減讓水平都有較大幅度的降低,因為從表5中可以反映出“沒有限制”的部門比例最高也只有35%。其中敏感部門受到的影響最為顯著,三個部門完全自由化的比例沒有超過1/5。國民待遇分部門和方式的總體承諾結構與市場準入則非常相近。
表6和表7報告了按照4種提供方式和3種承諾方式細分的中國服務業分部門的市場準入與國民待遇的具體承諾情況。在市場準入方面,所有做出承諾的部門都在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方式上受到嚴格的限制及管理,沒有限制的情況幾乎不存在,建筑、分銷、教育和環境四個開放程度最高的部門也完全受到有保留的限制。境外消費的承諾最高,已經做出承諾的部門除了金融、運輸等敏感部門外幾乎不受任何限制。跨境交付的約束情況比境外消費差一些,集中體現在三個敏感部門與商務、分銷服務上,這反映出中國服務貿易自由化的重點在于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在國民待遇方面,對自然人流動的限制依然相當嚴格,但在商業存在方式上比市場準入要緩和許多,包括敏感的7個部門實現了不同程度的非歧視待遇。境外消費和跨境支付的承諾情況也略高于市場準入下的相應比例。
表5 中國對服務業分部門的具體承諾情況 %
市場準入
篇6
基金項目:2009年遼寧省科技廳科學計劃項目(2009401035);2010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10BJY017); 2010年遼寧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課題(201004);2011年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課題(2011slktzdian-05)
作者簡介:張 楠( 1983-) ,女,遼寧營口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國際服務貿易研究。E-mail:zn01208@163.省略
摘 要:本文將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研究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經濟增長的刺激作用。從理論分析角度看,服務貿易自由化能夠產生靜態效應和動態效應,有利于國家整體福利提高;從實證分析角度看,1956―2003年日本金融服務貿易保護對日本經濟增長產生了十分消極的作用。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加深貿易保護對國家經濟恢復的作用甚微,只有大力推行服務貿易自由化,加強對外開放力度才能更有效地實現經濟增長。
關鍵詞:服務貿易;自由化;經濟增長效應;SVM
中圖分類號:F75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1)09-0013-08
一、 文獻綜述
西方學者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研究結論均證實了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經濟增長存在促進作用。區域經濟合作促進經濟增長的例子為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提供了佐證。
Goldsmith[1]的研究指出,金融服務為投資資金效用最大限度的發揮提供了渠道,促進了產量和收入的增加。他利用金融資產、GNP的比率和經濟增長率進行回歸分析,發現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之間存在著一個“粗略的平行”關系。Antoine和Andreas[2]選取電信和金融行業為代表,利用門限回歸模型對服務業的開放度與經濟增長做了回歸分析。對于低收入國家(即人均GDP不超過3 310美元)來說,電信行業的開放程度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金融行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不十分顯著;對高收入國家(人均GDP高于3 310美元的國家)來說,金融行業的開放程度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電信業開放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顯著。Dollar[3]利用關稅配額、進出口與GDP的比例作為貿易開放度測算指標,衡量服務貿易開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均表明貿易的開放程度與經濟增長存在著正相關關系。King和Levine[4]指出金融服務業通過增強資本積累和技術創新影響經濟增長。他們利用金融債務與GDP的比例,私人部門的索賠數量與GDP的比率作為衡量金融業發展指標,分析金融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通過回歸分析發現這些指標均十分顯著,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此后他們利用1960年的這些指標預測了1960―1990年間的經濟增長率,研究發現這些指標是十分顯著的預測變量。Levine[5]利用效用方法分析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聯系。他強調了金融體系在幫助降低交易成本、改善實際資源分配方面的五種功能。這五種功能包括消除交易風險,引導資本的有效使用,監管職能,利用金融創新工具增強儲蓄的流動性以及便利貨物與服務間的交換。Francois和Schuknecht[6]利用回歸分析法分析了人均實際GDP增長率與總體貿易開放度、宏觀經濟變量以及金融部門的集中程度之間的關系。均發現經濟增長與金融部門競爭力之間存在強烈的正相關關系。
二、服務貿易自由化經濟增長效應理論分析
(一)服務貿易自由化的靜態利益
服務貿易自由化的靜態利益主要包括降低關稅效應和中間投入品效應。這種靜態利益適用于專用服務貿易和通用服務貿易。關稅效應主要表現為直接關稅效應和間接關稅效應。直接關稅效應是指對以物化服務形式存在的服務產品征收關稅,如圖書、光盤等。間接關稅效應是增加生產所必需的技術、專利咨詢等服務成本,從而提高產業生產成本,其產生的效應等同于關稅效應。
1.物化服務貿易所產生的直接關稅效應
服務貿易在貨物貿易上的固化主要表現為服務貿易保護限制商品價格,產生關稅保護效應。國外廠商所征收的咨詢費、技術專利費等同進口關稅效應,該類費用的征收相當于國外廠商向本國生產者出售商品生產權和銷售權的使用權。這是對外國企業所研發的創新技術的一種保護,同時限制本國生產商的生產能力,提高生產成本和研發成本,降低本國廠商在該種產品上的競爭能力。這種企業行為等同于政府行為,相當于外國政府對本國征收該類產品的進口關稅。
如圖1中左圖所示,用S和D分別表示本國X產品的供給和需求曲線。本國供給量為Q0,需求量為Q1。現假設本國在生產X產品時,需引進國外技術,技術專利使用費為T,國內需求不變。此時國內供給曲線S會向上移動T,新的供給曲線為S1。技術專利費用的征收,提高了國內產品的價格,由P0提高至P1,供給量由Q0降至Q1。由于國外廠商征收了技術專利費用,國內廠商的生產者剩余明顯減少,國內消費者也因為消費了較高價格的商品而受到福利損失。 在圖1右圖中,外國廠商因技術專利使用權轉移獲得了額外收益,他們可以利用這部分資金進行深度技術研發,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得外國產品的供給曲線會向下移動,由原來的S下移至S2。外國產品在本國市場上的價格會由原來的P0下降至P2。因此,較不存在專利使用費前,外國廠商收益會大幅度提高。從動態分析來看,隨著外國廠商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在該產品上會擁有壟斷優勢,侵占本國廠商的國內市場份額,使本國整體受損。
服務貿易通過貨物貿易固化的形式產生了外國政府征收進口關稅的靜態效應,這種靜態效應可以被視為服務貿易保護帶來的損失。
2.以中間投入形式存在的間接關稅效應
在金融領域,高效、管理有序的金融體制能有效、迅速地將儲蓄轉變為投資,保證資金有效運作,提高投資回報率。多種金融衍生品的發明擴大了資金的利用率,拓展風險分擔的渠道。
運輸業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產生和發展,實現商品在不同地區內的交換。強大的運輸力量曾使荷蘭迅速崛起,成為世界霸強。15世紀西方其他國家的迅速崛起也得益于新航線開辟推動的海上貿易。運輸實現了商品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分配,也將世界各國融入全球經濟發展中去。
作為基礎信息傳播媒介的通信行業,將各種交易信息傳遞出去,為交易雙方建立溝通平臺。因此信息網絡的暢達以及信息的傳遞速度在日常交易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而產生的交易成本是不可以忽視的。作為技術交流平臺,通信網絡促進技術的快速傳播,這種作用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也是無法替代的。正如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所指出的,技術是促進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內生要素,技術進步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助推力。
法律、會計結算等行業也都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Collier和 Gunning[7]指出非洲經濟發展最大的阻礙就是高昂的交易成本。由于非洲法律體制不夠健全,結算體系不夠完整,為交易帶來了很多不便,由此而產生的高額交易費用也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桎梏。Summers[8]也提出美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發明創新就是建立了一套廣為接受的結算規則。由此可見,服務貿易滲透在經濟命脈中的每一個角落,連接著經濟運行的各個環節,高效、合理地發揮服務貿易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二)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動態利益
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動態利益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以商業存在的方式展開的服務貿易有利于外資的進入,對于通用服務而言,廠商數量的增多會提高本國通用服務市場的競爭程度,提高服務行業生產效率;而對專用服務來講,隨著專用服務投入增多,服務廠商的沉置成本越高,從而產生了一種抵押效應以規范服務提供者的貿易行為,產生經濟效益;另一面,服務貿易實現技術傳播渠道的便利化和技術的迅速擴散。
1.專用服務的抵押效應
服務的專用資產特性表明服務提供者一旦決定進入該市場,他所進行的服務投資就很難改做他用而成為沉置成本。這樣規范了服務提供者的服務生產行為,以利潤最大化為前提維持其經營的長期性。服務貿易自由化使更多的廠商進入國內市場,而這種抵押效應也會不斷被擴大,以至影響整個經濟環境,對經濟增長產生促進作用。
假設有兩個欲進入服務市場的新服務提供者,通用服務的經營單位成本為v1,專用服務的經營單位成本為v2,沉置成本為k,服務提供者只有在專用服務成本低于通用服務成本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提供專用服務,即k+v2
通用服務的生產概率為1-v1,平均生產收益為,預期凈收益為:
s1(1)
專用服務的生產概率為1-v2,平均生產收益為,預期凈收益為:
s2-k-k(2)
只有在s1
k
只有沉置成本在這個范圍內,專用服務貿易才會發生,才會產生抵押效應。將廠商進入服務市場為生產者提供專用服務時所投入的成本和預期收益設為h(h≥k)。服務產品的成本價格為p,只有當服務消費者的需求價格超過p-h(設mp-h)時,服務提供者才會向其提供服務。否則,他將停止這項服務的供給,退出市場。退出市場的成本,即抵押成本可以表示為αh(α代表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程度,α∈[0,1],α越大,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程度越高)。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越高,服務提供者擁有更多的機會提供專用服務,專用服務的提供量越大,那么其抵押成本越高。當服務提供者面臨高昂的抵押成本威脅時,服務提供者就不會輕易退出市場。分別分析兩種情況:第一,廠商決定退出市場;第二,廠商不退出市場條件下的服務提供者的凈利潤變化。
(1)廠商決定退出市場
廠商決定退出市場時的預期利潤可表示為:
S2(1-m)p-mαh-(1-m)v2-k(4)
當hk時,即服務提供者進入市場的抵押成本就是其提供專用服務所投入的沉置成本。
S2(1-m)(p-v2)-(mα+1)k(1-m)(m+k-v2)-(mα+1)k(5)
由此可以得出,服務提供者的利潤函數是α的減函數
limα0S2(1-m)(m-v2)-mk(6)
趨于開放時的提供者利潤可以表示為:
limα1S2(1-m)(m-v2)-2mk(7)
專用服務產品的價格是按照邊際成本定價的,即pv2+k,那么mv2。
當α0 pv2+k時,
S2-mk(8)
因為,0,S2
專用服務提供者的利潤與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成反比,服務貿易完全封閉時,專用服務提供者的利潤會小于零 。也就是說,當服務貿易處于完全封閉的狀態時,服務提供者的利潤趨近于零,新的服務提供者將停止進入國內服務市場。
服務消費者所獲得的凈利潤為:
S3(1-m)(m+-p)+mah(9)
服務消費者的凈利潤函數是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的增函數,即>0。
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越高,消費者所獲得的利潤越高。(1-m)代表服務提供者提供服務的概率;m+代表的是服務消費者的預期消費價格;m代表預期消費價格,是消費者預期的消費剩余。
根據上面的假定hk,服務消費者所獲得的凈利潤為:
S3-k+(1+α)mk(10)
在服務貿易趨于完全開放的狀態α1時,(10)式整理得:
limα1S3-(1-2m)k(11)
在服務貿易趨于完全封閉的狀態α0時,(10)式整理得:
limα0S3-(1-m)k(12)
當服務貿易越趨近于封閉狀態,服務消費者獲得的專用服務的利潤與服務提供者所獲得的服務利潤相同;而隨著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不斷提高,服務消費者的利潤會不斷擴大,當實現完全服務貿易自由化時,服務消費者所獲得的利潤將超過服務提供者的利潤。
(2 ) 廠商決定不退出市場
廠商若不退出市場,其預期利潤可表示為:
S2(1-m)p+mαh-(1-m)v2-k(13)
當hk時,即服務提供者進入市場的抵押成本就是其提供專用服務所投入的沉置成本。
S2(1-m)(p-v2)-(1-mα)k(14)
由此可以得出,服務提供者的利潤函數是α的增函數,即>0。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越高,專用服務提供者的利潤越大。服務貿易越趨于開放,那么服務提供者的利潤可以表示為:
limα1S2(1-m)(m-v2)(15)
當服務貿易越趨于封閉,即α0時,那么服務提供者的利潤可以表示為:
limα0S2(1-m)(m-v2)-mk(16)
假設專用服務產品的價格是按照邊際成本定價的,即pv2+k,那么mv2。此時,α1,pv2+k時,有:
S2(1-m)(m-v2)0(17)
因為>0,所以當α
服務消費者所獲得的凈利潤為:
S3(1-m)(m+-p)-mαh(18)
服務消費者的凈利潤函數是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的增函數,即
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越高,消費者所獲得的利潤越高。(1-m)代表服務提供者提供服務的概率;m+代表的是服務消費者的預期消費價格;m代表預期消費價格,是消費者預期的消費剩余。
根據上面的假定hk,服務消費者的凈利潤可以整理為:
S3-k+(1-α)mk(19)
在服務貿易趨于完全開放的狀態α1時,(19)式整理得:
limα1S3-k(20)
在服務貿易趨于完全封閉的狀態α0時,(19)式整理得:
limα0S3-(1-m)k(21)
當服務貿易越趨近于封閉狀態,服務消費者獲得的專用服務的利潤與服務提供者所獲得的服務利潤相同;而隨著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不斷提高,服務消費者的利潤會不斷擴大,當完全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時,服務消費者所獲得的利潤將超過服務提供者的利潤。
無論其是否退出市場,在封閉的狀態下,專用服務提供者的收益是不變的。這主要是因為服務提供者在封閉的狀態下,并未進入市場,此時抵押效應對服務提供者不產生任何影響,因此專用服務提供者的利潤不會發生變化。而如果在開放的狀態下,服務提供者退出市場的損失較大,因此,其不會退出市場。無論是否決定退出市場,服務消費者在封閉條件下獲得的利潤是相同的。在完全自由化,服務提供者決定退出市場的條件下,消費者的收益相對較大,對專用服務消費者有利。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正是因為抵押效應的存在導致專用服務市場上必然處于非競爭的市場狀態。而且從生產者利益最大化的情況來看,服務自由化程度深化對專用服務提供者產生的威脅作用,使服務提供者一定不會選擇退出市場,而專用服務的產品定價也一定高于專用服務的邊際成本。
2.提高通用服務貿易競爭程度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服務貿易方式由原本以跨境消費為主的方式轉變成以商業存在為主導的方式。保護程度較高的本國市場準入壁壘較高,這對外國廠商的進入會產生限制,同時,對國內新增廠商的進入也是一種阻礙。高準入壁壘會增強市場的壟斷程度,導致經濟無效率。市場開放促使市場準入門檻降低,隨著本國市場廠商數量增加,市場競爭程度會不斷提高,市場規模也將不斷擴大,這樣就更加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提高生產效率。
通用服務貿易是所有廠商都能夠提供的標準化服務,因此,隨著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標準化服務市場上的廠商數量會不斷增多,由原來的n個廠商增加至n+h個廠商。隨著廠商數量的不斷增加,會產生兩種效應:一種是提高市場的競爭程度,降低X效率即非效率;另一種則是規模經濟的形成。在n+h廠商的參與下,市場會形成良性的競爭機制,將具有劣勢的服務提供者淘汰出市場,對留在市場中的服務提供者也產生了激勵作用,使他們為了保持競爭優勢,而不斷地去維護現有的優勢,不斷改進服務態度、增加服務產品種類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規模經濟效應主要是因為市場規模的擴大而產生。在激烈的競爭后,雖然有部分廠商被淘汰出市場,但是仍然留下大部分具有高生產能力的服務提供者,因此整個市場的服務提供能力仍在不斷擴大。服務產品市場規模也因此擴大,自然規模經濟效應得以產生。
3.加速技術傳播,實現技術的復制效應和再創新效應
服務貿易自由化通過影響技術在本國的傳播速度和擴散速度促進經濟增長,服務貿易自由化通過這一路徑能夠產生三種經濟效應:技術傳播帶來的外溢效應、服務競爭中產生的復制效應和技術吸收后的再創新效應。
(1) 加速技術傳播的外溢效應
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要素之一,先進技術的引進對一國經濟增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20世紀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新交易方式的產生就是最好的證明。隨著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生產要素在國與國之間的流動性也將不斷增強。FDI流量的不斷增加使本國擁有更多的資金進行技術研發,提高技術水平;通信技術發展搭建起通暢的技術傳播途徑,使信息更快速地在國家間傳播,有利于知識的共享。
(2)技術的復制效應
隨著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深入,本國服務市場上的服務種類會不斷增加。原本服務市場上的服務廠商會在與同行的競爭中接觸到同類的差異服務或是不同類的新增服務。本國市場的廠商將學習這種新服務并拓展自己的服務種類,提高服務利潤。這就是所謂的服務技術的復制效應。如金融服務中多項理財產品在被新廠商引入后,不久就會在同行其他服務提供者中推出相同的服務,這就是技術復制效應最顯著的例子。
服務貿易自由化后的生產者服務消費的技術效應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TλδQs(22)
其中,T為時間的一階導數,T代表技術,δ(δ>0)表示生產者服務消費產生的技術效應,λ(λ>0)表示自由化后,服務消費對技術產生復制和創新效應,加速積累系數。
技術投入后,產量可以表示為:
Qma(LmT)ermtaTermt(1-Ls)(23)
Qsb(LsT)erstbTLserst(24)
只有當存在正的流量變量Qs時,技術存量變量才會發生變化,將公式(22)、公式(23)和公式(24)相結合,可得出技術增長率為:
γhT/TλδberstLs(25)
由此,制造部門和服務部門的增長率可以改寫為:
γ(Qm/Lm)rm+λδberstLs(26)
γ(Qs/Ls)rs+λδberstLs(27)
新的經濟增長率可以表示為:
γTγ(Qs/Ls)Ls+γ(Qm/Lm)(1-Ls)
(rs-rm)Ls+rm+λδberstLs
rsLs+(1-Ls)rm+λδberstLs
(rs-rm+λδberst)tLs+rm(28)
從加入技術資本投入后的新經濟增長率可以看出,在勞動力投入既定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率主要由服務部門經濟增長率(rs)、制造部門經濟增長率(rm)、加速積累系數(τ)和技能提高效率(δ)這四個因素決定。根據服務業增長率十分緩慢這一論斷,假設rs0,公式(28)則變為:
γT(-rm+λδb)Ls+rm
(1-Ls)rm+λδbLs(29)
本模型假定兩個部門,因此整體經濟增長率就等于制造業增長率,即γTrm,公式(29)則變為:
γT(1-Ls)γT+λδbLs(30)
由此可以得出加速積累系數為:
λ(31)
(3) 技術的再創新效應
在技術復制效應的基礎上,廠商對技術進行了再開發,并以此研究出不同于原有服務技術的新技術,在這種新技術的支持下,創造出新服務項目并獲益。這就被稱作技術的再創新效應。但技術再創新效應的大小則主要取決于研究此技術的人力資本的天生敏感程度和努力程度。對于服務的模仿效應即復制效應主要由服務提供者所擁有的人力資本的努力程度決定。只要在一定的資金配合下,人的努力程度直接決定了對于該服務模仿的程度。而技術的再創新效應則更多地取決于參與研究的人的天生敏感度,就是天賦。
三、實證分析
本文以Antoine和Andreas[2]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選用日本金融服務貿易為日本服務貿易的代表行業進行實證分析。在服務貿易開放度測算方面,數量化制度因素,即市場的競爭程度、外資所有權、資本控制程度,測算服務貿易的開放度,并利用SVM模型對金融服務貿易的開放程度與日本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回歸分析。
日本在二戰后的經濟復興之路中,先后經歷了兩次危機,一次經濟衰退。在這條波折起伏的經濟復興之路上,金融業所經歷的保護、半開放和完全開放的歷程對日本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9]。因此本文選取1956―2003年間日本的經濟數據利用SVM進行回歸分析,為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經濟增長效應提供佐證。
(一)變量的選擇及金融業開放度的測算
因變量選用GDP年增長率來表示經濟的增長率;選取3個自變量,即民間消費占GDP的比率、金融業的開放度、服務貿易總額,分別用PE、OP、TR來表示。
本文結合Dailami[10]資本控制指數的測算方法和Mattoo等[11]的服務貿易開放度的測算方法來估算日本金融業的開放程度。利用市場結構、外資所允許擁有權、資本控制指數這三個指標測算日本的金融服務貿易開放程度。將日本金融服務貿易開放程度設定為8個等級,從1到8開放程度逐漸增強。具體的表示見表1所示。如,日本1976年的資本控制指數應該小于1.6,外資所有權小于50,市場是處于競爭狀態,此時的開放指數應為6。
表1 金融業開放度指數表
資料來源:見參考文獻[11]。
日本金融業從20世紀50年代起開始進行改革,但是對外開放的步伐十分緩慢,20世紀70年代前仍處于完全封閉的狀態。1979年開始金融自由化改革,逐步實現利率自由化。1985年,日本允許外資銀行、證券公司參與日本金融業務,市場競爭性提高。由于受到1998年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日本實現完全自由化,逐步擴大金融改革業務范圍,增加金融產品數量,外資公司數量增多。
根據上述方法粗略估算1956―2003年間日本金融業的開放指數,如表2所示。
表2 日本金融業的開放度1956―2003年
(二)方法選擇
本文利用SVM對日本經濟增長率與日本國內私人消費比率、開放度以及服務貿易總額進行回歸分析。在前期研究中,作者曾選用設定啞變量的多元回歸方法對該理論進行實證檢驗,但是效果不佳。故此次本文選用適合小樣本、非線性分析的SVM來進行實證分析。
1.SVM的基本原理
1995年Cortes和Vapnik[12] 提出的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方法是建立在統計學理論的VC 維理論和結構風險最小原理基礎上,主要解決小樣本、非線性及高維模式識別問題。SVM利用線性分類器將一些在低維情況下不可分的數據向高維映射,從而實現數據的線性可分。設定一個線性函數g(x)wx+b,以該線性函數等于0時為間隔將數據進行分類。在二維空間中該函數便構成了一個平面,稱之為分類超平面。對于該分類超平面的確定就要利用實現分類間隔的最大化來解決。
2.模型的建立
本文利用反證法的思想建立模型,如果測算出日本的服務貿易保護對日本經濟增長具有消極作用,就可以證明服務貿易的開放對經濟增長是具有促進作用的。建立模型如下:
GDPb0+b1op+b2pe+b3tr+μt(32)
即 yibixi+μt
其中,yiGDP,bib0
b1
b2
b3,xi1
x1
x2
x31
op
tr
pe
根據SVM的基本原理,可以將問題轉變為求解α最小的問題。考慮訓練樣本xi,yiNi1,其中xi是輸入模式的第i個樣本,yi∈-1,1,設用于分離的超平面方程是:
αx+δ0 (33)
其中,α是超平面的法向量,δ是超平面的常數項。
尋找最優的分類超平面,即尋找最優的α和δ。設最優的α和δ為α0和δ0,則最優分類超平面為:
α0x+δ00 (34)
若得到最優分類超平面,就可以對測試集進行預測。設測試集合為tiNi1,則用最優分類超平面預測測試集的標簽為:
ti_labelsgn(α0ti+δ0)(35)
此處,N3,xi分別表示pe、op、tr。
(1) 定義支持向量
滿足下面條件的特殊數據點(xi,yi)為支持向量
αxi+δ-1,yi-1(36)
或有:
αxi+δ1,yi1(37)
支持向量是最靠近決策面的數據點,和決策面的最優位置直接相關,最難以分類。
(2)推導最大間隔
設x1,x2正反例的間隔為:
dis(x1-x2)(38)
又有:
αx1+δ-1(39)
αx1+δ1(40)
所以有:
dis(x1-x2)(41)
則使 最大化α最小 最小,且對于任意的 (xi,yi)有:
αxi+δ≤-1,yi-1
αxi+δ≥1,yi1 將兩者結合有:
yi(αxi+δ)≥1(42)
尋找最優超平面就是解決正反例間隔最大化的問題,即:
minw(43)
s.t.yi(αxi+δ)≥1,i1,2,...,N
使用Lagrange乘子法求解,首先建立Lagrange函數:
J(α,δ,a)αTα-∑Ni1ai[yi(α(xi+δ)-1](44)
其中,Lagrange乘子為ai。對α和δ求導,則有:
0α∑Ni1aiyixi(45)
0∑Ni1aiyi0(46)
整理J最終可得到原問題的對偶問題:
maxaQ(a)J(w,b,a)∑Ni1∑Nj1aiajyiyjxiTxj(47)
s.t.∑Ni1a*iyi0,ai≥0
求解出對偶問題的最優解,設a*i 表示最優的Lagrange乘子,則最優解為:
α0∑Ni1a*iyixi(48)
δ01-α0x(s),y(s)1(49)
判斷函數為:sgn(∑Ni1a*iyixix+δ),其中x為測試集樣本。
3.回歸結果
如表3所示,利用MATALAB中的LIBSVM對該模型進行分析,該模型的模擬準確度為85.41%,金融服務貿易開放指數(op)的系數為-0.08,私人消費比率(pe)的系數為2.34,服務貿易總量(tr)的系數為2.52,各系數檢驗均達到顯著水平。
表3回歸分析結果
四、結論及啟示
1956―2003年期間,日本金融業處于保護的年份為42年,因此該模型可以作為金融服務貿易開放度較低的例證。金融服務貿易開放度降低1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將會下降-0.08。該結論也證實了模型建立之初的假設,即如果金融服務貿易保護對經濟增長有消極作用,那么服務貿易自由化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
在貿易保護主義日趨嚴重的環境下,推進中國服務貿易自由化為緩和當前貨物貿易摩擦提供了新的途徑;加深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搭建技術傳播新渠道,加速先進技術傳播;擴大金融貿易開放程度,提高資本回報率,增加對外投資渠道,緩解當前流動性過剩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Goldsmith,R.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 Antoine,C.El K.,Andreas,S.Openness in Services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J].Economics Letters,2006,92(2):278-283.
[3] Dollar,D.Outward-Oriented Developing Economies Really Do Grow More Rapidly: Evidence from 95LDCs 1976―1985[M].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40,1992.
[4] King,R.G.,Levine,R.Finance,Entreprenneurship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
[5] Levine,R.Financial Devel 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 and Agenda[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6).
[6] Francois,J.F.,Schuknecht,S.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s: Procompetitive Effects and Growth Performance[R].CEPR Discussion Paper,1999.
[7] Collier,P.,Gunning,J.W.Why Has Africa Grown Slowly? [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9,(3):3-22.
[8] Summers,L.Reflections on Managing Global Integr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9,13,(1):3-18.
[9] 張楠,崔日明.中日服務貿易發展路徑比較[J].國際經貿探索,2009,(11):36-41.
[10] Dailami,M.Financial Openness,Democracy and Redistributive Policy[R].World Bank Institute,2000.
篇7
承蒙大家對我的支持與厚愛,選舉我為公司貿易部經理。首先在這里我要對大家表示感謝,感謝大家對我的信任,我將會用最好的工作態度來幫助公司發展下去。在我不長的工作時間里,我的工作能力在公司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我也感謝公司對我的培養。現在我也不能說什么,只能用嘴努力和工作和最好的工作業績回報大家對我的信任。我將認真履行職責,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切實做好本部門工作,努力讓自己的工作與總公司同步協調發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會做到:
1、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開辟新的國內外貿易市場。公司實施“走出去”戰略,更多更好地吸收外資;加快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建設,大力推廣電子商務、網上招商等新型貿易和招商方式;利用俄羅斯市場和國內市場發展的有利時機,開辟俄羅斯裝飾建材市場、農產品市場等,向俄羅斯出口各類產品。綜合運用貿易、投資、經濟技術合作、等多種方式,全面發展與俄羅斯多邊、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使公司的貿易逐步發展壯大。同時規避風險。貿易回報和風險是核心問題,為了規避公司的經營風險,主要措施是雙方實施零風險,與合作伙伴共同分析項目的可行性,可行的投資環境分析、投資預算、回報分析,保證民主決策的正確性,將風險規避為零。
2、儲備發展后勁。公司將要大量進口廢鋼船,由于富錦市北方拆船公司人手少,所以貿易部應首當其沖,組織人員協助公司管理拆船工作。根據今年的拆船經驗,在廢船進口前,做好市場調查,把握市場價格。在拆船中嚴格管理,分類切割、擺放,分類銷售,建立“一條龍”管理營運體系;發揮目前的客戶網絡,合理定價,擴大效益。在拆船中嚴格管理,分類切割、擺放,分類銷售。在做好各項工作的同時向相關產業觸伸,儲備發展后勁。
3、全面協調,規范服務。協調、管理掌握各貿易公司的經濟運行態勢,調節經濟日常運行,規范經營活動,為各個貿易公司提供在哈爾濱的全面優質服務。實施最佳運行方案,最優資源配置,增加銷售渠道,減少不必要的流通環節,打開地域限制,使貨物直接銷售到用戶手中,縮短流通周期,加速資金周轉,降低流通費,節約運行成本。
4、加強貿易信息管理建設。信息是貿易是否盈利的關鍵,做到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信息管理交流平臺、外代的公司網絡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尤其是貿易方面的信息,對其進行整理、匯集和分析,及時掌握國家進出口貿易政策、市場動態、價格變化、商業信息等,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協調解決經濟運行中的重大問題,并向公司領導提出建議和意見,做出正確的信息決策。
5、優化資金運營。資金是貿易的血脈,在貿易工作中充分利用資金,加速周轉,確保資金安全運營是非常重要的,要加強對資金運行情況的監控,預防損失,創造資金的最大價值。
篇8
關鍵詞]國際服務貿易合同服務行為法律適用原則
一、國際服務貿易合同的概念
依據《服務貿易總協定》第l條第2款的規定,國際服務貿易合同應理解為:不同國家的居民就服務貿易所達成的一致意思表示。根據這一概念及《服務貿易總協定》的有關規定,國際服務貿易合同具有如下法律特征:(1)其主體必須是不同國家的居民,居民包括人、非法人組織以及法人,不強調他們的國籍,而主要以他們的住所或居所為基準;(2)其標的必須是服務行為,“服務行為”具有無形性、同時性以及不可儲存性的特點,這一特征是國際服務貿易合同與國際貨物貿易合同及國際技術貿易合同的基本區別;(3)其具有連續履行性,這一特征是國際服務貿易合同與國際貨物貿易合同的又一區別;(4)其性質既具有貿易性也具有投資性。這一特征也與國際貨物貿易合同及國際技術貿易合同有所不同;(5)其適用的法律規范主要是國際服務貿易法,這一特征與其它兩種國際貿易是有區別的。
我認為從理論上講,國際服務貿易合同應當定義為:同一國家的居民就國際服務貿易行為或不同國家的居民就服務貿易行為所達成的一致意思表示。在此核心有兩個:一是主體,二是標的是否跨越國界。就主體而言,既可以是同一國家的居民,也可以是不同國家的居民,同一國家的居民如果就國際服務貿易行為達成協議,那么這類“協議”就應當屬于國際服務貿易合同,因為其標的(服務行為)是“跨越國界”的,如電信的國際服務行為、運輸的國際服務行為等,所以這類以標的“跨越國界”為標準的服務貿易合同,無論其主體是否為同國家居民,都應當屬于國際服務貿易合同;就標的是否跨越國界而言,服務行為既可以是跨越國界的,也可以是未跨越國界的,不同國家的居民如果就服務貿易行為達成協議,那么這類“協議”也應當屬于國際服務貿易合同,因為其主體是“不同國家”的居民,如現場消費服務行為、登載廣告服務行為等,所以這類以主體是“不同國家”的居民為標準的服務貿易合同,無論其標的(服務行為)是否跨越國界,都應當屬于國際服務貿易合同。因此,國際服務貿易合同的確認,同國際貨物貿易合同與國際技術貿易合同的確認是有一定區別的,實踐中確認的難度也大一些。國際服務貿易合同與國內服務貿易合同的根本區別在于:主體和標的,凡是“同一國家”居民就“未”跨越國界的服務貿易所達成的協議,就是國內服務貿易合同;反之,就是國際服務貿易合同。
二、國際服務貿易合同的形式與種類
國際服務貿易合同的形式同國際貨物貿易合同與國際技術貿易合同是一致的,即口頭形式(包括書面或文件證明的口頭形式)、書面形式以及電子文件形式。國際服務貿易合同的種類是相當復雜的,從理論上講應當以其“標的”作為區分的依據。根據WTO統計和信息系統局(SISD)關于國際服務貿易行為分類表對服務貿易行為的劃分,服務貿易行為分為11大類142個具體項目。11大類包括:商業服務行為、通信服務行為、建筑及有關工程服務行為、銷售服務行為、服務行為、環境服務行為、服務行為、健康與服務行為、同相關的服務行為、娛樂和文化及服務行為、以及運輸服務行為。據此,國際服務貿易合同共有13類,這種分類在來說,還是具有相當權威性的,其具體包括:
(1)國際商業服務合同,其主要包括:A、國際專業服務合同,如國際法律服務合同、國際服務合同、國際審計服務合同、國際稅收服務合同、國際工程服務合同及國際獸醫服務合同等;B、國際機服務合同,如國際計算機硬件裝配咨詢服務合同、國際軟件執行服務合同、國際數據處理服務合同及國際數據庫服務合同等;C、國際研究與開發服務合同,如國際自然研究與開發服務合同、國際社會科學研究與開發服務合同、國際人文科學研究與開發服務合同及國際交叉科學研究與開發服務合同等;D、國際房地產服務合同,如國際房地產評估服務合同等;E、國際租賃服務合同,如國際船舶租賃服務合同、國際飛機租賃服務合同及國際機械設備租賃服務合同等;F、其它的國際商業服務合同,如國際技術咨詢服務合同、國際管理咨詢服務合同、國際廣告服務合同及國際包裝服務合同等。
(2)國際通信服務合同,其主要包括:A、國際郵政服務合同;B、國際快件服務合同;C、國際電訊服務合同,如國際電話服務合同、國際電報服務合同、國際傳真服務合同、國際電路租用服務合同、國際電子郵遞服務合同及國際電子數據交換服務合同等;D、國際視聽服務合同,如國際電視服務合同、國際錄像服務合同及國際錄音服務合同等。
(3)國際建筑及有關工程服務合同,如國際建筑物的建筑服務合同、國際建筑物修繕服務合同及國際建筑物裝飾服務合同等。
(4)國際銷售服務合同,如國際機構服務合同、國際批發貿易服務合同、國際零售服務合同及國際特約服務合同等。
(5)國際教育服務合同,如國際初等教育服務合同、國際中等教育服務合同、國際高等教育服務合同、國際成人教育服務合同及國際短期培訓教育服務合同等。
(6)國際環境服務合同,如國際污水處理服務合同、國際廢物處理服務合同及國際環境衛生服務合同等。
(7)國際金融服務合同,其主要包括:A、國際保險服務合同,如國際貨物保險服務合同、國際人壽保險服務合同、國際再保險服務合同及國際保險經紀和服務合同等;B、國際銀行及其它金融服務合同(國際保險服務合同除外),如國際存款服務合同、國際貸款服務合同、國際金融租賃服務合同、國際匯付服務合同、國際托收服務合同、國際信用證服務合同、國際擔保服務合同、國際貨幣支付和轉移服務合同、國際票據轉移和支付服務合同、國際證券發行服務合同、國際資產管理服務合同、國際金融資產清算服務合同、國際金融咨詢服務合同及國際金融信息提供和轉讓服務合同等。
(8)國際健康與社會服務合同,如國際醫療服務合同、國際保健服務合同及國際社會服務合同等。
(9)國際旅游服務合同,如國際旅行社服務合同、國際旅游經紀人服務合同、國際導游服務合同及與旅游相關的賓館和飯店國際服務合同等。
(10)國際娛樂服務合同,如國際歌劇演出服務合同、國際戲劇演出服務合同、國際演奏服務合同及國際雜技表演服務合同等。
(11)國際文化服務合同,如國際新聞機構服務合同、國際圖書館服務合同、國際博物館服務合同、國際檔案館服務合同、國際互連網文化服務合同及國際文化交流服務合同等。
(12)國際體育服務合同。
(13)國際運輸服務合同,其主要包括:A、國際海運服務合同,如國際海上客運服務合同、國際海上貨運服務合同、國際海上拖船服務合同及國際海上救助服務合同等;B、國際空運服務合同,如國際空中客運服務合同及國際空中貨運服務合同;C、國際鐵路運輸服務合同,如國際鐵路客運服務合同及國際鐵路貨運服務合同等;D、國際公路運輸服務合同,如國際公路客運服務合同及國際公路貨運服務合同等;E、國際管道運輸服務合同;F、國際多式聯運服務合同:G、國際集裝箱服務合同等。
三、國際服務貿易合同的內容
國際服務貿易合同與國際貨物貿易合同、國際技術貿易合同在基本結構上是相同的,也是由首部、正文以及尾部所構成,核心內容仍然是約定在正文中。國際服務貿易合同的種類不同,不同的國際服務貿易合同具有不同的特點,相應地其內容也必然有所區別.在此僅就國際服務貿易合同一般應當具備的條款研究如下:
(1)當事人條款。若當事人為同一國家居民,那么就應當寫明各方的姓名或名稱、住所或居所、聯系方式等;若當事人為不同國家的居民,那么除了應當寫明上述情況之外,還必須明確其“居住國”名稱。
(2)定義條款。當事人應當將認為在合同中可能會引起誤解的詞語,尤其是關鍵性詞語列入該條,逐個進行解釋。例如服務、服務行為、服務標準或質量等。
(3)服務項目條款。主要應當約定服務范圍、具體服務事項。本條對于國際服務貿易合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應當詳細列舉約定。
(4)服務質量或標準條款。當事人約定服務質量或標準時,應當盡可能采用國際標準;若沒有國際標準,就應盡量采用行業國際領先標準;如果行業國際領先標準不易確定,則應當采用雙方認可的標準。但是,無論如何,當事人雙方都應當在國際服務貿易合同中約定該條款。
(5)服務地點、時間和方式條款。該條款應當特別注意服務時間或期限。還應包括相關資料交付的內容。
(6)服務質量檢驗條款。包括檢驗人、檢驗標準、檢驗范圍、檢驗地點、檢驗時間以及檢驗結果證明等。
(7)服務事項保密條款。包括保密對象、保密范圍、保密期限以及泄密責任。
(8)服務費用支付條款。包括費用總額、支付方法、支付地點、支付時間、支付幣種以及稅收的承擔等。
(9)損失或損害賠償條款。包括歸責原則、賠償數額的計算方法或具體數額的確定等。
(10)免責條款。該條款應當包括名詞解釋和事件范圍兩部分內容。
(11)爭議解決方式條款。當事人除可以約定通過協商、調解方式解決爭議外,還可以約定通過仲裁或訴訟方式解決爭議。如果約定通過仲裁方式解決爭議的,則必須將仲裁地點、仲裁機構、仲裁事項、仲裁規則以及仲裁裁決效力等加以明確約定;如果約定通過訴訟方式解決爭議的,則必須將訴訟法院加以明確約定。
(12)法律適用條款。根據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無論是各國的國內法律規范還是國際法律規范,一般都允許國際服務貿易合同當事人,通過合同自由選擇合同所適用的法律規范,可供選擇的法律規范包括:當事人雙方一國的涉外服務貿易法律規范、第三國的涉外服務貿易法律規范、國際服務貿易條約以及國際服務貿易慣例。但是,當事人在自由選擇國際服務貿易合同所適用的法律規范時,必須是合法的、善意的,不得與公共利益相違背。
(13)國際服務貿易合同的附件。該條款是將與本合同有關的所有附件以“清單形式’’列明,并說明所列“清單”的全部附件同本合同的其它條款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此外,在國際服務貿易合同中還應當注明其簽定的地點、日期以及其它相關事項。四、國際服務貿易合同的適用原則
國際服務貿易合同的法律適用原則具體包括三大原則,即自由選擇原則、最密切聯系原則以及不得違反公共秩序原則。這些原則已被當今國際法確認為國際經濟合同適用的基本法律原則,作為國際經濟合同范疇的國際貿易合同是不能例外的,顯然,作為國際貿易合同范疇的國際服務貿易合同更是不能例外。毫無疑問,國際服務貿易合同的法律適用,同樣也必須遵守這三大原則:
(1)自由選擇原則。意思自治是一項傳統的基本法律原則,在“意思自治”原則的基礎上衍生出了“契約自由"的法律原則,而在“契約自由”原則的基礎上發生質變,產生了適用于國際貿易合同的“自由選擇”法律原則。就國際服務貿易合同而言,其具體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事先約定,實施國際服務貿易行為和解決國際服務貿易糾紛,應當遵守某種可以確定的國際服務貿易法律規范的一種法律適用原則。當事人既可以約定適用國際服務貿易法的國內法律規范,也可以約定適用國際服務貿易法的國際法律規范;在國內法律規范中,當事人既可以約定適用契約任何一方主體所屬國的涉外服務貿易法律規范,也可以約定適用契約主體所屬國之外的第三國涉外服務貿易法律規范;在國際法律規范中,當事人既可以約定適用國際服務貿易條約,也可以約定適用國際服務貿易慣例。(2)最密切聯系原則。就國際服務貿易合同而畜,其具體是指當事人未在合同中約定法律適用條款的情況下,實施國際服務貿易行為和解決國際服務貿易糾紛,則適用與國際服務貿易行為實施地和國際服務貿易糾紛解決機構所在地具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國際服務貿易法律規范的一種法律適用原則。這一法律適用原則的實質,是對自由選擇法律適用原則的補充和豐富。該原則的核心是“最密切聯系”,與國際服務貿易合同具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就是合同的簽定地、履行地及其糾紛解決機構(法院或仲裁機構)所在地國家,在當事人未適用自由選擇法律原則的情況下,國際服務貿易合同則適用此項原則,具體而言就是國際服務貿易合同適用其簽定地、履行地或者其糾紛解決機構所在地國家的國際服務貿易法律規范,三個地點國家的法律規范,具體適用那個地點國家的法律規范,則應區別情況分別確定,如果當事人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未發生糾紛。則當事人在實施國際服務貿易行為時應當遵守(或謂“適用”)行為地國家的法律規范;如果當事人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產生了糾紛,而是通過協商或調解方式解決的,則應當由當事人雙方確定是適用合同簽定地國家的法律規范,還是合同履行地國家的法律規范;如果當事人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產生糾紛,通過協商或調解方式不能解決糾紛,或者當事人雙方不愿通過協商、調解方式解決糾紛的,而必須通過仲裁或訴訟方式解決,則應當由解決該糾紛的仲裁機構或法院決定是適用合同簽定地國,家的法律規范、合同履行地國家的法律規范,還是解決該糾紛的仲裁機構或法院所在地國家的法律規范。無論是由當事人還是由仲裁機構或法院確定適用某一個國家法律規范的,在適用該國法律規范時必須遵循下列順序:第一、其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服務貿易條約(包括雙邊服務貿易條約、多邊服務貿易條約及國際服務貿易公約);第二、國內服務貿易法律規范(包括成文法和判例法);第三、國際服務貿易慣例;第四、有關國際服務貿易的一般法律原則。
(3)不得違反公共秩序原則。其具體是指當事人、仲裁機構或法院已確定適用某一國家國際服務貿易法律規范的情形下,該國的相關法律規范不得違反、損害或有損國際服務貿易合同簽定地、國際服務貿易行為實施地或仲裁機構、法院所在地國家的法律規范、國家安全、公共利益、道德及善良風俗等“禁止性”規定或習慣的一種法律適用原則。該原則是對自由選擇法律適用原則和最密切聯系法律適用原則進行限制的一項基本法律原則。凡是已確定適用于國際服務貿易合同的某一國家的國際服務貿易法律規范,不符合該原則的,則有關當事人或糾紛解決機構應當重新確定國際服務貿易合同所應適用的國際服務貿易法律規范。
參考文獻:
:
1,《服務貿易總協定》
2,《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
篇9
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入發展和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在新近的文獻中,國內外的研究者多以行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的視角對服務貿易進行深入地分析。如Gert Jan Linders(2001)考察1996年OECD組織中的“G7”國家服務貿易情況,結果發現這7個國家的服務貿易相當大部分是由行業內貿易構成的,并且服務業內部除了“個人、文化與娛樂”部門以外,其他部門的平均行業內貿易指數均在0.6以上。本文以行業內貿易的視角,探討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的主要成因,本文對此展開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改善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狀況的建議。
一、我國行業間與行業內服務貿易的表現
目前,對服務貿易的分類和統計口徑有兩種,一種是按照國際收支(BOP),另一種是按照外國附屬機構實現的服務貿易(FATS)。BOP下的服務貿易是以所在國的常住單位作為標準進行統計的,因此對商業存在與當地之間的服務貿易不給予統計。而FTAS下的服務貿易則包括了商業存在與當地之間的服務貿易,因此擴大了BOP下服務貿易的統計范圍。本文選取BOP統計口徑下的服務貿易作為分析的對象。從1997年開始,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按照國際收支手冊第5版的原則進行編制公布。在其中,服務貿易具體被分為13個類別,具體見表1。
簡單地說,服務貿易的結構就是這13類服務業在整個服務貿易中的地位、性質以及相互間的比例關系。但是,在國際貿易中,行業內分工和行業內貿易(IIT)日益逐漸取得了主導地位。并且和行業間貿易(OWT)相比,IIT更能增進一國的物質福利,降低經濟結構的調整成本。因此,我們可以通過IIT的獨特視角來分析我國服務貿易的結構特征。在對IIT的度量上,人們提出了靜態指標(如G-L指數)和動態指標。為了能考察IIT變化的動態特征,人們更多地是選擇Brulhaut(1994)提出的A指數。對于第類服務業來說,A指數的具體公式如下:
上式中,和分別表示和上年相比,第類服務業的出口和進口貿易的變化量。A指數的范圍在0,1之間。A取值越接近于0,表示一定時期內貿易增量為行業間貿易;越接近于1,表示一定時期內貿易增量為行業貿易。表1統計了我國總體服務貿易和13類服務業的A指數,其中總體服務貿易的A指數是在對13類服務業的A指數加權后得出的。結果顯示,在總體上,我國的服務貿易以IIT為主。但是結合我國服務貿易的顯示性競爭比較優勢指數1(CA指數)來看,CA指數一直小于零――由1997年的-0.26上升到2007年的-0.17,這說明我國的服務貿易在整體上并不具有競爭優勢。這又是什么原因所致呢?還需要分類別來看。表1的A指數顯示,我國保險服務、金融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這三類服務業進行地主要是行業間貿易;運輸、旅游、通訊、咨詢、廣告、宣傳、計算機和信息雖然在有些年份進行地是行業間貿易,但總體上轉向以行業內貿易為主;建筑服務,電影、音像,其他商業服務以及別處未提及的政府服務,受文化、政治等因素影響較大,所以表現出行業內貿易和行業間貿易交錯出現的現象。
二、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的主要成因
剔除建筑服務,電影、音像,其他商業服務以及別處未提及的政府服務這四類行業間和行業內貿易交錯出現的服務業,考察剩下的兩大類服務業對我國服務貿易的逆差影響。結果如表2所示,1998―2008年,以保險服務、金融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為代表的行業間服務貿易逆差在擴大。而以運輸,旅游,通訊,咨詢,廣告、宣傳,計算機和信息為代表的行業內服務貿易逆差雖然在2003年之前也是不斷擴大,但是在2003年之后就不斷減少并在2008年出現順差。兩種類型服務貿易的比較說明,行業間服務貿易的差額無論是在絕對值還是在占比上都大于同期行業內服務貿易的差額(2003年除外)。由此可見,行業間服務貿易是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也是導致我國服務貿易總體上以行業內貿易為主但不具備競爭力的重要原因。對行業間服務貿易展開進一步地分析,我們會發現:
1.從要素密集度來看,在行業間服務貿易中,保險服務、金融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這三類恰是技術和知識密集型行業,受金融發展水平影響較大。這是因為,在一個運行效率良好的金融體系中,金融發展水平越高,就意味著該國或地區越能夠大規模地動員儲蓄,并且能將其有效地配置到效率和回報較高的部門中去,從而促進投資、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的提高,最終會相應提高這些服務業的要素稟賦。然而,以銀行主導為特征的我國金融中介機構,在整體上的經營水平上與國際水平差距很大。其中,最顯著的一點是它們盈利的主要來源還是來自存貸差。因此,我國的金融中介機構,在整體上明顯缺乏活力和競爭力,還未能對儲蓄資金進行有效地配置,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保險服務、金融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等服務業要素稟賦的提高和優化。實際上,據2007年資金流量表的數據顯示,非金融企業用于實物資本投資的資金有59%是來自自有資金,來自金融中介機構的比例極小。
2.從貨物貿易對服務貿易的相關性來看,我國迅速發展的貨物貿易并沒有相應地提高保險服務、金融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等服務業的出口貿易。研究發現,保險服務業進口與貨物貿易的進出口負相關,即不論是貨物貿易進口還是出口都會推動保險服務的進口,且進口彈性系數較高,為0.75;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的進口與貨物貿易的進口正相關,彈性系數為0.19;金融服務與貨物貿易的關聯性較小。
實際上,進出口貨物貿易,往往需要國內外服務型企業為其提供配套服務。這意味著,貨物貿易中蘊含著服務貿易的機會。例如進行進出口貿易的貨物,在其生產的上游階段需要市場調查、法律咨詢、產品研發與設計、風險資本籌集等服務;在其生產的中游階段需要質量控制、設備維護等服務;在其生產的下游階段則需要會展、廣告、分銷、運輸等服務以及貫穿生產全過程的金融、保險、管理、培訓等服務。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國的制造業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還沒能控制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業務和技術,因此在整體上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國內無法提供相關服務,只能轉而依賴服務貿易的進口。
3.從外商直接投資(FDI)的貿易效應來看,保險服務、金融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等服務業出現貿易逆差,更多是由FDI的進口引致效應所致,即所謂的貿易創造效應。這是因為FDI的貿易效應會受投資階段的影響。一般來說,進口引致效應是最早出現的,隨著國外機構以商業存在形式的服務提供開始取得規模經濟效益以后,FDI的進口替代效應才會開始出現。中國入世以后,隨著與貿易發展密切相關的保險、金融服務業、專利使用和特許等服務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國外機構提供的服務憑借其在信息、技術、成本等方面占據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國內服務企業的國內外市場空間。
三、改善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狀況的建議
上面的分析說明,要改善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的狀況,需要提高以運輸,旅游,通訊,咨詢,廣告、宣傳,計算機和信息為代表的行業內服務貿易的水平,但是更需要推動以保險服務、金融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為代表的行業間服務貿易向行業內貿易的轉變。而從行業內貿易的特征來看,行業內貿易水平的提高還有賴于我國服務貿易的出口結構的改善。在這里,主要是保險服務、金融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這三類服務業的出口比重的提高。具體來說,可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通過提高金融發展的水平,尤其是通過提高金融中介機構的發展水平來實現。如上分析,金融發展和貿易結構存在內在關聯機制。相關研究也表明,金融發展提高了對外部融資依賴度較高的行業的比較優勢,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在我國,對一些發展迅速且外部融資依賴度較高的服務業,往往不能及時獲得外部融資支持。因此,我們有必要促進我國金融中介機構地多元化發展。這樣,一方面金融中介機構的數量及業務種類的增多能增加優惠貸款的提供,使得具有較高增長率的服務業更容易獲得融資便利;另一方面,即使當其中某一種金融中介渠道發生梗阻的時候,其他金融中介渠道能夠能繼續滿足不同行業對流動性的需求,從而繼續發揮資源配置的功能。
二是把生產型服務業和制造業有機結合起來。以保險服務、金融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為代表的行業間服務貿易大多屬于生產型服務業,它們可以為三次產業的實物生產和服務生產過程提供大量的中間服務投入。而貨物貿易則是聯結生產型服務業和制造業的一個重要載體。我國貨物進出口貿易的規模龐大,提升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優化貨物貿易的進出口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生產型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結合,從而在貨物貿易進出口的同時大量輸出服務。
三是在服務業引資方面需要重視其動機。在相關的論述中,大多強調把引資重點放在服務業上來,促進外資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現代服務部門轉移。但是這種論述忽略了FDI的動機。對FDI的貿易效應,不同理論體系有不同的觀點,如國際貿易的稟賦理論支持FDI的貿易替代效應,而新貿易理論則支持FDI的貿易創造效應。之所以有如此差異,主要原因還在FDI具有不同的動機。一般來說,成本導向型FDI有利于增加服務貿易的出口,市場導向型FDI則有利于擴大服務的供給能力,滿足國內需求,并和國內同類服務企業以及服務貿易進口形成競爭關系,從而減少了進口。
隨著我國服務業市場開放承諾的不斷兌現,具有不同動機的FDI的不同貿易效應也會逐步顯現。因此,我們在服務業引資方面,需要重視具有不同動機的FDI所造成的影響,避免國內服務業因此受到不當地沖擊。
注釋:
1. RCA指數只考慮了服務貿易出口所占的相對比例,并沒有考慮服務貿易進口的影響。Vollrath(1988)提出的CA指數,它是從出口的比較優勢中減去該行業進口的比較優勢,得到該行業真正的比較優勢。
參考文獻:
[1]朱彤、曹珂,外部融資依賴、金融發展與出口商品結構――基于中國制造業部門的行業分析[J],上海金融,2009,12:17-21.
篇10
關鍵詞:文化距離 制度距離 文化服務出口 影響
文獻回顧
對文化貿易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從國家間的文化相似角度來設置變量進行分析。Marvasti and Cantebery(2005)實證分析了美國電影出口的決定因素,結果發現語言、教育和宗教對出口有正的影響。Gabriel J. Felbermay & Farid Toubal(2009)利用一個流行于歐洲電視網的歌曲比賽得分數據,對兩個國家的文化相似性進行衡量,結論表明文化的相似性對兩國的貿易量影響十分顯著。Thierry Mayer等(2010)提出文化流動對文化貿易有正的顯著的影響,他們同時驗證了殖民關系、優惠貿易協定等因素對雙邊文化貿易的影響。
文化距離、制度距離在貿易流量實證研究中的應用。Liners(2006)指出,在不考慮制度因素的情況下,文化距離對國際貿易起阻礙作用。但當制度距離一定時,文化距離越大,國家之間的貿易量越大。Liners認為,由于兩國間制度上存在差異,與在國外直接投資生產銷售相比,企業更愿意以出口的方式服務國外市場。潘鎮(2006)實證檢驗了制度因素對雙邊貨物貿易流量的影響,結果發現,不良的制度因素會阻礙雙邊貿易的發展。曲如曉、韓麗麗(2010)的實證結果為國家間的文化距離越大,越不利于開展文化產品貿易。
在近幾年的實證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文化產品的影響因素上,較少涉及文化服務貿易影響因素的研究,有鑒于此,本文以中國文化服務出口為研究對象,重點考察文化距離、制度距離的影響程度。
文化服務范圍的界定
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文化服務分類有兩類:一類是《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國際服務貿易分類表》中對文化服務的界定,多用于各國間的貿易協定談判;另一類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的國際收支手冊(BOP)對文化服務的界定,主要用于各國政府制定統計資料。
為獲取數據方便,并力圖與各國政府的統計一致,本文采用第二類文化服務貿易的分類。在IMF的國際收支手冊中,對國際文化服務貿易有這樣的描述:居民與非居民之間有關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交易。并可細分為以下兩類:一是聲像和有關服務,包括電影、收音機的節目、電視節目和音樂錄制品;二是其他文化和娛樂服務,包括與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其他文化、馬戲團等體育和娛樂有關的活動。
模型構建
(一)模型設計
本文使用引力模型進行分析。Tinbergen(1962)首先將其應用到國際貿易研究領域,Leamer(1974)等學者對引力模型中的解釋變量作了進一步拓展,逐步將優惠貿易協定、貿易壁壘、殖民關系、共同邊界、區域經濟組織、共同語言等變量加入到模型中,形成了一個包括國內總產出、人均產出、距離以及其他阻礙或推動貿易的變量在內的雙邊貿易流量模型。
本文將文化距離和制度距離引入引力模型中,來驗證中國與文化服務進口國之間的文化距離和制度距離對中國文化出口的影響。
(1)
其中,下角標c和i分別代表中國和貿易伙伴國,Cultradecit表示t時期中國對i國或地區的文化服務出口額;GDPct、GDPit分別代表t時期中國和i國或地區的GDP總量;gdpct、gdpit分別代表t時期中國和i國或地區的人均GDP;distanceci表示北京和i國或地區經濟中心之間的最近距離;RTAcit為虛擬變量,代表t年中國和i國或地區是否為同一自由貿易區成員,若是則取值為1,若否則取值為0;CDci代表中國與i國或地區的文化距離;IDcit代表t時期中國與i國或地區的制度距離。
(二)文化距離與制度距離
文化距離用來衡量一國與貿易伙伴國之間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標準和價值觀的程度。文化距離越小表示兩國間享有相同或相似的價值觀,彼此之間文化認可度高,會增加兩國間的各方面交流。而文化距離大則會減少兩國間的貿易。霍夫斯泰德(Hofstede,1980,2001)提出了文化的四個維度:權力距離,指社會群體內人際間的平等或不平等程度;不確定性規避,指對于確定性的偏好程度;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指個體或集體取向的程度;男性化與女性化,指男性與女性的相對影響力程度。學者M.Bond(1991)在此基礎上添加了第五個維度,即長期性傾向。
由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在計算文化距離時不包括第五個維度的指標。文化距離的計算采用Kogut & Singh(1988)的公式(Linders,2006),該公式被廣泛用于國際商務研究:。即文化距離為c(中國)、i(進口國)兩國第k個維度指標上的差的平方與所有國家在該維度指標的方差(Vk)之商的平均數。其中,Ick、Iik分別為中國和進口國在第k維度上的賦值,Vk為所有國家在第k維度上賦值的方差。
制度上的差異同樣對國際貿易造成影響。良好的制度環境減少了資源配置的扭曲和腐敗等發生,降低交易成本。而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將使得國際間的貿易容易發生摩擦和糾紛。制度指標采用Kaufmann等(2011)提出的管制指數。包括6項內容:聲音和責任,反映公民參與選舉的程度以及政府在履行管理職責過程中負責任的程度;政治穩定性,反映政府掌控、平息意外的暴亂和恐怖事件的能力;政府的效率,反映政府制定、實施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監管質量,衡量政策實施的質量;法律規則,衡量公民對法律的信心以及遵守社會規則(如誠信)的程度;控制腐敗。
對于制度距離的計算同樣采用Kogut & Singh(1988)的公式:。即制度距離為c(中國)、i(進口國)兩國在t年第k個維度指標上差的平方與所有國家在t年該維度指標上的方差(Vkt)之商的平均數。其中,Ickt、Iikt分別為中國和進口國在t年第k維度上的指標,Vkt為所有國家在t年第k維度上指標的方差。
(三)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07-2010年中國與11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服務出口的面板數據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中國文化服務出口的國別數據來源于OECD數據庫;各國或地區的GDP和人均GDP數據來自世界銀行網站;兩國或地區經濟中心之間的距離采用world altas網站計算的飛行距離;RTA數據來源于WTO的統計;文化指標數據來源于霍夫斯泰德官方網站;制度指標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網站。
計量結果分析
本文對模型(1)的面板數據進行四次回歸分析(見表1)。在每一次回歸中,首先進行聚類穩健標準差的固定效應回歸,來判斷模型復合擾動項的方差主要來自個體效應的變動,進一步對模型作最小二乘虛擬變量(LSDV)回歸,結果大部分P值都等于0.000,即認為存在個體效應,而不應使用混合回歸。其次,對面板數據作隨機效應回歸,進一步作LM檢驗,結果P=0.0000,即認為隨機效應優于混合回歸。最后,在上述回歸結果基礎上進行豪斯曼檢驗,結果P=0.000,即認為應該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本文所有的回歸都進行了以上程序的操作,結論均采用LSDV的回歸結果,本文使用stataSE12版本對面板數據進行回歸。
(一)傳統變量對中國文化服務出口的影響
1.中外兩國或地區的GDP總量。中國GDP的回歸系數為-265.784,而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與直覺相悖。一般來說,經濟的發展促使文化服務供給增多,中國居民對文化服務的需求更多,國內企業提供的文化服務優先被國內居民享用,因此,短期來看中國GDP的增加,對文化服務的出口有反作用。國外的GDP的回歸系數為1.829,并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隨著貿易對象國經濟總量的增長,對中國的文化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這與直覺相符。
2.中外兩國或地區的人均GDP。中國人均GDP的回歸系數為274.347,并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與直覺相符。而貿易對象國或地區的人均GDP的回歸系數為-5.949,說明國外居民的購買力每增加1%,中國文化服務出口減少5.949%。這與直覺不符。可能的原因是,經濟發達國家的居民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享受中國的文化服務,這大大影響了該地區對中國文化服務的進口。
3.地理距離。其回歸系數為75.345,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與直覺不符。一般來說,各國提供的文化服務是異質性的,消費主要與服務本身有關,較少受運輸成本制約。而本文的研究對象都是距離中國較遠的發達國家。
4.與中國是否同為某一自貿區成員。回歸系數為112.359,在1%的水平上顯著,與直覺相符。說明同為自貿區成員的兩國間的文化交流和經貿往來頻繁,中國文化服務出口額自然就大。
(二)文化距離、制度距離對中國文化服務出口的影響
文化距離的回歸系數為1.944,并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文化距離越大,越利于中國文化服務的出口。這與預期不符。隨著中國在國際上影響力的增強,西方各國正在力圖了解中國的文化,這促進了音樂、戲劇、影視等出口到對中國文化陌生的國度,從而,文化距離越大,反而利于文化服務出口。
制度距離的回歸結果不顯著,說明文化服務出口與制度因素關系不大。可能是由于樣本選擇的偏差。本文的貿易對象國或地區均為OECD國家,這些國家的制度質量較類同,同中國的制度距離相近似。因此,對中國的文化服務出口影響不顯著。
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本文可得出以下結論:未來中國應同與中國文化距離較大的國家發展文化服務貿易,加強雙方文化交流。與中國文化距離較大的國家對中國文化了解較少,同這些國家發展文化服務貿易更利于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另外,中國應加強同自由貿易區內成員的文化貿易。同一自由貿易區內成員間的經貿往來頻繁,合作領域較廣泛,文化交流進而文化貿易的開展有利于自貿區內成員的相互了解和加深信任,同時利于貨物貿易的發展。
本文的不足之處在于,由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僅以中國與11個OECD國家的數據為樣本,這會使得結果不是十分顯著。本文探討文化服務貿易的影響因素,以期為將來的研究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潘鎮.制度質量、制度距離與雙邊貿易.中國工業經濟,2006(7)
2.曲如曉,韓麗麗.中國文化商品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中國軟科學,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