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范文
時間:2023-06-12 16:39: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思想觀念;意識形態;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1-0013-03
人的經濟行為與其他行為一樣,受其思想觀念支配,受其思想心理驅使。人類生產勞動或經營實踐總是在一定思想觀念支配下進行,決定著勞動者其他方面素質和能力的發揮程度;勞動者總是具有一定思想的勞動者,一個沒有任何思想的勞動者形成不了現實的生產力,也是不可思議的;一個思想不健康的勞動者也形成不了現實的生產力。人的思想觀念素質是一種既非物質亦非文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思想、心理、精神、意識形態、價值觀、宗教、倫理道德等相互滲透的方面。發展經濟學家揭示了思想觀念支配人的經濟行為,人的經濟行為影響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總路徑。
一、人的思想影響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機制或路徑――基于發展經濟學家的論述
(一)與新教倫理內在契合的資本主義精神經營者素質提升理性化經濟行為經濟發展。韋伯指出,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并非一定是物質和經濟的反映,它同樣可以成為推動社會經濟變遷的動力因素。在每一項成功的事業背后,往往存在著一種精神氣質,它引導人們努力爭取經濟果實的行為,鼓勵人們孜孜不倦地去開拓、經營,獲取利潤,積累財富。與資本主義理性經濟行為相配合的獨具特色的價值觀念和精神氣質,即韋伯的“資本主義精神”。理性地有計劃地持續地追求預期利潤的思想或態度,就是資本主義精神的本質。為什么現代資本主義恰恰產生在西歐,而不是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在資本主義精神與西歐新教倫理之間,是不是存在某種內在聯系?韋伯通過歷史考察,發現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發展的精神動力之間的生成關系,即新教倫理包含的合理成分本身具有適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生長性因素。例如,新教禁欲主義和在生活消費上的節儉有利于社會財富的積累和增長,也使資本用于生產性投資成為可能;勤勉是價值創造的源泉;從事某種固定職業是為了增加上帝的榮耀的心態,有利于社會專業化分工和資本主義生產;講究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倫理;贏利是現代企業的目的;反對特權和壟斷,有利于市場的自由交易等。因此,“強烈的資本主義商業意識與狂熱的宗教虔誠天衣無縫地結合在同一批人身上”。新教倫理包含的合理成分催生了資本主義精神,提升了經營者的個人素質,引導了經營者的理性經濟行為,進而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韋伯認定,與新教倫理內在契合的資本主義精神正是西歐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始發機制”,是“養育現代經濟人的搖籃的護衛者”。韋伯一再強調:“近代資本主義擴張的動力首先并不是用于資本主義活動的資本額的來源問題,更重要的是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問題。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資本主義精神出現并表現出來,它就會創造出自己的資本和貨幣供給來作為達到自身目的的手段,相反的情況則是違背事實的。”
厲以寧也指出,新教倫理對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起過不可忽視的作用,這在荷蘭、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得到證實。在新教倫理觀念的影響下,十六七世紀的荷蘭和英國的新教徒們工作勤奮,生活節儉,積累財富,創造事業,以盡‘天職’,這就是行為目標的理性化。在新教倫理及其以外的其他宗教倫理觀念的影響下,甚至在非宗教倫理觀念的某種信念、某種思想、某種理想的推動下,世界上除荷蘭、英國這樣新教國家以外的其他地方,同樣存在著人們要為一定的目標而努力工作、創造事業的精神動力。一旦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精神動力產生了,行為目標理性化了,經濟發展的奇跡就會被創造出來。
(二)思想意識形態個人機會主義行為受到約束交易費用節省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諾思等認為,包括人的思想觀念、倫理道德等在內的意識形態是一種調節機制,其本質是每個人的行為受意識形態的調節和約束,它影響個人行為和交易費用,從而影響經濟增長。諾思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家缺乏遠見,看不到不受約束的經濟人的機會主義行為,于是提出了意識形態理論,用以約束這種行為,并把它作為一個變量引入交易費用分析中,用來解釋歷史上的經濟增長。在諾思看來,一套完整的正規化制度固然對經濟發展有利,但若沒有作為非正規化制度的意識形態的補充,經濟發展效果是否理想就頗成問題了。因為,任何正規化制度都不是絕對完善的,尤其在一個博弈的社會里,盡管有整套不變的規則、檢查程序和懲罰措施,但在限制個人行為上仍存在相當的可變性,經濟主體把成本外化于他人和社會的機會主義行為就是在制度不斷完善的今天依舊廣泛存在。諾思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有一種欲獲得某種好處而又不付費的“搭便車”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若社會成員都想成為或都等待成為“搭便車者”,那么,這個社會就失去了經濟增長的動力和創新活動的激勵。因此,一個社會需要通過先進思想意識形態的力量來有效克服“搭便車”行為。因為,意識形態使人們認識了他們所處的環境,它通過提供給人們一種世界觀引導,而使其行為決策簡單明了,減少了社會的交易費用。
諾思還認為,對制度公正與否的評價是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一種制度能否在低成本狀態下運行,與人們對該制度合理性、公正性的理解高度相關。如果一種意識形態對現行制度較容易理解和接受,從而就有利于現行制度更有效地運行,就會減少現行制度運行的成本。如果制度變遷參與者對制度變遷發動者權威的合法性和現行制度安排的公平性有較強的確信并能從中獲得預期收益,那么,制度變遷參與者的機會主義行為、制度變遷參與者對舊制度的惰性依賴、制度變遷的阻力和經濟資源在制度變遷中的投入減少,制度變遷的交易費用降低。正如諾思說:“在社會成員相信這個制度是公平的時候,由于個人不違反規則和不侵犯產權――甚至當私人的成本―收益計算不會使這樣的行為合算時――這一簡單的事實,規則和產權的執行費用就會大量減少。”否則,制度的執行費用將上升,制度力將在各抒己見的經濟主體的行為沖突中耗散殆盡。因此,意識形態是個人與環境達成協議的一種節約費用的機制。
意識形態正是通過影響機會主義行為及交易費用、制度執行費用及制度力等途徑來影響資源配置及經濟增長的。“社會強有力的意識形態是使經濟體制可行的社會穩定要素。如果沒有一種明確的意識形態理論,那么,我們在說明無論是資源的現代配置,還是歷史變遷的動力上就存在著無數的困境”。
(三)人的冒險、創新等新思想人的冒險、創新等行為經濟機會獲得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源于經濟機會。劉易斯反復強調經濟機會對于經濟增長的極端重要性,他指出,“一旦人們抓住經濟機會是可能的,經濟增長就會發生”;或者“新經濟機會引起了新的富裕”;“對于經濟增長來說,基本問題就是抓住機會。因此,增長的加速可能是由于新機會的出現,也可能是由于制度的變化允許抓住業已存在的機會,或者也可能是由于兩者兼有”。
經濟機會又源于人的冒險、創新等新思想及其指導的人的冒險、創新等行為。劉易斯認為,“思想能影響社會經濟的變化,并且是社會經濟變化的首要力量”;“新思想”即先進思想,就是人們對創新、冒險、新技術、新物種等新事物的認可、接受的態度,具有某種“新思想”的人即為“新人”。“新人”善于抓住經濟機會,在影響經濟增長變化方面起最主要作用。他指出:“經濟增長要求人們有冒險思想,要求有適量的創新者。”冒險、創新等新思想一旦轉變為人的行動,是人們抓住經濟機會的根本前提,“因為經濟機會和新思想的這種積累性作用是相互的”。企業家具有風險、創新等新思想對于企業經濟和社會經濟增長十分重要;同樣,經濟增長的滑坡、“繁榮的毀滅可能僅僅由于人們接受了與經濟擴張不一致的舊習慣或舊思想”。企業家承擔風險等新思想的情況決定了其收入差別,“在發展的早期階段,人們顯然不愿意承擔開發新生產線的風險。貨幣很容易流向土地、貿易、放債和城市住房,而且,本國的資本家除非看到有獲得特殊利潤的可能,否則他們就不愿意投資于礦業、公用事業、商業性農業,或者制造業。因此,這些領域的贏利機會留給了外國人,外國人帶來了生產和組織的新技術,而外國人之所以被吸引只是因為他們敢冒風險的新思想,相信能比把貨幣投資于國內得到更多利潤的新思想。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利潤與國民收入同比例增長,從而就有了儲蓄。隨著本國企業家風險思想的增長,外國企業家被廣泛模仿,直至本國企業家最后如此之多,以致本國經濟不再依靠外國企業經營。而且,本國企業家成長壯大到經濟上獨立,甚至在一定的時候開始輸出資本與企業家本身。除非能充分提供追求新思想并愿意承擔引進新思想風險的企業家,否則在以家庭規模為基礎的農業范圍之外,經濟增長必然是緩慢的。因此,如果沒有足夠的實業家,或者如果實業家不愿意承擔風險――無論造成這種情況的是由于他們無法增加資本,由于他們受本性膽怯所限,或者是由于承擔風險的報酬差別不夠大――私營企業經濟都將受到限制”。格林菲爾德在論及低地國家荷蘭經濟崛起時,也指出,雖然初始條件不利,但具有新思想的少數商人往往能抓住新機會而致富,“精明的商人敏于察覺新的機會,善于利用舊的體制,他們不怕風險,其視線不會被約束性的集體想象力的虛幻所遮蔽,他們靠腌制鯡魚,將貨物從一個大陸運送到另一個大陸,開辟金融通道而致富”。
劉易斯還指出,具有新思想的總是少數人,因而,只有少數人能抓住經濟機會而致富。統治階級很少能成為抓住新經濟機會的人,他們由于傳統思想偏見,一般都滿足于現狀,不必去尋找經濟機會;傳統思想以各種方式限制經濟機會,現在有害于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就是傳統的偏見思想。也不是下層人士,那些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可能受到奴隸制、農奴制或等級制度的折磨,不能去抓住新經濟機會;或者,他們非常貧窮,沒有受過教育,缺乏勇氣和創新傳統,“任何一個受傳統小農思想偏見束縛的處于貧窮社會類型的小農,絕不會去尋求市場上的有利性信息”。因此,“新人”來自于各中間社會階級,城市人就處于中間地位。“在經濟增長的加速中總是城市人起了決定性作用,認為城市人對經濟增長的變化所作出的貢獻比住在農村的人多的看法可能是正確的,但這并不是因為城市人在生物上優異,而是由于環境或機會。由于環境不同,城市的氣氛更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的態度與思想觀念的形成,城市人比農村人思想更開放,更少猜疑心,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從而能更好地從事引起技術改進的科學研究。城市人奮進的態度與先進的思想觀念使得其比農村人更富有創造性,更能抓住經濟機會和促進經濟增長。”
(四)企業家創新精神企業家創新行為經濟機遇到來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佩雷菲特認為經濟奇跡的產生,除了資本和勞動兩個要素外,還有一個非物質的第三要素,即人的各種精神氣質因素,“這是一種質量型的看不見的標志,它將激發或者抑制、孕育或者扼殺前兩種要素,即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看得見的數量型的物質因素)。能夠改變一切的,或各種派別的經濟學家們長期忽略的――無論是亞當?斯密,還是馬克思或凱恩斯,正是這個非物質的第三要素,因為這個因素看不見,抓不著。以往論述經濟增長問題的各種模型都是建立在僅僅把資本與勞動兩個因素結合在一起的基礎上,顯示出其弱點,精神是創造經濟奇跡的關鍵”。劉易斯的“新思想”在熊彼特看來就是“創新精神”,熊彼特用企業家創新精神很好地解釋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他指出,企業家創新精神就是一種非物質的精神力量,它總會給企業家帶來一種“戰斗的沖動”,激發企業家為社會不斷地創造財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企業家創新精神指導的企業家創新實踐是企業家精神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機制。熊彼特認為,“經濟機遇”(即劉易斯的“經濟機會”)永遠只屬于那些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可能性是現實性的前提,企業家之所以崇尚創新,就是因為他看到了創新可能為自己帶來潛在的贏利機會,進而將潛在的贏利機會變成為現實的利潤;“企業家創新精神的實質就是對外部經濟機遇的一種能動的創造性的反映”,企業家“為了他的成功(即獲取利潤),更主要地與其說是敏銳和精力充沛,不如說是某種精細,他能抓住眼前的機會,再沒有別的”。因此,創新是企業家職能的實現,是企業家精神的發揮,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關鍵,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就是企業家創新精神。熊彼特進而認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未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實現生產方法的新組合,從而充分利用生產要素的作用,提高生產效率;尤其是創新先發生于個別企業,可以產生壟斷利潤或超額利潤。因此,創新就是贏利經濟機會的獲得,就是經濟發展。創新行為包括以下情況:采用了一種新的產品及其生產方法,開辟了一個從未進入過的新的市場,掠取或控制了新的生產原料和半成品的供應來源,實現了一種新的工業組織形式。熊彼特認為,“每一個人只有當他實際上實現‘新組合’時才是一個企業家”;“一旦他建立了企業,同常人一樣地經營,他就會失去企業家的資格。因此,一個人在其一生中很少能總是一個企業家。因為,在靜態經濟社會里,業主們因循守舊、不思進取,過著無所事事的生活。企業的運營總是局限于陳舊觀念的軌道之內,不會遇到嶄新的方法,不能孕育出企業家的經營能力。因此,企業家要將創新推向成功,僅有淵博的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擁有堅強的精神意志,有先見之明,能在社會傳統思想習慣普遍持懷疑、反對態度的情況下,頂住傳統思想習慣等方面的壓力,并反過來說服大眾,解放大眾思想,使其支持創新。
二、結論與啟示
一切導致家庭貧困和社會經濟不發展的勞動力素質低下的原因都可以在勞動力思想觀念素質低下那里找到終極原因,在現代人的諸多素質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區別于傳統人的思想觀念素質。我們可以找出太多的貧困原因,但人落后的思想觀念素質是貧困之總根源。“減少或消除貧困的方法很多,且各種方法的成本、效果也不一樣”。但思想扶貧或思想反貧困是成本最低、成效最顯著的一種扶貧方法。“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志、愚”即人的思想或精神。因此,新時期的反貧困實踐,應注重各種反貧困手段的綜合運用。不僅要注重物資、資金、技術、教育、文化等反貧困,更要通過農民自身思想觀念素質的現代化,重視思想反貧困或思想扶貧,這也是建設“鄉風文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題中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
[2] 厲以寧.資本主義的起源――比較經濟史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 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1.
篇2
對于股市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基本上有以下兩種觀點:很多人都認為在股票市場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有正相關的關系,而在實際中,尤其是中國的股市跌宕貌似與中國GDP的增長沒有多少明顯或是規律的關系。所以,存在著另一種觀點,一些人認為股票市場在風險分散和流動性方面的優勢,使其替代產品的需求減少———人們的儲蓄動機下降,從而股票市場發展會產生不利于儲蓄率的現象,進一步影響到經濟的增長。以上兩種觀點中,雖然說第一種觀點具有絕對性的優勢,但是實際上我國股票市場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確沒有什么關系,所以,筆者認為我國股票市場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沒有規律可循而且是非常有限的。第一,我國的股市相對于其他金融發達的國家而言,起步較晚,各種市場機制和管理制度都還不成熟;第二,由于第一條我國股市歷史客觀上的落后,造成我國監管指揮當局決策行為常常比較滯后和失誤率較高,政府在各個股市板塊股票上市資格標準的制定上沒有經驗可參考,政策時松時緊、缺乏連貫性和依據性是導致我國股市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不規律的一項重要因素;第三,在影響股票交易量和股市價格的各種因素中,經濟因素是一種主導因素,但是其他非直接、非金融因素同樣起到了很大作用(如人們的心理預期、重大新聞事件、國內外政治因素、戰爭或是流言等等),尤其是在我國,非經濟因素起到的作用更是顯而易見的;第四,中國股市的異態,不僅是國民對股市理解不正確,“股民大于股東”的情況造成股市投機者心理跌宕。股市的另一參與主體,很多獲準上市的公司將從股市籌措來的資金并沒有用在生產項目或企業規模的擴大投資上,而是用于公司內部消費或再次流入股市進行風險性投資。另外,股市融資本身就是長期融資,上市公司利用發行股票把從股票市場上籌措來的資金投向的項目應該大多是長期投資的項目,其利潤的獲取大都是緩慢的、漸進的、長期的,首期獲利很可能在1年以后,因此股市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就不可能在短時期內顯示出來。
二、間接金融機構與經濟增長
目前的金融中介機構的種類很多,比如商業銀行、信用社、儲蓄貸款協會和互助儲蓄銀行,保險公司,財務公司、共同基金、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等。世界各國學者在金融中介和經濟增長關系上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即金融中介和經濟增長唇齒相依、相互促進。參考學界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在中國,由于金融中介(特別是存款貨幣銀行)的信用創造、資源配置等作用的存在,它對經濟增長必然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很多數據模型也證明了它們之間的正相關關系。這個結果也就意味著,相比于發達國家金融市場,我國金融中介的不發達與不成熟必定會對我國經濟增長形成或多或少制約,所以我國應該大力促進存款貨幣銀行的發展,進一步深化金融創新改革。
三、貨幣政策與經濟增長
篇3
關鍵詞:金融發展經濟增長區域金融發展區域經濟增長
金融是現代經濟活動的核心,金融資源的數量及其配置效率是一國或地區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重要約束條件。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也是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空間上的具體化。實踐證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愈高,越需要強大的金融做基礎,金融的作用就愈強。區域金融活動的主要作用在于分配資金,其運作機制就是金融活動影響儲蓄和投資,儲蓄和投資影響資金流量結構,再影響生產要素的區域分配結構,最終影響到區域經濟增長。如果是區域金融體系較完善,金融發展水平較高,則對本區域經濟增長與發展必然起到促進作用,進而通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調整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增長,達到金融體系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因此,區域金融理論不是區域與金融的簡單疊加,而是將區域與金融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觀察,分析其產生、發展、運動的規律,探討的核心是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在地域上的表現,或者說是對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間互生共長關系的研究。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是相互依存的統一體,兩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
一、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1、區域金融發展有利于促進區域資本的形成。一個區域若沒有足夠、持續的資本供給,既不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也不能促使區域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區域資本的形成和積累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資本的積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儲蓄的規模和資本產出效率決定的。區域金融發展之所以能夠增加儲蓄規模,原因在于實際利率水平、資本市場的發育程度、金融資產的多樣化程度以及金融部門的效率和融資機制會影響到儲蓄率和儲蓄向投資的轉化率。金融系統越發達、金融機制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選擇機會就越多,金融服務越便利周到,人們從事金融活動的欲望就越強,一些非生產性的或暫時閑置不用的資金就可以被吸引到生產性用途上來,儲蓄率就會提高,資本積累的速度就會加快。同時金融發展和健全的金融制度降低了信息和交易費用,從而影響到了儲蓄水平、投資決策、技術創新以及長期經濟增長速度,進而提高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率。在實際中,金融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融資方式能將區域內、外企業和居民的盈余資金通過儲蓄間接轉化為投資或直接轉化為投資而形成資本,從而對區域經濟增長起著第一推動力的作用,這也是金融的基本功能。
2、區域金融發展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資源配置。金融對經濟有顯著的結構調整功能,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為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有利條件。資本市場中,企業資產可通過證券化形式,在不改變所有權的前提下,借助使用權的轉讓,引導企業資源從一個行業或企業轉向利潤率更高的行業和企業,改變資源配置結構,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二是擴大產業結構調整增量資金來源。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大量的增量資金投入,以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為主的資本市場,作為一種直接融資機制,可以根據資金的趨利性,吸引國內、外的資金更多的投入到優勢產業、新興產業。三是拓寬產業結構存量調整空間。增量投入往往會受到資金來源的約束,而改變現有資源在不同產業間分布,能迅速實現存量結構調整。不同企業間的資產重組是存量調整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操作方式,借助資本市場的虛擬化資產具有較高流動性的特點,可使資金向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間的流動與組合,又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資產存量調整所需的資金,可加快存量調整的步伐,拓展調整空間。總之,區域金融對區域經濟有顯著的結構調整功能,并通過它實現資金配置效益最大化,從而實現資本邊際生產力的提高。
3、區域金融發展具有引致其它資源要素流動和聚集的作用。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經濟運行中是聯系其它部門的紐帶,它通過資金這種特殊資源的流動,起著引導和配置其它資源在區域內和區域間的流動,從而獲得本地區稀缺的資源。例如,由于物隨錢走,伴隨著資金在區域內的流動,相應就會帶來技術、信息等要素。同樣勞動力資源要素的流動也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哪里有資金有項目,勞動力就往那兒流動。
4、區域金融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分工與合作。首先,金融促進區域經濟的分工。區域分工是由于各地區生產要素的稟賦差異和生產要素的不完全流動而引起的產業活動在區域上的差異。金融通過區域性的信貸、區域性的資本市場及引進外資等手段,合理支持地區性優勢產業的發展,并使各地區形成不同的主導產業部門,從而促進了區域分工的形成。其次,金融促進區域經濟的合作。合理的區域分工是有效的區域合作的基礎,沒有區域的分工,就沒有區域經濟的協作,也就更沒有區域間的開放。區域經濟的協作要以統一的、開放的金融體系作為基本前提。一個按照經濟區設立的中央銀行分支行體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政府行為對金融系統的直接干預,這樣就提高了區域經濟有效協作的可能性。隨著區域性、全國性的資本市場的形成,資本市場本身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將促使區域性主導產業帶動并促進區域經濟的協作。再次,科學的區域性金融投向能夠縮小區域間的差距。區域間“梯度”差異的存在是客觀的事實,它是產業生命周期在空間上的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現形式,但“梯度”的差異不能作為區域經濟發展順序的人為的出發點。落后地區可以在區域性金融政策的直接支持下,配合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和對口支援等制度,縮小區域間的差距。
5、區域金融發展能夠推動科技進步,提高要素生產率。無論是社會生產力體系中諸要素面貌的重大改變,還是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抑或經濟發展速度的提高和產品競爭力的迅速增強,均離不開科技進步的巨大作用。調查表明,科技投入缺乏是科技進步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障礙。金融發展過程客觀上推動了經濟貨幣化、金融化進程,從而一方面為金融產業乃至整個社會的技術創新提供更強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幫助科技成果迅速傳播、普及,加速向現實生力的轉化。
二、區域經濟增長對區域金融發展的作用
1、區域的經濟運行狀況決定區域金融運行及其效率。在現代貨幣信用經濟條件下,基本經濟狀況決定和支配著金融資源的供求及其平衡。國民經濟運行對金融資源分配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為經濟規模擴大,而經濟規模的擴大不但會引起金融資源供給與需求規模的相應增長,而且還會直接影響到金融產業的發展。從理論上講,經濟效率決定金融效率,區域經濟效率的提高在保證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會改善金融交易者包括金融資源供給者和金融資源需求者的交易地位,使金融市場的投資者和融資者的滿意程度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從而提高金融效率。同時,區域金融效率還要受到區域經濟結構的影響。經濟結構的變化不僅可以引起金融資源需求結構的變化,從而改變融資結構,影響金融效率,而且還可以改善國民收入分配狀況,從而引起金融資源供給結構的變化,進而影響金融效率。
2、區域金融創新環境影響到區域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進行了大規模的金融創新。金融創新是金融資源分配規模不斷擴大、金融需求不斷多樣化和金融效率不斷提高的客觀要求,是金融經濟迅速發展的內在動力。而金融創新的程度客觀上取決于金融創新環境,從而區域金融創新環境作為區域創新環境體系中的一部分,必然影響到區域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3、市場化進程的區域差異影響到金融資源的跨區流動。比較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種制度安排,很明顯,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資源才能隨著貨幣信用體系的發展獨立生成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并在經濟資源分配中發揮著引導作用。區域市場化進程的差異,直接造成金融資源的供求在空間上的非均衡分布。如果是過度的區域差異,必然大大降低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沈麗: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相關性研究[J]《經濟師》2006(4)
篇4
關鍵詞 新能源 能源強度 經濟增長
傳統能源的資源消耗和新能源的發展研究一直是我國各界人士關注的焦點。近幾年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巨大需求和傳統產業的生產結構,造成了大量傳統能源的開采與消耗。與此同時,也導致了很多的環境問題,不僅破壞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根基,還降低了人們生活環境的質量。在這種發展背景下,新能源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加強新能源的研究力度,促進新能源的發展建設,不僅可以滿足經濟發展對新能源的需要,也可以改善我國的產業發展結構,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強大的能源支持。
一、相關概念認知
(一)新能源
新能源是相對于傳統能源來說的,是可以進行再生產的能源,它主要包括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生物質能、核聚變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在世界上的總量非常豐富,而且都具有可再生能力。隨著傳統能源的總量減少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我國更加注重新能源的發展。從根本上來說,新能源具有傳統能源不可比擬的發展優勢,第一,新能源的分布較廣泛,且具有可再生性,可以基本滿足產業的能源需求,供人類長期使用;第二,新能源的開采與利用對環境的影響非常小,不會導致環境質量的下降;第三,新能源的開采和利用可以彌補我國能源供應不足的問題,降低我國對國際能源的進口依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國能源和經濟的安全性。
(二)能源強度
能源強度就是指所消耗的能源總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資源消耗總量與經濟生產總值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在經濟生產總值不變的情況下,能源消耗總量與能源強度成正相關關系,即能源消耗總量越大,能源強度就越大。但是,它們兩者始終是與經濟生產相聯系的,能源開采與消耗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進經濟總值的增加。由于我國的能源消耗總量較大,能源強度較高,因此,我們應該更加注重新能源的生產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國傳統能源的能源強度,促進我國經濟健康持續的增長。
二、當前我國能源結構的調整要點
就我國以前的發展狀況來看,我國的能源結構基本是以傳統能源為主體,通過對傳統能源的開采與利用來獲取經濟效益。近幾年來,我國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空氣污染加重、氣候極端變化,導致人們生活環境質量的下降。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國家和社會要求調整經濟發展結構,降低傳統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根據社會發展要求和產業發展現狀調整能源結構,增強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
(一)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
一直以來,我國的產業發展都依賴著傳統能源的供給,例如:石油、煤炭、天然氣和核能等。大量傳統能源的消耗與浪費,導致了眾多的環境問題,主要包括:溫室效應、酸雨、霧霾等。中國資源分布不均,大部分傳統能源都聚集在西部地區。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結構布局的影響,大量傳統能源必須經過長途的運輸到達東部發展區,才能實現傳統能源的存在價值。可是,長時間的運輸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國產業發展的成本。隨著經濟發展的持續需求,生態環境已經承受不住傳統能源的頻繁開采,傳統的能源結構已經不能滿足新的發展要求的需要。
(二)大力發展新能源,改善我國的能源結構
隨著環境問題的突出和傳統能源的減少,水電、太陽能、風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中國作為能源消耗大國,必然需要能源的大量供給。由于中國的能源的稀缺,很多傳統能源只能進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應該跟緊時展趨勢,重視新能源的發展建設,在未來的發展期間,著重建立健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體系,促進我國新能源的發展建設。在此過程中,我國的各個產業要看到新能源的發展前景和建設優勢,將新能源發展特點和已建立的能源結構和經濟發展現況相結合,盡可能為新能源的發展建設提供政策支持,從制度規范等方面改善我國的能源發展結構,促進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發展,滿足我國巨大的能源需求。
三、新能源發展對能源強度和經濟增長的影響
新能源發展在我國的發展結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不僅可以減少國家產業發展對傳統能源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還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建設,提高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增強我國發展的可持續性。了解和明確新能源發展對能源強度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可以為我國調整能源結構提供重要依據,促進我國能源結構的合理化、科學化、時代化。
(一)新能源發展對能源強度的影響
能源強度是指一個國家、區域、行業在固定的時間內所消耗的能源總量,在這段時期內,能源的使用和經濟發展的水平密切相關,因此,能源強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此地區、國家或者產業對能源的需求量和依賴性。新能源的發展對能源強度具有重要影響,第一,新能源的發展,可以減少產業發展對傳統能源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國產業發展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性。第二、新能源的建設發展還可以緩解我國因傳統能源開采和生產而造成的環境壓力,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改善我國的環境現狀,提高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由此可以看出,新能源的開采和利用減少了我國傳統能源的消耗與浪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國的能源強度,促進了我國能源結構的改善。
(二)新能源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新能源的發展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國家、社會、產業之間的共同努力與扶持。在新能源發展的初期,因新能源發展技術的限制和知識的匱乏,導致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一定的時間內呈下降趨勢。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能源已經無法再長久的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這就促進了新能源的發展速度增快。新能源發展技術的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國產業發展的成本,從而增加了我國的經濟收入,而新能源產業也成為了我國濟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由于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和歷史性,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新能源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和影響作用是不同的。
四、結語
在未來的能源發展進程中,我國致力于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盡可能地調整和改善能源建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水平,促進新能源的健康發展。我國是能源消耗大國,同時也是能源的生產大國,因此,我國要更加注重新能源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地位,明確新能源發展建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增加新能源的研究投入,提高我國的新能源發展技術,培養新能源建設人才,科學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動我國的產業發展,提高我國的經濟建設水平。
(作者單位為中石化重慶涪陵頁巖氣勘探開發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方國昌.新能源發展對能源強度和經濟增長的影響[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3(11).
[2] 張意翔.探討新能源發展對能源強度和經濟增長的影響[J].財經界(學術版),2015(07).
篇5
關鍵詞:農村經濟增長;金融發展關系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5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和農村金融都有了質的飛躍。農業作為我國第一產業,有必要立足于當前金融發展形勢,改變農村金融現狀,更快更好地推進相關農業經濟的建設工程。
1 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狀況
1.1 農村金融發展理論概述 以及發展過程
在20世紀80年代農村金融主要推行的政策是傳統的農村信貸補貼政策。其主要以政府干預為主要方式,主張政府對農村金融市場進行補貼的理論。還有1種理論就是農村金融市場理論,它完全否定了農村信貸補貼這種手段,認為只有采取金融市場的方式才能夠推動農村金融發展。為適應我國當前發展的環境形勢,不完全競爭理論應運而生,這種理論認為政府不起主導作用,而是通過引導和規范農村金融市場來促進農村金融發展。其反對政府進行市場利率定價,支持政府采取相關政策輔助協調來保證其他銀行利潤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實現低息融資。
我國農村金融發展主要經過了4個時期。1979―1993年,農村金融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建立新的農村金融機構,1993―1996年這段時間,其方向主要是完善服務性的農村金融體系,而1997―2005年這段時間,則強調了對農村金融風險進行預測和控制,提出要加強農村信用合作社在農村金融市場的主導能力,2006年―現在,實行的是農村金融改革,提出創新金融機構來適應新環境的變化。
1.2 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我國目前仍然處于農村金融改革關鍵期,雖然近年來農村金融發展的整體水平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農村的金融機構規模小、數量少、金融機制不健全、發展速度慢等問題。在現代化發展大環境下,流入第2和第3產業的貸款越來越多,而在農業方面的貸款額度都比較小,農業經濟發展在基礎上就沒有其他產業牢固。目前,我國也正創立新型金融機構,比如村鎮銀行、農村互助社等金融機構,這些都能夠稱得上是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成功典范。
2 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關系分析
提到農村金融的發展,可能大家第1個都會想到農業貸款,但金融機構進行的農業貸款對農業的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的增長作用不大。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2者之間的關系,其實主要體現在農村金融的發展可以影響農業經濟增長機制。雖然儲蓄率的上升下降是極不穩定的,但不能夠否認金融發展可以給儲蓄率帶來不小的影響,金融的發展可以很大程度上分散金融風險。有效地開發農村金融資源,可以促進農村儲蓄率的提升,也給農業經濟增長帶來影響。
農業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產生多大的影響主要取決于金融儲蓄向金融投資的轉化率高低。目前有部分金融資源是不能夠轉換為投資的,他們多數都以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形式流入了金融中介機構。金融機構從分散的儲蓄戶那里吸收儲蓄時帶來交易成本,而金融機構為了能夠讓儲蓄戶放棄積蓄控制時會付出的信息成本。不能否定這種機構的存在,但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一定要讓手續費用或者傭金費用得到降低,才能夠極大地提高金融運作效率,讓農村金融市場走向市場化的道路。農村的經濟增長并不能夠改善農村金融規模以及結構,但農村的經濟發展的確能夠提高農村金融轉化率。
3 搞好農村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建議
要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效率,就要合理化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之間的關系。立足于新媒體時代,合理應用網絡化建設,把握農業經濟實際狀況和農業需要,從技術上確保金融機構效率的提高。也要加強內部管理人員的素質培訓,提高其管理水平和金融管理手段,進一步提升整個金融機構的效率。肯定以及重視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的存在,積極引導其與國有金融資源進行合作,促進經濟結構和金融機構的合理化。繼續合理建設與運營操作中西部地區金融機構,推動全面農村金融機構與經濟結構建設。
加快改革和創新的腳步,構建科學化干預政策和現代化金融體系。順應形勢發展,政府應該減弱其控制力,促進非正式金融資本融入到整個金融市場領域,以活化金融資本為主要目的進行適當性干預,實現現代化金融體系的構建。面對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現象,應該要完善農村金融機制,促進國有和民有資本的融合,保證其推動農業經濟增長。
4 結束語
要正確的認識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村金融發展與之間的關系,就必須要對農村金融行業的發展予以高度的扶持,這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村消費水平的提升都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篇6
關鍵詞:教育發展水平;經濟增長;灰色關聯
中圖分類號:G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4-0083-02
1 引言
人力資本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人力資本主要通過教育投資形成,教育發展水平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差異一直是經濟學界關注的焦點。目前國內外學者關于教育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實證分析進行。McMahon通過對東亞經濟全面調查后發現:人力資本投資在東亞經濟高速增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東亞的突出成就關鍵在于發展了小學和初中教育,每個層次的教育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存在差異。蓋莫(Gemmel,1996)通過研究發現,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分別與最窮和中等發展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關系更為密切,而高等教育對經合組織國家的經濟增長更為重要。Bassanini&Scarpetta在2001年以經合組織國家1971-1998年的數據為樣本,以工作年齡個人人均GDP為被解釋變量,以成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為解釋變量,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成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每提高1%,人均GDP增長0.57%。
關于教育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探討,國內學者唐祥來通過借鑒Barro的研究方法和觀點,采用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和Lucas生產函數,選取29個省、市、自治區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發現不同層次的教育投入對經濟增長作用差異的顯著性。實證表明: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結構差異,高等教育對于發達地區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明顯。中等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對經濟增長作用顯著。韓宗禮(1990)依據不同教育程度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估算出我國1964-1987年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為36%。申屠利芬將教育分為正規教育和職業教育兩類,采用柯布―格拉斯生產函數對浙江省職業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探討,發現與正規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對浙江省經濟增長呈顯著的正作用。沈永躍(2009)選取了2000-2007年河南省教育發展和經濟增長相關指標的數據,對河南省的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總體上,河南省經濟增長與教育發展呈中度關聯。
綜合上述文獻可見,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教育發展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或者在同一地區,不同層次的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差異。
為此,本研究以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廣東省為研究對象,從不同的教育層次來探討教育發展在廣東省經濟增長中發揮的作用以及不同層次的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地位。
2 模型的建立
1982年,鄧聚龍教授首先提出了灰色系統概念,并建立了灰色系統理論,灰色關聯分析(GRA)是對系統中各因素間關聯程度的量化比較,實際上是對動態過程發展態勢的量化分析。
由于教育發展水平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差異性,使得教育與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變得復雜化,而用來反映廣東省教育發展水平和經濟增長的有關數據不完備,因此采用灰色關聯分析來分析廣東省教育發展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設有m個時間序列{x(0)1(t)},{x(0)2(t)},…,{x(0)m(t)}(t=1,2,…,n)。n為各序列的長度即數據個數,這m個序列代表m個因素(變量)。另設定時間序列{y(0)1(t)}(t=1,2,…,n)為母序列,而將上面m個時間序列稱為子序列。關聯度是兩個序列關聯性大小的度量。一般來說進行灰色關聯分析需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①確定分析序列。本文中以經濟增長為因變量,亦即參考序列y0,自變量xi為比較序列,xi可以取平均受教育年限、受教育程度(初等、中等、高等)的人口比重。
②將變量數列進行無量綱化。由于統計得到的原始數據,由于數列單位不同或者量綱不同,為使各因素之間具有可比性,首先將參考序列y0和各比較系列xi的原始數據作初值化處理,消除量綱。
③求差序列、最大值、最小值。計算公式如下:
差序列:Δ0i=|y0(k)-xi(k)|,k表示時間,通常k=1,2,…,n
兩級最小差:Δminminimink|y0(k)-xi(k)|,k表示時間,通常k=1,2,…,n
兩級最大差:Δmaxmaximaxk|y0(k)-xi(k)|,k表示時間,通常k=1,2,…,n
④計算灰色關聯系數。公式如下
γy0(k),xi(k)=Δmin+ρ•ΔminΔ0i(k)+ρ2Δmin
⑤計算灰色關聯度。
γ(y0,xi)=1n∑nk=1γy0(k),xi(k)
⑥結果評價。根據各個數據列所計算出來的關聯度,即各因素與比較變量的關聯大小,評價與比較變量關系最密切的變量,并對每個因素與比較變量的關系進行排序,找出因變量變化的主要和次要因素。
由于反映教育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的有關指標的統計口徑不同,是造成許多文獻研究同一問題但得出的結論卻不一致的主要原因。而灰色系統理論著重研究概率統計、模糊數學難以解決的“小樣本”、“貧信息”等不確定性問題,對數據的要求可以是任意分布。因此,運用灰色系統理論的分析方法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3 實證研究
3.1 指標選取及說明
(1)因變量指標。現有研究經濟增長的文獻中大多采用國內生產總值或者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巴羅,1995和李子奈,2002)。本文將經濟增長作為因變量,以2001-2007年廣東省國內生產總值作為因變量指標。主要是因為國內外研究這個問題的文獻中沒有同樣的統計口徑,筆者也沒有找到更好的指標選擇。
(2)自變量指標。本文以教育發展水平作為自變量。用來測量教育發展水平的方法很多,通過對目前研究教育發展水平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本文用受教育年限法來度量教育發展水平。首先將勞動按學歷層次進行分類,共分六類:未上過學(文盲和半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包括普通中專、技工學校)、大學專科(包括普通大專、高職高專、成人大專)和大學本科以上。其次,確定每種學歷層次的受教育年限。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以上六類受教育年限分別限定為2年、6年、3年、3年、3年和4年,但鑒于統計資料的可得性,把大專學歷及其以上分為一個層次,教育年限為4年。基于統計數據的來源,我們將采用6歲及6歲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教育發展水平的測度指標,再輔以初、中、高等受教育人口比重指標作為補充。計算方法如下:
x1:平均受教育年限=(未上過學人口×2+小學文化人口×6+初中文化人口×9+高中文化人口×12+大專以上文化人口×16)/總人口
x2:受初等教育人口比重=初中文化人口/總人口
x3:受中等教育人口比重=高中文化人口/總人口
x4: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大專以上文化人口/總人口
從目前已有的文獻來看,一個地區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不同層次的教育對一個地區的經濟增的影響存在差異,筆者希望通過利用灰色關聯模型分析廣東省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不同層次的教育對廣東省經濟增長的影響并進行排序,以此來分析廣東省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3.2 數據來源和處理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是筆者根據2002-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查得2001-2007年廣東省GDP數據列y0(單位:億元),另外由2002-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相關數據整理計算得到6歲6歲以上人口受教育水平的4個指標x1,x2,x3,x42001-2007年數據見表1。
表1
年份
6歲及6歲以上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平均受教育年xi(k)%受初等教育人口比重x2(k)%受中等教育人口比重x3(k)%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x4(k)%
國內生產總值(GDP)y0(k)億元
20018.1939.9814.093.8810647.70
20028.2237.7813.835.1511769.73
20038.1436.4813.465.0713625.87
20048.2538.1313.905.1916039.64
20058.4840.4115.405.8122366.54
20068.5342.0615.095.7026204.47
20078.7643.4616.316.4631084.40
3.3 計算結果
本文采用的數據處理軟件是DPS11.50統計軟件,在處理過程中取ρ=0.5,得到如下關聯度矩陣,見表2。
表2
關聯矩陣x1x2x3x4y0
x110.964130.962610.740570.64385
x20.9638110.958330.723270.62466
x30.960850.9567610.736650.63202
x40.666480.648540.671310.67368
y00.643850.626390.640680.733711
結果顯示γ01=0.64385,γ02=0.62639,γ03=0.64068,γ04=0.73371。
4 結論及展望
總的來說,廣東省的教育發展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與廣東省國內生產總值的關聯度是比較高的,達到0.64385。從受教育程度與國內生產總值的關聯度來看γ04>γ03>γ02,說明廣東省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與廣東省國內生產總值關聯程度最高,達0.73371,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最大,受中等教育次之,受初等教育最小,但中等教育發展水平、初等教育發展水平與國內生產總值的灰關聯度也較高,兩者之間差距不大。可見,廣東省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趨勢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非常接近,高等教育是現階段廣東省內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文章雖然從戰略的角度對廣東省教育發展水平對經濟增長的發展進行實證研究,并發現廣東省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趨勢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十分接近。廣東省現有普通高校153所(包含本科、高職、獨立學院和民辦學校),其中高職院校88所,占所有高校的57.5%,自[教高]16號將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新的類型以來,高職教育在廣東省的經濟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計量高職教育廣東省經濟發展中起到的作用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參考文獻
[1]LUCAS 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 ou rna 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
[2]RAMPHELEM, ROSOVSKY H.New report on 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 ing countries:educated peop le are no luxury,they’re essential[J].In terna tiona l Higher Educa tion, 2000,(20).
[3]陳用芳,邢志平.基于灰色關聯理論的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沿海企業和科技,2007,(10).
篇7
【關鍵詞】內生增長理論;金融發展;經濟增長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隨著市場化程度和貨幣化程度的逐漸提高,金融發展問題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在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和金融發展水平極不平衡。地區間通過金融發展來縮小經濟差距的研究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影響已經不容質疑。而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這個命題是否在地區范圍內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學者們對于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作用是不可否認的。本人采用帕加諾模型[2]對問題進行描述:
g =Aθs-δ (1)
其中g為經濟增長率,A為資本產出水平,θ是儲蓄向投資轉化效率,s為儲蓄率,δ代表資本折舊。模型假設封閉經濟體由金融部門與生產部門組成,要素間完全自由流動,放棄儲蓄等于投資這一均衡條件,認為儲蓄存在“漏出”。
經濟增長是儲蓄率、資本產出率及儲蓄投資轉化率的函數。金融發展通過對這三個變量的作用來影響經濟增長。
二、實證研究
1.指標選擇
對金融發展進行描述的指標歸納起來有這三種:金融相關比率(tfi)、貨幣深化程度(M2/GDP)、市場化程度。金融相關比率的最早提出者是戈德史密斯,他在文中[1]采用金融活動中所涉及到的金融工具價值總和與國內產值的比值作為金融發展的綜合指標。貨幣化程度指標由麥金龍提出,他認為一國的貨幣總量是金融總體發展的重要尺度,通過貨幣量與GDP的比值來衡量金融發展。市場化程度是眾多學者總量指標進一步分解,以描述金融結構優化程度和市場化程度。集中體現在非銀行機構的發展,股票市場的發展及政府管制的程度。對于區域性的金融發展指標,貨幣化程度指標的獲取較為困難,所以仍采用金融相關比率指標,以全部金融機構的存貸款與GDP的比值來表示。為衡量金融發展的市場化水平,增加了股市的影響指標和非銀行機構指標來反映。利用非銀行單位數占全體金融機構數作為金融結構指標(nonbank),將股市產生作為虛擬變量來反應市場化程度(stmarket)。經濟增長率則是通過不變價格指數求得河南歷年的逐期增長率。
2.數據來源及描述
1978-2000年全部金融相關比率數據部分來源于周立的專著[3],2001-2009年間全部金融相關比率數據通過《中國金融統計年鑒》計算獲得。資本存量增長率數據利用張軍等[4]資本存量數據及方法算得。其他數據均來源于各省份的歷年統計年鑒與中國基本單位統計年鑒,
3.數據處理與模型估計
由于實證所采用的方法為時間序列分析,為避免偽回歸的發生,須對數據作平穩性處理。分別對經濟增長率(g)、金融相關比率(tfi)、非銀行機構比率(nonbank)、資本增長率(capita)、勞動增長率(labor)做平穩性檢驗和處理。用DF檢驗得出,g和labor為平穩數據,其余為非平穩數據。非平穩數據在一階差分后重新檢驗,全部通過平穩檢驗,即capita、nonbank、tif為一階單整,將差分后的平穩數據代替非平穩數據進入模型估計,過程如表3.2。
將tfi、capita、labor、nobank、stmarket都納入模型考察,所得到的結果為表3.2中的第3行所示,R2較高,但是各變量和模型都不通過檢驗,其特征表現為明顯的多重共線性,并且stmarker無估計結果,可能由于變量的自由度不夠。為解決這一問題,須將模型中的貢獻度低的變量在模型中剔除。由于考察的是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優先考察將非金融發展指標剔除模型。變量labor的貢獻較低,將其剔除,模型結果如表3.2中的第4行所示。將labor剔除后,模型的解釋度提高,并且在5%的置信度水平下,模型是顯著的。觀察變量的檢驗結果,只有變量stmarket通過檢驗,并且聯系現實情況,非銀行機構規模在全部金融機構中所占比例較小,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有限,此模型仍需修正。遂將nonbank剔除模型,結果如表3.2第5行所示,各變量除stmarket沒通過檢驗,其余都分別在1%、5%、10%置信度水平下顯著。盡管模型的擬合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仍可以認為此模型的能夠解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三、結論與解釋
從實證的結果來看,河南省資本存量的增長是推動其經濟增長的直接原因。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金融相關比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引起經濟增長率將近0.1個百分點的下滑。而股市的出現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并為提升金融發展在促進河南省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同時勞動力的增長與經濟增長完全不相關。這些現象可能解釋為河南省作為勞動力輸出大省,在勞動力快速增長的同時,并未轉化為本省的經濟增長。同時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居民財產性收入比重較低,而其金融資產形式主要以存款存在,金融中介的資源配置功能促使金融資源流向資產報酬率較高的地區,即金融中介所集中的資源越多,向省外轉移的比重就越大。
參考文獻:
[1]戈德史密斯.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M].上海三聯書店,1990.
[2]Marco Pagano,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An overview,European Economic Review[J].37(1993)613-622,North-Holland.
[3]周立.中國各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1978-2000[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4]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10):
篇8
一、經濟增長與環境的破壞
環境問題是由于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觸目驚心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噪聲污染、食品污染、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這五大類。環境污染威脅著生態平衡,危害著人體健康,制約著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讓人類陷入了困境,全世界各個大陸的農業資源基地都在退化。
二、經濟增長與能源的消耗
能源作為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先決條件,是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又是能源消費的大國。雖然短期內我國各類能源沒有明顯的短缺問題,但同世界總體水平相比,中國能源產量進一步增加受到嚴重制約,每一種能源都存在著后備儲量不足的隱患。同時,能源生產結構與世界比有很大差異。
從分礦種三類能源礦產的儲采比上看,中國原油、天然氣和煤炭的儲采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原油產能增長受到資源稟賦本身的制約,中國原油的供應彈性相對其他國家較低。中國三類能源礦產產量僅次于美國、俄羅斯,居世界第三,同時產量上升勢頭較猛,上升幅度高于加拿大、美國、俄羅斯、南非等國,在世界所占的份額也在逐年上升。煤炭產量超過原油和天然氣的總和,2002年在煤炭、原油和天然氣的生產總量中,煤炭占77.8%、原油占18.8%、天然氣占3.51%;相比之下,世界能源生產結構則在多年來一直保持原油、煤炭、天然氣三分天下的格局并以原油為主,2002年在世界煤炭、原油和天然氣的生產結構中,煤炭、原油、天然氣各占總量的44%、28%和28%。
在中國,我們目前的能源結構中70%是煤炭,由于我國長期堅持能源自給的發展方針和我國豐富的煤炭儲量,形成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我國在可再生能源開發方面,具有巨大的資源潛力,部分技術實現了商業化,產業也有一定發展,但無論在技術、規模、水平還是在發展速度上,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水電、核電以及其它能源的儲備我國比較豐富,只是在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起來就不多了。隨著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量的增加,能源供求矛盾突出。
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壓力都在日益增加,要使能源發展滿足經濟增長的需求,同時使能源消費增長帶來的環境損失降低,必須采取環境和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一)走節約型經濟路線
提倡節約能源,把經濟的重心轉移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同時,能源生產、消費結構也呈現了相應調整。
至2009年底,全國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6006萬千瓦,提前一年半實現“十一五”關停5000萬千瓦的任務,每年可節約原煤690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12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9億噸。為鼓勵淘汰小火電,國家累計核準清潔、高效、環保的“上大壓小”項目6552萬千瓦,另有4260萬千瓦開展了前期工作。全國燃煤火電機組平均供電標準煤耗由2005年底的每千瓦時370克,降至目前的342克,累計降低28克。2006年至今,由于燃煤火電機組煤耗降低、能效提高,全國累計節約原煤約2.1億噸。南方電網區域內五省節能發電調度試點積極推進,兩年來累計減排二氧化碳1850萬噸、二氧化硫10萬噸。我國主要工農業產品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比發達國家高30―80%,平均高40%左右。因此,必須實施全方位的強制節能戰略,同時我國節能的潛力空間也是巨大的。其具體對策,應當以認真貫徹《節約能源法》為基礎,以促使節能落到實處,加大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能源消費結構的力度為目標,制定詳細的政策法規,規范和引導所有產品的設計、制造。
(二)新能源的使用
21世紀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減少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替代不可再生的礦物能源的必然要求,同時節約地利用不可再生能源的。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儲量豐富,生物質資源、地熱能資源、海洋能資源等等,都有著廣闊的開發前景。目前雖已部分開發利用,但利用程度還很不夠,在礦物能源減少、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國21世紀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施可再生能源戰略,首先必須有一個科學合理的長遠規劃,明確每個時間段的工作目標,并實施一系列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工程”。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必須要增加對可再生能源開發的研究和投入。全世界新能源領域投資額也在近年來不斷增長從2004年的275億美元到2005年的496億美元再到2007年的850億美元,可見,加大新能源領域的投入是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
(三)調整能源結構
2009年全國原煤產量29.6億噸,比上年增長12.7%。全年發電量36506億千瓦時,增長7%;全社會用電量36430億千瓦時,增長5.96%。原油產量1.89億噸,大體持平,下降0.4 %;原油凈進口1.99億噸,增長13.6%。天然氣產量829.9億立方米,增長7.7%;煤層氣(瓦斯)抽采量達到71.8億立方米,利用量23.5億立方米,分別增長23.8%和36.6%。我國在保護環境、實施能源可持續發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能源生產和利用技術落后仍是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篇9
【關鍵詞】金融發展 區域經濟 經濟增長
金融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已為現代經濟發展史和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所證明,而且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作為區域金融理論的核心研究內容,無論是在研究方法上還是在研究視角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拓展。本文依次對國內外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和金融發展理論進行了論述,最后突出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并對其進行詳細闡述,在借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實證研究的新方向。
一、區域經濟發展理論
區域經濟發展歷來都受到各國政府和學者的強烈關注。由于各國學者研究的角度、方法、深度都有所不同,自然也就造成得出收斂和發散兩種不同的結論,這也成為如今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因此,我們對區域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可以歸結為均衡發展理論和非均衡發展理論兩種。
(一)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理論
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理論認為:在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的條件下,通過資源合理調配,各區域經濟體的發展程度將會趨向統一,這種統一還包括區域經濟體內部各產業和各部門的平衡發展。新古典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源于以Solow(1956)和Swan(1973)為代表的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增長理論。他們認為,經濟落后的國家和地區擁有比經濟發達地區更快的增長速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程度將趨于一致,最終達到均衡發展的狀態。但這一理論也存在一個前提假設,就是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而且資本、勞動、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在地區間的流動是無成本的,不受限制的。
(二)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理論
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理論主張部分地區或者部門先發展起來,再來帶動其他地區和部門的聯動發展,強調重點地區的重點產業和部門。Myrdal(1948)循環累積因果理論認為各區域間的經濟進步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不對等的,區域間的差距通過“積累性因果循環”,使得初始條件較好地區優勢不斷鞏固,而落后地區則越加貧窮,這就導致了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Perroux(1954)提出增長極理論,他強調的是那些擁有支配地位或者國家主導產業的部門成為增長極,進而聯動的影響周圍其他地區和產業部門進一步發展。Williamson(1965)提出伴隨著一國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長,區域間的人均收入不平等性也出現倒“U”型。就是說,一國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區域間的發展水平是不均衡的,但從長遠來看,區域間發展水平始終呈現一種收斂的狀態,即發展均衡。
二、金融發展理論
(一)國外研究歷程
金融發展理論形成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專門研究金融發展以及從金融角度探討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作用機制的理論。但對于這一問題,學界尚處于爭論的狀態。從歷史來看,西方古典經濟學家很早便開始了金融發展問題的研究。他們認為這兩者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即貨幣數量的變動并不能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在其后的幾十年中,一大批經濟學家對這一觀點進行了反駁,其中以弗里德曼的現代貨幣數量理論最為著名。他認為貨幣能夠影響就業、產出等實際經濟變量,因而它是經濟發展中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這一理論的提出,了之前古典經濟學派統治多年的結論,為貨幣金融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上世紀60年代以后,許多學者對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究。Gurley和Shaw(1984)在《金融理論中的貨幣》一書中指出,貨幣是影響產出水平和產出組成的重要因素,并進一步指出了貨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Goldsmith(1969)首次提出了金融結構論,并且他也是第一個運用實證方法來研究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的經濟學家。他通過分析35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和金融結構,提出了金融相關比率這個概念,并以此作為金融結構發展程度的度量衡,他認為“金融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是平行關系,隨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它的金融結構規模和復雜程度也會增大”,這項研究雖然存在一定的薄弱點,但它對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兩者關系的肯定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到了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一種“金融壓抑論”,主要代表人物是Shaw和Mckinnon(1973)。這種理論認為,實際利率和實際匯率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在現實條件下,利率和匯率價格的扭曲將會極大的阻礙經濟的發展。與“金融抑制”相對,Shaw還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論,他認為廣大發展中國家需要放開過多的金融管制,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場化體制,消除“金融抑制”,更好的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隨著金融深化的展開,問題也隨之而來,過渡的金融自由造成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因此,學者們開始尋找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金融與經濟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經濟學家運用內生增長模型,在此基礎上加入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來研究兩者的關系。這其中要以King和Levine(1993)為代表,他們構造了新的金融中介指標,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實證分析金融中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
篇10
關鍵詞:經濟穩定;經濟增長;經濟發展
經濟穩定是指社會經濟生活的協調有序性及其發展態勢的可控性。盡管總的來說,經濟的穩定建立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之上,但經濟穩定和經濟增長并不是等同的概念。這是因為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不一定直接導致經濟的穩定,在一定條件下,它還可能造成經濟波動乃至政治不穩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經濟增長并不等同于經濟發展。在我國,由于長期以來過分看重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甚至把發展等同于增長,結果把許多無可回避、必須解決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留在了后面,包括:城鄉和地區發展差距擴大,貧富差距拉大,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失衡,資源環境與發展不協調等。筆者將對經濟穩定與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幾個個概念進行分析,明確其內在關系。
一、經濟增長不等同于經濟發展
一般而言,沒有增長就沒有發展。最初人們把經濟增長簡單地當做發展,認為只要經濟增長了,人們的物質財富和福利就會增加,社會就會富裕起來,認為這就是發展。經濟增長指更多的產出,而經濟發展則既包括更多的產出,同時也包括產品生產和分配所依賴的技術和體制安排上的變革。在他們兩人看來,經濟增長是一個數量概念,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包括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服務在內的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的增加,主要是指數量上的變化,表現為GDP或人均GDP的增加。而經濟發展既是一個數量概念,更是一個多維度的質量概念,它不僅包括經濟增長,而且還包括經濟結構的改善、質量和效益、分配的合理乃至政治體制的變革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經濟增長包括了由于擴大投資而獲得的增產,也包括由于更高的生產效率,即單位投入所生產的產品的增加。而經濟發展的含義則不止這些,它還意味著產出結構的改變,以及各部門之間投入分布的改變。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如同人的成長一樣,增長著眼于身高、體重,發展則注重于機能和素質的協調和改變,如學習能力等。
總之,經濟發展應是伴隨著經濟結構、社會和政治體制變革的經濟增長。一般認為它包括以下幾層含義:一是經濟增長即產出的增加;二是結構改善,包括人口結構的城市化、產業結構協調與優化;三是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包括實現充分就業、社會保障、公平分配、生活環境的優化和美化、居民物質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四是政治和經濟體制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也就是說,經濟增長并不是簡單等同于經濟發展,如果只有產出的增加而無其他的改變那只能是有增長而無發展。
二、經濟增長與社會穩定不必然同步
經濟增長與社會穩定不一定是同步的,經濟增長并不一定帶來社會的穩定。相反經濟增長如果不伴隨著相應的政治體制、社會領域的變革,還會造成社會不穩定。
嚴格地說,經濟增長對社會穩定是具有雙面效應的,即同時存在對社會穩定正向的促進效應和反向的破壞效應,而最終結果則取決于兩類效應的角力。由于這兩類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為控制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經濟增長的質量,關注經濟增長對人類發展、人民福利的作用。因此,要使經濟增長在社會穩定中起到正向作用,就要在經濟增長與社會穩定之間求得一個相對的和諧與平衡,也就是實現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三、經濟穩定應是建立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之上的穩定
經濟穩定的內涵包括: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微觀經濟活動充滿生機活力;經濟結構的合理性和宏觀調控的有效性。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是保持經濟穩定的一個重要基礎。
過去那種以增長為中心的發展戰略,把經濟增長等同于發展,是一種單純追求增長的片面發展戰略。這種戰略的缺陷在于其僅僅關注發展的手段,卻忽視了發展的目的,無視普通民眾的需要;把環境當做可無限獲取的資源,而沒有意識到自然環境是人類得以延續下去所必須珍惜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條件,以及其作為生產資源的有限性。隨著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有增長而無發展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人們認識到,把經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把當代的生存和后代的持續發展,把人類自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和諧有機地統一起來,這樣的發展才能保證經濟增長的持續、穩定和協調。離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離開協調有序性的經濟增長,最終將導致社會經濟生活的紊亂、衰退乃至危機。經濟穩定主要包括以下幾層含義:首先,應達到生態持續,把人類自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和諧有機統一起來。要改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方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以可持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使人類的發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載能力之內。其次,是經濟持續。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開發及其應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質量,優化配置,節約資源,降低損耗,增加效益,實行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減少有害廢物的排放,使經濟發展能夠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后代人的需求構成危害。三是強調社會持續。要求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為目的,促進社會向文明、公正、健康的方向發展。為此,必須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合理調節社會分配關系,消除貧富不均的兩極分化,建立和完善各種社會保障體系,以保證社會的穩定。
綜上所述,維護社會穩定的最終決定力量是經濟的持續發展,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決定的。只有極大地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經濟繁榮,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保持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穩定。經濟穩定是建立在經濟可持續發展基礎上的穩定,其內涵應包括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
參考文獻:
[1]金德爾伯格?赫里克.經濟發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2]陸志明.現代化是含義廣泛的社會運動[EB/OL]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