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理論基礎范文

時間:2023-06-14 17:37: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旅游理論基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鄉村旅游理論基礎

篇1

一、低碳鄉村旅游的概念及內涵

(一)低碳鄉村旅游的概念

在追求“生態文明”“節能減排”的目標下,旅游業向低碳經濟轉型的趨勢不可阻擋,鄉村旅游本身具有自然生態性,其發展也必然要求生態化、低碳化。本文通過對鄉村旅游和低碳旅游相關概念的歸納與總結,對低碳鄉村旅游界定如下:低碳鄉村旅游是指將鄉村旅游“低碳化”,是鄉村旅游與低碳旅游的綜合,即在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本著低碳經濟的理念,使用低碳技術和相關政策措施對鄉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進行科學開發和合理利用,宣傳倡導低碳理念,讓旅游者在旅行中自覺減少碳排量,實現高效低耗的鄉村資源利用和最小化的鄉村社區環境損害的可持續旅游發展方式。

(二)低碳鄉村旅游的內涵

低碳鄉村旅游與傳統鄉村旅游相比具有很多不同之處,低碳鄉村旅游是具有低碳體驗和教育功能,以減少旅游活動中碳排放和鄉村旅游低碳化發展為基礎,重視資源與環境的保護,推動鄉村地區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

二、低碳鄉村旅游模式的構建

(一)低碳鄉村旅游模式構建的理論

1.循環經濟理論是必備的理論基礎。低碳鄉村旅游注重資源再利用、關注環境、倡導節能減排,在旅游吸引物的構建、旅游設施的建設、旅游體驗環境的培育、旅游消費方式的引導中,運用低碳技術,融入碳匯機理,倡導低碳消費,來實現鄉村旅游的低碳化發展目標。而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可持續重復利用的方法來緩解資源、環境的有限性與發展無限性之間的矛盾,解決日益嚴重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循環經濟在低碳鄉村旅游發展中的應用,事實上就是通過清潔生產、資源再造、環境修復等途徑,形成旅游業與鄉村產業循環體系,完善鄉村基礎設施體系和構建低碳保障體系,實現鄉村旅游地經濟、社會和環境多贏的戰略目標

(二)低碳鄉村旅游模式構建的路徑

低碳鄉村旅游模式的構建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不僅需要理論的指導,且需要鄉村農戶、旅游企業和政府旅游管理部門的共同參與和積極推進。具體模式可參見圖1。

三、低碳鄉村旅游模式實施的方法

鄉村旅游作為國內旅游的重要形式,是國內旅游中的一匹“黑馬”。在全球氣候變化、資源緊缺的大背景下,鄉村旅游開發應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面向低碳經濟,以積極的姿態,學習現有的低碳示范區,引導鄉村旅游業健康快速發展。實施低碳鄉村旅模式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政府應加強各部門間的合作,共同宣傳鄉村綠色旅游、低碳旅游;多做公益廣告,強化公眾的環保意識,使其了解低碳旅游,促進公眾在鄉村旅游中主動進行綠色消費,踐行低碳旅游,追求低碳生活。

培養旅游者與農戶的低碳旅游意識,營造低碳鄉村旅游環境。旅游者是旅游活動的主體,鄉村農戶是低碳鄉村旅游氛圍的營造者,低碳鄉村旅游模式落實到實踐中并取得可觀效益,最關鍵的就是要使活動主體,即旅游者,和鄉村農戶自覺樹立低碳旅游意識。鄉村旅游目的地可利用多媒體、廣告牌及宣傳手冊向廣大旅游者廣泛普及低碳環保理念,使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從飲食、住宿、交通、購物及娛樂活動等方面自覺購買使用含有低碳性質的商品和服務。

低碳循環技術:充分循環利用廢棄物,減少污染物排放量。低碳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是合理處理鄉村旅游生產和加工環節中產生的廢棄物,應對有利用價值的廢棄物使用物質與能量的封閉循環方式進行再利用處理,形成一個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系統。以沼氣為主的物質能源再循環、廢水循環利用、其他固體廢物的循環利用等方式循環高效的利用資源,減少碳排放量。

篇2

一、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的互動發展

(一)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的關系

1、新農村建設為鄉村的生態旅游提供了發展的平臺和機會。

新農村的建設從2005年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開始提出這個概念,到2012年十對新農村建設的深化,說明新農村的建設一直深受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因此我國對新農村的建設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地增大,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政府一直給予資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對于新農村建設中的緊張局面得到了有效地緩解作用。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鄉村的基礎設施的完善為幸存的生態旅游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條件。新農村建設的不斷地深入為鄉村的生態旅游提供了有力地科學技術和制度上的保障,在鄉村的旅游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鄉村生態旅游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鄉村發展生態旅游可以有效地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生態旅游的發展直接受益的是當地農民,在發展生態旅游中農民可以通過推銷生態農產品,加盟生態旅游項目等方式增加收入。在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可有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文化水平。鄉村的生態旅游建設可以把生態文明的先進理念傳遞給農民,提高農民對生態旅游的認知能力,從而提高農民的整體素養。鄉村的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可以有效的改變農民以土地為生的傳統理念,促使農民產業的變革,增加農業經濟的增長方式,也可以在農民中形成生態文明的良好風尚。

3、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融合發展。

我國廣泛的群眾基礎條件為新農村和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基礎條件。鄉村的生態旅游的發展成為了我國未來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它為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有利于促進農村的經濟建設。農村的旅游資源將豐富,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支持,也有效地調整了農村的產業結構,有效地減緩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問題,為農民致富增加了新的途徑和發展的契機。

4、鄉村生態旅游開發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旅游業的本質是服務產業,是文化產業的分支。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需要文化基礎的有力的支撐,農村文化的開發有利于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文化建設方面的支撐,而且也有利于農村形成新的文明風尚。發展生態旅游也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民的經濟意識和服務意識,進而成為文明衛生的公民。鄉村的生態旅游的建設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村生存環境的改善以及村容村貌的改變。旅游對于環境衛生的要求有利于改變鄉村的風貌,建設文明的新農村形象,推動衛生條件的改善以及整個村莊的建設和發展。所以發展鄉村的生態旅游業、改變了新農村建設中千村一面的傳統面貌。

(二)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理論基礎

1、系統理論。

在新農村建設和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過程中,有著系統的指導理論,它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系統理論將新農村建設和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融為一體,強調兩者的平衡與協調,注重兩者之間的整體發展。第二個方面是把握兩者而發展之間的切合點,強調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相互之間相互調節。第三個方面是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建都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因此必須注意兩者發展過程中的變化,要根據不同的環境和發展的條件進行因地制宜的改變。

2、城鄉一體化理論。

該理論要求從整體上看待新農村建設和鄉村生態旅游的建設,并從整體上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發展的結果。在發展的過程總,逐漸的縮小城鄉之間的差異,努力改善農民的生存環境以及居住條件,加快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進程,推進農村在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等方面向城市一體化進程方面發展的進度,實現農村的城市化進程。

3、乘數效應理論。

該理論在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出現了乘數效應。鄉村生態旅游的乘數效應的出現使得產業之間的結構合理化發展,并且能夠在新農村建設和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過程中,增加新的產業的發展,這種帶動作用讓新農村建設中的產業出現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二、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模式分析

(一)構建理念

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都以可持續發展觀為基礎理念。鄉村生態旅游建設將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融入其中,充分利用農村的生態環境,開發農村的生態資源的建設。開發生態的體驗和教育的功能,保證游客的各種生態需求。鄉村的生態旅游的發展推動了新農村的建設,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貫徹在新農村的建設當中,為新農村的鄉村的生態旅游的發展占到了一個有力的切合點。

(二)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方法

1、生態旅游建設要惠及所在社區的農民。

發展生態旅游和新農村建設最重要的是要惠及當地的農民,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使得農民得到最大的利益。在這一過程中,要將農民作為建設的主體,作為服務的主體以及開發的主體,最后發展為利益的主體,享受發展的成果。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要兼顧農村的現實條件:農村的生產結構單一,剩余勞動力多等方面的問題,推動旅游業的發展讓廣大農民通過參與鄉村旅游業的建設過程中,實現有效的就業。要保證農民參與旅游發展的報酬的保障,直接增加農民的收入,讓農民充分參與到生態旅游的建設當中,讓農民可以利用生活資料來通過旅游經濟來轉化為生產資本,進而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在旅游業和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不斷地加強農民的思想的引導,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提升農民的精神境界,利用本土的風俗文化為生態旅游和新農村的建設注入新的觀念和良好的風尚。

2、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突出地方的特色。

鄉村的生態旅游可以滿足人們的文化活動和精神審美活動,提高農民的文化品位。我國農村的旅游資源豐富,規模宏大,而且品種多樣。因此在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應當突出鄉村的自然風光的優勢和特點,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旅游業,從而滿足旅客的審美需求。以生態旅游為發展的中心,結合鄉村的生態旅游資源,達到兩者之間的充分的整合,以旅游業的發展引領當地的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鄉村生態旅游中環境的重要作用,構建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建設鄉村的旅游品牌,發展品牌效應,從而提高生態旅游的知名度。

(三)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模式

在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出現鄉村的旅游資源單一,開發力度不夠導致地區相對貧困的狀態,因此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把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帶動企業的發展,讓村民參與其中,建立起新農村建與鄉村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模式。

三、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建設融合發展的保障

(一)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

在新農村建設和鄉村生態旅游的融合發展過程中,政府起著重要的決策作用。政府在發展的過程中為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相應的配套政策,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規范化的市場和規范化的制度管理。政府要協調好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兩者之間的關系,引導旅游業向精品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也要保障新農村的建設穩步前進。

(二)做好科學的規劃

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要遵循一定的環境規律,在開發農民村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應當做好合理的規劃和設,處理好兩者發展之間的規劃,同時也要滿足農民的發展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作出合理的發展規劃,發揮當地的特色,推動農村的建設在合理化的軌道上向前邁進。在對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要尊重地區的差異以及發展的規律,對產業進行民缺德定位,對當地的旅游資源進行設計開發的同行,應當尊重當地的民風民俗,結合市場的需求以及市場的發展趨勢,增強開發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使得鄉村的生態旅游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做好環境建設

篇3

1 鄉村農業生產空間重構研究

鄉村生產空間包括農業空間、工業空間和商業空間,本研究農業生產空間指耕作空間。農業生產空間重構表現為農業生產空間要素的更新和重組及空間格局的優化,主要通過改變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空間配置格局的變化,實現空間要素最優配置進而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比二〕。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刺激下,隨著農業產業化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國內外農業生產空間資源要素、空間形態均發生巨大轉變。特別在市場作用沖擊下,城鄉要素流動更為頻繁,更多的勞動力、土地流向非農產業,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英國、以色列、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傳統農業向專業型農業轉變為契機,通過政府政策戰略引導并鼓勵不同類型的農業生產,形成了不同類型和等級的現代農業生產空間困。我國學者大多基于農業生產自然約束條件,在大中空間尺度下主要探討虛擬水戰略背景下農業生產空間布局優化、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產出彈力測度、水稻等作物生產空間格局變化及影響因素等;此外,我國學者亦在政策引導下對農用地整治、土地流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等展開了豐富的研究,為農業生產空間的優化重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農用地整治研究

農用地整治作為增加耕地數量和提高耕地質量、增強農田生產能力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性舉措,我國學者對其已展開較為全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用地整治潛力、整治過程特征、整治類型分區、整治影響等方面。龍花樓等對農用地整治潛力的概念內涵、研究方法、潛力分區等開展了相關研究;項曉敏等基于“強度一潛力一難度”剖析我國農用地整治的實施特征和空間格局特點,綜合測度實施狀態與規劃目標的協調狀態困;黃曉陽等從自然資源、規模效應、生態安全等限制因素考慮劃分了不同整治類型區;谷曉坤等通過建立農用地整治影響下的農田生產能力估算模型,定量評價平原、丘陵及山地3種不同類型區農用地整治對農田生產能力的影響。

2 共生理論及其應用研究

共生是生態學的概念,最早由德國真菌學家德貝里(A nton de Gary)在1879年提出。共生是指不同生物密切地生活在一起。隨著對共生理論研究的深入,生物學家對共生的概念達成共識,即“不同種屬的生物按照某種物質聯系生活在一起。”進行物質交流與合作,共同進化、共同發展、共同適應是其本質mo。一般意義上,共生是指共生單元之間在一定的共生環境中按某種共生模式形成的關系,包括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共生環境三要素,而共生界面是共生單元在共生環境中相互作用形成相應共生模式的通道或載體。共生單元是共生關系的基本要素,指構成共生體(共生關系的高級形式)或共生關系的基本能量生產和交換單位,可通過共生單元象參量和質參量認識其性質和特征,本研究共生單元指農業生產空間的多元農業經營主體;共生環境對一組特定的共生關系來說是外生的,共生體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往往是通過物質、信息和能量交流實現的,本研究共生環境主要指村域自然、人文、人工環境;共生界面是共生單元進行物質、信息、能量傳導的通道、載體或媒介,本研究共生界面指農業經營主體相互作用的物質、非物質介質;共生模式既可反映共生單元之間作用的方式,也反映共生單元之間作用的強度,即反映共生單元之間物質信息能量傳導關系,本研究農業經營主體在既定的共生環境中,根據自身的利益驅動和價值取向,分別選擇其他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共生界面的相互作用形成非對稱互惠共生模式。

2.1共生理論應用研究

共生理論應用于城鄉統籌發展研究多從共生理論視角將城市和農村看作兩個相互聯系的共生單元,通過分析二者的共生模式、共生環境或共生界面,提出城鄉統籌的運行機理,另外,也有針對某區域的現狀特征,結合共生現象提出適宜其發展的思路及措施。朱俊成等基于武漢城市圈建設“兩型社會”的框架,利用共生關系思想分析區域共生的基本框架與模式,提出武漢城市圈城鄉協調發展的基本思路,對豐富區域發展理論與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彭建仿基于農產品供應鏈管理視角,著力探索企業與農戶和諧共生的形成機制及強化路徑,對實現整個供應鏈競爭力的提升、企業與農戶共贏和城鄉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劉榮增等將城市和鄉村作為區域經濟系統的2個共生單元,從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的共生界面、共生關聯度、共生協調度出發構建了城鄉統籌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城鄉統籌水平評價與分等定級,旨在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城鄉統籌評價指標體系,為中原經濟區實施城鄉統籌戰略、最終實現“三化”協調提供決策參考。

2.2共生理論應用于旅游發展研究

主要集中于將共生理論引入主題性旅游協作聯盟構建、區域旅游競合、利益枚關者共生機制。馮淑華.1〕、吳私等引入共生理論,剖析區域旅游競合的共生條件,探索區域旅游競合的共生模式和共生機制,以推動區域旅游競合的整體優化;鄒統釬,3〕等通過對旅游生態系統共生要素的剖析和利益枚關者共生機制的探討,構建了一個穩定、互惠的一體化共生系統,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3共生理論應用于農戶發展研究

彭建仿等指出企業與農戶的關系正邁入一個共生的時代,就供應鏈而言,安全農產品供給是企業與農戶互惠共生、協同合作的結果,共生視角下企業或農戶的安全農產品生產行為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響,是巫待解決的問題;羅慶等基于共生理論提出農戶群發展的共生分析框架,并以河南省孟寨村農戶群為例對其進行實證分析,提出促進孟寨村農戶群共生發展的主要思路,研究表明共生理論特別適用于專業農戶群的發展研究;王成等已運用共生理論解決不同類型農戶協調共生、農村居民點空間重構等問題,促進農戶真正實現資源共享高效,可持續發展。

3研究述評

篇4

[關鍵詞] 農業旅游生態旅游 生態意識

當城市化進程步步挺進,人們盡情享受著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帶來的碩果時,卻發現賴以生存的環境中,大氣、水質、土壤、噪音等各種污染正在肆虐橫行。人們對日漸消失的原生美日益向往,“走向自然,認識自然,保護自然”為主題的生態旅游活動,正是順應了這一心理要求。生態意識在旅游活動中占有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一、生態旅游及其生態意識的緣起

可持續發展理論這一思潮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興起,成為生態旅游發展的理論基礎。我們認為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的核心可概括為:生態環境持續是基礎、經濟水平持續是條件、人地關系協調是關鍵、人類社會持續是目的。

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旅游業努力尋找著旅游領域的可持續性,生態旅游的出現將可持續發展理論具體化于旅游領域。呂永龍教授認為:從可持續發展理念出發,人類建立了生態旅游的發展哲學,生態旅游通過減輕環境壓力來平衡經濟利益,通過保持旅游區景觀資源和和文化的完整性實現代際間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馬乃喜教授也從宏觀可持續發展角度論證了生態旅游是人類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總得來說生態旅游是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反過來說,生態旅游的目標是可持續發展,是為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指人類為了發展,開發利用資源和環境時應遵循生態學規律,開發和利用的程度限制在自然生存環境承受力范圍內,維護自然系統的正常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生態過程。一種嶄新的理念――生態理念逐漸滲透到了人們的旅游活動乃至生活的各個層面。它包含著人類對于自身作用于自然環境行為的價值反思與評判,它深刻的涉及到人類對于自身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人們對于自然和社會的生態價值理念決定了人類對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態度,并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

二、農業旅游的生態屬性

農業旅游屬于生態旅游的范疇,是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使旅游者充分領略現代新型農業藝術及生態農業的大自然情趣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它以生態旅游為主題,為游客提供新的活動空間和體驗生活的場所,突出了城鄉差異和地域文化。它既不同于傳統的鄉村旅游,也有別于一般的以原始自然風光為主的綠色之旅,而是將傳統和現代的農業生產、農業科技、農業生活、農村生態環境有機地結合為一體,屬于一種高層次的文化生態旅游類型。觀光農業旅游多分布在城鄉結合地帶,具有以城市為核心,呈同心圓或扇形分布的空間結構,這樣的地域是城市巨大的生態屏障和空氣調節器,這片距離都市人最近的“自然帶”在旅游開發中存在著巨大的潛力。

開展農業旅游是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主要表現在:

1.就資源的利用而言,觀光農業主張采用無公害的、新型的能源和資源以及節約能源和資源的新技術、新設備,如建立立體生態農業、采用無土栽培和滴灌技術等。

2.就旅游商品而言,觀光農業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無公害蔬菜等,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來參觀。

3.農業旅游的參與特性可使游人體驗現代農業的樂趣,了解農業知識,增加閱歷。

4.可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增加人民收入,從而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由此可見,觀光農業旅游的開展使旅游可持續發展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貫徹和實施,是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在農業旅游中貫徹生態意識

以綠色休閑為主題的觀光農業旅游注重生態消費和生態保護的協調,如何保護和營造生態環境就應作為觀光農業旅游成功與否的價值判斷標準。

按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生態旅游最終目標是協調資源保護和旅游發展之間的關系,然而旅游開發不當就會大大干擾這個問題,甚至帶來強烈的反作用,所以應該將生態理念時時處處貫徹在農業觀光旅游的開發過程中。

1.開發時要杜絕對生態環境和景觀的破壞,無論是主體設計,還是配套的服務設施建設,都要避免對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造成破壞。

2.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則,觀光農業實際上是由農業的發展延伸而來的,因此其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季節性。發展觀光農業必須根據各地區的農業資源、農業生產條件和季節特點,突出農業生產發展的區域特色。這樣才能展示當地獨特的生態景觀,而不是矯揉造作的模仿。應當在原有農業景觀與當地特有農耕文化的基礎上適當進行人為開發,為游客提供便利的條件,增加旅趣。

3.應該注重強化環境教育普及自然知識,通過宣傳引導的方式另游人自覺對景區內生態環境加以保護,增強其生態意識。生態意識歸結到底還是要解決思想上的問題,只有從思想意識上改變人們對待環境和自然的觀念,培養一種“生態良心”,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實現。

總之,通過營造城郊獨特的田園生態氛圍,挖掘深厚的鄉村民俗文化內涵,追求生態,文化,高科技結合的現代觀光農業旅游符合人們關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構想,將生態意識積極地貫徹到農業旅游的各個環節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農業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理念的更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和提高,一種蘊涵深刻生態意識的嶄新的農業旅游必將顯現出無窮的生機!

參考文獻:

[1]崔海珍 郝永冰:淺談觀光農業的興起發展和前景展望.青海農林科技.2003,(2)

篇5

關鍵詞:城郊空間;田園景觀;景觀規劃設計;生態

1 田園景觀規劃設計理論基礎

1.1 景觀生態學理論 景觀生態學作為地理學和生態學的交叉學科,具有獨特的生命力和高度的綜合性。與自然保護、規劃、景觀設計、野生生物學、土地評價、地理學、環境科學、林學、農學等學科密切相關,尤其是目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與景觀生態息息相關,有著廣闊的前景

1.2 景觀美學理論 景觀美學的研究,是美學基本原理的具體運用。景觀美學是環境美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1.3 景觀安全格局理論 景觀中存在著一些關鍵的局部,點及位置關系,構成某種潛在空間格局。這種格局被稱為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它們對維護和控制某種生態過程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在景觀過程中,格局決定功能,要實現土地持續利用這一景觀功能穩定性,要求相應景觀空間格局的維持與優化。

1.4 可持續性發展理論 “可持續性發展的生態觀”同樣是田園景觀規劃設計必須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在城市建設中,為了保證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與發展,協調開發與保護,對我國現有的自然資源進行合理性和科學性的規劃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2 田園景觀規劃設計基本原則

2.1 以人為本原則 田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包含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

2.2 生態原則 生態原則是鄉村田園景觀規劃設計的核心,從深層意義上講,景觀規劃設計是人類生態系統的設計,是一種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設計,是一種基于自然系統自我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

2.3 區域文化植入原則 地方區域性生態原則是一種適應性原則,自然景觀有其自身和諧穩定的結構和功能,人為的設計必須適合其原有狀態,是人為引入的景觀元素帶來的負面作用最小化。

2.4 景觀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既是景觀規劃與設計的準則,優勢景觀管理的結果。每個景觀都具有與其他景觀不同的個體特征,既不同的景觀具有不同的景觀結構和功能。

2.5 整體綜合性原則 田園景觀規劃與設計需要運用多學科的知識,把景觀作為一個整體單位來思考和管理,達到整體最佳狀態實現優化利用。

3. 田園景觀規劃設計思路與內容

3.1 規劃目標 在進行田園景觀規劃具體的設計以前,首先確定田園景觀規劃目標,以目標為導向進行規劃設計。目標的制定針對不同階段有所不同,即分別提出近期目標及遠期目標。

3.2 田園景觀規劃的核心 田園景觀規劃設計的核心是通過田園景觀規劃將農業生產為主的生產景觀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觀以及特有的田園文化特征和田園生活方式的引入,在自然景觀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和未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之間,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體系。

3.3 田園景觀規劃的內容

3.3.1 區域位置 近郊空間可以按照田園景觀的方式發展,中國城市大規模快速發展促使了城鄉一體化空間的巨大變革,在城市近郊建設和發展鄉村田園景觀,開辟了城市鄉村新型綠化途徑,優化了城鄉空間的結構。

3.3.2 綜合資源評價 對項目所在地進行綜合資源合理的評估分析,可以有效的保證各種資源合理性、有效性的被利用開發。主要包括項目所在地的歷史文化資料(歷史沿革、古今名人、文化習俗等等);技術經濟指標;所在地的自然條件(包括氣候、日照、水溫、降雨量、土壤條件、地形地貌、環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塊的肥沃程度);交通道路情況(周邊環境狀況及旅游資源);社會人口現狀;經濟現狀;已有的相關規劃成果:現場踏勘工作所獲得的現狀資料。3.3.3 田園景觀的特點

1 功能的多樣性田園景觀是集自然景觀與人造景觀的,它既滿足觀賞功能、生產功能、科教、娛樂等功能于一身的具有多功能特征的景觀形態。從而增加田園景觀當中的科教色彩和娛樂項目,豐富了田園景觀的景觀結構。

2 生態性 從田園景觀自身的發展要求來看具有維護自然生態機構,維持景觀生態性的特征。是影響田園景觀的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3 地方性 根據基地的現狀條件、地形地貌特征,應充分挖掘當地資源,在現有的種植、養殖基地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的農業生產的歷史及特點,結合當地土特產的開發,營造出有地方特色的田園景觀。

4 文化景觀特性 田園景觀具有文化形態,這些獨特的文化與城市文化有著強列的反差,這正是田園景觀的精神所在。所以應該充分挖掘當地的歷史人文、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生活習俗甚至飲食文化等等,這些文化與田園景觀結合,所營造出來的景觀則更具有神韻。

3.3.4 景區類型與功能分區 田園景觀規劃設計在景區與功能關系上要保證景區與功能的合理有機組合,既要滿足人們對景區的審美要求,同時要滿足人們居住生活方式的功能性。

田園景觀規劃設計的開發基本可分為四個類型:農產品提供型;鄉村空間提供型;體驗交流型;綜合功能型。

田園景觀規劃設計各景區依據主體特征景觀或有特殊價值的景觀進行的典型景觀規劃。典型景觀景區可包括如下景區:

1 各種花卉種植區 以觀花賞花和園藝學習為主要功能,建立以高檔鮮花、盆花、盆景為主的花卉園藝景觀。景區以花寄情,將人間的喜怒哀樂以生命的形式予以表達,即可使游人的情感得以抒發、釋放,有達到了綠化美化山野的目的。

2 休閑酒店餐廳區 休閑酒店餐廳為家庭和朋友聚會提供舒適怡人的時尚休閑空間。酒店的總體設計體現“親近自然”這一主題,讓游人在“對酒當歌”的同時感受“采菊東籬下”的田園風格的悠閑。

3 菜園果林區 該片區展示果品及季節蔬菜的栽培技術及生產過程主,同時為游客提供參觀、品嘗、采購和購買等服務。用優質水果、新鮮的蔬菜全面取代種植作物,推廣、引進適于本區域的優質高效益的品種。

4、漁業景區 利用濱水生態環境的優勢,建立深水區的魚類放養,供人垂釣,水灣處修曲橋,淺水區放養魚、蝦、蟹、貝等供游人捕捉。一靜一動的畫面,為人們創造了一處妙趣橫生,童心再現的游玩天地。

典型景觀規劃必須保護景觀本體及其環境,保護典型景觀的永續利用;應充分挖掘與合理利用典型景觀的特征及價值,突出特點,組織適宜的旅游項目與活動;應該妥善處理典型景觀與其他景觀的關系。

3.3.5 交通道路系統設計 在田園景觀規劃交通道路設計,主要以步行或借助其他簡易的交通工具,如:傳統馬車、自行車或電動車等,對生態環境進行視覺中的感知。在規劃設計中,應該將生態學思想融進道路網的布置當中,尊重客觀自然規律,不破壞自然,建立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系。在游客游覽各個景點的時候,景觀視線變化較大的區域,應該利用植物和村落建筑以及道路的布置進行調整。道路的設置應該滿足各個景點功能需求上的連貫,比如消防、送貨、清理、緊急疏散等道路功能上的安排體系化、合理化。

3.3.6 植物配置 田園景觀規劃設計,從植物造景來說,在植物的選擇上應選鄉土植物,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地方特色。在此基底上加之園林要素,通過規劃設計合理搭配山石、建筑、水體、植物,營造出供人們欣賞的美景。在造景手法上,不提倡大量的對稱式、規則式種植,而應該多用叢植、散植、片植,路邊植物帶可種植為花鏡的形式,這樣更加和諧自然,更有效的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4 小結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飛速發展,我國城郊空間田園景觀規劃設計還處于初級階段,且設計思路和理論研究還處于摸索階段。本文試圖通過對城郊空間的田園景觀規劃設計的思路及理論研究,總結出適合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可持續發展城郊的空間景觀,具有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謝花林,劉黎明,李蕾.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園林,2003,(3):39~41.

篇6

關鍵詞:鄉村村落;陜北米脂;啟示

中圖分類號:TU984.1 文獻標識碼:A

一、國內村落形態相關理論研究

(一)理論研究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加快,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越來越頻繁,交通通信發達便捷,它們之間的文化差異也逐漸縮小,進而涉及到村落的民俗文化,單調雷同的建筑使人們對鄉俗文化的流失開始擔憂,鄉村村落特色的延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城市的國際化,這種巨大的沖擊使得城市風貌和鄉村風貌逐漸消失,正如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會長帕金森所言:“全世界有一個很大的危險:我們城市正在趨向同一個模樣,這是很遺憾的,因為我們的生活中許多樂趣來自于多樣化和地方特色。”[1]

我國對于鄉土聚落的關注時間較晚。其與國外的研究相類似,發展過程的初期也是從單方面的建筑學角度及建造的關系逐漸向鄉土建筑組團以及村落環境的層面轉變,從微觀到中觀再到宏觀,也就是說對整體環境形態、空間秩序及空間布局特點進行研究及思考。

上世紀30年代,我國建筑學家劉敦楨在他著名的《中國民居概說》中闡述了國內外傳統村落民居,開啟了國內對于此課題最早的研究。80年代我國學術界已經研究村落的形態、村落空間要素、村落空間布局及形成過程演進方式等,將聚落村落這一課題放入整個社會環境及人文背景之下進行系統的研究。這樣即拓寬了只從傳統建筑研究方式著眼的微觀層面的視野,又從宏觀的角度對村落及自然環境的形式關系有了更全面的認知。

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村落的變化及形成是受到外來經貿的影響,之后,諸多學者思考的是城鎮化對村落形態變化的影響。比如,江蘇的一些村落的發展過程中受到城市化影響嚴重,導致“空心村”出現,此時,就有學者提出村落的保護是至關重要的。1986年阮儀三就與周莊的整治中呼吁“保護古鎮,建設新區,發展經濟,開辟旅游”,并且提出了發展旅游業的構想,這是國內第一次提及村鎮向旅游開發的課題。一些學者研究側重于村落向旅游業發展的思路,關于村落的保護延續提出了很多策略及設計方法,村落地域性的保護與延續、村落風貌的整治,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也有建筑學者從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生產活動等角度對村落形態的類型及形成的要素進行探討。如,按照村落的平面形態主要可分為聚集型村落、松散團聚型村落、散居型村落。尹懷庭等以陜西為例,比較了陜南、關中平原及陜北黃土高原村落的分布,由于地理自然環境的不同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不同導致村落的分布不均、規模不大、密度較小,水系發達的程度直接影響村落的聚集與分散,大多數村落朝向陽面、面向道路、面向水源等特點。

20世紀90年代,彭一剛和王澎以傳統村鎮聚落的形成過程為基本點,全面系統的分析了中國傳統村落的形態和景觀差異的原因是受自然和社會兩方面的影響,自然因素是指地理氣候條件、地形與地質地貌狀況和地方材料等;社會因素是指宗法倫理、道德觀念、血緣關系、、風水觀念、交往交易等因素。此后,諸多不同專業學科的專家對于“風水”觀念和宗族禮法制度上進行深刻研究,研究的內容既是村落的選址、空間的總體形態、建筑功能乃至室內裝飾等方面的研究;還有一些學者將注意力轉移到具體的聚落形態特征,甚至是特殊區域的詳細分析上,比如形成的因素、格局等方面。總之,這些研究的內容都包含在彭一剛、王澎提出的以靜態分析為特征的研究框架下。對于中國東部南部的較為發達的地區及周邊村落的研究較多,比如徽州、江南及北京周邊村落的研究,對西北部的偏遠地區但很有價值的聚落的研究較少,還需要學者們將注意力轉移到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使聚落框架的研究成果更加完整。[4]

(二)實例研究

陜北安塞縣的侯溝門村,該村坐落在縣東南方向, 地勢較平坦,屬于黃土高原地區的平地村落。村落的居民分布在道路的兩側,呈帶型分布,該村如陜北的大多數村落發展初期一樣以靠山窯為主,現今則多為獨立式窯洞。侯溝門村

的選址結合了傳統的風水學,依山式的起伏而建,臨近水源,這樣方便居民用水。村民建窯多在山體上或山體附近,充分考慮山體的特征,整體上形成靠山窯組團,窯洞自成院落,村民合理的運用開敞的院落空間,放置生產工具。侯溝門村屬安塞縣優勢較大的村落,在城市化的影響下,村落的發展較快,人口規模也在加大,村落原有的靠山窯的空間布局模式逐漸轉向獨立式窯居院落,一些村民向村落的南部遷移,村落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也逐漸完善。現在的侯溝門村的整體村落規劃依舊注重考慮風水理念,將分散的住宅整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建立健全了基礎服務設施,比如增添信息中心、路燈、垃圾站、公廁等,并且對落后的排水、給水等系統進行技術整修,全村面貌煥然一新。

通過以上案例的分析與研究,充分說明村落的發展和社會人文密切相關,研究的基礎則是建立在史實、現象、實例的分析,結合對于時間空間人物等因素全局考察,通過案例的類比,盡力做到客觀的記述鄉村村落的地域特征,這是本文的理論基礎。

二、對陜北米脂村落研究的啟示

陜北米脂地區近年來經濟發展相對過去較快,村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生活的觀念也在改變,因此,傳統的窯居形式如何滿足當下村民的生活品質需求就成為這個時展現實的問題,所以對米脂窯居村落的形態研究絕不是只停留在村落空間肌理的層面,要切實的解決時代的難題,這就是研究這個課題的現實意義之一;其二是傳承當地的歷史文化的任務不單是當地村民及當地政府部門的,應該將城市人納入到這一群體中,因為從的歷史的角度看,城市是由農村發展起來的,城市人的本能需求還是回歸鄉土,體會自然,所以倡導鄉村旅游是時展所帶來的,因此發展鄉村旅游是適時宜的,甚至可以發展成為全民都能參與保護和發展的軌道上來,在最大程度上,保護和發揚其本土的文化特色;最后發展旅游業也是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這是由它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性質決定的,這樣不但可以提高村民經濟收入,改善村民的生活物質條件,又可以保護和發揚其地域文化性,這是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5]

綜上所述,研究陜北米脂窯居村落對北方甚至全國的傳統村落的發展有積極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一是對于研究陜北米脂村落形態結構將起到更大的作用,運用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將村落的空間形態放在大空間尺度中進行分析研究;二是對于村落形態在資料與研究上進行一定的充實和發展,并且對“十二五”的農村建設以及目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相應的方法和途徑;三是村落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適當的、適宜的外力進行引導。

任何的理論發展,都是為實踐提供解決辦法,發展陜北米脂窯居村落是時代的要求,其獨具特色的鄉土符號就是研究他的最大意義之所在,鄉村村落的發展可提高村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之下,經濟的快速發展,鄉村發展勢在必行,要用動態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為村落形態的保護提供正確的思路和切實可行的辦法。

參考文獻:

[1]拉波波特.住宅、形式與文化[S]北京,中國出版社1996.

[2]維基· 理查森 , 吳曉 ,于雷譯. 新鄉土建筑[M].北京中國建工出版社2004.

[3]茂木計一郎等.光、土、水,中國民居研究[ C].臺北:南天書局出版社,1996.

篇7

關鍵詞:生態位理論;旅游生態位態勢理論;旅游生態位擴充; 西雙版納

中圖分類號:F5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4027103

1問題的提出

生態位理論(niche)是生態學中的重要理論之一,眾多學者并未對生態位理論有統一的概念認識,Grinnell(1917)最早定義空間生態位[1];之后的學者如Elton[2]、Gause[3]、Hutchinson[4]、Whittaker[5]、Oduml[6]、Leibold[7]、Pinak[8]等對生態位的概念進行了定義、擴展或再細分。國內關于生態位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王剛[9]、馬世俊[10]等人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多種生態位的概念。雖然生態位的概念沒有統一,但是其基本思想都是指基本生物單元在生態系統中與其他生物單元的相互關系。生態位理論被廣泛應用于種間關系,生物多樣性與穩定性種群變化等生態學領域。隨著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的提出,生態位的理論和方法逐漸滲透到城市景觀、旅游規劃以及企業管理等許多社會學科領域。

生態位在旅游中的應用最早是黃芳(2001)提出的[11],她認為某些生態學原理,如生態位原理可以為旅游領域提供獨特的視角和方法,解決旅游區域優化系統,促進旅游可持續發展。國內運用生態位理論研究旅游大致可分為:旅游資源生態位、旅游地生態位以及區域旅游生態位等研究。

在旅游資源生態位的研究中,李向明(2007)認為旅游資源在旅游系統中占據的位置和發生的功能及作用,體現了旅游資源的生態位寬度,其選擇策略主要包括生態位的拓展、調整、協調和優化四個方面,并以江西省為例分析了當地旅游資源的開發策略。李豐生等(2008)認為旅游資源生態位是在當地旅游資源開發的總體過程和所有旅游資源品相特征中的發展地位和作用,并指出旅游資源的整合主要有錯位開發、協同發展以及拓展策略。

在旅游地生態位研究中,鄒仁愛等(2005,2006)認為旅游地生態位是指旅游地在區域旅游系統中所具有的生存位置以及在旅游系統中發揮的作用,并探討了旅游在協調開發過程中的策略。孟德友(2006)等在理論基礎上分析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巴拉河鄉村旅游發展中生態位的重疊現象和發展策略。祁新華(2006)等對黃山、九華山、齊云山的生態位態勢進行定量分析。向延平(2007)以湖南鳳凰為案例分析點進行生態位態勢的定量分析。王剛等(2008)對珠三角地區的主題公園的生態位態勢進行對比研究。

在區域旅游生態位研究中,汪清蓉等(2008)提出區域旅游生態位的測量由4大維度和32項變量構成,并探討長三角地區區域旅游的競合模式。祁新華等(2004,2005)在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區域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措施等。

綜合國內外的研究文獻,目前國內基于生態位的旅游研究理論介紹較多,深入研究較少。引入生態學理論,有助于客觀有效地分析旅游生態位的特征和規律,更能通過定量分析而科學地提出可持續發展策略。

2旅游生態位理論

2.1旅游生態位

旅游生態位是指旅游地在區域旅游系統中所處的地位、發生的作用、體現的功能以及與周邊旅游地的相對關系。旅游生態位概念如同傳統生態位理論一樣,充分反映了研究單體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以及相互關系。相關學者研究旅游生態位理論包括旅游生態位適宜度理論、旅游生態位態勢理論、旅游生態位分離與重疊等理論,本研究就是運用旅游生態位態勢理論對云南省西雙版納的旅游生態位進行定量分析,并提出合理的發展策略。

2.2旅游生態位態勢理論

根據前人的研究理論,可以將旅游生態位分解為“態”和“勢”兩個基本屬性[12]。“態”是表示旅游地所處的狀態,是旅游地在區域旅游系統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和周邊旅游地相互作用的影響。在旅游統計數據里面可以用旅游地的旅游總收入或者旅游總人數、旅游資源評價等指標反映旅游地的狀“態”。“勢”是指旅游地在區域旅游系統中所產生的影響力或支配力,如生產力、經濟增長率等,在旅游統計中可以用旅游總收入變化量或者旅游總人數變化量、旅游增長率等變化量來表示旅游地生態位的“勢”。在分析旅游地生態位時,不僅要了解旅游地目前所處的狀況和發展情況(態),也要了解旅游地的旅游發展變化情況以及旅游地與周邊旅游地之間的競合關系和影響力(勢),這樣才能全面了解旅游地生態位的發展變化規律。

旅游生態位態勢計算模型為:

式中:i,j=1,2,3…,n;Ni為旅游地i的生態位;Si為旅游地i的態;Pi為旅游地i的勢;Sj為旅游地j的態;Pj為旅游地j的勢;Ai和Aj為量綱轉換系數。Sj+AjPj稱為絕對生態位[13]。計算結果在0~1之間,數值越大越接近1,說明該旅游地在區域旅游圈中影響力越大,占支配地位。數值越小,說明該旅游地在區域旅游圈中影響力越小,所處地位可忽略。

對于旅游地生態位定量分析來說,可以將旅游總收入或者接待游客總人數作為旅游生態位的“態”,將旅游總收入和接待總人數的變化量作為旅游生態位的“勢”,以一年為時間周期,則量綱轉換系數Ai和Aj為1。

2.3旅游生態位擴充理論

旅游地在長時間的發展下,旅游生態位的態和勢會發生變化,如果旅游地得到良性發展,旅游生態位的態和勢得到相應的增長,這就是旅游生態位的擴充。相反,若生態位的態和勢不增反減,我們就稱之為旅游生態位的壓縮。旅游生態位的擴充理論反映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情況,管理方可根據旅游生態位的發展情況適度調整發展策略,避免惡性的生態位重疊帶來的旅游生態位壓縮現象。

旅游生態位擴充模型可表示旅游生態位的擴充程度,其數學模型可表示為[14]:

式中:T為旅游地生態位擴充的程度和大小,P為旅游地生態位的勢,S為旅游地生態位的態。當T>0時,表示該旅游地生態位處于良性發展階段,在區域旅游系統中處于擴充狀態,影響力在逐漸增強。當T

2013年4月綠色科技第4期

陳 娟:基于旅游生態位理論的旅游競爭態勢研究地理與旅游

3西雙版納旅游生態位定量分析

3.1西雙版納概況

云南西雙版納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環境具體表現為多雨,高溫,濕潤,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雨林氣候均在西雙版納表現出來。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素有“熱帶植物王國”的美譽,境內現存大面積保存完好的熱帶雨林,生物資源極其豐富,具有科考研究價值。其中野象谷、望天樹、原始森林公園已是馳名中外的生態旅游景區。在該景區范圍內,游客可以體驗到地域特色強烈分明的植物景觀。近年來望天樹景區發展勢頭強勁,將熱帶雨林景觀、獵奇探險和科考集于一體。同時該地區是以傣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傣族園民風淳樸,民族特色濃郁。西雙版納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廣大游客。

3.2旅游生態位計算

本論文選擇西雙版納全年旅游總收入和接待游客總人數為指標,收集從2001~2011年每年旅游總收入和全年游客總量數據,運用上述理論模型,分別計算西雙版納旅游絕對收入生態位、接待總人數絕對生態位以及旅游生態位擴充率。

表1西雙版納地區2001~2011年游客量生態位測算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游客量/萬人247.01250.96247.38271.23269.99359.71503624.28732.03853.141012.65年平均游客變

化量/萬人-3.9500.1858.0735.74522.54042.66553.89660.62867.34876.564游客量絕對生

態位/萬人-254.91247.565279.303275.735382.250545.665678.176792.658920.4881089.214T-0.01570.00070.02980.02130.06270.08480.08630.08280.07890.0756注:根據西雙版納旅游局和統計局以及相關網站提供相關統計資料整理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從2001~2011年,除了2003年非典事件的影響,其他年份(2005年除外)游客量變化規律是在逐年上升,游客量的絕對生態位(2003與2005年除外)也在逐年增加,從游客量生態位擴充率可以看出,西雙版納發展速度極快,尤其是從2006年開始,游客量生態位擴充率居高不下。從表1中可以看出,2001年西雙版納接待游客總人數為247.01萬人,2011年全年接待游客總人數為1012.65萬人,翻了近5倍。游客量生態位擴充率T>0,說明西雙版納旅游發展存在明顯的旅游生態位擴充現象。

表2西雙版納地區2001~2011年旅游收入生態位測算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旅游總收入

/億元16.2715.9120.5024.7524.4027.2833.9641.1750.3480.33100.24年平均旅游收

入變化量/億元--0.3602.1152.8272.03252.2022.9483.5574.2597.1188.397旅游收入絕對

生態位/億元-15.55022.61527.57726.43329.48236.90844.72754.59987.448108.637T--0.02260.10320.11420.08330.08070.08680..8640.08460.08860.0838

由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從2001~2011年,2002年略微下降,旅游總收入總體而言逐年增長,旅游收入絕對生態位也大致逐年增加。從表2中可以看出,2001年西雙版納旅游總收入為16.27億元,2011年全年旅游總收入為100.24億元,翻了6倍多。旅游總收入生態位擴充率從2003年開始一直大于0,尤其是2005年以后,旅游總收入生態位擴充率值很高,說明西雙版納近年來的旅游發展存在明顯的旅游生態位擴充現象。

4結語

通過把生態位態勢理論和生態位擴充模型引用到西雙版納旅游分析中,客觀實在地反映了該地旅游的發展情況,為旅游地開發提供了新的分析視角,有利于后期對區域旅游資源開發、區域旅游發展戰略制定提供一個新的理論和分析視角。但是旅游生態位理論還處于未成熟的階段,有待學者們進一步深入地研究。而且,這種模型與研究方法是在理想狀態下的結論,在指導旅游地發展策略問題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只是一個初步探索,隨著旅游生態位理論的不斷完善,還可以嘗試其他計算模型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更深入。

參考文獻:

[1]張光明,謝壽昌.生態位概念演變與展望[J] .生態學雜志,1997,16(6):46~51.

[2]Elton C.Animal ecology[M].London:Sidgwick and Jackon,1927:63~68.

[3]Gause G F.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M].Baltimore:Williams&Wilkins,1934:19~20.

[4]Hutchinson G E.Concluding remarks[J].Cold Spring Harbor Symp Quant Boil,1957,22:415~427.

[5]Whittaker R H,Levin S A,Root R B.Niche[J].Habitatand Ecotype Am Natl,1973,7(5).

[6]Odum E P.Basic ecology[M].New York:CBS College Publishing,1983.

[7]Leibold M A.The niche concept revisited:Mechanistic model sand community context[J].Ecology,1995,76(5):1371~1382.

[8]Pinakae R.Evolutionary ecology[M].6thed.San Francisco:Benjamin/Cummings Publ Com,2000.

[9]王剛,趙松嶺,張鵬云,等. 關于生態位定義的探討及生態位重疊計測公式改進的研究[J].生態學報,1984,4(2):119~126.

[10]馬世駿.現代生態學透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72~89.

[11]黃芳.優化旅游系統的生態學原理[J].生態經濟,2001(11):19~20.

[12]向延平. 基于生態位理論的旅游發展關系分析——以武陵源風景區為例[J].經濟地理,2009(6):1047~1050.

篇8

關鍵詞:經濟學視角 旅游管理 政府職能

引言

隨著旅游業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地位的不斷提升,政府在旅游業管理中的職能問題逐漸被提上議程。而經濟學中存在兩種對于政府在公共事務管理方面的觀點:一種強調自由主義,即放任市場調配資源,由市場來決定資源的去向,尊重市場的自發力;另一種強調理性決策,如著名的凱恩斯學派所支持的國家干預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認為政府應當通過政策干預調配資源,決定資源的去向。

當前國內旅游業已經處于急速發展的狀態,相關的問題也不斷暴露出來。此時探究政府在旅游業中應當扮演的角色——是作為“旁觀者”還是“干預者”就具有了現實的意義。本文將基于部分經濟學理論分析政府在現在的旅游管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建議。

政府旅游管理的經濟學理論基礎

(一)產業經濟學理論

1.產業結構理論。產業結構理論認為經濟的增長是一個產業的數量、結構和水平均衡發展、不斷提升而促進的過程,而非簡單的數量上的擴張過程。產業數量的發展即為國民經濟中產業的成長、成熟,產業相關經營者由無到有、由有到多的過程,伴隨著此過程必然會出現國民經濟某些衡量指標總量(如GDP)上的數字增長;產業結構的發展是指以產業數量的增長為前提和基礎,不同產業通過分配有限的生產要素,其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結構份額不斷優化從而引起產業逐漸興起的過程;產業水平的發展則是指存在于某一產業的生產技術、組織管理能力、經營能力等綜合指標的不斷提高過程。以上所述的產業結構三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如果這三方面中任意一個要素的發展處于低水平層次,與其他兩個要素的發展處于不配套狀態,那么此產業發展所促成的經濟增長也會是畸形的增長。

2.產業組織理論。產業組織理論致力于研究出可以促進市場有效競爭、最大化規模經濟效益的市場資源配置秩序。產業組織理論最早可追溯至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如何合理分工以節約社會成本。在其后的發展過程中,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劍橋學派、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新制度主義學派分別在產業組織理論的雛形中注入了對規模經濟效益的進一步研究和從交易費用、產權理論等角度出發對產業組織演變的新解釋。產業組織理論的探究和進步有助于政府引導產業合理發展,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效益。

在一定意義上,產業經濟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制定出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產業政策。諸多現實案例也進一步證明了,通過產業政策的相應調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市場失靈”的情況,增強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但是在產業經濟學理論中需要注意的是,產業政策并非恒久不變,事實上它是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各國要根據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在某種情況下,實施政府干預的硬性產業政策在另一種情況下,則需要減少政府干預度,實施干預程度較小的軟性產業政策。

(二)市場失靈理論

市場失靈理論是指市場在進行資源配置時存在局限性,由此便引出了另一個理論:政府失靈理論。由于實際中缺乏嚴格符合假設條件的“完全競爭市場”類型。而政府也并非“理想政府”。因此對于資源的配置而言,無論是單一的市場調節或是單一的政府干預均會存在不足之處。

市場失靈。在西方經濟學的論述中,市場失靈有以下幾種情況:信息不對稱,公地悲劇,負外部性。現實的經濟運行過程也證明了,完全放任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不能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經濟的正常運行既需要將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又不能完全放任其自發運行。需要政府的適時干預,針對市場調配的缺陷制定出相應的調整政策。

政府失靈。政府的干預也不一定能解決一切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政府自身宏觀調控方式不當,力度掌控不足或過度,導致政府干預無效而無法彌補市場失靈情況。其次,政府干預引來企業尋租行為,本來存在的問題不能得到解決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最后,社會經濟活動錯綜復雜,市場瞬息萬變,決策者掌握的信息不足或決策能力的局限性都增加了政府決策干預失誤的幾率,進而導致政府決策失靈。

因此在現實中,市場不萬能,政府政策也不是“靈丹妙藥”,只有將市場調節和政府干預最優組合,才會達到更好的經濟調節效果:即經濟學家所推崇的“凸性組合”。

政府旅游管理的現存問題

本文按照政府旅游管理之前、管理過程中、管理政策制定后的順序總結了由政府管理現存問題:

(一)旅游管理實踐先于理論產生

我國政府在實施旅游管理之前,缺乏指導實施具體管理行為的理論,這就意味著政府對旅游管理的實踐是一種缺乏配套管理理論基礎的實踐,自然所執行的政策無異于“空中建閣”。與旅游產業演進發展的實際情況相比,理論研究的滯后和支撐不足直接導致了諸多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如應對出境旅游快速增長的策略無法出臺。旅游法的規范難以快速確立等。

我國旅游法從1982年起數易其稿,很大程度上也源于薄弱的理論基礎無法支撐復雜現實問題的解決。1982年,國家旅游局召集諸多專家,組織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起草小組和工作小組,希望完成旅游立法方面的初稿。但其后經歷二十余年,修改十多次,此法仍然遲遲難以出臺,直到2013年才正式頒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立法機構與法律界高層意見不一致,另一方面由于國內旅游法制研究方面的專家較少,故而旅游立法工作只好長期停留在籌備階段,然而現實中的旅游管理行為卻在不斷面臨著新的挑戰。

(二)剛性統一忽視差異化訴求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時,默認的機制為“全國統一領導,地方政府具體負責,部門互相協調,各方聯動執行”。這樣的政策內容在很長一段時間曾經促進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但隨著各地旅游資源差異的不斷擴大,曾經的“剛性統一”政策已經無法很好地處理地區旅游管理中的問題,各地政府開始發出“由統一化到差異化管理”、“由剛性轉向柔性政策”的訴求。

在我國經濟發達的部分地區,地方政府進行旅游管理時,希望嘗試造就地方特色、符合地方風格的管理模式改革,卻常常由于與中央要求有所沖突遭遇改革阻力,在諸多經濟較落后的地區也出現了諸如此類的問題。地方政府在旅游產業發展管理中缺乏自,受到的上級政策束縛較多,面臨著改革的重重困難。

(三)交叉利益難以協調

我國的旅游多頭管理模式造成了諸多部門交叉利益的存在,因而在諸多管理政策出臺之后、實施當中,部門對旅游管理的相關規定無法達成執行一致性,存在諸多爭議。事實上,由于我國國家層面下達的很多政策具有普適性,不具有直接操作性,需要其中涉及到的旅游產業相關部門經過協調后制定出具體詳細的條規,更加劇了再協調過程中的部門博弈。例如,2001年國發9號文件初時起草中提出了對入境旅游者實行退稅制度的建議,其后遭到了有關部門的堅決反對,這進一步證明了國家層面的政策有可能觸及到某些部門的利益,進而造成一些旅游管理有利政策的流產。隨著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牽涉到的利益關系也變得更為復雜,這對我國政府應當如何更好地發揮其旅游管理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政府旅游管理的實踐路徑

(一)區域聯合推進理論研究

根據區域旅游資源的特點,促成區域聯合開發機構的形成,結合我國經濟發展和旅游業推進的現狀,利用區域高校分布優勢,邀請專家學者對不同區域在旅游產業定位、旅游市場細分及選擇、景點定價機制、景點開發策略、推廣營銷政策等相關專業理論進行深入研究,由區域聯合開發機構積極開展專家討論會,解決政府在實際旅游管理當中遇到的問題。除此之外,重點關注與我國旅游發展演變過程相似或相近的國家,借鑒其政府在旅游管理過程中的有效措施,為我國的旅游管理服務。

我國區域經濟差異化相對較為明顯,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因東部沿海、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具有不同的資源稟賦,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特征。鑒于旅游產業原本便是一個經濟依附性較強的產業,區域之間旅游產業發展水平的差異會因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表現出較大差別。所以在對不同區域旅游產業管理理論的研究過程中,要注意結合當地的特點,研究出針對性較強的理論,以便其可以真正地指導當地政府開展旅游管理的工作,而不是制定出一些具有通用性的“紙上空文”政策,對于現實沒有較大的指導意義。除了對區域差異化的研究外,研究重點還要考慮到民族差異、邊緣地帶的管理方法,使理論具有一定的彈性。

(二)允許區域性差異化的存在

目前,我國各區域之間旅游產業發展不平衡,雖然有先天的資源優勢和資源劣勢決定的客觀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政府管理和旅游資源營銷的主觀原因。國家應當鼓勵差別化管理,允許區域性差異化的存在,推進區域旅游業差異化演進,進而協調各地旅游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國家應當適度授予地方政府對旅游管理的自:首先,在旅游產業弱勢地區、保持優勢地區、強勢地區,中央應分別斟酌對地方政府的授權范圍,對于弱勢地區可給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力度。中央需要重視自身的導向性作用,對旅游產業弱勢地區政策有所傾斜,幫助這些區域逐步建立政府旅游管理體系。而對于其他兩類地區,可在實地考察后決定授權力度。其次,中央應在優惠政策的放開上賦予地方政府更大授權。例如,在貨幣手段方面,鼓勵地方政府采取多種方式開展旅游開發融資;通過國家開發銀行的融資政策,對中西部地區的重點項目安排導向性低息貸款;鼓勵中小旅游企業的發展;為鄉村旅游經營戶以村民聯保方式實現小額融資等。

(三)促進各利益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

在旅游管理的過程中,短時間內要改革現有的多頭管理模式要觸及各方利益,基本不具有現實操作性。所以對于各利益相關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各當事方需要互助合作。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協作進步。互助共贏。旅游業的發展是個動態的過程,是整體部門共同合作的過程,不可能由單個部門的努力一蹴而就,它需要政府部門、市場盈利機構參與主體、各個非盈利機構共同協商建設,從而逐步形成多中心管理模式,并不斷對政府管理職能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政府創新其管理組織結構。

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其他參與方修正、完善管理過程,與政府合作,以共同利益的謀取為核心的管理機制。并通過創建有效官民反饋機制,政府及時汲取民眾對旅游管理模式發展的意見,綜合各方意見,由政府主動承擔大部分責任,協調各利益相關部門的沖突。

篇9

關鍵詞:旅游;特色村鎮;品牌建設

引言:

旅游特色村鎮的品牌建設過程是從品牌定位到忠誠品牌的的一系列過程。第一步是旅游特色村鎮要根據自身的景觀資源特點尋找獨特品牌定位,這是品牌建設首要基礎和前提。第二步是依據品牌定位確立品牌識別系統,方便游客對村鎮品牌認識和了解。第三步是要對自身品牌進行市場宣傳。最后是要對已建立品牌進行管理,培養游客對自身村鎮品牌的忠誠度,從而最終形成穩定良好的口碑效應。

1.旅游特色村鎮的品牌定位

品牌經營中的第一要務是品牌定位,它是品牌建設的基礎步驟,也是品牌管理成功的先決條件。在品牌管理和營銷推廣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品牌定位是該品牌自身與品牌目標消費群之間對應建立的聯系,最終目的是將村鎮產品轉化為村鎮品牌,方便潛在游客認知、熟識并消費。

之前更多地用在企業使用品牌建設,但隨著旅游業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同質化景區出現,景區越來越缺乏自身獨特性,品牌建設逐漸開始被應用到旅游中來。創造一個獨特的品牌之前,我們必須先有明確的品牌定位,為品牌建設打下堅實基礎。雖然品牌定位只是品牌建設的一部分,但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品牌的差異性、旅游產品、促銷支持、管理、技術和服務的創新找準位置。

2.旅游特色村鎮的品牌識別系統

要使旅游特色村鎮品牌深入人心,就應以獨特的建設思路為前提。旅游特色村鎮的品牌建設戰略由品牌定位來確立,依據現有的景觀資源來設計轉化為視覺標識,運用當下多種傳播交流手段進行推廣,這就是品牌識別系統。旅游特色村鎮的品牌識別系統是由村鎮品牌名稱、村鎮品牌標志以及村鎮品牌形象口號組成。它是旅游消費者最先接觸到的代表性標志,游客會通過各種媒介直觀的接收到識別信號,進而了解其品牌文化和品牌內涵的深層次價值。從而使游客產生前往該村鎮的有力動機[1]。

3.旅游特色村鎮的品牌傳播體系

通過品牌的定位、識別,為了讓游客深入了解該特色村鎮,我們將打造品牌進入市場,出現了品牌傳播系統。宋永高在其《品牌戰略與管理》一書中指出:品牌傳播就是企業以品牌的核心價值為原則,在品牌識別的整體框架下,選擇廣告、公關、銷售、人際等傳播方式,將特定品牌推廣出去,以建立品牌形象,促進市場銷售[2]。通過有效的品牌傳播,可以使品牌為游客和廣大公眾熟知,促進品牌迅速發展。作為獨特的旅游產品,其生產和消費的同時性,游客只有到達景區后才能一探其真實面貌,所以利用品牌傳播來實現。因此,我們認為品牌和游客之間的溝通工具就是品牌傳播,它可以使游客直觀、明確地了解村鎮品牌的相關信息,從而使村鎮品牌在潛在游客的心目中更加根深蒂固。

4.旅游特色村鎮的品牌體驗

品牌體驗是顧客對經營者所做的一些營銷努力,比如在消費過程中或者購買產品或服務前后,而產生的自身感受。當然,品牌的產品和服務并不能完全展示出“體驗”的內涵。其內涵還包括顧客從認識到選擇、購買、使用、一直到重復購買這整個過程中與經營者之間的互動體驗。在體驗營銷者看來,品牌凝聚的是顧客對一種產品或服務的總體體驗。品牌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體驗的價值[3]。產品是顧客體驗的焦點。在游客出游之前,會通過相關的品牌傳播工具大致了解村鎮的相關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了解,會在游客心中產生一個品牌體驗的預期值。也就是說在游客出游之前,就會對村鎮的好壞產生一個主觀上的期望。當游客真正的游玩結束之后,游客會有一個真實的體驗和感受。游客再將這種真實的感受與其出游前的預期值相比較。如果實際感受高于其預期值,就說明這次品牌體驗是成功的。相反,如果實際感受低于其預期值,就說明這次品牌體驗是失敗的;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品牌體驗的建設。開發多樣化和特色化的產品,豐富其旅游經歷,更好地滿足游客多樣化的消費需要。另外還要合理地對村鎮進行開發與規劃,避免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度的商業化現象,注重本村鎮特色資源的挖掘。所以旅游特色村鎮不僅要宣傳好自身的品牌,當把游客吸引來之后,還要注重其體驗的效果,從而加強其品牌建設。

5.旅游特色村鎮的品牌忠誠度

游客對品牌的忠誠度是品牌成功的核心要素。品牌忠誠度是指旅游消費者在心理上對某一目的地品牌具有喜愛和信任,并在行為上重復購買該目的地品牌的旅游產品而放棄對其他目的地品牌的嘗試[3]。一旦游客選擇了某個村鎮品牌,并且與這個品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時,就會形成一種“情結”。游客就會與這個特色村鎮之間建立某種無形的情感關系,而且會對這個村鎮越來越信任、喜歡,最終無法與此村鎮割斷聯系,這樣特色村鎮就對游客形成了品牌忠誠度。所以旅游特色村鎮品牌忠誠度的提高不僅能擴大旅游目的地的市場占有率,還可以鞏固其競爭地位和相對優勢。在形成了穩定的忠誠度之后,游客對村鎮的滿意度會逐步提高,還會有重復出游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他還會向周圍朋友推薦此村鎮,從而產生一批新的游客,這要比村鎮進行廣告宣傳成本低得多而且還贏得了口碑。

結語:

發展旅游特色村鎮品牌建設,既可以升旅游特色村鎮知名度,也是實現當代鄉村旅游戰略轉型的一個方向,同時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江蘇省旅游特色村鎮的資源豐富,但針對其品牌建設的整體水平稍顯不足。只有深入研究旅游特色村鎮品牌建設的全過程,才能制定出相應的具體措施提升其品牌競爭力,促進旅游特色村鎮的長足發展。(作者單位:1.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2. 北京大地風景景觀規劃院;3. 鹽城紡織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澤華. 江蘇省旅游特色村鎮品牌建設研究――以周莊古鎮為例:[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篇10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農業;產業融合;國際經驗

一、引言

產業融合是指某一產業內部的不同行業或不同產業之間相互滲透,融為一體,進而形成新產業的發展演變過程。文化創意產業具有產業融合功能。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融合,將文化創意融入農業中,有助于提高農產品與服務的附加值,促進就業,提高農民收入,形成新的業態,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農業經濟增長點,促進農業生態化發展,提高農村的文明程度與居民的文化素養。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的融合總體上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一些發達國家的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的融合,經過較長時期的發展,相對比較成熟,經驗豐富。因此,研究國外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的融合經驗對我國農業的融合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國內針對國外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融合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有劉麗偉(2010)、劉麗影(2014)、程艷紅(2014)、王愛玲(2014)、楊薪燕(2015)及廖軍華(2016)等。現有研究均是從各個國家創意農業的特征出發,針對各國的模式進行分類,而從產業融合角度出發,通過產業融合的類型對各典型國家進行模式分類的研究幾乎沒有。產業融合理論是研究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融合問題的重要理論基礎,因此,本文試圖從現有針對產業融合理論中的產業融合類型角度出發,來分析各典型國家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融合的情況,將各國融合情況進行歸納。

二、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融合的類型

國外學術界針對產業融合類型的研究主要有FreemanC.(1997)、Greenstein S.(1997)、Pennings J.M.(2001)、MalhotraA.(2001)、Stieglitz N.(2003)以及Hacklin F(2005)等。國內方面,主要有厲無畏(2002)、馬健(2002)、胡漢輝(2003)、周振華(2003)、羅奕(2007)以及胡永佳(2008)等。

以上不論國內、國外,對于產業融合類型的劃分均不是針對哪兩個具體產業的融合而言的,因此,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這兩個具體產業融合的類型,應在綜合以上分類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兩者的特征進行具體的考量。文化創意產業具有文化性、創新性、滲透性、高增值性、高科技性等特征,傳統農業是自然與經濟再生產活動,具有地域性、季節性與周期性、技術性等特征。筆者認為,考量到兩產業的具體特征,借鑒胡漢輝(2003)對于產業融合的分類方法,指出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兩者融合的類型可以劃分為滲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組融合三類如圖1所示。

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的滲透融合是指將文化創意與高新技術滲透到農業中,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創新創意和技術水平。比如,將創意和技術融入農產品中,提高產品的文化內涵和科技含量,又如,用技術和創意開發新的創意農產品;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的延伸融合是指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的產業功能互補及延伸,賦予傳統農業以新的附加功能和產業屬性,形成新的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的重組融合是指引入文化創意因子,將包括種植業、養殖業和畜牧業等傳統農業,重新整合,形成現代生態農業、鄉村文化旅游等新興業態。

三、典型國家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融合的類型

根據以上分類,筆者將針對荷蘭、美國等典型國家的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的融合的類型進行分析:

1.荷蘭

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融合走在最前端的當屬荷蘭,融合的類型包括滲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組融合三種。荷蘭被稱為“地理上的侏儒,經濟上的巨人”,這個領土的四分之一位于海平面以下、人均耕地不足一畝的國家,盡管不具備農業發展的自然稟賦優勢,卻創造了農業經濟的奇跡,這與技術與創意的開發與投入是密不可分的。正因為技術和文化創意等創新因素的融入,滲透融合的發生,使得荷蘭的創意農業世界領先。而將文化創意和高新技術融入農業生產中,成就了荷蘭世界聞名的花卉業,荷蘭的花卉產業,產業鏈完整,是典型的園藝型創意農業,此為重組融合。

延伸融合體現在文化創意的融入賦予了傳統農業以新的附加功能和產業屬性。荷蘭春季花海的農田景觀,花田中,創意性的點綴風車、農莊等建筑,使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還附加了審美性,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融合。荷蘭各地在郁金香花開的季節都會舉辦郁金香節等農業節慶,節日活動多種多樣,具備吃、玩、觀賞、教育等多種功能。荷蘭的庫肯霍夫公園是著名的創意農業為特色的主題公園,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主題公園,在郁金香的花期時節,除了可以欣賞公園的郁金香花海外,還會舉辦花展、栽培技藝示范以及插花藝g展等活動。

2.德國

德國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的融合,也體現在滲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組融合三方面。德國大力發展以市民農園和休閑農莊為代表的創意農業,將創意融入傳統農業,使德國的農業附加了社會生活功能,滲透融合的基礎上產生了延伸融合,延伸融合的基礎上發生了重組融合,產生了市民農園和休閑農莊之類的新型業態。市民農園是市民承租近郊農田,親自耕種,回歸自然,享受田園生活的樂趣。休閑農莊將農產品生產與休閑旅游、會議培訓、科普教育等結合起來。休閑農莊多建在林區,森林資源本身具有防風、凈化空氣等環保功能,與旅游度假結合,增加了其經濟功能,與科普教育結合,又附加了其社會生活功能。有代表性的比如德國慕尼黑的都市型創意農業“綠腰帶項目”。“綠腰帶”指的是連接慕尼黑城市和鄉鎮的沒有建筑物的地帶,“綠腰帶項目”創造性的設計了一系列的包括干草方案、菜園方案、森林方案、騎馬心理治療項目等方案,這一系列的項目實現了環保、經濟、教育與市民精神生活品質提升的多贏。

3.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的創意、技術向農業的滲透融合也極具代表性。滲透融合的基礎上發生了延伸融合和重組融合。延伸融合體現在:美國地廣人稀,具有發展農業生產的良好先天條件,美國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大國。玉米是美國糧食作物中種植面積最大的一種,有適宜玉米種植的玉米生產帶。美國人將創意融入玉米生產中,創造了玉米迷宮。玉米的種植按照預先設計好的迷宮地圖展開,吸引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游玩。另外,美國也會舉行各種各樣的諸如草莓節等的農業節慶,將農業與休閑觀光、文化創意融合起來。

重組融合體現在:美國的垂直農業,將創意與科技融入農業生產中,利用先進的技術在城市里建造垂直農場,開展農業生產。垂直農場模式改變了人們傳統思維所理解的農業生產,打破了農業生產受到土地資源局限性的影響,也打造了城市獨特的農業景觀以及創新了食物的生產方式。

4.日本

盡管日本領土面積小、耕地少,但是具有世界領先的科技,日本的農業發展也十分注重科技創意的融入,滲透融合成就了有代表性的陽臺農業、屋頂農業以及植物工廠等延伸融合和重組融合的具體表現形式,陽臺農業、屋頂農業以及植物工廠等都是日本科技、創意與農業生產融合發展的產物。陽臺農業和屋頂農業就是利用陽臺、屋頂進行農作物種植,居民享用自己種的農產品的同時,也體驗了田園生活的樂趣。植物工廠是將工業生產的理念和體系融入農業生產中,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使農作物的生產也變成了工業生產的車間和流水線一樣,消除了傳統農業對土地、氣候、光照等的依賴。日本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的融合的一個典型是稻田藝術,這也是重組融合在日本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融合上的特色表現形式。農作物的種植按照預先設計的圖案進行,通過播種上面的一些特殊處理,使農田在農作物生長的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的景觀,吸引了游客旅游觀光的同時,也為農產品提供了銷路。

5.英國

英國文化創意產業與r業的融合,更多的體現在滲透融合和延伸融合上。英國是較早發展農業文化旅游的國家,英國的農業文化旅游將農業、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有機融合。將田園的休閑觀光與英國鄉村特有的民族文化結合起來,順應了城市居民的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以及經濟發展帶來的居民消費需求層次的提升。英國的農場有很多都開展農業旅游,生產經營由農場主負責,這種小型私營農場為游客提供鄉村生產生活的體驗、提供特有的手工藝品銷售、田園風光的景致以及其他相關服務。

6.法國

法國的農業發展十分注重農業的生態功能,農場向大型化發展,實現了農作物規模化、專業化生產。一些葡萄園提供葡萄種植、葡萄采摘、葡萄酒釀造以及園區旅游等多種體驗服務。城市里,滲透融合,融入創意,將瓜果蔬菜以及花卉的種植與城市景觀設計結合起來,實現了傳統農業的生產功能與現代農業的多樣化功能的延伸融合。薰衣草種植是普羅旺斯地區的主導產業。通過花田景觀、農業節慶等多種形式,普羅旺斯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旅游觀光。薰衣草盛開呈現出花海的美景,各地舉辦的薰衣草節把各種薰衣草的特色產品拿到集市售賣,并與當地特色文化有機結合,重組融合,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農業旅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