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脈診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06-27 18:00: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脈診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醫脈診的方法

篇1

【關鍵詞】脈沖無線電引信發射機;DDS;FSK

1.脈沖無線電引信發射機組成

在無線通信中,通信發射機的作用是產生一個功率足夠大的高頻振蕩送給發射天線,通過天線轉換成空間電磁波傳送到接收端。它由調制信號發生器、調制器、高頻振蕩器及電源組合組成。調制信號發生器是一個自激間歇振蕩器,其間歇振蕩器的脈沖重復頻率為400Hz。由調制信號發生器產生一個有一定重復周期、幅度為500~600V的正脈沖,加至調制管,使調制管開啟,輸出一個幅度達2000V的正脈沖,加至高頻振蕩器,以調制高頻振蕩器,產生一個高頻脈沖信號[1]。DDS即直接數字頻率合成技術,可以產生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脈沖信號,應用于引信具有很大的優勢。

2.DDS的基本原理與參數計算

一個直接數字頻率合成器由相位累加器、加法器、波形存儲ROM、D/A轉換器和低通濾波器(LPF)構成。

直接數字頻率合成技術(DDS),是從相位概念出發,對需要合成信號的波形進行相位分割,對分割后的相位值賦予相應的地址,然后按時鐘頻率以一定的步長抽取這些地址,利用信號相位與幅度的關系,按照一定的步長抽取相位累加器地址的同時,輸出相應的幅度樣值,這些幅度樣值的包絡就反映了需要合成信號的波形。這樣,當波形ROM中存入不同波形幅度值時,DDS就可以產生任意波了。

相位累加器是DDS的核心部件,其內部由級聯的加法器和相位寄存器構成。在時鐘脈沖的作用下,加法器將頻率控制字與累加寄存器輸出的數據相加,相加后的結果送到累加寄存器的數據輸入端。累加寄存器將加法器在上一個時鐘作用后所產生的新相位數據反饋到加法器的輸入端,以使加法器在下一個時鐘的作用下繼續與頻率控制字相加。這樣,相位累加器在參考時鐘的作用下進行線性相位累加,當相位累加器累加滿量時就會產生一次溢出,完成一個周期性的動作,這個周期就是DDS合成信號的一個頻率周期,累加器的溢出頻率就是輸出的信號頻率[2]。

3.產生脈沖波形

應用DDS芯片采用FSK調制產生脈沖波。FSK是頻移鍵控調制的簡寫,即用不同的頻率來表示不同的符號。例如2KHz表示符號0,3KHz表示符號1。采用不帶斜坡的FSK調制生成脈沖波,抗噪聲和抗衰減性能好,穩定可靠。

用AD9852芯片產生脈沖波。AD9852可編程操作模式有五種。通過對控制寄存器中的三位數可選擇模式,表1列出了每種模式的重要功能及其實用性,當選擇不帶斜坡的FSK調制(001模式),實現的即為頻移鍵控,產生脈沖波。

在這種模式下,輸出頻率值被裝載在頻率調諧字寄存器1和2中以及29芯腳的邏輯電平中(FSK/BPSK/HOLD),29芯腳為低時選擇F1(頻率調諧字1,16進制的并行地址4-9);為高時選擇F0(頻率調諧字0,16進制的并行地址A-F)。頻率變化為相位連續的,而且同29芯腳上FSK數據保持一致。

FSK/BPSK/HOLD引腳描述:多功能復用引腳。FSK工作模式下,低電平選擇頻率F1,高電平選F0。

AD9852內部有兩個頻率寄存器,可以設定兩個不同的頻率F1和F0,如果在控制寄存器中設置了第29腳FSK/BPSK/HOLD為FSK模式,則輸入該引腳的數字信號將被調制到F1和F2 上,低電平時輸出F1 頻率的信號,高電平時輸出F2 頻率的信號。

當F1為鍵盤輸入頻率,F2=0,時,FSK調制輸出結果就為一脈沖波形。脈沖波的頻率隨著鍵控信號輸入的頻率變化,鍵控信號輸入為時鐘頻率F0,則脈沖波的頻率為F0/2。

4.軟件設計

編程時采用模塊化的編程方法,每個模塊是一個結構完整、相對獨立的程序段。這些程序可以任意調用、修改,這樣,使整個程序結構清晰,組合靈活,維護調試方便。AD9852的通信方式有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兩種,并行通信的最大速度可以達到100MHz,而串行通信的最大速度是10MHz。使用串行口可以使電路簡化,因此本系統中,單片機對DDS的參數控制均通過并行口通信方式。

單片機的主要工作是對鍵盤進行掃描,從鍵盤接收相應的鍵值,包括合成信號的頻率,幅度的放大和衰減倍數以及各種功能按鍵的值,再通過鍵值解釋程序執行相應的操作。AD9852的D0-D7口分別與AT89C51的P2.0-P2.7口相連,接收到需要產生的頻率數據后,單片機經過內部運算得出AD9852產生該頻率所需的頻率控制字(十六進制),在寫時序控制下 ,將數據寫入AD9852內部的各個寄存器,產生所需的合成信號。為了實現數字調制 ,可由單片機產生一脈寬調制信號,作為內調制源接到AD9852的數字調制輸入管腳,實現內部數字調制。

5.仿真結果

系統設計完成后,采用MATLAB進行仿真驗證。從仿真情況看,脈沖波的頻譜純度和穩定度比較高,均達到設計要求。

6.結論

本文介紹了DDS芯片AD9852的原理和特點,設計了單片機控制的DDS芯片產生脈沖信號的脈沖引信發射機,并進行了仿真。該脈沖發生器具有頻率分辨率高,頻率切換速度快,體積小,質量輕等多個優點,減小了信號帶寬,調高了頻帶利用率,包絡恒定,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提升了脈沖無線電引信的作戰性能。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脈診實訓;多元化;教學改革;中醫診斷學

《難經》云:“切脈而知之謂之巧”,道出切脈是一種技能、本領,要勤于實踐,方可熟能生巧。因此,課堂上的理論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運用、踐行脈學理論,體悟脈學文化。為此,我們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訓練學生的診脈思維和操作技能,并通過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對實訓結果進行客觀、有效地評估,使學生真正掌握切脈的技能,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以更好地服務于臨床[1]。

1脈診多元化實訓

1.1集中示教

30名學生在脈診實訓室集合,帶教老師將脈診操作的重點及注意事項進行回顧并演示。1.1.1理論講解再現著重回顧切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切脈者與受診者的坐位,受診者的姿勢及脈枕墊的放置),如何正確確定三關,如何布指、運指,切脈時間的把控及脈象要素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正確的是獲取準確脈象的前提,規范的操作才能體會到客觀真實的脈象信息。1.1.2教師切脈演示脈診理論回顧后,教師進行切脈演示。首先,隨機讓一名學生模擬受診者進行姿勢(平臂、直腕、仰掌、前臂與心同一水平)演示,教師給予適當的糾錯指導并演示操作脈診墊的正確手持姿勢及放置位置,提醒學生脈診墊不是切脈的道具,放置的位置會對脈位的深淺產生影響,過于靠前脈位會變深,過于靠后脈位會變淺,從而導致脈象結論失真。其次,在學生的配合下,指導教師現場演示切脈的操作過程:師生模擬醫患側向坐,切脈者中指找到腕后高骨(橈骨莖突),前后、左右推移尋找,確定脈象位置定關,依次定寸和尺。三指指端平齊,略呈弓形傾斜,與受診者體表約呈45°角,教師在操作過程中要強調為了獲取指感清晰的脈象,要用指目切脈,因為指目部位觸覺較靈敏,與脈體接觸面積小,推移靈活,便于指力調節,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不準確。同時布指要注意與患者手臂長短進行疏密的調整等。由于指力比較抽象,在指導學生切脈體驗的環節給予指導講解。總按、單診的演示操作中,提醒學生不要將其他手指翹起,避免出現蘭花指。通過指導教師的操作演示,讓學生通過視覺刺激更直觀地學習切脈的方法,加深理解和認識。

1.2分組體驗

通過脈診知識的回顧和切脈操作方法的演示,學生對如何切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學以致用,趁熱打鐵,讓學生親自體驗,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根據脈診實訓室的實際情況先將30名學生分成2大組,真實脈象體驗組和儀器模擬體驗組。學生隨機6人組成1小組,共5個小組。大組間角色在課程中間時段進行交換體驗,即真實脈象體驗組變成儀器模擬體驗組,反之亦然。1.2.1真實脈象體驗組(1)指導學生切脈。小組內學生2人互相切脈,教師給予手把手的指導、糾錯,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準確地確定寸、關、尺三關的位置及正確布指。由于指力比較抽象,舉、按、尋力度如何把握,如何調節指力及推移尋找脈動最明顯的部位,讓指導教師當模特,學生在老師手臂上操作,或者指導教師在學生的手臂上直接操作,讓學生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完成知識的內化與重構,從而真正學會如何切脈。(2)同學間交互切脈。學會切脈的方法只是第一步,切脈的最終目的是辨識常脈與病脈,通過病脈的識別給臨床辨證提供重要依據。常脈是正常人在生理條件下出現的脈象,具有“胃、神、根”的特點,不是固定不變的某種脈象。由于學生大多為“常人”,通過小組內同學間的相互切脈,訓練一息4~5至的技能;并認真體會脈有胃氣、有神氣、有根的指下感覺,讓學生認識到正常人的脈象也有差別,而不是完全相同的,從而對正常脈象有更加客觀、全面、深刻的理解,正所謂“知常達變”。(3)障眼雙盲切脈。脈診的基本環節是診脈的方法、脈象的辨認、脈象的確定、脈象的臨床意義分析,其中脈象的辨認是各個環節的關鍵[1]。脈象的辨識主要靠指下的感覺,故而很多中醫后學都有“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的困惑,但是,脈象也有其客觀性,脈象要素就從8個方面比較客觀的描述了脈象的特點,提供了解開困惑的金鑰匙。學生通過前面幾個環節的訓練基本掌握了正確切脈的方法,障眼雙盲切脈環節的訓練,旨在幫助學生靜氣凝神,專注指下,辨識不同的脈象。過程如下:小組內每名學生用眼罩將雙眼遮住,依次給其他5名學生切脈,從脈象8要素認真體察脈象,做好記錄,并記住每個同學的脈象特征。障眼雙盲切脈法的優點在于更貼近臨床,也更加符合中醫的思維。學生通過訓練,能做到從脈象8要素辨識脈象,體察不同個體的異同點,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的困惑。1.2.2儀器模擬體驗組脈診實訓除了真實脈象的體驗外,還引進了儀器設備,脈象儀器的使用,是脈診客觀化研究成果反哺教學的最好體現。指導教師先對儀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進行講解,而后讓學生體驗。(1)脈象訓練儀體驗。脈象訓練儀模擬人體的常脈和病脈,讓學生在接觸臨床前對常見病脈有了切身的體驗,對病理脈象的指感及特征有了更直接的經驗積累,是與理論知識的互補,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熱情。同時,指導教師要提醒學生,脈象訓練儀所模擬的脈象與人體的脈象有一定的差別,要辨證地對待,隨時與指導教師溝通。(2)脈象采集儀體驗。脈象采集儀相對于脈象訓練儀更加客觀、準確,能真實地依據脈象8要素描記出每個受診學生的脈象,并輔以脈圖和結論,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個體脈象的差異及左右兩手脈象亦可不同,從而領悟到脈象的玄妙和中醫的博大精深。

2脈診多元化考核

脈診實訓環節結束后,為了客觀地考察、評價學生的實訓效果及對脈診知識的掌握情況,設計了脈診2站式考核。

2.1脈診實訓抽簽考核

第1站考核為脈診理論知識與操作方法演示。操作如下:學生隨機抽取考核題簽,按照題簽的題目要求作答或操作演示,指導教師根據學生作答情況給予賦分。此種考核方式涵蓋的知識點較全面,從總體上考察學生脈診學習的情況。

2.2障眼雙盲切脈考核

以小組為單位,被考核學生用眼罩遮住雙眼,指導教師隨機從小組內的其他5名學生中選出1名學生,要求被考學生通過脈象辨識,說出該名學生的名字,如果辨認正確,則要求其說明是根據該同學的哪些脈象特征進行辨識的;如果判斷錯誤,則讓其再次辨識錯誤的2名同學的脈象,并指出他們脈象的不同點。指導教師根據學生作答情況給予賦分。此種考核方式主要考察學生辨脈識脈的能力。

3教學效果與反饋

脈診實訓與考核多元化的探索,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動手能力,學生的滿意度可達90%以上。同時,有學生希望能增加脈診實訓的時間,亦有學生反映對病脈的體會有些不夠,學生的建議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和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會進行調整。

4結語

脈診多元化實訓的開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讓抽象深奧的脈象變得具體形象;同時多元化考核方式更拉近了教學與臨床的距離,讓所學的知識富有生命力[2]。當然,脈診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日積月累,在實踐中不斷歷練、積累經驗的過程。初學者沒有機會到臨床體會各種脈象,無法獲得對脈象指感、特征的直觀認識。通過脈診多元化的實訓與考核訓練,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對中醫常見脈象得到強化訓練,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醫脈診教學過程中的學習難度大、時間長的問題[3,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林雪娟,閔莉,甘慧娟,等.中醫脈診臨床模擬訓練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7(1):143-145.

[2]梁玲,聶堅,張建英.中醫診法實訓教學模式的實踐與體會[J].中醫藥導報,2015,21(22):112-114.

篇3

【關鍵詞】 脈率; 疾脈; 數脈; 結脈; 規范

脈診是中醫學中最具特色的診斷方法之一,它對識別疾病的病位和病性、推測疾病的病因和病證、判斷疾病的進退和預后,都具有重要意義。由于中醫脈象其概念本身較籠統,具體的判別標準較模糊,對一些脈的脈象表現又存在爭議,缺乏客觀判定標準,影響了臨床診脈的準確性,診脈時分歧較多,常因醫生診斷不同,同一病人的脈象診斷也有不同。這不但成為某些人指責中醫脈診不科學的口實,而且使一部分中醫認為脈診無用,對脈診失去信心。因此,脈象規范化、標準化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眾多醫家對于某些脈的脈率說法不一,脈率的規范化、標準化問題值得注意。

28 脈中,脈率出現異常的有遲脈、緩脈、數脈、疾脈等。對數脈脈象的描述,最早見于《脈經》,曰:“去來促急”,又有夾行小注曰“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數者進之名。”這個六七至道出了數脈的特點,爾后歷代脈學書多是以一息六至作為規范的,如《瀕湖脈學》曰:“數脈息間常六至。”但數脈的脈率在一息六至的基礎上亦應有一定的變動范圍,有不少醫家注意到了這一點。如《難經集注》曰:“去來急促,一息過五至,名數也。”《脈如》曰:“數者脈息輻輳,六至以上。”后來疾脈從數脈中分出,一息七八至為疾脈,數脈的脈象應該很清楚了,古人的這些認識已經為數脈脈率的規范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可令人遺憾的是,至今對此仍是說法不一。如國家“十五”規劃教材《中醫診斷學》認為一息五至以上不滿七至為數脈,脈搏 90 ~ 130 次/min[1],而國家統編五版教材《中醫診斷學》和 21 世紀課程教材《中醫診斷學》則言一息五至以上為數脈,脈搏90次/min以上[2,3],此外,還有人認為數脈的脈率在96 ~ 120次/min之間[4],這就讓人感到莫衷一是了。仔細分析,一息五至以上為數脈的說法不確切,因為一息七八至為疾脈這已得到公認,就連這兩本教材本身也是這樣寫的[2,3],而一息七八至也屬于一息五至以上,那么它到底該算是哪個脈呢?這就把數脈與疾脈的脈象搞混了。因此,綜合古今文獻和臨床實際情況,數脈為一息五至以上不滿七至的說法應該是準確的。

對疾脈的脈率,古今看法較為一致,均認為是一息七八至。《診家樞要》曰:“疾,盛也,快于數而疾。呼吸之間,脈七至八至”。《診家正眼》曰:“疾為急疾,數之至極,七至八至,脈流搏疾”。國家“十五”規劃教材《中醫診斷學》認為一息七八至為疾脈,脈搏140 ~ 160 次/min[1],而 21世紀課程教材《中醫診斷學》則言一息七八至為疾脈,脈搏 140 次/min以上[2]。但是,我們必須考慮到,一息超過八至的脈盡管在臨床上出現得很少,可并不是絕對沒有,如《難經》云:“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脈也”,《察病指南》亦云:“一呼一吸脈六至者曰數,為始得病,七至者曰極,八至者曰脫,九至者曰死,十至者曰墓,沉細者困在夜,浮大者困在晝,十一十二至者曰死,沉細夜死,浮大晝死,此為陽病之至脈也,故曰陽病脈數。”而這樣的脈并沒有相應的脈名,由于其臨床意義與疾脈一樣,可以將其歸入疾脈,因此我們認為,疾脈的脈率定為一息七至以上、脈搏140次/min以上可能更為合適。

結脈的脈率,也有須加以規范之處。記載結脈脈象最早的書籍是《難經》。《難經·八十一難》曰:“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至于結脈的脈率,文中沒有提到。直到東漢,張仲景認為結脈的歇止是緩中一止,《傷寒論·辨脈法》云:“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脈經》亦云:“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三指禪》云:“結脈遲中止,陽微一片寒。”國家“十五”規劃教材《中醫診斷學》和21 世紀課程教材《中醫診斷學》皆認為結脈的脈象是脈來緩慢、時有中止、止無定數[1,2]。可見結脈脈來緩慢而有不規則的間歇的脈象得到公認。但結脈脈來緩慢到底是指一息四至的“緩”還是指一息不足四至的“遲”,它的脈率到底是 60 ~ 70 次/min,還是70次/min以下或者是60次/min以下,卻說法不一。《活人書》《瀕湖脈學》《診家正眼》《醫學心悟》《醫宗金鑒》《脈法統宗》等都說結脈是緩而時一止,《診宗三昧》《脈理求真》《診脈三十二辨》《脈如》等書則認為結脈是遲緩而時一止,《脈語》《通雅·脈考》《三指禪》《醫學實在易》《中國醫學大辭典》等書則認為是遲而時一止。這些不同的表述容易讓人困惑,因此也有必要對此作出規范。筆者認為,結脈的緩慢應理解成慢于正常脈象,脈來一息四至或一息不足四至,即70次/min以下,時有中止,止無定數,即為結脈。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現在一般認為,正常脈象一息四到五至,脈搏72~80次/min ;一息超過五至以上為數脈或急脈,脈搏90次/min以上。那么,如果脈搏為81~90次/min,脈率是否正常,這算是什么脈象呢?對此未有明確說法。因此也有必要由專家研討對此作出規范。

某些常見脈脈率不規范的問題,不僅不利于脈診的教學和臨床應用,它還影響到脈診的科學研究。因此,應盡快組織全國相關領域的專家,在對古代醫學文獻全面整理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脈診研究成果,提出各脈規范的脈率標準,以促進脈診的普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文鋒,莊澤澄,吳承玉,等.中醫診斷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15.

[2] 季紹良,成肇智,陳 群,等.中醫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4.

篇4

1腹診的淵源

關于腹診的最記載當屬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黃帝內經》、《難經》為中醫學腹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為后世腹診的發展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據筆者統計,涉及腹診的條款250條有余,《內經·脈要精微論篇》已有:“知內者,按而紀之。”《素問·腹中論》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靈樞·水脹篇》曰:“腸覃何如……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系,癖而內著……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如此均以腹診為依據,對多種疾病作出診斷。

至漢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對腹診論治做了全面的論述,其中包括腹部不同部位及表里的腹診方法,并和臨床證修建及其它診斷方法(如脈診〉等相結合,進行客觀地綜合分析,開創其腹診論治的先河,在原文的397條中,涉及用腹診多達140多條,占全書1/4以上,如胸滿、胸中窒、胸脅苦滿、心動悸、心下悸、心下痞、心下痞硬、腹中寒、腹中痛、腹脹如水狀、少腹滿、少腹拘急等等,其論述過程中有證、有方,除了對中醫腹診的發展,更是中醫“辨證“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后來隨著腹診的應用,諸多醫家不斷的發展完善。晉代葛洪《肘后方》有“胸脅腹內絞急切痛,不可抑按”。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全書67個病癥,1729個病候,也將腹診反泛應用于內、外、婦、兒等病癥中。唐代《千金要方》、《外臺秘要》,也有不少的記載。成無已《傷寒明理論》曰:“大抵看傷寒,必先觀兩目,次看口舌,然后從心下至少腹以手攝按之,覺有硬功夫滿者,則當審而治之。”李東垣《脾胃論》和朱丹溪《丹溪手鏡》等對腹診也略有論述。明末吳又可《瘟疫論》中也有關于腹診病機的進一步完善。清代醫家俞根初在《通俗傷寒論》中“按胸腹”一節,明確提出了“腹診”一詞。

2腹診的內容

腹診本身存在兩種認識,一種是狹義腹診,是指胸腹部的按診(或觸診),僅屬于中醫四診中的切診內容之一,之前所述清代醫家俞根初著《通俗傷寒論》述胸腹者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若欲知其臟腑何如,則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診。”當代醫家葉橘泉認為:“腹診就是望、聞、問、切四診之一的切診。”二是廣義的腹診,是反映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在胸腹部的綜合運用,從《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古典醫籍的記載及臨床運用一看,以切診為主,望、聞、問四診合參。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隔絡脈,出于左乳下,其動應手,脈宗氣也,按之應手,動有不緊,緩而不急者,寒氣積于胸中也;其動微而不見為不及,宗氣內虧;或動而誚為太過,宗氣外消也。”所以通過察看胸部,按虛里來感知疾病的輕重。《類樞·師傳篇》曰:“胃中熱,則消谷、心善饑,臍以下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通過感知肌膚的寒溫,來把握邪正盛衰及病變的性質。《靈樞·百病始生篇》曰:“著于伏沖之脈者,按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于兩腹如湯沃之狀。”《難經·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肋下如覆杯,有頭足;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下心;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杯;腎之積,名曰賁豚,發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所以通過腹診,觸摸脘腹能辨腫塊之形狀、性質,以此來判斷病證。《金匱要略》曰:“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通過切腹部,來明確痛處,把握疾病的病變部位及病機。《靈樞·厥病篇》曰:“與背相控,差瘛,如從后觸其心……先取京骨、昆侖,發狂不已,取然谷。”

可見腹診內容之豐富,有虛里診、胸腹診、臍診及腹部穴位診等多個方面。方法涉及觸、按、捫、推、探、彈、擊等諸法,與現代醫學所施用的腹診在方法及目的有所不同,客觀存在,不是為了直接觸知腹部內臟或組織的病理解剖的變化,而是建立在解剖學和中醫臟腑經絡學基礎之上,以査知氣血水濕在人體分布的情況,從而來測知病變,確定寒熱虛實。

3腹診的應用

腹診可以作為一門獨立的診法應用于臨床,但仍不能地究地孤立看待它。可以根據腹診提供的依據,來幫助指導臨床實際應用。如定病位、病性、病程,診治疾病,指導臨床用藥,進一步可判斷預后和轉歸等。

3.1定病位《諸病源候論·肝病候》曰:“肝氣盛,為血有余,則病目赤,兩脅下痛引小腹。”《諸病源候論·小腸病候》曰:“其氣盛為有余,則病小腸熱,焦竭平澀,小腸嗔脹。”《金匱要略》中“肝中風者,頭目眩、兩脅痛”,“積者臟痛也,終不移,聚者腑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類樞·脹證》曰:“肝臟者,肋下滿而痛引少腹”,“膽脹者,肋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3.2定病性《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葛亮脹腹大,皆屬于然”,“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諸病源候論"疝病諸候》曰:“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繞胳痛,自汗出;或冷氣逆上搶心腹,令心痛;或里急而腹痛。”《金匱要略》曰:“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

3.3明診斷供鑒別《靈樞·厥病》曰:“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金匱要略》曰:“魷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望診遵經》曰:“至若按其腹……隨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狀,為水脹”。《醫宗金鑒》曰:“臍旁左右一筋疼,突起如弦痃證名,僻在兩肋名曰癖”。《靈樞·水脹篇》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并對其具體陳述,通過這幾種疾病的相互比較,就能作出診斷。《諸病源候論》對“腹水、積聚、癖病、霍亂”等,在闡明其共同表現之后,又分而論之。

3.4指導治療《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曰:“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金匱要略·腹滿寒商宿食病脈證治第十》曰:“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3.5辨預后《素問·平人氣象論》曰:“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類樞·玉版篇》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滿,其脈大,是二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也矣。”《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曰:“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腹滿者難治。”《諸病源候論·久心腹痛候》曰:“心腹久痛,冷氣結聚,連年積歲,日月過深,變為寒疝。”以上等論述都表明,某些病變的發生發展過程,常可出現疑難重癥,甚或危癥,在審病時尤其應該重視,以腹診為主,結合四診,來推斷疾病預后,適時給予處理,解除病患疾苦。

4結語

篇5

婦女懷孕后,到底是男是女,都想早知道。由于受中國傳統觀念“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的影響,多數人的骨子里都想要個男孩。現在醫學發展了,做個B超檢查就能確診。有的孕婦經檢查若是男孩則保留,若是女孩則棄之,結果導致初生嬰兒性別比例失偏。為此國家明文規定,禁止使用B超做性別鑒定,這樣一來有些孕婦便求助于中醫。而中醫診病,傳統方法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而確定,摸脈診病只是中醫四診之一。有些人片面的認為中醫診病就是摸脈,摸脈診病最神秘、最神奇和最準確。所以民間百姓認為摸脈可以測男女。現在互聯網上也有帖子,詢問此問題,并發表自己的觀點與體驗,那么摸脈到底能否測男女(性別)?

1 摸脈測男女,乃遵“男左女右”學說

摸脈測男女,首見于中醫第一部脈學專著晉•王叔和《脈經》。如《脈經•卷第九•平妊娠分別男女將產諸證第一》云:“婦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又法,尺脈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1]據經文凡是脈象表現為左側“疾、尺脈偏大”者則診為男;而右側“疾、尺脈偏大”者則診為女。即“左大順男,右大順女”,何也?此源于“男左女右”之說。歷代醫家多宗其說并皆遵從,如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婦人方•妊娠惡阻第二》、元•滑壽《診家樞要•婦人脈法》和明•李中梓《診家正眼•女人脈法》等,皆有相同、相似論述。《脈經》、《診家樞要》和《診家正眼》這三部脈學專著,對歷代醫家影響巨大,凡為醫者皆遵從之,未有超出其左右者,其觀點和論述至今仍沿用。上述脈學著作所論是摸脈測男女、“男左女右”之說的理論根據所由來耳!

再如《脈經•卷第九•平妊娠分別男女將產諸證第一》云:“遣妊娠人面南行,還復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又法,看上圊時,夫從后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也。”[1]此非以“摸脈測男女”法,而是根據孕婦回首是左是右來判別男女,民間也有流傳,據經文之義亦系“男左女右”之說。或用孕婦之夫的是否有核來驗證“男左女右”這一說法,如《脈經•卷第九•平妊娠分別男女將產諸證第一》云“又法,婦人妊娠,其夫左有核是男,右有核是女也。”[1]此法實屬荒誕。上述非“摸脈測男女”之法,在《千金要方•卷二•婦人方•妊娠惡阻第二》[2]也有相同記載。

“男左女右”之說由來已久,實際上是由中國古代哲學陰陽學說取象比類推演而來。

2 “男左女右”,實系陰陽學說之推演

陰陽學說是古代哲學范疇,是研究陰陽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并用以闡釋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理論,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釋宇宙變化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3]。實際上是一種說理的工具。

根據陰陽學說的理論,宇宙間凡是“陽”氣所指向之處,便是功能旺盛之處;喻指事業興旺、發達旺盛,功成名就的地方,主吉、為正、為順。如南方氣候炎熱屬火為陽,北方氣候寒冷屬水為陰。東方為太陽升起之處,主升發為陽;西方為太陽降落之處,主肅降為陰,故東南方為陽,主吉。古代圣人認為“面南而立”即“面南背北”站立則為正、為順。如古代宮廷建筑、民居建筑等,皆遵“陽南而陰北”即“面南背北”而建,如此則為正、為順。

就人體而言,“面南背北”站立為正、為順,則人體之左為東屬陽,之右為西屬陰。就男女而言,男性剛暴為陽,女性柔和為陰。左為陽,男為陽;右為陰,女為陰,故就有了“男左女右”之說。就氣血而言,氣主動屬陽,血主靜屬陰。以脈象而論,因左為陽,故左脈屬陽主氣,左脈疾、左脈大,即氣盛為陽,男為陽,故有“男左”之說,即“左大順男”;右為陰,右脈屬陰主血,右脈疾、右脈大,即血盛為陰,女為陰,故有“女左”之說,即“右大順女”。因此有了“男左女右”之說。此是根據陰陽學說的理論,以氣血、男女配陰陽,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來說明男女在生理上有差異,反應在脈象上則形成了“男左女右”之說法。此“男左女右”之說是否真能反應男女生理上的差異,并通過摸脈體現出來,其準確性值得懷疑。

另外,在封建社會由于受“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等夫權思想的影響,皆遵“左為尊為上”、“東為大為首”,故“男左女右”之說,尚是一種權力的象征。因此“男左女右”之說成為一種習俗,并且形成一種自然規律而客觀存在,無論是民間百姓,還是朝廷命官大多遵從沿用。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約定俗成,例子甚多。如公廁中男女廁所的設置、如廁,遵“男左女右”;結婚戴婚戒,遵“男左女右”;還有結婚照像、男女同席進餐以及夫妻二人出席某些禮儀場合等等,皆遵“男左女右”而排序。如果顛倒位置,則有人戲笑。然而若將“男左女右”之說取象比類推演至人體,來解釋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現象,則未必皆是[4]。如將“男左女右”學說之客觀規律,推演至中醫摸脈測男女,其準確性未必皆準確。

3 摸脈測男女,不足為據

中醫摸脈現獨取寸口,亦稱氣口、脈口,結合現代醫學的認識,此處正是橈動脈,是心臟動脈的一個分支。如果客觀公正的講,一般情況下左右橈動脈的脈搏跳動即脈象,在同一個人是一樣的,無男女性別生理之差異。婦女懷孕后,當然亦無性別差異。中醫摸脈診病絕對是經驗之談,是從經驗中總結出的規律。由于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很難驗證摸脈診病的準確性,亦更難驗證摸脈測知孕婦所懷是男是女之準確性。有哪位學者從統計學角度,客觀公正的統計過摸脈測知男女性別的準確性?試問中醫前輩、醫學泰斗,哪個敢說,我摸脈肯定能確知是男是女?答案無疑是否定的。一般情況下,孕婦所懷之胎兒,非男即女(但亦有雙胞胎者、兩性陰陽人者等)。既便不摸脈,男女性別比例尚各占一半,若偶爾言中,則信為神手,而廣為流傳;如此則認為中醫摸脈可以測知男女性別,誤也。若未言中,則為庸醫,或遭詆毀,有誰為此去傳頌乎?因胎兒性別之差異,在于外生殖器如的有無,所以B超檢查是根據孕婦宮內有無陰影而定性別,但有時也會失準。摸脈測男女,是根據“男左女右”學說而來。而“男左女右”之說,則是根據古代哲學陰陽學說取象比類推演而來,其準確性明白人一看便知,不言而喻。因此,以摸脈測男女的方法不可取,亦不足為據[4]。

4 結語

綜上所述,摸脈測男女法,其理論根據乃遵“男左女右”之說。而“男左女右”之說,系由古代哲學陰陽學說取象比類推演而來,其規律的準確性未必皆準確。將“男左女右”學說,推演至中醫摸脈測男女,其準確性未必皆是,不足為據。

參考文獻

[1] 王叔和.脈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227―228,228,228

[2]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1987:19―20

[3] 孫廣仁,主編.中醫基礎理論[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32

篇6

面部色診是通過觀察病人顏面、五官氣色的變化以了解病情的診斷方法,它是中醫獨特的診斷方法,可以為疾病的定性、定位以及預后提供一定的診斷依據,具有相當重要的診斷意義,因而被歷代醫家所推崇。《千金翼方》云:“上醫察色,次醫聽聲,下醫脈候……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可見面部色診在中醫診斷中的重要性。

1 色診之色澤、色位和色調

面部皮膚之色調和色澤可以反映出內臟的功能和氣血之盛衰。筆者認為在望面色時,不僅要觀察色調之青、紅、黃、白、黑,尤須分辨色澤之明晦、澤夭、浮沉、聚散和色位之上下、內外等差異。因為辨別色調只能知六氣之偏性,五臟之偏亢,而察色澤與色位乃關乎病機之虛實、病所之淺深、病程之遠近以及病勢之進退。就一般而論,在色澤方面,分明晦可以辨輕重,分澤夭可以觀勝敗,分浮沉可以知深淺,分聚散可以測遠近;在色位方面,分上下可以知病處,分左右可以別氣血,分內外可以辨進退;在色調方面,五色既有五臟之分,又有六氣之辨。色為氣血之華,患病時必隨氣血之出入利滯而有浮沉聚散的相關表現。

2 望色而知預后

面部色診可知疾病的預后,正如《素問•玉機真臟論》曰:“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色夭不澤,謂之難已。”一般來說,只要面色光澤明亮浮淺,預后總是好的。《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云:“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乃指血虛見虛陽浮越之癥,仲景謂其“死”;又如《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說明觀察面色可判斷鼻衄止否。又如沈開金[1]曾治1例產后褥勞病達1年之久之婦女,長期不能飲食,脘中痞悶不已,形體消瘦,患者自認治愈無望,但觀其面部氣色雖黃白而有光澤,用香砂六君子湯合四逆散調治,數十劑后,終至病體康復。臨床上還可通過色澤之由顯而晦或自濁而清,可知邪由外入內或自里達表。尤其濕邪為病,色澤呈現沉濁晦滯者,可根據其上下內外的移動趨向,測定它的發展情況是“病益甚”還是“病欲已”,如果面部色素逐漸下行,好象云霧降散,說明病邪退卻,疾病趨漸愈;反之,表現自下上行,乃病邪逐漸上沖,自然不是良好征象。

3 色診的現代研究

近十幾年來,由于國內醫者對面部色診的重視,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對指導臨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饒宏孝[2]觀察1000例小兒山根(位于鼻上,兩眼中間)部位的脈紋(皮下顯露的毛細血管),發現健康小兒脈紋青筋隱隱,或連及鼻梁或延及眉毛,而患病小兒則青筋顯露,顏色加深。當脈紋呈“-”形且顏色偏黃時一般為胃腸道疾病,當脈紋呈“”形且色偏紅時多為呼吸系統疾病,山根色青主風、寒、痛、肝病,色黃主濕、熱、虛、脾病,色鮮明主新病、易治,色晦黯主久病、難治;彭清華[3]提出兩顴黯黑帶青,額頭色黑者都屬有瘀;面頰光滑,分泌物如油者,為濕濁重;面部痤瘡多者,多為HBsAg陽性。貧血病人,色素沉著者,多屬再生障礙性貧血;面色淡黃者,多屬缺鐵性貧血;面色萎黃者,多屬溶血性貧血。袁肇凱等[4-5]應用改進的北京BC-4型定量式光電血流圖儀檢測氣滯血瘀證和氣虛血瘀證患者面部血流圖,發現氣滯血瘀證病人面色以青灰為主,氣虛血瘀證患者面色以淡青或淡白為主。氣滯血瘀證病人血管擴張力和彈性下降;氣虛血瘀證患者受測部位血管容量減少,血管充盈度差。并對114例心氣虛證、心血虛證、心脈瘀阻證面部血管容積圖檢測,同步觀察中醫面色、心功能、血液流變學、舌尖微循環,研究發現心氣虛證患者面色以淡白為主兼有萎黃,心血虛證患者面色以萎黃為主兼見淡白,心脈瘀阻證患者面色青灰兼有黯黑。不同證型病人面部血管容積與心血管功能、局部微循環、紅細胞比積均密切相關。蔡光先[6]用日本產便攜式色差計進行了病理五色定量測定、氣血陰陽虛證面色測定、慢性肝炎患者面色測定、肺結核病患者面色測定和血液病患者面色測定等研究工作。通過檢測分析,發現508例病人典型病理五差計測色結果與肉眼觀察結果基本一致;氣虛證組、血虛證組、陰虛證組、陽虛證組之間面部色澤差異是由于證型之間的差異造成的;慢性肝炎肝氣郁滯者L值最低,肝郁脾虛者b值最高,肝陰虧損者a值最高,說明慢性肝炎患者確實存在面部色澤差異。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許多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地引入中醫色診領域,給中醫色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筆者認為加強中醫的規范化研究,是色診客觀化研究的基礎;力保數據真實、指標全面,是色診客觀化研究取得成果的保障;探討指標間的關聯性,重視色診的動態研究,調整思路,在繼承中有新的發展,注意各科研單位之間的協作,將各邊緣學科更好的結合起來,是色診客觀化研究取得突破的關鍵。中醫色診客觀化研究應在保持中醫原有特色的基礎上,確立整體研究思路,形成綜合分析系統,并建立分析解釋系統,發現特異性,為中醫現代化奠定基礎。對于一些有爭議的熱點問題仍需繼續深入研究和探討,以期通過循證醫學等途徑得到共識。

4 參考文獻

[1]沈開金.《內經》察色診病臨診一得[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3,16(1):22.

[2]饒宏孝.1000例小兒面部山根脈紋形色的臨床分析[J].遼寧中醫雜志,1986,10(12):11.

[3]彭清華.幾種中醫診法的研究進展[J].國醫論壇,1989,4(4):30.

[4]袁肇凱,楊運高,黃獻平.氣滯血瘀與氣虛血瘀辨證微觀指標的觀察分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5,1(3):39-41.

[5]袁肇凱,黃獻平,范伏元,等.心病氣血辨證面色變化特點及面部血管容積圖檢測分析[J].中醫雜志,2001,42(3):173-175.

[6]蔡光先.508例病理五色定量計測[J].中國醫藥學報,1996,11(1):20-21.

篇7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資助項目(2006)

實訓教學是面對非真實患者的情況下,在中醫診斷實訓室里通過各種手段,模擬望、聞、問、切等診查手段及中醫診斷的辨證思維,最后形成診斷的模擬訓練。包括從中醫“診”到“斷”的整個完整過程。

1實訓教學模式的內容設計

1.1實訓教學模式的目的實訓教學模式能使學生感受臨床氛圍,掌握四診方法的運用,掌握中醫的辨證思維。其目的具有雙面性,一是針對枯燥的教學方式,達到非教學目的,二是利用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達到或超過預期的教學目的。非教學目的指的是老師或學生分別扮演“醫生”和“患者”角色,并實際進行交流。教學目的是通過運用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方法,獲知患者病情,通過分析,最后得出診斷結果。

1.2實訓教學模式的步驟實訓教學操作有系統的運行過程及步驟。教師要事先布置內容,介紹任務的要求和實施任務的步驟,并全程進行參與。學生要在明確的教學任務指引下,主動探究摸索,尋求問題,發現問題,完成任務。教師及時總結分析,指出不足之處,逐步加以改進。如在問診方面,首先要求學生背誦張景岳“十問歌”,熟記問診內容和問診順序,按主訴、現病史、過去史、個人史、家族史的順序詢問,使學生問診時內容不至于遺漏。其次,要求學生問診時突出中醫的辨證觀,邊問邊辨,邊辨邊問,充分運用和發揮中醫辨證思維方法。

1.3實訓教學模式的角色分配在實訓課上,通常由教師事先選出典型病例,并扮演患者角色,同時教師也是實訓教學監控者和指導者。學生則擔任醫生。過程要分組進行,可以根據學生的人數,每10人一組,每組又分兩個小組,分別扮演病人、醫生。扮演病人的5人中,選出1人做為就診者,其他4人為陪診者共同做出就診內容的設計;扮演醫生的5人中選出1人做為出診的主治醫生,而其他人參與其診斷的全過程。病人就診后,給醫生20min時間詢問病情、討論并寫好病歷內容。最后雙方將各自內容做一比較、討論,老師給予適當點評。在模擬情景過程中要接近于臨床真實,比如,扮演患者時,在回答學生的問診盡量使用真實患者的語言,并盡量展現臨床上可能見到的不同類型的患者。

2實訓教學模式的啟示

2.1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傳統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厭煩情緒,只是對概念進行死記硬背,缺乏深刻的理解,更談不上整個理論體系的構建和實踐的運用了。中醫診斷學實訓教學模式具有被動學習與主動學習相結合的特點:學生在復雜的臨床實訓環境中,不僅能夠對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強化記憶,還可以對各部分所學內容重新加以整合、具體應用。此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協作、討論也更有利于學生對原有的知識結構加以修改或重建。

2.2變理論傳授為臨床實踐中醫診斷學實訓教學進一步提高了學生掌握理論、鍛煉思維、提高技能,解決具體臨床問題的能力,較之于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更貼近臨床。并且這種教學模式也突破了臨床見習中一味的讓學生看。如在脈診模擬訓練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脈診方面的知識,還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問診、全身望診等所學知識對脈象可能反映的問題進行逐一地確認和排除,進而確立診斷意向。因此,中醫診斷學實訓教學能夠彌補單純理論教學和見習的不足,更適應現代中醫教育的要求。

2.3規范學生技能操作能夠避免部分臨床醫師在中醫帶教方面的不規范。通過教師的規范教學和不斷的實訓強化,保證學生正確掌握中醫臨床技能與操作,為將來從事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8

1模糊數學應用于中醫臨床的研究

模糊數學方法在中醫臨床有諸多運用。章浩偉等[6]采集了上海地區900例肝炎肝硬化樣本,檢驗灰色關聯分析和模糊聚類對中醫肝病診斷待正確率,通過與專家組診斷的結果對比,結果兩種方法的正確率分別為69.4%和78.3%,認為模糊數學方法對中醫的現代化和客觀化發展有重要作用。張世筠等[7]以244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流行病學及變量聚類分析的方法,將中醫肝證肝氣郁結、肝火上炎、肝膽濕熱、肝陽上亢、肝郁脾虛、肝血虧虛、肝腎陰虛、寒凝肝脈、肝腎陽虛、肝風內動10個主要證型簡化為實證、風證和虛證3大類。研究結果不僅從統計學角度闡明了中醫肝證簡化證型的合理性,而且科學地解決了中醫各肝證的歸屬問題。顧學蘭等[8]將545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38個癥狀和37個體征分別以不同分值量化記錄,運用模糊聚類分析法把這些元素其分為6類,結合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剔除部分變量,建立了6個“單元證”的方程式。模糊數學綜合評價在評價疾病療效亦有應用,葉建紅等[9]將6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分為氣陰兩虛型、腎陰虧虛型、胃熱熾盛型和肺熱津傷型4型,依據辨證分型施以不同的方藥治療,應用模糊數學的方法建立模糊矩陣,對每一證型的治療結果作綜合評判,并認為以該法評判2型糖尿病的療效,可指導臨床實踐,從而提高療效。王永泉[10]用模糊控制理論對推拿的量化研究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以均勻、持久、有力、柔和、深透作為中醫手法的因素集,評語集分為較好、很好、較差、很差4個等級,分別算出評價因素的權重值,根據專家評定法進行模糊綜合評判,從而實現了手法評判標準的量化。王氏認為,由于綜合利用了直覺、經驗等主觀信息,結果更容易被接受。

2模糊數學應用于中藥和方劑學的研究

中藥理論中的四氣五味、升降沉浮和功用主治等概念均具有模糊性,相同藥物由于采摘時間和炮制方法的差異,以及在不同方劑中配伍角色的轉換,導致了藥物的性味歸經和功用主治變化,這種動態性的變化極其復雜,其類屬模糊[11]。作為一種量化工具和基本研究方法,模糊數學有助于中藥性能與功效、方劑配伍規律的量化,更加科學地研究和分析中醫臨床處方和中藥組方規律,為新方藥的開發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路和技術途徑。金銳等[12]采用模糊數學識別法評價了中藥的寒熱藥性:首先以姜附桂方和三黃方代表的經典寒熱復方為基礎,建立了寒熱藥性表達模糊評價模式;用熱性藥肉桂、仙茅及寒性藥黃柏、梔子分別干預正常、虛寒和虛熱3種狀態,利用模糊評價模式評價模型干預前后的生物學數據變化,分析藥性表達特征。結果發現以該評價模式能夠有效地分析出藥物的寒熱藥性和藥性表達方式,藥性相同的中藥既有共性特征,也有個性特征。這種模糊數學模型可以作為整體、綜合評價中藥的寒熱藥性的有效方法。劉明等[13]以模糊數學理論為基礎,對中藥“君臣佐使”的分子生物學表達和量化方法進行了研究:以四物湯為例,采用模糊數學模型,對方中四味藥的歸屬進行了判斷,結果顯示地黃和當歸屬“君臣藥”,白芍屬于“佐藥”,川芎屬“使藥”。模糊數學是中藥“君臣佐使”特性更為本質的表達方式。張紅等[14]認為模糊數學中的模糊識別法是研究中藥組方量化的有效工具:以桂枝湯為研究對象,采用該方法將方中5味藥依據性味歸經的不同進行量化,數學模型分析的結果與中醫組方原則相吻合。趙蔡斌等[15]根據中醫的五行學說,以模糊數學方法對小柴胡湯中單味中藥的性味歸經特性進行了量化,并利用模糊聚類分析法對其配伍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方中柴胡與黃芩;半夏與生姜;人參、大棗與甘草的相似度較高,揭示了中藥方劑配伍中“君臣佐使”理論的本質,相同“地位”藥物的性質相似,與傳統中醫理論的結論相吻合。王優杰等[16]以金復康口服液為研究對象,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該藥的不同矯味配方的口感進行評價,以期達到篩選最佳矯味配方的目的。結果表明三氯蔗糖與赤蘚糖醇組成的復合劑為此藥的最佳矯味配方。依據模糊綜合評價法得出的結果較為客觀,克服了主觀因素的干擾,可以用于中藥制劑的感官評價。

3模糊數學應用于舌診和脈診的研究

由于舌診、脈診是中醫四診的重要內容,中醫學界一直關注著它們的現代化研究。為了實現中醫舌診的自動識別,余興龍等[17]根據模糊數學方法,結合色度學、近代光學技術、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分析了中醫舌診的主要內容,建立了中醫舌診自動識別系統。該系統將計算機技術與臨床辨舌經驗相結合,研究了淡紅舌、暗紅舌、紫紅舌、暗紫舌這4種舌像共366例,符合率達到80%以上。劉蘭林等[18]利用模糊數學原理將溫病中的“數脈”以隸屬度和隸屬函數表述其模糊特性,實現了“數脈”的量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數脈的本質,作者認為,采用模糊數學識別法所產生的數值可以構成計算機處理的基本信息。陳榮山等[19]應用模糊聚類分析法對中醫脈診的變化進行了研究,將不同時間脈搏的振幅函數離散點轉化特征點坐標,等分脈圖的不同波段后求出各點的振幅值和斜率,借助已有的疾病數據庫自動診斷疾病。該系統的準確率高達85%。其建立的中醫脈象自動分析系統可實現脈象判別的自動化和數據化。

4模糊數學應用于中醫專家診療系統的研究

中醫專家診療系統體現了中醫理論的“整體觀念”,是模擬專家“辨證論治”思維和推理過程的有效方法。1979年由北京中醫學院與科學院自動化所合作,根據名老中醫關幼波教授的經驗,研制出我國第一個中醫專家診療系統———“中醫關幼波老中醫診療肝病的計算機程序”。該系統使用模糊綜合分析和模糊推理技術將肝病分成8個主型及36個亞型,并包含辨證、治則、立法、方藥、醫囑和計價等多種功能。該系統對處方符合率達到97.7%。李海鯤等[20]以中醫理論知識為基礎,運用基于模糊理論的推理方法對中醫的疾病診斷問題進行了研究和開發,建立了中醫肝系證候的診斷知識表述和模糊數學模型,并編程加以實現。結合人機對話的補充診斷方式提高了診斷的正確度。沈天龍等[21]認為中醫診斷結果的主觀性較大,描述的癥狀具有模糊性和不完備性的不足。通過一種基于模糊覆蓋集方法,將糖尿病進行中醫的證型分類,建立了一種糖尿病中醫辨證模型。結果表明,使用這種方法得出診斷結果與醫生的診斷結果有較好的吻合度。研究者認為該模型可以使中醫診斷結果自動化、客觀化。劉龍等[22]探討了一種構建胃癌模糊辨證模型的方法。作者運用模糊識別法對收集的769例胃癌病例進行分析,構建了胃癌的模糊辨證模型。結果該模型對6種證型的辨證符合率分別為:肝胃不和型65.00%、胃熱傷陰型72.22%、脾胃虛寒型70.00%、瘀毒內阻型57.14%、痰濕凝結型53.33%和氣血雙虧型72.22%,總符合率為65.71%。該辨證模型為中醫疾病辨證分型的客觀化研究提供了一個思路。陳雷等[23]用模糊數學中的模式識別法設計了脾虛大鼠證候動物模型癥狀評價專家系統。該系統可以模擬模式識別過程,計算機程序根據輸入的各種評價指標數值,自動計算出評價對象造模程度的隸屬度值或治療效果。該軟件的優勢在于隸屬函數公式可隨意選擇,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調整隸屬函數的常數和系數以及λ值。

5展望

篇9

【關鍵詞】脈象;可視化;檢測方法

Abstract:Pulseshapeandpulseforcearedifficulttodetectinpulsetakingstudy.Buttheapplicationofvisualizedtechnologyextendsthespaceacquisitionofpulsetakinginformation,anditispossibletorealizetheobjectivedetectionofpulseshapeandpulseforce.Rationalresearchthoughtsandstrategiescouldbeinformedbycombiningimageinformationandotherdata,anditisanecessarymethodinimplementingtheobjectivedetectionofpulse.

Keywords:pulsepresentations;visualization;detectionmethods

中醫脈象“位、數、形、勢”四種屬性中,“脈形”和“脈勢”的特征提取仍是脈診研究的難點,這不僅是因為歷代醫家對二者的判別多來源于經驗的總結,以及對二者的形容多停留在文字的描述,而且因為現代對脈診的研究一直以來拘泥于對壓力信號的分析,沒有更多的信息來源以詮釋脈形、脈勢。針對這些問題,本課題組將可視化技術引入脈診現代研究,研制出仿生柔性壓力傳感器與B型超聲整合探頭以及可同步獲取心電信號的中醫脈診裝置。該中醫脈診裝置既保證了壓力脈搏波、心電信號與橈動脈超聲圖像的時間同步性和位置一致性,又實現了探頭的一體化組合。本文在區分脈形、脈勢及其要素的基礎上,借鑒前期研究成果[1],對脈形、脈勢的研究思路做了簡要論述,并對檢測分析方法進行了新的探索。

1脈形和脈勢的區分

什么是脈形和脈勢?周學海認為“挺亙于指下而靜乾者,形也,血之端倪也。起伏于指下而動者,勢也,氣之征兆也。”[2]由此可知,形與勢的區別在于靜與動。然而,無論脈形還是脈勢,醫者均是在對患者連續脈動的體察中獲得的,在運動中如何區分動與靜?需要從“取象”的角度進行考慮。事物的形象包括靜態形象和動態形象,對靜態形象的描述如物體的長度、寬度、質地、表面光滑度等,對動態形象的描述如運動方式、運動強度等。所以,從靜態形象描述的角度對脈動進行取象,即“動中取靜”,可以獲得脈形,而從動態形象描述的角度對脈動進行取象,即“動中取動”,可以獲得脈勢。

周學海在《重訂診家直訣》中提出的脈形、脈勢的考察要素包括強弱、剛柔、滑澀、長短、高深、厚薄、寬窄、斂散、粗細[2]。根據脈形和脈勢的區分方法,脈形包括剛柔、滑澀、長短、厚薄、寬窄、斂散、粗細,脈勢包括強弱、高深(氣來去之遠近)。以“位、數、形、勢”4種屬性為基礎,目前比較公認的脈象要素有8種,位置、至數、長度、寬度、力度、流利度、緊張度、均勻度[3],其中屬于脈形的有長度(長短)、寬度(寬窄)、流利度(滑澀)、緊張度(弦緩),屬于脈勢的有力度(虛實)。

2脈勢和脈形的檢測方法

醫者對患者脈動的考察主要針對脈動周期運動的特征,通過對周期特征的區分和辨識,加上多個連續周期的強化,從而獲得脈動的整體規律。基于這種考慮,本研究組引入“周期整體”的概念,將脈(心)動周期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察[4]。在脈診研究中,無論研究對象是橈動脈影像還是壓力信號,都需要在“周期整體”的觀念下進行分析和觀察。

2.1脈勢的檢測方法脈勢主要體現在脈之力度及其變化趨勢,分為脈實和脈虛兩類。脈實者包括實脈、洪脈等;脈虛者包括虛脈、微脈、弱脈等。脈力客觀上的大小或強弱主要源于橈動脈運動的強度,運動所產生的力量大小又源于能量。所以,脈勢的考察主要圍繞脈動產生的能量。擬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兩種:(1)基于影像學資料的方法;(2)基于橈動脈壓力信號的方法。

2.1.1基于影像學資料的方法由于目前脈診裝置所采用的檢測技術尚無法對三部橈動脈的整體運動進行精確觀察,本研究組研發了新型可視化脈診裝置,該裝置可獲取較為清晰的單部橈動脈橫切面和縱切面的圖像。通過圖像處理,發現橫切面和縱切面均為不規則的圖形,所以,根據前期研究經驗[1],將切面的軸心作為考察的主要對象。在“周期整體”觀念基礎上,假設脈診數據采集時間內,每次脈(心)動周期中橈動脈運動是相同的,那么,橫切面和縱切面軸心在周期之初和之末是在同一位置。見圖1。

能量主要分為動能和勢能。在橫切面和縱切面這兩個平面上,由于周期之初和之末是在同一位置,軸心運動產生的勢能是零,所以,運動產生的能量主要來源于動能。通過分析軸心在兩個平面上的周期運動軌跡,可獲得對周期時間內橈動脈運動產生能量的大略估計。初步研究證實,橈動脈橫切面軸心運動的周期動能是判別脈勢的可能依據[5]。

圖1心動周期內橈動脈橫切面軸心軌跡示意圖(略)

2.1.2基于橈動脈壓力信號的方法橈動脈壓力信號分析是目前最成熟的方法,主要為時域分析和頻域分析。頻域分析在脈診研究中主要為快速傅利葉變換(fastFouriertransform,FFT)。對橈動脈壓力信號進行一定數量采樣點(如1024點)的FFT變換,可產生該信號頻譜。該頻譜圖(如0~Fs/2)的曲線下面積代表一定采樣時間內信號的總功率,通過積分可以獲得。如果將總功率除以采樣點數,可計算出每個采樣點或采樣間隔時間內的平均功率。脈(心)動周期時間和采樣點數可以比較容易獲得,周期內采樣點數與平均功率的乘積,稱為周期功率,可以用于估計周期內橈動脈壓力變化產生的能量。初步的研究證實,對一定數量脈勢確定的樣本進行上述兩種方法的參數計算,兩種方法在辨識脈勢方面具有可行性。

基于影像學資料的方法和基于橈動脈壓力信號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假設前提,所以脈勢辨識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出入。兩種方法從不同角度對能量進行估算,可以相互印證和補充,從而可能達到減小辨識錯誤的目的。

2.2脈形的檢測方法脈形包括脈之長度、寬度、流利度和緊張度4個要素。

2.2.1緊張度緊張度用來表示指下脈管的挺硬程度,分為脈緊和脈緩兩類。脈緊者包括弦脈、緊脈、革脈、牢脈;脈緩者包括濡脈、緩脈、弱脈、微脈等。脈管的緊張度與血管的順應性有一定關系[6]。實驗發現脈搏波的傳播速度(pulsewavevelocity,PWV)與血管的彈性或順應性呈負相關關系,動脈血管的彈性(順應性)越大,則PWV越小[7,8]。王炳和等[9]報道平脈PWV為6.38m/s,弦脈為7.74m/s,二者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主動脈根部橈動脈的PWV,可以通過如下方法估算。傳播長度可通過測量從第二肋間胸骨左緣經肱骨小結節到寸口檢測部位的距離進行估算。傳播時間則是通過心電圖R波頂點到寸口脈圖起始點的時間差減左心室等容收縮期時間(0.05s)來估算獲得[1]。

2.2.2長度脈之長度指脈動應指之長度,應指范圍超逾寸、關、尺三部者為脈長,不及三部者為脈短,僅及三部者為不長不短。脈長的檢測方法的思考主要有兩個方向:基于脈象要素比較的間接推導和基于影像學資料的直觀檢測。

2.2.2.1基于脈象要素比較的間接推導具有脈長特征的脈象包括長脈、洪脈、實脈、弦(緊)脈,具有脈短特征的脈象包括短脈、動脈、澀脈。長脈(病脈)脈來長直,硬滿勁急;洪脈長大有力,浮大于沉,來盛去衰;實脈寬大有力,來去三指皆滿;短脈脈動尺寸縮短,關部隱現;動脈往來流利,頻數而應指短小;澀脈往來不利,如輕刀刮竹。

對以上兩類脈象,筆者進行了除脈長以外的7種脈象要素的分析比較。結果發現,第一,脈長者可見脈力非常強盛,其強度超過一般的脈勢非虛之脈(如滑脈、沉脈等),脈短者脈力正常或弱;第二,脈長者可見脈管緊張度增高,而脈短者脈管緊張度正常或較低。通過以上的比較,可以推斷脈之長短可能與脈力(勢)和緊張度有關。

脈之長短與脈力(勢)有關的原因,筆者圍繞觸覺閾作了如下考慮。觸覺閾為引起觸覺的最小壓陷深度(μm)。現代研究是用電子機械刺激器控制的刺激桿,對皮膚進行壓陷刺激來得到觸覺閾。人手掌面的指尖是觸覺最敏感的部位(閾值在10μm以內),其次為手指的其余部分[10]。手指指腹呈弧形,醫者手指與患者寸口皮膚接觸的程度,由指腹中央向外側逐漸減弱,指腹外側部位的一些區域未達到觸覺閾。如果這些部位要感受到脈管搏動,那么需要增加手指與皮膚的接觸程度,才能達到觸覺閾。通過以下兩種情況可以實現:第一,醫者手指施力增加,使指腹弧度變小;第二,皮膚發生朝向指面的位移。但在醫者手指施力不變的情況下,只存在第二種情況。

寸口部皮膚發生位移的主要原因在于橈動脈的周期性搏動,橈動脈搏動產生的位移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上層皮膚的位移,每次搏動都會引起上層組織的位移,使手指與患者寸口皮膚接觸的程度發生周期變化,從而產生搏動感。橈動脈搏動產生的位移,與動能的形成有關,運動產生的能量越大,力度越大。所以,筆者認為脈長可能與脈力(脈勢)有一定關系。

脈之長短與緊張度有關的原因,筆者從觸壓覺機械感受器的角度進行了考慮。人體無皮膚毛區的觸壓覺感受器主要為機械感受器,有4種類型:環層小體、Meissner觸覺小體、Merkel感受器、Ruffini小體,其中與感受刺激變化有關的是環層小體和Meissner觸覺小體。環層小體主要編碼波動性刺激的頻率,Meissner觸覺小體主要編碼刺激強度變化率[10]。

脈之長短可能與脈力(勢)和緊張度存在關系。脈力可以通過脈勢參數來反映,如周期動能或周期功率,而緊張度可以PWV來反映,所以脈長參數=脈勢參數×PWV。

2.2.2.2基于影像學資料的直觀檢測根據前期研究的經驗[1,11],本研究在新型可視化脈診裝置的基礎上,對脈長的檢測方法進行了一些改進。主要采取以下兩種方法進行嘗試。

(1)單部探頭下血管段縱切面軸心位移的測量。探頭下血管段指探頭正下方的一段橈動脈血管,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長度與探頭內徑相同。橈動脈在搏動中存在軸向伸縮和徑向舒縮,以探頭下血管段縱切面為研究對象,觀察該切面軸心在脈(心)動周期內的運動軌跡,主要分析在水平方向上的最大位移。擬用此位移表示單部脈管的軸向伸縮度,以作為考察脈長的一個參數。見圖2和圖3。

(2)單部探頭可探測血管段外接矩形長度變化的觀察。探頭下可探測血管段指B超探頭扇形掃描區域內可探測并顯示的橈動脈長度。外接矩形指包含該段橈動脈的最小矩形。可探測血管段長度包括2個長度。第一,通過尋找該段血管在8個方向上的極值點,可以計算近皮膚一側血管壁末端兩個極值點之間的最長直線距離。第二,矩形長度。將矩形長度作為一個參數是考慮到醫者體察脈長時,不可能感受到血管的彎曲,感受到的是平行于皮膚表面的端直血管長度。見圖4。

以脈(心)動周期為基礎,觀察兩個極值點間的最長直線距離和矩形長度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長度時間變化率[(最大值-最小值)/心動周期]等數值,作為考察脈長的參數。

2.2.3寬度脈之寬度指醫者切脈時脈管的寬度。脈之寬度大于平脈為脈大,小于平脈為脈細。脈大者包括大脈、洪脈、實脈;脈細者包括細脈、濡脈、弱脈、微脈。

指下感覺到的脈管寬度,主要與兩方面因素有關。第一是橈動脈直徑。在實際情況下,橈動脈橫切面呈近似橢圓的不規則形,無法測量其直徑或長、短徑,所以借助前期研究的經驗[11],本研究組選擇面積作為衡量寬度的參數之一。第二是與橈動脈搏動中形成的整移有關。整移包括徑向位移和軸向位移,研究證實,指下脈寬與徑向位移關系比較密切[1]。前期研究結果顯示[4],與2~3mm的脈管寬度相比,橈動脈橫切面的徑向位移量較小,所以橈動脈橫切面面積是決定脈寬的主要因素,但是脈寬是在脈管運動過程中形成的,個體之間脈管寬度(或面積)的差異有可能很小,因此,徑向位移量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脈之寬度的檢測主要采取基于影像學資料的方法。

圖2單部探頭下血管段(略)

圖3單部探頭下血管段縱切面軸心(略)

圖4包含橈動脈的最小矩形、極值點和兩個極值點間最長直線距離(略)

2.2.3.1橈動脈橫切面面積變化的考察通過圖像處理,可獲得較為清晰的橈動脈橫切面的分割圖像。以像素為基礎計算面積,觀察脈(心)動周期內橈動脈橫切面面積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積時間變化率,分析這些參數與脈寬之間的關系。見圖5。

2.2.3.2橈動脈橫切面軸心位移的考察圖像處理可獲得橈動脈橫切面的軸心,觀察脈(心)動周期內軸心運動軌跡,測量徑向位移量和位移時間變化率,分析這些參數與脈寬之間的關系。見圖1和圖6。

圖5橈動脈橫切面(略)

圖6橈動脈橫切面軸心(略)

2.2.4流利度流利度指指下感覺的流利或澀滯。流利度主要有滑、澀兩類,脈滑者包括滑脈、動脈,脈澀者包括澀脈。滑脈往來流利,如珠走盤;動脈短而滑數,厥厥動搖;澀脈往來不利,其勢艱難,三五不參。

前期研究表明[1],脈之滑澀與橈動脈運動有一定關系。在此基礎上,結合脈圖時域分析方法,筆者進行了進一步的推理,認為流利度與心(脈)動周期內橈動脈運動方向改變程度、周期時間及橈動脈橫切面形狀等因素有關。

壓力脈圖其實反映的是橈動脈直徑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橈動脈在垂直方向上的運動情況[12]。從滑脈和澀脈的脈圖來看,如僅考慮波動曲線的光滑程度,滑脈較澀脈要光滑得多。由于壓力信號采樣頻率相同,可以推斷,在垂直方向上,相鄰采樣時間內滑脈橈動脈上壁位移速度改變的程度小于澀脈,微分圖則更加直觀地表現了這種差異[13]。脈動過程不僅僅是橈動脈上壁的垂直運動,而且是包含橈動脈和上層組織的整體三維運動,由于上層組織相對靜止,脈動的產生主要是由于橈動脈的三維運動。前期研究已經證實[1],脈滑變與脈管橫切面擴張及軸心位移增大有關。所以,僅一個方向上的變化可能很難說明構成脈象的一個基本要素,需要從橈動脈三維運動的角度進行探索。關于橈動脈的三維運動隨時間變化的情況,本研究組采取分別考察的策略,將橈動脈運動分為徑向運動和軸向運動,以軸心為研究對象,結合“周期整體”觀念,觀察橫切面和縱切面在兩個平面內隨時間變化的周期運動情況。同時改進脈圖對滑澀進行辨識的方法,以運動軌跡夾角代表相鄰時間段內橈動脈切面運動方向的變化,以內角和代表周期運動方向的變化程度。

脈滑者往往兼數,脈澀者往往兼遲,如果將周期時間因素考慮在內,假定二者橈動脈周期內運動方向的變化程度相同,那么脈滑者運動方向改變速度較快,會使皮膚產生較快的變形速度,容易被指端感受器感知。然而情況并非如此,往往脈澀變的指下感覺艱澀不利,使醫者產生形狀多變的指感。據此,筆者推斷,脈澀變的周期內橈動脈運動方向的改變程度可能遠遠大于脈滑變,周期時間可能不是決定流利度的主要因素。

橈動脈橫切面的形狀近似橢圓,其形狀的周期變化可能也是影響流利度的因素之一。在脈動周期運動中,若橈動脈橫切面形狀多變,那么使醫者指下皮膚產生較快的變形速度,容易被指端感受器感知,產生形狀多變的澀滯感。

基于上述考慮,對脈(心)動周期內橈動脈切面軸心運動軌跡以及橫切面形狀變化程度進行考察,將軌跡內角和、均值、角度時間變化率以及固靠性等作為反映流利度的參數。見圖1。初步研究證實,幀間角度平均值和幀間固靠性變化率兩個參數相結合考察可以初步進行流利度的辨識[14]。

脈形、脈勢是兩個較為復雜的屬性,對它們的研究,除了檢測手段的多樣化外,考察思路和研究策略也需要豐富,這也是實現有效參數篩選和構建對應關系的基本前提。本文僅是對脈形、脈勢檢測方法的初步探索,其有效性需要進一步的證實和大樣本的檢驗。

【參考文獻】

1FuCY,NiuX.Contemporaryinterpretationonpulsetracing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odernexperimentalstudy.Beijing:HuaXiaPublishingHouse.1993:31,341343.Chinese.

傅驄遠,牛欣.中醫脈象今釋——現代實驗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31,341343.

2ZhengHX,pletecollectionofZhouXuehai''''smedicalworks.Beijing:ChinaPres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1999:637641.Chinese.

鄭洪新,李敬林.周學海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637641.

3WangYQ.Diagnostic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ChinaPres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04:9495.Chinese.

王憶勤.中醫診斷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9495

4ZhangZG,NiuX,ChenDZ,etal.Studyontherelationsbetweenthreedimensionalmotionofradialarteryandpulseforce.Proceedingsof2006InternationalForumonInnovationandDevelopmentSituationofTraditionalMedicine.2006:150153.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張治國,牛欣,陳冬志,等.橈動脈三維運動與脈勢關系探討.2006國際傳統醫藥創新與發展態勢論壇論文集.2006:150153.

5ZhangZG,NiuX,YangXZ,etal.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radialcyclicalkineticenergyofradialarterycentroidandpulseforce.Bei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2007;30(12):813815.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張治國,牛欣,楊學智,等.橈動脈軸心徑向周期動能與脈勢關系探討.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0(12):813815.

6XuYJ,NiuX.Studyofdetectionmethodsforposition,rate,shapeandforceattributesofpulsetaking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guoZhongXiYiJieHeZaZhi.2003;23(6):467470.Chinese.

徐元景,牛欣.中醫脈診位數形勢屬性的檢測方法探討.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23(6):467470.

7PanYS,JiaXB,CuiCK,etal.Analysesofpulsewavepropagationinarteries.YingYongShuXueHeLiXue.2006;27(2):230236.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潘一山,賈曉波,崔長奎,等.動脈中脈搏波傳播分析.應用數學和力學.2006;27(2):230236.

8AsmarR,WangHY.Clinicalapplicationofarterialstiffnessandpulsewavevelocity.Beijing:People''''sMilitaryMedicalPress.2005:1521.Chinese.

AsmarR,王宏宇.動脈僵硬度和脈搏波速度的臨床應用.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521.

9WangBH,YangY,XiangJL.Anoninvasivemethodforradialpulsewavevelocityandthedeterminantsofpulsewavevelocity.ShengWuYiXueGongChengXueZaZhi.2000;17(2):179182.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王炳和,楊颙,相敬林.一種無創測定橈動脈脈搏波速度的方法及影響脈搏波速度的因素.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2000;17(2):179182.

10HanJS.Neuroscienceprinciples.2nded.Beijing:BeijingMedicalUniversityPress.1999:693705.Chinese.

韓濟生.神經科學原理(第2版).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693705

11YangJ.Digitalizationandvisualizationofpulsetakingbasedonpulsinginformationacquisition.DissertationsofDoctoralCandidatesof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2006:6062.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楊杰.基于脈動信息獲取的中醫脈診數字化、可視化探討.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6:6062.

12LuoZC,ZhangS,YangYM.Engineeringanalysisonpulsewaveanditsapplicationinclinicalpractice.Beijing:SciencePress.2006:14.Chinese.

羅志昌,張松,楊益民.脈搏波的工程分析與臨床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4.

13FeiZF.Contemporarysphygmology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People''''sMedicalPublishingHouse.2003:77102,162175,196199.Chinese.

費兆馥.現代中醫脈診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7102,162175,196199.

篇10

中圖分類號:G4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4-0804-02

在第五章脈診的內容里面有“李士材《診家正眼》增定脈象二十八種”,在緒論卻為“李中梓的《診家正眼》”。暫且不論李中梓與李士材是否為一人,但覺這種寫法在同一本教材中,實在難以讓人接受。緒論中有西漢名醫淳于意(倉公)創立“診籍”,這樣的寫法讓人一目了然,淳于意創立“診籍”,或說倉公也創立“診籍”,何不參考之。在診脈部位的內容里面有:“仲景三部診法: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常用寸口、趺陽、太溪三部診法。”此說法不妥,在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里面明確指出:“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據此我們可以斷定仲景三部診法應當是人迎、趺陽、寸口,而并非是寸口、趺陽、太溪三部,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診病雖曾用過寸口、趺陽、太溪,但決非是仲景三部診法原意。在脈象要素脈形的內容里面有:“脈管彈性差、欠柔和者為弦脈”,此說欠妥,弦脈應當是脈管彈性高,而不是彈性差。在正常脈象的內容里面有:“正常脈搏的形象的特征是:“寸關尺三部皆有脈,……,一息4~5至,相當于72~80次/min,……,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古人將正常脈象的特點概括稱為有胃、有神、有根。”此說法不妥,既然是一息4~5至,就應當相當于64~90次/min或約60~90次/min。既然正常脈象的特點概括為有胃、有神、有根,那么脈之胃、神、根的特點均應涉及到,丟掉有力柔和來談正常脈象,肯定是不妥當的。在談脈之胃氣時引用了《素問•玉機真臟論》,其實應為《素問•玉機真藏論》,這里有臟和藏二字不同,《字典》中雖有臟和藏相通,但筆者認為作為教材還是不可隨編者之心欲而妄加改動經典醫籍之內容。

此外,在第二節正常脈象里面有一疑點,許多醫者把柔和列屬于脈之神氣,僅有少部分醫者把柔和列進脈之胃氣,這在歷年來的輔導材料中屢見不鮮,包括七版教材也只在脈之神氣提到柔和,其實這是一種錯誤之理解,作為柔和主要是針對脈之力量來講的,并非專屬于脈之神氣或胃氣,脈之胃神根均應當是有力但柔和。在第三節病理脈象里面只談到了28脈的由來,但本教材實際卻涉及29脈,所以筆者認為最后還應對目前教材出現的29脈的大脈略作說明一下。

此外,教材雖闡述29脈,但教材卻仍把脈象說為28脈,如相兼脈里面有:“在28脈中,有的脈象屬于單因素脈。”類似提到28脈的共有4處,想必這可能受五版《中醫診斷學》教材的影響,因五版《中醫診斷學》教材有“近代多從二十八脈論述”,然其實五版《中醫診斷學》教材脈象的內容也涉及29脈(洪脈下附大脈),因此,七版教材涉及“28脈”的說法必應予以糾正。在尺脈的臨床意義內容里面有:“多見于寒證,遲而有力為實寒,遲而無力為虛寒。亦可見于邪熱結聚的里實證。”這里尺脈主寒證尚可理解,而尺脈亦可見于邪熱結聚的里實證,值得商榷,關于尺脈亦可見于邪熱結聚的里實證,源于仲景之說,《傷寒論》中談到陽明病有滑脈、數脈、洪脈、實脈,但也提到了遲脈,陽明病胃腸有熱,自然是洪數滑實之脈,而只所以見遲脈,原因是陽明腑實證邪熱亢盛與糟粕相搏,結聚為燥屎,經絡阻滯,也可以出現遲脈,其指感遲而有力,但筆者認為既然有熱無寒,脈象就不一定低于60次/min,仲景只所以言遲,是相對于洪數滑而遲,而并非真正的遲脈,對于中醫的學習,要遵古而不擬于古才是。

在實脈的脈象特征及臨床意義里面有;“若為久病出現實脈,則預后不良,往往為孤陽外脫的先兆,但必須結合其它癥狀加以辨別。”這里有一很大疑點,按編者意孤陽外脫所見實脈為真正的實脈,要與邪氣盛而正氣不虛所見的實脈相鑒別,必須結合其它癥狀方能辨別清楚,本人認為這完全是編者對孤陽外脫所見實脈的一種錯誤理解。在散脈的內容里面有:“陰不斂陽,陽氣離散,……,以致脈浮大無根。”在數脈內容里面有:“若為陽虛陰盛,逼陽上浮;或為精血虧甚,無以斂陽,而致陽氣外越,亦可見數而無力之脈。”在實脈內容里面有:“久病出現實脈則預后不良,往往為孤陽外脫的先兆,但必須結合其它癥狀加以辨別。”綜合散數之脈對虛陽外越(孤陽外脫)的描述,得出結論虛陽外越應見浮大數而無根之脈,這也就其本質來說浮脈、數脈、大脈、實脈4種脈象所見均是虛陽外越,也就是說虛陽外越可見到浮、數、大、實4種脈象,而這四種脈象正好從不同角度反應了虛陽外越時脈動應指的形象,孤陽外越,所以陽氣外浮,從部位講,脈象表現浮;陽氣外浮從至數講,脈象表現數;陽氣外浮從脈體寬度來說,脈象表現大;陽氣外浮從脈象的力度來說,浮表有力,而其實由于陽氣外浮,沉取應指必無根,這也即虛陽外越應是浮數大有力,而沉取無根,顯然虛陽外越所見實脈,也只能是浮取有力,而沉取必無根,因此,久病虛陽外越所見實脈與真正的邪氣亢盛而正氣不虛所見之實脈,從脈象就可以鑒別,而并非象教材中說:“久病出現實脈則預后不良,往往為孤陽外脫的先兆,但必須結合其它癥狀加以辨別。”這種理解為孤陽外脫先兆所見為真正的實脈,只能是錯誤的理解,不符合客觀理論與臨床實際。在長脈的脈象特征及臨床意義里面有:“長脈臨床意義主陽證、實證、熱證。”而在機理分析里面有:“若陽亢、熱盛、痰火內蘊,正氣不衰,……,超出寸尺,如循長竿之狀。”顯然從教材所談內容看,編者是把長脈臨床意義主陽證、實證、熱證理解為陽熱實證或實熱陽證,所以所談內容純為實熱陽證。其實陽證、實證、熱證與陽熱實證或實熱陽證并非是同一概念,長脈既然主實證,就應有實熱證與實寒證的因素存在,比如牢脈、弦脈均具有長脈的特征,而并非均見于實熱陽證,故教材編者對長脈臨床意義的理解難免有些過于片面,不符合基本理論與臨床實際。但把長脈臨床意義概括為主陽證、實證、熱證,未免又過于籠統,比如表證、熱證、實證均為陽證,實熱證、實寒證均是實證,實熱證、虛熱證均是熱證,筆者認為正確的寫法是“長脈臨床意義為主實證”即可。在弦脈的脈象特征里面有:“端直以長,如按琴弦。……,輕則如按琴弦,重則如按弓弦,甚至如循刀刃。”這里“甚至如循刀刃”不應是弦脈的脈象特征之內容,而應是真臟脈偃刀脈之脈象特征。在緊脈的脈象特征里面有:“繃急彈指,狀如牽繩轉索。……,堅搏抗指,……,其指感比弦脈更加繃急有力,且有旋轉絞動或左右彈指的感覺,但脈體較弦脈柔軟。”這里按編者之意,繃急彈指、堅搏抗指、左右彈指均是指彈醫生的手指,但筆者認為醫者切脈,患者脈體不可能左右彈醫者的手指,這里左右彈指而應是左右彈牽繩人的手指,前人為了確切描述緊脈,用狀如牽繩轉索、左右彈指描述,意在說明緊脈的緊張度非常高,富有一定的硬度,切不可斷章取義而理解為左右彈醫者手指,據此分析教材說脈體較弦脈柔軟,也是不可取的。

在脈象鑒別短脈與動脈的比較中說:“短脈常兼遲澀”,此說欠妥,長、短脈是按脈體的長短度來定義的,均從單方面說明脈象,所以不應考慮至數,再者如果加之于至數,這也與教材說短脈為單因素脈自相矛盾。在對舉法弦脈與緊脈比較里面有:“弦脈主要是脈管較硬,彈性差,……;緊脈主要是脈管繃急、彈性高,……,彈指如轉索。”這里弦脈不應是彈性差,而應是彈性高;緊脈不應是彈性高,而應是富有一定的硬度,筆者認為兩者均是有一定緊張度的脈象,弦脈重在彈性強,緊脈重在硬度高。如果按編者意:“弦脈彈性差,緊脈彈性高”,那么教材緊脈與弦脈如何相兼。再者說弦脈主肝郁氣滯,怎會有氣滯而脈無彈性乎,再從弦脈的脈象特征如按琴弦、如張弓弦,甚至古人還有描述弦脈用如循長竿末梢,均無一不是從富有彈性而描述,因此,此說實在欠妥。在真臟脈的內容里面談到魚翔、蝦游、屋漏等十怪脈的9種,而惟獨沒有談到麻促脈,既然談真臟脈,想必對十怪脈都應有所交代,則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