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多樣性的價值范文
時間:2023-06-27 18:01: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多樣性的價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資產的兩重性 森林生物樣性資產由森林生物資產(包括活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和森林生態資產(森林生態效益資產)構成。森林生物資產的最大特點是具有生物轉化功能(岳上植,2002.)。生物轉化是指導致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質量(遺傳價值、密度、成熟期、脂肪層、纖維強度)或數量(重量、立方米、纖維的長度或直徑)發生變化的生長、蛻化、生產、繁殖的過程,從轉化的機理上看,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主要靠力的作用和自身的轉化能力實現其再生和轉化。林業生產活動只起“催化劑”作用,會經常出現數量不減反增的現象。因此,對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初次確認和再次確認應定期地結合評估,以評估促進核算。
(二)價值的多元性 森林生物多樣性是森林這一綜合地域類型中所呈現出來的生物多樣性。一般而言。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其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分為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四類(國家環保局,1998)。直接使用價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樣性直接滿足人們生產和消費需要的價值,又可分為直接實物價值和直接非實物服務價值;間接使用價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樣性提供的生態功能的價值;選擇價值是指人們為了將來能直接或間接利用森林生物多樣性的支付意愿;存在價值是人們為確保森林生物多樣性繼續存在的支付意愿(張穎,2002)。價值的多元性決定了確認與計量的困難與復雜性。森林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與密切相關,其所體現的價值不僅在于為當代人提供直接使用價值,更重要的是為人類及將來所創造的巨大的非直接使用價值,所展現的是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意義。
(三)資產的整體性 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是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相互統一的整體。當森林生物多樣性作為提供木材、竹材和蘑菇及其它動植物產品來源時,釋放的是直接環境效益,此時屬于有形的森林生物資產;當森林生物多樣性作為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等森林生態效益資源的時候,釋放的是間接環境效益,此時屬于無形的森林生態資產,兩者的結合點在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同一載體。森林生態資產不能脫離森林生物資產而獨立存在,兩者相互依存,其價值的形成、消費和補償過程密不可分。因此,森林有形資產在其實物量和價值量的增減變動過程中,森林無形資產也相應地發生變動,其所發揮的生態效益地會發生變化。因而在對森林有形資產的價值確認和計量中,也要相應地對森林無形資產的價值及其所產生的效益進行確認與計量。
(四)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是相對稀缺的,這不僅表現在天然存量方面,還表現在生成率方面。同時,地球上生物物種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因而各物種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在絕對意義上是不可替代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產生了對有限資源的優化配置要求,體現在會計上是必須對其進行確認和計量。
(五)產品的公共性和市場的無形性 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發揮的生態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它超越了進行森林經營活動的林業行業以外的外部,即不通過市場機制反映的影響,進而會產生不能全部反映到私人收益中的收益。公共物品是具有外部經濟性的典型例子。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發揮的生態效益主要是一種無形效用,不能貯藏和移動,生產者難以對其控制,即無法迫使受益者償付了補償費用后才能享用其生態效用。因此,森林所提供的生態效益服務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同時,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中的生態資產一般不存在市場,所以應更多地考慮非市場價值的計價,實現對其生態價值的確認和計量。
二、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會計確認、分類
(一)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會計確認 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會計確認是指將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作為一項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森林生態效益記入會計載體的過程。會計確認的核心是選擇合理的會計確認標準。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要能夠作為一項資產加以確認,應當符合資產的確認條件,會計確認從上講要同時滿足四項標準:(1)可定義性。我國《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給出的資產定義為:“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預期會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是資產的最本質特征。森林中擁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如藥用、食用、纖維、芳香油等)和野生植物資源(如哺乳類、鳥類和爬行類等)。作為林業經營組織來講,一旦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為其所擁有或控制就能為它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凈現金流入。因此,它們符合確認的第一個條件——資產的定義。(2)可計量性。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可以通過現有多種計量屬性選擇達到對其計量的目的,但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自身的特殊性,其計量比較復雜。同時,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定價主要通過對其價格評估的基礎上進行。從長遠來看,隨著評估理論和技術方法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能夠做到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合理計量。(3)相關性。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是指會計信息能夠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能夠導致信息使用者決策的差別(于富生等,2000)。顯然,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計量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幫助決策者了解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實物量和價值量、存量和流量信息,從而會影響到他們為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所采取的宏觀或微觀的經濟決策。(4)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信息使用者可以對會計信息給予充分信賴。“當信息沒有重要錯誤或偏向,并能夠如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情況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據時,信息就具備了可靠性”(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2003)。真實反映是可靠性的核心標志。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計量結果,可從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林業經營組織所擁有或控制的森林生物資產和森林生態資產的實物量與價值量,足以使決策者信賴。
(二)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分類 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分類標準有多種,其中最基本的是按存在形態分。按存在形態可將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分為有形的森林生物資產和無形的森林生態資產。森林生物資產是指森林中活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及棲息于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個體基因,包括林木資產、林副產品及以森林為依托生存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因此森林生物資產是一種有形資產。森林生物資產在價值層次上主要表現為物種多樣性價值和基因多樣性價值,在價值總額中主要表現的是直接使用價值。森林生態資產是指森林生態效益所形成的資產,包括有機物質的生產、的固定、的釋放、營養物質循環與貯存、水土保持、凈化污染物等。森林生態資產在價值層次上表現的是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價值,在價值總額中表現的主要是間接使用價值和和部分直接使用價值(如觀賞價值、科學文化價值等),此外森林生物多樣性所表現出來的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也歸屬于森林生態資產。
(三)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核算在實踐中的 從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會計核算的可操作性角度考慮,目前主要可側重于森林物種多樣性價值方面的核算,特別是其中植物和動物多樣性價值的核算。雖然森林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但目前人們對每個層次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相對而言,物種多樣性最明顯也最容易測定。而森林遺傳基因多樣性多發生在分子水平上,它主要包括染色體的多態性、蛋白質的多態性和核酸的多態性三個方面。就目前人們的手段和認識水平看,要做到完全掌握森林中有機體,即動植物和微生物的DNA中的氨基酸的排列次序及其結構還是比較困難的。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測定比遺傳多樣性的測定更困難,因為系統的邊界都是模糊的。同時,對于物種多樣性,也部分受到研究手段和認識水平的限制,對于其中的微生物多樣性測定與確定比較困難,所以物種多樣性目前主要著重于植物與動物多樣性的測定,特別是其中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脊椎動物。因此,一般來講,目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核算主要是以物種多樣性中的植物與動物價值的核算為代表,暫不考慮基因及生態系統多樣性價值的核算。
三、森林生態效益的會計確認
(一)森林生態效益的概念及特征 森林生態效益作為一種間接效益,就是指在一定的會計期間內森林生態資產所釋放出來的效用。其具有幾個重要特征:(1)外在經濟性。外在經濟性在林業中是最普遍的現象。當森林生物多樣性發揮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和保護物種及基因多樣性等多種生態效益的時候,這種生態效益卻被非林業經營部門乃至全社會無償地享用,而不必為此付出相應的費用。(2)非減性。森林生物多樣性直接效益的發揮,意味著森林生物資產的減少。而森林生態效益的實現,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減少森林生態資產。(3)模糊性。森林生物多樣性的直接效益隨著木材、蘑菇、動物毛皮等的出售而實現,并可用貨幣直接計量。但森林生態效益沒有物質載體,無法對其效益進行準確的計量,只能通過估計來反映。因此,森林生態效益的確定具有模糊性。
(二)森林生態效益的確認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林業會計中核算的收益部分只是對市場上可以進行交換的貨幣收益進行確認,對林業生產經營活動所引起的生態效益外在性不予確認,使得大量的森林生態效益價值游離于會計循環之外,嚴重阻礙了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可持續效益的發揮,危及了林業自身的生存和。因此,作為林業經營組織必須考慮林業生產經營活動對外部產生的,會計上應反映這一巨大的森林生態效益,將森林生態效益外在經濟性作為收入要素納入核算體系(溫作民,2003),從而進一步轉化為林業經營組織的環境效益,真實地評價其業績。根據財務會計的收入定義,收入是一種經濟利益的總流入。顯然,森林生態效益外在性部分并沒有形成經濟利益的流入。因此,傳統財務會計確認收入的流入和流出概念不能滿足將森林生態效益完整地納入會計核算體系的要求。要將森林生態效益作為收入要素納入會計系統,其確認可以根據其標準進行:(1)符合定義。符合森林生態效益定義,森林生態效益作為一種間接效益,是指在一定的會計期間內森林生態資產所釋放出來的效用。(2)可計量性。據有關部門測算,森林生態效益是其經濟效益的13倍。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對森林生態效益每年都要進行準確的核算。(3)相關性。森林生態效益會計核算提供了關于森林生物多樣性非木材價值的更多的信息,這些信息將有助于投資者和決策者對森林生態功能重要性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可以為林業主管部門或財政部門進行相關決策或制定相關的會計制度與準則提供依據,適應新時期我國林業跨越式發展的需要。(4)可靠性。模糊性雖然增加了森林生態效益計量的難度,但是只要是估計的合理,仍然具有可靠性。因此,凡是符合森林生態效益的定義,能夠用貨幣計量,并且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的森林生態資產所釋放的效用,都可確認為森林生態效益。
四、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會計計量
(一)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尺度 計量包括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就貨幣計量而言,其計量單位籠統地講就是貨幣,由于貨幣能把經濟業務全面、綜合地反映出來,所以貨幣成為會計統一的計量尺度。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應同時采用貨幣計量和非貨幣計量兩種形式。這主要是由森林生物多樣資產的特點和森林生態效益的特點決定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兩重性、價值的多無性、產品的公共性和市場的無形性以及森林生態效益的外在經濟性、模糊性等特征,一方面反映了對其價值計量過程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另一方面,即使它們的價值通過一定的得以計量,但在其計量結果的公眾認可度上仍存有爭議。因此,對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完全以貨幣作為統一的計量尺度目前仍存在著較大的困難。為了滿足提供森林生物多樣性方面的會計信息,使其具有較強的可理解性,應當盡可能多地考慮運用非貨幣計量尺度。在非貨幣計量形式中,可同時使用包括實物計量、勞動計量、混合計量等多種形式。運用貨幣計量形成一些財務指標,運用非貨幣計量則會形成實物指標、勞動指標、技術指標、技術經濟指標和文字說明等,從而提供信息使用者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
(二)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屬性 以成本為基礎計量是一項廣為流行的會計慣例。對于一般實體資產來講,在沒有通貨膨脹或通貨膨脹較小的情況下,其歷史成本與其價值的差異是較小的。然而,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是一項特殊資產,以歷史成本計價卻是森林生物多樣性一個致命弱點,這主要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大部分是由力作用形成的。少部分是由自然力和人力作用形成的。因此,它們往往沒有或只有較低的歷史成本。另外,它們又是有生命力或活動力的,其價值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在變化,只有在交易的那一刻才能暫時相對固定其價值。因此,如果僅按目前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來計量,它們的價值計量會偏低,違背了會計信息相關性的原則,不能達到為決策者提供有用信息的目的。因此,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屬性,不應局限于傳統的單一歷史成本計量,而應包括面向市場、未來、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公允價值在內的多種計量模式。公允價值是一種復合的會計計量屬性,從狹義上看,其表現形式有:現行市價、現行成本、可變現凈值和以公允價值為計量目的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歷史成本固然可以提供可靠的會計信息,但有時為了管理或決策上的需要,要求會計可以提供以公允價值反映的更為相關的會計信息。另外,象森林生態資產一類的歷史成本原本就沒有,用公允價值反而可以更可靠地反映它們的真實價值。在這些情況下,用公允價值代替歷史成本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進行計量也是可行的。當然,用公允價值計量所帶來的一個負面影響是公允價值的確定避免不了主觀因素的影響,這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怎樣提高和增強公允價值的可靠性是一項需要進一步的課題。從目前我國會計現實來看,公允價值的運用條件尚不具備(張心靈等,2004),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會計計量屬性可以選擇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主,輔之以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具體計量時,應分別不同資產及不同階段加以考慮。森林生物資產的初始計量應按歷史成本進行計量;森林生態資產的初始確認應按公允價值計量;森林生物資產及森林生態資產報表日計量應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可以通過如實際市場價法、費用支出法、旅行費用法、替代花費法、機會成本法或條件價值法等,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進行評估取得。從發展的角度看,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極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主流(黃世忠,1997),那么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將來應主要選擇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即采用“公允價值+歷史成本”模式。
[]
[1] 國家環保局:《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國環境出版社1998年版。
[2]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會計準則》,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3] 黃世忠:《公允價值會計:面向21世紀的計量模式》,《會計研究》1997年第12期。
[4] 溫作民:《環境外在性的會計核算》,《財務與會計》2003年第11期。
[5] 于富生、黎來芳:《論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上海會計》2000年第8期。
[6] 岳上植:《森林資產的特殊性及其確認與計量研究》,《會計研究》2002年第11期。
篇2
關鍵詞:中國;木本地被植物;植物多樣性;園林應用;生態效益
隨著人類的發展,土地與其他生態資源被大量占用,嚴重影響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在此形勢下,保護生物多樣性成為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任務,以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我國城市的建設發展中,園林作為多樣性生物,尤其是多樣性植物的載體,園林工作人員必須提高重視,創新應用植物進行園林造景,充分保護植物的多樣性,最大化提高植物的生態效益。木本地被植物作為園林植物的代表,本文主要探討木本地被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
一、我國木本地被植物多樣性的研究進展
木本地被植物是指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低矮叢生灌木、藤本等植物,這類植物具有較強的擴展能力與保護地面能力,而且管理方便,生態價值極高;生物多樣性是由物種、遺傳、生態多樣性三個層次組成,植物只有具有加強的多樣性,才能夠具有更強的進化能力,保證物種的延續,進而形成多樣的生態系統。我國對木本地被植物豐富,對其多樣性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相關工作人員希望通過研究,能夠提高其生態效益,并有效地保護木本地被植物的多樣性。
根據相關工作人員的調查,我國木本地被植物種類豐富,其中以柏科、冬青科、薔薇科以及紫金牛科等為主,各個植物科下又有很多的植物屬,共同組成了多樣的木本地被植物。另外,根據木本地被植物應用價值的不同,被分成匍匐、低矮灌木類,地被竹類、木質藤本類四種,這幾種木本地被植物普遍具有低矮、生長能力強、對地面的覆蓋性好,同時還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是作為園林造景的主要植物類型。
二、我國木本地被植物在園林中應用現狀
(一)木本地被植物在園林中應用的重要作用
木本地被植物是園林造景的重要植物材料,對提高園林的生態效益也具有直接推動作用。具體來說,在園林造景過程中,合理配置各種木本地被植物的造型、色彩、位置等,可以使園林景觀顯得更加富有生動性與變化性,進而為人們提供更加美好的、舒適的生活環境;植物普遍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作用,木本地被植物更是如此。在園林中應用木本地被植物,可以達到很好的凈化空氣、降噪、吸塵、殺菌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改善空氣濕度,提高空氣質量;木本地被植物的延伸性與生命力都很強,能夠減緩地表徑流流速,保護水土。同時,木本地被植物根系的延伸可以疏松土壤、防風固沙,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效果也是很高的。
(二)我國木本地被植物在園林中應用現狀
隨著我國園林建設的不斷進行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對木本地被植物種類的開發,在園林中可以應用的木本地被植物越來越多,不僅提高了園林造景的觀賞性,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園林建設的生態效益,同時由于木本地被植物的管理便利,有效地降低了園林植物管理上的成本花費。
目前,我國園林造景中常用的木本地被植物,根據地區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以長江為界,江北地區主要以柏科植物為主,而長江流域地區則以紫金牛科、杜鵑類、地被竹類等植物為主。但是,我國地區園林建設中廣泛缺少特色品種,應用方式單一,這對進一步提高園林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是不利的。近年來,隨著相關工作人員對木本地被植物多樣性研究的深入,我國園林中又新增加了匍匐灌木類、低矮灌木類、地被竹類以及木質藤本類植物共40余種,豐富了我國園林應用中木本地被植物的多樣性。
三、提高木本地被植物園林應用生態效益的策略
在我國園林建設中應用木本地被植物,是園林建設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木本地被植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的需要。因此,在我國園林應用木本地被植物過程中,園林工作人員必須提高重視,以創新的管理與研究手段,來提高木本地被植物園林應用中的生態效益。
(一)園林中應用木本地被植物的選擇標準
結合木本地被植物的特點以及園林造景的需要,應該以以下標準進行木本地被植物的選擇。(1)適應力高:不同的地區氣候環境不同,在園林中不同的地段其土壤條件等也不同,因此在選擇木本地被植物類型時,一定要注意木本地被植物的適應性,以使木本地被植物能夠適應不同地段的要求,良好生長;(2)植株低矮:木本地被植物的主要特點即是能夠形成地被景觀,所以,植株低矮的木本地被植物更加能夠適應園林地表高覆蓋率的要求,并通過植物的緊貼地面,達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3)延伸性好:較容易分枝的木本地被植物,更容易形成密叢,提高園林植物的覆蓋率,因此,選擇木本地被植物時也應該考慮其延伸性;(4)生命力強:為了大量繁殖園林造景植物,常常采用扦插、播種等形式來促進植物的生長。因此,只有生命力強、生長迅速、蔓延速度快,的木本地被植物才能適應園林發展需要。(5)觀賞價值高:園林應用木本地被植物選擇的最后一個標準是其能具有較強的觀賞價值,最佳的木本地被植物是植株、花、果、葉等都具有觀賞性,并能夠長時間保持觀賞價值。
(二)合理化木本地被植物的配置方式
不同地段的木本地被植物需要有不同的配置方式,筆者將簡要探討。(1)路緣地段:路緣地段是游人聚集之地,因此應該選用色彩豐富、造型生動、能夠與周圍環境形成對比的木本地被植物,并采用花鏡、花壇、片植等方式吸引游人目光;(2)山石地段:山石地段宜選用藤本植物,以掩蓋山石斧鑿痕跡,增加山石景觀的錯落性。另外,不同光照下的山石需要配以不同屬性的木本地被植物,以達到提高植物觀賞性與生態效益的目的;(3)濱水地段:可以將濱水地段分層,并按照層次配以不同的木本地被植物,從而延長木本地被植物的觀賞期,提高觀賞價值;(4)密林地段:在密林地段,光照較差,所以應該選擇光照需求較小的木本地被植物,并以大片種植的方式,結合其他觀賞植物形成綠色生態組合,提高園林造景的豐富性與觀賞性,進而促進木本地被植物生態效益的提高。
結 語:
總而言之,我國木本地被植物多樣性資源豐富、管理便捷,適合應用到城市園林造景中,園林工作人員應該提高重視,加強對木本地被植物多樣性的研究,以開發更多的類型的木本地被植物,創造更高的生態效益。相信,隨著我國園林工作人員對木本地被植物多樣性研究的不斷深入,更多的木本地被植物將被科學地應用到園林造景中,在提高生態效益的同時,更有效地保護木本地被植物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1] 郭春生,賀征兵,溫亞利,趙 敏.陜西木本地被植物園林應用現狀分析及建議[J]. 陜西林業科技,2009,(06).
[2] 張 丹.園林地被植物種類及其在城市園林綠地中的應用[J]. 河北農業科學,2009,(03).
[3] 谷 頤.地被植物在吉林省園林中的應用及開發前景[J]. 長春大學學報,2006,(08).
篇3
關鍵詞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
生物多樣性是維護生態環境穩定和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對自然界認識的提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目前,對生物多樣性價值的研究已成為生態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許多學者對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和計算方法,但是由于生態系統結構復雜性、功能多樣行性和認識上的差異,各種評價方法仍處于不斷探索和完善之中。
老禿頂子自然保護區是太子河上游的水源涵養林區,保護好現有森林植被、對于改善遼寧地區生態環境、保護遼寧中部城市飲用水源具有重大意義。但是由于林區居民對森林植被的高度依賴性,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尤為突出,本文試圖通過對該林區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算,闡明其生態功能方面的作用,為提高林區居民對環保認識,制定林區發展規劃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提供依據。
1自然概況
老禿頂子自然保護區地處自然保護區位于遼寧東部,稱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在東經1244906—1245708,北緯411638—412110。距桓仁縣城70公里,在桓仁縣和撫順新賓縣交界處,總面積1.5萬公頃。
老禿頂子保護區屬長白山龍崗支脈。森林植被屬長白植物區系。由最高峰老禿頂子山放射成三條河流分別注入渾江、太子河,最高峰老禿頂子海拔1376.3米,素有“遼寧屋脊”之稱,
老禿頂子保護區的土壤以棕壤和暗棕壤為主,棕壤為本區的地帶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海拔900m以下的落葉闊葉林中,暗棕壤為本區的垂直地帶性土壤,主要分布于900m以上的中山草甸和暗針葉林中,土壤濕潤,有機質含量高;
老禿頂子保護區位于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中的遼東冷涼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6.3℃,絕對最高氣溫37.2℃,絕對最低氣溫—35.7℃,≥10℃年有效積溫為3005℃,年降水量為870--1060mm,是遼寧省最濕潤地區;無霜期為133天。
老禿頂子保護區水平地帶性原生型植被為紅松、闊葉混交林,垂直地帶性質北溫性云冷杉暗針葉林,屬長白山、闊葉混交林林的西南延伸部分,日偽時期的掠奪是破壞和下部開墾耕地,原生型頂級群落已破壞殆盡,再加上上述經營過程,形成了次生林的不同演替階段,森林覆蓋率為97%;植被類型多樣,主要有蒙古櫟林、山楊,白樺林、雜木林,和柳葉繡線菊灌叢、錦帶花灌叢及紅丁香灌叢等。現有低高等植物232科,1788種;陸生脊椎動物63科,222種;昆蟲131科,7088種。其中,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17種,野生動物22種。有古化石孑遺植物紫杉、天女木蘭,世界獨有的冰川時期孑遺植物雙蕊蘭。
2生物多樣性價值計算方法
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是指生物多樣性所包括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所提供的具有經濟意義的價值;我國在1994年國家科委組織的自然資源核算研究中,將森林資源環境價值分為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使用價值又分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直接使用價值可分為消費性的價值(生物為人類提供了食物、纖維、建筑和家具材料、藥物及其他工業原料)和非消費性的價值(提供人類欣賞的對象);間接使用價值(即生態功能,指間接地支持和保護經濟活動和財產的環境調節功能,表現為涵養水源、凈化水質、鞏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蝕、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氣候、吸收污染物,并作為CO2的匯在調節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等等)。按照我國對生物多樣性價值的分類,本文主要探討評價了使用價值,包括活立木價值、經濟植物資源、森林旅游價值等直接使用價值,和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等間接使用價值。
3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評價
3.1直接使用價值
3.1.1消費性的價值
在老禿頂子保護區森林系統中,消費性的價值主要包括活立木價值、藥材價值、食用野果、野菜價值、菌類價值、畜牧養殖價值等幾個方面;
⑴活立木價值(V活立木)
根據遼寧主要樹種動態序列立木林價和老禿頂子保護區森林資源統計資料,計算活立木價值。森林的活立木蓄積年增長量價值計算式去為:V活立木=Si*Gi*Pi
式中:Si—各林分的活立木蓄積量;Gi—各林分的凈生長率;Pi—各類林木的活立木林價。
對老禿頂子保護區森林活立木蓄積量、增長量及價值的統計結果。
(2)野果及其它林副產品價值
根據調查資料進行統計計算,2002年林區野果及其它林副產品價值為657.99萬元,實際利用價值為120萬元。野果及其它林副產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野果:野果種類較多,但直接帶來經濟效益的種類主要為榛子、毛榛、山梨、軟棗子與核桃楸。經過對林區野果儲量及居民家庭采收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出五種主要野果總價值為12.79萬元,居民采收野果收入為7萬元,
②藥材:經過調查保護區野生藥用植物達700多種,根據樣地調查資料和聚類方法進行林區內各藥用植物資源儲量的計算。經統計,林區內所分布的人參、遼五味、遼細辛、東北紅豆杉、黃檗、龍膽、羊乳、獐耳細辛、東北延胡索、北馬兜鈴、興安升麻、北烏頭、威靈仙、刺五加、花曲柳、地榆、朝鮮羊藿、鈴蘭及天南星等28種儲量大、經常收購藥材的價值為1802.61萬元,以此作為藥材的儲蓄量價值,按照藥材的平均生長年限3年計算,則每年藥材資源產生的價值為700.8萬元,實際調查統計林區居民依靠藥材年收入為13萬元。
③食用菌:食用菌類包括榛蘑、松蘑、木耳等,食用菌價值以居民實際收入進行計算,經過統計,居民食用菌年收入44.4萬元。
④山野菜:我區山野菜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刺嫩芽、蕨菜、大葉芹、刺五加等,其價值按照居民收入計算,年收入可達56萬元。
(3)畜牧養殖價值
2002年,老禿頂子保護區周圍畜牧養殖業總產值155.3萬元,養殖種類主要包括牛、羊、豬、鴨和林蛙等。畜牧養殖不能完全依賴森林系統獲取食物,在計算該林區森林生物多樣性的畜牧養殖價值時,以畜牧養殖業當年產值的一半進行計算,則畜牧養殖價值為77.65萬元。
(4)種植業價值
2002年保護區周圍種植中草藥產值達700萬,主要品種有人參、細辛、穿龍薯蕷、輪葉黨參等,按其60%在林地種植,其年價值應為420萬元。
3.1.2非消費性價值
非消費性價值應包括科學研究價值、文化教育價值和旅游價值。在時間序列里,服務價值是個不確定數值。由于老禿頂子保護區的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活動較少,本項目主要評估其旅游價值。估計旅游價值一般采用旅行費用支出法計算和統計,游行費用支出包括交通費用、住宿費用、門票及服務費用。2002年老禿頂子保護區門票純收入僅有2萬元,實際應收約8萬元,估計游客人數為8000人。假設游客逗留2日,按最低消費35元/(人*天)計算,則食宿費用約28萬元;如果每4人使用一次導游(每次20元左右),則服務費用約2萬元。如果按此推算,2002年旅游業產值為38萬元,凈利潤約27萬元。
由于該區旅游業剛剛興起,正處于投資建設階段,游客人數目前較少。如果采用旅行費用支出法評估,旅游價值可能偏低。截止2002年底,總投資額約1060萬元左右。根據投資決策,投資成本將在5-10年左右的時間收回,如果10年收回成本,則平均每年的最低產值應為190萬元左右。
3.2間接使用價值
間接使用價值主要通過生態功能體現,反映在①提供生態系統演替與生物進化所需要的豐富的物種與遺傳資源;②是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主要是有機物質的生產、CO2的固定、O2的釋放、重要污染物質降解以及在涵養水源,保護土壤的生態功能作用,然后再應用市場價值法替代市場法、防護費用法、恢復費用法等方法評價其經濟價值。
3.2.1有機物質的生產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合成有機物質,是生物鏈中有機物的第一性生產者和生物能量的積累者。地球上植物生物產量約占全球生物產量的99%,而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產量又占植物生物產量的90%。不同地域,不同類型植被單位面積生產力各不相同。
3.2.2固定CO2與釋放O2由植物光合作用方程式,可推算出植物體固定有機物質與吸收CO2、釋放O2之間的關系,即生成162g多糖有機物質,可吸收264gCO2,釋放192gO2。也就是植物體每積累1g干物質,可以固定1.63gCO2,釋放1.19gO2。據此可估算出老禿頂子保護區每年固定CO2與釋放O2的數量。
根據老禿頂子保護區各主要植被類型的總生物量與總生產力,計算出林區CO2的總儲存量為580.88噸,CO2的年固定量為408.45噸。
對于固定CO2經濟價值的計算,目前國際上主要有兩種方法,即碳稅法和造林成本法。計算老禿頂子保護區生態系統每年固定CO2總經濟價值為13218.3萬元,二者平均值為7993.0萬元。
O2的釋放量與CO2定量的計算方法相同,也是根據光合反應中固定有機物與釋放O2的關系來計算,可估算出老禿頂子保護區O2的年釋放量為2.84×105噸。所釋放O2的經濟價值為10691.6萬元。
3.2.3營養物質的循環與貯存
營養物質在生態系統中循環流動,其中的一部分營養物質合成各種有機物后參與生物體的構建。在森林生態系統中主要表現為木材、林副產品和枯枝落葉而提供給外部環境,或在植物中保存,或歸還于土壤,因而這部分營養物質避免了養分受雨水淋洗的直接流失。植物體所固定的這部分營養物質,其主要成分為N、P、K三種元素,所固定營養物質的價值,也以這N、P種元素的價值來計算。老禿頂子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所固定的營養物質的間接經濟價值為419.1萬元
3.2.4水土保持
通過林冠的截持降水、枯枝落葉層吸水、森林土壤的良好滲透以及森林各層植物的機械阻礙和地表植被、枯枝落葉層的防護,雨水和地表徑流對土壤表面的直接沖刷力大大減弱,地表徑流減少,從而有效地地降低了土壤侵蝕所造成的林地的破壞和土壤肥力的喪失,減輕了泥沙對河流、湖泊及水庫的淤積。
(1)減少土壤侵蝕
對森林所減少的土壤侵蝕量,一般采用有林地和無林地的侵蝕差異來計算,即假定在無林的情況下的土壤侵蝕總量,減去現有林地的土壤侵蝕總量。土壤侵蝕總量的計算,可用土壤侵蝕模數乘以林地面積求得。老禿頂子保護區的林分為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多年來加強對天然林的保護,森林覆蓋率不斷上升,因而用老禿頂子保護區與其周圍地區的土壤侵蝕差異來計算老禿頂子保護區減少的土壤侵蝕量,更具有對比性。老禿頂子保護區的土壤侵蝕模數尚未測定,其森林覆蓋率97%,與本溪市森林覆蓋率72%,計算出由于森林系統的防護,老禿頂子保護區每年可減少的土壤侵蝕總量為二者之差,即508.2噸。
(2)減少土壤肥力損失
由于森林具有水土保持作用,使林地的土壤侵蝕大大降低,因而土壤中的N、P、K、Ga、Mg等元素和其它有機物也得以保留,所減少的營養物質損失量等于減少的土壤侵蝕量乘以土壤中各營養物質的含量,即:M=mi*pij其中,M為減少的營養物質損失總量;mi為不同土類所減少的侵蝕量;pij為各土類中各營養元素的百分含量;i為各土壤類型;j為不同的營養物質(N、P、有機質)。
老禿頂子保護區土壤類型及所占比例為:暗棕壤占58%,棕壤42%,各土類的營養物質含量見下表2。
表2老禿頂子地區不同土壤表層養分含量
土壤類型有機質(%)全N(N%)全P(P2O5%)
棕壤10.560.48460.1831
暗棕壤9.860.53280.1635
根據以上算法,計算老禿頂子保護區植被減少的有機質、全N、速效P的流失量分別為2.044×104噸、1.043×103噸、8.09噸。每年減少土壤N、P經濟損失價值為209萬元
3.2.5涵養水源
年涵養水源量用水量平衡法,即公式R=P-E計算:其中:R為年平均徑流量(森林涵養水源量);P為年平均降水量;E為年平均蒸散量。平均徑流深乘以有林地面積,即為森林涵養水源總量,由此推算出森林每年涵養水源量為2661.3萬m3。森林涵養水源的價值,用年涵養水源總量(m3)乘以1m3水的價格計算。則涵養水源總價值為1783萬元。
3.2.6凈化環境
現代工業的發展,使大氣中SO2、HF、Cl2、氮氧化物及其它有害氣體含量增加。森林不僅可吸收這些氣體,而且還具有降低光化學煙霧污染、凈化放射性物質、過濾塵埃的作用。老禿頂子保護區廣布的森林,作為遼寧東部的綠色屏障,對提高空氣質量、保護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森林對環境的凈化作用主要有兩方面,即吸收有害氣體和滯塵能力。
對有害氣體的吸收能力隨林分類型不同而異,闊葉林每年吸收SO2能力為88.65kg/hm2,松林117.6kg/hm2,灌木林地為18.91kg/hm2。根據此數據可計算出老禿頂子保護區植被每年可吸收SO2的潛在能力為14250噸。吸收SO2的經濟價值計算,按照削減SO2的投資額為5萬元/100噸,運行費為1萬元/100噸,即每削減1噸SO2投資成本為600元的數值計算。則老禿頂子保護區植被每年可吸收SO2的潛在經濟價值為855萬元
植物葉片表面凹凸不平,且生長著附屬物或能分泌粘液,可吸附空氣中的塵埃,針葉林年滯塵能力為33.2t/hm2,闊葉林年滯塵能力為10.11t/hm2;削減粉塵成本為170元/噸。老禿頂子保護區植被每年滯塵能力為1.95×105噸,削除粉塵的間接經濟價值為3315.0萬元。
4結論
老禿頂子保護區森林系統生物多樣性當年所產生的直接接使用價值為木材蓄積年增長價值、果品及其它林副產品價值、畜牧養殖價值和旅游價值之和,即845.67萬元,其間接使用價值為25265萬元,遠遠高于其直接使用價值,即生物多樣性所產生的生態功能價值遠遠超出其產生的實物價值,體現了老禿頂子保護區森林系統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與遼寧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保護好該區生物多樣性尤為重要。
5討論
5.1森林系統有機物質總生產力的計算是估算林區植被吸收CO2和釋放O2的基礎,本研究中各群落類型的生產力借用相近地區組成結構相似的同類型群落生產力,因此在計算中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差。
5.2直接使用價值中以藥材價值最大,為700.8萬元/年,但林區居民依靠藥材的收入僅13萬元/年,這與藥材資源未被充分開發利用有關,因此,充分開發利用藥材資源,應是增加林區居民直接經濟收益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應主要發展藥材的人工栽植,杜絕濫采濫挖野生資源。
5.3盡管老禿頂子保護區森林系統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價值遠遠超出其產生的實物價值,但林區居民享受的生態價值僅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受益最大的則是廣大市區居民,因此,為了彌補林區居民為保護環境所作出的犧牲,緩解林區內部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保護遼寧的優良生態環境、保護好水源,根據生態價值貢獻大小對林區居民進行適當經濟補償是必要的。
5.4保護區的廣大職工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起著主要作用,他們承擔著保護區的資源保護,科研等重要工作,但保護區基礎設施落后,經費緊缺,專業人員缺乏,遠不能適應保護區工作的需要,需要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關注保護區事業,加大建設力度,保證這塊珍貴的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參考文獻
1.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國家環境保護局主持.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8.2.
2.生物多樣性公約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譯.科學出版社,1997
3.郭中偉生物多樣性的經濟評價.生物多樣性.1998.86(3)180--185
4.馬克平.試論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生物多樣性.1993,1(1):20-22.
5.薛達元.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評估.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7.11
6.遼寧老禿頂子自然保護區植物名錄
7.王宗訓.中國資源植物利用手冊.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8.戴寶合.野生植物資源學.農業出版社,1993
9.熊文德,中國木本藥用植物.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
10.中國植被編委會.北京:中國植被.科學出版社,1980
11.林業部調查規劃院.中國山地森林.北京:林業出版社,1981
12.徐德應.氣候變化對中國森林影響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13.馬克平,錢迎倩,王晨.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原理與方法.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9
14.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培訓教材1996
15.馬乃喜,張陽生.我國自然保護區基礎理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西北大學學報,1987,21~29
篇4
選擇題
1.(2015·學軍月考)科學家在南極洲近海大陸架下850 m處的泥床盆地發現超過100萬只巨型帝王蟹。在帝王蟹所在水域的上方,生活著大量的植物和動物,其中棘皮動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參。這些棘皮動物都沒有生活在海蟹所在水域。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南極水域所在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
B.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
C.帝王蟹的入侵可能會導致某些物種滅絕,使生物多樣性減少
D.要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不被帝王蟹破壞,可以采用合理的有計劃的捕撈措施
2.微山湖是山東境內的一個面積較大的湖泊,二十年前這里是碧波萬頃、魚兒滿湖、野鴨成群,還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景象。二十年來,湖區四周縣市的工業快速發展,城市居民急增,因而大量的工業廢水、生活廢水、垃圾涌入該湖。湖水變得不僅很渾濁,而且腥臭難聞。據有關專家說,近幾年來,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種,例如,四鼻孔鯉魚、野鴨、水螅等。上述的現象說明的道理主要是()
A.環境污染是破壞生物的多樣性的重要原因
B.掠奪式的開發是破壞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原因
C.外來物種入侵破壞了生物的多樣性
D.環境教育缺乏是破壞生物多樣性的根本原因
3.(2014·江蘇高考)下列關于生物多樣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生態系統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進物種多樣性的提高
B.把沼澤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手段
C.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保護無經濟價值的物種是為人類生存發展保留空間
D.農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態系統,清除雜草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原則不矛盾
4.我國科學家已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例、遺傳性穩定、能自然繁殖的四倍體魚類。雖然四倍體魚生長快、肉質好、抗病性強,但研究人員并不是直接把它投入生產,而是將它與二倍體魚雜交,將它們的后入生產。你認為這樣做的主要意義是()
A.充分利用雜種優勢
B.保護環境中物種的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
C.保護自身知識產權
D.避免出現新基因
5.自然界中,有些新植物或動物物種的出現會打破原來固有的生態循環系統,有時甚至給當地環境帶來壓力和災難,造成生態系統退化。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種有能和鱷魚搏斗的緬甸蟒蛇、瘋狂繁殖的亞洲鯉魚、數量驚人的八哥等。下列關于生物入侵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生物入侵會使原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
B.生物入侵會使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營養結構變復雜,抵抗力穩定性增強
C.生物入侵會打破生態系統中生物間的制約關系,破壞生態系統的穩態
D.適當引入外來物種,可增加物種多樣性,使當地的生態平衡更加穩定
6.下圖甲為某清潔水體在遭受一次性有機物輕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變化。水體中好氧性微生物數量變化的曲線最可能接近于圖乙中的曲線是()
A.Ⅰ B.Ⅱ
C.Ⅲ D.Ⅳ
7.調查某湖泊的水質污染狀況,在注入湖泊的四個主要水源的入口處采集水樣,鏡檢水中動物、植物的種類和數量,結果如下:1號水源水樣中有單一種類的纖毛蟲,如草履蟲,且數量極多;2號水源水樣中單細胞藻類種類較多,且數量也極大;3號水源水樣中未見任何動物、植物,且發出刺鼻的氣味;4號水源水樣中浮游動物、植物均有發現,但數量不多。根據以上結果分析,該湖泊的污染中,污染的嚴重性由重到輕的排列順序是()
A.3、1、2、4 B.3、1、4、2
C.4、2、1、3 D.2、4、3、1
8.下面為人與環境關系的三種模式圖,下列對“環境容量”的理解錯誤的是()
A.環境容量是指生態系統對人口的承載能力
B.隨著生產的發展,環境容量在不斷加大
C.人口的過度增長會造成資源枯竭,環境容量降低
D.生物圈的穩態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和人類改造自然的基礎
9.(2014·臺州一模)為應對“垃圾圍城”危機,很多省市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管理。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垃圾分類處理,實現了垃圾資源化和能量循環利用
B.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
C.垃圾分類處理減輕了環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D.此舉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10.天鵝洲自然保護區是為了實現麋鹿回歸自然而建立起來的,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但沒有大型食肉動物。1993年以來,分三批從北京引進的94頭麋鹿,自由生活在保護區內,完全以野生植物為食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2003年約為450頭,目前已經超過800頭,并形成了3個亞種群。但近年來,隨著人類在保護區內的某些活動增加,麋鹿開始出現種群密度受制約的跡象。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A.保護麋鹿的意義在于保護遺傳多樣性和物種的多樣性
B.建立自然保護區后,麋鹿的環境容納量就可以一直穩定不變
C.麋鹿在保護區內生活,沒有捕食者,食物充足,因此沒有環境阻力
D.由于出現生殖隔離,原來的一個麋鹿種群形成了3個種群
11.珍稀物種保護面臨的問題是棲息地的破碎。人類已經把大部分陸地用于農業種植,而很多野生動物是無法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生存的。其余的陸地很多都在經歷破碎過程或已經破碎成許多很小的板塊。下圖所示是棲息地破碎對種群動態的影響。
下列關于棲息地破碎對種群影響的敘述錯誤的是()
A.對于白臉猴來說,棲息地越大,種內斗爭越少,個體生存機會越大
B.白臉猴種群越大,種群維持時間越長,是出生率高的緣故
C.白臉猴種群越小,種群維持時間越短,是因為氣候和疾病等容易導致種群內生物忽然滅絕
D.棲息地的破碎也會導致基因交流的機會減少
12.奶牛場每天排放大量的糞便、飼料殘渣,如不處理會嚴重影響周邊人、畜的飲水安全等。下面是某奶牛場廢水處理流程圖,請據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廢水流入厭氧池前,需經稀釋處理,是為了防止微生物失水過多死亡
B.控制廢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除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機物被充分分解外,還有利于無機鹽被充分吸收,使出水口處的水質達到排放要求
C.輸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太陽能和化學能,氧化塘前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多
D.氧化塘后部種植蓮等挺水植物,有利于減少出水口處水中的浮游藻類,原因是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響浮游藻類進行光合作用
二、非選擇題
13.下面為組成生物多樣性的3個層次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生物圈內所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全部________以及各種各樣的________,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
(2)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個層次上采取保護戰略和保護措施。
(3)在“蒲公英麻雀蛇”這條食物鏈中:
①蒲公英可以作為工業原料,蛇可以作為制藥原料。以上可說明生物多樣性具有________價值。
②在上述食物鏈中,麻雀數目的增多 ,導致蛇的數目也增多,但蛇增多后,麻雀數目受到抑制。這種內在的調節作用屬于________,同時也說明生物多樣性具有________價值。
14.在草原設置固定樣地,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兩種利用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系,結果如下圖。
(1)研究小組首先選取一定大小的樣方,識別并統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________植物的生長;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________植物的生長。隨著割草強度的增加,草地的________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但圖中________呈增加趨勢。
(3)低等、中等強度的放牧草地和割草草地比較說明,牲畜喜食________植物,導致各種植物間的________關系發生改變。
(4)放牧和割草不僅影響地上植物的生長情況,也會影響土壤小動物和微生物的數量及分布,從而改變草原群落的________結構。
(5)放牧量和割草量的增加會導致土壤鹽堿化加重,研究小組通過大量的實驗發現鋪枯草層能有效地治理鹽堿地,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無機營養物質不斷歸還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1.選A 南極水域所有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帝王蟹的入侵可能會導致棘皮動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參等不能生存,使生物多樣性減少;要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不被帝王蟹破壞,就要減少帝王蟹的數量,可以采用合理捕撈措施。
2.選A 抓住題干信息中湖泊的前后變化及經濟發展變化,比較二者,不難發現環境污染的同時,生物種類減少,生物的減少,導致污染物凈化的減慢,二者形成惡性循環,最終造成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3.選B 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為其他物種創造出更多空間,以促進物種多樣性的提高;把沼澤地改造成人造林,會使生物種類減少,生物多樣性降低;無經濟價值的物種可能具有間接價值或潛在價值,保護生物多樣性,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對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清除農田中的雜草是為了使能量盡可能多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農作物。
4.選B 四倍體魚生長快、抗病性強,直接投入生產可能會導致其他物種的滅絕,不利于生態平衡的維持,而四倍體魚與二倍體魚雜交,所得的后代為三倍體,高度不育,這樣可以保護物種的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
5.選B 根據生態學原理,引入外來物種適當,可建立新的食物鏈,增加物種多樣性,使當地的生態平衡更加穩定,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但如果發生外來物種入侵或引種不當,則首先會減少當地的物種,從而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其次是破壞生態系統的功能。
6.選D 污染開始時,水體中有機物的含量較高,好氧性微生物大量增加,達到一定限度后,隨有機物含量的減少,水中好氧微生物數量又逐漸減少。
7.選A 由題意可知,3號水源水樣受污染程度最重,因為水樣中未見任何動物、植物,且發出刺鼻的氣味;1號水源水樣受污染的程度較重,因為草履蟲數量多,說明水體中細菌數量大大增加;2號水源水樣受污染的程度較小,因為水樣中單細胞藻類種類較多,且數量也極大,說明水體富營養化嚴重;4號水源水樣受污染程度最小。
8.選B 從題圖所示看出,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口的過度增長會造成對資源的過度利用,導致新的環境容量比原來的環境容量小。
9.選A 垃圾分類處理,實現了垃圾資源化,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使能量循環利用;微生物能分解垃圾,降低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提高了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說明了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垃圾分類處理可以將廢物資源化,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10.選A 由于環境的變化,建立自然保護區后,麋鹿的環境容納量并非一直穩定不變;“隨著人類在保護區內的某些活動增加,麋鹿開始出現種群密度受制約的跡象”,這個信息告訴我們,麋鹿在保護區內生活,同樣存在環境阻力;3個亞種群間麋鹿并沒有發生生殖隔離,沒有形成新物種。
11.選B 若棲息地范圍較廣,則種內斗爭不激烈,個體生存機會增大,出生率升高,同時死亡率降低,種群數量增多,種群維持時間變長;種群小,變異類型少,遇到不良環境容易被淘汰;棲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障礙,阻礙了基因交流。
12.選C 廢水流入厭氧池前先經稀釋處理,是為了防止微生物在高濃度廢水中失水過多死亡。適當減緩廢水的流速,延長廢水與微生物、水生植物的接觸時間,有利于廢水中有機物的充分分解和分解后產生的無機物的吸收,降低污染物含量。輸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塘中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和流入的廢水中有機物含有的化學能;氧化塘前部的有機物含量較高,需氧微生物大量消耗氧氣分解有機物,故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低。挺水植物能適當遮光,不利于藻類的光合作用,從而減少藻類的數量。
13.解析:圖中的Ⅰ、Ⅱ、Ⅲ分別是從遺傳、物種和生態系統三個不同層次說明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是指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原料等實用意義,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藝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間接價值是指對生態系統起到重要調節功能的價值,也叫生態功能。
答案:(1)植物、動物和微生物 基因 生態系統 (2)遺傳 物種 生態系統
(3)①直接 ②負反饋 間接
14.解析:(1)調查物種豐富度時,要首先選取一定大小的樣方,識別并統計物種的名稱(種類、豐度)和數量。(2)據圖分析發現,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長;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禾本科植物的生長。隨著割草強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
物量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但圖中物種豐富度呈增加趨勢。(3)比較低等、中等強度的放牧草地和割草草地,可以發現,牲畜喜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導致各種植物間的競爭關系發生改變。(4)放牧和割草不僅影響地上植物的生長情況,也會影響土壤小動物和微生物的數量及分布,從而改變草原群落的垂直結構。(5)枯草在分解者的作用下,無機營養物質不斷歸還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長,所以鋪枯草層能有效地治理鹽堿地。
答案:(1)物種的名稱(種類、豐度)和數量(生物量)
(2)1、2年生 禾本科 地上生物量 植物種類(生物多樣性、物種豐度)
(3)禾本科和豆科 競爭
篇5
1 衡水湖濕地屬性
按照國際濕地公約的濕地分類[1],衡水湖濕地主要為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水體沼澤化濕地、鹽沼濕地、河流濕地和渠道濕地等。其中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是濕地的主體,類型與面積占據主要地位。其他類型濕地居次要地位。此外,還有少量人工濕地如溝渠、養魚池等。各種類型濕地關系十分密切,它們相互依存,共同構成衡水湖濕地生態系統。任一類型濕地的退化都將對衡水湖濕地的生態與環境功能產生巨大的影響[2-4]。
1.1 生物多樣性保護層次
衡水湖具有非常重要的濕地生態服務功能,是北溫帶野生動植物聚集地和候鳥南北遷徙不同路線的交匯處,這里有植物370種,鳥類286種,魚類26種,昆蟲194種,兩棲爬行類17種,哺乳類17種,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
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的完整性與保護珍稀動植物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許多物種雖然未被列入國內外各種動植物保護名錄,但其或為重點保護珍稀鳥類提供棲息地和繁殖地,或直接(間接)為這些珍稀鳥類提供食物,共同構成適宜的鳥類生境。所以保護這些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珍稀鳥類的保護也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也就是保護濕地這一天然物種基因庫,以利于我們子孫后代對物種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人類生存和生活也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潛在的意義[5]。
1.2 濕地保護類型
濕地是位于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濕地的特征植物。濕地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濕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濕地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根據《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GB/T 14529-93),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自然生態系統類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6]。從生態系統特征上看屬于以華北內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為主的平原復合濕地生態系統。
2 濕地生物多樣性功能評價方法
生物多樣性的3個主要層次是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這是組建生物多樣性的3個基本層次。基因多樣性代表生物種群之內和種群之間的遺傳結構的變異。每一個物種包括由若干個體組成的若干種群。各個種群由于突變、自然選擇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遺傳上不同。因此,某些種群具有在另一些種群中沒有的基因突變,或者在一個種群中很稀少的等位基因可能在另一個種群中出現很多。在同一個種群之內也有基因多樣性,在一個種群中某些個體常常具有基因突變。生態系統多樣性既存在于生態系統之間,也存在于一個生態系統之內。總之,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最直觀的體現,是生物多樣性概念的中心。基因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一個物種就是一個獨特的基因庫,可以說每一個物種就是基因多樣性的載體;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外在形式,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最有效的形式是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7-9]。
作為水陸相兼的生態系統,濕地的獨特生境使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與水生動物植物資源,對于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濕地生物多樣性是所有濕地生物種種內遺傳變異和它們生存環境的總稱,包括所有不同種類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擁有的基因和它們與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12]。
物種多樣性是群落生物組成結構的重要指標,它不僅可以反映群落組織化水平,而且可以通過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間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在濕地生態系統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結合生物多樣性的理論和實踐,將物種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作為一級指標,下設二級、三級亞指標,建立可操作性較強的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價指標體系[13],見表1。
人類威脅程度分值
對資源保護部構成威脅5保護區與未開發生境毗鄰5
資源的有效保護受到一定的威脅3保護區周邊尚有未開發生境3
資源的有效保護受到較大的威脅1保護區被已開發的區域環繞1
篇6
[關鍵詞]云南 野生植物 多樣性法律
一、云南野生植物多樣性概述
生物多樣性,按照《生物多樣性公約》中所給出的定義,是指所有來源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換句話說,生物多樣性是在所有形態、水平和組合中的生命的變異性。它不是所有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資料的總和,而是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材料及它們之間的變異性。顧名思義,植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其中的一種類別,是指植物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材料及它們之間的變異性。由于其本身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使得對它的保護往往處于薄弱的初級階段,很多法律制度都亟待完善。
云南是中國野生植物種類資源和生態系統類型最為豐富的地區,保存有許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野生植物類群,是公認的野生植物重要類群分布最為集中、并具有全球意義的野生植物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了復雜的生態系統與多樣化的生境條件,孕育了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云南省面積39.4萬k,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4.1%。而云南擁有高等植物16577種,占全國總數近50%;在14760多種維管束植物中,列為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就有171種,占全國總數的44%。因此被稱為“植物王國”。研究云南地區的野生植物多樣性,對全國范圍內的野生植物多樣性的研究提供了樣本。
云南省為保護省內自然保護區和其他地方的珍稀植物,出臺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規,制定了很多有益的制度,為植物多樣性的保護作出了很大貢獻,然而,近幾年來,由于過度采集、不可持續的農業和林業活動、城市化建設、環境污染、土地用途改變以及外來入侵物種的蔓延和氣候變化等諸多原因,加之沒有專門針對野生植物保護的法律及制度,使野生植物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植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的破壞,急需通過法律及各項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才能更有力的保護云南省野生植物多樣性。
二、云南野生植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
目前我國對野生植物進行保護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1998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96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這是野生植物保護的唯一的專門行政法規;1999年8月4日國務院批準、國家林業局、農業部公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分I、Ⅱ級;1987年實施的《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1984年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批準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1994年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對保護區的建設、管理以及相關的法律責任都作了明確的說明和規定,是自然保護區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據;2008年2月26日,由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國家環保總局合作完成的《中國植物保護戰略》正式,以應對植物瀕危問題。《中國植物保護戰略》后,成為中國野生植物保護管理的綱領性文件。這是在全球的植物種類空前速度消失,生物多樣性的維系面臨巨大挑戰的嚴峻形勢下,為遏止植物的不斷滅絕,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組織國際知名專家起草的《全球植物保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云南省作為我國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省政府為了保護植物資源,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保護了植物資源,也為野生植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了參考。一是通過地方性立法加大了植物資源保護。1987年以來,先后頒布實施了《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細則》、《云南省珍貴樹種保護條例》、《云南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規,公布了《云南省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和《云南省珍貴樹種名錄》等。二是建立健全和規范了植物資源的管理機構。為更細致的保護省內地州的植物資源,在全省各地州市林業主管部門都設立了專職管理機構,配備了管理人員。三是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護區,有效保護了野生植物的生境。其中,普渡河、海子坪等11個自然保護區專門以野生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有106個自然保護區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多年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形成全省較為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絡,使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90%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護,極大地改善了瀕危物種的生存狀況。除此之外,省政府和一些組織團體也進行了各種積極的探索,開展調查和科學研究,組織開展了全省范圍內大規模的野生植物資源調查以及西雙版納、哀牢山、高黎貢山、南滾河等一大批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多學科綜合考察和資源調查。為更好的保護野生植物多樣性提供了基礎。
但是,目前云南省對野生植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制度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現行法律規定的不足,缺少專門針對野生植物資源制定的法規或規章,對野生植物的保護散見于其他法規和規章之中,相關法律法規數量較多,交叉復雜,給司法實踐造成了很大困難,必然影響依法保護野生植物多樣性的效果。二是法規或規章之中對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更強調野生植物資源的經濟價值而非生態價值。由于近年來受經濟利益的驅使,野生植物盜伐濫伐現象突出,法律上針對這些現象做了很多規定,而且由于經濟價值的不同,對原生天然生長的珍貴野生植物和原生天然生長并具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文化價值的瀕危稀有植物的保護比較重視,對具有地方特色的野生植物很少涉及到。這種經濟本位的立法目的能短期保護植物資源的存在,卻不能有效保護植物的多樣性。另外,管理機制比較落后,資金來源不足,管理人員人員不足,還有一些相應的法律制度也沒有建立,公共參與不足,缺乏透明度等等問題嚴重束縛了植物多樣性的保護。
三、云南野生植物多樣性法律保護的對策
首先,完善云南省野生植物的立法和法制建設。云南省作為最重要的野生植物資源集中區,應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以自身野生植物資源的特點和保護現狀為背景,由云南省人大制定《云南省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利用各種媒體、各種方式堅持不懈地普及保護野生植物的法律法規,為依法行政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加大執法力度,要認真貫徹執行野生植物保護的法律、法規、規章,嚴格依法行政,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以達到震懾罪犯和教育群眾的目的。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方針,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處理好利用資源和保護資源的關系。
其次,保護野生植物多樣性和保護森林,自然保護區相結合。森林生態系統復雜多樣,物種繁多,氣候優越,人為干預較少,是野生植物最理想的棲息地,也是各種野生植物的良好生境。人類對森林的開發利用,往往會改變野生植物的生長和棲息,對森林的破壞,就會破壞野生植物的多樣性。而自然保護區的意義更是不言而喻,它能最大程度上保護野生植物的生境,科學有效的保護野生植物多樣性。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是保護野生植物的關鍵所在。因此,在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森林的同時,就應該與保護野生植物相結合,既要保護珍惜名貴植物,也要加大保護各種野生植物,保護其多樣性。
再次,構建野生植物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各項制度。(1)野生植物編目、監測及建立信息系統制度。生物多樣性編目和監測最主要的目的是為管理者服務,為他們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問題上提供必要的信息。建立野生植物多樣性信息系統,就是將原來分散、零散的生物多樣性及其可持續利用信息匯總,在保證準確、可靠的前提下以適當的方式電子化,并提供完備的數據檢索和查詢工具,以適應不同目的的查詢需要。(2)審批許可制度。該制度是針對一些珍稀、瀕危植物的利用及外來種的人為引進而言的,特別是對外來種的人為引進有重要意義。珍貴、稀有、瀕危的生物物種,由于其在生物多樣性中的特殊地位,對其進行利用需經特殊的審批許可程序是完全必要的。(3)建立野生植物多樣性保護基金制度。各地區的有關部門應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一方面通過接受有關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部門和其他企業自愿捐款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通過舉辦各種展覽、培訓、資源開發和各種服務積累資金,再投入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中去。再者,隨著公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認識的加強,還可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同時,積極爭取國際社會的資金援助。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納入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制度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的重要財力支持。(4)生態系統性管理制度。生態系統多樣性并不僅僅是生物多樣性的一個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心應是生態系統多樣性的保護。因為世界上現存物種的大多數還不為人知,而生態系統的保護還可以同時保護生態系統內的所有過程和生境,這樣也就保護了許多未知物種及其基因。生態系統具有完整性、跨行政區域性和使用的多元性特征,而無論是對生物多樣性的何種使用都涉及到對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問題。
最后,強化社會對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意識,提高公眾參與程度。通過開展環境教育工作,使社會意識到野生植物的重要性,去除公眾對野生植物無價值或無人保護可以任意濫用的錯誤意識,是公眾認識到野生植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要提高公眾參與,就要先做好向社會公開,既重視管理部門的主導作用,也不容忽視各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力量。早在1996年根據野生植物保護事業發展需要,云南省成立了全國第一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為野生植物的保護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實踐中我們應當重視這種公益協會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使其更好的為公眾服務。
參考文獻:
[1]郭輝軍.切實保護好云南的野生植物,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林業,2003.11.
[2]孫中艷.論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體系的完善.中國發展,2006,(4).
篇7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2B-0010-02
1971年美國學者Haugen提出了“語言生態”(languageecology概念,按照Haugen的說法,語言生態是指“特定語言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語言生態的相關概念提出后,在國外受到多個學科領域的廣泛關注,德國、奧地利、丹麥等國積極響應,給予了熱切關注,成立了專門的研究組織,在大學開設生態語言學課。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瀕危語言研究比較受關注,少數學者嘗試用生態語言學原理研究漢語和其他少數民族語言問題,但研究尚不夠全面、深入,真正以語言生態作為專門研究課題尚少見。進入新世紀以來,學界對語言生態問題尤其是瀕危語言問題的重視程度日漸提高,語言生態問題成為新興學科生態語言學和語言生態學關注的核心問題。語言生態問題關系到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文化傳承創新、語言保護等重大課題,在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關注語言生態建設。廣西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語言狀況復雜,方言多樣,語言瀕危問題嚴重,加強語言生態問題研究刻不容緩。
一、廣西語言生態問題研究的意義
廣西語言生態問題研究對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文化傳承創新等熱門課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對語言保護、語言學的深入研究和發展無疑也具有深遠的影響。同時,廣西語言生態問題研究可以為國家語言普查工作提供可靠資料,具有實用價值。
1.對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傳承創新的意義
語言環境與生態環境有很多共通之處:人類社會、語言的發展形態和自然界生物的發展走向基本一致,即由原始形態到低級形態再到高級形態發展;語言際關系與自然界生態際關系一樣,都是一種共生共長、協同發展的關系,需要一個和諧的大環境。語言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具有相似的特點,語言多樣性可以促進生物的多樣性,反之則會給某些物種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物種的減少、消失,也會反過來影響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語言作為人類社會文明的產物,自然也會深受其害。廣西地處沿海地區,又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孕育了大量珍貴的動植物資源,生物物種豐富多樣。語言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影響的結果,保護語言的多樣性就是保護物種的多樣性,因此,研究語言生態問題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生態文明顯得極為重要。
語言生態問題不僅關涉到自然生態,還關系到人類社會的“生態”,關系到文化傳承創新和民族的發展。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同時,語言是一個民族諸特征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因此語言與民族的關系也至關密切。廣西是漢語方言的寶庫,也是少數民族語言的寶庫。除漢族外,廣西境內居住著壯、苗、瑤、侗、水、仫佬、毛南、彝、京等民族,許多地區雙語、雙方言或多語、多方言的現象很普遍。多民族分布使得廣西民族風情濃郁,加上文物古跡遍布,由此形成的民族文化獨具魅力,但隨著少數民族語言及其文字的逐漸退化、消失,越來越多少數民族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令人堪憂。可見,研究語言生態問題關系到民族生命的延續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
2.對語言保護和語言學研究的意義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某種文化特質,然而,語言的多樣性正日益受到挑戰和破壞。據有關報道,全球已經有超過750種語言滅絕,還有許多語言也只有少數的使用者,語言瀕危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話題。而在少數民族眾多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的多樣性正在遭受嚴峻的威脅。據官方報道,中國有120多種少數民族語言,只有50多種語言有文字,沒有文字的語言,使用人數極少,僅僅保留在老人的山歌、傳說等口頭語言形式中,實際上處于消亡的邊緣。廣西境內的部分語言尤其是少數民族語言,目前正處于瀕危狀態,亟需搶救。語言瀕危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搶救瀕危語言、保護語言多樣性成為極其緊迫的任務。研究語言生態問題。引起人們對語言尤其是瀕危語言的廣泛關注,對于語言的傳播和發展、對于瀕危語言的保護,均有直接作用。
語言生態問題的研究還可以促進語言本身的縱深研究、加強語言學的理論建設,拓寬語言學與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人口學、環境科學、生態學、歷史學、地理學、植物學、動物學等學科的結合面,進一步發展并加強邊緣學科的優勢,具有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價值;學科交叉,綜合研究,喚起更多的具有強烈使命感的學者參與進來,關注語言生態問題,為解決全球性的語言生態危機貢獻智慧和力量。
3.廣西語言生態問題研究的實用價值
廣西語言生態問題的研究可以為國家語言普查做好先行的、基礎性的工作,具有實用價值。國家開展語言普查具有現實必要性,符合保護和促進語言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符合新時期調整語言政策和當代語言科學創新與發展的需要。國家開展語言普查具有現實緊迫性,語言瀕危已成為當代全球性的問題,國內語言生活急劇變化,由語言引起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凸現。語言普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語言基本要素和特征做面上調查,二是對語言生態系統進行普查。研究語言生態問題在廣西這樣一個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都極其復雜的地區,有助于解決廣西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和諧共生的問題,有利于保護地方文化尤其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同時可以為國家語言普查工作的開展提供基礎的、區域性的可靠數據。
二、廣西語言生態問題研究的內容
研究廣西語言生態問題,內容涉及廣西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現狀;廣西瀕危語言調查及保護;語言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
1.廣西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現狀的研究
廣西漢語方言分布異常復雜,除分布較廣的粵語、西南官話和平話外,還分布有不少方言,“隔墻不同語,十里不同音”的現象相當普遍。方言之間相互影響,方言受少數民族語言影響,方言受普通話影響,形成了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如何保護各地方言,協調各方言之間、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關系,保護地方文化,進一步做好推廣漢語普通話工作,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努力。同時,廣西的少數民族語言及其方言眾多,呈現出互相融合替代的局面。因此,研究的內容可包括漢語及其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及其方言的地理分布、使用人口、語言變異、語言接觸、語言融合(替代),以及如何協調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之間、不同的少數民族語言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普通話與少數民族語言使用空間的關系,如何做好民族語言與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等。
2.廣西瀕危語言調查及保護
語言生態問題研究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保護和搶救瀕危語言,這不僅是語言本身的問題,它還涉及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語言與民族的關系、語言生態與自然生態的關系,涉及到語言政策、民族政策和環境保護等重大問題。廣西境內有哪些語言處于瀕危邊緣,造成語言瀕危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拯救瀕危語言等,都可以作為研究的課題。
3.語言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關系的研究
語言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生物多樣化的環境能形成豐富多樣的食物鏈,適合人類生存與進化;生態多樣化造就了人類種群的多樣化。從而促成了文化的多樣性。語言是人類進化的產物。在本源上也是生物多樣化的結果。通過收集相關例證和數據,研究語言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存在著怎樣的聯系、生物多樣化是如何影響語言多樣化的、廣西的實際又有哪些特殊性等,具有現實意義。
當前,全球都在倡導構建生態文明,謀求全球語境下的文化共生共榮;我國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綱要中,提出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社會與自然環境、經濟、政治、文化等協調發展。研究語言生態的平衡與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協調發展意義重大。廣西是少數民族自治區,語言與少數民族文化密切相關,語言生態問題的探討更有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研究語言生態問題,對繁榮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建設“文化廣西、生態廣西”均大有裨益。
篇8
關鍵詞:文化多樣性原生態民族唱法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會議上通過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標志著全球已達成提倡文化多樣性的共識。保持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維持文化生態的平衡如同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一樣,是人類生存和共同發展的前提和需要。文化多樣性是一個民族生存和延續的條件,也是世界文化發展的基礎。
中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語言豐富,因而聲樂種類繁多。中國聲樂發展到今天,在唱法上已經形成美聲、民族、通俗、原生態共存的百花盛開的繁榮局面(這里的民族唱法特指上個世紀40年代以來,在中國傳統聲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學院派為代表的唱法)。在此文化多樣性視野下,筆者就原生態、民族唱法與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發表一己之見。
一、原生態作為中國民族聲樂的根基和個性的體現,首先應當受到提倡和保護
原生態唱法是中國百姓在生活的自然空間中,以自然的發聲方法為基礎,不斷總結和改進發展而來的。它不論在演唱的語言、內容、形式還是技巧上都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它多元的音樂風格、鮮明的民族特性、個性化的演唱都植根于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其不可替代的相對的文化價值。近年來,主流媒體上的大量展示使人們對原生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如青歌賽中朝鮮族卞英花古典的演唱、蒙古族的呼麥、李氏姐弟的海菜腔、扎西拉宗的康巴弦子等眾多鮮明地方色彩、濃郁民族特色的演唱,都給大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精神享受,使觀眾認識到中國除了有以郭蘭英、李谷一、閻維文、、宋祖英等為代表的民族唱法外,還有如此豐富、有個性的聲樂文化。
原生態是培養藝術家的沃土,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源泉。聲樂教育家萬昌文教授也曾經說過,要唱好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就需要用民間音樂的風格和唱法。民族歌唱家大都有向原生態學習的經歷,如吳雁澤到鄂西向放排工學習“打啊哈哈”后,才將《清江放排》唱得更加腔正味濃。胡松華曾深入40多個民族地區體驗生活,曾向彝族歌手白素珍學習過“海菜腔”,向“草原長調之王”哈扎布學習過“若古拉”,向藏族“囊達”大師扎西頓珠學習過“真園”,向“花兒歌王”朱仲祿學過“花兒”,還學過維吾爾族“木卡姆”、苗族“飛歌”等原生態音樂,此類例子不勝枚舉。
由此可見,原生態是中國民族聲樂的根基和源泉,也是中國民族聲樂的個性所在。它體現了中國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和源遠流長,也體現了中華各民族的神韻,獨特的審美品質以及巨大的藝術創造力,彰顯出我們五千年文明古國無窮的音樂智慧。
但由于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及其他諸多原因,使原生態的生存受到了極大地威脅。因此,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應該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政策和制度并加強對其實施的力度。特別要重視對原生態的搜集、整理以及對傳承者、原生態自然和人文環境的保護。媒體應該更積極地引導大眾對原生態的關注和認識。在學校教育中應該增加更多原生態的內容等措施來保護和提倡原生態,這也是對文化多樣性的保護。
二、民族唱法作為中國民族聲樂共性的體現也應受到提倡和保護
以學院派為代表的民族唱法(以下簡稱民族唱法)是建立在民族語言基礎之上的,適合民族的生理與心理特點,表現民族音樂特有的韻味,反映民族的審美取向和人文精神,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這些特征上,它與原生態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它繼承了傳統民族唱法的精髓,主要以漢民族為審美主體。它的產生與發展適應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需要,是時代的產物。早在1963年,總理就曾經指示要研究出一套不同于別人,訓練嗓子基本功的民族的歌唱、民族的發聲方法,這就要求確立自己的民族唱法。要確立一個唱法或建立一個學派就必須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必須理論化、規范化、系統化。簡言之,要有共性作為評價的標準。以學院派為代表的民族唱法正是這樣做的并且發展得很快,已經能夠作為中國民族聲樂的代表走向世界,在新加坡、宋祖英在悉尼和維也納金色大廳成功的獨唱音樂會就是有力的證明。而且它已經被中國千千萬萬的老百姓接受和喜愛,其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性相統一的完整體系是其他原生態所無法替代的。它的共性化使其能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由此可見,民族唱法與原生態原本就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如果說原生態是強調中國民族聲樂的個性,那么民族唱法則是強調共性,是中國民族聲樂這一問題矛盾的兩個方面。樊祖蔭先生也曾說過:“音樂教育的規范性與民間音樂的即興性特征有著天然的矛盾,但并不能丟棄任何一方,應學會兩條腿走路。”①因此,筆者認為民族唱法和原生態應該共融互補,共同繁榮我國民族聲樂,從而達到提倡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目的。
至于田青先生所說“在規范化的歌聲里不要說歷史,常常連人性都感覺不到,感覺到的就是技術”。②這恐怕有些絕對。宋祖英在維也納演唱的《孟姜女》,雖然外國人聽不懂歌詞,但觀眾熱烈的反應說明他們聽懂了音樂,聽懂了藝術。況且國內更有數不勝數的民族唱法的忠實觀眾,他們中有幾人能聽出技術上的孰優孰劣?絕大多數是被歌唱家的藝術感染力所吸引,并接受和喜愛民族唱法。田青先生還說:“這個民族唱法很了不起,最適合歌頌,因為它宏大、亮、通、透、傳得遠,這種頌歌式的民族唱法就變成了我們唯一的民族唱法……我們的民族唱法就是‘頌’,你聽幾個有名的歌手唱過幾首愛情歌呢?我們的民族唱法唱什么?黨、祖國、母親、父親、戰友、長江、黃河等。”③筆者認為這種說法似乎是對民族唱法稍有些偏見。就算民族唱法只唱頌歌,頌歌也有它存在的價值。就文化層面來講,它也是多樣文化中的一種,也應該被保護和提倡,更何況它還有如《蘭花花》《望月》《五哥放羊》《孟姜女》《小背簍》《辣妹子》等許多頌歌以外的內容。
聲樂藝術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聲樂均為世界多元聲樂文化的一元,都有其相對的文化價值。尊重不同民族聲樂的差異性和平等價值,保護和提倡聲樂文化多樣性,傳承和發展民族聲樂,也是為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做出貢獻。
注釋:
①劉曉真.專家說“原生態民歌”[J].藝術評論,2004,10:34.
②③田青.原生態音樂的當代意義[J].人民音樂,2006,9:20,18.
參考文獻:
[1]劉曉真.專家說“原生態民歌”[J].藝術評論,2004,10.
[2]田青.原生態音樂的當代意義[J].人民音樂,2006,9.
[3]金鐵霖.民族聲樂教學的現狀及創新[J].中國音樂,2005,4.
[4]郭克儉.傳統聲樂文化特質及其當下意義[J].音樂研究,2004,4.
[5]王磊、趙英華.原生態民歌崛起的必然性及意義[J].中國音樂,2006,4.
[6]楊仲華、尤志國.中國氣派民族神韻百姓歡迎──論金鐵霖民族聲樂學派的確立[J].中國音樂,2005,1.
[7]楊曙光.多維文化視野中的專業民族聲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4,2.
篇9
這個國際紀念日的確立,說明生物多樣性問題已經引起各國政府的廣泛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已成為人類與環境領域的中心議題。
什么是“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層次和聯合體中生命的多樣化,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這一概念反映了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相互關系:基因是物種的組成部分,物種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也是生物多樣性的中心。生物多樣性作為地球上各種生物賴以長期存在、繁衍、昌盛的基礎和社會財富的源泉,已越來越受到人類的重視。
生物多樣性為什么如此重要?
人類從生物多樣性中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許多藥物和工業原料。物種為人類提供了食物的來源,作為人類基本食物的農作物、家禽和家畜等均源自野生物種。野生物種是培育新品種不可缺少的原材料,特別是隨著近代遺傳工程的興起和發展,物種的保存更有著深遠的意義。
物種是多種藥物的來源,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物種被發現可作藥用。
物種資源能提供大量的工業原料。自然界的動植物能提供給人類所需的皮毛、皮革、纖維、油料、香料、膠脂等各種原料。
以上的例子是人們所熟知的直接價值,而間接價值也非同小可。
物種多樣性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仿生學的發展離不開豐富而奇異的生物世界。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系統相對平衡的必要條件,某個(些)物種的消亡可能引起整個系統失衡甚至崩潰。
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主要與其功能有關:固定太陽能、調節水文、防止水土流失、調節氣候、吸收分解污染物、貯存營養元素并促進養分循環和維持進化過程等方面都與生物多樣性間接相關。許多目前認為無足輕重的物種,可能有著重要的價值。版權所有
椐估計,地球上生物約有300萬-1000萬種以上,但至今有案可查的僅150萬種,經人類研究和加以利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很多物種還沒來得及定名就已滅絕。
在目前的生物種系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生活在熱帶雨林中,現在每年在非洲熱帶雨林中還能發現200多種新植物。由于人類的活動,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已由19世紀的55億公頃減少到現在不足28億公頃,每年減少面積約為2000萬公頃,其中1100公頃是熱帶雨林。無數的動植物在人類還沒認識它們之前就隨著原始森林的砍伐、污染、圍湖填海等原因提前從地球上消失了。
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面積的銳減,無法再現的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人類將面臨能否繼續以其固有方式生活的挑戰。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保護和持續合理利用亟待加強,刻不容緩。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以高等植物為例,中國約有3萬種,美國及加拿大共約1.8萬種,而整個歐洲僅1.2萬種。
由于中國是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80%人口分布在農村,對生物多樣性具有很大的依賴性。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龐大的人口壓力給生物多樣性造成很大影響,致使中國成為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的國家。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出的640個世界性瀕危物種中,中國就占了約25%共156種,形勢十分嚴峻。
我國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又是多種生物的起源中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工作,己列入政府議事日程,尤其是近年環境保護、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并重方針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進程。
截止到1995年末,全國已建成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799處,面積達7185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7.19%,其中10處自然保護區加入了“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6處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到1995年底,全國建立珍稀瀕危物種繁育基地200多處,國家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中心在全國主要口岸城市設立了17個辦事處。同時國家有關部門還組織實施了對大熊貓、朱鹮、揚子鱷、海南坡鹿、野馬、麋鹿、高鼻羚羊等“七大拯救工程”。
面對全國范圍內的生物物種危機,這些努力無疑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全體國民的重視和對物種棲息地的持續改善。
版權所有
篇10
高保護價值森林有著較多的生物種類,并且生態環境特殊,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價值。倘若在現階段不能確認人類的經營活動是否會影響到高保護價值森林,那么就應設定有負面影響。這需要定期采集信息。當信息證明某種經營活動確實損害了森林的生態,應及時制。如果信息不能證明經營活動會影響到森林的生態,那么應當采取科學合理的理念和措施對經營活動進行適當調整和限制。畢竟人類的經營活動對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影響還是有的,其損害也是不可逆的。
二、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多種經營模式
1參與式林業經營
經營和管理保護區的過程中,其實有較多的共管性和參與性的內容。參與式的林業經營,是在一個集體的活動之中,所有參與者,與之利益相關的人或團體,都可以在活動中發揮出自己的作用,擁有活動的管理權和控制權。參與式林業經營不但是管理舉措和技術舉措,更是先進的理念,強調的是適應性、協調性和彈性經營。該模式能夠轉變林業機構,并有較多利益雙方的參與,特別適合經營社區林業和自然保護區。
2景觀美化經營
隨著美學理念的發展和創新,美學開始在社會的其他領域中得到積極的應用。景觀美化經營在美學理念影響下,利用多種方式提高景觀的獨特性、多樣性和美觀性。對森林進行美感的規劃,是人類的意識所趨。只要推行一些維護自然生態穩定和平衡的措施,就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規劃造林景觀、撫育幼林景觀、更新森林景觀等。該經營模式能夠發揮出森林的培育潛在功能和人們的游賞功能。比如建造花木園區,供游客賞看。此模式只適合經營景觀價值的森林。
3社區共管森林經營
該模式屬于自然保護區的經營模式。主要強調社區和保護區共同管理該范圍內的自然資源。社區共管有兩種意思,一是社區和保護區一同制定相關的管理計劃,并共同管理。二是保護區缺少人力和物力,社區協助保護區開展自然資源的保護。這種模式可以減弱法律的需求效應,減少了違法活動和現象。保護區和社區可派代表來制定相關政策,尊重社區成員的意見。只要社區共管中沒有出現分配權益不均,工作怠懈的問題,該模式對保護森林多樣性有著重要的作用。
4自然演替
我國有部分地區的森林物種繁多,生態密度高。這些森林不應有人類的干擾。實施任何的人為經營模式都會對自然生態造成損害。應采取自然演替的模式。高保護價值森林內有著多樣性的物種,并且生態價值富集。自然演替的模式適合風景名勝和自然保護區內的森林植被。
5近自然的經營法
近自然經營首先要觀察自然生態林的能量流動、地理地質、氣候水源和物質循環信息。根據高保護價值森林的特征和狀況,采取相應的人工設施和技術,完善自然生態林的原有生態。本著依靠自然原有的力量來經營森林,構建一個近似于自然生態的模式,最大化的提高森林生態內的生產力和自然循環力。近自然經營適合具有特殊價值,能夠提供生態服務的森林。
三、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