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經營的背景范文

時間:2023-06-30 17:57: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多元化經營的背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多元化經營的背景

篇1

當今社會,價值觀多元化,信息量龐大,信息獲取方式多樣且快捷,使人們對主流媒體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面對這種形勢,如何讓理論宣傳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收到實效,是我們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加強和改進理論宣傳工作,精心研究并改進傳播方式方法,追求最佳傳播效果,應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客觀認識價值觀念和信息多元化的大背景,應對新的挑戰。面對社會價值觀多元、信息量龐大等現實,作為主流媒體的從業者,必須客觀看待、實事求是地承認并研究多元化的社會現實,以積極的心態看待這種社會新現象和時代大趨勢。要認識到這種多元化的大形勢既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及其理論建設的重大成果,也是我們黨的民主政治建設的重大成果。認識到這種多元化的社會現實及信息大爆炸的大背景對媒體及其從業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為此,媒體從業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提升創作和傳播的藝術水平,以辯證唯物主義者的心態和方式順應這種變化,克服僵化的思想觀念。要以順變求新的精神面貌,不辱使命,占據理論宣傳的制高點,完成好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干部和群眾、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的艱巨任務。

二、提升宣傳藝術水平,強化理論宣傳的傳播力。當前,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實踐的實際需求,面對改革發展攻堅期、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凸顯期的實際需求,面對經濟體制改革、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的大調整大變革的實際需求,面對人們的價值觀多元、多變之復雜局面的需求,我們的理論宣傳顯然遠不能滿足這些需求,存在著理論張力不足,闡述往往滯后而被動,空話套話連篇累牘,存在入情入理的平實闡述少,居高臨下空洞說教多的現象。為此,要強化新聞及理論宣傳的傳播力,應解決好以下問題:

一是善學習,勤思考,提升思想理論素養。搞理論宣傳是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如果沒有對理論深刻透徹的理解,就不能融會貫通,也就不能實現深入淺出且生動地表達。因而,理論宣傳工作者必須善于學習,勤于思考,敏于抓住精神實質,培養良好的思想理論素養。二是要有強烈的服務意識,得心應手的服務本領。媒體從業者就必須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必須自覺深入基層、深入實踐、深入群眾,踏踏實實“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真心實意“三貼近”。唯有如此,媒體所宣傳的理論才能為受眾所理解、所認同,理論才能轉化為群眾的思想、觀念和意志,轉化為受眾的精神動力和行動指南。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還應在理論宣傳實踐中處理好見識上的高瞻遠矚與當前社會現實狀況的關系,思想上的深刻性與表達上的淺顯性的關系,理論上的抽象性與表現上的形象性的關系,本質上的冷靜理性與感受上的激情感性的關系;弘揚主流價值觀,闡述正確主張、立場,使用群眾語言、生活化語言解疑釋惑,引導輿論。強化服務就必須做到:寓理于事,寓理于情,不強加于人,不教訓人,入情入理,入心入腦;盡可能在交流中宣傳,在溝通中引導;要說真心話,說實在話;追求推心置腹,形象生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情景交融,喜聞樂見,把正確的理論、思想轉化為受眾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武器。三是以思想觀點的深刻強化理論宣傳的傳播力。要高高舉起觀點這面大旗,用真知灼見來感召受眾,引領輿論。要將媒體建設成受眾開心啟智的鑰匙、思想上的導師、生活和工作中的顧問、人生道路上的明燈。要把從業人員培養成高瞻遠矚、思想深刻而獨特、視野寬廣的新聞媒體工作者,使思想的力量滲透到各類節目中去,讓思想理論的力量成為拉動傳播力的引擎。

(作者單位:內蒙古電視臺)

篇2

關鍵詞:民族地區 小學英語 跨文化教育

一、在我國民族地區開展小學英語教育的重要性

(一)在民族地區開展小學英語教育有助于民族振興

近年來,全球化浪潮不斷高漲,我國的市場經濟也不斷發展與完善,西部大開發等政策也給了民族地區以幫助和指引,民族地區的經濟生活與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但與此同時,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也面臨這眾多的挑戰與威脅,為促進我國各民族的進一步發展,必需適應全球化趨勢,與國際接軌,提高民族地區的整體素質與科技水平,提高綜合實力。吸收與借鑒國外先進技術與經驗,英語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英語的掌握是暢通與國際交流的重要途徑。正確對待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民族地區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采取積極應對措施,引導民族教育的正確方向,樹立合理的價值取向,是健全民族教育制度,促進民族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需要。[1]

(二)在民族地區開展小學英語教育有助于民族文化傳承與傳播

多元文化教育是民主地區教育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雙語教學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體現。在民族地區,由于各族人民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習慣、認知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因此彼此的認知方式、價值觀念也會存在差異。語言是各族之間進行溝通交流的重要載體,在我國多民族文化背景之下,將英語引入教學,也意味著西方文化與中華各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與整合。在中外文化的相互摩擦融合過程當中,民族學生的思維得以開拓、個性得到發展,文化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有效的融合,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質的飛躍。語言是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載體,掌握一門外語,能夠在文化交流期間,傳播與發揚本族文化,使本族文化廣泛流傳于世界之林。

二、厘清民族文化與語言教學的密切關系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精髓所在,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民族創造力的動力源泉。各民族的文化有效統一,,才能喚起民族活力與希望。文化與語言存在密切的相互關系,語言是文化的支柱,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通過語言的順暢溝通,才能形成多元的文化。而文化對語言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不同的文化氛圍一定程度上左右語言的發展方向,各族語言發音、用詞等,均反映出當地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了一個民族的主要特征,其中包括民族的傳統、歷史、文化,以及反映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研究語言教育問題,就應該置身于所在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而不能繞開民族文化,更不能規避民族文化,這不僅是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奠基,并且從本質上來說,語言教育就是為了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與共生,從而實現各族之間的和諧共處。[2]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聚居在一起,特別是西南民族地區,多民族聚集使得文化價值多元存在。各個民族文化的有機融合,共同發展是我國發展的主流。隨著全球化一體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進一步加深,國際文化流入我國,我們必需面對國際局勢帶來的挑戰,封閉是沒有出路的,要實現民族的復興與發展,必需適應社會變化,吸收國際文化精華,以增強民族文化綜合實力。而要了解他國文化,首先就要學習他國語言。小學是個人認知的啟蒙時期,在小學期間開始語言與文化的教育,對其未來價值取向的發展,具有重要引導作用。

三、在民族地區小學英語教育當中實現多元文化交融

(一)以教材為本,進行創造性的整合

教材是教學之本,精心設計、結構合理、難度適中的教材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有效傳播相關知識。我國的教育改革正是在教材改革的基礎之上,不斷完善與發展。目前各個版本的小學英語教材經過改革與整合,在內容與形式上都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順應時展的需要。[3]小學教師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之上,靈活運用,根據民族地區學生的實際,對教材進行創新性篩選與補充,如詞匯拓展、趣味小知識、民族節日習俗解說等等,伴有文化內涵的知識拓展能夠激發小學生對英語的興趣,豐富小學英語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至于,實現民族文化與英語教學的有機結合。

(二)提高民族地區小學英語教師綜合水平

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小學教師對個人的啟蒙作用不可忽視。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著手與教師總體水平的提高。在教育改革的趨勢之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要適應時展,重視師資力量的建設。吸引與培養一支具有專業水平的英語教師隊伍,是小學英語教育的重中之重。首先,借我國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之機,鼓勵大學生特別是師范生回鄉任教,支持青年志愿者到民族地區支教,積極采取有效政策吸引優秀英語教師。其次,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訓。增加教師與發達地區小學交流學習的機會,以及教師參加教學培訓的機會,大力提升教師綜合水平。

(三)靈活運用教學方式,使小學生切身感受不同文化

靈活有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積極性,同時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同文化,實現文化的交融。首先,創設情境是提英語教育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利用現有資源,創造條件,營造一個真實有趣的環境,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文化氛圍。例如講到halloween,教師可以將教師布置具有節日氣氛,穿上有趣的服裝,準備糖果與南瓜燈等道具,在教師給學生觀看視頻,告訴學生在此節日西方國家孩子會敲門并喊“Trick or treat”,不給糖果就搗蛋,并在教師實戰演習,從而在情境中學生對英語運用有更好的把握。其次,可以將民族游戲融入小學英語教育,培養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廣泛收集民族地區的傳統游戲,并按運動、娛樂、競賽等進行分類整理,進而從英語教學應用角度,選擇適當的游戲與小學英語進行創造性結合,特別要注重游戲的可操作性與教育性。[4]例如壯族民族體育拋繡球,將繡球拋過有一定高度的鐵桿上的球圈當中即得分,一定時間內過圈的繡球數最多者獲勝。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在繡球上表上英文,如apple、banana、mango等水果名稱,在球圈上貼上水果圖片,學生按英文把繡球拋入相應的球圈即得分。民族游戲與小學英語教育的結合,能夠有效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

參考文獻

篇3

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各級高校的英語專業經歷了一個跨越式甚至是超常規的發展歷程,英語由一個學科發展成了一個專業,幾乎每個高校都有英語專業,過渡地發展英語專業造成了很多弊端,比如使得專業的英語人才良莠不齊;人才的質量和數量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同質化的造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基于此,我們要在地方高校轉型背景下研究英語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

英語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英語專業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矛盾和沖突。英語既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也是人文性的學科。英語是一門國際性的語言,也是聯合國法定的通用語言之一,當前經濟全球化已經成了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各國的溝通和交流離不開語言,而英語則是最重要的溝通和交流語言之一,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對外開放和對外貿易,因而改革開放以后,黨和國家一直非常重視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英語也是一門人文性的學科,英語和漢語一樣有著輝煌的歷史,英語由英語語言、英語文學和英語文化組成,他是一門人文通識的教育,通過英語我們可以領悟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的戲劇,可以拜讀拜倫的詩歌,可以看狄更斯的小說,學習英語不僅是掌握它的口語,能夠熟練的書寫,而且要使得自己人文視野更加寬廣,人文情懷更加深厚,同時能具備批判性的思維、終生學習的能力,成為一個全面性和綜合性的人才。但是當前很多地方性高校在英語專業的設置和教授,在英語人才的教育和培養上面離著學科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上差距很大,尤其是地方新建的本科院校和獨立學校的外語系在這方面做得更不好,地方院校和獨立學校的外語系建校時間短、師資力量有限,入校學生基礎差使得英語專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和沖突。當前在地方高校的英語專業中,課程設置上以基礎技能課為主,在英美文學和英語語言學上面開設的并不多,同時英語專業知識課幾乎縮減殆盡,這樣就偏離了高校英語類教學大綱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講,當前地方高校英語專業更多的側重于英語的工具性,對于英語的人文性則不太重視,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統一的,因而顧此失彼。最后使得學生沒有很好的掌握英語專業,由于專業技能差,在找工作以及其他方面困難重重。

地方高校英語專業的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在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地方高校的英語專業迅速發展,甚至到了過度膨脹的狀態,過度的膨脹導致的結果,就是教學質量嚴重滑坡,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很難培養適應經濟發展和市場需要的專業化、復合型的英語人才。英語專業的發展是跨越式的發展,課程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能多,而專業只是多,課程雖然不斷增多,但是過于分散。教材中過度的選擇日常生活中的內容,而對于文化內涵尤其是英美文學和歷史的選材過少,而且深度和廣度都不夠。英語專業要求嚴格,一直強調學生的聽說練習,而對于學生的閱讀則不是很重視,學生的閱讀量遠遠不夠,而且在英文寫作是更是不盡如意。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的語言能力不達標,學生的專業水平也不達標。高校英語專業的過度膨脹進一步導致了高校管理中的不規范和不到位,當前地方院校的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而高校對畢業學生的要求和管理卻一再松懈,本科畢業生以參加面試或者準備找工作為由,經常缺課、曠課甚至逃課,四年八個學期的英語本科教學變成了三年半甚至是三年,這樣學生在面試和就業中也很難有多大突破,因為他們的專業知識并不扎實。強大的就業壓力也導致了學生論文質量的下降,很多時候指導老師很難找到學生,學生只是在快要答辯的時候才出現,論文抄襲非常嚴重,甚至沒有幾個是自己寫的。畢業論文是學生在大學期間獨立思考、知識積累和分析能力的集中體現,畢業論文全部是抄襲的,意味著大學四年青春白白浪費,也說明學生沒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和知識,在就業方面遇到困難也是必然的。

高校缺乏統一分類的人才培養目標。我國早在21世紀初,就確定高等學校的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一復合型外語人才為目標,也就是說英語人才不但專業過關,而且綜合能力強,就業競爭力大,在20來年的發展中,我國地方高校在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上亦步亦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暴露了很多問題,這個問題的癥結就是缺乏統一分類的人才培養目標。實際上全國各地高校的英語專業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學生自身的水平也不一樣,名牌高校和普通高校學生的基礎差異很大,因而在人才培養上要注意差異性,要做到分類,但是當前高校缺乏統一分類的人才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上沒有很好的步驟,也沒有可行的計劃。相當一部分高校的英語專業學生也無法通過輔修、副修或第二學位的方式完成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學生的選擇比較單一,很多高校本身師資條件有限,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分類培養,這樣就進一步削弱了英語專業的學科性和人文性。培養出來的人才大多數是強調的是工具化的職業訓練,由于過分強調英語“工具性”職業化訓練,學生思辨能力和人文素養嚴重缺失,這樣就與社會對高端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不相適應。高校為了打造自己的特色,為了能在自己的院校出更多的人才,提出了很多培養人才的目標,比如有的高校提出培養通用型人才、而有的則以國際化英語人才為口號,應用型人才、學術性人才、精英型人才的提法也在很多高校出F,由于提法諸多,分類重疊,層次不明,導致很難出真正的人才隊伍。

地方高校轉型背景下英語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的研究

科學定位,雙軌并舉。地方高校在轉型的過程中始終面臨著科學定位的問題,將高校怎么定位,將學科怎樣定位,培養的人才怎樣定位都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地方高校要根據英語類的專業特性,科學定位,雙軌并舉,根據技能型和學術人文型兩種類型培養多元化的人才,科學定位和雙軌并舉的戰略形成以后,就安排和集中師資力量進行重點突擊,在招生人數上也有所控制,這樣就能很好的確定專業的走向和培養人才的步驟。當前地方本科院校應該基于自身的師資力量和學校發展情況確定培養人才的方向,要以高等職業教育為導向,培養英語應用型人才,地方高等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地方經濟發展的重任,對外經濟的發展和對外貿易的繁榮需要大批的英語專業人才,因而要充分利用自身辦學的條件,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要求,更多的培養應用型的人才。同時將培養學生研究型人才的職能更多的劃分出來,也就是交給“985”和“211”以及專門的外語類院校,當然我們都清楚地方院校也不乏有“985”和“211”,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要以英語語言、文學、文化為核心的人文通識教育為主要方向,學術研究型的人才不同于應用型人才,他們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理論研究方面。分類也只能體現在專業方面,也就是應用型的人才也要學習英語語言、英美文學和英美文化,而研究型的人才也要加強口語訓練以及日常交際的培訓,總之,高校培養的英語專業人才應該具備較高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較強的人文知識修養。

優化英語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地方高校轉型背景下培養多元化的人才,實際上一直面臨著一個教學質量的問題,因而在課堂教學的環節上面,一定要有改革和創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比如在英語課堂上采取啟發式的英語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啟發式的英語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能夠啟發學生建立一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當前人類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網絡教學成了當前的趨勢,因而要充分地利用新科技和網絡教學平臺等教學設備與資源,不斷豐富教學手段,慕課等形式也應該成為地方高校的重要選擇形式,語言與內容整合的教學模式也是在世界上比較流行的教學模式,地方高校應該借鑒和應用。在實踐教學環節上面,歐美國家的應用技術型的本學經驗、產學研以及校企合作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地方高校可以試著嘗試英語專業與區域相關企業單位簽訂共建校內外實習的基地,在校內建設加大力度,比如修建同傳語音室、適用于商務發展的模擬談判工作間等,這樣就能使學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和企業。在學校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企業要委派一些專業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實質性的行業指導,如在校外實習則要注意與對外企業提供的崗位進行很好的銜接。教學質量決定人才質量,人才質量決定核心競爭力,因而,地方高校要優化英語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

地方高校嚴踐行課程體系模塊化。當前我國高校改革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多元化的人才,而課程體系模塊化是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的有力的保障,英語類專業的課程體系可以分為四個模塊,也就是語言教育、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和實踐教育。這四大模塊就是對英語類專業課程設置的初步設想,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語言教育是課程體系模塊化的基礎,語言教育強調的是英語作為一種母語的語言技能訓練,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往往帶有很大的漢語傾向,而通過語言教育,將英語的訓練當做母語的訓練,成為固本教育和基礎教育。專業教育模塊涵蓋不同類型人才選擇的不同方向課程,英語專業本身就包括英美文學、英語語言等,而專業教育模塊更是將文學系列課程、語言學系列課程、翻譯系列課程、商務英語系列課程、教育學系列課程、科技英語系列課程涵蓋在內,同時高校可以根據畢業生的就業傾向和學校的辦學目標決定決定學術型和應用型兩大類別課程的比例,還可根據師資情況和學生興趣決定學術型和應用型兩大類別內部開設何種方向的系列課程,從而彰顯學校特色。通識教育能夠進一步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但是當前在地方高校中,往往忽略通識教育,因而要在通R教育方面加大力度,使得語言教育、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組成三角,而且要以實踐教育模塊為核心,內容靈活替換,教學互相滲透。重點培養學生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篇4

關鍵詞:地勘單位改制;多元化經營;思考

中圖分類號:F42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8-0032-02

隨著地勘單位改制進程的不斷加快,地勘單位經營項目也逐漸從單一的勘查服務發展到相關產業的投資與經營,地勘單位經營的多元化成為改制后組建企業集團的重要支撐,也是地勘單位發展壯大的主要途徑之一。但是由于地勘單位改制尚處于過渡階段,許多單位的企業治理結構規范化、科學化程度不高,管理體系還不健全,多元化管理與經營的制度體系尚未真正建立。在這種情況下,科學、理性的分析地勘單位多元化經營的優勢與風險,為地勘單位多元化經營的決策提供基礎,是地勘單位實施多元化經營要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本文從地勘單位的改制背景出發,結合相關多元化管理理論和地勘單位操作實際,對地勘單位多元化經營的主要優勢和風險進行分析,以幫助地勘單位推進多元化經營時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化解風險,推動多元化經營健康發展。

一、地勘單位多元化經營的主要優勢

1.地勘單位多元化經營可以分散發展壯大中的經營風險

多元化經營,一直以來都是許多企業規避單一產品競爭產生的風險,將企業做大做強的重要手段。多元化經營有利于提高經營安全性,分散風險。

分散市場經營風險,是推行多元化的主旨,也是多元化經營的基本功能。能否達到分散風險的目標,關鍵在于能否設計、開發出適應市場需要的產品組合。一般而言,價格波動上呈負相關關系的產品組合,分散風險的能力較強;而高度相關的產品組合,分散風險的能力弱,甚至不利于分散風險。因此,從事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就應努力避免高度相關的產品組合,以利于企業降低經營風險。

2.地勘單位多元化經營可以產生協同效應,穩定地勘單位的收益

地勘單位多元化是依據技術、市場和產業相關性實行橫向或者縱向的多元化經營。由地勘單位的技術關聯而將業務擴展到新領域,是水平多元化的一種體現,可以通過技術延伸或者業務擴大來發揮地勘單位核心的技術優勢,通過技術延伸或業務擴展來充分發揮企業潛力,也就是技術的協同效應。

地勘單位從單一勘探業務擴展向多礦產、煤田資源的勘探、開發以及煤業化工、冶煉等在產業上游或下游延伸,可以使交易模式由原來的市場采購買賣到企業內部的行政調控與調撥,可以充分節約交易費用,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增加經濟效益,產生垂直作業的協同效用。并且,與縱向多元化之前相比,由于內部有計劃和協調功能,在問題處理、事件決策等方面可以有效提高效率,減少費用。這樣就產生了控制與協調的協同效應。

企業要發揮協同效應,必須對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優化,在各業務單元之間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使管理層能夠有效的控制協調各業務板塊的發展,從制度上保證協同的實現。

3.地勘單位多元化經營可以充分發揮地勘單位的企業潛力,充分擴大地勘單位的市場影響力

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地勘單位的核心業務板塊競爭日益激烈,市場也面臨日益萎縮的趨勢。勘查業務的利潤空間也越來越小,要想獲得更高的利潤,就必須在原市場以外的業務領域發展。在保持核心技術的基礎上的業務多元化,可以對相關業務市場形成沖擊力,甚至在業務延伸方面搶得先機,從而提高地勘單位的競爭地位,擴大地勘單位的市場影響力。

4.地勘單位多元化經營可以培育地勘單位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企業內部融資的能力

地勘單位的業務如果只停留在勘查層面,業務利潤只能處于“微笑曲線”的次底層或底層。在現有勘查市場出現飽和的情況下,要保持較高的利潤就必須向勘查業務以外的領域拓展。地勘單位在保持核心業務板塊的前提下,擴大業務領域,發展多種經營,帶來盈利能力的提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地勘單位多元化經營的主要風險

1.分散管理精力,業務的多元管理將更加復雜

地勘單位在進行多元化經營時,由于產品或者業務的多元,市場環境也隨之更加復雜。不同的業務板塊產生不同的產品或服務,而這些產品或技術服務在開發難度、銷售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地勘單位的多元化經營,管理層級會隨之增加,管理部門也會更加細化,原有的職能、協作機制、利益平衡都會有所調整,管理的難度會顯著增加。

2.容易導致盲目擴張,陷入多元化困境

企業經營多元化之后,往往為了追求經營業務板塊的擴大而盲目兼并與重組,將核心品牌擴展至其他領域,不僅稀釋了原有的核心優勢,也會給企業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導致優勢與企業同時覆亡。

3.多元化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投資風險

研究認為,通過企業多元化來降低經營風險同樣會帶來其他方面的風險,如投資風險。企業相關多元經營之后,在有充足盈余資金、人才、設備的前提下,可以考慮進入非相關多元化經營領域,同樣也是為了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尋找新的產業支柱,分散經營風險。但這種需要資金、技術、設備、人才等多方面的投入,是需要大量的資本來支撐,這對一些企業是不具備的。

三、對地勘單位發展多元化經營的幾點建議

1.多元化經營要把握市場機會,量力而行

多元化作為一種戰略,對地勘單位來講,是機遇也是挑戰,關鍵是在于應該在對地勘單位自身資源、能力分析的基礎上,有效運用適應戰略的相關條件和發展企業自身優勢,真正形成企業的多元化,構建新的經濟支柱。地勘單位走相關多元經營之路,主要是要充分發揮地勘單位獨特的行業性質,首先走相關多元化經營之路。

2.了解自身優勢,先相關多元后無關多元

發展多元化要首先界定自己的核心業務,在保持核心業務的基礎上先推進相關多元化。

主業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核心競爭力所在。一業為主、多元經營之首要是做強主業。立足于主業,發展多元經營是企業成功的基本原則。成功的多元化經營是建立在成功的專業化經營基礎之上的。企業在主導產業、產品上的優勢可以為多元經營提供資金、技術、管理、市場、人才和設備等方面的幫助。

地勘單位有其優勢也必有劣勢。發展相關多元化經營,就是要重點放在發展核心技術、核心業務上,揚長避短,充分發揮生產技術相通、管理方式和銷售渠道近似、產品相互依存的特點。企業相關多元化經營中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有利于產生戰略協同作用,同時有利于分擔多元化成本,風險較小、投資較少、收益較快,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發展后勁。

在一些有相當產業吸引力和充分的市場需求同時具有較大發展潛力和利潤增長的領域,地勘單位可以在適當的時機發展非相關多元化。非相關多元化經營項目要經過行業詳細調研和行業專家可行性論證分析,要科學決策,嚴格審批程序,明確權責,制定非相關多元化投資、決策、管理的一套完整的制度,用制度來規范、約束決策行為和經營行為,按章辦事。

3.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管理體制體系

地勘單位發展多元化經營要從建立出資人的管理、監督制度和出資人財務制度入手,推動從行政管理向產權管理轉變。同時,逐步建立適合多元化經營的管理體制、體系,并形成多元經營地勘單位資產的管理監督體系,以推動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

總之,地勘單位在發展多元化時,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認清經營風險,追求協同效應,優先發展主營業務,同時加強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加快經營管理方式的變革,才能推動多元化迅速形成規模,實現地勘單位的戰略經營目標。

Thinking of the diversified management under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of th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units

JIANG Qi-ming

(Bureau of coal geology,Shanxi province,Xi'an 710054,China)

篇5

關鍵詞:控股股東;兩權分離;多元化經營;公司價值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962005);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1XGL00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0YJA630015);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08-0919);石河子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YJCX-Z08)。

作者簡介:袁玲(1972-),女,湖北武漢人,博士研究生,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公司治理與公司財務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096(2012)06-0112-05收稿日期:2012-01-18

我國上市公司普遍是由大股東控制的公眾公司,掌握控制權的大股東與外部中小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是我國公司治理的主要矛盾,由此而形成的成本對多元化經營與公司價值產生影響。本文在控制多元化經營內生性的基礎上檢驗了多元化經營對公司價值的影響,進一步通過將控股股東的兩權分離引入模型探討了控股股東和中小股東的沖突對多元化經營與公司價值關系的影響。

一、研究文獻與假說的提出

(一)多元化經營對公司價值的影響

基于產業組織和管理學的觀點,學者們認為多元化經營能夠產生市場勢力,具有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效應,能夠產生協同作用的優勢。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內部資本市場觀認為,專業化公司只能依靠外部資本市場配置資源,而多元化經營公司可以通過內部資本市場將資金由公司總部分配到各經營單元,復制了外部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促使資源向效益較高的經營單元轉移。上述研究從外部市場環境和企業內部資源特質強調了多元化經營的優勢,認為多元化經營有助于公司價值的提升。同時,一些學者轉向公司內部行為人的研究,從視角分析了多元化經營的動機,基于股權高度分散導致的公司控制權集中在經理手中的命題,學者們認為公司多元化經營隱藏著經理階層的私人利益,因為公司多元化經營往往是經理實施過度投資、建立商業帝國、擴大在職消費的形式和途徑(Shleifer et al,1989);亦有學者認為多元化公司內部各經營單元之間存在著跨部門交叉補貼的現象及各經營單元的經理有意識的尋租活動造成多元化經營公司內部資本市場的無效率(Rajan et al,2000),多元化經營對公司價值具有毀損效應。上述文獻是以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為研究背景,這些國家和地區有著成熟的市場,無論是產品市場、資本市場還是人才市場,市場信息很充分,市場效率都非常高。而轉型經濟國家的法律體系和要素市場的缺乏增加了企業的交易成本,多元化經營所形成的內部市場有助于企業通過替代和模仿外部市場功能來促進交易和提升價值(Khanna et al,2000);另一方面,轉型經濟國家資本市場不發達,投資者法律保護水平低下的制度背景又使得控股股東或管理者更容易為攫取私利而進行多元化經營(Lins et al,2002),多元化經營未必能夠克服外部市場的低效率,反而有可能產生問題,導致成本上升,從而抵消不發達市場條件下的多元化經營優勢。綜上,無論是成熟市場國家還是轉型經濟國家,多元化經營對公司價值均具有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多元化經營對企業價值的研究尚無定論,兩者的關系更有可能是一個經驗命題。

(二)控股股東的兩權分離對多元化公司價值的影響

控股股東控制權與現金流所有權的分離可能會改變多元化經營與公司價值的關系。當終極控制人的控制權與現金流所有權發生分離時,只要其憑借控制權地位通過侵占、轉移上市公司資源所獲得的利益大于其現金流所有權的存在而遭受的損失,終極控制人就有動機轉移上市公司的資源來獲得控制權私人收益。以控制權與現金流所有權的分離程度來度量控制性股東對小股東的攫取私利程度,眾多的學者發現了它對公司價值及資本配置決策行為產生的負面影響(La Port et al,2002;劉星等,2010)。我國薄弱的投資者法律保護現狀使得公司的多元化經營行為為控股股東提供了攫取利益的有利條件。首先,公司實施多元化經營所構建的內部資本市場,不僅可以通過在不同行業間現金流的調配獲得較大規模的自由現金流,而且內部資本市場中資源的靈活調配,還可以彌補太多的資金漏洞以防止攫取行為的敗露,即多元化經營所構建的內部資本市場可以實現攫取動機下的資金調配功能(邵軍 等,2007;萬良勇 等,2009)。其次,信息披露質量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因素,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降低了控股股東與小股東間的信息不對稱,從而有利于降低成本,促進多元化經營公司的業績。而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不完善所帶來的信息不對稱,無疑增大了控股股東掏空的可能性。考慮到公司多元化經營的復雜特性和轉型經濟時期的市場不完善性,具有追求控制權私利動機的控股股東確實傾向于實施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多元化經營行為(盧闖 等,2011),其實施的多元化經營可能有損于公司價值,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終極控股股東的兩權分離程度對多元化與公司價值的關系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

二、研究設計

(一)回歸模型與變量定義

為檢驗假設,我們設置了如下模型:

Ev=α0+α1Ei+α2Roe+a3Size+α4Lev+α5Age+α6Zzl+α7State+α8Contr+α9Cash+α10Ei*Sep+α11Xinchou+α12Chigu+ε

其中,Ev是公司的超額價值,借鑒Berger 等人(1995)的研究來測度多元化經營對公司價值的影響,Ev=ln[V/I(V)],其中,I(V)=∑Mi=1salei[Indi(V/sale)m]代表多元化公司的估算價值,salei代表各業務單元的收入,Indi(V/sale)m代表各業務單元所在行業專業化公司市值收入比的中位數①。Ei是衡量多元化經營程度的熵指數②,交互項Sep*Ei的系數符號可以識別出終極控股股東的兩權分離程度對多元化公司價值的影響,如果系數顯著為負,說明控股股東的兩權分離導致了多元化公司更高程度的折價。

進一步往模型中加入交互項Sep*Ei來檢驗控股股東的掏空動機如何影響多元化公司價值,回歸結果見表3。表3第I列的回歸結果表明,兩權分離與多元化經營的交叉項的回歸系數不顯著, 說明控股股東的兩權分離沒有導致多元化經營公司價值更大程度的下降。兩權分離與多元化經營交叉項的回歸系數不顯著,是說明控股股東的兩權分離與多元化經營公司價值沒有關系呢,還是說明控股股東攫取私利行為與其對公司的控制程度有關呢?從理論上說其他股東的制衡能力增強時,會使得控股股東的掏空成本上升,從而遏制其攫取私利行為,大量的研究亦表明股權制衡作為控股股東利益侵占的重要微觀影響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控股股東的利益攫取行為,減少其控制權私人收益(呂懷立等2010;吳 等,2009),因此,我們按照控制權的高低將樣本總體分為低控制權和高控制權組兩個樣本組來分析控股股東的兩權分離對多元化公司價值的影響。表3第II和第III列的回歸結果顯示,在低控制權組,由于其他股東對控股股東利益侵占行為的制衡作用,多元化經營沒有出現顯著的折價現象,而在高控制權組,多元化經營出現顯著折價現象的同時,兩權分離與多元化經營交叉項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說明控股股東的兩權分離顯著惡化了多元化公司價值。分組討論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總樣本中控股股東的兩權分離對多元化公司價值影響不顯著的原因,即控股股東兩權分離對多元化公司價值的影響視其在公司的控制程度而定。當控股股東對公司的控制權較低而受到其他股東的制衡時,控股股東攫取私利的動機受到抑制,自利的多元化經營行為得到緩解,控股股東的兩權分離對多元化

表3控股股東的兩權分離對多元化公司

價值影響的回歸分析

變量樣本總體控制權比例

的樣本組控制權比例>50%

的樣本組(Cons)3.948***4.921***3.469***Ei-0.081-0.036-0.095*Sep*Ei-0.0250.009-0.019*Roe0.484***0.382***0.519***Size-0.170***-0.170***-0.193***Lev0.103**0.0060.225***Zzl0.0300.0300.030Age0.089***0.173***0.028State-0.075**-0.042-0.034Cash0.0580.00580.0001Contr-0.006***-0.009***-0.005***Xinchou0.041***0.051***0.034***Chigu-0.079-0.002-0.002YER-INDcontrolcontrolcontrolN46418601390F值129.92***64.81***68.59***Adj.R20.50750.50450.5199注: ***、**、* 分別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顯著。

公司價值影響不顯著;而當控股股東擁有公司的絕對控制權時,兩權分離程度導致控股股東利用其控制權進行過度多元化經營,進而為其侵害公司和中小股東權益提供條件,這時控股股東的兩權分離顯著惡化了多元化公司價值。

上述結果表明,控股股東追逐私利的行為改變了多元化經營與公司價值的關系,當多元化經營成為控股股東掏空上市公司的工具時,多元化經營就會有損于公司價值。

四、結論

研究表明,不考慮控股股東攫取動機的多元化經營對公司價值沒有產生顯著的影響,把表征控股股東攫取私利動機的兩權分離程度引入模型后,在控股股東擁有絕對控制權時,控股股東的兩權分離顯著惡化了多元化公司價值。研究結論意味著轉型經濟條件下的多元化經營對公司價值有正面和負面的雙重影響,均衡的結果是控制內生性后多元化經營對公司價值的影響不顯著,多元化經營是有利還是有損于公司價值視控股股東的沖突程度而定,當有著極強攫取動機和能力的控股股東基于追逐自身私利選擇多元化經營,會導致多元化公司價值的下降。

本文的政策含義在于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終極控制權與現金流權的分離一定程度上為終極控股股東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提供了條件,引發其進行無效率的多元化經營,損害了公司價值,通過降低終極控制人的控制權比例或提高終極控制人的現金流權比例,可以抑制公司多元化經營中的過度自利動機,降低多元化經營對公司價值的負面影響。

①Berger 等(1995)運用了收入乘數、利潤乘數、資產乘數三種方法來計算超額價值,由于我國上市公司并沒有披露各業務單元的資產或利潤,因此,我們采用了收入乘數來計算超額價值。

②熵指數的計算如下:Ei=∑pi ln(1/ pi ),熵值越大,多元化程度越高。pi為某行業部門業務收入占公司總業務收入的比例。

③在La Porta 等(1999)、Faccio 等(2002)的代表性研究中常常把終極股東有效控制比例界定為10%或20%,為保證樣本數量的充分性,我們以10%作為終極股東的有效控制比例。以20%作為終極股東有效控制比例進行穩定性檢驗,檢驗結果沒發生變化。

④第一個工具變量是Iv,定義為公司所在行業中多元化公司銷售量所占比例,它是描述各個行業多元化經營傾向大小的行業因素變量;第二個工具變量是行業盈利能力Roaind,我們首先求出各行業中專業化公司的績效Roa的中位數,以此代表該行業的績效水平;然后按中位數分組,行業績效高于中位數的取值為I=1,行業績效低于中位數的取值為I=0;對于專業化公司來說,由于只在一個行業內經營,Roaind的取值非1即0,對于多元化公司來說,Roaind=∑pi*Ii, pi為多元化公司各經營部門業務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比重。Roaind越小,意味著公司所面臨的行業整體經營狀況較差,公司進行多元化經營的傾向可能越大。

⑤以行業大類計算的某類業務收入占公司總業務收入的比例大于等于90%,則取Dum=0,即該公司是專業化經營;否則取Dum=1,即該公司是多元化經營。

HI=∑ni=1 pi表示某行業大類業務的銷售份額,n表示企業涉足的行業數目。為了使赫芬達爾指數和企業多元化程度變化方向一致,采取了減1的處理方法。

參考文獻:

洪道麟,熊德華.2006. 中國上市公司多元化與企業績效分析—基于內生性的考察[J].金融研究(11):33-43.

李捷瑜,江舒韻.2009.市場價值、生產效率與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理論與證據[J].經濟學(季刊)(3):1047-1064.

呂懷立,李婉麗.2010. 控股股東自利行為選擇與上市公司股權制衡關系研究—基于股權結構的內外生雙重屬性[J].管理評論(3):19-28.

劉星,劉理,豆中強.2010. 控股股東現金流權、控制權與企業資本配置決策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6):147-154.

盧闖,劉俊勇,孫健.2011. 控股股東掏空動機與多元化的盈余波動效應[J].南開管理評論(5):68-73.

邵軍,劉志遠.2007. “系族企業”內部資本市場有效率嗎?—基于鴻儀系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6):114-121.

萬良勇,魏明海.2009. 集團內部資本市場、銀行債務與債權人保護—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南方經濟(1):54-63.

吳,吳世農.2009.股權制衡、大股東掏空與企業價值[J].經濟管理(3):44-52.

KHANNA T, PALEPU K.2000. Is group affiliation profitable in emerging marked? an analysis of diversified Indian business groups[J].Journal of Finance,55(2):867-891.

LINS K V,SERVAES H.2002. Is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beneficial in emerging markets? [J].Financial Management ,31(2):5-31.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2000.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s ,58(1-2):3-27.

MATSUSAKA J G.2001.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value maxim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J].Journal of Business,74(1):409-431.

RAJAN R,SERVAES H,ZINGALES L.2000. The cost of diversity: the diversification discount and inefficient investment[J].Journal of Finance ,55(1):35-80.

SHLEIFER A, VISHNY R W.1989. Management entrenchment: the case of manager specific investme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5(1): 123-139.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Market Valuation

YUAN Ling

(College of Economicis &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China)

篇6

[關鍵詞] 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多元化經營;企業價值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18

[中圖分類號] F27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09- 0025- 03

1 多元化經營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在多元化與企業價值關系的實證研究中,因為衡量多元化與企業價值的指標多種多樣,所以實證結果比較混亂,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姚俊、呂源和藍海林(2004)發現多元化程度與資產回報率(ROA)有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金天和余鵬翼(2005)實證檢驗出我國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損害公司價值。他們認為多元化會折價,即企業實施多元化戰略降低了公司價值,惡化了企業經營業績。但傅繼波和楊朝軍(2005)認為,中國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創造了價值,多元化公司的價值要高于相關專業化公司組合的價值。余鵬翼、李善民和張曉斌(2005)的實證結果也表明,公司進行多元化活動后,多元化程度與短期績效呈現顯著正向關系。他們支持多元化溢價觀點,即多元化戰略增加了企業價值,改善了企業經營績效。與上述兩種結論不同的是,我國部分學者認為多元化程度與公司價值沒有任何關系。劉力(1997)研究發現,多元化經營程度與企業的總資產收益率(ROA)和資產負債率之間基本上不存在相關關系。薛有志和周杰(2007)采用調整的赫芬德爾指數衡量產品多元化程度,發現多元化程度對公司績效(資產回報率和托賓Q)沒有直接影響。薛光紅(2010)提出,公司多元化是股東與管理層、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關系的一個典型例證。因此,考察多元化戰略,股權結構是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將多元化戰略作為中介變量,在驗證股權結構、多元化戰略和績效兩兩之間關系的同時,驗證了多元化的中介效應。

2 不同股權控制人的多元化經營對企業價值影響研究

姜付秀(2005)認為,從終極控制人的角度出發,上市公司可分為國有控股與非國有控股兩大類。相對于非國有控股公司而言,由于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一部分關鍵資源,而且已有相關研究表明,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更加重視公司業績,而非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更加重視公司的成長性。為使公司有更好的經濟績效,政府可能進行政策支持乃至直接投資,使企業多元化程度提高。陳信元和黃俊(2007)的研究也進一步表明,政府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更易實行多元化經營,而且在政府干預經濟越嚴重的地區,這種現象越為明顯,從而最終降低了企業的績效。張作玲(2010)則通過對946家上市公司2004-2008年的4 166個數據進行回歸檢驗,發現多元化顯著降低了公司的經濟績效;通過考察最終控制人的性質發現,最終控制人為國有的公司經濟績效要低于最終控制人為非國有的公司,而且國有控股公司的多元化折價程度顯著大于非國有控股公司。

魏立江(2009)研究表明,政府對國有公司經營范圍的管控導致國有控制上市公司多元化程度低,多元化功能追求上的差別造成了國有控制公司多元化績效并不理想,而私有控制公司有通過多元化實現內部市場功能的訴求,因此它們的多元化水平高,相應地公司績效并沒有降低,兩者反而呈現出正相關關系,多元化促進了公司績效。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國,不同股權控制下的公司多元化水平存在差異,但終極控制人性質與多元化水平、公司業績之間的關系并無統一的結論。

3 管理層持股比例對多元化經營和企業價值的影響

Berle and Means和Jensen and Meckling都認為公共交易的公司中,管理層一般都致力于尋求個人收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與外部股東的目標相一致。諸如,管理層廣泛存在的“帝國建造”、聲譽和職業生涯的考慮、自我保護、短期主義等,都有可能使公司經理通過公司多元化來實現個人的各種利益目標。具體表現在:通過公司多元化可以提高其報酬、權力和地位;通過專有投資獲得的特定管理技術,提升其人力資本期權價值,從而獲得更高的“塹壕效應”和未來職業生涯預期;通過多元化分散公司整體風險,削弱個人投資組合的風險。因此,管理者的持股比例越高,其與外部股東的利益越趨于一致,因而就不大可能采取損害股東財富的決策。這樣,管理層持股比例與多元化程度之間應該呈負相關關系。反之,企業則更容易采用多元化戰略。通過實證檢驗,Denis和Sarin(1997)證明了管理層持股比例與多元化程度存在強負相關關系,即印證了以上理論。

與上述研究結論不同,Amihud、Lev和May(1981)的研究得出結論,公司多元化程度與管理者持有公司股權比例正相關。同時他們發現股權分散型公司比股權集中型公司的管理者更傾向于采用多元化經營戰略。當股權結構比較分散時,單個股東的作用是有限的,出于“搭便車”的動機,他們沒有動力去監督公司的治理機制,此時公司的控制權大多掌握在管理層手中。由于這些外部小股東對管理層約束機制弱化,致使管理層在公司決策時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多元化戰略便是其選擇之一。當股權集中度上升時,由于“利益趨同效應”的作用,控股股東有足夠的激勵去監督經理層,從而避免了“搭便車”問題。這種約束機制使得公司管理層不能隨意做出多元化的投資決策。在國內,余鵬翼、李善民和張曉斌(2005)發現,管理者股權比例與公司多元化水平呈U形曲線關系,即當管理者持股比例增加時公司多元化程度降低,當管理者持股比例達到一定程度時(52.94%),公司多元化程度隨管理者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見,國內外有關管理者持股比例與多元化經營和企業價值的實證研究結論比較模糊,有的甚至相反,這種結果與各國的具體國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4 不同股權比例下多元化經營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饒茜、唐柳 等(2004)認為股權集中度(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國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與公司多元化經營程度均呈顯著性倒U形相關;并且國有控股型公司比法人控股型公司更傾向于采用多元化經營戰略,法人控股型公司與不具有控股股東公司多元化經營程度并沒有顯著性差異。艾健明(2007)以2001年前上市的、屬于制造業的416家公司2001-2005年的連續樣本作為研究對象,實證檢驗了多元化、公司績效與國有股之間的關系。結論顯示,多元化損害公司績效,國有股比例與公司績效呈U形關系,而與多元化呈倒U形關系。同時,發現第一大股東對多元化有一定的約束作用,其持股比例越高,公司多元化程度越低,公司績效也越好。按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分類控制權結構后的分析結果也顯示,與絕對控股情況下的結論恰好相反,相對控股及股權制衡均與公司的多元化程度正相關、與公司績效負相關。即股權集中有利于降低多元化程度,提升公司績效。韓忠雪、朱榮林和王寧(2006)利用我國上市公司資料,在得出我國上市多元化公司存在折價的結論基礎上,又得出結論:國有股權與公司多元化程度呈現負相關關系,法人股與多元化程度呈倒U形曲線關系,股權集中度、機構持股比例和管理層持股與多元化程度呈負相關關系。許陳生 等(2006)研究表明問題是公司實施多元化經營的重要原因,實證結果發現,公司多元化水平與國有股比例和股權集中度均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與法人股比例呈倒U形關系。張奎(2004)發現多元化與公司價值的關系不顯著,多元化與法人股比例呈正相關,與國家股比例呈負相關。魏立江(2009)的經驗證據表明國有控制公司的終極控制人控制程度與多元化績效之間呈現出倒U形形態,而私有控制公司的多元化績效和控股程度之間并沒有呈現出與國有控制公司那么明顯的倒U形形態。通過對國內相關理論研究進行匯總后可以發現,在我國股權比例、管理者持股比例與公司多元化業績之間的關系是不確定的,即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

5 研究總結與展望

5.1 研究總結

在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后,我們可以發現,國外對股權結構和公司多元化經營關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管理者持股比例和公司多元化水平之間的關系,而且結論也不盡相同,它們之間的關系既有正相關也有負相關。國內研究股權結構和公司多元化經營之間的關系的文獻,很少研究管理者持股比例對公司多元化經營的影響,大多集中在股權集中度對公司多元化經營的影響。并且股權結構和公司多元化經營之間的關系更多的只是簡單地從股權的性質出發來研究,如國有股、法人股等,且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國外有關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相對已經比較成熟,但是最終結論尚未統一。本文認為之所以實證結果不一,有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

(1)衡量多元化經營程度的指標不一。研究者多從自己的理解出發。在衡量多元化經營程度時,蘇冬蔚(2005)用行業數、收入Herfindahl指數和收入熵值度量企業多元化經營程度,得出多元化溢價的結論。而劉力(1997)以企業其他營業利潤(或加上投資收益)/主營業務利潤作為企業多元化經營程度的指標,得出中性的結論。由此可見,不同的衡量指標對實證結果會產生質的影響。

(2)多元化經營沒有區分相關多元化與非相關多元化。Rumelt(1974)研究發現,相關多元化經營會提高公司績效,非相關多元化經營會損害公司績效。可見對多元化經營進行細分可以產生不同的實證結果,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如果能將多元化經營進行具體細分,那么實證結果或許會更加準確和顯著。

(3)公司績效的度量不太合理。如傅繼波和楊朝軍(2005)使用超額價值(EV)指標度量公司績效,余鵬翼、李善民和張曉斌(2005)使用托賓Q,但由于中國上市公司存在股權分置問題,文章沒有采用一定的調整辦法計算公司績效,并且中國股票市場存在嚴重的投機行為,使得采用市場指標度量公司績效的有效性說服力不強。姚俊 等(2004)采用資產收益率(ROA)及凈資產收益率(ROE)等會計績效指標,但并沒有控制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問題。

(4)對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動因分析不足。國內研究者通常結合中國制度背景,研究在不同終極控制人特征下,股權結構與公司多元化經營業績之間的關系,但經理、股東、內部市場構建和政府干預等其他多種動因往往被忽視。

5.2 未來研究展望

(1)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們應該盡量克服和彌補現有研究的缺陷。在對多元化經營程度進行衡量時,可以采用經營單元數(N),多元化啞變量(DUM),赫芬達爾指數(HI)和熵指數(DT)4種多元化衡量指標以相互校驗。同時,把多元化熵指數(DT)細分為相關多元化熵指數(DR)和非相關多元化熵指數(DU),分別研究不同多元化經營類型對公司績效的影響。在對公司績效衡量時,可以采用資產收益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和經營現金流量收益率(CFROA)3個會計指標來度量公司績效,根據主成分分析法構建綜合績效(TF)對會計績效指標作穩健性檢驗,使得結論更加可靠。同時,在進行多元化研究時應多考慮企業多元化的動因,并盡可能對多種動因進行實證區分。

(2)中國企業的多元化經營與公司績效關系的研究文獻較少,特別是對于多元化經營的溢價或者折價原因問題的研究更少,這就為我國研究者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從企業實施多元化經營的動因出發,探究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豐富研究內容,拓展可研究空間。值得關注的是,在我國,政府一方面作為社會的行政管理者,扮演著市場“裁判員”的角色;另一方面,政府又是許多企業的所有者,具體負責企業的生產經營,充當了市場的“運動員”。那么,政府的這種雙重角色是否會影響企業的多元化經營行為?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思考和研究。

(3)可進一步將股權結構作為中介變量進行實證研究。例如,以我國上市公司作為樣本,股權結構作為中介變量,研究多元化經營與績效的關系。即在驗證股權結構、多元化戰略和企業價值兩兩之間關系的同時,驗證股權結構的中介效應。

主要參考文獻

[1]薛光紅.股權結構、多元化與企業集團績效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

[2]陳信元,黃俊. 政府干預、多元化經營與公司業績[J].管理世界,2007(1):92-97.

[3]蘇冬蔚.多元化經營與企業價值:我國上市公司多元化溢價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季刊),2005(10):135-158.

[4]魏鋒.多元化經營與公司績效關系的實證分析――基于時間的視角[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7):161-166.

[5]余鵬翼,李善民,張曉斌.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多元化經營與公司績效問題研究[J].管理科學,2005(1):79-83.

[6]周曉艷,劉生.從多元化行為探討公司治理結構[J].現代管理科學,2004(2):32-34.

[7]王化成,胡國柳.股權結構與企業投資多元化關系:理論與實證分析[J].會計研究,2005(8):56-62.

[8]姚俊,呂源,藍海林.我國上市公司多元化與經濟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119-125.

[9]金天,余鵬翼.股權結構、多元化經營與公司價值:國內上市公司的證據檢驗[J].南開管理評論,2005(6):80-84.

[10]薛有志,周杰.產品多元化、國際化與公司績效――來自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南開管理評論,2007(3):77-86.

[11]姜付秀,劉志彪,陸正飛.多元化經營、企業價值與收益波動研究――以中國上市公司為例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6(11):27-35.

[12]韓忠雪,朱榮林,等.股權結構、問題與公司多元化折價[J].當代經濟科學,2006(5):52-58.

[13]許陳生,郭燁.我國上市的股權結構與多元化戰略[J].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2006(5):76-81.

篇7

關鍵詞:多元化煤炭企業管理

我國的煤炭行業正處于發展的轉型階段,主要表現為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煤炭集團的出現、企業安全標準和利潤創造能力的逐步提升。同時,由于煤炭資源具有耗竭性,稀缺的資源使得煤炭企業的可實現產出量具有局限性,再由于長期以來煤炭企業以煤炭生產為絕對重心的產品結構,更使得煤炭企業的經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在此基礎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促使煤炭企業必須合理制定戰略,使得其能夠在資源逐漸稀缺、開采能力不斷提高、能源資源需求日益旺盛的背景下實現快速健康發展。

一、多元化經營戰略理論

多元化經營指的是企業同時在多個行業內同時開展經營活動,也可以指企業的經營行為涉足到一個行業的若干個具體的細分領域,上述不同的行業或者領域通常具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性。具體到煤炭企業,多元化戰略主要可以分為煤炭相關的多元化以及非煤炭相關多元化兩種。煤炭相關的多元化可以看作是煤炭企業圍繞著煤炭開采,利用企業本身已經具備的生產條件、管理團隊、技術能力和市場渠道,將企業的業務范圍擴展到煤炭產品和相關副產品。具體來看,煤炭企業可以利用煤矸石發電,還可以開展焦化項目。這種經營戰略一般具有很強的協同效應,或者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作用,也即同時生產兩種或多種煤炭相關產品的效益和效率,要大于將這些產品分散到不同企業進行獨自經營下的效益和效率。在煤炭相關的多元化戰略之下,煤炭企業可以充分地發揮其就地取材的優勢,使煤炭產品和副產品能夠得到更加優化的利用,進而可以產生比原有的單純煤炭開采更大的產品類型和產能規模,具有創造更多產能和利潤的潛力。相比之下,煤炭非相關的多元化戰略可以看作是煤炭企業偏離自身傳統發展模式的經營策略,它并不要求煤炭企業的新產品和新服務于煤炭相關,只要求煤炭企業在新的市場內具有其獨特的競爭優勢和差異化產品。在某種程度上,煤炭非相關的多元化戰略可以被看作是煤炭企業實現經營模式轉型的探索,因為資源的可耗竭性促使煤炭企業為了長久生存必須對新市場進行探索,不能完全依賴于行業壽命有限的煤炭開采業。綜上,通過多元化經營戰略,煤炭企業的經營模式將不再完全依賴于煤炭開采活動,而是具有多元化的產品的服務,以及分散化的利潤來源和風險構成,多元化戰略下的煤炭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能源資源和合理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煤炭企業多元化經營戰略的必要性

首先,國家的能源供給與需求整體局面要求煤炭企業實施多元化經營戰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能源需求日益旺盛,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飛速發展帶來的能源資源的巨大需求。據估計,我國近20年的煤炭資源使用量在全球一直位于前列,而煤炭資源的使用效率卻長期以來處于較低水平。對資源使用效率的要求使得我國有必要控制煤炭資源的消耗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煤炭企業產能的任意增長。同時,由于煤炭資源的可耗竭性,對能源資源長期可利用的要求也限制了煤炭企業產能的飛速增長。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煤炭企業無法完全通過煤炭產量的提升來獲得利潤最大化,而多元化經營是其提高產出和利潤的可循之徑。其次,煤炭行業的發展趨勢促使煤炭企業實施多元化經營戰略。當前的煤炭行業集中度逐漸提高,大型煤炭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大。從市場競爭策略的角度考慮,差異化的經營策略和多元的經營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型煤炭企業避免與其他主要競爭對手的直接摩擦,一個均衡的市場環境更加有利于煤炭企業實現產出和效益。再次,煤炭企業的自身成長能力和發展訴求對于多元化經營戰略具有決定性作用。僅依靠煤炭開采生存,煤炭企業一方面不能完全地實現煤炭開采的產品和副產品所帶來的所有利益,另一方面也注定了煤炭企業不能長期存在下去。對于傳統的小型煤炭企業,或者俗稱的“小煤窯”來說,這種發展模式或許合理;然而對于目前大多數的煤炭企業來說,通過多元的經營模式,實現差異化的利潤增長點,可以引導企業走向不同的發展路徑,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當前的多元化經營的問題

一般來說,為了實現多元化經營戰略,企業需要具備一定的自身條件。首先,企業應該對目標的行業或者領域具備足夠的知識儲備。只有對一個新行業和領域的技術要求、市場前景、競爭情況、進入難度與行業周期進行了充分的調研之后,一個企業才能夠考慮是否對既有的資源配置到目標行業中去。第二,企業應該具有足夠的資源以保障多元化戰略的實施。對一個新的行業領域進行探索需要消耗企業顯著的人力和物力,一個企業需要充分地對自身條件進行評估,考察自己當下的資金、人才儲備是否能夠應對多元化過程中的可能的負面影響。可以看出,多元化經營戰略并非易事,是對企業綜合實力的考驗。目前我國的煤炭企業的多元化經營,主要具有以下問題。

首先,多元化戰略的行業規劃與選擇并不合理。一方面,許多煤炭企業所選擇的行業領域通常并不具有足夠高的附加值,使得多元化戰略并不能給企業帶來非常顯著的效益,難以促使企業通過持續的投資來實現大范圍的多元化;另一方面,許多煤炭企業在選擇多元化戰略時并沒有充分地考慮自身的實力,例如在發展諸多煤焦化和煤化工等煤炭下游行業領域項目時,企業自身的技術條件難以保證生產的高效率、難以兼顧環保要求,從而造成的企業資源配置的浪費或者內部管理的混亂;另外,許多煤炭企業在自身管理水平有限的情況下盲目投資酒店、房地產等行業,使企業面臨的巨大的市場風險。其次,煤炭企業傳統的粗放式經營模式并未完全改變,制約的多元化戰略的實施。當前的煤炭企業并未完全擺脫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企業辦社會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煤炭企業往往存在人員冗余現象;然而多元化經營策略卻要求煤炭企業大力引進目標行業領域內的先進人才和資源。這樣,現有的資源限制和多元化的資源配置需求形成沖突,煤炭企業有可能面臨發展瓶頸。綜上所述,煤炭企業需要通過合理的決策和不斷的自身改革來實現多元化經營戰略,這也是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篇8

由于行業不同,風險不同,企業可以通過行業的選擇來降低風險,比如海星集團,電腦行業是一個新興的高科技行業;因此存在著較高的風險,而超市和飲料屬于傳統產業,成熟產業,雖然利潤較低,但利潤比較穩定,風險較小,通過兩個行業的同時經營可以轉移消化一部分風險。再看巨人集團,電腦業屬于高風險行業,但它隨后涉入的房地產和保健品在當時也是新興行業。利潤較高但風險也較高,結果三種業務結合,不但沒有降低風險,反而還放大了風險,最終因危機同時出現,導致企業陷入危機。

因此企業在進行多元化投資時,特別是為分散風險而進行不相關多元化時,一定要注意行業之間的匹配。一般的是高風險匹配低風險,傳統行業匹配新興行業,高利潤行業匹配利潤穩定的行業。

在行業選擇時,除了風險匹配外,還要注意生命周期的匹配。

國民經濟各行業也存在著生命周期,存在著“朝陽產業”、“夕陽產業”之分。

有的行業已經歷了長達100多年甚至是幾百年的漫長發展過程,其產品的相對技術含量逐漸降低,產品盈利水平逐漸下降或者已經出現經常性虧損的狀況,行業結構調整已經迫在眉睫。按企業生命周期的提法,這種行業已經進入了老化階段,正在逐步走入衰亡。這種行業利潤較低且存在著較多風險,不宜進入,應該盡早撤出。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淘汰一些舊行業的同時也造就了一些新興行業,如通訊、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等。這些行業掌握了當前最新的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反映了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方向。

當然,由于經濟發展存在區域性,國家之間、地區之間不同步,即便是同一行業,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發展前景也并不一致,因此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企業在多元化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個易犯的錯誤,那就是不以企業現有實力為基礎,而采取快速多元化,結果導致企業過度負債,資本結構惡化,最終因為一些意外事故而導致企業經營陷入危機。在這方面,一些韓國企業失敗的例子,值得我們深思。

韓國大企業多實行多元化經營,且普遍采取章魚戰略,即自各個產業領域伸出自己的觸角,把企業辦成“百貨公司”。到了20世紀90年代,位于前30名的大企業,少則介入了五六個產業,多則介入了幾十個產業。

從金融角度分析,多元化經營的首要問題,就在于它使企業的發展時時處于資金不足的硬約束之下,進而使得國內對資金的需求大大超過國內的資金供給。一般來說,在專業化經營條件下,受所經營產業的技術經濟規律和市場規模制約,在一個確定時間內,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在實行多元化經營戰略的條件下,由于經營每個產業都有著形成“門檻”的最低資金需求量,加總起來的企業資金需求量將遠遠超過全社會的資金供給。進一步看,如果說在以國內市場為主的條件下,多元化經營對資金的需求量還可能收到國內市場規模制約的話,那么,在以開發國際市場為主要目標的條件下,它就幾乎是無限的了。

為了緩解資金約束,韓國企業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高負債政策”是其核心環節。

企業的營運資金,從性質上說,可分為權益性資金(資本金)和債務性資金兩類。由于權益性資金積累的規模和速度受到收入水平(財政收入、企業利潤和居民收入水平等)、金融市場成熟程度、投資者意愿及其他制度條件的制約,運用這類資金來為大企業多元化經營提供支持,其難度較大,也不易迅速見效。與此相比,籌集債務性資金的渠道相對較多,其容量也較大,而且資金的積聚速度較快,特別是當政府對此采取積極支持時,債務性資金來源甚至可以通過金融部門的存貸款派生機制來開拓。另外,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國際金融市場也可以成為企業籌集債務性資金的重要渠道。

在這種情況下,韓國企業在背負高債的情況下進行了過度地多元化擴張,當亞洲金融危機到來時,許多大企業紛紛破產。

因此,企業在進行多元化擴張時,要首先注意風險的平衡,防止出現行業匹配不當造成風險積累,同時還要關注企業資本結構,通過發展原有業務和控制多元化擴張的速度來實現財務風險平衡。

篇9

關鍵詞:多元化經營 企業績效

多元化經營戰略是一種開拓發展型戰略,是指企業經營不只局限于一種產品或一個產業,而實行跨產品、跨行業的經營擴張。二戰以來,多元化經營成為大公司迅速擴張的重要方式。特別是20世紀60-70年代,隨著美國第三次兼并浪潮的出現,一些大公司紛紛通過兼并來實施多元化,從而掀起了一股多元化經營的熱潮。多元化經營戰略的優勢在于它可以分散企業經營風險,節約外部交易成本,并且有利于企業內的協作,提高效率。所以在隨后的發展中,多元化戰略成為風靡全球的經營戰略。隨著多元化經營戰略的興起與廣泛應用,國外學者較早便對多元化戰略進行了廣范深入的研究。我國企業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才逐步采用多元化經營戰略。隨之也有不少學者展開了對我國企業多元化經營戰略的研究。本文對國內外關于多元化經營戰略研究的文獻進行了梳理,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評述。

一、多元化戰略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

( 一 )多元化程度與企業績效的關系 Gort (1962)最早研究多元化程度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他的研究表明多元化發展程度與企業績效之間的相關性并不顯著。Grant(1988)研究發現多元化發展程度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與此相反,Amit和Livnat(1988)的實證研究表明多元化發展程度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Palich、 Cardinal 和 Miller (2000)運用元分析法對關于多元化發展戰略與企業績效關系這一命題的文獻進行了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 ,適中的多元化程度會提高企業的績效,但是高度多元化與低度多元化程度的企業,企業績效又會趨于下降,即多元化程度與企業績效之間呈現出倒U型的關系。除了對多元化程度與企業績效直接關系的研究,還有部分學者研究了產業變量、組織因素等對多元化程度和企業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Miller(1969)在研究多元化程度與企業績效關系時,控制了相關產業變量――產業廣告密度,發現模型中納入產業廣告密度時,多元化程度與企業績效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但當這一變量從模型中剔除時,二者的相關關系就不顯著,這表明了產業變量在模型中的重要性。Grinyer 等(1980)研究表明,在采用職能型或者事業部型組織結構的企業中,多元化發展戰略程度與投資報酬率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而Jahera (1987 )發現,多元化發展戰略程度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取決于企業規模。這表明組織因素在多元化程度與企業績效的關系間發揮了重要的調節作用。

( 二 )多元化戰略類型與企業績效的關系 多元化戰略的類型建立在企業投資組合不同業務之間的相關性基礎之上,學者們對戰略類型做出了不同的分類,歸結起來主要有:Wrigley 類別法、Rumelt類別法、Capon 類別法、Ansoff類別法、企業發展模式法等幾種方法。Rumelt (1974)開創新地將多元化戰略類型分為相關多元化與非相關多元化。他通過對 1949~1969 年美國大企業多元化戰略的分析認為:相關型和主導型多元化企業績效最好;非相關多元化及垂直結合型企業績效最差。以后的大多數學者都采用了Rumelt類別法進行相關研究。Bettis(1981)對Rumelt的樣本進行進一步研究,指出相關多元化企業獲得績效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廣告和R&D方面的差異。Palich、Cardinal和miller(2000)發現,當企業從單一業務向相關多元化轉型時,企業業績會得到提高,但是進一步從相關多元化發展到非相關多元化,又會降低企業業績。支持相關多元化優于非相關多元化的學者認為企業通過相關多元化能夠達到在相關產業間利用有價值、稀缺、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資源,從而提高成本效率而實現規模經濟。但是也有部分學者反對這一結論,Ramanujan 和 Varadrajan(1989)認為根據投資組合理論非相關多元化可以幫助企業降低系統風險 。Grant和Jammine(1988)比較了305家英國大型制造企業在1972年至1984年間多元化戰略下不同的銷售及利潤,結果表明多元化的企業業績優于非多元化企業,但是并無證據表明相關多元化優于非相關多元化。同樣也有學者關注了多元化戰略類型與企業績效關系中一些調節因素的影響。Christensen 和Montgomery (1981 )對Rumelt的研究做了重復檢驗,他們發現,樣本中處于高增長且集中度高的產業之中的相關約束型企業績效表現更優。然而,Rumelt (1982)納入了產業結構變量,對原來的研究再一次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控制了產業影響因素后,實施相關多元化發展戰略的企業的績效仍然優于實施非相關多元化發展戰略的企業。我們看出關于產業變量對多元化戰略類型與企業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學者們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而關于組織因素的影響,下面的一些學者進行了研究。Buhner 和 Moller(1985)采用股票市場的數據考察了結構重組對風險調節報酬率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多事業部制組織結構重組與績效之間存在正向關系。

( 三 )多元化戰略模式與企業績效的關系 多元化戰略模式是指企業進入不同產品市場的不同的多元化方法。內部發展模式和外部并購模式是兩種被普遍運用的多元化戰略模式。這兩種戰略模式都有各自的優勢與劣勢,具體采取何種模式還要同樣受到各種產業因素和組織因素的影響。企業多元化戰略模式與企業業績關系研究的文章相對較少。Lamont和Anderson (1985)對實施內部多元化戰略的企業與實施外部并購多元化戰略的企業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實施內部多元化戰略企業取得的收益高于實施外部并購多元化發展的企業。Hubbard和Palia(1999)研究了20 世紀60、70年代并購浪潮期間的集團企業,發現多元化并購戰略宣布會產生正向的報酬率。但是Graham、Lemmon 和 Wolf(2002)研究表明,多元化發展戰略模式與企業績效可能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多元化戰略模式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也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而且目前文獻中還沒有學者對產業因素和組織因素在二者關系中的作用進行探究。國內學者關于多元化戰略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也較多。朱江(1999)利用我國上市公司1997年年報數據,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多元化程度與企業績效并沒有顯著關系,但多元化能夠降低企業經營風險,減少利潤水平的大幅波動。姚俊、呂源和藍海林(2004)研究發現,公司多元化程度雖然與公司的股權收益(ROE)沒有顯著關系,但與資產回報(ROA)指標呈顯著負相關。金天、余鵬翼(2005)的實證研究表明我國上市多元化經營損害公司價值,國有股對公司多元化經營具有約束作用。李善民和朱淘(2006)以1998年至2002年發生于我國證券市場的 251 起多元化并購事件為樣本,考察了多元化并購公司的長期市場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多元化并購公司股東在并購后 1―3 年內財富損失達到 6. 5% ―9. 6% ;政府關聯對并購績效影響顯著,這種作用在管理能力差和并購績效惡化的公司中作用更為顯著。魏鋒和石淦(2008)研究了多元化企業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多元化經營決策帶給公司較少的研發投人,而且即使在進行研發投人的多元化經營公司中,也并未帶來與理論預測相一致的更好的經營績效。

二、企業資源與多元化戰略關系研究

( 一 )資源基礎理論 資源基礎理論為,企業是各種資源的集合體。由于各種不同的原因,企業擁有的資源各不相同,具有異質性,這種異質性決定了企業競爭力的差異。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是特殊的異質資源,競爭優勢的持續性來自于資源的不可模仿性。從資源基礎理論的角度出發,企業進行多元化是由于擁有過剩的資源, 而這些資源可以在不同產業間轉移,企業可以由此更有效地組織經濟活動( Penrose, 1959)。Wernerfelt(1984)從資源的角度對企業的發展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企業多元化的發展過程中應該尋求現有資源的利用與新資源開發之間的平衡。Guillen(2000)認為企業不是為了獲得規模經濟和協同效應而進行多元化,更多地是考慮獲取能使其最大化利用資源的能力,諸如生產能力、知識管理能力和市場等。Montgomery和 Wernerfelt(1988)對企業各種資源的異質性進行了分析,發現企業的多元化戰略應視資源的特性而定,擁有較強專用性資源的企業不適宜采用多元化戰略,而擁有較低專用性資源的企業采用多元化戰略能獲得更高的報酬。Chatterjee和Wernerfelt(1991)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研究了企業為利用過剩的生產性資源而采用多元化戰略這一論點。他們認為,自然資源、知識資源和內部財務資源適用于相關多元化,而外部財務資源更適用于非相關多元化。Kochhar和Hitt(1998)將財務資源劃分為公共財務資源和私人財務資源,研究發現實施并購多元化的企業喜歡利用公募財務資源,而實施內部多元化的企業主要是利用私募財務資源。

( 二 )能力理論 能力理論是資源基礎理論的發展,企業的能力通常被認為是企業擁有的關鍵技能和隱性知識,是企業擁有的一種智力資本,是企業決策和創新的源泉。能力理論的觀點認為,企業的能力能夠決定企業多元化戰略的廣度和深度。Hamel和Prahalad在1990年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論,認為核心能力是能夠在一批產品或服務上取得領先地位所必須依賴的能力。隨后Hamel(1994)指出企業若想利用自身能力取得更好的發展,企業應該選擇圍繞核心能力進行水平多元化,而非垂直多元化。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將企業能力具體化為“戰略性資產”。他們認為能帶來“資產改善”優勢和“資產創立”優勢以及“資產裂變”優勢的相關性多元化,才能為企業提供長期競爭優勢,當相關多元化優于非相關多元化時,企業業務組合的戰略相關性優于市場相關性。國內學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企業核心能力與多元化的關系上。劉王江 、楊錫懷和樊治平(2001)從核心能力出發,將企業的多元化戰略重新劃分為約束型基于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戰略和非約束型基于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戰略;單一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戰略和多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戰略。劉兵、李光金和劉軍琦(2001)認為企業核心能力類型(硬核心能力和軟核心能力)的不同,決定了企業成長路徑的選擇不同;并且由于不同類型的核心能力發揮作用的機制及效果不同 ,決定了一個企業的理性成長方式應該是專業化――相關多元化――非相關多元化。余博,蔣運通(2004)通過對多元化企業核心能力的管理從識別、部署、維護、發展四個方面的探討,認識到核心能力管理是一個有機統一體,要求多元化企業的戰略管理者必須從應有的高度,對核心能力進行統一規劃和有效管理。

三、客觀動因與多元化戰略關系研究

( 一 )內部動因 內部動因主要包括未來現金收入的不確定性和降低經營風險。資產組合理論和內部市場理論是研究企業多元化內部動因的主要理論依據。資產組合理論的提出主要是針對化解投資風險的可能性。在用此理論解釋多元化動因時,學者們認為企業之所以進行多元化,是由于多元化能夠降低企業面臨的風險,達到穩定收益的目的。Markham(1973)認為在多業務企業中,只要各業務的現金流不完全相關,企業就可以通過采用多元化戰略來降低總體現金流的變動性。Rumelt(1984)研究了企業多元化戰略與系統風險的關系,發現系統風險的大小和多元化類型有關,其中不相關多元化企業的系統風險要顯著高于其他企業。而Chang和Thomas(1989)通過回歸分析沒有發現企業風險與多元化類型之間顯著的相關性。Lubatkin和Chatterjee(1994)實證研究表明,企業多元化類型與股票收益風險之間呈現出U型關系,企業為降低風險,最好選擇相關多元化而不是非相關多元化。姜付秀、劉志彪、陸正飛(2006)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的多元化對企業收益的波動具有負效應,即多元化降低了企業收益的波動程度。而張翼、劉巍、龔六堂(2005)卻發現多元化不能降低企業風險,所以企業不存在為降低風險而進行多元化的動機。內部市場理論的提出源于交易成本理論,R.Coase(1937)認為由于信息不稱,企業在進行外部交易時,往往會承擔較高的成本。但是企業內部資本市場容易獲取相對全面的信息,內部市場能夠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能夠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Williamson(1975)研究表明,由于高交易成本而存在的不確定性和市場失敗,企業往往選擇進行多元化,從而達到內部化使用其資產的目的。多元化的結果是,企業建立了用于有效地分配資本的內部資本市場,從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 二 )外部動因 外部動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和市場失靈。在對外部動因的研究中,主要的理論基礎有政府政策理論和制度學派理論。 政府政策學派認為政府制定的相關政策與企業的多元化選擇有著密切的關系。制度學派認為,在新興經濟和轉型經濟的國家,雖然市場機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于非市場機制獲取資源,制度因素對于企業多元化選擇的影響至關重要。Khanna和Palepu(1997)認為多元化戰略的選擇,應依據市場機制的健全與否來確定。在市場機制健全的環境下,企業應采用集中化戰略,而若市場機制不健全,企業應采用多元化戰略。Ravenscraf和Scherer(1987)研究發現政府頒布的法律法規對企業多元化存在影響。20世紀60至70年代,限制水平和垂直購并的反托拉斯法導致混合多元化的盛行,但是到20世紀80年代,國家放松了這些限制后,企業便開始盛行回歸主業的并購。張敏和黃繼承(2009)具體考察了政治關聯對企業多元化程度及股票市場風險的影響,發現政治關聯企業的多元化程度要顯著高于非政治關聯企業,表明企業多元化戰略可能與政府的干預有關。姚俊等(2004)實證研究發現國有股份比例對多元化公司的業績沒有顯著的影響關系,這又說明政府在企業進行多元化選擇中的作用并不明顯。由此可以看出,在客觀動因與多元化關系的研究中,學者們依據了多種不同的理論進行了研究,有資產組合理論、內部市場理論、政府政策理論和制度學派理論等。依據不同的理論,對多元化動的動因的解釋也不盡相同,這就導致多元化動因的豐富多彩。我國目前還處于轉型經濟時期,我國的制度背景決定了政治因素是企業進行多元化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企業在進行戰略選擇的時候要重點關注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并及時根據政策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結合我國特殊的制度背景,研究政治因素與多元化選擇的關系是我國目前研究的熱點。現有文獻中,對市場失靈與企業多元化選擇關系的研究還很少,建議學者可以多進行這方面的探索。

四、管理者與多元化戰略關系研究

( 一 )基于委托理論研究 該理論認為管理層會為了獲取更多的報酬,追求自身最大的利益,而進行多元化。Amihud和Lev(1981)開創了依據理論進行多元化實證研究的先河,他們發現企業采用多元化的戰略,是由于管理者為了降低自身的就業風險。Hoskisson和 Hitt(1990)從三個角度對多元化的動機和績效進行了評述,他們認為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與管理層動機都會對企業多元化戰略選擇產生影響。 Lane et all(1998)用新的數據對Amihud和Lev的理論進行了檢驗,然而他們的研究并沒有得出任何支持理論多元化動機的結論。Denis 和Sarin(1997)研究發現企業多元化程度與管理層持股比例負相關,他們支持多元化折價,并認為獲取成本是管理層維持多元化的動因。車幼梅、龔小君(2006)以我國1999年至2004年間155家上市公司為樣本,檢驗了我國上市公司多元化戰略類型的選擇與公司資源及治理機制的關系,研究發現經理層激勵不足顯著解釋了無關多元化的擴張行動。魏鋒、薛飛(2008)研究了董事會制度安排與多元化經營決策的關系,發現董事會會議頻率、 獨立董事比例以及二職合一與多元化經營決策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董事持股比例與公司進行多元化經營的概率呈負相關關系。

( 二 )基于高階理論研究 Hambrick 和Mason(1984)提出高階理論,認為高管人員的年齡與風險傾向,專業教育背景、工作背景等對企業決策有重要影響。基于高階理論的多元化研究主要考察高管人員的這些特征對多元化決策的影響。Hambrick和 Mason(1984)研究發現企業的多元化選擇主要是由高管人員的人口背景因素決定的。Wiersema 和Bantel(1992)以1980年世界500強企業中的100個企業為樣本,研究發現年齡越小,任期越短,學歷越高的企業高管人員更傾向于采用多元化戰略。陳傳明,孫俊華(2008)結合中國制度背景,驗證了有關企業家人口背景特征與多元化戰略關系的研究結論。研究發現, 企業家的學歷與多元化程度正相關,,擁有技術類專業背景的企業家的企業多元化程度更高,,擁有財務背景的企業家的企業多元化程度更低。

五、結論

本文對與企業多元化經營戰略相關的研究進行了評述。由于樣本、研究方法的選擇和不同國家制度背景的差異,導致相關的研究存在許多不一致的觀點。西方學者對企業多元化戰略選擇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關于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已經較為廣泛與深入;以資源基礎理論和由此發展而來的能力理論研究企業多元化的成果也比較豐碩;關于企業多元化的動因,也有很多學者依據不同的理論分別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進行了分析;從管理者這一角度主要依據理論和高階理論進行了研究,相關研究還可以拓展到對管理者的特殊行為和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分析。就我國而言,企業選擇多元化發展戰略較晚,相關的研究也起步較晚。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圍上都與西方研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中國的經濟制度與西方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國學者可以結合中國特殊的制度背景,借鑒并創新研究方法,關注上文分析到的較為缺乏研究的領域,拓展研究的范圍。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的還不夠完善,公司信息的披露不夠充分,導致研究缺乏相關的數據。希望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信息披露的不斷完善,我國學者可以利用更加準確的數據對多元化戰略選擇這一領域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朱江:《我國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戰略和經營業績》,《經濟研究》1999年第11期。

[2]姚俊、呂源、藍海林:《我國上市公司多元化與經濟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

[3]金天、余鵬翼:《股權結構、多元化經營與公司價值:國內上市公司的證據檢驗》,《南開管理評論》2005年第6期。

[4]張敏、黃繼承:《政治關聯、多元化與企業風險――來自我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管理世界》2009年第7期。

篇10

關鍵詞:出版集團;多元化;現金流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4-0042-02

一、出版集團多元化經營的背景

近些年來,中國的新聞出版體制改革不斷深入,2009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在三到五年內,培育出六七家資產超過百億、銷售超過百億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型出版傳媒企業,培育一批導向正確、主業突出、實力雄厚、影響力大、核心競爭力強的專業出版傳媒企業。”

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主要依靠重大項目的拉動戰略、形成產業集群、培養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以及傳播手段的創新。而戰略投資者和多元化經營是相關的。

但是在多元化的過程中,有的發展良好,在短短幾年內一躍成為國內第一,有的似乎前景不容樂觀,這其中一定有其必然性?當我們從現金流的角度分析時,我們會發現其中確實是有規律可循的,而不是某種偶然因數的結果。

二、從現金流的角度,對出版集團多元化經營現象的剖析

企業要想很好的生存與發展,一定要有充足的現金流。如果現金流出現問題,企業就會經營困難。

出版集團雖然在中國現今的社會里承擔了不同的社會責任與義務,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是他的基本角色是企業,他的經濟活動也必須符合經濟規律。

出版集團的企業構成主要有專業齊全的出版社,數量眾多、地區聯網的新華書店、書城、印刷廠等等企業。這些企業雖然都是些傳統產業,但是他們有著自身鮮明的經濟特點。

在中國,由于出版產業是專營性質較強的行業,沒有書號就不可以出版,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保證了他的回款必然性,很少有三角債的產生,現金流相對穩定。而新華書店更是處于圖書發行的壟斷地位,掌握著圖書銷售收入的支付權,掌控著支付圖書出版公司銷售收入的賬期,即可以在一定時段內免費使用集團外圖書出版企業的銷售收入,而這個時間段可以長達半年。

因此,出版集團的基本經濟特點是:絕對經濟總量較大,絕對現金流較多,但是利潤率趨于社會平均化,即平均利潤不高。并且近年來,在與民營出版企業的競爭中,利潤還有逐步減少的趨勢。

企業要想發展,必須要有高額利潤的項目作為支撐,所以出版集團就有尋找這樣的項目的內在動力。一番搜索之后,房地產進入了視野。

房地產業具備這樣的特點:高利潤、周期長、專業性強,但是他有需要支付大量的現金的特點:買地、拆遷、施工等等都需要大量現金流作為準備。因此,傳統的房地產企業與銀行信貸關系在企業經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每當國家經濟調控來臨,銀根抽緊時,大多數中小房地產企業就處于風雨飄搖的狀態,這樣的特點對于多數房地產企業來講是憑其自身能力所無法克服的,是命門所在。

所以,當出版與房地產成為一對經濟組合時,他們的主要特點可以優劣互補,出版集團龐大而穩定的現金流有了用武之地,而不再單純流轉在銀行與出版企業之間。出版銷售產生的大量現金流進入了房地產業的流通,經過高額倍增,產生了高額利潤。

產生的高額利潤一部分用于房地產業的自身建設與發展,另一部分又重新投入出版業,升級改造原有產業,提高了出版業的生產力水平,提高了銷售企業硬件水平,由此出版集團獲得了快速發展。這樣,周而復始,出版業與房地產業相互促進,短時間內就使集團產生了質的飛躍。

基于這一原理成功應用,出版集團很快將這一原理復制應用到了其他經濟組合上。因此,當我們看到出版集團進軍金融、醫藥以等等高額利潤領域就不會感到太意外。

有的出版集團進軍shopping mall則是基于這一原理的現金流模式,因為shopping mall的經營商戶的銷售收入是由賣場統一收取并且是有賬期的,因此,集團可以無償使用shopping mall產生的現金流。根據互補原理,集團將這一現金流投入高額利潤產出領域,并完成倍增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獨立于金融機構以外的一種融資行為。

但是,有的集團的業務組合不符合這種互補原理,屬于純粹的疊加,只知道要多元化,而不清楚多元化的目的何在,這樣的組合就不可能形成良性循環,達不到較短時間內倍增、壯大的目的。

三、出版集團多元化發展的現狀

放眼世界,發達國家的一些大型出版傳媒集團在多元化經營方面走出了成功之路。如貝塔斯曼集團包括圖書、報刊、印刷、影視廣播、娛樂、多媒體等經營范圍,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則擁有報業、雜志、電視、電影、互聯網等多種業務。

他們出版業以外的產業利潤超過了出版主業。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出版界發生了很大的變革潮,方向就是出版界以外的并購,因為出版本身的利潤很小。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發展方向又產生逆轉,從表面上看,這次是回到出版,但實際是回到內容,所以才誕生了內容產業,它的背景是數字化。由于一部分內容可以多媒體使用,所以價值鏈拉長了,能賺錢了才有可能回報出版業。

“一主多元”、“以主帶輔、以輔促主”、“跳出出版做出版”、“多元發展、反哺主業”等已經成為中國出版集團正在積極嘗試進行的多元化經營,各家出版集團在形式和程度上各具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通過并購和其他資本經營手段涉足了除了出版、發行、印刷外,還有酒店、房地產和金融等領域,而且分別是江蘇銀行和南京證券的第二大股東,成為中國出版界第一個“雙百億”集團。(2)云南出版集團與云南丹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大理南詔古都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合資組建云南云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正式進軍房地產領域,充分利用了多方資源,跨所有制實現強強聯合,能更好地保證多元化經營的成功。(3)中國出版集團與許多海外出版公司如巴黎、悉尼等地的出版公司都有合作,這是跨地區的全球化戰略。另外,集團還在進行數據庫的整合,數據庫整合后進行網絡出版和數字內容的生產;辦理產學研基地,通過出資源鏈接學界、教育界的資源,實現跨行業“鏈”接。

四、反思同樣條件下的不同結果

雖然各地眾多的出版集團跨行業發展,結果有好有壞。但是他們在改制初期時遇到的問題卻有著太多的共同點,相似處:

在改制初期,各集團雖然有一些優勢,如資產、資源、渠道、作者群體、政策優勢等,同時也不乏劣勢:一是市場的劣勢,現在基本每個行業都很飽和了。二是大多出版集團更多的是靠行政力量組建起來的,缺乏一種資本的紐帶,缺乏高效率的整合。三是融資上的劣勢,大型的多元化經營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融資問題。四是人才和體制的問題。所以,多元化經營應當是一個新的體制和一個新的模式。

各個出版集團都考慮到了多元化經營的原因是:一方面是出版主業正在萎縮,而其他短平快項目自然更受青睞。盡管對于集團的考量,主管部門一直明確要將出版主業所占的比例作為考核指標,但大量的改制成本、人員開支等都需要有強有力的經濟支撐,不靠來錢快的項目而指望圖書的贏利“遠水解不了近渴”。另一方面則是出版單位改制為企業后,上級方面更看重經濟指標,重數字,使出版企業不能不向來錢多與快的方面轉移和用勁。

無論采取哪種產業鏈整合方式,都要結合集團自身的優勢和特色,避免盲目擴張等“泛多元化”的行為。尤其是在集團上市融資后,更要謹慎投資,注重主營業務的保持及品牌的鍛造與維護。從西方傳媒集團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到,“泛多元化”的資本擴張帶來的未必就是高收益和低風險,不適當的盲目擴張反而會累及集團整體發展。因此,出版集團的多元化發展,應再多些理性。

就河北某出版集團而言,多元化經營大多集中在批零、酒店、旅游、廣告等領域,總的來說經濟效益不理想。這主要是因為缺乏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隊伍,缺乏戰略安排,多屬自發行為,各個下屬單位都有投資權,這種情況現在看來是不符合投資發展規律的。二是規模小、 質量差、抵御風險的能力差。三是產權單一,造成企業節奏慢、決策體制缺乏靈活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