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概要范文

時間:2023-07-05 17:03: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基礎理論概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醫基礎理論概要

篇1

1肝主疏泄的3種含義

1971年3月,由北京中醫學院革委會教育革命組主編的《中醫基礎理論(試用講義)》中,“主疏泄”首次被列為肝的主要功能之一。其后,在各類教材和醫書中,“疏泄”一詞的含義有3種。

1.1喜條達而惡抑郁

《中醫基礎理論(試用講義)》中最早提及“疏泄”具有“喜條達而惡抑郁”的含義:“肝喜條達疏泄,惡抑郁。”其后,1971和1972年兩版《簡明中醫學》延續了這一含義,前者認為肝主疏泄指“肝氣喜暢達而怕抑郁。如人受到精神刺激后,情緒抑郁,就會引起肝氣不舒(肝氣郁結),而有易怒,兩脅脹滿等癥。肝氣郁結則影響脾胃,可引起一系列脾胃的癥狀。”[2]后者指出肝主疏泄即“肝氣喜條達(舒暢)而不宜抑郁。如情志不舒,就會引起肝氣郁滯,出現胸悶脅脹等癥,稱為‘肝郁癥’或‘肝失疏泄’、‘肝失條達’,治療以舒肝理氣為主。”

1.2疏通、暢達(舒展、通暢)

北京中醫學院1974年印《中醫學基礎》提出:“疏泄,即舒展、通暢的意思。”[4]26后經過1978年版《中醫學基礎》[5]1984年版《中醫基礎理論》[6]等書的發展,形成《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二版)》中“肝主疏泄,是指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進而促進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脾胃之氣的升降、膽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暢等作用”[7]的含義。

1.3排泄

《肝病證治概要》中提出疏泄具有排泄的含義:“疏泄,意即肝有疏通排泄的作用。”

2肝主疏泄三種含義背后的支撐理論

在各類醫書和教材中,“疏泄”一詞含義差異性的產生,主要是由于論述肝主疏泄功能時所依據的支撐理論不同。

2.1喜條達而惡抑郁———五行學說

上世紀七十年代肝主疏泄理論形成之初,是以五行學說來解釋肝“疏泄”的功能。如1970年《中醫學講義(西醫學習中醫試用)》所述:“肝性如木,喜條達疏泄(就是暢通無拘束的意思),惡抑郁,忌精神刺激。”[9]肝之所以具有喜條達而惡抑郁的疏泄作用,是因為其“性如木”,而木具有舒暢、條達的特性。若違反了這一特性,就會引起“肝氣不舒”[2],進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癥。

2.2疏通、暢達(舒展、通暢)———氣機理論

1974年版《中醫學基礎》中,肝“主疏泄”功能的實現是在氣機主導下完成的:“肝氣疏泄,主要關系到人體氣機的升降與調暢。氣機,是人體臟腑功能活動基本形式的概括。氣機調暢,升降正常,表現為某些內臟的正常生理活動[4]。”“主疏泄”功能主要表現的兩個方面同樣如此。情志方面:“肝之疏泄,對氣機的調暢有重要作用,因此,人的精神情志活動除了由心所主之外,與肝的關系也很密切。只有在肝氣疏泄功能正常,氣機調暢的情況下,人才能氣血和平,心情舒暢。如果肝失疏泄,氣機不調,就可引起情志異常變化,表現為抑郁和亢奮兩個方面[4]26。”消化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不僅可以調暢氣機,協助脾胃之氣的升降,而且還與膽汁的分泌有關。因為膽汁是受肝之余氣所成,因此,肝之疏泄實為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條件[4]。”同時:“肝主疏泄,調暢氣機,還有通利三焦、疏通水道的作用。若肝失疏泄則氣機不暢,瘀血阻滯,經脈不利以致水液不行,常可引起水腫,腹水等病癥[4]。”其后1978年版《中醫學基礎》、1984年版《中醫基礎理論》以及《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二版)》等書中都是以氣機為主導論述肝主疏泄功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疏泄”疏通、暢達(舒展、通暢)這一含義背后的支撐理論是氣機理論。

2.3排泄———肝“司疏泄”理論

排泄的含義來自朱震亨的肝“司疏泄”理論。肝“司疏泄”理論第一次將“肝”和“疏泄”聯系在一起,指相火推動男子排泄。[10]《肝病證治概要》中對于“疏泄”一詞的使用,始終遵循肝“司疏泄”理論中排泄的含義。原文中肝主疏泄主要表現在對血液循環的調節和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兩個方面。調節血液循環方面:“肝具有藏血和調節血液的功能,故可根據人的不同活動情況,以調節血液的需求,如人活動時血液循行于諸經脈,人臥時血液內歸于肝。血液或行或藏,亦由肝氣的正常疏泄來實現。”[8]這里肝氣的疏泄對血液的調節即排泄作用。促進機體新陳代謝方面:“疏泄又包括肝敷布陽和之氣以運行全身的動能……又如水谷精微運行全身,或為營,或為衛,或為氣,或為血,也需要肝氣的疏泄,協助脾氣散精,從而‘氣于筋’,以成‘罷極之本’。”[8]強調的是肝的疏泄功能對陽和之氣和水谷精微的敷布、布散,即排泄作用。原文還指出:“機體代謝過程中廢物的排除,也是藉肝氣疏泄的作用,諸如水氣潴留,痰濁內生,瘀血阻滯等證,在一定程度上也與肝失疏泄有關。”

3肝主疏泄三種含義及支撐理論之間的關系

3.1以五行學說解釋肝主疏泄功能,其落腳點是氣機理論

“主疏泄”作為肝的功能出現之初,看似借助了五行學說中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郁”來解釋,但其落腳點實為氣機理論。如《中醫基礎理論(試用講義)》中,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現在情志和消化兩個方面,情志方面:“由于精神因素或其它原因的影響,使肝的疏泄失調,則可造成肝氣郁結,而出現兩脅脹痛,精神抑郁或性躁易怒。怒則氣上,郁則化火,肝血隨氣火上逆,則可見到頭暈、頭痛、耳鳴、目赤,甚則引動肝風,而有抽風、昏迷、口眼喎斜等證。”[1]疏泄失調導致肝氣郁結,而肝氣郁結是其后一系列病證變化的主導因素,講述的實際是氣的出入運動即氣機理論而非五行學說。消化方面:“若疏泄失司,肝氣不調,使脾胃升降及膽汁之分泌疏泄發生障礙,則出現食欲不振,胃脘脹滿,大便溏薄等消化功能紊亂癥狀。如果肝氣郁結,日久不愈,氣滯血瘀,結于脅下,則為癥瘕。肝氣橫逆,血隨氣涌,則可見嘔血、衄血之證。”[1]依然是用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即氣機理論在解釋。在1971年和1972年兩版《簡明中醫學》的肝主疏泄部分內容與上述情況相同。

3.2以氣機解釋“疏泄”,與肝“司疏泄”理論有明顯差異

《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二版)》肝主疏泄功能是以氣機為主導進行論述。文中雖然指出:“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乃元代醫家朱震亨,他在《格致余樊文博,等:疏泄的三種含義及其支撐理論論·陽有余陰不足論》明確提出:‘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論》說:‘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但在解釋男子的排泄現象時卻點明是肝臟之氣的疏泄作用,與肝“司疏泄”理論中排泄之意不同。肝“司疏泄”所在的《陽有余陰不足論》的論述中,“疏泄”出現兩次。前一次,“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講男子正常的排泄;后一次,“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泄矣”,講由相火妄動引起的異常遺泄。兩次中“疏泄”的對象都是男子。[10]但與《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二版)》中肝主疏泄功能以肝氣疏通、暢達全身氣機進而影響精血津液、脾胃、情志等不同,該篇疏泄的動力不是肝氣而是相火,“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說明了這個機制。故而,肝“司疏泄”概括的是肝腎相火推動男子正常及異常排泄,與以氣機理論主導下“疏泄”的理論內涵有明顯差異。

3.3肝主疏泄理論是由現代科學理論方法重構的新理論

上世紀五十到六十年代,肝藏象以藏血功能為主,尚未出現“疏泄”一詞。如《中醫學概論》[12]中肝藏象部分內容為“肝藏血”,“肝為將軍之官”,“肝和筋及爪甲的關系”,“肝和目的關系”以及“肝主春”。秦伯未在《中醫入門》[13]五臟生理肝臟部分僅提出“肝藏血,主謀慮”。七十年代“主疏泄”提出之初,“主藏血”仍是肝臟的第一生理功能。在71年《中醫基礎理論(試用講義)》、72年《簡明中醫學》、74年《中醫學基礎》等書中皆如此。隨著以氣機理論為主導解釋肝主疏泄功能的不斷發展,“主疏泄”開始替代“主藏血”成為肝的第一生理功能,見于1978年《中醫學基礎》、1984年《中醫基礎理論》、2007年《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二版)》等書。聯系前文我們可以看到肝主疏泄理論從無到有,從最初借助朱震亨肝“司疏泄”理論中“疏泄”一詞、五行學說和氣機理論進行構建,到不斷向氣機理論演變發展的整個過程,因此,肝主疏泄理論是建國以后中醫學界借助現代科學理論方法重新構建的一個新的理論。

4結語

篇2

1資料與方法

    1.1教材藍本本研究以汪受傳主編,2007年上海科學 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醫兒科學》(第2版)精編教材為 教材藍本。教材分總論和各論,總論包括兒科學基礎和 兒童保健,各論包括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心肝疾病、 腎系疾病、傳染病、寄生蟲病、新生兒疾病和其他疾病, 共計50個病種,是目前為止病種最多的《中醫兒科學》 教材。

1.2 教學對象五年制中醫專業本科生和中醫專業骨傷 方向本科生。

1.3研究步驟

    1.3..1調查表設計收集近10年關于《中醫兒科學》 教學方法的研究論文,設計調查表。從中國知網和萬方 期刊數據庫共收集相關文獻63篇,根據文獻報道的教學 方法,分為教具和教學方法兩大方面設計調查表,教具 選擇了黑板、掛圖、多媒體幻燈、CAI課件、視聽教材5 種,教學方法選擇了講授教學法(講課法)、討論教學 法、圖表比較歸納法、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互動 教學法、專題講座教學法、指導自學法、基于問題的 (PBL)教學法9種。

1.3.2調查表填寫分別請20位《中醫兒科學》教師、 40名兒科研究生、40名兒科實習生、200名已經學習過 教學方法的選擇人數。根據統計結果確定《中醫兒科學》 每一部分內容最佳的教學方法1?2種。如果該部分內容 所有人均統一認為最佳的教學方法只有一種,該種方法 即可確定為該部分內容最佳的教學方法。如果該部分內 容有2種以上最佳教學方法的意見,根據比率確定2?3 種最佳的教學方法。

1.3.4教學效果對比對有多種教學方法的每一節內容 在同一年級同一專業不同班級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實施 教學過程。每一部分內容完成后立即進行小測驗,確定 其短期教學效果,期末和下學期開始時進行兩次測驗, 確定其遠期教學效果。根據測驗成績分析確定每一節內 容最佳的教學方法。以上教學方法比較連續進行2年, 每年1次,分別為2007級中醫本科班和2008級中醫本 科班、中醫骨傷本科班。

1.3.5教學方法確定根據教學效果確定每一節內容最 佳的教學方法和教具,形成優化的《中醫兒科學》課程 教學方法。

2 結果

    2.1教具對于教具的選擇,除總論部分“生理病因病 理特點”外(本節內容多媒體居第2位),其他內容均以 多媒體選擇率最高。說明現在多媒體在《中醫兒科學》 甚至所有中醫臨床課教學中已被廣泛使用和接受。但對 于多媒體的使用,75%的人選擇的最佳比例是在30%? 70%,說明多數人均認為多媒體的使用仍需要有選擇性。 選擇人數居第2位的教具絕大部分內容均為黑板,僅總 論部分的“生長發育、診法概要、兒童保健”三節內容 居第2位的教具為試聽教材,說明傳統的教具黑板仍具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對于有豐富試聽信息的內容,試 聽教材也是有益的補充。掛圖和CM課件的選擇較少, —方面是由于掛圖的制作和使用不方便,另外掛圖的功 能完全可以被多媒體替代,CM課件由于教師自己制作 難度大,而現有的CM課件難以滿足各位教師授課的需 求,因而未能在實際教學中廣泛使用。

2.2教學方法總論部分絕大部分內容最佳的教學方 法是講授法,僅“年齡分期和生長發育”兩節內容首 選圖表比較歸納法,其次是講授法,說明總論部分在 教學方法上多數學生和教師都仍青睞傳統的講授法, 這與本部分內容的屬于基礎理論是相適應的。“生理病 因病理特點、診法概要、治法概要、兒童保健”四節 內容居于第2位的是案例教學法,各論部分內容絕大 多數均以案例教學法為最佳教學法,僅“寄生蟲病、 臍部疾病、奶癬”以指導自學法為最佳教學方法。說 明學生們希望臨床課授課中有大量的臨床實際案例穿 插,使其能夠學到臨床上能夠實際見到、實際用到的 知識和方法,希望能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希望能夠 早接觸臨床知識,教師亦希望通過真實的臨床案例豐 富和活躍課堂氣氛,增加講課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 實踐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寄生蟲病、臍部疾病 和奶癬”由于發病率低,課時有限,宜作為自學內容。 23考核結果經過不同班級的考核成績比較,多媒體組 和黑板組無統計學差異(P>Q05),關鍵在于靈活和有 效的使用教具。案例教學法組在各論部分短期記憶和長期 記憶均優于傳統的講授法組,考核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 05)。圖表比較歸納法較講授法亦可增強記憶,提 高教學成績,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 05)。

3 討論

    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 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 統一。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 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目的。但由于教師在教 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 于主導地位。因此,研究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方法,是 每個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

本研究的意義在于形成《中醫兒科學》課程內容教 學方法的最佳匹配體系。對每一節教學內容的最佳教具 選擇和教學方法進行比較明確的界定。有利于青年教師 盡快掌握該門課程的教學方法,盡快提高教學水平。同 時,對講授本門課程的所有老師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有利于提高《中醫兒科學》的整體教學水平。

篇3

[中圖分類號] R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4-049-01

遵循中醫理論,中醫臨床工作者在醫療實踐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當前中醫人才濟濟,學術繁榮,中醫事業的發展進步遇到良好的機遇與挑戰。但是我們還必須清醒的認識到,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理論與學說日新月異。如果中醫故步自封,不圖創新,則被邊緣化的處境難以改變,中醫將難以勝任維護人民健康之重任。同其它學科一樣,中醫理論的創新,是推動中醫學科建設、提高中醫臨床療效、促進中醫事業發展的關健環節,是擺在中醫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1 中醫理論創新是時代的必然

所有的學科理論是實踐的升華與結晶,均源于實踐,反過來再去指導實踐。不同時代的醫學形態,是由不同時代的人的實踐決定的,這種實踐不可能離開發展著的科學理論所提供的認識系統和思維方式而獨自存在。當代人用以把握世界的認識系統,是一個由眾多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認識成分,按一定的層次組成的不斷豐富的有機整體。隨著社會進步和科學的發展,醫學理論的創新也與時俱進,一些過去認為正確的東西可能被發現是錯誤的,過去認為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在今天變得大有希望。只有中醫理論的創新才能為中醫發展注入旺盛的活力。中醫理論的創新也必然牢牢烙上時代的印跡,不可能脫離社會發展的大環境,孤立的所謂中醫自身發展規律,必然服從于醫學科學發展的總規律,否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不考慮醫學的社會性、時代性、國際性,不考慮現代科學理論對中醫醫學的必然影響,盲目反對中西結合,反對中醫現代化,只追求“固有理論的絕緣性” ,只注重繼承而忽視創新,中醫的發展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背離了維護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基本宗旨,中醫的根脈將難以延續,中醫絕對無發展可言。中醫理論創新是中醫發展必由之路,代表著中醫前進的方向,關呼中醫存亡之命運。

2理論創新源于實踐

中西醫學理論是在不同社會環境、不同時代背景下產生的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各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今天在維護人民群眾身心健康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一個有造詣、有成就、有功德的中醫,如果同時學習和嫻熟地掌握了西醫的理論知識,那他就會如虎添翼,更加具有創新思維,造應社會進步與科技發展。現代科學技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依托,是中醫西醫不分彼些共同分享的財富。現代技術對現代科技知識的兼收并蓄對于自身素質的提高,業務能力的垂煉,滿足社會需要求等等至關重要,是中醫“強腰壯骨”、理論創新的必需條件。

中醫對疾病的診療與西醫有明顯差異。中醫臨床講究的是整體觀念,四診合參、辨證論治。比較軸象深奧,而西醫治病是系統檢查,以病人的臨床癥狀,生物化學指標檢驗,細胞學影像資料等為依據、直觀具體,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但由于二者所針對的是同一對象(患者),具有共同目的(消除疾病),所以一定有共同語言或互補優勢。例如腎功能衰竭病人到了晚期臨床上表現出一系列癥狀,中醫可以通過辨證調節病人狀況,但不容易讓病人腎功能衰竭恢復正常;西醫可以通過血液透析糾正病人的各項生理生化指標,但是乏力、納差的臨床癥狀得不到有效改善。中醫中藥與西醫西藥都顯示出各自的局限與優勢。如果能有機巧妙的結合使用,采用綜合措施。相信會有奇跡在病人身上發生。所以,中醫理論的創新在此也有借鑒意義。

這里還可以舉一個臨床實例:無論是內科疾病重癥還是外科術后重癥,患者臟腑功能均可能出現失調,或濁氣不降,脾胃虛弱;或腑實熱盛,阻遏中焦,嚴重影響疾病的康復。我們在臨床實踐中采用中藥煎劑保留灌腸或中藥煎劑持續直腸內滴注的方法,將經中醫辨證后擬定的方藥煎劑通過送入直腸或結腸內,協同其他綜合治療措施,收到了滿意的臨床療效。

這種中醫臨床用藥思路的創新同時也可能帶來理論上的進步。傳統的中醫理論有“肺與大腸相表里”、“大腸主傳導化物”、“小腸泌別清濁”。 西醫有“腸肝循環”理論。通過中藥在腸道內的作用,中藥在腸粘膜內吸收迅速,直達病所,不僅能有效促進從腸道排除代謝產生的有害物質,緩解對肝腎功能的損害,同時保護腎功能,促進患者將體內多余的水分及有毒物質從大便中排出,減少了胃腸對有害物質的吸收,另一方面也可避免藥物本身對脾胃的損害,促進正氣的恢復,為搶救病人贏得時間。

3創新依靠信念和奮斗

創新的核心和靈魂是思維創新,創作的思維源于創新精神。中醫理論的創新是每一個中醫臨床工作者的責任,這種責任要靠信心、耐力和奮斗來完成。有一個“荷葉現象”值得我們思考:有一池塘,從種子下種到整個池塘鋪滿荷葉,依葉子每天增加一倍計算,大概要30天時間。在前28天,池塘里總是只有稀稀拉拉的一些零散荷葉,在第28天荷葉大概會占據池塘的四分之一。這時有人會說算了吧,已經28天過去了,長滿荷葉要等到什么時候呀!有些人也可能28天前就不干了。到29天荷葉布滿一半池面,30天池面布滿荷葉。我們很多人只對29天的“一半”和“30天的全滿”感興趣,而對前面漫長的等待和努力的過程不感興趣,于是失敗。中醫理論創新并非朝夕之權宜,要有“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字空”的耐力,耐住性子、撲下身子,在實踐中思考,在理論上探索,汲取現代科技精華,創新中醫理論。

篇4

關鍵詞:護理專業;中醫護理;課程設置

2013年3月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湖南省衛生廳頒布了湘中醫藥[2013]10號文件“湖南省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1]。文件提出總體工作目標:通過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到2015年全省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部分,課程設置是培養目標的直接體現,課程設置情況會影響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學生人才培養質量。本研究采取專家咨詢法進行高等中醫院校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的研究,旨在為高等中醫院校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的課程設置的改革及完善提供思路和方向。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本研究采取便利抽樣的方法抽取湖南省直中醫院從事中醫護理教育、中醫臨床護理的護理專家30人。專家入選標準為:主管護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本科及以上學歷,從事中醫臨床護理、護理管理、護理教育工作10年以上,曾經或現在擔任護士長職務。年齡35歲~40歲16人,40歲以上14人;工齡10年~19年12人,工齡≥20年18人;學歷均為本科以上;職稱為中級、副高級的專家依次為18人、12人。發放問卷30份,回收有效問卷30份,有效率100%。1.2方法1.2.1研究工具①一般資料調查問卷: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年齡、性別、職稱、學歷、工齡、工作單位、工作的科室等。②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調查問卷:應用文獻檢索法、小組討論法,在目前護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基礎上設計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調查問卷,問卷分為4個模塊,分別為公共課(10項)、專業基礎課(9項)、專業課(12項)、選修課(10項)。條目采取likert5級評分:很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以重要性賦值同時滿足<3.50、變異系數>0.2、滿分比<20%作為剔除課程的標準,課程內容重復選擇權重更高的課程[2]。1.2.2收集資料的方法采取問卷咨詢法及問卷訪談法等形式發放和回收問卷。1.2.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收集資料進行處理。

2結果

2.1專家的積極性和權威系數專家的有效回收率為100%,同時專家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充分表明專家對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具有較高的積極性。本組專家權威系數為0.72~0.85,說明專家對本課題研究內容的權威性較高,其函詢結果具有較高的可靠性。2.2專家意見集中程度和協調程度專家意見集中程度用重要性賦值均數和變異系數來表示。訪談的指標重要性分別為3.70~4.93,變異系數分別為0.01~0.30,說明專家意見集中程度高。

3討論

篇5

【摘要】 我們試從心包經與心經在經脈循行、病候、腧穴等方面比較分析,尋找兩經相互關系及異同點,以指導《經絡腧穴學》教學實踐。認為經絡之間的對比分析是培養學生注重橫向比較的能力,總結歸納能力,使各知識點記憶深刻、運用靈活的較好教學方法。比較法是激發同學們靈感,活躍其思路,培養其科研、臨床必備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較好方法。

【關鍵詞】 經絡腧穴學 比較法 教學方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方法運用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經絡腧穴學》是針灸推拿專業的主干課程,是針灸專業各層次(七年制碩士專業、五年制本科專業、三年制大專專業等)學生的必修課。探求有效的《經絡腧穴學》教學方法意義重大。

1 《經絡腧穴》的特點

經絡腧穴知識點瑣碎、繁多、孤立難記;經絡腧穴的縱橫關系也是學生較難掌握的內容,理論抽象,與前面所講的內容難以銜接,是教學中的難點。常規的教學方法中《經絡腧穴學》中的內容,主要是按照經脈流注交接順序逐經講解,腧穴則依據經脈循行走向按其排列依次講授,學生學完后大多只有縱向認識,對經脈與經脈之間、腧穴與腧穴之間的橫向聯系缺乏系統了解,知點不知面[1]。學生學習時常感覺到單調、枯燥,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探求有效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注重橫向比較的能力,總結歸納能力,使各知識點記憶深刻、運用靈活,是《經絡腧穴學》教學實踐中的重要課題。

2 比較法是教學中常用方法

比較法是邏輯思維的一種常用方法,在人們認識客觀世界中啟發人們思維,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形式。比較法亦是一種認識論的方法,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按照統一標準對兩個以上的對象進行比較,從而確定各對象屬性的異同、地位的主次或功能的優劣,以達到認識對象的目的[2]。在醫學學科教育中,與其它學科教育一樣,比較的方法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如何在《經絡腧穴學》教學實踐中應用比較的方法,將所學的知識分別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把繁雜的有內在聯系的知識經過比較,歸納整理,找出規律,使其系統化、條理化,是本文所關心的內容。

3 從心包經與心經比較探討《經絡腧穴學》教學

3.1 “心包絡”、“心包”與“心”的概念及相互關系

事物在比較之前對相關概念進行分析,有利于事物在同一關系、統一標準下進行比較。授課時首先復習臟象學中有關“心”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然后通過“心包”、“心包絡”與“心”關系的闡述講明“心包”、“心包絡”的概念,這樣可使三者間的相互聯系與區別得到認識。講授過程中既要注重課本上較為權威的認識,也要尊重經絡腧穴中某些問題認識上“百家爭鳴”的狀況。在規范教材中“心包”注釋為“原意指心外之包膜”,并且說明了歷代文獻那些文獻記載為“心包”,那些文獻記載為“心包絡”。在有關“心包”與“心包絡”的概念及其與“心”的關系問題上學術界是有爭議的,有的認為“心包絡”與“心包”為同一概念,心包是心之外圍,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其生理功能實為心臟的生理功能,隸屬于心的生理體系;在病理上,代君(心)行事、受邪,如《醫學正傳》曰:“心包絡,實乃裹心之包膜也,包于心外,故曰心包絡也。”《靈樞·邪客》曰:“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也有認為:“心包絡”與“心包”是絕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心包絡”可能是心臟表面的血管,而“心包”是心臟外面的包膜。從病理的角度來看,心血管疾病是心臟的最主要病變,而心包發生病變就相對少得多。因此,手厥陰經在體內聯系的是“心包絡”而不是“心包”[3]。但我們還是贊同認為“心包絡”與“心包”為同一概念。

轉貼于

3.2 心包經脈系統與心經經脈系統循行分布比較

手少陰心經聯系的臟腑、器官有心系、食管、目系、屬心,絡小腸。經絡系舌本。經別走咽喉,出于面,合目內眥。經筋伏乳里,結胸中,系于臍。手厥陰心包經聯系的臟腑器官屬心包,絡三焦。經別入胸中,別三焦,循喉嚨,出耳后。經筋挾脅,散于胸中,結于賁。

兩者均有經脈與心、胸、喉發生聯系,但心經是經別“走喉”,經筋“結胸”,心包經是正經“循胸”,經別“入胸”、“循喉嚨”。在除了各自聯系的臟腑不同外,還有很重要的區別在于心經“從心系”、“挾咽”、“系目系”,經別“走咽喉,出于面”,這對從經絡上理解心與咽、目、面的生理病理聯系很重要。比如心其華在面,目五輪學說內眥屬心,這些中醫理論均可以從心經的循行上加深理解。通過經脈循行比較分析,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中醫基礎理論對心、心包的理解,也為進一步理解兩經病候及腧穴主治特點有意義。

3.3 心包經與心經病候比較

從病候來看,手少陰心經的主要表現為心痛、咽干、口渴、目黃、脅痛、上臂內側痛、手心發熱等癥;手厥陰心包經的主要表現為心痛、胸悶、心悸、心煩、癲狂、腋腫、肘臂攣急、掌心發熱等癥。兩者都有心痛、掌心發熱和本經循行部位病癥等。不同點在于心經“上挾咽”、“系目系”,其病候有咽干、口渴、目黃等癥;心包經表現有胸悶、心悸、心煩、癲、狂等。綜合來看,心經的病候主要表現在心臟本身及心經循行部位的病候,而心包經的病候側重于神智方面的異常。

3.4 心包經與心經主治特點比較

心經治療心臟病常用極泉、陰郗、神門;神志病常用神門、少沖;舌咽病用通里、陰郗;血證常用陰郗;上肢內側后緣痛、麻可用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心包經治療心、胸、胃病常用曲澤、郗門、間使、內關和大陵;治療神志病常用間使、勞宮、中沖;內關有宣通三焦,醒腦開竅,行氣止痛的功效;天池治療胸脅痛、心肺病為主。

從主治概要來看,手少陰心經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和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癥;手厥陰心包經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癥,兩者共同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癥。至于手厥陰心包經部分腧穴如內關可治胃病,與內關通陰維脈有關,發揮了八脈交會主治奇經病癥的作用。此外,心經和心包經在主治神志病方面雖共同主治癲、狂、癇、中風、熱病昏迷、失語、眩暈等,但也有不同的主治特點,如心經主治長于癡呆、多夢、中風昏迷、失語或舌強不語等,而手厥陰心包經則長于癲、狂、癇、熱病昏迷等[4]。

4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