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核心內涵范文
時間:2023-07-06 17:43: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文化的核心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茶元素;茶文化;美術繪畫;應用原則
1美術繪畫與茶文化歷史上的聯系
茶文化一直以來都是美術繪畫的重要主題。茶文化影響著美術繪畫的風格和內涵,美術繪畫也傳達著茶文化的中心思想。二者的結合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歷史發展的積累下,茶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不僅包括飲茶、品茶等眾多內涵,還包括與其余文化形式結合所傳達出的文化內涵。從茶的自然生長環境來看,茶葉的成長依賴于自然氣候、天地精華與世間靈氣的共同作用。因此,在中國人看來,茶具有順應自然、順應天道的文化內涵。除此之外,按照中國人烹茶、飲茶的方式,使得茶具有清冽、清香的味道。這在中國人的眼里,就賦予了茶清新淡雅的文化內涵。在中國,最初茶葉是以藥用價值為主的,后來在其功能價值逐漸發揮之后,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茶的飲用價值。許多文人墨客喜愛在創作時飲茶,后來就慢慢與文學創作相結合。賦予了茶更加深刻的文化內涵。之后,茶與其它藝術形式的融合逐漸涌現,成就了茶就與藝術形式千絲萬縷的關系。從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來看,許多進行美術繪畫的人都有一定的飲茶習慣,這與茶本身具有提神、去燥的藥用價值是分不開的。美術繪畫的創作者認為在飲茶的過程中,人的精神會凝聚起來,內心也會更加平靜,達到身心放松的境界。這與美術創新中崇尚自然的思想相一致,于是在創作中,就會加入茶的內容。許多藝術創作者認為茶性與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相一致,許多中國畫家都會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因此,在內心中形成遵循自然法則的思想。其中不乏一些有志之士,但是生活在當時的社會中,由于權位等級的限制,無法實現抱負,因此,最后選擇在茶品中尋求“獨善其身”的思想。
2茶文化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原則
在當前階段,我國大力推廣中國文化,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必然會成為重點推崇的對象。無論從茶文化的本身出發,還是從茶文化與其余文化結合的角度出發,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內涵價值。在美術創作當中應用茶元素,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原則:
2.1和諧原則
和諧是茶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核,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思想。美術繪畫的創作者在進行繪畫時,往往十分關注畫作整體的和諧,這離不開畫作背景的設置。例如,中國古典繪畫中常常有老槐樹、古松、山石等景物,這些景物的設置主要目的就在于烘托出一個和諧的文化氛圍。如果畫作當中出現的人物較多,常常就會采用“s”型來進行排列。這樣的目的也是為了遵循中國畫作中對線條的要求,實現動靜結合、井然有序的和諧氛圍。
2.2真實性原則
寫實造型在我國的繪畫當中屬于較為基礎的。在我國產生的寫實造型類畫作當中,常常會出現茶事的主題。其中主要是對當時茶文化、茶事的記錄式描繪,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畫家在進行茶事繪畫時,往往會十分關注茶具等的紀實性描繪。例如,刻畫民間飲茶的真實寫照代表作《茗園賭市圖》中,都是對當時斗茶、飲茶等茶事的真實描繪。因此,將茶元素運用于美術創作中時,要堅持真實性原則。
2.3理性原則
著名的美術史論家鄭午昌在進行茶事繪畫過程中,常常會運用高度概括的方式,理性地運用線條進行勾勒,對線條的細節處進行精心處理,從中國畫的審美方式出發,運用干凈的線條對人物的面部表情、茶事等動態結構進行勾勒。使得人物的表情更加細膩,茶事動態更加靈活。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美術創作時,要注意借鑒先人創作的經驗,吸收中國傳統畫作的精華,準確把握茶元素與美術繪畫之間的和諧關系,盡量做到繼承與創新的融合。
3茶文化在美術繪畫中的應用體現
3.1唐朝時期茶元素在美術繪畫中的應用
茶文化興起于唐朝,在唐代之前,在中國的繪畫當中,與茶文化相結合的例子較少。唐代之后,茶元素在美術繪畫中使用的典型代表作就是《調琴啜茗圖》。這是一幅手繪作品。其描述的主要人物是三位宮廷女子和兩名仆人,其中一位宮廷女子在撫琴,另兩位宮廷女子在傾聽,其中有一位身著紅色衣服的女子,手上捧著一杯還在冒氣的茶。在這幅畫中,營造出了十分和諧優美的環境。這幅畫在唐朝畫作中,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也是茶元素在美術繪畫中運用的典型。在唐代之后,茶元素在美術繪畫中運用的例子越來越多,與繪畫的結合也越來越緊密。
3.2宋代時期茶元素在美術繪畫中的應用
到了宋代時期,美術繪畫中的茶元素越來越多。其中以《婦女烹茶畫像磚》為代表,其中對茶事的描繪更多。該幅畫當中,詳細描寫了茶碗、茶壺等茶具,描繪的手法十分細膩,具有極為突出的藝術價值。由此可見,到了宋代,美術繪畫的創作者開始刻意在繪畫中增加茶元素。飲茶已經成為文人墨客心中的一大趣事,也是一種十分具有藝術價值的行為。之后,以茶事為基本素材的繪畫作品逐漸增多。茶文化在宋代繪畫作品中的普及,奠定了茶文化與美術繪畫結合的基礎。
3.3清朝時期茶元素在美術繪畫中的體現
到了清朝時期,由于社會主流文化精神的變化,美術繪畫與茶文化相結合的形式越來越多,特點也呈現多樣化趨勢。此時,繪畫作品的形式和內涵都已經有了現代化的審美方式,在對美術繪畫進行創新的同時,還增加了對前幾朝美術繪畫的繼承。王鑒、王時敏、王原祁等人的作品對清朝美術繪畫創作者的影響較大。因此,從這些人的美術繪畫中,能夠看出清朝美術繪畫作品的基本特征。無論是繪畫技巧、方式、基本思想內涵等,都具有清朝繪畫的典型特征。他們繪畫的共同特點,就是喜愛以茶葉、茶具等為繪畫的核心內容。這體現了我國茶文化與美術繪畫相結合模式的基本固定。
3.4現代時期茶元素在美術繪畫中的應用
在近現代時期,我國的藝術創作受到世界其余國家的影響較大。此時正處于社會更替的重要階段,政治、經濟的變革,引導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此時,中國茶文化也迎來了新一輪的復興。而且,在美術繪畫領域,產生了較多的優秀畫家,茶文化與美術繪畫的結合也更加緊密。此時的畫家愛將個人理想通過茶文化來表達出來。無論在歷史變遷題材中,還是在理想表達和現實描繪當中,都充分運用了茶文化的作用。
4結束語
在我國許多著名的畫作當中,都涉及到茶事的相關的內容。這些繪畫不僅顯示了茶事基本活動的內容,還加入了茶文化的核心思想,使得美術繪畫的核心思想更加突出。使得美術繪畫的風格更加多元化。茶元素影響著美術繪畫的創作內容,美術繪畫則為茶文化賦予更加深刻的時代內涵。
參考文獻
[1]宋廣林.以茶為主題創作的美術作品的主要內涵分析[J].福建茶葉,2016,(09):370-371.
[2]沈袁達.茶藝美學與高師美術創作審美意趣的融通性探析[J].太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2):116-118.
[3]房文婷.從茶藝美學品小學美術教學的審美意韻[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5,(06):69-71.
[4]馮升.南宋茶題材繪畫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篇2
摘要:結合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開展狀況,不難看到其中存在諸多問題,最重要的在于其中缺乏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特別是隨著當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其面臨的環境進一步復雜,因此,完善文化元素,創新大學生思想教育機制,就極為必要。本文擬從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入手,結合茶文化體系的具體內涵,通過融入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開展的具體要求,從而探究融入茶文化實施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茶文化導入;大學生;思想教育;應用對策;價值理念
隨著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不斷成熟,如今豐富教學理念,完善教育元素已經成為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內涵。傳統茶文化體系作為整個傳統文化體系的核心和關鍵,完善應用傳統茶文化元素,不僅能夠提升教學元素,同時更能為學生思想教育活動開展融入新的內涵,尤其是能夠引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因此,融入茶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開展意義重大。
1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
隨著當前高等教育體系不斷完善,如今無論是具體的教學規模,還是整體教學理念都實現了系統性發展與完善,與普通教學體系所不同的是,大學生思想教育開展過程中,其并不是以知識教育為核心內容,更多是將學生綜合技能培養和思想理念提升放在首要位置。但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其存在相應問題和不足,大大影響了整個教學活動開展效果,認知其問題和不足,就極為必要。具體而言,其問題主要表現為:首先,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未能與學生綜合培養相結合。對于學生培養活動來說,其更多作為一項系統化活動,無論是學生培養的各項元素,還是時展對學生的具體要求,都有著實質性變化。但是,在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其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思想教育活動與學生培養活動體系之間的脫節,限制了思想教育活動開展的效果。其次,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中,其缺乏時念和內涵的有效融入,因此,整個思想教育更多停留在表面階段,其與實際需要之間存在極大差距。隨著當前教學環境不斷變化,如今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全新問題,尤其是在互聯網時展應用不斷成熟的今天,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元素更為復雜,而整個思想教育活動中,并未對該元素理念進行有效融入,從而影響了該思想教育活動的實施效果。最后,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在實施過程中,缺乏對傳統文化等多項元素的有效應用。客觀而言,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更是一種教學引導活動,因此想要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不僅要充分注重教學內涵上的豐富和完善,更重要的是通過選擇合適的教學元素,實現對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及時合理有效引導。我國有著豐富完善的傳統文化資源,這些資源體系中,我們都能夠從中尋找到很多可以被應用與當前整個教學活動中的元素內容,但是目前在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忽略了該元素的全面融入,從而限制了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效果。
2茶文化體系的具體內涵
我國有著豐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從唐朝開始,飲茶就已經發展成為社會大眾的飲茶習慣,而隨著社會大眾飲茶理念不斷成熟,整個茶文化體系就逐漸發展成為社會化習慣與整個文化體系相結合的具體內涵。可以說,茶文化體系是我國整個文化的核心與關鍵,同時更是當前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想要對茶文化體系的具體內涵進行剖析,就必須選擇合適其傳承發展的時代元素。茶文化體系,具體而言,其從基礎上看是與茶相關物質活動的綜合反映。而從核心本質上看,茶文化體系的傳承優勢在于其中所包含的豐富的理念內涵和價值規范。在茶文化體系認知過程中,我們必須從茶文化體系中所具有的物質元素出發,比如茶具、茶葉等等都可以作為我們了解、認知人這一文化的重要元素,除此之外,茶文化體系中也包含了與茶相關的藝術元素,比如茶歌、茶樂和茶畫藝術等等,這些以茶為基礎的藝術元素中,豐富詮釋了茶文化體系的具體內涵,成為當前我們了解傳統茶文化體系的關鍵和核心。當然,整個茶文化體系中也包含了豐富完善的精神理念和價值規范,相對于傳統單一的文化元素,通過對茶文化體系的具體內涵進行研究和剖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系統化的精神理念和內涵,尤其是茶文化體系中所倡導的精神內涵,能夠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精神觀念。尤其是在當前快節奏發展模式下,人們期待自身生活中能夠融入和借鑒相應的精神原則。對于茶文化體系傳承發展來說,其中所具備的精神內涵和價值元素,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同時更是解決當前各項問題的基礎和前提。結合我國茶文化體系的傳承發展要求,不難看出,完善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理念,能夠為我們參與各項活動提供重要幫助。
3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開展的具體要求
隨著當前高等教育機制不斷成熟,如今關于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開展的具體要求也在進一步提升,尤其是在當前教育機制不斷成熟背景下,如何實現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開展的理想效果,就極為必要。具體而言,其主要實施要求,表現為:首先,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要充分注重將該活動與學生培養活動具體結合起來。思想教育活動是學生綜合培養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思想內涵,還是知識教育,乃至技能培養,其實際上都是當前學生綜合培養的具體要求。其次,在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要注重將思想知識教育與學生學習習慣引導全面結合,大學生思想教育對于大學生培養活動體系化開展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作用,其不僅豐富了學生培養的具體元素,同時也實現了學生學習習慣和行為規范的合理引導。通過對現階段大學生培養狀況的具體特點進行分析,不難看出,其思想教育機制中,未能融入應有的價值元素,尤其是未能將學生培養的關鍵點相融入,從而限制了大學生思想培養活動的有效實施,因此,結合當前學生培養不斷成熟這一客觀狀況,創新教學體系,引入合適的教學元素,對于學生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最后,在整個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要注重創新教學機制,豐富教學元素,完善教學內涵,尤其是要注重結合時代變化特點,構建新的思想教育機制。當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其面臨的環境更為復雜,尤其是西方文化、現代文化等多樣元素融入其中,學生自身接觸到的內容更為多樣,在這一過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引導學生以健康、積極的心態參與整個學習活動,就會影響其學習和成長,甚至影響其思想觀念的有效培養。從當前大學生成長的具體環境看,無論是教學機制,還是教學元素都出現了全新變化,尤其是很多大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機制,想要實現整個思想教育活動的理想效果,就必須在豐富完善教學機制的前提下,融入時代新元素。
4融入茶文化實施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具體對策
結合當前大學生培養活動開展的具體要求,思想教育活動在實施過程中,想要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充分注重融入多樣元素,完善教學機制,創新教學體系,結合茶文化體系的具體內涵,當前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時,其著重從以下視角出發:首先,剖析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尤其是要將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開展的具體要求融入其中,通過從茶文化體系中值得被傳承的價值元素入手,結合理念的系統化豐富和綜合提升,進而創新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機制,從而確保學生能夠在當前時代要求中,實現自身成長和發展。其次,要注重創新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體系,尤其是要注重將時代元素和價值理念融入其中,當前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尤其是各種新現象的出現,使得學生思想教育的環境更加復雜,而想要實現理想的大學生思想教育效果,就必須注重創新教學內涵,通過完善引導學生了解茶文化的具體內涵,進而幫助學生實現自身全面成長。總的來說,當前大學生在培養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全新問題,而其中大多數內容都是傳統思想教育活動中所不具有的內涵,因此,想要創新教學機制,實現理想的培養效果,從而滿足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開展的具體要求。最后,在大學生思想教育過程中,還要注重將學生的興趣、教學活動的具體要求,以及整個思想教育活動的特點內涵融入其中,只有豐富教學機制,完善教學體系,才能實現茶文化體系與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融合、促進的最佳效果。茶文化體系不僅僅是一種物質元素,其中所具備的豐富的價值內涵是當前學生成長過程中所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而想要實現整個茶文化體系的最佳應用效果,必須從茶文化體系與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的融合點入手,通過探究合適的教學理念和機制,從而引導大學生自身形成全面、體系化的成長思路,進而實現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的理想目標。
5結語
我國有著豐富完善的茶文化體系,整個茶文化體系中所包含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不僅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同時還是當前學生培養過程中極其值得融入的內涵。無論是文化的價值元素,還是具體導向性,其中所具備的復雜內涵,都值得我們系統化研究。結合整個茶文化體系的研究狀況,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能夠將其與傳統文化體系相結合,其必然能夠實現理想的應用效果。當然,將茶文化理念融入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中,其不僅是教學元素的豐富與完善,同時也是整個教學體系成熟發展的重要表現。
參考文獻
[1]王宏軍.流行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29-32.
[2]孫茂玲.青年亞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51-52.
[3]張繼艷.大眾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5(5):213-215.
[4]馬中紅.“山寨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挑戰及對策[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9):141-142.
篇3
1傳統茶文化元素的內涵與特點分析
我國有著豐富的傳統茶文化資源,從唐朝開始,茶就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因素。而隨著人們飲茶習慣不斷成熟,茶逐漸與社會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身獨立內涵的文化體系。通過對傳統茶文化元素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其實質上是一種生活理念和價值體系.傳統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中融入了我國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在多元文化成熟發展的今天,仍然值得我們繼承和學習的內容。傳統茶文化元素內容豐富,其中有著豐富的茶資源體系,以及與茶資源相關的其他資源體系,比如種茶區域多為自然優美的景區,這些與茶相關的物質資源體系,成為當前我們實質化認識傳統茶文化元素的重要基礎和載體。對于傳統茶文化元素來說,其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傳承的物質元素。這些物質上的元素,都可以被我們借鑒應用到藝術設計活動中來,比如優美的茶香風光,優美的茶景照片等.除了物質元素之外,傳統茶文化元素中,還有著豐富的文化憊識元素.比如描寫茶鄉人們采茶場景的舞蹈,描寫人們采茶時期的內心喜悅等等,這些元素都可以被我們應用到藝術創作當中。對于傳統茶文化元素來說,其最大特點在與其中融入了豐富的情感內涵.因此我們在繼承傳統茶文化元素過程中,應該從繼承其文化意識內涵入手,只有融入了其具體情感內涵,才算真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動畫設計活動開展過程中,融入茶文化極為必要,無論是動畫設計內涵的融入,還是動畫設計風格定位,都需要相應文化元素做支撐,只有充分融入相應文化內涵,才能從根本上滿足人們對動畫設計的新要求.最后,傳統茶文化元素不僅是一系列文化元素的綜合,其更關鍵的是多樣文化的綜合體,各種元素通過相互作用,互相推動,從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獨立內涵的文化體系。從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特點看,其中融入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容,在多元文化發展不斷成熟的今天,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面臨極大阿題,尤其是缺乏合適的傳承載體。而傳統茶文化中所蘊含的文化內容,都值得我們在今天為其尋找到合適的傳播空間和途徑。動畫設計不僅僅是一種動漫藝術創作,通過與世界其他地區動畫設計狀況進行對比,可以發現我國與世界動畫設計水平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在我國動畫設計活動中,最大的不足在于缺乏清晰的定位,無論是文化內涵融入,還是設計元素都存在較大差距。
2當前動畫設計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
通過對當前動畫設計工作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隨著我國信息技術資源應用不斷成熟,加上動畫設計理念不斷成熟,如今動畫設計工作水平實現了一定提升和發展.但是通過將我國動畫設計一狀況與其他地區動畫設計工作開展狀況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首先,動畫設計工作開展過程中,缺乏文化內涵的實質性融入。文化內涵是動畫設計的核心,也是關鍵,任何一部動畫片,如果沒有完善的文化內涵,那么整個動畫設計很難給觀眾足夠視覺感。文化內涵的融入是動畫設計工作開展的靈魂.離開文化內涵,缺乏文化內涵的融入和展現,是當前動畫設計工作開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和缺失。而對于我國動畫設計工作來說,其需要融入合適的文化內涵,在多元文化不斷發展的今天,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是其發展的必經之路,從中國傳統茶文化中尋找相應文化內涵和元素,通過體系化融入,必然能夠為整個動畫設計水平提升提供重要幫助。其次,從目前動畫設計工作開展狀況看,元素單一,內容缺失,抄襲現象嚴重,普遍存在雷同現象,整個動畫設計有著明顯的創意不足問題。日前在世界動畫設計工作開展過程中,美國和日本有著重要地位,而這兩個國家動畫設計最大的優點在十設計活動創新,內涵創意豐富,能夠給觀眾相應的視覺效應和聯想力。動畫設計木身就是抽象內容,其展現方式抽象,敘述事物的方式也與現實之間存在一定題離,而這恰恰就是動畫本身的魅力,如果動畫設計開展過程巾,與現實相差不大,那么整個動畫設計的觀賞性也必然大大消弱。但是從我國動畫設計工作開展現狀看,可以明顯看到其中對日美動畫設計的抄襲,即使自己獨立創作設計的動畫作品.其中元素單一現象明顯,而內容卜的缺失,更使得很多動畫設計成果不被人們所認可,整個動畫設計巫待創意融入。最后,從當前動畫設計工作開展狀況看,存在設計理論落后,設計理念缺乏時代性,缺乏對多樣元素的體系化融入.動畫設計本身就是一項復雜工作,整個動畫設計工作包括角色設置、角色形象塑造和角色形象勾畫等一系列內容。整個設計過程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決定了我們想要設計出社會大眾滿意的動畫作品,需要將各種能夠有效融入到動畫設計中的元素予以整合利用。但是當前動畫設計工作開展過程中,更多情況下只是將其他元素嫁接到動畫設計工作中,無論是元素利用效果,還是元素之間的結合,均存在較大出入。而想要設計出人們滿意的動畫作品,就必須注重對各種相關元素的體系化應用,從根本上實現動畫設計水平的提升與發展。
3傳統茶元素在動畫設計中的運用思路分析
隨著人們對文化消費需求不斷更提升,如今動畫作品作為社會大眾文化消費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其有著龐大的消費需求,因此優化動畫設計工作己經成為動畫創作過程中的重要要求,而對于整個動畫設計工作來說,應用傳統茶元素的具體思路為:
3.1融入傳統茶文化,豐富動畫設計內涵
在動畫設計開展過程中,想要實現其設計目的,需要清晰其設計定位,豐富其設計內涵。對動畫設計來說,只有具備了相應文化內涵和客觀情懷,才能讓觀眾感受到其中所設釋的內容,才能達到動畫設計相應的深度。以往動畫設計工作開展過程中,往往是將設計元素進行堆砌,因此在提升動畫設計水平的今天,我們要通過融入傳統茶文化元素,豐富整個動畫設計活動的內涵,通過清晰其發展定位,進而實現動畫設計效果。
3.2將茶文化元素體系化融入到動畫設計
我國有著豐富的茶文化元素,無論是茶文化內涵,還是茶文化資源,都極為豐富。對動畫設計活動來說,豐富的茶文化元素將為整個動畫設計活動開展提供全面素材,其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動畫設計工作開展的具體水準。比如在動畫設計過程中,可以將一些茶文化元素體系化融入到動畫設計元素中,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場景,或者一些具有標識性內涵的素材等等。這些元素的具體融入,不僅大大豐富了動畫設計的素材,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實現了動畫設計與傳統文化的體系化融合。
3.3創新發展動畫設計理念,提升其創意特性
對于動畫設計工作來說,衡量其水平和內涵的最大特征在于創意,只有具備了相應創意,整個動畫設計才能更吸引人.以往我們在開展動畫設計活動時,往往忽略了創意元素的設計,大多動畫作品雷同現象嚴重,很難有效激發人們的觀賞欲。缺乏了創意的動畫設計,很難從根本上滿足人們的觀賞要求。而創意的主要來源在于素材,傳統茶文化體系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挖掘和利用的元素,如果能夠深入了解傳統茶元素,那么必然能夠為動畫設計創作帶來更多創意和靈感。
3.4綜合利用傳統茶文化元素,提升其設計水準
動畫設計工作并非單一資源利用,其更多情況下是多樣元素融合的產物,因此,正是其多樣性和體系化,決定了我們在開展動畫設計工作時,必須綜合利用傳統茶文化元素內涵,通過將傳統茶文化的物質元素與精神元素相融合,從而實現對傳統茶文化的全面繼承。而綜合利用傳統茶文化的過程,也是提升動畫設計水準的必經之路。在動畫需求不斷加大的今天,革新設計理念,融入有內涵的文化元素,極為關鍵。
4結語
篇4
關鍵詞:日本茶庭;園林藝術;精神內涵;藝術特色
1日本茶庭文化內涵概述
在日本,茶庭文化、茶室文化和飲茶文化是茶文化的核心構成部分,自中國茶文化引入日本之后,由于日本民族性格喜愛飲茶和追求清新自然的田園生活,所以在中國傳統飲茶習慣基礎上不僅創新飲茶方式、發明飲茶工具,而且在逐步發展中形成獨具民族特色的茶道。在日本茶道文化中,茶庭和茶室在建筑風格上保持一致、兩個部分相通相連,互為補充。茶室建筑是包括有茶室、水屋、走廊、外景組成。和茶室相對的是茶庭,茶庭種類較多,功能性也不同。常見的有供讀書休閑的疏遠茶庭、修禪靜心的修禪茶庭、露天觀賞茶庭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草庵茶庭,該類型茶庭在日本最為常見,又可被稱為露地,根據建造規模和周圍環境不同,其露地級別還不同,比如三重露地式樣的建筑結構其露地從外到內又可以分為三區庭園。日本茶庭的建筑風格和建造方式別具一格、十分精致講究,這些都蘊含著獨特的民族思想和傳統文化內涵。
2茶庭的建筑構造和藝術風格
2.1內部景觀
日本茶庭內部景觀都是按照一定的園林建造思想進行設計,日本茶庭園林不僅是飲茶修身養性的場所,更是修禪的圣地,所以日本茶庭的建造都有很強的禪宗意境。在茶庭的構造中,道路往往設計成彎曲狀,鋪設高低起伏,常常在道路兩旁放置山石,用此來代指茶庭身處深山。在道路兩旁和石塊處種植低矮植物,來代指山林。在茶庭設置假山、水塘、小澗,流水潺潺的意境營造山泉流動的情境,并協助石燈籠的色彩點綴來總體烘托出茶室所處環境的清幽、寧靜和和諧。在日本這樣一個土地資源匱乏的國家,茶庭的設計面積一般較小,內部景觀設計大多精巧玲瓏,但是營造的禪境氛圍十分濃厚。將日本人所追求的大自然景觀和自然感覺都融入到茶庭的園林構造中。這不僅和茶庭的觀賞、修身養息功能相關,而且營造出的寧靜致遠氛圍能平復人焦躁心情,在進入茶室之后能以平和的心態飲茶,真正體會到茶道。
2.2色彩搭配
茶庭的主要作用是營造一種和諧、寧靜的意境,為進入茶室飲茶的客人提供心靈的洗禮,所以在色彩的搭配方面一般是以綠、灰為主,來達到融入自然的感覺。比如內部景觀山石、假山、道路以灰色為主,植被、水景以綠色為主。常見的草庵式樣茶庭一般在道路兩側還會設置白色沙石作為分界標志,這樣不僅給茶庭增添純凈感覺,而且和總體顏色形成對照,起到很好視覺效果。此外,景觀的顏色以自然色調為主,不加入人工修飾,茶庭布景對原始自然美的追求也是民族性格和日本茶道文化的體現。在日本茶庭的園林布景中,一般很少設置色彩斑斕的花株,但是深山中常見的品種可以常見到,比如梅花,總的來說,茶庭色調追求樸素,也正是營造幽靜深遠飲茶環境和心境的重要體現。
2.3趣味性
日本茶庭的建造體現出來的不僅僅是幽靜深遠的禪宗意境,而且在具體布景中能體現出的是日本別具一格的建筑藝術風格。總的特征是具有濃厚的趣味性。從布景小樣的建造規模來看,大多小巧精致,形狀不一、色調搭配和諧、布局合理有據,既不會造成視覺沖突,也不會顯得突兀。比如假山流水布景處的洗手缽(主要代指山間小澗的洗手功能),在茶庭內的形態各異,有的是水盆形狀、有的是山間石塊原貌、有的是經人工雕琢,別具一格。路邊石塊的設置也獨具特色,有的隨意堆放,有的成雙成對,有的孤零一個,總體看來則亂中有序,卻又不失觀賞審美功能。從布景的規模來看,運用象征手法和思維想象的理念將一系列物景用來代指大自然景觀,體現出日本茶道文化中獨具民族特色的智慧情趣。茶室的建設地點一般遠離喧囂集市,環境優美,清凈悠遠的場地,用茅草、石塊、木頭等原始材料進行人工改造,建造茶室。泥墻、茅草屋頂、紙糊窗戶構建的茶室周圍設置一個很小,卻別有洞天的茶庭,在此飲茶、參悟人生,這也是遠離鬧市,追求親近自然,修身養性的禪宗精神。
3日本茶庭園林藝術中的文化內涵
3.1宗教色彩
無論從茶庭的布局還是建造風格,其中主要體現的文化內涵就是具有濃厚的宗教理念和格調。這和日本民族的價值取向和息息相關。首先,茶庭就建造結構和設置理念來看,其主要目的是給茶室營造一種眾星拱月的意境,茶庭的建造目的不是飲茶,也不是單純的欣賞,不僅具有引導飲茶者進入茶室,安撫其心境的作用,還起到烘托整個飲茶環境的效果。在日本,飲茶具有嚴格的飲茶規定,除了飲茶者必須著衣得體、正式、整潔,言語、動作神態必須得體優雅,茶具和泡茶流程也都要求十分嚴格。其次在飲茶過程中,飲茶者之間只能談論哲學、宗教等話題,日常俗事、庸俗化話題嚴明禁止。對茶會的組織者和茶庭所有者來說,對茶庭的視覺、心靈體驗效果要著重注意,不僅要做到各個布景之間的完美銜接,保證其整體性的和諧,而且要對每一處布景的單項作用進行考究,通過茶庭的過程中心靈能得到感受,從而達到一種禪宗的境界。早在日本封建社會時期,武士階級在進行征戰之前會在茶室進行坐禪,以此來達到心境平和的狀態,以此可看出,茶庭中的園林藝術中承載的茶道文化對日本人來說還具有精神安撫的功能,這也是宗教理念的體現。其次,日本茶道中的清凈、自然、樸素的理念也正是佛教思想的體現。佛教自中國傳入日本之后,對日本主流文化的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日本茶道的發展和演變始終體現出佛教所宣揚的清、寂、靜思想。茶庭無論從構造、布景、建造材料還是內涵意義上都體現出佛教思想,在佛經中有這樣記載:“菩薩沖過三界火宅到達露地。”說明露地的本身就是修行圓滿之處,也是佛家修行的圣地。
3.2美學思想
日本茶道界普遍認為,日本茶道文化內涵深厚,涉及到的社會各方面因素復雜。其中主要的是藝術因素、美學因素、社交禮儀和宗教思想,這幾個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貫通,但藝術因素處于主導和統領其它三個因素的地位。日本茶道文化除了品茶禪悟思想,其藝術特色中的美學思想獨樹一幟,成為日本茶道文化中重要思想內涵。茶庭的設計布景理念中,除了樸素、和諧、寧靜之外,錯綜復雜,缺陷美也在茶庭的設計中有顯著表現。追求整體美,不過分追求對稱,也不忽略單個布景的意境。在茶室中枯槁之感的美學特征尤為突出,暗黃木頭制成的茶桌、枯葉色調的茶具以及墨跡和破舊不堪卻不失古樸色香的茶盒都是茶室中美學思想的體現。日本民族不過分追逐過分人為雕琢的藝術品,唯獨對自然狀態下形成的藝術品情有獨鐘,這也是一種對美的執著和藝術品經時光雕琢的本質美的體現和喜愛,體現出日本人對內心和真實的追求。所以在茶庭的設計和建設中,這種美學思想被完美運用和詮釋。比如茶庭建造的選址,選擇遠離塵囂的僻靜處、設計理念的自然象征性、茶室建造使用材料取于自然原態。整體呈現出清新自然、簡單樸素、寧靜致遠、禪意深遠的意境。
3.3茶文化和園林文化的融合
日本茶文化和園林文化在發展中相互借鑒、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經過長期發展,日本茶文化中的精神內涵和意境在園林文化中都體現了出來。首先是禪宗思想在園林藝術中的融合。在茶庭的構建中,以清幽、寧靜、禪意、和諧等佛教思想理念為指導,在具體布景中講究還原自然狀態,運用象征性手法將自然物象巧妙縮小,還原在茶庭。通過亂石的和諧、低矮綠樹的襯托,再加上假山流水的聲音,整個茶庭被營造出一種潺潺流水、層巒疊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亂中有序的自然景象,再加上空曠的草坪和色調的和諧搭配與自然材料搭建而成的園林建筑,無論在視覺、聽覺還是心靈感受中,都能達到日本茶文化中所宣揚的清、幽、靜的體驗。其次是人文思想和宗教元素在園林藝術中的融合。日本園林自從中國引入后,前期是以觀賞為主,在發展和演變中其作用逐漸由觀賞性變成傳遞人文思想性。在茶庭的設計中,運用物象的合理安排和人為設置來傳達出內心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的價值取向。用假山、水景、植被、亂石等來營造自然意境,運用陽光直射和水體反射以及物象的倒影來體現光的美感。用最原始的木材、茅草、石頭構建房屋主體,來和茶文化內涵融為一體,來體現精神上和飲茶這種物質行為上都是在追求一種自然、樸素和寧靜致遠的心靈感受,這不僅是日本民族人文情懷的體現,這也是佛教思想在茶文化形成以及園林建造中的明顯標識。
4結語
綜上所述,茶庭和茶庭中的園林藝術作為日本茶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將日本茶道文化無處不在融入其中。從茶庭的自然性回歸建造,自然意象景觀的設計,到茶室主體建筑的樸素、簡約建造和原始性回歸。從中不僅可以洞察到日本茶道文化的核心內涵和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向往,而且可以從中解讀到茶庭不僅僅扮演著營造禪境氛圍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承載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價值向往,人們通過物鏡來表達自己內心向往和精神追求。日本茶庭雖然沒有氣勢恢弘的建筑體也沒有色彩絢麗的色調,但是它所體現的樸素自然、優雅別致、寧靜致遠理念不僅僅對我們當代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向往起到一定的熏陶和影響,對今天園林藝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唐潔芳.日本茶庭的園林藝術[J].藝海.2011(07):191
[2]崔隴鵬,李紅艷,喻夢哲.日本室町———江戶時期的茶庭演變研究[J].中國園林.2014(02):109-114
[3]宋琦.從日本古典園林藝術形式的演變探究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D].青島科技大學2014
篇5
關鍵詞:茶學審美;現代藝術設計;重要意義;價值分析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內涵,完善的茶文化理念不僅是一種文化體系,其同時更是對傳統文化的系統化融入和綜合反映。在整個茶文化體系內,其中有著豐富的茶學審美內涵,如果能夠將茶學審美內涵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活動中,其不僅能夠創新整個現代藝術理論體系,同時也能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之間的有效融入。對于現代藝術設計活動開展來說,其不僅需要準確的設計定位,同時也要融入必要的藝術設計理念,從而實現整個現代藝術設計活動的理想效果。
1當前藝術設計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
通過對當前藝術設計活動開展的具體狀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盡管隨著信息化技術發展應用日益成熟,同時其與設計活動也實現了一定的融合,無論是藝術設計活動開展的品質,還是其中具體內涵都實現了實質性豐富與提升。但是當前整個藝術設計活動在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認知藝術設計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能夠為我們有效開展和應用藝術設計活動,提供有效幫助。而其一問題主要表現為:首先,大多數藝術設計者在開展藝術設計活動時,存在一定盲目設計,同時抄襲現象較為嚴重。很多藝術設計者缺乏對藝術設計活動要求的理解和認知。更多情況下,只是借助設計元素和設計工具,未能實現其理想的設計的追求和效果,尤其是其未能將消費者對藝術設計活動的要求融入其中,更沒有將必要的審美理念內涵融入其中。所以,盲目跟風的設計現象就使得整個藝術設計活動效率極低,效果極差。其次,從具體設計上看,目前藝術設計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其主要存在的問題在于未能尋找到合適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整個設計活動中,所以整個藝術設計活動的內涵性較為不足,品質不夠。在開展藝術設計活動時,傳統文化要素是其中最應該融入的要素,傳統文化要素不僅僅是一種設計理念,同時也是一種傳播的載體,做好藝術設計活動的傳播,更重要的在于精神內涵的詮釋和表達,而想要實現精神內涵的詮釋與表達,不僅要融入設計者的理念認知,同時還要融入消費者的具體關注點。而當前藝術設計活動開展過程中,缺乏對設計內涵和文化要素的系統化融合,就使得整個藝術設計活動與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最后,在當前整個藝術設計活動開展過程中,其整體應該是一項系統化的活動,比如在藝術設計活動具體開展時,不僅僅是單一的藝術設計活動,而是具體的設計理念,社會要求和消費者需要等一系列因素的全面融合,更是社會內涵的生活化表現,然而從目前藝術設計活動的具體開展效果來看,整個設計活動開展時,缺乏應有的情感元素融入。所以,隨著當前多元文化發展不斷成熟,藝術設計活動開展現狀與實際需求之間的差別,就決定了我們必須探究適合藝術設計活動開展的具體要素,通過系統化融入,從而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
2當前現代藝術設計開展的具體要求認知
從當前藝術設計活動發展的方向來看,融入文化要素實現自身體系化、內涵化發展已經成為現代藝術設計的重要發展方向和具體趨勢,所以,融入合適的文化元素,不僅僅是提升藝術設計活動的品質的主要表現,更是當前藝術設計理念成熟發展的客觀需要。當前藝術設計活動開展過程中,必須滿足以下要求:首先,要注重融入傳統文化理念內涵,在藝術設計活動開展過程中,想要實現設計效果的品質提升,必須注重融入文化內涵。而文化內涵不僅僅是一種基礎元素,同時也是在細節上的具體把控。所以,將消費者所需要的價值理念融入設計活動中,才是滿足人們的具體需要。因此,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分析,并且將其中所具備的理念,全面完善融入到整個設計活動中,就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具體要求。此外,當前在進行藝術設計活動時,必須做好藝術設計理念的全面融入,實際上,這一過程是系統化的過程,所以要為整個活動尋找到準確的設計定位,并將豐富的設計理念和生動的設計元素整體融入其中,只有實現了其時代特點和綜合特點應用,才能夠實現整個藝術設計活動的最大價值。而現代藝術設計活動開展時,必須與時代特點相融合,這也是推動整個社會不斷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最后,在當前藝術設計活動開展過程中,其必須做好思維創新和設計理念創新,通過創新理念的有效融入,從而使得整個設計過程極具創新性。從傳統的藝術設計活動開展狀況來看,其中存在較為嚴重的抄襲現象,以及機械的元素堆積,而造成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其未能融入應有的藝術設計活動理念,因此,想要實現藝術設計活動的最佳效果,就必須充分注重選擇合適的價值元素融入。通過理念豐富和實質性完善,從而實現最佳設計效果。
3茶學審美內涵的具體認知分析
通過對茶學內涵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藝術、生活哲學等一系列理念,尤其是在茶學發展形成過程中,其中融入了豐富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特別是審美內涵的實質性融入,更使得整個茶學專業發展不斷完善。通過對茶學的審美內涵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對人們行為的有效指導和具體影響。美學實際上是一種感官和認知,隨著時間的不斷推進,人們對美的概念和理解已經超出了傳統的視覺享受,而融化為一種精神上的快樂。通過對我國古典美學思想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其中不僅僅是儒家思想,同時也對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進行了系統化融合,而作為我國傳統美學理念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茶學審美也是基于這一期的內涵所形成的什么理念。因此,在茶學審美過程形成過程中,其飲茶為主要功能,通過融入形色香味等一系列具體的審美要素,從而對飲茶過程和茶文化內涵形成了有效理解。首先,其具有主體的欣賞和選擇性,也就是其理念的傳播與融入過程中,人們主觀上都有一定的選擇性。其次,在茶學審美過程中,其需要具體感知茶及茶文化的具體內涵,尤其是要將茶的自然特征與自身的社會理解等內涵相融合,從而來實現對茶學具體內涵的有效感受。茶學的審美內涵,不僅僅讓人們感受到了具體的品質內涵,同時其作為相應的審美方法,也使得整個茶文化傳播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和條件,不僅如此,隨著茶文化審美理念不斷成熟,如今在其傳播過程中,不僅提升了人們的審美內涵,同時也大大實現了人們心靈的凈化和精神的升華,通過對茶文化的品讀,從而實現了茶文化內涵的有效融入。茶學審美不僅僅是一種自然審美過程,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審美理念,更重要的是在茶學審美活動開展過程中,其實現了文化要素與自然特征的系統化融合。所以在茶學審美活動中,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品讀自然,認知自然,同時還要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項審美理念形成全面有效的融入。感覺茶學審美體系中所具備的自由,是整個茶學審美內涵實現最佳效果的基礎和前提。
4茶學審美對現代藝術設計活動的具體價值與意義
對于現有茶學審美活動開展來說,探究茶學審美的具體內涵,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具體而言,其主要表現為:首先,將茶學審美內涵同當前藝術實踐活動相融合,其確保了現在藝術設計活動在具有自身獨立風格和內涵的基礎上,整體設計更為成熟。同時也使得整個設計活動的層次內涵大大提升,傳統茶學理念,作為我國傳統茶文化的核心內涵,其根本是詮釋和展現傳統茶文化。而如果將其融入,實現其有效傳播,當然其實際上也是尋找到了合適的藝術設計風格和內涵定位。其次,將茶學審美內涵的具有要素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活動中,實際上也是尋找到了具有代表性和傳承價值的設計元素,因此,其同時也是整個茶文化體系中最全面,最準確恰當的元素,所以在整個設計活動中,如果選擇合適的元素理念,比如將插畫藝術等理念內涵的融入到藝術設計活動中,能夠在豐富和展現具體設計要求的同時,使得整個藝術實踐活動更加獨立,更具有自身特點。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其實際上也為茶學審美理念內涵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載體,以及其發展空間。最后將茶學審美理念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活動中,其不僅僅提升該設計活動的品質和內涵,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多元要素的融合推動。在多元文化發展成日益成熟的今天,整合多項資源已經成為開展一系列活動的基礎。茶文化要素作為融入多項內容的系統化要素,在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如果能夠對其進行有效的挖掘和整合,其必然能夠實現整個藝術設計活動的創新與發展。結合各種技術設施的系統化應用,并將茶學審美內涵的具體內容融到藝術設計活動中,其必然能夠實現整個藝術設計活動的創新發展,當然我們必須認識到在茶學審美內涵中,其中最重要的在于豐富的情感內涵。
5結語
我國是最傳統的茶文化大國,無論是茶文化內涵,還是其中所具備的審美理念,都極其成熟,而這些實際上恰恰為當前開展藝術設計活動提供了新的基礎和載體,在多元文化發展過程中,現有藝術設計活動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從根本上來看,就必須選擇合適的傳播載體與通道,只有將傳統茶文化元素的理念全面完善的詮釋展現,才能夠實現茶學審美內涵的最佳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儲一鳴.東西方審美對現代包裝設計影響之比較[J].現代裝飾(理論),2013(1):135-137.
[2]韓新東.文化審美情趣對現代社會中美術藝術設計的重要意義分析[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4(13):111-113.
[3]由文光.現代視域下如何提升大眾文化的價值審美[J];社科信息文薈,2015(3):130-135.
[4]王振雨.文化審美情趣對現代社會中美術藝術設計的重要意義分析[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211-213.
篇6
關鍵詞:茶葉名稱翻譯;中西方文化差異;理念詮釋;內涵表現
就當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狀況,以及當前文化交流的具體發展狀況看,文化體系之間的融合與應用,已經成為整個文化機制發展的重要狀況。就文化交流融入的實際情況看,茶葉產品作為重要的文化元素,其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和價值內涵,是當前社會大眾具體認知該文化資源的重要基礎。
1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客觀性分析
就中西方文化元素的發展狀況與呈現狀況看,其更為關鍵的是容納了全面、多樣化的語言習慣和認知思維,尤其是隨著社會大眾對整個中西方文化的機制內涵認知不斷成熟,如今中西方文化應用最佳效果實現的基礎,在于從文化差異性和包容性出發,通過全面剖析文化差異的價值內涵和應用機制,從而實現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入與傳承的最佳效果。客觀來說,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客觀性,實際上是兩種文化內涵上的顯著差異,而這一客觀性存在的根源在于中西方之間文化根源不同,當然這一不同,客觀而言是多維度的,無論是社會環境和氛圍,同時也與社會大眾生活習慣有著明顯差別。事實上,中西方文化是在長期發展歷史背景下所分別形成的,各種文化元素內涵之間都有著自身差別,而形成根源的差別,決定了必須從客觀視角來具體認知整個文化元素的差異。當然,就中西方文化差異來認知時,如果能夠選擇合適的切入元素,其必然能夠為我們精準認知文化差異提供全面了解。在中西方文化元素差異中,茶文化的差異無疑是直接而客觀的因素,如果能夠從茶文化這一視角來具體認知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不同與差別,其不僅是從客觀視角來感受中西文化的不同,同時也是目前多元文化傳承發展背景下,所形成的具體認知。結合文化內涵的差異不同,從而幫助我們對當前整個文化理念的應用特殊性和價值觀念形成深刻認知。尤其是就當前文化元素應用的具體需求看,在進行文化交流傳播時,如果想要實現最佳效果,就必須通過構建完善而系統化的文化機制,通過具體理念的融入和詮釋,結合巧妙合適的翻譯方法應用,從而實現文化根源的全面融入,并且在這一過程中,也讓文化內涵得到徹底傳播。
2茶葉名稱翻譯活動的開展狀況
茶葉名稱翻譯活動,在專業劃分上,就屬于茶葉名稱翻譯活動的具體范疇,藝術與翻譯活動相通,無論是整個茶葉產品的內涵認知中需要的文化要素,還是茶葉名稱的具體狀況,實際上都是整個文化機制的闡現,特別是對于整個茶葉名稱翻譯活動開展實施來說,其使用的是一種全新的形式,這種茶葉名稱,在語言杠桿的應用過程中,進行了藝術化的修飾,從而成為了一種與原語言內涵相同,但是形式和表達方式完全不同的語言機制。當然,就茶葉名稱而言,其實際上是一種具有自身特殊性的名稱。在茶葉名稱翻譯活動開展過程中,精準的翻譯機制,完善的翻譯內容是該活動的核心內容,而在茶葉名稱翻譯時,要從產品的文化內涵視角出發,通過融入具體的市場化元素,進而實現整個茶文化元素的有效傳遞。當然,文化上的具體差異,不僅是理念內涵和認知思維上的差異,同時在使用的語言上,也有著直觀差異。而從整個翻譯活動的實施狀況看,如果能夠展現文化上的具體差別,從而將為我們更好感知不同文化元素,提供本質性差異和直觀認知。當然,如果認真分析我國茶葉名稱的內容和來源,不難看出,其實際上在形成過程中,融入了各種元素內容,尤其是歷史淵源或者具體的文化內涵等等,這些都是建立在社會大眾認知基礎上所形成的名稱,可以說,這些名稱已經形成了共性認識。因此,在進行茶葉名稱的具體翻譯時,如果我們能夠對整個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狀況進行深化理解和認知,不難看出文化的多樣性和層次性實際上是目前各種文化交流機制中,極其重要的內容詮釋。而想要對不同文化機制形成全面而具體的認識,就必須在立足文化應用需求的基礎上,通過融入文化差異和不同,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通過整體性融入,從而實現不同文化元素之間的深度融合。在這一過程中,如何精準翻譯,準確感知其中所包含的元素內容,就至關重要。
3從茶葉名稱翻譯實況來具體分析
中西方存在的具體文化差異客觀而言,當前整個茶文化元素實現了生活化和品質化的提升,尤其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我國的茶文化元素內涵展現了深厚的價值和生命力,其通過具體融合,從而讓世人對該文化機制的價值理念形成了全面理解和深刻感知。結合我國整個茶文化元素的發展與融入狀況看,如今整個茶文化體系已經形成了內涵化與層次化和多元化,尤其是在茶文化理念成熟發展過程中,其逐漸與世界各國文化機制相匹配,從而造就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內涵。就傳統的茶葉名稱翻譯實況來說,既定的翻譯素材和具體的方法引導是當前進行整個茶葉名稱英語翻譯活動實施的主動力量,那么,從這點入手,就要考慮在整個翻譯活動實施過程中,從對素材的合理選擇入手,就要注重系統性和科學性。就是翻譯內容的理解和準確認知環節,針對語言受眾的基礎能力和學習能力,規劃好翻譯活動的具體內涵和語言認知基礎。可以說,在茶文化歷史領域,茶葉產品不僅是一種具體的要素內容,同時也是具有發展歷史的文化傳承素材。而在茶葉名稱翻譯活動實施過程中,其不僅是文化理念的詮釋與表達,同時也是語言應用思維的具體理解和表達,因此,而對于茶葉名稱翻譯活動來說,茶葉名稱作為一種客觀性詞語,無論是其闡述的文化意思,還是其中所融入的社會大眾語言習慣,都有著茶葉名稱這一專業屬性元素。文化差異的不同,具體根源在于其民族習慣與文化習慣上的不同,尤其是在長期的文化歷史背景下,造就了極具個性和特色內涵的文化價值。因此,想要認知具體文化上的差異和不同,就必須從時代背景和文化根源認知出發,通過細化文化形成的內涵所在,從而實現對文化元素的合理、全面應用。
4從茶葉名稱翻譯機制看中西文化融合發展應用思路
從茶葉名稱的最佳翻譯活動看,在開展翻譯活動時,其想要實現最佳效果,不僅要充分注重使用合適的翻譯方法,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從翻譯內涵和翻譯技巧出發,尤其是從翻譯前后,其文化差異性出發,通過融入具體的文化思維,尤其是結合翻譯前后,語言環境的具體變化,從而實現整個茶葉名稱實現最佳翻譯。當然,對于茶葉名稱翻譯機制構建狀況看,其中實際上是中西融合發展的詮釋與表達。對于茶葉名稱來說,其不僅是與茶相關的元素內容,同時也是容納了豐富茶文化內涵的價值內涵,結合當前中西茶文化交流不斷成熟這一具體背景,在認知中西方茶文化的客觀不同時,就不能脫離合適的文化元素,比如具體的茶葉名稱,其中所具有的成熟內涵和文化思維,不僅讓我們感受其中所具有的積極理念,同時也能品讀具體的文化思維。事實上,在當前茶葉產品市場經營建設不斷成熟背景下,我們不可能脫離具體的文化思維甚至文化要素來進行產品的溝通與交流。就整個茶葉名稱翻譯活動的實施狀況看,良好的翻譯機制和思路,能夠對茶葉名稱的本質內涵進行最全面傳遞,同時在實施具體的翻譯活動時,也實現了文化差異的最全面表達。在進行茶葉名稱翻譯活動時,要注重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尤其是要注重翻譯內涵的詮釋和表達,通過融入文化理念的價值內涵,從而讓社會大眾更好的理解具體文化產品元素所具有的茶元素內容。
5結語
在文化融合背景下,不同文化元素之間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而相對于文化的多樣性看,中西方文化的融入機制正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客觀而言,良好的文化融合趨勢,不僅是世界文化機制發展的重要趨勢,更重要的是這也是整個文化體系多元化發展的重要表現。
參考文獻
[1]張國揚.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唐代邊塞詩的意象再現研究——以岑參和王昌齡的詩為例[J].四川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14,(01):151-153.
[2]肖福壽.中西認知差異與跨文化交際的場理論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3):101-103.
篇7
關鍵詞:茶文化;高職高專院校;教育管理;運用
茶文化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分支,具有數千年的歷史。茶文化已經滲透到多個領域中,包括:哲學、禮儀等,茶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和諧,與當前的教育理念具有密切聯系,對高職學院開展教學活動具有重要影響。
1茶文化內涵
在我國古代,涉及茶文化的知識較多,例如:詩詞歌賦,在當時的社會中,茶文化具有較高的地位,在千年的發展脈絡中,茶文化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思想體系,茶文化的諸多和諧,對于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對我國古人詩文字畫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古人對品行管理十分重視,并且在人際關系處理中滲透了很多理念,十分重視和諧,在茶文化的影響下,人們十分重視內在與外在的和諧,對于茶而言,人們十分重視修身。對于古人而言,清靜之地對茶進行回味具有重要影響,不僅能使思想境界提高,而且能達到和諧境界。茶文化在人與人的相處過程中,十分強調思想和諧,茶文化不僅是一種禮儀,而且也是一種修養的體現。對于茶道而言,一系列程序都體現了禮儀的重要性,客人在對主人進行熱情的過程中,需要充分重視茶道,使茶文化能夠體現出和諧,對于品茶環節而言,由于茶文化中包含很多交流思想,不僅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而且茶文化十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對于古人而言,由于十分堅信天人合一觀點,在自然中十分重視追求目標,如:《山間飲茶圖》,其中的畫面體現了山間林泉與茶的和諧,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茶文化在高職高專院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2.1使教學管理理念更和諧
在當前社會中,高職學院需要重視改革,將茶文化中的和諧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對于教育管理而言,茶文化的理念十分重要,不僅能夠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而且能夠有效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對于高職學習而言,教學課程為高職院校的體系之一,對高職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高職院校在改革教學內容過程中,需要充分引進茶的文化精髓。不同于普通大學,高職學院在管理過程中需要結合其發展模式。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主要為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單一特征,多數高職學生的成績明顯低于普通高校,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存在很多紀律性問題,而且綜合素質不高。高職院校為了改善這一情況,需要加強思政教育工作,使學生在上課過程中,能夠加強紀律問題,在營造良好的學習過程中,避免出現紀律性差的問題。一旦高職學院沒有落實好教學管理工作,會影響思政教師的上課情緒,同時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茶文化知識的引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出勤率,并且提高思政教師的責任感。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高職學院提出了“以人為本”概念,高職院校必須將學生視為主體地位,尊重高職學生的人格,這也符合茶文化的和諧觀念,教師需要堅持以表揚為主的策略,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茶文化的思想氛圍中,有效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促進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高職院校通過組織學生的思政考試,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思政教師后期的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茶文化合理引入課程教學,不斷提高教學效率,茶文化的熏陶下,能夠加強學生的自律性,使學生越來越喜歡思政課程,在活躍的高職教學課堂氣氛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次數能夠不斷增加,在培養兩者感情的過程中,能夠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思政內容的積極性。
2.2使教學內容設置更和諧
當前社會中,由于我國的高職存在重理輕文的問題,不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提升,導致教學內容不合理,較多的技能型知識,導致學生的人文思想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對于教育管理而言,茶文化課程具有重要意義,學校需要定期組織學生們接觸與茶文化有關的知識,定期觀看茶藝表演,在體驗與手工制茶有關的課程中,使學生了解較為豐富的茶歷史與茶文化,充分體現中華傳統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不斷提高高職學校的素質教育。
2.3營造和諧的氛圍
高職教學活動與和諧的教學環境密切相關,學校、教師、學生需要協調配合。對于茶文化中強調的和諧思想而言,能夠對高職學生產生啟發。教師在教學管理的過程中,必須建立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由于教師屬于教學課堂的主體,扮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導致教學氛圍十分嚴肅,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范教學紀律,但是不利于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很多學生產生了厭學心理。因此,高職教師應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對傳統茶文化的引入,實施民主教學方案,不斷增強與學生的互動次數,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在茶文化的介紹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加強人文思想的教育。使學生更好的掌握茶文化知識,從而不斷提高學習效率。對于茶文化的歷史知識而言,高職教師應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通俗的內容,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了高職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重視講解茶文化的理念,從而使學生們能夠深入思考問題,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值得注意的是,高職在教學管理制度中,需要引入茶文化的理念,保障各項條例的有序性,符合其發展規律,像茶一樣以柔克剛,不能急功近利,避免事倍功半的反作用。高職院校需要充分發揮各院系的作用,堅持茶文化理念,不斷提高高職院校的質量。在對資源分配時,不斷保障部門之間各司其職,重視資源分配的合理性,茶文化具有和諧的理念,管理活動屬于綜合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高職人才的培養質量,能夠對高職教師的教學效率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高職學院需要保障管理體系的科學性。
3茶文化在高職高專院校教育管理中的運用措施
3.1建立茶文化導向
茶文化在引入高職學校的過程中,并非形式主義,有很多實用價值。我國高職學校需要充分結合現代化教育管理理念的需求,通過對茶文化的和諧引入到教育管理中,不斷提高高職學校教育管理體系的科學性,從而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素質教育背景下,我國的高職高專院校在不斷改革,高職院校必須將茶文化思想,融入到教學管理中。茶文化的理念為:和諧,管理者必須結合現代高職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由于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重視崗位需求,只重視學生職業能力,而忽視了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導致很多學生缺乏人文素養,不利于心理素質的發展。管理者需要將茶文化思想不斷引入教學管理中。高職教務處不僅需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還需要在原教學制度基礎上進行優化,從而使條例在運行過程中,能夠有序發展,從很大程度上提升高職學院的教學管理質量。高職學院在教學計劃中,還需要引入茶精髓,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茶有清澈見底的特點,因此條例不能模糊,不能讓人出現錯誤理解條例含義的問題,否認將出現無序現象。高職教師應該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堅持創新的理念,不斷推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教學管理制度時,必須充分考慮運行效果,保障高效工作。高職學院在對教師進行培養管理的過程中,需要明確教師的職位,高職教師作為高職學生的導師,能夠影響高職學生的未來就業選擇,高職教師在教學理念中,需要將茶文化引入其中,教師的工作效率能夠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高職學院在管理教師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技能的培養工作,充分發揮茶文化的和諧理念優勢,使高職教師明確個人的權利與義務,在提高教學質量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從而使高職教學管理工作能夠實現質的飛躍。
3.2感受茶文化理念
教育管理者的思想在當前社會中,需要建立創新理念,對于傳統工具理性教學而言,由于多數教學管理者不重視對學生人文關懷的培養,導致教學管理中存在很多問題,教育管理者必須認真學習茶文化,通過茶文化與教學管理理論相結合,不斷完善高職學校的教學管理系統。由于茶文化中蘊含的人文精神非常多,高職教師如何從中選取重要的知識點進行講解,是當前高職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教師必須意識到這一特點,不斷擴充教材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高職教師必須把人文精神建立在高職的課程中,這樣才能為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
3.3不斷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高職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應將全部技術知識直接教授給學生,應重視培養高職學生的思考過程,鼓勵高職學生能夠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高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了解茶文化的理念,重視和諧,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尊重學生的個人意見基礎上,圍繞學生進行教學。某些高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學課件為主,只重視教學進度,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很多學生對技術科目產生排斥心理。高職教師充分理解茶文化的理念后,才能結合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講解,在講解過程中不斷重視情感效應,能夠與茶文化中的情感進行結合,不斷啟發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能夠不斷提高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高職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師應重視與學生進行問題探討,學生們在討論的過程中能夠增強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人文關懷的體現。在與學生探討問題的過程中,高職教師必須堅持以表揚為主的原則,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信心。當課程結束后,高職教師應圍課程章節布置作業,高職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鞏固課堂知識,不僅提高了高職教師的教學質量,而且有效提高了學習成績。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教育改革過程中,高職院校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充分利用茶文化的理念,將其引入教育管理體系中,營造和諧的教學環境,使教學活動能夠有序開展,提高高職院校的運行效率,從而推進高職院校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程媛媛.論茶文化在高職高專院校教育管理中的運用[J].福建茶葉,2016(12):164-165.
[2]王旭.淺析茶文化在高職院校音樂素質教育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6(10):277-278.
[3]周菁慧,孫忠.茶文化思想在教學管理中的運用[J].福建茶葉,2016(7):282-283.
篇8
關鍵詞:海南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中圖分類號:F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3-0041-04
一、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與保護的必要性
(一)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
農業文化遺產(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的概念源自聯合國糧農組織2002年啟動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項目。按照糧農組織的定義,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指“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自農業文化遺產這一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時間,在此期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特別是農業文化賴以生存的農村生態環境的不斷變化,都從各個方面影響和改變著農業文化遺產的延續和發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學者們紛紛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探討[1]。閔慶文、孫業紅[2]認為,農業文化遺產更強調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農業系統、農業技術、農業物種、農業景觀與農業文化。苑利[3]將農業文化遺產分為大農業文化遺產概念和小農業文化遺產概念,前者指人類在歷史上創造并傳承、保存至今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的總和,后者僅指農業生產經驗。兩者既有聯系,也有區別。總體來說,農業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外延相當豐富。
(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必要性
中國是個有著近萬年農業發展歷史的文明古國。人們在這一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了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4]。中國作為古老的文明古國之所以能夠在近萬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長盛不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有著相當成熟的農業生產模式,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了人類生存的第一需求[5]。因此可以說,農業文化遺產傳承發展至今,有它現實客觀的必然性。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要求,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農業文化遺產是中國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積累的豐富農業生產經驗,它構建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生態和諧、環境友好的農業技術知識體系,形成了大量傳統農業系統,比如,旱區農業灌溉系統、立體種植養殖系統、稻田梯田系統、稻魚共生系統、農林復合系統等等,這些古老的農業生態系統,在今天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所蘊含的豐富而巨大的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也不斷地彰顯出來,成為彌足珍貴的農業文化遺產[6]。而在現代化和工業化的沖擊下,農業文化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受損,農業文化遺產遭到破壞、廢棄嚴重,甚至走向毀滅[7]。
二、海南省農業文化遺產基本情況和優劣分析
海南省先民數千年前就在島上生產生活,憑借著獨特而多樣的自然條件,創造出了不少的農業文化典范,留下的農業文化遺產特色明顯,有巨大的發掘潛力。諸如,梯田稻作、綠茶種植、羊山古荔枝、千年鹽場、家漁業生產、旱稻種植、黎族織錦等都是海南島先民留下的特色農業文化遺產[8]。這些遺產豐富了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內涵。但隨著城鎮化推進和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一些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面臨著被破壞、被遺忘、被拋棄的危險。 2014年中,海南省農業廳組織調研組對海南省各主要農業文化遺產進行了考察。對比農業部頒布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認定標準》,調研組認為,五指山市的牙胡梯田稻作生態系統、白沙縣白沙綠茶文化系統和海口市羊山古荔枝群農業生態系統等3個農業系統具有較好的基礎,基本具備申報國家農業文化遺產的條件。
(一)五指山市牙胡梯田稻作生態系統
該農業生態系統是以涵蓋海南省五指山市范圍內超過2萬畝的梯田作為保護區范圍,其中以毛陽鎮牙胡村梯田為核心保護區。梯田是以黎族為主的先民適應自然、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農業生態文化結晶。梯田稻作系統是典型的復合農業生態系統,建立了森林-梯田-村寨-溪流“四度共構”的結構,創造了人與自然高度融合、體現了結構合理、功能完備、價值多樣、自我調節能力強的復合農業特征。在千百年的勞動過程中,五指山的勞動人民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農耕技術和相應的文化習俗活動,形成了系統的文化現象和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解放后,牙胡村黎族村民在先民原有零星梯田的基礎上,大力投工投勞,形成了目前上下高差400多米,層級達200層以上,保存完好,集中連片超過 4 800畝,主要種植水稻的“牙胡梯田”。
該農業生態系統是一個立體循環農業系統,是黎族同胞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重要糧食保障的來源地,具有循環性、平衡性和可持續性等特征。其“四度共構”的生態景觀,有利于水土保持和保護自然環境。梯田從山腳盤繞到山腰、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環環向上、圈圈呼應,地造天設,美不勝收,無不體現出人類和大自然的和諧之美。均衡的梯田村寨結構、壯闊的梯田美景與豐富的農業民俗禮儀一道構成了五指山梯田獨特的文化系統,稱得上是一個活態的農耕文明的天然博物館。
梯田的開鑿是黎族同胞為了生存,與大自然斗爭、和諧共處的結果。在漫長的歷史長河和長期梯田耕作過程中,黎族人民創造了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和人文藝術。“三月三節”、黎族織錦、黎族舞蹈、“牛日”等都深深烙上了梯田農耕文化的印記,蘊涵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理念,包含著敬畏自然、順應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牙胡梯田稻作生態系統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傳統水稻耕種的沖擊,灌溉、排水和田間道路基礎設施配套落后、農業現代化新技術的挑戰以及適齡勞動力大量外流。許多梯田田塊被改種為經濟收益高于傳統水稻的經濟作物,使得梯田成片遭到破壞,梯田氣勢恢宏的視覺沖擊效果大大被削弱。由于投入較少,梯田崩塌損壞沒有得到及時維修,水改旱、耕地撂荒等情況時有發生。水稻種植是傳統的農事生產,勞動量大、工作強度大,對勞動量需求較大。然而,成年勞動力流失是我國農村和農業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
近年來,海南中線鄉村旅游異軍突起,五指山梯田景觀、黎族特色的民族風情和美麗鄉村建設具有很好的契合點,屆時可探索一條“游梯田-看云海-觀日出-跳樂作-品黎族美食-住船型屋-農事體驗”的精品旅游線路,為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系統結構尋找新的路徑。
(二)白沙縣白沙綠茶文化系統
白沙縣白沙綠茶文化系統是位于海南省白沙縣境內的隕石坑及周邊的白沙農場和牙叉、細水、元門等3個鄉鎮,總面積超過7萬畝,已種茶面積達到1萬畝。70萬年前形成的方圓十公里的隕石沖擊坑群和周邊的群山環繞造就了特殊的地理位置,產生了獨具品味的綠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綠茶文化。很久以前,居住在當地的黎族先民就了解茶葉,知曉“神樹”葉子的神奇功效。1958年,國家在隕石坑及周邊建立了白沙農場,開始大面積、規模化種植茶葉。“白沙綠茶”系列產品是“海南省名牌產品”、“中國知名商標”,獲得原產地域產品保護,通過ISO9001質量驗證,被認定為“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
該系統是體現海南人愛茶的一個重要佐證。明正德六年《瓊臺志?土產》中就有海南早期茶事的記載。憑借隕石坑及周邊環境的天然優勢,種植在隕石坑范圍內的白沙綠茶吸取天地之精華而長成,其所含的氨基酸、酶類、芳香物質、多酚類和生物堿等營養物質的含量高于其他同類產品。其形色綠潤有光、湯色黃綠明亮、氣味清香持久、滋味濃厚甘醇,具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利尿導滯、清熱降火、提高人體免疫力、防癌抗癌之功效。白沙縣以白沙農場綠茶生產基地為核心,形成了農業類型多樣化、農業資源多樣化、環境生態化的生態特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綠茶種植、加工的技術體系。具有以隕石坑、紅坎瀑布、向民蝙蝠洞、阜喜溫泉、南開石壁等為代表的自然景觀和以新村新石器遺址、什才遺址、印妹遺址、黎苗少數民族居住地和阜龍鄉革命根據地等為代表的人文景觀。
該系統以當地黎族同胞的古老茶園和白沙農場聚60年之力打造的綠茶生產基地為基礎,形成了良性循環體系。近年來,綠茶的功能被廣泛認可,茶多酚作為天然抗氧化劑,能消除人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自由基對人體組織、器官的損害。綠茶對減肥效果也不錯,能強化體內微血管循環和加快人體內新陳代謝,具有多種保健功能。通過多功能農業的發展,有利于做大做強白沙綠茶產業,有利于進一步宣傳和推廣當地生態環境和品牌,增加農民收益,促進當地經濟方式的轉型。
白沙縣白沙綠茶文化系統受地理位置影響較大,白沙縣是海南省為數不多的不靠海市縣,境內山多路彎,遠離省城和高速公路出口,受白沙縣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低、消費市場小、流動人員少、資源稟賦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落后。同時,茶園生產是傳統的手工生產,勞動量大,工作強度大,對勞動力需求較大,熟練的茶農和茶工缺失是茶園經常要面臨的難題。周邊五指山、澄邁、定安等市縣種茶也有一定的歷史,培育了綠茶、苦丁茶、花茶等多種類型的茶葉產品,加上全國茶葉品種眾多,造成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眾所周知,無論是傳統歷史名茶,還是新開發的地方名茶,都具有很深文化內涵,名茶消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文化消費。從發展前景看,雖然現代各種飲料品種繁多、競爭激烈,但茶葉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綠色天然健康飲料,崇尚綠色、崇尚自然,已成為未來飲料消費的主流和方向,正如專家預測“21世紀的飲料將是茶的天下”。因此,有必要通過多功能農業的發展,加大宣傳和推廣當地生態環境和白沙綠茶品牌力度,做大做強白沙綠茶產業,增加農民收益,促進當地經濟結構的轉型。
(三)海口市羊山古荔枝群農業生態系統
海口市羊山古荔枝群農業生態系統位于海南省海口市南部的龍橋、龍泉、永興、府城、城西等地區,區域總面積3萬畝,其中野生荔枝面積約1.5萬畝。很多大樹樹齡都在200―300年,具有科學研究、旅游、文化、欣賞等多重意義。該地區為火山噴出的玄武巖構成,缺肥少土,孕育出了特殊的荔枝群落。經過千百年的歲月洗禮,羊山古荔枝群與當地的生態環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集農、林、牧為一體的農業系統結構,使古荔枝群生態系統內古樹、火山巖、濕地、河流、村莊各因子相得益彰、協調發展。
該生態系統是海口地下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被稱為海口市的“綠色之肺”和“生命之腎”。羊山地區火山群的主體火山口,是中國荔枝原生地之一,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神奇火山地質土壤造就和蘊藏了世界上最稀奇的荔枝品種,是中國乃至世界有名的荔枝基因資源庫。羊山地區特殊的火山地質土壤和羊山地區祖祖輩輩的實生荔枝良種繁殖習慣加上海島特定的光、溫、熱條件,造就了羊山地區荔枝生物群落。當地有雷瓊世界地質公園海口園區、東寨港紅樹林國家自然保護區、東山熱帶動植物園等自然景觀和五公祠、海瑞墓園、邱浚墓園、秀英炮臺、瓊臺書院、馮白駒舊居、羊山古道、抗日墻以及美孝村、美社村、文山村等古村落等人文景觀。形成了“荔枝文化節”、“公期”、火山圖騰、民歌瓊劇等文化特征,體現了創造性和獨特性等特點。
該農業生態系統發揮了物質生產、生態服務、文化傳承、科研價值等多種功能。羊山古荔枝是當地百姓重要收入來源,在農民就業和脫貧致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優美的生態環境、古荔枝群落、沉淀了數百上千年的深邃的火山民俗文化、古鎮古村古道悠悠、火山石器蒼涼古樸、根雕盆景巧奪天工、八音山歌古韻悠揚、優美傳說引人遐思,這些都是羊山地區以古荔枝為牽引的農業功能的拓展基礎。全力發揮荔枝及其附帶產業是羊山地區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更是實現羊山地區生態、環保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理想途徑,對于海口市羊山地區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受海口市城市快速拓展和古荔枝木材價格持續走高等因素的影響,該農業生態系統荔枝資源正在遭受各種原因的砍伐流失,特別是百年以上的大樹砍伐更為嚴重。荔枝資源加速流失,降低了資源的多樣性程度,導致許多優株和具有育種潛在利用價值的資源難以再覓蹤跡。近年來,廣東、廣西等地大打荔枝品牌,種植面積增長較快,國外特別是東南亞荔枝進口數量持續增加,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羊山荔枝產業及市場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要從羊山作為海口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綠色屏障的角度,從生態文明和鄉土文化的角度,重視古荔枝群落的保護和多功能利用。
三、海南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建議
列入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對象的系統都是與當地的農業生產、生活緊密結合的,是當地農民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當地人與系統環境同處一個界面,系統內居民的認可與參與程度普遍較高。隨著交通和網絡設施的改善,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原來的時空距離問題都將成為歷史。海南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還處于起始階段,需要高度重視、科學規劃、完善制度、加大投入、積極宣傳、多業并舉,促進農業文化遺產和當地農業、農村和農民共同發展。
(一)編制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規劃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規劃是申報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的基礎,也是有效保護措施的前提。制訂以當地傳統的管理理念為基礎的保護計劃[9],輔以當地保留下來的鄉規民約、生產生活習俗,以保持當地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立足保護遺產做出有利于自然生態,與人們生產社會活動相適應的規劃,其規劃內容和原則要有利于當地居民生活習俗和管理部門的管理及引導,而不流于形式和空洞,極具操做性。
(二)制定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法規制度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的前提就是建立政府、農民、企業、專家學者、媒體共同參與的多方參與機制,確定農業文化遺產的利益相關方,建立惠益共享機制,以此調動各利益相關方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和提高各利益相關方發展利益分配的公平性。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在于依法管理,地方政府應制定相應的保護與發展管理辦法,明確保護與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促進項目區傳統耕作技術、農耕文化保護等相關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制定完善的監督檢查、定期報告和獎勵懲罰制度等[10]。
(三)進一步開展項目區農耕文化的發掘工作
在市縣政府的領導下,組織有關部門進一步開展項目區農耕文化系統農業遺產價值的普查及挖掘工作,加強農耕文化繼承、發展及流失情況的調查,對傳統的農耕農事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藝、藝人、技藝、習俗、諺語、歌謠、詩詞、各種民族建筑等進行補漏性調查,重新認識項目區農耕文化的價值。
(四)加大項目區基礎設施建設改造的投入
五指山梯田是世世代代的黎族同胞在一直沿襲耕種著,而因政府對梯田的保護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對梯田的保護投入不足,使得部分梯田的灌排水設施、道路設施等因未進行維護修理,導致部分梯田無法進行種植水稻,有的甚至造成拋荒。白沙綠茶原來是白沙農場企業化管理為主,地方政府參與較少,建設性投入一直不足。海口羊山古荔枝分散在各家各戶,缺乏統一的保護和利用,砍伐和廢棄嚴重。因此,建議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對項目區基礎設施建設改造的投入,對農業文化遺產進行總體的規劃保護;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當地農民的引導教育,加強保護和利用。
(五)加強旅游宣傳推介和交流
五指山梯田是藏在深閨無人識,而也就是近幾年,才隨著一些攝影愛好者的涉足并把相關梯田照片上傳到網上被不斷轉載傳播。白沙綠茶一直被作為一種茶品在對外銷售,缺乏從茶文化的高度進行包裝。海口市羊山古荔枝也只是從賣商品荔枝著手。因此,要組織有關部門充分挖掘農耕文化及科技價值內涵,緊密結合科普宣傳教育和旅游推介,引導農民自覺保護與傳承;定期舉辦宣傳推廣活動,將農耕文化、景觀藝術、民族文化、飲食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集中展示和傳承,在表現農業文化遺產核心內容的同時,創造具有較強娛樂性、觀賞性、參與性的節慶項目,提高社會各界的參與積極性;拍攝制作宣傳推介片,全面、系統、多方位反映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過電視、網絡、廣播、報紙、雜志等媒體宣傳提高在全國的知名度。
(六)發展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休閑農業
發展項目地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休閑農業可以充分展示擁有悠久歷史的農業景觀和傳統農耕文化,應在保護優先的原則下,結合已有的旅游線路與農業生產系統的優勢資源,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資源。具體包括生態文化觀光、體驗傳統農耕農事活動、美麗鄉村頤養度假、古村落觀光科考等活動;依托當地獨特的山水景觀空間、森林資源優勢,開展觀光休閑、康體、度假、療養等活動。同時,對遺產地的生態與環境質量進行全面驗證,實現開發與保護的統一。
(七)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地特色產品
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項目地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充分利用當地優異的土壤地質條件、清澈透亮的山泉水、富含氧離子的清新空氣等原生態自然氣候條件,利用項目區主打產品的知名度,進一步打好“原生態”這張牌。有利于后續建設推陳出新,使農業文化遺產的積累和維護與增加農民收入有機結合起來,同時也有利于提高保護創新農業文化積極性。
海南省建設國際旅游島的目標提出,是要逐步將海南建設成為生態環境優美、文化魅力獨特、社會文明祥和的開放之島、綠色之島、文明之島、和諧之島。海南島的先民在長期的勞作中創造了燦爛的農業文明,留下了許多農業文化遺產。通過進一步挖掘這些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將會進一步豐富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內涵,促進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提升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統籌旅游開發與城鎮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文明的社會環境,實現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動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煒,金峰,高艷玲.近十年來中國農業文化遺產研究述評[J].農業考古,2011,(4).
[2] 閔慶文,孫業紅.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特點和保護要求[J].資源科學,2009,(6).
[3] 苑利.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我們所需注意的幾個問題[J].農業考古,2006,(6).
[4] 劉朋悄,高啟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關系研究[J].古今農業,2008,(4).
[5] 閔慶文,孫業紅.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特點和保護要求[J].資源科學,2009,(6).
[6] 閔慶文,張丹.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途徑與近期主要任務――“中國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試點項目啟動暨學術研討會”綜
述[J].古今農業,2009,(2).
[7] 況昌勛.農耕文化遺產:不應被淡忘的財富[N].海南日報,2014-11-12(A07).
[8] 王德剛.旅游化生存與產業化發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模式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9] 白艷瑩,倫飛,等.哈尼梯田傳統農業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6).
[10] 胡盛紅.海南觀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探討[J].江西農業學報,2009,(10).
Explora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e Cultural Heritage in Hainan Province
HU Sheng-hong 1,LIN Pei-qun 1,WEN Yan-sheng 1,KE You-peng 2,CHEN Liang 3
(1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ikou 571101,China;
2 Economy and management college,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3.Agriculture office,Hainan Province,Haikou570204,China)
篇9
【關鍵詞】美麗鄉村 農家樂 休閑旅游 云南
“美麗鄉村”是黨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中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要求,[1]它以國家政策做導向,政府財政為支撐,著力解決“三農”問題。云南村鎮數量眾多,挖掘適合“美麗鄉村”建設視角下的農家樂發展對策是激活云南生態價值的重要途徑。
一、云南農家樂的發展現狀
伴隨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選擇節假日到農村休閑放松、體驗鄉土氣息,這為農家樂的經營夯實了市場根基。近年來云南省農家樂的規模將近2萬戶,一些經營戶依托自身優勢打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經營模式,初步形成了田園風光欣賞、農事參與感悟、古村落休閑度假、民俗文化體驗等類型的農家樂。例如,“普洱茶馬閣”農家樂結合了普洱濃厚茶文化特色,開發了一系列以茶為主,多種休閑方式共存的新型模式,并榮膺2013“普洱市特色農家樂”。可見,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云南農家樂基本適應了農村經濟蓬勃發展的勢頭,潛力較大。然而,云南農家樂的綜合競爭能力仍然較為薄弱,多數農家樂經營依然停留在“菜地、魚塘、農家飯”等傳統層面,發展模式單一、經營地點分散、賣點不鮮明,相對于餐飲業而言差異性偏少,同時也游離于旅游業與農業之間。此外,云南農家樂經營過程中資源浪費現象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時有發生,這阻礙了農家樂規范有序、持續健康、和諧快速的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初衷也背道而馳。
二、“美麗鄉村”背景下的云南農家樂運作問題及其剖析
“美麗鄉村”的核心內涵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與農家樂休閑旅游的總體構思是相輔相成、內在統一的。依托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的騰飛助推“美麗鄉村”建設,是提升農村經濟的重要突破口之一;然而現階段,農家樂運營狀況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存在頗多差距。
(一)生產經營粗放,發展協調不足
以往農家樂的發展多屬于自發性的經營行為。一是農家樂生產運作較為粗放,只追求眼前的經濟效益,不注重資源的整合使用,不符合集約化、精細化的發展思路;二是部分地區缺乏系統的總體規劃,空間布局的隨意性強,環境凈化、美化、綠化的協調性弱;三是基礎設施與條件不健全,這與發展程度較高的農家樂相比,有待于進一步提升與改善的空間還很大。
(二)經濟水平較差,投入資金匱乏
云南大部分區域,由于受地理、環境、科技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薄弱。普遍存在融資渠道單一,資金匱乏嚴重等短板問題,約束了農家樂運經營的深度發展。由于資金投入的不足,一些項目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環境得不到及時的修復與改良,難以符合“美麗鄉村”的客觀要求;另外,資金的“瓶頸”也牽制了特色項目的開發,降低了經營活動的趣味性、差異性和目標市場的吸引力。
(三)文明觀念欠缺,安全意識淡薄
新時期新型農民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不僅是適應農民、農村、農業發展變化的形勢要求,也是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勝利的必然要求。[3]首先,一些地方性農家樂從業人員文明意識低,不重視服務過程的細節,影響了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的培植;其次,較多農家樂的經營場所是老舊土木結構民房的“改造版”,存在電器線路老化、雜物堆積混亂、消防設備缺失等潛在的安全隱患;最后,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廚房操作間、消毒保鮮設備等的監管問題仍不到位,很難保障消費者的安全利益訴求。
(四)環境境況不佳,資源浪費頗多
云南旅游資源豐富,素有“彩云之南”的美譽,但也同樣面臨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一方面,農家樂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許多環境過載的問題,一些經營者環保意識淡漠,往往為實現短期的經濟效益不惜涸澤而漁式的粗放開發;另一方面,部分農家樂還存在畫地為牢的地方保護主義色彩,經營視角狹隘,不善于有效整合與利用外部的相關優勢資源,導致資源的浪費現象,這在客觀上弱化了產業的集聚程度,不利于核心競爭能力的打造。
(五)偏重家族經營,缺乏服務規范
目前,多數農家樂的運作采取家族式的管理辦法,在某種程度上也抑制了規模與層次的提升。首先,參與主體多為家庭的成員或親屬,往往缺乏專業化的管理技能;其次,經營管理者“特權”思想與個人主義根深蒂固,難以做到重大決策的集思廣益,主觀性強而客觀性、科學性不足;再次,由于個體的培訓投入有限,服務質量明顯偏低,滿足高層次、特色化的需求能力不足;最后,經營服務規范化程度欠缺,正面的口碑效應難以形成,間接影響了農家樂的經營狀況。
三、契合“美麗鄉村”的云南農家樂發展的對策
基于云南農家樂運作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嘗試緊密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的視角探索引領農家樂未來發展的路徑。
篇10
關鍵詞: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馬樂候文化行政管理研討會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09-102 -03
一、引言
“人才”是評量國家競爭力的強弱指標。“人力資源”是決定國家經濟發展、產業轉型的成功關鍵,①它也是物質資源、資本資源、信息資源和人力資源中最重要資源之一。②文化創意產業,就是將人才、市場、資本組建成文化產業化的產業。2009年,國家出臺“文化產業振興計劃”,2011年,推出“十二五計劃”,將文化產業列為“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2011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強化人才培養,推動實施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人才扶持計劃。優化專業設置、鼓勵普通本科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專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培養,納入職業教育體系等,創意、設計與經營管理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加快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加大核心、重點領域和高技能、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和扶持力度,造就一批領軍人物。③國內對文化產業人才需求若渴,可參考臺灣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以下分三方面說明。
二、臺灣設立文化創意產業的高校教育
臺灣發展文化產業,已有數十年歷史。④2010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第11條規定:「政府得協助地方政府、大專校院及文化創意事業充實文化創意人才,并鼓勵建置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發展設施,開設相關課程,或進行創意開發、實驗、創作與展演。⑤2010年,臺灣高校成立至少12所創意產業相關系所等,和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研究所,共計209間(大學125間,技職大學84間),2009年,臺灣一年約有3,017名學生,就讀文化創意相關系所。⑥
有趣的是,臺灣高校文化創意相關系所,命名多半和文化、藝術相關,例如:臺北教育大學的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臺灣藝術大學的藝術文化政策管理所;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博物館研究所、建筑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新竹教育大學的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及碩士班;云林科技大學的文化資產維護系創意生活設計系及碩士班等。⑦多元化命名系統,使臺灣高校呈現更活潑、個性化辦學特色。
臺灣經濟制度,目標是朝向自由市場經濟,高校教育以多元選擇為主,課程規劃上注重學院教育,強調自由發揮的人才環境,技能培訓朝向自由市場的發展,因此,《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第25條規定:“政府應協助設置文化創意產業聚落,并優先輔導核心創作及獨立工作者進駐,透過群聚效益促進文化創意事業發展”, ⑧政府有補助高校成立藝文產業創新育成中心(即創新創業孵化中心)的推廣計劃,2012年,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文產業等九間高校育成中心受到政府補助,平均每間進駐十間以上廠商,每間可增加數十人到上百人的就業人數。①這些育成中心,以營銷在校師生、校友作品為主,提供軟硬件設施及服務,和積極輔導畢業校友及具潛力的文化創意工作者,在育成中心內自主創新創業,搭建業者和企業平臺。除了高校,臺灣官方和民間文化產業,也常共組符合文化產業界需求實務類課程。
三、結合官方和民間文化產業,規劃“應用型”為主的文化產業實用課程
臺灣開發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在于臺灣蘊含的藝術、文化、歷史、概念、創意、構想、故事、圖像、理論、設計等元素,轉化為接地氣的“文化創意產業”活水源頭。②臺灣從早期代工業,發展到創意經濟的產業結構,近年來更強調生活美學,官方和民間共同打造生活、文化、創意、品味的“樂活”經濟市場,以期在集體認同中發生群聚效應。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第11條,指出人才培育的重要性:“為培育文化創意事業人才,政府應充分開發、運用文化創意人力資源,整合各種教學和研究資源,鼓勵文化創意產業進行產官學合作研究及人才培訓。”因此,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北市文化局、學學文創志業、文創發展研習營、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等單位,均開辦培訓課程。的“文化創意研習營”和“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人才培訓成果顯著,以下說明。
(一)博物院
博物院(簡稱),扮演臺灣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領頭羊角色。④設置文化創意產業專屬網站――“文創資源網”, ⑤扮演博物館產業復合角色:1.活化、宣傳固有藏品;2.培養臺灣本地文化創意人才,每年開設文化創意研習營、工作坊;3.搭建博物館、文化產業界和高校學界的共同平臺。
2009年,提出“打造故宮,成為全球文化創意產業應用重鎮計畫”,,強調以文化為內涵的精神支柱,才是文化設計產業王道。2009到2013年已辦理五屆“文創發展研習營,發展出彈性靈活、非文憑制短期(六個月)研習課程,符合社會人士工作需求。培訓甄選對象分為:1.曾和有過合作制造文化衍生產品的廠商。2.擁有廣大通路,且有“臺灣之光”美名大型國際知名產業團隊。3.和博物館相關的文創私人企業,舉凡:藝術授權、禮品設計、創意設計、家具業、印刷出版、珠寶服飾等企業均可。
參訓團隊,每年積累10馀家私企,五年來培訓72間文創產業團隊以及300多名學員,包括:視覺藝術、工藝、出版、產品設計、設計品牌時尚、建筑設計、數字內容、創意生活等產業。文創營,可視為臺灣官方和民間合作,再造文化創意培訓的佼佼者。完成短期訓練后的學員,常成為臺灣文化創意界的生力軍。⑥
“文創發展研習營” 上課模式為每周一日全課程,從美學到實作循序漸進,課程豐富、多彩多姿,以“美學”為核心價值:
1.美學與感知:透過創意舞蹈、音樂欣賞、戲劇、品香、電影與生活藝術體驗,開發人體視、聽、味、嗅和觸覺五種感知系統,進而激發靈感創意。
2.文物傳習,以近70萬件書畫、器物等藏品為主軸,系統性介紹書法、繪畫、陶瓷、玉器、青銅器、緙絲、明清雕刻、珍玩、多寶格及圖書文獻等文物。學員從單純復制文物,到制作結合創意及自身對文物重新詮釋的文創商品。
3.設計與創作,文物專家和設計師共同合作,指導學員設計出原創性且符合市場需求,并融合文物精萃的文創商品。
(二)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坐落于南投縣草屯鎮的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工藝中心〉,是臺灣為推廣工藝美術接地氣,設置管理工藝產業政策最高權責機構,目的在推廣臺灣工藝的永續發展、持續推廣,規劃及建設“臺灣工藝文化園區”,以“傳承、生活、創新”為核心價值,建制臺灣工藝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廣、休閑體驗、信息提供等服務功能。
傳承臺灣工藝美術為主的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培訓民間人才為主,如:2008年,以小而精、小而美的方式,組織短期工作坊,開設陶瓷、織染、漆器、竹編、金工、玻璃等課程,著重技巧性實作和創意啟發,同時,它也打造臺灣工藝美術高端品牌,建立營銷模塊。臺灣在活化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上,運用“走出去”和“請進來”模式,為臺灣文化產業創造更大商機。
四、臺灣善用“走出去”和“請進來”模式,活化文化創意產業人才
(一) “走出去”模式
臺工藝中心,是臺灣工藝美術業者和國外設計界、產業界以及外銷世界對接三步曲。第一步,2008年打造“臺灣頂級工藝”的國際品牌――“Yii”品牌,取自易經的“易”;“臺灣精湛工藝”的“藝”;以及臺灣原意設計的“意”,結合“易”“藝”和“意”。
“Yii”和國外著名設計師合作,提高國際知名度,例如:2008年,“Yii”推出設計師Konstatin Grcic和臺灣工藝師陳高明合作的竹制家具――命名為“43”的全世界第一張竹制懸臂椅(cantilever chair),⑦命名簡單扼要,取自這張竹椅工序需43條竹片構建而成。
第二步,臺灣自2003年起,建立工藝產品國家認證機制。臺灣舉辦“臺灣優良工藝品(Taiwan Good Craft, 簡稱C-Mark)評a制度”,遴選設計優良工藝產品,給予“良品美器”創新保證。
第三步,臺工藝中心和蕭邦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簽約,通過正式授權給蕭邦公司的程序,使蕭邦公司獲得,成為臺灣工藝產業供應商營銷平臺,拓展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商機。①
臺灣具閩臺的地理優勢,使臺工藝中心積極開展西進政策。自2015年3月,廈門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上路后,臺灣和廈門市合作,看準廈門是立足海西、服務兩岸、面向國際的關鍵自貿區。
從2013至2015年,臺工藝中心,加大力度參加 “廈門文博會”。2015第8屆廈門文博會上,臺藝中心和臺灣新竹生活美學館合作,帶領11家臺灣手工紡織、陶藝、金工、樹藝〈運用樹皮韌性編織昆蟲動物〉、木雕等業者,展出臺灣工藝獨特技法和生活美學。例如:從傳統佛雕出發,結合繁復細致漆線雕的妝佛技藝、獨特的微米鎏金鏤雕、原生態植物染工藝等。
臺工藝中心,進一步將“臺灣頂級工藝品牌”推廣到海西地區,以此輻射福建省和其它各省份。它參加重點性商業會展,例如:依托閩南特色的“茶”文化,發揮臺灣陶藝和竹藝優勢,參加2016年的深圳國際茶業博覽會,藉著茶博會“產、官、學”第一線交流互動,打通兩岸商業通路,全方位擴大臺灣工藝美學影響力,將臺灣茶器、竹器價值,持續傳送給茶藝喜愛者。臺灣發展緊扣濃厚閩南特色的漆線雕、茶文化等創意營銷策略,創造更大商機。臺灣對文化創意產業,還善用“請進來”模式,向法國取經學藝,借鏡法國身為文化大國的獨道發展之處。
從2002年起,連續15年,臺灣官方每年引進法國文化軟實力,在臺舉辦“馬樂候文化行政管理研討會”,促進兩國深度文化交流。
(二) “請進來”模式
2010年,臺灣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為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立下新里程碑。臺灣的文化建設委員會(2012年改為文化部),長期舉辦的“馬樂候文化行政管理研討會”,扮演開擴臺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視野的角色,此研討會以法國第一位文化部部長(André Malraux,1901~1976)命名,聘請法國的文化學者、藝術專家、產業界等重要人物,環繞法國文化創意產業為主題,至臺灣進行深度的文化交流。歷年來“馬樂候文化行政管理研討會”舉過許多重要議題,如:2002年第1屆的“法國電影工業現況及政府政策”,2004年第3屆的“文化資產”,2005年第4屆的“法國工業遺址的保存和再利用”,2006年第5屆的“地方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2007年第6屆的“表演藝術政策、管理和經營”。2009年第8屆的“表演藝術政策、管理和經營”。2010年第9屆的“新科技于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萌發”。2011年第10屆的“國際文化交流。表演藝術政策”。近年來,臺灣的法國馬樂候文化管理研討會,也關注傳統媒體的未來發展,如:2013年第12屆“電影、電視、廣播和出版”。
臺灣邀請法國文化產業的學者專家,定期舉辦的“馬樂候文化行政管理研討會”,在藝術界發揮漣漪效應,加強中法藝術互動,以2010年第9屆“新科技于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萌發”為例,臺灣邀請法國著名的新媒體藝術高校La Fresnoy、數字媒體產業界、GRAME國立音樂創作中心和相關研究中心等代表,從政府公共政策與官方措施、談論高等教育美學研究和校企合作等視角,檢視法國在西歐運用高新科技工具,激活跨界藝術創作力的方式。此會議宗旨是以藝術和科技融合為目標,帶給臺灣法國新科技的藝術平臺的教學、研究和產業界實操經驗。②2010年6月臺北市立美術館,也舉辦法國GRAME國立音樂創作中心的“形、音、異――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聲音裝置展”。 ③更深入的介紹法國科技和藝術的融合運用。
臺灣也積極營造國際化人才引進機制,例如:《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國際進修交流與延攬來臺計劃作業要點》中,甄選20名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精英,由政府與業界共同資助其出國進修,培育文化創意產業“種子人才”;為拉臺國際設計水平,臺灣也辦理國際設計人才養成班及協同設計高階管理人才訓練班,聘請島內外師資授課,進行境外研修;以及邀請國際知名設計專家到臺灣參加國際設計研習活動。④
五、結論
本研究從臺灣高校培養;和臺工藝中心的多元課程、探討它們的創意研習營和短期課程培訓,以及臺灣善用“走出去”模式,參加文博會,營銷臺灣工藝美術產業;和舉辦國際研討會等“請進來”模式,供國內培養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擴展國企、私企的文化產業做為參考。
參考文獻:
[1]林炎旦.兩岸文化創意產業概論[M].臺北:師大書苑發行,2012.
[2]李中斌等.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3]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0號.
[4]張建一. 2013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M].臺北:文化部出版,2014.
[5]杜麗琴主編.2012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M].臺北:文化部出版,2013.
[6]徐孝德.文化創意新體驗:國立故宮博物館文創產業發展研習營專輯[M].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