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建設設計范文

時間:2023-07-10 17:18: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標準農田建設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標準農田建設設計

篇1

關鍵詞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做法;成效;問題;建議;寧夏彭陽

中圖分類號 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2-0257-02

彭陽縣自2002年就被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并被自治區作為寧夏南部山區的典型區域進行重點扶持,通過多年來的不斷投入,農業生產環境得到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提高,農民收入得到有效增加。特別是2009年以來,把生態建設的成功經驗與農業綜合開發結合起來,組織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籌規劃,梁峁溝坡臺綜合治理,農林牧副全面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區域產業培育、小流域生態治理協調推進,走出了一條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成功之路,取得了生態顯著改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進步的初步成就。

1 主要做法

1.1 創新思路,提高認識

彭陽縣將小流域綜合治理與中低產田改造有機結合起來,將農業、水利、林業、科技等進行綜合運用,以促進地方優勢產業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加農民收入,走小流域生態農業綜合治理之路,創立了山區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新模式[1]。

1.2 科學謀劃,合理布局

縣委、政府提出了“圍繞一個中心,實施兩大戰略,加快三個進程,推進四個轉化”的總體工作思路,對全縣各個流域進行了詳細的實地踏勘、調研論證、規劃設計,編制完成了《彭陽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十二五”規劃》。并積極探索以發展小流域生態農業綜合治理為主,配套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爭取實施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逐步拓寬農業綜合開發在南部山區新的發展空間,使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成為加快推進彭陽生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

1.3 多措并舉,統籌推進

通過坡改梯,使人均基本農田擁有面積達1 333 m2以上,采取開挖水平溝整地造林、截流蓄水,打機井、找水源、旱改水等方式建設節水示范田,發展節水高效農業,實現了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開發[2-4]。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載體,統籌規劃各流域單元,以村為單位整體推進,農林水牧項目捆綁,按規劃要求實施的工程,收到了“部分之和大于整體”的效果。

1.4 明確責任,狠抓落實

對于重點工程的組織實施,一律實行行政干部包進度、包規模,技術干部包技術、包效益的辦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生態農業示范項目,采取打攻堅戰的方式,集中勞力,集中時間,集中會戰,集中流域綜合治理,整村推進,落實到位,探索大規模生態農業項目建設的成功經驗。

2 取得的成效

3年來,彭陽縣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2 835萬元。農業綜合項目的開發實施,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農業得到加快發展,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

2.1 改善生態環境,增強農業抗災減災能力

營造優質經果林133.33 hm2、水土保持林416 hm2、高接換頭嫁接改造666.67 hm2、農田道路防護林20 hm2,項目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2.4%,基本上達到荒地林草全覆蓋,初步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和“山綠、水清、地平”的目標,既涵養了水源,增加了灌溉蓄水,增強了農業抗災減災能力[5]。

2.2 改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近3年累計建成高標準坡改梯田200 hm2,拓寬鋪砂田間耕作道路60 km,配置小高抽20處、建成容量不等的各類蓄水池12個,水保塘壩2座,新打及維修配套機井37眼,鋪設輸水管道123 km,建日光溫室及水泥拱架棚1 600棟。項目區基本實現了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機能耕的田園化格局,旱、澇、漬等障礙因素基本得到排除。

2.3 促進生態產業鏈形成,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通過3年來的農業綜合開發,培植了一批優質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如紅茹河流域的辣椒種植、肉牛養殖,長城塬的菌草生產,草廟的紅梅杏,北部山區的苜蓿草收儲加工、林地放養生態雞,彭陽果脯加工等優勢產業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以糧食生產為基礎,林果、草畜、勞務為主體,特色種植、多種經營并舉的格局,發展后勁持續增強[6]。

2.4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引進推廣,農民收入顯著提高

在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過程中,除了加大投入硬件設施外,還重視軟件設施的建設,積極引進推廣各類農業科技成果,加強對農技人員和農民的培訓。項目區共舉辦各種培訓班30期3 000人次,實現了10戶農民就有1名農民技術員。紅河鄉上王設施農業示范區是彭陽縣確立的設施農業技術創新示范園區之一,占地面積166.67 hm2,重點推廣水泥拱架和鋼竹混合結構2種棚型,共建成日光溫室50棟6.67hm2、移動塑料大棚2 758棟160 hm2,加之引進蔬菜良種良法配套推廣,據測算,僅設施蔬菜一項可提供農民人均純收入近700元。

3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彭陽縣小流域生態農業綜合治理兼顧了山區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優化了農業生產的結構和功能,在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

3.1 農業基礎環境差,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立項原則有一定差距

彭陽縣地處寧夏東南邊緣六盤山東麓,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殘塬區,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區域的選擇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建議山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區域劃分上也應以小流域為單元,考慮到山區人多地少,人均耕地約1 333 m2的實際情況,建設規模應在連片333.33 hm2左右,格田面積控制在2 000 m2以內。

3.2 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生態與農業并重,治理措施多樣化,高標準農田涵蓋不足

在小范圍集中成片的農田中,實行水利、農業和科技措施綜合治理,建設高標準農田,而在宜林荒山、荒溝上沿等高線統一放樣,進行工程整地造林,防風保土,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因此建議將小流域綜合治理也納入高標準農田的范疇,以滿足山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需求。

3.3 投資標準偏低

一是自籌資金難以到位,導致實際投資標準低于計劃投資標準。二是物價上漲幅度較大,相應下降了建設標準。三是山區農田建設成本偏高。由于山區大多都是人多地少,人均吃飯田僅為1 333 m2左右,因此,在農田規劃設計時,一般按照1 000~2 000 m2一塊進行設計,相應的灌排渠系設置也較為緊密,從而增加了大量渠系襯砌的工程量與田間平整土方工程量,大大影響了實際的投資標準。

3.4 資金整合程度差,項目開發機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農業綜合開發是一項跨行業、跨部門、多學科的系統工程,按照“渠道不變,資金配合,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進行整合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因政出多門而產生的扯皮現象將很難避免。建議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全部項目資金由一個職能部門來投放,有利于項目的組織實施,有利于建設標準的提高。

4 參考文獻

[1] 舒琳.都市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評價研究與應用[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3.

[2] 楊磊,鄖文聚.加快良田建設 促進農業轉型―對寧夏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認識與思考[J].中國土地,2013(9):57-58.

[3] 楊邦杰,楊磊,鄖文聚.加快良田建設,夯實農業轉型基礎―寧夏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情況調研報告[J].中國發展,2013(4):7-11,2.

[4] 王利香,劉峻嶺,劉麗麗,等.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相關問題思考[J].中國房地產,2013(20):54-57.

篇2

關鍵詞:高標準基本農田;規劃設計;效益

中圖分類號:S281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高標準基本農田是一定時期內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經過整治后達到標準的原有基本農田和新劃定的基本農田。本文以沈陽市法庫縣馮貝堡鎮為例,簡要分析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規劃設計的內容和要點。

1.項目概況

項目區位于法庫縣東南部的馮貝堡鎮,項目區涉及馮貝堡鎮周家溝村、富拉堡村、務名屯村和工夫屯村。項目區為平原區,基本農田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例為93.33%,以農業生產為主。經過實地調查踏勘得知,制約項目區農業生產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灌排基礎設施不完善。項目區的田間灌排基礎設施缺失較為嚴重,耕地灌溉缺少水源井,現有設施長期無人維護,不能適應高標準基本農田規?;?、產業化的發展要求。

(2)田間道路通行條件較差。項目區現有田間道路多為土路,而且部分路面偏窄,農業機械作業很不方便,加之無人管護,路面凸凹不平,遇到雨雪天氣道路泥濘,出行困難,給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2.項目總體布局

根據《法庫縣馮貝堡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及項目區實際情況,本項目總體布局如下:對務名屯及工夫屯的兩處新增耕地地塊進行土地翻耕并加有機肥提高地力;對富拉堡、務名屯、工夫屯共8個區塊的旱地配套機井、水泵等農田灌溉設施,變為水澆地;對務名屯、工夫屯兩處排水溝進行清淤;在富拉堡修建農橋一座;在包括周家溝在內的4個村修建涵洞共71座;在務名屯的高效農業區配備高、低壓輸電線及變壓器;整修四個村的田間道和生產路,部分田間道改造為水泥混凝土路面。

3.建設內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項目區內總體地形變化不大,地勢比較平坦。考慮耕作的需要,需對項目區內0.65公頃新增耕地進行土地翻耕,翻耕厚度為0.30m。每畝地加有機肥100kg。主要采用機械翻耕,將一定深度的緊實土層變為疏松細碎的耕層,從而增加土壤孔隙度,以利于接納和貯存雨水,促進土壤中潛在養分轉化為有效養分和促使作物根系的伸展,促進耕地形成良好的耕作層。

3.2 灌溉與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根據項目前期勘察取得的勘探成果及探水孔資料,本區為巖石裂隙水,含水量一般,單井出水量取10m3/h。

本次規劃對項目區內花生種植區進行灌溉,根據項目區以往實踐經驗及管護方便,均采用水泵從井中提水,由輸水軟管直接引到田間地頭進行灌溉。

管井井深決定于含水層埋深、水位變化幅度、設計水位降和施工條件等因素,確定井深基本到基巖不透水層。參考勘探成果資料,設計井深采用35m,施工時按實際地層情況,以進地層“中風化花崗巖”3m為準控制井深。

管井設計開口孔徑為φ600mm,井管采用鋼管,選配QJ型潛水泵,泵的最大外徑200mm,考慮安裝水泵方便,井管內徑應比泵體外徑大100mm~150mm,由機井設計手冊表8-45查選井管內徑采用350mm,管長最小900mm。終孔為600mm。

井管采用鋼管,外徑377mm,壁厚10mm。其中,0~5m為井壁管,采用不透水管。5m~32m為濾水鋼管,鋼管為條形孔,長150mm、寬10mm~15mm,表面積達到20%~25%,濾水管每眼井不得小于10m。濾水管外部纏繞8-10目鐵紗一層,20目尼龍紗布一層,下入不含土的混砂濾料。下部32m~35m為沉淀管,采用不透水鋼管,沉淀管的用途主要是為了在管井運行過程中,使隨水帶進井內的砂粒沉淀在管內,以備定期清理。井壁管及沉淀管回填黏土球厚111.5mm。

項目共新打管井113眼,井深35m,井臺為磚砌,均配備圓形鋼筋混凝土井蓋,輸水管道采用涂塑軟管,每眼井均配套潛水泵及柴油發電機組。

3.2.2 排水工程

項目區的排水體系比較完善,但部分排水溝由于多年未清淤,淤積嚴重,溝內淤泥、雜草等雜物較多,水流不暢;為了保證排水效果,對項目區淤積較嚴重的931m的排水溝進行清淤,清淤斷面為梯形斷面。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項目區規劃建設農橋1座,6m長、6m寬,下部結構為漿砌石墩臺,上部結構為現澆鋼筋混凝土矩形板式橋。

根據項目區地形情況,在排水溝與田間道交叉處需布置過路涵洞,以滿足農業生產需要。項目區共規劃71座涵洞,結構采用管徑內徑Φ=1000mm及Φ=800mm的涵管,管壁厚度為70mm,單節涵管長為2m,接管處設置伸縮沉降縫和止水。底部鋪設0.3m厚漿砌石基礎,0.1m厚砂石墊層。管身下設置漿砌石基礎。涵洞進出口布置200mm厚M7.5漿砌片石防護,寬度與基礎寬度相同,長度為1m~3m。

3.2.4 輸配電工程

項目區務名屯村中約有2000畝旱地,規劃種植綠色、無公害蔬菜。該區域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較強,交通便利。為促進馮貝堡鎮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快速發展,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規劃在該區域架設高壓輸電線1.5km左右,低壓輸電線2km左右,配備250kVA變壓器1臺,以滿足該區域內作物灌溉用電的需要。

3.3 田間道路工程

3.3.1 田間道

項目區共整修田間道69條,共計35495.05m。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田間道12條,共7241.57m,寬度4.5m、5m;砂石路面田間道57條,共28253.48m,寬度3.5m。

3.3.2 生產路

項目區共整修生產路20條,共計14029.53m,均為砂石路面,石渣路基,寬度均為3m。

4.效益分析

4.1 社會效益

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建設,農民熱切盼望解決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使黨的惠農政策得到落實,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區的農業生產條件獲得根本性的改變,農業生產將會有突猛進的發展。本項目的成功建設,將會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對其他鄉鎮甚至周邊縣區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4.2 生態效益

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建設,減少了旱、澇災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改善了土壤質地。通過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水利、農業、林業等配套措施以及田間道路工程建設,在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同時,改善農田小氣候,實現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促進農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和型社會的形成,將收到良好的生態效益。

4.3 經濟效益

本項目建設規模為1242.13公頃,總投資為2370.64萬元,畝均投資為1272.35元。經過測算,項目區耕地年新增凈產值可達202.42萬元。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本項目是經濟合理的,耕地經營管理的直接經濟效益是顯著的,另外,如果考慮到項目實施后,種植結構調整和升級所產生的間接經濟效益,本項目的經濟效益將更加可觀。

結論

通過對沈陽市法庫縣馮貝堡鎮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進行分析,該項目實施后,對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將起到積極作用,具有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項目投入使用后,應加強對項目區各項設施的管理和維護工作,保障各項工程設施的正常運行。

篇3

關鍵詞:松原市;高標準基本農田;保護耕地

中圖分類號: F30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08-10-1

1 建設背景

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是我國糧食安全的保障。要確保我國的糧食供給能力,不僅要保證耕地的數量,同時更要提高耕地質量和糧食產出率。對此,吉林省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及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投入。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也是優化利用土地資源,建立高產穩產有效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的有效途徑。

2 松原市概況

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處中溫帶,幅員面積22034平方公里,占吉林省面積的12%,總人口290余萬。松原市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長期以來,松原市農民有著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為吉林省的糧食生產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不過由于松原市特有的自然條件原因,松原市年降雨量偏少,春旱情況多有發生,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在農業生產中還存在不少問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需要迫切改變現狀,以促進農業生產長遠發展。

松原市地處松嫩平原南部,地勢平坦遼闊,土壤肥沃。主要由松嫩沖積平原、松遼分水嶺臺地平原組成,耕地資源較為豐富,平均海拔高度為130~266m之間。松原市水資源比較豐富。主要的土壤類型有草甸土、黑土、黑鈣土和河淤土等,優越的土地資源,為松原市的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有利的發展條件。

3 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標準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是為滿足農田耕作、灌排需要而進行的田塊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應實現田塊集中,耕作田塊平整,耕作層土壤理化指標滿足作物高產穩產的要求。其目的在于經過土地平整、深耕深松后的土地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長發育,通過田塊內的局部平整使田塊平整度、規整度有所提高,有利于田間管理及田間機械化耕作。根據松原市基礎條件,經實地踏勘和計算得知,松原市在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過程中,田塊規整程度要達到90%以上,旱地坡度在2級以下,土層厚度達到50cm以上,pH值在6.5~8.5,滿足本地區建設高標準農田標準,適合高產作物生長發育。

3.2 灌溉與排水工程

灌溉與排水工程是為防治農田旱、澇、漬和鹽堿等災害而采取的基礎設施建設,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核心內容。目標是要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即通過灌溉與排水工程設施的配備來達到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目的,從而提高農業生產帶來的收益。松原市水資源相對豐富,灌溉排水條件均可滿足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3.3 田間道路工程

田間道路工程指為滿足農業物質運輸、農業耕作和其他農業生產活動需要所采取的各種措施,包括田間道和生產路。其服務于一個或幾個耕作田區。為了提高田間作業及管理的效率,要求道路具有較高的通達度和合理的道路占地率。

松原市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工作的相關要求,平原地區田間道路通達率達到100%。道路占地率不高于3%,能夠滿足農業機械化和生產生活便利的需要。

3.4 農田防護與生態工程

農田防護與生態工程指為保障土地利用活動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態條件,防止或減少污染,自然災害等所采取的各種措施。結合松原市的實際情況,該工程主要指農田防護林工程。

農田防護面積比例指各類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持工作建設,受防護的農田面積占項目區認定高標準基本農田面積的比例。根據《標準》要求,依據松原市的具體情況,農田防護面積比例不低于90%,農田防護效果良好。

4 意義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在城鎮化不斷加快的今天,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實現農業生產和農村現代化的基礎。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過程中,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對田、水、路、林、村等重新規劃,等工程措施,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更提高了農田的抗旱能力和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了土地的產出率,既提高了耕地質量和土地的利用效率,也增加了農民收入。

5 結論

篇4

根據文件要求,現將XXX2020年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子項績效管理自評如下:

一、前期工作(8分,自評8分)。

1、任務分解(2分,自評2分)

根據省農業農村廳下達XXX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皖農建設〔2019〕154號),按照農田建設管理辦法,在專家評審基礎上,我區建立了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庫,并將年度建設任務具體落實到項目,并按時上報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初步設計,共6個項目,任務4萬畝,計劃投資6110萬元,其中財政投資6070,自籌40萬元。

2、項目審批及備份(4分,自評4分)

市局在完成了項目評審和現場審批后,下達了各個項目的設計批復;按照批復內容,我區編報了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計劃,省農業農村廳下達了實施計劃批復(皖農建設〔2020〕104號);我區同步在國家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系統填報備份。

3、項目儲備(2分,自評2分)

根據項目規劃,我區印發了《關于做好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選項入庫工作的通知》(裕農〔2019〕143號)文件,建立了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區級項目庫,項目庫總規模7.05萬畝,計劃總投資10675萬元,滿足我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儲備需求。

二、建設進度與質量(35分,自評35分)。

1、建設面積及工程(20分,自評20分)

我區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4萬畝按計劃完成,于7月初完成市級驗收,通過第三方檢測,各項工程建設質量達到設計標準,質量合格,效益發揮明顯。2020年6個項目10月初全部進場開工,開工率100%,項目進展順利,施工進度較快,區組織了項目督促和第三方質量跟蹤檢測,工程質量較好。2019和2020年,市政府組織了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會分別觀摩了我區江家店鎮龍門、分路口鎮楊集和分路口鎮新河項目區,其中省廳孔少林局長親臨分路口新河項目區指導工作。

2、年度任務完成比例(10分,自評10分)

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包括江家店鎮龍門、永興,分路口鎮楊集、新溝以及徐集棠樹等8個項目,于7月初完成市級驗收。2020年,我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6個,建設高標準農田4萬畝(含高效節水灌溉任務0.35萬畝)。在省廳下達計劃批復后,我區開展項目招投標工作,于9月中下旬完成了6個項目,總計10個標段的招標,并在9月底全部進場施工,當年立項且當年開工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年度任務的100%,目前,各工程項目建設進度較快,12月底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3、耕地質量提升(5分,自評5分)

為切實加強耕地保護,提高耕地質量,我區制定了《XXX2020年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提升與等級調查評價工作實施方案》,在高標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初步設計中針對性地采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措施來加以改善和提升項目區耕地質量。通過土地平整措施改善了耕地土層厚度、和質地;通過增施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通過疏浚渠道和新修灌排渠系工程加快項目區排水,調節土壤酸堿度,提高了項目區耕地灌溉保證率。項目實施后,耕地質量穩步提升,根據第三方調查評價報告,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了農業產業發展,耕地質量等級由建設前的3.22提升至3.17,項目區耕地質量等級平均提升了0.05。

三、資金投入(25分,自評25分)。

1、財政資金(23分,自評23分)

我區2020年農田建設區級配套資金為2439.1萬元(其中高標準農田575萬元,最后一公里1864.1萬元),實際到位4311.175萬元,占應配套資金176.8%萬元。在資金管理上,我區實行區級財政報賬,國庫支付中心支付,目前2019年項目審計后報賬進度在92%。

2、社會資本(2分,自評2分)

2020年XXX順河鎮華順牧草合作社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計劃投資210萬元,其中華順牧草合作社自籌資金40萬元。通過項目扶持,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高標準農田1000畝,支持華好奶牛養殖飼料基地建設。目前,合作社自籌資金40萬元已足額匯繳到區財政賬戶。

四、竣工驗收和上圖入庫(12分,自評12分)。

1、竣工驗收(6分,自評6分)

根據省廳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驗收規程,我區按時對2019年度8個高標項目進行了區級自驗,綜合驗收評價合格。

2、上圖入庫(4分,自評4分)

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圖入庫要求,我區在申報項目時主動與區自然資源管理部門聯系,做好項目申報前置把關,2019、2020年項目均符合上圖入庫條件。其次,2019和2020年項目在建設中和竣工驗收后也在全國農田建設監管平臺上圖入庫,建設面積符合要求。

3、新增耕地(2分,自評2分)

在項目規劃設計中,我區做好四個結合工作創新試點,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組印發了《XXX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創新試點工作方案》。在建設2019年高標項目完工后,根據區自然資源管理部門以及項目鎮村上報,其中江家店鎮龍門、永興,羅集鄉云水和分路口鎮楊集村通過填埋廢棄塘壩、溝堰及老莊基還耕,新增耕地新增耕地面積342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增耕地面積占項目區的比例0.86%,上述項目新增耕地正在按程序辦理。此外,我區在江家店龍門、永興和羅集云水3個項目中,整合實施了自然資源部門土地復墾項目,根據省自然資源廳備案文件,目前先期批復新增耕地面積約8.7公頃。

五、建設管護和制度建設(10分,自評10分)。

1、落實管護資金(7分,自評7分)

2019年高標準項目,我區在初步設計中落實工程管護經費60.43萬元。區財政預算每年安排190萬元,專項用于全區公益性水利工程維修養護。

2、制定管護制度(3分,自評3分)

為加強建成工程的管護,長遠發揮工程效益,我區制定了農田建設管護辦法,工程管護制度和長效管護機制。在項目建成后,區主管部門將完工項目工程移交項目鄉鎮,由項目鄉鎮、項目村負責管理并訂立管護責任書。

六、日常工作(10分,自評10分)。

篇5

永修縣完成了2010-2012年度一般小農水重點建設任務后,自2013年開始被納入第五批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縣,建設周期為2013年至2015年共3個年度。永修縣2015年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批復總投資3213.1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400萬元、省級財政補助資金900萬元、縣財政配套資金500萬元、農民自籌313.16萬元。項目區涉及三角鄉和馬口鎮的9個行政村、28個自然村。工程實施范圍為三角中型灌區、青湖和長溪小型灌區馬口灌溉片,設計灌溉面積4340hm2,改造總灌溉面積1020hm2,其中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560hm2。

2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現狀

2.1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概念。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是以發展灌溉排水,調節地區水情,改善農田水分狀況,防止干旱、澇、鹽、堿災害,以促進農業穩產高產的綜合性科學技術,即能實現“旱能灌、澇能排,利于機械化作業、高效、節水、生態友好的”農田水利工程。2.2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現狀。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盡管國家很早就重視,但是目前的建設現狀依然不容樂觀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有建設水平不高、工程不配套、建設難度大等,在施工過程中施工質量不高,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設規劃不科學、建設后期的管理和維護工作不明確,這種現狀不僅阻礙著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發展,對于我國農業整體的發展和農村經濟水平都有嚴重的影響。

3高標準農田水利的建設中具體的問題

3.1施工監督不到位。農田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管理工作制度不健全,現場的建設管理工作沒有落實到位,建設單位了提高完工,不按照國家相關法規制度進行施工。比如在施工的過程中,建設單位為了加快施工進度,節省建設開支,私自使用劣質建筑材料,減少監管次數,不嚴格按照設計體制進行施工,施工現場責任劃分不明確等等,這問題嚴重阻礙了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3.2高標準農田建設人員素質不高。在農業的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施工單位的人員技術水平薄弱,沒有過硬的施工科技手段。在整個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從管理人員的到施工現場人員都是缺乏科技知識,對創新意識薄弱。大都施工人員是農村的過剩勞動力,技術水平和思維能力與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要求不符,施工質量和要求有差距[1]。3.3資金投入不合理,工程配套設施陳舊。在國家政府和基層單位,對農田水利工程投放的資金,不能完全流放到基層單位,在施工使用的設備老化,科學技術設備跟不上。比如,在建設過程中對于混凝土的配置,完全是采用目測或者經驗,沒有形成固定的配比,在攪拌時候使用鐵鍬等手工工具,和建筑物建設相比,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施工的配套設施落后。3.4建設規劃和施工方案不科學,缺乏理論指導。高標準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設計方案和規劃,對后期的使用有很大影響。在目前的建設手工中,沒有統一設計規劃,甚至出現了一個地區農田水利工程多種多樣,對于后期的統一管理和維護不便,在施工中對于農田灌溉方式設計不合理,排澇渠道不科學。在沒有科學理論技術設計規劃和合理的施工情況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就不能達到高標準的要求。

4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對策

4.1建立監督管理機制。在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中,加強施工監管管理機制可以保證工程的質量。為了更好的提高建設施工的順利進行,保證各環節的施工,首先就應該建立一個良好的管理機制。從施工的一開始到最后竣工,明確高標準水利工程的建設目標,制定一個合理的管理計劃,規范監管的內容和施工質量標準,對施工過程中使用的建設材料、中間產品和工程質量進行管理。在施工前期就著手監管,準備材料到施工現場到最后完工,全過程都進行實時監管,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解決,完工的驗收進行復核,保證施工質量[2]。另外,加強對于工程質量的評定,通過每一階段的質量評定,來加強對于施工質量的管理監督,這需要制定有完善的工程質量評定范圍以及標準。4.2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人員綜合素質。建設人員的綜合素質是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保證,建設單位應該加強施工過程中人才團隊的建設,從管理者到施工中的每一個員工,都要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提高施工過程中的業務技能和科技技術。提高建設人員的綜合素質,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建設單位進行人才引進,通過吸納高素質、高技能、高人才的建設工人,提高建設人員的人才隊伍;另一方面是通過組織培訓學習,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基層的施工人員,都要掌握施工的工藝流程和施工技術,進行崗位技能證書認證,通過證書的認證,加強建設施工人員的綜合技能,這也是高標準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的要求。4.3加大資金投入改革工程配套設施。這需要政府和建設單位的共同努力。政府在政策有指導,建設單位引進科技設備上有資金支持。比如,政府可以出臺一些水利工程建設設備優惠政策,像“以舊換新”類似的補貼活動,刺激水利建設工程設備市場的活力,鼓勵建設單位引進科技建筑設備,另一方面,建設單位不能只顧利益,要以工程質量和今后的效益為主,改革思想,解放勞動力,通過先進技術引進、機械化作業設備更新等。4.4重視高標準水利工程建設的設計,加強科學技術指導。在高標準水利工程的建設前期,建設單位要進行前期的調研工作,收集相關的資料。通過和當地農業局進行農田資料收集,收集的內容包括建設覆蓋的農田面積、交通條件、農田地質條件以及附近可利用水源點等資料,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邀請專業的設計人員進行工程圖紙的設計和施工方案的制定。其次是施工的人力資源安排,有多少施工人員進行怎樣的施工項目負責。依據地勢條件和環境條件,進行合理的施工,比如,水利工程中的排水渠道,要遵循從高到底的流水原則,進行渠道設計;灌溉設備上,利用以點劃圓方式,合理安排兩點之間的間距,盡量采用節水的設備;進行科學的底線管道、線路設計,使其合理科學,在后期檢修時候快捷方便[3]。

5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管理中需要的幾點

5.1組建專業的管理隊伍。在高標準水利工程建設中,已經提到建設過程需要有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在竣工后也要進行專業的管理隊伍建設,比如在使用的過程中,出現的一切問題,需要有專門的的管理人員進行疏導,宣傳科學意識,保護農田水利設施。這就需要組織一個農田水利專業知識深厚,有科學力量、高效率的管理服務隊伍,這樣的管理隊伍可以是聘請的,也可以是當地農業種植者。5.2后期的管理維護工作。建設的過程管理已經提高,對施工中的每一項工程進行責任到人,分工明確。同樣在后期的使用過程中能夠,也要進行責任承擔制度。比如“誰管理、誰使用、誰受益”原則,讓高標準水利工程在農村的使用中,找到專門的責任人,這樣不僅理由高標準水利工程的長期使用效果,對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也有很大好的影響作用。在日常的維護工作中,需要有專業的服務人員,比如一些水利設施損壞,使用者無法進行在自我維修時候,要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維修。

6結語

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是一個嚴要求、高標準的建設過程,需要建設單位和施工人員一起努力,共同建設高質量的農田水利工程。同時在高標準水利工程的建設前期、中期、后期以及日后的使用和維護中,也要加強管理工作,使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真正的達到高質量、標準化、規范化,促進水利工程惠民的作用,推動高標準水利工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群昌,白美健,江培福,等.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探討[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3,11(01):22-25.

[2]劉英豪.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現狀研究[J].水能經濟,2016(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