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茶文化范文

時間:2023-07-12 17:40: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茶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西方茶文化

篇1

一、文化與商業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它是人類通過社會實踐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關于文化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提出過各種觀點,但都無法形成統一的看法。A.L.Kroeber和ClydeKlukhohn[1]就曾在他們1952年發表的著作《文化:概念與定義之回顧》(Culture:ACriticalReviewofConceptsandDefinitions)中收集了近300個有關文化的定義。著名學者胡文仲認為:1)文化是人們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所創造出來的,是社會的遺產。2)文化既包括信念、價值觀念、習俗、知識等、也包括實物和器具。3)文化是人們的行動指南,為人們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4)文化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后天所學會的。5)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據不同的價值觀念區分不同的文化。[2]而商業是人們從事的經濟貿易活動,隨著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商業也隨之逐漸成熟,從最初的只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演變成越來越注重商品給消費者帶來的精神方面的體驗。而要提高商品的體驗價值,就要給商品注入一定的文化因素。同時,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也在不斷地變化,他們不再只是簡單地追求實用,而是更看重商品的文化價值。所以,商業和文化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文化對商業的影響日益突出,并已成為商業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商業文化也就這樣悄然地出現了。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商業活動也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所創造的成果自然也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商業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歷史上,商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進步。比如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就承載了商業的繁華和文化的共融。所以,文化的進步始終離不開商業。商業不僅能把商品和先進的生產方式傳播到其所到之處,還能把各種文化形式帶到各個地方,并與當地的文化進行交流,使得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能取長補短,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恩格斯曾說:“商入對以前一切都停滯不變,可以說由于世襲而停滯不變的社會來說,是一個革命的要素。”“現在商人來到這個世界,他應當是這個世界發生變革的起點。”[3]由此可見,商業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始終起著重要作用。商業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二、中西商業文化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差異必然導致了中西商業文化的差異。用文化差異來解釋國際商務中的所有問題是十分荒謬的,但如果否認真實和深奧的文化差異的存在,并否認它給全球商務活動帶來了很大影響,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4]因此,我們要正視中西商業文化的差異。中西文化在各個方面存在差異,比如不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行為方式等。同樣,中西商業文化也同樣存在各種差異。如果將人類的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那么商業文化也可一分為二,即商業物質文化和商業精神文化。商業物質文化即各種商品、商業建筑和設備等,比如茶文化和酒文化。商業精神文化即商業習慣、商業理念、商業思維、商業價值觀、商業道德等。這里,筆者將主要分析中西商業精神文化的差異。

(一)商業習慣的差異西方商人通常把人際關系和商業關系區分開來,他們跟生意伙伴往往只談如何合作,不管在正式場合還是休閑場合,所以他們就沒有只跟朋友做生意的顧慮,商業關系比較簡單。然而中國商人一般認為要跟人做生意就得先跟他交朋友,所以會通過飯桌,甚至人情來拉近關系,把對方變成朋友的同時也使他成為其商業伙伴。這種商業理念讓外國商人很不習慣,但如果他們想在中國打開市場,也不得不入鄉隨俗,適應中國的人情世故。

(二)商業思維的差異中西方人的思維差異在商業上也有所體現:中國商人傾向形象思維,而西方商人則傾向抽象思維。中國商人側重由面到點的敘述方式,而西方商人喜歡由點到面進行闡述。中國商人強調以聯系的角度看問題,注重事物的整體關系。西方商人則會將事物分割,進行邏輯分析。比如在商務函電往來中,中國商人往往采用歸納式的表達模式,即先闡述問題再表述自己的觀點。西方商人則通常采用演繹式的表達模式,即先提出觀點再對其進行闡述。在商務談判中,中國商人一般更注重對方的誠意和實力,強調在談判中要隨機應變,缺乏周密的安排。西方商人則更注重談判的布局,即會事先明確目標,確定計劃,收集數據等,對談判的過程和要求非常熟悉。在公司管理中,中國商人認為一切要以大局為重,看重人際關系,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會促使業務更好地往來,所以要先處理好各種關系,強調彼此理解,相互支持。西方商人強調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相對簡單,工作中各人只要按章辦事就可以了,職責清晰,互不干涉。

(三)商業價值觀的差異西方商人以最求利潤為唯一目標,任何活動都要以股東的利益最大化為目的,按期公布公司的財務報表。一旦公司出現虧損,通常就要大幅裁員,甚至申請破產保護。中國商人注重企業效益的同時更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即使陷入虧損狀態,也盡可能維護職工的利益,盡量避免破產。在企業經營中,西方商人注重個人利益,平等競爭。中國商人注重整體利益,講究人情世故。在企業管理中,西方商人向往進取精神和創業精神,而中國商人則認為創業容易,守業難,因此向往領導才能和守業能力。

(四)商業道德的差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商業道德的基本內容是: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文明經商,禮貌待客;遵紀守法,貨真價實;買賣公平,誠實無欺等。中國商人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賺錢,他們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真正的商人會通過賺錢來滿足自身甚至是他人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而西方商人從事商業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在資本主義初期,他們會通過慘無人性的手段榨取他人的勞動來賺錢;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里,他們則會千方百計地從消費者身上賺取更多的利潤。

三、中西商業文化沖突的應對策略

中西商業文化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各種沖突,這些不同商業文化間的沖突也屬于跨文化沖突的一部分,因此要解決這些沖突就需要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尋求方法。

(一)跨文化交際理論中西商業文化的交際也是跨文化的交際,因此合理應用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對解決中西商業文化沖突有很重要的作用。1.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發展跨文化交際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二戰后,美國迅速崛起,成為超級大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也面臨著由文化差異引起的各種交際問題,從而促使學者們進行文化差異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末,愛德華•霍爾(EdwardHall)在其《無聲的語言》(TheSilentLanguage)中率先提出了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的概念,為跨文化交際學理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5]18我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0年,許國璋發表了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標志著跨文化交際學在中國的起步。[6]2.跨文化交際理論戴曉東認為,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文化群體以及不同的文化成員互相交換信息、相互溝通、共同建構意義和身份的過程。[5]51一直以來,國內外的許多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跨文化交際理論進行拓展和深化,其中丁允珠和歐埃特塞爾的跨文化沖突管理理論比較有影響力。他們認為,跨文化沖突管理主要受到四個方面因素的影響:1)定位因素,包括文化價值模式、個人屬性、沖突規范和面子的關切;2)情景與交往范圍的特征,包括群體的內外界限、關系參數、沖突目標的評判和沖突程度;3)沖突過程因素,包括沖突方式、維護面子的策略、情感表達以及沖突的節奏;4)處理沖突能力的特征,包括得體性、有效性、滿意和成果。①它們的內在邏輯是交際沖突首先受到定位因素的制約,并影響到情境因素,且在過程因素中得到更直觀的體現,沖突管理能否成功取決于得體性、有效性、滿意和成果等因素;沖突管理的結果又影響到文化價值定位及其他各個方面。

(二)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解決之道廣義而言,只要兩個對象之間的需求無法搭配或相容,我們就可以說,他們處于沖突的情境之中。[7]由于中西方的商業文化存在差異,必然就會有各種商業交際的沖突。因此,要解決沖突,就必須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積極尋求有效的方法。1.提高對中西方商業文化的認同每個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積淀。東西方商業文化之間存在很多差異,甚至有人認為它們是背道而馳的。西方人在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本質驅動下,形成了一種完全靠剝削勞動力或吸引消費者來賺取利潤的商業模式。對他人缺乏關愛精神。而東方人深受儒家提倡的道德觀念影響,在利益驅動的現代商業社會往往仍會遵循有些道德準則,比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是不管哪種文化都有其利弊,西方人擅長用富有邏輯的理性思維來對待經濟,缺少感情因素。而東方人擅長用感性思維對待經濟,缺乏嚴密性。兩種不同的文化需要相互交融才能煥發新的活力,任何固步自封的排他行為都會給自身帶來不良后果,導致經濟停滯不前,落后挨打。要進行良好的商業溝通必須要平等對待不同文化,具有開放的精神。2.進行適當的商業文化調整在實際商務活動中,要主動提高文化意識,加強自身文化修養,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和對方文化,多站在對方文化的角度理解他們,探索有利于雙方的交際模式,會有助于贏得對方的尊重,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在商業文化的交流中,要包容不同的文化,互相吸取對方的文化精華,摒棄文化糟粕。比如中國人容易安于現狀,講究面子,缺乏競爭意識,應多吸取西方文化的長處。但西方人太強調自我,不利于家庭穩定和社會團結,也應摒棄,需要學習中國的集體意識。此外,還應該把西方的商業習慣及商業理念同東方的商業價值觀相結合,取長補短,孕育出新的商業文化。

四、結語

篇2

作為日常交際中一種普遍存在的語言現象,中西方的禁忌語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該文從禁忌語的歷史演變入手,就中西方禁忌語在語音與詞匯方面的相同點以及表現在顏色、數字與話題等方面的不同之處進行了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

禁忌語;文化差異;中西方;交際

作為文化現象的一種,禁忌的產生與其發展演變都有著可追溯的歷史文化淵源。東漢文字學家在《說文解字》中解釋了“禁”與“忌”這兩個字:“禁,吉兇之忌也;忌,憎惡也”。由是觀之,“禁”與“忌”這兩個字都是帶有貶義的,表示的是人們所避諱的事物。而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隨便翻翻》中寫道:“看一本舊歷本,寫著‘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是有這么多的禁忌。”禁忌語這一文化現象是普遍存在于任何一個民族與語言之中的,而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決定了中西方會有著不同的禁忌與避諱,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禁忌語。如若不了解禁忌語的話,就難免會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際中出現失誤,從而影響到正常交際的開展,如此一來,了解中西方禁忌語的異同也就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了。

1禁忌語的定義及其歷史演變

追根溯源,“禁忌”一詞可以追溯到太平洋群島波利尼西亞(Polynesia)的湯加語(Tongan),其英語音為Taboo,而漢語稱之為“塔布”。及至后來,這一名詞在人類學、人種學以及社會學領域的研究中成為一種專用名詞而得以廣泛的運用。立足于社會語言學視角來看,禁忌語是在文化因素、社會心理因素以及語境等因素的綜合交互作用之下所產生的。在人類文明的早期,考慮到人類低下的認識水平以及較為有限的征服自然的能等這一實際情況,人類在正確地認識與掌握自然現象與規律方面存在著極大的難度,如此一來,會將語言與一些令人敬畏的客觀事物聯系起來也就不足為奇了。及至此時,語言禁忌也就產生了。《圣經》的“十誡”中就有“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因為妄稱上帝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故而,對于正統的猶太人來說,God一詞是禁忌的。可以這么說,任何一種禁忌語的產生都有其社會意識形態的因素,而這一因素也會極大地影響到禁忌語的演變。及至現代,封建迷信成分在禁忌語中的比例相對降低了,并且,與日益深化的跨文化交際這一大趨勢相伴隨,中西方的禁忌語也在相互作用與影響,也呈現出了越來越多的相似性。可以這么說,在現代,禁忌語的外延得以延伸,只要是在交際中或者是在公共場合中引致其他人出現反感情緒的詞匯等都可以納入到禁忌語的范疇之中來。

2中西禁忌語的共同特征

即便說中西方有著差異化的文化背景,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中西方文化之間還是有著一定的共性的。由是觀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中西方禁忌語也就相應的會存在有一定的相同特征,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

2.1語音方面

長期以來,作為人類交流工具的語言,在原始時代就被賦予神秘的力量,這一神秘性就在于當時的人認為語言是人類一切禍福的根源。從這一角度來看,有一些詞語是普遍被中西方的人們視為禁忌語的,具體來看,那些與代表災難的詞匯有著相同或者是相似發音的詞,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和人際交往中會盡可能地避免使用這一類詞匯,以免為自己和他人招來災禍。在中國,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筷子,實際上在古代是稱為“箸”的,這也是因為“箸”與衣食住行中的“住”有著相同的發音,而對于古時的船家來說,最忌諱的就是“住”與“翻”,因為船停住了或者翻了都是不吉利的。有鑒于此,便將“箸”改為了“筷”,此時,“筷”又與“快”有著相同的發音,取其“快速”這一吉利之意。語音方面的這一特點在西方也極為常見,比如說,“cock”一詞,大家都知道它是“公雞”的意思,然而,在美國的俚語中,“cock”一詞指的卻是男性生殖器。如果你需要表達“他有兩只公雞”的話,就可以用“rooster”來代替。

2.2詞匯方面

1)猥褻詞語的避諱

辱罵性的詞語往往會冒犯與侵犯到他人,由此就會使人反感,更有甚者還會引致雙方的矛盾與沖突,從這一角度來看,一般會將此類辱罵猥褻性的詞語視為大眾禁忌。一般而言,在英語中,絕大部分牽涉到宗教或者是性的詞匯往往是辱罵性的,比如說:rubber,這一詞匯除了有橡皮擦和輪胎的意思之外,還有的意思,如果一個人說:“Healwayscarriesarubberjustincase”,實際意思是“他總是攜帶以防萬一”。

2)褻瀆神圣的避諱

那些直接稱呼上帝或者是佛祖的語言,實際上也是一種對神的冒犯,也應該要禁止這類詞匯的使用。舉例來講,基督教徒是不能輕佻地提到上帝或上帝的名字的,往往會用gosh和golly等詞來替代god,類似于God、devil、heaven、hell、Christ以及damn等詞只能在特定的場合使用,如若不然,就會被視為是對神的冒犯。有鑒于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要盡可能地避免使用這類會褻瀆神圣的詞語。而在中國,神的名稱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稱其為“大帝”,“大圣”,“佛陀”等。

3)生老病死方面的避諱

即便說死亡是每個人生命的最后歸宿,但人們依舊會敬畏死亡。與死亡相關的詞匯對于中西方而言,在其日常生活中都是要盡可能地避免提及。若要表達這一意思,通常來講都會較為委婉地來表達。比如說,在英語中委婉表示“死亡”的詞匯是極為豐富的,據不完全統計,與“死”相關的詞匯就有400余條,特別需要指出的就是,這些詞匯往往是與基督教緊密相連的,如“begone,wentoff,wenttohislasthome,tofallasleep,tobetakentoparadise,turnupmytoes”等等。而在漢語中,與“死亡”相關的詞匯僅在《漢語委婉語詞典》中就多達481條,如“升天、駕鶴西去、西游、謝世、辭世、羽化、圓寂、仙逝、與世長辭,壽終正寢”等。除此之外,中西方在對待與表達與疾病相關的意思之時也是極為謹慎與避諱的,比如說,在提及一般的病痛之時,西方人會說“Ifeelnotgood”,中國人則會含糊其辭的用“不太舒服”來表示;如果說是較為嚴重的疾病,以癌癥為例,西方人會用“BigC”或者是“thelongillness”來指代,而中國人則會用“那種病”或者是“不好的病”來替代“癌癥”。

3中西禁忌語的不同之處

禁忌是一種沒有明文規定卻約定俗成,大家都通曉遵從的行為準則,他是和所處民族、地區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社會生產方式等有密切關聯的。所以英語國家的禁忌與中國語言禁忌有著天壤之別,下面我們簡要從這幾個方面來剖析英漢禁忌語之間的區別:

3.1顏色禁忌

具體來看,中西方禁忌語中,有關顏色的禁忌尤以紅色與白色差異最大。以紅色為例,立足于人類學的視角來看,紅色可以給人帶來極為強烈的視覺沖擊,這一顏色往往是與太陽相關聯在一起的。遠古時代,人們認為“日至而萬物生”,處在陽光照耀下的事物往往都是生機勃勃的,此時,人們也就會喜歡與太陽聯系在一起的紅色了。再加上,封建迷信時期盛行祭祀與巫舞活動,古人對太陽崇拜也就賦予了紅色以吉祥之意。比如說,中國人在嫁娶這一類喜事中,會在門窗等處貼上大紅色的喜字,新郎新娘也會穿上紅色的喜服,以此來寓意新生活的紅紅火火。除此之外,在中國,紅色還與運勢有關,比如說,明星的受歡迎可以稱之為“走紅”、“一夜爆紅”、“紅透半邊天”等。在西方,紅色卻是與血液聯系在一起的,鮮血流出之時,往往伴隨著生命的危險與威脅。故而在西方文化中,紅色是與暴力、沖突以及戰爭聯系在一起的。從這一點來看,紅色也就成為一種顏色禁忌。漢學家霍克斯在翻譯《紅樓夢》時選擇的是《Thestoryofthestone》,而非直譯為《Thedreamofredmansion》,這也是因為“red”一詞容易令西方人聯想到“暴力”等不好的事物,由此就可能會對西方讀者產生一種誤導,使其從“red”一詞來主觀推斷小說的主題,從而影響其閱讀《紅樓夢》的興趣。在風靡全球的《冰與火之歌:權力的游戲》中,“血色婚禮”是這一小說的極大,堪稱史上最血腥劇集,在這里,血紅色也就代表著屠殺和滅門。再以白色為例來分析中西方禁忌語的差異。在中國,白色一詞出現頻率極高,可以簡單地從其常用語境中推斷出白色之所以成為禁忌語的原因,白虎在五方說中代表的是秋季,古語記載:“白虎者,歲中兇神也”。舉例來看,從古至今,中國在親人的喪事中,穿戴的都是白色的孝服與帽子,守喪期間,也會在頭上或者胸前戴上一朵白花。除此之外,白色還代表著“陰險”,在京劇臉譜中,白色臉譜代表的是奸詐多疑與兇詐,如:《三國戲》里的曹操,在《說唱臉譜》中如是唱道:“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而在西方文化中,白色往往是與乳汁、百合花、云彩、雪花等相關聯的,故而,白色也就有著純潔、高雅之意了。比如說,在英語習語“awhitesoul”中,表示的就是天真純潔,再比如說,“oneofthewhitedayofsb.life”表示的又是某人幸運的一天,

3.2數字禁忌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極為常見的現象就是人們往往會對某些數字極為偏愛,而又對某些數字略為忌諱。即便說這一現象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毋庸置疑的是有關于數字的禁忌是全球范圍內的一種共性現象。在中國,從語音的角度來看,數字“四”因其與“死”的發音略相似,在發音時,極易聯想到死亡這一不好的事物,也就被中國人視為是不吉利與晦氣的。即便是到現如今,樓層、房間號都極為避諱“四”,尤其是在醫院。而在月份方面,五月因其潮濕多雨,農作物也容易遭受病蟲害,故而,稱五月為“惡月”。在西方,禁忌的數字是“十三”,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北歐神話之中。相傳有十二位北歐神祇聚餐,而煞神不請自來,湊滿了十三人,聚餐完之后,煞神惡作劇,害死了一位最受人尊敬的神靈。再加上,圣經中的記載,出賣耶穌的猶大是其第十三位弟子,而且在最后的晚餐上也是第十三個人,聚餐的日子也是十三號,自此,數字“十三”便代表著不吉利,西方人極為不喜歡這個數字。

3.3話題禁忌

眾所周知,西方人強調的是個人主義與獨立性,而這些也就決定了西方人對于隱私的注重。從這一角度來看,涉及個人隱私的話題,包括年齡、體重、婚姻狀況、收入等在內都是較為敏感的。在與西方人交際的過程之中,如若不注意這方面的話,就極易引致其不快與反感,從而影響到交際的正常開展。英語中有一句習語:“Aman’shomeishiscastle”,這也就意味著與家相關的事物都是不可侵犯到。具體來看,有一些常見的英語問句:Howoldareyou?Howmuchdoyoumake?What’syourreligion?Didyougetmarried?上述這些問題涉及了一個人的年齡、收入、婚姻狀況與,而這些都被西方人視為個人隱私。然而,處于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卻對個人隱私沒有那么看重,在其看來,上述這些問題表達的是他們對其他人的關心與問候,并不認為這些是屬于禁忌話題。

4結語

禁忌語作為交際語言中的一種,會受到、傳統習俗、心路歷程等因素的影響,而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使得中西方的禁忌語有其相似性的同時,更為明顯的就是其不同之處。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化以及跨文化交際的不斷開展,禁忌語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考慮到這一實際情況,我們要更進一步地學習與掌握中西方禁忌語的共性與不同之處,從而更利于跨文化交際的開展。

參考文獻:

[1]高永晨.論試跨文化交際中的禁忌語[J].蘇州大學學報,1994.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崔永華.詞匯文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4]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5]孫靜.從民俗心理角度談漢語禁忌語與委婉語的歷史流變[J].現代交際,2009(11).

篇3

關鍵詞: 中西送禮 送禮行為 中西方文化差異

一、引言

中國是禮儀之邦,傳統上很注重禮尚往來。因此,送禮也就成了表情達意的一種溝通方式。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項目負責人、著名社會評估專家柯蘭君教授(Prof.Bettina Gransow)曾說:“送禮作為社會互換的一種形式,無論是過去和現在,對中國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都起著積極和消極的作用。具有正面和負面的功能,送禮同時又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中國人所形成的互換方式。”在西方送禮行為也非常普遍,但中西方對送禮的看法不同,處理方式和接收方式也不同。本文從“送禮”這一社會現象入手,具體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進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中國人送禮與西方送禮的差異

1.對送禮的看法不同

中國人送禮比較重視禮品本身的價值。而西方人送的禮物一般都很輕,如向女朋友表達愛情,送上一枝玫瑰花;朋友過生日,送上一張賀卡;參加朋友的周末晚會,帶上一盒巧克力。他們并不在乎禮品的貴賤,認為意思到了就行。有位男士送給他女朋友一枝已不太新鮮的花作為生日禮物,她仍然很高興,認為他沒有忘記自己的生日。中國人送禮重內容,而西方人更重包裝。西方人送別人禮物,包裝精美,包裝的價值往往超過內涵的價值。你有時收到看來很大、很豪華的禮物,而拆開來一看,里面卻是很小、很普通的物品。

2.對送禮的處理方式不同

中國人送禮講究藏而不露,甚至行若無事,主人在客人走了以后才會發覺查看。而西方人講究當面拆開,當面表示驚喜和感謝,以示對送禮者的尊重。英美人接受禮物時,會立即說:“It’svery nice.”“I really like it.”“That’s what I just wanted.”之類的贊美話,以不辜負送禮人的一片心意。如因某種原因,不想當面拆開,必須予以說明,并致歉意。

3.對送禮的接受方式不同

中國人收受他人禮物時,喜歡再三推辭,以示謙讓和客氣,并且在收到禮物后雖然滿心歡喜,也會將其擱置一旁。但是西方人則不然。他認為你的禮物是經過千挑萬選的,所以送來了,就要毫不客氣地“笑納”,并且還要當著你的面打開看看,除了要驚嘆一聲外還要再盛贊一番。

三、中西送禮習俗體現的文化差異

1.不同的社會風俗習慣

人們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嚴格地遵守各自社會的風俗習慣。可以講,它們都是某一社會價值觀的真實寫照,而不同社會又具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社會期望,因此,即使是同樣的行為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釋,交際失誤就在所難免。譬如,中國人在交際時,十分重視變通、含蓄。這樣的風格在美國文化中則會給人以“不精確”、“模棱兩可”的感覺。在美國社會中,“直言快語”才是人們所崇尚的[1]。

2.中西方禮貌原則的差異

在中國社會的人際交往中,人們極為重視“謙虛”,這是中國人的美德。中國人之“謙虛”與Leech提到的“謙虛準則”本質上不同。中國人的謙虛主要體現在“卑己尊人”,貶低自己,抬高別人。比如中國人在贈送禮品時,常以貶低所贈之物達到尊人的目的,如:“一點薄禮,不成敬意,請笑納。”而Leech提出的“盡力縮小對他人的貶損;盡量擴大對他人的贊賞”的“謙虛準則”則不同。西方人贈送禮品時,會直接表達希望對方喜歡、欣賞所贈之物。另外,中國人和西方人受到贊揚后的回應也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很大差異。當受到稱贊時,西方人最得體的便是說“Thank you”,欣然接受,以避免損害對方的面子,因而符合禮貌準則。而對于一向以自謙來尊重他人的中國人來說,通常會否定贊揚的真實性,以示謙虛,以此符合禮貌準則。[2]

3.中西不同的面子觀和價值取向

“面子”是流傳于中國民間的概念,“Face”只是漢語中“面子”和“臉”的英文直譯詞。漢語中經常會提到“給面子”、“給臉”、“丟面子”、“丟臉”等。漢語中“臉”、“面子”通常指群體出于尊敬給予個體的一種良好的聲譽。漢語中面子的獲得要依賴于他人的參與,不能把自己置于與他人分離的境地。Brown和Levinson將“面子”(Face)定義為每個人都想獲得的一種公共的自身形象(public self- image)。它體現了個人的欲望或需求,是一種個人主義的,以自我為取向的形象。而漢語中的“面子”則是依賴于他人的群體取向。[3]

中國人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不論是富是窮,不論身份高低,不論在城市農村,都追求臉面,將送禮、維系體面和關系等視為基本需要,將爭臉、給面子和禮尚往來列為基本行為規范,形成中國人社會中恒久而普遍的禮品消費行為。

西方社會“面子”的概念從內涵來講要比中國的“面子”小得多,他們傾向于把人與事分開,對人不對事。雙方可能公開對抗,大嚷大叫、劍拔弩張、唇槍舌劍,但因為他們是任務取向、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事后仍然是朋友。西方對“面子”的理解受到印象機制的影響,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特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為在主體上,西方是平等取向,人際關系基于平行,所以人們追求自我實現、個人奮斗,人們高度重視個人權力、個人隱私,人們強調各開其口、各行其是、各展其才、各實其志。西方的面子概念與中國迥異。首先,中國的面子主要強調人際關系,而西方的面子和中國的面子一樣具有“社會約束力”。其次,由于西方受個人主義取向影響,集體規范或期望較低,人人試圖建立“平等性”關系,一旦發生沖突,人事兩分,對事不對人,因此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人的“死要面子”。

四、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方西有不同的送禮方式和不同的文化因素。只有通過表象追尋實質才能實現對不同文化的正確理解,才能更好地與西方人交往。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篇4

不同的舉止、不一樣的談吐、不一樣的喜好,這些都構成了中西方明顯的文化差異。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便形成了不同民族間交流的障礙。這種交流的障礙表現在很多方面。

龍作為中國的圖騰,在我們心中以一種威嚴而神圣的形象存在著。在西方,希伯來文化(Hebrew)中龍本是擁有不限力量的神圣之物,甚至后來的凱爾特人(Celt)也一度崇拜于龍(dragon),直到基督教誕生后,龍被貶為“惡魔”。今天,大多數西方人認為龍是一種富有力量的邪惡象征。這正如我們認為貓頭鷹是不吉利的,而在西方人眼中它確實充滿智慧的,從“as wise as an owl”這句話中我們便可窺見一斑。還有,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我們很重視長幼尊卑,我們不會直呼長輩的大名。在西方則不同,他們更注重平等,他們認為父子、爺孫都應該是朋友,而朋友之間直呼其名則是很正常的。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在聽到兒子稱呼父親“John”時肯定會認為這是兒子對父親的不敬,實則不然。

由此觀之,了解其獨特文化也是我們在學習英語時必不可少的任務。因此,教學改革改的不單單是方法,內容的改革也是必要的。在英語教學中,對學生中西文化差別的意識的培養更應該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由于中學課時的限制,我們自然不能正堂課長篇大論的談中西文化差異,但是平時的逐漸滲透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分析單詞時,我們不應僅限于告知學生們詞義和其在文章中的用法,將單詞背后的文化意義傳授給學生同樣重要。有了文化背景的單詞不在是一個個干巴巴的字母集合,而更加飽滿。這更能幫助學生們記住單詞。就說簡單的“dog”一詞,在中國雖有忠實之含義,但是更多的卻是“狗急跳墻”、“狗咬呂洞賓”等不好的意象。相反在英語中,“dog”卻常常含有褒義成分,如“lucky dog”意思是“幸運兒”。“又如我們中國人并不介意談及“年齡”或是“工資”等問題,但是在西方,這些都是很避諱的。

這些零碎的知識不可能在一堂課內串講完全,但它們又十分重要的,沒有這些基本的文化知識,我們的學生就無法對自己學習的語言有充分的了解,無法很好的使用它,在用這種語言交流時更會暴露很嚴重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重視文化的教育,在平日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向學生們介紹文化差異,培養他們對文化差異的自覺意識。這不僅使我們的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豐富了文化知識,也培養了他們地道的語言感覺。

比如說我們在接電話時總愛說“我是***”。而在英語交流中,表達為“This is ***.”在接受禮物時我們常會說“真是讓您破費了”或者是一些推辭的話語,而地道的說英語的人則是說“Thank you”或者“I really appreciate.”等,多在表達謝意或者喜愛之情。這樣的語言差異可能會使學生感到困擾,或是在做情景對話練習時會被我們自己的文化引錯路,不免會說一些不地道的“Chinglish”。這說明我們的同學們還沒有養成一種感知文化差異的自覺意識,也說明我們更要重視在這方面對他們的悉心培養和引導。

在運用英語的過程中,文化差異這條看似很窄、實則寬闊的鴻溝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需要幫助學生去逾越它,西方文化的逐漸滲透正是最好方法。這樣的教學法不僅可以使學生更貼近“native speaker”,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們較好的語感,在做練習題時會有很大幫助。

篇5

一、課題的選擇:中西方文化習俗的差異

1.客觀條件

(1)英語課程標準將“學習文化知識和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能力”寫入了“課程內容和目標”。與現行的教學大綱相比,這一顯著差異標志著我國外語教育及教學思想的重大轉軌。這是一個方向性的進步,是外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證。而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

(2)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語言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和體現形式。語言的交際時刻受到文化規則的制約。成功的交際除了良好的語言結構知識外,隱含在該語言結構中的文化因素及文化背景知識也不可忽略。

2.師生狀況

課題成員為高一年級學生共20人,他們有一定的英語基礎,有要學好英語的愿望。指導教師多年從事英語教學和教研工作,有豐富的經驗和廣博的中西方文化知識,能為學生提供有關的資料和必要的指導。

基于“興趣性原則”“需要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和“科學性原則”并結合高一學生年齡特點、師生的基本狀況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經課題小組全體成員論證后選定此題。

顯然,此課題的選擇基本上符合上述原則。

二、課題方案設計及實施

確定課題后,小組全體師生開始討論制訂活動方案。決定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為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并結合中學教材的內容討論確定了五個子課題:

1.對他人恭維與致謝的答語的差異

2.節日的差異

3.飲食習慣的差異

4.中西方姓名的差異

5.其他方面的差異

結合學校課時安排確定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活動階段。經過充分的討論,課題組一致認為方法可以多樣,關鍵要有助于課題。研究活動階段主要分為:

1.選題與準備(時間為兩個星期)

2.資料收集與整理(時間為六個星期)

3.研究與交流(時間為八個星期)

4.成果展示與總結評比(時間為三個星期)

在此基礎上,學生以自愿為原則分成五個課題小組,每個小組再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選擇一個子課題。然后便開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學生借助多種渠道,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如圖書館、資料室、上網、親戚、朋友、老師等)來獲得他們所需要的信息。學生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學習。學習的空間由單一的校內延伸到了校外。這種“研究”不同于一般性的科學研究,而是更加注重“研究”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學習帶來的樂趣,使枯燥的語言在實踐的運用中活了起來。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感到英語作為一種工具是多么重要本文由收集整理,提高了學生對英語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培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了他們學好英語的愿望,明確了學好英語的動機,提高了英語學習的效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并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主要責任。關注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成果呈現及其有益的價值

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主要以學生論文、體會或教師的論文、公開課等形式得以呈現。研究性學習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本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實施是順應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嘗試,它的價值主要表現在它是一種主體式、體驗式、活動化的學習形式,符合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要求。

1.主體性

就是在教學中弘揚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整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己設計研究課題,自己組織實施,自動完成研究任務形成結論并呈現成果。通

轉貼于

過信息、資料的收集、整理、分類,小組討論,分享資料信息到最終形成自己的研究報告這一實踐活動,學生學著去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中,并從中享受學習語言的樂趣。由于此課題和現實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連,它使語言學習在實踐中活了起來。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忱大大高漲,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體驗式

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使他們的學習空間從課堂延伸到了社會。在研究的過程中接觸到了許多真實的、靈活的語言,得到了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如,有些學生為了收集資料上網給外國朋友發英文e—mail,有的和外國朋友做筆友,有的和外籍教師交談,有的查看歷史、地理書籍,了解、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有這些都可以說是學習體驗。

3.活動化

篇6

關鍵詞 文化 傳統節日 背景差異

中圖分類號:G04文獻標識碼:A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ce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ZHANG Xin, YANG Yue

(College of Humanities, Xi'a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nxi 710071)

AbstractTraditional festival is a folk culture created by human be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s the difference in agricultural color, religious, worship and beliefs and the pursuit of value differences, resulting in different festivals in the west and east. This article explores differences of culture background in east and west by the comparison of major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the west and east.

Key wordsculture; traditional festival; background differences

1 中西方主要傳統節日比較

1.1 中國的春節和西方的圣誕節

(1)春節(the Spring Festival)。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春節的到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2)圣誕節(Christmas Day)。圣誕節又稱“主降生節”,是基督教徒紀念耶酥基督誕生的日子。在圣誕節,大部分的基督教教堂都會先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舉行禮拜,然后在12月25日慶祝圣誕節。圣誕節本是一個宗教性的節日,后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的全民性的節日。在西方國家里,圣誕節也是一個家庭團聚和喜慶的節日,他們通常會在家里陳設一棵圣誕樹,以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

從中國的春節和西方的圣誕節,我們可以看到我國長期以農為本,十分重視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春天來臨,要開始新一輪的播種和收獲;而圣誕節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1.2 中國的鬼節和西方的萬圣節

(1)鬼節(Chinese Ghost Festival)。中國農歷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民俗信仰,于是益加普及。每逢農歷我國的華族必定會隆重舉行"慶贊中元",全國各地,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彩、設壇、酬神。

(2)萬圣節(Halloween)。萬圣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萬圣節前夜起源于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后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在這一天,人們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

隨著時間流逝,萬圣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變得積極快樂起來,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說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圣節的由來。而中國陰歷七月十五也被認為是鬼門關大開,陰間的鬼魂回到陽間來探望親人的說法,在這一天會有很多人燒紙錢、蠟燭悼念先人。

1.3 中國七夕節和西方的情人節

(1)七夕節(the Double-Seventh Day)。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2)情人節(Valentine's Day)。關于情人節的來源,有不同的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一個叫瓦倫丁的基督教殉難者。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徒瓦倫丁因為帶頭反對羅馬統治的迫害而被捕入獄。典獄長的女兒對他悉心照料,無微不至,兩人之間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是瓦倫丁并沒有獲釋,于公元270年2月14日被處死。行刑前他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血書,表白真情。基督教徒為了紀念瓦倫丁,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這兩個節日都是具有愛意的節日,中國的七夕具有世俗性及泛神性。而西方的情人節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節日。

2 中西方節日的文化背景差異

2.1 農業色彩和宗教色彩

中國長期處于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業社會和自然經濟,十分重視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在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中認識了自然時序的復雜規律,總結出四時、二十四節氣,形成了以節氣為主的傳統節日。在古時候,因為生產力低下,常為冬天的寒潮所侵擾,又為糧食的匱乏所擔心,因此盼望春天到來進行耕種。當然,西方節日中也不乏與農業有關節日,但由于西方基督教的興起及工業社會商品經濟取代了農業經濟,人們對天氣的依賴逐漸減弱,而是各種宗教意識誕生出的傳統節日。

2.2 神靈崇拜和上帝信仰

中國早期的社會結構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習慣勢力的基礎上,其基本的哲學理念是主張神靈與人二者之間相互的協調與平衡。中國傳統的神靈,大多是人們進行訴求時的自然崇拜,而不是一種求得心靈凈化、精神升華的終極崇拜。

在西方,人們大多信奉基督教,認為上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創造者。人類的禍福、壽夭、貧富等都是上帝先天注定賜予的而非后天求得的。上帝和耶穌的概念已經印在他們腦海中,比如圣誕節就是基督徒把這一天當作耶穌生日來紀念的節日。

2.3 集體主義和個性主義

眾所周知,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在長期文化積淀的結果。受儒家倫理道德的熏陶,在表達感情方面都比較保守、細膩和含蓄。是將個體融入群體中,強調以群體、大局為重。在傳統節日中的表現是注重血緣性的家族全體成員能共享團圓。如“春節”、“中秋節”等都有一些“團聚”、“團圓”等俗規禮節。

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熱衷于挖掘個體價值,追求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人們在節日里充分張揚自我,宣泄自己的情感。比如情人節當天,人們可以向自己所愛的人毫無保留的表達愛意。因而西方情人節也越來越受到中國年輕人的青睞。

3 結論及意義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節日對民族性格的塑造、民族情感的凝聚起著重要作用,也是一個民族民眾參與最廣泛的文化象征。它承載的是文化,傳遞的是感情。盡管中西方節日在農業色彩和宗教色彩、崇拜和信仰以及價值追求上有差異,但人們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相同的。了解西方的節日文化,能更有效的達到交流、增進了解、促進友誼,在當今這個充滿競爭和機遇的世界里更好的加強溝通和交流。

迫于當今社會各種壓力,人們的日常生活往往是單調的重復,缺乏生氣,節日會對人們單調的社會生活增加色彩,改善人們的精神面貌,煥發人的工作熱情。

參考文獻

[1]高鈺.淺談中西方節日文化對比[J].文化與文化研究,2010(8):102-103.

[2]郭貴麗,張立玉.中西方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8):55-58.

[3]李安輝.中國民俗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4]錢彩琴,朱金蘭.中西方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比較與跨文化交際[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36-38.

[5]唐功志,王眷暉,慈麗妍.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55-157.

篇7

關鍵詞:文化差異;時間隱喻;時間觀念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569(2012)02-0267-08

前言

全球化浪潮席卷下,各文化之間的交流日漸頻繁。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我國跨文化交際的新紀元已經到來。為了增進相互了解,有更多的機會與世界各國的人們進行商務和文化方面的往來,我們有必要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以避免因認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引起文化沖突,導致交流失敗。

跨文化的時間概念

當代跨文化理論認為,時間觀念是文化深層結構的一部分。理查德?E.波特[1:7]提出,跨文化交際產生的障礙是受八個文化變量的影響:態度、社會組織、思維模式、角色、語言、使用和組織空間、時間概念和非語言表達。其中時間概念是一個在跨文化交際研究中重要的文化變量。同樣,愛德華T?霍爾制定了跨文化領域三個重要的文化變量――語境,時間和空間。在他的《無聲的語言》一書中,他指出,不同的文化導致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不同。

在中西方文化中,由于感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人們對于時間概念的理解往往會大相徑庭。時間感知方式會影響人們對于外部世界的認識,并繼而影響其言語表達及行為方式,反過來,一定的言語表述及行為方式又反映出獨特的時間觀念。正因為如此,時間觀念不啻是一個隱秘的向導,無形地制約著人們的言語行為。作為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的一個重要方面,時間有助于我們對文化差異的理解,有助于進行有效的國際交流。因此時間觀念的差異對交際行為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應予以高度重視。

中西文化時間觀念的差異

時間是永恒的哲學話題,它與每個人的生活緊密相聯。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時間觀念,它們的不同在于價值觀放在過去、現在、和未來。根據薩姆瓦[3:168]的說法,注重過去的文化如英國,希臘和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因此,他們強調傳統,習俗,歷史和宗教和強烈相信之前的事件,過去的經驗教會人們如何活在當下。注重現在的文化如菲律賓,墨西哥和拉丁美洲對當下一樣重要。在他們的眼中,未來是未知的,現在真的存在。人們的這種文化可能更沖動和自發的,喜歡更輕松,更休閑的生活方式。注重未來的文化把重點放在有意義的未來。美國屬于這一類,最受美國人歡迎的是無需回顧過去,努力工作準備未來。它們的不同在于價值觀放在過去、現在和未來。

單向時間和多向時間的概念是由愛德華?霍爾提出。單向時間觀指:時間是可以量化的和有限的商品,因此有必要使人們懂得使用時間和節省時間。它被認為是最有效地一次做一件事或在一個時間等待一個人。人們不應該讓突發事件干擾他們的計劃。多向時間觀指:時間是無限和無法量化的。人們似乎不太繁忙,他們很容易改變時間表和期限。人們可以同時做幾件事,情況可以頻繁調整。中國傾向于多向時間觀,通常可以在同一時間處理一些事情在同一時間,而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傾向于單向時間觀,寧愿在一個時間里做一件事情。

西方文化中的時間觀

西方傳統的時間觀側重于研究自然科學中時間的哲學問題。西方文化的時間觀受牛頓運動法則的影響。西方文化時間呈線性,意味時間溜得很快,一去不復返。西方人傾向于朝前看,崇尚未來。另一方面西方國家歷史上由于地理位置和軍事力量,它們嗜好擴張地盤,向外延伸,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與不同文化人打交道,他們求變求新,愿意去嘗試新的事物。

美國文化受西方文化和工業革命影響,重視時間觀念。美國只有200多年的歷史,因此人們沒有歷史感,很少關心歷史。在他們眼中過去代表過時,無用,守舊的概念。相反他們認為將來很重要,充滿希望。只要他們努力,把握未來就一定能成功,就能找到幸福。這是美國人的夢想。

美國人看待時間如水、石油一樣寶貴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能節省,花費或耗費的有形商品。在日常生活和商業往來中他們不喜歡相互寒暄浪費時間,喜歡切入正事。在美國,“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有極強的時間觀念,注重霍爾所說的“正式時間”。美國人重視制定作息時間表,合理地統籌安排時間以便規劃好未來的工作與生活。正如霍爾指出:“討論西方的時間觀時不要忘記如果沒有時間表的話,工業社會將不為人知,微不足道。”[4:136]美國的效率與時間緊密相連。高效率工作意味著他們生活、工作節奏很快。受美國文化的影響,便利店、快餐店如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孕育而生,幫助人們節省時間,迅速完成工作。眾所周知,美國人稱自己是鐘表的奴隸,所以他們分秒必爭地珍惜時間。

中國文化中的時間觀

中國人的時間觀不同于西方的時間觀。中國傳統哲學認為時間進程不僅是線性而且是循環性。[5:51]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表示時間如流水般一去不復返。

中國傳統的時間觀很重視時間的“過去”,通常把過去當作現在生活的指南因為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因此就有了“前車之鑒,后事之師”,“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姜還是老的辣”,“人心不古”,“古人云”“世風不古”等習慣用語。

為什么中國人在表示時間的“上、下”詞匯比英語豐富,藍純[6:97]解釋說,中國人有祭拜祖先,崇尚數千年文化的傳統。祭總是放在祭壇的頂部,人們跪在地面向上來祭祀祖先。于是漢語中出現許多跟“上”和“下”有關的時間詞如“上半年,下半年;上輩子,下輩子;上次,下次;上午,下午;上旬,下旬”等。

中國人側重循環性的時間觀表明人們相信生命有輪回,人類的進程是按周期運行。因此就有“輪回”、“轉世”、“周而復始”的說法。

馮友蘭[7:213]在他書中指出農民為了農活就必須特別關注太陽、月亮的活動及四季的交替。中國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過去土地對人們來說十分重要,他們不喜歡搬家,離開土地意味著失去一切,因此他們覺得時間夠多,事情可以慢慢做,逐漸養成了慢節奏的生活習慣。鄉下的農民――他們的一天通常是按自然規律行事,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時間是金錢”。由此日常生活中出現了許多像“慢走”,“慢用”,“慢慢來”,“慢悠悠”,“三思而后行”,“來日方長”等慣用語。

在農業發展中國家,多向時間觀支配人的生活,人們可以同一個時間做幾件事情。因為中國人喜歡回顧過去、尊重歷史和傳統。在中國人眼中時間不是稀

缺商品,很容易就能獲得。20世紀五十年代我國生產力水平低,吃“大鍋飯”的現象普及,人們不重視效率。再加上從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陳舊觀念根深蒂固,大家的時間觀念不強。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時間觀念開始發生變化。現代社會要求時間的嚴格性和準確性,時間成為世界上寶貴的資源。

新浪網曾進行了一項題為“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時間觀念”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時間觀念正在改善。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在3757名被調查者中,77%的人認為時間就是生命,10%的人選擇時間是金錢,8%的人認為時間就是幸福。而僅有5%的人認為時間。對時間的珍惜和重視,表明人們越來越追求高效率生活,“與時俱進”的時間觀念大大增強,有助于中國社會發展。

概念隱喻理論下的時間概念

中西方哲學家,物理學家,人類學家,語言學家,甚至小說家和詩人已經從不同的角度詮釋過時間的概念。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時間范疇又以空間范疇為前提。其原因是,人類的一切活動無不發生于具體的空間,空間能為人的知覺器官直接感知,而時間則是無法感知的抽象概念,因此后者必須借用前者來加以認識和表述,也即要借事物、運動、空間方位等概念以隱喻的方式進行表達。根據認知語言學的觀點,隱喻實質上是一種認知現象,是人類將某一領域的經驗用于說明或理解另一領域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

1980年萊考夫和約翰遜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指出:“隱喻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語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動中。我們賴以進行思考和行為的概念系統從根本上是隱喻的。”[3:3]按照萊考夫和約翰遜的概念隱喻理論,隱喻是人類概念體系的基礎,是人類認知過程中的一面鏡子。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概念隱喻主要有三類:方位隱喻、本體隱喻和結構隱喻。將不同的概念域作為始源域來認知時間這一目標域,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時間隱喻。因此,時間隱喻即是將其它概念結構投射到時間概念結構上的隱喻現象。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人們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所使用的成語典故、習語諺語及文學作品都能反映出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響,時間隱喻概念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以下從跨文化視角探討時間隱喻理論,借助分析中英文時間隱喻文本研究來挖掘不同文化時間觀念異同及重要性。

時間隱喻在文本中的解讀

一般來講,大部分小說按時間順序來編排敘述。讀者能從小說中深切地感受到時間的存在和節奏感。比如:曹雪芹的名著《紅樓夢》中時間就是按照四季的更替和事件的發展來體現,而馬克,吐溫的名著《哈利貝克?芬歷險記》中驚險故事在漫長的夏天一個個展開,讓人體會到時間緩慢地流淌。

下面從美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所著的《亂世佳人》和十八世紀英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丹尼爾,笛福著的《魯濱遜漂流記》小說中譯本擷取幾個片段,加上一些中西方日常生活中的習語、諺語,通過文本研究來感知時間隱喻所賦予的語言震撼力。

1、時間結構隱喻

結構隱喻是指以一種概念的結構來構造另一種概念,將涉及一種概念的各方面詞語用于談論另一概念。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我們的許多活動,如辯論,預算揭示時間隱喻的本質。“時間就是金錢”,“時間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和“時間是一個有價值的商品”都是隱喻概念。他們都是隱喻性的,因為我們使用的是我們的日常經驗與金錢,資源有限,和有價值的商品概念化時間。萊考夫和約翰遜稱這種隱喻結構隱喻[9:133]多德指出:北美人覺得時間是一種有價值的商品,可以被用來使用,購買,浪費,節約,花費,并以其他方式操縱[10:146]。“時間就是金錢”擁有許多類似隱喻表達方式,時間可以安排、節省、耗費等。近年來“時間就是金錢”理念在全世界越來越盛行。例如以下文本分析:

例(1):她終于理解了他,他們倆的心終于撞擊在了一起。這珍貴的時刻決不能輕易錯過,不管事后會帶來怎樣的痛苦。

――《亂世佳人》中譯本[11:1166]

例(2):他在亞特蘭大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現代女郎酒館樓上賭錢,或是在貝爾,沃特林的酒吧里跟那些有錢的北佬和提包客密商賺錢的計劃,使得全城的人愈加覺得他比他這些朋友們更可恨。

――《亂世佳人》中譯本[11:849]

例(3):我在所有的鐵器中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塊鐵皮,花了一星期的功夫,總算做出了一把鏟子。

――《魯濱孫漂流記》[12:43]

例句(1-3)屬于時間結構隱喻。受“時間是金錢”隱喻概念的支配和影響。時間被看作是有價值的商品(如:擁有,失去、花費)。例如,例(2)中“他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賭博室……”,金錢是喻體,時間是本體。

例(4):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

例(5):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例(6):光陰一去不復返。

例句(4-6)是中國人常見的諺語。人們喜歡用“時間就是生命”來告誡人們不要浪費時間,要是浪費了時間就再也找不回來。“光陰”在漢語中表示時間。“光和陰”的變換預示時間的流程。在中國傳統上人們習慣把時間比作金子,一種昂貴的東西,時間是可以珍藏的。這種慣用語耳熟人詳。而在西方“時間是金錢”隱喻深入人心,但近幾年在中國流傳得很快,說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意識到時間如金錢一樣寶貴。

這種時間隱喻在中英文上存在差異,基于不同的價值觀,傳統和生活環境。在過去,中國是以農業經濟為主,人們并沒有意識到時間的價值,因此這種價值觀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因此就出現了像“一刻千金”,“寸陰尺璧”等成語。然而,西方國家主要是以市場經濟為主,人們重視工作效率和時間。如以上已經說明,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不同的時間隱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時間就是金錢”的比喻是典型的西方式表達,而“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比喻是典型的中國式表達。

2、時間本體隱喻

根據萊考夫和約翰遜的分析,人類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質的,人類對物體的經驗為人們將抽象的概念理解為“實體”提供了物質基礎,這就派生出了本體隱喻。在這類隱喻概念中,人們將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狀態等無形的概念看作具體有形的實體,特別是人體本身。“本體隱喻”又可分為“容器隱喻”和“擬人化”。例如以下文本分析:

例(7):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在這島上已經生活了二十三年了。

――《魯濱孫漂流記》[12:75]

例(8):是啊,時光如流水!二十多年前我種的那些用來做圍籬的樹,現在已經變成大樹了。

――《魯濱孫漂流記》[12:147]

例旬(7-8)屬于時間本體隱喻。時間被看作金錢或移動的物體。當時間被比作移動的物體,我們可以用不同動詞描述在時間域運動過程點及運動狀態。同樣時間也被描繪成流動的水,時間一去不復返。已成為普通的日常語言,且自覺不自覺地成為人們的思維方式。一般情況下人們已意識不到它們的隱喻性,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用熟知的具體事物來思考、談論抽象的事物。由此可見,隱喻性的思維方式和其他感知一樣已成為人們組織經驗、認知世界和自身

賴以生存的基本方式。除了上述例子中,仍有很多例子的本體隱喻。在中國時間被描繪成流動的水。當我們想強調時間飛快,我們可以說時間如離弦之箭,像風疾馳,表示時間在我們觀察者面前來來去去,例如:“任時光匆匆流去”、“似水流年”、“時光飛逝”、“光陰似箭”英語中也有許多類似的表達。

例句(9)歲月不待人。

例句(10)如果時間允許的話。

例句(11)有了時間和機遇,一切秘密都暴露。

例句(12)歲月流逝,腦子善思,最大的痛苦也解除。

例句(13)時間是偉大的發現者。

例句(14)時間能創造奇跡。

例句(15)時間能教你學會一切。

――沈一向,沈超英[13:411-413]

例句(9-15)屬于擬人化范疇,畫線的詞都是擬人手法。例句(9)選自陶源明的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告誡人們珍惜時光,不要虛度年華。例句(10-15)摘自英語諺語辭典。表明時間過得飛快以至于人們抓不住它。時間不等人提醒大家充分利用時間。

例句(16):時間就是生命,懶人消磨時間就意味自殺。

例句(17):時間在飛逝中仍然帶給她更多的真理,而且在偷走她的青春時給予她智慧。

――愛德華,摩爾[14:202]

例句(16-17)是英文格言。“殺死時間”動詞“殺死”字面上的意思是“造成一個人死亡”,但這里“殺死”的賓語是“時間”而不是“某個人”,表示“悠閑地打發時光”。像這種類似的英文表達還有很多如“愚弄時間”、“欺騙時間”、“謀殺時間”、“偷取時間”等。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西方人喜歡用表達擬人化的時間隱喻,這是典型的英漢語中由于文化差異而不同。

3、時間方位隱喻

方位隱喻是指隱喻從“進出,上下,前后,開關,深淺中心一邊緣”等表示空間的具體概念域向非空間抽象概念域的系統映射。這些隱喻跟人的身體構造及認知世界的方式有關。[9:133]

李國南指出[15:85]在英漢語中有著相似的方位隱喻。由于人類認知的普遍規律,英漢空間隱喻是相似的。例如:“去,往,現,前,來”用來指空間的概念,后來他們成為表示時間的詞素,構成方位隱喻如“去年,去歲,去冬,以往,過去”、“現在,當前,現時”、“將來,未來,來年”、“回首,回顧,回憶,追憶,追溯”等時間詞。以下文本分析:

例(18):“我現在不去想它,”她重又祭起了自己慣用的法寶,狠狠地想道。“如果我現在還去想失去他的痛苦,我就要發瘋了。我明天再想吧。”

――《亂世佳人》中譯本[11:1312]

例(19):“這一切等我明天回到塔拉莊園再考慮吧。到那時候我就能夠忍受了。明天我要想出個辦法來重新得到他。不管怎么說,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

――《亂世佳人》中譯本[11:1313]

例(20):望著那漸漸離去的島嶼,我心中頓時涌起了無限的遐想,讓我想起了當初的歲月,想到了現在和未來……

――《魯濱孫漂流記》[12:162]

例旬(18-20)中“過去、現在、將來”屬于方位隱喻,呈現出典型的美國將來為中心的時間觀文化,美國重視未來,因為預示著希望、前途和期望。女主人公斯嘉麗把“明天”當作她的“法寶”。每當遇到困難她就鼓勵自己明天是嶄新的一天,希望的開始,相信自己只要做好準備一定能成功。俗話說“好時機就要來了”說的就是苦難是暫時的而前途是光明的。斯嘉麗有足夠的把握重新贏得瑞特的心,這一點是毋庸質疑的。

中西文化隱喻的相似處來自人們隱喻思維的相似,但不同種族、文化、習俗和年齡在交往中會產生不同經驗,不同的聯想。

篇8

關鍵詞:文化差異;語言功能;教學效果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語言傳承著文化,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語言的發展。所以語言和文化是民族發展的標志。語言的形成,無不受文化特點的影響,反過來文化特征也左右語言的發展。一個民族因為自身的文化傳統不同,致使形成的語言內涵也有明顯的區別。漢語和英語之間就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也導致相互間語言學習的障礙,那就是文化的差異產生的語言內涵的差異。那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怎樣才能克服這種差異呢?

一、正確認識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英語是西方文化的集中體現。國情不同導致文化也不同,英語教學的最終結果是英語的運用。語言的交流功能是第一位的,對文化的傳承也是第一位的。語言運用中的聽、說、讀、寫能力是交流的四大要素,在人際交往中的社會能力也是一項重要技能。所以能夠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是一種能力的體現。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這種能力的培養,也忽略了各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產生阻力。簡單地說,文化背景下的語言交流就是要讓語言的運用者知道在什么背景下說什么話。

二、教學中文化差異的協調

在英語學習中,很多時候是有文化差異的。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充分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習慣和特點,并且在實際中大力運用。比如我們國家向別人道歉時的語言表達和英語國家的道歉方式是不一樣的,comrade是我們常用的稱呼,而西方人則稱呼sir或者madam。如果在教學中不注意這種差異,那么在交流中就可能會發生誤會,影響交流的效果。比如在英語中,教師一詞只作為一種職業,而在我們漢文化中,尊師是傳統,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稱謂,是尊稱。這些文化的差異都反映在語言的運用中。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予應有的重視,并進行協調,使學生順利適應這種差異帶來的不便。

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文化的差異性,從而使語言學習更加高效。

篇9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0-01

談到文化對于語言的體現,相信很多學習語言專業的人都會深有同感,因為在學習一種語言的時候,你必須要先了解這種語言發源國的文化習俗。學習英語不僅要會認,更要會用,在用的過程中就會與英語國家的文化相聯系。特別是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因為從小接受的教育與西方國家大有不同,那么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就很難用西方國家的文化習俗來進行理解。比如,我們中國人會在遇到初次見面或者不怎么熟悉的人的時候,往往會因為想要表達關心或者尋找話題來進行交談而向對方詢問“你在哪工作?”“你們單位(或公司)收入怎么樣?”“你結婚了沒?”等等問題。而對于西方國家來說,這類問題是屬于個人隱私,他們是不會愿意對一個初次見面或者不熟悉的人來討論這類問題。再比如,中國人和朋友相遇,往往會很自然地問“你吃了沒?”,其實這個在熟悉的人之間,就像是打招呼一樣平常,但是換成是西方國家的人,他們則會理解為你是在邀請他們一起吃飯。所以,很多時候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溝通方面的一些誤解,會引起很多尷尬的場面。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要想真正的掌握一門語言,就必須先從產生這門語言的文化背景入手。而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往往使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會出現語言表述不恰當的問題。下面就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其中兩個方面來看一下。1、個人價值觀的差異。西方人以個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他們會彰顯出來。相反, 中國文化卻提倡謙虛謹慎。比如,有人告訴你:You are so beautiful!中國人會覺得不好意思,然后會謙虛地說:“哪里哪里!”而在英文中“哪里”就是用“where”來表達, 所以當中國人用“where,where”去回答的時候,外國朋友就會以為你是在問哪個地方漂亮,這樣的語言歧義就是文化不同所造成的。在西方國家中,別人對自己進行贊揚的時候,要禮貌的接受,他們一般直接用“Thank you!”來進行回答就可以了。同時也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肯定。2、社會關系的差別。在西方國家,一個家庭里面,小孩子可以直接稱呼父母的名字,因為在他們的思想中,父母也可以是孩子的朋友,朋友之間就可以直呼其名的。而在中國家庭里面,長幼有序,要尊老愛幼,這是中華五千年所傳承下來的禮節,所以對長輩直呼其名是不尊重的表現,會受到家長的責罰。再有,中國歷來遵從長幼有序,比如,對母親的兄弟我們應該稱呼為“舅舅”,而對父母親的朋友,一般都用“叔叔”“阿姨”來稱呼,并且會在稱呼前加上姓。而在西方國家,社交場合一般不使用表示不同的關系的稱呼,都用“Uncle”“Auntie”來稱呼,而且后面只帶名,不帶姓。又如,中國學生在學習單詞的時候,學習了“teacher(老師)”這個單詞,就會在稱呼老師的時候很自然的在“teacher”后面加上老師的姓,作為對老師的一種尊稱。其實,英語中“teacher”它所指代的只是一種職業,正是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簡單地理解為比如張老師就等于“Teacher Zhang”。其實在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就可以了。

篇10

關鍵詞:文化差異;日常交際;禮儀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謝

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三、招待客人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說:“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節日禮儀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Year’s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fool’sDay(愚人節),ThanksGivingDay(感恩節),Christmas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五、詞匯語言的文化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the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六、文化等級觀念

中(東)方文化等級觀念強烈。無論是在組織里,還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級、地位就是非禮。盡管傳統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產生影響。在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后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

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特別在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國人不講等級,只要彼此尊重,父母與子女可直呼其名。他們的家庭觀念往往比較淡薄,不愿為家庭做出太多犧牲。

當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的禮儀上的差異還有很多,比如服飾禮儀、進餐禮儀,秘書禮儀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約,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討。總之,中西方之間有各自的文化習慣,由此也產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因此,隨著我國進入WTO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貿易的不斷增加,我們不但有必要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前往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而且必須加強專業禮儀人才的培養,提高全民禮儀意識,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還能在現代社會的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取得良好的結果或效益。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與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