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統計學的研究對象范文
時間:2023-07-13 17:30: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簡述統計學的研究對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 目的 討論不同消化道重建手術方式對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胃腸激素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57例患有2型糖尿病合并胃癌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在手術中實施殘胃十二指腸吻合(Billroth Ⅰ式),觀察組行胃空腸吻合( BillrothⅡ式)。結果 觀察組的患者在治療后的血糖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空腹胰高血糖素樣肽-1(FGLP-1)及餐后 2 h 胰高血糖素樣肽-1(2 hGLP-1)在術后 1 個月開始較術前明顯升高,但是觀察組患者的數據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并且兩組患者治療后空腹及餐后 2 h 葡萄糖依賴性腸促胰島素明顯下降,但是觀察組下降幅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
[關鍵詞] 2型糖尿病;西格列汀;二甲雙胍;聯合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3(a)-0032-02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水平的不斷提高,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現已成為第3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疾病。胃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較高,一旦患者出現明顯的食欲減退或者發冷、貧血以及劇烈疼痛時就以屬于中晚期,而胃癌合并糖尿病的病情較為嚴重,因此有效的治療措施是保障患者健康的關鍵[1],該文主要研究不同消化道重建手術方式對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胃腸激素的影響,特選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57例患有2型糖尿病合并胃癌的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57例患有2型糖尿病合并胃癌的患者檠芯慷韻螅男性患者為30例,女性患者為27例,年齡28~70歲,平均年齡(41.5±2.5)歲,病程在6~9年。根據治療手法將這些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為29例患者,對照組為28例患者。經比較,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及性別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氣管插管全麻,開腹行遠端胃切除、Billroth 式消化道重建及 D2 淋巴結清掃術等治療,根據患者的情況選擇相應的手術方式,保留殘胃 30% ~40%。
1.2.1 對照組 該組患者在手術中實施殘胃十二指腸吻合( Billroth Ⅰ式)。
1.2.2 觀察組 行胃空腸吻合( BillrothⅡ式),關閉十二指腸殘端,殘胃大彎和上段空腸端側吻合,胃空腸吻合距 Treitz 韌帶 10~30 cm。術中常規行腹盆腔沖洗,根據術中情況放置 1~2 根腹腔引流管[2]。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后半年血糖(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以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脂、體質量指數)以及術后胃腸激素等的指標變化。
1.4 統計方法
采用 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 表示,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血糖指標的對比
對照組患者術前的空腹血糖為(14.2±1.7)mmol/L、餐后2 h血糖為(19.7±8.9)mmol/L、空腹胰島素(13.5±7.8)mu/L、糖化血紅蛋白(7.9±1.1)%;觀察組患者指標:空腹血糖(13.9±2.1)mmol/L、餐后2 h血糖為(18.1±9.2)mmol/L、空腹胰島素(14.1±8.3)mu/L、糖化血紅蛋白(8.2±0.9)%, 兩組對比血糖指標無變化,對照組術后半年各項指標分別為(8.7±1.4)mmol/L,(7.9±1.6)mmol/L、(11.88±4.7)mu/L、(7.1±0.9)%,觀察組術后半年各項指標分別為:(6.1±1.2)mmol/L、(6.4±1.1)mmol/L、(8.7±3.4)mu/L、(6.3±0.4)%;兩組患者術后指標均下降,但是觀察組的患者在治療后的各項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69 4,P
2.2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胃腸道激素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空腹胰高血糖素樣肽-1(FGLP-1)及餐后 2 h 胰高血糖素樣肽-1(2 hGLP-1) 指標,對照組為(6.2±2.3)、(13.7±3.9);觀察組為(6.1 ±2.1)、(13.1±4.2);經治療1個月后兩組患者的這兩項指標分別為:對照組為(7.2±2.7)、(17.9±3.6);觀察組為(8.3±2.6)、(23.4±3.1), 經對比發現,兩組患者的空腹胰高血糖素樣肽-1(FGLP-1)及餐后 2 h 胰高血糖素樣肽-1 指標在術后 1 個月開始較術前明顯升高(t=0.364 8, 2.364 8, P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空腹及餐后 2 h 葡萄糖依賴性腸促胰島素指標分別為:對照組為(11.5±2.1)、(15.2±2.2);觀察組為(11.7±1.9)(14.3±2.6)。兩組患者經治療1個月后的空腹及餐后 2 h 葡萄糖依賴性腸促胰島素指標分別為:對照組為(11.1±1.4)、(13.1±1.9);觀察組為(7.2±1.3)、(10.3±1.4)。對比兩組數據發現經治療后對照組和觀察組的兩項指標都明顯下降,但是觀察組下降幅度明顯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類在飲食方面也不斷在變化,過多的攝入脂肪高和蛋白高的食物,加上運動的缺乏,導致糖尿病的發生。其典型癥狀為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目前主要治療方式是對血糖進行控制,但是單純的藥物治療并不能有效的控制血糖,而且還會引起患者出現低血糖的情況。在臨床治療中,手術治療糖尿病并不普及,多數均是采用藥物治療,但是長期的藥物治療會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會出現低血糖的風險[3]。
自上世紀末Pories等[4]發現胃旁路手術可以使 2 型糖尿病的患者手術后血糖恢復正常,進而手術治療開始逐漸應用與2型糖尿病中,但是單純的減容手術術后減重會出現反彈的情況,而胃腸轉流術則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病情。
現如今,對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還是不明確,相關學者認為是腸、胰島素軸機制,其中認為 GLP-1是核心因素。GLP-1 主要由末端回腸的 L 細胞分泌,可以有效的促進胰島素分泌,進而導致β細胞分化增高,當未消化的食物過早的回到回腸,在食物的刺激下,會導致GLP-1 合成,同時導致其分泌并入血,刺激胰島素的分泌,進而降低血糖的濃度。而GIP 則是另一種“腸、胰島素軸機制”調節激素,是由K細胞分泌,進而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的蠕動,該物質也能刺激胰島素分泌,但如今飲食的不健康,高脂、高糖的大量攝入,會導致GIP 過度釋放,進而出現會肥胖、血糖升高及胰島素抵抗等情況[5]。
在該研究中,主要研究在手術過程中,實施不同消化道重建手術方式對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胃腸激素的影響,采用的是殘胃十二指腸吻合( Billroth Ⅰ式)和胃空腸吻合(BillrothⅡ式),其結果為采用胃空腸吻合的觀察組患者術后半年的血糖和胃腸道激素均優于對照組,這說明,將十二指腸和胃放空,可以降低食物對近端空腸的刺激,降低了GIP的釋放,緩解胰島素抵抗。而在沒有行轉流手術的 BillrothⅠ組患者中,由于食物依然會正常通過十二指腸及近端空腸,導致空腹及餐后 2 hGIP無變化,高濃度的GIP 對胰島素抵抗的作用依然存在,同時食物沒有提前達到回腸,不會增加GLP-1 的含量,導致降糖效果不理想[6]。
在研究中證實了胃空腸吻合( BillrothⅡ式)在治療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效果較高,可以降低患者的血糖,提高了胰高血糖素樣肽-1,但是該研究還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還需進一步研究調查。總之針對于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實施手術后,選則BillrothⅡ式消化道重建術對其血糖改善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Lund MT,Hansen M,Skaaby S,et al. Preoperative β-cel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s important for the outcome ofRoux-en-Y gastricbypass surgery[J].J Physiol,2015,593(14):3123-3133.
[2] 李慧華,郭研,謅大進 .2 型糖尿病合并胃癌行胃切除后不同消化道重建對血糖代謝的影響[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3,5(3):155-157.
[3] Manning S,Pucci A,Batterham RL. GLP-1: a mediator of thebeneficial metabolic effects of bariatric surgery[J].Physiology(Bethesda),2015,30(1):50-62.
[4] 吳鴻浩,梁輝 .膽胰分流術與胃旁路術治療 2 型糖尿病的機制比較[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2,15(1):134-137.
[5] 劉丹陽,王利,劉金華.外科手術干預后患者血糖、C 肽和糖化血紅蛋白的變化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2,12(36):155-156.
篇2
關鍵詞:統計思想;統計工作;影響
在當前我國統計工作中,認清統計的真諦、領會統計思想,對統計本身來講,有利于提高統計水平和統計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對外界而言,有利于樹立別的工作及別的理論不能取代和比擬的統計權威。
一、統計思想簡述
統計思想是指統計工作中應樹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上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基礎,是人們行動的指南,也是統計工作中應遵守的指南。這里統計思想是指統計不同于別的學科所特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樹立統計權威的基礎。
統計的總體思想使統計始終要站在研究對象的整體角度來看問題,形成了大量觀察法和大數定律等一系列認識規律。所謂“站得高,看得遠”、“把握大局”也是這種思想的體現。這要求統計工作者在工作中,做到萬變不離其宗。因為,總體資料是由作為承擔者的個體身上搜集后綜合而來的,而個體資料千差萬別,有些界限還不好判斷。這時就需要站在總體的角度,看哪些符合總體要求,哪些不符合總體要求,避免“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避免偏離統計本身的功能。
二、統計思想的幾個方面
1.均值思想。
均值是對所要研究對象的簡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幾乎涉及所有統計學理論,是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它告訴我們統計認識問題是從其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側重點不在總規模或個體,體現了數量觀和推斷觀。均值思想也要求從總體上看問題,但要求觀察其一般發展趨勢,避免個別偶然現象的干擾,故也體現了總體觀。
2.變異思想。
統計研究同類現象的總體特征,它的前提則是總體各單位的特征存在著差異。如果各單位之間不存在差異,也就不需要做統計,如果各單位之間的差異是按已知條件事先可以推定,也就不需要用統計方法。統計方法就是要認識事物數量方面的差異。統計學反映變異情況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變異”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可以說,均值與方差這兩個概念分別起到“隱異顯同”和“知同察異”的作用。平均與變異都是對同類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觀度量。
3.估計思想。
估計以樣本推測總體,是對同類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認識方法。使用估計方法有一個預設:樣本與總體具有相同的性質,樣本才能代表總體,但樣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響,在估計理論對置信程度的測量就是保持邏輯嚴謹的必要步驟。
4.相關思想。
哲學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在變化中,經常出現一些事物相隨共變或相隨共現的情況,總體又是由許多個別事務所組成,這些個別事物是相互關聯的,我們所研究的事物總體是在同質性的基礎上形成。總體中的個體之間、這一總體與另一總體之間是相互關聯的。相關概念表現的就是事物之間的關系。
5.擬合思想。
擬合是對不同類型事物之間關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個單一的關系必須依賴其他關系而存在,所有實際事物的關系都表現得非常復雜,這種方法就是對規律或趨勢的擬合。擬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趨勢,趨勢表達的是“事物和關系的變化過程在數量上所體現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預示的可能性”。
6.思想。
統計方法總是歸納性的,其結論永遠帶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規律所推廣出來的判斷不可能完全可信,檢驗過程就是利用樣本的實際資料來檢驗事先對總體某些數量特征的假設是否可信。 轉貼于
三、統計工作
統計工作應包括統計設計、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分析、統計信息應用和等D 個環節;而作為統計工作成果的統計資料顯然應包括調查的原始資料,整理的系統資料和分析的深度加工資料;統計學研究統計工作的全過程,同時也研究統計資料的可行性、可信性和可用性。3個涵義之間存在著嚴密的辨證關系。
統計工作的5個環節中,設計是基礎,說統計學是方法論的科學,最主要的就體現在統計設計上;統計工作能否達到目的,關鍵也在于設計。若把統計工作看作是產品生產過程,統計設計就相當于產品設計,統計調查就是施工,統計整理就是組裝,統計分析就是質量檢驗與分析,統計信息應用與就是廣告宣傳與銷售。每一環節都具有很強的技術性,但設計和分析是技術性、理論性最強的工作,統計的特殊功能也主要體現在這兩個環節上。統計設計實際上是告訴操作者怎樣去調查,怎樣去整理;分析與信息就是告訴用戶統計可以達到什么目的,而這些目的是別的專業達不到的。發達國家為什么對統計如此重視,聯合國為什么專門設立統計委員會,關鍵也體現在這兩個方面。
今天的社會,統計已相當發達,無論是資料搜集方法研究,還是統計規律研究,其目的都是為了認識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或者說認識統計總體。統計工作者從調查開始到整理出對外服務的系統資料,這一過程使人們對統計總體的外貌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如果我們能再從數字后面找出內部特征,就能總結出現象發展的規律性,結合社會經濟運行的法則,就可以提出管理社會經濟的有效建議。統計指標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系統,由統計指標所核定的數量是有科學涵義的,指標之間是有嚴密分工的。因此,統計分析是別的分析所不能比擬的。
四、統計工作如何改進
統計學雖然在20 世紀已經取得了無可比擬的偉大成就, 但還沒有成熟為一個具有完整穩固基礎的知識領域, 因為就統計學的研究對象而言, 其所能涉及到的范圍是如此之大、我們所面臨的未知是如此之多而不得不需要不斷夯實和拓展其學科基礎, 以保證統計學定量認知的職能與功能。所以, 從人類不斷增加和提高的對統計的要求出發,我們要更強調多學科的交叉與相融, 要不斷汲取其他相關學科例如數學、復雜系統科學、混沌學、仿真學、計算機學等的最新發展成果來補充、拓展統計學的基礎, 否則,統計學的發展就會缺乏生命力, 就會裹足不前。
在市場經濟時期,全面系統的統計工作卻需要具有一定統計業務基礎、專業技術和相對固定的統計人員來完成。相對穩定的統計隊伍,可以積累經驗,為企業管理做出更大、更快捷的貢獻。如果責任心不強、上進心不足、業務素質低下,勢必貽誤正常工作。統計人員要善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才能勝任本職工作。同時,企業單位,行業系統,尤其是企業集團需要具有責任心、富有時代感,并有開拓創新精神與較高業務素質,能帶領同事一道學習與工作的統計負責人。
在這種情況下,統計人員應自尊,要自信、自強,方能自立。統計人員務必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爭取創新,多出成果。與此同時,企業領導和有關部門,也應為統計人員創造機會,組織他們學習統計知識及相關的業務知識、法律制度和微機知識,支持他們參加統計工作會議,鼓勵統計人員參加業務水平和技術職稱的考試,引導他們積極提供統計資料,主動參與企業管理,對工作積極并有較大貢獻或較快進步者,應該及時給予表彰。
隨著社會的發展,統計學在我國的地位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受重視,統計思想體系也越來越完善,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的統計工作將會不入更高的一層臺階。
參考文獻:
〔1〕思想探討[J].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06,(04)
篇3
[關鍵詞] PDG教學法;眼科學;眼科專業
[中圖分類號] R-0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12(a)-0166-02
眼科學是一門專業性強,醫學生學習掌握有一定困難的臨床專業課[1]。眼科學中疾病種類繁多,理論內容專業性強,對眼科專業的學生來說,透徹地學習難度比較大。如何能合理運用教學方法,極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明顯提高教學效果[2-3],本項目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并考慮學院自身教學條件的基礎上作了一些嘗試。“問題-討論-指導”(problem-discuss-guidance,PDG)教學法是教師提出問題或提供案例,讓學生在查閱資料和自學的基礎上進行討論,教師給予指導和總結[4]。PDG教學法的運用是聯系理論與實踐的一座橋梁,更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本院眼耳鼻喉專業2009級學生38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8人,平均年齡(23.12±1.46)歲。所有學生均掌握了一定的眼科學知識,具備眼科學基礎能力。
1.2 方法
1.2.1 教師在比較重要的眼科疾病中選擇青光眼和白內障兩章內容,學生對這兩個疾病均非常重視、臨床應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采用傳統教學方法的是青光眼一章,采用PDG教學法的是白內障一章。
1.2.2 在PDG教學課之前,教師提前準備1例典型的臨床病例以及一些問題,在上課前3天將病例布置給學生并分組,每個班分成4組,每組9~10人。每組同學要在課前預習教材的相關內容,根據教師提供的病例通過查閱白內障的相關文獻和資料自主學習,并要求每位同學制作一章PPT。
1.2.3 在問題討論之前,教師先將病例簡述,然后將問題以PPT的形式投放給學生,并說明討論時間和要求,學生開始根據所查閱的資料進行討論,40 min后,每組推選1~2名同學闡述該小組對相應問題的討論意見,另外三組同學可以對該小組成員進行提問,該小組同學要進行回答。討論時,教師在各組間進行巡回指導,在學生討論出現偏差的時候,教師應把握好討論重點,必要時對重點和難點內容進行提醒。
1.2.4 在討論結束后教師針對各組學生的表現進行整理并分析,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足,結合病例,進行重點的講解以及難點的剖析,并對本次課內容進行全面總結,使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1.3 統計學方法
課程結束后學生通過無記名方式填寫問卷調查。在期末,統計在相同難度和分值的試卷中兩章內容取得的成績,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PDG教學法的滿意程度
PDG教學課程結束后,學生填寫調查問卷并進行統計,在各項調查中,學生的滿意度均較高(表1)。
表1 PDG教學法的滿意程度[n(%)](n=38)
2.2 兩章內容期末考試成績的比較
兩章內容分值均為20分。傳統教學方法中,學生平均成績為(13.12±7.68)分;應用PDG教學法的平均成績為(17.10±8.33)分;兩種教學方法的成績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醫學教育教學模式改革面臨不斷的更新,臨床理論實踐教學改革也在有步驟地實施著。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任務主要是通過教師對課程的組織和實施得以實現的,所以教師決定著培養人才的質量[5]。作為醫學教師,不但肩負著傳授知識的任務,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作為一名醫生的天職以及人文教育,對醫學生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時代的醫學人才,面臨飛速發展的醫學進程,要求不僅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精湛的醫學技術和創新能力,而且還要有高尚的醫德。在改革教學方法的同時,更多地滲透醫學的人文知識,使學生收益匪淺。
眼科學是一門發展迅速、實踐性強的臨床醫學課程,新教學模式實施后理論授課課時更為緊張且內容繁多,在見習課中,重要體征也難以讓每位學生觀察清楚[6-7]。目前眼科學在眾多的臨床教學中并不是重點,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在畢業后擔任眼科醫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不愿用太多時間學習眼科學,但是眼科學中有很多疾病都與其他學科息息相關,所以我們將繼續改革教學方法,將其應用在非眼科專業的學生中,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掌握眼科學內容。
PDG教學法是將理論教學的單向講授改為互動教學,學習的內容著重于實踐性具有現實意義[8]。本研究發現此教學方法的一些優點:①優化了教學過程,突出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學習積極性較高,興趣濃厚;②PDG教學法將傳統的講授法轉變成互動式教學,使教學變成“授人以漁”的過程;③課前學生對病例的分析可以使學生掌握一種分析病例的方法,課堂上學生通過代表發言及回答其他組學生的提問,主動思考,增強了理解問題的能力和反應能力。同時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增加,對每位學生的個性和能力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教學更加有針對性。經過對實驗結果和數據的分析發現,PDG教學法在許多方面都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從而增強了教學效果,同時使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掌握有了顯著性提高,通過學生的平時表現以及考試成績可見,PDG教學法對眼科學的教學改革發揮了積極作用,值得臨床教師探討。
[參考文獻]
[1] 李鳳琪.眼科臨床教學的體會[J].現代醫藥衛生,2010,26(6):1120.
[2] Michaelsen LK,Michael S,Dean XP.Team based learning:small croup learnings next big step[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2008:1-99.
[3] Zgheib NK,Simaan JA,Sabra R.Using team-based learning to teach pharmacology to second year medical students improves student performance[J].Med Teach,2010,32(2):130-135.
[4] 許虹.PDG教學法在中西醫癥狀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05,38(4):292-294.
[5] Abraham RR,Vinod P,Kamath MG,et al.Learning approaches of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to physiology in a non-PBL-and partially PBL-oriented curriculum[J].Adv Physiol Educ,2008,32(1):35-37.
[6] 馬文豪.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眼科學教學質量[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1999,21(4):708.
[7] 陳嘉瑩,鄭小薇,徐威,等.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改進影響眼科學見習質量的因素[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4,18(3):16.
篇4
關鍵詞:組織生態學;外部機會;職業遷移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1-0010-03
近年來,對職業遷移(包括工作、薪酬、職業等)問題的研究受到了社會學和經濟學的重視,并且隨著組織生態學尤其是組織經濟生態學的迅速發展,逐漸引起了生態學的關注。對職業遷移問題研究的視角頗多,所得出的結論也存在諸多差異。一般而言,按職業遷移的形成因素及勞動力市場結果的決定因素可以歸為三類:1.個人特征論;2.工作和組織特征論。3.個人與工作的匹配過程特征論。
一、個人特征論
Blau and Duncan 1967,Beeker(1975),SeweU&Hauser(1975),Granovener(1981),Antel(1986),Levine(1993)等人主要是從人的技能與人力資本的角度出發,認為職業遷移是由個人特征因素決定的。有關的個人特征如社會經濟背景、教育、在職培訓等決定了職業分布(The distribution of ioh)及工作報酬。個人的知識、技能水平、個性等狀況決定了個人對不同工作的偏好程度,正是這種偏好決定著人的職業遷移行為。
個人特征理論認為,個人特征對職業遷移具有重要影響,看到了職業遷移中屬于個人因素的一面,對微觀職業遷移行為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但它把個人特征看成產生職業遷移的決定因素,忽視了組織因素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受到了工作與組織觀點論者的批判。
二、工作與組織觀點論
工作與組織觀點論者(spencel974,Thurowl975,S&rensenl977)彌補了個人特征論者在職業遷移研究問題上的缺陷,他們認為,有關工作和組織的特征決定了工作報酬與職業遷移,在他們看來個人特征僅僅只是一個影響因素,而非決定性因素。與個人特征相比,職位特征對報酬的決定作用更大,個人總是試圖搜尋更高報酬的工作并努力使自己與工作要求相匹配(Mo~ensenl986)。當在職工作者不滿意現有工作或者期望到別的地方找到更好工作時,他們就會產生職業遷移行為(Halabyl998;klein,Spady&Weissl991)。企業組織規模大小,發展機遇以及企業內部崗位設置與職責要求等都是影響企業員工產生職業遷移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同企業的比較,包括工資待遇、福利、企業文化、對人才的重視程度、提供給員工的發展空間大小等方面,都會對職業遷移的產生影響。比較差異越大,職業遷移的可能性越大。
三、個人與工作的匹配過程特征論
工作與組織觀點論者在研究職業遷移行為時雖然已經引入了“外部機會”這一因素,并且也對外部機會對工作時間長短的影響效果進行一些預測,但他們并沒有對其進行檢驗,因此他們的結論有待進一步驗證。此外,他們的研究也僅僅只是一個靜態研究,缺乏動態分析,HeatherA.Haveman(1994)彌補了這一缺陷。
HeatherA.Haveman從組織角度動態地研究了組織變遷對職業遷移的影響。他認為,職業遷移的核心機制是勞動力市場結構變化過程中出現的職位空缺和職位消亡,而產生職位空缺和職位消亡的根本驅動力是組織的建立和消亡。因此,他在研究中論證了組織的建立、消亡和兼并對工作及職業變遷的影響,即組織建立創造就業崗位。而組織兼并和消亡毀掉或減少就業崗位。他的研究將有關職業遷移的研究帶人了更微觀的領域,以前的研究只注重組織變遷對組織本身及社會的影響,而他將組織變遷與職業變遷兩者結合起來研究,并論證了兩者的聯系。
個人特征論與組織特征論在研究職業遷移行為時,兩者都簡化了人與工作的匹配過程,忽視了個人對工作的評價以及組織對個人的評價中存在的一些不確定因素,如信息搜尋、遷移風險、待鑒定的合約價值等。工作搜尋理論對不確定因素下的職業遷移及人與工作的匹配進行了研究,彌補了這一缺陷,并進一步研究了產生職業遷移的原因。
四、基于組織生態學視角的職業遷移理論
(一)組織生態學研究簡述
生態學在組織理論研究中的應用被稱為組織生態學,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從社會學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組織理論,運用生態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概念、模型、理論和方法對組織結構及其所受環境影響進行研究。
組織生態學認為,組織生態系統是由組織共同體與其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統,跨越傳統的產業邊界。這里的“組織”包括營利性的企業組織和非營利性的其他各類組織。由于組織生態研究領域學者的專業學術背景不同,所研究的問題各異,因此,提出的概念、采用的模型、分析的方法也有差別。
國內在應用組織生態的概念時存在不一致性。如在一些文獻中,分別用“組織生態”、“人口生態”、“種群生態”、“企業生態”、“商業生態”等不同的術語來分析大致相同的研究對象,產生了一定的概念混淆,更多則稱為企業生態學。
公認的組織生態學開山之作是Hannah和Freeman在1977年發表的論文《組織種群生態學》。他們認為,在一個特定邊界內的,具有共同形式的所有組織構成種群。那些同處于一個種群中的組織對環境的依賴程度的不同影響著這些組織的活動方式及其結構。1988年,Carroll主編的《組織的生態模型》(“Ecological Model 0fOrganizations”)出版,對組織生態學從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起十年間的成果作了歸納,收錄了十個經驗研究和兩個理論研究的成果。1989年,Hannan和Freeman合著的《組織生態學》(Organizational Ecology)對早期組織生態學的理論、方法和經驗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的總結。1990年,Singh編輯的《組織演化:新方向》(OrganizationalEvolution:New Directions)提出了由生態向演化轉變的思想。1992年,Hannan和Carroll出版的《組織種群動力學:密度、合法化與競爭》則對組織種群動力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并進行了實證與模擬分析。認為環境所能夠提供的資源量有限,種群內的組織必然會以不同的方式展開資源競爭,并且因所占有的資源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創建率、變化率和消亡率、綜合表現出不同的密度依賴性。1994年,Baum和Singh編輯的《組織的演化動力學》側重討論了組織演化的層級本質,比較詳盡地說明了演化的思想,并且開始嘗試著去整合對不同層次演化問題的分析,并據此把收錄的文獻分成了四個層次遞進的部
分,即組織內演化、組織演化、種群演化和群落演化。1995年,Carroll和Hannah出版了《產業中的組織:戰略、結構與選擇》一書,對多種產業的演化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實證研究。1999年,Aldrich的《組織演化》,從組織演化的角度對組織生態問題作了進一步的分析。2000年,Carroll和Hannah再度合作,出版了《公司與產業的種群統計學》一書,借鑒統計學的方法深化了組織生態學的研究。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借鑒現代生態學的理論成果,西方組織生態學將研究的對象拓展到包括組織內單元、組織、組織種群、組織群落和組織生態系統,這樣一個遞進的層次系列。并運用生態位的概念具體描述了一個種群和其他所有種群不存在競爭的特定資源空間。用“生態位重疊”和“生態位寬度”描述了種群間的競爭。2002年,Baum在出版的《組織指南》一書中,則按照組織內、組織和組織間三個層次對組織生態學研究的成果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和分析,并提出了各個專題未來研究的方向。
(二)生態學在職業遷移研究中的運用
Takako Fujiwara-Grcve(2000)對外部機會進一步作了深入研究,他認為,組織生態是影響工作者外部機會期望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并運用了匹配理論和評價理論對員工外部機會期望是如何受組織特征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他認為,不同企業生存發展的環境構成一個相互影響制約的生態系統。組織內的各個因素。如組織規模大小、就業結構、就業人數、員工知識技能水平構成等都受到了組織生態的影響。組織生態構成豐富,包括行業分布、行業互補性與替代性強弱、企業組織數量與規模等,Takako Fujiwara-Greve(2000)在其研究中,根據這些因素的重要性與顯著性做了取舍。在《Organization E-colojy and Job Mobility》一文中,他將組織規模分布的特征歸結為兩個方面:組織的多樣化,即只考慮組織數目的多少。而不考慮組織的規模大小;組織的不均衡性,即只考慮規模大小,而不考慮組織數目的多與少。同時他從職業遷移的產業部門遷移和地域遷移兩個視角來研究,在此基礎上作出四個假設:
假設1:一個產業內組織差異化越大,產業內的職業遷移越多,產業間的職業遷移越少;假設2:一個產業內組織不均衡性越大,產業內的職業遷移越多,產業間的職業遷移越少;假設3:一個地區內組織差異化越大,產業內的職業遷移越多,產業間的職業遷移越少;假設4:一個地區內組織不均衡性越大,產業內的職業遷移越多,產業間的職業遷移越少。
Takako Fujiwara-Greve從NLHS(Norwegian Life HistoryStudy 1991)獲得了研究職業遷移所需要的相關數據,對提出的幾個假設一一進行了實證研究并予以檢驗,結果證明了假設盼合理性和正確性。通過研究作者還發現,不均衡性比多樣化在影響職業遷移方面作用更大;組織生態對產業內的職業遷移具有重要影響,但與個人教育水平相比,對產業間的職業遷移較小。通過研究還預測到同一部門內組織多樣化越大、組織不均衡性越大,部門內的職業遷移越多,而部門間的職業遷移越少,并從產業角度和部門角度搜集了相關數據驗證了這種預測的正確性。
Takako Fujiwara-Greve對職業遷移的研究注重了外部性機會結構對職業遷移的影響,將組織生態看成這種外部性機會結構組成的一個決定性部分,對現代職業遷移的組織生態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和借鑒意義。
篇5
(一)課程設置和學分比例有欠合理
獨立學院建校時間短,人員大部分來源于母體學校,有些到目前都沒有達到教育部“獨”的規定,而且設置的專業大多是根據某一行業、某一崗位群的人才需求,以及對通識教育概念理解的偏差,廣立學院通識教育在課程設置等方面與母體學校存在同質化傾向,由于近年招生人數猛增,疲于增加課程數量(新增課程或者多開重復班)滿足學生的選課需求,為達到一定數量來滿足學生的選課需要,課程開設較為隨意,盲于追求數量化,部分學院已經嘗試開通網上課程滿足學生。目前有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等4所獨立學院開設網上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如爾雅通識教育)。廣立學院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總學分一般為50學分左右(按總學分160計算,通識課程所占比例為31.3%)。其中,通識必修課程基本按照教育部的相關指示文件設置,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職業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體育、安全教育、軍事訓練等,課程學分大都達到40學分左右(占總學分的25%)。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即公共選修課程,一般僅占通識10分左右(占總學分的8.3%),與其他公辦院校(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占總學分15%左右)相比,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學分比例明顯過小,不能體現“培養全人”的教育理念。
(二)課程內容和效果未如人意
廣立學院鑒于師資等方面的原因,對于通識教育課程顯然并沒有花太多精力去研究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課程體系,加上學生人數的激增,同時相當部分的通識教育課程在教學內容側重三點:一是按照專業課程的標準選取教材或教學內容,嚴格按照專業知識體系上課,將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化;二是將通識教育課程庸俗化,表現為把專業課程中最簡單的、學生最有興趣的內容挑選出來糅合在一起,使課程內容變得支離破碎。三是不能根據廣立學院學生的特點授課,存在教學耗時過大、教學方法和上課形式不靈活、學生不感興趣等。因此通識教育出現:必修課程課時量太大,學生上課選修課程中但仍舊出現“想上的課程選不上,選上了的課程不想上”,導致學生把通識教育課程當做“雞肋———食之無味,棄則不能”,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甚至出現學生課堂出勤率低的現象。同時,師生對待通識教育課程也出現偏差。據調查,學生對通識課程的學習從學習目的、學習方式到學習內容的選擇都充滿了強烈的功利色彩。學生選擇通識課程的重要標準是“課程是否有用”,僅次于自己的興趣。教師在通識教育課程中習慣以蜻蜓點水般的方式簡述某學科內容。比如藝術類通識課程多以聽、看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藝術作品賞析或者評論,可試想學生根本不了解有哪些藝術風格或者流派,更無從了解流派對應的特征,所謂藝術評價和賞析,只能是流于形式,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留下要么枯燥無味,要么云山霧罩,引起學生的共鳴、陶冶學生性情、提高人文素養更無從談起,教學效果無法盡如人意。
(三)課程組織和管理不夠規范
除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立思政部(或社科部)專門負責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以及相關課程活動的開展以外,目前廣立學院的通識教育均沒有設立專門的通識教育課程管理機構,基本是由學校的教務處(或者教務部)之類的行政部門對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設計、排選課、課程設置審查、成績管理等進行管理,而教務處(或者教務部)由于本身承擔著學校繁重的日常教學管理工作,甚至負責常規的科研管理任務,很難分出多余的精力對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進行嚴格的審核和論證,使得獨立學院通識教育管理表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課程審核不嚴,缺乏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論證,教學信息反饋機制不健全(教學信息員是按專業進行設置,而通識教育選修課程是全院性選修課程,沒有信息員),未能及時收集學生對通識教育課堂的評價意見;二是課程時間安排“被邊緣化”,常常是在專業課程安排完之后才開始進行“穿針插縫”安排,時間常常是在學生上課效率較低的下午或者晚上,甚至是周末。三是課程組織由多個部門一起完成,比如廣立學院通識必修課程中思想政治課由社科部負責;大學語文由中文系負責;大學英語由外語系負責;計算機課程由理學系負責;體育課由體育系負責、大學生心理健康等由學工處負責,通識選修課程由教務處負責。這種組織形式有利于發揮各系、部的專業優勢,保證通識教育必修課程的開設質量,但是通識選修課程只有教務處負責,缺乏與其他系、部的有機聯系,不便于交流溝通和資源共享。
二、轉型發展中廣立學院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策略
廣立學院通識教育如果仍然盲目跟母體學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顯然無法凸顯自己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特色,從而導致學生在就業市場中因為缺乏核心競爭力,往往被迫置于母體學校學生的背后等候用人單位的挑選。因此廣立學院應從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具有廣立學院特色的通識教育教育課程體系,顯然更有助于轉型發展背景下學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一)深層認識本質,明析通識教育目標
李曼麗在《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中從通識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三個角度來界定“通識教育”內涵的表述獲得國內眾多學者的認可“就其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應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可見,通識教育本質在于完善知識結構、陶冶個人情操、培養合格公民,進而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全人”。基于對通識教育本質的正確認識,廣立學院應摒棄“通識教育只是專業教育的附庸”和“按人設課”的陳舊觀念,轉而應該以“全人”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進而確立通識教育課程目標:通識教育課程目標不在于如何培養學生成為某一學科領域的專家,而是學生學習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藝術類課程、人文類課程以后,在他成為某一學科領域專家或者某一行業優秀人才的同時,也成為一名具有一定明辨是非、人文關懷、審美能力的完整的、合格公民。因此,廣立學院應加大對通識教育概念理解的普及力度,讓師生充分認識通識教育的本質,從而有利于: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全局上構建多層次、合理化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授課教師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以及教學方式能夠積極進行調整,學生在修讀通識教育課程中能夠認真對待,并積極參與課程活動。
(二)確立設置原則,構建合理課程體系
為改變廣立學院通識教育的現狀,設置具有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首當其沖。首先從“可開設”與“應開設”進行雙方面的考慮,從課程框架上完善“應”開設課程體系,各系在“應開設”課程總體框架指導下,從“可開設”課程入手,逐步創造條件,并配套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向“應開設”課程靠攏。其次,以知識的普及性、趣味性和實用性為原則,改革通識教育教學內容,將原系統課程改為核心專題,合理縮減學時。對于通識教育必修課程,以教育部相關文件為指導精神,把握“不變”與“可變”的尺度,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和改革。其次從學情需要設置通識教育課程,廣立學院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夠扎實,學習自主性不夠強,容易造成對前途的困惑和自我否定等心理負擔,在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其接受的考驗會更加嚴格,因此在通識教育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設置能夠培養他們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自我調整能力的課程,在課程中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業能力、道德素質、個體素質得到多方面提高顯得尤為必要。相比通識教育必修課程中設置大學外語、計算機、思想政治、大學體育等課程的統一,在通識教育選修課程中,除了設置傳統的以拓展人文視野、培養審美情趣的“人文藝術模塊”以外,應開設“心理健康模塊”、“協調溝通模塊”、“生涯規劃模塊”“自然科學模塊”等有助于學生打破“就業困境”獲得提升。同時積極開展通識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通識教育氛圍,擴大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學分比例,允許學生跨系跨專業修讀專業課程轉換為通識教育學分等,給予學生更大的選擇空間,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和興趣選擇課程修讀。
(三)完善課程內容,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廣立學院理應從培養“全人”的教育理念出發,鼓勵教師打破知識體系的限制,將大學分課程以“專題教育”或“問題中心”方式設置小學分系列課程,使更多的課程可以實現一個學期內循環開設,既緩解通識教育課程過少而引起的“無課可選”的現象,也滿足了學生最大限度實現多學科知識綜合的需要。一是鼓勵年輕教師積極改革教學方法,將傳統的課堂講授與啟發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相結合,同時重視加強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將課堂教學與課外生活實踐結合。二是利用企業辦學的優勢,采取“請進來”方式,由學院邀請著學者、行業專家到學院開設就業、創業講座,創造條件開設網上課程(爾雅通識教育、網易公開課)等,增加學生與名師、名人接觸的機會,開拓學生的視野,然后由管理部門統計學生聽講座的情況而認定學生的通識課程修讀情況。三是以“契約化管理”形式尋求具有高職稱的外聘教師(包括退休教師)或者具有豐富從業經驗的行業人員開設特色系列課程,并適當安排本院年輕教師以助教方式參與教學、聽課、管理等,以此培育具有學院特色的經典課程,幫助年輕教師逐步成長。
(四)重視制度建設,規范教學管理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