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源開發及管理范文
時間:2023-07-27 17:01: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旅游資源開發及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古絲綢之路曾經的輝煌,既是陜西新時期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動力和壓力。陜西旅游業的發展,需要產業的更加完善,而旅游產業結構的發展需要背后豐富的旅游人力資源作為支撐,因此進行陜西旅游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勢在必行。然而在陜西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旅游人力資源在規模與結構、需求與供給、開發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問題逐步凸顯。因此加強旅游人力資源管理,建設一支持續健康發展的旅游人才隊伍,已成為陜西各級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企事業單位的要務。
一、陜西旅游人力資源發展現狀及問題
盡管陜西旅游人力資源規模不斷壯大,但其發展速度遠遠低于旅游業的發展速度,從某種程度上說明旅游人力資源有效供給的增長速度跟不上旅游業的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增長速度。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層次人才供給不足。近幾年,陜西旅游業發展對高層次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增長,人才結構性短缺狀況逐步明顯。雖然陜西旅游業充分發揮其帶動功能,吸收了不少勞動力,但陜西旅游業急需一些既懂外語又熟悉業務、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擅長旅游項目開發與規劃、景區點管理、旅游休閑度假、會展旅游、旅游商品開發等專業技術人才,這種高層次旅游管理人才庫還沒有在陜西形成。
2.人才流動過度無序。由于旅游業綜合性、季節性等特點,旅游業員工流動率一直保持較高水平。其原因在于,旅游業是服務性行業,工作時間長且常年節假日加班,收入不高。旅游人員在較低的薪酬體系下,很難體會到公平感。當其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可以在其他領域有更好發展時,他們選擇離職。對任何行業來說,頻繁的人才流動會造成員工的緊缺,高級管理人員的流動,往往會帶走管理層的骨干,從而影響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3.旅游人才開發缺乏整體規劃。陜西省目前對旅游人才的培養、引進缺乏長期規劃與統一協調。要使旅游業健康持續發展,必須對旅游人力資源開發進行整體規劃和布局。旅游人力資源的開發關系整個陜西旅游業的發展,它涉及到旅游業的各個部門,只有依賴行業協會、旅游院校、培訓機構以及旅游企業的共同合作,才能培養出契合行業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
4.旅游人才培養模式有待創新。從教育的角度來說,現在陜西擁有旅游管理專業的高校都存在專業設置趨同,培養目標、課程、教材區分不清,造成旅游專業人才不“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在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等方面難以適應旅游業的需求,這就造成人才的培養和市場需求不匹配。旅游業是一個交叉性、綜合性很強的專業,但高校的課程設置不能體現出這一點。再加上人才流失和招生困難同時存在,本科和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流出比例較大,因此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二、陜西旅游人力資源問題的原因剖析
造成陜西旅游人力資源存在以上的問題是多方面的,既有所處社會環境的影響,如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又有旅游業本身在人力資源開發的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旅游人才開發正確而足夠的認識。盡管陜西旅游業取得快速發展,但相應的觀念卻滯后于行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才的培養。在實際工作中,旅游人力資源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重視,旅游企事業單位在對人力資源開發方面的時間和資金投入有限,制約了旅游人才的培養。
2.社會存在觀念上的偏見。現實中很多人認為旅游業是“吃青春飯”的行業,工作不穩定,旅游業從業人員很少把旅游業作為終身的職業目標。這就是旅游業年齡結構不合理和人員流失嚴重的原因。
3.旅游人才管理機制不完善。近年陜西省旅游業積極探索適應行業發展的人才機制建設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人才的進出機制、評價機制、培養機制、激勵機制方面需要進一步的努力。首先,人才的進出機制不完善。現在,旅游部門只對導游設立了門檻,對旅游業的其他從業人員,沒有相應管理手段;對導游的管理也只是放在“入口關”,后面缺乏相應的管理,所以導致社會對旅游服務和管理人員的從業資格認可程度較低。其次是人才評價機制滯后,旅游人才的晉升程序、考核手段等方面的建設不完善。第三,人才培養缺乏長效機制。旅游企業應重視對員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根據員工的特點,進行定向培養,加強培訓的持續性。因此,建立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是迫切的。
4.旅游人力資源激勵機制尚不到位。其一是旅游企業薪酬水平偏低,導致很多畢業生不愿意進入與旅游業相對口的行業,人員流動性大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服務與管理。其二是激勵手段單一,旅游部門對員工的激勵主要集中在導游這一塊,激勵以物質為主,總體上缺乏層次合理、形式多樣的手段,對員工的需求了解不多,難以形成有效的個性化激勵。因此,健全激勵機制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三、加強陜西旅游人力資源建設的途徑及建議
1.改進和優化旅游人力資源運行管理機制。首先,建立統一、貫通的市場體系和服務體系,構建完善的旅游人才市場包括建立網上人才市場,由政府進行供求關系的調控。其次,完善現有資格考試與崗位認證制度,推行旅游管理人員與從業人員職業技術等級評定與考核制度,進一步規范旅游人力資源的評估工作。最后,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提高員工的積極性,有效的利用人才。
2.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建立吸引人才的長效機制。要提高認識,更新觀念,營造尊重人才的環境。各級旅游管理部門、各旅游企事業單位把旅游經濟的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旅游經濟的發展緊緊地依靠著人才,旅游人才的發展必然影響著陜西省的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尊重人才,建立吸引人才的長效機制。
3.搭建旅游人力資源交流平臺,促進旅游人才有序流動。首先,建立專業的旅游人才交流市場。引進人才必須要有一個規范的,活躍的人才交流市場作為依托。可與陜西省人才市場等專業人才市場合作,借助其現有人才交流平臺,開設旅游專業人才市場。其次,建立旅游人才庫,特別是中高級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人才庫,才能保證人才的有序流動。只有充分依托人才庫,才能向旅游企業提供人才推薦和相關服務。
4.建立系統、規范的旅游教育服務體系。整合各級旅游管理部門、院校、企業、社會培訓機構等多方面的資源,建立層次分明、定位清晰,各有分工、互有補充的分級培訓體系,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后備人才力量。首先,應該加強旅游教學機構合作,抓好旅游教育專業優化組合。充實陜西省旅游教育資源,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陜西省教育合力。其次,促進校企交流,提升旅游院校的自主培養能力。學校應該充分引進企業資源,讓企業優秀員工到高校進行專題講座,或指派學校的老師應該到企業掛職鍛煉,實現校企合作、資源整合。最后,強化內外合作,抓好短期的專題培訓。注重與國外的旅游機構合作,引用學習國外的管理模式等,但引進時要注意“為我所用”,立足于陜西的實際情況,不能照搬。
陜西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在參與區域經濟合作與交流方面擁有著眾多優勢。作為旅游資源豐富、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中原腹地,陜西更應該對旅游人力資源進行合理優化和配置,構建一支儲備優良的人才隊伍,為陜西的旅游經濟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吳春華,溫志強.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2]劉曉紅,李國平.旅游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溢出效應研究――關于西安市的實證分析[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3):57-60
篇2
關鍵詞 聊城東昌湖 水體旅游資源 開發現狀 現狀分析
1研究對象
山東省聊城東昌湖水體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水體旅游資源
凡能吸引旅游者進行觀光游覽、體驗參與的各種水體及水文現象,我們都可視為水體旅游資源[3]。湖泊按照其成因分為構造湖、冰川湖、火山口湖、河跡湖、風蝕湖、人工湖等。我國的湖泊數量很多,各有特色,如今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很多湖泊都陸續被開發。本文中的研究對象――山東省聊城東昌湖,按其成因就屬于人工湖泊。
2.2 聊城東昌湖水體旅游資源的概況
東昌湖位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聊城西南市區,面積為4.2平方公里,水深3-5米,比杭州西湖略小,為濟南大明湖的五倍,是我國北方非常罕見的人工湖泊。現以東昌湖為中心已建成了20.6平方公里的4A級東昌湖風景名勝區。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體,形成了聊城獨特的水城特色。水最具有親近性和參與性,水上游覽活動項目的開發可以給旅游者帶來更好的體驗[4]。東昌湖景區三為一體的整體空間格局內建筑景點錯落散布,使其水上游覽活動項目的開發更具特色。
2.3 聊城東昌湖水體旅游資源的開發現狀分析
2.3.1 東昌湖的開發現狀
(1)東昌湖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在所調查人數當中,持肯定態度的占大部分,但持否定態度的人數也不少,說明東昌湖開發現狀并不十分完善。
(2)東昌湖水體旅游活動內容現狀
表1:東昌湖水體旅游活動內容(n=200)
由表1可以看出,東昌湖水體旅游活動的內容已不能滿足多數人。
(3)東昌湖開發管理現狀
據調查可知,政府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東昌湖水體旅游資源開發的管理。
(4)開發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
表2:東昌湖的開發過程中生態環境的保護(n=200)
由表2中中的數據說明在東昌湖水體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是很理想。
(5)當地居民對東昌湖開發現狀的看法
據調查得知,絕大多數當地居民對于開發利用東昌湖水體旅游資源是認同的。很少當地居民認為對此的開發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表3:東昌湖的開發對周圍居民生活環境的影響(n=200)
由表3得知,大部分居民認為東昌湖旅游資源的開發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環境。
(6)制約東昌湖水體旅游資源開發的因素
據調查得知, 制約東昌湖水體旅游資源開發的因素較多,但制約東昌湖水體旅游資源開發的主要因素是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差、沒有錢。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一、聊城東昌湖水體旅游資源開發中,一些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政府管理不到位。二、水體旅游活動項目的開發無論是在深度還是廣度方面都迫在眉急。三、聊城東昌湖水體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環境保護不到位。
3.2 建議
(1)優化管理,引入市場機制籌措資金,完善基礎設施。(2)樹立環保意識,注重生態教育。(3)積極開展宣傳促銷工作
參考文獻
[1] 冉斌.我國休閑旅游發展趨勢及制度創新思考[J].經濟縱橫,2004(2).
篇3
關鍵詞:體育旅游;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山西省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7-0209-04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旅游活動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逐漸從靜態的觀光旅游向動態的參與性、娛樂性、休閑度假型旅游發展,各種彰顯個性的 “特色旅游”亦逐漸興起。體育旅游以其新穎的理念、現代的方式、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等特點,迎合了21世紀居民的消費潮流,作為一種全新的休閑方式已成為居民新的消費熱點。山西省作為旅游資源大省,擁有豐富的體育旅游資源和廣闊的市場需求,如何對山西省體育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打造具有吸引力的體育旅游產品,促進山西省體育旅游健康、高效、快速的發展,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體育旅游概述
(一)體育旅游內涵
目前,學術界對體育旅游的概念有多種解釋,現有的體育理論和旅游學理論對此還沒有統一的定義。1992年,英國學者Hall先生將體育旅游定義為“為了參加或參觀體育活動,離開日常生活范圍的非商業性旅游”。1995年,日本的原田宗彥先生將其分成“以參觀體育活動為目的的旅行”和“以參加體育活動為目的的旅行”兩大類。1996年,國外有學者把這兩點綜合起來,提出了“體育旅行,是指將參加體育活動或觀看體育活動作為目的的人們,從暫時離開日常生活范圍起,到返回日常生活范圍止的一種活動”的觀點。2000年,我國《體育大辭典》中新增的“體育旅游”辭條亦將體育旅游分為觀賞性、參與性兩類,是“以欣賞、觀看或參與體育活動為內容的旅行游覽活動”。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體育旅游不僅是指以從事各種體育娛樂、健身、競技、康體、探險等活動為內容的旅游,還指體育專業人士或體育愛好者以參與和參觀體育競技、體育盛會及體育交流等為目的的旅游活動。
(二)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及其分類
我國地域遼闊,有著得天獨厚的體育旅游資源,如高山、雪山、草地、江河、湖泊、溝壑等,是登山、攀巖、漂流、速降、滑雪、劃水等體育旅游的極佳場所和豐富資源。如何使這些資源變成吸引旅游者的體育旅游實體,為旅游業帶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就是體育旅游開發的目標。根據體育旅游所追求的目的進行劃分,可以將體育旅游資源分為下面四種類型(見圖1)。
二、山西省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山西省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又是華夏文明的搖藍,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享有“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之美譽。山西省旅游資源不僅數量多,而且品位高,體育旅游資源儲備也十分豐富。自然美景、歷史文明、革命史跡共同構成了山西得天獨厚、多姿多彩的旅游資源。復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造就了山西雄偉壯麗、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民間社火、踩高蹺、劃旱船、威風鑼鼓、背冰亮膘等豐富獨特的民俗體育風情凝聚與沉積著厚重古老的體育文化。歷史悠久的武術、撓羊等項目成為中國北方漢民族古老文化的縮影。這些豐饒的資源和文化底蘊是發展山西省體育旅游的基礎和保障。
根據游客的參與性質,目前山西省體育旅游資源可分為兩個大類。
(一)參與型體育旅游資源
山西境內多山,且多名山,著名的有太行山、呂梁山、恒山、五臺山、中條山、綿山等,其中五臺山是佛教圣地,北武當山是道教圣地。山西境內的大多數河流形成強烈的落差,有許多十分壯觀的峽谷景觀和瀑布,著名的有太行大峽谷和壺口瀑布.這些景區各具特色開發登山旅游、徒步旅游、野外宿營、森林探險、峽谷歷險、狩獵等項目,如在壺關、陵川峽谷中可探險、攀登;蘆芽山馬侖草甸可成為射獵、騎馬、賽馬等體育旅游項目的理想之地;五臺山的冬季冰雪時期,可開辟滑雪場,開展冬季滑雪等體育項目;眾多河流水系可開發游泳、劃船、滑水、滑冰、垂釣等水上體育旅游活動,如黃河,憑著母親河的特殊地位和壺口瀑布雄、秀、奇、壯的特點,可在壺口大力開展體育旅游活動。
(二)觀賞型體育旅游資源
山西的民族民俗文化歷史悠久、特色鮮明,蘊藏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如山西的傳統民居、服飾、飲食、廟會、民間的社火、小戲等都頗具有觀賞價值,并且較易開發為有特色的旅游項目。
三、山西省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主要制約因素
(一)資金投入不足,體育旅游業發展環境不佳
目前,山西省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主要是以政府投資為主,未形成社會辦體育的大環境。由于資金投入不足而導致供體育旅游者參與的大型場館、設施不足,不能滿足旅游者的需求,限制了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還未引起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對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缺乏優惠的政策支持,造成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實力不足、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差,不能滿足消費者對體育旅游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保證體育旅游健康發展的法規和管理措施不健全,導致體育旅游歸口管理部門不明確,市場出現無序競爭,經營混亂,安全措施不到位,影響了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二)消費觀念及對體育旅游的理解程度不夠
由于受競技體育思想的影響較深,使人們對體育文化的內涵理解出現偏差。誤認為體育旅游必然是參加大強度、大運動量的活動,是比賽性質的,以決勝負的運動項目或是冒險運動為主,存在著很大的危險性或不安全因素。或者認為是只有體能好的、有一定技術、技能的人才能參加,導致人們對體育旅游的片面認識,甚至望而卻步。這就嚴重影響了體育旅游客源市場,進而影響了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對體育旅游產品的促銷、宣傳力度不夠,缺乏一定的宣傳策略和技巧,未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積極參與體育旅游健身活動的意識。
(三)政府促銷宣傳的力度不夠,缺乏宏觀調控和整體規劃
目前,山西省政府及業界對體育旅游促銷力度小,尤其是對客源地的宣傳促銷投入少,缺乏有市場競爭力和感召力的宣傳,導致體育旅游目的地形象影響小、知名度低。體育旅游是個開放度很高的外向型產業,對宣傳促銷的依賴性很強。
市場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最能引起人們興趣的特色體育旅游市場極為匱乏,這是限制體育旅游發展的關鍵原因。山西省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缺乏宏觀管理和統一規劃,導致各地的體育旅游項目出現雷同現象,體現不出特色性,吸引不了異地客源的興趣。如壺關縣攀巖國家訓練基地和黎城縣黃崖洞國家森林公園攀巖基地,同在長治市,依托資源均為太行山,資源類型、開發項目也幾乎相差無幾。相鄰區域之間缺乏互補和協調發展,很多地方出現一哄而上、盲目開發、重復建設,導致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浪費,既降低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又出現了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阻礙了體育旅游業的發展。
(四)專業管理及開發人才缺乏,服務水平不高
山西省體育旅游管理和服務缺乏高素質人才,相關研究不夠,管理水平不高,存在著“人力資源供過于求、人才資源供不應求”的現象。體育旅游從業人員素質相對偏低,在思想素質、業務水平和服務技能方面問題較多。
體育旅游資源開發需要進行科學論證,整體規劃布局各種體育活動項目。這些工作需要既精通旅游知識,又精通體育知識的專業人才參與。在具體的項目實施過程中,也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員。而目前這一方面的人才還很短缺,難以形成有組織、成規模的專業力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專業人才短缺,致使山西省豐富的體育旅游資源難以科學開發,形成富有特色的體育旅游勝地。體育旅游資源開發以后,必須經過精心策劃、營銷宣傳才能開拓潛在的體育旅游市場。體育旅游產品的營銷宣傳需要通曉體育、旅游、營銷等多方面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但是這樣的人才也是極其缺乏的。另外,體育旅游組織者大多也是非專業人員,這就嚴重影響了體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四、山西省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策略
(一)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
要進行有效的體育旅游資源開發,需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作后盾。目前,山西省乃至全國的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主要以政府投資為主,遠遠不能滿足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所需。體育旅游業的開發資金缺乏,且容易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其基礎設施的投資具有較高風險性。在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要開辟多元的投資渠道,引導全社會關注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鼓勵區域內外以及民間資本融入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吸引投資意向和力量,鼓勵企業冠名、贊助或經營,積極引進外資,拓展海內外投資空間,逐步形成以政府辦為主導、社會辦為主體的多元化的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新格局。
(二)提升宣傳水平,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培育精品,拓展消費市場
體育旅游資源開發不能只重視體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而忽視行、住、食、游、購、娛等要素的配套建設,應利用山西省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加大開發體育旅游商品結構與種類,力爭打造出要素齊備的國際、國內知名體育旅游精品線路和景點。山西省應開發完善的精品體育旅游路線有:晉北古建文化游、五臺山佛俗民情游、晉中大院民俗文化游、晉南根祖文化游、太行漂流探險游、黃河黃土風情游。
發展體育旅游必須重視體育旅游產品的宣傳促銷,通過市場宣傳促銷才能把體育旅游產品推廣出去,體育旅游景區知名度高了才能吸引來大量游客。通過媒體、報紙、廣播、網絡等全方位的宣傳促銷,打造體育旅游品牌,打造體育旅游聲勢,打造體育旅游市場,樹立山西體育旅游的整體形象。體育旅游市場開拓還要根據體育旅游新趨勢,創新理念和手段,形成主題鮮明、有針對性、有沖擊力的體育旅游新形象。在主題形象品牌的打造上,既要反映山西文化與自然的特色,又要符合體育旅游時尚;既要有繼承性又要有創新和發展;既要主題突出又要立體多面,大力拓展國內以及國外的客源市場。
(三)推進體育旅游法規建設,加強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強化安全管理意識
大力加強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體育旅游相關法規,整頓體育旅游市場秩序,治理體育旅游環境,嚴厲查處亂提價、亂收費、欺客等行為。積極推進國際、國家相關標準的普及,認真貫徹落實《山西省旅游條例》、《山西省促進旅游產業發展條例》,積極開展健康有效的體育旅游活動,爭創中國優秀體育旅游景區,著力打造中部地區乃至全國著名的體育旅游勝地。環境污染是山西省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是制約山西省體育旅游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價值頗高的體育旅游資源因此而吸引力大為減弱。不論從發展體育旅游業出發,還是從山西省經濟發展出發,都應下大力氣治理污染、保護環境。在體育旅游資源開發中,堅持做到資源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相結合,正確處理好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保護、利用的關系,協調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關系,實現體育旅游的可持續和諧發展。
在成熟的體育旅游市場,從業人員、基礎設施基本齊備,相關管理條例較為全面,能夠對安全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而目前山西省大部分體育極限運動、民族體育項目的管理法規、措施相對滯后。對此,必須對許多體育旅游的基礎設施進行安全檢查,嚴格審批程序,提出標準,保證安全,同時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保證體育旅游安全的有效監督與控制。
(四)實施體育旅游專業人才戰略
隨著山西省體育旅游市場的不斷興起和完善,呼喚體育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想要有一流水平的體育旅游服務,必須具有一流的體育旅游專業人才,加之登山、漂流、蹦極、攀巖、速降等一些體育旅游項目存在著危險性,所以,體育旅游的從業人員只有經過相應的專業培訓才能上崗工作,才能更好地對游客進行指導服務,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山西省體育旅游的發展不僅需要大量指導服務人員,更需要一批研究、管理、經營、策劃和促銷的人才。應整合、利用教育資源,配合教育行政部門,加大體育旅游從業人員的培養力度。
參考文獻:
[1] HALL C M.Adventure,sport and health.In Special Interest Tourism(C.M.Hall and B.Weiler eds.)[M].London:Belhaven Presss,1992:
140-157.
[2] 劉靜.我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初探[J].財經管理,2009,(3).
[3] 周立華.體育旅游資源的內涵及開發問題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24,(6):108-111.
[4] 武勝齊.中國特色體育旅游資源的內涵及其開發設計[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6(6):65-67.
[5] 馬宏麗.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策略研究[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8):10.
[6] 陳進學,廖慧萍,莫偉彬.山西省體育旅游的發展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4,(3):82-85.
篇4
Xundian County is a minority autonomous county, and there are many ethnicminorities liveing peacefully together in it. Among them,the Hui,Yi,Miao,nationalities are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with larger populations. In the history ofthes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they created various ethnic cultures. Xundian County is aregion of abundant ethnic cultural resources and less developed economy, because oflacking of the support by local industry. So its important and urgent to fosteradvantageous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coun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is thetrend of the future and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modern tourism content.
Xundian is one of the tourist resorts in China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Particularly,the natural scenery and the rich ethnic folklore are of extremely high ornamental andtourist value. In recent years, xundian county try to exploit 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resources , but the developmen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vertyalleviation entering a crucial stage,its our urgent and concerning subject for researchas how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ingprotection and inheritage of Minority culture and improving the tourist industry asunderpinning of country economy.
By analyzing the former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the most successful case in ourcountry,this article chose the literature analytic method, comparative method and interview survey,and thus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Xundian county as how to develop the ethnic culturaltourism resources.Based on the theory of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eory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ofXundian county national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Meanwhile, by drew lessons fromthe other two domestic ethnic minority areas with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development of ethniccultural tourism an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Xundian county,the article suggest to givefull play to the governments corpus function.We can go on through five aspects: makemanagement system in order,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enhance human resourcesdevelopment,increase financial support and expand propaganda,trying to explore a road with localcharacteristics of the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At las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National culture Tourist resource exploitation Xundian CountyEconomic development
目 錄
摘 要.
ABSTRACT
緒 論
一、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一)選題背景.
(二)研究意義.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關于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現狀.
(二)國內關于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現狀.
(三)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啟發.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
(二)比較分析法.
(三)訪談法.
第一章 相關概念及理論
第一節 相關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民族文化.
三、民族文化旅游資源.
四、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
第二節 相關理論基礎.
一、新公共管理理論.
二、產業融合理論.
三、可持續發展理論.
第二章 尋甸縣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
第一節 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概況.
一、尋甸縣概況.
二、民族節慶文化概況.
三、民族飲食文化概況.
四、民族服飾文化概況.
五、民族藝術文化概況.
六、民族宗教習俗概況.
七、民族語言文字概況.
第二節 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一、開發的有利條件.
二、民族文化資源發掘情況.
三、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況.
四、民族文化資源管理情況.
第三章 尋甸縣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第一節 管理體制
一、尋甸縣旅游管理體制的發展狀況.
二、尋甸縣旅游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 開發模式
一、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基本模式.
二、尋甸縣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人力資源開發.
一、新形勢下旅游發展對人力資源開發的要求.
二、尋甸縣民族文化旅游領域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 資金支持
一、尋甸縣財政收支基本情況.
二、資金支持方面存在的問題.
第五節 旅游資源宣傳.
一、尋甸縣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宣傳狀況.
二、尋甸縣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宣傳存在的問題.
第四章 國內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典型案例與啟示
第一節 湖北省武陵山民族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發展案例.
一、湖北省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實驗區概況.
二、民族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做法.
第二節 楚雄州文化資源整合的案例
一、楚雄州文化資源概況.
二、楚雄州文化資源整合的主要做法.
第三節 案例啟示
一、發展民族文化旅游可促進經濟發展.
二、發展民族文化旅游需政府重視.
三、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是關鍵.
四、開發需要適度包裝和市場營銷.
第四節 尋甸縣可借鑒的發展經驗
一、打造民族文化演藝品牌.
二、創新節慶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三、發展民族飲食文化及旅游商品.
四、開發特色民族村寨.
第五章 尋甸縣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對策建議.
第一節 理順管理體制.
一、提高政府部門的管理效能.
二、加強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三、加強規劃,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第二節 創新開發模式.
一、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文化演藝品牌.
二、開發特色民族村寨.
三、探索民族文化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第三節 增強人力資源開發
一、提升人力資源質量.
二、加強人力資源的發展.
三、加大對人力資源的激勵.
第四節 加大資金扶持.
一、加大財政資金投入.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模式.
三、搭建投融資平臺.
第五節 擴大宣傳力度.
一、宣傳內容突出文化內涵.
二、明確宣傳形象定位.
三、整合宣傳方式.
結 語
篇5
關鍵詞:江西;旅游資源生態位;選擇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972(2007)04-0106-04
生態學起源于生物學,但已經超越了生物學的范圍。它不僅包括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更多的是一種認識論和方法論,是自然科學通向社會科學的橋梁。而生態位理論是生態學最重要的理論之一,現已逐步滲透到社會學研究的領域,目前主要是在企業發展理論研究和城市發展理論研究兩個方面被重點關注和熱點探討。
一、旅游資源生態位的內涵
生態位是指在生態因子變化范圍內,能夠被生態元實際和潛在占據利用或適應的部分。同樣,應用到社會學領域,旅游資源作為旅游系統中的一個單元,與生態元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相類似,旅游資源在旅游系統中也具有一定的結構與功能,具有相應的生態位。旅游資源生態位是指旅游資源在區域旅游系統中依據其特點、品位、市場開發潛力及需求狀況而確立的發展地位及由此而致的開發序位和市場定位。旅游資源生態位是旅游資源本體特征與環境條件(旅游資源所處的生態環境條件、人文環境條件、資源開發條件、區位條件、客源條件等)互動匹配后所處的狀態,是旅游資源在特定時期、特定區域范圍內旅游業發展中所具有的功能與地位。
二、江西旅游資源生態位分析
1.江西旅游資源的總體概況
素享“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美譽的江西,山川秀麗,人文薈萃,旅游資源豐富。全省現有世界文化景觀l處,風景名勝區(點)400多個,自然保護區14個(國家級3個),森林公園58個(國家級14個),歷史文化名城7座(國家級3座),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5處(全國重點24處)。此外還有豐富的風物名產、地方文化和眾多的現代建設項目。
2.江西旅游資源生態位的“三位論”
(1)江西旅游資源價值層位(營養維度生態位)
旅游資源價值層位是指從審美的角度和旅游資源自身特點、屬性、開發利用條件出發,旅游資源在區域旅游業發展中的地位。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旅游資源的“營養生態位”,也就是旅游資源本身能夠滿足旅游者需求的程度及旅游者從中所能獲得的價值(營養)大小。旅游資源價值層位是旅游資源開發序位和旅游資源市場定位的基礎。旅游資源價值層位可以通過對旅游資源品位高低、吸引力大小、旅游資源開發基礎條件等因素進行綜合評價。根據對江西旅游資源的綜合評分,可以把旅游資源價值層位分為三個層位。第一層位的為資源品位高、吸引力大、旅游基礎設施較好的旅游資源(景區),包括:廬山、井岡山、龍虎山、三清山、景德鎮、瑞金、南昌市區、安遠三百山、吳城候鳥區、九江潯陽區、贛州章貢區等。第二層位的為資源品位、吸引力中等,旅游基礎設施尚可的旅游資源(景區),包括:婺源、湖口石鐘山、新余仙女湖、彭澤龍宮洞、萍鄉安源、樂安流坑、靖安三爪侖、永修云居山、龍南武當山、柘林湖、寧岡、吉安、龜峰、梅嶺、寧都翠微峰、南城麻姑山等。第三層位的為資源品位、吸引力一般或資源品位尚可,.但旅游基礎設施較差的旅游資源(景區),包括:瑞昌秦山、峽江玉笥山、遂川白水仙一泉江、蓮花玉壺山、萬年仙人洞、鉛山、浮梁、樂平、樟樹、會昌漢仙巖:金溪疏山寺、宜黃曹山、宜豐洞山、萬載竹山、武功山、孽龍洞、修水南崖一清水巖等。
(2)江西旅游資源開發序位(時間維度生態位)
旅游資源開發序位是根據旅游資源本身的價值品質、旅游資源所在地的區位環境條件、區域旅游資源相互關系等因素,確定的旅游資源在區域旅游開發中的時間順序和旅游資源在區域旅游功能系統中的地位。旅游資源開發序位包括開發時間先后秩序、開發建設規模和功能體系定位。旅游資源的價值層位是確定旅游資源開發序位的基礎,而旅游區位因素(旅游開發難易程度、投資規模、客源市場保證程度、區域社會經濟狀況等)是確定旅游資源開發定位的重要條件。根據旅游資源的價值層位,旅游資源在區域系統中的空間格局(區位),旅游資源的替代關系與互補關系,旅游資源開發支持體系的能力建設狀況等因素確定江西旅游資源的開發序位。
江西旅游資源開發序位可以從兩個層次進行劃分:一是旅游資源總體開發序位,如廬山、井岡山-三清山、龍虎山、景德鎮、仙女湖等-三百山、石鐘山、龜峰、樂安流坑等-龍宮洞、小武當、武功山等一獅子洞、七里窯、瑞昌秦山等;二是旅游資源類型開發序位,如山岳景觀系列開發序位:廬山、井岡山-龍虎山、三清山-三百山-武功山、黃崗山,丹霞地貌景觀系列開發序位:龍虎山-龜峰-小武當。
(3)江西旅游資源開發的市場定位(空間維度生態位)
旅游資源市場定位是根據區域中旅游資源的價值層位現狀,分析旅游資源的輻射距離大小和吸引向性而確定的旅游資源的市場開發方向和預期規模大小,即同一資源在不同區域市場上所占據的位置與市場層次。旅游資源市場定位可以分為旅游資源的市場空間定位(空間生態位)和旅游資源的市場功能定位――目標細分市場定位(功能生態位)。江西旅游資源的特色概括起來就是絕特山水、紅色搖籃、陶瓷藝術、道教文化和古色文化。就江西旅游資源吸引力來看以及入境旅游者對江西旅游資源感興趣的比較和歷年來江西各景區入境旅游接待情況分析,入境旅游者對江西旅游資源的興趣大小依次是絕特山水、陶瓷藝術、古色文化、道教文化和紅色搖籃;港澳旅游者對江西旅游資源的興趣大小依次是絕特山水、道教文化、陶瓷藝術、紅色搖籃和古色文化。
而江西的名山勝水及紅色文化最吸引國內游客其次是道教文化、古色文化和陶瓷藝術。因此江西旅游資源開發的市場定位,可以其層次關系。
三、江西旅游資源生態位的選擇策略
俄羅斯微生物學家格烏司指出,生態位是可以選擇的。不同物種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選準自身的生態位,在生存的時間和空間上與其他物種錯開。旅游資源生態位的選擇是旅游資源開發面對生存與競爭所采取的一種積極的策略。旅游資源生態位的選擇必須考慮旅游資源自身稟賦特征與需求、時間、空間等因素的協調統一。
1.確立合理的旅游資源開發序位――生態位定位
江西在區域旅游系統中,在已有的旅游資源生態序位基礎上,為了適應環境變化和競爭實力的提高,不斷地開發新旅游產品和特色旅游產品,通過不斷擴展自身的生態位空間,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拓展旅游資源生態位的寬度,在區域旅游業發展中占據有利的生存位置,確立合理的旅游資源開發序位。第一,優先發展:紅色旅游。將紅色旅游作為江西旅游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實行紅色旅游領跑戰略。使紅
色旅游成為江具特色與魅力的“紅色名片”,帶動江西整個旅游業的發展。第二,重點發展: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旅游,農業旅游,文化旅游。第三,保護發展:生態旅游,宗教旅游。第四,培育發展:會展旅游,科考旅游,工業旅游,購物旅游,軍體探險旅游,自助和自駕車旅游。
為避免區域內旅游資源生態位重疊,避免低層次重復開發,江西旅游資源開發應確立各類旅游資源的開發重點,如紅色旅游資源開發應以井岡山為重點,觀光旅游資源開發應以廬山為龍頭,道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應以龍虎山為中心。在區域旅游系統內應有層次、有重點、分階段地進行旅游資源開發。
2.進行旅游資源錯位開發――生態位調整
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旅游資源生態位差異越大,彼此之間的競爭就越小,甚至處于相互依賴的合作關系。反之,旅游資源生態位越接近,相互競爭就越激烈,生存壓力就越大。因此,為避免生態位重疊而導致的惡性競爭(價格戰、廣告戰和產品戰等),尋求共同發展,可以選擇旅游資源錯位開發模式。旅游資源錯位開發可以分為:時間錯位、空間錯位、產品錯位和市場錯位四種形式。
(1)時間錯位:對江西旅游業的發展應正確選擇旅游資源開發的序位,做到分期開發,滾動式發展,確立旅游資源開發的主次關系與次序。對一些具有良好市場前景與預期的旅游資源,應盡早盡快進行開發,充分利用“時間差”,占據有利的市場,確立先發優勢。如生態旅游資源是江西的一大資源優勢,同時,生態旅游也是21世紀旅游業的發展方向與趨勢,因此,江西應重視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努力提升江西旅游業的品位。
(2)空間錯位:尋找有利于自己發展的生存空間,避免區域內在資源開發模式上低水平重復開發。形成區域旅游系統的合理的空間梯度。通過空間錯位開發,在區域旅游系統內逐步形成具有強吸引力、輻射力的旅游節點。這些旅游節點對周圍地區的吸引、輻射效應,會促成區域旅游系統內部各地區之間進一步發生互動效應,形成彼此之間的旅游職能互補,并逐步形成層次有序的區域旅游系統的空間結構。江西旅游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切實打好廬山牌,使其成為吸納游客和周邊旅游區傳遞客源的中心。要把井岡山作為另一個名牌旅游產品來建設,建成新的旅游熱線。要充分發揮廬山的世界文化景觀的品牌優勢和井岡山的紅色旅游圣地的品牌與政策優勢,對江西旅游業的發展起到輻射作用與帶動作用。
(3)產品錯位:同質化的資源,差異化的開發。多元化的旅游市場需求要求旅游產品必須有鮮明的個性和明顯的差異性。旅游產品錯位開發主要包括:第一,產品特色錯位,找出旅游資源開發亮點,形成旅游特色產品,如江西的紅色旅游和生態旅游;第二,產品開發規模錯位,通過規模建立自身的優勢與個性;第三,產品檔次錯位,在產品質量、服務水平做文章,打造旅游精品,同時,隨著休閑時代的到來,也應開發不同檔次的旅游產品,滿足多層次的旅游市場需求。
(4)市場錯位:沒有飽和的市場,只有飽和的思想。市場錯位開發就是尋找市場空位,找準自己具有相對優勢的旅游細分市場進行開發。針對江西旅游資源的價值層位和資源稟賦特征,找準江西旅游資源開發的市場定位。
首先,入境市場定位。其核心市場主要是港澳臺、東南亞、東北亞(主要是日、韓)、北美(美國、加拿大)4大市場,基本市場:西歐、澳洲,機會市場:其他國家和地區。其市場發展戰略重點:針對港澳臺市場,主要推出江西名山大湖古城觀光、景德鎮陶瓷賞購、紅色搖籃訪習、三百山飲水探源、龍虎山道教朝圣、三清山奇峰觀賞等旅游產品。針對東北亞和東南亞市場,主要推出廬山國際會議、景德鎮陶瓷藝術研修、龍虎山和三清山道教文化、婺源山水田園采風、樂安流坑古村探訪等旅游產品。針對歐美市場,主要推出廬山國際會議、景德鎮陶瓷藝術研修、鄱陽湖冬季珍禽觀賞、紅色搖籃探訪等旅游產品。
其次,國內市場定位。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市場,重點推出廬山、井岡山、三清山、龍虎山、景德鎮、婺源等旅游目的地的觀光、會議、度假、生態等旅游產品。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市場,重點推出京九江西名山大湖古城觀光、會議、生態、宗教文化等旅游產品。以武漢為中心的華中旅游市場,重點推出江西名山觀光、訪習和會議等旅游產品。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市場,應以廬山、井岡山觀光、訪習、會議等旅游產品為先導,大力開拓北京市場,并逐步拓寬北方市場。
第三,省內旅游市場定位。發揮本省旅游景區眾多、旅游產品多樣的優勢,繼續推進以“我愛江西山和水”為題的“江西人游江西”旅游活動,拓寬市場,并適時分流客源,使旅游熱線更熱、旅游溫線趨熱。
篇6
為了加強對全市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營造旅游資源合理開發、科學管理、永續利用的良好環境,促進全市旅游業健康、快速發展,依據《**省旅游條例》,結合我市旅游資源開發實際,現將進一步加強全市旅游資源開發建設管理的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本轄區旅游發展規劃,結合各自職責,認真做好旅游資源開發建設的管理和服務工作。
二、按照嚴格保護、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科學處理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之間的關系,堅持由國家、集體、個人以及與外資共同投資等多元方式投資旅游業,做到誰設資、誰受益;誰投資、誰負責。
三、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項目應提交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內容包括:建設項目的類別、規模、選址、區域范圍、功能劃分及規劃建設計劃;建設項目的近、中、遠期經濟發展預測;建設項目的建設規模、投資總額和資金籌措、來源等情況;建設項目的環保措施和環境容量分析;建設項目的旅游客源市場定位和預期效益分析;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市政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其他需要說明的事項),經“旅游資源開發項目評審委員會”評審合格且履行相關手續后,方可開工建設。未經審批的項目,一律不得開工。
篇7
第二條 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須遵循“統一規劃、有序開發、體現特色、科學保護”的原則,以規劃為龍頭,以市場為導向,突出地方特色,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第三條 鼓勵國有、集體、個體、外資等多種經濟成份參與旅游資源的開發和經營,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會資金發展旅游業。豐富旅游產業的文化內涵,促進“吃、住、行、游、購、娛”的協調發展。
第四條 旅游開發項目須符合以下規劃(辦法)的要求:
(一)《xx縣縣域總體規劃》;
(二)《xx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三)《xx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XX-2020)》;
(四)《xx縣旅游資源開發管理規劃(XX-2015)》;
(五)《xx縣風景與旅游管理辦法》;
(六)其他應符合的有關規劃。
第五條 旅游資源開發由縣政府統一管理。縣發改委負責對全縣旅游資源、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管理;縣旅游局負責全縣旅游資源統籌規劃、綜合協調、開發建設和經營的監督檢查工作,并對全縣旅游業實行行業管理。
第六條 嚴格旅游項目開發報批程序。旅游項目報批按資金來源性質和規模實行備案制、核準制和審批制。
(一)內資旅游項目實行備案制。項目經縣發改委備案后,由業主到旅游等部門辦理相關手續。
(二)外商獨資或中外合資的旅游項目實行核準制。業主須先行辦理規劃選址意見、土地預審意見、旅游規劃意見、環評批復等,并編制項目核準報告報縣發改委核準。涉及風景名勝區、文保單位、自然保護區的項目開發按有關規定辦理相關手續,形成項目核準報告后,報縣發改委核準。
(三)政府資金投入的旅游開發項目實行審批制。具體按《xx縣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辦法》執行。
(四)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域內總投資5000萬元及以上旅游開發和資源保護設施,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區內總投資3000萬元及以上項目,按照有關規定,應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準。
第七條 強化旅游項目招商管理。旅游對外招商項目必須符合《xx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xx縣旅游資源開發管理規劃》,并經縣旅游局審核同意后,方可向外推出。其他部門及鄉鎮不得擅自對外招商項目。各部門、鄉鎮(開發區)簽定旅游招商意向,須符合旅游開發的各項規劃與辦法,并征求縣風景與旅游主管部門意見。
第八條 加強旅游項目的建設管理。由縣發改委牽頭組織旅游、建設、安全、消防等相關部門對竣工的旅游開發項目實施綜合驗收。經驗收,符合要求的,準予營業;對驗收中存在問題的,發出整改通知書,限期整改,通過整改符合要求后,方可營業。
第九條 旅游景區(點)門票的申報或調整,報縣物價部門審批,價格主管部門在確定或調整景區(點)門票價格時,應征求縣風景與旅游主管部門意見。未經綜合驗收合格的景區(點)不得發放《收費許可證》。
第十條 旅游資源開發實行有償使用。風景名勝區實行“以景養景、以旅促旅”的辦法,按照《浙江省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依法征收風景名勝區維護管理費,收費標準報上級有關部門審批核準后確定,具體征收辦法另行制定。 1
篇8
【摘要】城區是一個城市的中心區域,對其旅游資源的保護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本文以分析城區目前的旅游資源保護狀況為基礎,從而尋找旅游資源保護中的問題,以此為突破口進行分析探索,進而提出城區旅游資源保護的思路與建議。
【關鍵詞】城區;旅游資源;旅游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
城區是一個城市的中心區域,是一個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普遍意義上,旅游對一個城區而言并不是主要功能,但因其區位上的特殊重要性,在自然發展過程中它必然會產生許多具有旅游價值的旅游資源。在現今中國許多城區大搞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管理單位要么忽視旅游資源的保護,要么是在“開發與保護的矛盾”中掙扎。保護好旅游資源是區域旅游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實現整個城區可持續性發展的有效途徑。城區的旅游資源必須得到有效的保護。
1城區旅游資源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然景觀的保護與資源的原始狀態關系密切,人文景觀的保護不僅與資源的有形構成有關,更與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對這兩種旅游資源的保護狀況的勘查所依照的標準應有所不同。
對于旅游資源保護中問題的發現是提升旅游資源保護力度的突破口,所以對旅游資源保護狀況的分析必須是一個系統全面的工作。城區旅游資源的保護工作中常出現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1.1管理與目標的雙重制約。
資源開發與保護中必然要涉及到資源所在地及所有權歸屬的問題,這成為旅游資源開發的瓶頸。許多建筑與設施類旅游資源可能分別劃歸建設部門、園林部門、文物部門、宗教部門,這些部門往往對其保護責任互相推脫,出現保護過程中相互扯皮,開發后利益沖突,資源開發和保護后勁無力等一系列問題。這種局部和短期利益的爭奪顯然不利于資源的保護和永續利用。
受計劃經濟影響,城區的旅游資源被文化、城建、林業、旅游等部門分割,缺少適應大旅游發展需要的順暢的體制,缺少對區域旅游資源統一有效的保護、開發、利用、宣傳促銷的管理方法。由于部門分割,許多城區非常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老建筑不對普通游客開放。旅游主管部門對旅游行業管理難度較大,資源挖掘、產品開發力度與發展要求產生了差距。
1.2旅游資源文獻資料有待加強保護。
旅游景點,特別是未開發或有待開發的景點(物),經常出現缺少相應的文獻資料的問題。文獻資料沒有得到科學的保護,以至造成許多未開發的旅游景點的資料缺少或丟失。缺少全面的文獻資料會給旅游資源統計工作帶來很大的問題。在筆者參與的大連市旅游資源普查工作便出現了此問題,沒有原始資料,而由考察人員單純進行實地調查,無法使旅游資源單體的性狀描述十分完善,同時旅游資源普查工作的科學性也有所偏離。使普查工作在考察中花費太多精力與時間,無法完全達到高效、少時、詳查的狀態。
1.3高層次的旅游開發和規劃人才匱乏。
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部分景點(區)在管理、運營技術環節和實踐操作上缺乏專業性,究其根本,是缺乏專業性知識、缺乏專業性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旅游開發項目和開發產品的層次不高,老的模式和面孔較多,特色不突出等問題客觀存在。這與地方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項目投資公司缺乏相應的高層次旅游專業人才也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專業水平有限,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經常忽視對資源的保護措施。
1.4旅游資源保護的力度隨區域偏僻度增大而遞減。
旅游資源保存狀況根據離城區中心的遠近不同而表現出參差不齊。離城區中心越近的區域,旅游資源的保護的狀況較好一些;而部分偏僻的區域(放在更大的地區內研究就是更偏遠區域)的旅游資源受到人為的干擾或破壞較為嚴重,其觀賞價值、使用價值都相對來說比較低。
1.5城市旅游文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距。
“旅游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到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于光遠),旅游需要文化底蘊作為支撐。從旅游企業在市場的運作角度而言,第一層次的競爭是價格競爭,進一步上升到質量競爭,達到最高層是文化的競爭。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內在的,旅游者進行旅游,本質上也是在購買文化、消費文化、享受文化。旅游經濟必須注重知識經濟,旅游管理必須開拓知識化管理之路。
城區旅游業發展是一種高文化含量的發展模式,發展進程和速度對城市的科技文化力量和歷史文化氛圍有較大依賴。城區在旅游業發展中,一方面應注重科技因素的投入,另外一方面應凝練出區域的文化特色,即找到區域旅游發展的“文脈”,從而使城市文化水平與旅游發展水平一致,使有限的自然、人文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6未開發的許多旅游資源被挪為他用。
許多城區有待開發或未開發的旅游資源,普遍存在被挪為他用、缺乏必要的法律與工程保護措施的問題。城區中大量傳統老建筑精品經常有民居散落分布其中或因其它目的而被完全占用。人為活動缺乏保護意識,加速了老建筑的破壞和損毀,大量磚雕、石雕等藝術品亦逐漸破損或流失。
2城區旅游資源保護的思路與建議
旅游資源,特別是風景旅游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加強對旅游資源的保護,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必須在開發與利用全過程中給予高度重視。旅游資源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與保護為本的原則,正確處理好資源利用與資源保護、經濟效益與環境、社會效益的關系,做到依法保護、合理利用。同時運用行政、經濟、技術等手段,加強對旅游資源的管理,使保護工作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2.1總體原則。
旅游資源保護的政策措施應在“精心規劃、嚴格保護、統一管理、開發與養護相結合”的方針指導下,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開發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原則,全面規劃,合理布局,分期建設,邊建設邊開發滾動發展。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優先開發投資少、吸引人、見效快的景區景點。充分利用現有基礎設施、防止重復建設。
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項目,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事先制定資源保護計劃和措施。其廢水、廢氣、廢渣、廢棄物的處理處置設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壞、景觀破壞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禁止在旅游區建設破壞景觀、污染環境、妨礙游覽的項目,對已建的要限期治理。旅游區內的工廠,在城市風景走廊和重要景觀地帶的有礙景觀的居民住房及建筑物等,應逐步拆遷或改造。
在規劃開發或已開發利用的旅游區內,應保護區域內的生物資源和水資源。保持旅游區內的地形地貌景觀,禁止在旅游區內開山采石、挖沙取士、填蓋水域、砍伐樹木,以及進行可能改變旅游區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動。對于已經造成生態破壞的,必須積極整治,限期恢復。
旅游區的開發建設和旅游活動的規模,不得超過旅游區的環境容量,其性質、布局、規模、體量、高度、造型、質感、色彩等,必須與周圍自然景觀和環境相協調。旅游區內應控制資源的開發強度,加強綠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積率,嚴格控制建筑的體量和高度。
2.2分類分級保護。
為了對旅游資源實行有效的保護,應在旅游資源普查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旅游資源的利用性質、功能及脆弱性,將城區的旅游資源進行分類分級保護。
2.2.1分類保護。
2.2.1.1人文類旅游資源。在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保護建筑周圍,根據國家文物保護法規、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相關規劃及各相關部門和社區居民提出的保護意見,劃出一定的范圍與空間作為文化遺產與史跡保護區。
對這類資源的保護,應嚴格按照有關法規,保護單體的安全和完整,嚴禁增設與其無關的甚至危及其安全的人為設施,嚴禁任何不利于其保護的因素進入。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覽和安全防護設施,控制游客量在環境容納量允許的范圍之內。
對于旅游商品、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以及無歷史意義而為開發旅游業或其它經濟用途而建的現代建筑與設施,可將責任下放到個人或單位,政府進行監督,既調動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又增加政府部門工作的效率。
2.2.1.2自然景觀類旅游資源。
自然景觀類旅游資源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動植物景觀。
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應嚴格按照《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森林法》等對資源與環境依法進行管理。
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護性設施,應禁止任何經營性的開發建設活動。風景名勝區內核心保護區內嚴格禁止與資源保護無關的各種工程建設;不得進行恣意伐木、開山采石、挖沙取土以及其它任何形式的嚴重破壞地形、地貌和自然環境的活動。旅游區內控制游客量在環境容納量允許的范圍之內,應適當限制機動交通及居民活動的進入,不得安排與其無關的人為設施。
在休閑度假旅游區的項目活動及可視范圍內,根據景觀風貌保護的需要,劃出一定范圍作為旅游環境保護區。在休閑度假旅游區內,可以進行適度的資源開發利用行為,合理安排各種適宜的休閑度假項目,控制游客量在環境容納量允許的范圍之內,應適當限制機動交通及居民生產生活的進入。
2.2.1.3未開發的旅游資源。
對目前尚未進行旅游開發,但明顯地具有可轉化為旅游產品優勢潛力的旅游資源,或已初步開發,但仍具有相當大的開發潛力的旅游資源,應劃出一定范圍進行保護培育。對未開發的旅游資源,重點要搞好資源的恢復、培育和保護,嚴禁對其不利的開發經營活動。
2.2.2分級保護。
2.2.2.1一級保護區(核心保護區)。
一級保護區指已經公布批準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的絕對保護范圍及自然保護區核心部分(包括待定文物保護單位和自然保護小區)。
具體做法是在景點周圍劃出一定的小范圍,防止旅游者損壞。這些景點或景物一般不能移動、涂寫、鑿刻,管理部門應逐一登記建檔,詳細記錄有關資料。劃定保護對象與旅游者之間的距離,或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并用明顯的標志提示游人。
2.2.2.2二級保護區(重點保護區)。
二級保護區指一級(核心)保護區外及有代表性的風景名勝區、傳統民居區、濱海路等的景觀建設控制地帶。
二級保護區劃分的目的在于使景區或是景點周圍的環境不致被破壞以致與景區或景點不相協調。構景空間和審美度較好的空間也應劃入二級保護區范圍,在此范圍內不得建造與景物無關的建筑,杜絕污染源的進入。
2.2.2.3三級保護區(一般保護區)。
三級保護區指二級保護區保護地帶;有代表性的新興旅游景點及景物。如市區的游樂、購物、休閑景點。一般是旅游環境與周圍環境之間的協調區,在景點周圍一定范圍內不得建造體量過大或過高或足以造成不協調的建筑,注意環境綠化,保證大氣、噪聲不得超標,保證旅游者飲用水、食宿等環境的安全舒適。
分級保護的項目、相應的保護面積和范圍及具體要求要按國家城市規劃、環境保護、文物保護和旅游管理條例等有關法規及各縣區和全市另行專門編制的旅游資源保護培育規劃實施。
2.3加強旅游資源保護的其它支持途徑。
2.3.1通過增強環境、資源保護意識來達到保護目的。
環境、資源保護意識的增強是旅游資源保護的思想基礎,這里包括管理者、經營者、旅游者、地方民眾等群體的全方位旅游意識的增強。增強旅游資源保護意識應針對不同的群體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育,如對管理者、經營者采用系統教育、培訓的方式,對旅游者采用建立環境解說系統的方式,對地方民眾采用環境科普的方式等。
環境是旅游資源生成的條件,旅游資源的保護依賴于環境的保護。旅游業的發展、旅游經濟的崛起、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壓力。從旅游業的長遠發展來看,我們不應以犧牲后代人的生活質量與發展機會為代價來發展旅游業,正確的方式應是旅游業發展的同時,資源、環境得到保護。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加強資源開發過程中對環境的保護,資源項目規劃中應體現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
②加強經營、管理人員的培訓和素質教育,通過管理影響和引導游客;
③提高技術監測的水平;
④加強旅游地精神文明建設,通過提高居民素質,達到自覺維護生態環境質量的狀態;
⑤加強宣傳工作,倡導推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⑥推行綠色服務理念,減少旅游行業對環境的污染。
2.3.2加強法規建設。
景區規劃、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文物保護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及相關的地方政策法規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慮旅游景觀的保護和培育,要使各類景觀資源的保護有法可依,不留下管理盲區。必要時應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落實保護權限與責任。還應制定一系列有關資源與環境的具體保護辦法和監測、監督舉報、獎勵與懲罰的規章制度。通過制定政策,引導和鼓勵部門、單位和個人積極參加污染整治和環境保護工作,監督和協調所轄區域的部門、單位和個人認真貫徹執行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2.3.3加強公眾宣傳教育。
向公眾傳播有關旅游環境保護的法律知識和科技知識,特別是通過一些典型案例的評價,使整個社會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有正確的理解和態度,提高人們保護旅游資源的自覺性,增強環境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讓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到資源及其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的協調一致性,提高人們旅游資源保護意識及知識水平和技能。
2.3.4理順管理體制。
要成立有權威性的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協調機構,由旅游、文化、環境、城建、水利、林業、農業等部門的專家組成一個專門委員會,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嚴加把關,對項目審批、項目建設、營運管理等各個環節嚴格實行規范化管理。
2.3.5要增加對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培育的技術投入和資金投入。
應遵循“多一點傳統,少一點創造,多一點復修,少一點重建”的原則,對旅游資源進行就地或易地保護。如對有代表性的歷史名宅古建,要逐個檢查落實防漏、防火、排水等事項以確保其風貌的完整無缺和結構的安全。
對某些資源(如名宅古建)可探索吸引民間資本的途徑和方法。通過征收資源稅、排污費,充分發揮經濟杠桿對旅游環境和保護作用。設立城區旅游資源保護專項基金,資金來源為:財政上撥出一定款項作為啟動資金;將部分城市建設配套費納入專項保護基金;按營業收入總額向從事旅游經營活動的企業征收旅游資源保護附加費;旅游飯店的城市共建費金額轉入專項保護基金等。由專門的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該項基金的保管、審批和使用監督。
2.3.6建立大旅游發展機制,加強旅游機構職能建設和人才培養。
旅游活動是一項綜合性的服務活動,涉及眾多企業和行業的經濟活動。以功能布局和產品企劃為平臺,統籌規劃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著眼于發展“大旅游”,促進旅游各要素的有效組合。同時要協調好各相關行業部門的關系,爭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會辦旅游的合力。適時推動各種節慶活動,造就市場轟動效應。
同時,要深化旅游體制改革,轉變管理職能,做好行業管理和服務工作;成立旅游執法大隊,強化行業執法職能,依法治旅;組建旅游信息中心(包括旅游政務、旅游商務網絡和旅游呼叫中心),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設,與國際接軌。
加強旅游宣傳和旅游知識的普及,提高市民的旅游意識,及對旅游業發展的支持,營造良好的旅游發展環境。增加城市居民對周邊旅游景區的了解,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提高出游率;提高市民的好客程度,善待游客,增強市民對游客的親和力。
聘請旅游專家成立旅游發展專家組,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利用當地高等院校的師資力量,加大旅游知識、技能的培訓力度;培養高層次旅游人才。
3結語
旅游資源的保護不排斥對其合理的利用。許多旅游資源由于成功地處理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獲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這些成功的旅游資源開發的共同經驗就是:立足保護,加強論證,科學規劃,適度開發,并注重建章立制、依法保護。
篇9
摘 要 在行業滲透、學科交叉的今天,文化產業與文化旅游的關系日漸密切。因而,文化產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對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基于此,提出以創新為主的青島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新模式,為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實踐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 文化產業 創新 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青島市兼具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與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但長期以來,青島旅游業整體文化含量不高,難以給游客帶來深刻的文化體驗,而從國內外旅游需求的變化趨勢來看,文化旅游已是一種潮流(張河清等,2009)。在文化產業與旅游業日漸融合的背景下,借鑒文化產業相關理論,構建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新模式將有助于提升青島文化旅游的整體水平。
一、文化產業與文化旅游的關系
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在本質上都是一種文化活動,在外在形式上都是融文化經濟為一體的產業(胡惠林,2006),因此二者關系密切。首先,文化產業與文化旅游都具有不同于一般產業的產業特征,即雖然有其物質化的載體,但它所體現的是內涵的精神內容。其次,在產業運作方面,文化產業和文化旅游都可以通過其產品所具有的文化的、精神的、知識的和意識形態的屬性構建產業價值鏈,增加產品附加值。
因此,在產業間的關聯性以及對最大化效益的追求下,文化旅游可以利用自身與文化產業的共性與聯系,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及運作方面,充分借鑒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及模式,實現最大價值。
二、青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經歷賦予了青島許多極具開發價值的文化資源,如民俗節慶文化、歐陸文化、奧運文化、啤酒文化以及創意文化等等。但現階段青島文化旅游發展明顯偏重于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且開發程度較低,缺乏創新。
(二)文化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不足,發展規模有限
目前青島文化旅游雖然有了“跨界”的跡象,形成了工業旅游、農業觀光游等一系列新業態融合模式,但從總體上來看,因政策、體制所限,青島文化旅游與文化產業、信息產業、商貿休閑業、制造業等融合度偏小,整體消費方式單一,消費結構偏窄,制約了文化旅游的快速發展。同樣,多業融合不足也極大限制了文化旅游的擴展規模。
(三)缺乏管理人才和高科技術手段,文化旅游產品創新不足
青島市目前的文化旅游產品從總體上來說還是以傳統文化旅游產品為主,創新能力不強和技術含量偏低的問題比較突出,旅游產品普遍缺乏吸引力,文化旅游產業鏈條的延伸也受到限制。
因此,為使青島市文化旅游獲得更大成長空間,應在充分意識到多業融合重要性的前提下,改變傳統旅游發展觀念,加強與文化產業、信息產業等相關產業的結合,以引入現代科學技術,加強文化旅游產品創新設計,增強產業關聯度,延伸產業價值鏈,增加文化旅游產品附加值,從而使文化旅游充分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青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新思路
綜上所述,基于與文化產業結合的角度,創新是最值得文化旅游借鑒的部分,要深度開發文化旅游資源,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創新:
(一)資源創新
文化旅游開發的資源基礎領域得到拓寬。與傳統文化旅游資源相比,新模式下的文化旅游資源內涵更豐富,范圍更寬廣。新模式中,在創意理念與技術創新的支持下,第一、二產業以及其他服務業的資源,尤其是文化產業資源皆有可能成為潛在的文化旅游資源,推動青島文化旅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二)理念創新
強調內容創意在文化旅游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性。即在文化旅游產品設計階段,注重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以增強新奇性和趣味性為目標,充分引入文化創意理念,賦予原始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的文化內涵,用創意全面提升旅游產品的吸引力,最終促進文化旅游產品的核心從資源向創意的轉變。
(三)技術創新
強調在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引入現代科學技術的必要性。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使技術創新在不同產業之間進行擴散,是各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旅游業具有信息密集性和信息依賴性的特征,這正為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旅游業中迅速普及和運用提供了基礎。基于此,在產品設計、營銷推廣等諸環節引入現代科學技術將有利于提高文化旅游產品技術含量以及行業發展整體水平。
(四)產業鏈創新
注重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促進產業鏈延伸,強調后產品開發對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補充作用。這是基于產業鏈角度對傳統模式的創新。與傳統模式相比,增加了文化旅游產品的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產品的知名度,更符合文化旅游產業總體大發展的趨勢。
綜上所述,青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新思路是在綜合分析青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的基礎上,充分借鑒文化產業相關理論,分別從理念、技術、資源價值鏈四個角度對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各個環節進行創新性的引導與再設計,從而為青島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具體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弊端;對策
1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
旅游業是資源依附性很強的產業,生態資源是旅游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自然生態環境的優美與人文環境的質量是吸引游客的最基本條件,一個整體自然風光美好、生態環境優美的旅游區,會給帶來游客種種美好感受。但近些年來,許多地方政府為了盡可能快地發展當地經濟,想方設法進行招商引資,卻不能對當地的旅游進行很好的規劃,更沒有考慮怎樣保護旅游資源,甚至熱衷于在保護區內大興土木,筑路修橋,架設纜車索道,興建娛樂設施,甚至引入房地產等等,這種過度開發旅游資源的行徑導致不可再生資源和生態環境發生日益惡化趨勢,嚴重影響旅游區的可持續發展,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導致甚生態環境失衡,毀滅祖輩留下的燦爛歷史文化遺產。
環境保護與旅游資源的開發關系密切,而又相互沖突,相互矛盾。旅游業的生存與發展是以環境保護的為前提,旅游區景觀被精心保護,讓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形成良性循環狀態,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促進持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旅游景區的持續發展,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于開發旅游資源,因此,旅游開發必須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推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游、綠色旅游和環保旅游,才能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發展。
2 旅游資源開發容易破壞的生態環境
2.1水體容易遭到破壞
在自然資源景區,水體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旅游區的興建、旅游區日常經營產生的廢水、某些游客向水中亂扔垃圾以及毀林開荒導致水流失等情況,都能對旅游區的水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嚴重破壞。
2.2 土地容易遭到破壞
旅游區的植被破壞是導致土地污染最主要的因素,譬如肆意亂砍伐景區的原始森林、景區修建任意就地取材以及游客亂攀亂折樹木等等,都會對景區的植被造成破壞,導致景區的水土流失。
2.3 空氣與噪聲遭到污染
游客去景區旅游,必須要乘坐相關的交通工具,景區勢必要來往大量的車輛,各種車輛的尾氣排向景區的上空,造成污染,甚至形成酸雨降落,對景區的植被帶來極大的危害。同時,車輛的鳴笛噪聲、景區內商販的高聲叫賣、一些大型文娛活動也給景區帶來噪聲污染。
2.4 人為破壞旅游資源
人為破環旅游資源具體表現兩點,一是類似旅游者、旅游建設等旅游本身對景區的的破壞,譬如游客的超負荷活動、游客故意破環旅游資源、景區的一些破壞性建設等。二是景區周邊的經濟對旅游資源的污染與破壞,譬如景區急功近利的亂開發行徑、一些文化藝術生產活動。景區周邊興建的污染性大的工廠排放的廢棄物等等。
2.5 景區文化遭到破壞
人文旅游資源景區最大的看點就是文化特色,人文旅游資源景區的開發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給景區特色的人文資源帶來消極的影響。
3 我國旅游環境保護存在的弊端
近些年來,我國旅游高速發展,一些景區受人口眾多、環境壓力巨大等因素的影響,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矛盾十分突出,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環境保護與管理的法律、法規,同時旅游行政主管與實業部門、環保行政主管與實業部門在對旅游環境保護的實際工作中合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3.1 旅游環境法規制度不完善
1985年我國國家旅游局才起草了旅游法草案,正式將旅游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這部草案雖然經過十五次易稿,但仍然不屬于專門的旅游環境保護法,在環境保護上,我國在立法上雖然進步很快,但在法律、法規的監督執行方面的管理上仍然不完善,譬如旅游景區不按規定程序辦理有關環境保護手續就大肆興建眾多基礎建設項目、旅游區的一些重點項目建設得不相關部門的監督等等。
3.2 旅游景區過度看重產值而忽視環境
旅游景區要保護和改善環境,必定投入一定的人力、財力以及物力,但許多地區的旅游景區目光短淺,不顧中央反復強調環境的重要性,過度重視眼前利益,對景區的保護性投入很少,這種犧牲長期效益為代價來換取短期利益給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危害。
3.3旅游景區景點管理缺失
旅游景區是旅游活動的核心和載體,而當前我國很多旅游景區缺乏對旅游景區科學的綜合規劃及管理,其景區的開發與規劃管理、市場營銷管理、日常經營管理等方面管理有時不到位。譬如對景區內的商販攤點缺乏有效管理、對一些游客在景區進行宿營、野炊等活動不能及時制止等等,這些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3.4環保經費投入不足
當前,我國各級財政對旅游資源的開發投入的保環專項經費與業務費用不足,由于環保部門一些工作上開展不足,一些環保費不能按規定得以征收,同時大量存在治理污染上,欠帳較多的現狀,這樣就造成眾多環保治理項目得不到資金保障,一些環保項目得不到實施,長期以往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3.5 旅游景區居民生態意識薄弱
我國大量的風景優美的旅游區都處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位置偏僻,經濟不發達地區,當地的居民生活方式比較原始,其居住地成為旅游景區后,很多居民們生態意識很薄弱,沒有生態環境保護觀念,譬如獵殺景區以及周邊的一些動物,當作旅游紀念品賣給游客來獲得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