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沉浸式教學研究范文

時間:2023-07-28 17:50: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語文沉浸式教學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語文沉浸式教學研究

篇1

關鍵詞:沉浸 體驗 感動

課題名稱:《初中語文沉浸式”教學研究

審批機關: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項目編號:B-a/2006/02/058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學科,語文教學離不開感動的情感體驗。感動是一種較為強烈的心動感覺,是一種深化的情感體驗,它是文本與教師、學生的生活體驗撞擊出的火花。

語文教學的“沉浸”指師生在課堂內外共同沉浸在純粹的、經典的、學習語文的環境中,完全投入、集中注意力,在文學殿堂里汲取所需的營養。要讓語文課走出淺薄平庸的怪圈,方法之一就是要想方設法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沉浸、體驗,引導學生從“文本表面”進入到“文本底層”,去感悟文本的文化,觸摸文本的靈魂,激活學生的“智慧潛能”,讓他們得到精神的享受而深受感動,從而構建充實而高尚的精神世界,豐富而細膩的情感世界。

感動來自于沉浸、體驗,感動讓教師更加熱愛教學,更愿傾注心血和汗水;感動也讓學生興趣盎然,更加熱愛和珍惜學習和生活的時光。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怎樣使感動發揮作用,又怎樣讓學生在文本閱讀、語文學習中學會從沉浸到體驗,從而獲得感動來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呢?

一、建立新的語文課堂教學環境,重視感動情感的開發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師提供了一個新的課程環境。教師需要在新的課程教學中建立起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方式。而學生同樣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知識建構。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這一性質決定了語文課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建立新的語文課堂教學環境,旨在改變傳統的基礎教育語文課程的確定性,還語文課堂教學本身具備的開放性,拓展教學的空間,增大師生的自主性。這樣,教學的多樣性和變動性也就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更多的思考。

而“感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情感體驗,是文本與教師、學生的生活體驗撞擊出的火花。那么,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感動情感的開發就必須教會學生沉浸于文本,去體驗從而獲得感動。

審視語文教學的過程,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入課的導語

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都懂得課前激情導入的作用。好的導語緊緊扣住教材的感動因素,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引導學生沉浸于其中,是心靈的滋補劑,是一種以文本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課堂教學氛圍的心理因素。

2.對學生思想的關懷

我以為,在語文課堂上對學生的“關懷”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要關懷學生的思想,老師不僅要尊重維護學生獨立自由的思想,而且要盡可能地給每個同學創造獨立思考的機會,教會他們思考,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思維品質。當然,這里所說的“思想”既指深度把握文本所傳達的思想,甚至合理“反叛”,從而讀出自己的獨特見解;也指教師要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內涵并在教學方法上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人云亦云邯鄲學步,要敢于打破常規。

因此,我們只有真正讀懂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內涵,關懷學生的思想,并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體驗”才會落到實處。一句話,“思想”是“體驗”式語文的靈魂,而老師則是靈魂中的靈魂。在新課程不斷推進的今天,我們要致力于語文課堂“思想品格”的建構,因為“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

3.尊重學生樸實的體驗和純真的情感釋放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對生活的不同的感受,當他們沉浸其中,他們通過文本獲得的體驗是最樸實的。

在用文本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只要語文教師能對此有一個充分的認識,那么在感動于學生樸實的體驗和純真的情感釋放時,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也就誕生了。

二、構建有序的互動教學流程,讓沉浸、體驗、感動發揮“教學相長”的作用

語文教師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動因素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沉浸、體驗、感動”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就可以起到課堂教學的“教學相長”。

現代教學論主張教學要知、情、意相結合。事實上,學生個體的沉浸、主動參與和學生群體的積極互動是使課堂活動生動活潑、富有成效的必要條件。反過來,組織恰當的課堂活動,鼓勵學生進行嘗試,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大膽說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學生在課堂活動中,不僅可以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桌還能互相討論、互相啟發,這就容易形成文本與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實現課堂上多渠道的信息傳遞;學生在具體語文情境中的課堂活動,容易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有所認識,能使更多的學生體驗到學習樂趣,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在構建有序的互動教學流程中,學生的感動主要是從教師的引領中沉浸、體驗得到感動;在文本閱讀中邊體驗邊獲得感動;在交流與溝通中體驗感動;在反復訓練中體驗,學習感動;學會用語言表達“感動”這種情感。

當教師的感動與學生的感動產生默契時,就有了師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開啟對方的心靈,喚起其行為動機。這樣,過去那種呆板單調的課堂就可以得到徹底改變。師生就可在“共享”中“共進”,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感動”始終是一種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是心靈的滋補劑,是一種有益的洗濯和陶冶。而通過語文教學中的沉浸、體驗獲得“感動”,從而使學生擁有“詩性情懷”這是語文教師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傅嘉德.《不要忽視隱性對話》《語文教學研究》.2007.6.

[2]傅嘉德.《語文活動體驗教學的誤區》《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