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的原因和解決方法范文

時間:2023-07-31 17:41: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空氣污染的原因和解決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環境問 題能源浪費 污染 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0)012-116-01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與活動的場所,也是人類提供生活與生產所必需的自然資源的供應基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明確指出;“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其中,“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就是環境的科學而又概括的定義。

通過對資料的查閱,我們首先了解了中國環境十大問題主要為:大氣污染問題、水環境污染問題、垃圾處理問題、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水土流失問題、旱災和水災問題、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WTO與環境問題、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持久性有機物污染問題。

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看似離我們很遠,其實都是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作為一名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生,也許我們不能在在宏觀層面上改變什么,但是我們可以從自己身邊的小事作出自己的努力,通過實際的行動來加以解決。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面臨的較為突出的環境問題主要是垃圾回收利用率低、能源浪費大、空氣污染指數過高等,這些環境問題貼近我們的生活,也便于我們大家共同用實際行動去改善。

就針對垃圾處理這個問題,大量生活垃圾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的分量越來越重,如何進行循環利用就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首先,生活垃圾的分類是很重要且很必要的。對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進行分類,既可便于垃圾的回收利用,也便于垃圾的處理。其次,在垃圾處理過程中,廢物利用尤其值得我們關注。作為未來盼設計師,我們更應該注重如何變廢為寶,對于廢舊物品的循環利用,不僅可以節約生產成本,還可以根據廢物的特點,經過轉化處理和修整,甚至還能營造出不同的質感和風格。

我們人口數目的巨大是客觀現實,能源的消耗量大師不可避免的。但另一方面,能源的浪費問題卻是可以盡量避免的。目前,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人往往忽視水、電的浪費現象,甚至很多大型的娛樂、休閑、消費場所常常為了營造出更好的燈光效果,忽略了電能的過分利用這個問題。“熄燈一小時”這個全球性的公益活動,恰好給我們以良好的啟示。作為未來的環境設計師,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不能一味的去學習怎樣營造所謂的時尚與前衛,應該把如何用最節能的方式打造出最完美的創意放在首要之處,并且應該更好地去推廣類似“熄燈一小時”的活動。

篇2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一個時代的經濟、政治、社會、科學、文化、生態環境發展和變化的焦點和結晶。許多城市都期望借舉辦大型運動會來進行城市改造,以此作為邁向現代化大都市的行列,提升與增強其在本國乃至國際上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121,但舉辦任何大型運動會都會涉及到許多生態環境問題。目前,開展體育運動的生態環境問題己引起體育界內外人士的關注|3~7。近幾屆奧運會在環保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與效果也有目共睹。自2000年起,國際奧委會在確定入選申辦城市之前,明確要求提出申辦奧運會的所有城市必須提

 

交一份詳細闡述城市舉辦奧運會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報告,保證奧運會舉辦過程中對城市生態環境不產生負面影響|81。為此,探討大型運動會可能產生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可以為舉辦大型運動會的政府決策部門和城市規劃部門提供參考,從而促進城市綜合健康的持續發展。

 

2大型運動會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及其特點

 

成功地舉辦大型運動會將大大提高城市在區域性及世界的知名度,提升城市作為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文化品味,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九從而給一個城市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提升|2’91。譬如凡是舉辦過奧運會的城市,都無一例外地成為世界共同關注的國際文化名城。但同時由于城市生態環境存在空間、資源和調節能力的有限性,而就舉辦大型運動會的來說,需要場館、運動員住所、交通設施和保安設施等4個核心硬件,如何配置這4個核心硬件和解決運動會期間城市人口過分集中以及經濟密度過大問題,其背后就存在著一系列的矛盾。具體反映在由于城市區域面積的限制,加之舉辦大型運動會過程中進行著大量的資源利用、物質運轉、能量流動、產品消耗等活動,從而使自然資源大量耗用,各種生產、生活廢料大量產出,引起了一系列城市生態環境問題。

 

大型運動會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具有以下共同特點:(1)隱蔽性.譬如16屆法國阿爾貝維爾冬運會,毀掉了30多公頃森林雖然當時并未產生快速的生態危害,但在以后歲月造成的生態危機,使法國人民至今痛苦難忘。(2)不可逆性。主要是指大型運動會開展過程中基礎設施的建設可能對物種消失的影響。北京2008年奧運會在選址和規劃中由于發現了二級保護動物大鯢后,明確果斷地變更了鐵人三項運動的場址110,這是開展大型運動會中保護物種不消失而導致不可逆性的最佳例子^(3)連鎖性^當由于大型體育運動會城市產生了生態環境問題,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被放大,從而造成連鎖反應,加劇了城市生態環境的危害。

 

3大型運動會產生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表現

 

舉辦大型運動會對城市生態環境最顯著的問題是城市面臨著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城市生態系統調節能力的衰退。這個問題是國際奧委會一直關注的問題,并成立體育與環境委員會,制定環境保護的9條政策,在1991年對奧運作了修改時,還增加了一個新的條款,指出應努力使奧運會在確保環境問題受到認真關心的條件下進行,同時提出爭辦奧運會的所有城市從2000年起必須提交一項環保計劃;在以往4屆體育與環境世界大會中,也都就大型運動會特別是奧運會的開展對城市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作專門的討論111~14]。綜合有關資料,現將大型運動會開展影響城市生態環境的問題歸納為以下5項:(1)體育場館設施建設;2)建材的使用與廢棄;(3)城市環境污染;4)場館設施與交通能源利用;(5)體育場館設施賽后利用等。

 

3.1體育場館設施建設

 

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是評價一個城市形象力的基本指標,是塑造城市其它形象的基礎。體育場館設施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規劃和設計作為城市發展的藍圖和指南,應重視體育場館設施的規劃,必須從多角度、多方面考慮解決體育場館設施建設的生態環境問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11516。正如國際奧委會前主席薩馬蘭奇說:在選定奧運會舉辦城市時,我們優先考慮計劃建設的體育設施在生態環境方面的影響。就是這個道理。

 

場館設施建設對土地的合理使用是解決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首要問題|191。其次,由于現代城市向國際大都市發展,為了城市形象的整體性,體育場館設施的規劃與建設往往牽涉到城市某些區域環境的改造,許多城市文化生態風貌可能在重建中的損壞以至消失。保護文化生態遺產與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一樣,也是體育運動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91。因此,要解決大型運動會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這個問題,體育場館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應以環保為主題,慎重地選擇新建場館的位置,場館選址符合城市規劃的體育和文化設施用地范圍,避開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地區,盡量避免使用未開發的土地,而盡可能依先前工業及商業地段興建,并充分利用當地文化景觀設計建設體育場館設施。同時,可通過建設新的環境保護區、實施森林重建計劃可能會減少由于新建體育場館設施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縱觀歷屆大型運動會,如25屆夏季奧運會舉辦城市巴塞羅那、27屆夏季奧運會舉辦城市悉尼、第九屆全國運動會廣州的體育場館設施規劃和建設都融合了城市自然景觀,是與城市生態環境和諧統一的典范。

 

32建材的使用與廢棄

 

體育場館設施位置的規劃要符合生態環境適當發展的原則,同時,建設體育場館設施的建筑材料在制造、使用和廢棄時,也要有明確的環保措施,否則,必將危及城市的生態環境。因此,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一方面要采用對環境有益的新技術,充分利用再生的可再生的建材,另一方面還要使用環保型建筑新材料,將建成后的體育場館“室內空氣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從環境觀點看,它可從源頭上消除污染;避免城市的二次污染。從經濟觀點看,它合理利用資源和能源,降低生產成本,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可見,在大型運動會場館設施全方位籌建中選好用好環保新材料及其應用技術,是綠色體育的具體表現。在場館的建設中勢必涉及到成千上萬噸拆迀固體廢棄物和建材廢棄物的處理問題,因此,在體育場館設施規劃建設的同時,要制定一個符合環保標準的廢棄物處理與利用計劃,并嚴格執行,盡量減少堆積或(和)填埋對土地的占用以及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污染。

 

33城市環境污染

 

大型運動會期間,由于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有關官員和新聞媒體人員及數以十萬計觀眾的到來,使城市人口的激增,導致超出了城市生態承載力,即超過了可以利用的新鮮空氣、水和處理生活垃圾的承載能九引起城市環境污染|31。城市環境污染首先體現在大氣污染上,其次為水質污染,由于大型運動會期間由于某些場館和生活用水的大量增加,而使城市污水排放量增長,城市污水處理率不高,造成城市地下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時,某些體育項目的開展,直接或間接地污染了水環境,在比賽進行過的河流、湖泊、水庫和海灘隨處可見遺留的垃圾、機油、船用化學清潔劑和洗滌用的油脂殘留物,還有運動員本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給水體造成的污染。以至于有些健康衛生機構強烈反對在河流、湖泊、水庫中開展游泳、劃船等體育項目以免污染飲用水的水源。再次,大型運動會期間生活垃圾排放量猛增,而處置和回收利用率卻很低,其堆放既浪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又造成了嚴重的二次污染源。另外,噪聲是大型運動會開展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的另一污染。運動會期間的噪聲己成為城市的一大公害,嚴重影響著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如27屆悉尼奧運會期間,悉尼的400萬居民就有50萬人選擇離開這個城市,原因就是他們無法忍受奧運會帶來的吵鬧喧雜的城市環境。

 

34場館設施與交通能源利用

 

人類文明、城市的發展都和能源的利用息息相關。大型運動會的開展使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體育場館設施、交通的建設,城市人口、汽車數量成倍增長,對能源的消費也呈快速增長趨勢。因此,在大型運動會體育場館設施與交通規劃與建設時一定要正視能源利用的問題,否則將會由于能源過度消耗而造成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污染。目前體現可持續發展意識的低能耗生態建筑研宄成果己廣泛應用于大型運動會的建設中。大型運動會期間交通運輸方面能源的污染也是影響城市生態化境重要問題之一。在城市的污染中,汽車廢氣污染在大氣污染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高,己超過了傳統工業污染。由于大型運動會期間,各種交通工具特別是汽車與運動會的正常開展緊密相關,它肩負著大眾觀看比賽、運動員、教練員、官員住地到比賽場館往返和來賓旅游服務,汽車密度增高,這就強化了尾氣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污染和對人體的直接危害。如1996年,美國的亞特蘭大舉辦了第26屆奧運會期間,市政當局為減少因機動車出行而產生的城市空氣污染,決定限制機動車的出行,亞特蘭大一天內最多停駛車輛達到250萬輛。

 

3.5體育場館設施賽后利用

 

如何做好大型運動會結束之后場館設施的利用,己成為各國組織運動會政府部門關注的一大課題。大型體育場館設施的規劃建設時,如果僅僅考慮到如何使比賽場館滿足奧運會比賽的需要,而忽略了大型運動會結束后如何利用場館,那將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也必將為社會和城市生態環境背上沉重的包袱。為了不使比賽場館在大型運動會結束后成為“閑置品”,體育場館設施的規劃和設計,既要有利于運動會體育比賽,又要充分考慮賽后利用。在滿足比賽期間技術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場館設施的社會效益,使之與廣大市民曰常健身的需要相結合,并便于賽后開展文化、體育、會展、商貿、旅游、娛樂等活動。更深一層來講,就是要從整體上制定目標,從長遠來布局戰略,在規劃方面要充分發揮體育場館作為標志性建筑的功能,規劃制定目標要把體育場館設施定位在城市新商業中心布局的層面上,在賽后,利用體育場館設施規模造成的影響力,推動體育產業、商業、旅游業和房地產業的開發。

 

4舉辦大型運動會與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措施

 

舉辦大型運動會產生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必須從多維的角度考慮解決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方法和措施。

 

41制定大型運動會環保規劃,建立實施城市環保的監督機制

 

首先,大型運動會的組織者應當根據城市生態環境現狀與預期目標制定具體的環境保護規劃并將目標公開化。其次,有關大型運動會環境保護的指導方針必須具體而明確,并且應當得到法律的保障。再次,大型運動會組織者應當建立獨立的監督機構,和參與建設的開發商應當搜集并定時匯報一切有關的環境信息,以確保大型運動會的各項籌辦和建設工作都在按照環保方針進行以及提供的環境信息的真實性。

 

42合理規劃體育場館建設,提高城市土地生態效益

 

鑒于考慮舉辦大型運動會對城市土地有限性利用的特點和城市長遠發展的作用,在城市規劃中,應圍繞體育場館布局,充分發揮大型運動會體育場館標志性建筑的功能,將商業、文化和體育、休閑相結合,按照平面和空間整體化規劃的方法,把工作、居住、購物、娛樂、休息等各類活動放在同一或毗連空間,促進城市土地利用的規范化、合理化和效率化1171。

 

43加強城市環境治理增強城市自凈能力

 

城市環境治理是大型運動會準備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己突出地反映在綠化、美化城市和園林治理水質和消除大氣污染源等多方面117。因此,在舉辦大型運動會時要重視城市環境的治理,積極營造城市的綠色空間,節約用水、嚴格控制空氣污染物的排放,強化城市環境污染處理系統完善等工作,增加城市自凈能力,確保大型運動會在城市的青山、碧水、綠地、藍天下進行。

 

44普及生態意識,加強生態環境教育

 

政府的承諾是大型運動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保障,而公眾的生態意識和廣泛參與則是實施的重要保證之一,其中運動員也應該成為環境保護的生力軍。通過各種教育及宣傳渠道向市民普及生態學知識和大型運動會對城市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內容以及解決方法措施,激發公眾的支持和參與,并在全社會倡導利于環境的消費習慣,提高市民環境意識,這將對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5小結

篇3

關鍵詞:中學生物 教學滲透 環境教育

我認為以現行中學生物教材為基礎,按照“滲于其內,寓于其中”的教學方法,把環境保護意識、環境科學基礎知識、環境保護技術基礎知識有機地滲透到生物教學過程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環保內容和切入點中學生的環境意識是其對環境問題的感覺思維與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中學生的環境教育屬于環境科學的基礎教育,而不是培養環境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其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滲透,幫助學生認識環境,明確環境與發展的辯證關系,了解環境和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樹立環境思想,培養學生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的好習慣。要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已有的知識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層次上進行滲透教育,力求做到環境教育系統化、序列化。

現行的中學生物教材,在許多章節都有直接或間接的環境保護知識。如植物學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綠色植物對人類生存的意義、苔蘚植物是監測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動物學中,蚯蚓對人類的益處、魚類資源的保護、青蛙的捕食、益鳥的保護等都與環境保護有關。《生物》教學中的第七章“生物與環境”更是著重對生態學較為細致的論述。這些都是環境教育的得力滲透點。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環境教育的滲透點,并在教學計劃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過以上切入點,結合不同的環境教育內容,適時地在教學過程中加以滲透。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環保意識。

一、滲透環境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結合教材中介紹或涉及到的環境保護內容,將環境教育寓于課堂教學之中,這樣才能在長期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

例如,講森林在保護改善環境中的作用時,要突出生態效益的概念。可給學生列出這樣一組數據:1株50年齡的樹木,1年產生的氧氣價值3.2萬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3.25萬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萬美元,各種生態效益達19.695萬美元,而該樹被砍伐后的木材價值卻只有幾千元,進而介紹我國森林覆蓋率僅12.7%,遠遠低于國際標準30%的要求。而毀林速度卻處于世界前列,聯系我國今年長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災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長江上游近年來掠奪式的砍伐樹木,有些縣財政收入的90%來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綠水,變成荒山禿嶺,水土流失,河床升高,這次特大洪災給國家造成幾千億的損失。與此同時,也介紹日本人愛樹成癖,長期堅持植樹造木,使其森林覆蓋率高達68%,逐步變成森林大國的事實。通過以上事例介紹及對比,可大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熱情,使學生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花草樹木,陽臺養花種草,植樹節每人爭栽一棵樹,把愛護、美化我們的環境變成了一種由衷的自覺行為。

又如,在講“飲食衛生”一節時,可引用本市民食用不潔毛蚶,導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學生認識到:污水、糞便不經處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動物帶菌,危害人民健康,導致上海數十萬居民患病,并且在國際上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引導學生聯系近幾年來本市每年7月~8月份2號病的流行,給人們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從而使學生更加認識到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講青蛙一節時,通過介紹青蛙驚人的捕食能力,使學生自覺做到不捕殺、不食用青蛙,并與捕食青蛙的行為作斗爭;還可組織學生將課堂觀察的實驗用蛙放回大自然,培養他們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一片愛心。

二、通過各項課外活動滲透課內打基礎

根據生物教學實際情況,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滲透環境教育,其力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將課堂教學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環境教育。

1.以課外閱讀為基礎,拓寬學生的環境保護知識

現在中學生的求知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教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閱讀一些環境保護方面的書籍、文章,幫助他們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由來和解決方法,并引導他們把學到的環保知識與課堂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聯系起來,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環境污染問題。從而讓學生更關注我們周圍存在的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樹立利用科學保護環境的熱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為課堂,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師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營等活動,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去勞動、去品嘗……讓學生去感受大自然,從而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關系,這樣才會使他們用真心去熱愛大自然,去保護大自然。如結合植物課教學,組織學生認識校園、公園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綠化的植物種類,讓學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長環境科學知識,探究環保知識。

3.以實踐活動為途徑,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