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小故事范文
時間:2023-04-08 14:07: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哲理小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轉眼間到了開花的季節,這些花兒競相開放,個個爭奇斗艷、奪目邀寵。花中的絕大多數,把從土壤、雨水和陽光得來的養分都用來裝扮花朵,使它們有更多的花瓣、更鮮艷多彩的顏色和更清新的香氣。然而,有幾株花兒看起來色彩卻不那么艷麗,花瓣的數量也很普通。這幾株花兒把取得的養分用來發展它們的根系,因此它們的根系則龐大、深入,這是其它的花沒有察覺的。
6月中旬,天氣炎熱,土地干旱,雨水相比往年出奇的少了許多。那些花朵豐滿艷麗但根系淺的花因為攝取不到水分,難以支撐,早早的結束花期枯萎掉了。只剩下那幾株看起來并不出眾的花,堅持等到了一場雨,它們活了下來,并且繼續開著。
某天,主人來到花壇前,看到了花枯萎了一大片,心生可憐,于是把那幾株還活著的花移植到了花盆里,搬進室內,從此精心養護。
篇2
有一個木是從小雙目失明.在黑暗的世界中,他多么想觸摸一下那明媚的陽光呀!!!
值得幸運的是,40年之后,醫生重新使他從見光明.
可是,他那喜悅的心情并沒有維持多久,對于眼花繚亂的各種事物,他感到是那么的陌生,困惑,不安和恐懼,想幽靈一樣纏繞著他.
漫步在人朝如涌的大街上,對他來說,這簡直就是,"恐怖之旅".
"這是一個磨鬼嗎?"看到自己的影子,他更是心有余悸.
有時候,他希望黑夜會早點來臨,可是.看到交接的月光,和閃爍的星星,他十分不自在.
他喜歡閉上自己的眼睛,回味那黑暗的世界,心想:"看不見比看的見可能要輕松多了."
篇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臨床資料予以分析,將其依據不同護理方式分成對照組(38例)與研究組(42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5:13,年齡60~82歲,平均(68.76±3.68)歲;骨折類型:股骨頸14例,股骨干10例,脛腓骨9例,其他5例。研究組男女比例27:15,年齡61~83歲,平均(68.94±3.71)歲;骨折類型:股骨頸15例,股骨干11例,脛腓骨10例,其他6例。兩組基線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手術室護理,主要為術前器械、藥物等準備,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術中輔助醫生順利完成手術等。研究組予以個性化護理,具體為:(1)對手術室環境進行護理,提前半小時打開手術室內空調,調節溫度至適宜值,確保室內溫濕度適宜;(2)術前1d常規予以訪視,對患者病情予以詳細掌握,并依據其病情、文化程度進行個性化健康教育,包括手術治療大致過程、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以及相應護理措施等,加深其對治療相關知識知曉度,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3)針對老年人心理特征對其進行個性化心理疏導,在進入手術室后可全程握住患者手,緩解其緊張、恐懼感;在進行麻醉時對相關感受進行描述,減輕其負面情緒;(4)幫助患者調整至舒適,最大限度保護患者隱私,術中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觀察,協助醫師順利結束手術;(5)術后對患者傷口進行仔細清潔與巴扎,待其病情基本穩定之后,進行醫護人員交接,轉送至病房。
1.3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3]觀察兩組心理狀態,采取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估,若SDS在53分以上、SAS在50分以上則表明抑郁或焦慮,分值越高負面狀態越嚴重;比較兩組生活質量,應用SF-36評分標準,對社會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與角色功能等進行評估,0~100分,分數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以SPSS20.0的統計軟件分析,正態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計數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心理狀態
研究組與對照組護理后SDS、SAS評分均較護理前低,且以研究組改善幅度更大(P<0.05)。見表1。
2.2比較兩組生活質量
研究組SF-36各項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3討論
下肢骨折老年患者在臨床治療時常選用手術治療,但因手術造成機體較大創傷,引起應激反應,而且患者由于缺乏對手術相關知識的了解,負面情緒增長,導致應激反應加重,不利于手術治療與術后康復[4]。有研究表示[5],個性化護理干預的應用,能夠促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手術護理效果提高,并且對于患者預后的改善具有良好效果。本次研究中,研究組與對照組護理后SDS、SAS評分均較護理前低,且以研究組改善幅度更大;研究組SF-36各項評分均較對照組高;此次研究與王艷[6]結果相似,表明個性化護理通過更加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手術室護理效果提高,從而促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關節功能早期恢復,縮短住院時間。由于手術室屬于一個陌生環境,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將加重恐懼、緊張等情緒,心理壓力增加,從而導致其血壓、心率顯著變化,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個性護理干預中,護理人員全程陪同患者,在其進入手術室后主動積極與其聊天,通過交流轉移患者注意力,從而減輕患者負面情緒,穩定其生命體征[7]。其次,個性化護理中,護理人員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前先予以健康教育,對手術治療原理、大致過程、手術室環境等進行介紹,有助于加深患者對手術治療的相關知識了解,從而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情緒,提高臨床治療、護理依從性[8]。此外,在手術室內,護理人員運用熟練技能協助醫生進行手術,并對患者病情變化與手術進展進行嚴格觀察,有助于手術更加順利完成。護理人員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即對其進行鼓勵安慰,術前健康教育、心理護理以及相關恢復良好案例介紹,有助于患者治療信心增強。術后,護理人員對傷口進行清洗、包扎,并主動向患者告知手術結果,提示其恢復良好,從而穩定患者心理狀態,促進應激反應減輕,進而提升術后恢復狀態。研究受環境、樣本等因素影響,未對并發癥情況作詳盡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進一步研究。綜上所述,個性化護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手術室護理中,具有顯著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的效果,從而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提高,具推廣價值。
作者:熊細梅 單位:湖北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佛祖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徐海燕.循證護理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心理狀態和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2016,30(3):265-267.
[2]高春錦.健康教育干預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11):1549-1560.
[3]鄢火秀,曾青峰,邱春燕.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治療效果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2016,9(9C):106-107.
[4]黃燕,葉紅.下肢骨折患者應用個性化功能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療設備,2016,31(5):132-133.
[5]江翠金.人性化護理干預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17):157-158.
[6]王艷.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術室人性化護理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4):88-89.
篇4
【摘要】
[目的]探討肱骨外科頸骨折鈦板內固定失效原因及對策。[方法]對2004年5月~2005年6月收治的3例肱骨外科頸骨折鈦板內固定失效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3例平均年齡58.3歲,平均就診時間70 d。均再次行手術治療,平均隨訪時間:15.3個月,3例均獲得愈合。[結論]患者以老年為主,骨折未解剖復位、骨缺損未一期植骨、 術后缺少必要的外固定保護、術后功能鍛練不當、盲目擴大手術指征、老年人骨質疏松是肱骨外科頸骨折鈦板內固定失敗的主要原因。采用鎖定加壓鋼板固定+植骨可作為良好的補救措施。
【關鍵詞】 肱骨外科頸骨折 內固定失效 鎖定加壓鋼板
肱骨外科頸位于解剖頸下2~3 cm,為松質骨與皮質骨交界處,容易發生骨折,尤其是老年人,亦容易愈合。鈦板內固定失效患者臨床并不多見。本院在2004年5月~2006年6月期間,收治3例肱骨外科頸骨折鈦板內固定失效患者,分析、討論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男1例,女2例,年齡51~70歲,平均58.3歲,原致傷原因:車禍傷1例,重物壓砸傷1例,摔傷1例;1例閉合性骨折,2例開放性骨折。骨折類型:均為粉碎性骨折。所用鈦板為國產。鈦板失效類型:鈦板斷裂2例,發生在骨折斷端部位,松動(螺絲釘拔出)1例,發生在骨折斷端近端。發生時間:術后1~4個月,平均70 d。主要是患肢出現疼痛,有磨擦音。檢查患肢有異常活動,肩關節功能障礙。X線片證實為鈦板內固定失效(圖1、2)。本組病例均再次手術采用鎖定加壓鋼板加植骨。
圖1 女,70歲,左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前X線片(略)
圖2 鈦板內固定術后3個月,X線片鈦板斷裂
1.2 手術方法
臂叢麻醉,病人仰臥,患肩墊高,取肩關節前內側弧形切口,從胸大肌三角肌間隙進入,顯露骨折斷端,取出原內固定,切除不良瘢痕組織及硬化骨,貫通骨髓腔,必要時縮短肱骨,(
2 結果
術后隨訪時間13~18個月,平均15.3個月。3例患者在2~4個月內獲得骨性愈合,無感染、傷口不愈合、再骨折等并發癥。采用Neer's肩關節功能評分標準,優1例,良2例。
3 討論
肱骨外科頸骨折治療的目的在于獲得穩定的解剖復位,在骨折愈合的條件下,早期肩關節功能活動。由于鈦板具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等優點而受到人們的青睞,由此出現的鈦板內固定失效患者臨床并不多見作者分析失效原因如下:
3.1.1 骨折未解剖復位、骨缺損未Ⅰ期植骨。人體正常解剖形態是對抗應力的最佳狀態,只有骨折達到解剖復位和骨缺損及時修復,鋼板固定才能獲得最大的穩定性。應力通過骨傳導,而不是完全通過鋼板傳導,使鋼板所受到的應力減少到最低限度,避免內固定器材彎曲斷裂。骨缺損,即使是小碎骨片無法固定而形成的缺損,尤其是在壓力側,也會在肢體活動中導致骨不連和內固定器材彎曲斷裂,這是經常見到的鋼板內固定失敗原因,也是當前內固定術中普遍存在,而且長期被忽略的問題。生物力學試驗證實,鋼板對側(壓力側)存在骨缺損時,內固定承受的應力比無骨缺損時增加5~10倍。因此AO強調對于骨缺損必須行自體松質骨植骨。本組有2例開放性粉碎性骨折存在骨缺損未植骨,復位后不穩定,是導致鈦板內固定失效的主要原因。
3.1.2 術后缺少必要的外固定保護。隨著交通事故、嚴重工傷的增多,粉碎復雜骨折愈來愈多。手術內固定只能為粉碎骨折提供連續性固定,不能達到牢固固定的目的。過分強調早期功能鍛練而無必要外固定保護或過早拆除外固定,是造成內固定失效的原因之一。本組2例粉碎骨折術后外固定保護不佳,活動過早造成骨折移位。作者認為首先應在骨折愈合基礎上,輔以后期功能鍛煉或二期手術松解關節粘連,而不可去除外固定過早。新鮮肱骨外科頸骨折平均愈合時間2個月,作者建議在骨折愈合前(2個月內)患肢應行有效制動,進行有限功能鍛煉。只有在X線片顯示骨折達骨性愈合時,才能正常活動。
3.1.3 術后功能鍛煉不當。分醫生和患者兩個方面:有的骨科醫生過分依賴內固定,認為固定堅強,術后不必用外固定,在骨折尚未愈合的情況下,讓患者過早活動傷肢或活動過度,導致內固定失效。或患者急于求成,違反醫生指導,擅自過早去除必要的外固定,進行不正確的功能煉習,鈦板強度不足以對抗肢體活動所產生的負荷而致疲勞失效。本組1例無外固定保護。2例有外固定但未達骨折愈合即過早解除,開始非限制性功能鍛煉,應為內固定失效的重要原因。醫生應根據患者年齡、骨折類型、內固定穩定情況、X線片等具體情況,決定功能鍛煉的方法和進度。
3.1.4 盲目擴大手術指征。在傳統的肱骨外科頸骨折的治療方法中,保守治療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對“一部分骨折”和大多數“二部分骨折”可獲得良好效果。隨著觀念和技術的不斷更新,近年來手術指征有擴大化的趨勢,甚至有人認為即使骨折無移位,也應早期手術[1]。作者認為應嚴格選擇適應證,不應盲目跟從。張健等[2]認為切開復位內固定適用于:①保守治療無效;②粉碎性骨折;③“三部分、四部分骨折”:④伴血管神經損傷,需探查修復;⑤陣舊性骨折伴肩關節疼痛,功能障礙。本組1例患者年齡70歲,為閉合性骨折,據作者以往的經驗,保守治療亦可獲得良好效果,因勉強手術導致不良后果,應引以為戒。
3.1.5 老年人骨質疏松,本組3例患者平均年齡58.3歲,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應為肱骨外科頸骨折內固定失效的一大因素。
3.2 肱骨近端鎖定鋼板優點
肱骨外科頸骨折傳統的內固定方式為螺釘、克氏針內固定,由于固定強度不足,易發生骨折再移位,不能早期功能鍛煉,近年興起的角鋼板、解剖鋼板、鈦板較克氏針、螺釘有明顯的優越性,但手術剝離廣泛,且與骨面緊貼,影響血運,對骨愈合不利。AO組織2000年推出的鎖定加壓鋼板具明顯的優勢,尤其適于固定比較困難部位的骨折(如骨質疏松、復雜的關節骨折或鄰近關節部位的骨折)[3]、骺端或干骺端骨折、合并嚴重軟組織損傷的骨折及兒童骨干骨折[4]。對于近關節部位的肱骨外科頸骨折,尤其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尤其適用。本組病例采用鎖定加壓鋼板+植骨術式,骨折愈合時間平均為術后2個月。術后無骨折再移位和延遲愈合等,肩關節功能優良,說明鎖定加壓鋼板固定牢靠。肱骨近端鎖定加壓鋼板具有以下優點:①為解剖型鋼板,螺絲釘與鋼板形成植入體內的固定支架,鋼板和骨面不產生壓力,在操作中不剝離骨膜,保護了局部血供,有利于骨折愈合,符合微創內固定原則[5];②設計周密,有專門的針孔供克氏針臨時固定,便于骨折精確復位;縫合孔修補肩袖;結合孔可選用標準螺絲釘、鎖定螺絲釘或拉力螺絲釘。③螺釘與鋼板之間具有固定的成角穩定性,螺釘在鋼板孔中無擺動,松動的發生率低[5];對骨質疏松亦可達到堅強固定;④鋼板體積小,操作簡單,手術創作小。但這種鋼板價格昂貴,臨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綜上所述,肱骨外科頸骨折鈦板內固定失效患者以老年為主,骨折未解剖復位、骨缺損未Ⅰ期植骨、術后缺少必要的外固定保護、術后功能鍛煉不當,盲目擴大手術指征,老年人骨質疏松是肱骨外科頸骨折鈦板內固定失效的主要原因。作者認為上述因素并非單獨起作用,而是二個或多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鈦板失效。一旦發生肱骨外科頸骨折內固定失效,采用肱骨近端鎖定加壓鋼板+植骨治療是一種良好的補救措施。
參考文獻
[1] Stuart JE,Kenneth Joseph DZ. Decision mak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J].Techniques in Shoulder Elbow Surgery,2002,3(4):234.
[2] 張健,賀西京,王棟,等.AO重建鋼板在肱骨外科頸骨折中的應用[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3,18(6):404-405.
[3] Christoph S, Emanuel G, Mathias M, et al. First clinical results of th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 [J].Injury,2003,34:43.
篇5
【關鍵詞】柯氏骨折;手法復位;石膏托外固定;預后
【中圖分類號】R6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581-01
柯氏骨折(Colles fracture)系指發生于橈骨遠端松質骨的骨折且向背側移位者。1841年愛爾蘭人首次報道此病并有詳細描述。此后,凡是發生在橈骨遠端3.0cm以內的骨折,骨折遠端向橈側、背側移位的骨折,均稱為柯氏骨折。在外傷比較常見。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我們采用手法復位加石膏托外固定治療克雷氏骨折54例,療效滿意,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54例,男24例,女30例;年齡6~67歲(平均31.8歲);受傷至就診時間1~48h(平均16h);致傷原因:跌傷43例,撞傷11例。
1.2 臨床表現
患者均表現腕部疼痛,局部腫脹伴活動受限,下尺橈關節及橈骨遠端壓痛。X線檢查可見餐叉狀畸形,尺骨小頭膨出,尺橈骨莖突關系異常,橈骨莖突與尺骨莖突處于同一水平或尺骨莖突較橈骨莖突更向遠端突出。
1.3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閉合手法復位后,再用石膏托固定于掌屈、尺偏位4周,然后去除外固定進行腕關節功能鍛煉。
2 結果
患者經3個月~1年隨訪,骨折愈合良好,局部無畸形,功能恢復滿意,治愈率為100%,未發現致殘或其它后遺癥的發生。
篇6
【摘要】目的 探討舒適護理在肱骨髁間骨折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肱骨髁間骨折的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均采用內固定術治療,對照組采用骨科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舒適護理,比較兩組并發癥的發生率、患者的滿意率、肘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結果 觀察組肘關節功能優良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滿意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
【關鍵詞】舒適護理;肱骨髁間骨折;肘關節;功能
內固定是治療肱骨髁間骨折的良好方法,但術后容易產生常發生肘內翻、神經損傷麻痹及嚴重的前臂缺血壞死等各種并發癥[1]。有針對性的做好護理工作,有利于促進小肱骨髁間骨折關節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收集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對30例肱骨髁間骨折的患者實施舒適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組患者60例,均為肱骨髁間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按照Miiller的AO分型標準均為C3型骨折,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23~61歲,平均年齡(38.7±12.3)歲。受傷至手術時間2~6d,平均3.1d。左側34例,右側26例,受傷原因:交通傷38例,高處墜傷12例,砸傷8例,摔傷2例。均為新鮮粉碎性骨折,均未合并神經或血管損傷,合并其他骨折6例。將該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受傷原因、受傷部位、合并損傷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骨科常規護理。內容包括心理護理、飲食護理、患肢的有效保護、并發癥的預防、感染的預防及出院指導等方面。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舒適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⑴入院時的心理舒適護理:護理人員在接待剛入院的骨折的患者時,態度要和藹、耐心。使用禮貌用語,且表情親切自然,消除家長的顧慮,增加信心,注意加強護患交流,爭取其積極配合護理工作。同時向患者講清手術治療的重要性、術前及術后的相關注意事項。⑵環境的舒適護理: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室溫控制在22~25℃,相對濕度為50%~60%,術后在患者病情穩定的情況下放輕音樂和合適的電視節目等。⑶腫脹的舒適護理:患肢常規抬高15~20 cm,必要時可抬高患肢30 cm,預防發生骨筋膜室綜合征,觀察患者患肢的腫脹程度,手指、被動運動情況,末端血循環及知覺變化,石膏固定的松緊度是否合適,增加舒適度。并用手指輕輕觸壓腫脹部位,檢查局部張力大小。⑷功能鍛煉的舒適護理:在麻醉消失后,護理人員要耐心鼓勵患者主動進行早期功能鍛煉,指導患者進行握拳、松拳、腕關節的屈伸、肌肉靜止性收縮活動及肩關節的提肩運動等。功能鍛煉的同時,訓練時注意循序漸進,勿急于求成,以患者能耐受的傷口疼痛為標準,每天適當增加運動角度,禁止手法按摩及強力牽拉。其他護理方式同對照組。
1.3 肘關節功能恢復判定標準[2]: ①肘關節活動度;②肘關節功能判定標準[4]:優:無功能障礙及疼痛;伸直丟失130°。良:輕度功能障礙及輕微疼痛,伸直丟失120°;可:中度功能障礙及活動時疼痛,伸直丟失90°;差:嚴重功能障礙及經常疼痛,伸直丟失90°。
1.4 統計學處理: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描述,卡方檢驗做計數資料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及家長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滿意率為93.3%(28/30)顯著優于對照組的76.7%(23/30),P
2.2 兩組患者的肘關節功能恢復比較: 兩組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為12~36個月,觀察組患者的肘關節功能優良率為86.7%(26/3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優良率為70.0%(21/30),P
3 討論
肱骨髁間骨折是肘關節的一種嚴重損傷,骨折常為粉碎性,嚴重的髁間骨折常伴有移位,滑車關節面損傷,內、外髁分離,加之血管神經系統易受損及骨折固定困難,且固定后容易發生關節粘連,影響關節功能。若治療、護理不當,最會嚴重影響手的功能。舒適護理是一種應用廣泛的現代化護理模式,它注重整體的、個性化、創造性,降低不愉快的程度,使患者社會、生理、心理、心靈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使臨床護理達到最佳效果[3]。⑴心理護理:患者面對突如其來的遇外致骨折,常常難以接受眼前事實,表現出緊張、痛苦、煩躁、易怒、焦慮等情緒。同時由于忠處疼痛,使得部分病人出現不合作的情緒,不愿意變換,甚至對一些正常的治療護理措施都難以接受。因此,適當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對術后患者的心理護理應抓好以下幾個環節:①及時告知手術效果,給予鼓勵和支持,減輕患者術后過度痛苦和焦慮;②幫助患者緩解疼痛。③幫助患者克服抑郁反應④鼓勵患者積極對待人生;⑵預防下肢靜脈血栓: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是髖關節術后常見的嚴重并發癥。首先要鼓勵病人早期做患肢股四頭肌等張收縮功能鍛煉,促進血液循環,來防止靜脈血栓。其次可以用肢體氣壓治療,進行患肢功能鍛煉。訓練幅度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3]預防褥瘡:保持床單及皮膚干燥清潔,協助病人翻身、拍背、按摩受壓部位的皮膚,鼓勵病人深呼吸、咳嗽;
結果顯示舒適護理組的并發癥的發生率、滿意率及肘關節的功能恢復情況均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組,P
參考文獻
[1] 陳曉梅,蔣代元.肱骨髁間骨折圍手術期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23):251-252.
[2] 王艷華,韓大成,楊明.手術治療肱骨髁間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11,27(1):1-4.
[3] 曹燕.舒適護理在手術室工作中的應用[J].臨床護理雜志,2008,7(6):53-54.
作者單位:550400 貴州省甕安縣中醫院門診治療室
(上接217頁)
由上表可見觀察組總產程較對照組明顯縮短,產后兩小時出血量也明顯減少,兩者比較P<0.05,存在統計學差異
4 討論
分娩是自然的生理過程,大多數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有緊張和恐懼感,這種不良情緒會使中樞神經系統發生功能性紊亂,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強,去甲腎上腺素分泌減少,導致子宮收縮乏力,子宮平滑肌和胎盤的供血減少,造成胎兒宮內窘迫及產程延長,使難產和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增加。許多產婦對自然分娩缺乏信心和耐心,往往自動提出要求剖宮產,而使剖宮率明顯上升。陪伴分娩由產婦自由選擇陪伴者在身邊,又有一位有經驗的助產士在旁指導、觀察、照顧,基本消除了產婦對分娩的恐懼感,增加其對自然分娩的信心,有助于減少難產的發生率;在分娩過程中,有親人和助產士在旁耐心指導、安慰和撫摸可減輕或預防孕婦由于心里障礙而導致的宮縮乏力,從而明顯縮短了產程,明顯減少了產后出血的發生
因此,陪伴分娩在整個分娩過程中,由于有親人的陪伴和專業助產士的耐心指導,減輕了產婦的心理壓力,消除緊張、焦慮、恐懼情緒,增強產婦的自信心,從而降低了剖宮率和產后出血率,提高了產科質量,有利于母嬰健康,同時節省了家庭和社會的開支,值得提倡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田豐連,陳永鋒陪伴分娩的臨床意義.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7,13(5):305
篇7
【關鍵詞】舒適護理;骨病;康復效果;影響
舒適護理具有高度針對性,有效性,適用性,能使患者無論從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處于放松,愉快狀態的一種新興護理模式。它除了具備常規護理模式一切功能外,更加注重對病人心理上的疏導教育以及精神上的安慰。而骨傷疾病的患者往往是猝然發生的。沒有心理準備的疾病到來,很容易使患者產生恐懼,焦慮,失眠等不良的情緒問題。因此,將舒適護理用于骨病患者恢復效果究竟效果如何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1 資料和方法
1.1資料
隨機選取骨傷病人100例,均為骨自身受傷或關節疾病,膝關節疾病患者32例,股骨疾病患者28例,頸椎疾病患者21例,髖骨疾病患者19例,隨機分成兩組即實驗組(n=50)和對照組(n=50) 。實驗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在18~50歲之間。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19到46之間。治療過程中,實驗組采用舒適護理方式,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兩組間性別年齡及骨傷程度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大于0.05),不會影響實驗結果。
1.2方法
對實驗組采用舒適護理:外傷骨病的患者大部分需臥床休養,因此首先有針對性的根據受傷部位給患者調整合適的,保持病房的清潔衛生空氣流通,及時更換衣服,被罩,床單等,按時頻繁清洗和給藥于傷患處,避免因長期臥床而滋生褥瘡,另要對骨傷患者的病情進行全程跟蹤觀察,隨時采用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患者術前需要對患者的身體情況進行全面的評估,評估結果要通知患者知曉,讓患者自己了解自己的病情,確保患者理性面對手術。注重患者心理的疏導教育,進行精神慰藉,轉移患者病痛的注意力,讓其從焦慮,恐懼,緊張的不良情緒中走出來,幫助建立康復的信心,針對性的讓患者在身體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做康復運動的鍛煉。
對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遵照醫囑口服或血液給藥,及時對受傷部位進行擦洗換藥,幫助不能自理患者衣食起居等等,按照規定協助患者做一些常規的康復訓練。
兩組均在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3療效標準
療效標準:依據臨床上治療骨折和軟組織損傷的臨床療效評定標準[1]。治愈:疼痛、腫脹的癥狀基本消除,肢體機能得到較好的恢復;顯效:疼痛、腫脹明顯緩解,肢體機能基本恢復;有效:疼痛、腫脹等癥狀得到緩解,肢體機能有效恢復;無效:疼痛、腫脹等癥狀得到緩解,肢體機能無明顯恢復。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0.0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和差異比較。并采用χ2進行檢驗。
2結果
兩組患者采用不同護理方式進行3個療程的治療后的恢復效果和癥狀改善情況,見表1;表2。
由表1,表2可以看出采用舒適護理干預的實驗組整體恢復有效率和癥狀緩解率明顯高于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p小于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舒適護理方式要優于常規護理方式。
3討論
骨病,往往是突發性的。發病時患者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更容易出現焦慮,緊張,恐懼,憂郁等消極情緒,所以骨病患者除了需要生理上得當的護理外,還需要心理上的疏導和精神上的安慰,這就對骨科護理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將注重心理疏導的舒適護理方式應用于骨病患者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舒適護理被認為是可以使患者在骨折后盡快恢復正常功能的重要措施之一,其護理過程對于患者來講是既輕松愉悅又舒適合理,保證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處于愉悅的狀態,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配合性依從性,降低逆反心理,非常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療后的生存質量。因此將舒適護理用于骨傷患者,引起了醫學界廣泛的探索和研究。
實驗是選取的人體不同部位骨病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舒適護理干預與常規護理方式對照。結果顯示的舒適護理方式不僅提高了治療質量,也縮短了病程,療效顯著優于常規護理方式,因此將舒適護理應用于骨傷患者是具有科學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對于骨上疾病的治療又推進了一步,當然這絕對不是終點,對骨傷疾病這一特殊疾病的護理方式仍需要不斷探索研究,不斷創新,不斷優化,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篇8
[中圖分類號] R323.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7(b)-0195-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s of quality nursing model in surg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Methods 86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who had surgical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3 to Nov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two groups were called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each group was 43 cases.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orthopaedic surgery nursing,and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nursing service under quality nursing model.The treatment effect of surgery for hip fracture,number of complications after fracture surgery,the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service during surgery of hip fracture,total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for fracture and hip function recovery time of research object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surgery for hip fractur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with the siginificant difference(χ2=4.98,P
[Key words]Quality nursing;Hip fracture;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髖骨骨折屬于目前臨床上公認的一種病情程度較為嚴重的骨折類疾病,快速愈合斷骨、控制病情是臨床對該類患者實施手術治療的基本原則,然而手術治療的操作相對較為繁瑣、存在的風險程度較高,患者在情緒方面容易出現較為劇烈的波動,術后由于手術操作和長期臥床等因素會導致多種并發癥出現,對病情恢復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醫學界近年來不斷地采用各種護理方式以便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對病情的康復產生積極作用[1-3]。本研究中,對優質護理模式在髖骨骨折患者手術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了評價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院收治的獲得明確診斷經手術治療的髖骨骨折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發病時間為1~16 h,平均(7.3±1.9)h;其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體重42~78 kg,平均(53.7±6.4)kg;年齡22~84歲,平均(51.3±7.5)歲;觀察組發病時間為1~19 h,平均(7.1±1.4)h;其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體重44~79 kg,平均(53.3±6.2)kg;年齡24~88歲,平均(51.6±7.3)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發病時間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骨科手術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接受優質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①心理護理:髖骨骨折疾病患者以中老年人為主,其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且心理對外界刺激的承受能力相對較差,在圍術期內出現焦慮、急躁、抑郁等負面情緒的可能性較大,醫護人員要積極熱情與其溝通,對其真實想法和不安之處進行了解,針對患者的各種不良心理狀態及實際性格特點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以謹慎冷靜、熱情耐心的態度工作,使醫患糾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降低,如果發生爭執,其他護理人員應該及時進行制止和調解,一切以安撫患者情緒為中心,使其心理壓力及負擔明顯降低。②術前及飲食護理:高齡患者身體器官的生理功能會呈現明顯的減弱狀態,護理人員在手術開始前應該對患者身體狀況進行系統的評估,針對手術操作過程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準備,使風險事件發生的幾率降低。按照年齡、性格、文化程度對患者實施針對性指導,講解髖骨骨折疾病的相關知識,使緊張、恐懼心理消除,指導術后補充營養和適當鍛煉,以便體形能夠早日恢復,保持健康心態。由于髖骨骨折疾病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實際工作中需要根據患者飲食喜好及病情治療的實際需要,食用一些易消化、營養價值高的食物,對骨折愈合和康復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③術后護理: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換藥,防止切口感染事件的發生;鼓勵患者主動下床活動,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配備吸痰、吸氧實施護理,防止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出現;耐心講解康復鍛煉的內容,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時候指導其進行下地行走、肌力鍛煉等各項訓練,使患者鍛煉的難度和力度進一步提升,直至患者完全恢復健康為止[4-7]。
1.3觀察指標
比較患者手術治療效果、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住院治療總時間、髖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時間等。
1.4滿意度評價方法
在出院當天采用不記名打分調查表對髖骨骨折疾病手術期間護理的滿意度情況進行調查,100分為滿分,80分為滿意[8]。
1.5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治愈:紅腫、疼痛、活動受限等骨折癥狀消失,髖關節生理功能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沒有受到影響;有效:紅腫、疼痛、活動受限等骨折癥狀明顯減輕,髖關節生理功能有顯著改善,生活和工作略受影響;無效:紅腫、疼痛、活動受限等骨折癥狀沒有減輕,髖關節生理功能沒有改善,生活和工作受到嚴重影響,或病情惡化[9]。
1.6數據處理方法
采取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髖骨骨折手術治療后的恢復期階段有9例出現并發癥,發生率為20.9%;觀察組有1例出現并發癥,發生率為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79.1%;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髖骨骨折疾病手術治療總有效率為69.8%;觀察組為9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兩組患者住院治療總時間及髖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時間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住院治療總時間為(17.83±4.61)d,髖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時間為(113.97±18.54)d;觀察組患者住院總時間為(12.62±2.56)d,髖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時間為(89.57±9.58)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篇9
關鍵詞:鎖骨骨折;內固定術;術后恢復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s the reason of clavicle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failure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choose 685 cases of our hospital heavy clavicle fracture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l fixation surgery and subsequent postoperative follow-up. Results: 182 cases of clavicle fracture patients for treating clavicular fracture fixation, 28 cases of middle plate treatment was 89.28%, 86 cases of anatomical plate treatment was 96.51%, 50 cases of clavicular hook plate treatment, was 96.00%. Of gold 182 patients after 6 ~ 22 months of follow-up, found that the steel plate fracture, 1 cases of postoperative screw breakage in 1 cases, 3 cases, bone nonunion, 3 patients had pain on the shoulder joint for 90 degrees, the rest of the patients were recovered. Conclusion: clavicle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failure because more fixed way is not reasonable, the treatment of clavicle fractures should be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internal fixation of fracture and way, standardize the operation, correctly guide the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exercise.
Keywords: clavicle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Postoperative recovery
折內固定失效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預防處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82例鎖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知情同意下由臨床醫師采取等距隨機抽樣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男113例,女61例,年齡25歲~67歲,平均年齡(35.25±12.03)歲。患者癥狀主要表現為局部腫脹、皮下淤血、壓痛或有畸形,畸形處可觸到移位的骨折斷端,如骨折移位并有重疊,肩峰與胸骨柄間距離變短;傷側肢體功能受限,肩部下垂,上臂貼胸不敢活動;觸診時骨折部位壓痛,可觸及骨擦音及鎖骨的異常活動。所有患者均在6~28h后接受鎖骨骨折內固定術。患者性別、年齡、臨床表現,一般基線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手術方法:①沿皮膚切口切開皮下組織及頸闊肌,平行于鎖骨切開骨膜,將胸鎖乳突肌的鎖骨頭及斜方肌由鎖骨上緣作骨膜下剝離,再沿其下緣剝離胸大肌及三角肌,即可顯露骨折端;②牽開骨折端,探查鎖骨下血管、神經壓迫及損傷情況,如有壓迫給予解除,如有血管、神經損傷作修補縫合,游離外側骨折端后,用2枚克氏針逆行交叉鉆出肩峰,復位后再將此2枚克氏針由外向內順行鉆入內側骨折段;③用鋼板固定時,在骨折復位后,依鎖骨的外形將選擇好的多孔鋼板折彎,使其跨越骨折線并置于鎖骨的前側,用擋板或骨膜剝離器保護好鎖骨下血管、神經及胸膜頂。用持骨器固定后,用電鉆鉆孔,螺釘固定。
術后康復鍛煉:內固定術后用三角巾懸吊前臂2周,使用常規抗生素3~5天,3天后進行基本握拳、前臂旋轉鍛煉。骨折愈合后,麻醉下取出內固定材料。
1.3療效判定
采用肩關節功能Constant評分法則進性術后評價。評價標準:①優≥90分,②良≥80分,③中≥60分,④差
2 結果
本次研究182例鎖骨骨折患者進行內固定術治療鎖骨骨折,重建鋼板治療28例,優良率89.28%,解剖鋼板治療86例,優良率96.51%,鎖骨鉤鋼板治療50例,優良率96.00%。對182例患者進行術后為期6~22個月的隨訪發現,其中術后鋼板斷裂1例,斷釘1例,骨不連3例,有3例患者肩關節上舉90度有疼痛感,其余患者均痊愈。具體結果見表1和表2。
表2 術后隨訪人員狀況調查表[n(%)]
3 討論
本次研究182例鎖骨骨折患者進行內固定術治療鎖骨骨折,對患者進行術后為期6~22個月的隨訪發現,其中術后鋼板斷裂1例,斷釘1例,骨不連3例,有3例患者肩關節上舉90度有疼痛感,其余患者均痊愈。分析失敗原因主要有:①在重建鋼板選擇時,選擇過短或過長。當鋼板過短時,使用螺釘數量較少,導致螺釘固定不牢,發生螺釘脫落或斷釘現象;當鋼板過長時,鋼板兩端間隔過大,造成應力集中在骨折處,鋼板上的螺孔則成為脆弱點,造成鋼板斷裂[2]。②手術中處理不當。術中要對骨折游離碎片進行解剖、剝離、復位等措施以保證術后恢復,由于術中操作不當造成損傷骨膜及骨干周圍軟組織,致使手術失效[3]。③術后未進行有效的康復措施,進行過早負重練習,或患者過早進行體力勞動,造成固定無效,本次有3例患者由于術后未與醫生進行良好溝通,造成固定失效[2]。
防治措施:手術前進行X片或CT檢查,以更好了解骨折情況,選擇合適的內固定方式;手術中醫生規范操作,對手術進行細致的操作,減少失效率;手術后醫生與患者進行溝通,保障患者術后康復鍛煉的正確性、合理性。
參考文獻:
[1]張如國,馬先華,付曉旭,等.股骨干骨折術后內固定失效原因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2,02(12):1215-1217.
[2]譚虎成,馬海濤,畢大衛,等.12例NeerⅡ型鎖骨遠端骨折內固定失效原因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2,12(09):920-921.
篇10
[關鍵詞] 鎖骨骨折;改良克氏針愛惜邦線張力帶;內固定
[中圖分類號] R6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11(a)-0046-03
鎖骨骨折常見于醫院骨科,在骨折類型中約占5%,在肩帶骨折中可高達44%[1],克氏針在上肢骨折臨床治療中應用十分普遍,在治療肩鎖肘腕關節和手指骨折中應用更為廣泛,其優勢在于操作簡單、小切口、手術創傷輕以及骨折愈合后容易取針等。由于克氏針不當使用或針的自身因素,以及骨折情況特殊等原因,內固定容易不穩定,導致骨折內固定失效。在上肢骨折中,以鎖骨骨折克氏針內固定失穩更為明顯,但在醫院實際工作中,由于現實社會醫療條件所限或患者經濟情況不允許等,還是常采用克氏針內固定術,本研究對鎖骨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克氏針愛惜邦線張力帶內固定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科收治的鎖骨單側骨折患者112例為研究對象,均為新鮮骨折,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6例,治療組中男35例,女21例;年齡17~76歲,平均(31.7±5.1)歲;左鎖骨骨折26例,右鎖骨骨折30例;致傷原因有車禍傷31例,墜落傷16例,砸傷7例,其他外傷2例;骨折部位:鎖骨外1/3 35例,鎖骨中1/3 11例,鎖骨內1/3 10例。對照組中男34例,女22例;年齡l8~76歲,平均(31.5±4.9)歲;左鎖骨骨折23例,右鎖骨骨折33例;致傷原因有車禍傷34例,墜落傷13例,砸傷8例,其他外傷1例;骨折部位:鎖骨外1/3 34例,鎖骨中1/3 13例,鎖骨內1/3 9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致傷原因及骨折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l.2 手術方法
治療組采用頸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取仰臥位,肩部稍墊高,頭偏向健側,使患肩充分外展,將鎖骨骨折處選為中心點,向外弧形切取長4.0~6.0 cm的切口,將皮膚及皮下組織入骨折處逐層切開,再將骨折端骨膜剝離,使骨折端顯露即可,剝離骨膜時盡量少剝,注意勿使鎖骨下血管及胸膜受到損傷,取出嵌入骨折端面組織,嘗試復位了解骨折情況,齒狀持骨鉗固定骨折,在近折端離骨折斷面2 cm處的上緣用直徑1.5 mm克氏針鉆孔,孔緣盡可能磨光滑,再用1.5~2.5 mm直徑的克氏針自骨折遠端髓腔進入穿向肩峰端后上側直至穿破皮膚而出,留少許克氏針在骨折端處方便協助骨折復位和進針方向的決定,對骨折進行整復,用復位鉗在復位成功后臨時固定骨折端,將克氏針順髓腔鉆入近側骨折段,邊進針邊用等長克氏針對比,至進入近折段3~4 cm(最佳為恰好穿出骨皮質),檢查骨折確定固定牢靠后,克氏針外端留2 cm余剪斷,將剩余的部分中部折彎至約90°,在其折彎處對應的鎖骨上用與固定克氏針相同直徑的鉆頭鉆孔,只需突破一邊骨皮質即可,如遇粉碎性骨折,先將骨塊用7#絲線捆扎固定,取愛惜邦5#縫線穿過近折端上緣處的鉆孔,與遠折端外露的克氏針“8”字綁扎,將折彎的克氏針扣入鉆孔,檢查復位固定滿意后關閉切口。
對照組麻醉方法與治療組一樣,采用傳統克氏針加鋼絲內固定治療。
術后4~6周將患肢使用三角巾懸吊,并進行功能鍛煉(練習握拳、肘關節伸曲),肩關節功能鍛煉循序漸進進行,囑患者不可持重及避免外傷,克氏針于骨折愈合后拔除。
1.3 療效評判
術后隨訪6~15個月,參考相關文獻制訂的療效標準[2]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以解剖復位、骨折于術后6~8周內達到臨床愈合且患處無壓痛、肩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為優;以基本達到解剖對位,骨折于術后8~12周內愈合且患處無壓痛、肩關節在劇烈活動時輕度活動受限為良;超過12周骨折仍未愈合且患處有壓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為差。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住院時間、肩關節功能恢復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的比較
所有患者傷口均一期愈合,均達骨性愈合,骨折對位對線良好。治療組住院時間、肩關節功能恢復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住院時間、肩關節功能恢復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的比較(x±s)
2.2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兩組骨折愈合后拔除克氏針時間為術后4~8個月,均進行6~15個月隨訪。治療組優良率達98.2%,對照組優良率為87.5%,治療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4.012,P
表2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n(%)]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所有患者均未發生鎖骨下血管和神經損傷,無合并其他損傷,無克氏針斷裂或退針。治療組1例針口輕微感染,1例術后殘留疼痛,并發癥發生率為3.6%(2/56);對照組3例手術傷口延遲愈合,2例內固定松動,2例鋼絲斷裂,1例術后殘留疼痛,1列畸形愈合,并發癥發生率為16.1%(9/56);兩組比較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4.940,P=0.021)。
3 討論
連學全等[3]的報道指出,使用克氏針(直徑2.5 mm)能使原鎖骨的抗彎抗扭強度得到滿足,甚至超過30%;要達到鎖骨的生理負荷則需用直徑2.0 mm的克氏針,且患者上肢重量和日常輕微活動所產生的剪力都足夠承受;而用1.5 mm直徑的克氏針,只能達到生理負荷的30%。何建忠等[4]通過鎖骨骨折手術治療臨床觀察,認為克氏針內固定骨折平均愈合時間早于鋼板內固定愈合時間,可能與克氏針為彈性固定有利于骨生長有關。鎖骨呈螺旋狀及“S”形,旋轉應力易于骨折后出現,可使單一軸線上的骨折內固定物因旋力和應力不均而出現移位現象[5]。而內固定物選用克氏針時,其軸向擠壓作用幾乎沒有。發生骨折后,因受胸鎖乳突肌的牽拉近折段會出現向上向后的作用力,而受上肢重量的影響遠折段則會出現向下的拉力,又因受到胸大肌及斜方肌等的牽拉再出現向前、向內的作用力,由于向骨折斷端的軸向擠壓作用缺乏,在多種力量的作用結果下使骨折分離,發生克氏針移位[6]。
改良克氏針愛惜邦線張力帶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克氏針克服了徑向分力,但運動是絕對的,固定是相對的,克氏針和鎖骨髓腔的摩擦固定力是有限度的。本研究中,采用改良克氏針愛惜邦線張力帶內固定治療的患者,其住院時間、肩關節功能恢復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 朱求亮,顏茂華,婁云龍,等.鎖骨骨折的固定方式選擇[J].實用骨科雜志,2005,11(2):101-102.
[2] 王詩波,侯春林,吳韜.鎖骨骨折[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16):1262-1264.
[3] 連學全,黃世民,莊耀民,等.克氏針內固定骨的生物力學實驗和臨床療效[J].中華骨科雜志,1994,14(3):164-165.
[4] 何建忠,李淳良,劉峰,等.鎖骨骨折手術治療臨床觀察[J].實用骨科雜志,2004,10(2):149-150.
[5] 陶志余,蔡有泉.鎖骨移位骨折84 例治療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1995,15(6):380.
[6] 劉德昌,吳興.克氏針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J].中國骨傷,1999,12(1):26.
[7] 石勇健,劉代平,包洪波,等.改良克氏針內固定治療鎖骨中段骨折的療效[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4,39(2):262-264.
[8] 張帆.鋼板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63例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4):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