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術的護理范文
時間:2023-08-01 17:41: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腹部手術的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心理護理;尿潴留;腹部并發癥;寒戰
老年人有些重要生命器官發生退行性變化,對麻醉和手術的應激以及術后后愈合能力都低于中年人,加上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心臟病、糖尿病等,因此術后護理問題較多。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對疾病的康復和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下面談談老年腹部手術患者的術后護理要點。
1心理護理
由于老年病人手術后更容易產生恐懼、焦慮、憂傷、敵對和孤獨情緒,而不良的情緒會給手術后康復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們應了解和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做好心理溝通,理解他們處境,尊重他們的人格,重視他們提出的問題,態度應熱情、耐心,以消除老年人由于手術所帶來的恐懼和緊張心理。同時應重視老年人對信息的需求并滿足他們的自我護理需求,幫助老年人建立價值感和滿足感。老年人多數不喜歡護士包攬全部的生活護理,潛意識中認為自己是無用的人,形成消極情緒。臨床工作中,我們應為老年人提供自我護理的機會,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諸如梳頭、漱口、刷牙,自己按摩身體受壓部位;理療時讓他們自己控制時間等,讓他們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找回滿足感和自信心。
2重視內科病的治療
老年人由于機體的衰老,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如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糖尿病等,而手術本身可誘發一些疾病或加重癥狀。因此術后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加強心電監護,觀察心律、心率、血壓的變化,嚴格控制輸液的量及速度;嚴密觀察患者有無血糖癥狀,根據醫囑合理使用胰島素。
3寒戰的護理
術后寒戰是腹部手術后常遇到的一種臨床綜合癥。由于手術暴露體表引起散熱過多,術中出血及大量輸液,輸血等冷刺激和對手術的緊張心理,使血匯重新分布,周圍血管痙攣收縮而影響回心血量。老年人代謝水平較低,容易出現寒戰,因此應做好保暖工作,手術后及時加蓋被服或用熱水袋保暖,各項操作都應集中進行,減少暴露患者的時間和次數。用阿托品0.01~0.02mg/kg靜推或莫菲滴壺中加入,對寒戰有良好的效果。
4尿潴留的護理
手術后輸注大量液體,由于排尿習慣改變、麻醉、肌肉松弛,以及男性老年患者多伴有前列腺增生,所以術后尿潴留癥狀比較多見。護理上術后早期應指導患者利用條件反射練習床上排尿,讓患者聆聽流水聲,熱敷或輕輕地按摩膀胱區。必要時早行導尿術,解除患者痛苦。
5腹脹的護理
腹脹是腹部手術后常見的癥狀,老年病人由于消化功能差,手術后腸蠕動恢復慢,因此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應鼓勵早期下床活動;也可采用腹部熱敷或頻譜理療等措施,促進蠕動恢復。另外低鉀也可引起腹脹,應及時補鉀。
篇2
甘肅省華池縣婦幼保健站 甘肅省華池縣 745600
【摘 要】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護理理念的進步,圍手術期護理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婦產科手術患者的護理不僅要面對女性特有的生理結構,還要面對手術給女性患者帶來的心理傷害,因此其圍手術期護理具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內容,圍手術期護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響著患者疾病的轉歸和愈后。為研究圍手術期護理對于疾病轉歸的影響,筆者選用該院婦產科自2012 年1 月至2013 年3 月之間收治的腹部手術患者60 例,施行術前評估、術前護理、術后護理、心理疏導等一系列的圍手術期護理,觀察圍手術期護理對于疾病轉歸和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結果顯示經過科學全面的圍手術期護理,患者術后并發癥明顯減少,住院期間患者的生命質量和心理健康程度明顯提高。因此,全面科學的圍手術期護理不僅能夠促進患者疾病的良好轉歸和愈后,并能在最大程度上減輕手術和疾病給患者心理帶來的傷害。
關鍵詞 婦產科手術;圍手術期護理
圍手術期護理是指圍繞整個圍手術期(即從病人決定接受手術治遼開始至手術后康復的一段時間),進行科學全面的護理,其護理時間約為術前5-7 天至術后7-12天。隨著護理觀念的進步,圍手術期的護理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女性患者心思細膩、意志力較薄弱,一些婦科手術會造成女性患者身體的殘缺如子宮切除、卵巢切除等,這就使婦產科手術患者的護理不僅要面對女性特有的生理結構,還要面對手術給女性患者帶來的心理傷害,因此其圍手術期護理具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內容,圍手術期護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響著患者疾病的轉歸和愈后。為研究圍手術期護理對于疾病轉歸的影響,選用我院婦產科自2012 年1 月至2013 年3 月之間收治的腹部手術患者60 例,施行術前評估、術前護理、術后護理、心理疏導等一系列的圍手術期護理,觀察圍手術期護理對于疾病轉歸和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婦產科腹部手術患者60 例,年齡在18 歲至56 之間,平均年齡32.5 歲,其中妊娠合并闌尾炎3 例,異位妊娠10 例,剖宮產20 例,子宮切除12 例,卵巢囊腫切除12 例,輸卵管囊腫切除3 例。術前合并呼吸系統疾病者7 例,合并心血管疾病者12 例,合并貧血者5 例,糖尿病者2 例?;颊呤芙逃潭葟男W到大學不等。改組病例自患者入院至患者康復出院整個過程施行精心的圍手術期護理并重視對患者的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結果改組病例中無1 例嚴重術后并發癥,輕癥并發癥都得到了及時的發現和治療,患者住院期間心情愉快,病情恢復良好。
2 術前評估
術前評估在護理中常常被忽視,很多患者的護理診斷都是建立在閱讀醫生病例的基礎上產生的,而護士和醫生的分工是不同的,護理診斷的內容是不同于醫生的病例診斷的,這就導致患者的很多細節被忽略,因此在圍手術期護理中護理人員要親力親為的主動搜集全面的患者資料,并做好術前評估。其內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況,如姓名、年齡、受教育的程度、心理狀態、性格、精神、營養、末次月經、生命體征等?;颊叩募韧∈肥切g前評估的關鍵,如合并呼吸系統疾病、高血壓、心臟病等,要及時掌握病情,并根據醫囑作出相應的護理措施,以便手術的順利進行。
在手術前要明確手術的適應證和手術的目的,了解擬行手術的名稱、手術日期和麻醉方式,并檢查患者術野皮膚的狀況,了解術前相關檢查和檢查結果。我院在患者入院后進行手術前由護理人員進行一次術前探視,時間根據具體情況決定,一般為20-30 分鐘,根據探視結果,作出術前評估,并制定出個體化的護理計劃,并由高級護士和護士長審核,確定護理措施的實施。
術前評估是對患者手術前的階段性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出個體化的護理計劃和護理措施,對提高手術護理的質量,確保手術安全意義重大。
3 術前護理
(1)心理支持。手術是一種心理應激,面對手術,病人都會有或輕或重的焦慮和恐慌,尤其是女性患者心思細膩、意志力相對薄弱,對于手術的恐懼和焦慮心理也就更為嚴重,妊娠期的手術如妊娠期闌尾炎、剖宮產,女性患者出于對孩子的擔心,在手術前表現出的恐慌和焦慮也就更為突出,輕者影響患者的正常起居和睡眠,嚴重者影響到麻醉和手術的順利進行,因此手術前的心理評估和心理支持至關重要。(2)術前并發癥的護理。手術前按醫囑執行術前檢查與檢驗,并對患者的術前并法癥做好有效的護理,高血壓患者按時按醫囑服用降壓藥,務必使患者的血壓在手術前控制在一個正常的范圍之內;心臟病患者應請??漆t生會診并給出醫療方案,在手術前使患者的心臟功能趨于穩定;糖尿病患者積極控制血糖,必要時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防止因血糖過高造成術后嚴重并發癥的發生;貧血患者必要時輸血治療,血小板低于50x109/L 時按醫囑輸入血小板;伴發呼吸道感染者積極采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擇期手術待感染控制后進行,緊急手術在手術后采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睡眠障礙者給予鎮靜藥物。
(3)術前皮膚準備。手術前檢查術野皮膚有無瘢痕、破損、感染等,術前1 日主患者洗澡、洗頭,做好個人衛生,術前備皮,腹部手術備皮的范圍上至劍突,下至上1/3 處,兩旁至腋中線,做好臍部清潔。
(4)腸道準備。不涉及到腸道的手術婦科手術,如剖宮產、附件切除等,手術前1 天可用開塞露或肥皂水灌腸,手術前晚流質飲食,術前8 小時禁食禁水。涉及到腸道的婦科手術,如宮頸癌等惡性腫瘤手術,術前3 天開始半流質飲食并口服消炎藥,手術前2 天進食流質飲食,并與手術前晚清潔灌腸。
(5)手術當日的護理。手術當日需按照醫囑給患者注射麻醉輔助劑阿托品、苯巴比妥等,并放置導尿管,囑咐患者做好個人物品的安全處置,進入手術室時進一步核對患者的姓名、住院號、手術名稱和手術帶藥等信息。
4 術后護理
(1)術后一般護理。手術后患者回到病房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過床,并根據麻醉方式的不同選擇不同,全麻患者,放置去枕平臥位,并把頭偏向一側,直至患者清醒為止;硬膜外麻患者去枕平臥6 小時;蛛網膜下腔麻醉患者去枕平臥12 小時。
患者進入病房后每30 分鐘測量血壓、脈搏、呼吸一次,直至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為止。
每日測量體溫4 次,發現術后高熱,及時查明原因并上報。每日查看敷料是否干燥、清潔,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
(2)術后疼痛的護理。術后疼痛是手術后必然出現的癥狀,一般在術后4-6 小時出現,當疼痛出現后,教會患者減輕疼痛的技巧,如進行深呼吸、分散注意力、聽聽輕音樂等,囑咐患者家屬幫助患者按壓合谷、內關等穴位以減輕疼痛,疼痛嚴重影響患者休息者可遵醫囑給予止疼藥物。
(3)引流管道及導尿管的護理。手術后要定時查看引流管道是否通暢,引流液的量、色、性質是否正常。放置導尿管的要每日更換導尿袋,每日消毒外陰兩次,防止上行感染尿道,拔管前2-3 天,應夾緊尿管,每2 個小時開放一次,拔出尿管后囑患者多飲水并努力排尿,爭取在拔管后的2-4 個小時內恢復正常排尿。
(4)術后腹脹的護理。術后腸脹氣是腹部手術常見的術后并發癥,頑固性腸脹氣處理較為麻煩,嚴重者影響患者術后傷口的愈合,甚至引發術后肺部感染和下肢栓塞的發生,因此應積極預防?;颊咝g后盡早進食和盡早運動是恢復腸蠕動的關鍵,沒有涉及到腸道的腹部手術在術后8 小時就可以少量多次進食一些除牛奶、豆漿外的流質飲食,以促進胃腸蠕動,恢復腸胃功能,促進腸道積氣的排出。患者術后應盡早運動,患者在術后8 小時就應該在床上做屈腿、翻身運動,術后24 小時督促患者在家屬和護理人員的幫助下下床運動,以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并減少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幾率。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護理理念的進步,圍手術期護理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護理工作也不僅僅停留在護理技術的層次上,而是向倫理、心理、人文關懷的深層次發展,而婦產科護理面對女性特有的生理結構和較為細膩脆弱的情感,應不斷豐富圍手術期護理的內容,提高圍手術期護理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蒲莉. 整體干預對急性疼痛治療的影響[J]. 國外醫學. 護理學分冊,2003,19(10):485.
[2] 吳蓓雯. 降低手術切口感染的護理對策探討[J]. 實用護理雜志,2005,19(5):35.
[3] 石敏. 生活護理與病人心理效應的探討[J]. 護士進修雜志,1991,(04).
篇3
【關鍵詞】婦產科腹部手術;優質護理;常規護理;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196-02
婦產科腹部手術在臨床上是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但因腹部手術具有較大的創傷性,患者術后易出現腹痛、腹脹、切口脂肪液化、感染等并發癥,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與經濟負擔[1]。優質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在完成基礎護理同時,盡量滿足患者的心理、生理需求,使之身心達到較愉悅的狀態[2]。本文選取婦產科腹部手術患者57例,采用優質護理方法進行臨床護理,取得了比較滿意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們選取婦產科腹部手術患者114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7例,其中:年齡在21-68歲,平均年齡為41.2±11.6歲?;颊呤中g類型分為:剖宮產52例;子宮肌瘤剔除手術32例;卵巢囊腫切除手術17例;異位妊娠手術9例;宮頸癌根治手術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手術類型等方面相比較,均無明顯的差異(P>0.05),相關數據與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臨床護理:(1)患者入院后,護士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及心理護理,并教會患者有效咳嗽及床上大、小便的方法。(2)常規給予患者行術前準備。(3)術后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遵醫囑給予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優質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由于對醫療環境及醫護人員均較陌生,再加之對預后擔憂,常常會出現焦慮、抑郁不良心理,此時護士應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根據患者文化程度、職業、性格特點等,給予個性化的心理疏導[3],以緩解其恐懼、緊張情緒,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2)環境護理:盡量為患者營造一個較舒適、溫馨、安靜的治療環境,在病房中為其播放舒緩輕柔的音樂,將病房內的溫度與濕度調整舒適的狀態,減少噪音,避免外來不良刺激,利于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及提高睡眠質量。(3)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負責向其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手術注意事項以及預后效果等,提高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度。對于腹部切口手術患者,飲食調節非常必要,護士要根據患者身體狀況,按照適度能量、低膳食纖維與脂肪、少量多餐原則給予個性化的飲食指導[4]。(4)護理:患者術后采用半臥位或半坐臥位方式,將床頭抬高至20°,在雙膝下墊一軟枕,以放松腹部的肌肉,患者在咳嗽、翻身、大小便時,指導其用雙手壓于腹部,以減輕切口張力。保持患者衣物、床單清潔與干燥,避免切口感染。(5)疼痛的護理:術后護士要通過患者語言表達、表情、姿勢等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并積極給予鎮痛治療,鼓勵患者以看書、聽歌、深呼吸、想些美好事物等方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以減輕疼痛感。(6)切口護理:護士需認真觀察切口恢復情況,對于貧血、水腫、營養不良、糖尿病、肥胖患者更要密切注意切口是否有滲血、滲液情況及切口張力是否增加等,對切口恢復不良患者,要給予紅外線或微波熱療,以促進其局部血液循環,預防脂肪液化發生。(7)康復護理:鼓勵患者術后早期在床上活動,逐漸增加活動量與活動范圍,根據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術后第二天即可攙扶患者離床活動,逐漸增加活動時間,利于患者術后胃腸道與膀胱功能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機率。(8)術后并發癥護理:對于腹脹患者,護士要加強基礎護理,多給予患者翻身,并注意其的舒適度,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患者腹脹癥狀較嚴重時,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對發熱患者,可給予物理降溫,并積極尋找發熱引發因素,便于醫生給予針對性治療。對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可給予切口敷用慶大霉素,拆除縫線、清創,加用引流條等方法進行處理。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處理,把均數±標準差確定為參數數據的表示方法,參數比較行t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住院天數均低于對照組,而切口甲級愈合率卻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女性患者由于其心理特點,在治療過程中更需要臨床給予提供周到、細致的護理服務,以滿足其心理、生理需求。優質護理是從細節出發,克服了常規護理機械性完成護理任務的缺點,變被動護理為主動服務,注重患者生理變化與心理需求,在每一個環節均給予適宜護理支持,利于促進患者機體快速康復[5]。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住院天數均低于對照組,而切口甲級愈合率卻高于對照組,這與胥巧仙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說明了優質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為提高患者滿意度及醫院的護理質量均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宋靜.105例老年婦女婦產科手術圍術期護理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05):98-102.
[2]崔雅云.淺談婦產科手術護理[J].當代醫學,2011,22(01):122-123.
[3]胥巧仙.優質護理服務在婦產科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5):642-643.
篇4
【關鍵詞】 腹部手術;術后疼痛;護理干預
手術不僅對自身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創傷性,而且使組織細胞釋放大量致痛物質,刺激疼痛感受器官,引起疼痛[1]。尤其腹部手術患者,除了手術創傷外,大多數患者都會術后放置引流管,很容易導致術后疼痛感[2]。如果對于術后疼痛不能及時有效的處理,患者很容易誘發應激,加速組織分解,產生不良情緒,影響預后[3]?,F將2010年04月至2011年10月期間我院診治的80例腹部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80例,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和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對癥護理干預),每組各40例。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23.5~58.4歲;4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25.1~59.0歲。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對癥護理干預。護理干預措施如下:
1.2.1 健康教育 于術前,護理人員要給予患者進行詳細的健康教育,包括患者對術后疼痛的認識、合理使用止痛藥、對疼痛的判斷和描述等,并建議患者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以及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和咳嗽,讓患者認識到術后疼痛為正常的生理反應。
1.2.2 心理護理 大多數患者術后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也相應地降低了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力,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患者的疼痛程度。術后護理人員給予及時的心理護理,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根據患者的不同疼痛程度和心理狀態,針對性地進行疏導和教育,鼓勵患者真實表達內心的感受,并表示出充分的理解,消除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降低其疼痛程度。
1.2.3 加強基礎護理 手術結束后,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體征等變化,切口是否有出血、感染等情況,指導和協助患者進行定期翻身,降低其疼痛程度。病室溫度保持適宜,光線適中,保持室內安靜,對室內進行嚴格消毒,保證患者的睡眠質量,會大大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指導患者進行一些降低疼痛的方法和技巧,并適時通過合適方式,進行注意力的轉移,減輕疼痛程度。
1.2.4 止痛藥物的使用及護理 護理人員要了解止痛藥物的藥理活性,了解其適用癥及不良反應。盡可能使用較小劑量,達到較好的止痛效果。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適量用藥,對于病因不明確的疼痛,不能濫用鎮痛藥物。服用止痛藥后,對患者進行密切觀察。
1.3 觀察指標:
1.3.1 VAS評分 于術后24 h和48 h觀察患者的疼痛情況,根據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其進行評定,分值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高。
1.3.2 疼痛護理滿意度 對兩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患者及其家屬對疼痛護理的滿意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4.11±0.54 vs 3.25±0.42),觀察組術后24 h和48 hVAS評分明顯降低(3.24±0.43 vs 2.01±0.23),P
2.2 兩組患者對疼痛護理的滿意度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80.0%),觀察組的滿意度明顯提高(95.0%),P
3 小結
術后疼痛是組織損傷修復的生理過程,由于傳統護理中沒有足夠重視術后疼痛方面,患者往往由于術后疼痛,產生不同程度的緊張和焦慮等負性心理,從而影響患者的恢復。近年來隨著護理觀念的轉變,護理人員逐漸意識到術后疼痛護理的重要性[4]。評估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并給予相應的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干預措施,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患者的恐慌、焦慮等不良情緒,為患者提供了一個舒適、輕松的治療環境,明顯提高患者的痛閾值,相應地減輕疼痛程度。總之,術后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明顯減輕疼痛,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得到了患者及親屬的認可,提高了護理質量[5]。
參 考 文 獻
[1] 李柳芬.疼痛管理在術后疼痛控制中的應用.護士進修雜志,2008,23(6):565,566.
[2] 王靜.兒童疼痛評估工具及選擇的研究進展.護理研究,2010,24(7A):1698,1700.
[3] 胡淑萍.103例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中國保健,2010,18(2):88,89.
篇5
關鍵詞 腹部手術 便秘 護理
腹部手術后便秘,是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一旦發生會有腹脹、腹痛、食欲減退等癥狀,影響切口愈合及身體的恢復。近10年內我們遇到15例,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15例中,男13例,女2例。年齡多數在45~65之間,以中老年人多。手術種類有胃切除、腸穿孔修補、腸腫瘤切除、闌尾切除、斜疝修補、子宮切除、剖宮產等,以胃腸手術為多。其中農民10例,會計3例,縫紉工2例。因我院地處農村,所以農民較多。體型較胖者9例,適中者5例,較瘦者1例。
癥狀:過去無便秘史,術后2~3天無大便排出,開始總認為是術后食少或禁食關系,未加重視,直至5天后甚至拆線后仍無排便,這才確認為術后便秘,其中5天無便排出8例,6天4例、7天2例、8天1例。同時有腹脹、腹微痛、食欲減退、全身不適、精神不佳等癥狀,少數患者懷疑、害怕是手術有問題,引起心理不安。
便秘原因:根據我們的病例,結合文獻資料,歸納起來有:①患者術后怕刀口痛、怕切口裂開、怕出血、病房排便怕羞、不愿期下床活動、臥床不翻身等心理;②術后飲水不足,含纖維的食物太少,使腸內容干澀而便秘;③硬膜外麻醉或用嗎啡類藥物,抑制腸蠕動;④術中操作過猛、牽拉擠壓過重、腸管暴露腹外時間過長、縫合結扎過緊等,均可致腸微循環與功能減退;⑤術后出血、發熱、脫水等變化,個別因胃腸減壓失效,未及時發現糾正,影響功能恢復;⑥年老體衰、功能退化、活動較少、體質肥胖、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等因素也影響胃腸功能。有的患者由2個或2個以上原因引起。
護 理
我們的方法是:①首先解除患者害怕、懷疑心理,促使建立信心,主動配合治療與護理;②吃有利排便的飲食,同時多喝水,多吃香蕉等水果;③扶助下床活動,協助在床上多翻身;④腹部按摩,在腹部上下、左右、旋轉的輕推輕揉,每日2次,每次10分鐘,2001年白氏[1]報道效果良好;⑤腹部溫熱敷,每日1~2次,促進腸蠕動;⑥囑患者晨起自做縮肛運動10~20次,晚睡前用毛巾按摩10~20次;⑦腰背部拔火罐或取氣海、足三里、大腸俞等穴位針灸,可增強腸蠕動;⑧民間方法,用白蘿卜煎湯內服,效果良好,還有服麻油、蜂蜜等,我們未用;⑨治便秘的中西藥頗多,有大黃蘇打、番瀉葉、麻仁丸、腸清茶、果導、開塞露、便塞停、甘油、硫酸鎂等,可內服、注入、灌腸等,雖有效果,但有不良反應與依賴性,筆者應用較少。
結 果
15例經綜合治療,最快1天即排便,最遲4天,多數在2~3天內好轉。排便后患者感到周身輕松、食欲增加、精神煥發。未見并發癥,也未影響切口愈合。但是住院時間延長約5~8天。隨訪大多數患者大便均能正常排出,少數老年人仍需輔助治療。
討 論
我院外科每年腹部手術較多,術后多數無便秘,10年內只遇15例,發生率不太高。其原因可能與病人多為農業勞動者有關。2003年丁氏[2]等報道骨科手術后并發便秘率達80%,顯然較高,可能是骨科手術臥床時間長,排便姿勢改變等因素有關。
腹部手術后便秘的原因,我們認為與患者年齡、體質、精神因素、病種、麻醉、手術操作、術后變化等綜合因素有關。術后胃腸減壓的好壞,能決定并發癥的多少與輕重,而減壓的實施又是護理中的重要工作,所以我們體會減壓要及時、準確、通暢、定時巡回觀察,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防止意外。
便秘的治療方法頗多,難度不大,效果良好,對腹部手術后便秘的治療,我們認為重點要放在預防上。從多年術后護理中體會到,早期下床活動,是極好的預防法,能增強血液循環、增加呼吸量、促進腸蠕動、防止靜脈血栓、加快機體各部機能恢復,有利刀口愈合,減少肺炎、尿潴留、便秘等并發癥,這應該成為護理重要的常規工作。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婦產科;腹部切口;手術護理
【中圖分類號】R71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176-01
進行開腹手術是目前醫學上對婦產科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1],術前對患者及其家屬交代注意事項,手術中保證無菌操作來降低手術風險以及術后對于切口的周到護理來防止感染和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等護理工作對于提高手術成功率,防止發生手術并發癥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婦產科手術患者的腹部切口進行有效的護理。本文便搜集整理了我院自2010年9月份以來對婦產科手術患者腹部切口所進行的具體護理舉措以及研究成效,現護理體會分析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搜集整理了我院自2008年9月份至2013年9月份婦產科收治進行腹部切口手術的患者共180例,其中有刨宮產手術107例,子宮全切術56例,異位妊娠13例以及宮頸癌根治術3例和卵巢癌根治術1例。180位患者中年齡跨度為22歲至63歲,平均年齡為43.5歲,術后共有2例患者切口出現脂肪液化。患者在術后住院修復時間最少的為10天,最長的達23天,所有患者全部為傷口愈合后出院。
2 護理方法
2.1術前護理
⑴飲食護理
手術之前在飲食方面進行合理的調節對于即將進行腹部切口手術的患者而言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對于那些需要擇期進行手術的患者更是要根據其身體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專業合理的飲食護理。一般而言,術前的飲食調節應當注重能量攝取的適宜為護理重點,具體的用餐細節則需要追求低脂肪、低膳食纖維的食物對患者的身體進行調節,在少食多餐原則的基礎上使患者在術前的營養得以保證[2]。而對于那些身體比較瘦弱的患者則應當在術前加以能量蛋白質以及維生素的補充,從而使其體內的血漿蛋白水平得以提高來提高患者機體的抵抗力和組織修復能力,促進切口的快速愈合。至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則需要通過飲食為主,藥物為輔的方法來對其血糖水平加以控制。貧血的患者應當給予鐵劑的補充來糾正其貧血的狀況。
⑵健康指導
手術之前護理人員需要將手術的相關注意事項等患者及其家屬做耐心詳細地講解,對于那些有吸煙習慣的患者則需要提醒其在手術之前的兩周內進行戒煙以把握好手術的時機。臨近手術,護理人員需要知道患者依次進行好術前的各項檢查工作。向患者耐心講解術后有效咳嗽教導患者進行有效地咳嗽對于保護腹部切口的重要性。對于備皮的操作要保證在患者進手術時的24小時范圍內,備皮后保持皮膚的清潔以避免手術過后切口處出現感染。
⑶心理護理
為了消除患者對于手術的恐懼心理,護理人員有必要在術前為患者進行耐心細致的講解來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的情緒。通過向患者介紹我院的醫療水平、先進的設備以及醫生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精湛熟練的操作技術來獲取患者對于我院的信任,從而同患者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使患者能夠積極樂觀的迎接手術。
2.2術中護理
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務必保證手術整個流程的無菌操作,具體情況下可以選擇進行橫向切口以及減張縫合的方式,對于縫合資料的選擇,在確保了徹底地止血操作之后再逐層進行切口縫合。手術過程中需要確保對患者的麻醉時效進行把握,整個護理過程需要做到動力盡量輕柔以避免造成患者的腹部組織出現撕裂并對切口做好保護工作,防止出現感染[3]。
2.3術后護理
⑴切口護理
手術完成之后,護理人員每天都需要對患者的腹部切口情況進行觀察,根據患者自身具體的身體情況來選擇敏感抗菌的藥物。在對切口進行觀察時要特別注意切口是否出現滲血,對于體型肥胖的患者需要對其切口張力是否出現了增加進行特別的關注。為了對患者腹部切口進行有效地保護,護理人員需要再向患者進行了解釋征得同意后將其病床的床頭抬高15°至30°的角度,并且在其膝蓋下方墊個軟枕來緩解仰臥對于腹部的張力壓力。至于患者有咳嗽的欲望時則需要使患者采取平臥的,護理人員需要將雙手輕壓患者腹部兩側的部位以減輕咳嗽對切口處帶來的張力。術后需要針對具體情況對患者進行水電解質以及維生素的補充。而對于那些較為肥胖的患者,則需要在手術后對其切口進行額外的紅外線照射以保持切口的干燥,防止出現切口脂肪液化的情況,在護理過程中一旦發現患者切口處出現脂肪液化或者是切口裂化的狀況需要立即通知醫生對其進行專業的處理。
⑵康復教育
手術過后的康復教育同樣屬于護理工作的主要部分,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進行在床上解決大小便的問題,并練習科學的起坐姿勢來減輕對腹部的切口張力影響。并教導患者科學地使用腹帶,對于腹帶的松緊程度以及固定程度及時進行檢查。此外,還需要注意對患者的相關穴位進行熱敷等促進患者進行正常的排便等腸胃功能的恢復[4]。即便是痊愈后即將出院的患者仍需要叮囑其避免過早進行劇烈的活動一避免出現切口撕裂的情況。
3 結語
通過對婦產科手術患者腹部切口進行術前、術中以及術后的綜合性護理來為患者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通過與患者進行耐心細致的溝通引導其積極配合護理工作來促進切口的愈合情況。根據臨床實踐顯示,對婦產科患者腹部切口手術進行專業綜合的護理工作對于降低婦產科手術的風險,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并對緩解患者切口的疼痛感以及促進其康復有著顯著的成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理應在臨床中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曹興菊. 產科手術患者腹部切口的護理體會[J]. 現代醫藥衛生. 2011,27(17) :2672-2673.
[2]劉學梅. 婦產科手術患者腹部切口的圍手術期護理[J]. 醫學信息(上旬刊). 2011,25(01):413-414.
篇7
【關鍵詞】 手術 疼痛 護理干預
術后疼痛是人體對組織損傷和修復過程的一種復雜的心理和生理反應。持續疼痛能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變化,與疾病的轉軌有著非常密切關系。術后疼痛往往發生在麻醉清醒后,一般持續24-72小時,患者感到不適,會焦慮不安,影響休息和睡眠。疼痛若控制不佳,可導致呼吸和心血管系統并發癥,不利于術后康復。鑒于疼痛對患者造成的多方面危害,疼痛已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四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5生命體征。解除術后疼痛已成為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護理人員需加強對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以有效的緩解術后疼痛,對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義。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0年1月~2011年1月選擇胃腸道擇期手術患者80例,其中胃癌根治術16例,胃十二指腸手術17例,腸梗阻手術21例,結腸癌手術12例,直腸癌手術6例。隨即分兩組,對照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56歲;干預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58歲。對照組常規術后疼痛護理,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護理干預(有效的評估疼痛、完善健康教育、加強心理支持、提供舒適的治療休息環境、合理應用止痛藥物等)。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程度等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均p>0.05),有可比性。
1.2 護理干預的方法
1.2.1術前教育認知干預:加強健康宣教,護士以解剖學、生理學醫學知識為基礎,對每位手術患者在手術前一天進行相應教育,讓患者了解有關手術方面的情況,如麻醉方式、手術醫師、手術前的準備、手術的方法、術后疼痛產生的原因、時間、程度以及止痛措施。使患者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及術后疼痛對機體產生的不良影響,對術后鎮痛有進一步的認識。對吸煙的患者要勸其戒煙,防止術后因痰多咳嗽而加重疼痛。
1.2.2心理干預 患者的負性心理,可加重術后疼痛[1],因此,加強與患者溝通,做好安慰及解釋工作,生活上關心、照顧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正確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針對不同心理制訂相應的護理措施。術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患者對術后疼痛有控制感;術后及時止痛,以消除患者對疼痛的恐懼、焦慮和無助感,提高術后患者對疼痛控制的滿意度。
1.2.3術前胃腸道準備的護理干預 術前充分的胃腸道準備,也是減輕胃腸道術后疼痛的重要環節。術前3日,要口服抗生素抑制腸道細菌;術前1d~2d根據醫囑服緩瀉劑,排空腸腔內積糞。術前1日囑患者進食全流食,術前12h禁食,6h禁飲。術前晚和術日晨用2%溫肥皂水給患者清潔灌腸,直到排清水無糞渣為止。術晨給患者下胃管和留置導尿管。以上均為減少手術并發癥和術后疼痛的重要措施。
1.2.4疼痛的干預
1.2.4.1術后的干預 術后病情穩定后,可取半臥位,減少切口的張力,改善呼吸循環,促進局部血供,減輕疼痛。任何臥位都要使病人感到舒適,舒適可有效地減輕患者的不適。
1.2.4.2創造減輕疼痛的環境 保持病房環境安靜,嚴格控制探訪人數和時間。注意調整病房的濕度、溫度,防止光線直射患者臉部。
1.2.4.3音樂療法。根據患者的喜好選擇適當的音樂,使患者心情放松,可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減輕患者的疼痛感[2]。
1.2.4.4觸摸。這是人際溝通時最親密的動作,是非語言交流的特殊表現形式[1],如與患者交流時可適時撫摸患者的手或頭。
1.2.4.5按摩療法。對皮膚和皮下組織施以不同程度的按壓,以松弛肌肉改善循環。通過按摩療法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循環加快,促進致痛物質的吸收,提高局部組痛閾。指導患者全身循序漸進放松,平靜呼吸,解除軀體和全身肌肉緊張。
1.2.4.6協助家屬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能幫助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提高痛閾值 [3]。
1.2.4.7藥物干預 患者有疼痛反應時要及時處理,不能讓患者忍受疼痛,以免引起血壓和心率的異常波動。術患者術后切口疼痛多在麻醉作用消失后,感覺開始恢復,切口疼痛逐漸加劇,尤以手術當天下午和晚間疼痛最劇烈,次日減輕[3]。當患者主訴疼痛時,護士要針對患者手術情況作相應解釋并細心檢查,排除加劇切口疼痛的其他原因,及時通知醫生做好處理。遵醫囑及時給予止痛藥物,減輕患者的疼痛感覺。
1.3評估方法
采用的評估方法是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測定疼痛,把疼痛強度用0~10級數字表示,并將其制成一個10cm的線形標尺。0為無痛,1~3cm為輕度疼痛,可耐受;4~6cm為中度疼痛,如跳痛、壓痛等;7~10cm為重度疼痛,妨礙正?;顒?。并以0~4級評分, 評分高,疼痛明顯。向病人說明評估尺的用途及用法,告訴病人準確評估自己的疼痛是幫助醫務人員了解其疼痛的程度,并采取相應措施以消除或減輕疼痛,在術后由護士詢問和記錄每位病人的疼痛程度、分別在術后12、24、72小時評估記錄疼痛的程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疼痛情況比較( 例%)
2.2病人滿意度評估(例/%)
3 討論
疼痛不是單純的生理現象,而是心理、生理、社會環境和文化素質等多種因素影響的獨特主觀感受。胃腸道手術腹部切口較長,張力大,距離橫膈近,持續的呼吸運動可引起傷口疼痛,尤其是翻身、深呼吸、咳嗽時,傷口疼痛加劇,患者因此而出現恐懼,害怕翻身和深呼吸,所以選擇正確的可減輕切口張力,調節呼吸運動而減輕疼痛。護士為患者翻身時動作要輕柔,并要讓患者了解翻身及深呼吸的重要性,同時解釋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持續時間及消失時間,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增強治療信心,并要求家屬積極參與,給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心理疏導及自我情緒調節是護士根據患者的心理反應與情緒加強引導,讓患者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在圍術期維持心理平衡。良好的溝通技巧能增加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保持良好的心態,從而減輕對疼痛的敏感性。音樂療法和放松技巧,能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同時改善患者的心境,提高對疼痛的應激性。優美的旋律可以刺激腦垂體釋放內啡肽而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并可調節神經系統,提高對疼痛的耐受力,從而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 蘇冬梅,范嬌娥,劉廣萍,等.實用疼痛護理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65-101.
篇8
關鍵詞:腹部手術; 第1次下床活動; 護理腹部手術是普外科開展最多的手術,促進機體康復是術后主要護理措施之一。但術后由于患者下床姿勢不正確,往往導致切口疼痛或虛脫暈倒,從而加重患者對離床的恐懼心理而影響機體恢復[1]。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一套能使患者自行自愿離床活動而又不引起切口疼痛及頭暈惡心的方法,[2]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科自2012年1月~12月施行的腹部手術患者500例,其中男246例,女254例,年齡15~72歲,平均年齡40.5歲,平均體重58.8kg,術式:闌尾切除術160例,膽囊切除術220例,膽管切開取石術65例,胃腸道手術55例。離床時間:均是術后第1d,平均時間為術后(24±4)h,活動要求,患者生命體征正常平穩,無特殊不適。
1.2方法第一次離床活動患者的思想顧慮重,擔心傷口疼痛及出血或裂開,所以要耐心做好解釋工作,講解下床活動的目的及注意事項,使其有心理準備并愿意接受,取得其配合后再指導下床,具體下床方法如下:① 先將引流袋內的所有液體傾倒干凈,減少負重感,并用別針穿好引流袋固定在引流口更低處的衣服下擺處,防止逆流。②囑患者屈膝將身體移至床右邊,然后囑屈膝右側臥位。③將床頭慢慢搖高至70~80°,床上休息5min后囑患者兩下肢緩慢放下床沿。④囑患者借助右手支撐床面,起身坐于床沿2~3min。⑤如無頭暈虛脫等不適癥狀,囑雙手按住傷口,慢慢站立,眼睛朝前方同時做深呼吸,也可借助背靠墻壁將弓著的軀體逐漸挺直,再行邁步走。
上床方法如下:將床單位準備好,床搖高至70~80°,患者活動結束后坐于床沿,屁股盡量往后挪,左手抓住床頭一角,右肘支撐床面,順勢將上身軀體呈右側臥位半躺下,將垂于床沿的下肢呈屈曲狀提上床,最后將床頭慢慢搖低,患者順勢轉為平臥位。
患者術后第一次下床活動的整個過程,以患者自主活動為主,護士在身旁指導,必要時予以協助,以后的下床活動視患者情況由護士或家屬協助,使患者對下床活動無恐懼心理。
2結果
我科自2012年開腹手術患者術后均采用此下床活動的方法后,無1例出現切口疼痛、頭暈惡心現象,消除了患者畏懼下床活動的恐懼心理。
3討論
術后患者的恢復是醫護人員、家屬、患者共同參與的結果,而早期下床活動是開腹手術術后的重要護理措施之一,患者掌握一套不影響身體舒適感的下床方法至關重要,從而促進了患者的全身血液循環,促進了腸蠕動,預防了術后許多并發癥的發生,如腸粘連、靜脈血栓的形成、褥瘡、肺部感染等[3],同時患者早期排氣排便了,縮短了禁食的時間,機體能早日康復,同時也節約了住院費用。
參考文獻:
[1]邢玉斌,季之欣,陳世平,等.醫院感染管理工作體會[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1,3.
篇9
關鍵詞:腹部手術;手術室;院內感染;護理
腹部手術發生感染在外科領域中是較為常見的一個并發癥,感染會對患者的預后產生直接的影響,甚至會導致手術失敗。其中,手術室是在外科腹部手術中引起感染的一個高危科室,因此也引起了重視,對手術室的感染控制管理的加強、提高預防控制感染發生的意識,是醫院對于手術質量管理的工作中必要的部分,對于提高醫院醫療質量,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1-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進行腹部手術的患者620例作為觀察組,選擇2006年1月~2009年1月我院進行腹部手術的70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我院的手術室現狀進行深入了解,并且根據手術室的質量控制提出的最新要求,對原先的工作制度進行改革,采取新的護理工作,并組織相關的工作人員進行學習以及培訓,并重新進行布局,同時對手術室人員加強管理,嚴格落實消毒隔離的措施,嚴格地執行手術過程中無菌操作技術,保證使新的工作制度得到充分的實施。
2 結果
觀察組620例患者中,院內感染發生率0.81%(5/620),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為2.90%(18/620),對照組700例患者中,院內感染的發生率為1.43%(10/700),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率為4.14%(29/700),兩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
3 討論
對于醫院這一機構,手術室可以稱為窗口科室,是一個醫院的外科系統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手術室也是醫院發生院內感染的機率較的的科室。手術室與其他的醫院臨床科室之間的關系較為密切,其和醫院內的多個科室有密切的合作關系,所以說,手術室內的護理工作的質量會對一個醫院的整體護理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手術室的護理質量也是提高來院患者手術治療效果以及疾病改善預后情況的關鍵因[3-4]。所以,合理的安排手術室的布局,對各個相關的工作制度進行完善,并注意嚴格進行無菌技術的管理,對手術室護士專業理論知識進行培訓提高,同時注重培養工作人員的專業操作技能和職業道德修養也是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的關鍵,這樣才能有效的控制和預防醫院院內感染,是必要的一個重要措施[5-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620例患者中,院內感染發生率0.81%(5/620),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為2.90%(18/620),對照組700例患者中,院內感染的發生率為1.43%(10/700),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率為4.14%(29/700),兩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
綜上所述,對于腹部手術醫院感染的預防,是一項重要同時又比較持久的醫院護理目標,其中引起醫院感染的環節有很多,而且每個環節又是相互連接的關系,醫院的手術護理工作則始終貫穿在預防感染的各個主要的環節,因此制訂出行之有效的手術室護理措施對預防感染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從而有效地防止腹部手術院內感染的發生[7-9]。
參考文獻:
[1]管向東,唐朝霞.腹部手術后肺部感染的處理[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09:874-876.
[2]陜飛,季加孚.腹部手術后胃癱綜合征的診治進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3,04:340-343.
[3]黎曉彤,張吉銀.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護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01:164-165.
[4]Santosh Shrestha,Akiko Kisino,Makoto Watanabe,et al.Intestinal anisakiasis treated successfully with conservative therapy:Importance of clinical diagnosi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02:598-602.
[5]Takayuki Yamamoto,Toshiaki Watanabe.Surgery for luminal Crohn's disease[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01:78-90.
[6]Yonghoon Choi,Gyuwon Kim,Chansup Shim,et al.Peritonitis with small bowel perforation caused by a fish bone in a healthy patient[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06:1626-1629.
[7]丁峰.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在婦產手術中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4,01:153-154.
篇10
關鍵詞: 手術時間 全麻 腹部手術 康復 影響 護理
Effect of the Duration of Operation on Recovery after Various Abdominal Operations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and it’s Nursing StrategyZHENG Wen-ya,WANG Jian,YAO Man-lingAbstract:Seventy consecutive cases undergoing abdominal operation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wer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uration of operation. Through analysis of som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ndex ,it is discovered that long-duration has negative effect on respiration,digestion,physiological response and recovery of function after operation. The quality of recovery of those patients undergoing abdominal operation can be improved by accelerating discharge of anesthetic drugs,improving respiration,exciting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d emphasizing comfort nursing.
Key word:Duration of operation,Gerneral anesthesia, Abdominal operation,Post-operative recovery,Effect,Nursing
手術時間作為一個影響全麻術后康復的重要因素,早已引起大家的重視。隨著現代外科醫學的發展,施行外科手術的時間較以前有所縮短,但在現有的條件下,手術時間仍是困擾目前全麻術后康復的主要因素之一。本課題從70例全麻腹部手術病人入手,通過對不同手術時間患者的術后各項康復指標的觀察和對照,明確了長時間手術對術后 康復所造成的不良方面,由此,我們主動地采取了一系例對應措施,在提高全麻腹部手術患者的康復質量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下面就將我們的研究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 1 臨床資料 全麻腹部手術患者共70例,男性31例,女性39例,術前均無嚴重的心、肺等疾病,按照手術時間長短分為二組,每組35例。第一組手術時間≤2小時,年齡為32-75歲,平均年齡為57歲,手術方式為膽道手術15例,結直腸手術8例,胃切除5例,腸粘連分解術3例,腸套疊松解術2例,脾切除術2例。第二組手術時間〉2小時,年齡37-75歲,平均年齡為61歲,手術方式為膽道手術13例,結直腸手術10例,胃切除8例,胰臟手術2例,門高壓手術2例。
1. 2方法 對二組手術患者在術后第一天進行觀察和記錄,觀察內容包括咳嗽、咳痰、氣
促、胸悶、惡心、嘔吐、、腹脹、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根據癥狀自評量表[1](見表1)進行打分。并在術后幾天跟蹤觀察自主活動(功能)恢復的時間,包括翻身、起床、腸蠕動、進食情況,依次根據恢復時間段制定五級評分標準(見表4)進行打分,然后將二組數據用WILCOXON檢驗處理,見表2、表3和表5。
表1 癥狀自評量表5級評分制
表2 二組癥狀程度對照
表3 二組癥狀程度對照
表4 自主功能(活動)恢復時間的評分標準
表5 二組自主功能(活動)恢復時間比較
1.3 結果 從表2和表3可見,二組在咳嗽、咳痰、胸悶、腹脹、、咽喉疼痛、腰背酸痛方面,比較有明顯的差異性。從表5看,在腸蠕動、起床、進食恢復時間的比較上,存在明顯差異性。說明手術時間的延長,對術后機體的呼吸、消化、生理反應和自主功能(活動)恢復改變是很大的,影響了術后康復的時間和質量。
2.討論和護理
2. 1 加快麻醉藥物的排泄速度。由于長時間吸入高濃度的麻醉藥物可導致通氣功能不足,引起吸入麻醉藥物排泄時間延長,麻醉性鎮痛藥物的應用與吸入麻醉藥物有協同作用,也可以減慢吸入麻醉藥的排泄速度,[2] 致使術后麻醉藥物長時間積蓄,影響術后呼吸、循環、消化等功能。因此,術后加快麻醉藥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術后并發癥的關鍵,為此,我們在術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2.1.1 加強保暖工作。由于腹腔內臟長時間的手術暴露再加機械通氣的影響,體熱的丟失常較顯著,同時術中大量快速輸血輸液,都可以導致低溫。低溫抑制了全身的循環和代謝功能,使麻醉藥物的排泄時間延長。因此,手術患者回到病房前,我們就應做好保暖準備工作,使室溫保持在20-25。C,增加棉被和棉墊,如有條件,可添置電熱毯保持恒溫。
2.1.2 高流量吸氧。術后給予高流量氧氣可加快殘余麻醉藥物從氣道和血液中散發和解離。另外,也可及時糾正術后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給予〉5 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況、氧飽和度和血氣分析穩定后,逐步減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氣維持。
2.1.3 維持循環功能。腹腔內的手術操作使下腔靜脈受壓,術中正壓機械通氣使胸內壓升高,都使靜脈回心血量減少;牽拉內臟、刺激腹肌均可引起迷走神經反射使心率減慢和血壓降低,影響正常的循環功能,這種不良影響常常延續到術后。因此,術后應加強對生命體癥的監測,保持有效的循環功能,適當地加快補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環代謝功能,使殘余麻醉藥盡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彌補術中補液不足、失血、第三間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細胞外液減少等導致的血容量不足。
2.2 積極改善呼吸功能。從表2反映出,長時間手術的患者對術后呼吸功能的影響是很大的,咳嗽、咳痰、胸悶第二組明顯高于第一組,術后由于全身麻醉藥物的殘余作用不同程度地會抑制呼吸中樞而使通氣功能減弱、潮氣量降低和呼吸頻率改變,加之,肌松藥殘余作用亦可引起不全呼吸道梗阻而導致通氣不足,患者會感到胸悶不適,同時,長時間的氣道插管,易刺激引起肺部感染致咳嗽、咳痰頻繁,因此,術后積極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必要。
2.2.1 有效的傷口鎮痛。肺容量降低是術后肺功能障礙的常見原因,特別是腹部大手術后,因腹壁創傷、手術刺激、術后疼痛、腹帶過緊等因素,使胸、腹的順應性降低,膈肌運動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脹。[3] 有效的腹部傷口鎮痛能恢復正常的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氣功能,目前我院運用的椎管內或靜脈內連續鎮痛泵,鎮痛效果持續、有效,緩解了疼痛反應對呼吸的抑制。
2.2.2 早期采取半臥位?;颊呤中g回到病室后,血壓平穩,神志清醒,應及早采取半臥位。由于腹部手術刺激、術后腹脹,膈肌運動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脹。早期采取半臥位,有利于膈肌下降,呼吸功能的恢復;也有利于腹腔滲液的引流,以預防膈下感染、膈肌痙攣對呼吸造成的不良反應,也能減少術后呃逆的發生。
2.2.3 促進有效的咳嗽排痰。有效的咳嗽排痰,可減少肺不張的發生,并能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在有效鎮痛的同時,教會病員和家屬正確咳嗽排痰的方法,可應用胸壁扣擊法、腹壁保護法、喉部按壓法、引流法來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
2.2.4 加強膈肌功能訓練。研究結果表明,[ 4]腹部手術后通氣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腹腔臟器操作所致反射性膈神經傳出抑制,特別是長時間手術患者,抑制作用更加明顯。因此,術后指導患者進行膈肌功能訓練,可加快恢復正常的通氣功能??蓢诟阑颊卟扇“肱P位,指導患者緩慢用力深吸氣,收縮腹部并縮唇用力呼氣,每日訓練3-4次,每次10分鐘,以增加膈肌的運動,減少氣道死腔,改善通氣功能。
2. 3 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從表5看,腸蠕動、進食的恢復時間,第二組明顯滯后于第一組。由于長時間的麻醉抑制、手術創傷,水、電解質紊亂,術后緊張焦慮、切口疼痛等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的紊亂,使胃腸蠕動在術后長時間受到抑制。為此,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2.3..1 保持電解質的平衡。由于術中失血失液、術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造成大手術后電解質的紊亂,如低鉀、低鈉可抑制胃腸平滑肌的收縮,影響胃腸動力的恢復。因此,術后要嚴密觀察電解質的變化,根據情況,及時補充。一般嘔吐、腹瀉、腸和膽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鈉,為低容量性低鈉,必須既補充容量,也補充鈉。
2.3.2腸蠕動恢復的鍛煉。一般術后1-3天,腸蠕動逐漸恢復,排氣,腹脹自行消退。如術后數日仍未排氣,聽診無腸鳴音,應積極采取措施,促進腸蠕動的恢復。在持續胃腸減壓的情況下,可幫助腹部按摩,從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作單向反復按摩,能促進的排氣。鼓勵患者作肢體伸屈活動,協作變換臥位。也可用針灸療法來刺激腸蠕動的恢復。
2.3.3飲食刺激法。對于腹部手術的患者,早期恢復自行進食,對術后的康復很有幫助,胃腸道營養物質的攝入,可加強腸粘膜的屏障作用,防止細菌移位引起的感染,同時,也可預防胃腸道菌群失調的發生。在臨床上,一般待腸蠕動恢復,腹脹消退,才給予進食,往往使進食的時間被延后。為此,我們通過嘗試,認為可主動通過飲食刺激法,來促進腸蠕動的恢復。在胃管拔除后,可先給予少量溫鹽水,通過溫度和滲透壓的改變和刺激,以及通過吞咽、咀嚼等一系列消化過程,逐步激起腸蠕動反應,待腸蠕動恢復后,再過度到正常飲食。
2.4加強舒適護理。長時間手術的患者在術后有比較多的不適反應,從表2看,有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悶不適等,因此,我們在術后采取了一系列舒適護理。早期采取半臥位、適時協助改變多臥位方式、配合多軟枕襯墊身體支撐點、氣墊床的應用,都能避免肌群、韌帶、肌腱的過分牽拉伸長,緩解術后腰酸背痛?;颊唧w力有所恢復后,早期督促四肢活動、端坐、行走可疏通經絡、促進循環。留置胃管期間,保持口腔清潔衛生,同時給予霧化吸入每日二次,既可稀釋痰液幫助咳出,又可濕潤溫暖咽喉部,減輕疼痛,預防咽喉炎的發生。
3.小結
通過臨床觀察和對照,我們發現手術時間對全麻腹部術后康復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 的,特別是對長時間手術的患者,我們應高度重視,只有積極、及時、有效地采取一系例相應措施,才能綜合提高全麻腹部手術患者的康復質量。
參考文獻
1.吳文源, 等癥狀自評量表. 中華精神科雜志,1986,19(5):121-293
2.3.謝榮主編. 麻醉學. 第三版. 科學出版社,1994,656. 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