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3-08-02 17:34: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然災害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自然災害的定義

篇1

關鍵詞:自然災害;社會科學;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 X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1-0000-02

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是構成自然災害的兩個基本要素。傳統的自然災害理解范式認為這兩個基本要素中,自然力是主導因素,而把社會看成是完全被動的。日本學者金子史郎將自然災害定義為與人類關系密切,常會給人類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金子史郎,1981)但傳統的災害理解范式卻解釋不了越來越頻發的災害和因災害造成的人類生命和物質財產的巨大損失。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對自然界的影響程度越來越深。由全球變暖、環境破壞導致的自然災害數量正處于上身狀態,如水土流失、土地鹽堿化、海平面上升而造成的洪澇,這些災害的致災因子并非完全是自然界,而是人為因素占據了主要部分。

截至目前,不同學者對于自然災害定義的語言表述各有側重,沒有達到完全一致的共識。但有一點是學界較為公認的:由自然界引起對人類的生產、生活造成損失的才稱為自然災害。若對人類沒有造成絲毫損失和影響,則稱為自然變異,而非自然災害。例如深海下的地震、在荒無人煙的沙漠地區的龍卷風等。因此,自然災害的預防、發生后的后果、減災措施、重建過程,都沒有辦法與人類社會相割裂開來。雖然目前有關自然災害的學術研究多側重于災害的自然屬性,以技術為主導的自然科學領域占據了大部分的話語權,但社會學作為一個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互動的學科,一定可以在解決災害問題上做出自己的學科貢獻。

一、社會科學研究自然災害的意義

李永祥認為如果在研究過程中僅僅把自然災害理解為一個自然事件,那么在防災、應災、災后重建過程中體現出的諸如社會文化的變遷、本土經驗總結、社區成員的主動應對等具體問題將被忽略。(李永祥,2012)烏丙安認為民俗學家應通過廣闊深厚的自然生態背景來研究各種民俗現象的本質和其產生根源。(烏丙安,2002)自然災害體現的正是人類與自然的互動過程,在全球自然災害頻發的當下,從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的視角研究自然災害,不僅可以豐富自然科學的視角。從多方面提供應災、救災的方法和途徑,更可以通過自然災害來研究社會的運行方式和文化的生成方式。

二、自然災害概念的界定

有一類學者是從自然和人的關系來定義自然災害的。日本學者金子史郎將自然災害定義為與人類關系密切,常會給人類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金子史郎,1981)在這里,金子史郎把自然災害完全看做是一個自然現象,而把人類看作只是被動接受自然災害的角色。而后來的學者提出,自然災害是人類勞動與實踐活動共同作用于自然系統引起的。全球范圍內的生態失衡雖然從表面看起來是由于自然系統遭到破壞而引起的,但實質上它反映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出現這種問題的本質是由于人的實踐活動進入自然系統導致的。(郭躍,2008)

黃崇福在定義自然災害時更加注重其造成的結果。他認為自然災害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為主因造成的生命傷亡和人類社會財產損失的事件。所以,干旱、海嘯這些本身并不能稱為自然災害,而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只有當它們對人類造成傷害時才能稱為是自然災害。(黃崇福,2009)

此外,郭躍還從個人和社會的角度闡釋了自然災害。他將自然災害與個人的不幸區分開來,災害應主要指給一個地區帶來損失的社會性事件,而不是針對某個或者某些少數人來講的。(郭躍,2008)

三、社會學視角下對自然災害的研究

社會學更加偏向把自然看作是一個社會性事件。自然災害擁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從社會屬性上來看,災害是人不能承受的自然變故,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自然災害的出現,可能是社會系統內部功能紊亂失衡的結果,也可能是社會結構被外部力量破壞的結果。災害的結果、過程、成因以及與社會的關系都顯現出明顯的社會學特征。(郭躍,2008)

四、人類學視角下對自然災害的研究

李永祥在一人類學研究中指出自然災害是一個和社會、文化、人類行為、政治經濟等密切聯系的過程。災害導致了嚴重的環境脆弱性和人類群體脆弱性,災害后果、救災過程和預防方法能夠改變村民的生活方式、居住條件和文化類型。救災不應僅僅停留在提供物資的層面上,而是注重社會系統和文化功能的恢復,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李永祥,2012)

學者安東尼?奧立弗-斯密斯、蘇珊娜認為在自然災害的研究中,人類學的視角必不可少。他們認為堅持整體觀、過程論和綜合性分析的人類學能夠對災害成因及其后果影響提供一個更為完整系統的理論解釋框架,人類學的災害研究甚至能對當前人類生存境遇出現的新情況進行分析。(安東尼?奧立弗-斯密斯、蘇珊娜,2011)同樣,我國學者張原、湯蕓也認為應該將災難的考察融入對人們生活世界的整體把握之中,而不是將災難從社會生活的經驗圖景之中剝離出來成為一個抽象的研究對象進行分析,這正成為人類學災難研究的一個基本路徑。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人類學的災難研究是要全面地考察人們的生活經驗圖景,借助對災難現象的分析,就人類的生存環境、社會結構、價值觀念與歷史實踐進行深刻反思,從而審視人類社會在現代性轉型過程中可能遭遇的種種社會文化困境,并就地方世界如何應對現代化沖擊,以及怎么維持其生活可持續性等問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張原、湯蕓,2011)

五、自然災害、生態與文化

張曦認為周期性與突發性的災害雖然給人類的生命及財產帶來巨大的損失,但也使人們在這過程中不斷吸取教訓、累積經驗,在這過程中不斷更新社會機制或形成新的文化磧Χ栽趾Γ也正是這種新的文化使人類社會愈加進步。災后所生成的新的文化,不僅在災難應對中形成新的經驗,而且對于揭示社會的本質也具有積極意義。(張曦,2013)

1.自然災害、自然環境與本土知識

李永祥經調查發現在泥石流災害發生的時候,當地人面對災害的應急反應都基于當地的傳統知識,所以我們應注重對地方性應災知識的記錄和總結,這些將會對今后以及其他地方的災害應對提供有益的經驗。(李永祥,2012)

2.自然災害與集體記憶

櫻井龍彥在2005年對自然災害的民俗學研究做出了提倡。他通過對亞洲特別是日本與地震、海嘯有關的神話傳說等“口頭傳承”、紀念碑等可視性的“紀念物”以及慰靈祭祀等“祭祀活動”的分析,來探討這些記憶裝置中的“知識”與“智慧”的重要性。并通過挖掘人們對災害的記憶,以及對各國家、地區的災害觀、災害民俗的國際性比較,來考察其普遍性與多樣性。(櫻井龍彥,2010)

基于對因受修水庫的影響而遭到毀壞被迫搬遷的村落的研究,突出了哈布瓦赫在理解集體記憶與空間方面所作的理論貢獻,盡管哈布瓦赫主要參照的是已經有幸被納入現代城市理論的城市范圍,但他的理論也能很好地適用于鮮有文獻提及的村民。他們似乎是在現代化過程中失去最多的群體,但在這一過程他們強有力地團結在一起。(埃米里奧?馬丁內斯?古鐵雷斯、馮黛梅,2012)

王曉葵則通過比較中日兩國在建構地震災害記憶空間過程中的差異,分析了各自災害記憶的特點,揭示了其內在的原因。由自然災害而引起的共同體的崩潰和受災者精神上的巨大傷痛,無法完全由“個人的時間”來自然消除,它需要通過社會構筑的“追憶的秩序”來加以消解。而“追憶的秩序”的建構則受到國家權力、地域社會文化傳統的影響。(王曉葵,2013)

六、暮籩亟

李永祥認為災后重建作為歷時最長、影響最大、所耗成本最大的災害應對階段,其導致的社會矛盾和文化沖突也最為突出,因此應從災民的生活狀況出發,來總結災后恢復重建的各種經驗與教訓。(李永祥,2012;P.263-264)短期的災害避險雖可通過建立完善的預警監測制度、村落搬遷與臨時避讓等方法手段得以實現,但更為長期治本的災害避險則需要開展體系化的環境安全建設。(李永祥,2012)

趙延東利用社會信任理論來研究在社會信任在災后重建的過程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受災居民可以通過自己所在的社會網絡得到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同樣的社會網絡會對人們不同類型的活動產生不同的結果。社會弱勢群體更加依賴于自己的強關系網絡,這可能對其經濟恢復帶來不利影響。就宏觀社會資本的作用而言,居民的信任對災后恢復起著相當積極的作用,而居民的社會參與的作用則較為復雜。(趙延東,2007)

參考文獻:

[1]金子史郎.世界大災害[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1981.

[2]王曉葵.災害文化的中日比較――以地震災害記憶空間構建為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6:47-55.

[3]郭躍.自然災害的社會學分析[J].災害學,2008,02:87-91.

[4]黃崇福.自然災害基本定義的探討[J].自然災害學報,2009,05:41-50.

[5]李永祥.泥石流災害的人類學研究―――以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8?14 特大滑坡泥石流”為例[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6]安東尼?奧立弗-斯密斯,蘇珊娜.M.霍夫曼.彭文斌,譯.人類學家為何要研究災難[J].民族學刊,2011(4).

[7]張原,湯蕓.面向生活世界的災難研究―――人類學的災難研究及其學術定位[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1(7).

[8]菅豐.關于自然之民俗研究的三大潮流.《現代日本民俗學的理論與方法》/王曉葵,何彬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9.

[9]野本寬一.提倡生態民俗學.《現代日本民俗學的理論與方法》/王曉葵,何彬,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9.

[10]鳥越皓之.試論環境民俗學.《現代日本民俗學的理論與方法》/王曉葵,何彬,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9.

[11]趙延東.社會資本與災后恢復――一項自然災害的社會學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7,05:164-187.

[12]櫻井龍彥.論災害民俗學.《現代日本民俗學的理論與方法》/王曉葵,何彬,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9.

[13]烏丙安.論生態民俗鏈――中國生態民俗學的構想[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3:83-86.

篇2

關鍵詞:氣候變化;城市建設;關系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the city,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limate changes and natural disasters characteriz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hat planning climate adaptability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construction system.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city construction; relationship

中圖分類號:P4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 氣候變化對城市的影響

1.1 氣候變化的界定

氣候是長時間內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平均或統計狀態,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征。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值和離差值兩者中的一個或兩者同時隨時間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氣候平均狀態的變化;離差值增大,表明氣候狀態不穩定性增加,氣候異常愈明顯。氣候變化不但包括平均值的變化,也包括變率的變化。氣候變化一詞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使用中,是指氣候隨時間的任何變化,無論其原因是自然變率,還是人類活動的結果。《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一款中,將“氣候變化”定義為:“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UNFCCC因此將因人類活動而改變大氣組成的“氣候變化”與歸因于自然原因的“氣候變率”區分開來。

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主要表現為三方面:全球氣候變暖(G l o b a l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層破壞(Ozone Depletion)。本文采用UNFCCC對氣候變化的定義,即側重研究人類活動所引起的氣候變化,暫且不考慮自然原因引起的氣候變率。

1.2 氣候變化對城市的影響

IPCC 第三次評估報告提供的預測結果是,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1.4℃-5.8℃。未來變暖的變幅取決于人類采取什么樣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但全球氣候總的變化趨勢仍繼續向變暖的方向發展。氣候變暖將對全球的生態系統、各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影響。氣候變化是事關生態與環境保護、能源與水資源管理、食物安全和人類健康以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人類活動所引起的氣候變化主要表現人為增暖,溫度升高造成的影響表現為:北半球高緯地區的早春農作物播種,林火和蟲害對森林的影響;歐洲與熱浪相關的死亡率,某些地區的傳染病傳播媒介,以膠北半球中高緯地區的花粉過敏;在北極地區冰雪上狩獵和旅行,在低海拔高山地區的運動等。城市及其系統受到了氣候變化和氣候變異的影響,如山區人居環境遭受冰川湖泊爆發洪水的風險加大;海平面升高和人類的發展,增加了許多地區海岸帶洪水造成的損害。

1.3 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

氣象災害占了中國自然災害較高比例,而極端氣象現象與氣候變化、尤其是氣候變暖高度有關。又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自然環境相對惡劣,自然系統和人類社會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高等因素,容易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同時,由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技術水平較低,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有效資源管理手段缺乏等原因,我國自然系統和人類社會在災害發生過程中對自然災害的應對能力相對低下,由此所致的災后重建恢復能力也較差。我國較易遭受的自然災害,包括:洪澇災害。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統計顯示,截止2009年8月24日,全年直接經濟損失711億元,共有29個省份不同程度發生洪澇災害。暴雨泥石流。2010 年8 月7日甘肅舟曲因特大暴雨引發的泥石流至今讓人觸目驚心;2010 年8月12 日起,由于連日的強降雨天氣,四川多地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達11.6億元。海平面上升。我國是世界上受海平面上升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中國全海域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2.5 毫米/ 年。2004~2006 年,中國全海域海平面都高于常年,其中2006年比常年高 71 毫米。與 2003 年相比,2004~2006 年中國全海域海平面呈起伏上升趨勢,各海區海平面變化趨勢與全海域一致。海平面上升不僅會造成我國沿海地區土地資源的嚴重損失,而且會嚴重影響沿海地區的重要工程設施和沿海城市發展。這些自然災害和其他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都是城市脆弱性的外因,增加了城市脆弱性的強度。

2 構建減災防災體系和建設氣候變化適應性城市的路徑

2.1 構建減災防災體系的建議

2.1.1 提高城市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災前適應能力。加強極端氣候變化和重大氣候現象及其影響的中短期預報和精細化預報,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形成全國性、多層次、布局合理的氣象監測預報網絡,實現災害性氣候事件的預警分析和風險分析。

2.1.2 加強城市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災中應對能力。建立不同級別自然災害應急處置制度和響應制度,建立分級響應、屬地管理的縱向組織指揮體系,構建信息共享、分工協作的橫向部門協作聯動體系,建立政府、企業、群眾共同響應的災害應急處置體系。

2.1.3 加速城市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災后恢復能力。充分發揮政府在災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政府要從組織領導、保障措施、責任落實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切實做好災后的重建恢復工作。政府加強資金和物資管理,強化督促檢查,統籌處理災后重建與做好日常工作的關系,確保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扎實推進。

2.2 建設氣候變化適應性城市的路徑分析

2.2.1 要厘清全球、全國以及本地區氣候特征、氣候變化趨勢,尤其是極端氣候現象,理清人類經濟社會系統與氣候變化之類的相互關系,從人類經濟社會活動角度減輕和減緩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要加強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的制定和建設,充分運用規劃的提綱挈領作用統籌協調各部門(區域)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在規劃基礎上,加強國家層面上的氣候變化立法工作,以法律規范全社會的經濟社會活動,明確各自責任和義務,切實實現有利于人類可持續發展氣候安全。

2.2.2 要充分發揮科技對氣候變化的支撐作用。通過利用科技加大氣候變化規律研究、氣候變化趨勢預測、氣候變化影響分析、提高氣候變化的預測性,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科學性,以減輕已經存在或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對人類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

2.2.3 要提高氣候變化適應性城市的防災減災能力。應對氣候變化和防御極端氣候災害能力是體現未來 20 年和諧社會建設水平與國家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應把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增強防災減災、抵御極端氣象災害的能力,降低氣候變化的風險,提高農業生產、水資源保障、公共衛生等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3 結束語

氣候變化引發了一系列自然災害,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建設氣候變化適應性城市。加強氣候變對城市建設的研究分析,有助于提高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蘇桂武,高慶華. 自然災害風險的分析要素[J].地學前緣,2003,10

[2]喻小紅等. 城市脆弱性的表現及對策[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7(5)

篇3

關鍵詞:石油行業;重大損失風險;風險分析

一、引言

風險一詞來源于英文“risk”的中文翻譯。學術界對風險始終沒有得出統一的定義,通常情況下,風險是指損失發生的可能性。

國際保險業界趨向于把由于自然力或人為因素導致偶發事件出現的結果的風險,通常被定義為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當重大災害風險甚至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可以稱為巨災風險,然而針對石油行業風險特點,本文提出重大損失風險的概念,從不可抗自然力造成的重大損失風險和可以通過人為加以管理控制的重大安全事故風險兩方面,分別對重大損失風險進行討論。

二、石油行業重大損失風險分類和特點

1、重大損失風險分類

重大損失風險的發生往往是由于自然因素或非自然因素導致偶發事件出現的結果。下面將石油行業重大損失風險分為重大自然災害風險、重大安全事故風險和環境責任風險三方面進行分類說明。

(1)重大自然災害風險

根據自然災害的成因和我國災害管理現狀,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將自然災害分為七大類: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農作物生物災害以及森林生物災害和森林火災。

(2)重大安全事故風險

石油行業日常生產風險高,極易發生重大安全事故,按照事故發生的原因,石油行業重大事故又可分為重大火災事故、重大交通事故、重大生產事故、重大設備事故以及重大人員傷亡事故5類。

(3)重大環境責任風險

石油行業的原料的特殊性,一旦發生了突發性事件或事故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質泄漏,或突發事件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對周圍人員造成重大人身傷亡及對周圍環境產生重大污染和破壞。企業所應承擔的責任風險必須引起行業的關注。

2、石油行業重大損失風險特點

重大損失風險造成的重大財產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以及環境破壞引發的社會責任問題,對石油行業的相關企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相對于普通風險來說,重大損失風險具有:風險損失程度巨大、風險的不確定性、風險影響范圍廣,相關性高、責任風險巨大等風險特點。

石油石化行業是國家重點監控的六大高風險行業之一,生產工藝具有連續化、自動化的特點,一旦發生災害,不僅會引起連鎖反應,而且涉及面大,易形成次生災害,導致嚴重損失,在造成巨額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的同時,對周圍地區的人員、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嚴重影響石油企業的聲譽。

對于石油行業的建設和日常生產經營來說,盡管采取了嚴格的安全管理措施,但是從安全理論上來說,絕對的安全是不可能的,一些偶然的、意外的、甚至有意的人為破壞事件必然會發生,這就導致了石油行業一些重大的災害損失發生。

三、重大損失風險分析

引發重大損失的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自然因素造成的重大損失風險包括地震、洪水和其他嚴重的暴風雨、龍卷風等。而對于非自然因素包括人為因素、設備因素、物料因素、管理因素等多方面,具體表現為:人為的誤操作(人為安全事故),人為有意的行為,設備故障或意外事故等。

1、自然因素風險分析

從技術層面上講,自然災害風險分析是通過自然因子發生時、空、強的可能性數值和各種破壞的可能性數值,推測各種損失的可能性數值,最后,將3個可能性數值組合起來,得出損失風險。以地震災害進行致災因子風險分析為例。

2.非自然因素風險分析

石油行業的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間體和雜質等,很多都是易燃易爆品;很多物質還含硫等腐蝕性物質;在生產和儲存過程中極易由于人為原因、設備等非自然原因引起火災、爆炸、化學品泄露、放射性污染、環境污染等重大損失事故。通過對石油行業的勘探與開發、油氣儲運及銷售、煉油化工三個不同板塊的危害性分析,以便采取控制措施有效降低損失。

(1)石油勘探與開發

石油勘探與開發屬于石油行業上游過程,其大損失風險因素包括:火災爆炸風險、物理性爆破風險、中毒風險、井噴風險、環境污染風險。

(2)油氣儲運與銷售

在這個過程中最嚴重的危險是火災爆炸,以及壓力容器的物理爆炸和運輸過程的重大交通事故;其次危險是排放的有毒廢水、廢氣等引起的環境風險事故。

(3)煉油化工風險

對于石化裝置而言,火災爆炸是煉油化工生產中最顯見的,也是破壞程度較大的危險,其次是中毒風險和環境污染風險。煉油化工廢氣以及石油化工廢水是造成重大災害損失的主要原因。

結束語

通過對重大損失風險的特點和分類的闡述,以及在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兩個方面對石油行業重大損失風險的研究,進一步對引發重大損失的風險進行分析表明石油行業重大損失風險研究至關重要。

通過對國內外歷年來石油板塊重大損失事故原因進行統計分析,石油板塊事故比例為

煉油化工:儲運與銷售:勘探開發:其他=62%:29%:7%:2%。

從統計數字來看,煉油化工板塊事故比例最高,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在重大損失風險理論分析和實際情況的一致性。

參考文獻:

[1]黃崇福.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理論與實踐,科學出版社,2004年.

[2]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會司質量安全與環保部編.石油風險評價概論, 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年.

[3]尹之潛,楊淑文.地震損失分析與設防標準,地震出版社,2004年.

篇4

關鍵詞:D數理論;洪澇災害;風險評估;危險性

1、引言

洪澇災害脆弱性是指一定社會背景下,某孕災環境內特定承災體易受到致災洪水的破壞或損失的特性。危險性評估是對風險區遭受不同強度洪水的破壞的特性進行定量評估分析。目前,對于洪災危險性評估的研究很多,萬君等[1]應用GIS技術,通過研究洪災危險性和社會經濟脆弱性,對湖北省洪災風險進行了評估;馬國斌等[2]借助自然災害風險理論,用歸一化和層次分析法,對全國進行了短時洪災危險性評估;潘安定等[3]對廣州市洪水災害危險性進行了數字化分析,得到了各指標對洪災影響程度的柵格圖層。但評估中不確定信息的表示問題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基于此,本文結合D數理論,給出了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過程的具體步驟。

2、D數理論

D數理論[4]是鄧勇在證據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不確定性推理理論,。

定x1[4]設Ω是一個識別框架,對于映射D:Ω[0,1],滿足

則把映射D叫做D數,其中 是空集,A∈2Ω。

定義2[4] 設有兩個D數D1和D2,則 ,即:

D(b)=v (1)

其中 ,

其中 , 。

定義3[4] D數融合法則: (2)

其中ωj為Dj的權重, 為 從小到大排序所對應的下標j.

定義4[4] D數的集成: (3)

3、基于D數理論的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過程

Step:1:建立風險評估指標體系

本文結合湖南省的實際情況,建立了如下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指標體系(見表1)。Step2:指標體系的D數表示

首先我們需要確定一個評價等級,本文結合Khan[5]和Pun[6]的方法,將評價標準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2、-1、0、1、2,分別表示“高的負面影響”、“低的負面影響”、“無影響”、“低的正面影響”、“高的正面影響”。在此基礎上將各評價指標用D數表示[7]。

Step3:D數融合

根據公式(1)-(2)將評級對象融合為一個D數。這里我們設定所有指標的權重均為1。

Step4:計算洪澇災害的風險并排序

根據公式(3),計算出各地的I(D)并排序, I(D)越大,代表其洪災危險性越大。

3、實例研究

以湖南省為例,計算每個城市的洪災脆弱性風險,并排序。

Step1:根據表1設定的評價標準。請十位專家對湖南省14個地州市的各指標進行評價,并將結果用D數表示(見表3)。

Step2:根據公式(2)-(3)對每個城市的D數進行融合,再通過公式(1)計算出每個城市的 ,結果見表3。

4、結論

本文在對當前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總結的基礎上,針對評估中不確定信息的表示問題,提出了基于D數理論的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方法,建立了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指標體系,并以湖南省14個地州市為例證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萬君, 周月華, 王迎迎.基于 GIS 的湖北省區域洪澇災害風險評估方法研究[ J ] .暴雨災害, 2007

[2] 馬國斌, 蔣衛國, 李京,等. 中國短時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與驗證[J]. 地理研究, 2012, 31(1):34-44.

[3] 潘安定, 劉會平, 陳碧珊,等. 廣州市洪水災害危險性評價初步研究[J]. 自然災害學報, 2 1 (4):2328.

[4] Deng Y.D number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2012,9(9): 2421-2428.

[5] Khan M H, Fitzcharles K,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ld handbook for ruralroad improvement projects[M], CARE International Bangladesh, Dhaka, 1998.

[6] Pun K F, Hui I K, Lewis W G, et al. A multiple-criteria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or the plastic injection molding process: a methodolog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 11(1):41-49.

[7] Deng X, Hu Y, Deng Y, 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based on D number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4, 41(2):635-643.

篇5

關鍵詞: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內工作;啟示;建議

中圖分類號 P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4)05-0014-05

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與危害(Loss and Damage)已經威脅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每年奪去近40萬人的生命,全球變暖的經濟影響也已經造成每年超過1.2萬億美元的損失,相當于全球GDP的1.6%[1]。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多邊治理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的減緩與適應進程進展緩慢,因此氣候變化導致的損失與危害急需更加直接的解決方案[2]。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遭受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等造成的損失與危害十分嚴重,為維護國家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以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正推動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公約)下建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國際機制,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共鳴[3]。我國部分區域對氣候變化高度敏感,加之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氣候變化帶給我國的損失與危害也逐年加劇,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與危害問題已經成為關系國內民生的重大問題。因此,研究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背景與內涵,尤其是梳理出這種國際機制對于國內相關工作的啟示,對于推動國內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工作具有借鑒意義。

1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背景與涵義

1.1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由來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是在《公約》下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議題談判中逐步形成和演變而來。2007年,巴厘行動計劃要求締約方考慮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相關損失與危害的方法與策略[4]。2008年在波茲南會議(COP14)上,小島國聯盟首次提出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多窗口機制[5]。2010年第十六屆締約方大會(COP16)的《坎昆協議》中決定建立一項旨在考慮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相關的損失與危害方法的工作計劃[6]。2011年第十七屆締約方大會(COP17)的《德班協議》中提出締約方之間開展討論以加深對損失與危害問題的認識[7]。2012年,由于IPCC《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推進氣候變化適應》特別報告的推動[8],以及發展中國家利用發達國家急于關閉巴厘路線圖授權的有利機遇,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在損失危害問題上提高要價、尋求突破,使損失與危害問題突然升溫,在多哈舉行的第十八屆締約方大會(COP18)上,成為影響大會能否成功的關鍵議題之一。最終,《多哈協議》決定在第締約方大會(COP19)上建立應對損失與危害的機構安排[9]。

1.2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涵義

學術界尚未對損失與危害問題形成統一的定義,但基本認同氣候變化的損失與危害是人類通過減緩或適應未能避免的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10],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由于政治決策與行動遲緩、資金技術缺乏等限制導致減緩或適應行動不能完全消除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存在“殘余的損失與危害”;二是某些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是當前人類無法采取適應行動的,如海洋酸化;三是按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成本-效益”的原則,采取行動的成本大于收益而放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形成的損失與危害。由于當前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實踐的現狀決定了氣候變化的損失與危害已不可避免,因此建立專門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機制就成為必然選擇。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國際機制――多窗口國際機制主要通過保險、恢復與賠償、風險管理應對損失與危害:保險部分支持小島國聯盟、最不發達國家和其他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創新性的保險工具,幫助管理、傳播、對沖、減少和轉移與氣候變化相關災害的經濟風險。恢復與賠償部分用于應對漸變事件的不利影響,比如海平面上升、溫升、海洋酸化。由發達國家出資建立“國際保險基金”補償小島國聯盟、最不發達國家和其他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因漸變事件造成的損失與危害。風險管理部分通過發展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工具,加強減少風險措施的實施,增加技術和資金支持來減少與氣候變化極端事件和漸變事件相關的風險[5]。

2 國內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相關工作的現狀

目前,我國沒有建立針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應對機制。但現有的自然災害應對機制為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提供了基礎,主要有三種:一是國家財政轉移支付,二是社會捐助制度,三是自然災害保險。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級政府之間所存在的財政能力差異為基礎,以實現各地公共服務水平均等化為主旨而實行的一種財政資金轉移或財政平衡制度。向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物品與服務,不僅是現代國家在民理念的重要體現,而且是國家政權及其財政合法性的基礎和來源。因此,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具有穩定器的功能,是處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關系、實現各地財力均衡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制度安排。自1994年以來,我國財政轉移支付中的專項補助主要用于特大自然災害的救濟費用。如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 000億元,財政部、民政部下撥災后重建補助資金300億元。同時,通過地方政府對口支援建設的形式,實質上形成地方財政的轉移支付[11]。

社會捐助是慈善的一種最常見的表現方式,是我國遭受重大自然災害恢復重建過程中的重要資金和物資來源機制,汶川地震災區接受的社會直接捐助超過100億元。目前,我國的社會捐助制度尚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性的社會捐助制度正在建設。

逐步由一種零散被動的行動演變為經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的活動,創新型的社會捐助制度

正在建設。目前已經建立運行的是經常性社會捐助公示制度。但與先進國家對比,仍存在捐

贈與需求之間信息不對稱,社會捐贈的市場化程度較低,捐助來源單一,缺乏相應的激勵機

制等問題。在進一步發揮民間組織在社會捐助中的作用,明確社會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及社會

捐助違法行動的法律責任,提高捐贈款、捐物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等方面仍待提高

[12]。

自然災害保險是運用市場機制,增強社會和個人對自然災害承受能力的良好做法。在市場機制發展較好的國家普遍應用于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自然災害損失與危害的風險轉移。

減輕政府救濟和居民自救壓力。我國習慣運用行政手段進行災害管理和救助,但政府在重大

自然災害補償中的比例不高,大約在3.5%左右,居民自我負擔比例約為90%以上。同時,

盡管社會存在對自然災害保險的強烈需求,但國內保險市場的自然災害保險產品極度匱乏。

一般保險公司不提供巨災保險,財產險均將洪水等自然災害作為免責條款,被保險人無法從

保險公司獲得相應賠償。如汶川地震后獲得保險業的賠付只占全部經濟損失的0.21%。因此,

進一步加強和推廣自然災害保險,建立全國性的自然災害市場化應對機制對應對氣候變化的

損失與危害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在宜興、蘇州等地區正在開展農業自然災害保險的試點,

嘗試適應農業自然災害不平衡發生的規律,具有自我調節、自我平衡的功能,在補償災害損

失、恢復生產、保障災民生活、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并且為全國自然災害

保險機制的建立積累經驗[13]。

3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對國內相關工作的啟示及建議

3.1 構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損害框架系統

我國氣候災害涉及面很廣,受災程度較深,僅依靠個人、家庭和企業難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損失與危害,若借鑒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建立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系統將可能極大的推動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借鑒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框架,將氣候災害損失與危害通過商業模式、政府分擔和社會力量援助等形式,損失與危害實行分級、分層分擔,有助于受災人群和地區的快速重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機制尚未成形,建議從三個方面進一步探索:一是適度調整政府過度承擔的災后重建模式,將財政轉移支付由災后應急的、臨時的和隨機的模式轉向災前系統的、穩定的、長期的災害防治機制;二是探索制度化、規范化的災害捐助制度,加強捐助過程的公開、透明、高效和公平,引導社會資源有效的參與到自然災害的重建和恢復過程;三是逐步建立和擴大自然災害的保險制度,通過公共和私營資金的合作,減少自然災害對經濟社會運行的沖擊,最大化的減少氣候變化導致的損失與危害。最終,形成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相關的政府財政轉移支付、救災捐贈體系和農業災害保險等的整合機制。

3.2 充分利用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中的保險工具

保險工具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損失與危害機制的核心作用點,在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設計中充分突出保險作用的創新性模式,給國內保險相關領域潛力開發帶來啟示。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中的保險部分包括無法采用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行動來應對的中等或很高氣候變化風險,分為兩條線:對中等頻度和低影響程度的氣候風險,氣候保險援助機制通過公共或私人保險,以及其他社會保障體系支持脆弱的地區。比如,對農業的宏觀保險、國家的風險基金。對低頻度高影響程度的氣候風險,提供金融安全網來應對[14]。國內氣候保險、特別是農業災害險已經初具規模,在近年氣候災害的應對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仍面臨機制創新不足、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充分、參與程度有限等問題。國內應該通過借鑒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中創新的保險機制,如加勒比海地區颶風災害基金、慕尼黑氣候保險計劃等[15],發展具有我國特色的氣候災害風險分擔機制,充分發揮我國氣候保險在應對災害、維護農民生計、社會穩定方面的獨特作用。建議針對氣候災害的特點,重點發展巨災類保險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在現有農業災害險、財產險的基礎上,發展氣象災害保險/再保險,建立完善的保險產品體系系統設置,適度增加政府的引導和財政支持力度,不斷擴大氣候災害保險的覆蓋度和受益度。

3.3 加強國內重點區域和領域的氣候變化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可有效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與危害,啟示國內重點區域和領域需要加強風險管理以更高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氣候變化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中風險管理模塊主要通過發展風險評估和管理工具,加強減少風險措施的實施,增加技術和資金支持來減少風險。如英國應對海平面上升和洪水風險的泰伍士河大壩、荷蘭綜合管理洪水災害風險和淡水供給的三角州地區治理機制、歐盟的城市地區綜合應對熱浪、洪水和水資源短缺風險的組合行動等,均有效減少氣候變化對區域和領域的風險[16]。國內農業、水資源、林業等領域,城市、海岸帶等區域面臨較高的氣候變化風險,通過風險減少措施,特別是增加技術和資金投入,加強對重點區域和領域氣候變化風險的管理。建議加強重點區域氣候災害風險管理,對城市、海岸帶等氣候災害高風險區域加強管理,通過建立完善的風險預估、災前預警、災中救助和災后恢復等機制,有效降低重點區域的氣候災害風險,維護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安全。

3.4 開展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的科學基礎研究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存在科學不確定性,國內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工作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相關科學基礎也急需加強。首先,由于《公約》下氣候變化的定義是狹義的,特指工業革命以來由于直接或間接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改變地球的大氣組成導致的氣候變化,不包含氣候的自然變率。現有科學認識無法準確的區分氣候自然變率和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在遭受的損失與危害中的貢獻[17]。其次,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損失與危害的空間范圍巨大,涉及的類型和種類多樣,幾乎全球所有國家都面臨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損失與危害,廣義上包括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文化和社會傳統等[18]。國內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工作也需要加強損失與危害的定義和范圍等基礎理論研究。第三,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需要堅實的數據基礎。同樣,國內也需要建立具有共識的氣候變化損失與損害的科學評估方法,還需要收集、獲得全國范圍內準確的損失與危害的數據開展評估。建議系統開展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應對機制的研究,探索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歸因,深入分析損失與危害問題的內涵,加強損失與危害評估理論、方法和數據獲取等方面的研究,增強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問題的科學基礎。

3.5 警惕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帶來的出資壓力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機制仍在設計與談判過程中,由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存在為損失與危害補償方面出資的壓力。雖然,《公約》第4.3條中關于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責任認定是非常明確的,發達國家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17]。但近年來,美歐等發達國家竭力逃避和轉嫁自身責任,強調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在氣候變化面前都是脆弱的,在國家驅動的原則下,損失與危害是各國自己的問題,應該由各國對自身的損失與危害負責[19]。同時,發達國家向新興的發展中大國施壓,讓與發達國家“具有同等能力”的發展中國家在損失與危害補償方面出資,承擔出資義務[20]。小島國聯盟在損失與危害機制中提出“污染者付費”原則,也不符合《公約》由發達國家承擔歷史責任的宗旨,有向發展中國家轉嫁責任的風險。建議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談判工作需要早做準備,明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定位,不能承擔與發達國家“具有同等能力”的責任,并制定損失與危害機制談判中“污染者付費”責任的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Development Assistance Research Associates (DARA).Climate Vulnerability Monitoring Report 2012[R/OL]. 2012[2012-10-10]. http:///climatevulnerabilitymonitor/climatevulnerabilitymonitor-2012.

[2]馬欣,李玉娥,何霄嘉,等.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問題談判分析[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3,9(5):357-361.[ Ma Xin, Li Yu’e, He Xiaojia, et al. The Progress on Loss and Damage Negotiation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Under the UNFCCC[J]. Progressus Inquisoitiones De Mutatine Climatis, 2013,9(5):357-361.]

[3]UNFCCC Secretariat. Report on the Expert Meeting on Assessing the Risk of Loss and Damage Associated with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EB/OL].2012[2012-5-14]. http://unfccc.int/documentation/documents/advanced_search/items/6911.php.

[4]Decision 1/CP.13. Bali Action Plan [EB/OL].2007[2008-3-4]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07/cop13/eng/06a01.pdf#page=3.

[5]AOSIS Submission. MultiWindow Mechanism to Address Loss and Damage from Climate Change Impacts[EB/OL]. 2010[2018-03-15]. http://unfccc.int/files/kyoto_protocol/application/pdf/aosisinsurance061208.pdf

[6]UNFCCC Decision1/CP.16.The Cancun Agreements [EB/OL]. 2010[2011-03-15]. http://unfccc.int/meetings/cop_16/cancun_agreements/ items/6005.php.

[7]Decision 2/CP.17. Outcome of the Work of the Ad Hoc Working Group on Longterm Cooperative Action Under the Convention [EB/OL]. 2011[2012-03-15]. 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1/cop17/eng/09a01.pdf#page=4.

[8]IPCC. 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ion[R/OL]. 2012[2012-03-13]. http://ipcc.ch.

[9]Decision 1/CP.18 . Agreed Outcome Pursuant to the Bali Action Plan [EB/OL]. 2012[2013-02-28]. 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2/cop18/eng/08a01.pdf#page=3.

[10]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ioneering Study Shows Evidence of Loss & Damage Today from the Front Lines of Climate Change: Vulnerable Communities Beyond Adaptation? [EB/OL]. 2012[2012-03-12]. http://

[11]史麗佳.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再審視[J].商業時代,2009,(2):59-61.[Shi Lijia. Reexamine on Chinas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J]. Commercial Times, 2009,(2):59-61.]

[12]高麗虹,伊海燕. 我國法治政府在社會捐助法律制度建設中的理念創新[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4):23-30.[Gao Lihong, Yi Haiyan. The Concept Innovation on Social Contributions Legal System for Legal Government Contributions in China[J]. Jounal of Chongqing Unvi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1,(4):23-30.]

[13]席勁松.試論我國重大自然災害保險制度的構建[D]. 廣州:中山大學,2009.[Xi Jinsong. Discuss on Chinas Major Natureal Disasters Insurance System Construction[D].

Guangzhou: Sun Yatsen University, 2009. ]

[14]Munich Climate Insurance Initiative 2008. Summary of Discussions Related to Insurance Mechanisms at the 2008 Climate Negotiations (COP 14) in Poznan[EB/OL]. 2009[2009-02-15]. http:///Activites/Seminairesreguliers/090317_COP14andinsurance_reportbyMCII_SddeeK.Warner.pdf.

[15]Munich Climate Insurance Initiative 2009.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an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Mechanism for Climate Adaptation: Responses to Party Questions Posed to MCII at Poznan COP14[EB/OL]. 2009[2009-02-06]. http://.

[16]EU. EU Strategy o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R/OL].European Climate Adaptation Platform, 2013. http://climateadapt.eea.europa.eu/web/guest/adaptationinformation/general.

[17]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R/OL]. 1992[1992-4-13].http://unfccc.int/resource/ docs/convkp/convchin.pdf.

[18]UNFCCC Secretariat.Synthesis Report on Views and Information on the Thematic Area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k Programme[EB/OL].2011[2011-11-9].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1/sbi/eng/inf13.pdf.

篇6

關鍵詞:多空間尺度;旅游資源;災害風險評價:吉林省

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災害的發生頻次、強度不斷增加,影響的范圍逐年增大。而旅游業由于自身的高敏感性,當災害發生時,旅游系統中某旅游因素由于受災害影響,產生負向變化或外界依托因素的負向變化,都有可能引起旅游業的波動震蕩。因此,旅游業成為整個國民經濟中最易受到沖擊的行業。

中國針對旅游災害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且定性研究較多,定量研究較少。20世紀70年代由于世界范圍內受到能源危機的影響,國際旅行協會對危機開始重視。此后世界旅游組織把旅游目的地的災害事件也做了相關定義:影響旅游者信心,并會危及到該地旅游業持續正常運轉的任何不曾預見的事件。劉浩龍等從致災因子的危險性、旅游資源易損性和風險防治能力三個方面選取8個評估指標,建立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的景區旅游資源災害風險綜合評估模型。羅振軍等從旅游者自身、景區管理和社會綜合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旅游景區事故的主要風險和發生機理。袁紅從區域旅游資源自然災害、區域旅游資源社會災害、區域旅游資源旅游發展災害三個方面詳細論述了區域旅游資源災害風險管理的特點與措施。趙黎明等從災害發生的頻度和破壞性來評價災害的危險性:從旅游者、旅游資源、旅游生態環境和旅游經濟四個方面來評價系統的脆弱性:根據預警和救災恢復兩方面評價防災救災能力。席建超等選取交通、治安、衛生、住宿、氣候、旅游線路、醫療救援7個層面共有14個評估指標,建立旅游風險評價模型。

綜上所述,國內對于旅游災害風險評價都是從其災害的致災因子的危險性、承災體的易損性及防災減災三個方面上進行評價研究,并且評價尺度都是從行政區尺度或景觀尺度進行區劃。一般而言,自然災害風險形成機制是從致災因子的危險性、承災體的暴露性及易損性(脆弱性)3個方面進行研究。區域旅游資源災害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所以除以上3個方面外,防災減災能力也是災害風險形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利用現代災害風險評價理論為基礎,從行政區尺度和網格尺度對吉林省區域旅游資源災害進行風險評價,嘗試打破行政區的限制,在小空間尺度上應用災害風險指數對區域旅游資源災害進行風險評價。并提出區域旅游資源災害風險是危險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7.結論

本研究根據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基本理論,以行政區、網格為評價單元,從兩種空間尺度對吉林省旅游資源災害風險進行評價,討論了兩種空間尺度風險評價方法。在對比分析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后,得出以下結論。

1)兩種空間尺度的旅游資源災害風險評價都具有可行性。通過建立統計數據庫,借助GIs技術、利用空間分析、數理統計以及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方法可以實現在不同空間尺度上的旅游資源災害風險評價,并對評價結果進行可視化。

篇7

關鍵詞 氣象;防災減災;綜合系統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9-0225-02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expounded the defini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introduced the stages and transmission way of that,put forward the imagine of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omprehensive publishing system,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meteorological service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 meteorology;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comprehensive publishing system

我國土面積遼闊,地理區域分布廣泛,自然災害頻發,且災害種類繁多、分布廣闊、影響嚴重,對我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國民經濟發展都帶來了巨大威脅。根據數據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平均每年因各類自然災害(除地震外)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死亡人數超過1 000人[1-2]。

氣象災害是指由于惡劣自然天氣所造成的災難,包括但不限于大風、臺風、低溫、寒潮、雷電、冰雹、高溫、干旱等。根據氣象統計數據顯示,近20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狀況日益惡化,從而引發高溫、干旱、強臺風、強降雨等氣象災害的發生頻率、危害程度明顯高于20年前的任何時期,由氣象災害導致的人身安全威脅、經濟財產損失日益突出。據統計,汛期通常是自然災害的高發期,如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常會造成嚴重的生命與財產損失[3]。如何能夠有效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將自然災害等相關信息及時通知到千家萬戶,是氣象工作者面臨的嚴峻問題,也是亟待突破的課題。

1 定義

為了從理論上更好地研究論述氣象災害,并降低氣象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與影響,將氣象防災減災事件定義為各階段工作及信息傳遞組合效應,具體為如下公式:

E=ML+MS+SN+DC+ID

式中,E代表象防災減災事件,ML為中長期發現,MS為中短期跟蹤,SN為短時臨近鎖定,DC為災情搜集,ID為各個階段的信息傳播。

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重點在于如何能夠提前預測各種氣象災害的發生,并通過有效手段將信息及時傳遞給人民群眾,進而降低氣象災害帶來的生命及財產損失。

2 氣象防災減災事件的不同階段

2.1 中長期階段

中長期通常是指未來8~30 d這一階段,可通過分析旬報、月報以及歷史資料等對中長期階段的天氣情況進行分析預測,為氣象災害防御提供寶貴依據,也為中短期工作奠定了基礎。

2.2 中短期階段

中短期天氣階段通常能夠比較準確地掌握未來1周內的天氣情況,該階段的工作十分關鍵,能夠為政府決策、部門協調、公眾協調等應急響應決策提供依據。

中短期階段工作通常承擔著重要的決策服務角色,包括提供政府匯報材料、接聽一線指揮電話、發送緊急報告短信等。此外,為了更好地落實中短期工作,需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提升防災減災工作效率。同時,要加強公眾氣象服務,主要在于提高氣象信息的傳播時效和提高公眾對氣象信息的理解能力。

2.3 短時臨近階段

對于短時臨近階段的自然災害,雖然現階段經過跟蹤技術手段能夠大概預測災害的發生時間,但由于地區不同、環境不同,很難精準確定災害發生的時間與地點,目前往往通過雷達、衛星等技術手段進行短時監測與預警。

2.4 災情搜集階段

重大氣象災害發生中以及發生后,及時對災情情況進行搜集有利于政府部門抗災救災,同時也是對氣象部門災難預測準確性、時效性的有效檢驗。

3 氣象防災減災事件的傳播方式

3.1 新聞會

目前,氣象防災減災方面的宣傳工作仍有待于進一步強化[4],應當秉承以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高度重視災害預測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及時在災害來臨之前進行災害信息的。其中,新聞會是政府或氣象部門向社會公眾信息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在災害性天氣發生前、發生中還是發生后,新聞會均是一個良好的信息傳達途徑。通常情況下,參加新聞會的媒體類型眾多,包括電視臺、網絡媒體、報刊等,因而這種形式的信息傳播方式受眾面廣、時效性強,具有良好的信息傳遞效果。此外,通過新聞會的形式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也是一個很好的思路,讓民眾們能夠對各種氣象災害的特征、成因以及合理防御等方面均有所了解,使民眾在發生氣象災害時能夠科學應對處理,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

3.2 媒體傳播

目前,由于中長期天氣信息的精準度不高,因而通常作為氣象內部資料使用,不對外傳播;對于中短期天氣信息來說,傳播通常通過網絡媒體、電視、報紙、手機短信等媒體,內容上除了可能發生的災害性天氣預報外,還可以較詳細地宣傳相關防災避災的科普知識;對于短時臨近預警,為了增強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擴大信息傳播的受眾范圍,可重點通過廣播、電子顯示屏等途徑進行預警信號的傳播。

通常情況下,在災害性天氣鎖定后,氣象部門應當通過各種媒體途徑對社會公眾進行及時傳播,各級廣播電視管理部門應當協調電視臺、廣播、電臺等媒體將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及時傳播出去,同時增加天氣預報節目播出頻次,擴大氣象預報服務產品的受眾面。

3.3 氣象信息員

在氣象信息的傳播方面,除了要借助各種新聞媒體外,氣象信息員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氣象信息員通常需要經過專業的技能培訓,并在當地發生氣象災害時能夠發揮指揮和指導作用,進行科學防災、緊急避難。

4 氣象信息綜合系統

4.1 需求現狀

為了將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落到實處,一方面應當進一步拓展氣象信息渠道、提高信息的時效性與準確性;另一方面應當加強氣象信息、傳播系統的建設,將最新氣象信息傳遞給千家萬戶[5]。在氣象信息系統的研究建設方面,國內相關學者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唐仰華等利用中國移動GSM 的SMS 技術建立了氣象災害應急預警系統,朱保平等研制了氣象災害預警預報應急信息接收顯示系統,王慶余等完善了“12121”氣象熱線電話為用戶提供氣象信息。近年來,雖然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投身于氣象信息系統的智能化發展方向中,但相比于基本業務系統的建設,氣象信息綜合系統仍處于遠遠落后的境地[6]。因此,氣象信息化建設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氣象信息綜合系統的研發建設將具有深遠意義。

4.2 功能設想

該系統的基礎架構將采用C/S結構實現,具體功能具備如下幾點:一是信息群發功能。系統管理者可根據具體需求向客戶端群發信息,及時向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氣象災害監測、預報以及預警信息,確保受眾的全面性,并確保信息的準確性、時效性。二是信息共享功能。該系統的信息共享功能可服務于氣象、公安、民政、土資源、建設、交通、鐵路、民航等多個相關部門,為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服務,實現信息的有效共享,使各部門之間形成高效聯動,進而產生工作合力。三是信息回饋功能。通過信息回饋功能相關部門能夠將自身監測信息(災情、水情、旱情等)回饋到信息平臺,對該系統是一種有效的補充與完善。

總而言之,該系統能夠在氣象災難來臨之前,及時將預警信息通過系統發送到客戶端,提前告知做好防災準備,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以達到減災避險的目的。此系統成功開發后,將能很好地解決氣象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5 結語

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氣象災害的發生頻率、危害程度也逐步加重,對人類的生命財產、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威脅。因此,做好、做實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顯得十分重要,應當注重災害預測能力的提升,實現災害預警信息的精準、高效傳播,將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通過開發氣象信息綜合系統將能為解決氣象信息“最后一公里”問題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手段。

6 參考文獻

[1] 嚴玉彬,姬社英.氣象災害防御立體式宣傳模式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0(5):284.

[2] 殷躍平.中國地質災害減災戰略初步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4,15(2):1-8.

[3] 黃海峰,王世梅,普懷恩.冰雪災害條件下地質災害應急搶險處置知識構成分析[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10,21(1):86-91.

[4] 符國槐.氣象服務設施農業的對策與思考[J].浙江氣象,2009,30(4):40-42.

篇8

關鍵詞:應急物流;發展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2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117(2012)03-0348-02

一、應急物流的產生及其重要性

(一)應急物流的概念

近年來各種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頻繁發生,對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存產生巨大威脅并嚴重阻礙了世界的發展。而中國是自然災害最頻繁發生的國家之一且每年地震、滑坡、臺風、大雪等自然災害發生的次數也在成逐年增加的趨勢。大多數突發性自然災害都是難以預測的,而每次都會給人民的生命以巨大摧殘。例如,08年的5.12汶川地震造成69142人遇難、17551人失蹤、37417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元。災難發生時大量的救災物資需要在第一時間運到受災地區以便進行各種救援、災后重建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應急物流的構建就顯得十分必要、十分緊迫。近年來國內外對應急物流的定義提出了各種解釋,在這里我們把應急物流定義為:“應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發性自然災害、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性事件所需應急物資為目的, 以追求時間效益最大化和災害損失最小化為目標的特種物流活動。”

(二)應急物流的重要性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應急物流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徐東在接受現代物流報記者的采訪時說:“保障各種防災抗災活動最終取得勝利,所有科學合理的預案得以落實的基礎就是四大流,即:信息流、人員流、資金流、物流。因此,一切預案都必須圍繞著這四大流的順暢流動而謀劃,而在這四流之中,物流是最實實在在的物資基礎,物流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它是影響應急管理工作成敗的關鍵因素,是成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基礎。”可見應急物流對自然災害救援、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十分重要:

首先,應急物流是國家安全保障系統的重要力量。一個國家應急物流的發展水平直接體現出本國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反應的敏捷度,同時高效、敏捷的物流是國家綜合國力的彰顯,更是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抗災難的必需載體。

其次,應急物流為應急管理提供了強大的物資裝備支撐。突如其來的災害,都需要大量的物資裝備,物資是展開一切災害救援工作的基礎。現場救援力量不管多么強大,沒有物資如何生存、如何實施救援,自然應急物流就成為除現場救援力量以外的另一個救災搶險的重要保障。

再者,應急物流是做好應對準備、組織救援的必備部分。在救災的過程中,只有救援力量的有效組織才可以做到高效的應對突發性事件,而人員的高效組織必須由應急通信設備提供通暢的溝通、交流以及命令的快速高效傳達、執行。

二、 我國應急物流發展的現狀

(一)對應急物流的重視程度不夠,相應的法律、法規、應急預案欠完善

我國把構建高效、快捷的應急物流提上了日程,但相應的行動還顯得十分罕見,與之配套的構建應急物流的法律、法規還十分少,各類應急預案體系還不夠系統、全面,且各類預案的可操作性與真實情況有很大的差別,又缺乏足夠的經驗還沒有總結出科學的理論。

(二)缺乏統一的應急物流組織機構,指揮績效低并且不能充分利用民間非政府組織的力量

缺乏統一的領導機構,不能做到統一領導、行動就會給組織救援工作帶來難以逾越的阻礙。無組織或組織混亂致使救援人員等待前序應急物資、裝備的到達而錯失最佳的救援時機,救援延遲。“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可是無數的非政府人員奔赴救災現場,卻沒有相應的組織或人員把他們組織起來進行救援工作。

(三)軍民結合性不好,專業隊伍和救援裝備缺乏,派遣程序相對復雜

在自然災害發生時,軍、民都急切的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卻不能有效地實現兩者的結合達到“1+1>2”的效果。如果能有效地集合第三方物流企業積極的投入到災害救援工作中來,可以有效的實現救援工作中的應急物流。但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機制,如資質認證、征用補償等,難以有效調動物流企業投入應急物流建設的積極性,無法發揮管理運營、資源整合和服務運營網絡等方面所具有明顯的優勢。另外承擔重大自然災害救災任務的主要是人民、武警部隊等,缺乏專業的救援隊伍,在災害發生是一般只有航空和管道的受破壞度最小,而空中救援力量的申請和派遣程序過于繁瑣。

(四)不能有效與新聞媒體進行有效溝通,致使虛假的、引起恐慌的輿論導向

新聞媒體是社會的耳目和喉舌,不斷報道公眾關心的熱點新聞。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新聞媒體應能充分發揮其主導輿論的強大功能,但新聞記者并非專業人士,對危機的發生及處理帶有個人的主觀判斷,化解危機的專家如果不能有效地與媒體溝通,輿論報道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給一些空隙可乘破壞國家的安定,另外一些不法商販借機制造輿論致使一些商品工供不應求,給人民增加巨大的不安、恐慌,甚至是動亂和暴力。

(五)不能充分利用現代物流技術,缺乏應急物流“綠色通道”機制

交通網絡欠發達,信息網絡化程度低不能很好的利用EDI、GPS、GIS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災害營救工作。信息網絡是救援各部進行信息傳遞、共享、效協調溝通的平臺,而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使信息傳遞產生錯誤,進而致使救援工作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態,給人員營救、災害處理帶來諸多不必要的麻煩。“綠色通道”是保證應急物資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受災地區重要保障,然而在2010年的西南抗旱、玉樹抗震救災及舟曲泥石流災后救援等突發事件中,卻相繼有多家物流公司致電本報,反映我國仍缺乏救災綠色通道機制的問題。

(六)忽略能為國家培養人才的搖籃——大學

大學是培養應急物流人才,進行應急物流研究的地方,可是我們卻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對應急物流人才培養、科研的投資力度不夠。專門對應急物流進行深入研究,培養專業應急物流人才的高校很少,真難以想象國家重點扶植的、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高校如何為國家、人民培養急需的應急物流人才。

三、我國應急物流的發展對策

(一)加強應急物流立法,完善應急預案

對現有應急物流法規中的空白、不足之處作進一步的完善,明確自然災害應對責任主體的權利義務關系,完善應急預案并進行各種應急事件預演。對應急物流研究工作保持高度的重視,保證自然災害發生后,主要責任主體在第一時間內作出最快速反應。

(二)建立統一的應急組織、管理機構,充分利用非政府民間力量

針對各種應急救援隊伍成立專門的管理組織,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快速、有效的組織各種救援力量。杜絕出現無人組織或組織不力出現的現象,使各個部門做到有序銜接,各種救援工作順利進行。特別是非政府民間救援者基本處于散亂、各自為主的局面,需要專門的組織把他們集合起來。

(三)加快軍民、政企一體化建設,組建專業救援隊伍,配備現代救援裝備

加快軍民的高效結合,從信息溝通、軍民通用物資、應急物流研究入手進行軍地物流技術開發、軍地資源有效利用、物流運行等方面合作共同完善我國應急物流的高效建設,實現政府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合作共建應急物流。組織專業的救援隊伍,利用現代救援裝備進行各種應急預演。

(四)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有效溝通,充分控制輿論導向

對有關的新聞記者進行系統、專門的應急物流知識培訓,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使記者能夠準確、快速的把有關災難的最新消息通知給廣大人民,以安定人民惶恐與不安的心情。絕對控制輿論導向,有效杜絕不法分子煽動民心、進行不法活動的惡劣行徑。

(五)建立應急“綠色通道”,加快現代物流技術的應用

在重大災害發生及救災賑災時期,遵循特事特辦的原則,建立地區間的、國家間的綠色通道機制,及建立并開通一條或者多條應急保障專用通道,在必要時可以給予應急物資優先通過權,有效簡化作業周期和提高速度,以方便快捷的方式通過海關、機場、邊防檢查站、地區間檢查站等,讓應急物資、人員及時到達受災地區,從而提高應急物流效率,縮短應急物流的作業時間,最大限度地減少生命財產損失。

(六)重視大學教育,培養專業應急物流人才

加大大學應急物流研究的投資力度,成立專門的應急物流人才培訓機構,培養急需的專業應急物流人才,同時應在各大高校增設應急物流管理專業,培養我們所需要的大量的應急實施、組織人員。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信息管理系

參考文獻:

[1]歐忠文,王會云,姜大立,盧寶亮,甘文旭,梁靖.應急物流[N].重慶大學學報,2004,3第27卷3期:165-167.

[2]現代物流報. 應急物流重在“應急”[EB]. [2007-8-3].

[3]宋傳平,齊玉梅.美、俄、英、日軍對應急物流構建啟示[J].中國流通經濟,2010,7:20-23.

[4]謝如鶴,黃向榮,韋漢超.加快構建應急物流保障體系 提升應急物流能力[J]. 物流技術與應用,2010年11月(增刊):143-146.

篇9

摘要:本文分析了國際投資中可能存在的自然災害風險的種類和危害,并提出了相應的金融管理方法,包括保險、再保險、其它保險工具、財政補償和巨災債券,對其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防范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風險管理 自然災害 國際投資

日本3月11日發生的強震及其次生災害表明,自然災害發生的不確定性會給國際投資帶來相對較大的風險。這種風險雖然出現頻率較低,但后果往往非常嚴重,而且難以預測和分散。加上國際投資的地點分布廣,投資量大,更使加強對國際投資可能遇到的自然災害風險的管理日趨重要。本文就國際投資中可能存在的自然災害風險的種類和危害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金融管理方法,同時也提出了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防范的對策建議。

一、國際投資中自然災害風險的種類及其危害

從風險的本質來看,我們可以把自然災害風險理解為:在一定時間內某種自然災害事件發生后引起重大損失的不確定性。根據不同的考慮因素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方法。在國際投資中,根據其特點和災害管理及減災系統的不同,可以將自然災害風險分為以下七大類:(1)氣象災害風險。包括熱帶風暴、龍卷風、雷暴大風、干熱風、暴雨、寒潮、冷害、霜凍、雹災及干旱等;(2)海洋災害風險。包括風暴潮、海嘯、潮災、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3)洪水災害風險。包括洪澇、江河泛濫等; (4)地質災害風險。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火山、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鹽堿化、水土流失等; (5)地震災害風險。包括與地震引起的各種災害以及由地震誘發的各種次生災害,如沙土液化、噴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與水庫決堤等;(6)農作物災害風險。包括農作物病蟲害、鼠害、農業氣象災害、農業環境災害等; (7)森林災害風險。包括森林病蟲害、鼠害、森林火災等。

在國際投資中,由于投資方向的不確定,投資方式的多樣性,不同的自然災害都有可能對國際投資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而其中尤以地震災害與農作物災害對國際投資影響最大,也最常見。據統計,今年一季度,中國境內投資者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85.1億美元,同比增長13.2%,截至3月底,中國累計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2673億美元,由此可見,對國際投資的自然風險管理成為了我國國際投資者的重要工作。

2011年日本地震后,據摩根士丹利近日的研究報告顯示,將會使今年全球經濟增速減少0.25%至0.5%。世界銀行3月21日《東亞經濟半年報》表示,日本東北部海域11日發生的9級大地震及海嘯,將給日本帶來1220億至23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約占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5%至4%,而日本災后重建可能需要5年時間。由此可見,此次地震對各行各業影響巨大,不僅包括日本本國的財產遭到巨大的打擊,各國在日本的經濟投資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包括今年的日本地震,國際投資的自然災害風險造成了越來越多的損失。下圖為2000至2010年全球因為自然災害引起的經濟損失,可見在沒有大災發生的情況下多數年份的全球經濟損失規模穩定在300-600億美元之間,而一旦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當年的經濟損失可能超過1700億美元,達到正常年份規模的4倍之多。

以2010為例,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部門(UNISDR)1月24日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表明,2010年全球共計發生了373起自然災害,洪水的發生頻率最高,全球共有大小洪災182起;另外,全球還發生83起風暴災害、29起極端天氣災害以及23起地震。

此外,2010年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人員損失也是近20年來最嚴重的。其中,年初發生在海地的強地震和發生在俄羅斯的森林大火造成的人員傷亡最為慘烈。

同時,世界知名再保險公司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表示,2010年全球一共發生各類自然災害950起,經濟損失達到1300億美元。公司在災害報告中說,2010年是1980年以來自然災害高發的年份之一,九成自然災害是由颶風、洪水等天氣原因引發的。預計2011年因為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和洪水等導致的自然災害會進一步增加。

例如,2010年4月14日,冰島第五大冰川——埃亞菲亞德拉冰蓋冰川下一座火山噴發。火山煙塵覆蓋了挪威北部、波蘭北部海岸、德國、法國、比利時、英國南部海岸以及俄羅斯西北部地區,導致歐洲空中交通癱瘓,而由此給在歐洲地區的國際投資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同時歐洲旅游業蒙受的損失初步估計在10億歐元左右,也使對旅游業的投資蒙受巨大的損失。

對于我國來說,就自然災害的不同類別而言,洪水是導致我國經濟損失最為嚴重的一種自然災害。近二十年來,洪澇災害導致的年均經濟損失超過1000 億元。地震是導致我國傷亡人數最多的自然災害。據統計20世紀以來中國發生6 級以上地震650 次,其中震級達7 級以上的地震98次約占世界的十分之一,震級達8級以上的地震9次,全球發生的4 次震級達8.5級以上的特大地震,有2次發生在中國,地震死亡人數高達59 萬人,約占全世界的二分之一。此外干旱、熱帶風暴和雹災等氣象災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以及森林火災等各種自然災害在我國也時有發生。

二、防范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的對策建議

據統計與預測,世界開始進入自然災害多發的時期,國際投資也面臨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風險。直面自然災害,抗擊國際投資風險也就成為亟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本部分提出了防范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投資國的自然地理認識

在國際投資中,對自然災害風險的預防是防范損失最根本的辦法。而預防最行之有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辦法即是加強對投資國的自然地理認識,只有在投資前對投資國是否是自然災害多發地區、自然災害嚴重程度、災害防范措施等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效地降低投資金額面臨的災害損失,預防資金因為盲目投資造成后悔莫及的悲劇。

以地震多發區環太平洋地震帶為例,這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帶,它像一個巨大的環,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后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新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斐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我國臺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地球上約有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里。 因此,對于在該地區的房地產、實體資產以及受地震災害影響較大的投資對象的投資應相對謹慎。

(二)加強對投資對象的風險評估

目前,已有的成熟的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方法可以歸納為以下4種:

(1)基于指標體系的災害風險評估。基于指標的災害風險評估體系構建側重于指標的選取以及權重方法的優化,涉及的空間尺度范圍較廣,既包括全球、也包括國家和市級等空間尺度。目前,適用于全球災害風險評估的指標計劃有Hotspots、美洲計劃,此外,不少方法也利用指標體系從國家、市級尺度對自然災害風險進行了評估。基于指標體系的風險評估是借鑒空間信息格網技術,將具有致災因子各種屬性(如強度、頻度)和脆弱性指標(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建筑物等)數據轉變成格網形式,通過一定數學法則疊加得到具有空間拓撲關系的災害風險值,最終達到災害風險評估的目的。

基于指標體系的災害風險評估研究在國內外發展都較為成熟,適合以較大區域作為研究對象,但此種方法主觀性強,無法模擬復雜系統的不確定性與動態性。

(2)基于風險概率的災害風險評估。利用數理統計方法(如gambel分布),對歷史災害數據進行分析,找出災害發展演變的規律。在此基礎上,結合承災體損失數據,建立災害發生概率與其的函數關系式,以此達到預測未來發生的災害風險。

(3)基于情景的災害風險評估。利用各種數值模擬軟件對不同情景下自然災害強度(對于洪澇災害來說,如淹沒深度、淹沒時間、流速等)的模擬,并疊置承災體屬性信息(如土地利類型數據、人口密度等),以直觀地顯示災情的時空演變特征與區域影響,從而達到自然災害動態風險評估。

(4)VaR模型。在對國際投資的自然風險評估上,我們可以采取VaR方法對其風險進行評估。

VaR的中文含義為“風險價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場條件和既定的置信度內,用于評估和計量任何一種金融資產最小損失。投資主體采用VaR風險計量模型來計量各種業務和投資組合的市場風險,并將其水平與所承擔的市場風險相掛鉤。以提高其資本充足度,增加其資本實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正常情況下的國際投資的自然風險是由許多微小的、獨立的隨機因素組成。而每一種隨機因素不能壓倒一切因素作為主導作用。具有這種特點的分布即是正態分布,適合采用方差——協方差進行國際投資風險的計算。投資主體便可以根據模型估算的市場風險價值進行風險管理,將該測量出的風險值和要求的損失上限進行比較,當風險值小于該損失上限對說明投資金額的風險還在控制之中;而當風險值大于該損失上限時,說明投資主體必須采取必需的手段進行調整,控制好投資金額的風險。

(三)對投資對象要有充分調研

在同樣的地域環境中,不同的投資對象收自然災害的影響自然不同,以本次日本地震災害為例,受到影響最大的自然是房地產、工廠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而面對暴雨、龍卷風等自然災害,農產品遭受損失最大。因此,對投資對象的確定應該建立在對投資對興國自然環境有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選擇相應可能損失最小的投資產品。

三、國際投資中的自然災害風險管理

自然災害引起的國際投資風險引起了各國的重視,以下是相對可行的風險管理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和運用。

(一)運用政府財政對自然災害損失進行補償

財政補償的基金主要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構成了國際投資自然災害損失傳統的資金補償來源。但是,以我國為例,政府的財政收入總量有限。這些有限的財政收入中,由財政預算安排的災害救濟支出只是財政支出計劃中的一小部分。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國家財政提供的自然災害救濟款平均每年只有9.35億元,只相當于災害損失的1.35%。20世紀90年代國家財政提供的自然災害救濟款平均每年只有18億元左右,只相當于災害損失的1.8%左右。可見,當巨災發生時,依靠國家財政救濟支出對災害損失的補償程度是比較低的。

但是,政府財政補償是在自然災害發生后對受災方第一時間的補償,具有最快、最直接的特點,對穩定市場社會安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運用商業保險及其金融衍生品管理自然災害風險

(1)保險轉移風險

對于國際投資,保險轉移風險可以分為單一的和綜合的兩種方式。所謂單一風險的保險轉移就是指國際投資方購買保險將某一種自然災害風險轉移給保險人的轉移方式,例如美國國家洪水保險計劃僅承保單一的洪水風險。所謂綜合風險的保險轉移是指投資方通過購買保險將兩種或以上的自然災害風險轉移給保險人的轉移方式,國內保險公司的財產保險險種條款大都為投保人提供了這類風險轉移方式。例如企業財產綜合險的保險責任往往包括雷擊、暴風、暴雨、臺風、洪水、泥石流、雪災雹災、冰凌、龍卷風、崖崩突發性滑坡和地方突然塌陷等人力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

(2)再保險轉移風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28條的規定,再保險的定義為:“保險人將其承擔的保險業務,以承保形式,部分轉移給其他保險人的,為再保險。” 實質是在全體被保險人之間對風險的又一次轉移和分散。因此,從另一個方面說,再保險轉移方式是原保險人以繳付分保費為代價將風險責任轉移給再保險人。

如今,再保險已經成為整個保險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再保險應該成為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倫敦、紐約、蘇黎世、慕尼黑、中國香港等都是著名的國際再保險市場,通過這種超越國界的再保險安排,使風險分散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對于國際投資風險的化解,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使從而能分散消化得更為徹底;另一方面,一批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專業再保險公司發展、壯大起來,這樣,大大方便投資對象分布廣泛的國際投資方的投保,也使其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3)其他保險類風險轉移方式

在國際上,所謂的其他保險式風險轉移方式是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簡稱ART,是除開上述兩種保險產品的保險轉移方式。其主要有兩個方面構成,一是風險載體,二是可選保險產品。風險載體主要包括自保、自保公司、風險自留集團、共保集團和資本市場。可選保險產品主要包括有限風險再保險、多年期/多險種產品等。

筆者認為,由于載體不再局限于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可選產品也不再局限于單調的保險產品,傳統保險方式可能產生的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后果時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可以由此而發生改變,更為重要的是,對于國際投資,投資方向、投資金額靈活多變,規模巨大,新型靈活的保險方式可以更好地適應國際投資的安全性穩定性的要求,也可以為不同地投資量身訂做保險產品。

(4)巨災債券及其衍生金融產品

目前國際市場上的巨災債券多是針對地震、颶風和暴風雪等自然災害設計的。如美國東海岸的颶風、加州的地震、歐洲冬季的暴風雪、日本的地震和龍卷風等。巨災債券是通過發行收益與指定的巨災損失相連結的債券。在資本市場上,需要通過專門中間機構(SPRVS)來確保巨災發生時保險公司可以得到及時的補償,以及保障債券投資者獲得與巨災損失相連結的投資收益。巨災債券將保險公司部分巨災風險轉移給債券投資者。

巨災債券的一個核心概念是觸發條件,即賠償的條件,賠償性觸發條件是以其實際損失賠償數額來表示的,指數性觸發條件則用某種特殊的指數來表示,如行業損失指數和參數指數等,是一種損失的相對水平。由此可見投資者的收益和損失是由發生怎樣的自然災害風險或風險程度如何決定的。根據債券發行時約定的條款,投資者可能會損失全部或者部分在剩余時間內應得的利息,還可能會損失部分本金。

筆者認為,相對于其他保險產品,巨災債券流動型、規模大、損益高,與自然災害的發生情況緊密相關,這就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風險對沖的投資工具。與常見的金融工具期貨相似,巨災債券也可以開發其期貨,期貨分為可以分為預測發生災害和預測不發生兩種。當國際投資者投資相關的投資對象時,可以做多與投資對象相關的預測災害發生的巨災債券期貨,或做空預測災害不發生的巨災債券期貨,這樣,即使災害發生,由巨災債券期貨帶來的收益可以補償部分國際投資的損失。如果對沖量適當,完全可以鎖定國際投資的最大損失。

相應的,還可以開發巨災債券的期權、互換等,充實巨災債券的風險對沖金融衍生品。

值得一提的是,有專家表示,此次日本地震有望超過2005年的“卡特里娜”颶風,成為首個觸發多個巨災債券的自然巨災。據統計,日本地震將使面值共17億美元的10只債券面臨觸發點挑戰。

(5)利用天氣指數等自然災害期貨

天氣指數期貨指的是每個月的開始,期貨市場主管機構都會根據過去10年當月的氣溫情況,為降溫度日數或升溫度日數確定一個初始值,比如40度(華氏)。為使市場運轉起來,指定的做市商將接著喊出“出價”和“要價”,前者比初始值稍低,后者稍高,這是投資者可以買進或賣出的度數。

對于國際投資者,天氣的變化對部分投資產品的收入影響巨大,而對于投資者,對天氣的預測和農產品的收益行程對沖,使投資者在一定程度上鎖定收益,或將因天氣原因引起的損失降至最低,也就使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相應減小。。

另一方面,對于中國現有期貨市場,今后如果讓天氣指數期貨這樣的衍生品能夠發展起來,保險公司可以在這些市場上轉移承保風險,加之一定程度的保費補貼和稅收優惠,其在技術上的困難將會大大降低,不可能總是出現“投資險越做越虧”的情況。

同理,可以以降雨量等自然災害指標為標的,進行期貨的創立與交易。

綜上所述,在進行國際投資前,應對投資地區的自然地理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對投資對象有全面的風險評估,對于不同的自然災害風險,可以采取不同的風險轉移方式。保險轉移方式、再保險轉移方式、ART方式和各種金融衍生品相結合,金融市場與政府相結合,金融衍生品的開發使得自然災害風險的轉移既以保險市場為基礎,又有資本市場作后盾,更有政府作保障。

2010年的汶川地震、2011年的日本地震都給世界經濟帶來了重大的損失,國際投資者應該時時以風險管理為標尺,盡最大可能地減少風險,避免突如其來的巨大損失。

[1]劉新立.風險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鄒銘,范一大等.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與預警體系[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呂向敏,楊建立,張惠蘭.跨國公司國際投資風險的成因及管理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3)

郎一環,王禮茂,張明華.中國短缺資源跨國開發的風險管理——以石油為例[J].資源科學,2003(05)

葛全勝,鄒銘,鄭景云.中國自然災害風險綜合評估初步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劉新立.風險管理[M].北京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吳定富.中國風險管理報告2010[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篇10

臺風撤編是指當臺風能量不足衰減為熱帶低壓(中心最大平均風力小于8級)或進入高緯度變性為溫帶氣旋時,則停止對其編號,不再發出有關報告。

臺風(Typhoon),指形成于熱帶或副熱帶26℃以上廣闊海面上的熱帶氣旋。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心持續風速在12級至13級(即32.7~41.4m/s)的熱帶氣旋為臺風(typhoon)或颶風(hurricane)。日本氣象廳定義:中心持續風速118~156km/h(32.8~43.3m/s)稱之為臺風。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地區通常稱其為臺風,而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地區則普遍稱之為颶風。每年的夏秋季節,我國毗鄰的西北太平洋上會生成不少名為臺風的猛烈風暴,有的消散于海上,有的則登上陸地,帶來狂風暴雨,是自然災害的一種。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