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的核心范文
時間:2023-08-08 17:19: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治文化的核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質量文化;企業文化;軟實力;發展
一、質量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基本含義與構成
1.質量文化的含義與構成
質量文化,是企業和社會在長期生產經營中形成的涉及質量空間的意識、規范、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水平、行動準則、法律觀念以及風俗習慣和傳統習俗的總和。質量文化由三個文化層次構成,物質文化層,制度文化層,精神文化層。
物質文化層是質量文化的基礎層面,即外層;質量制度文化層是質量精神文化層與質量物質文化層的中介;精神文化層是質量文化的核心層。精神文化層決定了物質層和制度層,也是質量文化的終極目標。
2.企業文化的含義與構成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內所有成員共有的核心價值觀、信念、共識及規范的總和。企業文化是由無形的和有形的兩個部分組成。無形的部分包括企業的價值觀。其中,有些價值觀是企業員工有意識持有的,有些價值觀深深根植于企業文化之中,以至于意識不到它的存在,而這些無意識的價值觀則成為企業隱含的信念。有形的部分包括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的組織模式、行為規范、品牌信譽、服務理念、管理創新能力等。在企業“軟實力”的范疇內,企業文化被視作為“感召力”。它可以感染、號召企業員工和利益群體為共同的事業、信仰而努力工作。
二、質量文化建設推動企業科學發展
1.質量文化建設助力企業贏得市場
在經濟社會中,企業追求的目標永遠是利益的最大化。在過去的三十多年時間里,我國企業經歷了“計劃型”向“經濟型”的轉變。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我們清楚的看到,很多企業都是以犧牲自然資源、廉價的生產勞動力和制售假劣產品換取利益的增長,根本無視產品質量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在這種“透支式”的經濟發展模式下,必將使企業陷入產量多而效益少的發展“怪圈”之中。質量大師朱蘭先生曾預言,21世紀是“質量世紀”。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的深入,企業間的競爭正面臨嶄新的競爭形勢,那就是文化理念和產品質量的競爭。誰擁有了優秀的企業文化和高質量的企業品牌形象,誰就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我們可以做一項市場調查,當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有多少人會注重商品的品牌,又有多少人會關注商品外包裝上的QS標識呢?根據我個人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有83%的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會注重商品品牌,有97%的消費者會關注商品外包裝上的QS標識。這說明,產品質量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企業立足于市場的基本保障。
2.質量文化建設的過程,就是塑造員工自覺服務于企業發展的過程
企業的主體是員工,員工不僅要具備學歷水平、工作能力和適應能力等硬性指標,更要具備良好的性格修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廣泛的興趣愛好、高雅的氣質風度等“軟實力”。這些是員工實現自我人生理想和服務企業發展的重要保證。
3.質量文化建設,是與企業全面質量管理一脈相承的體系建設
我們知道,質量文化是由三個層次構成的,即物質文化層、制度文化層和精神文化層。制度文化層是精神文化層與物質文化層的中介,制度文化層可以約束員工的行為和組織的行為,可以通過開展質量教育與培訓、QC小組活動以及完善質量獎懲制度等實現企業的長期成功。文化的力量是無形的,質量文化可以凝聚員工在質量方面的思想和認識,可以規范員工的質量行為,可以使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獲取一種更適應企業發展的質量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是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以企業發展、顧客滿意和員工受益為目的。這種管理模式被稱為“全面質量管理”。
三、質量文化與“軟實力”的共存關系
1.具有相同的導向作用
把企業員工的個人目標引導到企業的總體目標上來。企業為了實現預定的利益目標,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來引導員工、規范員工,而如果有了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員工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價值觀念,形成一股力量,向既定方向努力。
2.具有相同的約束作用
作為一個組織,企業常常需要制定出各種規章制度來保證產品和工作的質量。但即使有了規章制度,也很難規范每一名員工的行為,而“軟實力”則是一種無形的約束力量,它會從思想根源上使員工產生一種意識,認同各項規章制度。
3.具有相同的凝聚作用
質量文化是一種極強的凝聚力量。“軟實力”則是一種粘合劑,把企業各方面、各個層次的人都團結起來,產生一種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員工個人的思想感情和命運與企業的安危和發展緊密的聯在一起,將實現企業利益和人生理想、價值看的高于一切。
篇2
關鍵詞:新時期;文化傳承;挑戰
中華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體現,也是我們民族發展的血脈。我們應當以民族文化為精神依托,將我國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但是,在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我國的民族文化正在受到猛烈的沖擊,中華文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此,我們必須在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認識到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正確面對新時期中華文化發展中遇到的挑戰,繼續弘揚和發展中華文化。
一、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中遇到的挑戰
在現代社會,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他們的文化影響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很多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已經逐步滲入其他發展中國家。例如,美國在爭霸全球思想的引導下,企圖將美國文化全球化,使美國文化滲透到世界各國,實施文化霸權主義。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化的世界發展潮流為發達國家文化的拓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發達國家在世界文化潮流中占據著主導地位,這對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具體說來,西方國家文化滲透的方式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治滲透。例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干涉中國內政,還通過人權問題對我國實施政治滲透。第二,經濟滲透。西方發達國家企圖通過貿易限制等方式,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強加于他國。例如,西方發達國家會通過經濟制裁等方式,將資本主義文化進行滲透和推廣,企圖破壞一些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崛起與發展。第三,文化滲透。這種滲透方式是一種不太明顯的方式,但卻是西方國家有意識的行為。西方國家會利用文化產品制作和推廣,向其他國家滲透自身的文化理念與價值觀念,甚至包括一些生活方式和人文理念等,使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形態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傳播和滲透。長此以往,西方國家會逐步擠占本國文化的地位,甚至將本國文化吞噬。
但是,全球化在給我國文化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給我國文化帶來了發展的機遇。我國的文化發展之路必須,積極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在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不斷創新和發展。
二、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1.家庭教育與中華文化相融合
文化觀念的繼承和發展應當從兒童抓起,家庭是兒童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場所,家長的思想觀念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思想道德觀念。因此,家長應當重視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并在家庭教育中滲透中華文化意識,為孩子營造良好的中華文化氛圍。例如,在孩子的交往過程中,應當通過身體力行,讓孩子明白尊老愛幼的道理,注意餐桌上的禮節和待客之道等,讓孩子感受到濃濃的中華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意識。
2.學校教育與中華文化相融合
學校應當開設與民族文化相關的課程,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學校應將德育放在重要的地位,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心理,讓他們用正確的衡量標準去辨別是是非非,形成對事物的正確認知。在中學和大學階段,也應當開設中華文化的相關課程,讓學生繼續學習和探尋傳統文化中的美德,形成相應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質,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價值觀念體系。另外,學校應當大力宣傳中華文化,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種良好的校園氛圍,從而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學生的熏陶和感染中受到啟發和教育。例如,要通過向教師行禮和舉止文明等行為,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會到民族文化的內涵,并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使他們都能夠自覺地行禮,并能夠及時制止不文明的舉止和行為。當所有的學生都將這些規定視為習慣時,那么學生就會認為這些都是理所應當的,會讓規定變為習慣,能夠更加切實有效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3.社會教育與中華文化相融合
社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環境,也會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造成重要影響。在社會教育方面,第一,要注重影響良好的網絡環境,通過網絡德育的方式,形成一種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時代已然來臨,網絡資源的作用不容忽視。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必須要充分借助網絡資源,拓寬文化傳播的范圍,使中華文化得到一個創新發展的新機遇。第二,要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活動,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并大力推廣普通話,并防止少數民族文化的流失;第三,要不斷發展文化產業,加強對文化資產的立法保護,并將我國文化與文化相融合,推動我國文化在新時期獲得跨越式發展。
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但也面臨著發展的機遇。為此,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傳統文化在新時期得以繼承和發揚,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思想,并不斷豐富和發展文化的內容與樣式,建設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利用文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辛伐他汀; 文迪雅; 頸動脈粥樣硬化; 高血壓; 高血脂
Clinical Research of Simvastatin Combination with Avandia in Treatment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HE Yan-qi,LIU Hui-xu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3,10(14):005-007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imvastatin combing with avandia in treatment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Method:Collecting 216 cases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sclerosis patients clinical data during February 2010 - February 2011, according to the therap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avandia joint simvastatin therapy group with 130 cases and 86 patients in the conventional therapy. Analyzed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of laboratory indicators such as c-reactive protein, lipid levels and plasma fibrinogen (Fib) and ultrasonic index, etc.Result:Both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mproved blood lipid indexes (P
【Key words】 Simvastatin; Avandia;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High blood pressure; Hyperlipoidemia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Jiyuan,Jiyuan 45465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4.003
頸動脈粥樣硬化癥(CAA)及斑塊是導致各種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1]。因此,積極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CAAP)對缺血性腦卒中的預防及治療有重要意義[2]。本組中,測定CAA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及超聲檢測指標的變化,探討文迪雅聯合辛伐他汀對CAA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2月-2011年2月于本院治療的216例CAAP患者臨床資料,彩色多普勒超聲結果均顯示存在不同嚴重程度的CAA或(和)頸動脈斑塊。男124例,女92例,平均年齡(61.1±15.6)歲。根據療法區分為文迪雅聯合辛伐他汀治療實驗組130例及常規治療對照組86例。實驗組中,男74例,女56例,平均年齡(63.2±15.3)歲;對照組中,男50例,女36例,平均年齡 (60.4±12.3)歲。兩組患者合并的基礎慢性病包括高血壓病、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腦梗死、冠心病,其中,62.0%(134/216)合并兩種及以上疾病。兩組在年齡、性別比例、平均體重、基礎舒張壓和收縮壓及血脂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實驗組服用辛伐他汀20 mg(Merck公司,美國),1次/d;文迪雅(GSK公司,英國)用量起始為4 mg/d,1次/d,服用2~3月后增加劑量到8 mg/d,分2次口服。兩組均服用脂必妥,2次/d。對照組除不服文迪雅外,其他治療方法與實驗組同。
1.2.2 隨訪 一個月隨訪一次,隨訪1年,監測治療中發生的不良反應及患者血壓、心率、身高、體重變化情況。測量干預前后動脈硬化評價指標:脈搏波傳導速度(PWV)、踝臂指數(ABI)、內膜原-中層厚度(IMT)。(1)PWV的測量,應用PWV自動測量系統(Complior,Colson)測定患者頸動脈-股動脈PWV。(2)ABI:選擇適宜袖帶佩戴于受試者右側上臂,并測量血壓,測量3次取平均值;右側踝部收縮壓測量,將多普勒探頭置足背動脈或后動脈獲取信號,測3次取平均值,ABI結果為:踝部收縮壓與上臂收縮壓之比值。(3)IMT測量:采用惠普SONOS-5500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儀彩超儀,設置頻率在7.5~12.0 MHz。患者測量時取仰臥位,頭偏向需監測部分的對側,沿頸動脈的血管軸測量。動脈內膜中層具體為管腔中膜與外膜交界面與內膜交界面間的距離,測3次取平均值。
1.2.3 實驗室檢測 服藥前及服藥后6個月分別檢查血脂、肝腎功能、CRP、肌酸激酶。血脂有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HDL-C)。超敏C反應蛋白(CRP)采用QuikRead101 CRP檢測儀比色法測定;漿纖維蛋白原(Fib)以全自動血凝分析儀Sysmex CA-7000型檢測。
1.3 統計學處理 統計數據均使用Windows SPSS 17.0軟件計算分析,計量資料均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檢驗水準a設定為0.05。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兩組血壓、血脂變化 治療過程中,實驗組有2例因無法耐受副反應而退出本組實驗,治療完成后,實驗組的收縮壓、CRP及Fib較對照組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干預前后兩組動脈硬化指標變化 實驗組治療后ABI 、PWV、IMT分別為(0.82±0.15)、(11.42±2.76)m/s、(0.80±0.42)mm,顯著優于對照組治療后的(0.73±0.22)、(12.71±3.43)m/s、(1.02±0.45)mm,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
3 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大、中動脈內有大量脂質沉積物存在,引起動脈彈性降低,動脈僵硬度提高,因此早期開展臨床檢測能夠早期發現動脈粥樣硬化,盡早提出治療方案及干預措施,阻止、逆轉動脈粥樣硬化進展惡化[3-4]。PWV、ABI及IMT是評估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經典指標,在動脈粥樣硬化癥和其他高危心血管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的預測有重要意義,且操作簡單、無創,受到醫療工作者及患者歡迎[5]。
辛伐他汀是高選擇性HMG-CoA還原酶的抑制劑,可降低TC、LDL-C,增強血管內皮功能,抑制炎癥反應及血小板聚集,起到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效果[6-7]。此外,辛伐他汀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機制有激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增強LDL-C氧化阻力,預防血管平滑肌細胞遷移、增殖并發揮抗炎效果,阻滯脂質在血管內皮沉積,抑制血管內膜生成新血管,穩定斑塊[8-10]。本組研究中,應用辛伐他汀后,患者的血脂指標如TC、TG 及LDL-C均獲得有效改善,ABI 、PWV及IMT也有明顯改善。
文迪雅是過氧化物酶受體-γ(PPAR-γ)的選擇性配體,能激動PPAR-γ,從而抑制了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基因的物質表達,抑制了血管平滑肌的增殖、遷移,發揮血管內皮細胞保護作用。文迪雅還可促進脂代謝的正常,提高血漿脂聯素的濃度,發揮降血壓效果,促進凝血、纖溶指標的恢復,降低CRP濃度,減小血管炎性反應而發揮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作用,降低IMT水平[11]。本組中,治療完成后,兩組患者血脂指標均獲得改善(P
參考文獻
[1] 李征,李茹香,武新民,等.MMP-9 與TGF-β1在高血壓血管重構中的作用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預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8,8(2):113-115.
[2] Mizuguchi Y,Oishi Y,Miyoshi H,et al. Impact of statin therapy o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carotid arterial stiffness in patients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J].Circ J,2008,72(4):538-544.
[3] 方向陽,吳金玲,牛玉紅,等.老年高血壓患者動脈僵硬度的影響因素[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9,17(8):716-719.
[4] 崔可飛,盧宏.超聲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缺血性腦血管病關系的評價[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5):57-58.
[5] 李征,李茹香,武新民,等.MMP-9 與TGF-β1在高血壓血管重構中的作用及辛伐他汀的干預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8,8(2):113-115.
[6] Ascer E,Markevich N,Hingorani A P, et 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flow volume measurement and other intraoperative dullex scanning parameters as predictors of stroke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J].Vasc Surg,2002,35(3):439-444.
[7] 杜孝芝,黎莉,王秀榮,等.阿托伐他汀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及脈搏波速度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10):2427-2429.
[8] 陳月云,王星,程光華,等.老年退行性心臟瓣膜病患者免疫炎癥因子的觀察[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1,27(5):371-373.
[9] 張靜,高宇新,呂明睿.辛伐他汀對血脂正常的老年高血壓患者脈壓與蛋白尿的影響[J].陜西醫學雜志,2010,39(6):714-716.
[10] 周益民.辛伐他汀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臨床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32):58-71.
[11] 徐索文,劉培慶. C-反應蛋白與動脈粥樣硬化炎癥的關系[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9,25(12):2487-2490.
[12] 隋志新.他汀類藥物治療頸動脈斑塊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學創新,2012,9(6):43-44.
篇4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法治文化建設的內在統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下我國道德建設的具體要求,其根本生命力在于實踐。法治本身具有道德屬性,法治的靈魂就在于價值觀、道德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具有內在統一性,社會主義核心觀是法治文化建設的思想保證和價值支撐,同時,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和實踐平臺。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城市法治文化建設的具體表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在引領法治文化建設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為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設提供了正確的價值觀,對人們價值觀的形成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具體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設提供了正確的方向、積極的思想支撐、道德支撐以及堅定的目標導向四個方面。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設提供了正確的方向和思想引領
法治文化在不同時期都包含一定的價值取向,如何將法治文化深入到人們的內心?關鍵是要構建這個社會或時代的價值共識。我們現在走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因此我們國家的法治建設一定要體現社會主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其內涵上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它要求人們要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為法治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設需要城市的人民共同來建設和維護,在當今社會各種思想文化交織碰撞,我們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城市法治文化建設,掌握意識形態的主動權,維護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設提供了積極的思想支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了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
在國家層面上,它力求要將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為城市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健康的發展環境和物質基礎,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保障市民的權利和自由,解決人們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力求實現一種和諧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狀態。在社會層面,它不僅保障公民的個人權利和自由,而且“公正”、“法治”也為城市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堅強的思想保障,為建設法治政府奠定思想基礎。在個人層面,更加注重價值目標的培養,使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誠信的美德不斷傳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市民建設法治文化的熱情,為城市建設提供新的發展導向、精神動力和法治保障,注入新活力,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設提供了道德支撐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求我們要深刻認識法律與道德的辯證統一關系,即法律的實施為道德的實現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同時法律的建設又需要以道德為支撐。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不是為了單純地用法律來治理我們的國家,而是要求結合實際情況用人性化的道德來約束和輔助法律。
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設的目的是為了讓公民自覺守法用法,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存在可以增加人們的覺悟,約束人們的自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它可以幫助人們培養腳踏實地,認真嚴謹,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精神,對人們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有利于幫助人們理解道德對法律的支撐作用,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
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設提供了堅定的目標導向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定不移的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領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設并不是指法治文化建設失去了它自己的獨立性,而是指在堅持社會主義這一個大前提之下,更好地去建設城市的法治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黨和國家在分析了我們國家和人民的現狀,總結了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同時又吸收了國外先進的優秀的文化成果之后提出的。它為法治文化的建設提供了堅定的目標導向。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設一定要與時俱進,不斷地創新,結合道德的約束,打造具有文化底蘊的特色宜居城市。
篇5
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歷經漫長的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然而自古以來,我國就缺乏法治文明的傳統,采取外源型的發展模式,中國法治現代化之路漫長。所以需要將民族精神引入法律理論的領域,構建以民族精神為核心的法律本體論,這對于我國法治的現代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法治;現代化;民族精神
一、法治現代化進程的背景
一直以來,我國在法治文明傳統較為匱乏,在法治化進程中主要采取了外源型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建立起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法律體系,但是仍然會面臨法律流于形式不能得到有效落實的情況。這應該足以引起我們深思。其實,不必將法治的現代化進程看得多么高不可攀,它體現為法律制度的構建和完善,也是一種文化與生活方式,應該深入人心,體現對人民權利的尊重和保障。目前許多國內學者認為我國法制現代化模式主要采取“內生———外發”的混合型法制現代化,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體現了西方法律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力。然而一味地移植西方法律制度并不能深入人心,拉近民眾與法治的距離。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經濟基礎和政治條件不斷發展變化,需要有一定的法治作為根基。因此,充分利用法律文化滲透立法活動,推進我國法治的現代化進程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二、民族精神在我國法治進程中的作用
(一)民族精神的定義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在思想文化、語言文字、思維模式、生活習慣、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共同價值觀。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蘊藏著巨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在薩維尼看來,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秉性,是自發的創造力量,他主要是希望在德國通過民族法實現民族國家。他認為法律是土生土長的,存在于特定的民族精神中,而并非由人的理性創造的。應該從“民族精神”中去發現法律,這就為探索中國法治的現代化進程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二)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國民間存在許多自生秩序和民間法,也是通常所說的民族精神。費孝曾經指出:“從基層的角度來看,中國社會是具有鄉土性的。”在“鄉土社會”里,秩序主要是通過老人的權威、村民們對社區中規矩的熟悉以及服從來保證的。但是陌生人如果不熟悉這些鄉土規則的話,就不可避免地產生與民間法的沖突和矛盾。同時,在我國社會中還存在許多‘活法’,這些活法并非被制定法律條文,而是具體生活和秩序的非正式規則,發揮著法律秩序的作用,甚至在特定的范圍內可以置換國家制定法。因此在中國法制現代化的進程中不可忽視“民族精神”這一民族共同信念和內在意識的作用。在社會轉型時期,為了保障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通過大量地移植西方法律制度迅速建立法律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并不能深入制度的內部。然而在改革開放初期,如果沒有借鑒和移植國外的法律,那么便難以建立起中國的法律體系。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法治的現代化進程必須將重點放在本土資源的利用上,關注中國的法律傳統文化,不斷實現“民間法”、“活法”和制定法之間的互動。所以在法治現代化的進程中,應該重視中國正式法律背后掩蓋的“活法”、“民間法”,使得中國法治不再是空殼,還是一種生存共識、生活方式,使得法治文明逐漸融入中國社會。
三、構建以中華民族精神為核心的法律本體論
以宗法制為本體的禮治思想在國民腦海中根深蒂固,嚴重阻礙中國法治文明的發展。民族精神與法治是本原與存在的關系,民族精神決定法治文化,在共同的信仰下,制定的規則才有可能得到大家自愿的尊重與信守,這樣以民族精神為核心的法律本體必定會產生法治文明。實現中國法治的現代化進程,不僅需要引進西方法治,還需要滲透中華民族精神,這是根本的出路。我們是一個團結、個體之間具有認同感以及整體存在歸宿感的民族,所形成的價值觀能夠統一和團結中國人的思想和靈魂,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因此我們要將民族精神滲透到每一個國民的血液中,形成法治文化,推進法治現代化。從每一個人做起,為中華民族的利益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加強中華民族法治精神教育,讓每個人更好地傳播、教導民族精神;學習先進文化,不斷繼承、發展民族文化傳統;建立中華民族精神祭拜堂等物質載體,頌揚那些為民族精神作出貢獻的人,從內心樹立起我們的民族信仰等。相信經過華夏子孫的共同努力,法治現代化必然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魏建國.法治現代化進程中的非制度因素關注及其意義[J].社會科學戰線,2011(07).
篇6
近年來,通過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加強監獄執法規章制度建設、推進“陽光”執法、開展執法質量考核評議等各項工作,監獄工作法制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法治文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從總體上看,監獄法治文化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一些警察的宗旨意識、理想信念發生了動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不同程度存在,導致工作積極性不高、事業心和工作責任感不強,極少數警察甚至唯利是圖,搞權錢交易,滑向了違法犯罪的深淵。二是依法治監雖然已經提出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具體工作中,少數監獄警察的法律意識還不強,違規執法現象時有發生。三是監獄規章制度建設存在不統一、不規范的問題。省與省之間、監獄與監獄之間的具體規章制度還存在較大差異,有的甚至相互“打架”,導致基層單位在執行時無所適從。四是法律專業人才缺乏,通過司法資格考試并取得執業資格的警察屈指可數,多數警察的法律知識不全面、不系統,或沒有及時更新,難以適應形勢發展需要。上述問題涉及法治文化建設的不同層面,如不抓緊解決,將不利于監獄事業的長遠發展。
因此,監獄必須將法治文化建設融入監獄工作實踐之中,使法治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為監獄事業發展提供思想基礎、精神動力、制度規范和人才支撐。
一、凝法治文化之“神”,夯實監獄事業發展的思想基礎。曾說過:“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沒有精神支撐,人只是一副軀殼;一個團隊沒有了精神,則是十分危險的事。加強監獄法治文化建設,首要任務就是要凝聚監獄的“精、氣、神”。中央政法委和司法部發出通知,要求各級政法機關認真開展“忠誠、為民、公正、廉潔”政法干警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隊伍凝聚力、戰斗力,做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積極建設者、有力保障者。要扎實開展政法干警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將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監獄工作的全過程,把增強警察個人素質與提高監獄工作整體水平結合起來,把警察個人發展與監獄事業發展統一起來,激勵警察在服務大局中實現自身價值。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使全體警察打牢“三個至上”、“四個在心中”的思想基礎,不斷提高政治素質,使監獄人民警察始終保持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要根據各單位發展歷史和現實情況,提煉屬于本單位的核心價值觀,培育具有本單位特色的法治文化,增強警察的歸宿感和認同感,使核心價值觀成為連接全體警察精神家園的無形紐帶,成為團結帶領全體警察干事創業的不竭動力。
二、強法治文化之“本”,夯實監獄事業發展的人才基礎。要實現依法治監和依法改造的目標,必須培養一大批能熟練運用刑事、民事和行政等方面法律法規的優秀法律人才。要高度重視法學教育和法律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切實加強教育引導和學習培訓,全面提高警察隊伍的法律素質和專業水平。要引導廣大警察積極參加成人高考、電大、函授、在職研究生等各個層次、各種方式的在職法學教育培訓,加強法律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提高法律專業或具備相關法律知識的警察的比重。要認真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要加強普法考試,將考試成績作為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參考依據,使普法考試真正起到以考促學、鞏固學習成果、檢驗學習效果、增強法律意識、提高依法改造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三、固法治文化之“形”,夯實監獄事業發展的制度基礎。監獄的規章制度,既是監獄文化的反映,同時也對監獄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推動和制約作用。要切實加強制度建設,規范執法行為,使監獄規章制度真正轉化為內在約束,成為自覺遵守的行為指南。要高度重視制度的立、改、廢、編工作,對不適應形勢變化的制度,要及時廢除;對不規范、操作性不強、前后矛盾的制度,要及時修訂和完善;對好的經驗和做法,要及時上升為制度;對各部門工作所需的制度,要分類組織匯編。要編印《監獄規范化管理工作手冊》,建立和完善具有較強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工作標準和工作流程,實現崗位職責統一、工作標準統一、工作流程統一、管理制度統一、外觀標識統一、文書表冊統一,構建科學規范的基本制度體系,做到用制度辦事、管人、理財,逐步實現規范化管理。
篇7
【關鍵詞】 儒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義利觀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主體。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可忽略儒學的影響力。
儒學傳統是我國國情的一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
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①儒學就是我們當前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是影響我們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傳統。儒學傳統不只是博物館中的陳列品,它始終鮮活地存在于中國人的生活中,根植于中國人的靈魂中,表現于中國人的言行中,影響著民族現實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已經成為我國國情的一部分,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影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工作。
從國家層面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與儒學傳統中的“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的治國之道,“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以文化人”、“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和諧理念有相通之處;從社會層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借鑒了儒學傳統中的“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人文理想,“不偏不倚”、“允執厥中”的處事方式;從個人層面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則是對傳統文化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敬事而信”、“執事敬”的敬業精神,“言必行,行必果”的誠信理念的傳承和發展。可見,儒學所蘊含的道德倫理為當今社會提供了普世性的價值和規范,建構起了個人、社會、自然三者和諧平衡的社會文化生態系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源泉和固有根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儒學傳統的超越與創新
從理論來源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時代性和民族性的統一。因其產生于社會主義時期,它必然以基本原理為指導思想,以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經典論述為其文本依據。因其產生于深受傳統文化影響和浸潤的中國大地,它必然以儒學為主導的中華傳統文化為其產生的土壤和根基。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包容性特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和借鑒了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總體上是以為指導、以民族文化為根基、以西方文化為借鑒構建起來的當代中國的主流文化。”②
從精神實質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了對儒學道德觀的超越和創新。其“民主”借鑒了西方式民主的理念,超越了儒家統治者“為民做主”的專制涵義,賦予廣大人民以當家作主的民利,真正實現了人民決定自己命運的“民享、民有、民治”的民利③。其“平等”、“公正”超越了儒家的絕對平均主義,賦予它們以時代精神的價值內涵。其“法治”突破了儒家“為政以德”的人治模式,借鑒了西方現代“法治”理念,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二者結合起來,實現了法治的硬性約束與道德教化的軟性約束相結合的國家治理模式④。
在對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以現念詮釋和闡揚儒家價值觀。“仁愛”是儒家最高道德準則。它通過“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達到人的身心和諧;通過“仁者愛人”、“與人為善”、“推己及人”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通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價值觀,為當今陷于金錢和物質“陷阱”中的人們提供了精神慰藉,為走出工業文明和技術理性導致的人的“物化”困境提供了方法指導。
“愛國”是儒家的最高理想。歷代儒生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追求,形成了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如“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這種傳統已經成為激勵世代中華兒女前赴后繼、努力拼搏的精神支撐。在現代社會,我們要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國家與個人、領導與群眾、“先憂”與“后樂”的關系,使愛國和愛人民相統一、愛國和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統一,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⑤。
以時代內涵改造和轉化儒學傳統。“均平”是儒家對公平公正的追求和向往。從《易傳?文言》中的“剛健中正”到《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從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到董仲舒的“不患貧而患不均”,都體現了人們對“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于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于憂”的公平公正理想的追求。然而,這種建立在小農經濟和宗法制之上的公平公正,含有維護君威和封建特權的意蘊。在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要在堅持正義觀的基礎上,吸收現代西方平等觀和契約法治公正觀,克服儒家公平公正觀的道德缺陷,用道德約束與法治規范相結合來保障社會公平公正。
“義利觀”是儒家衡量“君子”和“小人”的標準。儒家“義利觀”盡管肯定利,但有重義輕利傾向:當“義”、“利”難以兩全時,儒家做出先義后利、舍利取義的選擇。儒家的義利觀可以避免因物質至上而導致的人的異化,但其過分強調整體利益忽略個體利益、過分強調“義”而忽略“利”的思想已經不符合時展。我們要根據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提倡義利并舉的價值觀念,要把“能否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主要任務,既要“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又要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以形成“社會主義義利觀”,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總之,以儒學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厚土壤和思想資源。我們必須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進行儒學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前行的動力。
(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哲學系)
【注釋】
①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5頁。
② 肖琴:《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再探討》,《湖湘論壇》,2014年第5期。
③ 張允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國文化要素》,《研究》,2015年第6期。
④ 朱貽庭:《論文化創新的‘原源之辨’――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再創造》,《道德與文明》,2014年第5期。
篇8
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對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我國的法治文化是一種以“正義”為價值取向,以西方法治文化為范式、以傳統中國法律文化為根基的基礎上生成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黨領導下的以人民民主為內涵的法治文化,在價值觀念上,體現主體平等觀、誠實信用觀和法律至上觀;在意識觀念上,體現自由、平等和人權,概括地說,也就是法律的權威性和公眾的普遍信仰。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現代與傳統相互制約,相互交融、相互補充、與時俱進的法治文化,與它相適應的社會是法理社會。它在顯型結構層面上表現為:良好的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完備的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完善的法律組織和法律設施、嚴格的執法和司法程序;在隱型結構層面上主要表現為與顯型法治文化相適應的社會成員的知法、守法、信法、護法、用法心理,較強的民主意識、正義觀念和權利義務觀念,法律的權威至上觀念,依法辦事的精神和法治的思想等,是一種內容有機構成、結構和諧統一的法治文化,概括地說,就是法律的權威性和公眾的普遍信仰。
由于我國的法治文化是在傳統文化中生成的,在現階段,不可避免地帶有禮俗文化的印跡,在法律的實施過程中還大量存在著權大于法、人大于法、以言代法、知法犯法的現象,法律的權威受到很大的挑戰;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國法律還不完善,以及人們的法律素養的不足等主觀因素的制約,導致法律的權威性受到挑戰,客觀法律還沒有被普遍信仰。表現在生活中,人們在遇到法律問題時,往往想不到通過法律途徑去予以解決,或者是訴訟過程中,更多關心的是律師與法官的關系,而不是證據。這些情況,不同程度地影響人們行為方式的選擇,與法理社會不相適應,法律的權威得不到體現,法治的價值得不到實現,與建設法治社會還有很長的距離。
盧梭說:“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因此,要實現依法治理,關鍵要培養公民的法治理念,法治心理和法治習慣,要崇尚法律、信仰法律,樹立法律的權威,在全社會形成法治風尚,法律才能找到自己的根。現結合玉環實際,就玉環的法治文化建設作一點粗淺思考:
其一,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應是規范司法、執法人員的依法執行公務
我國目前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法律自身所具有的公平、正義和對人類的關愛精神,必須通過有效的實施予以實現。司法、執法人員作為法律的執行者,不僅應當具有較高的法律素養,更重要的要遵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依法辦案、公正執法,嚴格按法律程序辦案,不辦人情案、關系案,才能真正實現“正義”。要通過嚴格執行辦案責任制、過錯辦案責任追究制、落實各項監督機制等途徑,規范司法、執法人員按法律、按程序合法合理執行公務。
第二,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關鍵環節應是培養領導干部、公務員依法履行職責
國家權力的根源在于公民的權力,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行政機關的領導干部、公務員受人民的委托,享有為人民服務的職權,在性質上是一種責任,其履行行政職權必須以職責為本位,規范與約束權力、保障和發展權利,力戒隱性的法外特權,在法治建設中率先垂范,嚴格按規章辦事,按制度辦事,依法履職、依法管理,只有如此,才能得到群眾的信服。領導干部和公務員不僅要帶頭學法、帶頭守法,還要依法決策、依法管理,通過重大決策法律咨詢制度、法律顧問制度、決策聽證制度等等,養成從法律角度思考問題,依靠法律解決問題,按照法律處理問題的習慣。
其三,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必要環節應是引導公民積極參加法治實踐
人民群眾參與民主活動,是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的重要體現,也是老百姓直接感受民利、實現自身政治需求的有效途徑。必須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體現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制度,建立聽證、協商、溝通等保證公民平等參與行政行為的各項制度,從而保障制度建設更好地體現人民的意志,提高法律制度的有效性。當前,在全縣推出的“民主法治村(社區)”建設活動,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村務公開、財務公開等程序,使村(居)民通過基層民主實踐,實現管理的目的。今后,應多引導公民參與到以這種載體實現民主的實踐中來,感受民主政法和社會法治,真正體現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其四,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應是開展公民的法制宣傳教育
法制宣傳教育是民主法制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從“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我國二十年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先后經歷了普及常識、重點教育、觀念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過程,一定程度上喚起了公民法律意識的覺醒。法治建設必須觀念先行,必須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應創新角度,以科學發展觀作指導,運用現代科技的作用,創新載體、創新方法,通過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群眾喜聞樂見的方法,比如法制網絡、法制刊物、法制影視等,針對不同對象分類施教,通過法律進機關、法律進學校,在全縣營造崇尚法治的風氣,法律進企業、法律進村居(社區)等,大力倡導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認識。近年來,我縣提出“弘揚法治文化,打造法治玉環”的普法目標,就是一種法治文化的宣傳、法治文化氛圍的培育。
篇9
關鍵詞:重疊共識 公共理性 民主法治
一、重疊共識理念的法治內涵
(一)重疊共識理念的背景
在《正義論》中,羅爾斯向我們描述了一個具有公平正義且秩序良好的社會,這個社會是一個穩定的,道德同質的社會。羅爾斯的正義論哲學是一種完備的道德哲學。但是,越來越多的事實讓羅爾斯清楚的認識到,現今的社會遠比他當初所設想的要復雜得多。現實社會是一個價值多元的社會,多元思想合理的共存于此。各種合乎理性的宗教學說、哲學學說和道德學說互相沖突而又于民主制度的框架內。因而羅氏在其之后出版的《政治自由主義》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重疊共識,來解決這一多元價值共存的問題。①
(二)重疊共識理念的界定
重疊共識理念是用來解決現代民主社會中多元價值與社會穩定統一之間的矛盾。民主社會所具有的理性多元論的特征決定了如果要用某種完備性理論來作為國家或某種政治聯合體的共同理念的話,只能選擇依靠強制力去推行。而單純依靠強力顯然與自由民主的追求相悖,會引發更為嚴重的后果。要實現社會的統一和穩定,必須使社會中的各種力量在諸如社會制度等的基本問題的抽象層面上形成共識。在多元社會中的人們雖然有著各自不同的信仰和立場,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在一些根本政治正義觀念上達成一致。這就是一種“重疊共識”。羅爾斯認為,正是“重疊共識”這一理念為每一個個體的完備性理念和作為多元民主社會穩定之基石的“政治正義觀念”②之間提供了溝通的媒介。
(三)重疊共識理念的核心
“公共理性”是重疊共識理念的核心。羅爾斯認為,公共理性是以“自由平等公民之穩定而公正的社會如何才能長期存在”為中心話語而達成的理性共識,強調公平、正義是公共理性的基本理念、核心理念.公共理性的目標就是公共的善。③哈貝馬斯在提出其著名的民主協商對話理論中也闡述了公共理性,在那里,公共理性就是一種形成相互之間進行協商溝通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只有存在公共理性,處在多元社會中的人們之間才可能為了各自的目的(一定層面上也可能是共同的),聚在一起進行多元價值和理性選擇之間的對話。
二、重疊共識理念的達成階段
(一)憲法共識階段
第一個階段主要是達成一種憲法共識,也是最根本層面的共識,這一階段主要是解決對于基本政治權利和自由以及民主程序的共識。這種共識起初是作為一種暫時性的協定,具有不穩定的狀態。隨著實踐的深入,當它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的時候,人們便開始考慮將他正式的固定下來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認。這些制度及其追求的價值是在一次次的淘汰篩選下形成的。這一形成過程好似人們通過對習慣的認可,進而使其上升為成文法的過程。在早期社會,一個習慣共識的形成也必定是經過人們之間彼此的模仿和試探、學習和交流、協商和妥協的。但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是羅爾斯筆下的這一憲法共識,不夠廣泛和深刻。顯然現階段,我們能夠遵照這一理念達成的憲法層面的共識的內涵和外延都應該比那時候界定得要廣泛得多,也深刻得多。
(二)重疊共識階段
憲法共識是第一階段,接下來就是“重疊共識”階段。在這一階段,羅爾斯進行了更為細致的界定,表現在其為重疊共識限定了廣度和深度。羅爾斯認為,重疊共識的深度就是基于政治正義原則之上的適用于公平正義的社會和個人理念。而重疊共識的廣度,則涵蓋了一些具體層面的原則性問題和實質性權利。顯然,這一層面的共識要更加深刻也具體得多。同時,羅爾斯提出了達成重疊共識所必需的需要認真對待并踐行的兩個原則:回避原則和寬容原則。通過這兩個原則的介入運用,能夠更好的保障人們秉持著理性的精神來達成重疊共識。
三、重疊共識理念的法理啟示
(一)有利于促進法治社會的和諧發展
法治社會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重疊共識是構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生機制,和諧社會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形態一直為人們所不懈追求著。而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在各個方面全方位的展開。既需要堅實的物質層面的支撐,又需要體制制度層面的支持,還需要思想文化層面的導向。重疊共識為構建法治社會提供了精神保障。在多元利益主體所包含的多元文化價值共存的今天,使自由而平等的公民在穩定而公正的社會中就某些抽象性的原則問題的適用達成共識,需要依靠重疊共識觀念的指引。對此,羅爾斯曾經說過:“一致與和諧所依靠的是公共政治文化的生機,是公民們對于公共理性觀念的忠實和領會。”公共理性是以自由、公平、正義等價值為核心的,其為不同利益主體和文化價值觀念之間的協調提供了溝通平臺。
(二)有利于促進多元價值的溝通對話
當今是一個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時代。各種價值理念、哲學信仰不斷沖突與融合,交措發展。因而如果我們妄圖依靠強力去推行所謂的“中心文化價值觀”這種單一的意識形態是不現實的,就算推行了生命力也不會長久。因為在社會主義的今天,背離了人民群眾的任何政治信仰與要求都是沒有生命力的。到時候可能會引發更為嚴重的沖突與矛盾。法治社會是需要通過自由、平等、對話、溝通中所達成的理性共識來構筑的。重疊共識能夠最大限度的促進公民或是團體間的對話與協商,以期達成更多的理性共識。通過擴大范圍使不同利益主張的民眾能夠廣泛的協商對話可以更好的解決我國現實法治發展中的不公正、不均衡問題。全方位的參與和溝通,才能保證每個階層在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有關決定作出前,都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體現自己的價值。
篇10
今年12月4日是第四個國家憲法日,也是我省第三個法治宣傳周。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省、市《關于實施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意見》和《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第七個五年規劃(2017—2020年)》,全面落實《xx市公安機關關于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第七個五年規劃(2017—2020年)的通知》要求,切實開展好2017年“12.4”國家憲法日暨法治宣傳周活動,進一步推動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深入開展,現就今年“12.4”法制宣傳活動做出如下安排:
一、活動內容
此次活動要緊緊圍繞全市公安機關“七五”普法工作要求,重點開展以下宣傳活動:
一是開展主題宣講活動。學習宣傳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尤其是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深入學習宣傳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開展“憲法六進”、憲法宣誓等多種形式的憲法法律宣傳活動。
二是開展媒體公益普法活動。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優勢,不斷創新普法欄目、專欄、頻道,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法治宣傳教育。
三是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采取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效果明顯的形式,組織開展法治文藝展演展播、法治文藝演出下基層等活動;充分利用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法治公園、法治文化廣場、法治學校、農村文化禮堂等各類法治宣傳陣地,在宣傳欄(窗)、戶外視頻、圖書角等展示、展播法治宣傳內容,提高社會關注度。
二、工作要求
本次“12.4”法治宣傳活動是七五普法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單位一定要高度重視、抓好落實:
一是要加強組織領導。各單位要高度重視、統籌安排、周密部署。要大力宣傳公安工作相關法律法規和公安各項工作成績,把此次活動作為推進公安法治建設、全面宣傳公安工作、爭取社會各級理解支持的重要平臺,共同營造全社會良好的法治氛圍。
二是要狠抓工作落實。各單位要把開展“12.4”法制宣傳活動作為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重要舉措,安排專人負責,抓好工作落實。市局將把各單位此次活動情況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內容,根據各單位工作情況進行考核打分。
三是做好典型宣傳和情況報送。及時發現工作中好的經驗做法,發現、培育、宣傳先進典型。活動結束后,要進行認真總結,及時向上級部門和同級政府報送活動開展情況。各縣分局活動開展情況于12月6日前向市局法制支隊報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