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范文
時間:2023-08-23 16:11: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現代文學語境古代文學資源傳承
引言
隨著社會發展的演變,近代社會發展以來,文化的發展也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變遷,在現代和傳統的交界之下,國內外相融合的發展中,中國現代文學得到了有效的發展。那么中國現代文學在古代文學資源的影響下是如何在現代性的語境中被充分激發出來的呢?這種進入式的激活方式是是以何種標準為依據的呢?同時應該如何在傳統的價值觀中把握中國古代與現代文學的內在聯系呢?傳統價值觀轉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我們認真探索的。
一、中國現代文學面臨的語境局勢
1.中國現代文學的誕生與發展。
時期,西方國家在堅船利炮的協助之下打開了我國國家的大門,使得中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自此,很多文人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我們國家的貧窮落后以及與西方技術發展先進之間的差距,深有感觸的文學人士開始將生命置之度外,而以壯我國威,舍我其誰的使命感投入到革命激戰中來,一場場關于文字的革命如洪流般鋪天蓋地的襲來,“詩界革命’、“文界革命’、‘打倒孔家店’、‘反對文言文”,這一系列的革命似乎帶有一定的倉促性,將古代文化以猝不及防的態勢打入了深淵,使得中國近代文學發展面臨著諸多阻礙。文學革命,自1917年開始在我國拉開了帷幕,帶有鄉土氣息的小說,蘊含傷痕的各類文學著作,九葉詩派等等,到當前各類穿越小說、都市言情的泛濫,在時代的發展變遷之下,我國的現代文學好似給人一種繁榮昌盛之感,可是如果仔細探究來看,這種繁榮的背后,所謂的文學大都不過是浮夸的、虛無的,并且在國外西方世界的影響之下,關于民族的東西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中國現代文學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處于瓶頸狀態。
2.文學“斷裂層”。
縱觀近百年以來的現代文學發展史,還沒有哪一本比得上《紅樓夢》的小說,也沒有一首能夠和唐詩三百首相抗衡的詩歌,現代文學語境在發展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無非只是在面對諾貝爾文學獎時所產生的尷尬,在面對世界經典文學時候的一種難以言說的無奈之感。但是作為一門獨具感性氣息的學科,文學不僅應該有著現代社會的影跡,同時還不能脫離歷史母體??v觀現代看似發展繁榮的文學界,和古代文學有聯系的作品,我所了解的比較著名的作品有郭沫若先生編著的《屈原》、王獨清的《楊貴妃之死》、宋之問的《武則天》,等等,可以說與歷史有關的這些作品真的很少,特別是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優秀的文學作品真的是越來越少了,太多的作家一味的朝前跑,而忽略了對古代文學的觀望,使得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之間出現了裂痕,就現代文學來說,古代文學是其根,是其源,如果少了根和源,中國現代文學的語境勢必會腐朽沒落。
二、古代文學資源的傳承
上述我們談到中國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之間的語境出現了裂痕,也就是所謂的斷裂層,中國現代文學的創造缺少了古代文學所蘊含的精神,究其原因是什么呢?難道是因為古代文學資源的匱乏嗎?答案是否定的,康德曾說過,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像中華民族一樣有著數以千萬計的歷史編寫人員。由此我們可知,中國古代文學資源是多么的深厚和豐富。
1.豐富的古代文學資源。
為后人們所銘記和津津樂道的古代文學和歷史文人真的是數不勝數啊,先秦名著就有《詩經》、《莊子》和《周易》;東漢和西漢時期,出現了擁有磅礴氣勢的漢賦和《史記》;魏晉時期,文學作品更是如泛濫之江河,這一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就有“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唐宋時期的“詩仙”、“詩圣”、“詩鬼”所寫詩篇千古流傳,水平不分高下,以豪放派、婉約派為代表的詩詞文人獨領時代潮流;元代的雜曲更是不甘落后,《西廂曲》、《牡丹亭》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明清時期,古代文學更是走上巔峰之路,以《紅樓夢》為代表的四大名著,集政治、愛情、詩詞歌賦等于一體,不僅豐富了當時文人精神世界,更成為現代的經典著作,除了這些,各類民歌、史記也不甘落后,壯觀了古代文學。
2.古代文學資源傳承。
說起文學資源的文化傳承,我們不得不感到羞愧,在傳承方面,我們沒有做到主動積極,對此我們必須認真克服兩方面的難題,第一是將想當然的這種想法克服掉,在當前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的社會人們可能會根據自己的想法隨意去改變文學資源的發展,然后想當然的認為這是一種合理的發展演變。但是這種想當然絕對不能脫離歷史的發展,而是應該站在真實的角度,對文化進行傳承和接受。第二應該站在多種角度對古代文學進行解讀,歷史的久遠和文學資源的豐富這兩大特點使得古代文學資源的傳承受到了阻礙。對此就必須要求工作者能夠從多種角度對其進行全面綜合分析,以防以片面單一的角度去褒貶歷史人物和事實,應該做到客觀性和廣義性的評價。
三、中國現代文學語境與古代文學資源的關系
就像鳥兒離不開天空,魚兒離不開水一樣,現代文學也必須緊隨其根,而古代文學就是現代文學的根。盡管在中國現代社會文學發展的最初階段,其為了弘揚現代性,而企圖將古代文學拋離出去,但是實踐證明,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而且現代文學的發展是始終離不開古代文學資源這一豐富的源泉的,如當代以人為本的意識離不開古代文學思想的天人合一,現在的審美離不開古代的意境,如今的散文詩歌更是離不開古代文學資源的思想。因此當前現代文學的發展,應該站在現代的角度,以古代文學資源為發展根源,深刻挖掘出其中所存在的潛力,從而有效的促進自我發展。在當前,人們精神世界的發展無非就是做到返璞歸真,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傳統,如此才能使得心靈獲得慰藉。因此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之間的是統一的關系而不是對立的管理,如果不能以古代文學資源為根本和指引,現代文學是不能獲得長足的發展的,如果不能將現代文學的語境融入其中,古代文學也是不能有效發揮出其資源力量的。因此中國現代文學語境的發展和古代文學資源的挖掘,兩者之間可謂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相互依存才能共同發展?,F代文學是在我國發生了歷史變化之后,人們的思想脫離了原本的封建之后而對外國文學所接受學習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學。其在表現現代的科學民主思想的時候所運用的現代語言,而且對藝術表現形式也進行了創新,形成了現代社會的小說、散文、詩歌等新的體裁。另外在各類表現形式上,如抒情方式、描段都給予了創新,形成了現代化的特點,從而和世界文流緊密聯系起來,成為了現代意義上的真正文學。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學形態,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之間是存在很大區別的,其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在精神層面來看,不管是在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方面,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之間都是存在一定的聯系的。但是也必須看到古代文學的精神注入現實主義、浪漫主義都是和儒家或者道家文化僅僅聯系在一起的,而且所體現的主要是精神文學的層次,還沒有和方法論結合起來,而現代文學的精神既包含了方法論,也包含了現代的文學思想。第二、在現代文學的內涵中雖然包含著一定的人文因素,但是其主要的文學意識是個性主義或者人道主義,這種因素是古代文學中所不具有的,它們是從近現代的西方國家引進來的一種文化,可以說是現代文學的靈魂源泉,也是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之間最主要的區別所在,現代文學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形式的解放最終都是對人自身的一種解放,而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精神在古典文學中是不常見的。第三,古代文學主要是以文言文為主要符號的文學形式,而現代文學則是以白話文為主要表現形式,白話文這一語言符號雖然取代了文言文,但是其更具獨特性和新穎性,使得現代文學更具美感。第四、古代文學體裁主要是以詩歌和散文為主要形式,而小說和戲曲則是處于邊緣發展的形式;而到了現代,小說則成為了主流發展形式,詩歌和散文則處于了邊緣發展。結語:縱觀上述,我國現代文學的語境面臨著十分困難的局面,需要新的源泉的注入,而古代文學資源,需要被充分解讀和挖掘,二者之間要想得到永恒發展就必須不斷借助對方的力量來實現自我的發展,有效實現我國文學史的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發.深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關系研究的沉思[J].東岳論叢.2010(01).
篇2
文化創意產業是精神生產的凝聚形態。其最大特點就是將文化、科技、經濟、教育等因素融為一體,生產出既具有物質意義又具有精神內涵的產品或服務。文學作為藝術的母體具有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豐富的精神和智力資源的能力,理解和挖掘文學資源,尤其是經典文學資源,有助于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豐富的營養。立足長遠來看,按照文化產業化的路子再造文學經典作品,會形成一個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可持續再造的產業鏈或產業群。從商品營銷的角度來看,今天是一個講究“品牌至尊”的時代,人們在購買產品時,品牌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甚而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文化產品也不例外。因此,就文化產品的開發而言,由于經典作品有著很高的知名度,是一種“品牌產品”,而且很多經典是頭頂著“神圣光環”的“名牌”,因而比非經典作品會顯現出更大的優勢,更具有商業開發價值。文學經典所具有的“品牌效應”,也即商業開發價值,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讀:首先,文學經典具有“明星效應”,能夠有力爭奪公眾的注意力。在經濟資本控制下的傳播形態,日益演化為一種商業化傳播,傳播的目的就是為了攫取利潤。而今天的經濟形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注意力經濟”,一個產品如果要在市場中獲得成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夠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文學經典顯然具有這種功能,它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直被不同年代的人所推崇和重視,在大眾心中有著極高的知名度,對它們的關注幾乎成為了一種自然狀態,以至于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經典作品是一種帶有“神圣光環”的存在,只要它進入人們的視野,就自然而然地會聚焦社會大眾的目光。人們對經典的推崇,使經典長期以來一直處于人類文化活動的中心,占據著人類話語秩序和表征系統中的特殊位置,甚而在相當程度上對話語權構成控制,對意義的表達形成規范。在很多的社會歷史語境當中,我們發現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學修養和文學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某個人或某個群體對話語權的獲得。有很多時候,文學素養和文學能力甚而會成為一個人身份的表征。而這種素養和能力的形成,有相當一部分來源于文學經典的滋養。文學在社會活動中所形成的特殊的話語壟斷,使經典相較于其他的話語形式,更容易爭奪公眾的注意力,形成引人注目的“明星效應”。
從這一意義上講,“不是說消費者主觀上需要拆借經典,而是因為經典在客觀上堪值利用。哪怕是拆借嵌入經典的只言片語或地名人名,它立刻就可以獲得一種招引力,一種情調感,一種‘差異性區別’的標示,一種身份和品位的象征?!雹倨浯?,受“明星效應”影響,文學經典還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文學經典由于具有很高的經濟開發價值和很強的商業擴張性,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形成了文化創意產業鏈上非常重要的一環。文化的產業化,使得文化生產對整個文化創意產業鏈的建設越來越重視,進而讓文化產品市場形成了廣泛的延伸性和關聯性。一種文化產品的成功,往往可能帶動相關產業鏈上很多其他產品的發展與興盛,從而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帶來滾滾財源。文學經典由于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它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本進入市場后,更容易引發文化創意產業的連鎖反應。實踐表明,通過“經典再造”、“故事新編”等方式,文學經典可以被轉化為異質文本,演化為戲曲、話劇、舞蹈、評書等藝術形態,通過電視、電影、手機、互聯網等傳播媒介進行傳播,可以有效改變因傳播方式的單一化和傳播對象的精英化而造成的局限,增強人們消費經典的便利性,從而使經典的影響力得以迅速擴大。對經典作品的再生產,可以使經典以更快的速度向網絡產品、音像產品、視聽產品等文化消費領域延伸,并且這種影響力將很容易被擴散至諸如玩具、服裝、旅游、休閑、禮品、文具、飲食等其他相關產品市場,從而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二、將文學經典融入文化創意產業,對于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層次具有重要作用
文學本身具有很強的審美性,經典文學更是如此。文化創意產業致力于生產富有審美屬性的文化產品,借助經典文學充實文化創意產業,有助于文化創意產業審美水準的提升,讓文化產品更具魅力。此外,文化產品需要個性,需要富有經典意味的底蘊,將文學經典融入文化創意產業,有助于增強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民族個性,充實文化創意產業的文化內涵。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一股勢不可當的國際潮流,文化創意產業自然也被裹挾其中。以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電影為例,中國電影面對好菜塢的全球化擴張,在許多方面都處于劣勢。其具體表現為資金短缺、人才匱乏、技術落后,但這其中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電影產業機制的嚴重不成熟。中國電影要走向世界,與好萊塢電影相抗衡,最為突出的優勢就是中國擁有豐厚的經典文學藝術資源,這種資源早已被國外的電影產業開發和利用——迪斯尼的《花木蘭》便是顯例。中國文學藝術傳統完全不同于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有著非常獨到的特色,這種傳統,不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影響力,而且對于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國家都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對西方世界而言,中國經典的文學藝術也有著獨特的東方魅力。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可貴的文學藝術資源進行產業化開發,完全有望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從而占據廣闊的市場。中國有著逾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從楚辭漢賦到明清小說,從禮、樂、詩、書等精英文化到坊間說書、戲曲故事、民間傳說、通俗小說等通俗文化,都彰顯出中華文學藝術的博大精深,這些都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可資利用的資源。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唯有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沃土,從中汲取強大的能量,才能真正地與世界文化產業相抗衡。我們應該走出效仿跟風的窠臼,有意識地整合屬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學藝術資源,將經典作品與產業形式進行有效的組合嫁接,進而形成文化創造力。文化創意產業的實踐也表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闡釋經典文學藝術,完全可能贏得世界觀眾的喜愛?!痘咎m》的全球發行便是一個成功的典范,通過融合中國與西方文化、傳統與現代文化、經典故事與現代科技,使《花木蘭》獲得了世界觀眾的認可。而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對《花木蘭》有著原始版權的中國,卻至今缺乏對這類經典故事的有效開發與運作。中國文學藝術資源的豐富性有目共睹,它完全有望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一種潛能:一方面,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應該植根于本土的文學藝術,因為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國際性;另一方面,又必須重視現代意識對本土文學藝術的觀照與超越,在全球化的舞臺上,積極地與“他文化”進行交流與融合,使之更加具有世界性和現代化的色彩,這樣才更容易被現代觀眾所接受,更容易獲得國際化的認同。我們應該認識到,面對全球化的競爭,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便是通過充分開發、利用本土文化資源,來有效提升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中國有那么多精彩的神話故事、傳說、典故,那么多優秀的文學名著、藝術作品,這些都是讓我們這個國家具有東方魅力的重要元素,如不加利用或不善利用,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遺憾。我們應該看到,在全球化的文化環境中,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本土經典文學資源將是我們的優勢,把文學經典有效融入現代文化創意產業將有力提升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層次和國際競爭力。
三、文學與文化創意產業相嫁接,有助于豐富既有的文化體系
從前瞻性的眼光來看,產業化了的文學作品會對以后的文化發展產生影響。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積淀,它們也會表現出長久的歷史性的文化功能,會使既有的文化體系更加飽滿。實踐表明,在文化創意產業中,融入文學元素,讓經典文學在文化創意產業工作者富有激情的頭腦中生根發芽,完全有望催生新形態的文學作品。在中國,從文化創意產業嶄露頭角開始,文壇便依托法蘭克福學派理論,掀起了一股文化創意產業批判與文學精神保衛之風。批判者從德國的法蘭克福學派汲取理論來源,抨擊文化創意產業對于傳統文學的破壞,進而倡導維護傳統文學精神。他們認為,就生產手段來看,文學致力于探索人類心靈世界的秘密,是人的心智的形象化體現,而文化創意產業則更像是工廠里的流水作業,側重于借助技術手段進行模式化生產。由此認為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學精神無緣。這種觀點單方面看非常有道理,它敏銳地看到了機械式的生產和商業化的運作對于文學的靈動和追求真善美的破壞,但如果從更多元的角度來探討文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關系,這種觀點卻未必經得起推敲。筆者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生成與發展確實對文學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文學的存在形態,但是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學精神并不存在絕對的對立與沖突,我們應該正視這一產業形態所帶來的改變。事實上,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文學都難免會受到社會發展、產業變更的影響,因為文學畢竟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它本身就是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從這一意義上講,文化創意產業的出現與各個時代的產業發展帶來的變革有著很大的一致性。其差異主要在于影響力的大小,其造成的結果也不是毀滅性的。畢竟,文學精神的保持歸根結底還是要看文學對自身認同的努力,對文學追求的信守,這才是文學精神能否持續的內因,而不宜單方面地歸責于文化創意產業。在文化創意產業成為一種發展趨勢的情況下,作為一種創意活動的文學,難免會與文化創意產業產生諸多聯系,在這種情況下,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學出現磨合也是非常正常的情態,我們不妨以更加理性全面的態度對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學的磨合期予以觀照。辯證地來看,文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碰撞與融合,確實會對原有的文學形態造成沖擊,但是在這種沖擊動蕩之中,新的文學形式也會應運而生,而它們的出現則可以有力地豐富文學的既有形式,有效地充實現代社會的文化體系。比如圖文文學書籍“繪本”,便是文化產業運作的典型個案,它作為一種“以大眾傳媒為載體,以現代都市為主要對象的文化形態”,①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它不再囿于傳統的文字敘事,而是借助現代化的構圖手段,著力展現文與圖的內在聯系,將文字與圖畫有機融為一體。在繪本作品中,創作者以現代技術手段為依托,讓文字與圖畫共同承擔起講故事的任務,通過形象生動、韻味十足的圖像符號來引發讀者的關注,表達自己的觀點,用更加可感的方式與讀者展開思想的交流與互動。這種創作方式瓦解了“想以純粹的語言形式來界定文學的傳統觀念”,重新界定了文學創作中的圖文關系,為當代審美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類似繪本這種結合了現代傳媒手段的作品形式很可能會越來越多,它們本身將成為新的文學樣式,會對文學和文化體系的發展和豐富產生重要的作用。
四、將文學經典與文化產業相結合,有益于文學作品的保存與弘揚
文學經典經過文化創意產業的運作,能夠實現更大范圍的傳播,得到有效的保存與弘揚,甚至一些瀕臨滅絕的文學藝術形態或作品,也可能通過文化創意產業被激活。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一個由數字媒介主導的信息化文學社會正在形成。人們往往把更多的時間用在電視、網絡這樣的媒介上,而開始摒棄傳統的閱讀方式。正如麥克盧漢所言:“倘若文學要作為少數人的一門學科而保留下來,它就一定要將自己的感知和判斷技巧遷移到這些新媒介之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文學的生存境況勢必會受到文化格局變動的影響。文學經典如果仍然按照傳統的形態繼續下去,很有可能導致消費體驗缺乏新意,繼而傳播范圍越來越窄,傳承性將會受到很大影響。所以,站在文化學的維度,大膽地將文學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將有助于文學經典找到另一種生存狀態,從而促成經典的延續與弘揚。與以往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是,除了印刷傳播的方式之外,隨著手機、網絡、電子閱讀器的普及,原典傳播發展出了數字傳播的新形式。閱讀現狀已經表明,隨著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數字傳播將越來越成為經典傳播的重要手段。此外,影像傳播也構成了當代非常受歡迎的經典傳播方式。它是一種在視覺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文學經典改編現象,主要形式是經典作品的影視傳播,比如電視劇版的“四大名著”,也包括各種flas、影像視頻、圖文書以及漫畫書的傳播。自2O世紀以來,電影一直占據著影像傳播的主導地位,許多藝術形式,包括文學在內,都需要依照與電影的關系來審視其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文學經典是否被改編成電影也成了衡量其價值和影響力的一個方面。①中國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極為豐厚的文學藝術財富。
文化產業的發展,使得大量留存的中華典籍及人物事跡得以弘揚。史書《三國志》,小說《三國演義》,衍生了精彩紛呈的“三國文化”。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影視界掀起了一股改編三國經典的熱潮:從8O年代初的《諸葛亮》、《曹操與華佗》,到長篇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臥龍小諸葛》、《武圣關公》等,以及電影《見龍卸甲》、《呂布與貂蟬》的上映,在相當程度上引領了三國影視改編的潮流,之后對三國的關注被擴展到整個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網絡作品《大話三國》、圖書《水煮三國》、動漫《Q版三國》,都是以三國故事為藍本進行的經典資源開發。在國際市場上,很多國家從中國引進了電視劇《三國演義》,同時自己也拍攝了一些以三國為題材的電視作品。如日本橫三光輝以三國時期“桃園結義”、“草船借箭”等著名典故為依托,拍攝了動畫作品《三國志》。與此同時,日韓等國家以三國為背景的網絡文化開發更是隨處可見。由此可見,文化創意產業對三國文化的現代傳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很多作品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比如《西游記》、《搜神記》、《紅樓夢》等。我們應該充分考慮運用產業化的方式,把這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經典作品傳播出去,形成充滿生機的文化輸出格局,運用經典的力量有效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無論是傳統的文本閱讀,還是新興的視覺影像傳播,文學經典都以其豐厚的文學底蘊和豐富的歷史內涵而彰顯出動人的魅力。正如漢朝人王符在《潛夫論》中所說的“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經也是故圣人以其心來造經典,后人以經典往合圣心也,故修經之賢,德近于圣矣?!雹诿绹疗丈舱J為“視覺文化語境下的文學不僅沒有全面失守,相反的,文學在這個時代完成了它的統治,并且滲透到各個學科發揮著潛在的支配作用。”⑧特別是在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代,文學經典與新興媒介的結合讓經典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經典文學作品是中華民族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和發展中華文化的寶貴資源。
篇3
那么,與之相連接的大學課堂上的詩歌學習也應該因之求變。作為中國未來的中堅力量,作為中學師資力量的源頭的大學生自然承擔了更多的傳播傳統文化的責任。作為大學中文系的古代文學老師,當然責無旁貸。怎樣適應新的社會文化現狀,更好地對幾乎占據了古代文學教學內容半壁江山的詩歌部分進行合理的安排,從而達到學習與應用、體悟與傳播的教學目標,成為我們急待解決的問題。而了解當今中學古代詩歌教學情況就成為高校中文老師一項極為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備課內容。
一、高中語文教材版本的選用
山東17地市由于地域文化、教育理念、發展水平的不同,選擇的高中語文教材版本也有差異,主要集中于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魯人版(山東人民出版社)和蘇教版(江蘇教育出版社)三個版本。比如濟寧市、濱州市等很多高中都選用人教版,青島市、日照市、淄博市等很多高中都選用魯人版,聊城市、菏澤市、濰坊市等很多高中都選用蘇教版。
雖然高中語文教材版本的不同導致各地區的古典詩歌教學內容也有所差異,但是重點的古典詩歌篇目重合率較高,比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旅夜書懷》、周邦彥的《蘇幕遮?燎沉香》、姜夔的《揚州慢?淮左名都》等,這些唐宋詩詞中的名篇佳作都是高中語文古典詩歌講授的重點對象。
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的精粹,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很大比重。就篇目分配而言,必修教材中的詩歌篇目相對較少,但都十分經典,多是某一詩人、某樣詩體、某類題材或某種風格意境的代表性作品,是教學的重點內容。除了必修教材中的詩歌,各個版本的教材都有一本配套的古典詩詞選修教材,以拓寬學生的詩歌視野。當然,由于時間緊張,內容較多,一般情況下,教師對于這些詩歌,并不是全部精講,而是選取一些代表性的經典篇目進行選講,剩下的則留給學生自學,以背誦、積累名句,增加詩歌知識含量為目的。
二、高中語文古典詩歌的教學目的、方法和效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了高中教師的教學要求,以及通過學習學生需要培養的能力和素養?!罢n程目標”一項明確表示,高中階段古代詩歌的教學目標應包括以下幾點:1.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2.掌握詩歌這種文體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3.培養學生審視詩歌思想內容并進行評價的能力。4.培養學生對詩歌語言的感知力。5.發展學生的想象力。6.發展學生的審美力。
高中古典詩歌教學除了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外,最主要的依據是高考對于古典詩歌的考察內容和方式。從2015年高考開始,山東的考生高考時開始統一使用全國卷,不再使用以前的山東卷。不過,不論是山東卷還是全國卷,對于古典詩歌的考察都以名句默寫和詩歌鑒賞這兩種題型為主。名句默寫內容80%來自于課本詩詞,有時也會考察一些課外名句,比如2010年山東卷6分的名句默寫5句來自課本原文,另外考了課外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歌鑒賞這一類型的題目,主要考察學生對于詩歌思想情感、藝術技巧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嫉念}目主要集中在鑒賞詩歌的思想內容、人物形象、語言、藝術技巧等方面。
在中國目前的教育和高考體制下,高中語文教學基本是以應試為主,教學內容主要迎合高考命題形式。因此,從高一開始,教師在講授中國古典詩歌的篇目時,就主要圍繞高考中經??嫉降闹R點進行。比如,為了應對高考名句默寫,高中語文課本中出現的古典詩歌幾乎全部需要學生能夠熟練背誦并默寫,這是最基本的要求,高中一、二年級尤其如此。此外,為應對高考中詩歌鑒賞的題目,老師在授課時較為注重對詩歌藝術技巧的分析,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鑒賞方法。比如,在講授古典詩歌的過程中,老師會幫助學生通過分析詩歌意象體會詩歌營造出來的意境,從而分析詩歌情感和詩歌的語言特色,而對于那些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只稍作解釋,不進行太過深入的解讀。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在講課過程中設立一些接近考點的題目,引導學生思考,練習答題方式。可見,高中古代詩歌的教學與初中相比,大同小異,也是以背誦、默寫為主,只是略微增加了一些詩歌字句欣賞的內容。
以人教版第二冊中的《短歌行》為例,老師在講授這首詩歌時,一般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導入。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但目的都是引出這首詩歌或引出曹操這位詩人。2.了解創作背景。引出詩人后,老師會引導學生回憶曾經學過的曹操的其他作品,借此機會復習背誦已學詩歌。然后簡要介紹曹操,并說明本首詩的寫作背景是赤壁之戰前夕,曹操揮軍南下攻打孫劉,想要統一全國。曹操雖有雄心壯志,但是擔憂自己年事已高能力有限,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這一愿望,因此他希望賢才志士能夠歸附于他,輔佐他統一全國。有了這個大背景做支撐,學生會對《短歌行》的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3.正音。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學生會有把握不準讀音的字,一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主動查字典,而一些沒有自主學習意識的學生則憑自己的感覺讀,因此,老師一般會領讀一遍,或者播放錄音,或者找學生讀,在這一過程中老師進行字詞讀音的糾正。4.學生自由朗讀。通過自己的理解,揣度本首詩歌的思想感情。自由朗讀結束后,如果時間允許,一般會找部分同學進行范讀,然后老師做出相應的點評,并給出朗讀建議,從而引導他們用正確的語氣和腔調來吟誦這首詩歌。5.學生對于詩歌的背景、節奏韻律也就把握得差不多了,但是對于詩歌背后的深層意蘊還是很模糊的。因此接下來就需要對每一句詩歌進行分析,包括它的意思,它的藝術手法,蘊含的典故,它所表達的感情等等,都需要一一分析。由于是名篇,因此里邊的名句也尤為重要,需要重點解讀,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6.背誦、默寫。通過對全詩進行解讀,學生基本理解了這首詩歌的內涵,這樣整首詩歌就講授完畢,剩下的工作就是需要學生加強記憶。老師提問背誦,然后默寫,保證大部分同學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背誦全詩,默寫全詩。
為了能夠利用高一高二的時間把所有新授課講完,以備高三進行全面復習,山東大多數地區的高中語文課時安排的都很緊湊。像這首《短歌行》按大綱及教參要求,應該是需要兩課時完成,但是多數老師為了節省時間盡力壓縮成一課時。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自由誦讀和揣度體悟等環節用的時間很少或干脆去掉,多是教師直接將詩歌中的重點字句加以解釋和分析,讓學生強化記憶。
高中語文教師在教授古代詩歌時,雖然教學方式方法因人而異,各有特色,但因為有一致的教學目標和考試要求,彼此之間互通之處頗多,部分地趨于模式化。反觀學生的接受及反應則呈現出很大的差異性。由于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有的學生基本能夠達到老師預設的教學要求,在全面理解詩歌情感的基礎上,熟練背誦并默寫全詩。更多的學生則很難從情感表達及藝術手法方面體會全詩,更多的是靠死記硬背,以應付老師、應對考試。
三、高中語文古代詩歌的教學思路
總體而言,高中語文教師在古代詩歌教學這一塊兒,思路大體一致。高一高二新授課階段一般都會重點講授課本上的詩歌篇目,也會利用練習冊做一些拓展練習。相對于十三四歲的初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積累,高中生的閱讀與理解能力已有較大的提升,因此,高中語文教師開始注意培養學生分析詩歌的能力。教學中會通過對詩歌作品的分析,幫助學生積累一些典型意象,比如月亮、柳樹、蓮花、竹子等,同時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字句賞析的方法,比如修辭手法、鍛煉字句、意境用語等。這一時段主要是學生積累基礎知識的階段。
高三詩歌模塊復習時,老師會引導學生對高中階段的古典詩歌名篇進行系統梳理。比如,高中階段的名句統一歸納,高中階段應該掌握的詩歌題型,以及針對這種題型的答題技巧等。這時候的詩歌教學不以課本為主,而是以做高考題為主,通過做題把握詩歌鑒賞題的出題動向和出題思路,對答題方式等也會作統一規范。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課程標準》中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以及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力的要求。
篇4
一、在串起舊知的基礎上拓展知識,使得古漢語教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有機結合
師范院校在講授古代漢語常識時,應盡量聯系中學文言文的例子,這樣,學生學起來覺得熟悉,既溫習了舊知,又拓展了新知。
在聯系中學文言文知識的時候,應注意把中學相關文言知識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并以此作為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例如中學課本《山海經夸父逐日》對夸父的解釋很簡單:夸父,古代神話人物,但在《核舟記》中對虞山叔遠甫刻的注釋則為:甫,通父,男子美稱,多附于字之后。在學習古代漢語文選《夸父逐日》時,則應在此基礎上把這些中學己有的知識串起來,進一步說明父的用法,既要說清父在古代是用在男子名稱后而的美稱,又要說明此用法又常寫作甫
有的篇目中學課本有,而大學教材沒有入選。這時教師在講授古漢語課程相關知識點時,應聯系中學學過的舊知。如《木蘭詩尸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中學教材對撲朔的解釋為: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動彈。迷離,瞇著眼。在講授古代漢語課程知識點古無輕唇音時,就可以在這個認知的基礎上,列舉其他幾種觀點,相互比較,從而深化認識。據劉成德先生概括,對于撲朔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種:(1)兔走足縮之貌(張玉谷《古詩賞析》;(2)跳躍貌(余冠英《樂府詩選》);(3)撲騰,亂動的樣子(北大中文系編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4)貌蓬松的樣子(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稜栄拧泛聅行義疏指出,撲朔與撲檄、扶疏、樸簌同一語源。樹木叢生的樣子為撲檄,枝葉叢生的樣子叫扶疏,鳥獸的羽毛叢生的樣子為撲簌、撲朔。對一個初中的學生來說,從語境出發,從易于理解的角度看,(3)更易于理解(這恐怕是中學教材采用這種解釋的原因所在)。但從語源的角度看,顯然,朱東潤的解釋是較妥當的。這樣,在串起舊知的基礎上拓展新知識,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此外,在講授古漢語修辭方式時,也可以多聯系中學文言文內容。上例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一句的修辭也可以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作進一步討論。例如有人認為句中撲朔與迷離互補為義,即雄兔與雌兔均有腳撲朔、眼迷離的習性,這才難以區分雄雌。這樣的說法對不對?聯系下文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討論,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理解。這樣的討論是在中學己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又比如在講授古代漢語中有關對仗的知識時,不妨聯系高中語文第二冊《滕王閣序》課后練習。該課后練習五指出:課文中有很多對偶句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種當句對的句式,是王勃驕文的一大特點。學習新知,與己有知識相聯系,可以使得學生對對仗的基本類型有更深入的認識。
二、在新舊知識對比的基礎上,使學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古代漢語作為一門工具課,其任務是通過這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培養其閱讀古籍的能力。作為師范院校,還應考慮如何運用這一工具提高中學文言文的教學水平。王力先生指出如果只熟讀一些作品和掌握一些常用詞,而沒有關于古漢語的基本理論知識,那就不能融會貫通,概括全而,中學文言文的解釋多屬隨文釋義,多為語境義,顯得零散,缺乏系統性。這就要求師范院校在進行古代漢語教學時,一方而,要盡可能聯系中學己學知識;另一方而,在新舊知識對比的基礎上,加強系統性教學,要使學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中學對字詞的用法一般只要求掌握語境義,因此對通假字、古今字不作嚴格區分。例如,中學課本對通假字一般以通來表明,如《勾踐滅吳》三年釋其政,課本的注釋是政通征,征稅。但有的古今字則也用通來說明,如《燭之武退秦師》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古今字則有的加以說明,如《論語十則》不亦說乎課文的注釋為說,悅的古字,愉快。但更多的時候并不注明,例如高中第一冊《燭之武退秦師》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給;秦伯說,與鄭人盟說同悅。《勾踐滅吳》令壯者無取老婦取同娶。師范院校古代漢語教學則要系統講授相關知識,要求嚴格區分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因此,在古漢語教學中一方而應該講清古今字與通假字、異體字的區別,同時也應講清中學課本這樣處理的原因所在。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掌握古代漢語相關知識,又可以使他們明白中學文言文教學因為教學對象、教學要求的不同,不能照搬大學古代漢語課程中的相關術語。
中學文言文有不少詞類活用的典型用例,但一般只是隨文注釋,并未明確說明是哪一種類型的詞類活用。我們在講授古漢語常識之詞類的活用時,就可以舉這些例子,并且要讓學生知道中學文言文為什么這樣注釋。例如,中學《寓言兩則》(《韓非子》、《淮南子人間訓》片段)對智子疑鄰的解釋是:智,聰明,這里的意思是以為聰明?!独恰分袑θ谇暗慕忉?像狗似的蹲坐在前而?!洞蟮乐幸病穼嗜瞬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的解釋:親,用如動詞,以為親;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中學教材并沒有細致分析這些詞原來是什么,又活用為哪類,更沒有作進一步的理論概括(中學無此必要)。而大學古代漢語的學習則應使學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這樣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并且加以理論概括,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還可以深化學生對中學教材的認識。
又如《木蘭詩》中的句子: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鞘,南市買髻頭,北市買長鞭、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以上句子課文并未注釋,然而課文練翻譯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錯、補充的,其實己暗含互文的特點。雖然王力版、郭錫良版古漢語教材均未選入《木蘭詩》,但我們在講授古代漢語關于修辭方式的相關內容時,可以舉這個例子,結合相關知識,使得學生深入理解相互交錯、補充的內在含義。
再如:中學課文《莊子秋水》對望洋向若中望洋的解釋是仰視的樣子,而郭錫良《古代漢語;+望洋:疊韻連綿詞,仰視的樣子少仲尼之聞中學課文的解釋少,動詞,小看,而郭錫良《古代漢語》注釋為少,形容詞用作意動,覺得少通過這樣的對比,結合系統性教學,就能使學生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
三、應明確高校古代漢語教材語法體系與中學語法體系的區別
古代漢語教學,少不了一些語法術語。然而,由于古代漢語教材語法體系與中學語法體系不同,這既給學生帶來不小的困惑,也給古漢語教師帶來難題。
例如:高中課文《師說》的注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者,助詞,用在主語之后表示判斷;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結構助詞,無實在意義。這里的者、之的說明均不同于古代漢語課本。雖然王力、郭錫良兩種版本均未選《師說》,但在通論及文選中郭錫良等把者看作代詞,者在主語的后而復指,引出謂語;之郭本看作連詞,王力則看作介詞。
對這類現象,在古漢語教學時不能回避,相反,應明確指出這是因為語法體系的不同造成的,告訴學生這是人們對同一現象的不同認識。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語法體系的不同固然需要指出,且可以略加介紹,但不需要詳談,更不必深入研究,以免增加學生負擔。
此外,在對師范生講授古代漢語語法知識時,除了盡量多舉中學教材中出現的例子外,對中學教材中出現但沒有講明的語法術語,也應予以明確說明。這顯然有助于學生系統深刻地掌握相關語法知識。
例如:高中語文第二冊《師說》的注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以,用來的,的憑借,跟現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所以不同。在古漢語教學時,除明確講明古代漢語所以的兩種主要用法外,還應指出:古漢語所以是代詞加介詞構成,而現代漢語的所以則己經發展成為一個連詞,不再是代詞加介詞。
四、講授古代漢語知識時,既要注意其系統性也要注意補充教材之外的相關知識
講授古代漢語知識,既要注意其系統性也要注意補充教材之外的相關知識,這樣,才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于教師來說,能更好地把古代漢語教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銜接起來。
例如:中學課本對辛棄疾《西江月》聽取蛙聲一片的解釋取,助詞,用在動詞后表示完成,可釋為得、著。古漢語教材未選辛棄疾的這首詞。但是在講授古漢語的詞類知識時,我們可以提出疑問,即古代漢語教材為什么沒有涉及取的這類用法?這就關系到古代漢語課程的研究對象,更涉及漢語語法史的相關內容。古代漢語課程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書而語以及后代用這種書而語寫成的文言,而這種文言中取是沒有時態助詞用法的。時態助詞在漢語歷史的長河中,有一個逐步的發展過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適當補充漢語史的基本知識,讓學生建立語言發展的觀點,既深化學生的認識,也使得古漢語教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作為師范院校的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師,不僅要對大學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做到心中有數,也要對中學文言文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要求了然于胸。國家教委師范司頒布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古代漢語課是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一門基礎課,本課程的學習目的是掌握古代漢語基礎知識,提高閱讀古籍的能力,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并運用有關知識進行文言文教學,提高中學文言文的教學水平。這也要求師范院校的古代漢語教師,不能只顧自己的教學體系而無視中學文言文實際。據柳士鎮先生統計,以2003年人教社中學課本為例,課內外合計,中學階段學生接觸到的古詩文總數約在250篇(首)以上。中學這么多的古詩文學習內容,理應成為高校古代漢語教學很好的鋪墊。
因而師范院校的古代漢語教師對中學文言文有哪些篇目、中學生己經掌握哪些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應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將大大有助于古代漢語教學,才能真正把古代漢語教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也有助于提高師范生將來的中學文言文的教學水平。
篇5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 多媒體 古詩文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很難適應現代課堂教學的需要,而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先進的教學手段,以其直觀、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等優勢進入語文課堂教學,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效率。古詩文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階段讓學生學會閱讀和鑒賞古詩文,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在初中階段不僅要能夠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古詩文創作年代久遠,且內容抽象概括、精練含蓄,閱歷尚淺、文學素養不高的中學生在理解和欣賞作品時有很大的困難。多媒體的運用能突破時空的限制,提供認識事物的相對完整有序的動態表現,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利用不同的多媒體教學軟件提供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情境調動學生各種感官,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情感體驗。因此,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現代教育技術巧妙地運用于古詩文閱讀教學,幫助學生解決理解上的困難,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吸取古詩營養、探索古詩真諦的同時感悟美,提升審美能力。
一、巧用多媒體,渲染氛圍,品味古詩語言之美
古詩是我國文學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精煉含蓄、意境深遠、音韻優美?!白怨欧昵锉帕龋已郧锶談俅撼G缈找机Q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边@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的《秋詞》,這首詩不僅一、二、四句押韻,而且句內平仄交錯,句間平仄相對,語言音韻和諧,朗朗上口。盡管古詩的語言優美,教學地位重要,但古詩的抽象概括、精練含蓄卻給學生理解上帶來了困難。教師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如果巧妙地引入多媒體技術,在示范朗讀或播放名家經典朗誦錄音時配上能夠體現古詩優美意境的古典音樂,就能使學生在認真聆聽、反復誦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產生樂感,品味出詩歌的音韻、節奏之美。
二、巧用多媒體,展現圖像,感受古詩畫面之美
古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說, 畫所以似詩,是情在其中;詩所以成畫,是讀者或作畫人用情的結果,因此,讀書品詩全在一個“情”字。透過畫面去看詩意,畫中之意才能突現出來。例如,在教王維的《山居秋暝》時,教師可先用多媒體播放一段高山流水之曲,再展示王維的形象,在清新優美的旋律中,再展示山林自然風光,薄暮之景,皓月當空,山泉清洌,幽靜閑適,清新宜人山林風光自然會浮現在學生腦海當中。這些聲、畫無疑可以引導學生進入一種美好的境界,體會到山水的魅力,更好地感受到古詩的畫面之美。
三、巧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領悟古詩意境之美
古典詩歌的特點是有很強的抒情性、語言的跳躍性和深遠的意境。所謂的意境就是指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其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舒緩、輕悠的旋律,優美、和諧的詩畫可以調動學生積極的思維,喚起豐富的想象,對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境可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古詩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巧妙運用多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更好地領悟詩歌的意境之美,必然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唐代著名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有一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睂W生對于這一句詩的理解較為困難,因為學生從未體驗過邊塞地區獨特的生活。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去體味詩中的意境,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恰當地運用媒體播放與詩意相符的古箏樂曲《送別》,展示漫天飛雪的塞北風景圖。深情的樂曲、蒼涼的旋律,滲透到學生的心靈,學生想象的翅膀自然張開,思維的空間無限擴大,學生的視野一下子被拉到了古代的塞北雪原,只見在那寂靜、空曠的塞北雪地上,友人已經遠離,唯有漸行漸遠的馬蹄印,但是詩人還在深情地遙望友人離去的方向。在媒體的輔助下,再加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揣摩,那幅依依不舍、悵然若失,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送別詩意圖便會躍入學生的腦海,這對于學生更好地感悟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雪景與友人送別渾然交融的意境之美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四、巧用多媒體,再現畫面,引領學生理解古詩的哲理之美
抒情言志是古詩的一大特色。生動的景物描繪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古代詩人在寫哲理詩時習慣借助“景”“物”“人”“事”“生活”來闡發觀點,傳達哲理。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傳誦的經典哲理名句。由于詩中蘊含的哲理往往表現得含蓄、自然,不露痕跡,許多學生在閱讀鑒賞哲理詩時經常無從下手,無法真正品味出其中的道理。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再現詩句“山水縈繞,山路彎彎,林中垂柳成蔭,山花絢麗耀眼,一條山路穿林而過,更有美麗的村莊隱藏在樹林深處”的動態畫面,將抽象變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使詩句蘊含的哲理通俗化、直觀化,學生自然會豁然開朗,稍加思考之后,便能很快說出詩句之意,進而體會到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不論前路多么難行、難辨,只要堅定信念,勇于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
適當地運用圖像、聲音、動畫,可以渲染氣氛,創設情境,對理解詩中含蓄的詩意很有幫助。所以,教師應在古詩閱讀教學中巧妙、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把古詩抽象的語言文字同具體可感的真實事物聯系起來,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鑒賞能力,進而優化古詩文閱讀教學。
參考文獻:
[1] 孔維宏,高瑞利.關于中初中現代教育技術和課程整合實踐的研究.
[2] 黃宇星.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改革策略.
[3] 王倩.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及發展趨勢.
篇6
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在敘述模式上,一直是先進行理論,后進行創作,該思維模式就是指,文學史家對某個時期的文學創作理論進行研究,掌握該時期文學創作的特點,在此情況下繼續文學史的闡述。另外,現當代文學史還有另一個思維模式,就是先思想后形成,說的就是文學史家在文學史敘述的過程中,覺得文學創作工作主要是由兩個方面的內容所構成,即文學形式、思想主體。因此,在現如今,現代文學史的敘述工作,該思維模式一直對現代文學史造成巨大的影響。為此,當文學史家進行文學創作時,存在固定的幾種思維,第一,社會背景與文學理論緊密相連,前者可決定后者;第二,文學理論、主張、創作在同一時間形成,第三,文學創造建立在文學理論的基層上,而文學創作的形式,完全取決于文學史家的思想。進行文學創作時,文學創作者,首先對作品做全面的分析,掌握作品的主要思想、人物特征等,最后再對其中的藝術價值進行分析。文學界在80年代得到人們的重視,并有“重寫文學史”的歷史事件,即便如此,具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卻少之又好,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先理論后創作,先思想后形式”這樣一個固定思維模式的影響,該思維模式忽略了文學作品本身的特殊性,文學作品已經轉變成為獨立存在的個體。
二、重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有效方法
1.認識到文學思潮史重構的必要性我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進行重構,首先要使人們對文學思潮史具有一定的認識度,掌握中國文學思潮史發展中存在的特點,并對認識到文學思潮史構建的必要性。在重構的過程中,分析古代文學思潮的發展歷程,并結合當代文學思潮的情況,進行重構,保證現當代文學思潮史重構工作順利開展,現代文學思潮史重構,建立在古代文學思潮史、當代文學思潮史的基礎之上,為現代文學重構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使我國現代文學思潮史重構工作得到良好的發展。認識到現當代文學思潮史重構的意義,了解到文學思潮史在發展中具有長期性、整體性兩大特征,為此,在文學思發展中,要將文學思潮史質量放在第一位,對現代文學思潮史重構工作給予大力支持,鼓勵當代人積極參與到文學思潮史的重構工作當中。
2.進行文學思潮分類工作文學思潮史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社會背景的影響,每一個時期的文學思潮都具有該時期的特點。在傳統的文學思潮史研究中,通常是從時間的角度出發,對文學思潮史進行研究,理清文學思潮的脈絡。但是,該研究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時間出發進行研究,會受到歷史事件的影響,將文學思潮史與歷史事件聯系在一起,導致文學思潮史演變成為社會思潮史。在現當代文學思潮重構工作中,為了預防此類問題的出現,在文學研究上要做改變,不再采納以時間為線索的研究方式,應對文學思潮做分類,根據文學思潮本身的特點進行劃分,該分類是文學思潮本身的一種類別區分。此分類方法,可將文學作品的整體結構進行優化,將文學思潮按照專題分類,分類處理后,文學思潮內在邏輯更加清晰明了,有效預防社會思潮混入到文學思潮史當中。
3.文學思潮史重構符合發展規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重構,需要符合發展規律,并兼顧著各種思潮,現代文學思潮分為三類,人性、社會以及審美,這三種文學思潮在現代文學思潮史的重構工作中具有重大意義。兼顧文學思潮,去除時間化,避免文學思潮受到時間的制約,但是,并不可完全將時間概念所摒除,而是在文學思潮的敘述當中,對時間意識做適當的調整,使用互見性的敘述方法。現代文學思潮史重構需要兼顧人性、社會以及審美這三類思潮,并順應文學思潮史的發展規律?,F當代文學思潮史的重構,保證其符合文學思潮史的發展規律,意思就是在文學思潮重構過程中,要全面認識到文學思潮史的發展規律,確?,F代文學思潮史重構順應思潮史的發展規律,另外,還需要對現當代文學史重構工作的實際情況走分析,結合實際情況,順應思潮史發展規律的同時,提高文學思潮重構的質量。
三、結束語
篇7
自考漢語言文學主要考12科,分別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本原理概論,英語、日語、法語、俄語中任選一門,中國現代文學史、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一、中國古代文學史二中任選三門,外國文學史,美學,中國文化概論,紅樓夢研究、魯迅研究、20世紀歐美文學史、中國古代文論選讀、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中任選三門。
自考漢語言文學就業方向:自考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就業率高,就業待遇豐厚,學生畢業后可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工作。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關鍵詞:新課標 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現代文學作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當培養學生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把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方面加以重視,探索做好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綜合素質。這
也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的深造及今后走向社會之后的工作與個人發展。
一、做好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總體要求
首先,教師要明確自己的定位。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其核心在于尊重每一個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對文本的獨特見解。新課標還要求在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與廣度,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
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盡快完成從解析者、傳聲筒、訓導師到參與者、指導者、組織者的轉化,樹立民主意識和人本意識,提高教學的參與度,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進而培養和提高閱讀能力。
其次,要不斷創新閱讀教學方法。
一是要提倡問題式閱讀,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通過交鋒自己解決問題?!痹陂喿x教學中,教師應盡力給每一個學生創設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機會,讓學生討論、分析、交流,并在這一過程中掌握知識,這也有利于培養他們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二是要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朱光潛先生說過:“真正的文學教育不在于讀過多少書和知道一些文學上的理論和史實,而在于培養出純正的趣味。”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一個人若對某種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就會如饑似渴地去學習和掌握它。教師要善于設疑,來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與求知興趣。如在講述《項鏈》一文時,“作者為什么在小說的結尾要安排一個瑪蒂爾德與佛來思節夫人相會的場面?為什么要點明項鏈是假的這個事實?”這些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培養起閱讀的興趣。
三是要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改進教學。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提供更加直觀、多維的材料,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功能,增添學習的樂趣。如教《赤壁賦》一文時,可以提供一段以古箏與洞簫為主的背景音樂配樂誦讀,這樣使學生感到聲情并茂,如癡如醉,可以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從而清晰的理解課文,教學效果也能得到提高。
二、新課標下古代詩文閱讀教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共五冊,“閱讀鑒賞”部分79篇文章中古代文學作品達42篇,涵蓋了從先秦至清代的眾多經典之作。古代文學作品比重如此之大,可見新課程表中是十分重視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的,所以,在新課改下應高度重視古詩文閱讀的教學。
首先要從基礎知識入手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古詩文的創作年代距今久遠,漢語體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現代語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如果沒有對中國古代詩文相關知識、包括字詞、文體以及相關歷史知識的了解,很難很好地閱讀古詩文。因此,十分有必要對高中生進行有關古詩文的基礎知識教育,為他們更好地閱讀和理解古詩文打下基礎。
例如,“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第一冊)中的“唯”是句首語氣詞,表示希望;“唯大王命之”(《荊珂刺秦王》,第一冊)中的“唯”亦是此義,而不是唯一、只的意思。這與當今語境中試用的“唯”字的意思就有區別。
還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如:“宜皆降之”(《蘇武傳》,第四冊)中的“降”為使動用法,“使……投降”。如:“單于壯其節”(《蘇武傳》)中的“壯”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認為……壯”。
通假字更是古詩文閱讀中常見的一個現象,如“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詩經兩首》,第二冊)中的“匪”通“非”,“不是”的意思。如果不了解這種通假情況,把“匪”理解為“土匪”,無疑與作者本意有很大的偏離。
其次,要向學生傳授古代文體的知識。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不同文體的古文,如論、序、表、傳、記、賦、詩、詞等。學生如果能對相關文體及一般何種情況下使用此類文體有明晰的把握,對于正確理解作者的本意,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傳達的思想,也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向學生傳授此類知識,這也有利于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對于其日后的進一步學習和發展較為有利。
三、新課標下現代文學作品閱讀教學
現代文學作品是高中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主要素材。尤其是現代文學作品是在現代社會環境中創作的,與人們的生活更加貼近,也更加反映現代社會面貌,在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方面更具有現實性。因此,應該重視現代文學作品在高中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做好現代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
首先,要提倡對文學作品的多元解讀。與古代文學作品不同,現代文學作品的產生時間較為晚近,對作品的意蘊往往還沒有形成共識。而且,現代社會本來就是一個多元的社會,特別是對青少年來講,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重視他們的觀點和想法也是新課標的一個核心要求。
其次,要重視對人物的多維分析。任務是文學作品中反映作者寫作意圖的重要組成要素,通過分析任務的語言、行為,我們可以總結出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因此,在對現代文學作品的人物進行分析時要注意多維分析,才能全面把握人物,理解作品。
例如《雷雨》中的周樸園這個人物,以往的分析往往是批判他的兇殘和虛偽,其實我們也應該看到。但是,從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中,是可以看到真誠的,包括對年輕時浪漫的留戀,也有遺棄魯侍萍的歉疚,還有良心對于犯罪的譴責。說明,他本人在心底依然有未泯的人性和良知存在,這也反映了人性的復雜性。特別是現代社會,學生思想也日益多元,對待人物,這種多維的理解人物的方法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總之,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所在,也是事關學生今后繼續深造和個人發展的重要關鍵。新課標對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要始終把握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這個根本標準,探討做好語文閱讀教學的模式和方法,進一步做好高中語文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
篇9
中國傳統的文學教育,歷代有不同的特點。先秦諸子的學術傳授中蘊涵著文學教育的成分。兩漢時期,太學的教學中文學教育作為經學教育的附屬物而存在。魏晉六朝,文學教育存在于貴族文學團體內部以及家族成員的創作、品賞、評論中,文學的審美教育功能受到重視。唐宋時期,科舉制度促進了文學的興盛,文學教育得以發展。元明清時期,不管是各級官學、書院,還是民間的義學、私塾,文學教育大都服從科舉考試的需要。雖然中央與地方、都邑與鄉村、廟堂與民間各有不同,地域的發展也具有不均衡性。但是,從總體上看,政治倫理色彩與大的文化教育理念、教學內容上的經學中心與廣義的文學觀念相關聯,是傳統文學教育的主要特色。
到了清代,科舉制度的弊端越來越凸顯。王士禎曾記載進士不讀《史記》的怪事:某一前輩老甲科見一孩童讀《史記》,問知作者是司馬遷,竟問“渠是某科進士”。事或夸大,但是也能說明問題??婆e考試講求以八股文體作文章,文章題目從四書中來,因此文學教育的功利色彩極強,一些讀書人甚至缺乏基本的文化常識。清末,從開始,經歷運動、第二次、、、、八國聯軍侵華,可謂內憂外患。面臨這一“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有識之士進行了、等尋找出路的努力,促成了教育方面的變革。為培養操辦實際事務所需要的人才,洋務派開辦了新式學堂,特別注重外語、軍事和專業技能教育。1862年創辦的,主要開設外語、天文、科技等課程。維新運動時期,康有為、梁啟超等對八股取士制度進行了激烈的批判。1898年梁啟超草擬的《京師大學堂章程》得到光緒皇帝的批準,這一章程初步建立了分科教學的體系。1901年,清政府頒布詔書,鼓勵各地設立學堂。1902年由管學大臣張百熙擬定的《欽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頒布,對學堂的目標、年限、課程設置等制定了規范。1903年,張之洞、上書,提出廢除科舉制。張之洞會同張百熙、榮慶等人,在壬寅學制的基礎上進行修訂,形成《奏定學堂章程》,亦稱癸卯學制,這一學制得到光緒皇帝批準并在全國推行。隨著各地學堂的開辦,1905年清政府最終廢除了科舉制。
二、古代文學教育的轉型
(一)古代文學教育地位的變化
癸卯學制對學堂的招生、課程設置、考試等都進行了詳盡的規定,將教育分為普通教育、師范教育、實業教育三類,又按程度高低將整個教育過程分為三段七級:一是初等教育(含蒙養院、初等小學堂、高等小學堂),二是中等教育(中學堂),三是高等教育(高等學堂、分科大學及大學選科、通儒院)。蒙養院教學內容中的“歌謠”一條,初等小學堂教授科目中的“中國文字”,高等小學堂、中學堂及高等學堂教授科目中的“中國文學”,均與文學教育有關。高等學堂按照學生日后預備入學的方向,將學科分為三類,中國文學屬于三類共有的必修內容。大學堂中,文學科大學分為9門,其中“中國文學門”的主課有理論性質的“文學研究法”,還有“說文學”“音韻學”等專門學問,另有“歷代文章流別”“古人論文要言”,相當于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史課程,還有“周秦至今文章名家”“周秦傳記雜史周秦諸子補助課”“四庫集部提要”,以及中國及西方的歷史、外國科學史、外語等相關內容?!把芯课膶W之要義”共41則,對授課內容作出了細致規定。由于中國古代傳統中沒有純文學的觀念,文學教育往往附屬于經學、史學等,明清時期更成為科舉考試的工具。癸卯學制第一次從制度上將“中國文學”與“讀經講經”并列,作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中一門獨立的學科,大學文學科還設立了“中國文學門”,這是我國中小學開設“國語”“國文”“語文”課、大學開設“中國語言文學系”的開端。然而,古代文學教育獲得地位并非順理成章,而是來之不易的。癸卯學制的主要起草者張之洞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本就以提倡實學著稱。加上清末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迫切的富國強民愿望彌漫朝野,在這種救亡壓倒一切的語境下,出于經世致用的需求,科學被賦予崇高的地位,文學則無容身之處。但是癸卯學制參照日本學制,而日本又是學習西方的,不管西方還是日本,學制中都存在文學這一學科。
也許正是基于此,中國文學終于擠進了新教育體系中。在這種功利主義的傾向下,傳統文學教育必須證明自己“有用”,才能被社會接納。癸卯學制的綱領性文件《學務綱要》中專門有一條指導意見:“學堂不得廢棄中國文辭,煞費苦心地為中國文辭找出了存在的合理性。首先,中國的經書,“即是中國之宗教”,如果不讀經書,那么就失去立國之本,“安有富強之望乎?”這樣的解釋巧妙地將儒家經典與外國的宗教比較,又將讀經與民眾追求國家富強的訴求聯系在一起,賦予了讀經令人信服的意義。這樣一來,學習中國文辭自然也就有了價值與意義。按照“中小學堂,宜注重讀經,以存圣教”的精神,“讀經講經”一科在初等小學堂、高等小學堂和中學堂的課時設置中,分別占周課時的五分之二、三分之一、四分之三。其次,中國文辭還有一個重要的現實作用,那就是寫奏議、書札等實用文章。與之相應,在各級學堂具體的授課內容中,也一再強調學習中國文辭“以備應世達意之用”“適于實用”。這里并沒有提到對科舉的作用,應該是廢除科舉制醞釀已久,因為第二年也就是1905年就正式下詔實施了。這樣古代文學教育實際上陷入了某種尷尬的處境中。文學被正式立為一科,第二年科舉制又被廢除了,擺脫了桎梏的文學教育本該獲得自由。但其賴以論證自身存在合理性的理由,恰恰是對經學的助益。也就是說,古代文學教育以喪失獨立性為代價,得到了獨立的地位。而廢除科舉制,固然打碎了文學教育的桎梏,卻也部分消除了文學教育存在的依據。實用的文體,雖然是傳統文學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往往缺乏文學性。一味追求實用,文學教育將走向偏狹。等到十余年后文化精英大力推行言文一致的白話文,連“奏議、公牘、書札、記事”也開始使用現代漢語,慢慢和古代文學脫離了關系。這時候連實用性的理由也變得不能服人了。再后來“人格教育”“美育”等教育思想興起,由于古代文學被視為舊思想的載體,這些任務自然又落在了白話新文學上了。概言之,中國文學自癸卯學制以來,固然得以被專門列為一門學科,但是中國古代文學教育由于長期受制于實用主義的功利化思想,教育的審美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這一問題一直延續至今。
(二)古代文學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式的根本變革
培養寫作者是傳統文學教育訓練的主要目的之一,也就是說訓練的內容除了閱讀,還有實踐性創作。授受的雙方一般都參與文學的創作,所以文學是動態的,作品是不斷累積的,既包括過去的文學,也包括現在的文學。癸卯學制中雖然有寫作一項,但是已經不再那么強調了。大學堂的課上也不進行傳統的詩賦訓練,中小學堂更是有“學堂內萬不宜作詩,以免多占時刻”的規定。1905年為保證學堂的發展而廢除科舉制后,以文言文或古白話為創作語言的傳統寫作方式失去地位,隨著白話文運動興起,逐漸被現代白話文寫作取代。這意味著,古代文學教育不再是從古至今的文學教育,而是“古代的文學”的教育?!艾F代文學教育”“當代文學教育”等也先后從文學教育中分離出來,成為與古代文學教育并立的門類。古代文學教育的目的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培養寫作者已不再是主要目的,培養學術研究者以及提升普通接受者的文學素養成為最重要的任務。這樣一來,授受雙方往往缺乏相關的寫作經驗,并且隨著古今語言文字的演變,普通民眾與古代文學作品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嚴重。因此,古代文學研究和教育也面臨脫離現實需求、成為少數研究者群體內部的話語游戲的危險。
從內容看,古代文學教育也有重大變化。癸卯學制中大學堂“中國文學門”的“中國文學研究法”稱“務當于有關今日實用之文學加意考求”,對“歷代文章流別”指出以仿照日本的《中國文學史》,編纂講義授課。1904年,時任京師大學堂國文教習的林傳甲,將為授課需要而編寫的講義以“中國文學史”為題刊行,這是“第一本中國文學史”。林傳甲在卷首題記中表示“將仿日本笹川種郎《中國文學史》之意以成書”,又說“查《大學堂章程》中國文學專門科目所列研究文學眾義,大端畢備,即取以為講義目次”??梢?,此書一則受國外文學史編寫的啟發,二則忠實貫徹了癸卯學制的要求。林著文學史分16篇,目次與癸卯學制的“研究文學之要義”的前16條完全一致。此后出現的一系列文學史教材,大抵也都是基于高等學府中的教學需要而編寫。這意味著從傳統的文學選本到系統的文學史著作,教材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與以前強調實踐的教學方法不同,新的教學方法似乎更側重知識的系統傳授,這也適合現代學校的課堂教學。雖然初等和高等教育不以系統的文學史為授課內容,而是選擇“雅正鏗鏘”“有益風化”的詩歌等。但是,癸卯學制規定中小學堂教學方法“以講解為最要”,特別提出對記性太差無法背誦的學生,“若強責背誦,必傷腦力,不可不慎”,又規定中小學堂讀古詩歌“遇閑暇放學時,即令其吟誦,以養其性情,且舒其肺氣”。這實際上也就規定了課堂教學以講解為主的方式,明顯不同于傳統官學和書院“執經叩問”的發問答疑式、私塾的誦讀玩味式、家庭教育的互相啟發式這些非系統性的教學方式。
三、癸卯學制對古代文學教育的影響
(一)古代文學教育的西化與現代性問題
癸卯學制從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中體西用色彩,是中國儒家思想和外國教育制度的結合體。這一學制是學習日本的結果。日本學習西學大有成就,其文化又與中國接近,加上路途不遠,往來相對容易,所以考察日本成為當時的潮流。張百熙擬定壬寅學制前曾派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前往日本考察,張之洞也在1901年12月派羅振玉等人去日本考察。這些人的調查訪問及對日本學制相關資料的編譯,為后來癸卯學制的擬定打下了基礎。日本學習西方思想的同時能保存自己的思想傳統,這一點正符合中體西用的觀念,是理想的學習對象。學習的結果是癸卯學制以儒家思想為不可變的根本,其中又特別重視宋儒理學。另外,只設外國文學,不設外國哲學。王國維1906年在《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后》中對此提出批評:“其根本之誤何在?曰在缺哲學一科而已?!彼鲝垙恼軐W意義上而非僅從道德倫理方面研究理學,指出哲學、美學與文學的關聯,并且主張開設印度哲學和西洋哲學課程。癸卯學制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對自己本民族文化作何處理的問題。無疑,制定者對于西方思想帶有某種疑慮,竭力維護傳統思想的統治地位。但是從學習西方的技術,到學習西方的制度,再到利用西方的思想否定自我的傳統,近現代文化史上的這一出戲已經拉開序幕。對于中西文化的爭辯及文化認同的問題,余英時在《越過文化認同的危機》中指出,現代西方已經成為“普遍的現代性”的象征,于是現代化往往也就意味著西化。在古代文學教育中,采用的教材、使用的研究理論,乃至教學方法都曾有過西化的傾向。
時至今日,在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和教育中,如何做到既吸納其他民族優秀文化又不失落本民族文化傳統,仍舊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與中西學術思想沖突問題同時浮現的還有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思想沖突的問題,只不過在癸卯學制頒布之時,還沒有發展到后來尖銳對立的程度。所以這一學制規定僅限于“習通行之官話”,練習寫作時“愿習散體、駢體,可聽其自便”,不過“不宜太數”,詩賦“聽學者自為之,學堂勿庸課習”。當然,這里的寫作指的是文言文寫作。后來,隨著白話文運動興起,中國文學科目中,文言文和現代文的沖突日益激烈。以1906年籌建的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即后來的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為例,一開始的中國文學課是按照癸卯學制的要求。1915年,校長經亨頤實行改革,推行白話文教育,編寫國文課本,收入大量時文,以白話文承載現代社會倫理與經世致用之說,以貫徹他的“人格教育”理論。這種現象是普遍的。文學教育的內部,現在我們稱之為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的兩部分力量的消長,以及古代文學教育內部,傳統思維和現代思維之間的沖突,也一直都存在。
(二)古代文學教育的均衡發展問題
傳統的文學教育中,資源的配置相對均衡。特別是科舉制度完善以后,從蒙學到太學,講授的內容是相通的。鄉村的社學、義學、私塾起著輔助各級官學的作用。在士大夫家庭內部互相切磋的文學活動中,文學的審美教育得以進行。像《紅樓夢》中所寫的結詩社的情形,以及香菱學詩的經歷,是有現實基礎的。這樣,各個層次的文學教育形成穩定的結構,締造了一個延續不斷的文學教育傳統。癸卯學制的頒布以及繼而廢科舉的舉措,打破了這種相對均衡的狀態。首先,新式學堂雖然大量涌現,但是這些新式學堂往往在都市,加上學費昂貴,鄉村的大批寒門弟子實際上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文學教育在鄉村自然也面臨著這樣的斷層,詩書傳家的家庭教育傳統,以及苦讀詩書博取功名的文學教育模式,都在新的歷史時期難以為繼。其次,癸卯學制對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的“中國文學”一科的教學,有較明確的分工規定。這開啟了后世語言、文學分科的論爭,也開啟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之爭。癸卯學制規定初等小學堂教授科目有8種,第三種為“中國文字”?!爸袊淖帧币豢频摹敖逃x”是識字以利于讀書,能夠用“俗語”表達自己的意思,能夠寫“日用簡短書信”,其最終指向是“供謀生應世之要需”。而高等小學堂的“中國文學”一科內容是“讀古文,使以俗話翻文話”“習楷書”“習官話”。對照可知,這其實是“中國文字”科的延續。中學堂雖也有講授“文章流別、文風盛衰之要略”的要求,但僅僅是出于作文的需要,重點還在于識字、寫字等語言文字的訓練。從癸卯學制對中小學堂“中國文學”的學科描述來看,顯然是側重語言知識。
這樣一來,語文就變成了實用的工具,其人文價值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對大學的古代文學教育并沒有產生很大影響,大學可以通過語言和文學的分學科教學,使兩者各司其責。實際上中學也曾經做過類似的嘗試。20世紀50年代,關于語言與文學關系的討論成為語文教育的熱點問題。討論的結果是模仿蘇聯教育,實行漢語和文學分科。1956年4月2日,教育部發出通知,將中學、中等師范學校的語文分漢語、文學兩科教學,于1957年秋季統一實施。然而僅僅半年后,1958年3月,中央宣傳部宣布取消分科教學,將漢語、文學合并,成為語文科。這樣一來,語文就必須要面臨語言與文學兩方面的問題。語言教學側重于工具性,文學教學側重于人文性。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學語文教學界進行了激烈的人文性與工具性之爭,其開端其實在于癸卯學制最初的分工,是50年代分科討論的進一步深化。這一論爭的結果是,教育部于2001年出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延續了這一說法。對比1986年版《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語文是從事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的說法,“人文性”顯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篇10
2016年4月上海自考科目安排表(第二周)
時間
學校、專業
2016年4月16日(星期六)
2016年4月17日(星期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華東師范大學
漢語言文學專業
C050114(基礎科段)
*(00024)普通邏輯
*(00429)教育學(一)
*(00535)現代漢語
*(00018)計算機應用基礎
*(00530)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
*(00031)心理學
*(00506)寫作(一)
*(0053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
漢語言文學專業
C050105(本科段)
*(00037)美學
(08940)西方現代派文學
*(00538)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0015)英語(二)
*(00537)中國現代文學史
公共關系專業
A050303(專科)
*(00058)市場營銷學
*(00642)傳播學概論
*(00633)新聞學概論
*(00018)計算機應用基礎
*(00107)現代管理學
*(00645)公共關系策劃
*(04729)大學語文
公共關系專業
B050309(獨立本科段)
*(00318)公共政策
*(03298)創新思維理論與方法
*(03297)企業文化
*(03292)公共關系口才
*(03293)現代談判學
*(00015)英語(二)
*(00152)組織行為學
*(03294)公共關系案例
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商務方向)
A020109(專科)
*(00091)國際商法
*(00018)計算機應用基礎
*(00089)國際貿易
*(00041)基礎會計學
*(04729)大學語文
(07750)國際投資學
經濟學專業
B020115(獨立本科段)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39)西方經濟學
*(00141)發展經濟學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15)英語(二)
*(00060)財政學
*(00140)國際經濟學
電子商務專業
A020215(專科)
*(00893)市場信息學
*(00892)商務交流(二)
*(00898)互聯網軟件應用與開發
*(00041)基礎會計學
*(00900)網頁設計與制作
*(00889)經濟學(二)
*(00902)電子商務案例分析
電子商務專業
B020216(獨立本科段)
*(00911)互聯網數據庫
*(00996)電子商務法概論
*(00908)網絡營銷與策劃
*(00994)數量方法(二)
*(00015)英語(二)
*(00913)電子商務與金融
學前教育專業
B040102(獨立本科段)
*(00024)普通邏輯
*(00398)學前教育原理
*(00465)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402)學前教育史
*(00882)學前教育心理學
*(00015)英語(二)
心理健康教育專業
A040109(??疲?/p>
*(05615)心理健康教育概論
*(05618)青少年心理衛生
*(00031)心理學
*(04729)大學語文
心理健康教育專業
B040110(獨立本科段)
*(05626)變態心理學(一)
*(00465)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5622)臨床心理學
*(00015)英語(二)
*(02899)生理學
文化產業專業
B020155(獨立本科段)
*(00642)傳播學概論
*(04121)中國文化導論
*(04124)文化經濟學
*(00015)英語(二)
(04125)文化產業創意與策劃
上海外國語大學
英語語言文學專業
C050207(基礎科段)
*(00595)英語閱讀(一)
*(00794)綜合英語(一)
*(00522)英語國家概況
*(04729)大學語文
*(00795)綜合英語(二)
英語語言文學專業
C050201(本科段)
*(00087)英語翻譯
*(00429)教育學(一)(見說明4)
*(00831)英語語法
*(00832)英語詞匯學
*(00604)英美文學選讀
日語專業
C050208(基礎科段)
(00605)基礎日語(一)
(00607)日語語法
(09099)日語翻譯(一)
*(04729)大學語文
日語專業
C050202(本科段)
(00609)高級日語(一)
*(00535)現代漢語
(06042)日語寫作
上海財經大學
會計專業
A020203(專科)
*(00157)管理會計(一)
*(00018)計算機應用基礎
*(00146)中國稅制
*(00041)基礎會計學
*(00155)中級財務會計
*(04729)大學語文
*(00060)財政學
*(00144)企業管理概論
會計專業
B020204(獨立本科段)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058)市場營銷學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160)審計學
*(00015)英語(二)
*(00158)資產評估
市場營銷專業
B020208(獨立本科段)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85)商品流通概論
*(00179)談判與推銷技巧(J)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178)市場調查與預測(J)
*(00184)市場營銷策劃
*(00015)英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