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經濟情況范文

時間:2023-08-28 17:04: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內經濟情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國內經濟情況

篇1

張浩吉/ 廣東省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豬瘟(Hog Cholera,HC 或ClassicalSwineFever,CSF) 是由黃病毒科、瘟病毒屬成員之一的豬瘟病毒(Hog Cholera Virus,HCV或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 引起豬的一種高度接觸傳染性病毒病,是嚴重危害國內外養豬業的最主要的烈性傳染病之一。國際獸疫局(OIE) 將CSF 列為A 類16 種法定傳染病之一,在我國也被列為一類傳染病。近些年來,我國的豬瘟流行特點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典型豬瘟的大流行得到較好控制之后,慢性豬瘟、溫和型、繁殖障礙型和亞臨床型豬瘟在許多地區的規模化豬場時有發生,其癥狀也容易與其他豬病混淆。尤其是由母豬持續性感染造成的繁殖障礙以及仔豬先天感染導致的免疫耐受現象越來越普遍,這些持續帶毒豬成為了豬場主要的傳染源,為豬瘟和其它疾病的防控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本文介紹了當前我國豬瘟流行的新特點,并從理論和實踐方面總結了我國現階段豬瘟防控與凈化的技術要點。

一、豬瘟流行的歷史與危害性

豬瘟歷史悠久,1833 年首先出現于美國的俄亥俄州,1903 年證明病原體是病毒。該病廣泛分布于亞洲、歐洲、南美洲的大部分養豬國家。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 在2000 年至2012 年的豬瘟(CSF) 在全球的流行報告顯示,CSF 主要在中南美洲、亞洲和歐洲三大區域流行,全球CSF 的流行情況較穩定。但從2005 年開始有報道在非洲南部CSF也多次發生。

豬瘟在我國何時開始流行沒有明確記載,據1935 年的豬瘟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當時我國絕大部分省區都有豬瘟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十分嚴重。解放初期豬瘟仍然廣泛流行于我國農村。我國于1954 年由中國獸藥監察所研制出的豬瘟兔化弱毒(Hog cholera lapinized virus,HCLV) 疫苗被公認為是安全有效的活疫苗,具備免疫原性強、遺傳性穩定、無殘余毒力、對懷孕豬和乳豬安全等特點,為成功控制我國豬瘟大規模流行以及為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豬瘟的根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根據我國農業部《獸醫公報》中豬瘟疫情數據,匯總2001 年1 月到2010 年12 月10 年間我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豬瘟月新發生次數,統計發現在此期間豬瘟共發生6 052次、163 年次和1 181 月次。根據豬瘟發病月次和發病次數地理分布,可將我國豬瘟分為3 個主要地區:豬瘟無疫區、豬瘟疫情穩定區和豬瘟重災區。其中以北方幾個省份為豬瘟無疫區,共有5 個省;中東部和西部為豬瘟疫情穩定區,這個地區豬瘟發生較少,且在2009-2010年期間幾乎無豬瘟發生;以南部沿海省份為豬瘟重災區,其中以福建、廣東、廣西和貴州最為嚴重。目前我國的生豬飼養量占全球比例接近70%,豬肉消費占國內肉類消費60%,是生豬生產、飼養與消費大國,豬瘟等動物疫病一直是阻礙我國養豬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百億元。

二、豬瘟病毒的生物學特性

CSFV 是一種RNA 病毒,屬黃病毒科、癍病毒屬。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CSFV 目前一個血清型,但不同病毒株之間存在著抗原性的差異。強毒株引起急性、致死性感染;中等毒力株引起亞急性或慢性感染,以死亡或康復告終;低毒株引起溫和型和無癥狀持續性感染,以繁殖障礙,胚胎和仔豬受害為特征。CSFV可在豬的腎、淋巴結、白細胞、骨髓、細胞內培養生長,不引起細胞病變。病毒對干燥及腐敗較為敏感,但對熱的抵抗力較強,78℃ l h 才可致死,低溫也能長期保持病毒活力,如在冰凍豬肉內能生存幾星期至幾個月。CSFV 對2% NaOH、氯制劑和復合醛等消毒藥敏感。

病豬和帶毒豬是主要的傳染源,病豬或帶毒豬通過口、鼻、淚腺分泌物、尿液、糞便排毒。慢性感染豬不斷排毒或間歇排毒,易感豬與病豬的直接接觸是本病傳播的主要方式。研究證實,CSFV 低毒力毒株感染妊娠母豬時,可使母豬持續帶毒500 d 以上,這些持續帶毒豬的存在,形成了豬瘟常發地區和豬瘟常發豬場,成為豬群中CSFV 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的根源。持續帶毒母豬所產仔豬CSFV 的帶毒陽性率達50% ~ 100%,多為死胎或產弱仔。帶毒種公豬通過可將病毒傳播給母豬造成胎兒感染。經胎盤感染CSFV 的仔豬,可導致先天性免疫耐受,即使通過吃初乳和豬瘟疫苗接種也不能使帶毒仔豬產生免疫保護力。

國際上將CSFV 分為3 個基因群(I 群、II 群和III 群),10 個基因亞群(1.1、1.2、1.3、2.1、2.2、2.3、3.1、3.2、3.3 和3.4)。近年來,國內對CSFV 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流行的CSFV 基因型也在發生重大變化,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等單位經對1979-2008 年間我國近60 個地區豬場獲得的400 多份CSFV 樣品的基因序列測定比較發現,目前我國流行的CSFV 基因型主要為基因II 群,占74.66%,基因I 群只占25.34%。王琴等采用CSFV 強弱毒鑒別MAb 通過ELISA方法對我國流行的29 株分離株進行抗原反應性研究,結果顯示針對弱毒株的Mab 除3 株為陽性外,其余均為陰性;而這些分離株可以被強毒MAb 分為強反應和弱反應兩組,顯示我國豬瘟病毒的流行毒株的抗原性有一定差異。而我國的豬瘟兔化弱毒疫苗株為基因I 群,值得慶幸的是我國培養的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對目前我國流行的所有基因型豬瘟野毒均能提供良好的免疫保護。

三、當前我國豬瘟的流行特點

( 一)流行范圍廣,但流行規模小,呈散發流行

我國自2007 年實行CSF 強制免疫政策后,CSF 在我國的大規模暴發流行得到控制,這與我國CSF免疫的范圍廣、密度高、強度大密切相關,大規模免疫接種使豬群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保護率,但是在缺乏有效運輸與市場檢疫情況下仔豬的頻繁交易和流動也導致了CSF的流行范圍更廣。雖然流行的范圍廣,但流行規模較小、疫區顯著減少、影響程度較輕、季節性不明顯,但這種散發流行見于全國各地。

( 二)豬發病日齡趨小,亞臨床型持續感染現象嚴重

據調查發現,目前我國79% 的CSF 發病豬群多在90 日齡以下,特別是2 ~ 10 日齡的哺乳仔豬和斷奶至60 日齡的保育豬發病最多見,而成年豬(育肥豬和種豬)發病較少,癥狀不明顯,但CSFV 持續感染嚴重。豬發生持續性感染后,CSFV 可在豬體內存活數月甚至終生,可持續向外排毒,但不表現臨床癥狀,是引起CSF 流行最不易被發現和最危險的傳染源。

亞臨床型無癥狀的持續感染現象多發生于仔豬,母豬感染也可表現亞臨床型,但在母豬會進一步發展為繁殖障礙型。剖檢亞臨床型病者,一般無明顯的病變,常見的是胸腺萎縮和淋巴結腫大。

( 三)非典型豬瘟是當前的主要表現形式

近年來,CSF 在流行過程中毒力發生變化,低毒力的CSFV 進入豬體內,導致了非典型性的溫和型豬瘟的出現,發病豬癥狀顯著減輕,發病率、病死率比CSF 低,且多呈散發或局部地區的少數養豬場發生,流行速度緩慢。

這種非典型的溫和型在大、小豬均可發病,但以乳豬為多。本病特點是病勢緩慢,病性溫和,病變局限,病程延長。病豬表現鼻干、口渴、減食、尿黃、消瘦、體溫升高。病豬長期便秘,糞如干球狀,常混有血液、粘液或白色脫落的假膜,個別病例于后期出現下痢。部份病豬于四肢下部及腹下呈現淤血紫斑。中、大豬多能自愈,病死率低;但幼齡乳豬有較高的病死率,約30%~ 50%。

非典型的溫和型豬瘟的病變是扁桃體有壞死或潰瘍。胃底區常有片狀充血、出血。回盲瓣附近可見潰瘍雛形,病久者演變為鈕扣狀潰瘍。膽囊腫脹,膽汁濃稠,粘膜充血、出血或潰瘍。脾臟常見邊緣出血性梗塞。部份病例的腎臟、膀胱也呈現出血點。小豬常見肋骨與肋軟骨連接處出現黃色輕度鈣化線。

( 四)妊娠母豬帶毒綜合征(繁殖障礙型)危害嚴重

帶毒母豬綜合征是指妊娠母豬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CSFV 后引起的潛伏性感染,帶毒母豬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但CSFV 能通過胎盤屏障垂直傳播給胎兒,導致出現流產、早產、死胎或木乃伊胎,母豬不或不孕等。垂直傳播率高達45% ~ 100%,產下的仔豬貌似健康,實際上仔豬將長期帶毒。帶毒仔豬無論是吃初乳還是進行疫苗免疫,體內的CSFV 均無法消除,且仔豬易發病死亡或免疫失敗。仔豬體內的病毒長期存在并不斷向外界排毒,造成水平傳播。

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在規模化豬場反復交替進行,可致CSFV 在豬場內惡性循環,即無臨床癥狀的持續感染帶毒母豬一胎盤垂直感染一母豬繁殖障礙一仔豬帶毒—無臨床癥狀的持續感染帶毒后備母豬一無臨床癥狀的持續感染帶毒母豬,這種帶毒現象是導致我國CSF 長期持續存在和散發流行的主要原因。

( 五)混合感染現象嚴重

臨床上,豬瘟與其它病毒病、細菌病等混合感染的現象較為普遍。如豬瘟與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PRRSV)、豬偽狂犬病毒(PRV)、豬圓環病毒(PCV-2)、豬流感病毒(SIV) 等病毒性疾病的混合感染;尤其近幾年飼料霉變的影響,誘導豬瘟免疫抑制,導致豬瘟散發;豬瘟與鏈球菌、沙門氏菌病、豬肺疫等細菌性疾病混合感染;因此混合感染是導致豬群發病嚴重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在控制豬瘟時要注意對并發病的預防和控制。

四、造成豬瘟流行的原因分析

(一)對豬瘟防控的重視程度不夠目前, 雖然我國已經實施了CSF 疫苗強制免疫政策,大部分地區的豬場均進行了豬瘟計劃免疫,但仍然有一些地區或有些人對豬瘟的防控不夠重視,對豬瘟的危害性認識不夠,認為沒有大規模流行就萬事大吉了,思想松懈,防疫措施執行不到位,飼養管理理念跟不上,導致豬瘟在某些地區或某些豬場時有發生。

( 二)疫苗質量不高或運輸保存不當

目前市場上的豬瘟疫苗種類多,疫苗質量參差不齊、注射劑量不足或運輸保存不當都可以影響豬瘟的免疫效果。不同的疫苗生產工藝不同,生產出的疫苗質量也有很大不同。根據疫苗病毒含量,決定免疫劑量,一般普通細胞苗都需要加倍到4 ~ 6 倍免疫,成兔脾淋苗需要2 頭份,豬瘟活疫苗(傳代細胞源)使用1 頭份。

疫苗運輸和保存對疫苗品質影響很大,豬瘟弱毒疫苗需要在-15℃條件下保存、運輸,并嚴禁反復凍融。豬瘟疫苗-15℃條件下保存有效期為1 年;0℃~ 8℃冷暗干燥處保存有效期為6 個月;8℃~ 25℃條件下保存有效期為10 d。保存使用過程中條件不合格都會影響疫苗效果。

( 三)免疫程序不合理

疫苗免疫比較混亂,沒有科學合理地制定免疫程序,導致豬瘟免疫效果不好。在生產實踐中,豬瘟的免疫必須依據豬體的抗體變化規律實施免疫,母源抗體水平的高低和豬體持續帶毒情況都會干擾疫苗的免疫效果。但實際上很多養豬企業并沒有認真的考慮這些因素,盲目制定免疫程序。

( 四)豬瘟低毒力毒株的持續感染在國內很多豬場的種豬群中,母豬帶毒但不表現癥狀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有些豬群的帶毒比例很高,甚至達到了30%。這些帶毒母豬外表正常,但是豬瘟病毒可以通過胎盤感染仔豬,導致帶毒母豬生下的仔豬帶毒率高達100%。因此,帶毒母豬生下的仔豬由于在胎盤內接觸豬瘟野毒,從而對豬瘟病毒產生先天性免疫耐受。此類仔豬免疫疫苗后不能產生有效的豬瘟抗體,甚至會因為免疫豬瘟造成應激而發生其他疾病。國外試驗也證實,先使豬感染野毒,在1、2 和4 d 后再免疫C 株疫苗,不能起到任何的保護作用。因此,要想控制好豬瘟必須先從種豬著手,要密切監測種豬群的帶毒情況。

( 五)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響

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PRRSV)、豬偽狂犬病毒(PRV)、豬圓環病毒(PCV-2) 等病毒的感染或霉菌毒素中毒,都可以抑制了機體的免疫應答能力,造成豬瘟免疫水平低下。PRRSV 所引起的最顯著病理變化是嚴重損傷肺泡巨噬細胞,造成其大量破壞,并伴有循環淋巴細胞及黏膜纖毛清除系統的破壞,可以抑制機體的免疫應答能力,造成對豬瘟疫苗的免疫應答能力下降。S.Suradhat 等試驗證實感染PRRSV 后免疫豬瘟疫苗,不能抵抗豬瘟強毒的攻擊,而未感染PRRSV的對照豬則可以抵抗。當發生多病原的同時感染,機體抵抗力和免疫應答能力勢必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豬瘟的免疫效果。

五、豬瘟凈化技術

近些年來,豬瘟在亞洲、歐洲、南美洲等地區呈現復發的趨勢,一些宣布已消滅豬瘟的國家( 如法國、荷蘭、德國、比利時等)又見豬瘟復發的報道。并且豬瘟的流行趨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地區典型豬瘟和非典型豬瘟共存,隱性感染和持續感染并現,且免疫失敗的現象時有發生,這種新的流行形式給全世界養豬業帶來了新的威脅。在我國不同地區的養殖水平和養殖模式不同,尤其在中小型養殖場和散養戶,豬瘟的防控與凈化面臨巨大的挑戰。

豬瘟凈化方案的成功實施和凈化結果的維持是建立在:(1) 敏感、特異的豬瘟檢測方法;(2) 穩定、高效的豬瘟疫苗和合理的免疫程序;(3)切實可行且長期堅持的衛生防疫制度和規范的飼養管理體系。

( 一)豬瘟檢測方法

豬瘟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可以分為抗體檢測和抗原檢測兩大類。抗體檢測是疫苗免疫效果評價的主要方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簡稱ELISA) 以其操作簡便、敏感、檢測樣本量大等優點成為最主要手抗體檢測方法。目前使用的抗體間接ELISA 方法和抗體阻斷ELISA 檢測方法,適用于田間大規模免疫抗體水平普查,商品豬場免疫效果評價和不同免疫水平豬群的分群。其它的抗體檢測方法包括間接血凝試驗、瓊脂擴散試驗、免疫膠體金快速檢測試驗等。

抗原檢測方法主要有免疫熒光試驗(FA) 和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免疫熒光試驗是最常用的豬瘟抗原檢測方法,用脾、腎、淋巴結、扁桃體制備冰凍切片或抹片,經熒光抗體染色后檢測抗原,該方法的首選病料是扁桃體,因為扁桃體是豬瘟病毒最早的增殖部位。RT-PCR 檢測方法目前也已經廣泛用于豬瘟病毒的實驗室檢測,包括常規RT-PCR、套式RT-PCR、熒光定量RT-PCR(Real-timeRTPCR)。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和軍事獸醫研究所研制的通用熒光RT-PCR試劑盒,為非典型、溫和型及持續感染CSFV 的檢測提供一個快速、敏感、準確的方法,是適用于種豬凈化的可靠手段。另據報道,套式RT-PCR( 巢式PCR),其敏感性比普通RT-PCR 高出100 倍,而且特異性很高,應用前景廣闊。

( 二)豬瘟疫苗和免疫程序1. 豬瘟疫苗。

現有國內市場上主要有三種豬瘟弱毒疫苗,即豬瘟牛原代細胞疫苗(原代細胞苗)、豬瘟兔脾淋組織疫苗(脾淋組織苗)和豬瘟豬傳代細胞苗(傳代細胞苗)。三類疫苗使用的豬瘟疫苗種毒均為豬瘟兔化弱毒疫苗C 株,該疫苗免疫接種豬可完全有效地抵抗各種我國流行的不同基因亞群豬瘟野毒株的攻擊。三類疫苗區別主要在種毒的培養繁殖系統上,成兔脾淋苗使用成年新西蘭大耳白兔增殖豬瘟疫苗種毒;牛細胞苗使用犢牛細胞增殖;而豬瘟傳代細胞苗使用豬源傳代細胞系增殖。

豬瘟疫苗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工藝不過關和疫苗生產的原材料質量存在問題,導致豬瘟細胞疫苗病毒滴度不高和BVDV(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污染。和歐洲等發達國家豬瘟疫苗質量標準相比,我國豬瘟疫苗原有質量標準只有歐盟標準的約1/4。因此,疫苗品質是有效預防控制豬瘟的關鍵,要選擇正規生產廠家,相對穩定的產品。

2. 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的制定與豬群的帶毒情況、疫苗種類和飼養管理模式有關。種豬群作為免疫重點,通過監測種豬體內抗體的變化,當抗體保護率水平在70% 以下時,種豬群進行免疫;仔豬通過初乳獲得了母源抗體,母源抗體在早期對初生仔豬有保護作用,通過仔豬體內母源抗體的監測確定首免日齡,按照同樣的原則制定二免、三免時間。參考的免疫程序:豬瘟陰性場:公母豬按一年三次普免豬瘟疫苗2 頭份/頭;仔豬在21 日齡接種豬瘟疫苗1頭份/ 頭,隨后在60、100 日齡分別接種豬瘟疫苗1.5 頭份/ 頭。豬瘟陽性場:公母豬按一年三次普免豬瘟疫苗2 頭份/ 頭;新生仔豬零時免疫豬瘟苗1 頭份/ 頭,隨后在60、100 日齡分別接種豬瘟疫苗1.5頭份/ 頭。

( 三)豬瘟凈化方案

1. 凈化方法。

(1) 檢測淘汰法:即反復多次對全場種豬群逐頭進行檢測,淘汰陽性豬只,再引進陰性后備種豬擴群,是目前豬場最常用的凈化方法。該方法對檢測手段要求高,必須對健康狀態下低帶毒量豬敏感性高。

(2) 后代隔離法:仔豬提早斷奶,然后將仔豬轉移到“無特定病原的清潔區”內,進行人工飼養。該方法可阻止多種傳染因子的傳播,有利于多種疾病的凈化,但對飼養管理要求高。目前,也有豬場在新場建設時采用該方法建立健康繁殖群體,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 具體凈化方案。

(1) 種豬場凈化標準:以種豬場為單位,連續2 年無臨床病例,免疫抗體合格率多85%; 病原學監測結果連續1 年以上無陽性。

(2) 種豬場凈化技術路線:按照“檢測淘汰/ 分群免疫檢測淘汰凈化”的程序,采取對野毒感染豬群進行撲殺或淘汰,對假定陰性豬群實施高密度免疫,同時加強消毒和提高綜合飼養管理水平實施豬瘟凈化。

(3) 凈化檢測方法:病原檢測可用免疫熒光試驗或RT-PCR,該方法適用于扁桃體和血清樣品的檢測。抗體檢測可用ELISA,如用IDEXX的ELISA 試劑盒檢測豬瘟抗體,阻斷率低于50% 的種豬用豬瘟疫苗補充免疫一次,在免疫后6 ~ 8 周再次采樣進行檢測,所有抗體水平達到阻斷率50% 以上的種豬保留,抗體水平在補免后仍未達到理想抗體標準則淘汰。

(4) 凈化步驟:建議在種豬群豬瘟病毒感染率<10% 的條件下實施凈化。

①首次檢測:對核心群、后備群所有種豬進行病原和抗體檢測。后備群轉為生產群前再次進行病原和抗體檢測,病原學檢測陰性且免疫抗體合格者留作種用。

②撲殺/ 隔離、免疫:病原檢測陽性豬進行撲殺和無害化處理。對病原檢測陰性、群體免疫抗體合格率多85% 的豬群,個體免疫抗體合格的豬留作種用,隔離個體免疫不合格的豬并進行加強免疫。對病原檢測陰性、群體免疫抗體合格率<85% 的豬群,全群加強免疫一次。

③二次檢測:間隔3 個月再次對核心群、后備種豬群以及免疫后的隔離種豬群進行病原和免疫抗體檢測。病原學檢測陰性且免疫抗體合格的豬可留作種用。

④撲殺/ 淘汰:二次檢測病原學陽性豬進行撲殺和無害化處理;對病原學檢測陰性但連續2 次免疫抗體不合格的豬進行淘汰。⑤再次檢測:對連續2 次病原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的豬,每6 個月進行一次抽檢,每次每群抽檢數量30 ~ 60 頭;不足30 頭者全部檢測。凡出現病原學陽性個體者對全群進行普檢,并撲殺陽性豬;凡病原檢測陰性的豬群,免疫抗體合格的豬繼續留作種用,免疫抗體不合格的豬參照②“撲殺/ 隔離、免疫”的相關要求進行處置。

⑥結果判定:連續2 次病原檢測結果均為陰性且免疫抗體合格率多85%,該豬群為凈化豬群;否則按照凈化步驟循環進行。每次樣品的采集、檢測、陽性豬的處理均應在10 天內完成。

(5) 凈化效果的維持:

①管理嚴格執行衛生防疫制度,全面做好清潔和消毒;實行人員進出控制隔離制度;規范飼養管理行為。

②免疫種豬場堅持免疫接種,嚴格遵循《國家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計劃》的要求對豬群實施免疫。免疫抗體合格率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

③持續監測凈化種豬群建立后,每6 個月進行一次病原和免疫效果監測,每次每群抽檢30 ~ 60 頭,不足30 頭者全部檢測,以持續維持凈化豬群的健康狀態。

篇2

關鍵詞:進口貿易;出口貿易;經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

一、引言

后,我國國內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調動了市場活力,經濟迅速發展。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我國更為深入地融入國際分工之中,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也迎來了新契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進出口貿易對一國經濟的增長起著越來越重要的推動作用,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也更能突顯出一國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各國的經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新的國際環境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對我國的經濟增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現狀

隨著世界范圍內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穩步提高。2008年金融危機給整個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其深層影響仍未消除,但世界經濟已經逐步回暖,國內經濟勢頭良好。

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國內外企業的競爭力增強,各具比較優勢,這也大大激發了各國間對外貿易的活力。作為一個貿易大國,我國的進出口貿易也是迅速發展,規模迅速擴大,綜合國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由表1分析可知,我國進出口總額由1990年的5521.7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245502.9億元,增長了43倍。其中出口總額從1990年的2969.9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141166.8億元,增長了46倍;進口總額從1990年的2551.8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104336.1億元,增長了40倍。

除1998年和2009年進出口總額稍有下降以外,1990年至2014年,我國的進出口貿易規模持續增加。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三年,我國的進出口貿易規模增長速度非常快,但出口貿易增速仍快于進口貿易的增速;從2011年到2014年,我國的進出口貿易規模同比增長幅度不大,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規模都較為穩定;2015年我國的進出口貿易規模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24.55萬億元。總體來說,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發展情況比較樂觀,增速平穩。

三、我國的經濟增長現狀

伴隨著改革開放,投資、出口、內需成為拉動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三駕馬車。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更深入的融入到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綜合國力明顯提升,躍居世界第二,國內生產總值也穩步上升,人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經濟增長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國的人均收入持續性的上漲。本文以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表示國內經濟增長情況,以GDP總值衡量我國的經濟規模。1990年至201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1.87萬億元增長至68.26萬億元,增長了35倍。盡管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我國GDP總值仍穩步增長。如圖1所示,我國GDP總值是逐年增長的,這也說明我國的經濟是一直增長的。從圖中分析可得,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后五年,我國的經濟增長幅度波動較大,2011年之后隨著經濟的回暖,我國經濟增速又趨于平穩,增速在10%左右;但由于經濟環境的影響,2015年我國的經濟增速有所下降。

綜上所述,從1990年至2015年我國的經濟規模和進出口規模都在迅速增長。隨著經濟規模基數的增大以及國內經濟政策的制定實施,我國的經濟發展增速趨緩,對外貿易依存度由1990年的29.58%上升至2006年的64.36%,又降低至2015年的35.96%,但仍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經濟全球化的實現促進了各國之間商品的流通,優化了資源在各個部門之間的配置。對于我國來說,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日趨明顯,尤其是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四、我國進出口貿易規模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方式

根據傳統的經濟理論,國內生產總值可由支出法計算,即Y=C+I+G+X-M。直觀來看,出口X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量因子,進口M是國內生產總值的減量因子。但根據實際情況,進出口貿易使一國融入到世界分工的大體系中,從而優化世界資源配置,各國一方面由于國內專業化的分工提高要素生產率,另一方面國內企業銷售市場由國內市場擴大為國內市場加國外市場,形成規模經濟,增加一國規模收益。

(1)國際貿易的發展推動了國際分工的專業化和細化。對于我國來說,專業化的國際分工使得我國的生產資源流向競爭力強的生產部門,擴大優勢產業的生產規模,企業實力的壯大能夠推動企業內部的生產創新和資源優化,提高我國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促進國內經濟的增長。

(2)一國的出口可以直接增加國外消費者對本國產品的有效需求,增加國內就業機會,拉動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同時可以吸引外資投入,使資本進入我國市場,加速國內資本積累,為經濟發展提供后續動力。

(3)一國的進口即為另一國的出口,另一國出口的增加,該國的國內人均收入也隨之增加,從而增加了對進口產品的需求,又D向從他國進口,如此循環,不僅帶動了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還提高了貿易國的消費者福利。另外,一國的進口還能創造有效需求,將國內消費者潛在的消費需求轉化為有效的消費支出,有利于國內經濟的發展。

2.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本文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我國經濟規模,以X表示出口規模,M表示進口規模,T表示進出口總額。通過統計數據分析,發現我國的進出口總額與GDP總值之間存在強烈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建立下述三個模型,分別分析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進口總額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

(1)建立模型:LN(GDP)=α+βLN(T)+γ,其中α為常數項,β為系數,γ為隨機誤差項。運用eviews3.1軟件對上述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得分析結果:

由回歸結果可知,模型的可決系數約為0.98,修正的可決系數為0.97,可以判定模型擬合程度較好。進出口總額的t統計值為30.89531,t檢驗通過。F統計值為F=954.5201,大于F(1,24)=4.260,回歸方程顯著。T系數為正表明,進出口總額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為正,與實際情況相符,經濟檢驗通過。因此,此回歸模型具有一定的經濟意義,進出口貿易規模的擴大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建立模型:LN(GDP)=α+βLN(X)+γ,其中α為常數項,β為系數,γ為隨機誤差項。運用eviews3.1軟件對上述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得分析結果:

由回歸模型分析,模型可決系數為0.96,擬合優度較高。進口總額的t檢驗通過,且系數為正。回歸模型F=604.47,大于F(1,24)=4.260,顯著性檢驗通過。模型分析結果符合進口貿易規模的擴大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實際情況。

通過回歸模型可分析出進出口貿易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傳統經濟理論中被長期忽視的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有著不容忽視的促進作用。根據傳統的經濟理論,進口的增加會降低GDP,但換個角度來說,進口貿易一方面能夠刺激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彌補國內資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使國內更多的資源用于國內企業的專業化發展,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社會勞動生產率。

五、以進出口貿易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對策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推行出口導向政策,國內投資和出口貿易推動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國,大大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金融危機深層影響的擴大,我國面臨著嚴峻的經濟考驗。利用進出口貿易來推動國內經濟增長,提高社會福利水平至關重要。

1.繼續擴大出口市場

出口貿易的開展使得國內企業擁有比國內市場更大的市場,即國內市場加國外市場。消費市場的開發有利于國內企業形成規模經濟,消費群體的擴大意味著消費者對商品的追求更加異質化,企業必須通過創新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爭取消費市場。因此,擴大出口市場不僅能夠形成規模經濟,還能通過市場競爭提高國內企業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有效促進國內經濟增長。

我國長期推行出口導向政策,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國,但多以商品總量的擴大為出口貿易增長的支撐,粗放型的出口方式加劇了經濟發展同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我們必須優化出口貿易的結構,將出口商品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質造”,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后續動力。

2.適當擴大進口貿易

進口貿易同出口貿易一樣能夠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進口商品能夠激發國內消費者的潛在消費需求,將消費者的潛在需求轉化為有效支出,有利于擴大內需,拉動國內經濟增長。進口商品對國內消費市場的補充在提升社會福利的同時還能夠彌補國內資源,有利于更多的國內資源用于市場的技術研發和市場開發工作,促進國內生產的專業化和細化。

進口貿易也是國際分工發展的一部分,技術引進結合國內研發帶動國內產業結構升級能夠使我國的經濟進一步發展。我國應鼓勵自主創新,將技術引進與國內研發相結合,開發更高端的科學技術,從高科技產品的末端環節走向領先環節。另外,我國有充足的外匯儲備,戰略性資源的進口能夠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我國可以適當的擴大進口貿易以促進經濟增長。

3.完善貿易保護政策

隨著國際分工的細化和專業化,各國國內企業都受到了來自國際市場的不同程度的沖擊,為保護本國幼稚產業的發展,各國都必須建立相關的貿易保護政策。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各方面的基礎相對薄弱,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必須完善相關的貿易保護政策,把握好我國的開放度。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各國經濟都受到了嚴重的沖擊,貿易保護主義逐漸盛行。在國際新環境下,我國也應當完善相應的貿易保護政策,努力學習和利用相關國際規則,通過多邊對話機制減少同他國的貿易爭端摩擦,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參考文獻:

[1]馬二霞.中國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D].遼寧大學,2015.

篇3

一、經濟法的國際化及實現途徑

經濟法的國際化是經濟法本身所具有的國際主義傾向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具體體現。經濟法的本質是以市場經濟為調整對象,并以某種強制力為依據,對市場經濟中的反市場行為進行規制。經濟活動的擴張會導致市場的國際化和世界一體化,而世界性的市場所對應的克服反市場行為的強制性規則與各民族國家克服本國反市場行為的規則具有相似性。這樣,產生于民族國家的經濟法便會隨著本國經濟的發展而表現出擴張性特征,當本國經濟法的擴張性與他國經濟法的擴張性在擴大了的市場范圍內產生沖突時,解決這種法律沖突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各國放棄堅持本國經濟法規則,通過制定共同的經濟法規則來替代民族國家意義上的經濟法;另一種是處于共同市場的國家都選擇適用一個國家的經濟法規則來規制共同市場中與本國利益相關的市場行為。當國際市場所容納的民族國家數量增大之后,不同國家規制本國市場的經濟法規則更加無法適用于國際市場,雙邊規則也不能適用于多國參與的市場,此時,就需要多邊的市場規制規則。各個民族國家在國際市場中的經濟交往所遵守的經濟法規則對本國經濟的發展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其中,對有些國家會產生正面影響,而對另一些國家則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民族國家參與國際市場的目標是通過貨物、服務和資本在不同國家間的流動,在國際比較優勢的作用下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即各國都試圖在參與國際市場中盡可能地最大化本國利益。

在國際市場中,適用有利于哪些國家的法律制度,是各國十分關注的問題,各國都希望將本國規制市場經濟的規則適用于國際市場,或者自己主導制定國際經濟規則。這樣,各國規制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都表現出了一定的國際適用性,通過本國經濟法的國際性來維護本國經濟和其他經濟利益。經濟法的國際化主要表現為兩種途徑:一種是國內經濟法的國際化;另一種是國際經濟法的國內化。國內經濟法的國際化是經濟法的國際性最為明顯的表現,即國際間各種經濟組織規則的建立和發展是少數經濟強國的國內法擴張的結果,這些國際經濟組織規則的建立不僅是國家間經濟交往與合作的產物,而且是各民族國家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基礎上,將本國法律擴大適用到國際經濟交往中的產物。在經濟法的國際化過程中,經濟上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的經濟法往往具有更大的擴張性和國際適用性。例如,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之所以形成,是由于其存在著相應的基礎,特別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國內經濟法,是該規則的主要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尚需時日。在我國承諾的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義務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其他國家經濟法規則的延伸和縮影,而我國并不存在相應的國內法基礎,這就需要在國內經濟法上作相應的補充與協調,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其規則。有人認為,拆除法制的障礙是啟動國內經濟法的國際化方式,因為市場的國際化使得各國政府調節市場的經濟法開始發生各種沖突,這些沖突表現為外匯壁壘、關稅壁壘、市場準入限制等法制壁壘,為了拆除這些國家之間的市場壁壘,國內經濟法開始接受國際組織的國際調節,各國政府主動讓渡自己的國家調節權,就會形成新的法律部門,即國際經濟法。

國際經濟法的國內化是本國經濟法具有國際性的另一種途徑,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不能再將國內經濟關系與國際經濟關系割裂開來,孤立地研究國內經濟關系或國家間的經濟關系是不科學的。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同時它又進一步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其順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要求各國實行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經濟自由化,而經濟自由化的極端后果是各國國內的經濟關系與國際經濟關系的相互融合或一體化。在經濟全球化和法律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經濟法和國內經濟法之間的關系所面對的市場范圍趨同,國際間的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與本國經濟關系在逐步加強,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國內經濟關系基本上與國際經濟關系是一致的。盡管國際經濟法在各國的適用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將國際經濟法內化為國內經濟法來執行是主要的方式之一,國際經濟規則的國內適用是經濟法國際化的主要途徑,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國家只有接受國際經濟法,才能將本國經濟融入國際經濟之中,所謂的“法律接軌”就是接受成文的國際經濟規則和接受發達國家的經濟規則。國際經濟法的國內化具有雙重屬性,既有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也有阻礙本國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篇4

一、國內模具鋼市場運行情況介紹

由于國內個別地區如黃石地區低端模具鋼H13、Cr12MoV等產量較大,部分下游企業為了節約采購成本,在對模具本身不造成大的影響下批量采購,對國內部分大鋼廠如寶鋼特鋼、撫順特鋼、長城特鋼等沖擊較嚴重,鋼廠為了增加市場占有份額市場售價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而塑料模具鋼方面,受汽車輕量化影響,國內塑料模具鋼的用量逐年遞增,國內不少生產中板的企業開始投入到生產塑料模具鋼的行業,多以生產P20、P20H、2311等為主,各鋼廠的價格也相對特鋼鋼廠生產的價格也較低廉,各企業為了占有更多市場份額,價格戰打的也相當激烈。

二、原材料市場方面

今年上半年國內鐵合金價格低碳鉻鐵價格基本維持在穩定狀態,但鉬鐵、釩鐵價格弱勢震蕩,整體呈現下行趨勢;國內鉻鐵市場因為南非及印尼對鉻礦出口限制,導致國內鉻礦價格一路上漲,但國內由于鋼廠采購量減少及放緩,低碳鉻鐵的價格仍維持在穩定狀態;鉬鐵市場由于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市場價格也是一度低迷;反鐵市場雖然價格在4月份有小幅反彈,但需求支撐較弱,價格很快下滑。

三、下游市場方面

近年來國內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的家電行業、汽車行業也發展迅猛,從下圖三可以看出,近年來國內家電產量增速較大,其中洗衣機的平均增速在 12.04%%,電冰箱的平均增速在15.35%左右,彩電的平均增速在6.35%左右,但2014年從我愛鋼鐵網的預估數據來看,洗衣機、冰箱及彩電的產量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同比下滑幅度在7.3%-13.3%左右。

再看汽車行業,從05年起國內汽車產量增速迅猛,近年來平均增速在17.95%左右,但在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內汽車行業銷售不景氣,使得汽車產量增速在5.2%左右,11年國內房地產市場火爆,多數熱錢開始投入房地產,國內的汽車消費放緩,使得汽車的產量增速同比只有0.84%左右;2014年上半年國內汽車銷售火爆,市場銷量大幅增加,從上半年的產量來看今年的汽車產量增速應該在8-12%左右。

篇5

〔關鍵詞〕地方政府投資;政府投資效率;財政收支

中圖分類號:F830.59文獻標識碼:A文

章編號:10084096(2013)02007005

一、 引言

自2012年以來,受金融危機的延續及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的影響,國內經濟形勢并未好轉。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的數據,2012年1—5月,CPI同比上漲3.5%,低于全年4%的調控目標0.5個百分點,比2008年同期高峰值8.1%低4.6個百分點,物價增速仍處于回落通道。2012年1—5月,中國出口7 744億美元,累計同比增長8.7%,較上年同期下降16.8個百分點。另外,5月工業企業出貨值同比增速仍位于低位,顯示外需并未實質性好轉。

出口大幅下降,內需無力拉動,這對于剛剛經歷經濟寒冬的地方政府雪上加霜,2012年5月之后,各地紛紛推出相應的刺激計劃。天津、山西、黑龍江和江蘇等10余省市陸續了累計超過10萬億元的地方經濟刺激計劃[1]。其中,貴州預計投資3萬億元,重慶預計投資10年6萬億,四川預計投資6.49萬億元。

大規模的地方政府投資勢頭足以蓋過2008年的“4萬億”投資計劃。本輪地方版“4萬億”投資計劃是應該快馬加鞭,還是應該放緩節奏,三思而后行。地方政府大規模投資應該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和條件下啟動,是否應該作為刺激經濟的常規手段都是本文所研究的問題。

二、 地方政府投資動因

1.國際經濟形勢持續惡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從美國點燃,向全球蔓延,頃刻間,全球股市暴跌,實體經濟一度陷入停滯狀態。金融危機使得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刺激經濟的寬松政策,各國政府通過發行政府債務來籌集資金。但是在多數延續高福利政策的希臘、意大利和西班牙等西歐國家卻不得不面臨債臺高筑而無力償還的局面。歐洲債務危機,使世界各國對經濟喪失了信心。

經濟形勢一度惡化,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勢必對國內經濟的發展造成巨大的沖擊。自2011年以來,中國對外出口的數據就一直不樂觀(如圖1所示)。

圖12011—2012年中國進出口商品增長率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自2011年開始中國對外貿易總體呈下降趨勢。2012年1月,進出口總額2 726.3億美元,同比增長-7.8%,出口總額1 498.6億美元,同比增長-0.6%,創下了2009年以來進出口貿易同比增速的新低。世界經濟形勢不樂觀,導致世界商品需求萎縮,而中國又是一個制造業大國,出口在GDP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為避免國內經濟伴隨世界經濟持續惡化,維持地方經濟正常運作,以地方政府為主的政府大規模投資計劃重新抬頭。

2.國內經濟二度探底,內需嚴重不足

受國際經濟形勢低落的影響,國內經濟形勢也并不樂觀。2008 年第3 季度和第4 季度的GDP 增長率分別為9.0%和6.8%,自2001 年第4 季度(6.6%)以來第一次下降到7.0%以下。為了避免經濟繼續下滑,2008年11月15日,中國政府提出擴大內需十項措施即“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全面轉向擴張性政策,刺激經濟增長。“4萬億”刺激計劃出臺之后,國內一度進入投資“”中,各地投資項目紛紛上馬。利用宏觀經濟預警指數宏觀經濟預警指數是反映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景氣合成指數,由工業增加值增速等10個預警指標構成的經濟預警綜合警情指數。可對“4萬億”投資計劃刺激后國內經濟運行狀況做一個簡單的描述。

自2008年“4萬億”計劃出臺后,宏觀經濟預警指數開始回升,于2009年觸及經濟趨熱區域,達到經濟景氣指數最高值。但在之后的3年里,宏觀經濟預警指數開始回調,特別是到了2012年初開始出現急速下滑。宏觀經濟預警指數即將觸及趨冷警戒線(如圖2所示)。

圖21996—2012年中國宏觀經濟預警指數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上述分析可知,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國

際經濟形勢并沒有好轉,國際需求不振,傳導至國內直接導致出口銳減。面對國內通貨緊縮,投資刺激冷卻,國內外需求不足的局勢,政府理所當然地開始醞釀新一輪大規模投資刺激計劃,希望在投資的拉動下,緩解國內經濟增速下降的局面。

為緩解經濟危機過后當前地方經濟壓力以及建立中長期地方經濟新體系,本輪地方版“4萬億”投資計劃更多的是出于地方經濟自發需求,似乎是經濟運行至此的一個必然產物。

三、 重啟大規模地方政府投資的必要性

刺激力度大,能夠使經濟快速復蘇是政府投資的特點,與此同時,政府投資也會帶來低效率、擠出效應、產能過剩及地方財政收支惡化等一系列問題。圍繞歷年地方政府投資效率、產能過剩及地方財政收支情況,研究本輪地方版“4萬億”投資計劃的必要性。

1.地方政府投資效率逐年下降

投資效率主要體現為投資規模與其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適宜程度,即在一定時期內,投資規模大小是否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衡量地方政府投資效益,可借助邊際資本產出率,該指標的經濟含義是一單位投資增長所帶來的經濟增加值,計算公式[2]為:

邊際資本產出率=新增生產總值新增固定資產投資額×100%

新增生產總值(GDP)由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三大部分組成,由投資直接引起的GDP增長應該是GDP的資本形成部分。所以上式可以改寫成:

邊際資本產出率=新增資本形成額/新增地方(中央)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額×100%

計算結果顯示,地方政府投資邊際資本產出率逐年下降(如表1所示)。自1978—1990年,地方政府投資邊際資本產出率還有一個上升的階段,但從1991年特別是1993、1994年之后,地方政府投資邊際資本產出率快速下降,直到2009年已經跌破100%。地方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逐漸疲軟,遞增的地方投入帶來的效益卻一年不如一年,地方政府自主投資優勢越來越不明顯。

2.部分行業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即生產能力超過市場有效需求,從而給經濟運行帶來危害。財政分權背景下,地方政府間展開激烈的競爭,采取各種手段招商引資,發展地方經濟,由此引起市場分割、投資過熱以及過度或無效行政干預等,這實際上是導致中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加劇的重要體制性因素[3]。結合近年來國內經濟運作情況來看,一些扭曲的刺激措施,往往對市場發送不正確的信號。如通過補貼(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手段增加市場有效需求,這樣反映到企業就是增加生產、擴大產能。但消費只是在經濟低落的時候起到快速恢復經濟的作用,所以刺激不是持續性的,一旦消費刺激結束,高消費不再持續,這種一時性和寅吃卯糧式的解決方式,必然使得企業擴張的產能出現過剩。

但工信部及發改委在制定“十二五”規劃和項目審批環節并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擔憂。以鋼鐵行業為例,鋼鐵工業“十二五”規劃中指出,繼續推進東南沿海鋼鐵基地建設。根據發改委公布的信息,湛江鋼鐵基地項目建設規模為年產鐵920萬噸、鋼1 000萬噸、鋼材938萬噸,總投資為696.8億元,并將在廣東累計壓縮粗鋼產能1 614萬噸的基礎上實施[4]。而寶鋼2011年產量也不過4 427萬噸,其鋼鐵產品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還出口至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產能能夠足夠滿足國內需求的水平上,又新建年產量如此大的鋼鐵項目,其鋼鐵區域產需不協調發展的解釋似乎并不能站得住腳。

國家“十二五”規劃針對電力、鋼鐵、房地產、裝備制造業和煤炭等12個重點產業做了非常具體的規劃,截至2012年8月,2012年發改委審批項目約2 400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累計總投資197 119億元,同比增長24.9%;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605 432億元,同比增長14.2%。而2011年1—8月,新開工項目計劃累計總投資不過157 821億元,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530 311億元。在給國內經濟注入強心劑的同時,不禁讓人感到后怕,藥性過后,過剩的產能該如何處理。

在刺激的同時,國家在2009年9月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抑制產能過剩,但地方政府在抑制產能過剩方面卻并不樂意主動地配合,因為多數產能過剩產業都是納稅大戶,是拉動當地GDP的主力軍。所以,地方政府在投資對象的選擇上似乎沒有太多新的調整,在國家“十二五”規劃政策的導向下,地方版“4萬億”投資計劃主要還是集中在基建和制造業等產能過剩領域。

3.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失衡

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由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構成。在稅收收入總額上,2011年地方稅只占全國稅收收入總額的45.8%。2011年地方財政收入52 547.1億元,占全國財政收入的50.6%;中央財政收入51 327.3億元,占全國財政收入的49.4%。地方政府財政支出項目主要由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一般公共服務、農林水事務、醫療衛生、公共安全和交通運輸等方面構成。其中2010年上述幾項就占據地方財政收入的62.4%。2011年地方財政支出92 733.7億元,占全國財政支出的84.9%;中央財政支出16 514.1億元,占全國財政支出的15.1%。

地方政府在只擁有50.6%的財政收入下卻要承擔84.9%財政支出,收入與支出的不匹配必然導致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失衡。2002—2011年,地方財政赤字從6 766.5億元一路攀升至40 186.6億元,在10年間增加了將近500%。從地方政府赤字占GDP比重可以清晰地看出,自2008年起,比值快速增長(如圖3所示),凸顯出中國地方政府赤字狀況越來越惡化。

圖32002—2011年地方政府財政赤字占GDP比重

數據來源:Wind資訊。

巨大的投資資金缺口,反映出近幾年來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和投資是極為不正常的。為了拉動地方經濟,投資必須跟上去,但財政預算是有限的,只能依靠預算外資金。所以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國內貸款等手段籌措投資資金,大量的貸款積壓使得地方政府時刻處在高負債危機邊緣,若財政收入無法歸還貸款和利息,地方政府破產一觸即發。在存在巨大投資資金缺口的情況下,地方版“4萬億”投資計劃必將進一步加劇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狀況的惡化,若不能配套出臺有效風險防范措施,地方債務危機將日益凸顯。

四、 結論及政策建議

歷年地方政府投資效率每況愈下,產能過剩問題依舊嚴重,地方政府收支極為不平衡的情況下,本輪地方版“4萬億”投資計劃出臺過于草率和盲目。不能否認地方政府投資對地方經濟的刺激作用,但前提是應該在對當前經濟形勢進行充分的分析,了解本地產業結構,估算產能情況,預算當地政府財政收支的情況下做出投資決策。所以,本輪大規模的地方政府投資時機還不夠成熟,而且規模過大,容易對經濟產生劇烈影響,若市場無法正確捕捉正確信息,容易進一步加劇經濟惡化,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

第一, 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

政府投資的原始目的是糾正市場失靈,對社會投資和資源配置起到宏觀導向作用。地方政府投資也是如此,其出發點應該以遵守市場經濟規則為原則,充當經濟的監督和維護者,調節當地投資結構,引導社會投資往合理的方向發展。而不是代表地方政府的意愿,用投資創造地方收益,破壞市場規律,擠壓地方民間投資,從而導致盲目投資,制造產能過剩。

第二,改革地方官員考核與晉升制度。

以GDP為綱的地方官員考核制度是導致地方政府投資旺盛和投資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財政分權制度下,一方面,在收支不合理分配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為了平衡財政收支,投資創收是一個很好的創收途徑;另一方面,GDP是中央政府考核地方官員的主要指標,地方官員在任命制下,為了表現其在任期間的政績,投資是快速增加當地GDP的有效辦法。但是一旦官員升遷換任,這些巨額投資背后的債務就留給下一任官員,下一任官員為了彌補上一任遺留債務和政績表現,必然又會大規模地投資,如此惡性循環,地方投資需求必然會飛速攀升。中央政府應設計合理的官員考核制度,改變地方政府盲目投資和投資低效的局面,讓地方政府退出GDP競賽。

第三,改革項目審批與核準制度,下放市場自主投資權利。

2004年國務院改革單一投資審批制度,將投資項目的管理分為審批制和核準制,即政府投資項目實行審批制,而企業投資項目實行核準制和備案制。但事實上,審批制的改革實質上只能說是“制度的改良”,審批制的改革未能完全下放企業投資權利,在某種程度上,還是由政府管理企業投資。

政府投資是為了提供公共服務,糾正市場失靈,因而其項目審批制還應該保留。并且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政府投資項目特別是地方政府投資項目的管理和審批,控制其投資的熱度,將投資的機會和權利下放給市場。具體可以通過減少企業稅收、建立企業投資補貼機制等優惠措施,鼓勵市場自主投資。地方政府應逐步減少和取消核準制,進一步完善當地市場運作監督體系, 保證市場公平運作。

參考文獻:

[1]10月17日盤前利好消息解讀[EB/OL].http:///2012/1017/10136134.shtml.

[2]劉敬芝.固定資產投資的宏觀效益分析與評價[J]. 經濟管理,2008,(15):32-35.

[3]王立國.張日旭.財政分權背景下的產能過剩問題研究——基于鋼鐵行業的實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0,(12):30-35.

[4]江國成. 發展改革委:廣東、廣西及武鋼將累計壓縮粗鋼產能2684萬噸[EB/OL]. http:///fortune/2012-05/29/c_112064135. htm.

[5]龔強,王俊,賈坤. 財政分權視角下的地方政府債務研究[J]. 經濟研究,2011,(7):144-156.

[6]郭子佳,王振宇.地方財政可持續發展研究[J]. 財經問題研究,2012,(2):66-70.

[7]張婷婷. 財政分權、地方政府投資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 財經縱橫,2012,(9):161-163.

[8]王立國. 投資項目決策前沿問題研究[M]. 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9]張衛國,任燕燕,花小安. 地方政府投資行為、地區性行政壟斷與經濟增長[J]. 經濟研究,2011,(8): 26-37.

[10]朱玉明. 地方利益、政府利益與官員利益[J]. 經濟經緯,2007,(3): 93-96.

篇6

【關鍵詞】三元悖論 角點解 中間匯安排

當今,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很少有哪個國家不是處于開放經濟之中。各國或積極的參與而融入全球化,或被動的為全球化所溶。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經濟都面臨著內外兩種均衡的嚴峻考驗。內部要實現經濟穩定增長、低通貨膨脹、充分就業三大目標;外部則要尋求國際收支的平衡。因此資本的自由流動性、匯率制度的穩定性以及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成為一國政府追求的三個難以居首的目標,也就是學術界所稱的“三元悖論”。本文立足我國經濟現狀,試圖闡明“三元悖論”理論在我國現階段的應用性,并提出相應的匯率政策選擇。

一、理論闡述

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于1951年在其著作《國際收支》中提出了著名的論斷“米德沖突”(Meade’s conflict)。米德認為,開放的宏觀經濟的運行,有時會使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產生相互矛盾的情況,要解決這個矛盾,同時實現兩個均衡,就要采用兩種獨立的政策進行適當的搭配。米德發表這個論斷時,各國仍處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實行的是固定匯率制度。其隱含的一個推論是,貨幣政策有效條件下,固定匯率制度和資本自由流動是不能共存的(2006,侯杰、雷日贛)。可以將這個“二元沖突”看成是三元沖突的理論前身。

20世紀60年代,羅伯特?蒙代爾和J?馬庫斯?弗萊明創立了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系統地分析了不同匯率制度下,資本流動、貨幣政策對匯率、利率、產出等宏觀經濟變量的影響。他綜合了凱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米德的政策搭配思想作為其理論基礎,研究了開放經濟條件下內外均衡的實現問題。其所得出的結論是:浮動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在調控宏觀經濟,即改變實際產出水平上是極其有力的;而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則顯得無能為力。這就意味著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制和貨幣政策獨立性三者不可兼得,從而為三元悖論打下了理論基礎。

“三元悖論”原則的首次明確提出是由克魯格曼完成的。克魯格曼在其著作《蕭條經濟學的回歸》中詳細闡明了該原則。

資本的自由流動性意味著資本要素可以在一國內外自由流動,這不僅是已過宏觀經濟開放程度的表現和標志,也意味著資本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一國既可以在國內資金短缺情況下利用世界各國資本,又可以在本國資本豐裕時投資到回報率較高的其他地區。

而固定匯率制在布雷頓森林瓦解前一直在金融體系中占據著統治地位。固定匯率的穩定性,在保證貿易和投資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增強人們對前景可預期性的信心。

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一般均認為它對國家內部宏觀經濟穩定運行是極其重要的。一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保證了,國家內部經濟的均衡發展。經濟在冷熱失調時,政府可以充分運用貨幣、財政政策確保一國內部經濟的均衡發展。

因此,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制和貨幣政策獨立性構成了三極,沒有國家可以完好的兼顧到三方目標。克魯格曼認為各國只能達到三個目標中的兩個:或者放棄匯率穩定,像澳大利亞和美國一樣實行浮動匯率制;或者放棄靈活的匯率政策如阿根廷那樣,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甚至像歐盟那樣放棄本國的貨幣;在或者放棄自由市場實行資本管制,大多說國家在上世紀四十到六十年代都是那樣做的,包括現在的馬來西亞。

2001年,我國經濟學者易綱在“三元悖論”基礎上(又稱“不可能三角”)提出了擴展三角理論框架,并提出簡明的X+Y+M=2公式。其中X為匯率,Y代表貨幣政策,M代表資本流動狀態。三個變量變動范圍均在0到1之間。X=0表示完全自由浮動,X=1表示完全的固定匯率制度,Y=0表示貨幣聯盟,Y=1表示貨幣政策完全獨立;M=0表示資本完全管制,M=1表示資本自由流動。其余中間值表示中間狀態。

二、政策選擇

根據以上理論發展,我們可以有肯定的三個角點解政策組合。

1、(0,1,1)組合。這種角點解追求的是貨幣政策獨立,資本自由流動,而放棄固定匯率制。這種情況下,貨幣當局實行自由浮動的匯率,并允許資本的自由輸出入,并根據宏觀經濟情況及時運用調整國內市場利率等的貨幣政策。保障國內經濟目標的實現和國內經濟安全免受游資的沖擊。但是這也意味著國家要承擔浮動匯率帶來的風險,如各種交易的不確定性提高,從而給貿易和投資都帶來較高的交易成本。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美國等許多發達國家都傾向于這種政策組合。

2、(1,0,1)組合。這種政策組合下,資本自由流動,并實行固定的匯率制度,本國的貨幣政策將趨于完全的無效。這種情況下,國內利率水平的高低不由本國市場上的貨幣供給和需求決定,因為存在資本的自由流動,任何利率上的微小差異都會引起國內外資金的套利行動,因此國內利率比和國際市場利率保持一致。此時如果國內經濟發生通脹,投資過剩時,國家如果采取提高利率的貨幣政策來緩解,那么較高的利率會引起資金的內流,此時本幣有升值的壓力,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度,一國政府要拋出本幣,收回外幣,貨幣供給增加直到利率恢復到世界水平,從而貨幣政策無效。同理,當國內經濟面臨緊縮的痛苦時,一國政府也不能通過放松銀根來達到緩解國內經濟緊縮壓力的目的。

3、(1,1,0)組合。此時,政府希望采取穩定匯率制度的同時,保證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有效性,以便對國內宏觀經濟做出及時有效的調整,保障國內三大目標的實現。但條件將是實行嚴格的資本管制。我國在2005年匯率改革以前基本屬于這種情況。但這種管制也是有代價的,它在保證經濟不受投機資金沖擊的同時也將自己的資本市場與國際資本市場隔絕開來,不能充分的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最終將會是國內經濟喪失應有的活力,被國際經濟所邊緣。

根據克魯格曼的論述我們似乎只有這三種確定的角點政策可供選擇。但易綱的X+Y+M=0擴展三角理論放松了這種選擇,我們不必要對三個變量取整數解,每個變量在0到1之間還有大量的解存在,我們將這些政策組合稱之為中間匯率制。這些中間匯率制對不但在理論上是成立的,在現實中也是先于理論而造就存在的。如固定盯住制、爬行波幅、爬行盯住制、匯率目標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等。但是這種中間地帶的匯率安排并非是三元的和諧解。隨著上世紀70、80年代來國際投機資金大量的出現,中間制度并不能有效地防范貨幣危機的發生,可以說貨幣危機的發生國多為中間制度的國家。

三、我國匯率制度選擇取向的探討

我國2001年加入WTO,這既是對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階段性肯定,也是新一輪開放的伊始。如今金融業開放的五年過渡期已過,我國將有越來越多的外資金融服務業將獲得國民待遇,QDII和QFII名額的逐年擴大,這些都意味著我國的資本市場將更加的開放,資本的流動將更加的活躍。而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那么立足我國現實情況及未來發展趨勢,我國匯率安排將會走向何方?

我國目前資本流動方面仍屬有一定管制的國家,匯率制度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意味著我國的X和Y都介于0和1之間的值,這就這保證了我國貨幣政策變量M有取1值的可能。但事實上我國的貨幣政策獨立性并沒有絕對的效果。2007年上半年來,央行頻繁出手上調準備金比率和利率來抑制我國國內偏熱的經濟和流動性過剩,但到目前來看,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熱錢流入減,居民的儲蓄率更是創下新低。

對于我國匯率政策安排的選擇,一定要明確我國的近期目標。首先對于我國這個龐大的經濟體來說,依然要保證未來經濟在調整中穩步前進;其次,貨幣政策有效性是確保我國調整經濟平衡的必要工具。所以我國近階段內的匯率政策組合仍將是中間匯率制度,固定匯率制度已經和我國的經濟發展不相匹配,而單獨的浮動匯率制度也不非我國經濟發展狀況所能承受之重。在一段時期內,我國的貨幣當局依然要立足經濟目標傾向,適時的調整浮動匯率框架下的管理限度,同時穩定資本市場開放步伐。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匯率目標區制不失為我國的一個可選方案。目標區制既有一定的波動空間,調整貨幣、資本的供需平衡保障宏觀經濟穩定;又規定一個波動的底線,使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穩定在一定限度內以促進經濟的發展。當然鑒于我國近期人民幣升值的釋放壓力,這個波動帶也應當是可調整地。

應當清楚看到,匯率制度的選擇并不是只考慮資本自由流動程度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就足夠的,匯率制度選擇也要綜合考慮我國經濟構成、經濟發展戰略、地區狀況以及國際狀況等多種因素。因此就這個角度來看目標區制也只是次佳選擇。較之角解政策組合,中間政策更容易存在較大的主觀性,更依賴于政府的判斷和決策,這也意味著更大的人為性風險的存在,而這些都并不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本質歸屬。

【參考文獻】

[1] 王光偉:貨幣、利率與匯率經濟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 保羅?克魯格曼:蕭條經濟學的回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 劉劍,喬桂明:現代國際金融學[M],復旦大學,學出版社,1998。

[4] 易綱:匯率制度的選擇[J],金融研究2000年第9期。

[5] 易綱,湯弦:匯率制度"角點解假設"的一個理論基礎[J],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

篇7

一、涉外經濟法的定位:糾纏于多種學說之間

(一)走不出的泥沼———現有的六種觀點

1.獨立部門說。有學者認為涉外經濟法因其具有特殊的調整對象,而構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例如,林毓輝主編的《新編涉外經濟法律與實務》,該書序言中即表明:“涉外經濟法是……一個新興的法律部門,如同其他法律部門一樣,它以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為自己存在的客觀依據,并以此作為自己調整的對象,這種社會關系,就是涉外經濟關系。”[1]

2.國內經濟法組成部分說。綜觀國內的經濟法學著作,一般都把涉外經濟法視為國內經濟法的調整領域之一。例如,徐杰的《經濟法概論》,肖平的《中國經濟法》。此外,有些涉外經濟法學專著,雖然強調涉外經濟法調整對象具有特定性,但也同樣堅持“涉外經濟法是我國經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2]。例如,焦志勇的《涉外經濟法概論》。

3.國際經濟法組成部分說。國際經濟法學者通常認為涉外經濟法是國際經濟法的國內法淵源。例如,姚梅鎮編寫的《國際經濟法概論》在論述國際經濟法的范圍時,明確把“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國內法規范———涉外經濟法”作為國際經濟法的淵源[3]。陳安主編的《國際經濟法專論》也作了類似的表述:“國際經濟法是一種多門類、跨學科的邊緣性綜合體,其內容涉及……各國的涉外經濟法等。”[4]72

4.國際私法組成部分說。國際私法學者通常把某些涉外經濟法律納入國際私法的范疇。例如,李雙元的《國際私法學》認為國際私法調整的涉外民事法律關系應是廣義的,其中就包括涉外公司關系[5]。韓德培的《國際私法新論》將國際私法的范圍界定為:“國際私法……還包括國際直接適用于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綜觀該書的內容,“國際直接適用于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包括涉外經濟法律[6]。

5.國際商法組成部分說。有學者把涉外經濟立法作為國際商法的內容,例如,馮大同主編的《國際商法》(新編本)對國際商法的定義為:“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交易和商事組織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7]。在這個定義下,涉外經濟立法被涵蓋。同時,在國際商法的淵源一節里,該書把涉外經濟立法作為國際商法的補充,并在其后的內容中進行了廣泛的闡析。

6.民法組成部分說。國內有些民法著作在體例上包含了涉外經濟法律的內容,例如王作堂的《民法教程》明確將《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定性為民事立法[8]。

(二)我的質疑———進路的展開

1.涉外經濟法不是獨立的法律部門。目前,各國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有兩種立法模式,即“內外統一”和“內外分流”。顯然,在第一種模式下,涉外經濟法沒有“獨立”的前提。而在第二種模式中,盡管涉外經濟法與純粹調整本國境內經濟關系的國內經濟法相比貼上了“跨國”的標簽,但其仍不應具有“獨立”的地位。以我國為例,現階段我國還存在一定數量的涉外經濟法與國內法律制度相分離,其中以“三資企業法”最為典型。但這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法制不健全,公司法沒有出臺的背景下產生的。自加入WTO以來,從對外資立法“廢、改、立”的步伐中可以預見,我國涉外經濟法與國內一般法律制度的融合勢所必然。并且,世界上多數國家也都未將涉外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因此,“獨立部門說”是不合適的。

2.涉外經濟法不是國內經濟法的組成部分。首先,從一國的角度看,雖然涉外經濟法具有某些國內經濟法的屬性,但從全球角度觀察,它無疑已構成國際經濟法的組成部分,因為這些法律規范均在調整不同范圍的國際經濟關系。關于涉外經濟法歸屬于國際經濟法的主要理由,下文將進行詳細論述,此處不再贅言。其次,有學者認為,涉外經濟法將拋棄“內外分流”的立法模式,“內外統一”是大勢所趨,并將此作為由國內經濟法來涵蓋涉外經濟法的論據。對此,需要強調的是,“內外統一”的立法模式是趨勢,但它只是一種過程,并非一種結果。盡管可以預見,統一調整對內對外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將慢慢占國內經濟法律的主導地位,但只要國家還存在,各國利益相異,“涉外經濟法律制度從理念到實踐都不會消失”[9]。

3.涉外經濟法不是國際私法的組成部分。國際上的通說認為,國際私法是指解決國家之間法律適用的沖突規范,屬于程序法,而涉外經濟法屬于實體法。如果隨意地擴大國際私法的范圍而忽視國際通行的觀點,并把涉外經濟法納入國際私法,從學術和實踐上看都是不可取的。

4.涉外經濟法不是國際商法的組成部分。涉外經濟法是指調整涉外經濟管理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①。涉外經濟管理法律關系的主體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隸屬關系。而國際商法調整的是在一般經濟交往活動中各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商品貨幣關系。因此,涉外經濟法與國際商法有著本質的不同。

5.涉外經濟法不是民法的組成部分。因本文采用經濟法的“狹義說”,故可從前文的論述中推出,用民法涵蓋涉外經濟法,就如同用國際商法涵蓋涉外經濟法一樣,是不恰當的。退一步講,即使站在經濟法“廣義說”的立場上,將我國涉外經濟法的規范類型分為兩類:行政管理性質的規范和商事性質的規范。前者當然不屬于民法范疇,問題是后者去向何處?筆者認為,也不應視為民法的組成部分。理由是,雖然民法和商法的分界在理論上并無定論,但我國民法強調私權,崇尚意思自治,而商法卻帶有公益的色彩,這一點與傳統大陸法系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是不同的。就涉外經濟法而言,更多地體現了國家利益。因此,從私權與公益分立的角度來看,將民法作為涉外經濟法的歸宿是不合適的。

二、涉外經濟法的歸宿:國際經濟法

事實上,對事物本質的概括,不可能涵蓋事物的全貌,總有處于此事物與彼事物的“邊緣地帶”,因而可能出現“亦此亦彼”而非“非此即彼”的情況[10]。因此,我們在探討法的本質時,應重點抓住核心性、必然性的因素,并對邊緣性、偶然性的因素,以及“亦此亦彼”的現象保持適當的關注,這才是全面認識事物的要義所在。基于這樣的理念,筆者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語境下,涉外經濟法的核心性、必然性因素在于它所調整的涉外經濟關系已成為國際經濟關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涉外經濟法是國際經濟法的組成部分。

(一)法學角度的分析

從法理上看,這種觀點體現了邏輯與實用相互兼顧的理念。有學者認為,一個跨國法律現象必然會涉及到眾多法律部門,但如果把一個行為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部門放在一個盤子里就構成了一個新的法律部門,這是荒謬的,國際經濟法應該把別人調整的東西還給別人[11]。

筆者認為,盡管這種觀點堅持了一個法律部門只能以一類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的法學理論,在邏輯上是嚴密的,然而“部門法劃分的科學性在于善于區別必要的交錯和不應有的重復以至混亂,善于使邏輯和實用相互兼顧”[12]。國際經濟法的“廣義說”②之所以包含了涉外經濟法,正是從實用主義的理念出發的。它沒有拘泥于傳統大陸法系國家從抽象到具體的研究進路,并未把“法律調整什么”作為唯一的大前提,而是吸收了英美法系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進路,以“問題是什么”為邏輯起點。雖然關于這種研究進路的法律移植是否與我國實際情況相兼容還沒有定論,或者說多大程度的移植才最符合我國國情尚需探討,但從方法論上看,它是面向實際,有所創新和可資借鑒的。這也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那就是不必墨守成規地一味強調法律體系嚴密的邏輯性,而是要在邏輯和實用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具體而言,國際經濟法作為一個新興的法律部門,其調整的國際經濟關系是多種社會關系的“復合體”,這并非法學家的臆斷,而是由社會關系復雜化、多樣化的客觀趨勢決定的。

從實用的角度看,首先,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任何國家都不可能任性地為所欲為,而是在一種“共進”的理念指引下,彼此合作。因此,如果只對這個“復合體”中各國的涉外經濟關系進行研究,就不能解決國際社會對其相互協調時所產生的問題。同樣,如果只研究國家之間的協調關系也是不可行的,因為各國的涉外經濟關系是協調的根本內容。如果將這兩種關系生硬地分割開來,不僅否認了國際經濟法存在的現實社會基礎,也不利于實踐中問題的解決。其次,國際經濟法作為在國際層面上進行宏觀調控和市場管理的法律,其主旨是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目前,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稅收等一系列領域所形成的規則已具有鮮明的“國際性”,而不再是“地域性的的涉外規則”[13]。換言之,涉外經濟立法的視野應更多關注國際層面的協調才能迎接現實的挑戰。

從邏輯的角度看,即使國際經濟關系是多種社會關系的“復合體”,但在國際交往合作中,這多種社會關系逐漸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而調整這一“復合體”的國際法規范和國內法規范由于這一調整對象的內在聯系而集合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法律規范群[14]20。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傳統法學部門劃分的理論邏輯也并不矛盾。

正如潘抱存教授所說:“國際經濟法綜合國內法和國際法規范,發展成為區別于傳統國際法的一個新的發展部門,是完全符合系統科學最優化原則的。”①

涉外經濟法納入國際經濟法的有害論是值得商榷的。有學者認為,如果將涉外經濟法視為國際經濟法的組成部分則混淆了國內法和國際法的界限,肯定了某些國家賦予國內法域外效力的正確性,是有害的。不難看出,這種觀點從本質上擔心的是發展中國家涉外經濟立法的合理權威受到削弱,而發達國家涉外經濟立法的凌駕地位得到擴張。事實上,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時刻警惕國家經濟受到不正當的限制是正確的,然而,是不是將涉外經濟法納入國際經濟法的組成部分就一定會加深這種憂慮,或者說是不是讓涉外經濟法回歸國內法這種憂慮就不存在了呢?筆者認為,不盡如此。

一方面,承認涉外經濟法屬于國際經濟法不會加深這種憂慮。顧名思義,國際經濟活動具有跨國性的特點,任何超越一國國界的經濟交往活動,諸如貿易、投資、信貸、運輸、保險,技術轉讓等等,總有一部分或者大部分發生在某一東道國境內,這正是各國家通過涉外經濟法所調整和制約的領域。從宏觀上看,一國的涉外經濟關系是國際經濟關系的組成部分,因此將涉外經濟法納入國際經濟法是具備合理性的。同時,這也并不必然導致對國家經濟的侵犯。因為,根據國際社會公認的原則,特別是其中的“領域管轄權”(即“屬地管轄權”,territorialjurisdiction)準則,各國對于部分或大部分在本國境內開展的國際(涉外)經濟交往活動,理所當然地享有充分的依法予以管轄的權利。并且,根據國際社會公認的“屬地優越權”(territorialsupremacy)準則,各國的國內法在管轄本國境內的涉外經濟交往活動、調整本國境內的涉外經濟關系方面,應當優先適用[4]77。

另一方面,讓涉外經濟法回歸國內經濟法也不能消除憂慮的存在。國際法規范在我國的適用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適用,一般僅在民商事領域,更多的法律規范是通過轉化成國內法而間接適用的。涉外經濟法在很大程度上充當了這種間接適用的載體。從最初的自由市場,過渡到社會市場,再發展成現在的國際市場,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經濟全球化之外單獨地進行體外循環。從促進貿易自由化的角度出發,國際社會在盡力協調著各國的涉外經濟法,盡量求大同存小異;從各國家自己的利益出發,最大程度地參與國際市場中的經濟交往活動,能夠獲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利益。在外源型和內發型的這兩種力量交互影響中,各國共同締結了大量的雙邊、多邊、區域,全球性條約。而在目前來看,這些條約的制定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發達國家的利益。為了履行在這些條約中的承諾,發展中國家就必然要修改自己的涉外經濟法。也就是說,雖然涉外經濟法本質上屬于一國的國內法,但在制定、修改,廢除這類法律規范的時候,國內立法機關的意志間接地受到了發達國家的影響。在此種情況下,如果仍然說只要堅持涉外經濟法是國內法,就能擁有絕對的經濟,可以排除來自發達國家的壓力,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可見,國家經濟是否受到不當限制,問題并不在于涉外經濟法屬于國際還是國內的范疇。我們對國家經濟時刻保持警惕是必要的,但這與涉外經濟法的歸屬沒有直接關系。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國際經濟法的法律規范并不具有自己獨立的屬性,事實上,即使將“性質各異的法律規范綜合在一起稱為國際經濟法,也并沒有改變國際經濟法所包括的法律規范各自原來的屬性。”[14]87

(二)經濟學角度的分析

從國際調節的理論來看②,倘若國際經濟法不涵蓋涉外經濟法,那么國際經濟法學的研究將失去起點和終點。眾所周知,在國際上還未形成統一市場之前,各國國內經濟市場的穩健運行是由“市場調節”這只看不見的手和“國家調節”這只看得見的手共同配合、相互作用的。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交通、通訊領域技術的突飛猛進,促成了國際化和全球化市場的形成,這就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健全的經濟調節機制,否則,國際市場將是無序的,不穩定的。在國際市場上,同樣存在“市場調節”和“國家調節”兩種機制,它們仍發揮著重要的調節作用,但僅憑這兩者顯然不能滿足市場國際化的需要,于是“國際調節”機制應運而生,與前兩種機制在良性的互動中,構成了一種全新的調節機制體系格局。考察當前以WTO及其規則體系為首的各種國際經濟調節組織和規范,不難發現,其重點均主要放在對各國涉外經濟法的規制上,即推進全球經濟自由化進程,消除各國政府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等。因此,可作如下歸納:“國際調節”所針對的是“國家調節”,“國際調節”是對各國“國家調節”的再調節[15]。而“國際調節”主要依賴的是國際經濟法,“國家調節”則是通過一國涉外經濟法的調整來實現的。緣此,筆者認為,國際經濟法在一定程度上,始于協調各國涉外經濟法之目的,終于其所包含的雙邊、多邊、區域、全球性條約等國際法規范在相關國家涉外經濟立法中得到回應之時,如此循環往復。因此,如將涉外經濟法與國際經濟法割裂開來,會造成國際經濟法的研究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③。

把一國的涉外經濟法和調整經濟關系的國際法一道納入國際經濟法,是符合客觀經濟發展趨勢的[16]。因為,涉外經濟關系具有雙重性,從屬地原則來看,它是國內經濟法調整的領域,但從各國涉外市場是國際化市場組成部分的角度出發,涉外經濟關系又和國際經濟法緊密相關。基于這種雙重性,涉外經濟法究竟應該歸向何處才更有前途呢?回顧歷史可以看到,自20世紀初以來,國際經濟活動日益頻繁,人們需要突破法律給經濟交往帶來的束縛。于是,私法的趨同化和統一化現象日漸顯露。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GATT三大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促使成員國的有關國內經濟立法與這些國際組織的規則協調一致。經濟全球化的浪潮進一步推動了私法統一化和公法協調化的進程。WTO等國際經濟組織憑借其巨大的影響力,觸及的領域日趨寬泛,所形成的協調一致的國際規則日益增多,從而在很多領域中,使各國從理念到規則都走上了逐步統一的道路。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將一國的涉外經濟法放在“國際”的語境中加以考察才是更科學合理的。任何看不到這個大趨勢的研究都是盲目的,任何違反這個大趨勢的決定都是欠妥當的。

篇8

【關鍵詞】股票市場 宏觀經濟 影響 相關性

根據近年來大多學者關于證券市場、市場經濟發展的相關研究,可發現股票市場出現波動的決定性因素表現在宏觀經濟上,且能夠將宏觀經濟情況反映出來的又以股票市場為主。大多股票市場發生波動,多因宏觀經濟發展中存在較多政策性因素、規律性因素等,使股票市場難以保持持穩趨勢,可見宏觀經濟對股票市場的影響極為明顯。因此,無論從國家宏觀調控角度或股票市場發展角度,對宏觀經濟、股票市場二者關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基于理論視角下的宏觀經濟與股票市場關系分析

(一)股票市場受GDP影響研究

理論研究發現,宏觀經濟變化往往依托于以GDP為基礎推測的經濟增長率進行反映。若在外界環境處于穩定情況下,經濟增長率呈現出平穩持續增長趨勢,可判斷此時社會中的需求、供給保持正比關系,此時的經濟結構也較為合理。在此環境下,社會人群因對經濟發展保持較高的預期值,便會向市場投入更多的資金,如典型的炒股現象,而企業在此背景下為進行自身規模的擴大,也開始進行更多的投資,由此使整個股票市場更為活躍。但假若經濟增長率呈下降趨勢,此時企業因盈利虧損,便減少投資,整個股票市場環境下,供給情況會發生一定的變化的,其中需求者,即投資者在收入預期方面不斷降低,對投資資金開始減少,這樣需求曲線會保持快速下降。由此看來,股票市場受GDP影響較為明顯[1]。

(二)股票市場受利率變化影響研究

關于利息率,其主要指利息與本金二者的比率。通常從債權人角度看,利率可作為收入來源之一。而從整個股市發展情況看,利率影響則極為明顯,利率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市場中資金的流動,資金流動性的高低將決定股票市場發展。以經濟學視角看,市場發展中資金供求關系主要以利率為決定性因素,其中的需求方與供給方分別為投資與儲蓄,而投資與儲蓄實質可作為表示利率的函數,所以利率的變化直接影響股票市場發展。

(三)股票市場受貨幣供給量影響研究

股票市場中,貨幣供給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不同的效應方面。例如,投資組合效應。其主要指當國內處于貨幣政策放寬條件下,個人持有貨幣增多,而投資效益表現出下降的趨勢,如果不存在其他外界環境干擾,因個人貨幣存儲較多,便會將其投放到市場,以此達到利益獲取目標,這樣股市價格會由此提高。再如,預期效應。其主要指在貨幣政策的放寬前,許多投資人開始預測貨幣市場走向,采取相應的貨幣投資方式,使股票市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另外,也有增長效應在股票市場中存在,可將其理解為貨幣供給量上升情況下,整個市場中投資擴大、利率下降,此時股票投資會取得更多的收益,一定程度上推動股市價格的進一步提高[2]。

二、基于實踐視角下的宏觀經濟與股票市場關系分析

(一)20世紀前后中國經濟發展與股票市場關系驗證

本文在研究中選取上世紀國內經濟發展作為實證,原因在于該時期內國內經濟發展變化較為明顯。以1994年與1999年之間國內經濟發展為例,國內此時GDP在增長率上約下降5個百分點,整個市場環境下,個人與企業都難以獲取較多的收益,而且通貨膨脹率呈現上漲趨勢,直接導致股票市場發展受到挫折。而該時期結束后,國內經濟發展中注重不斷調整經濟結構,使GDP在增長率上到8%,此時股票市場逐漸回暖。直至2000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因經濟矛盾逐漸解決,使證券市場發展速度提高。然而能夠發現,在2002年以后,國內GDP增長率盡管提高許多,但此時股市的發展卻以“熊市”形式存在,完全與經濟發展相背離。而產生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表現在此時我國股市發展不健全,且較多投資者在未正確認識市場發展情勢的背景下便盲目跟風,導致股票發展較為扭曲,產生“熊市”。

(二)從供應角度探析股票市場與貨幣市場向關系

盡管在理論研究過程中,人均收入、貨幣發行與經濟增長保持正比關系,但從實際角度看,卻不具備較高的可信度。如國際金融市場發展背景下,因貨幣流動率不斷出現變化,便會使股票市場因貨幣需求量變化而受到影響。綜合實際影響情況看,變化情況首先表現在股票價格提高后,貨幣需求量會因個人收入提高而上升,而這種股票上漲趨勢下,人們為進行風險控制便采取資產組合調整方式,如斥候貨幣量的擴充,使市場內貨幣需求量不斷上漲。另外,股市交易量因股價上漲而出現擴張的情況下,需依托于較多的貨幣供應才可實現。因此,綜合來看,股市變化、貨幣供應變化二者相互影響。

(三)利率變動情況下股票市場變化態勢

無論理論或實踐研究,都可發現影響股票市場的關鍵性因素體現在利率變動方面。當利率保持下降態勢時,由于企業成本有所降低,此時大多企業為擴大經營規模便會利用利率下降優勢,加大投資力度,使股票市場得到發展。自1996年起,我國的在降低利率方面連續八次,每次利率調整政策實施后都刺激股市的進一步發展。尤其利率調整消息傳出后,也會產生一定的預期效應,帶動股市的提前發展[3]。

三、結論

我國經濟發展中,股票市場已逐漸成為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從文章研究看,宏觀經濟的發展能夠帶動股票市場發展,而股票市場又是對宏觀經濟的具體反映。盡管在二者相關性研究中發現,存在背離情況,但其原因多集中在股票市場發展較為滯后等方面,在日后完善過程中,這些問題都可被逐一解決。

參考文獻:

[1]薛華林.中國宏觀經濟與股票市場相關性比較分析[D].南昌大學,2014.

篇9

【關鍵詞】BT項目 移交受讓款 延遲 回購 效益

美國次貸危機以來,國內經濟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為防止經濟增速過快下滑,國家于2009年和2010年實施4萬億刺激經濟方案。然受國際經濟二次探底的影響,國內經濟數據再次走弱。受此影響,國內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變化較大,直接影響著投資者決策大的變化。

2010年6月份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堵住了地方政府依靠地方融資平臺搞城市建設融資之路。然而地方政府城市投資計劃的實施急需資金的支持,BT項目成為地方政府不二的選擇。地方政府在引進BT項目時,往往條件優厚,投資人在關注收益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到項目的回購風險。目前,受經濟形勢的影響,地方政府可支配財政收入也在減少,如果同時面臨幾個項目進入回購期的情況,地方政府的還款能力就更是岌岌可危了。

地方政府和投資人簽訂的合同,往往有遲延支付移交受讓款時,地方政府需承擔違約責任,并按約定支付違約金的條款。然在實施過程中,為了雙方長期的合作,在遇到地方政府延遲支付移交受讓款時,違約金并沒有實際支付。在延遲支付移交受讓款的情況下,支付方式也會影響投資人的收益。本文將主要主要研究延遲支付移交受讓款不同的方式對投資人收益的影響。

一、案例分析

(一)案例

某一BT項目,投資主要分兩塊,前期配套費用5個億,投資回報率為中國人民銀行5年期以上貸款基準利率上浮兩個點,按季結息;建安費5個億,投資回報率為中國人民銀行5年期以上貸款基準利率,按季結息。假設進入回購期某一基準日,前期配套費用加上投資回報為5.5億元,建安費用加上投資回報為5.45億元。若地方政府當期可支配資金僅有5.5億元,剩余資金需1個季度之后方可支付完畢。假設這1個季度內,貸款利率未發生變化,也未進行結息。

(二)案例分析

回購方案一:先支付前期配套費用加上投資回報為5.5億元,建安費用加上投資回報5.45億元以及對應投資回報一個季度后支付。實際支付金額為:W1=5.45+5.45×R5/360×T(R5為五年期以上貸款利率,T為一季度的天數)

二、理論分析

針對以上兩種投資回報率的BT項目,如若地方政府延遲支付移交受讓款,回購方案的選擇關系到相關方利益的所在。下面將進行具體分析。

因此情況一和情況二比例K的大小,受費用甲和乙的投資回報率的大小以及累計投資時間長短的影響。

其三:介于上述兩種情況中間狀態,從費用甲和費用乙中按各自本金比例取部分費用后,至某一基準日加上相應的投資回報剛好為費用C,此時K的取值為一定比例的費用甲的本金加投資回報與一定比例的費用乙的本金加投資回報。此時K值的大小介于情況一和情況二取值的中間范圍內。

篇10

我們將當前的經濟定義為非穩態。由于潛在經濟增速面臨下降,經濟探底的空間就超出預期。這意味著調整將會非常漫長,這一特殊的經濟環境也決定了市場演繹的邏輯與以往有所差異。

非穩態的產生可以從經濟內生和外生兩個角度去尋找源頭。從內生的情況來看,從企業的角度來講,非金融上市企業的投資收益率低于銀行貸款一般加權利率。這無疑對企業的投資需求造成了打壓。從居民部門來看,房地產價格高企會擠壓居民的其他消費。在政府部門的債務約束方面,2009年之后,城投債上市規模呈爆發式增長。不考慮展期,2016年地方債務償還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外生的干擾也存在。我們正在經歷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道路。僵尸企業的存在將會導致企業產能和杠桿去化異常緩慢,國內經濟調整將會異常的漫長。下半年的經濟仍將以下行為主。

國內宏觀經濟調整的底在何處,將是決定資本市場走向的重要因素。

經濟大幅調整的時候,往往也是經濟要素打破重新匹配之際,企業必定要經歷去杠桿的過程。如果深入到經濟調整的傳導機制,可以發現在經濟減速后,企業部門經過一段時間后才不得不采取去杠桿的調整。這個時候需求已經開始下滑,去產能的過程意味著供給端也開始改善。如果需求的下滑放緩,那么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將會首先出現拐點,同時企業的盈利能力增強。隨著需求的進一步好轉,經濟和股市將觸底回升。從日本上世紀70年代和美國科網泡沫、次貸危機兩輪調整的情況來看,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目前國內經濟剛剛進入轉型期,經濟調整的關鍵取決于企業去杠桿、去產能切實的推進。過去的數次經濟周期中,政府都干預了經濟的正常去杠桿過程。如果由此理解未來經濟政策改革措施,有兩個方面的政策措施將有助于加快經濟自由去杠桿的過程。首先是要素價格市場化、顯性化。經濟轉型本身的動力就是來自人口、環境和資本的稀缺。如果能夠將這些稀缺資源合理的反映到企業的成本中,就能有效的配置要素,推動落后產能的去化。要素價格市場化主要集中在利率市場化和環境成本的顯性化,這樣的過程能夠推動去產能和去杠桿。其次是放開多個行業的準入門檻,市場競爭激烈才能夠激發企業的活力,同時淘汰落后產能。

“財富積累引發的人性需求的爆發”與“技術進步的供給創造需求”是消費需求演進的兩條路徑。

前者是爆發性需求。在一輪產能周期的后期,隨著產能的不斷擴張,資產價格和財富積累都到了一個巔峰狀態。而這個時候,對于投資收益率的預期則開始下行,投資增速和產能擴張都開始放緩,更多的資源開始逐步應用于消費領域。后者則是持續性的需求。技術進步,特別是橫向創新,是一個供給創造需求的過程。技術進步引導的消費突破,往往具有更加持久的動力。供給創造需求正在完成從“任務導向”到關注人性需求的飛躍。

從國內當前的環境來看,恰好處于財富積累的巔峰階段。爆發性增長的焦點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在學歷層次提高,網民數量急劇增長的背景下,對于傳媒、網絡相關行業的追捧;其次是人口結構變化背景下,醫療需求的繼續擴張,其中又以受益于政策的醫療器械為首;再次,自下而上形成的政府消費需求,包括環保和智慧城市領域的安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