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所得稅法釋義范文
時間:2023-09-05 17:17: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所得稅法釋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財稅制度;企業;納稅籌劃;探析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1-0-01
一、企業納稅籌劃中存在的問題
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納稅籌劃的實施不僅影響到企業日常生產經營,還影響到企業今后的發展及市場聲譽,可謂影響重大。然而,在企業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以至于企業納稅籌劃無法順利實施。主要表現在:
1.納稅籌劃存在一定的風險
納稅籌劃需要操作者精通稅收知識并執行嚴密操作過程,否則會因為掌握不到位而使納稅籌劃存在一定的風險。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基于納稅籌劃的專業性,由于沒能準確掌握稅收法律中的相關條款或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因而在籌劃時出現漏洞;二是在納稅籌劃方案執行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監控措施,以至于納稅籌劃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使企業面臨著涉稅違法的風險。
2.稅收法律意識薄弱
在一些企業中,管理人員稅收法律意識薄弱,無法正確認識依法納稅的重要性,也分不清偷稅、漏稅以及納稅籌劃的界限。這樣,自身企業的納稅籌劃最終不能與國家的法律相匹配,甚至可能觸犯法律允許的范圍,因而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3.沒有正確的納稅籌劃觀念
在很多企業里,由于管理者將企業管理的重點放在企業直接經濟效益上,以至于納稅籌劃未得到企業管理者的重視。而在企業實際的經營中,納稅籌劃帶來的經濟效益是間接的,是基于節支等于創收的觀念,稅收負擔的輕重,與企業的整體收益是分不開的,且稅收的節支直接節約貨幣資金的流出。因此,納稅籌劃需要企業管理者樹立正確的納稅籌劃觀念,以正確的心態來規劃,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實現價值最大化。
二、企業納稅籌劃的原則
納稅籌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全面性原則,才能有效地進行納稅籌劃。
1.合法性。納稅籌劃要在稅收法規許可的范圍內,充分利用稅收法規所提供的包括減、免稅在內的一切優惠。
2.合理性。指企業投資、融資、經營管理等行為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納稅籌劃只是企業商業活動的目的之一。
3.全面性。一種稅負的減少,可能導致另一種稅負、非稅成本的增加,甚至會影響企業重大的經營活動或企業戰略,因而要全面衡量,綜合籌劃。
三、完善企業稅收籌劃的途徑
掌握最新的稅收法規精神,完善企業的稅收籌劃,能夠使企業在各項經營活動中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促使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稅收籌劃的方法主要有:
(一)企業籌資活動的納稅籌劃
企業進行外部資金籌集,有權益籌資和債務籌資兩個備選方案。因為債務籌資所發生的手續費及利息支出可以計入企業的在建工程或財務費用在稅前列支。而權益籌資成本卻是由稅后利潤支付的,與債務籌資方案相比,需要多納所得稅。所以從稅收的角度考慮,債務籌資比權益籌資成本要小。
但要注意的是,在權益資金和債務資金的籌措中,要同時考慮成本和風險兩個因素。即既要考慮籌資的邊際資本成本,也要考慮負債增加相應增加的財務風險。
(二)企業投資活動的納稅籌劃
1.下級機構組織形式的納稅籌劃。根據現行企業所得稅法和實施條例,子公司的組織形式是法人,應在屬地繳納企業所得稅,而分公司的組織形式是非法人分支機構,應并入總公司進行匯總納稅。企業在設立下級機構時,就需前瞻性地對兩種納稅方式進行對比,結合其他效益指標,選擇合適的下級機構組織形式。
2.企業合并的納稅籌劃。企業在合并中,會產生盈虧互抵的情形,即盈利企業兼并一個虧損企業時,兼并企業可用其盈利先補抵虧損企業的累積虧損,再按利潤余額繳納企業所得稅,這樣就減小了企業所得稅的稅基。
(三)企業經營活動的納稅籌劃
1.適應流轉稅的納稅籌劃。許多大型企業,可能既是增值稅的一般納稅人同時也是營業稅的納稅人,這樣在混合銷售和兼營業務中,就必須全面籌劃好適應增值稅還是營業稅的問題。一是應當分別核算應稅勞務的營業額和貨物的銷售額,應稅勞務的營業額繳納營業稅,貨物銷售繳納增值稅,避免因為未分別核算兩種稅種,使企業增加稅負或者由稅務局核定導致稅負增加的情況發生。同時,對于同屬增值稅或營業稅不同稅率的,也應分開核算,避免從高適應稅率。二是只提供服務收取中介服務費的業務,應避免簽訂安裝、購銷等形式的合同,防止因此增加稅基或改變稅種加重稅收負擔的情況。
2.固定資產折舊的納稅籌劃。目前,折舊的方法主要有平均年限法、產量法、工作量法、加速折舊法。稅法規定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和凈殘值使企業存在企業選擇的空間。這樣,同一項固定資產在使用期間內按不同的方法計算,就會產生不同的折舊額。這就給企業納稅籌劃提供了條件,企業可選擇適合的折舊方式。如:免稅期不選擇加速折舊法;在沒有免稅條件時,固定資產可選擇加速折舊法,這樣投入前期產量高、修理費用少,加速折舊可適當減小所得稅稅基。
3.固定資產修理的納稅籌劃。在現行企業所得稅法中,固定資產的修理支出可以在當期稅前扣除,而同時符合大修理支出兩個條件:一是修理支出達到取得固定資產時的計稅基礎50%以年,二是修理后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處長2年以上。按照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攤銷。這樣,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企業可將修理合并成大修理或將大修理分拆成多次日常修理,從而達到調節稅負的目的。
4.虧損遞延的納稅籌劃。虧損遞延是指如果某企業在某經營年度中出現了所得稅法定義的虧損,則該企業不但可以免付當年的所得稅,其虧損還可以向后遞延5年,以抵消以后規定年的盈余,企業根據抵消后的盈余再交納所得稅。這樣,如在企業經營不是很景氣的年度,且虧損對企業沒有很負面的影響時,可以適當虧損以減輕所得稅稅負。
參考文獻:
[1]蔡昌,張西克.新會計準則與涉稅處理技巧[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6(07).
篇2
關鍵詞:企業所得稅稅法;浙江;外資;影響
中圖分類號:F125.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0-0013-02
本文擬將搜集到的截至2008年11月份最新的數據加以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從而檢驗理論分析的正確性[1]。
一、原企業所得稅法體系下浙江利用外資的情況
浙江省近些年來加大了招商引資的力度,起到了一定成效。
近幾年吸引外商投資連年增長。以2007年為例,2007年,浙江省合同利用外資20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3.7億美元,同比2006年分別增長了6.8%和16.6%。浙江省第三產業實際利用外資比重首次提高到30%,新設外商投資研發中心30余家。新增13家世界500強投資企業,至2007年底共有69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浙江。外資已成為浙江省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2]。
二、新稅法實施11個月后,浙江利用外資情況
1.外資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總體基本正常,未出現大范圍的撤資、停業或歇業、倒閉現象。實際上,新所得稅只是把原有的不合理的稅率和優惠政策調整為合理的稅率體系和優惠政策。
從浙江實施11個月的情況來看,雖然實際利用外資增幅加速回落,但總體上利用外資工作和原有外資企業并未出現大的震蕩。
2.實際使用外資增幅提升。實際使用外資650億美元,同比增長4.5%。
3.單項投資規模擴大,500強企業紛紛落戶浙江。2008年前11個月平均單項投資規模1 529萬美元,平均單項合同外資929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5%和38.5%。
2008年新批投資總額1 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579家(同比減少286家),投資總額221.15億美元,占總數的90.8%,同比提高1.1%;合同外資131.07億美元,占總數的88.5%,同比提高0.4%。其中,新批投資總額3 000萬美元以上的重大項目89家(比上年同期減少23家),增資重大項目48家(比上年同期減少14家)。
2008年[3]新增12家全球500強企業,分別系三菱化學、摩托羅拉、高盛、三星、韓華、麥德龍、阿克蘇諾貝爾、住友電工、沃爾瑪、英博投資,行業涉及化工、機電、商業、建材、飲料等。截至2008年11月底,共有81家全球500強企業落戶浙江[1]。
三、新稅法對于浙江吸引外資的負面影響之實證分析
1.稅率統一和定期減免稅優惠政策的取消對利用外資之負面影響。新稅法將一般性的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率統一為25%,取消了很多針對外資企業的地區優惠稅率,取消了針對一般工業企業的定期減免稅優惠。
從短期來看,稅率的統一、定期減免稅以及其他一些優惠政策的取消可能對于吸引一般性行業的外資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例如,位于經濟技術開發區外資企業的稅率會有一定的提高。浙江的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共有八個、沿海開放城市和沿海開放區有寧波等城市和地區。
原稅法: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般生產性外資企業以前施行15%的稅率;生產性外資企業還享受兩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
新稅法:將在五年內逐步過渡到25%的稅率;取消定期減免稅優惠政策。
可見,稅率統一將提高開發區外資企業的稅率水平。這對于開發區吸引外資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2.實施11個月以來負面影響的實證分析。2008年1―11月,實際利用外資增幅加速回落。全省新批外資企業1 594家,同比減少39%;投資總額243.66億美元,同比減少22.8%;合同外資金額148.07億美元,同比減少15.5%。
四、新稅法對于浙江利用外資的積極影響之實證分析
(一)統一稅率、定期減免稅的取消、關聯企業的業務往來管理等相關規定對于利用外資的積極影響
1.對于經濟開發區以外的地區的積極影響。統一后的稅率為25%。雖然相對于一些開發區外資企業來說稅率高了一些,但是調整的幅度很有限,這一稅率相對來說在周邊國家只能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而且外資企業在全省任何地方稅率都是25%,對于浙江除寧波、杭州以外的其他地區吸引外資會避免稅率差異,有利于這些地區吸引外資的工作。
2.減少外資企業推遲獲利年度進行避稅的動機。以前很多企業利用定期減免稅。政策的缺陷,無限期地推遲獲利年度,以達到少交稅或不交稅的目的。這也是轉讓定價避稅的動力之一。取消定期減免稅,可以大大地減少企業轉讓定價避稅的動力,從而對于國家稅收的保障起到積極的作用。
3.減少假外資和避稅地外資。(1)假外資和避稅地投資的情況。2007年1―11月份浙江省投資來源地前幾位的主要是一些避稅地的投資。其中,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香港54.8%、維爾京群島16.3%[4]。在2006年《溫州市外資企業登記及其運行情況分析報告》中顯示,溫州市外商投資企業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國內資金“返回投資”和“假外資”行為。尤其是臺資、港資企業里包括了許多國內資金通過這些自由港中轉后的“[5]返程投資”行為。寧波市的情況與此類似。據寧波市信息中心的一份報告,1998―2004年間,在全球外資的三大來源地美國、日本及西歐投資份額逐漸減少之際,維爾京島、開曼群島、薩摩亞等三地在寧波的投資比重卻“異軍突起”。2004年,維爾京島以22 600萬美元實際外資位列第二,開曼群島以21 933萬美元緊隨其后,薩摩亞居第七。僅以上三個地區實際利用外資已占到該市總額的24.29%,比上年同期提高8.87個百分點,超過美國和日本。報告中指出,寧波市“假外資現象有所抬頭,應當引起關注?!盵6](2)取消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對于減少利用投資者身份的籌劃進行的“返程投資”的實施必將起到相當的抑制作用。(3)新稅法的特別納稅調整一節,針對關聯交易中違反獨立企業交易定價原則的,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處罰。這些規定也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返程投資”的作用。
實證分析,新稅法實施后,前11個月投資來源地確實出現了新的變化。從合同外資絕對值增長前三位國家看,依次為日本、美國、韓國。其中,日本合同外資增長230.4%、韓國合同外資增長183.3%。而來自于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等自由港合同外資合計12.31億美元,同比下降65.5%,比重減少12.1%;實際外資23.44億美元,同比下降13.4%,比重減少5.4%。第三地自由港合同外資絕對值減少約23.34億美元,約占全省合同外資減少總數的86.1%[3]。
(二)行業稅收優惠政策的積極影響
1.對于高新技術企業的積極影響。(1)浙江的國家級高新區只有杭州高新區。以前只有高新區內的高新企業才能適用優惠稅率。現在浙江全境的高新技術外資企業統統適用15%的優惠政策,這對于浙江全省的吸引高新技術企業投資工作一定會帶來積極的影響;(2)創業投資企業的投資抵扣優惠。創業投資企業從事國家需要重點扶持和鼓勵的創業投資,可以按投資額的一定比例抵扣應納稅所得額;(3)鼓勵企業進行技術研發優惠政策。企業的下列支出,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50%。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4)鼓勵固定資產更新換代的優惠政策。企業的固定資產由于技術進步等原因,確需加速折舊的,可以縮短折舊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
高新技術企業吸引外資的實證分析:新稅法實施11個月以來,浙江信息服務軟件業新批、增資大項目31個,合同外資和實際外資分別增長62.9%和28.6%;科研技術服務業合同外資和實際外資同比分別增長143.7%和192.4%,其中新批5個外資研發中心,均設在寧波市,主要涉及化工材料、生物制品等的研發[5]。
2.對于其他鼓勵類行業的積極影響。(1)鼓勵企業進行環保、節能節水、安全生產設備投資的優惠政策。企業購置用于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投資額的10%可以從企業當年的應納稅額中抵免;當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五個納稅年度結轉抵免。新稅法同舊稅法相比,突出了抵扣設備的范圍為:環保、節能節水、安全生產設備。體現了對企業加強這幾方面投資的鼓勵。(2)農、林、牧、漁行業的優惠政策。對于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實行免稅或減半征稅的優惠政策。(3)對于企業資源利用的鼓勵性優惠政策。企業綜合利用資源,生產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規定的產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減計收入。(4)鼓勵基礎設施投資的優惠政策。企業從事港口碼頭、機場、鐵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電力、水利等項目投資經營所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給予“三免三減半”的優惠。
企業從事公共污水處理、公共垃圾處理、沼氣綜合開發利用、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海水淡化等項目的所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給予“三免三減半”的優惠。
五、結論
(1)合同外資和實際利用外資增幅有所回落,但幅度有限。(2)外資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總體基本正常,未出現大范圍的撤資、停業或歇業、倒閉現象。(3)從外資來源地來看,問題較多的避稅地投資大為減少。這也是新所得稅的立法目的之一。從這段時間的實施來看,效果較為明顯。自由港合同外資和實際外資均有所下降。其中:合同外資的減少占全省合同外資減少總數的86.1%。(4)高新技術行業及鼓勵類行業利用外資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5)單項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世界500強企業在浙江投資情況良好。
參考文獻:
[1]李成.企業所得稅改革對外資企業的影響研究[J].稅務研究,2008,(4).
[2]王逸.從全球視角看新企業所得稅法定稅率[J].中國稅務,2007,(6).
[3]浙江省2007年1―12月外商直接投資情況[EB/OL].浙江省發改委網站.
[4]裴長洪,彭磊.兩稅合一是創造吸收外資優勢的新起點[J].中國經貿導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