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制造產業分析范文
時間:2023-09-06 17:42: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藥制造產業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 醫藥制造業發展現狀
隨著生物技術、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等學科的發展,醫藥制造業被認為是目前競爭最激烈、盈利能力最強的高技術產業之一。據統計2005中國醫藥業年工業總產值為4250.45億元,同比增長31.1%,高于十五期間平均水平43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為1529.8億元,同比增長30.42%,高于十五平均水平45個百分點。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均反映出醫藥制造產業在中國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產出的高速增長與醫藥業巨額研發投入有著密切關系。全球醫藥制造企業往往通過投入高額的R&D經費用以開發年銷售收入10億美元的專利新藥,獲取壟斷利潤。再將回流的資金注入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從而不斷地獲得創新利潤。本文將運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把研發投入作為一種要素納入模型,來分析研發投入對醫藥制造業產出的貢獻率,及對專利擁有量的貢獻率,希望能增加我們對技術投入重要性的理解。
二、 模型的建立和估算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可以用來分析多種要素的產出彈性,各要素對產出增長的貢獻率,因此被廣泛用于投入產出分析中。將研發投入作為解釋變量,公式變為:。上式兩邊取對數后,并對時間求導,可計算資本、勞動力和研發投入對產出增長的貢獻率。
1.數據的選擇
產出選用的是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的醫藥制造業生產總值。資本投入采用固定資產折舊值加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值來表示資本投入,為:。勞動投入量選用醫藥業從業人員數量。研發投入分為研發經費投入和研發人員投入兩種形式。
2.計量模型估算與結果分析
(1)研發投入對總產值的貢獻率
由于研發經費和研發人員投入兩者存在高度相關性(相關系數為0.83),對兩者進行逐步回歸,發現研發人員投入系數未通過t檢驗。因此認為Y=f(k,l,Rde)函數形式較為合適,結果如下:
lnY=-5.0295+0.4369 lnK+0.8130lnL+0.3037lnRde (1)
(-1.7319)(3.9057)(3.4978)(4.2069)
R2=0.9963;D-W=1.9029;F-stat.=620.9657
由數據可知,R2=0.9963說明方程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D-W=1.9029,檢驗AR(1)系數的t值不顯著,表示方程基本不存在一階序列自相關;F統計量說明方程整體具有顯著性。
計算各變量對產值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可知資本投入,勞動投入,研發經費投入的貢獻率分別為37.3%,11.0%,48.4%。說明1995年~2005年間,研發經費投入對總產值增長起了決定作用,其次為資本投入,勞動投入貢獻率最少。這主要是由于醫藥制造業屬于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每年研發經費與資本投入增長迅猛。
(2)研發活動的投入產出分析
以研發資本和研發人員投入為自變量,專利擁有量作為一種研發產出的形式為因變量,研究醫藥業研發的投入產出關系。方程變形為:。考慮研發投入對專利擁有量的影響存在滯后性,加入兩期滯后后,t值有所改善,得到回歸結果為:
lnP=-13.7675 +0.7145 lnRde(t-2)+1.0863lnRdl(t-2) (2)
(-4.3554)(3.0259)(1.9966)
R2=0.9262; D-W=2.4078; F-stat.=37.6653
從回歸結果看,t統計量說明變量系數較顯著;R2=0.9262說明方程擬合精度較高;D-W值稍高,但AR(1)系數的t統計量不顯著,表示方程不存在一階序列自相關。
通過計算1995年~2005年各變量對專利擁有量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可知研發經費投入的貢獻率為66.3%,研發人員投入貢獻率為33.5%。說明1995年~2005年間,研發經費投入對專利擁有量增長起了決定作用。
三、 建議與結論
分析表明在醫藥制造業中,研發資本投入是促進生產力提高的更有效因素。但目前中國與世界醫藥業發達國家相比,研發投入水平還相差甚遠。2002年OECD國家中R&D經費占工業增加值比例最高的三個國家:英國、法國和日本,比例分別為52.4%、27.2%和27.0%,中國該指標在2005年僅為2.6%。由于資金有限,眾多企業把目光投向投入少、周期短的仿制藥開發上,低附加值、同質化的醫藥產品使很多企業缺乏市場競爭優勢,企業大多靠低價格、低折扣、大流通的模式來維持經營,同時在出口國外時很容易遭到反傾銷和技術壁壘的阻擋,從而限制了其在海外市場的發展。
鑒于目前醫藥制造業的發展現狀,我們應制定有利于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稅收激勵、金融支持、政府采購和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推進建立以科學院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核心,產學研相結合的醫藥創新體制。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和工藝改進,開發市場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產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抑制仿制藥的惡性競爭,減少低水平重復。鼓勵企業出口自主知識產權、國際市場需求大的中藥產品,提高中國醫藥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產業集群;經濟增長;醫藥制造業
產業集群是產業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在空間上集聚的經濟現象,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一現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明顯存在。產業集群已成為一個區域發展經濟、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和企業的發展形式。
經濟增長理論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區域經濟增長一直是經濟學者和經濟地理學者研究的核心問題。經濟增長表現為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增加,而人均國民收入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也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區別。
一、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增長實證研究理論
對于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Nicholas Craft和Anthony J.Venables(2000)利用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探討產業的區域集聚對經濟績效、規模和區域的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并從區域角度回顧了歐洲的衰落和美國的興起以及未來亞洲的復興,他們認為盡管缺乏好的制度是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不可忽視產業的區域集聚在經濟增長方面的重要作用。Catherine Beaudry和Peter Swann(2001)對產業集群的程度影響產業集群內企業績效的途徑進行了研究。他們用雇員數量作為衡量產業集群程度的指標,對英國幾十個產業進行了實證分析,并得到在不同的產業存在著產業集群正效應和負效應,在計算機、汽車、航空和通迅設備制造業存在非常強的集群正效應。Cendy Fan和Scott(2003)研究了東亞和中國的產業集群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發現二者之間具有很強的雙向促進關系,新加坡、香港、上海和北京等城市都利用產業集群策略來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加速地區經濟發展。
我國的實證研究以北京中關村、吉林、江浙和廣東一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發展研究為主。如朱華晨、蓋文啟和王緝慈(2001)對浙江省諸暨大唐襪業集聚群,魏守華(2002)對嶸州領帶產業集群,周兵(2004)對重慶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有關數據來分析產業集聚狀況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劉斌(2004)對北京中關村IT產業群的實證研究。張良明(2006)采用吉林省的有關數據來分析產業集聚狀況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等等。
綜上,產業集群效應有利于地區產業的經濟增長。國內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規模效應以及集群政策面上,或者著重研究某些已經相對成熟并完善的產業集群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而且,多以案例分析為主,雖然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現實意義,但由于各個地區的發展狀況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因此很難具有普遍適用性。本文重在研究一個新興的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看其與傳統的產業集群與經濟增長理論之間是否有所不同。
二、產業集群與四川省區域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
在前人實證研究的成果上,可以采用相對差異較大的四川省醫藥制造業的有關數據,來分析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首先,四川省雖然是西部地區的大省,但在各項經濟指標上與東部沿海地區仍存在較大差距,研究四川省的產業集群有利于給中西部地區起到研究典范以及發展參考的作用。其次,四川省的產業集群發展已進入從起步向發展提升的新階段,而醫藥制造業為當地經濟發揮起著重要作用,亦已成為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刻畫可以采用不同的產業集群指標來進行,不僅可以用勞動力雇傭情況方面的指標反映,而且可以用諸如國內生產總值GDP、產業內的企業數、資產總額、工業總產值、利潤等相對指標來刻畫。
產業集群的指標用四川省醫藥制造業的企業單位數、職工人數、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以及資產合計等統計指標與全國醫藥制造業的企業單位數、職工人數、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以及資產合計等統計指標的相比的相對指標來表示。
建立四川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產業集群指標之間的模型:
SCPGDP=β0+β1SCPGDPR+β2SCER+β3SCWR+β4SCAR+β5SCPR+β6SCCR (1)
注:式中各項變量含義如下:
SCPGDP=四川省的國內生產總值/四川省人口總數;
SCPGDPR=SCPGDP/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SCER=四川省醫藥制造業企業單位數/全國醫藥制造業企業單位數;
SCWR=四川省醫藥制造業職工人數/全國醫藥制造業職工人數;
SCAR=四川省醫藥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全國醫藥制造業工業增加值;
SCPR=四川省醫藥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全國醫藥制造業工業總產值;
SCCR=四川省醫藥制造業資產合計/全國醫藥制造業資產合計。
由于1997年原屬四川省的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合并成為重慶直轄市,為避免因統計口徑不統一而影響模型結果,本文采用1998年后9年的數據。所有數據根據1998-2007年《中國統計年鑒》及《四川省統計年鑒》的數據整理而得:1998-2006年四川省醫藥制造業各項指標以及國內生產總值情況;1998-2006年全國醫藥制造業各項指標以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情況。
根據公式(1)里各項指標的運算方法,計算整理得到四川省醫藥制造業產業的集群指標。
運用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5回歸得到四川省醫藥制造業產業集群四川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與六個產業集群指標之間的模型:
其中,(2)式的R平方為0.998,調整的R平方為0.994,說明模型的擬合度相當高,但是企業職工人數和工業增加值這兩項指標不顯著。剔除這兩項集聚指標重新回歸得到模型,見(3)式:
其中,(3)式的R平方為0.998,調整的R平方為0.996,說明模型擬合度相當高,F值為463.28,D-W值為2.1489。接近于2,說明變量之間無自相關現象。
由上表可以看出,四川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產業集群指標之間系數都顯著。并且當SCPGDPR(四川省人均GDP/全國人均GDP)、SCER(企業單位數)產業集群指標每上升(下降)一個單位時,四川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上升(下降)534.43,3449.80個單位,而SCPR(工業總產值)、SCCR(資產合計)產業集群指標每上升(下降)一個單位時,四川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下降(上升)993.30、1479.22個單位。
三、結論與建議
西部的產業群不僅在集聚的程度上較低,而且在產業集聚的速度上比東部、沿海地區慢,隨著東西部產業的集聚非均衡程度的加劇,產業集聚帶來的東西部區域經濟增長的差距也在不斷擴大。
從實證模型可以得出:區域經濟增長率與區域人均產出集群指標、企業單位數集群指標都呈正相關關系,而與工業總產值集群指標、資產合計集群指標卻呈負相關關系。究其原因,初步設想如下:褚淑貞(2007)對中國醫藥造業產業集聚實證研究中,對醫藥制造業集聚程度的分析數據表明,我國醫藥制造業產業集聚水平較低,布局分散,還沒有實現真正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1995年-2003年間,從各省份醫藥制造業產品銷售收入所占比重來看,四川出現在前八強的次數有四次,并且是唯一的西部省份,而在1997年重慶成為直轄市后,四川則逐漸淡出前八強。說明四川省的醫藥制造業并未真正形成完備的產業集群。僅管在成都,醫藥制造業已經成為支柱行業,但四川省的醫藥制造業占全國的比重并沒有逐年擴大,也并沒有明顯的表現出集聚水平的提高。因此一個不成熟的產業集群對經濟增長不一定有促進作用。
醫藥制造業本身是高技術密集的行業,具有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高技術密集型的特點。四川省醫藥產業具有小而全的特色,中小型企業在工業總產值的實現中起著重要作用。但其規模效益不明顯的現象依然會阻礙四川醫藥制造業的發展。四川省的醫藥制造業在西部地區仍有絕對的優勢,集聚和規模效應在西部都是最強的,是一個內地型醫藥大省。因此應該繼續發揮這個優勢,擴大四川省醫藥制造業的規模,要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首先可以提高區域現有企業的產出,有一個高的企業產出率,才有利于產業的集聚;其次,通過制定相關政策促進企業或產業的集聚,提高產業集聚度,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增長;再者,創新是能使一個產業持續發展和保持競爭優勢的動力源泉,作為高技術產業的醫藥制造業尤其如此,而目前在四川醫藥業生產的藥品中,仿制品占生產藥品的絕大部分,自主研發的藥品很少,因此四川省藥制造業必須走集聚式發展道路,以提高創新能力。事實上,由美國硅谷產業群、法國的香水玻璃瓶產業群、廣東的家具產業群、北京中關村電子及計算機產業群的實踐證明,加快培育區域產業群將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褚淑貞,張麗麗,韓之俊.中國醫藥制造業產業集聚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2007,5:53-55.
[2]周兵.一個基于產業集聚的西部經濟增長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8).
篇3
關鍵詞:武漢?中國光谷;產業聚集效應;規模經濟;交易成本
中圖分類號:O4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1)12-0239-01
產業聚集是產業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個重要現象,其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關鍵在于所體現出來的聚集經濟效應。自2000年湖北省建設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武漢?中國光谷”以來,其發展道路就處于不斷的探索之中。但總體上,對光谷產業聚集的研究還沒有上升到實證研究的高度,本文以武漢光谷產業聚集作為實例,運用區位商等相關指標對產業聚集的效應進行論證。
一、產業聚集效應的評價指標
區位商能夠測度該地區的生產結構與全國平均水平之間的差異,借此可以評價一個地區產業的集聚程度。區位商大于1說明產業可能存在聚集現象。本文對光谷產業的衡量,區位商的表示式為:
LQ=(/ X )/(/ Y )
―武漢a產業產值;X―武漢產業產值;―湖北省a產業產值; Y―湖北省產值。
二、武漢光谷產業聚集效應的實證分析
1.規模經濟實證分析
以通信、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和醫藥制造業為兩個研究對象,建立關于產值與區位商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如下:
Y= C1 + C2 * LQ2 + C3 * LQ3 + u
LQ2、LQ3分別表示醫藥和通信的區位商,Y表示武漢各產業產值占湖北各產業總產值的比重。
依據可得性和準確性,本文選取1998-2007年《武漢統計年鑒》和《湖北統計年鑒》中兩大產業各年的產值,根據數據計算出各年其區位商,并通過Eviews3.1軟件的相關分析得到結果如下。
Y醫藥 = 0.0014 + 0.3312x2 + 0.0039x3(1)
(0.0697) (63.374)(0.4979)
Y通信 = 0.0703 + (-0.0160)x2 + 0.3193x3(2)
(1.1474) (-1.0351)(13.797)
從(1)式可以看出,武漢醫藥制造業產值/湖北醫藥產值同武漢醫藥制造業的區位商呈正相關關系,其系數為0.3312,通過t值檢驗,說明醫藥制造業的聚集對于武漢醫藥制造業的發展是很有意義的。而通信制造業的集聚對于醫藥制造業的發展,從系數看,貢獻不大;從t值看,值太小,說明通信業的集聚對于武漢醫藥制造業的發展效果不明顯。
從(2)式可以看出,武漢通信產值/湖北通信產值同武漢通信的區位商呈較大的正相關關系,其系數為0.3193,并通過t值檢驗,說明,通信的聚集可以大幅度的促進其產業的發展。而醫藥制造業的區位商對通信產值的比值呈負相關關系,但其影響不大,系數為-0.016,其t值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具有一定的解釋意義,說明其聚集對通信的發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交易成本降低實證分析
基于光谷是高技術產業集聚區,所具有的交易成本降低的效應,關于生產要素的共享的部分還是主要技術的傳輸所節約的時間及成本所帶來的,這里主要就探討技術、信息的影響。
考慮到基于距離帶來的技術傳輸的效應,我們將各產業的技術來源進行分類,主要是:武漢地區研究所、國內其他省市研究中心及國外等研究處。就調查來看,在光谷的幾大產業中,按照產業的技術來源的距離進行分類,第一類是光電子信息產業;第二類是生物工程與新醫藥;第三類是環保產業;第四類是其他產業。
根據數據的可得性,依據2004-2007年《武漢統計年鑒》十大行業的數據。
圖中顯示,光電子信息產業在2004-2007年中基本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只在07年出現了小幅度下滑,生物醫藥在05年快速上升后近年來穩步發展,而環保產業自04年以來,一直處于下降趨勢。在按照產業技術來源的距離進行的分類中,第一類產業在發展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增長速度快,所占比重高;第二類產業也處于增長之中,其速度比第一類慢,而快于其他產業,其產業產值的總比重還比較低;第三類產業的增長出現了下降,但所占比重相對略高,其總體處于下降的地位。
三、總結分析
(1)從對醫藥和通信產業的實證分析來看,各產業的聚集對該產業的發展確實有積極的作用,但其他產業的聚集對該產業的發展影響甚小,甚至出現負效應。原因在于產業聚集本身的發展還很不成熟,處于一個起步的階段,各產業之間的共享還沒有形成體系,相關性不強,并有可能導致各產業間因為資源而產生競爭,阻礙其發展。總結來說,產業聚集的效應還沒有充分凸顯。
(2)從交易費用產生的效應來看,依據產業技術來源的距離進行的分類,第一、二、三類產業在總產值中增長的趨勢與其大體一致,說明距離對技術、信息的傳播確有很重大的影響,從其結果來看,也確實是存在著離距離、信息的來源地越近,產業的產值比重越高,增長速度更快,因此,在武漢光谷的發展中產業的聚集發揮著交易成本降低的效應。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長三角地區;優勢產業;關聯性??
一、優勢產業評價指標體系?
(一)優勢產業定義?
優勢產業是在當前的經濟總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額、運行狀態良好、資源配置基本合理、資本營運效率較高、在一定空間區域和時間范圍內有較高投入產出比率的產業。優勢產業與主導產業不同,在產業生命周期曲線中,優勢產業一般處于成長的成熟期這一區間。優勢產業強調資源的天然稟賦、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經濟的運行狀態。只有當它們得到了比較好的結合,才有可能形成優勢產業。?
本文所評選的優勢產業有這樣幾個特點,該產業資本營運效率高,人力資源優勢明顯,對長三角經濟區域整體貢獻大,并體現出一定的成長性。?
(二)優勢產業評價指標?
1.優勢產業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優勢產業的定義與特點,本文建立了優勢產業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2.綜合評價模型?
c=100×?ni=1ωi?xi ?
其中,ωi為第i個指標的權數,?xi 為該行業第i個指標經過消除量綱后的指標值。?
3.對評價指標的說明?
(1)資本產出率?
資本產出率=該產業當年的生產總值/當年該產業的資產總額?
資本產出率是單位資本產出能力的體現,產業資本產出率的高低體現了該產業對資本配置的好壞、資本運作效率的高低。同時,資本的產出率也反映了該產業在生產活動中對資本的需求程度,是評價優勢產業的重要指標。?
(2)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該產業工業增加值/該產業當年的平均從業人數?
勞動生產率說明了該產業內單位勞動力生產能力的高低,同時也表示了該產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狀況。?
(3)產業貢獻率?
產業貢獻率=該產業當年總產值增加量/該地區總產值增加量×100%?
產業貢獻率體現了某產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有助于評價該產業在該區域經濟中的作用,以及對整個區域經濟的作用大小。同時,該指標還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所述產業與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關聯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4)企業產出增長率?
企業產出增長率=該產業總產值增加量/該產業內企業個數增加量×100%?
本文考察的優勢產業主要是位于產業成長周期中的相對處于成熟階段的產業,但同時也需要考慮該產業進一步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潛力之所在,因此,該指標也是衡量優勢產業的組成之一。?
4.對權重的說明?
首先,本文主要考察優勢產業對整個長三角地區整體區域經濟的推動作用,因此,相關的指標——產業貢獻率被賦予最高的權數。其次,從長三角地區的經濟運行來看,資本相對勞動力而言,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這是本文對兩者賦予不同權數的原因。最后,企業產出增長率被賦予最小的權數,因為本文將優勢產業主要定義為在成熟期階段的產業。?
二、長三角地區優勢產業的界定?
(一)樣本說明?
長三角地區共有16個城市,分別為上海、南京、杭州、寧波、鎮江、揚州、泰州、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紹興、嘉興、湖州、舟山、臺州。根據重要性原則以及各地可查證的統計資料,本文選取了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杭州、寧波、紹興、嘉興、舟山共12個城市的統計資料進行分析。該12個城市2004年城市gdp總和占整個長三角地區gdp的87.08%,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選取數據方面,主要以2004年的數據作為當期,2003年的數據作為基期,僅嘉興市以2003年數據作為當期,2002年數據作為基期。工業生產總值等方面,均以現行價計算。?
(二)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中,針對4個指標對各行業計算出資本產出率、勞動生產率、產業貢獻率以及企業產出增長率后,對上述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后,按權重加總即為綜合得分。各產業得分以及位次排定如表2所示。?
通過定量分析,我們選取其中的前八位產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塑料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紡織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以及通用設備制造業)作為評選出的優勢產業。?
(三)長三角地區十大優勢產業排序 ?
作為對定量分析的補充,從產業的重要性和關聯性角度出發進行定性分析,化學纖維制造業以及醫藥制造業被選為另兩個優勢產業。?
01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13.2417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1.8502塑料制品業8.1418橡膠制品業1.8303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6.9619醫藥制造業1.8304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6.12
20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1.8205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5.8321造紙及紙制品業1.8006紡織業3.9322非金屬礦物制品業1.7107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3.8723飲料制造業1.7008通用設備制造業3.7324家具制造業1.6809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3.7325食品制造業1.5810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3.6326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1.4111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3.3727燃氣生產和供應業1.4012化學纖維制造業3.2928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1.3413農副食品加工業3.1329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1.3214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3.0030金屬制品業1.3015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2.5231水的生產和供應業0.9716專用設備制造業1.96 注:根據上海工業年鑒、江蘇統計年鑒、浙江統計年鑒2000-2005年的數據計算(下表同)。?
對于醫藥制造業來說,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中,上海、南京、無錫、揚州、泰州、杭州、寧波、湖州、紹興以及臺州共10個城市都將其評價為該城市的支柱產業、優勢產業或特色產業。同時,與醫藥方面相表3長三角地區十大優勢產業時,與醫藥方面相關?
位次產業大類01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02塑料制品業03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04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05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06紡織業07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08通用設備制造業09醫藥制造業10化學纖維制造業關
的還有部分精細化工行業、醫藥器械制造行業,醫藥行業實際整體評價會超過本模型的定量綜合評價,因此通過定性調整將其歸為第九位的優勢企業。?
對于化學纖維制造業,在定量模型中排位12。由于化纖行業與排名前列的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等有較大的相關性,同時,該產業還是南通、揚州、杭州、嘉興等市的支柱產業或優勢產業,因此通過定性調整將其歸為第十位的優勢產業。?
通過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評出長三角地區十大優勢產業,如表3所示。?
三、長三角地區優勢產業的比較?
長三角地區的十大優勢產業在單位資本產出率、勞動生產率、產業貢獻率和企業產出增長率這四個指標上2004年的指標值如表4所示,將其分別與相應的平均水平相比較,即可得出十大優勢產業的比較優勢。?
1.資本產出率?
產業資本產出率的高低體現了該產業對資本配置的好壞、資本運作效率的高低,同時也反映了該產業在生產活動中對資本的需求程度。2004年長三角地區資本產出率的平均值約為120%,在十大優勢產業中塑料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這五大優勢產業均體現了較高的資本運作效率;而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這五大優勢產業在資本產出能力上表現得較弱。?
2.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說明了該產業內單位勞動力生產能力的高低,同時也表示了該產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狀況。統計數據表明:2004年長三角地區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值約為12500美元/人,2002年世界勞動生產率的平均水平約為18600美元/人,發達國家均在30000美元/人以上。與表4中長三角地區的十大優勢產業的數據比較可以得知:長三角地區的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塑料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已經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達到長三角地區的平均水平;醫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業這三個產業未達到長三角地區的平均水平,具有提高的潛力。?
3.產業貢獻率?
產業貢獻率體現了某產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有助于評價該產業在該區域經濟中的作用,以及對整個區域經濟的作用大小;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所述產業與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關聯情況,有重要意義。2004年長三角地區的31大產業貢獻率平均水平約為6%,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對長三角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最大,其產業貢獻率為45.06%;其次為塑料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紡織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這五大優勢產業的產業貢獻率在14%左右;而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這四大優勢產業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較小,低于平均水平。?
4.企業產出增長率?
企業產出增長率有助于分析長三角地區優勢產業進一步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潛力之所在。2004年長三角地區的單位企業產出增長率平均水平約為176%,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塑料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這六大優勢產業具有較高的水平;而紡織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的單位企業產出增長率均低于長三角地區的平均水平,表明這四大優勢產業是長三角地區產業進一步的發展方向,具有發展的潛力。?
綜合以上對長三角地區十大優勢產業指標值的比較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塑料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這四大優勢產業有一定的比較優勢;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各項指標在長三角地區十大優勢產業中屬于中等水平;而紡織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這四大優勢產業的各項指標水平偏低,具有發展的潛力。?
四、長三角地區優勢產業聯性分析
(一)產業關聯性分析方法?
本文對產業的關聯性分析主要是針對各產業內部的關聯性分析,即該產業在長三角地區的整體發展與該產業在各個城市的發展之間的關聯性研究。研究的對象是前文通過優勢產業評價指標和評價模型甄選出的十大優勢產業,城市樣本共12個,包括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杭州、寧波、紹興、嘉興、舟山。研究數據均來自2003年、2002年當地統計局公布的相關產業數據。?
產業之間的關聯性可以通過多種方法進行研究,本文采用了一種較為簡單、直接和清晰的方法——通過各城市各產業2003年生產總值的增長率與該產業在長三角地區的生產總值增長率之間的比較,按各城市gdp占長三角區域gdp的比重作為權數,進行分析。?
即ρ=?ni=1 αixi?xi=ai-μμ?
其中,ρ表示該行業內部的整體關聯性,αi表示各城市根據其gdp在整個長三角地區所占比例相應得出的權數,xi代表了各產業與該產業整體發展之間的關聯性,ai表示各產業當年的生產總值的增長率,μ表示該行業在長三角地區當年生產總值的增長率。?
所求得關聯性值等于零時,說明該產業整體的發展與增長速度和該產業在各城市的發展速度保持一致。所求得關聯性值為正時,絕對值越大,說明各城市的發展速度對產業整體的發展作用越小;所求得關聯性值為負時,絕對值越大,表示各城市的發展速度對產業整體的發展作用越明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優勢產業內部關聯性分析?
通過上述的關聯性分析方法,對評選的長三角地區十大優勢產業進行內部關聯性分析,所得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長三角地區十大優勢產業內部關聯性?
行業關聯度絕對值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0.1260 0.1260 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0.0719 0.0719 通用設備制造業0.0690 0.0690 化學纖維制造業0.0338 0.0338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0.0121 0.0121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0.0518 0.0518 醫藥制造業-0.0980 0.0980 紡織業-0.1279 0.1279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0.1305 0.1305 塑料制品業-0.1316 0.1316
分析表明,塑料制品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紡織業,醫藥制造業以及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這五大優勢產業的產業內部關聯性較高。產業整體發展速度大于各城市該產業的發展速度,這種情況表明這五大優勢產業在長三角地區已經實現了一定的規模經濟,加快各城市發展有利于大大提升該產業在區域經濟中的表現。其余五大優勢產業的內部關聯性不高,產業在區域整體的表現要低于在各城市之間的表現。同時,這也說明了這五個關聯性相對較低的產業依然存在著發展潛力,如能調整產業在各城市之間的布局,將能提高該產業在長三角地區整體的運作效率。?
五、結論?
通過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評出長三角地區十大優勢產業,并在相應指標上進行比較分析,在對長三角地區各優勢產業在各個城市的發展之間的關聯性進行了研究之后,就長三角地區優勢產業的發展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重點發展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塑料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紡織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這十大優勢產業。?
第二,十大優勢產業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塑料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這四大優勢產業因發展比較成熟,已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故應積極利用并進一步穩固其優勢,從而推動長三角地區的產業一體化進程,提高長三角區域的綜合經濟實力。而醫藥制造業,紡織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這四大優勢產業目前的各項指標水平偏低,表明它們具有發展的潛力,應將其作為長三角地區產業發展的重點調整對象。?
第三,醫藥制造業,紡織業,塑料制品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這五大優勢產業的產業內部關聯性較高,在長三角地區已經實現了一定的規模經濟,加快各城市發展有利于大大提升該產業在區域經濟中的表現。?
第四,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這五大優勢產業的內部關聯性不高,產業在區域整體的表現低于在各城市之間的表現,依然存在著發展潛力。因此,應調整這五大優勢產業在各城市之間的布局,從而提高這些產業在長三角地區整體經濟中的協作效應。??
篇5
關鍵詞:長三角地區;優勢產業;關聯性??
一、優勢產業評價指標體系?
(一)優勢產業定義?
優勢產業是在當前的經濟總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額、運行狀態良好、資源配置基本合理、資本營運效率較高、在一定空間區域和時間范圍內有較高投入產出比率的產業。優勢產業與主導產業不同,在產業生命周期曲線中,優勢產業一般處于成長的成熟期這一區間。優勢產業強調資源的天然稟賦、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經濟的運行狀態。只有當它們得到了比較好的結合,才有可能形成優勢產業。?
本文所評選的優勢產業有這樣幾個特點,該產業資本營運效率高,人力資源優勢明顯,對長三角經濟區域整體貢獻大,并體現出一定的成長性。?
(二)優勢產業評價指標?
1.優勢產業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優勢產業的定義與特點,本文建立了優勢產業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2.綜合評價模型?
c=100×?ni=1ωi?Xi ?
其中,ωi為第i個指標的權數,?Xi 為該行業第i個指標經過消除量綱后的指標值。?
3.對評價指標的說明?
(1)資本產出率?
資本產出率=該產業當年的生產總值/當年該產業的資產總額?
資本產出率是單位資本產出能力的體現,產業資本產出率的高低體現了該產業對資本配置的好壞、資本運作效率的高低。同時,資本的產出率也反映了該產業在生產活動中對資本的需求程度,是評價優勢產業的重要指標。?
(2)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該產業工業增加值/該產業當年的平均從業人數?
勞動生產率說明了該產業內單位勞動力生產能力的高低,同時也表示了該產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狀況。?
(3)產業貢獻率?
產業貢獻率=該產業當年總產值增加量/該地區總產值增加量×100%?
產業貢獻率體現了某產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有助于評價該產業在該區域經濟中的作用,以及對整個區域經濟的作用大小。同時,該指標還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所述產業與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關聯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4)企業產出增長率?
企業產出增長率=該產業總產值增加量/該產業內企業個數增加量×100%?
本文考察的優勢產業主要是位于產業成長周期中的相對處于成熟階段的產業,但同時也需要考慮該產業進一步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潛力之所在,因此,該指標也是衡量優勢產業的組成之一。?
4.對權重的說明?
首先,本文主要考察優勢產業對整個長三角地區整體區域經濟的推動作用,因此,相關的指標——產業貢獻率被賦予最高的權數。其次,從長三角地區的經濟運行來看,資本相對勞動力而言,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這是本文對兩者賦予不同權數的原因。最后,企業產出增長率被賦予最小的權數,因為本文將優勢產業主要定義為在成熟期階段的產業。?
二、長三角地區優勢產業的界定?
(一)樣本說明?
長三角地區共有16個城市,分別為上海、南京、杭州、寧波、鎮江、揚州、泰州、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紹興、嘉興、湖州、舟山、臺州。根據重要性原則以及各地可查證的統計資料,本文選取了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杭州、寧波、紹興、嘉興、舟山共12個城市的統計資料進行分析。該12 個城市2004年城市GDP總和占整個長三角地區GDP的87.08%,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選取數據方面,主要以2004年的數據作為當期,2003年的數據作為基期,僅嘉興市以2003年數據作為當期,2002年數據作為基期。工業生產總值等方面,均以現行價計算。?
(二)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中,針對4個指標對各行業計算出資本產出率、勞動生產率、產業貢獻率以及企業產出增長率后,對上述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后,按權重加總即為綜合得分。各產業得分以及位次排定如表2所示。?
通過定量分析,我們選取其中的前八位產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塑料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紡織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以及通用設備制造業)作為評選出的優勢產業。?
(三)長三角地區十大優勢產業排序 ?
作為對定量分析的補充,從產業的重要性和關聯性角度出發進行定性分析,化學纖維制造業以及醫藥制造業被選為另兩個優勢產業。?
01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13.2417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1.8502塑料制品業8.1418橡膠制品業1.8303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6.9619醫藥制造業1.8304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6.12
20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1.8205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5.8321造紙及紙制品業1.8006紡織業3.9322非金屬礦物制品業1.7107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3.8723飲料制造業1.7008通用設備制造業3.7324家具制造業1.6809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3.7325食品制造業 1.5810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3.6326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1.4111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3.3727燃氣生產和供應業1.4012化學纖維制造業3.2928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1.3413農副食品加工業3.1329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1.3214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3.0030金屬制品業1.3015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2.5231水的生產和供應業0.9716專用設備制造業1.96 注:根據上海工業年鑒、江蘇統計年鑒、浙江統計年鑒2000-2005年的數據計算(下表同)。?
對于醫藥制造業來說,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中,上海、南京、無錫、揚州、泰州、杭州、寧波、湖州、紹興以及臺州共10個城市都將其評價為該城市的支柱產業、優勢產業或特色產業。同時,與醫藥方面相表3長三角地區十大優勢產業時,與醫藥方面相關?
位次產業大類01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02塑料制品業03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04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05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06紡織業07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08通用設備制造業09醫藥制造業10化學纖維制造業關 的還有部分精細化工行業、醫藥器械制造行業,醫藥行業實際整體評價會超過本模型的定量綜合評價,因此通過定性調整將其歸為第九位的優勢企業。?
對于化學纖維制造業,在定量模型中排位12。由于化纖行業與排名前列的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等有較大的相關性,同時,該產業還是南通、揚州、杭州、嘉興等市的支柱產業或優勢產業,因此通過定性調整將其歸為第十位的優勢產業。?
通過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評出長三角地區十大優勢產業,如表3所示。?
三、長三角地區優勢產業的比較?
長三角地區的十大優勢產業在單位資本產出率、勞動生產率、產業貢獻率和企業產出增長率這四個指標上2004年的指標值如表4所示,將其分別與相應的平均水平相比較,即可得出十大優勢產業的比較優勢。?
1.資本產出率?
產業資本產出率的高低體現了該產業對資本配置的好壞、資本運作效率的高低,同時也反映了該產業在生產活動中對資本的需求程度。2004年長三角地區資本產出率的平均值約為120%,在十大優勢產業中塑料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這五大優勢產業均體現了較高的資本運作效率;而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這五大優勢產業在資本產出能力上表現得較弱。
2.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說明了該產業內單位勞動力生產能力的高低,同時也表示了該產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狀況。統計數據表明:2004年長三角地區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值約為12500美元/人,2002年世界勞動生產率的平均水平約為18600美元/人,發達國家均在30000美元/人以上。與表4中長三角地區的十大優勢產業的數據比較可以得知:長三角地區的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塑料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已經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達到長三角地區的平均水平;醫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業這三個產業未達到長三角地區的平均水平,具有提高的潛力。?
篇6
關鍵詞:中成藥制造行業;市場競爭力;藥品專利
隨著全球市場一體化的加速,以及相關技術的進步,中藥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對中藥產業競爭力的研究日趨深入。通過對近十年有關中藥產業競爭力分析研究發現,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有兩個方面,國際之間的競爭和國內各省份之間的競爭。專門分析某一省區的中藥產業競爭力的研究較少,將中藥產業細分到需求空間廣闊的中成藥制造行業的市場競爭力分析研究少之又少,再者廣東省作為中成藥制造業的領跑省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值得對廣東省中成藥制造行業市場競爭力進行深入研究。本文將基于相關理論和統計數據,對廣東省中成藥制造行業市場競爭力進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廣東省政府和本地企業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的策略建議。
一、廣東省中成藥制造行業發展現狀
(一)中成藥發展有著良好的基礎
廣東省是醫藥大省,中成藥產業發展居全國前列。廣東中成藥的生產有1300多年的歷史,特產“南藥”和廣藥在全國舉足輕重,不少企業和產品成為了百年老字號,以治療型產品為主導,一直有“廣藥”之美稱,其產值和效益等多項指標多年來一直穩居全國第一。全省中成藥生產企業全部通過藥品生產質量規范(GMP)認證,且中成藥制造行業占醫藥(制造)行業中的比重較大。廣東目前已擁有一批有影響力的中成藥企業集團,并形成較為完善的中藥產業鏈,醫藥經濟平穩增長,效益顯著提高。
(二)中成藥制造行業發展迅速
中成藥制造行業銷售產值從2008年的10210584千元增加至2011年的18677876千元,2011年比2008年增加了8467292千元,年均增長率為17.02%;2011年實現利潤(利潤總額)2168748千元,比2008年增加929104千元,年均增長率為20.18%。廣東省中成藥制造行業的產值、銷售產值、利潤總額均占全國同行業的前列。2011年,廣東省加強對中醫藥專項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廣東省醫藥行業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帶動了中成藥制造行業的持續發展。
(三)醫藥產業體系愈趨完善
現代醫藥企業體系逐步形成。經過二十多年的持續發展,廣東省形成了中藥、制藥機械等結構完整,科研、教育、設計、生產等門類齊全、完整的醫藥工業體系。中藥在國內具有明顯的優勢,藥品零售連鎖經營和跨地區經營方面居全國領先。
2011年,廣東省醫藥產業生產快速增長,產品銷量穩定增加,質量水平持續提升,轉型升級明顯加快。全省醫藥企業通過資源整合、盤活資源、開辦新廠、優化產業結構、樹立一批技術水平高、產品質量好的“南藥”品牌,如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基本形成以中藥為主,流通業為市場價值鏈終端的產業體系,擁有一批市場競爭力較強的知名中藥品牌,形成一批國內知名度較高的醫藥企業集團,產業資源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
(四)注重技術創新能力
廣東省的中成藥行業積極利用現代先進技術來提升改造中藥產業,加強技術創新。健全技術支攆體系,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廣州中醫藥大學、白云山中藥廠等單位組建了穿心蓮、廣佛手等GAP產業化基地;廣東省中醫院組建的國家GCP中心已通過國家驗收,成為全國中醫藥行業唯一的國家藥品臨床試驗培訓中心;開發新產品,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而廣東省中成藥制造行業也存在著整體創新能力差,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中藥產業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現象,中藥企業規模小,企業數量多,產品重復多,產品技術含量低,進而引起企業效益差,低水平惡性競爭,尚未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
二、中成藥制造行業技術發展水平
我國中藥行業科技研發實力亟待整合提高,產品附加值不高,產業鏈未獲得有效延伸。當下,廣東省醫藥產業以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國際化為重點,努力實現關鍵技術和重大產品的創新,促進醫藥產業由大到強。
(一)技術研發水平
在廣東省現代企業鼓勵發展指導目錄中,以南藥為主的總要有效成分提取、純化、質量控制新技術開發和應用,中藥現代劑型的工藝技術、生產過程控制技術和裝備的開發和應用作為戰略性新興行業的生物行業藥物創新的一方面,將促進中成藥研發創新的進展。
另一方面,廣東省中成藥制造行業存在技術、產品、設備更新換代滯后的缺陷,廠家生產的中成藥重點產品中,以丸劑、散劑、口服液劑型,這些主要品種多是20世紀80 年代開始生產的老劑型、老品種,且多是技術含量低的普藥品種。廣東中成藥新劑型的研發在國內較為落后,從而導致了市場份額和產品競爭力下降。
(二)技術轉型升級
廣東省建立的一系列國家級的現代中藥研究基地,如國家中藥安全評價實驗室(GLP)、國家中藥臨床實驗研究中心(GCP)、中藥提取分離過程現代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開展了中藥現代化關鍵技術的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為廣東中藥產業的技術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保障。然而,中醫藥關鍵技術研發能力較弱,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和技術支撐平臺不夠完善,科技創新與技術升級還沒有成為推動產業增長的基本力量,影響了產業進一步競爭、發展的能力。同時,廣東省在中藥新產品的研發方面力度不夠,科技投入少,產品創新不足,科技產出和新產品開發能力不強。
(三)品牌的建立
廣東省中成藥制造行業,注重品牌的開發與建立,樹立一批技術水平高、產品質量好的“南藥”品牌。其中,廣東的中成藥領軍藥業――廣藥集團,提倡大力發展“大南藥”,一方面使嶺南藥材的效用發揮到最大,另一方面通過擴大“大南藥”的名聲,對廣藥集團進行宣傳,從而塑造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品牌。在2011年,廣藥集團提出“名企名店”戰略,廣藥集團與多家連鎖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通過“名企”帶動“名店”擴大銷售規模;然而,廣東中藥企業品牌數量雖然較多,但缺乏品牌整合能力以及有國際競爭力的強勢品牌,也未能形成類似同仁堂、天士力等有全國影響力的企業。
(四)從業人員的素質
員工觀念的改造、職業素質的提高是順利實施GMP的核心環節。目前,廣東省中成藥制造行業的從業人員的素質整體水平不高,相當一部分企業在招募員工時,忽視了員工的整體素質。在員工培訓時,忽視了員工藥品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的教育。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不夠高,管理水平低下,對中藥材和飲片購進、養護等了解較少,容易出現物料在庫存管理階段的失控等。其對中成藥學科認知缺失及其教育培訓滯后容易引發安全事故。
此外,中成藥創新型人才的缺乏,中成藥創新激勵機制的缺失,致使科研人員創新性和積極性不高。這些因素使得廣東省中成藥制造業整體創新能力低,產業發展后勁不足,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
三、競爭風險分析
行業競爭結構分析采用“波特五力”模型進行分析。按照波特的特點:一個行業的激烈競爭,根據在于其內在的競爭結構,在一個行業代替品中或存在五種基本競爭力量。
波特五力分析的五種力量分別為進入壁壘、替代品威脅、買方議價能力、賣方議價能力以及現存競爭者之間的競爭。五種力量模型確定了競爭的五種主要來源。進入壁壘、競爭決定因素、供應商力量的決定因素、客戶力量的決定因素、替代商威脅的決定因素影響著整個模型的架構力量,而新進入者、客戶、供應商、替代者等這幾個角色又影響著行業競爭者競爭密集度。下文將結合波特五力模型的主要方面,對廣東省中成藥制造行業展開競爭力風險的分析。
(一)進入壁壘
1. 規模經濟與行業集中度
企業經濟規模是工業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的重要基礎,醫藥制造業總體上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需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對規模經濟要求不是很高。就廣東省而言,2011年間的市場集中度CR4=63.93%,與2008年市場集中度CR4=37.55%相比,市場集中度得到明顯提高,廣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廣東羅浮山國藥股份有限公司占重要地位。隨著廣東省加緊建設中醫藥強省的腳步,推進中醫藥全面參與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研究制定鼓勵基層醫藥機構使用中醫藥的政策措施,另外廣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羅浮山國藥股份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積極通過完善產業鏈、加大研發投入等來做大做強,未來市場集中度將會持續上升。市場集中度的提升將會導致規模經濟的加強。
2. 產品差異性
廣東省中成藥制造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水平不高,主要以仿制藥為主,而新藥的研發的投入尚不足,整體上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生產質量控制不嚴,低端產品生產能力過剩,導致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嚴重,產品的差異性低。
3. 品牌的認同
廣東省中成藥制造行業的龍頭企業主要為廣藥集團,在全國范圍的影響力也十分大,但是就整體而言,名優企業的數量上不足,品牌影響力不大,導致了廣東省中成藥制造行業在全國范圍內品牌的認知度、認同感不如其他省,如東北地區的省份強。而大凡經營成功的中成藥優勢企業,都是先集中資源打造一個知名品牌,然后借助其擴散效應、持續效應、放大效應和刺激效應給企業帶來高額利潤,并帶動企業形象向高層次提升。因此,廣東省中成藥制造行業的品牌認同還需要通過自主創新能力等的不斷提升,在未來的發展中,以品牌競爭來贏取更大的成長空間。
4. 絕對成本優勢
一是原材料成本優勢,我國中藥材資源豐富,道地藥材品類眾多;二是制造費用較低,隨著生產和研發的需要,大部分公司已擁有國內先進的藥品劑型自動化生產線。第三是工藝技術優勢,近年來,許多藥業通過工藝改進和技術創新使主要原料的提取收率提高,使藥物的毛利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
然而,嚴格的質量控制和藥品采購、自然條件的不利好的因素、以及國家2012年版基本藥物目錄將中成藥擴大為203種都使得中成藥制造行業的企業生存發展。就全省而言,中小企業受到的沖擊更大。對此,在絕對成本優勢削弱,行業發展空間受到壓榨的情況下,廣東省中成藥制造行業更要通過設備的更新,減少制造費用,進一步獲取絕對成本優勢。
5. 政府政策
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使得廣東省醫療衛生財政投入年均增長25.4%,初步建立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廣東目前已率先實現所有地級市基本醫保市級統籌、門診統籌和城鄉統籌。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6%以上,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75%。長期來看,全民醫保制度和建立基本醫療服務網絡這一措施必將進一步擴大包括中成藥市場在內的整個中國醫藥行業的市場規模,行業的利潤水平也會保持增長趨勢。三項制度改革(即醫療保險改革、藥品生產和流通改革和衛生管理體制改革)政策法規的出臺,有利于廣東省的中成藥制造企業的發展。
(二)競爭決定因素
附加價值、間歇的產能過剩以及進出障礙等競爭決定因素分析,2008年廣東中成藥制造行業的工業銷售產值的增速為0.95%,而在2010年間,其增速達到四年來最高,為28.30%。在中成藥制造業累計利潤總額不斷上漲的過程中行業平均毛利率、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基本保持穩定并呈現略有下降的趨勢顯示出“以量補價”的較好發展勢頭。根據2014年10月份廣東省價格監測中心的報告,廣東省中藥材也逃不過產能過剩,但整體價格平穩,如板藍根和金銀花供應充足、價格平穩,藿香減產、價格看漲,三七供應過剩、價格大幅回落。值得注意的是,廣東深圳開展中藥生產專項整治行動,進一步加強中藥生產質量管理;從中藥材資源保護和長遠發展角度,廣東啟動了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這些政策利好不僅體現政府對于中藥材種植及產品質量的重視,長遠來看對于整個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大有裨益。
(三)供應商力量的決定因素
廣東省的中成藥種植集中度高表現在種植土地的不斷整合,種植企業的合并,其中有關藥農利益分配的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例如惡劣天氣時政府讓利行為,如利用政府采購等手段,保證了其收入;此外,在保證中藥品種的多樣化的同時,擴大道地藥材的種植,重點培育高質量的藥源,如河源紫金地區的肉桂、雞骨草以及乳源的甘木通等都十分具有發展的前景。
采購量對供應商的重要性,中藥材的種植應該首先做好市場分析以及品種選擇,氣候的變化往往會影響制藥企業的采購量,采購量的大小會直接影響藥品的價格,面對廣闊的市場,直接的利害承受人就是消費者。生產不會因為待料而停工,保障生產質量的穩定,使公司生產數量準確(貨倉數據不單是由貨倉人員點出來的),保障公司出貨期的準確,良好的配合雙方工作進展順利,使得消費者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我國自2008年1月1日起,中藥飲片的生產企業都必須獲得《藥品GMP證書》,由于GMP企業生產成本、管理成本均大幅提高,飲片價格也隨之提高。在小作坊生產的廉價飲片面前,這樣的GMP飲片無法抗爭。GMP飲片成本高主要因為:技術傳承及生產成本高。炮制本身所花費的時間、輔料及設備等成本對企業來說也是一個考驗。還有由于中藥飲片的特殊性,導致質量檢驗成本和運輸配送成本高。進貨成本高,會影響到銷售方的進貨積極性,從而雙向影響供應商以及下一購買者。廣東省大部分地區屬于熱帶亞熱帶,土地寬闊平坦,中藥材的種植品種相對較多,并且氣候變化大,相對應管理成本也比較高,事實上,集約化種植有利于種植企業成本的降低,但改造過渡期需要花費較長的一段時間。
(四)替代商威脅的決定因素
中成藥的替代品主要是西藥,其制作過程需要生物化學先進技術的支撐,因此其價格相對中成藥而言較為高昂,這使得人們在治療不太嚴重的病時,考慮到中成藥和西藥的價格差別,會優先選擇中成藥。
但這僅僅是普遍的情況,一些如安宮牛黃丸還有靈芝孢子粉等珍貴中成藥價格也比一般的中成藥貴,這時候消費者也會考慮西藥,總而言之對于同種癥狀,消費者比較傾向于治療于同種病癥比較廉價的一種。
在藥品安全性與西藥相比而言,中成藥藥性較為溫和,副作用較小,在普通病發的時候,人們一般傾向于使用中成藥。
(五)客戶力量的決定因素
從價格敏感度、客戶利益等因素分析可以知道,廣東省相對于其他中藥工業比較發達的省區,廣東中藥產業鏈的生產、銷售等環節都具有較大優勢,作為主要銷售區域,廣東省的中藥飲品生產和中成藥生產都位居前列,廣州清平市場和普寧是全國重要的中藥材集散地,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普遍低。另外,廣東省加大中醫藥列入醫改項目力度,對醫療報銷比例和中醫藥服務項目價格做出了合適的調整。早與物價部門、發改委等部門協調后,一些中醫項目也列入醫保目錄,這意味著中醫的臨床使用率將會得到提升。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廣東省的競爭力還處于不斷提升的成長空間,在供應商力量、替代商威脅、客戶因素等競爭力方面均處于較有利的地位,這可以歸因于廣東省是醫藥大省所賦予的良好條件。然而,在產品的差異性、成本的優勢、品牌認同等方面相比于其他省份的同一行業或是整個醫藥行業來說,處于較為劣勢的地位。因此,我們針對以上的因素,為提升廣東省中成藥制造行業核心競爭力,圍繞政府和企業兩方面提出以下針對性建議。
四、中成藥制造行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應對策略
(一)政府
1. 重視醫藥產業的孵化器的建設,引導科技成果轉化
政府應該不斷完善醫藥企業孵化機制,為孵化器內企業提供優惠的政策扶持以及市場咨詢、金融服務、公共研發平臺以及生產配套設施等服務。在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同時,扶持中小企業的成長,加大科技研發的投入,使科技成果能夠在研發、生產和銷售中得到有效的轉化,并在轉化的過程中獲得創新和發展,為企業和科研所搭建信息交流平臺,制定專門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到科研院要“成果”、引導科技成果逐漸市場化,并把成果市場化之后獲得的資本和新技術再繼續投入孵化工程,從而形成一個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環。
2. 加強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的建設
廣東省以扶持政策和引導資金為兩大杠桿,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廣東基地在2009年通過由科技部組織的專家組的考評驗收,這標志著廣東省國家級的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正式建立,形成 “中藥產業鏈”。以“南藥”為特色的中藥材GAP基地的建立,意味著國家級中藥材專業市場和物流港的蓬勃發展,中藥流通“大網絡”逐漸建立起來。而接下來產業基地的發展方向為不斷擴展規模的同時“精耕細作”,對于產業基地內的技術不斷提高改善,鞏固產業的地位。
3. 加強對中藥資源的保護,保證中成藥的原材料的質量
在加大開發利用中藥資源的力度同時,不能忽視保護中藥資源的發展生產。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植物庫種子庫,對有開發利用的前途的各種藥用資源進行系統管理和規劃。另外,開展野生變家種試驗推廣研究,并按照GMP要求進行種植。完善對瀕危藥用野生動植物的立法,以嚴格的法律保證瀕危藥用野生動植物的可持續性使用。
4. 提高專利技術含量,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
從專利授權比例看,共檢索得到中醫藥專利申請總量653件,通過授權的專利數量為527件,專利授權量比例達到80.7%,但具體分析可知,外觀專利授權比例高達92.56%,而發明專利和發明新型授權比例只占46.74%,可見技術含量高的專利授權率較低。另外,近年來外企也紛紛搶注中藥專利,“洋中藥”充斥國內市場,必定對廣東省的中成藥制造行業帶來巨大的沖擊。因此,廣東省的中成藥的專利技術含量急需提高,并且還要對知識產權進行有效的保護,防止被侵犯。
5. 加強與高校以及相關研究所的合作,加強人才和技術上的交流
高校是知識和人才的主要來源,一個企業的生產是離不開知識和精英的,與高校和研究所合作,不僅能夠通過高校提供的人才培養渠道發掘優秀人才,還能夠把高校和研究所的技術移植到企業的生產管理上。目前廣州藥業公司已與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四川省中藥研究所及第一軍醫大學等建立了廣泛的產學研關系。此外,公司用募集資金投資8000萬元成立生物醫藥研究開發中心。
(二)企業
1. 充分利用科技撥款,抓住投資融資時機,提高企業盈利空間
中藥企業資金主要用于投資項目擴大再生產,即固定資產投資,以及日常經營周轉資金需求。廣東省中藥企業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在新的中藥項目建設,上游原材料項目等方面,投資所占比重最大的集中在新中藥項目建設,近幾年中藥企業在中藥材種植等上游的項目投資也明顯地增加。從資金來源看,中藥企業資金主要來自利潤積累、銀行貸款,以及股票等證券市場融資等渠道。中藥企業還可以通過銀行發行短期融資融券,加速公司流動資金周轉,達到優化企業整體負債結構,降低財務費用支出的效果。此外中藥企業的重要資金來源還來自于股票證券市場,中藥企業可以通過新發上市、增發、發行債券,以及全流通環境下的減持等多種手段進行融資。
2. 疏通資源的流通渠道,實現企業內資源共享
以廣藥集團為例,在2010年,廣藥集團提出了“11X”計劃,通過共享資源,從而使集團內各個藥企的生產積極性增強。例如,中藥材種植基地資源由屬下企業各自擁有,也就是說,集團內的企業都可以利用種植基地里面的藥材作為生產的原材料,解決企業原材料來源不足的問題;在科技方面,把白云山和黃中藥首創的“中藥基因”科技成果上升到集團的公司層面,并迅速擴大到屬下12家企業的12個產品上,廣藥集團還將共享屬下企業合作合資的公司在港澳臺以及國際市場上銷售網絡等戰略性資源。此外,在信息方面,企業應該改進計算機技術以及人才的培養,確保市場信息以及產品信息能夠及時傳達到企業,進而對生產做出適當的調整。
3. 實施人才培養戰略,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
一個企業的生產和運營離不開人的行為,從決策層到管理層再到生產層最后到銷售層都需要不同的人操作。如企業的決策層需要的是能夠統籌兼顧,考慮周全的人;而管理層需要的是具備很強的管理技術的人員,也需要統籌兼顧,并且溝通能力要熟練;而生產層需要的是生產操作熟練,靈活運用生產設備的熟練工人,盡可能減少出差錯造成損失;而銷售層需要的是溝通能力強,能夠想出各種營銷策略,隨時適應市場變化并做出適當的調整,還有技術層需要掌握藥品的研發技術的研究人員,能夠不斷地為企業研發出具有顯著療效的藥物。只有加強對這些方面人才的培養,才能夠從各個環節提高企業的運作水平,才能使企業變得更強大。
4. 針對市場需求生產多元化消費品
保健類中成藥具備廣闊的市場潛力,緊隨心腦血管類中成藥其后的是保健用中成藥,也占據了整體銷量中的25.8%。在當今這個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以及對幼兒保健意識越來越強的情況下,中成藥作為保健品熱銷的主要原因是源于中藥的保健作用如抵抗衰老、提高體質、祛病延年、理氣養血等功效得到了社會的一致認可。在中成藥作為藥品出口不被國際市場接納的不利條件下,其作為保健品的出口無疑將成為中成藥打入國際市場的一大蹊徑。中成藥制造產業向藥用消費品領域延伸也是提升醫藥企業的品牌效應的有效渠道,如云南白藥和廣藥集團就已經開始生產牙膏和功能性飲料,此外,美容保健品的市場空間大,規模增長快,各中成藥企業生產的品種逐漸向美容保健品轉型,如排毒養顏膠囊、太太口服液等都是中成藥。
5. 運用好國家以及省的扶持政策
如國務院在2009年出臺的《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醫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每年工信部每一年的《年度中藥生產扶持項目申報指南》。在每一年《年度中藥生產扶持項目申報指南》中都會確定一些中藥材品種進行扶持。另外,新醫改方案的頒布為中成藥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國家的基本藥物制度里面一般品種是中成藥和中醫藥,中醫藥市場上迎來了努力進入基本藥物目錄的浪潮。此外,在發展本行業的舉措上,商務部鼓勵藥店發展多元化經營,鼓勵藥店與醫療機構合作,鼓勵開設農村藥店并支持老字號藥店的發展。
6. 做好產品的售后服務是提高企業口碑的重要方式
在藥品或者其他產品銷售出去后,企業的任務并不是完成了,還要關注藥品的售后情況,產品的質量是否符合標準,消費者使用之后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服用了藥物之后有沒有出現了不良反應,這些都是企業需要定期追蹤的,一旦藥品除了問題,代價不僅是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還有就是企業的口碑和收益。2004年10月,白云山決定在全國范圍內用最新批號的白云山板藍根,免費更換消費者手中的各品牌板藍根過期產品。這也就是后來逐步被人們熟知的白云山“家庭過期藥品回收(免費更換)機制”。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意味著消費者購買的白云山中藥產品將“永不過期”。所以,做好售后服務不僅對消費者收益,企業的良好口碑也會隨之逐漸積累。
五、結語
從“中醫藥大省”上升一個戰略高度到“中醫藥強省”,廣東省需要結合自身所處的競爭環境分析當下的發展去向,結合自身優勢,克服其存在的缺陷問題,不斷發展。作為醫藥經濟中的典型――中成藥制造行業,該行業要制定發展核心競爭力的應對策略,把握機遇,積極迎接挑戰,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占有國內更大的醫藥市場份額,滿足國內需求,并不斷完善行業監管體制,提升行業標準,從而進一步擴大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全面提升中成藥制造行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林元和.廣州市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回顧與展望[J].世界科學技術:中藥現代化,2001(03).
[2]聶業.廣東省中藥新藥創制中的產學研結合創新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09.
[3]張小年,高珊珊.中藥行業發展概況[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09).
[4]刁紅星,詹若挺,李盛青.廣東中成藥劑型的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30).
[5]陳文鋒,饒遠立,葉清.廣東省中藥產業競爭力水平的評價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09).
篇7
京津冀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其制造業30個產業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個產業依次為: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這10個產業的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區制造業增加值的74.10%,其中前4個產業占51.49%。
1.北京市
北京市制造業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區制造業增加值的29.86%。制造業30個產業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個產業依次為: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醫藥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這10個產業的增加值占北京市制造業增加值的78.73%,其中前4個產業占53.68%。
2.天津市
天津市制造業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區制造業增加值的27.39%。制造業30個產業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個產業依次為: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塑料制品業。這10個產業的增加值占天津市制造業增加值的78.58%,其中前4個產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占55.99%。
3.河北省
河北省制造業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區制造業增加值的42.75%。制造業30個產業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個產業依次為: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農副食品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金屬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這10個產業的增加值占河北省制造業增加值的74.39%,其中前4個產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占53.67%。
二、產業市場優勢
在京津冀地區制造業30個產業中,市場占有率較高的10個產業依次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22.15%),醫藥制造業(14.04%),食品制造業(12.44%),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11.70%),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10.71%),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10.71%),金屬制品業(10.68%),專用設備制造業(10.28%),飲料制造業(10.20%),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9.94%)。前9個產業市場占有率均在10%以上。
1.北京市
市場占有率較高的前10個產業是: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5.81%),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5.79%),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5.63%),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5.46%),專用設備制造業(4.15%),食品制造業(3.91%),醫藥制造業(3.79%),飲料制造業(3.53%),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3.10%),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2.95%)。其中,前4個產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市場占有率均在5%以上。
2.天津市
市場占有率較高的前10個產業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5.82%),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4.62%),醫藥制造業(4.28%),金屬制品業(3.97%),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3.09%),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3.04%),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2.98%),橡膠制品業(2.95%),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2.82%),家具制造業(2.80%)。只有一個產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市場占有率超過5%。
3.河北省
市場占有率較高的前10個產業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15.15%),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6.66%),食品制造業(6.19%),醫藥制造業(5.97%),非金屬礦物制品業(5.92%),農副食品加工業(5.22%),飲料制造業(4.67%),造紙及紙制品業(4.64%),金屬制品業(4.45%),橡膠制品業(4.15%)。其中,前6個產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食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市場占有率均超過5%(見圖1)。
三、產業競爭優勢
1.北京市
競爭優勢系數(單位投入所獲得的市場份額,以全國同行業為1)較高的產業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1.3824,全國第二),煙草制品業(1.3962,全國第五),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1.3223,全國第七),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1.2849,全國第八),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1.0460,全國第九)。
2.天津市
競爭優勢系數較高的產業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1.2791,全國第一),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1.4470,全國第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1.1787,全國第三),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1.3768,全國第四),農副食品加工業(1.1875,全國第四),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1.3389,全國第六),金屬制品業(1.0844,全國第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1.0705,全國第六),醫藥制造業(1.0349,全國第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1.3123,全國第七),通用設備制造業(1.1367,全國第七),飲料制造業(1.0362,全國第十)。
3.河北省
競爭優勢系數較高的產業是: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1.9880,全國第一),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1.5902,全國第二),食品制造業(1.3282,全國第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1.2305,全國第二),橡膠制品業(1.1308,全國第三),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1.2010,全國第六),農副食品加工業(1.1662,全國第七),通用設備制造業(1.0204,全國第八),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1.0082,全國第八),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1.0428,全國第九),家具制造業(1.0188,全國第九),煙草制品業(1.1708,全國第十),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1.0157,全國第十)(見圖2)。
四、綜合分析及結論
1.總體來看,對京津冀地區制造業貢獻最大的是河北(總產值占京津冀地區41.14%,增加值占42.75%),京津的貢獻不相上下(總產值,北京占29.01%,天津占29.85%;增加值,北京占29.86%,天津占27.39%)。分產業來看,對京津冀地區制造業貢獻較大的產業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這4個產業創造了京津冀地區制造業產出的一半(總產值的53.30%,增加值的51.49%)。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河北貢獻最大(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區65.14%),北京次之(20.31%),天津最小(14.55);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天津貢獻最大(59.28%),北京次之(37.21%),河北最小(3.51%);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北京貢獻最大(40.13%),河北次之(30.75),天津最小(29.12);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北京貢獻最大(46.93%),天津次之(31.15%),河北最小(21.92%)(見表1)。
2.京津冀三地比較,制造業30個產業的市場占有率之差異,天津市最小,河北省最大,北京市居中。在制造業30個產業中,北京市市場占有率最大的產業是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5.81%),最小的產業是化學纖維制造業(0.14%),極差為5.67%,標準差為1.72%;天津市市場占有率最大的產業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5.82%),最小的產業是化學纖維制造業(0.31%),極差為5.51%,標準差為1.25%;河北省市場占有率最大的產業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15.15%),最小的產業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0.25%)(見表2)。以上表明,京津冀制造業30個產業市場占有率之分布特征:天津市較為集中,河北省較為分散,北京市介于天津市與河北省之間表明天津的制造業基礎較好。
3.京津冀制造業整體競爭力(=規模優勢×市場優勢×競爭優勢),河北最高,天津次之,北京最低。京津冀制造業中,北京和天津以機電制造業最具競爭力;而河北則以資源加工業最具競爭力,其次是輕紡制造業(見圖3);京津冀機電制造業中,北京和天津均以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最具競爭力,其次是北京的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京津冀資源加工業中,河北以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最具競爭力,其次是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而天津的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京津冀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均有一定競爭力。京津冀輕紡制造業中,河北的農副食品加工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造業,食品制造業及紡織業具有較強競爭力(見圖4)。
[參考文獻]
[1]武義青,顧培亮.競爭優勢測定的一種新方法[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1,(6).
[2]武義青,賈雨文.經濟系統運行效能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3]國務院第一次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經濟普查年鑒·2004[R].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篇8
關鍵詞 醫藥制造業 技術創新 面板數據
中圖分類號:F407; F403.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09-0052-05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China*
XIANG Ying, CAO Yang, MAO Ningy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Busines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of the 23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0,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China were estimated by using Malmquist index and analyzed by the panel data econometric model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resource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market structure and national institutions. Some targeted policy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anel data
1 引言
醫藥行業是關系到國民身體健康、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行業,而技術創新的能力是醫藥制造業發展的動力。雖然我國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可是效率低下和重復投入已是我國醫藥產業發展的惡性循環。想要加快我國醫藥行業的發展,就必須加強醫藥制造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雖然技術創新效率分析的學者較多,但是針對影響因素分析的實證依據較少。鑒于此,本文將運用面板數據對醫藥制造業創新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
2 影響我國醫藥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的因素分析
本文從國家、行業和企業3個角度提出以下6個假設――
1) 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的高低與企業研發資金投入力度有關。
對于醫藥行業來說,技術的創新和開發是至關重要的,大量的資金投入可提高企業生產技術,增強自身創新能力,進而對于企業的創新效率產生促進作用。反之,若研發投入沒有造成合理的分配使用,那技術創新能力的水品勢必不高。
2) 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的高低與人力資本的投入有關。
人力資本是創新活動的主宰者,水平較高的科技人員和知識能力淵博的工程師、科學家可以提供更高的生產力來提高行業的生產效率。醫藥行業作為高技術產業,對于人才的要求更為嚴格,所以,人力資本對于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3) 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的高低與行業的成長能力有關。
醫藥行業作為高技術產業需要較高的資金實力作為企業的后盾,只有充足的資金儲備才能有高的研發強度和技術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成長能力越強的企業,就會有更強的資源配置能力,其資本積累也越多。鑒于此,我們可以認為醫藥行業的成長能力和技術創新之間具有重要關聯。
4) 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的高低與企業規模大小有關。
一些學者認為企業規模越大導致行業經濟發展越蓬勃,認為企業的規模建設可以提高行業內的市場集中度,從而正向促進行業技術創新發展[1],但Pavitt運用英國企業數據得出企業規模和市場內的創新能力建設之間不存在相關性[2]。由于中國國情特殊,就企業規模和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還需要進一步的分析驗證。
5) 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的高低與對外開放程度有關。
我國醫藥制造業相對處于落后狀態,對外開放能通過與外資企業的合資合作,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外資醫藥企業的進入加劇了國內醫藥市場的競爭,迫使國內企業重視品牌和管理,提高藥品質量和安全性。
6) 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的高低與政府的科技投入力度有關。
就目前我國醫藥制造業研發能力不高的現狀,政府對于醫藥行業的支柱顯得格外重要,政府的科技投入不僅可以降低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也能提高行業的整體實力,帶動行業研發的積極性,保障行業的正常競爭。但是如果國家的資金扶持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這反倒使得行業內競爭混亂,技術創新難以提高。
3 分析變量及數據來源
3.1 變量的選取
根據上述假設,結合本文研究方向,現選取以下指標作為測度因素的解釋變量(表1)。
3.2 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00-2010年間《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收錄相關數據,因8個省份數據缺失嚴重(青海、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海南、貴州、),不能滿足建立統計樣本需求,故樣本數為23。
4 回歸模型建立
4.1 面板數據模型及回歸方法分析
面板數據是用來對一個給定函數中的每一個變量在某一個時間點上的特征進行觀察的方法。設Yit為被解釋變量在截面i和時間t上的參數值;Xjit為第j個解釋變量在橫截面i和時間t上的參數值;?it為橫截面i和時間t上的隨機誤差項,bjt為第i截面上的第j個解釋變量的模型參數;ai為函數的截距長度。即:Yit=ait+b1iX1it+b2iX2it+…bkiXkit+?it。面板數據模型中常見的是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測量前需對各個變量進行豪斯曼檢驗,來確定具體使用哪一種效應模型。
4.2 設定模型
套用面板數據的基本計量模型加入影響因素的變量指標,本文所要研究的技術創新效率的具體表達式為:Yit=a+b1RD+b2HUMAN+b3GROW+b4SCALE+b5FDI+ b6GOV+?it。其中,Yit表示創新效率的變化率;b1至b6的模型參數分別為表1中不同測度因素對應的變量名。
4.3 數據處理及檢驗
4.3.1 豪斯曼檢驗
豪斯曼統計量根據參數設置,原假設和備擇假設的關系滿足:個體效應的變化與回歸變量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即H0為隨機效應模型;或滿足個體效應的變化與回歸變量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即H1為固定效應模型。如表2所示,W統計量的3個統計檢驗值(7.74、11.91和5.31)均小于X20.01的臨界值(20.09),F統計量在1%臨界值表現顯著(1.95),本研究中隨機效應模型是適合本方程的估計方法(表3)。
4.3.2 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
為了避免結果偽回歸,本文分別選用可以顯著檢驗出偽單根的IPS(im-pesaran-shin)檢驗、崔仁(In Choi)檢驗進行偽回歸檢驗(表4)。結論為:各個數據序列在單根檢驗下為平穩狀態,不存在單根和偽回歸現象,可以進行回歸分析。
4.4 面板數據回歸結果及分析
通過豪斯曼檢驗和單位根檢驗,可以做回歸分析,本文采用面板數據的隨機效應模型對投入、產出數據進行估計(表5)。
實證結果表明,在技術創新效率和技術效率的變量控制下的回歸結果在1%水平下通過檢驗,技術進步的變量控制下在5%的水平下通過檢驗,本結果可以作為參考,具體表示為――
1) 對技術創新效率變化率有顯著性影響的因素是:行業成長能力、對外開放程度和政府對科技活動的資金支持3個變量,這3個因素對技術創新效率變化率都是正向影響,顯著性水平檢驗為1%、10%、10%;
2) 對技術效率變化率有顯著性影響的因素是:人力資本的素質、研發資本投入強度和企業的成長能力水平的投入3個變量,顯著性水平檢驗為10%、10%、1%,其中研發資本的投入強度是正影響,而行業成長能力和人力資本的投入強度是負影響;
3) 對技術進步變化率有顯著性影響的因素是:醫藥制造業企業的規模和政府的科技投入力度這兩個因素,企業規模因素是負向影響,政府對科技活動的資金支持因素是正向影響,這兩個因素都是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
5 結論與建議
1)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的高低與企業研發資金投入力度呈正向相關
結論表明,企業研發資金投入對醫藥制造業的技術創新效率有促進作用,尤其是對于技術效率和技術創新效率的推動作用尤為顯著。這表明我國近年來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技術創新效率之間呈正向相關,而技術進步效率呈負相關表明企業在投資時忽視了資金的使用效率以及自己的投入方向。
2)我國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與人力資本投入多少無明顯關系
科技人員素質除了提高技術進步效率以外,對技術創新效率和技術效率的提高并未起到積極作用。本文選取指標為科學家、工程師的人數與科技人員總數的比值為變量來做面板回歸。投射到目前的醫藥行業中來,即目前行業內的高技術人才沒有發揮出創新作用,人力資本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專業人才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都存在著一定的浪費。這可能和我國大多企業靠仿制藥起家,從業人員大多在做含金量不高的仿制工作造成的,企業沒有一個創新氛圍,科學家即便有能力也發揮不出來。
3)我國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與行業成長能力高低無明顯關系
行業成長能力與技術創新效率呈正相關,與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效率呈負相關。本文選取的指標是利稅與產品銷售總額的比值,這一結果表明我國醫藥產業的行業成長能力對于行業內的技術創新影響不明顯。就我國目前醫藥市場上的現狀,企業對于產品的技術創新投入能力欠缺,工作重點放在含金量不高的仿制藥技術上,對于創新投入的資金和時間周期抱有消極希望,將重點放在短期收益快、便于市場流通的低水平生產線上。這種現象不但阻礙行業的健康發展,也表明目前整個行業對技術創新不夠重視。
4)我國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與企業規模大小無明顯關系
企業規模對技術創新效率和技術進步的提高具有負向作用,與技術效率變化率呈正相關。本文選取的指標是利用行業年末固定資產原價與企業總數的比值,這說明,就測試的23個省市的數據來看,企業規模的大小對于技術創新效率無顯著關系,大型企業雖然占有較多的市場份額,但是并不一定能改進資源配置和相應的技術創新。另外,自1988年我國正式推行GMP以后,逐漸淘汰大批企業,造成大量的固定資產閑置或荒廢,這一現象也是導致我國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不能較快提高的因素之一[3]。
5)我國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與對外技術的引進呈正相關
對外開放程度對我國醫藥制造業的技術創新效率、技術效率及技術進步水平都有推動作用,這說明我國醫藥制造業在改革開放后通過規模重組,縮緊了與國外企業之間的差距,通過對外企的創新能力模仿、學習以及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從整體上提高了我國醫藥產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和國際競爭力。國有醫藥制造業在與外資企業進行交流的同時,能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縮小差距,促進國內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從根本上提升國有企業的自身競爭力,擴大企業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帶來更大的企業效益。
6)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與政府投入力度無明顯關系
政府科技投入與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效率呈正相關,但與技術效率變化率呈負向相關。這一結果表明近10年來,政府為我國醫藥行業的發展投入了很大貢獻,并且對于行業的研發能力和技術進步是起推動作用的,但對醫藥制造業的整體發展作用仍不明顯。政府的資金投入在行業內并沒有被合理地利用,如何提高資金的利用能力還有待解決;應正確利用政府的扶植政策來輔助企業自身的研發能力,不能本末倒置,從而導致企業技術效率低下。
6 結語
用面板數據的隨機效應模型對所設定的6個假設變量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企業研發資金的投入強度對我國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呈正向相關;人力資本方面存在人才浪費的現象,并沒有對于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起到明顯作用;政府應該正確引導,合理分配行業內資源,避免市場扭曲和不良競爭,從而導致了技術創新效率的低下;區域對外開放的引入給國有醫藥制造企業帶來了新鮮的血液,有利于提高技術創新效率;政府對醫藥科技經費的投入發揮了導向作用和平衡作用,有效地做好政府資金在醫藥科技發展中利用,才能夠更好地提高技術創新效率。
參考文獻
[1] 項瑩, 曹陽. 我國大中型醫藥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研究[J]. 上海醫藥, 2013,34(3): 49-51.
[2] Pavitt K, Robson M, Townsend J. 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 diversification and organization in UK companies 1945-1983[J]. Manage Sci, 1989, 35(1): 81-99.
篇9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相關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5)33-0119-03
1 研究背景
1.1 發展現狀
1980年以來,我國服務業一直在快速增長。然而,我國金融保險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開發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總增加值的比重僅為26.6%,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滯后,己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瓶頸"。現代服務業主要指在工業化高度發展階段產生的,依托電子信息和網絡技術等高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而發展起來的服務業。
另外,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快速發展并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的同時,先進制造業作為制造業中極具競爭力的部分,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也逐漸顯露出來。先進制造業包括高新技術制造業和新興制造業,也包括采用更為先進的制造技術改造后的制造業。根據國標行業分類,將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普通機械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6個行業列為先進制造行業。
1.2 研究現狀
1.2.1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外有關現代服務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現代服務業的概念、現代服務業的區位優勢和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
榮曉華(2006)提出現代服務業又稱新興第三產業,一般包括金融保險業、信息服務業、旅游業、物流業、房地產及社區服務業等,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1]。有關現代服務業的區位優勢的研究在國外尤為盛行。
Daniels(1985)通過對英國現代服務業的區位選擇研究,認為投資成本是現代服務業投資環境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它決定著現代服務業的功能水平[2]。而有關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的研究則最為豐富。
Miller(2001)的研究表明大倫敦區聚集了全英國最重要的服務業集群、倫敦市中心的商業集群、倫敦市區的金融服務業集群、倫敦區的電影、電視等媒體制作集群[3]。
1.2..2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提出制造業企業要發展先進制造技術,搶占技術高地從而獲得競爭優勢。S.E.Gouvea da Costa(2009)認為企業因為同競爭對手競爭的需要而謀求技術進步,但也應當根據自己本身的組織結構選擇合適的先進制造技術[4]。先進制造業的內涵分析方面:龔唯平(2008)認為先進制造業是市場網絡組織體系、生產制造技術與制造模式具有先進性的制造業生產系統[5]。
先進制造業的行業評價方面:郭巍,林漢川(2010)選取北京市2008年28個制造業行業的統計數據,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從多個層面、不同角度評價各個制造業行業的先進性程度[6]。
由上可知,雖然國內外對于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相關研究都比較豐富,但是國內文獻大多采用定性的方法來總結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發展規律和特點,而采用數學模型、經濟模型和數理統計工具來分析和預測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優勢和劣勢的研究較少。
2 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定量分析
2.1 變量選擇與數據說明
我們對數據的研究主要從相關性及因果性出發,主要有皮爾遜(Pearson)相關系數及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為了保證相關細分行業的相關性分析,我們選取的時間跨度為1994~2012十年間武漢市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統計年鑒相關數據,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武漢市統計年鑒》。
現代服務業(S)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S1)、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S2)、金融業(S3)、房地產業(S4)、租賃和商務服務業(S5)、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S6)、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S7)、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S8)、教育(S9)、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S10)、文化、體育和娛樂業(S11)、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S12);先進制造業(M)包括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M1)、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M2)、通用設備制造業(M3)、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M4)、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M5)、醫藥制造業(M6)
本文,我們選取各行業的增加值,并分別對其進行GDP平減。另由于本文數據是從1994年開始按1994不變價計算,用GDP價格縮減指數除以現價GDP,便得到按不變價格計算的GDP。GDP價格縮減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2.2 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的關系
2.2.1 相關性分析
根據1994~2012年的相關數據,武漢市生產業與制造業走勢趨勢大體相似,因此初步判斷二者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運用SPSS相關性檢驗,我們得到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Pearson相關性達到0.992,因此可以認為兩者高度相關。
2.2.2 格蘭杰因果關系分析
我們從定量角度說明,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產值增長互相推動,共同促進武漢市GDP的增長。
2.3 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各細分行業的關系
2.3.1 相關性分析
運用SPSS對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各細分行業相關性進行定量分析,得到結果見表1。
表中,現代服務業(S)與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M2)的相關性系數為0.662,其他各細分行業的相關性系數均大于0.9,因此從定量角度,我們可以認為,S與M各細分行業高度相關。
2.3.2 格蘭杰因果關系分析
運用格蘭杰因果分析,得到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各細分行業因果影響結果。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除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M1)以外的其他細分行業均互為因果。
2.4 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各細分行業的關系
由于相關性分析和格蘭杰因果分析建立在一段較長的時間段上才更具有說服力,我們對現代服務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幾個細分行業,通過這些細分行業相關性與因果分析,探究具體情況。選取的細分行業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①現代服務業這六個細分行業統計口徑基本保持不變,因此數據具有連續性;②這六個細分行業總體GDP占現代服務業總體比重較大。
2.4.1 相關性分析
運用SPSS對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各細分行業相關性進行定量分析,得到結果見表2。
上表顯示,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部分細分行業的相關性系數分別為0.938、0.986、0.986、0.980、0.961、0.995,均大于0.9,因此從定量分析,我們可以認為他們存在顯著相關。
2.4.2 格蘭杰因果關系分析
同樣運用格蘭杰因果分析,得到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各細分行業因果影響結果。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S1)在滯后為4時,導致先進制造業的進步,但是反過來,先進制造業整體GDP的增長,與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S1)沒有關系。
先進制造業(M)與金融業(S3)互為因果,同期共同影響。先進制造業與房地產業沒有雙向因果關系,但存在明顯、持續的單向影響。
先進制造業(M)與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S6)在滯后期為3時,互為因果;滯后期為4時,教育(S9)推動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先進制造業與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S10)交叉影響,滯后期為2時,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S10)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先進制造業的進步,而在滯后期為3時,這種促進作用不明顯,反過來先進制造業推動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S10)的發展,如此反復。
從相關性定量分析,我們可以認為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存在顯著相關。
2.5 細分行業間的關系
通過整體現代服務業GDP與先進制造業各細分行業GDP,整體先進制造業GDP與現代服務業部分行業GDP相關性與格蘭杰因果分析,我們得到,大部分變量間存在較為顯著的相關性和不同滯后期的因果關系。將先進制造業(M)與現代服務業(S)各細分行業相關性、因果關系分別分析,得到更明了的結果。
2.5.1 相關性分析
運用SPSS對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各細分行業相關性進行定量分析,得到結果見表3。
上表表明,S、M各細分行業間相關性系數大部分都在0.90及以上,因此,我們可以推出,各細分行業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2.5.2 格蘭杰因果關系分析
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M1):
現代服務業各細分行業在滯后期為1時,都顯著促進了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M1)的增長;
在滯后期為3時,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M1)促進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S1)、金融業(S3),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S6)的進步;
滯后期為4時,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S6)、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S10)影響了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M1)的GDP的提升。
②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M2):
在滯后期為3的時候,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M2)是金融業(S3)GDP增長的推動因素,而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S6)的GDP增長推動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M2)的進步。
在滯后期為1時,它促進了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S10)的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其他行業的GDP增長與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M2)的發展沒有顯著的因果關系。
③通用設備制造業(M3):
滯后期為1-3時,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S1),房地產業(S4)都促進通用設備制造業(M3)的發展,反之則不成立,即這種影響只是單方向的;
在滯后期為1時,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S6)拉動通用設備制造業(M3)的發展,而在滯后期為3時,通用設備制造業(M3)反過來促進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S6)的進步;
通用設備制造業(M3)與教育(S9)的GDP增長在滯后期為2時互為因果,與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S10)在滯后期為1時互為因果。
④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M4):
僅在滯后期為4時,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S1)促進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M4)的發展;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M4)與金融業(S3),房地產業(S4)在滯后期為2時互為因果;
滯后期為1-3時,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M4)均促進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S6)的進步,而教育(S9)僅在滯后期為3時,推動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M4)的GDP的增長。
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M4)在滯后期為1時,導致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S10)的進步。
⑤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M5):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M5)分別與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S1),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S6),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S10)的GDP增長互為因果,在1-3期,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M5)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金融業(S3)的進步,而反過來,房地產業(S4),教育(S9)在滯后期為1-3時,影響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M5)的增長。
⑥醫藥制造業(M6):
在滯后期為1時,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S1)促進醫藥制造業(M6)的進步,而在滯后期為4時,醫藥制造業(M6)反過來拉動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S1)的發展;
醫藥制造業(M6)僅在滯后期為3時促進金融業的發展;
滯后期為1-3時,房地產業(S4),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S10)均促進醫藥制造業的進步;
滯后期為1和4時,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S6)拉動醫藥制造業(M6)的GDP增長;
教育(S9)僅在滯后期為1時,促進醫藥制造業(M6)。
即醫藥制造業(M6)與現代服務業各行業沒有必然的互為因果關系,但是在一定程度、不同的滯后期對現代服務業某些細分行業有一定的單向或者交叉影響。
3 結 論
通過SPSS相關性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無論從整體層面還是細分到各個具體行業,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行業之間都有著較強的相關性。從整體層面,現代服務業整體GDP與先進制造業整體GDP增長在滯后期為3時互為因果,并且這種互為因果表現為同期影響,融合發展。
通過現代服務業整體GDP與先進制造業六個細分行業的格蘭杰因果分析,我們得到,除了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GDP增長與現代服務業GDP沒有必然的同期因果關系外,先進制造業的其他五個細分行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和醫藥制造業均在同期與現代服務業存在著顯著的同期互為因果。
無論是整體層面,還是整體與細分行業的格蘭杰因果分析結果都表明,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種關系具體到各個細分行業,如果影響,整體層面的因果關系是由哪些細分行業之間的互為因果、單向因果或者交叉因果導致。通過現代服務業部分細分行業與先進制造業各細分行業具體的格蘭杰因果分析,我們得到整體行業間細分行業的因果關系。
參考文獻:
[1] 榮曉華.大連市現代服務業發展對策[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6,(1).
[2] Peier W.Daniels.Sevice industries:a geographical appraisal[M].New York,1985.
[3] Miller,P.et al.Business clusters in the UK-a first assessment,Volume1,Main Report[R].Dept.of trade and Industry,2001.
[4] Sergio E.Gouvea Da Costa.Strategic selection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AMT),based on the manufacturing vision[J].IJCAT,2009,(27).
篇10
關鍵詞:區位商;產業結構;天津市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1年11月1日
一、引言
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合理的產業結構是區域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十一五”以來,天津市三次產業的產值都出現了較大增長。從產業結構分析來看,2008年天津市的產業結構為1.9∶60.1∶38,出現了“二三一”格局,說明天津市的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升級。但第二產業仍是地區經濟的支柱產業,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新興產業優勢不明顯。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國際產業布局重新調整,產業轉移進一步加快,以及國家為天津市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建設所制定的優惠政策,都為天津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新機遇、優化天津產業結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提供了新的機遇。本文應用區位商分析方法對天津三大產業結構進行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定量分析,提出天津產業結構調整建議。
二、基于區位商分析天津的產業結構
區位商又稱專門化率,是指一個地區特定部門的產值在該地區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與全國該部門產值在全國總產值中所占比重方面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
LQ■=■
式中:i為第i個地區;j為第j個產業;Lij為第i個地區、第j個產業的產出指標;LQij為i地區j產業的區位商。
當LQij>1時,表明該產業在該地區的專業化程度較高,超過全國水平,意味著該產業在該地區生產較為集中,具有相對規模優勢,發展較快,規模較大,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LQij值越大,該地區該產業的專業化程度越高,比較優勢越大。
當LQij
當LQij=1時,則表明該地區該產業專業化水平與全國水平相當,供給能力恰好能夠滿足本地區的需求。
本文利用動態和靜態指標從兩個角度對天津市產業區位商進行分析,考察天津市的優勢產業。首先通過整理、計算數據得出三次產業1998~2009年的區位商,動態分析了天津市產業優勢的變動趨勢。由于第二產業仍是天津的支柱產業,尤其是第二產業中的工業,故對工業內部統計行業進行了靜態計算與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天津統計年鑒》。
(一)天津市產業結構總體分析。1998~2009年天津三次產業區位商,見表1。(表1)可以看出:
1、第一產業:從總體上看,在這12年中天津市第一產業區位商小于1,說明天津市第一產業專業化程度在全國水平之下,處于比較劣勢地位,需要從區外調入或進口,才能滿足市場需要。從變動趨勢來看,天津第一產業區位商逐漸變小,相對弱勢越來越大。
2、第二產業:從總體上看,天津第二產業區位商一直大于1,說明天津第二產業專業化程度較高,意味著天津第二產業生產集中,具有規模優勢,發展很快,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同時也意味著天津第二產業產品除滿足本區域需求外,還對外提品和服務。從變動趨勢來看,區位商值基本呈遞增趨勢,比較優勢逐漸變大。
3、第三產業:從總體上看,區位商值一直大于1,說明天津市第三產業專業化程度高于全國水平,其規模具有比較優勢。第三產業的產出不僅能滿足本區域的需求,還可以向外供給產品和服務。從變動趨勢上來看,天津第三產業的區位商基本遞減,說明區外比較優勢在逐漸減弱。
綜上分析,天津市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處于比較劣勢地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始終處于比較優勢地位。
(二)天津市工業內部行業分析。為了更進一步地分析天津工業內各行業的優勢情況,現對以下各行業區位商進行計算,其結果見表2。(表2)由此可知:
1、2005年天津市工業行業中,區位商大于2比較優勢非常明顯的行業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區位商大于1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是醫藥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廢棄資源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其他行業區位商小于1,處于比較劣勢地位。
2、2006年天津市工業行業中,區位商大于2比較優勢非常明顯的行業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區位商大于1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是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醫藥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廢棄資源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其他行業區位商小于1,處于比較劣勢地位。
3、2007年天津市工業行業中,區位商大于2比較優勢非常明顯的行業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區位商大于1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是醫藥制造業、橡膠制品業、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廢棄資源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其他行業區位商小于1處于比較劣勢地位。
綜上分析,在天津市的工業行業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始終具有非常明顯的比較優勢。醫藥制造業,金屬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廢棄資源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一直具有比較優勢。其他行業基本處于比較劣勢地位。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依據前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從靜態角度看,天津市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專業化水平在全國水平之下,處于比較劣勢地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始終處于比較優勢地位,專業化程度較高。從動態的角度來看,天津市第一產業相對弱勢越來越大,第二產業區位優勢逐漸變大,第三產業比較優勢越來越小。
2、天津市第一產業專業化水平在逐漸減弱,第二產業快速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等屬于重化工業,而醫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屬于高附加值和高科技產業。這說明天津的工業,尤其是重化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而第三產業的比較優勢在逐漸減弱,所以提高第一產業的專業化水平,繼續增強第二產業的比較優勢,促進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加快形成“一二三”的產業格局,是今后天津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二)建議
1、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形成三產互動體系。農業方面,首先應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為代表的沿海都市觀光型現代農業,提升設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水平。其次,應加強科技力量投入,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綠色生產功能,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服務業方面,要繼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盡快提高生產業和高端服務業在服務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在生產、物流和消費等服務業領域,要實現服務業的生態化轉型,倡導綠色生產、綠色物流、綠色營銷等,減少中間環節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與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相輔相成,協調發展。
2、明確工業的支柱性戰略地位,并逐步實現工業生態化。工業始終是經濟發展的支柱性力量,因此應繼續提高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醫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的地位,同時還要促進具有比較弱勢行業的發展,以優勢行業帶動弱勢行業,以使天津的產業結構更趨合理,達到經濟快速發展的目的。
主要參考文獻:
[1]劉毅,汪波.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天津濱海新區產業結構調整[J].宏觀經濟管理,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