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短期投資技巧范文

時間:2023-09-14 17:51: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股票短期投資技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股票短期投資技巧

篇1

我國證券市場從1990年誕生至今,經過20多年發展,我國境內股市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市場,各項規則制度不斷趨于完善,也正逐步同國際市場接軌,對我國經濟發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由于我國股市的功能定位過于偏向融資,而缺乏對投資者的權益保護。

縱觀2012、2013年股票市場,A股市場持續低迷,年漲幅只有2%,A股上市公司業績相比2011年整體業績幾乎是“原地踏步”,滬市有110家公司出現虧損,占總數的11.53%?!岸灸z囊”、“塑化劑”、“地溝油”等等一系列事件引起的市場混亂,讓持有相關公司股票的投資者權益受損。據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公司公布的《2012年中國證券投資者綜合調查報告》顯示,2012年盈利的投資者占調查總數的28.38%,虧損的占71.62%。令廣大投資者欣慰的是,投資者權益保護這一問題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并初步取得一定成效。近幾年,證監會開始將投資者權益保護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從源頭上保護投資者利益,一方面不斷制定新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市場,另一方面加強市場參與者的監管力度,特別對違法違規行為堅持零容忍的態度,堅決予以查處。致力于投資者保護的專門機構中國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已經于2011年11月底正式成立,投保局主要負責證券期貨市場投資者保護工作的統籌規劃、組織指導、監督檢查、考核評估。

為了了解我國上市公司投資者的護狀況,筆者精心設計了調查問卷,并開通了中國股票投資者財務權益保護網(ivfip.com,2013年3月7日開通),通過騰訊微博、新浪微博等多家網絡媒體公開該網站,面向全國股票投資者進行問卷調查。同時打印紙質調查問卷(內容與網絡版相同)派專人發放并收回。問卷涉及的內容包括投資者的性別、年齡、入市時間、收入狀況等,問卷的類型有多選和單選,其中多選6個,單選51個。

截止到2015年9月20日,網站瀏覽量達到2000多人次。一共收回問卷737份,有效問卷624份。其中,網絡調查問卷537份,有效問卷451份,有效率為83.99%。收回紙質調查問卷200份,有效問卷173份,有效率為88.5%。

二、調查結論

筆者經過對調查問卷的數據的整理和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參加股票投資的以男性為主,年齡一般在30歲到51之間,學歷普遍較高。

表1  投資者的性別、年齡描述性統計量表

通過表5可以繪出以下餅形圖:

圖1  我國股民學歷水平分布餅形圖

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上市公司投資者中男性居多,占61.54%,女性僅占38.46%。筆者認為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應該是:股票投資的風險比較大,而男性投資者更愿意冒較大風險,他們認為高風險往往能帶來高回報。而女性往往以家庭為重,比較害怕投資失敗,所以投資于比股票風險小的項目如購買債券、基金等。另外也不難看出我國的股票投資者年齡主要集中在30歲以上,占86.05%,30歲以下僅占13.95%。這與實際情況完全吻合的,因為股票投資需要資金,而30歲以上的人往往事業和收入都比較穩定,這就為股票投資奠定了經濟基礎。從圖3-1可以看出我國股民70%左右本科及以上學歷,本結果可能與全國實際情況不一定相符,與本次選取的樣本有關,因為本樣本主要來自網絡,能主動在網上接受調查者往往學歷較高。

男性比女性投資收益高,長期投資比短期投資收益高,入市時間長的投資者收益高,學歷高者收益水平高。

表2 投資者的2014年股票收益水平按照性別分類表

表3  投資者的2014年股票收益水平按照投資習慣分類表

表4  投資者2014年股票收益水平按照入市時間分析表

表5  投資者2014年股票收益水平按照學歷分類表

根據表2簡單計算可得男性盈利百分比為22.91%(143/624),女性盈利百分比僅為9.78%(61/624),所以可以看出男性比女性在股票投資中收益水平要高。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股票投資者的投資習慣:34.62%(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喜歡短期投資,即買入后很快賣出,57.19%(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喜歡長期或較長期投資,即買入后等待一段或較長時間才賣出。從盈利水平看:短期投資盈利百分比為4.65%(29/624),而長期投資盈利百分比為25.80%((53+108)/624)。這說明長期投資盈利的可能性比短期投資大得多。從表4看出我國股票投資者的入市時間有長有短,而且比例也比較接近,比例分別為24.83%(1年以下),23.72%(2~5年),23.08%(6~10年),28.37%(10年以上)。但是從收益水平差看,入市時間長者往往盈利的比例大,即7.89%,20.94%,43.06%,54.24%。這說明入市時間越長,投資賠錢的可能性越小,而賺錢的可能性越大。根據理論假設:學歷越高,股票投資賺錢的可能性越大。我們實際調查的結果完全證實了這一點。從表5看出??萍耙韵聦W歷投資盈利的百分比為14.2%,本科學歷投資盈利的百分比為33.33%,而碩士及以上學歷者投資盈利的百分比為51.06%。說明高學歷可能高收益,這一點不難理解,高學歷者往往有一定技術或投資技巧,掌握的信息資源比低學歷者多,這也是高智商和高智力在股票投資中發揮作用的一個表現。

(二)對2015年預期收益普遍不看好,股民投資滿意度不高,認為中國股市存在大量違規操作,制度不夠完善,2013年股市仍然會持續震蕩。

表6 投資者的性別、投資滿意度描述性統計量表

從表6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男性在總樣本中的投資滿意度為22.27%,女性投資滿意度為32.38%,總體滿意度為54.65%。說明我國股民投資滿意度不高。通過簡單計算,可以看出在男性樣本中男性投資滿意度為46.18%((49+46+44)/301),在女性樣本中女性投資滿意度為62.54%((67+72+63)/323)。通過以上數據不難發現女性投資滿意度比男性高,筆者認為原因可能:一是女性投資者在投資中比較容易滿足,二是女性投資者的預期收益水平比男性低。樣本顯示:有75.51%的股民認為中國股市存在大量違規操作,64.05%的股民認為我國投資制度不夠完善,普遍(73.79%)認為2013年我國股市仍然會持續震蕩,一半以上(57.33%)對2013年預期收益不看好。筆者認為以上結果均可能受到2014年股民投資收益水平的

影響。

(三)大多數股民風險意識差,不了解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合法權益。當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大多數股民不知道如何維權。

股票投資是屬于高風險投資,入市前應該有充分的認識。可以肯定的是入市前對股市有充分認識和了解的投資者投資時會更理智和更成熟。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8.79%的投資者對風險有充分認識,沒有充分認識者占41.21%,說明我國投資者大多數還是比較理智的,但相當一部分人對股票投資還缺乏一定的風險意識,需要宣傳和引導。

通過問卷計算分析:56.21%的股民不了解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64.33%的股民不知道自己有呢些合法權益。45.07%的股民覺得應該聽過向公司撥打投訴電話來維權,12.15%的股民認為應該向客戶經理反映來維權,僅23.43%的股民認為一個通過向監管部門反映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就需要我國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加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教育。

三、對策建議

根據調查結果的結論及分析,為了更好地保護投資者的合法財務權益,筆者分別從政府、有關部門、上市公司、投資者的角度提出了以下對策建議:

(一)政府應該建立嚴格的外部行業監管,完善信用評級制度

證監會是依法對全國證券市場實行集中監督管理的合法監管機構,該監管機構應即時跟蹤并總結證券市場經濟活動的動態情況,掌握時事信息,為進一步建立健全《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體系提供相應的修正意見。同時還應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借鑒經驗,重視證券評級,進一步完善我國的信用評級體制,真正為投資者投資決策提供參考價值。

(二)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加大投資者保護的宣傳教育

投資者教育是一項經常性、基礎性、長期性的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求越來越高,挑戰越來越大。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需要各界的共同參與和大力支持。應該創建多元化的投資者宣傳教育形式。如主題活動、媒體宣傳、戶外宣傳、網上宣傳、等多元教育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覆蓋不同類型的投資者。

(三)上市公司應該加大信息披露并不斷提高信息披露質量

投資者經常利用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來進行投資決策的,所以上市公司應該盡可能多向投資者披露企業的重要信息,同時必須提高審計報告中會計信息的質量,確保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性和真實性。審計報告中列示的公司財務指標是廣大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關鍵。披露的信息質量越高,對投資者決策越有用,并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投資者財務權益的保護程度;相反,如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實或不合規,可能給投資者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四)投資者應該加強自身修養,與證券機構訂立合同契約書

首先,投資者應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修養。我國中小投資者普遍存在的投機意識濃、投資理念存在偏差、投資決策不科學等固有因素,嚴重阻礙了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從而縱容了大股東和內部管理者掠奪中小投資者的行為頻繁發生。為此投資者應該對相關證券知識和法律法規有一定的掌握,要熟悉自身的合法權益,當權益受到侵害時懂得如何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其次,要求訂立合同契約書。投資者應當從自身利益點出發,要求證券公司與其訂立各項能充分保護自身合法財務權益的書面契約,以確保投資者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的利益。

(五)投資者應該樹立長期、理性、價值投資的理念

隨著監管的逐步完善和監管機構積極推動上市公司以分紅等形式回報投資者,引導長期資金入市等舉措的逐步實施,理性投資將具備更加堅實的基礎,其優勢必將不斷顯現。脫離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炒新,無論其股價在短期內如何爆漲,始終要受其內在價值的約束,最終會回歸理性價值。中工國際、吉峰農機等股票的爆炒及隨后的大跌都驗證了這一點。股票的價值受公司業績、企業成長、行業行業定位、市場狀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投資者應該仔細閱讀上市公司相關公告或報告,盡量獲得最直接、最可靠的信息,據此對公司經營業績、行業特點、發展前景、潛在風險等進行分析,也可以參考專業機構的評價分析。投資者應該“以史為鑒”,牢記理性投資。

篇2

一、教學目標

總的教學目標是短時間內提高學生股票實盤操作素養,并為學生今后長時期內如何通過實踐提高操盤水平指引方向。可細分為以下幾個目標:第一,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第二,為學生成長為一個優秀炒手指引方向;第三,讓學生掌握基本面分析的要點;第四,讓學生基本掌握多種技術分析方法;第五,培養學生基本的看盤能力;第六,培養學生基本的選股能力;第七,培養學生基本的股票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內容

1、投資理念

選股以價值投資為主、技術分析為輔,主抓熱點板塊龍頭股,做中長線;持股以趨勢投資為主,強調占住自己的位置;賣股以技術為主,遵守自己的規則;始終堅持獨立操作,保本第一。

2、提高水平的途徑

基于筆者自身實踐經驗,教導學生學習、思考、練習和反思,以及再學習、思考、練習和反思,如此不斷循環往復,逐漸提高水平。

第一步,學K線技術,重點學習反轉形態、星線、持續形態和十字線,推薦學生看《日本蠟燭圖技術》([美]史蒂夫?尼森著,丁圣元譯)。第二步,學習炒股的理念、思想和基本方法,推薦學生看《炒股的智慧》(陳江挺著)。第三步,學習均線技術和最常用的技術指標,學會結合量、價、均線和MACD指標看盤,推薦學生看《超級短線》(李雨青,葛鵬著)。第四步,學習他人間接經驗,知曉股票期貨投資的艱難和風險,體會他人成長的艱辛,初步接觸杰西?利弗莫爾的投機思想,推薦學生看《十年一夢――一個操盤手的自白》(青澤著)。第五步,學習看股票的整體架構,了解莊家的心理,熟悉股價運行的六種形態,把握個股與大盤關系的四個層次,推薦學生看《大炒家》(吳迪著)、《大師秘笈》(吳迪著)。第六步,學習價值投資的思想、方法,了解業余投資者的優劣勢及投資股票的技巧,推薦學生先依次看《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美]彼得?林奇、約翰?羅瑟查爾德著,劉建位、徐曉杰譯)、《聰明的投資者(第4版)》([美]本杰明?格雷厄姆著,王中華、黃一義譯)、《怎樣選擇成長股》([美] 菲利普?A?費舍著,馮治平譯)。第七步,學習投機的思想、智慧、方法、理念和交易規則,推薦學生依次看《股票大作手回憶錄(修訂版)》([美]埃德溫?勒菲弗著,丁圣元譯)、《華爾街幽靈(典藏版)》([美]阿瑟?L?辛普森,張志浩、關磊譯)

3、基本面分析

基本面分析是以證券的內在價值為依據,著重于對影響證券價格及其走勢的各項因素的分析,如宏觀經濟、行業背景、企業經營能力、財務狀況等對公司進行研究與分析,以此決定投資購買何種證券及何時購買。

宏觀經濟狀況分析主要是GDP、就業率、經濟周期波動、通貨膨脹、經濟增長等,課堂只是略微提及。行業背景也是略微提及公司所在行業是屬于分散行業、新興行業、成熟行業還是衰退行業。企業經營能力、財務狀況和股東狀況等分析則講得比較具體,主要分析的內容包括:公司的主營業務構成和主營業務的利潤率情況;公司盈利能力變化,及由公司利潤構成、凈利潤率及經營現金流的情況來體現出來的公司盈利質量;公司的收入規模、利潤規模;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變化情況;公司資產尤其是流動資產的狀況;公司的營業性周期和帳務性周期;公司的補貼和投資收益情況;公司的負債程度和企業的預收帳款變化情況;公司的投資收益及投資結構,主要是利潤構成中投資收益所占比例,長期投資、短期投資的構成比例;看控盤情況,主要是股東人數、人均持股數量以及基金持股和十大股東的情況。

4、技術分析

簡要介紹道氏理論和波浪理論,重點講解K線技術、均線技術、價量關系和MACD指標以及如何綜合運用,詳細介紹莊家的操盤手法及散戶的心理特征。

道氏理論中簡要介紹三大假設、三大公理和五個定理,重點講道氏的三種走勢即股票指數的短期趨勢、中期趨勢和長期趨勢。波浪理論中簡要介紹八浪循環,重點講5個小浪的推動浪和3個小浪的調整浪,以及波浪的三個原則。K線技術主要介紹反轉形態、星線、持續形態和十字線,結合實例進行分析,并強調要充分重視周K線,指出大周期決定小周期,而且學習初期完全以K線進行分析。均線技術主要包括不同周期均線的參數設置,均線多頭與空頭排列,均線的支撐力和壓制力,特別結合實例金山谷、銀山谷和死亡谷,并強調重視周K的均線。價量關系主要講解結合實例講解量在價先的道理,量與價的配合及背離,高價區與低價區的天量和地量的含義,并強調要充分重視跟蹤量的變化。MACD指標的應用主要講解買入和賣出及背離信號,并強調周K線MACD指標對中長線轉折的判斷的準確性較高,可以作為中長線投資者的首選參考指標。綜合運用則是根K線、均線、價格位置、量的變化和MACD指標進行綜合研判。莊家的操盤手法是指莊家如何吸籌、震倉、拉升、出貨以及會在盤面留下什么痕跡。散戶的心理特征主要介紹散戶的一些致命心理弱點。

5、選股技巧

技巧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根據彼得?林奇講的六類公司里面去選合適的股票,第二種是和大盤比較尋找機會選股,第三種是抓熱點板塊龍頭股。

彼得?林奇所分的六種類型的公司是指緩慢增長型、穩定增長型、快速增長型、周期型、困境反轉型以及隱蔽資產型。彼得?林奇認為,應果斷放棄緩慢增長型公司,保底持有穩定增長型公司,明智選擇快速增長型,擇時投資周期型公司,認真區分困境反轉型公司,善于發現隱蔽資產型,這些是業余投資這也可以做到的。

和大盤比較尋找機會是指,以大盤走勢為基準,將個股行情相對大盤走勢分為“個股與大盤同態勢”、“個股補漲、輪漲”、“個股逆勢上漲”、“個股抗跌率先起動”四個層次,強調要針對個股所處的層次進行操作,從而在牛、熊市中皆能獲利。

抓熱點板塊龍頭股包括判斷熱點板塊和識別龍頭股的特征。可從四個方面來判斷熱點板塊:第一,熱點板塊中個股非?;钴S,有時集體漲停;第二,成交量非常大,為熱點板塊的持續注入了能量;第三,完全是市場的領導者;第四,技術形態上要求進入了上攻狀態。龍頭股的三方面特征:第一,在板塊中具有領導作用,一呼百應;第二,熱點形成時換手率非常高,代表主力關注的程度高;第三,漲幅大、跌幅小,表明受到資金追捧。

三、教學實踐中的心得體會

首先,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投資理念。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股市中只有極少數人能賺錢是不爭的事實,學生將來如果不能具有很高的炒股水平,是很難真正賺到錢的。教師切不可為了使課程更受歡迎而激發學生對股市產生幻想,要反復強調炒股賺錢的艱難與風險。要想將來在股市持續賺錢,必須成為炒股專家。這就需要精通價值投資和技術分析技術,學會克服人性中的缺點,制定合理的交易規則并堅持遵守自己,而且始終堅持獨立操作,并把本金安全放在第一位。

其次,要激發學生的興趣。無論是基本面分析、技術分析還是選股技巧,相對來講還是比較枯燥的,所以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興趣。生動有趣的故事和結合學生感興趣的事物舉例,一般都能激發學生熱情的回應。比如課上講過的買賣猴子的故事,學生就覺得非常有意思,通過這個故事能夠更好地容易理解莊家如何操縱股票,并且課程結束后還能長期記住。學生覺得似懂非懂的問題,可以結合學生身邊的事例來講解,比如支撐位和阻力位的問題可以結合衣服買賣來講解。

篇3

2014年下半年以來,隨著A股市場的持續走強,兩融業務規模大幅增長,目前融資余額已突破萬億元;在此背景下,證監會加強對兩融業務的監管,整治違法、違規行為,化解市場風險,確有必要。

當前A股市場雖然有較大幅度上漲,但市場整體估值尚處于合理區間;若任由杠桿上的牛市演變為瘋牛,一旦市場走熊,大量高杠桿的融資客戶可能因爆倉而血本無歸。從這個意義來說,“1.19”股災雖令一些融資者市值暫時大縮水,但也是一個提前預演的風險預警,投資者若能從中吸取教訓,規避未來可能發生的爆倉風險,則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另一方面,兩融業務經過多年的發展,也暴露出一些制度層面的問題。個人認為,證監會在加強兩融業務監管的同時,應進一步完善兩融業務規則,推動其健康發展。

推動兩融業務均衡發展

截至1月16日,融資融券余額11184億元,其中融資余額11114億元,融券余額僅70億元;融券余額僅相當于融資余額的0.63%。兩融業務發展極不均衡,有名無實,事實上成了“一融”。

融資融券原本是股票雙向對沖工具,也是市場上最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但目前基本上成了單邊的融資業務,融資余額的大幅上升雖然推動了本輪牛市行情的發展,但助漲助跌的特征也非常明顯,所以,證監會關于例行檢查的一則通報就引發市場惡性“踩踏”事故。

融券業務發展緩慢的直接原因是無券可融,大多數兩融證券標的常常處于無券可融的狀態。

目前融資融券業務標的證券共915只,包括900只股票和15只基金;2014年6月20日,經證監會同意,轉融券標的證券由原來的287只股票增加至628只股票,試點轉融券的證券公司由原來的30家增加至73家。個人認為,應將轉融券標的擴大至所有融資融券標的證券,并進一步擴大參與證券公司家數。

另一方面,應擴大可融券券源,允許基金、保險等機構投資者,以及個人投資者參與轉融券業務,向證金公司提供證券。指數型基金長期跟蹤指數,并不參與短線交易,一些大型保險公司持有的股票也以長期投資為主,部分堅持價值投資的個人投資者也以長期持股為主,應允許其通過轉融券向市場提供券源,這樣,既可以開拓券源,又可以增加參與者的利息收入。

此外,還應鼓勵上市公司大股東將其持有的可上市流通的股票向市場提供券源。為了防范一些上市公司大股東與市值管理公司聯手操縱股價,對于一些融資余額高、股價漲幅大、且長期無券可融的兩融標的證券,應敦促其大股東通過轉融券向市場提供券源,如果大股東拒不提供融券,應取消其融資標的資格,并調查其是否存在股價操縱行為。

融券業務發展滯后的另一個原因是,融券成本太高。目前券商融資的利率一般為8.6%,而融券的利率一般高達10.6%。根據證金公司公布的數據,證金公司從證券出借人手中融入證券的費率為28天期1.8%、182天期2%,而投資者向券商融券的利率10.6%,以182天期2%利率計,二者相差8.6%??梢?,融券利率有大幅下調的空間。監管層應敦促參與融券業務相關各方理順業務流程,降低融券業務成本,鼓勵券商以市場化方式降低融券利率。

另一方面,交易所的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規定:“未了結相關融券交易前,投資者融券賣出所得價款除買券還券外不得另作它用?!边@意味著,融券賣出所得資金將被凍結在券商保證金賬戶中,只能獲得0.35%的活期利息,同時卻要承擔10.6%融券費用。個人認為,應修改這一規則,允許投資者將融券賣出資金委托券商用于轉融資,或者參與券商的一些無風險的、可隨時贖回的理財產品,這將大幅降低客戶的融券成本,推動融券業務的發展。

實施差別化的融資期限政策

目前,投資者融資的最長期限為6個月,到期不得展期。這一規定實際上意味著,參與融資業務的投資者只能進行短期投資,不得進行長期投資。這與監管層鼓勵長期投資、理性投資的理念相背離。

從筆者與一些投資人的互動交流來看,一些堅守價值投資理念的投資人之所以融資買入,是看中了近年來一些股票價值被市場嚴重低估,融資買入后準備長期持有。6個月的融資期限使他們不得不在融資期滿前被動賣出,然后再重新買入。這不僅增加了交易成本,還增加了其紅利稅負擔:現行的差別化紅利稅政策鼓勵投資者長期投資,持股時間1年以上的按5%的稅率繳稅,持股時間1個月以上、1年以內的按10%的稅率繳納紅利稅。由于融資的最長期限為6個月且不得展期,投資者每隔6個月不得不賣出后再重新買入,這使得其紅利稅負擔增加了一倍。

為此,有位網名為“云蒙”的投資人曾撰文《融資融券展期辦法及省錢技巧》,以招商銀行(600036.SH,03968.HK)為例,通過融資交易ETF基金降低交易成本和紅利稅負擔:1月1日融資買入招商銀行10萬元,到期日為6月28日。6月20日再融資買入ETF(比如:159919)10萬元,到期日為12月15日。6月25日賣出融資買入的ETF,并選擇還款1月1日融資買入的合約,這樣原1月1日融資買入的招商銀行就算全部還了。12月5日再融資買入ETF10萬元,然后再賣出還掉6月20日買入的ETF。

如果投資者直接賣出股票,再買入同一只股票,須繳納印花稅,如果買賣上交所的股票,投資者還需要支付過戶費,而基金交易沒有印花稅和過戶費,而且,ETF基金的流動性好,沖擊成本小,通過上述操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另外,通過上述操作,投資者避免了被動賣出再買入所持股票,實現長期持股,可以降低其紅利稅負擔,可謂一舉多得。

在現行的融資規則下,這確實是一個很聰明的方案,但也折射出投資者在現行規則下的無奈:如果融資可以展期,ETF交易原本是多余的。

設定融資期限的目的在于控制風險,但融資期限6個月且不得展期,人為地增加了投資者的交易成本和紅利稅負擔,在市場融資集中到期的時點,為了還款,投資者集中減持,有可能引發市場短期內大幅波動,不僅無助于控制風險,甚至有可能人為放大市場風險。

所以,應實施差別化的融資期限政策,例如,對于滬深300成份股,其融資期限可設定為1年。對于所持股票股息率高、融資杠桿低的客戶,如果其股息收益足以覆蓋其融資成本,經客戶申請,應允許其融資展期。例如:

假設客戶自有資金100萬元、融資買入50萬元,賬戶所持有股票的平均預期股息率4%,則投資者未來1年的預期股息收益為6萬元,而其未來1年的融資利息支出為4.3萬元,股息收益足以覆蓋融資成本。經投資者申請,應允許其融資展期。

2014年上證綜指上漲了52.87%,即便如此,也僅僅只是回到了2009年的收盤點位附近。而美國道瓊斯指數已由2009年底的10428點上漲至17000多點,全球主要股指也紛紛創下歷史新高。2014年末,上證A股平均市盈率不僅顯著低于2009年末的水平,也低于熊市大底2005年6月時的水平。

當前,大盤藍籌股的估值水平仍處于相對低位,個人認為,大盤藍籌股有望繼續引領牛市行情。但本輪牛市行情與A股歷史上的牛市最大的不同是,本輪牛市是杠桿上的牛市,不僅有券商萬億融資,還有難以統計的傘形信托,以及處于灰色地帶的各類配資公司杠桿融資。2014年12月以來,A股市場震幅明顯加劇,杠桿助漲助跌的特征開始顯現。為此,新華社連發致杠桿牛市的四封信,向市場相關各方提示風險。

篇4

想讓生活更有效率,或者懷揣某個夢想?是時候做個規劃了。這個規劃的期限可能會略有不同,因為你會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約,比如現金流預算,比如時間和精力。

這次的封面故事是“新生活計劃”,你可以把它當成是實現不同夢想的指南。我們根據短期、中期、長期規劃的不同,設計了各種方案,這些建議來自投資、規劃、職場、家庭、消費等領域的達人和專業人士,你可以先選擇自己希望實現的計劃類型,然后根據我們列出的預算標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

短期計劃

預算10000元

無論是投資、財富積累,甚至是消費,你總要對支出心中有數。比如投資,即便只有1萬元,你也可以投資一些低風險同時又能獲得穩健收益的品種。除此以外,我們還在旅行、職場、家庭等角度準備了一些短期計劃,它們所需的資金多數都在1萬元以內。前提是,別讓它們成為你的生活負擔。

旅行

換一種狀態最好的方式就是立即背起行囊,出門遠行。去過很多地方的旅行達人談曉明推薦了三條線路。

STEP 1

推薦的三條線路

第一條線路:臺灣15天:臺北—基隆—北投—九份—花蓮—臺東—墾丁—臺南—彰化—臺中—清境。

花費:1萬元左右。

第二條線路:云南12天:昆明—麗江—瀘沽湖里格—洛洼草?!愀窭锢防铩?。

花費:1萬元。

第三條線路:柬埔寨7天:吳哥寺—小吳哥—皇家浴池日出—班提色瑪寺—女王宮—崩密列—羅洛士遺址群(外圈)—巴肯山日落。

花費:7000元。

STEP 2

由于曉明覺得現在最迫切最值得一去的就是臺灣,所以也詳細總結了關于去臺灣的一切。首先一點好處就是,趁著自由行還沒有完全放開,去臺灣旅行完全不用像在內地一樣只能“看人”。輕松舒適的同時,可以體驗到很多臺灣風情和文化。尤其是吃貨,絕對不能錯過士林夜市里的各色臺灣風味小吃。不管你想看山清水秀,還是市井街頭,在臺灣都可以滿足您。

你還可以去看看臺灣故宮里的翡翠白菜,以及歷史課本上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再去名聲在外的誠品書店墩南店打個轉,即使一本書不買,登上“二樓書店”浸染一些書香也總算不負這么多年的讀書生涯。

回來后,曉明的微博上還充滿了對臺灣的回味。臺灣留給他印象最深的是濃濃的人情味,民宿老板送他們到車站后直到車來了才肯走。公交車司機看見他們提著大行李環島行,居然主動下車幫忙拎上車。

STEP 3

赴臺所需材料

STEP 4

預算

2人15日臺灣游花費構成:圖上標上機票全價:3000元(若提前預訂港龍航空上海飛臺北的特價機票,每人不含稅為1000元左右。)

Tips

資料:全家同行,任何一種證明只需一份即可,但需要提供結婚證書。

航班:夫妻與直系親屬若只開一份證明,主申請人和副申請人必須同坐一班飛機才能從內地出發和進入臺灣,以及主申請人不可比副申請人提早離開臺灣,但離開時可搭乘不同航班往不同地點。

財力:財力證明為存款證明者,證明開立日必須在送件申請入臺證前一個月(30天),提早太多也不行。以金卡或年薪證明不用等30天,這是趕時間申請的快捷方式。

換匯:在臺灣當地兌換新臺幣比在內地兌換合算,建議帶張銀聯卡直接下了飛機在機場ATM機上取現。

電話:松山機場有“中華電信”的柜臺,7天套餐是NTD600,其中NTD450是7天不限流量的3G上網。

投資

1萬元:深市國債逆回購

年化收益率:在2%至7%之間波動,偶爾會大幅升高。

10萬元以上:滬市國債逆回購

年化收益率:在3%至8%之間波動,偶爾會大漲。

50萬元以上:債券正回購,可加杠桿

年化收益率:有3%左右的利差,加3倍杠桿后年化收益可達9%左右。但也有一定的風險。

短期投資沒風險收益又能超過同期存款利息的就只有國債逆回購了。

Q&A

長城證券固定收益研究部經理李學

Q:現在滬深兩市可做回購交易的產品都有哪些?門檻如何?

A:深市的逆回購交易品種門檻為1000元以上,以1000元為整數倍增加,適合小資金參與;滬市的國債逆回購投資門檻為10萬元以上,以10萬元為整數倍增加。如果做正回購,投資者需要證明證券賬戶凈資產不低于50萬元。

Q:逆回購如何參與?有何操作技巧?

A:只需要一個證券賬戶就可以參與逆回購交易了。其具體操作方法類似于股票操作手法,但是要注意選擇“賣出”的交易方向是將錢借出。

消費

預算10000元

選平板,總在Surface和iPad之間有爭論。微軟拿辦公作為賣點,但是如果給iPad加一個羅技的鍵盤,基本也能達到該有的輸入功效,何況iTunes里也有各類辦公App。選擇Surface自然也有理由,當年它的視覺系統還叫Metro時,也曾是一次不錯的交互體驗。既然買的是體驗,不如從你的需求出發。

自行車也是當下一件潮物單品。1萬元的預算,可以讓你裝配到發燒友級的悍馬,如果喜歡更加輕便靈巧的,越野達人的建議是,可以入手一輛“閃電”。

1 iPad Mini

PRICE:2488元(16G)

KEY POINT:輕

篇5

關鍵詞: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核算方法;新舊會計準則;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1-0218-02

與2001年1月18日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投資》相比,我國2006年2月15日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發生了較大的變動,新準則更加規范了我國企業會計核算及其信息披露,更好地與國際會計準則(IAS/IFRS)趨同,從而取代了原來的《企業會計準則――-投資》(簡稱為舊投資準則)。新準則與舊準則相比,長期股權投資在核算范圍、初始投資成本計量、核算方法應用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本文就針對新舊會計準則下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核算方法進行了比較分析。

1 新舊會計準則下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核算方法主要差異

《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以下簡稱新準則)主要是規范長期股權投資的確認、計量和相關信息的披露。新準則基本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在長期股權投資的確認和計量上與1998年6月24日頒布、2001年1月18日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一投資》(以下簡稱舊準則)相比變化較大。其主要差異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規范范圍的變化

舊投資準則規范范圍包括股權投資、債權投資且劃分為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因為引入了金融工具的概念,新準則僅規范長期股權投資,將短期投資修改為交易性證券投資,長期債權投資修改為持有至到期投資,均納入《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范。《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未予規范的長期股權投資(如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無控制、無共同控制且無重大影響,但在活躍市場中有報價、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也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

1.2 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不同

舊準則規定投資在取得時應以初始投資成本計價,初始投資成本是指取得投資時實際支付的全部價款,包括稅金、手續費等相關費用。新準則對長期股權投資成本的初始計量按照是否是由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分為合并形成和非合并形成兩種,而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又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在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所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是以在合并日按被合并方所有者權益帳面價值的份額作為初始投資成本,按其差額調整投資企業的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的,調整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所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購買方在購買日應按照《企業會計準則-企業合并》確定的合并成本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

1.3 成本法和權益法應用范圍的變化

舊準則規定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無控制、無共同控制且無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應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應采用權益法核算。新準則規定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應采用權益法核算;投資企業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控制的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這是由于采用權益法或成本法核算對企業合并的結果并沒有太大影響,新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取消了投資企業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控制的長期股權投資按照權益法核算的規定,改為采用成本法核算,只是在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應當按照權益法進行調整;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并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成木法核算;短期投資和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公允價值能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規定核算。另外,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的初始確認和減值的處理差別很大。

2 新舊會計準則下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核算方法的比較分析

舊投資準則最早于1998年6月,2001年l月,財政部針對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修訂,明確了一些基本概念,對投資的核算方法進行了改進,使投資成本、投資收益的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更加嚴謹、規范。但舊準則下的長期股權會計核算方法與新準則相比,存在以下問題:

2.1 投資的入賬價值存在問題

舊投資準則的投資計價以投資企業的資產賬面價值為基礎。采用這種方法處理減少了企業利用公允價值進行盈余操縱的空間,但又使得企業投資價值與實際價值產生背離。因為基于歷史成本原則的賬面價值,很難準確反映投資者在被投資企業的權益。尤其那些已經使用了較長時間的資產,其經濟價值與賬面價值可能相去甚遠,導致投資賬面價值無法反映其在被投資企業中的權益。另外,《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中規定,企業合并、出售、聯營和股份經營應當以評估確認的資產價值確認母公司在股份公司中的股權份額。可以看出,不同的制度規定造成同樣一項非貨幣性資產投資,在投資企業和被投資企業中的入賬價值不一致。這不僅給會計和審計實務帶來了困難,而且使得企業投資價值偏離其實際價值。

2.2 成本法核算下存在的問題

按照舊投資會計準則的規定,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在采用成本法進行核算的情況下,除追加、減少、收回投資或被投資單位發放清算性股利以外,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一般保持不變,確認的投資收益總額也僅限于所獲得的被投資單位累積凈利潤的分配額。換句話說,即使被投資企業獲得了高額利潤,只要未對利潤進行分配,投資企業就不可以記錄投資收益。顯然,企業可能因未收到股利而低估投資報酬率,對企業進行投資分析不利。

2.3 權益法核算下存在的問題

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往往難以確定,具體表現在:①投資企業投資時,所能取得的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的數據只可能是以前期末的數據,即歷史數據,而不是投資時的數據。若按這一歷史數據進行會計處理,易于操作,但不符合實際。②假定投資企業通過各種途徑能夠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當日的相關數據,其應享有的所有者權益份額能夠確定,則此時投資企業需要區分其所享有的份額,即獲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是投資前還是投資后被投資單位所實現的凈利潤的分配額。這個“區分”的過程較為煩瑣,甚至無法真正“區分”清楚,因為凈利潤是一個動態數據,其實現的具體時間難以確定。在投資損益確認方面,權益法下無論被投資單位是否分配股利,投資企業都要按持股比例、持股時間和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計算確認投資收益,并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在控制范圍下,被投資企業為投資企業的子公司,股權投資和投資收益要在合并會計報表中予以抵銷,對損益的影響還不是很大。但如果是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時,即投資比例在20%一50%之間時,被投資企業并不納入合并會計報表范圍,會計報表直接列報賬面記錄的投資收益額,就無法真正反映投資企業實際的投資效益。另外,股權報資差額的確認違背了初始投資成本的概念,股權投資差額攤銷的會計處理不也符合實際。假設股權投資差額按舊投資準則規定計算并攤銷,必然導致未來有關各期的投資收益相應增加或減少,而這僅僅是以前交易會計處理結果的抵銷處理,并不是當期發生的損益。因此,不能直接用投資收益的數據進行投資效果判斷。

2.4 期末減值核算存在的問題

準則規定應將可收回金額低于長期投資賬面價值的差額,確認為當期投資損失。可收回金額,是指企業資產的出售凈價與預期從該資產持有和投資到期處置中形成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中的較高者。由此產生的問題是,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主觀性明顯,對非公開發行股票公司的投資價值的判斷標準難以把握等等。例如,近年來,南方證券公司的財務狀況不斷惡化,與南方證券關系緊密的股東卻作出了不同的反應。上海汽車和首創股份同為南方證券的第一大股東,各持10.41%的股份,但是從2003年年報看,上海汽車對此項長期投資計提了100%的準備,而首創股份卻僅計提了15%的投資減值準備,差距之大,其可靠性令人懷疑。

而針對上述問題,新準則下的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核算方法作了補充與修訂,規范初始成本計量,在規定的范圍內允許以公允價值為計量基礎,取消股權投資差額科目,減值準備確認后不允許轉回等等,進一步完善了長期股權投資準則,使得更加能合理反映企業財務狀況,提供高質量的財務信息。

3 新會計準則下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核算的影響及建議

執行“新準則”后,企業長期股權投資的分類和核算方法上變化都較大,產生的影響也很大。從單個報表來看,對子公司的投資如果由權益法改按成本法核算,在被投資企業取得盈利情況下,投資企業的資產和權益將減少。在舊準則中,對股權投資差額要進行攤銷,將影響損益;新準則下的股權投資差額相當于商譽,不攤銷,但可能計提減值,這種不同處理,也會對企業財務狀況產生影響。長期投資計提減值準備后,舊準則在價值回升時可以轉回;新準則規定不能轉回,這將使企業利潤減少。企業執行新準則后,應對原有投資進行重新分類和計量,并在財務系統中對會計科目重新設置,以滿足新準則對長期股權投資核算規范的需要。首次執行新準則時,對于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產生的長期股權投資,尚未攤銷完畢的長期股權投資差額應全額沖銷,并調整留存收益。企業在二級市場上進行短期證券投資時,按照舊準則,只要報告期末沒有出售,即使賬面實現了盈利也不能體現為當期收益,而新準則將短期證券投資修改為交易性證券投資,按公允價值入賬,賬面盈利就能肢解計入當期收益,反映在報表上,增加當期利潤。執行新準則后,企業采用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因被投資單位除凈損益以外所有者權益的其他變動而計入所有者權益的,處置該項投資時應當將原計入所有者權益的部分按相應比例轉入當期損益,將增加處置長期股權投資當期的損益。

參考文獻

[1]夏鵬.新企業會計準則的主要變化及對企業的影響(四)[J].財務與會計:綜合版,2006,(7).

[2]邵天營.新準則對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核算的改進[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6,(11).

[3]王學鋒; 新會計準則下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思考 [J].財會通訊(綜合版); 2007,(2).

篇6

關鍵詞:個人投資 風險 收益

1、個人投資的主要特點

這里所探析的個人投資指的是個人(或家庭)用自己的資金來進行投資,從而讓資金能夠活起來。個人投資的金額方面一般不大,投資的目標是獲取比銀行的利息要多的收益。在這種個人投資的模式之下,往往個人投資者對其投資的項目有關的專業知識缺乏很多的了解,所以這進一步的提高了投資的風險。投資肯定是有一定的風險的,而這種風險性和預期的收益一般是成正比的,預期的收益越高,投資的風險也就越高。個人投資者只能按照別人的經驗和自身抗風險的能力最終決定是否投資以及投資多少的問題。一般看來,短期的投資和中長期的投資相比,其風險相對較小。

2、投資風險和收益之間的辯證關系

要想有效的規避投資的風險,獲得最為理想的收益,需要在徹底的明確投資的風險和收益之間的關系這一基礎下進行。個人投資者最理想的目標是在獲取最大收益的同時承擔最小的風險。然而風險和收益是同時存在的,并且損益的程度在風險和收益的相互作用下不斷的發生著變化。

2.1、投資的風險

個人投資的風險,指的是個人投資者在投資的活動過程中能承擔損失或獲利,這源于風險本身的正負兩個方面的作用。所以,應當可以明確的是投資的風險不僅能給投資者造成一定的損失,同樣也會給投資者帶來一定的收益;投資風險所帶來的損失或者獲利是由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一起作用所產生的復雜結果。

2.2、投資的收益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之下,投資市場的收益情況客觀的體現了資產的收益質量。不同的投資產品的收益率肯定是不一樣的,按照時間可以把收益率分為年收益率與月收益率這兩種不同的情況;追求收益率的最大,是每一個投資者的目標。但高的收益高的風險也是相伴而生的,有效的權衡收益和風險之間的關系,是作為投資者所必須要具備的品質;盲目的投資只會將損失的風險不斷的增大。

3、不同投資模式下的風險和收益分析

3.1、短期投資模式下

短期的投資一般而言是個人投資的首選,資金能盡快的回流,而且還可以相對準確的將受益的情況予以簡單的估計。這種投資方式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其回報是一次性的,所以雖然其風險較小,但是所帶來的收益一般而言不是特別豐厚。例如,在實體的投資中,有一種投資回報的周期較小的模式就是大量囤積在未來較短時期內市場需求相對較強的貨物,到合適的時候悉數賣出。短期的需求量雖然在不斷的增加,但價格并不是一直在漲,而是上漲之后再回落。主要的原因是這種貨物的利潤大大的刺激了賣方市場,那么貨源就會越發充足,所以就會導致價格由于競爭以及供大于求而出現下降的態勢。此外也會導致風險與投資的成本與日俱增,所以在何時出手的時機的選擇上尤為重要。

3.2、長期投資模式下

所謂長期投資一般指的是需要相對較多的資金,同時需要投資者精力更多的投資模式,投資的收益是歷經較長的時間慢慢獲取的。例如個人(或合伙)開店辦廠,經營山地和林木,養殖特種動植物,這些都是極為普通的長期投資的方式方法,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甚至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是沒有辦法盈利的,并且要承擔巨大的風險性(而且往往跟很多復雜的因素相關,例如天災以及不可抗力等自然因素),最終很有可能是錢都打水漂了,但是若一切順利,這種投資最終能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在長期投資的模式下,無法預測這一過程所帶來的風險,這種投資模式比較適合抗風險能力強的投資者。

3.3、組合投資模式下

任何的投資行為都是有相當的風險的,對于個人投資而言,選擇何種投資方式以及決定投資的資金數額有多少是至關重要的,與投資的成敗以及投資的收益直接相關。一般對普通的投資者而言,同時進行多個項目的投資是一種極好的折中方式,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既保障了投資的收益又將投資的風險降低了。這類組合投資的關鍵是按照自身抗風險能力的大小來決定對每個項目進行適當的投資,事實上可以將其歸結為一個最優選擇方案的問題。采取這種組合投資的方式時,其前期工作需要對各投資項目予以仔細謹慎的評估,其評估的重中之重是:第一,是中長期投資還是短期的投資,投資周期是多長時間(從投資開始到成本收回需要的時間長短);第二,投資預期的回報率是多少(投資的回報率=總收益/成本);第三,投資所面臨的風險有多大(投資的風險指數=預計的投資失敗的概率);第四,要充分的考慮到投資者自身抗風險的能力。

4、規避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收益措施

4.1、關注政策變化,合理選擇投資產品

無論何種投資產品,其預期的收益都不可避免的受到所處國家經濟發展的大環境的影響。所謂經濟發展的大環境是指投資理財產品所處的國家和地區宏觀的經濟政策以及總體的經濟態勢等,其對投資的收益變化有著尤為重要的影響。如:與外匯相關的金融投資方面,銀行的利率的變化、國家相關的金融監管政策以及總體的經濟環境的變化都會對外匯投資的收益造成影響。所以在對投資品進行選擇時,除了要衡量不同的投資品的優缺點之外,還要考慮到當下的政策環境,做出最適宜的判斷和取舍;對于投資者而言,了解并且掌握一定的投資知識和投資技巧是十分有必要的,進而合理的選擇投資產品。

4.2、積極吸取成功投資者的經驗

在投資的過程中,除了要運用一定的技術和方法來分析投資產品之外,正確的投資決策的做出還有賴于成功投資者的經驗。例如,在進行股票投資時,可以借鑒“股神”巴菲特所創的“零投資理論”,巴菲特認為對股票的投資決策要建立在對企業管理層的品質、企業長期的經濟特征、以及投資產品實際的購入價格和現金的流通能力等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上,并且應當做好中長線的投資準備。

5、個人投資應當注意的問題

5.1、風險性、收益性和流動性有機統一

個人的投資有三個方面的特性。第一,風險性。從主觀方面來說,任何投資人都希望只賺不虧。然而,從客觀方面而言,由于影響投資市場的因素十分復雜,這種穩賺不賠的想法難以實現,雖然有些風險是可以通過投資者的努力而弱化,但是有些風險個人投資者卻不能左右,所以,只要是投資都存在一定的風險。第二,收益性。這是投資最本質的特性。正因為投資市場存在獲利的可能,才能吸引大量的投資者將源源不斷的資金輸入這一領域。第三,流動性。公民個人進行投資活動是為了賺錢,但賺錢本身并不是投資最終的目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公民個人日益增長的物質與精神需要。所以,人們在投資時,往往都把該資產能不能較快的、較方便的還原成現金作為選擇投資的重要條件。每一種投資從本金的投入到本利的收回都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即是投資的期限,而投資者未來的生活有很多不確定性,有時還會出現著急用現金的情形,所以,投資項目變現的能力大小是十分重要的。

5.2、分散投資

只要是投資肯定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其差別是風險的程度以及風險發生的概率不同。因為投資必然是有風險的,因此,個人在投資時不能把所有的資金放在同一個投資品種以及同一種投資方式上。而大多數的投資者都明確的知道分散原則的具體意義。然而許多投資者喜歡把資金放在同一項目的投資之上,因為該項投資產品目前的收益率相對較高,他們期望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最大的收益。還有相當部分的投資者以為持有很多不同品種的投資就已經將投資分散了。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些投資項目的風險因素是類似的,因此此種投資就不能認為是有效的進行了分散投資。一個投資組合整體的風險和每項投資平均的風險是不能相等同的,當各類投資不呈現出同方向的變化時,總體的風險實際上小于平均的風險。建立長久而有效的投資組合就能有效的將風險分散。進而使投資者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選擇。

5.3、個人投資還需關注的四個“數率”

第一,利率。利率對個人的投資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首先,利率能直接影響到存款與放款的收入以及支付;其次,利率的上升與下降還對其他投資的收益產生間接的影響。第二,稅率。稅率是納稅額和征稅對象數額之間的比率。一般而言,我國現行的稅,都直接或者間接的和公民的家庭收入密切相關,尤其是個人所得稅。第三,匯率。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我國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居民個人進行外匯的投資越來越頻繁,所以,就要關注匯率的變化,明確匯率對個人投資收益的影響。第四,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率對個人投資的收益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影響,通貨膨脹率的提升會導致個人投資者實際所獲得的收益減少。

參考文獻:

[1]宋紅.淺議個人投資理財[J].中外企業家.2013,(04).

[2]張延月.家庭投資理財的智慧[J].科技世界[J].2013,(07).

篇7

【關鍵詞】商業銀行 個人理財業務 金融市場

一、商業銀行發展個人理財業務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個人理財業務已漸漸成為各個商業銀行爭奪優質客戶資源、進行經營戰略轉型的重要手段和新的經濟效益增長點。商業銀行采取積極競爭戰略,大力發展個人理財業務已成為生存的必然選擇。國內商業銀行在這一領域進行了各自的探索和嘗試,試圖以自己的優勢和經營特色來爭得更大的市場份額。目前,各商業銀行為了發展自己的個人理財業務,紛紛推出各種理財產品。2006~2011年,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更是呈現出強勁的增長趨勢,2006年發行數量為345,2007年947,2008年4091,2009年5045,2010年9579,2011年22441,2012年28239。

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水平已經逐漸提高。從商業銀行運營模式來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的運營模式都逐漸由分散走向統一;從商業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種類來看,業務產品不斷的完善豐富,已由初期的單一產品發展到目前種類繁多的投資產品,例如目前盛行的:信托產品、人民幣和外匯的理財產品、房地產投資、個人黃金投資以及開放式基金等投資品種;從理財硬件設備方面來說,各商業銀行都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建設了一批現代化的理財業務中心。理財中心按照不同的功能進行了區域劃分,配備了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自助終端及先進的現代化電子設備和服務手段;從理財服務方面來說,各商業銀行力求為客戶提供更加方便快捷而又準確周到的個人理財服務,對理財市場進行了細分,銀行對不同情況的客戶實行區別對待,分別提供不同服務。但是隨著外資銀行不斷進駐國內市場,加上各商業銀行發展的壯大,個人理財業務市場的競爭環境也越來越多樣化。個人理財業務也突現出許多問題。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個人理財業務范圍狹窄,產品同質化嚴重

目前,盡管各家商業銀行大力開展個人理財業務,推出了不同名稱類型的理財產品,但同質化現象嚴重。同質產品的競爭完全體現為市場價格的激烈比拼,結果導致“價格戰”成為了各家商業銀行爭搶客戶資源的唯一手段。而且有些銀行理財產品僅僅是傳統儲蓄產品的多功能化,沒有針對客戶的需要進行個性化的設計。理財產品的市場定位和定價都無法展示出各商業銀行的產品特色。

(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不專業,市場營銷觀念落后

銀行理財專員沒有做到責任營銷。銷售人員在向消費者介紹理財產品的過程中,經常注重介紹產品的收益,而缺乏主動告知投資風險、產品的合作伙伴等信息的意識,讓顧客誤以為此產品是銀行自有產品,而忽視了合作伙伴的信用風險。其次,銷售者只表明針對理財產品的收益銀行不收利息稅,卻未明示是銀行不代扣代繳收益稅收,并不意味著其他機構不收取。再者,銀行理財專員沒有做到主動營銷。國內商業銀行的理財中心,還沿用著傳統營銷觀念,銀行理財專員的工作區域基本在辦公室,被動的等待客戶上門,缺乏主動尋找市場的意識。雖然商業銀行對個人理財業務進行了宣傳,但這種宣傳僅限于表面,未進行深層次的宣傳,不利于客戶對個人理財業務產品的了解。這種非系統化、淺層次的宣傳,均達不到宣傳欲實現的市場效果。

(三)缺乏專業素質的理財人員

國內商業銀行在建立理財中心后,雖然配備了為客戶服務的理財經理,但是目前階段這些理財經理的業務專業性不強,較少人員能夠熟練的掌握證券、投資、保險的綜合知識。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要求理財人員不僅要熟悉并掌握銀行業務,同時應具備各種各樣的投資知識、銷售方面的技巧并知曉客戶心理。許多業務人員僅是將個人理財片面的理解為向客戶推銷基金、保險等,至于風險的大小、理財計劃的制定、投資規劃的設立等意識較為缺乏。而且,個人理財人員多數是從銀行客戶經理轉變而來,或者是從其他崗位的抽調而來進行臨時的專業培訓,受長期分業經營的影響,缺乏證券業、保險業等專業知識。對個人理財業務的各項產品和功能理解不足,對衍生品市場的風險更是缺乏足夠的認識,加之理財業務開展時間短,理財經理因缺乏經驗更像是推銷人員而非專業的理財人士。所以缺乏能夠提供綜合性全方位理財服務的人才,已經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深入發展的障礙。

(四)違規現象層出不窮

一直以來,通過理財產品變相攬存成為商業銀行慣用的伎倆。不少銀行頻頻發行30~45天的短期理財產品。在銀監會的監督打擊下,雖然超短期產品銷聲匿跡明顯,但“30天”和“31天”這兩個敏感期限的產品仍大規模存在,也有部分銀行為此將短期產品的最短期限向后延長了幾天,推出33、35天產品,避開風口浪尖,投資期限只差幾天。銀行理財產品最近頻頻發生的收益率為零或負收益的“零收益”事件,表面上凸顯了個人理財業務“產品設計管理機制不健全”、“未有效開展客戶評估”、“風險提示不足”和“處理客戶投訴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但實際揭示的是不少商業銀行為求短期效益,并沒有嚴格且有效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規章。銀行這種漠視相關法規的情況,不僅加大了銀行運營風險,而且使廣大客戶失去信心,阻礙了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

二、完善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對策建議

(一)推進個人理財產品創新

我們可以靈活改變個人理財業務范圍,把原來的大部分是國債、央行票據的投資方向轉變為企業短期融資債券或者一般性金融債券,擴大個人理財產品基礎資產的選擇范圍。近年來,我國對境外代客理財業務政策放寬,境外股票和其他風險相對較低的金融工具,也可以成為我們基礎資產選擇的考慮對象。商業銀行也可以與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銷售行業和餐飲等行業合作,為客戶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理財產品。這些合作在某種程度上,拓寬了個人理財業務的范圍,也顯示了個人理財產品的個性化。

(二)提升個人理財觀念,促進定位和理念回歸

從本質上講,個人理財業務是一個時期概念的業務,并非短期投資,需要很強的規劃性和預測性。隨著人們理財管理方式的升級,個人理財業務的需求也在與日俱增,和基金、債券、股票和儲蓄投資選擇的不同,個人理財業務的優勢在于通過長時期的資產組合實現未來時期內的現金流量供給和預期財富目標,而非最終的時點上的收益性。因此,利用好商業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業務的比較優勢,發揮其強預期性和強目標性的特點,把業務重心轉到實現客戶的理財目標和設計個性化的理財方案上,設計基礎定位于實現客戶未來需求,實現客戶效用的最大化,而不是實現客戶純金錢收益的最大化。個人理財投資方案的設計堅持以人為本,根據生命周期理論,針對不同的人生階段,制定不同的財務目標,并設計出相配套的投資計劃、儲蓄計劃、退休計劃、保險計劃、稅務計劃和置業計劃,以此盡量減少投資及消費的盲目性,規避財務風險,增加客服享有高品質人生的概率。

(三)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建設優質個人理財業務團隊

隨著人們對于專業化的理財業務需求越來越大,對于銀行專業且優質服務的質量的需求不斷攀升,因此在不斷前進的步伐中應加快專業理財團隊的建設。組建專業的理財業務團隊是一個長期且系統的工程,商業銀行需要制定相關的培訓制度,對理財人員定期的進行培訓,從業人員處于不斷的學習認識中,讓他們更好為個人理財業務服務。商業銀行在組建具有專業理財知識和優秀營銷能力的理財隊伍時,應從證券、期貨、保險、外匯和房地產等專業課程入手,讓理財人員專業的學習,并通過案例分析,讓他們能把知識綜合運用于實踐中,此次培養從業人員的公關技能、良好的溝通能力和抗壓性。

(四)加大合規性監管,健全商業銀行風險內控機制

首先商業銀行應該制定和完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內部規章制度。重點防范容易出現風險的環節。商業銀行還應當將個人理財業務的風險與銀行存貸和結算業務風險嚴格區分,針對個人理財業務的特點從風險評估、計量,業務開展到事后監督等方面都要有一套獨立、完善的機制。嚴格加強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產品的設計、銷售服務、操作程序的規范性和合法性整頓。再者需要加強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銀行高管首先要做好表率作用,樹立好把控制法律風險、依法管理、依法經營放在第一位的管理理念,確保個人理財業務的安全性。同時對個人理財業務的從業人員也需要進行定期的法律知識培訓,并配套一些考核機制和懲戒機制,讓他們樹立起“法律至上、依法操作”的工作理念。最后作為外部監管的主要力量,國內相關職能部門要不斷更新和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從制度上規范市場的秩序,同時更要加強執法力度以提高實際的監管效率和作用;再者,可以參照國內其他金融行業的監管經驗,吸取部分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發展市場化條件下的第三方監管力量等。

(五)進一步發展完、善金融市場

首先著眼于增強市場功能,不斷地推出創新產品和完善制度的建設,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在大力的發展資本市場,特別是公司債券市場,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和比重的同時,也要注重外匯市場、貨幣市場、黃金市場和農村金融市場的協調發展,完善市場之間資金流動的渠道,增強市場的流動性,提高金融市場效率,使金融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次,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并完善交易機制,以此來滿足人們多元化的投融資需求,并避免市場大幅波動。逐漸建立以主板和創業板市場為主體,三板市場為補充,各種市場的內部層次較合理的資本市場體系。不斷創新金融衍生產品,建立健全的資本市場做空機制;規范上市公司的運作,提高上市公司感恩回饋股民的意識,引導投資者長期投資而非盲目的短期投資,降低市場對政策的依賴,避免資本市場的大幅波動。最后,加快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兌換,加快發展外匯市場。推出外匯期貨,不斷提高外匯市場的價格發現、規避風險和資源配置的功能,掌握人民幣匯率的自主定價權。完善金融市場的發展、監督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促進金融市場健康發展。

三、結束語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規模可以說是空前的,政府對理財業的重視程度也前所未有,相繼出臺了很多政策。但是,除了本文中所提及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幾個典型問題以外,還存在很多問題,如理財品牌營銷意識薄弱、風險防范不足、個人信用體系缺失等。國內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還處于起步階段,與國外成熟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相比差距甚遠。我國的商業銀行應當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劣勢,揚長避短發揮自身優勢,轉變傳統的理財經營觀念,從客戶效用最大化出發,設計出滿足客戶自身需求的自身產品和服務,不斷創新,不斷提高業務的技術性,不斷提高理財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個人修養,才能促進個人理財業務的持續、穩定發展,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層次,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龐宇文.中國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競爭戰略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

[2]董方.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策略研究[J].現代商業,2013(24).

篇8

關鍵詞:免費政策;高速公路;運營管理;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54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1-00-02

我國的一些高速公路作為收費公路,有的是貸款性質的,有的是經營性質,但高速公路的運營管理是承載著國家賦予的道路經營權力,對通行于高速公路的行車輛收取通行費,是凸顯誰使用、誰受益、誰負擔的公路經營原則。

一、高速公路公司資本運營模式

1.實業資本運營

所謂實業資本運營,就是通常所講的生產經營,實質上是將資本直接投放到生產經營活動中所需要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中,運用資本投入形成實際生產經營能力,從事具體的經營活動,以獲取利潤并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實業資本運營是公司資本運營范疇中最為基本的運作方式,是實施其他資本運營的前提和基礎。狹義的資本運營雖有“以無盤有”的效果,但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實業規?;A之上的。從我國高速公路公司本身來看,其資本運營首先是實業資本運營,公司始終要參與實際的生產運作過程。以公路經營為主業,把主業做大做強,為其他資本運營提供基礎和前提。

2.金融資本運營

所謂金融資本運營,就是指公司以金融資本(包括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為對象而進行的一系列資本運營活動。它主要以有價證券為表現形式,如股票、債券等,公司金融資本運營活動的收益主要來自于有價證券的價格波動以及其本身的固定報酬收入,如股息、紅利等所形成的收益。它不是依靠公司自身的經營來獲利。公司從事金融資本運營,其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控制自己所投資公司的生產經營權,它只是以金融資本的買賣活動為手段和途徑,力圖通過一定運作方法和技巧,使自己所持有的各種類型的金融資本升值,從而達到資本升值的目的。高速公路公司開展金融資本運營,一方面,可以為公司投資、融資活動拓寬渠道;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符合國際慣例要求的規范運作方式。

3.產權資本運營

產權資本運營是公司資本運營的重要方式之一。產權資本運營的對象是產權,其經營的方式是產權交易。高速公路公司通過產權的交易,可以使公司資本得到集中或分散,公司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從而優化公司的資本結構,增強公司實力,盤活閑置資產,為公司帶來收益。產權資本運營的形式主要有兼并、合并、控股和租賃等。

4.無形資本運營

無形資本運營是指高速公路公司對其擁有的各類無形資產進行運籌和謀劃,使其實現價值的最大增值的經營活動。高速公路公司通過無形資本運營,利用公司的知識產權類資產進行參股、經營許可證轉讓等形式,可以擴大公司規模,實現規模經濟目標,并且公司可以利用無形資本進行籌資,利用財務上的良好信譽,優先取得銀行貸款及金融機構提供發行公司股票、債券的方便條件,加快籌資速度,拓寬籌資渠道。另外,公司還可以利用良好的無形資本吸引外資。

二、免費政策給高速公路運營管理帶來的問題

1.沒有參考借鑒模式

我國今年“十一”的全國免費通行政策免費范圍廣、時間長,各地區具體情況差異也較大,因此細則制定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由于沒有參考借鑒模式,各省市難免處于“觀望”狀態。免費通行除了涉及交通部門外,還涉及發改委、交警等部門,各部門都有各自的出發點和考慮點,協商需要時間。

2.高速公路公司情緒抵觸

一些高速公路公司的管理人員認為企業筑路收費天經地義,政府如果想實行免費政策,應該首先收回經營權。在國務院的正式文件中,也要求各部門要切實做好與收費公路經營者的溝通,爭取其理解和支持。另外節假日免費通行政策不光是少收幾天錢的問題。大流量帶來的道路維護,工作人員是否增加等問題也相繼產生。

3.增加高速運營管理部門的管理成本

目前我國的高速公路上利用免費政策進行逃費的現象起來越嚴重,偷逃通行費的方法和手段越來越多樣化,高速公路運管管理部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越來越高,但這也未能有效阻止這類現象進一步蔓延。在一些惡劣天氣下,收費員有時要爬到車上去查看貨物真偽,極易發生人身安全問題,有些車主則賄賂收費員而出現腐敗問題,帶給運營管理部門惡劣的影響。

4.影響收費秩序

不同的高速公路相應的收費標準多是所在省級人民政府制定并出臺的,根據誰使用誰交費的原則和市場進行管理和收費。通常來說,絕大多數駕駛員都可以遵守規章,繳納通行費。但總有一些駕駛員為了短期利益而在收費現場侮罵收費人員,并伴以威脅和恐嚇收費,甚至有些極端人員使用兇器暴力抗逃,這些不容忽視的現實嚴重影響了收費員工作的積極性和,對其人身安全和心理產生負面影響。

5.增加了高速公路公司的運營成本

近年來,由于融資門檻越來越高,高速公路融資成本也相應提高。而大部分高速公路公司采取的是BOT模式和BT模式進行高速公路的建設。所謂BOT融資模式是指政府通過簽訂特許權協議,在規定的時間內,將高速公路項目授予投資商為該項目成立的項目公司,由項目公司負責高速公路的投融資、建設、運營和維護,并通過收取車輛通行費收回投資、償還貸款并獲取合理利潤。特許期滿,項目公司將高速公路移交給政府。免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交通建設的信用體系,包括銀行信用和社會投資信用,可以通過政府多部門協調,放低公路公司的融資門檻,降低公司的財務成本作為對上市公路免費政策的損失。

6.阻止建設高速公路建設發展

各地的高速公路建設任務和建設工期都十分緊張和繁重,所占用的資金量大,雖然不少地區己經開始通過多渠道進行融資來建設高速公路,但必須要明確,融資或是貸款建設高速公路,其最終資金的償還還是要通過駕駛員繳納通行費,所以大量流失的通行費必然影響建設高速公路的貸款的償還,而無法如期償還貸款則影響建設單位的信用,使其無法形成良性的貸款償還循環,最終必須影響到我國高速公路建設的發展速度。

三、解決免費政策給高速公路運營管理的有效對策

1.明確細化“綠色通道”政策,提升管理水平

高速公路運營管理部門一定要細化相應的綠色通道政策,減少因為政策執行而產生的通行費流失,阻止假冒綠色通道車輛的偷逃通行費的現象發生。“綠色通道”政策是我國為了提高鮮活農產品的市場流通和農民增收的水平才出臺的,但綠色通道政策在平抑農產品價格方面的作用不大,所以要避免這些政策被一些運輸商利用而偷逃通行費,僅廣東假冒綠通每年產生的損失就大于100億元。

因為我國現在的高速公路運營管理在執行“綠色通道”政策時有著不少漏洞、執行相對困難,所以建議恢復原來的繳費政策,可在特定時期內由政府以財政或通過其他渠道直接把這些補助交于農民或相關企業手中,建立高速公路綠色通道補償機制,維護高速公路運營管理部門的合法權益。

2.建立多方聯合整治和執行機制

要建立起多方合力整治高速公路通行費收繳的執行機制,提高各級政府、公安、路政和交警等相應的執法部門聯合執法的水平,針對不同路段開展協作,頒布一致的檢查和收費標準,完善聯合整治逃繳通行費的長效管理機制,經由各個部門通力配合,開展多渠道、全方位地阻止偷逃車輛通行費的整治行動。要修訂相應的法規和規定,形成依法收費,違法必究的整治局面。在相應范圍內建立逃費黑名單,用以記錄偷費車輛的類型和駕駛員信息等,提高懲罰強度。

3.加強收費員的素質建設,提高高速公路運營管理部門的管理水平

高速公路運營管理部門要通過合適的途徑針對收費員進行培訓,以提高收費員工作責任感和收費技能,做到文明征收。只有提高收費員的專業素質,才能保證一些檢驗收費車輛的先進設備充分發揮功用,達到遏制偷逃費行為的目的。收費員在多年工作中能夠憑借其豐富的工作經驗有效地甄別并制止一些車主慣用的偷逃費行為,降低通行費的流失速度。各級運管部門還要加大稽核力度,—經查實收費員有違法行為必須嚴肅處理,嚴重的要移交送司法機關。

4.提升高速公路公司凈資產收益率

高速公路公司一直被成為暴利行業,毛利率作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標,一直是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受指責的指標。高速公路公司要想提升自身的資本利用率,就要提升盈利能力和凈資產收益率。

高速公路公司要從以下方面著手提升凈資產收益率,經營環節,高速公路公司要考慮提高銷售凈利率,銷售凈利率=凈利潤/收入,高速公路公司應提高產品的銷量,降低成本,但是高速公路公司不能盲目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而是要做到可持續增長,這就要比較高速公路公司的實際增長率與可持續增長率的大小;稅收方面,通過公式可以看出,所得稅與凈資產收益率成反比,所得稅多了,利潤就會減少,因此高速公路公司要做好稅收籌劃,這更有利于高速公路公司的健康發展;在資金管理方面,就要加快總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收入/資產總額,這就需要分析高速公路公司的銷售收入狀況;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的比例是否合理,對于長期投資,要做好事前的可行性分析,主要的參考指標有投資回報率、平均報酬率、凈現值、獲利指數、內部報酬率等;對于短期投資,要關注的是防止資金的沉淀與流失,比如合理儲備量的確定,加強日常管理等等。

5.降低高速公路公司的負債水平

高速公路是重資產行業,先期投入資金比較高,大部分是靠銀行融資,導致公司的財務費用高企,這也導致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負債不斷攀升,公司要想應對免費政策對自身的影響就必須降低本身的負債水平。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一要加強銀企合作,妥善解決高速公路公司的銀行債務。從目前情況看,高速公路公司一半左右負債為銀行債務,要降低高速公路公司負債勢必涉及銀行和高速公路公司的關系,因此要加強兩者的溝通與理解,高速公路公司要制訂還貸計劃,銀行要理解高速公路公司的難處,不能一味地催、討、要,還應幫助高速公路公司渡過難關,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二要提高決策水平,提高投資成功率。造成高速公路公司高負債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投資決策失誤,特別是重大投資項目,資金投入大,一旦失敗,使高速公路公司背上沉重包袱。為此,要提高決策者的決策水平,加快決策民主化和程序化進程,要加行業和市場調研,提高可行性研究的可靠性;三要給高速公路公司創造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偏緊,高速公路公司產品銷路不暢,價格偏低的問題較嚴重,影響了高速公路公司的利潤。政府部門要多為高速公路公司著想,多舉辦一些展銷活動,努力為高速公路公司牽線搭橋,幫助高速公路公司促銷;此外,還要在用電、稅收、收費等方面給予適當優惠,以降低高速公路公司生產成本,提高高速公路公司利潤。

參考文獻:

[1]張麗.高速公路收費管理問題及對策[J].中國交通信息化,2010(06).

[2]廖福勇,聶海洋.偷逃高速公路通行費的方式、原因及對策[J].交通企業管理,2010(05).

[3]王剛偉.高速公路運營管理中的企業文化建設探析[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01).

[4]張麗.高速公路收費管理問題及對策[J].中國交通信息化,2010(06).

篇9

論文摘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商業銀行又是金融的核心。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是各種經濟風險的集中體現。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經濟運行高度貨幣化、信用化和金融化。作為金融中介的銀行,以貨幣和信用為媒介,和經濟社會中各個經濟主體發生著廣泛的信貸聯系,所以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成為整個經濟風險的中樞。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水平偏低,管理手段較為落后,不良貸款率偏高,嚴重影響了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對此,提高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顯得十分必要。

本文首先介紹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定義、分類、特征和度量,通過從商業銀行內外部環境分析揭示信貸風險形成的原因,指出我國信貸風險具有復雜性和獨特性。找出解決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對策。然后根據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發生的三個流程:貸前調查、貸時審查和貸后管理;提出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流程管理。在貸前調查中,通過對信貸客戶信用評估,確定信貸客戶的信用等級,建立信貸客戶準入機制。在貸時審查中,通過合理設置,將業務拓展部門、貸款審查部門和風險控制部門,各司其職,相互制約,達到審貸分離和權責對應;同時審查貸款用途是否合理,還款來源是否有保障。在貸后管理中,通過五級分類,實時動態監管貸款情況,及時識別、防范、控制風險。通過對三個信貸流程進行從始到終的風險控制,建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流程化管理;最終達到預防、規避、轉移、化解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從而減少不良貸款引起的損失,增強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能力。

最后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將信貸風險流程管理運用于工作實踐。通過實踐,檢驗了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與信貸風險管理效果。

1 緒 論

1.1 問題的提出

商業銀行的信貸是伴隨著商業銀行的產生而產生,是商業銀行區別于其他行業最重要的特征,是間接融資最主要的方式,也是把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的重要手段,商業銀行的信貸極大的促進了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從文藝復興到新經濟發展,可以說都離不開商業銀行的信貸。信貸有三個要素: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從根本上講,安全性是商業銀行的立行之本。因此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應運而生,而且成為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能力。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因素增多,銀行風險有擴大的趨勢。同時中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面臨更大的風險壓力,表現在:

①銀行業競爭日趨激烈

隨著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興起,民營銀行的建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外資銀行的涌入,作為市場主體的銀行數量大幅度增加, 市場主體的增加必然引起競爭程度的提高。競爭在調動競爭者的積極性和提高市場效率的同時,也容易造成無序競爭,增加同業內耗,加大交易費用,降低整體效率。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中國經濟的主體和增長點在不斷向非國有部門和居民部門轉移,中國銀行業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中國大大小小的銀行在以存貸款為主的銀行市場上展開了全方位的競爭。在這樣的競爭中,銀行存貸款的利差面臨逐漸縮小的趨勢,傳統業務的競爭優勢逐步降低,銀行不得不重新開發高風險高盈利的業務,加大了風險暴露。

②信息技術的革命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使銀行傳統業務、營銷方式和服務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

在近10 年時間里,ATM 和自助銀行已經成為有形服務渠道的重要形式;在近5 年的時間,依托于 INTERNET 的網上銀行迅速發展成為無形渠道的主要形式。與此同時,其他新型的服務渠道——客戶服務中心、手機銀行出現并不斷發展。

新的信息技術和服務渠道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幫助銀行快速的擴張業務。從居民到企業,樹立自己的品牌。中國招商銀行,就是憑借一卡通,在網絡銀行上贏得了先機,塑造了自己的品牌,從而得到快速的發展。但是,我們也經??吹?,不法分子在ATM上盜取其他客戶的資金;黑客在因特網上盜取客戶資料和密碼。在新的技術條件下,銀行面臨新的技術風險。

③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快速發展

由于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各種機構的信息儲存、處理和傳遞能力明顯提高,導致各類金融機構之間傳統的專業化體系被淡化,非銀行金融機構甚至非金融企業都在向銀行業務滲透,加入這一領域的競爭。特別是直接金融的迅猛發展使得傳統銀行業同新興的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為了在有限的市場上爭取更多的客戶,銀行甚至向一些風險較大的企業貸款,增大了整體的金融風險。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的風險性是客觀存在的,銀行經營活動作為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風險性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逐步融入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多,銀行業面臨的形勢更為復雜,風險因素有增多趨勢。在新的形勢和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研究銀行風險,減少不確定性因素,提高經營效率,就成為一個急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1.2 研究的意義

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研究的意義可以從以下層面上理解:

①從宏觀層面上講,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銀行又是金融的核心。銀行信貸風險正是各種經濟風險的集中體現。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經濟運行高度貨幣化、信用化和金融化。作為金融中介的銀行,以貨幣和信用為媒介,和經濟社會中各個經濟主體發生著廣泛的聯系。當銀行和其他經濟主體發生信貸關系時,經濟主體的風險就會通過信貸關系,部分甚至全部轉化為銀行信貸風險,銀行成為風險的中樞。所以有效的控制住了銀行信貸風險,也就從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整個經濟風險,防止了金融危機的爆發,維護了經濟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②從微觀層面上講,信貸資產是商業銀行重要的生息資產,它產生了銀行未來的主要現金流,是商業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銀行信貸資產為商業銀行帶來收益的同時,也承擔了重大的風險。如何在保證銀行信貸收益的同時,有效控制信貸風險,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所以進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研究有助于商業銀行建立科學的風險內控制度,不斷提高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防范信貸風險,增強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

③從歷史角度來說,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信貸風險已變得更加突出和重要。這主要表現在:人們對信用的態度發生了重大變化;債務的規模急劇擴張;作為信用主體的商業銀行潛伏著危機;新的債務主體不斷增加,新的金融交易品種不斷推出等,從而使得整個社會的信用風險增大了。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危機四伏,風波迭起:

1994年,法國里昂信貸銀行因從事房地產業和其他產業的投機而虧損達 123 億法國法郎,它的賬目中出現了高達 500 億法國法郎的不良貸款。

1995 年 8 月 1 日,日本東京最大的財務公司宇宙財務公司遭遇 4.2 億美元存款的擠提;同年 9 月,日本大和銀行紐約分行的一名業務人員因投資美國債券失誤,虧損 11 億美元。

1997 年從泰銖貶值開始的亞洲金融危機沖擊更大。危機波及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引起這些國家的匯率大幅度下降,股市大跌、銀行出現大量壞賬而紛紛倒閉。隨即,東亞國家也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日本的一些大銀行和大證券公司,如三洋證券公司、北海道拓殖銀行、山一證券公司等相繼倒閉;韓國韓元也大幅度貶值,韓國的韓寶、真露等大型企業集團相繼破產,第一銀行和漢城銀行等眾多的信貸機構都陷入困境。這次危機給東南亞及東亞國家的經濟沉重的打擊,

在國際金融領域頻繁發生金融危機的同時,我國國內金融市場上或金融活動中,也出現了不少金融問題和金融事件。例如:

1998 年 2 月 24 日,中國農村發展信托投資公司由于經營嚴重違規,虧損巨大,被中央銀行行宣布解散。

1998 年 6 月,海南發展銀行被央行宣布接管,原因是自身巨額的不良貸款使銀行經營難以維持。

以及近來的德隆事件、藍田事件、鐵本事件造成巨額不良貸款都對商業銀行造成巨大的損失。

歷史上由于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不能有效的控制而產生的金融危機給政府、經濟工作者、銀行從業人員敲響了警鐘,促使我們去了解、研究、分析、規避商業銀行信貸風險。

④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作為我國商業銀行主體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曾經因為資產質量問題比較突出,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黃牌警告的 5 個國家之一。1999 年剝離不良資產之前,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比例應在 40 %左右,據此計算不良貸款余額應為 21749. 71 億元,占當時我國GDP的 2 7. 3 %,是當年全國財政收入 9846 億元的2.2 倍。1999 年,國家先后成立了信達、長城、東方、華融 4 家資產管理公司,對國有商業銀行 1.4 萬億不良資產進行了剝離,不良貸款率下降 10 個百分點。但是 2000 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不降反增,每家不良率增幅都在 6個百分點以上。根據銀監會的最近統計:我國主要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情況如下[56]。主要商業銀行是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全國性股份銀行。

表1.1 2003-2005年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和余額 Teble1.1 單位:億元 2003年12月 2004年12月 2005年12月 2006年12月 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 17.8% 13.21% 8.9% 7.51% 余額 (億元) 24406 17176 12196 11703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雖有好轉,但仍然較為嚴重,與國際水平相比相差較大。目前世界排名前 100 位的銀行的貸款不良率大約為 2%~3%。

須引起關注的是,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較快并不完全是由于不良貸款絕對額的下降引起的,實際上,不良貸款絕對額的下降對不良貸款比例下降的貢獻度只有一部分,而大部分還是依靠貸款總量的增加即貸款的擴張來實現的,而資產擴張將造成資本充足率下降和增加撥備的壓力。同時,伴隨著貸款集中趨勢的加強,國有商業銀行潛在的系統性風險增大?,F階段,國內金融秩序不夠規范,特別是中小商業銀行處于發展壯大時期,信貸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在一些傳統產業處于萎縮、一些新型行業還沒有形成氣候的情況下,新增銀行貸款主要集中在“大、長、壟斷”型企業和項目上,具體講就是貸款向大企業、大城市、大項目(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市政建設及房地產項目)集中;由短期流動資金貸款向中長期貸款集中;向國家壟斷性行業(如公路、鐵路、電力、電信等)集中。大企業、大項目、大行業的資金需求大,產出高,風險也高。信貸投放的行業集中度過高,潛伏著新的風險隱患。一旦這些大行業大企業出現生產與經營風險,所殃及的不僅僅是銀行對這些行業貸款的資金安全,而且會影響整個銀行體系的穩健運行,形成商業銀行的系統性信貸風險。所以十分有必要加強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1.3 研究思路與研究內容

我從事銀行工作多年,對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有著直接的接觸和認識,通過MBA幾年的學習,從更深的理論層次認識了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本文試圖運用所學的工商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論和方法結合銀行工作實踐,研究我國商業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我國信貸風險具有較深的體制原因。較之國外獨特之處,信貸風險的產生較為復雜,既有外部的原因,又有銀行內部自身管理的原因,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研究,不能只局限在對銀行的研究,而應該包括對社會經濟整體、企業、國際經濟形勢等多方面研究。信貸風險不是孤立的風險,影響信貸風險的因素很多。因此,應該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結合我國逐步完善市場經濟的實際,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才能有效控制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

本文從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定義入手,揭示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形成機制,找出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形成原因,結合自己工作實踐,提出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對策和方法,建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流程化管理。最終達到預防、規避、轉移、化解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從而減少不良貸款引起的損失,增強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能力。

圖1.1 論文結構 Fig1.1 Structure Of Paper

1.4 主要研究工作

論文題目確定后,在導師的指導下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發現關于信貸風險管理流程的文章相對較少,大多數文章把研究的重點的放在信用等級的評估以及信用違約模型的分析;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依托豐富的信貸客戶數據以及違約數據進行數理分析,采用的數學工具主要有概率論和矩陣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不同信用等級企業的違約率以及不同信用等級相互轉換的概率。

但是在日常工作和現實生活中,影響銀行信貸風險的因素太多,一個模型不可能把所有的變量包含進去,于是我就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來研究信貸風險,根據企業在銀行申請貸款的流程,我提出了加強商業銀行信貸流程管理,這種管理方法最大的特點是一種過程管理,在管理過程中,不需要太多的數理知識,只要按照要求完成每一個流程、每一個步驟,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商業銀行信貸風險。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很快,但是從業人員素質、管理水平、經驗數據和發達國家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如何盡快的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管理水平,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先進理論,必須結合中國國情消化吸收西方先進思想,提出切合中國實際的方法和理論。

本文試圖從這方面進行嘗試,我綜合運用了風險管理理論以及有關信息管理理論,針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流程提出了信貸風險流程管理的思想并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步驟,最后用實際案例進行驗證。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的研究能夠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流程管理的體系和內容。

2 商業銀行風險概述

關于什么是風險,學術界的說法不一,有的認為風險是可測定的不確定性;也有的認為風險是損失的可能性,或者風險是損失出現的概率或機會;還有的認為風險就是潛在損失的變化范圍與變動幅度。通常人們認為,風險就是發生不幸事件的概率,或者說,風險就是一個事件產生人們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因此,風險較為一般的定義是:風險是某一種事件預期后果估計中較為不利的一面。

2.1 商業銀行風險的類型

具體到商業銀行,商業銀行風險按照表現形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2.1.1 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credit risk)是客戶違約的風險,也就是客戶不能履行其現有合約義務的風險。違約造成了交易對手(一般是銀行)全部或部分支付金額的損失。信用風險也是交易對手(一般是債務人)信用質量降低的風險。雖然信用風險的降低并不意味著違約,但是違約的概率增加。

信用風險與信貸風險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

信貸風險是指在信貸過程中,由于各種不確定性,使借款人不能按時償還貸款,造成銀行貸款本金及利息損失的可能性。對于商業銀行來說,信貸風險與信用風險的主體是一致的,即均是由于債務人信用狀況發生變動給銀行經營帶來的風險。二者的不同點在于其所包含的金融資產的范圍;信用風險不僅包括貸款風險,還包括存在于其他表內、表外業務,如貸款承諾、證券投資、金融衍生工具中的風險。

由于貸款業務仍然是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所以信貸風險是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主要對象。

2.1.2 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liquidity risk)也是銀行的主要風險,是因銀行無法以合理的價格出售資產或再借入現金而引起凈收入或股東權益市場價值潛在下降的風險。具體來講,流動性風險是銀行資產負債沒有合理搭配,造成不能滿足支付需要,喪失清償能力的可能性。銀行是社會的信用中介,通過吸收存款等形式籌集資金,轉而發放貸款形成了資金運用,銀行及債權人和債務人為一身。由于銀行業務的特殊性決定了資產和負債的流動性不對稱。銀行的資產即貸款常常是幾年、甚至5年以上,因此缺乏流動性,不容易變現。而銀行的負債即企業居民的存款是具有很強的流動性,而且是強制性的支付結算。所以,流動性不足嚴重時將導致流動性危機,并成為銀行破產的直接誘因。

2.1.3 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market risk)是指因市場價格(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和商品價格)的不利變動而使銀行表內和表外業務發生損失的風險。市場風險可以分為利率風險、匯率風險(包括黃金)、股票價格風險和商品價格風險,分別是指由于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和商品價格的不利變動所帶來的風險。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率風險。利率風險(Interest Risk)是由利率變動引起收入下降的風險。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絕大多數項目產生以利率為標準的收入與成本。由于利率的不確定性,所以收入也是不確定的。匯率風險(Exchange Risk)是指由于各國貨幣匯率的波動使商業銀行的資產在持有或運用過程中蒙受意外損失的可能性。匯率風險是商業銀行經營外匯業務面臨的最主要風險,也是外匯風險管理的重點。

2.1.4 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operational risk)是直接或間接由人或系統的不適當或錯誤的內部處理,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損失的風險。從巴塞爾委員會關于操作風險的定義維度,操作風險可以劃分為四類: 一是人員因素引起的操作風險包括操作失誤、違法行為(員工內部欺詐/內外勾結)、關鍵人員流失等情況;二是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風險,可分為流程設計不合理和流程執行不嚴格兩種情況;三是系統因素引起的操作風險,包括系統失靈和系統漏洞兩種情況;四是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風險主要指外部欺詐、突發事件以及銀行經營環境的不利變化等情況。

2.2 商業銀行風險的特征

風險是商業銀行的基本屬性,銀行不可能脫離風險而存在。與工商企業不同,商業銀行風險具有如下特點:

2.2.1 客觀性

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觀愿望轉移而轉移,人們生存和活動的整個社會環境就是一個充滿風險的世界。不確定性是風險最本質的特征,由于客觀條件的不斷變化以及人們對未來環境認識不充分,導致人們對事件未來的結果不能完全確定。

風險是各種不確定因素的伴隨物。商業銀行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負債經營,即利用客戶的各種存款及其它借入款作為營運資金,自有資本占資產總額比率遠低于其它行業。這一經營特點決定了商業銀行本身即是一種具有內在風險的特殊企業。同時,商業銀行日常經營活動中,由于外部環境瞬息萬變以及人們對外部環境認識不充分,導致人們對事件未來的結果不能正確預期,采取了不正確的措施,可能導致經營成果的損失。

2.2.2 潛在性

盡管風險是客觀存在,但它的不確定性僅僅是一種可能性,從可能性要轉變為現實的損失還有一段距離,還有賴于其它相關條件,這一特性可稱為風險的潛在性。風險的潛在性使人類可以利用科學的方法,正確鑒別風險,改變風險發生的環境條件,從而減小風險。商業銀行不斷地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在經營過程中負債的流動性雖然很大,但總有一部分余額沉淀在銀行里。同時,貸款都以轉帳結算形式進行,不需要支付現金,這樣貸款的款項,又轉入銀行開立的帳戶上,銀行由此增加了存款貨幣數量,也就是增加了銀行的可貸資金。通過貸款、轉存,在帳目上轉來轉去就創造出一筆筆新的存款貨幣了,也就大大增加了銀行資金來源。銀行業的這種信用創造功能可以在較長的時間里掩蓋已經出現的損失,緩和各類不確定因素的變動作用。在一般情況下,即使某些不確定性因素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已經出現,銀行仍可以通過不斷吸收存款來保持流動性,使得銀行在巨額虧損時仍能夠運轉,因此其風險具有隱蔽性。

2.2.3 可控性

不確定性是風險的本質,但這種不確定性并不是指對客觀事物變化的全然不知,人們可以根據以往發生的一系列類似事件的統計資料進行分析,對風險發生的頻率及其造成的經濟損失程度做出統計分析和主觀判斷,從而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預測與衡量。同時,風險與其決策行為是緊密關聯的,不同的決策者對同一風險事件會采取不同的決策行為,具體反映在其采取的不同策略和不同的管理方法,也因此會面臨不同的風險結果。商業銀行風險可以通過建立科學有效的決策機制,降低經營管理中的不確定性;建立統一規范的內部控制平臺,規范員工的行為,減少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建立內部評級體系,強化信用分析和預警,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

2.2.4 擴散性

銀行風險可能在銀行體系傳導,甚至引起銀行危機,也可以向金融體系傳導,引起金融危機。由于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之間存在著密切而復雜的債權債務聯系,因此金融風險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一旦某個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價格發生貶損以至于不能保證正常的流動性頭寸,則單個或局部的金融困難很快便演變成全局性的金融動蕩。

2.3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度量

2.3.1 古典信貸風險度量方法

專家制度是一種最古老的信貸風險分析方法,它是商業銀行在長期的信貸活動中所形成的一種行之有效的信貸風險分析和管理制度。這種方法的最大特征就是:銀行信貸的決策權是由該機構那些經過長期訓練、具有豐富經驗的信貸專家所掌握,并由他們做出是否貸款的決定。因此,在信貸決策過程中,信貸專家的專業知識、主觀判斷以及關鍵要素的權衡均為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①專家制度的主要內容

在專家制度下,由于各商業銀行自身條件不同,因而在對貸款申請人進行信貸分析所涉及的內容上也不盡相同。但是絕大多數銀行都將重點集中在借款人的“5C”上。品德和聲望(Character)、資格與能力(Capacity)、資金實力(Capital)、擔保(Collateral)、經營條件(Condition)

也有些銀行將信貸分析的內容歸納為“5W”或“5P”?!?W”系指借款人(Who)、借款用途(Why)、還款期限(When)、擔保物(What)、如何還款(How);“5P”系指個人因素(personal)、目的因素(purpose)、償還因素(payment)、保障因素(protection)、前景因素(perspective)[1]。

在傳統的信貸分析過程中,信貸專家常常要借助于一些標準的分析技術來對借款人清償債務能力進行評估。信貸專家在信貸分析中經常使用一些常用財務比率指標。

②專家制度存在的缺陷與不足

盡管古典信貸分析法——專家制度在銀行的信貸分析中發揮著積極的重要作用,然而實踐卻證明它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缺點和不足。

首先,專家制度實施的效果很不穩定。這是因為專家制度所依靠的是具有專門知識的信貸專家,而這些人員本身的素質高低和經驗多少將會直接影響該項制度的實施效果。例如,對于銀行客戶(公司)所提供的一套財務報表和文件,五位不同的信貸官對其進行分析會得出五種不同的分析結果,差異很大。

其次,專家制度與銀行在經營管理中的方式緊密相聯,大大降低了銀行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影響了銀行未來的發展。

第三,專家制度加劇了銀行在貸款組合方面過度集中的問題,使銀行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在專家制度下,銀行員工都熱衷于成為專家,這就需要他們在某一行業或某類客戶范圍進行較長時期的分析研究,積累經驗,成為這個行業的專才,因此這些人在選擇客戶時都有著強烈的偏好,他們所注重的客戶都具有較高的相關性,這就加劇了銀行貸款的集中程度,必然給銀行帶來潛在的風險。

第四,專家制度在對借款人進行信貸分析時,難以確定共同要遵循的標準,造成信貸評估的主觀性、隨意性和不一致性。例如,信貸專家在對不同借款人的“5C”進行評估時,他們所確定的每一個“C”的權重都有很大差異,既便在同一家銀行,信貸專家對同類型借款人的“5C”評估也存在差異。

2.3.2 古典信貸風險度量方法

①Zeta 和Z評分模型的內容

Z評分模型(Z-score model)是美國紐約大學斯特商學院教授愛德華·阿爾特曼(Edward I.Altman)在1968年提出的。1977年他又對該模型進行了修正和擴展,建立了第二代模型ZETA模型(ZETA credit risk model)。

Altman 在 1968 年通過對若干組企業的研究和分析,采用如下 5 個指標進行回歸,得到了如下的回歸方程,也就是Z評分模型:

Z=1.2X1+1.4X2+3.3X3+0.6X4+1.0X5

其中 X1=營運資本/總資產

X2=留存收益/總資產

X3=資產報酬率

X4=權益市場值/總債務的帳面值

X5=銷售收入/總資產

如果 Z≤2.675,歸于破產組;如果 Z>2.675,歸于非破產組。當1.81<Z<2.99,阿爾特曼發現此時的判斷失誤較大,稱該重疊區域為“未知區”(Zone of Ignorance)或稱“灰色區域”(gray area)。

Zeta 分析模型是 Altman、Haldeman 和 Narayanan 在研究公司破產風險時提出的一個模型,采用 7 個指標作為揭示企業失敗和成功的變量,這 7 個指標是資產報酬率、收入的穩定性、利息保障倍數、盈利積累(留存收益/總資產)、流動比率、資本化率(5 年的股票平均市場值/總長期資本)和規模(公司的總資產),這 7 個指標分別表示企業目前的盈利性、收益的風險、利息的保障、長期盈利性、流動性和規模等特征。新模型的變量由原始模型的五個增加到了7個,它的適應范圍更寬了,對不良借款人的辨認精度也大大提高了。

我們可以將ZETA模型寫成下列式子,其中模型中的a、b、c、d、e、f、g,分別是作者無法獲得ZETA模型中七變量各自的系數。

ZETA=aX1+bX2+cX3+dX4+eX5+fX6+gX7

②Zeta 和Z評分模型的優點和缺陷

Z評分模型和ZETA模型均為一種以會計資料為基礎的多變量信用評分模型。由這兩個模型所計算出的Z值可以較為明確地反映借款人(企業或公司)在一定時期內的信用狀況(違約或不違約、破產或不破產),因此,它可以作為借款人經營前景好壞的早期預警系統。由于Z評分模型和ZETA模型具有較強的操作性、適應性以及較強的預測能力,所以它們一經推出便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得到推廣和使用并取得顯著效果,成為當代預測企業違約或破產的核心分析方法之一。

然而,在實踐中,人們發現無論是Z評分模型還是ZETA模型都存在著很多先天不足,使模型的預測能力大打折扣,限制了模型功效的發揮。Z評分模型和ZETA模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兩個模型都依賴于財務報表的帳面數據,而忽視日益重要的各項資本市場指標,這就必然削弱模型預測結果的可靠性和及時性;第二,由于模型缺乏對違約和違約風險的系統認識,理論基礎比較薄弱,從而難以令人信服;第三,兩個模型都假設在解釋變量中存在著線性關系,而現實的經濟現象是非線性的,因而也削弱了預測結果的準確程度,使得違約模型不能精確地描述經濟現實;第四,兩個模型都無法計量企業的表外信貸風險,另外對某些特定行業的企業如公用事業企業、財務公司、新公司以及資源企業也不適用,因而它們的使用范圍受到較大限制[2]。

2.3.3 現代信貸風險度量和管理方法:信用度量制模型

近年來,現代信貸風險量化管理模型在國際金融界得到了很高的重視和相當大的發展。J.P.摩根繼1994年推出著名的以VaR為基礎的市場風險度量制(Risk Metrics)后,1997年又推出了信貸風險量化度量和管理模型--信貸風險度量制(Credit Metrics),隨后瑞士信用銀行又推出另一類型的信貸風險量化模型CreditRisk+都在銀行業引起很大的影響。同樣為銀行業所重視的其他一些信貸風險模型,還有KMV公司的以EDF為核心手段的KMV模型,Mckinsey公司的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等。信貸風險管理模型在金融領域的發展也引起了監管當局的高度重視,1999年4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提出名為“信貸風險模型化:當前的實踐和應用”的研究報告,開始研究這些風險管理模型的應用對國際金融領域風險管理的影響,以及這些模型在金融監管,尤其是在風險資本監管方面應用的可能性。毫無疑問,這些信貸風險管理模型的發展正在對傳統的信貸風險管理模式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一個現代信貸風險管理的新模式正在形成。

①Credit Metrixs 市場風險度量制模型

Credit Metrixs 模型是由 J.P 摩根于 1997 年提出的。它對貸款和債券在給定的時間單位內(通常為一年)的未來價值變化分布進行估計,并通過在險價值(Value at Risk ,VAR)來衡量風險。這里,VAR 用來衡量投資組合風險暴露的程度指在正常的市場情況和一定的置信水平下,在給定的時間段內預期可能發生的最大損失。在 Credit Metrixs 中,價值變化與債務人信用質量的最終轉移相聯系,這種轉移既包括升級也包括降級和違約。因此,信用風險不僅由債務人的違約風險引起,也會因債務人的信用等級降級而引起潛在的市場價值損失。值得注意的是,它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這種缺陷不是其方法,而是它所依賴的轉移概率是基于違約和信用轉移的平均歷史頻率。Credit Metrixs 的準確性依賴于兩個關鍵的假設:

1)處于同一等級的所有公司具有相同的違約率;

2)實際違約率等于平均違約率。

這兩個假設也運用于其他的轉移概率,換言之,信用等級變化和信用質量變化是同義的,且信用等級和違約率也是同義的,即當違約率調整時,等級也變化,反之亦然。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違約率是連續的,而等級卻是以一種離散的方式進行調整的,這是由于評級機構對那些違約風險發生變化的公司進行升級或降級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歷史平均違約率和轉移概率可能與實際的比率偏離很大,且在同一個債券等級內的違約率也可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此外,這一模型需要輸入大量的數據,而對于中等的市場貸款組合而言,它們通常不能完全得到,因而必須要近似。這些都給它的使用及其準確性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6]。

②KMV公司的KMV模型

KMV 是基于這樣的出發點:當公司的市場價值下降至一定水平以下,公司就會對其債務違約。在 KMV 方法中,信用風險從根本上是由發行者的資產價值的變化驅動的。因此,在給定公司的現時資產結構的情況下,一旦確定出資產價值的隨機過程,便可得到任一時間單位(如 1 年、2 年等)的實際違約概率。KMV 最適用于公開上市公司,它們的股票價格和財務報表的信息便于轉化為一個暗含的違約風險。

與 Credit Metrixs 不同,KMV 模型沒有運用穆迪或標準普爾的統計數據通過債務人的信用等級確定一個違約概率,它并不明確地涉及轉移概率,而是根據莫頓的模型得出每個債務人的期望違約頻率,將違約概率作為公司的資產結構、資產收益的波動性和現時資產價值的一個函數。在 KMV 中,轉移概率已包含在 EDF (預期違約頻率)中,實際上,EDF 的每個值都與一個利差曲線和一個暗含的信用等級相聯系。而且,EDF 是相對于違約風險的一種“基數評級”,而不是傳統的由評級機構所提供的“序數評級”(如穆迪公司的 8 個信用等級),它可以映射于任何等級體系而得到債務人的相同等級。

③Credit Risk+——精算風險模型

Credit Risk+是一個運用了精算方法的模型,它假定違約率是隨機的,可以在信用周期內顯著地波動,并且其本身是風險的驅動因素。因而,Credit Risk+被認為是一種“違約率模型”的代表。與 CreditMt 、KMV 都以資產價值作為風險驅動因素不同,它只考慮了違約風險,而沒有對違約的成因做出任何假設:一個債務人或者以概率 PA 違約,或者以 1-PA 的概率沒有違約。它假定:

1)對于一筆貸款,在給定期間內的違約概率,比如 1 個月,與其他任何月份的違約概率相同;

2)對于大量的債務人,任何特定債務人的違約概率很小,且在某一特定時期內的違約數與任何其他時期內的違約數相互獨立。

相對于其他模型而言,Credit Risk+的最大優點是,模型僅需要輸入較少的數據,因而適應了傳統業務中缺乏數據的狀況。不過,這一方法的“簡易性”可能會與盡可能準確地模擬“復雜”現實的目標相沖突。其次,該模型對債券組合或貸款組合的損失概率所得到的閉形解,使它在計算上很具吸引力。該模型的局限性是它針對的是損失率,而非貸款價值的變化,使它不是一個盯住市場模型(Mark-to-Market Model),而是一個違約率模型。此外,Credit Risk+忽略了轉移風險,使得每一債務人的風險是固定的,且不依賴于信用質量的最終變化以及未來利率的變動性。

④Credit Portfolio View經濟計量模型

Credit Portfolio View 是一個多因子模型,它根據諸如失業率、GDP 增長率、長期利率水平、匯率、政府支出以及總儲蓄率等宏觀因素,對每個國家不同行業中就不同等級的違約和轉移概率的聯合條件分布進行模擬。Credit Portfolio View 是基于一種因果關系,違約概率以及轉移概率都與宏觀經濟緊密。當經濟狀況惡化時,降級和違約增加;反之,當經濟狀況好轉時,降級和違約減少。

Credit Portfolio View 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介于 Credit Metrics 和 CreditRisk+之間。與 Credit Metrics 類似,Credit Portfolio View 也用于說明違約和等級降級帶來的損失,且同樣將等級轉移矩陣作為它的模型基礎,但它不是運用股票數據近似違約相關性,而是根據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對原始轉移矩陣進行“調整”,因而違約概率不是常數而是變動的,這一點則與 Credit Risk+模型類似。但是,與 Credit Risk+不同的是,它不是一種單因素模型,對每個部門僅需確定違約率的一個期望值和一個標準差,在 Credit Portfolio View 則需要每個部門違約率的完全時間序列,這些時間序列是 Credit Portfolio View 運用復雜的計量經濟工具模擬宏觀經濟情景的最重要的輸入數據。

Credit Metrics 方法是基于信用轉移分析,它對任一債券或貸款組合的價值建立了完全分布模型,并且其價值的變化只與信用轉移有關,它通過在險價值來衡量風險,而這一在險價值即是在指定置信水平下這一分布的百分位數。KMV 公司所建立的信用風險方法是用于評估相對于違約和轉移風險的違約概率和損失分布,與Credit Metrics 不同的是,KMV 方法依賴于每一個債務人的“期望違約頻率”,而不是由評估機構所評出的平均歷史轉移頻率。Credit Risk+僅針對于違約,它假定單個或貸款的違約服從泊松分布,在這一分布并不是明確地建立信用轉移風險的模型,而是對隨機違約率進行解釋[2]。

表2.1 四種模型的比較 Table2.1 Contrast Of Four Model

Credit Metrics

Credit Portfolio View

KMV

Credit Risk+

風險的定義

MTM(盯住市場)

MTM或DM

MTM或DM

DM(違約模型)

適用范圍

信用體系完善

低等級企業

上市公司

大規模信貸業務

風險的生成因素

資產價值

宏觀因素

資產價值

預期違約率

回收率

隨機

隨機

常數

在次級組合內不變

2.3.4 信貸風險度量方法在我國的運用

如果在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中引入現代信貸風險模型,對于我國商業銀行確定適度的資本金,健全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體制,從而有效地降低信貸風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我國對信貸風險進行量化研究的起步較晚,一直偏重于定性分析。在當前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尚不具備獨立建立信貸風險度量模型等銀行內部風險度量模型的條件。主要原因有:

①我國商業銀行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歷史信貸數據庫。從前面介紹的四個模型可以看出,要建立自己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需要進行大量的參數估計,如信用等級轉換概率、違約率等參數的估計是建立在大量歷史經驗數據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有效的歷史信貸數據,則建模如同無米之炊。而我國銀行內部缺乏的正是這些歷史數據。

②缺乏有效的外部信用評估機構。西方國家有穆迪、標準普爾等國際知名的評級機構給商業銀行提供相應的數據,而我國國內獨立的商業信用評級機構正處于起步階段,還不成熟。因而不能給我國商業銀行提供適合我國特點的歷史信貸數據。

③商業銀行內部并未建立起成熟的內部評級體系。2001年1月,巴塞爾委員會公布的新資本協議中提出針對防范信用風險所需要的資本制定內部評級法(IRB法)的建議。西方一些大的商業銀行都建立了自己的成熟的內部評級體系,從而為其建立信用風險度量模型奠定了基礎。我國商業銀行目前按照貸款的五級分類標準將貸款分為正常、次級、可疑、關注、損失五個級別,這種方法雖然比起以前的一逾兩呆先進了許多,但與西方商業銀行那種復雜、成熟的內部評級體系相比,還相差很遠。

所以,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目前商業銀行還是以專家制度為主,輔以Z評分模型作為度量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主要方法。但是,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信貸風險度量模型是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的方向。

3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及其形成原因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是經濟活動中的必然現象,它的存在具有客觀性。風險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具有不確定性,無法準確預料和判斷。但是人們在長期的銀行風險管理實踐和研究中,總結出了不少風險形成理論和管理辦法。

3.1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形成理論

國內外經濟學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商業銀行風險成因進行了分析和解釋。其中比較重要的理論和有代表性的觀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3.1.1 經濟基礎決定論

經濟決定金融,銀行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是經濟運行風險的反應。

①不確定性是銀行風險的根源。信用論認為,金融活動是一種充滿不確定性的信用過程,信用過程是包含著時間長度在內的一種預期。商業銀行作為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中介機構,一方面享有從借款人處按時收取本息的權利,另一方面又必須履行對存款人還本付息的義務。在任何時點,商業銀行資產方和負債方的市場價值不相等,違約風險永遠存在。由于信貸資金的使用和償還時間上的分離,銀行出現一定數量的不良貸款幾乎是必然的;同時,信用的廣泛連鎖性和依存性引發連鎖違約,會導致銀行業已出現的不良貸款不斷放大。

②經濟不穩定性導致銀行風險。著名經濟學家麥金農較早提出“道德風險”理論,他對宏觀經濟不穩定與道德風險關系進行了分析,認為宏觀經濟不穩定與借款人的項目收益存在正相關,對銀行而言,將來的利潤是一個隨機變量,貸款損失準備金不足且未受到嚴密監管,在一定程度上銀行因為其存款受到政府擔保,宏觀經濟的有利變化可以使其獲得高利潤,宏觀經濟的不利變化導致的損失由政府承擔,而偏好道德風險。凱恩斯(Keynes)認為持續的通貨緊縮或商品的貨幣價值在短期內向下變動超過了銀行所能預料的范圍,銀行持有的大量金融資產價格下降,將會使銀行抵押貸款的“墊頭”消失和支付能力大大縮水,信貸資產質量惡化,加大了破產倒閉的可能性。費雪(Fisher)、明斯基(Minsky)、金德爾伯格(Kindleberger)主要從經濟周期角度對銀行危機進行了研究,他們把金融危機看成是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的一種經濟現象,并提出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這種思想最早由費雪在 20 世紀 30 年代提出,后來又明斯基和金德爾伯格加以發展。在費雪的理論中,過度負債和物價下跌是促使經濟從繁榮的頂點轉向蕭條的關鍵原因,由于強制清算帶來的企業破產誘發流動性危機、債務危機、金融危機。明斯基從 1957 年開始,對費雪的理論進行了詳述和進一步發展,他認為經濟處于商業循環的上升階段,金融結構變得越發脆弱,當某些外生事件的沖擊導致資產的銷售從而使得資產價格急劇下降,脆弱的金融結構就會誘發金融危機。金德爾伯格將金融危機分為瘋狂、恐慌、崩潰三個階段,認為外生事件使利潤預期上升,銀行貸款的增多促使投資極度膨脹,在瘋狂階段,投資者把貨幣轉換為房地產和金融資產,一些事件引起恐慌,投資者就會把房地產和金融資產轉換為貨幣,悲觀的情緒產生,直至進入崩潰階段作為整個過程的結束。

3.1.2 經濟政策和經濟制度相關論

經濟政策和經濟制度對銀行風險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弗里德曼和施瓦茨(Friedman & Schwartz)在 1963 年出版的《美國貨幣史:1867—1960》一書中,研究了貨幣政策、貨幣供給與銀行危機的關系,強調貨幣存量增長及其變化在引起金融危機方面的中心作用。布拉納爾和梅爾澤爾(Brunner & Meltzer)提出貨幣存量增速導致銀行危機的理論,認為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的控制不當導致貨幣過分緊縮,會使銀行為維持足夠的流動性出售資產,資產價格因此下降,利率上升,增加了銀行籌資成本,危及銀行償付能力。辛格爾(Ronald F.Singer)等人對金融危機中政府對銀行貸款的擔保進行了研究,指出政府的擔保行為會導致道德風險。

3.1.3 信息不對稱理論

該理論認為,信息不對稱容易引起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金融機構具有內在的脆弱性,不良貸款產生不可避免。斯蒂格里茲和魏斯(stigitiz & Weiss,1981)的研究證明信貸市場廣泛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相對于貸款人,借款人對其借款用于投資的項目的風險性質擁有更多的信息,從而導致信貸市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困境。1991年明斯基(Human P Minsky)在《不對稱信息與金融危機》一文中利用信息經濟學理論對銀行業的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逆向選擇會導致銀行可能對風險最高的借款人放款,而道德風險會導致借款人在借款后從事高風險的經濟活動,這都增加了銀行的不穩定性。我國商業銀行由于缺乏良好的甄別機制,導致信用風險大的客戶增多,增加了不良貸款的可能性。在國有商業銀行市場化改革后,曾經出現了國有商業銀行惜貸的情況,一方面發展較好的民營企業融資得不到銀行的貸款,而陷入困境的國有企業還需要資金支持,雙重力量使國有商業銀行的新增貸款中不良貸款的數量并未減少。相對于逆向選擇,國有企業的道德風險更為嚴重,通過各種形式套取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暗中飽個人的私囊,借用企業改制重組的機會,逃避企業的銀行債務,相當一大部分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就是如此產生的[17]。

3.1.4 預算軟約束理論

最早提出預算軟約束理論的是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最早的分析僅集中于政府和國有企業的關系。預算軟約束是指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中政府部門對虧損的國有企業進行持久救助的所謂“父愛主義”現象。后來經濟學家們發現銀行與企業之間也存在預算軟約束問題,在結合了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上,對預算軟約束的原因進行了更為深刻的分析。Dewatripont 和 Maskin 對如何理解銀行與企業的軟預算約束機制做出了基礎性貢獻,后來又由Berglof 和 Roland、Mitchell 等人進行了發展。Dewatripont 和 Maskin 認為銀行對于企業的初期投資是沉淀性的,當沉淀成本繼續注資的收益超過清算的收益時,繼續對虧損企業投資而不是對其進行破產清算是符合投資者的事后最優化原則的。其次,企業間的廣泛的利益和債務關系。當企業間存在極強的相互依賴性時,由于所牽扯到的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無形中使預算硬化的機會成本異常龐大。伯爾格羅夫和羅蘭德認為預算軟約束是由于新項目的低質量。由于早期的投資是沉沒成本,這使繼續注資與投資新項目相比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回報。米歇爾則認為對于風險過度的保護可能會導致銀行采取信貸展期和避免清算等手段為獲得高收益而賭博[18]。

3.1.5 銀行行為導致銀行風險

銀行行為理論從銀行自身行為方面探討了銀行風險的原始根源。銀行行為理論包括貸款客戶關系理論、銀行競爭以及貸款勉強理論。貸款客戶關系理論是由約翰伍德(John H.Wood)在 20 世紀 70 年代提出來的,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銀行為了保持貸款的長期需求,實現其長遠利潤極大化目標,傾向于通過增加貸款來培養與客戶的關系,采取激進的貸款策略,導致貸款數量擴張。銀行之間的競爭模型是由斯蒂格里茲(Stigliz)在 1986 年提出來的,該理論的核心內容是銀行在貸款市場開展競爭,促進利潤下降,最后導致利潤為零。貸款勉強理論最初是 Gwyne 提出來的,后來經過 Eaton,Toylor 和 Kindleberger 等人的發展逐步完善。該理論始于國際貿易理論的剖析,主要分析跨國銀行信貸業務,其結論是銀行貸款勉強行為使得信貸市場存在超額供給的均衡。上述理論分析,由于貸款客戶關系的存在,這就大大降低了貸款的質量,提高銀行不良貸款的發生率,銀行之間的競爭關系使得通過貸款而獲得的利潤日益減少,削弱了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困境銀行的經營行為理論認為已損失全部或大部分資本的銀行激勵結構與正常銀行不同、經營行為會發生變化,如高息攬存、發放高風險貸款,進行高風險投資等,加上經營者或員工舞弊盜竊也會增多,加劇了風險[23]。

3.2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形成原因

信貸風險的形成并不是單一的因素,而是具有系統性和廣泛性,它和經濟、法律、社會、制度、道德等都有密切聯系,各種理論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這個問題。同時,信貸風險又具有差異性。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經濟周期、不同的經濟制度中,表現形式和成因又有所不同。具體到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企業,情況就更加復雜。但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原因主要可以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3.2.1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形成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來源于經濟體系以外,是經濟過程運行中隨機性、偶然性的變化或不可預測的趨勢。

①歷史方面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融資機制是收入機制,即財政主導型融資。企業的財務平衡資金全部由財政供給,利潤全部由財政吸納維持,具有明顯的計劃體制特征,企業實收資本及新增資本全部由財政劃撥,資產負債表上負債很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撥轉貸”和“利改稅”,企業資金來源不再由財政全盤劃撥,而是在企業保持25%左右的資金前提下,其余全部資金改由商業銀行信貸提供。由于我國的資本市場還不成熟,企業的資金大部分還是來自國有商業銀行貸款融資機制,由財政主導型轉變為國有商業銀行主導型融資?!皳苻D貸”后,大量靠財政撥款興建的企業改為銀行貸款,企業資產負債率高達80%。由于企業本身不注意積累、融資渠道單一,企業的負債基本上都是銀行貸款,這就使得國有商業銀行成為投資風險的主要承擔者。同時,由于財稅改革,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財政狀況較為困難,大量的財政赤字靠向中央銀行透支來平衡。商業銀行迫于財政的壓力,發放一些諸如“安定團結貸款”之類收回無望的貸款,無疑又加大了銀行信貸風險。

同時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原有的生產流通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結構出現了重大調整,國有企業進行多種形式的重組。這些變化和調整對社會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具有重大意義,但也造成一些商業批發企業和工業企業破產,因而不可避免地給銀行的貸款造成損失。不但如此,在國家進行企業體制改革的有關政策出臺后,在局部利益的驅動下,借改制、破產之名逃廢銀行債務的做法十分嚴重。據有關方面統計,截至 2000 年底,在工、農、中、建、交五家商業銀行開戶的改制企業為 62656 戶,涉及貸款本息 5792 億元,經金融債權管理機構認定的逃廢債企業 32140 戶,占改制企業貸款本息的31.96%。其中,國有企業 22296 戶,占逃廢債企業總數的 69.37%,逃廢貸款本息 1273億元,占逃廢債總額的 68.77%;非國有企業 9844 戶,占逃廢債改制企業的 30.63%,逃廢貸款本息 578 億元,占逃廢債總額的 31%[20]。

②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

近幾年我國實施穩健的貨幣金融政策,對推動經濟增長及促進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貨幣金融政策直接影響銀行和企業的資金成本。銀行的信貸政策總是服務于一定時期的國家產業政策和貨幣金融政策,尤其是當政策限制和鼓勵某些行業的發展時,都可能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從而輻射到銀行信貸資產的安全,觸發信貸風險。

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由于銀行信貸部門過多地將資金投放到某一行業或領域,這個行業或領域的資產價格升得太高,出現了“泡沫”。在“泡沫”破滅后,銀行出現很大的信貸損失,甚至導致整個國家的經濟陷入衰退。美國20世紀80年代曾經歷過房地產泡沫破滅,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東南亞國家也出現過類似情況,而且這種情況很可能還會在其他國家重演。

③企業融資依賴的影響

由于資本市場發展不足,企業對銀行資金過度依賴,國有商業銀行作為國有企業最大的債權人和最主要的虧損承擔者,承擔了過重的資金融通的壓力。在我國,直接融資的發展速度一直較慢,與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始終不相稱。其中,股權融資曾在 2000 年時達到了最高峰,比重占到了整個融資總額 12.6%,之后便一直呈現下降趨勢。我國企業債余額占 GDP 的比重僅為 2%左右,美國為 36%、日本為 25%。而在間接融資中的銀行貸款卻一直在大規模高速擴張。相關數據顯示,2000 年,在我國國內金融市場融資格局中,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所占的比重為 72.8%;從2004上半年我國國內非金融部門(包括居民、企業和政府部門)外部資金來源的結構看,銀行貸款高達83%。銀行信貸仍然是我國企業生產經營和經濟建設投資的主要渠道,風險高度集中。遠高于發達國家金融市場融資格局中間接融資只占40%以下的比率。由于歷史原因,企業資產負債率普遍較高,自有資金嚴重不足。在資金的需求上過分依賴銀行的投入,當經營遇到困難或發生虧損時,還貸能力被削弱,必然造成銀行不良貸款的大量增加。一些企業自身經營管理不善,發展后勁不足,低效的企業經營帶來巨大的銀行信貸風險,成為信貸風險大量積聚并顯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④社會信用缺失的影響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良好的社會信用是建立和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保證,也是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條件。但是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社會信用缺失現象十分嚴重,并呈蔓延之勢,破壞了市場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競爭性,已成為我國銀行信貸風險的主要誘因。企業的信用缺乏,使得銀行對貸款越來越謹慎,甚至“懼貸”,存貸差不斷擴大,同時不良資產不斷增多,而有些急需資金的企業又得不到貸款,這反映了銀企關系的緊張和社會信用程度的低下。我國信用環境和法制環境上的軟約束,導致部分企業為順利通過銀行的層層信貸審查,而向銀行隱瞞其真實經營業績和風險狀況,使得銀行無法獲得真實的信息。中介機構誠信度不高,出具虛假報告,為企業騙取、逃廢銀行債務大開方便之門。相當數量的企業從銀行申請貸款時通過虛假出資、編造虛假會計信息等騙取銀行信用,想方設法逃廢銀行的債務。

3.2.2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形成內部原因

內部原因來源于經濟體制內,是由于商業銀行主觀決策和獲取信息不充分等原因造成,具有明顯的個性特征。

①經營管理水平不高

隨著商業化改革的穩步推進,我國商業銀行集約化經營意識不斷增強,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信貸管理體制,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但從風險管理方面看,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一是將風險管理與業務發展看成是一對相互對立的矛盾,從而認為,風險管理必然阻礙業務發展,業務發展必定排斥風險管理。在這一理念的主導下,信貸風險管理與業務發展被割裂開來,形成“兩張皮”。風險管理部門在制定規章制度時往往不考慮其對業務發展的可能影響;而業務部門在開拓業務時則是盲目地擴張,根本不顧及風險問題。這直接導致信貸風險隱患的增加。二是風險管理時效性差。風險發現滯后、政策滯后、管理滯后、查處滯后、整改滯后,缺乏全面、統一、連貫的風險管理對策。三是風險分析方法單調。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局部分析多全局分析少,靜態分析多動態分析少,事后分析多事前分析少,上層分析多基層分析少,對風險的潛在性無法及時或準確預見,對風險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強。

②貸款管理制度體系有待完善

從制度體系上看,內部風險控制制度、貸款審查制度薄弱;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的經營原則難以真正落實到位。從管理體制上看,組織結構不合理, 縱向管理鏈條過長,而橫向的分工與制衡關系強調得不夠;各種風險管理綜合協調差,難以從總體上測量和把握風險狀況;缺乏獨立的風險監控程序,致使管理層、決策層不能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信用狀況。從經營機制上看,決策機制不健全,對經營決策缺乏有效的約束;信貸經營利益機制與風險機制不對稱,缺乏責、權、利有機配套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對經營責任和資產損失的考核不明確、不嚴格,經營管理中的短期行為比較普遍,因而直接影響了貸款的發放和收回的質量;

③信貸操作不規范

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明確的市場定位,缺乏科學有效的分析調查,在信貸資金營運上追逐產業熱點,資金投向集中,使銀行規避風險的能力減弱。二是在信貸具體運作中對制度落實往往流于形式,重形式而輕落實,對借款人、保證人背景缺乏細致調查,對貸款的目的和用途以及還款來源分析不夠,保證不充分,過分倚重擔保、抵押、質押等第二還款來源。三是行業競爭不規范,為了眼前利益、短期利益,放松信貸資金的投放條件, 放棄原則,爭相給優質客戶超量授信和貸款甚至搞違規和賬外經營。四是在貸款審查中,只注重企業靜態的書面材料,而對企業的動態變化應變能力不足,尤其是對由于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機制的轉換所帶來的經濟波動缺乏科學的動態分析和必要的防范措施。

④信貸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

從信息理論方面來看,信息的不對稱性是引發信貸風險的重要因素。在經濟運行過程中,任何一項交易,如果交易雙方所擁有的與該項交易有關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就會引起“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便有可能出現欺詐交易和違背某一交易方初衷的交易。在信貸市場上,借款人總是要比商業銀行更了解其項目的風險和收益的情況。由于無法了解所有項目的風險程度,銀行只能根據市場上各個項目的平均風險程度決定貸款利率。這樣,低風險項目由于借貸成本高于預期水平而退出借款市場,那些愿意支付高利率的都是高風險項目,“逆向選擇”由此產生,貸款的平均風險隨之提高。同樣的,企業在貸款執行過程中,可能出于機會主義動機,隱藏資金使用的真實信息,采取不負責的態度,將貸款資金使用到高風險的行業上,從而可能釀成商業銀行信貸風險。

另外,商業銀行存在其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委托一關系,這也是商業銀行風險生成與積累的一個關鍵因素。一方面,借款人的機會主義行為的多少取決于經營者的認真程度;另一方面,銀行經營者作為一個有限理性的經濟人,同樣具有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的傾向,這一傾向的程度強弱對于銀行信貸風險的生成是極其重要的。因此,股東與銀行經營者的委托一能夠更有效地解釋導致資產質量惡化的制度性原因,這主要取決于商業銀行內部的激勵一約束機制的完善程度。

3.2.3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內部和外部原因分析

作為一家商業銀行,對商業銀行外部信貸風險;比如宏觀經濟的變動,只有較為被動地接受這種影響,也就是說不能完全通過自己主觀能動性加以規避和分散風險,也稱之為系統風險。而直接融資必然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加快發展速度。社會征信系統的建立也需要較長的時間。

表3.1 解決外部信貸風險的方法 Table3.1 The Way Of Resolve External Credit Risks 外部風險

改進方法

具體措施

歷史原因

債轉股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

宏觀經濟影響

國家加強調控

根據宏觀經濟運行情況

直接融資影響

銀行混業經營改革

融資多元化是改革方向

社會信用缺失

建立個人征信系統

加強立法

所以要及時有效解決我國當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問題,還是要針對商業銀行內部環境,微觀的解決,具體到每一筆信貸業務。信貸業務按照時間發生的先后順序可以分為三個流程:發生信貸業務前的調查、信貸業務進行時的審查、信貸業務發生后的管理。與之相對應的銀行信貸風險的控制為:事前控制、同步控制、事后控制。

事前控制:它是指商業銀行在發生諸如損失等結果前,就開始采取防范措施予以預防。事前控制的要求很高,即應對銀行信貸管理過程及其后果的各種可能性有比較準確和充分的估計,事前控制主要體現在貸前的客戶評價。

同步控制。它是指商業銀行在信貸業務或行為發生的同時,采取自控措施予以控制的做法。同步控制應實行雙向對流程序,及時調整和矯正行為,互為補正。因此,同步控制是較難操作的一種控制。同步控制主要通過銀行的信貸風險內部控制來實現,體現為貸款審查。

事后控制。它是指商業銀行在信貸業務或行為發生后,采用修正補救措施以減少或降低因風險造成的損失。事后控制應及時、有效、以避免商業銀行遭受更大的損失。事后控制主要體現在貸后管理。

表3.2 信貸流程的特征 Table3.2 The Trait Of Loan Flow 業務流程

職能部門

作用

能動性

控制方法

信貸調查

業務拓展部門

風險評價

主動性

事前控制

信貸審查

信貸審查部門

風險審查

主動性

同步控制

信貸管理

風險管理部門

風險管理

被動性

事后控制

只有從信貸業務發生的每一個流程嚴格控制,才能形成一個完整有效的信貸風險管理體系。建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體系的最終目標是對信貸風險進行有效控制,防止和減少損失,保障其經營活動能安全、順暢的進行。具體而言,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風險損失發生前,銀行可借助風險管理體系,預測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做出有效的對策,預防和減小風險,以最低的損失來獲取控制風險的最佳效果;二是在風險損失發生之后,商業銀行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商業銀行不致因風險的產生而造成更大的損失甚至危及其生存,并確保銀行盈利性目標的順利實現。

4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評估風險控制分析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事前控制的作用是在貸款業務發生前進行風險預測。信貸客戶與商業銀行都是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承擔者,對信貸客戶進行評價對于信貸風險的事前識別和控制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事前控制的實施,需要建立信貸客戶評價體系。信貸客戶評價是以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采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客戶的資信狀況進行分析和評估,并據此就客戶的償債能力做出全面的評價,以了解客戶履約還款的可靠程度。然后根據評價的結果對不同的客戶采取相應的信貸政策,有針對性地加強貸款管理,防范信貸風險。

信貸客戶評價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①客戶的基本情況如何;②對客戶進行信用等級的評定,從而決定是否為客戶提供信貸服務;③為客戶提供多少授信額度。根據這三個問題,信貸客戶評價包括對客戶評價分析、對客戶的信用等級評定和授信量分析三部分。

4.1 客戶評價分析

4.1.1 外部環境

我們采用PEST分析法。PEST分析是針對宏觀外部環境的分析,P是政治,E是經濟,S是社會,T是技術。在分析一個企業集團所處的背景的時候,通常是通過這四個因素來進行分析企業集團所面臨的狀況。

①政治環境

指國家政治形勢、政局情況、政治發展趨勢,以及政府制定的方針政策、法令、法規、政府機構的組成、辦事程序和效率等。這些因素制約著企業的經營行為,影響甚至決定企業的效益和資信。

②經濟環境

經濟環境主要包括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產業政策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指揮棒,我國的遠景規劃可以看作是長期的產業政策,五年計劃可以看作是中期的產業政策,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作短期的產業政策。產業政策的重要在于國家宏觀部門會根據產業政策的要求,制訂相應的政策,以具體落實產業政策。如稅收政策、貨幣政策、信貸政策等,這些宏觀政策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的發展。對于銀行來講,信貸政策是直接密切相關。由于我國企業的負債資金來源較大程度依賴于銀行信貸資金,所以國家對商業銀行貸款的投放進行窗口指導。

③社會環境

影響最大的是人口環境和文化背景。人口環境主要包括人口規模、年齡結構、人口分布、種族結構以及收入分布等因素。

④技術環境

技術環境不僅包括發明,而且還包括與企業市場有關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出現和發展趨勢以及應用背景

4.1.2 行業分析

①行業競爭性分析

根據波特的五種競爭力量模型,他認為一個行業競爭強度取決于五種基本的競爭力,即現有公司間的競爭、買方的侃價能力、供方的侃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這些力量的狀況及綜合強度影響和決定了企業在行業中的最終獲利能力。分析行業的競爭有助于了解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判斷企業的競爭地位和發展潛力。

②行業集中度

行業集中度是指行業內部企業生產的壟斷程度,描述行業集中度的常用指標是行業最大三家企業產量與行業總供應量的比值:行業集中度=最大三家企業產量/行業總供應量?;蛘哂嬎闱?5 家、前 10 家企業產量與行業總供應量的比值。一般來說,行業集中度越高,行業領導者的地位越穩固,新企業進入越困難。

③行業發展階段

每個行業都存在一個生命周期,這一周期分為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在不同階段行業產品的產量、質量的穩定性、生產技術、生產成本、利潤率、買主和賣主的行為、產品和產品變化、銷售、制造、競爭、風險、對外貿易和總體戰略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現。

4.1.3 產品與市場

產品與市場分析的重點是分析客戶產品的產品組合、每種產品的市場銷售情況、每種產品的銷售收入在企業收入中的地位、產品的發展趨勢、產品處于生命周期那個階段。

①產品分析

產品分析是分析產品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和產品的獨特之處,同時還要了解產品的質量問題、生產是否合法、成本結構、是否擁有專利等。

②市場占有率

市場占有率是反映企業的規模、在市場中的地位以及企業對市場價格和需求的控制能力的一個指標。一般情況下,企業的規模越大,市場份額也就越大,企業的經營也就越穩定,風險也就越小。

③銷售收入增長率

銷售收入增長率是反映產品發展趨勢的指標。

銷售收入增長率=(本期銷售收入-前期銷售收入)/前期銷售收入

4.1.4 人力資源

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力資源的狀況,擁有相關知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也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所在??梢詮膬煞矫娣治銎髽I的人力資源情況:

①管理人員的素質

對管理層的分析與評價包括以下幾點:1)管理層的素質和經驗;2)管理層的穩定性;3)管理層的經營思想和作風;4)管理人員的品質;5)管理人員的業績。

②員工素質

對員工素質的分析主要是員工的知識技能和品德兩方面,衡量知識技能的指標有員工的學歷、年齡、職稱、技術級別等,員工的道德品質主要是員工對企業的忠誠程度,同時還要注意企業對員工進行培訓的情況。

4.1.5 財務評價

主要分析借款人近三年的短期償債能力、長期償債能力、盈利能力、資產運營能力和現金流量情況。具體內容如下:

①短期償債能力分析。通過測算短期償債能力指標和流動資產結構指標分析判斷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短期償債能力指標主要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應收帳款周轉次數和存貨周轉次數;流動資產結構指標主要指現金流動資產比率、應收帳款流動資產比率和存貨流動資產比率。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現金比率=(現金+三個月內到期的短期投資和應收票據)/流動負債

②長期償債能力分析。通過測算資產負債率、利息保障倍數指標,并結合資產總額增長率和權益總額增長率指標分析判斷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利息保障倍數=(利潤總額+利息費用)/利息費用

③盈利能力分析。通過測算盈利能力指標、成本費用結構指標以及增長率指標,綜合分析判斷企業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指標主要指銷售利潤率、銷售凈利潤率、資產利潤率和主營業務利潤占比;成本費用結構指標主要指主營業務成本與主營業務收入比率、營業費用與主營業務收入比率、管理費用與主營業務收入比率、財務費用與主營業務收入比率;增長率指標主要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應收帳款增長率和存貨增長率。

銷售利潤率=利潤總額/銷售收入

銷售凈利潤率=凈利潤/銷售收入

資產利潤率=利潤總額/資產平均余額

主營業務利潤占比=主營業務利潤/利潤總額

④資產運營能力分析。通過測算應收帳款周轉次數、應收帳款周轉天數、存貨周轉次數、存貨周轉天數、營運資金周轉次數和營運資金周轉天數等指標,來分析企業的資產運營能力。

應收帳款周轉率=賒銷收入凈額/應收帳款平均余額

應收帳款周轉天數=365/應收帳款周轉率

存貨周轉率=銷售成本/存貨平均余額

存貨周轉天數=365/存貨周轉率

運營資金周轉次數=銷售收入/運營資金平均余額

運營資金周轉天數=365/運營資金周轉次數

運營資金平均余額=(期初運營資金余額+期末運營資金余額)/2

運營資金=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⑤現金流量表分析。分別列示三種活動的現金流入量、現金流出量和凈流量,深入分析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的變化趨勢及其原因,深入分析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與投資活動、籌資活動現金凈流量之間的關系及其原因。

⑥運營資金需求分析。通過測算運營資金、現金支付能力及運營資金需求等指標,來分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資金的需求狀況。

運營資金等于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差,正常情況下,該指標為正,表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基本的資金保障?,F金支付能力等于貨幣資金、短期投資、應收票據之和減去短期借款與應付票據之和,該指標可正可負。運營資金需求等于運營資金與現金支付能力之差,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資金的需求情況:1)運營資金需求大于運營資金,表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資金的需求大于其自身的運營資金,不足部分需進行外部融資;2)運營資金需求小于運營資金,表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資金的需求小于其自身的運營資金,企業有多余資金,不需另外融資。

運營資金=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現金支付能力=(貨幣資金+短期投資+應收票據)-(短期借款+應付票據)

運營資金需求=運營資金-現金支付能力

⑦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綜合結論。根據上述分析,綜合判斷借款人的長短期償債能力、盈利能力、資產運營能力及現金流量情況[21]。

4.2 客戶信用等級評定

企業信用等級評定是商業銀行在對客戶的資產負債、經營管理和市場競爭能力等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對客戶償還債務的能力和償還風險進行評估的過程。信用等級評定是信用風險管理、預測客戶債務償還風險的重要工具。通過信用等級評定,詳細掌握客戶的信用狀況,并根據積累的信用管理經驗,得到授信定價的參考意見。下面是某銀行工業企業的評級標準[8]。

表4.1 信用評級標準 Table 4.1 The Standard Of Credit Rating 單位名稱:

項 目

分值

標準值

一、償債能力指標

32

1、資產負債率(%)

8

65

≤65得滿分,每上升4個百分點扣1分,>93不得分

2、利息保障倍數

5

1.5

≥1.5得滿分,每下降0.1扣1分,<1.1但>0不得分,<0得滿分

3、流動比率(%)

5

120

≥120得滿分,每下降8個百分點扣1分,<88不得分

4、速動比率(%)

5

100

≥100得滿分,每下降10個百分點扣1分,<60不得分

5、現金比率(%)

2

25

≥25得滿分,每下降10個百分點扣1分,<15不得分

6、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萬元)

3

≥10000得3分,≥5000得1.5分,<5000不得分

7、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萬元)

4

凈流量為正值,得4分:凈流量為負值,不得分

二、盈利能力指標

16

8、銷售凈利率(%)

6

6

≥6得滿分,每下降1個百分點扣1分,<1不得分

9、資產凈利率(%)

6

4

≥4得滿分,每下降0.8個百分點扣1分,<0不得分

10、凈資產收益率(%)

4

9

≥9得滿分,每下降3個百分點扣1分,<0不得分

三、營運能力指標

10

11、應收帳款周轉次數

5

5

≥5得滿分,每下降0.8個百分點扣1分,<1.8不得分

12、存貨周轉次數

5

5

≥5得滿分,每下降0.8個百分點扣1分,<1.8不得分

四、信用狀況指標

20

13.貸款質量

10

無不良貸款得10分,有不良貸款得0分

14.貸款付息情況

10

無欠息得10分,應付貸款利息余額≤1個季度應計利息額得5分,超過1個季度應計利息額得0分

五、發展能力及潛力指標

22

15.銷售收入增長率(%)

3

8

≥8得滿分,每下降2.5個百分點扣1分,<3不得分

續表4.1

16、凈利潤增長率(%)

5

10

≥10得滿分,每下降2.5個百分點扣1分,<0不得分,上期虧損、本期盈利得2分,上期和本期均虧損不得分

17.資本增值率(%)

4

5

≥5得滿分,每下降1.5個百分點扣1分,<0.5不得分

18、凈資產(萬元)

4

≥5000得4分,≥4000得3分,≥3000得2分,≥2000得1分,<2000得0分

19、領導者素質及管理能力

3

好得3分,一般得2分,差不得分

20、發展前景

3

好得3分,一般得2分,差不得分

綜合評分

100

≥99為AAA級,≥75為AA級,≥60為2分,≥45為BBB級,≥30為BB級,<30為B級

AAA 級客戶:客戶的生產經營規模達到經濟規模,市場競爭力很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流動性很好,管理水平很高,具有很強的償債能力,對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很有價值。

AA級客戶:客戶的市場競爭力很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流動性很好,管理水平高,具有強的償債能力,對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有價值。

A 級客戶:客戶的市場競爭力強,有較好的發展情景,流動性好,管理水平較高,具有較強的償債能力,對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有一定價值。

BBB 級客戶:客戶的市場競爭力、發展前景、流動性和管理水平一般,企業存在需要關注的問題,償債能力一般,具有一定風險。

BB 級客戶:客戶的市場競爭力、發展前景、流動性和管理水平較差,償債能力較弱,風險較大。

B 級客戶:客戶的市場競爭力、流動性和管理水平很差,不具發展前景,償債能力很弱,風險很大。

4.3 客戶授信量分析

客戶授信量分析是在推算客戶對銀行的信用需求、測算授信控制量的基礎上提出對客戶授信總量(即給予客戶使用的信用最高額度)建議的過程。

①資金需求量分析

流動資金類資金需求增量分析

1)擴大指標估算法測算客戶流動資金需求增量:

擴大指標法是以客戶歷史年度流動資金占用資料為基礎,估算企業短期信用需求量的方法;具體測算可根據影響客戶流動資金占用的主要因素(比如銷售收入或產量)的變動趨勢進行簡便測算[9]。

以銷售收入為例的測算公式為:C1=C× S1 / S

C是前一年度流動資金需求量

C1是本年度流動資金需求量

S是前一年度銷售收入

S1本年度預計銷售收入

2)分項詳細估算法測算流動資金需求增量:

按照客戶的經營計劃和經營的不同階段對資金占用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的測算,確定其流動資金的需求量。

②資金來源量分析:

1)根據對客戶流動負債穩定性進行分析;

2)根據對客戶長期負債進行分析;

3)根據對客戶預計一年內折舊、攤銷等非現金成本及利潤、增資情況等進行分析;

4)其他可轉化為資金來源的項目:a 壓縮帳齡過長的應收款項、長期積壓的存貨、其他應收款項目中的不合理部分,啟用過量沉淀的貨幣資金;b 收回投資;c 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其他長期資產。

③信用需求量分析

客戶的信用需求量=資金需求量-資金來源量+本銀行目前對客戶的信用余額

④授信控制量測算

決定客戶授信量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客戶自身的債務結構和債務風險承受能力,另外,商業銀行客戶授信管理政策也影響客戶授信量。通過對客戶的債務結構進行分析,可以評估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信用等級的客戶,其最高風險承受能力也不同。商業銀行針對不同信用等級的客戶,規定了最高授信量調整系數。

表4.2 信用調節系數 Table4.2 Adjust Coefficient of Credit 信用調節等級 AAA AA A BBB BBB以下 系數 1 0.9 0.8 0.5 0

授信控制量是銀行確定的對單一客戶所有信用余額的風險控制界限。測算公式如下:

授信控制量:C=E×K×Z-D

其中:E為有效凈資產。根據財務報表,有效凈資產等于所有者權益,減剔除土地使用權后的無形資產,再減待處理財產損失[10];

K是財務杠桿利率,根據不同行業的指標情況確定

Z是信用調節系數,根據客戶的信用等級確定;

D是客戶在本行以外的全部責任,包括銀行負債和非銀行負債。、

表4.3 部分行業財務杠桿比率(K值)表 Table4.3 Part Industrial Finance Lever 冶金 機械 醫藥 航空 采礦 電力 2.5 3.5 4.5 3 2.5 3 電子設備 輕工紡織 煙草 石化化工 建材 商業 4 4 5 3.5 3 4 物資貿易 房地產 郵電 鐵路交通 5 4 3.5 4.5

5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審查風險控制分析

5.1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組織結構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組織結構是建立在商業銀行整體組織結構上。組織結構反映了銀行經營風格和經營戰略的特點,合理的組織結構是現代商業銀行風險防范的基礎。

5.1.1 風險管理部門的設立原則

加強風險的防范能力首先必須要按照內部控制的“不相容職務分離”原則,建立“信貸制度制定權”、“貸款發放執行權”和“風險貸款處置權”三權分立的貸款審查組織構架,從而在組織機制上實現信貸業務的科學決策,達到風險控制的目的。這種三權分立的組織構架強化業務操作、風險控制部門的相對分離,要求建立相對獨立的風險調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批制約系統和風險檢查制約系統并強化同一經營層次內各業務運作系統之間的制約關系[26]。

①專職“信貸制度制定權”的信貸管理部門。該部門一般由信貸委員會和信貸管理部行使,負責制定、修改銀行的各項信貸政策和信貸制度、規范各項授信業務的標準和流程、設計對客戶信用風險的評估方法和審查模式、界定銀行系統內各級機構和人員的審批權限,并負責對以上制度和規定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

②“貸款發放執行權”由兩個相對獨立的部門行使,即信貸業務市場部和信用審查部。從工作職能看,信貸業務部負責信貸業務的貸前調查和貸后檢查跟蹤管理,信用審查部門負責貸時審查并向有權審批人做出報告,這體現了審貸分離的要求從工作范疇看,信貸業務人員或客戶經理直接與客戶接觸,進行調查、訪談、核保及定性的分析判斷,信貸審查人員是只對材料不對客戶,評價客戶的各個方面以及償債能力和擔保品,將客戶風險定量化。

③處置不良資產的資產風險管理委員會和資產管理保全部門。該部門加強對不良資產的清收管理,是商業銀行風險防范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商業銀行實現流動性、安全性、效益性三性統一的重要手段。根據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實踐經驗,信貸業務人員和信貸審查人員不能行使處置權,否則會掩蓋許多問題,并導致風險的惡化。因此,商業銀行應組建一個具有獨立性和權威性的部門來行使處置權,使“處置權”與其他兩個權利相分離,這不僅有利于加強不良資產管理的力度,還能明確業務人員的責任。

5.1.2 信貸風險內部控制體系的組織設置

信貸活動的復雜程度和規模大小決定了信貸組織程序和機構設置,對一個銀行機構來說,組織設置一般分為兩層,即職能部門和信貸委員會。

根據信貸管理職能的不同,銀行的信貸職能應至少有兩個,即負責貸款發放的部門和負責貸款監督管理的部門,前者負責對貸款的調查、發放、日常管理,后者負責貸款的審批、檢查監督、貸款政策的制定。

信貸委員會是銀行的常設管理委員會之一,一般是銀行信貸業務的最高決策機構,由銀行行長、有關副行長、有關業務部門經理組成。信貸委員會的職責一般定義為:確定貸款業務戰略、制定和修改貸款政策、審批貸款、處理不良貸款。

評價一家銀行的信貸組織設置,重點不在于要求其設立何種組織,關鍵在于該家銀行的組織設置是否體現了相互制約的原則、審貸分離的原則及權責對應的原則,現有的組織機構設置是否能保證決策的正確,能有效地化解銀行在信貸業務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是否有利于加強信貸管理。

5.2 審查貸款的基本情況

①貸款目的

報批的信貸業務是否符合國家的信貸政策,是否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等。貸款用途是否真實,貸款投放后能否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現金流入。借款人申請貸款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借款人無法從自身經營運轉中獲得所需的資金,因而需要通過外部融資來滿足資金需要。銀行對借款人資金短缺的原因做出分析,了解真正的貸款目的,進而確定該筆貸款的金額和期限。同時,對借款人合理的償付來源、渠道、金額、期限安排也可予以明確,從而可以對借款人的償付能力進行分析。對借款人的資金需求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借款人當前資金分配使用情況,分析按期還款的可能性,對于正確理解貸款的內在風險是有幫助的。

②還款來源

每一筆貸款的發放都應有其確切的用途。銀行發放貸款的目的是為了盈利,因此銀行關心的是貸款所支持的交易和生產是否能夠產生相應的收益,并在銀行和借款人之間進行分配。在權衡可行性之后,銀行通過合同發放貸款并與借款人就還款的來源進行約定。通常借款人的還款來源有現金流量、資產轉換、資產銷售、抵押品的清償、重新融資及擔保人償還等。由于這幾種來源的穩定性和可變現性不同、成本費用不同,風險程度也就不同。而通過正常經營所獲得的資金(現金流量)是償還債務最有保障的來源,依靠擔保抵押或重新籌資,由于不確定因素較多和成本較高,風險也就較大。

由于貸款支持的交易產生收益需要一個時間過程,而在這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影響因素,造成貸款償還的風險,因此需要確定目前的還款來源是什么,與合同約定是否一致,進而判斷最后可用于償還貸款的來源有多大風險??梢酝ㄟ^觀測貸款是否具有以下預警信號來判斷還款來源存在的風險:1)貸款目的與借款人原定計劃不同;2)與貸款目的不一致的償付來源;3)與借款人主營業務無關的貸款目的或償付來源。確認和判斷貸款的償付來源主要來自于現金流量、還是資產的出售、抵押物的清償、還是擔保人的償還,而且償還的可能性有多大,就需要了解資產轉換周期。

③資產轉換周期

資產轉換周期是銀行金融資本轉化為實物資本,再由實物資本轉化為金融資本的過程。首先,資本轉換周期的 長短,一般應該是銀行確定貸款期限的主要依據。其次,資產轉換周期的內容,為貸款目的和還款來源提供有用的信息

資產轉換周期需要資金的支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經營性循環,由生產、銷售產品和提供服務的日常經營活動組成,資金投入在一個經營周期內以銷售形式轉換成現金;另一種是資本性循環,借款人投入資金用于機器設備或購入其他資產,以擴大生產,然后通過折舊方式在借款人未來多個經營周期內收回資金。

借款人經營運轉的某一個環節出現風險,對其他環節都會造成影響,銀行貸款作為資產轉換周期的一環,面臨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信貸資產經營管理應重視資產轉換周期的研究。通過資產負債表上應收賬款、應付賬款、存貨、應付費用等相關項目的分析可以對借款人經營性循環中的各個環節表現有大致的了解。

5.3 確定還款的可能性

在評估貸款歸還的可能性時應考慮的主要因素按性質大體可歸納為財務、非財務、現金流量與信用支持四個方面。按還款來源則又可歸納為第一還款來源和第二還款來源。

①財務分析

借款人的經營狀況是影響其償還可能性的根本因素,財務狀況的好壞是評估償債能力的關鍵。

1)評估借款人的經營活動的情況

根據提供的連續三年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考察借款人過去和現在資產狀況及其構成、所有者權益及其構成、償債能力、財務趨勢與盈利趨勢等[41]。

2)通過各種財務指標來反映和分析借款人的償債能力

衡量借款人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主要有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這三個指標從不同變現能力流動資產的角度來考察借款人短期償債能力。

衡量借款人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有:資產負債率,產權比率。

財務分析參照客戶評價的財務分析進行。

由盈利能力、資產運用能力、資本結構和現金流量等因素密切相關,應綜合考慮。于借款人的償債能力不是孤立的,它和借款人的

②現金流量分析

借款人的現金流量是其直接的還款來源。因此,首先要根據借款人的即期現金流量與同期要償還的對外債務進行比較,看當期的現金流量是否足以償還到期的債務;其次,對借款人未來現金流量進行預測,考察未來現金流量對未來到期債務償還的保障程度。

現金流量模型

根據資產轉換循環理論,一家持續經營的企業既要保持正常的經營循環,又要保持資本循環。也就是說,在從事經營業務的同時,還要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同時,在一個循環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的循環中,企業現金流量的特征不同,往往會出現現金流入滯后于現金流出,或現金流入小于現金流出,此時,企業需要對外融資。

由此得到:現金凈流量=經營活動的現金凈流量+投資活動的現金凈流量+融資活動的現金凈流量

③評估抵押品和擔保

在對借款人的現金流量和財務分析之后,對借款人的第一還款來源和還款能力基本上能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但是當借款人的財務狀況出現惡化、借款人不按照貸款合同履行義務時,借款人的信用支持為貸款的償還提供了第二還款來源。

在進行擔保分析前,要注意兩個重要原則:首先,貸款的擔保不能取代借款人的信用狀況。擔保僅僅是為已經可以接受的貸款提供了一種額外的安全保障,它不能取代借款合同的基本安排,也不會改善借款人的經營和財務狀況。其次,貸款的擔保并不一定能確保貸款得以償還。因為擔保有可能貶值,同時當銀行一旦不得不通過處置擔保來追討債務時,花費的成本和精力也會導致擔保不足以償還債務。

擔保的種類有:抵押、質押、保證、留置等,在此就最常用的擔保方式:抵押、質押和保證進行分析。

1)抵押分析

a 抵押物的占有和控制。抵押物的占有權及其控制程度,直接影響銀行的第二還款來源。從控制貸款風險的角度出發,銀行應取得第一抵押權,并且對抵押物實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b 抵押物的流動性。即抵押物的變現能力,反映了抵押物處理時能否為市場所接受,接受程度如何。流動性越好,銀行貸款的安全保障系數越高。

c 抵押物價值評估??梢酝ㄟ^幾方面來審查銀行對抵押物的評估:

·抵押物價值的取得方式;·抵押物評估的機構;·抵押物評估的方法。

d 抵押物的變現價值。即抵押物出售時能夠實現的價值,它取決于多個因素,主要有:

·抵押物的品質;·抵押物的保險;·抵押物的損耗;·變現的原因;·變現時的經濟狀況;·市場條件。

e 抵押率。抵押率是指貸款金額與抵押物價值之比,它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第二還款來源的保障程度。

2)質押分析

對質押的分析與對抵押的分析類似。在檢查質押的有效性時,應注意幾點:

a 質物是否與貸款種類相適應,如動產質押通常不適用于大額貸款;

b 質物和質押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定;

c 質物是否已投保并得到良好維護。

3)保證分析

貸款保證的目的是為借款人按約、足額償還貸款提供支持。在對貸款保證進行分析時,要注意的是保證的有效性。一般考慮以下方面:

a 保證人的資格;

b 保證人的財務實力;

c 保證人的保證意愿;

d 保證人履約的經濟動機及其與借款人之間的關系;

e 保證的法律責任。

擔保是影響貸款質量的重要風險因素。當借款人的正常經營收入不足以償還貸款本息時,擔保成為直接的還款來源,對貸款質量產生決定性影響。

④非財務因素

在對借款人的現金流量和財務狀況進行分析的同時,還需要對影響借款人還款能力的各種非財務因素進行分析,評價其對現金流量等財務指標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借此對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做出更全面、客觀的預測和動態的評估,進一步判斷貸款償還的可能性。影響貸款償還的非財務因素在內容上和形式上均是復雜多樣的,一般可以從借款人的行業風險、經營風險、自然及社會因素和銀行信貸管理等幾個方面來分析。

⑤綜合分析

在確定還款可能性時,最主要的是對影響還款可能性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

綜合分析目的是在充分考慮了借款人的現金流量、財務狀況、信用支持和非財務因素影響的基礎上,將上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歸納匯總,以對借款人還款可能性作出判斷。通過綜合分析應該能夠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借款人目前的財務狀況如何,現金流量是否充足,是否有能力還款;

2)借款人的過去經營業績和記錄如何,是否有還款意愿;

3)借款人目前和潛在的問題是什么,對貸款的償還會有什么影響;

4)借款人未來的經營情況會是怎樣的,如何償還貸款。

6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事后控制分析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事后控制是在貸款業務發生后實現對信貸風險的反饋控制,通過貸后管理來實現的。貸后管理首先是在貸款風險分類的基礎上進行的,既要對日常業務進行管理,最重要的是對問題貸款的監督與控制,需要解決的風險控制問題是對問題貸款的識別與確定,并根據問題貸款的風險程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問題貸款進行監控和處置。

6.1 貸款的五級分類定義

五級分類方法對正常貸款的分類只有兩類,分類過粗,對信貸風險管理的價值不大,美國的著名學者 Altman 提出,在全世界商業銀行中最好推行一種統一的貸款分類,就是十級貸款分類,正常貸款分為 6 級,不良貸款分為 4 級。

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一套通用的貸款分類標準,巴塞爾委員會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也未對貸款分類提出過指導性意見,因此,雖然許多國家也在實行貸款分類制度,但是標準和內涵有很大差距。不過,國際組織和各國監管當局對于最佳的貸款分類做法,還是有趨于一致的認識,那就是分類的標準應能揭示貸款的內在風險,及時、準確、全面地反映貸款的風險價值。

1998 年 5 月,我國商業銀行開始試行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該指導原則將貸款風險分為五級,即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簡稱“五級分類”。中國銀監會成立后,按照既定日程表,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將從 2004 年起全面推行五級分類制度[7]。

6.1.1 正常類貸款

正常類貸款是指:借款人能夠履行合同,沒有足夠理由懷疑貸款本息不能按時足額償還。

正常類貸款應該具有以下特征:

①借款人生產經營活動正常,主要經營指標未發生不利于借款償還的明顯變化;

②借款人財務管理規范,主要財務指標和現金流量結構合理,未發生不利于貸款償還的明顯變化;

③按約定用途使用貸款,資金效益良好;

④借款人信用記錄良好,還款意愿強;

⑤擔保完整有效,保證人經營與財務狀況正常,抵質押品價值完整,在可預見期限內不會有明顯的貶值;

⑥借款人的主要股東、高級管理人員、組織機構和管理政策等未發生不利于貸款償還的明顯變化;

⑦借款人的外部經營環境未發生不利于貸款償還的明顯變化;

⑧貸款的合同文本、抵質押物憑證等重要文件保存完整,貸后檢查情況正常,沒有信貸違規。

6.1.2 關注類貸款

關注類貸款是指:盡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償還貸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對償還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

①借款人方面:

1)宏觀經濟、市場、行業等外部環境的變化對借款人的經營產生不利影響,并可能影響借款人的償債能力,例如借款人所處的行業呈下降趨勢;

2)企業改制(如分立、租賃、承包、合資等)對銀行債務可能產生不利影響;

3)借款人的主要股東、關聯企業或母子公司等經營出現持續惡化或者發生了重大的不利變化;

4)借款人的一些關鍵財務指標,例如流動性比率、資產負債率、銷售利潤率、存貨周轉率持續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或出現逐漸變差的跡象;

5)借款人未按規定用途使用貸款;

6)貸款項目出現重大的、不利于貸款償還的調整,例如房地產項目工期出現拖延,或成本大幅增加;

7)借款人還款意愿差。

②擔保方面:

1)貸款抵質押品價值有較大幅度的下降,抵質押率超出了合理范圍;

2)銀行仍擁有抵質押權,但抵質押品的法律手續出現疑問;

3)保證人, , 的財務狀況出現重大的不利變化;

4)保證人出現支付困難。

③銀行管理方面:

1)銀行對貸款缺乏有效的監管;

2)銀行信貸檔案不齊全,重要法律文件遺失或有誤,并且對于還款構成實質性影響。

6.1.3 次級類貸款

次級類貸款是指: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出現明顯問題,完全依靠其正常經營收人已無法足額償還本息,即使執行擔保,也可能會造成一定損失,預計損失比率不超過25%。

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

借款人支付出現困難,并且難以獲得新的資金支持;或借款人在沒有明確還款來源的情況下,使債務繼續擴張;

①借款人信用狀況有惡化跡象,銀行債務逾期超過三個月;

②借款人存在重大的內部管理問題未能解決,妨礙債務的及時足額清償:

③借款人連續兩年經營虧損,且凈現金流量為負值;

④銀行因各種原因喪失對保證人的追索權,或喪失抵質押權;

⑤銀行可能要尋求處置抵質押物、履行擔保等還款來源,且預計保證人代償能力或者抵質押品變現價值不足以全額償還貸款本息。

6.1.4 可疑類貸款

可疑類貸款是指:借款人無法足額償還貸款本息,即使執行擔保,也肯定要造成較大損失,預計損失比率介于25%到90%之間。這類業務除具有次級類業務的所有基本特征且更為嚴重外,還具有抵質押品難以變現和價值不足及追索結果不明的缺點,可能因為借款人存在重組、兼并、合并、抵押物處理和未決訴訟等待定因素,損失金額還不能確定?;咎卣靼ǎ?/p>

①借款人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或主要經營項目無法維持;

②借款人已資不抵債;

③銀行已訴諸法律來收回貸款,損失金額較大但暫時不能確定;

④貸款經過了多次轉貸,仍然逾期,或仍然不能正常歸還本息,還款能力未得到明顯改善;

⑤追索保證人有較大困難或者保證人沒有代償債務能力,或者預計抵質押品拍賣后不足以償還貸款本息,預計損失金額在全部貸款本息的75%以下。

6.1.5 損失類貸款

損失類貸款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無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極少部分,預計損失比率超過90%。損失類貸款還包括那些余額極小,若采取措施清收,成本將會高于本息金額的貸款。

對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可劃分為損失類:

①債務人和擔保人依法宣告破產、關閉、解散,并終止法人資格,銀行對債務人和擔保人進行追償后,未能收回的債權;

②債務人死亡,或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宣告失蹤或者死亡,銀行依法對其財產或遺產進行清償,并對擔保人進行追償后未能收回的債權;

③債務人遭受重大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損失巨大且不能獲得保險補償,或者以保險賠償后,確實無力償還部分或全部債務,銀行對其財產進行清償和對擔保人進行追償后,未能收回的債權;

④債務人和擔保人雖未依法宣告破產、關閉、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經營活動,被縣級及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注銷、吊銷營業執照,終止法人資格,銀行對債務人和擔保人進行追償后未能收回的債權;

⑤債務人觸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財產不足歸還所借債務,又無其他債務承擔者,銀行經追償后確實無法收回的債權;

⑥債務人和擔保人的生產經營活動已停止,不能償還到期債務,銀行訴諸法律,經法院對債務人和擔保人強制執行,債務人和擔保人均無財產可執行、法院裁定終結執行,或執行一年以上仍無任何追收線索,無法收回的債權;

⑦由于上述 1 至 6 項原因債務人不能償還到期債務,銀行對依法取得的抵債資產,按評估確認的市場公允價值入帳后,扣除抵債資產接收費用,小于債權的差額經追償后無法收回的債權;

6.2 貸款分類程序

6.2.1 貸款分類原則

一般來說,貸款分類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①現金償還原則。以測算現金流量為基礎,分析貸款到期時借款人是否有足夠的償債現金用于償還貸款本息。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足以償還貸款本息時,表明借款人償還能力強,貸款分類正常。經營活動是否能產生充足、可靠的償債現金,或分析在三個月內變現資產,以此評估借款人的償還能力。

②擔保償還原則

擔保是第二還款來源,在借款人的償債現金不足以償還貸款本息時,必須評價貸款的擔保條件:

1)對抵質押貸款。根據抵質押品評估價值和變現能力,測算其變現價值,分析變現價值能否覆蓋償債缺口,計算貸款損失率并分類。

2)對保證擔保貸款,測算保證人的現金償債能力,分析保證人的償債現金能否覆蓋償債缺口。

③綜合分析原則。貸款風險分類必須綜合評價借款人和擔保人的財務狀況、經營管理、信用記錄、還款意愿、外部環境和銀行信貸管理等因素,以財務分析為基礎,根據非財務因素對償債能力的影響調整分類。

6.2.2 風險分類方法

①基本信貸分析

1)貸款用途分析。通常借款人在申請貸款時由于借款人無法從自身經營運轉中獲得所需的資金,因而需要通過外部融資來滿足資金需求。銀行應對借款人資金短缺做出分析,了解真正的貸款目的,進而確定該筆貸款的金額和期限。在貸款檢查中,貸款用途是判斷正常與否的最基本標志。如果貸款一旦被挪用,將意味著將產生更大的風險。

2)還款來源分析。還款來源是判斷貸款償還可能性的最明顯標志。一般情況下,借款人的還款來源不外乎有現金流量、資產轉化、資產銷售、抵押品的清償、重新籌資及擔保人償還等。

3)借款人還款記錄分析。借款人的還款記錄是記載其歸還貸款的行為說明。

②評估借款人還款能力

1)財務分析:

財務分析主要包括財務狀況分析和現金流量分析:

a 財務狀況分析主要包括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三方面的分析,信貸人員應仔細分析借款人的近期和上年同期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計算流動比率、負債比率、利潤率、資產周轉率等財務指標,從而考核借款人的經營狀況和償還債務的能力;

b 現金流量分析。還款能力的主要標志是借款人的現金流量是否充足,因此分類人員應根據借款人的現金流量表(或自行編制簡易的現金流量表),分別考察其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的現金凈流量,對現金流量的來源和運用進行分析,判斷借款人對到期債務的償還能力。

2)非財務因素分析

a 行業風險、經營管理風險、自然及社會因素風險分析

行業風險、經營管理風險、自然及社會因素風險屬于非財務因素,但其風險對借款人的財務情況均構成直接和重大的影響,從而影響著其的最終還款能力,因此也應對此進行客觀的預測和動態的評估,進一步判斷業務償還的可能性。

行業風險一般可以從借款人所處行業的成本結構、經濟周期、行業的盈利性、競爭度,以及是否處于成熟期等幾方面進行分析,并由此判斷該行業對借款人的影響程度。

經營管理風險包含借款人自身的經營風險和管理風險,經營風險包含借款人的規模、經營策略,產品或服務的多樣化程度,產品或服務的市場份額、營銷能力和策略,生產和經營技術的先進性,抗風險能力等;管理風險包含組織形式、管理層素質和經驗、管理能力等。通過分析這兩種類型的風險,綜合評估對借款人本身產生的有利或不利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程度。

自然社會因素的風險分析是需要考慮到法律政策、城市規劃、人口分布等的變化以及自然災害等對借款人產生的不同程度的影響。

b 還款意愿

針對部分具備還款能力的借款人信譽差,不愿主動歸還貸款的情況,分類時必須考察借款人的還款意愿,分類人員應密切留意在于借款人往來時的信譽情況,注意收集其信譽資料,如在本行及他行的還本付息紀錄,以及借款人在其它商業往來中的信譽情況,以此判斷借款人的還款意愿。

c 銀行的信貸管理

銀行信貸管理的有效性是貸款能否及時完整收回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含:銀行對貸款是否有嚴格有效的管理,貸款是否嚴格按照有關的法規和銀行制度發放,貸后監管制度是否得到嚴密有效和持續的執行,信貸檔案有否得到妥善的保管,有無遺失重要的法律要件,銀行是否及時采取了強有力的清收措施。

3)評估擔保狀況

擔保包括保證、抵押和質押,對擔保狀況進行評估分析是通過分析擔保的有效和充分性,從而判斷借款人在正常經營活動發生問題時是否有充足的擔保提供第二還款來源,以降低貸款風險。尤其如果貸款的風險嚴重依賴于擔保的情況下,更需要對擔保的狀況進行及時的跟蹤了解和評估。

6.2.3 貸款分類的確定

在貸款分類確定時,要分析貸款的主要特征,關鍵是抓住每個類別的核心定義。它集中體現了每個類別的還款保證程度,從而反映了貸款的內在風險。同時還要考慮逾期貸款、需重組的貸款、項目貸款、銀團貸款、消費貸款、按揭貸款、政府保證貸款、破產借款人的貸款、政策性貸款、行政干預貸款、及違規貸款等的不同,做相應不同程度的考慮。

貸款分類時要注意的問題:

①要抓住那些影響貸款回收的基本因素。

②從審慎原則出發,各檔次貸款的具體特征均是一種最低標準。

③要注意一些特例情況。如以現金、國債為質押的貸款等同于有充分的還款保證,可視為正常貸款。

下面介紹一個最基本的貸款分類法[33]:

表6.1 貸款分類矩陣法 Table6.1 Classify Of Loan 逾期情況

財務狀況

30天以上

31天至

180天

181天至360天

361天至720天

721天以上

良好

正常

關注

次級

可疑

損失

一般

關注

關注/次級

次級/可疑

可疑/損失

損失

合格

關注/次級

次級/可疑

可疑/損失

損失

損失

不佳

次級/可疑

可疑/損失

損失

損失

損失

惡化

可疑/損失

損失

損失

損失

損失

本息逾期的各檔次根據銀行的規定來確定,借款人的財務狀況通過分析借款人的償債能力、流動性、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確定。借款人財務狀況各檔次的含義如下:

良好:借款人經營正常,財務狀況穩定,各項財務指標滿意。

一般:借款人財務狀況基本穩定,但個別指標存在問題。

合格:借款人財務狀況穩定,但有一些財務指標存在明顯的缺陷。

不佳:借款人財務狀況不穩定,部分財務問題甚至比較嚴重。

惡化:借款人財務狀況很不穩定,大部分財務指標較差。

貸款分類矩陣法只是最基本的分類方法,只能作為分類操作測算的最低標準,不是最后的結果。

6.3 貸款風險分類在信貸風險管理過程中的作用

貸款風險分類作為信貸風險內部控制的主要業務手段,其作用是在貸款業務發生以后實現貸款風險的控制,就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的時間過程而言,具有事中控制的特點。貸款風險分類作為信貸風險管理的實時控制手段,在事前客戶評價與事后問題貸款處理之間起到銜接作用,表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貸款風險分類是對貸款業務進行分析評價,而貸款業務是在客戶評價的基礎上發生的,貸款風險分類就是結合客戶情況對已發生的貸款業務進行分析,識別貸款存在的風險及分析風險程度,達到貸款風險前期識別的目的。同時貸款風險分類的結果也是檢驗客戶評價成果的依據,反饋客戶評價對信貸風險識別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貸款發放后,結合對客戶的分析,定期對銀行貸款的進行分類,得出貸款質量的定義特征,指明貸款目前狀態,找出狀態偏差并分析存在問題,為貸后管理控制手段的實施提供信息和依據。

7 案例分析

7.1 案例一——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事前控制

7.1.1 企業基本情況

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集團公司),是一家制造和銷售啤酒及原料,啤酒設備及啤酒用包裝等為主的大型國有企業,企業類型為有限責任公司。集團公司地址位于重慶市九龍坡區石橋鋪。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前身為重慶啤酒廠,始建于1958年,是西南地區建廠最早的啤酒生產廠,從建廠到現在已有44年歷史。如今,重慶啤酒集團已擁有23家子公司,總資產29億元,年啤酒生產能力達130萬噸,是國家大型一類企業,公司隸屬于重慶輕紡控股(集團)公司。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于1992年組建,1993年進行股份制改制,1995年進行現代企業試點,公司下屬重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600132)。該集團公司以啤酒生產為主營業務,其主要產品重慶啤酒和山城啤酒在全國同行業享有很高的聲譽,是兩個老牌部優產品,先后在全國各項評比活動中獲獎,深受廣大消費都喜愛,特別是“重慶啤酒”在1999年被北京人民大會堂選定為國慶50周年國宴用酒。

該集團公司共設有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總經理由董事會聘任,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下設辦公室、財務部、證券部、資產管理部、法規處及各分支公司,共有員工50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占據20%;企業法人華正興,男,58歲,擔任企業董事長,管理經驗豐富,對啤酒生產及銷售的專業知識較強。近十多年來,在華正興董事長的帶領下,集團公司連年以超常規的速度向前發展,現已是一個具有跨地區、跨行業集團化經營的大型企業集團和控股公司,連續9年進入重慶工業企業50強,長期保持了全國十大啤酒企業地位,獲得了“中國500家最佳經濟效益企業”、“中國輕工200強企業”、“全國質量效益型企業”、“1981-2001年中國食品工業突出貢獻企業”、“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榮譽。截止2002年末,該公司資產總額255353萬元,負債總額197223萬元,資產負債率77.23%,流動比率57.17%,速動比率35.49%,凈資產58130萬元,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25394萬元,利潤總額6092萬元,凈利潤155萬元。

7.1.2 企業行業分析和競爭力分析

首先對中國啤酒的行業進行分析

①中國啤酒行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自1981年起,我國啤酒年產量及消費量一直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從產量上看,1985年我國啤酒年生產量僅為310萬噸,到2001年則增長到年產量約2274萬噸,年均增長率在全球名列第一。以絕對消費量計,中國自1995年以來,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啤酒消費國,但與世界其它四個啤酒年消耗量較大的國家相比,中國人均啤酒消耗量還處于較低水平(見表7.1)。因此,我國啤酒行業還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表7.1 中、巴、美、英、德啤酒年消費量比較表 Table7.1 China\Brazil\US\UK\German's beer consume Quantity Per Year 國家 1995-2000平均增長率 2002年實際年消耗量 (百萬噸) 2002年人均消耗量(升) 預計2006年的年消耗量(百萬噸) 預計2006年人均消耗量(升) 中國 7.49% 20.9 17 32.4 24 巴西 2.3% 8.3 48 10.3 56 美國 1.1% 23.9 82 24.4 83 英國 -1.2% 5.9 100 5.5 91 德國 -1.8% 10.8 126 10.0 120

根據我國啤酒行業十五規劃和2015年行業發展目標,我國啤酒產量將隨市場需求的增加繼續增長,預計在2004年,全國啤酒總產量將達到2400萬噸,成為世界啤酒年產量最大的國家,并保持良好的上升勢頭,到2015年將達到3200萬噸。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對酒類消費需求的結構性變化,啤酒消費量將保持穩定的增長。因此可以看出,我國啤酒行業發展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②中國啤酒企業將由分化走向產業集中

受諸如啤酒保鮮期、銷售半徑等行業特性及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中國啤酒行業發展初期呈現一哄而上的狀態。近幾年,通過企業間的收購、兼并,全國啤酒生產廠家逐漸減少,產業集中度有所提高。2003年,全國啤酒廠數量已減少至430家,但其中仍有超過90%的啤酒廠年生產能力低于10萬噸。與其它國家相比,我國啤酒企業集中化差距則更為明顯:在美國,從啤酒產銷量來看,前五大廠商(AB啤酒公司和米勒啤酒公司等)占據了大約93%的美國市場。而日本市場則基本被朝日啤酒、麒麟啤酒等四家企業壟斷,其市場占有率高達99%。相比之下,我國啤酒企業集中度較低。2003年,中國最大的啤酒企業生產的啤酒僅約占全國啤酒總產量的11.04%,而中國十大啤酒集團或啤酒廠的總生產量也僅約占全國啤酒總產量的36.12%。

因此,在未來幾年,我國啤酒市場的整合將在持續進行的基礎上向縱深發展。中國加入WTO 后,由于國際啤酒集團的進入將使我國啤酒企業面臨重大的生存壓力,國內主要大型啤酒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會更加直接化、表面化,通過并購的方式進行整合將成為我國啤酒行業和啤酒企業發展的主要手段。

③國家產業政策對于大型啤酒企業的傾斜

今后幾年內,國家對啤酒行業的政策導向是:向大型企業傾斜,鼓勵兼并重組,引入生產許可證制度等,從而達到扶優限劣、逐步改善行業虧損的情況。

然后對企業的行業地位分析

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啤酒生產企業,重慶啤酒(集團)目前已經形成了年產五大系列、十五個品種啤酒15萬噸的生產能力。目前五個系列產品為:山城系列、重慶系列、斯威爾系列、麥克王系列與勃克系列?!爸貞c”牌與“山城”牌啤酒多次獲國家級與重慶市優質產品獎,在西南市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具有很高的市場占有率。 2002年公司銷售的各類啤酒在重慶市的市場占有率為75%,在西南地區的市場占有率為25%。

從1997年開始到2000年底,重慶啤酒集團在自己成熟市場四川、重慶、貴州西南三省市進行低成本擴張,一舉并購了11家啤酒公司,完成了在西南地區的戰略布局。第二步是進軍全國市場戰略。從2001年開始,重啤提出了“走出夔門、沿長江一線發展”的戰略,半年內一舉拿下湖南、江蘇、浙江等地三家較大規模的啤酒廠;接著以涉足華南、中原、華北市場。第三步即實施國際化戰略?,F在,重慶啤酒集團正在與國際同行巨頭蘇格蘭紐卡斯爾公司商議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這些擴張,奠定了中國啤酒業“北有燕京,南有珠江,東有青啤,西有重啤”的格局。重慶啤酒集團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1)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背景。

集團公司是一家擁有20多家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國有企業,近些年來,集團公司的產銷量和實現利潤以每年27%和52%的速度遞增,有較強的經濟實力。目前,重慶市將輕工行業作為優先發展的產業之一,被譽為重慶輕工行業“五朵金花”之一的重啤集團可以享受到一定的政策優惠,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背景。

2)有著強大的技術優勢。

公司擁有眾多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其精良先進的生產設備、成套的管理經驗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為同行所囑目,為西南地區同行業公認的技術交流中心。

3)背靠重慶,有著強大的品牌優勢和市場優勢。

公司生產的“重慶牌”與“山城牌”啤酒,不僅全國聞名,而且一直是西南啤酒工業的龍頭,長期在西南地區市場占據壟斷地位,為啤酒行業的知名品牌,具有一定的無形資產價值。重慶為著名的“四大火爐”之一,具有溫室效應,夏季氣候炎熱,啤酒消費的周期長,需求量大,而重慶直轄市的成立擴大了重慶的區域范圍,區域經濟輻射功能更強。重啤可以充分利用其品牌優勢,擴大市場占有率,市場前景廣闊。

表7.2 啤酒行業上市公司對比

Table7.2 Beer Industrial List Company Contrast 凈資產收益率(%) 每股收益(元/股) 啤酒企業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0年 2001年 2003年 燕京啤酒 9.34 7.98 5.42 0.4 0.428 0.301 青島啤酒 4.16 3.47 7.75 0.11 0.103 0.231 重慶啤酒 7.01 6.03 7.48 0.26 0.2 0.261 紅河光明 11.7 6.1 3.41 0.42 0.21 0.06 蘭州黃河 0.43 -44.92 0.90 0.03 -1.29 0.03

從近三年凈資產收益率的排名來看,重慶啤酒的凈資產收益率在同行業上市公司中一直保持領先的地位。在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公司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公司的盈利能力仍持續保持穩定狀態。

7.1.3 財務狀況分析

表7.3 短期償債能力分析 Table7.3 Short Term Payment Ability Analysis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短期償債能力指標: 流動比率% 69.06 65.33 57.74 速動比率% 48.26 37.06 35.49 應收帳款周轉次數 9.4 13.08 21.27 存貨周轉次數 1.45 1.72 1.66 流動資產結構性指標: 應收帳款流動資產比率% 10.14 8.44 6.56 存貨流動資產比率% 30.11 43.27 38.53

該集團公司流動比率及速動比率較低且呈逐年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①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偏低是整個造酒行業企業的特點,該公司全年的生產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銷售,故造成該公司流動資金運作較慢。②該集團公司負債較大,其主要原因是該集團公司在財務管理方式上所造成。該集團公司下設23家分公司,財務管理均由集團公司統一管理。特別是重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上市公司,其對外借款均通過母公司集團公司完成。故造成集團公司負債偏大,流動比率及速動比率分母基數較大,速動比率及流動比率偏低。③該集團公司由于對外收購及投資較多,對外流動負債也逐年加大,2000年流動負債平均數為111846萬,2001年流動負債平均數為139467萬,2002年流動負債平均數為159221萬,在流動資產變化不大的情況下,造成了該集團公司流動比率及速動比率逐年下降。4、該集團公司在貸款管理上存在著一定的短貸長用情況,如2002年年報顯示,該集團公司流動負債178095萬元,長期借款19127萬元,而流動資產僅為102835萬元,資產總計中除去流動資產的其它資產為152518萬元,充分說明該公司將大量短期貸款投向用于固定資產,再利用自身融資能力較強的優點,利用短期貸款為其周轉。

存貨周轉次數較低及存貨占流動資產比重較大是由于:①該公司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為大麥,而大麥的成熟期在每年的4、5月份,故需要大量資金用于購買原材料存于庫房,用于全年的啤酒生產。②啤酒是一種季節性很強的消費品,全年四季夏季旺銷,而其它三季消費量較小,如果只用夏季生產的啤酒來滿足夏季市場的需要,那是不能滿足市場需要的,所以該集團公司在冬、春節也大量生產啤酒,用于庫存,以滿足夏季啤酒消費的高峰。③用于對啤酒進行包裝的包裝物,如啤酒瓶、商標等,需要大量庫存。

表7.4 長期償債能力分析 Table7.4 Long Term Payment Ability Analysis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長期償債能力指標: 資產負債率% 65.73 68.76 77.23 利息保障倍數 2 1.87 1.84 增長率指標: 資產總額增長率% 15.34 12.61 20.5 權益總額增長率% 12.26 -2.87 2.09

從長期償債能力的主要指標來看,該集團公司長期償債能力較強,2002年的資產負債率較高,是因為該集團公司為了收購兩個外地企業(2002年該集團公司通過對外擴張,成功收購了寧波大梁山啤酒有限公司及湖南國人啤酒有限公司),向銀行大量舉債,造成負債增加。另該集團公司所屬的23家分廠、分公司中,個別企業由于種種歷史原因,負債率一直高于百分之百,如收購的大正肉聯廠、梁平啤酒廠這些破產企業資產負債率高于百分之百。近幾年來該集團公司的利息保障倍數始終高于1,說明該集團公司付息能力強。

表7.5 盈利能力分析 Table7.5 Profit Ability Analysis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盈利能力指標: 銷售利潤率% 6.32 4.76 4.85 銷售凈利潤率% 0.46 0.11 0.12 資產利潤率% 2.12 2.21 2.60 主營業務利潤占比% 330.94 413.38 646.94 成本費用結構指標: 主營業務成本與主營業務收入比率% 53.33 56.3 48.49 營業費用與主營業務收入比率% 12.85 10.72 10.14 管理費用與主營業務收入比率% 13.41 11.04 11.59 財務費用與主營業務收入比率% 6.28 5.41 5.76 增長率指標: 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 62.05 12.57 凈利潤增長率% -96.14 26.07 應收帳款增長率% 12.17 -5.82 33.89 存貨增長率% 5.99 36.7 18.52

該集團公司大量收購周邊啤酒企業,對外進行擴張,處于投入階段,造成該集團公司在回報上有一定減少,銷售凈利率下降。但該集團公司的生產銷售狀況是良好的,主營業務收入逐年遞增,2001年、2002年銷售利潤率和資產利潤率比較平穩,說明各項成本費用占主營收入比重波動不大。2001年凈利潤增長率為-96.14%的原因是因為2000年該集團公司凈利潤為3188萬元,其中由于會計制度原因包含了少數股東的未分配利潤,2001年的凈利潤未包括少數股東利潤,故下降較多。2001年主營業務增長率為62.05%,其原因是該集團公司2001年完成了幾個大的對外收購項目,其中包括收購了江蘇省天寶湖啤酒有限責任公司等幾個外地啤酒企業。天寶湖啤酒有限責任公司年產量達15萬噸,在集團公司合并報表后,故在主營業務收入上增長較大。

表7.6 資產運營能力分析 Table7.6 Asset Operation Ability Analysis 資產運營能力指標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應收帳款周轉次數 9.4 13.08 21.27 存貨周轉次數 1.45 1.72 1.66 運營資金周轉次數 17.80 2.15 10.70

該集團公司的應收帳款周轉次數及存貨周轉次數逐年遞增,收帳迅速,帳齡較短,資產流動性逐年增強,該集團公司的營運能力逐年增強。存貨周轉次數較低,是由于啤酒行業行業特點造成的,啤酒從原材料買進到造成啤酒,有一較長的過程,中間需要發酵、釀造等過程、另作為啤酒的包裝物酒瓶不可能生產多少瓶啤酒就生產多少酒瓶,需要大量酒瓶進行庫存,故造成了存貨周轉次數較低。

表7.7 運營資金需求分析 Table7.7 Work Capital Demand Analysis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流動資產 86205萬 97202萬 102835萬 其中:貨幣資金 33442萬 21324萬 21859萬 流動負債 124814萬 148772萬 178095萬 其中:短期借款 8195萬 98159萬 114544萬 運營資金 -3860萬 -51570萬 -11709萬 現金支付能力 -4887萬 -76520萬 -95627萬 運營資金需求 10262萬 24950萬 83918萬

該集團公司的運營資金需求逐年增大,主要是由于該集團公司現正處于一個對外擴張及對外收購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投入,故對于銀行的貸款的需求量有所增加。

①現金流量分析

通過2002年該集團公司現金流量表分析,該集團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為162321萬元,流出量為148371萬元,凈流量為13950萬元,說明該公司主營業務較為突出,經營重點還是以現有的啤酒生產為主。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為-25561萬元,主要是由于該公司2002年在固定資產上投入較大,金額達到了24600萬元,全部用于技術改造,2002年新上市的純生啤酒就是這一技術改造項目的結果。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為14192萬元,其中借款收到的現金為136831萬元,償還的債務為112367萬元,說明該公司對銀行借款的依賴性較強,整個2002年銀行借款對該公司的固定資產、最終的現金及等價物增加額為正數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②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綜合結論

綜上所述,該集團公司是一比較好的企業,他的經營能力是比較強的,從各方面的指標及經營生產活動的現金凈流量都可以看出。但由于受其財務管理方面的約束和其對外擴張的戰略計劃,造成該集團公司負債偏高,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指標不是很理想。但其長期償債能力、融資能力較強,短期償債能力正在增加。該集團公司的投資經營活動方面現金流出較大,與該集團公司的整體經營策劃是同步的。

③未來一年現金流量分析

從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所提供的2000年財務報表來看,現金流量表中顯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為108301萬元,凈流量為9320萬元,2001年現金流量表中顯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為138175萬元,凈流量為3849萬元,2002年現金流量表中顯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為162321萬元,凈流量為13950萬元。從上述指標中可以看出,該公司主營突出,銷售收入收現率高,近三年來經營活動產生的凈流量均為正數,現金流入量逐年增加,顯示出了企業較好的發展趨勢,2001年在現金流入量增加的情況下,凈流量減少較多的原因是該集團公司對外收購了幾個破產企業,而幾個破產企業拖欠原有職工工資數額較大,故在現金流出量上流出較多。該集團公司近三年每年的現金流入量均以3億元的額度增長,平均增長率達到22.52%,在此基礎上對該集團公司未來一年的現金流入量分析為2003年現金流量達到198875萬元。2004年現金流入量預測為243661萬元,作為3500萬元貸款的第一還款來源有保障。

7.1.4 信用評級和最高可授信額度分析

截止2003年4月29日,通過人行系統查詢,重慶啤酒(集團)有限公司對外借款總共75734萬元,無不良貸款記錄,對外擔保共計35815萬元。

根據工業企業評級標準,以及財務報表,信用評級為A級企業。

表7.8 信用評級表 Table7.8 Table Credit Rating 項 目 分值 標準值 實際值 得分 一、償債能力指標 32 1、資產負債率(%) 8 65 77.23 4 2、利息保障倍數 5 1.5 1.84 5 3、流動比率(%) 5 120 57.74 0 4、速動比率(%) 5 100 35.49 0 5、現金比率(%) 2 25 8.56 0 6、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萬元) 3 162321 3 7、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萬元) 4 13950 4 二、盈利能力指標 16 8、銷售凈利率(%) 6 6 0.12 0 9、資產凈利率(%) 6 4 2.60 4 10、凈資產收益率(%) 4 9 7.48 3 三、營運能力指標 10 11、應收帳款周轉次數 5 5 21.27 5 12、存貨周轉次數 5 5 1.66 0 四、信用狀況指標 20 13.貸款質量 10 無不良貸款 10 14.貸款付息情況 10 無欠息 10 五、發展能力及潛力指標 22 15.銷售收入增長率(%) 3 8 12.57 3 16、凈利潤增長率(%) 5 10 26.07 5 17.資本增值率(%) 4 5 20.5 4 18、凈資產(萬元) 4 58130 4 19、領導者素質及管理能力 3 一般 2 20、發展前景 3 一般 2 總分 68

最高可授信額度為:58130萬×0.8×4-75734萬= 186016萬

貸款風險度為:0.6×0.8=0.48

7.1.5 擔保措施

該筆貸款重慶鈺鑫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提供連帶責任保證。

①擔保單位基本情況

重慶鈺鑫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1997年3月20日(原名為重慶鈺鑫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于2002年10月8日更名)。公司前身為始建于1984年的原重慶金星啤酒廠,公司是以集啤酒、房地產、建筑、科技開發、塑料制品加工、商貿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元化經營的股份制企業。下屬子公司有重慶嘉威啤酒有限公司、重慶鈺臣建筑有限公司、重慶鈺力文化有限公司、重慶亞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其中所屬的子公司重慶嘉威啤酒有限公司同時又是重慶啤酒集團成員,主要產品為山城啤酒,借款主體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對嘉威啤酒有限公司參股占33%,重慶鈺鑫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控股77%。

截止2002年末,重慶鈺鑫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資產達27354萬元,負債總額15541萬元,資產負債率56.81%,流動比率87.95%,速動比率64.88%,共實現銷售收入9237萬元,實現凈利潤482萬元,經我部信用等級評定為A級。

②擔保單位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分析

重慶鈺鑫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近三年的財務分析:

表7.9 財務分析 Table7.9 Finance Analysis 年指標 2001年 2002年 2003年6月 總資產 25032 27354 33503 固定資產凈值 4658 6141 6002 在建工程 1256 1414 1725 資產負債率 52.39% 56.81% 64.23% 流動比率 1.22 0.87 0.98 速動比率 0.98 0.64 0.50 應收帳款周轉率 20.13 32.98 16.98 存貨周轉率 2.61 1.43 0.96 銷售利潤率 4.46% 5.21% 2.20%

從以上指標可以看出,重慶鈺鑫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近兩年來總資產增長較快,資產負債率一直保持一個較為合理的水平。由于公司主營業務是以啤酒、房地產為主,其結算方式以現款交易為主,故造成了該公司應收帳款較少,應收帳款周轉率較高。存貨周轉率也是由于其房地產項目的原因,造成存貨周轉率偏低。作為第二還款來源,該公司的利息保障倍數一直大于1,說明該公司具備一定的長期償債能力。

③未來一年現金流量分析

通過重慶鈺鑫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近兩年的現金流量表來看,該公司2001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為23806萬元,凈流量為880萬元,2002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為35535萬元,凈流量為-1328萬元,2003年1至6月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為23030萬元,凈流量為-5401萬元。從上述指標來看,該公司主營業務突出,每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逐年增加,全用于經營活動的營業支出較大,其中包括房地產項目的投入,造成了該公司凈流量逐年減少。從而也造成了該公司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性較強。該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每年是以1億元左右增長,2003年全年預測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為46060萬元,2004年全年預測將達到57000萬元,作為3500萬元貸款的第二還款來源有保障。

通過人民銀行信貸管理系統查詢,該公司無不良貸款、無欠息,具有較高的銀行信譽,對外擔保合計金額8000萬元,全部為該公司為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提供連帶責任保證。重慶鈺鑫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符合我行提供擔保企業的規定。

調查人認為,重慶鈺鑫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具備擔保能力。

7.1.6 貸款用途和還款來源分析

貸款用途:由于啤酒行業的特殊原因,其釀造啤酒的主要原材料為小麥,且小麥的成熟期為每年的五至六月份。本次重慶啤酒集團向我行申請的流動資金貸款用途為該集團在西北小麥主產區收購釀酒的生產用原材料小麥,用于全年庫存。

還款來源: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作為第一還款來源。2002年,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25394萬元,作為我行3500萬元貸款的第一還款來源有保障。

所以我部同意向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人民幣單項授信3500萬元,執行基準利率5.31%,期限一年。

7.1.7 案例客戶后期情況

貸款發放后,貸款企業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經營良好,在貸款到期日企業還本付息,是銀行的優良生息資產。

7.2 案例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事后控制

7.2.1 貸款的基本情況

借款人:重慶市金絡電子通訊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金絡電子)。該公司是一家經營電子機械、電子元件、通訊設備、計算機軟硬件開發的多元化經營公司,注冊資本3000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人徐兆吉,公司地址為重慶市九龍坡區科園一路59-13號,公司成立于1999年12月。

貸款金額:1.5億元

貸款利息:4.779%

質押品:1.5億元存單質押。質押率100%。

質押品所有權人:德恒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原重慶證券公司。

存單資金來源:是德恒證券自有資金作為此次貸款質押。

圖7.1 貸款關系 Fig7.1 Loan Relation 表7.10 貸款歷史情況 Table 7.10 Loan history 日期

信貸業務

金額

擔保方式

存單所有權人

2002年7月25日

發放貸款

17000萬

存單質押

德恒證券

2002年10月18日

提前還款

2000萬

2002年10月18日

貸款余額

15000萬

存單質押

德恒證券

2003年7月25日

貸款展期

15000萬

(3個月)

存單質押

德恒證券

2003年10月25日

貸款展期

15000萬

(9個月)

存單質押

德恒證券

展期貸款于2004年7月25日到期,擔保方式仍然是本行存單質押,存單開戶證實書和存單正本已經在我行進行代保管。

7.2.2 貸款風險事件的發生

我在2004年1月接受管理這筆貸款后,首先對貸款的用途和還款來源進行了解。

貸款用途為:購買大型電子機械設備,該設備的主要用途是生產汽車的節能裝置,機械設備款為1.7億元。該設備款于貸款后第二天全部通過電匯方式劃出,收款人是上海西域實業有限公司,收款銀行是本行的上海分行。在信貸檔案里,購貨發票以及電匯憑證的復印件齊全。

還款來源:汽車節能設備的銷售收入。

還款記錄:顯示良好,沒有發生拖欠本息的情況。

財務分析:從該公司的財務報表反映出,該公司經營業績不突出,銷售收入較低,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較少。初步判斷該公司第一還款來源缺乏保障。

從質押品看,該筆貸款屬于低風險業務,有本行的全額存單作質押。而且,德恒證券出具證明書,證明該存單的資金是德恒證券的自有資金即自有的資本金。

由于金額巨大,而且連續展期兩次,同時從企業的財務報表上可以得知,重慶金絡電子公司的現金流無法償還貸款。我們要求到公司進行貸后檢查,但被各種原因拒絕。盡管該筆貸款屬于低風險業務,但鑒于以下原因,

①產品銷售對借款人的經營產生不利影響,并可能影響借款人的償債能力;

②銷售利潤率、存貨周轉率持續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并出現逐漸變差的跡象;

③銀行信貸檔案不齊全,無近期的財務報表。

④貸款連續兩次展期,有逐步惡化的跡象。

我們將該筆貸款的五級分類從正常調整到關注。

2004年3月20日本應該是第一季度的結息日,但由于是星期六,所以提前到3月19日結息。3月19日在接到支付利息的通知后,重慶金絡電子沒有如約支付利息,第一次出現了欠息情況。隨后,我們和公司的財務主管聯系,金絡公司聲稱他們公司沒有義務支付利息,根據他們協議由重慶實業來支付利息。我們和重慶實業的財務主管聯系,結果手機不開機,辦公室沒有人。情況一直持續到22日,我們和重慶實業公司財務主管取得了聯系,對方解釋在結算方式上出現了技術上的錯誤,填寫支票錯誤,導致銀行退票。并向我們保證明天利息款到帳。23日公司仍然沒有支付利息,重慶實業財務主管已經聯系不上,同時我們得知重慶實業在本行另一個支行的貸款也發生了欠息情況。我們立即向風險管理部門報告了有關情況,決定3月24到重慶實業公司催收利息。到達重慶實業公司后,我們表達了如果公司不立即支付利息,銀行將強行扣收全額存款來歸還貸款。重慶實業只有從另一個關聯公司重慶新渝巨鷹公司的帳戶上劃款180萬元支付銀行貸款利息。

由于發生了上述情況,我們將該筆貸款重新進行了五級分類。鑒于以下原因:

①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出現明顯問題,完全依靠其正常經營收人已無法足額償還本息。

②借款人信用狀況有惡化跡象,在連續兩次展期后,出現了拖欠利息的情況。

③借款人的利息支付并不是由借款人自己支付,而是其關聯公司支付,借款人支付能力問題嚴重。

④借款人還款意愿十分弱,同時拒絕銀行的貸后檢查。

我們將該筆貸款從關注劃分到次級類。

7.2.3 問題貸款的回收

2004年5月,德隆系“三駕馬車”的加速下跌在市場上造成了恐慌氣氛,但凡與德隆沾邊的股票均被打入冷宮,一些與德隆無任何牽連的莊股也連連下挫。作為德隆集團的關聯公司德恒證券也被認為是問題企業。

為此,我們從存單最初的1.7億資金來源入手。結果,兩筆資金都是通過銀行本票劃到銀行,由于銀行本票是見票即付,所以無法得知對方劃款的單位和銀行。只有通過聯行往來查詢,得知是從兩家不同的銀行劃轉過來。根據《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管理辦法》第八條:證券公司在同一家存管銀行只能開立一個客戶交易結算資金專用存款賬戶,在主辦存管銀行只能開立一個自有資金專用存款賬戶;第六條:證券公司根據業務需要可在多家存管銀行存放客戶交易結算資金,但必須確定一家存管銀行為主辦存管銀行??梢源_認,證券公司的自有資金帳戶只有一個。從兩家不同銀行劃轉,說明至少有一家銀行的資金不是德恒證券的自有資金。那么資金的合法性受到質疑。

同時我們通過上海分行,進一步查明了信貸資金的去處。信貸資金全額從重慶金絡劃到上海西域實業有限公司,再劃到上海華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最后劃到了德隆國際戰略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德隆國際戰略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由37個自然人出資50000萬元設立,最主要的投資人為唐氏4兄弟,是德隆系的旗艦。

上海西域實業有限公司:注冊資本5000萬元,由新疆祥和實業有限公司和新疆華油集團等組成的有限公司(“新疆祥和”是德隆企業),曾是“新疆屯河”和“合金股份”的股東。

上海華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強是德隆國際37個股東之一。

以上可以表明信貸資金的用途出現了重大問題。

我們聯系德恒證券,得知公司負責人都不在重慶,全部在上海,公司對存單的問題,也沒有做出合理的解釋,但公司堅決不同意用存單的錢償還金絡公司的債務。

我們立刻向分行風險管理委員會匯報,經研究決定用銀行內部特種轉帳支票將存單的錢償還金絡債務。根據借款合同、質押合同的條款,重慶金絡公司違反了借款合同的相關條款,比如拒絕信貸人員的貸后檢查,不提供財務報表,挪用信貸資金等。所以銀行有權利收回問題貸款。當我們銀行的問題貸款及時回收后,德隆系相關公司的銀行帳戶先后被法院凍結,而其他銀行由于行動不夠及時,失去了最佳收回問題貸款的機會。

7.2.4 案例結論

從以上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①低風險信貸業務風險不低

一般來說,低風險信貸業務包括銀行承兌匯票貼現業務和以低風險擔保方式設定全額擔保的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信用證和保函。所謂低風險擔保方式是指本外幣存款足額質押,交存百分之百保證金,或用國家債券、國有商業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開立的備用信用證擔保等銀行票據質押,經確認有百分之百的保證金或承兌擔保。相對而言,低風險業務風險較低,而且通常能給銀行帶來貼現收入、固定的存款和利息收入,很受銀行的青睞,很多銀行設立了綠色通道,簡化程序,放松要求。但是,風險低不能認為沒有風險,必須加強監管。

以全額存單質押貸款和全額保證金開立銀行承兌匯票為例,80%以上都是所謂貸款客戶做回報,客戶得到100萬然后通過其他銀行的帳戶轉帳,轉回本銀行作為定期存款,再采用全額存單質押貸款貸給客戶。實際上,在客戶的資產負債表里。

短期借款:200萬元,包括第一次正常貸款100萬元和全額存單質押貸款100萬元。

銀行存款(定期):100萬元

客戶承擔了貸款200萬元的財務費用。而只使用了100萬元的資金。增加了企業財務負擔,所以應該盡量減少這種低風險業務,它會加大整個銀行的系統風險。

在案例中的存單資金來源,實際上是證券公司客戶的保證金。所以在低風險業務中,應該注意:第一、資金來源應符合信貸管理、銀行監管、賬戶管理以及其他法律法規規定,應屬于企業正常的銷售回籠資金、周轉資金或自有資金等,而非信貸資金直接或變相轉存。第二、在辦理質押手續時應堅持合規合法。以存單出質的,經辦信貸經營部門必須取得存單簽發銀行的核押證明,證明存單真實有效并予以凍結,否則不得接受質押。第三、信貸資金用途,特別是以第三方出質擔保的,須嚴格按照合同約定的借款用途使用。第四、密切關注企業可能涉嫌的法律糾紛案件和企業重大事項的變化。

②貸款用途必須明確

在本案例中,重慶金絡公司與上海西域公司事先約定,簽訂假的購銷合同,待重慶金絡公司成功從銀行貸款后,重慶金絡公司通過銀行支付給上海西域公司所謂的購貨款(商業票據),實際上兩公司之間根本沒有任何購銷活動。重慶金絡公司實際上充當了殼資源,將得到一部分貸款資金作為報酬。

在形形的騙貸行為依舊存在的時候,銀行必須嚴格監控信貸資金,使信貸資金符合貸款用途,降低風險。同時銀行盡量深入的了解各個行業的特點,每年或在更短的周期內對各個行業做出分析,羅列出一些指標作為評價標準。在調查乃至審貸的過程中,根據這些指標來判斷企業的質地是否優良,判斷貸款的風險大小,最終做出決策。

③信貸文件必須收集齊全

信貸文件有以下作用,第一、有效預警信貸風險。健全的信貸檔案能提供早期預警信息,有效預防信貸風險。一是科學規范的放款資料,可掌握業務到期、逾期情況,確保及時采取措施,防范信貸風險的發生。二是健全的信貸管理資料,可對企業經營業務量、資金運營狀況、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等進行分析與預測,降低信貸風險概率。三是準確的企業經營資料,可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況、市場行情,從而及時掌握、發現信貸資金運行中潛在風險。第二、提供法律依據。建立健全信貸檔案,可以為信貸管理提供具體、翔實的法律依據,有效防范信貸風險。有利于保證訴訟時效。對到期貸款及時通知,對不良貸款及時催收,并收回回執,有利于保證訴訟時效。同時也是依法收貸依據。假設在案例中,缺失了借款合同和質押合同,銀行就沒有理由強制收回貸款,后果不堪設想。

8 結 論

本文主要通過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成因分析,結合自己工作實踐,根據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發生的三個流程:貸前調查、貸時審查和貸后管理;提出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流程管理??梢缘贸鲆粋€信貸流程管理的示意圖。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偏高一直是困擾我國銀行業發展的絆腳石,從原因上講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主要從操作流程入手,細細把握每一個環節,結合平時的工作經驗和實際操作,從貸款的申請到發放再到收回,在每一環節上設置評判標準,凡是達不到評判標準就中止貸款程序或采取措施。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最后,采用了我在工作中遇到比較典型的兩個案例作為輔證和檢驗。

信貸風險是伴隨銀行產生而產生的,是銀行業的天然產物,是客觀存在和不可避免的。信貸流程管理就好比一個凈化器,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一層一層的對企業進行篩選,優選朝陽行業,從中選擇出發展前景良好的企業,作為潛在貸款客戶。再進行自身優化,優化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體系,提高銀行的工作效率和決策的有效性。最后對存量貸款進行實時監控,及時發現問題貸款和回收不良貸款。我們相信通過對三個信貸流程進行從始到終的風險控制,建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流程化管理;最終達到預防、規避、轉移、化解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從而減少不良貸款引起的損失,增強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能力。參考文獻

[1] 陳建梁. 銀行業風險評估理論模型與實證.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2

[2] 戴國強. 商業銀行經營學.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 楊力.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上海.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8

[4] 陳士俊, 王樹恩, 季子林. 科學技術論與方法論綱要. 天津. 天津大學出版社. 1994

[5] 李玉周. 現金流量表閱讀與分析. 成都.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0

[6] 李志輝. 現代信用風險量化度量與管理研究.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2

[7] 貸款風險分類原理與實務編寫組. 貸款風險分類原理與實務.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1998

[8] 華夏銀行重慶分行. 信貸基礎管理手冊(內部資料). 2000

[9] 華夏銀行風險管理部. 資產保全業務手冊(內部資料). 2002

[10] 華夏銀行人事教育部. 信貸管理(內部資料). 2000

[11] 蔣超良. 中國的銀行業.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2

[12] 王偉東. 經濟全球化中的金融風險管理. 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9

[13] 羅銳韌. 管理控制與管理經濟學. 北京. 紅旗出版社. 1997

[14] 王樹恩. 科學技術論與科技創新方法論.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1

[15] 李建華. 現代系統科學與管理. 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杜. 1996

[16] 吳以雯. 商業銀行信息系統. 上海.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6

[17] 楊凱生. 銀行風險防范與危機化解國際比較研究.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0

[18] 張隆高. 管理經濟學.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19] 趙其宏.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北京. 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1

[20] 王一林. 轉軌時期中國商業銀行風險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

[21] 許挽生. 財務報告閱讀分析技巧. 上海. 上海交大出版社. 2001

[22] 吳晶妹. 資信評估. 北京. 中國審計出版社. 2000

[23] 洪虹. 中國金融前沿課題研究.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2

[24] 奚建華. 商業銀行黃金業務.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2

[25] 王迅. 金融熱點問題研究.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2

[26] 江芹. 發展和完善國有商業銀行的內部信用評級系統. 財經研究. 2002.3

[27] 連育青. 信貸經營的潛在風險及其防范對策. 現代商業銀行導刊. 2003.10

[28] 韓智慧, 武劍. 論行業信貸風險預警體系的構建與管理. 現代商業銀行導刊. 2000.7

[29] 董峰. 建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預警系統的優勢和體系探討. 中國金融電腦. 2002.5

[30] 石漢祥. 論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 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1

[31] 劉偉. 曹書軍. 股份制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成因分析. 商業研究. 2003.6

[32] 汪偉建, 黃小龍. 商業銀行加強信貸風險管理的對策研究. 海南金融. 2003.5

[33] 呂相軍, 孟洪濤. 商業銀行問題貸款的前期識別與監測. 金融風險管理(濟南金融). 2001.6

[34] 李新顏, 殷樹榮. 問題貸款管理—一條降低不良貸款的途徑. 西南金融. 2002.3

[35] 郝新潮. 管理控制模式問題探討. 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0.3

[36] 施維明.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成因分析及其對策.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2

[37] 咸寧市分行課題組. 當前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薄弱環節及改進對策. 湖北農村金融研究. 2003.3

[38] 建設銀行總行風險預警項目組. 論商業銀行風險預警. 現代商業銀行導刊. 2003.7

[39] 陳元. 建立信用評級指標體系的幾個理論問題. 財經問題研究. 2000.8

[40] 沈俊英. 銀行信貸業務中的貸款條件評審工作述評. 中國投資. 2000.2

[41] mercial Bank FinancialManagement.1993

[42] Peter H. Iindert,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Eighth Edition,Richard D.Irwin,Inc.1986.

[43] Uibrich, Holley H, International Trade andfinanc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1983.

[44] Eugene F Brigham, Louis C Gapenski, Intermediate Financial Management. Fifth Edition. Orlando: The Dryden Press, 1996

[45] Stephen A Ross, Randolph W Westerfield, Bradford D Jordan. 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 Third Edition. Chicago: Irwin,Inc.,1995

[46] George W Gallinger, Jerry B Poe. Essentials of Financ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1995

[47] Wilfred J. Ethier, Moder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W.W.Norton&Company.

[48]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ER) 1980.9

[49] Grossman G. and 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The MIT Press, 1991.

[50] Maurizio Pmpella, Framework for Credit Risk Management[J].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Malvern;Mar 2003

[51] Beverly J. Hirtle,Using credit risk models for regulatory capital:issues and options[J]. FRBNY Economic Policy Review. March 2001

[52] Brian J. Ransom Using Models in Managing:Credit-Risk Portfolios[J]. ommercial lending reviewe, Fall 2001

[53] Alec Kercheval;Lisa Goldberg;Ludovic Breger;Modeling credit risk[J].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New York, Winter 2003

[54] Harald Benink,The road towards Basel 3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Regulation; London; Dec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