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通氣原理范文
時間:2023-09-19 16:50: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機械通氣原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多元化護理;穴位貼敷療法;無創機械通氣;幽閉恐懼癥狀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呼吸內科首次使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70例, 男38例, 女32例。排除診斷明確的嚴重心、肝、腎疾患, 腦梗、腦出血等重大顱腦疾患, 精神疾病史患者及惡性腫瘤患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不作為排除條件。將7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 觀察組35例, 年齡平均70.63歲;對照組35例, 年齡平均70.57歲。兩組間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長短、有無合并癥,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方法。患者由于病情需要使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 由護士準備呼吸機, 向患者及家屬交代無創機械通氣的目的, 使用方法, 配合事項, 取得理解后為患者佩戴面罩頭帶, 連接呼吸機管道, 根據患者情況調節呼吸機參數。在患者治療過程中隨時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 配合情況。
觀察組:采用多元化護理結合穴位貼敷療法。
1. 2. 1 多元化護理包括
1. 2. 1. 1 “一對一”責任制護理, 與患者建立互知互信的關系, 給予家人式陪伴, 親情式服務, 可有效地減輕患者由于陌生的環境及治療方法, 所造成的恐懼、焦慮情緒, 增強其安全感。
1. 2. 1. 2 戴機示范、講解 使患者通過視頻了解無創機械通氣使用的全過程, 包括面罩的佩戴, 頭帶的固定及如何有規律的放松呼吸以配合治療, 用最直觀的方式使患者了解治療方法。
1. 2. 1. 3 指導患者手語訓練 使用面罩無法進行語言溝通時使用手語表達需要, 患者就不會有與世隔絕的感覺, 避免了產生恐懼反應的條件刺激。無創機械通氣治療2~3次/d, 安排上午、下午及睡前, 2~3 h/次。責任護士守護在旁, 隨時根據患者情況調節呼吸機參數, 以減輕壓力變化帶來的不適, 最大限度地避免幽閉恐懼癥狀的促發因素。
1. 2. 1. 4 夯實基礎護理 保持面部舒適, 可使用減壓貼貼于面部, 避免面罩壓傷。滿足患者身體舒適度的要求。
1. 2. 1. 5 為患者效能 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鼓勵其積極配合治療。
1. 2. 2 穴位貼敷療法 選取一定的穴位貼敷某些藥物, 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一種穴藥結合的外治方法, 依據是祖國醫學的經絡學說, 就其施治部位和治療原理來講, 屬于針灸學的范疇。涌泉穴, 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 乃是腎經的首穴。吳茱萸及其變種的接近成熟的果實為常用中藥, 其性熱味苦寒, 有散熱止痛, 安神定志之功。將吳茱萸研成粉與醋調成糊, 敷于雙側足底涌泉穴, 用透明敷料固定, 每日更換一次。此法可以引火下行, 鎮靜安神、緩解焦慮。使用透明敷料可防止藥糊干燥, 還可便于觀察敷藥部位的皮膚情況, 及早發現過敏等不良反應。
1. 3 觀察內容 患者在初次接受通氣治療時往往由于對呼吸機作用不了解, 以及由于呼吸機供氣時的正壓作用使患者產生幽閉恐懼癥(緊張恐懼的心理), 使患者不能主動配合產生人機拮抗[1]。采用自制患者幽閉恐懼癥狀評估表及患者病情監測表對首次使用無創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評估, 比較使用多元化護理結合穴位貼敷療法后, 患者幽閉恐懼癥狀發生率的變化, 配合治療的情況, 及PaCO2下降20%所用的時間。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多數年齡大, 病程長, 其氣道狹窄, 肺順應性降低等器質性和功能上的改變大多不可逆轉, 以致部分患者在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后PaCO2仍無法恢復到正常水平, 鑒于此種情況, 以PaCO2下降20%為病情監測指標。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幽閉恐懼癥狀發生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 配合治療的比例較對照組明顯升高, PaCO2下降20%所用的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即治療效果較對照組明顯提高, 二者比較, P
3 討論
3. 1 無創機械通氣是呼吸內科用于COPD及呼吸衰竭的早期治療的主要方法, 可達到一定水平的氣體交換和改善氧合的目的, 且無需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 可避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 減少患者身體和心理造成的痛苦和創傷[2]。患者在接受無創機械通氣治療時, 由于需要使用鼻(面)罩, 不能說話, 不能活動, 就像處于一個狹小的密閉空間, 與世隔絕, 是患者產生恐懼反應的條件刺激, 其治療過程中壓力變化帶來的不適更是促發因素。尤其是首次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 由于幽閉恐懼癥狀的影響可導致機械通氣與自主呼吸不同步, 自主呼吸增強, 耗氧量增加, 機體缺氧加重, 導致患者喘憋, 甚至拒絕治療[3]。多元化護理是多方位地擴大服務領域, 為患者提供全面的, 系統的, 整體的責任制護理活動, 強化健康教育, 提升護理質量, 本次研究表明多元化護理用于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 2 穴位貼敷療法簡單易行, 安全而無副作用, 且治療各科疾病確有良好的效果, 故臨床應用較廣[4]。吳茱萸熱性, 有小毒, 入足少陰腎經和手厥陰心包經, 具有安神定志之功。涌泉穴是人置最低的穴位, 可引氣血下行, 功擅主降, 是升降要穴, 刺激涌泉穴可寧心安神[5]。醋調吳茱萸貼敷涌泉穴輔助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可引火下行, 鎮靜安神, 緩解焦慮。
4 結論
雷海潮說過“傳統的護理模式使每個護士對患者的照顧是片段式的, 并且偏重治療, 忽視了對患者的整體照顧, 而優質護理服務則是為患者提供了全面、全程、無縫隙的整體護理, 提升護理服務質量”。隨著現代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轉變, 護理模式也從以前的單純醫學護理操作向多元化護理及中西醫結合護理轉變。本次研究表明采用多元化護理結合穴位貼敷療法, 可明顯降低首次使用無創機械通氣患者幽閉恐懼癥狀的發生率, 提高對治療的配合程度及治療效果, 使得患者能夠順利接受并進行無創機械通氣治療, 也有利于優質護理服務的推進, 故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彩芳, 殷興艷. 呼吸內科ICU呼吸機幽閉癥心理護理體會. 中國美容醫學, 2011, 20(1):91.
[2] 陳秀桃. 心理干預對無創通氣患者的影響.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08, 29(1):97.
[3] 王曙紅, 蔣冬梅. 機械通氣舒適研究進展. 護理學雜志, 2006, 21(13):77.
篇2
1 濟南市科技特派員工作現狀
早在2010年,濟南市就根據國家科技部等八部門《關于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的意見》(國科發農[2009]242號)啟動了科技特派員工作,濟南市科技局、濟南市財政局還聯合下發了《關于在全市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通知》(濟科發[2010]8號文)。同時,為加強和規范科技特派員工作,增強縣(市)區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的實效,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深入基層、服務群眾”的作用,濟南市科技局還制定了《濟南市科技特派員工作管理辦法(暫行)》,規定了科技特派員的選派、領導、管理和考核等一系列內容。
據了解,科技特派員工作開展以來,我市市、縣兩級累計安排特派員財政專項資金700余萬元,帶動社會投資2億多元。其中濟南市認定的市中老家農場、槐蔭黃河灣公園、長清偉農莊園、平陰禾寶中藥材等18個特派員示范基地投資已超過1億元,通過特派員的創業和服務吸引了大量人才和技術聚集于此。在科技特派員的服務領域不斷延伸的同時,使農業實用技術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普及,使當地農民實現了新的增收。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我市目前所指的科技特派員實際上是農業科技特派員,其工作目標是“實施一個項目、熟化一項技術、創建一個基地、致富一方農民”,而關于企業科技特派員則還未涉及。
我市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為促進我市企業創新和產業發展,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我們建議應盡快組織實施濟南市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
2 實施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的意義
實施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有三大重要意義:第一,通過引導駐濟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架起高校、科研院所優勢創新資源與濟南市企業、產業、區域合作的橋梁,切實解決企業各類技術問題;第二,理順人才培養理念。通過把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工作與生產實際相結合,不僅創新了學科建設思路,提升了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而且明確了科研院所對科技人員的培養目標;第三,進一步深化了產學研合作,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
3 企業科技特派員的主要工作任務
3.1 摸清企業技術需求,協助制定企業技術發展戰略
根據技術和行業發展的趨勢,特派員在充分摸清企業技術需求基礎上,收集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信息以及國內外市場動態信息,掌握相關技術領域的發展態勢和資源布局,分析和研究需要攻克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問題,協助企業制定技術發展戰略。
3.2 協助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充分發揮特派員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根據企業技術需求和技術發展戰略,面向國內外尋找優勢科技資源,努力促成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效對接和結合,建立產學研合作的長效機制。
3.3 參與企業研發,解決企業生產和新產品研發中的技術問題,提升企業產品競爭力
充分利用派出單位的科研、教育、人才等優勢條件,積極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工作。充分分析企業的技術需求,研究產業重大共性技術問題,整合產業和科技優勢資源,組建產學研創新聯盟,開展聯合攻關。
3.4 促成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創新平臺,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幫助企業建設研發機構,促成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檢測服務中心、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等研發平臺和產業化基地,爭取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或聯合建設國家級或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不斷提升企業的技術研發水平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能力。
3.5 優化企業研發團隊,聯合培養人才
通過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聯合研發平臺、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學生實習實訓基地,以及推動企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設立獎教金等形式,共建人才培養基地,為企業培養和引進高層次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時為高校和科研院所培養有生產一線工作經驗的優秀中青年教師和科技人員。
3.6 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發揮典型示范效應
推動企業完善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知識、技術管理制度,把企業培育成引領產業技術創新的高科技企業。發揮特派員所駐企業的典型示范效應,加快提升產學研結合的層次和水平,帶動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產學研合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產品競爭力,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4 實施濟南市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的對策建議
4.1 盡快制定濟南市企業科技特派員管理辦法
根據科技部、教育部、國資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協等國家七部門聯合的《關于動員廣大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意見》(國科發政〔2009〕131號),盡快制定出臺符合濟南市實際的企業科技特派員管理辦法。
4.2 成立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指導小組
由市委組織部、科技局、教育局、財政局等相關部門共同組成“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指導小組”,負責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的指導和協調。
4.3 理順工作機制,確保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順利實施
首先,各級科技部門應主動關心特派員的工作和生活,督促駐點企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通過本級科技計劃優先支持特派員及其駐點企業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其次,派出單位要認真選派合適人員擔任特派員,為特派員完成派駐任務積極創造條件。要制訂相應的激勵措施,確保派出的特派員原職務、工資、福利、待遇、崗位不變,工資、職務晉升和崗位變動享有與原單位在職人員同等待遇。第三,駐點企業應積極創造特派員開展工作的便利條件,認真履行協議的承諾,把特派員及其團隊作為企業創新資源,加快建立產學研合作的長效機制。
篇3
【關鍵詞】 呼吸衰竭;機械通氣;吸入性肺炎;護理
機械通氣是治療重癥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機械通氣時吸入性肺炎的防治是臨床上較常見的難題之一[1]。通過回顧性分析老年呼吸衰竭患者行機械通氣時發生吸入性肺炎的原因,實施針對性的護理,預防吸入性肺炎,獲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住院的重癥呼吸衰竭患者49例(對照組),年齡65~78歲,平均72.6歲。氣管切開15例;氣管插管34例,其中經鼻插管33例,經口插管1例。機械通氣時間7~59 d。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住院的重癥呼吸衰竭患者45例(觀察組),年齡69~81歲,平均76.7歲。氣管切開14例;氣管插管31例,其中經鼻插管29例,經口插管2例。機械通氣時間5~67。兩組均留置胃管給予鼻飼飲食,兩組患者年齡、人工氣道方式、應用機械通氣時間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對照組發生吸入性肺炎的原因,針對不同原因改進護理措施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護理。
1.2.1 使用呼吸機時應掌握好吸痰時機和吸痰要點根據患者氧飽和度的變化、肺部聽診情況及進餐時間等給予適時吸痰。一般于餐前15 min徹底吸痰,吸引負壓不易過大,時間不宜過長,吸痰中操作應準確迅速,一般不超過2~8 s/次[2]。吸痰時,吸痰管深度不要超過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內套管末端1 cm[3]。在進餐中及餐后30 min內盡量避免深吸痰,防止劇烈咳嗽致胃內容物反流發生誤吸。
1.2.2 加強氣囊管理及氣囊上分泌物的引流 經鼻腔置入氣囊上部1根引流管,每30~60 min抽吸1次引流液,在松氣囊前徹底抽吸,氣囊內壓保持25~30 cm H2O(1 cm H2O=0.098 kPa)。
1.2.3 改進鼻飼飲食護理措施 鼻飼最主要的并發癥是食物反流,誤吸導致吸入性肺炎,但通過調整鼻飼的使其保持于低半臥位,降低鼻飼速度和每次鼻飼的容量即可防止并發癥的發生[4]。國外研究對一組機械通氣的鼻飼患者觀察發現,平臥位患者肺炎發生率34%,比半臥位患者高出8%,而且和平臥位的時間有關,即平臥的時間越長,誤吸的發生率越高[4]。
1.2.4 鼻飼管的護理 保持鼻飼管固定良好,防止脫出,測量外露部分長度,2次/d,每次餐前回抽胃液,以確保鼻飼管在胃內。更換鼻飼管時用止血鉗夾住胃管外端,防止管內殘留胃液流入氣道導致誤吸。
1.2.5 改善胃腸功能 餐后1 h按摩腹部,3次/d,10~15 min/次,促進胃腸蠕動,減輕腹脹。并協助患者被動運動,如上肢伸展、環保、握拳,下肢抬腿、屈膝、蹬足跟運動等。混合奶宜低脂,適當應用助消化藥及胃動力藥物。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比較兩組患者吸入性肺炎發生率,(P
2 結果
對照組發生吸入性肺炎27例,占55.1%;觀察組發生12例,占26.7%,兩組比較,χ2=7.81,(P
3 討論
3.1 老年患者機械通氣時易發生吸入性肺炎 表1顯示,對照組吸入性肺炎發生率為55.1%,顯著高于一般年齡機械通氣的患者,是因為老年患者病情重,機體抵抗力低,氣管插管時間較長,加之聲門失去生理性關閉功能而易導致異物大量和反復吸入引起吸入性肺炎。因此,即使改進了護理措施,吸入性肺炎發生率仍有26.6%(觀察組),較一般年齡機械通氣患者吸入性肺炎發生率為高。故筆者認為,對于老年人氣管插管時間過長或存在反復誤吸者宜行氣管切開。
3.2 重視隱匿性吸入 隱匿性吸入亦是機械通氣患者發生吸入性肺炎的一個重要原因,常由于咽喉部或聲門下、氣管套管及氣管導管氣囊上部的分泌物,以及通氣機回路中污染的冷凝液的微量吸入所致。因此,除做好上述主要誘因的防范護理外,還應及時傾倒集水瓶冷凝液,每周更換1次通氣管路,以減少肺吸入,減輕肺損傷。
3.3 改進護理措施可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本組患者發生吸入性肺炎主要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胃內容物及上氣道分泌物反流或誤吸所致。其主要誘因為吸痰不當、氣囊管理不當、劇烈咳嗽、胃腸功能失調、鼻飼方式不當等。針對吸入性肺炎發生的誘因,改進護理措施,通過精心護理,觀察組患者吸入性肺炎發生率較對照組明顯減少(P
參考文獻
1 王立萬,張進川,解鄭良.機械通氣并發吸入性肺炎.軍醫進修學院學報,1999,20(2):148.
2 李文濤,孫麗娟,劉晶.使用呼吸機時氣道濕化方法的探討.護理學雜志,2001,16(10):584-585.
3 Pate MF//Gitical Care Nurse,2002,22(2):130-131.
篇4
[摘要]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具有獨特的規律性,需要政府、企業和高職院校等組織的共同參與。文章從利益相關者的視角出發,在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認為高職院校應遵循利益共享、責任共擔、優勢互補的原則,建立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外部保障機制,健全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內部管理機制,為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和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有益的探索。
[
關鍵詞 ]高職院校政校企協同 人才培養機制
[作者簡介]韓春燕(1987-),男,河南南陽人,重慶財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學。(重慶40216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4年重慶財經職業學院科研項目“高職院校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質量保證機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14ky04)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9-0010-03
健全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技術結構的不斷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產業需求的矛盾日漸凸顯,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本研究從利益相關者的理論視角出發,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機制重新進行審視和思考。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對組織目標的實現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高職院校、政府和企業是高職教育的重要利益相關者,他們之間需要建立協同聯動、責任共擔的人才培養機制,解決高職人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薄弱等問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產業結構調整對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高職院校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具有獨特的規律性,不僅要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而且要進行專業實踐的訓練,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實現學校人才的培養與社會產業需求的完美對接,從而達到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目的。因此,實踐性是高職教育區別于其他類型教育的重要特性。然而,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卻存在著十分矛盾而尷尬的局面。一方面,社會上許多行業企業抱怨招聘不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比較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畢業生所掌握的技能與用人單位的真實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
從教育規律和個人成長的規律來講,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高職院校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十分困難的。理論知識的教學目標在學校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順利實現,而實踐技能這一教學目標僅僅依靠學校的課堂教學和校內實訓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借助政府和行業企業的資源和力量,將實踐訓練深入到行業企業中去,深入到真實的工作情景中去。因此,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既是實現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二、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責權不明
政府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利益相關者。然而,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政府與高職院校之間存在責權不明甚至是缺位的現象。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以省級政府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下,地方各級政府在高職人才培養中的責任和義務模糊與缺失。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主要為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地方政府的責權缺失使得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失去了重要的保障。
(二)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校企之間的密切合作才能實現。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行業企業對高職人才的職業技能要求不斷提高,校企合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合作的形式也更加豐富和多樣化。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職教育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未形成完善的合作機制,沒有達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數量較少、規模較小,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當前的校企合作大多處于淺層次的合作階段,合作的形式和內容都比較單一,合作程度比較低,成效甚微。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踐時多從事非常具體的機械性、事務性勞動,使得實踐過程流于形式。
(三)協同培養機制薄弱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單靠高職院校來實現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不現實的。要利用有利的社會資源并充分發動政府、高校和企業等利益相關者協同聯動,才能有效促成這一目標的實現。然而,在目前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機制中,政府、以企業為主體的用人單位以及其他的社會組織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承擔應盡的責任。他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缺失,造成高職教育中社會資源的缺失,從而導致高職畢業生與社會產業需求的脫節,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從國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看,建立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責任共擔”的機制是解決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問題的重要途徑。
三、高職院校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
(一)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構建的理論基礎
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的工作人員首次提出了“利益相關者”( Stakeholder)這一概念,很快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利益相關者理論是針對企業治理而提出的,最初在企業戰略和公司治理等范疇中得到廣泛的研究和應用。隨著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利益相關者影響”“利益相關者參與”“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研究領域也很快滲透到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等多學科領域,受到學者們的普遍關注和運用。
對于利益相關者的概念長期以來沒有統一的界定,直到1984年,弗里曼(Freeman)在他的經典著作《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中將利益相關者定義為:“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上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能夠被組織實現目標的過程影響的人。”弗里曼關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觀點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可,成為后期利益相關者研究的一個標準范式。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高等教育面臨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嚴峻挑戰。高等教育要想進行徹底的變革和創新,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必須走出“象牙塔”,融入社會發展的浪潮中。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需要包括學校在內的政府、企業、家庭以及社會各種組織的積極參與。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亨利·羅索夫斯基首次將利益相關者理論應用于高等教育領域,他出版的《The Uni-versity-An owner´s Manual》-書提出大學“擁有者”這一重要概念,將大學作為一個利益相關者組織進行研究。他指出,這種“擁有”不是經濟利益上的“擁有”,而是社會利益上的“擁有”。利益相關者運用獨特的理論視角和方法對高等教育進行審視和研究,為我們解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二)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構建的原則
1.利益共享原則。利益共享是相關利益主體在合理差異和互惠互利基礎上形成的對共同利益的公平享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利益相關者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的重要保障機制。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政府、企業、高職院校作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制下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只有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堅持利益共享的原則,才能使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得到有效的保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市場競爭,高職院校逐漸面向社會自主辦學,企業與高職院校的合作也由不計利益成本向互惠互利轉變。沒有利益的校企合作是沒有生命的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成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原則。
2.責任共擔原則。責任共擔原則是高職院校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重要原則,也是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一種風險機制。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同利益相關者應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承擔一份責任。政府、企業和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承擔各自的責任,盡到自己的義務。由于政府、企業和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和獲得的收益有所不同,他們所承擔的責任也各不相同。但是,責任共擔原則作為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的重要原則,在維護和保障高職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3.優勢互補原則。優勢互補使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的建立成為可能。政府、企業、高職院校在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各自的優勢并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政府和企業是高職人才的需求者,同時也是眾多社會資源的擁有者。相對于企業來講,政府擁有更多資源的分配和協調能力;相對于政府來講,企業又是高職學生職業技能訓練和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場所。政府和企業的這些資源和優勢是高技能應用人才培養過程中所必需的,也是高職院校所缺乏的。高職院校在專業知識和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方面是政府和企業所遠遠不能達到的。因此,優勢互補是高職院校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
(三)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構建的內容
1.建立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外部保障機制。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僅靠高職院校自身的力量很難實現。因此,建立健全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法律保障體系和資源協調機制,是構建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的重要保障。
第一,完善“責任共擔”的法律保障機制。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是促進和保障不同利益相關者共擔人才培養責任的首要條件。在世界職業教育史上,德國的職業教育模式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鑒,尤其是在職業教育法律制度體系建設方面。為了使職業教育體系適應市場、依法發展,德國對職業教育的各個方面均有詳盡的法律規定,無論企業還是學校,都有法律保障。企業主要依據《職業教育法》及《培訓規章》,學校則依據教育法。規范德國職業教育的基本法律有聯邦職業教育法、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和手工業條例。此外,還有青年勞動保護法、企業基本法、實訓教師資格條例以及各州的職業教育法和學校法等。我國高職院校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也需要完善的法律體系作為保障,尤其是要將企業和行業等相關利益者納入高職人才培養的法律體系中,保障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各項權利和義務,從而建立長期穩定的多方協同人才培養機制。
第二,建立“優勢互補”的資源協調機制。高職人才培養需要社會多方資源的協調和整合,健全完善的人才培養資源協調機制。在社會資源的整合和協調機制中,政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德國聯邦政府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負責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和職業教育的統籌發展。尤其是對雙元制中企業和學校雙主體的管理、運行、監控、權利、義務等,都做出了非常明確的規定。學校類型的設置、專業的布局都是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對社會資源的整合協調。在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中,政府發揮著主導作用,是社會各種資源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整合者和協調者,從而保證不同社會資源能夠為高職人才培養服務。
2.健全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內部管理機制。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涉及政校企多方,因此需要健全內部管理機制,從而實現“利益共享”“協同共管”。
第一,完善“利益共享”的內在驅動機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高職院校逐漸走向社會辦學和多元化辦學的今天,高職人才培養需要社會多方的參與和協同合作,而企業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也要求他們與高職院校合作。這種內在需求的驅動機制為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良性合作運轉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是他們之間長期穩定合作的根本保障。因此,在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企業和高職院校各利益相關主體要充分尊重對方的內在需求,盡可能為滿足對方的利益需求做出自己的貢獻,從而獲得對方的支持并維持長久穩定的合作。在“利益共享”的內在驅動機制構建方面,高職院校要不斷為企業提供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智力支持,幫助企業解決研發、生產、管理和經營等諸多方面的難題,并通過各種形式的合作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校企合作,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供實習、實踐、就業的崗位,還可以與高職院校聯合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幫助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而政府正是這種內在驅動機制建立的協調者、保障者以及組織實施者。
第二,建立“協同共管”的管理運行機制。政府、高職院校、企業是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只有建立政校企“協同共管”的管理運行機制,才能保證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不同的利益相關主體對組織的影響程度和影響面有所不同,因此他們對人才培養過程的管理側重也有所不同。在政校企協同人才培養過程中,政府以其特有的職能和資源優勢進行統籌協調,通過相關制度和法律的制定明確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發揮主導作用;高職院校承擔人才培養的基本職能,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在人才培養中發揮主體作用;企業是高職人才的接收者,并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開始主動參與到人才培養中來,成為高職人才培養的又一主體。政府、高職院校、企業從不同的角度參與高職人才培養過程,建立“協同共管”的高職人才培養管理運行機制,確保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
[
參考文獻]
[1]楊瑞龍,周業安.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2]洪芳,德國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3(3).
[3]張兄武.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責任共擔”機制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篇5
【關鍵詞】 有創機械通氣;無創機械通氣;重癥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各種心臟病發展到終末階段而導致的一系列心功能不全的臨床綜合征[1]。對于心力衰竭的治療, 通常采用藥物治療的方式控制患者的臨床癥狀, 但效果卻差強人意。無創正壓通氣是目前最常用的無創通氣技術, 通過口/鼻面罩進行正壓通氣。隨著醫學的發展, 有學者提出有創機械通氣可改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癥狀[2], 但對于有創機械通氣治療重癥心力衰竭的研究卻相對較少。故為了探討有創機械通氣治療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療效, 作者對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ICU進行治療的62例重癥心力衰竭患者進行了研究, 現將經驗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將62例患者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31例。觀察組中男19例, 女12例, 平均年齡(63.54±2.57)歲;心功能Ⅲ級的患者13例, 心功能Ⅵ級的患者18例。對照組男18例, 女13例, 平均年齡(63.43±2.57)歲;心功能Ⅲ級的患者14例, 心功能Ⅵ級的患者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常規給予速尿、西地蘭、硝酸甘油、多巴酚丁胺等藥物進行治療, 同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糾正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等對癥支持治療。
1. 2. 1 對照組患者給予無創正壓通氣方法治療, 采用面罩連接呼吸機。通氣模式為雙水平正壓通氣模式, 然后根據患者耐受情況以2 cm H2O/次(1 cm H2O=0.098 kPa)的水平逐漸遞增, 至患者的呼吸狀況明顯好轉調整呼吸機參數, 使潮氣量Vt≥7 ml/kg, 氣道峰壓≤30 cm H2O , 在保證SpO2≥90%的前提下呼吸機給氧濃度的調節盡量<60%[3]。
1. 2. 2 觀察組應用有創機械通氣治療, 具體方法如下:通過口進行氣管插管, 建立人工氣道, 然后調整通氣模式, 一般首先選擇A-C模式, 待患者的氧合改善、循環穩定后可將模式改為SIMV+PSV模式。同時調整通氣參數, 呼吸頻率一般為12~20次/min, 潮氣量6~10 ml/kg, 呼氣末正壓4~5 cm H2O, 吸氧濃度30%~60%, 壓力支持水平10~18 cm H2O。待患者神志恢復, 自主呼吸平穩, 血液動力學穩定后可撤機觀察2 h~1 d, 患者在撤機后如呼吸平穩, 無缺氧等不良癥狀, 可將氣管導管拔出。
1. 3 療效評定標準[4] ①顯效:干預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 心率、呼吸困難明顯改善, 動脈血氣分析及平均動脈壓等指標也明顯好轉。②有效:患者生命體征、心率、呼吸頻率有所改善, 動脈血氣分析及平均動脈壓等指標也有所改善。③無效:患者生命體征、心率、呼吸頻率及動脈血氣分析等無改善。④死亡: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 臨床死亡。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2. 2 兩組干預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檢測比較, 見表2。
3 討論
隨著醫學的發展, 人們對重癥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有了更深入的認識[5], 通過研究顯示, 低氧血癥是重癥心力衰竭呼吸功能不全的關鍵環節, 而導致重癥心力衰竭最主要的病理改變是肺水腫[6]。因此要有效改善重癥心力衰竭的臨床癥狀, 降低死亡率, 必須要改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低氧血癥及肺水腫, 避免其發生心力衰竭[7]。
無創性間歇正壓通氣(NIPPV)的原理與有創機械通氣的原理是一致的, 在患者自主呼吸和上呼吸道保護功能存在時, 采用NIPPV既可以達到同樣的治療效果, 又避免了有創機械通氣可能帶來的并發癥[8]。NIPPV主要有以下優點:無創傷性, 患者通過面罩或鼻罩與無創呼吸機連接, 使用靈活, 便于上機和脫機, 可以避免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導致的損傷, 保留氣道生理和解剖的完整性。但是, 正壓通氣(NPPV)在臨床應用中有其最佳適應證, 不同患者在應用NPPV過程中有截然不同的結局, 若患者呼吸困難癥狀沒有好轉甚至加重;SpO2沒有改善甚至有所下降;動脈血氣指標沒有改善;意識障礙較治療之前惡化或者出現了昏迷等, 應積極采用有創通氣方法。
羅光輝等[9]研究顯示, 有創機械通氣可明顯改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降低重癥心力衰竭的死亡率。本次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析其原因在于:①有創機械通氣可明顯升高患者的肺泡內壓, 抑制液體從毛細血管向肺泡內滲出, 減輕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肺水腫。②有創機械通氣能防止或避免患者的小氣道閉合, 減少肺泡萎縮, 降低肺內分流, 改善通氣血流比例, 從而使患者肺內分流導致的低氧血癥得到糾正[10]。③有創機械通氣能提高患者的血氧飽和度, 改善氧合功能, 減少呼吸肌做功, 緩解組織缺氧。④有創機械通氣可增加患者胸內壓, 減少患者的靜脈回心血流量, 降低心室的跨壁壓, 從而降低心臟的前負荷及后負荷[11]。
綜上所述, 有創機械通氣可明顯改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癥狀, 提高臨床療效, 可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振桐, 王承敏.無創正壓通氣的臨床適應證.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02, 1(4):253-255.
[2] 石玉花. ICU對COPD急性發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不同時機有創機械通氣的療效觀察.中外醫療, 2013, 6(12):415-417.
[3] 王青杰, 劉瑞鳳. 機械通氣治療急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進展. 中國保健營養, 2013, 5(8):38-39.
[4] 曹 惠芳, 余海, 黃一帆. 無創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治療不同病因致急性呼吸衰竭的療效評價.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05, 4(1): 34-37.
[5] 趙文峰.難治性心力衰竭62例治療體會.中國現代醫生, 2010, 48(21):30.
[6] 陳麗鵑, 李學文.難治性心力衰竭治療體會.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1, 9(2):237.
[7] 張德坤.老年難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療體會.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2, 20(3):433.
[8] 鄧志輝. BiPAP無創通氣輔助治療急性左心衰的療效評價.南方醫科大學, 2011.
[9] 羅光輝, 劉漪, 謝作舟. 有創機械通氣治療ICU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療效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34):587-588.
篇6
[關鍵詞] 呼吸衰竭; 俯臥位通氣;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563.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1-169-01
呼吸衰竭是種功能狀態并不是一種疾病,可由肺部疾病引起,也可由機體各種疾病的并發癥引起;是機體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嚴重的呼吸功能障礙而引起的動脈血氧分壓降低,伴或不伴動脈二氧化碳壓增高的,從而引起一系列的機體病理生理紊亂的臨床綜合征。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功能受損,嚴重缺氧和電解質紊亂,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及時改善患者通氣功能,俯臥位通氣是目前研究改善患者通氣功能的熱點之一,臨床上也正應用于急性呼吸窘迫患者的治療。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7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需使用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44例,年齡在26-5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1±3.1)歲;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的患者有2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例,肺部大手術患者15例,重度燒傷患者13例,蛇毒并發肺部感染患者13例;所有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38人;所有患者的一般情況、臨床特征、文化程度等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俯臥位操作方法簡介 (1)檢查患者生命體征是否平穩,平穩后徹底清潔呼吸道,包括口、鼻腔內的分泌物,務必保持呼吸道通暢,同時適當給予肌松劑或是鎮靜劑,穩定10min中后,再由醫護人員擺好;(2)備好3-4個軟枕或軟墊置于病床上,3-4個醫護人員分站在病床的兩側,經患者擺成側臥位,再將之翻轉為俯臥位,并將備好的軟墊置于患者頭部、雙肩、髂部、腿部等,以防壓瘡,同時注意觀察患者的胸腹部是否有受壓迫,應避免受壓,保持患者舒適,頭部偏向一側,氣管切開著采用頭部正中位;(3)插管,進行機械通氣。
1.3 觀察指標 心率、血壓、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動脈血氧分壓(PaO2)、氧合指數(PaO2/FiO2);所有觀察指標均由同一專業人員監測并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打包處理完成,采用成組設計t檢驗方法進行分析,檢驗水準α=0.05,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組患者經不同機械通氣方式后各指標比較,心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而動脈血氧飽和度、動脈血氧分壓、氧合指數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表1 2組患者經不同機械通氣方式通氣后有關指標的變化情況
注: p>0.05。
3 討論
3.1 呼吸衰竭患者采用俯臥位通氣是目前臨床上較為熱點的方法 該通氣方法就是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操作,使患者在俯臥位進行機械通氣,進而改善患者的通氣功能和機體缺氧及電解質紊亂的病理生理改變,有降低病死率的趨勢。俯臥位通氣原理就是將肺內氣體重新分布,因為由于肺自身的重量在肺部的底部或較低部分通氣功能較差和肺底部的胸膜內壓變得較小,從而使該部肺順應性大,在通氣時就會有更多的氣體走向該部分肺。因此患者采取俯臥位時,氣體會到上方肺部,上方肺部的肺組織是正常的,從而就能正常的通氣,提高通氣功能。此外采用俯臥位能改善膈肌運動和減輕心臟對肺的壓迫。同時俯臥位患者的肩部和髂部被墊起,使胸廓和腹部的運動有了明顯的改善,能有效增加患者的功能殘氣量,此外俯臥位通氣使肺內通氣改善,從而改善了通氣血流比值和分流的減少,從而改善氧合,進而利于提高患者的氧合指數。
3.2 本文研究76例行機械通氣的患者,分別采用2種不同的進行機械通氣 分析結果發現,采用俯臥位通氣的患者的動脈血氧飽和度、動脈血氧分壓及氧合指數較常規通氣方式有明顯的改善,說明不同的的通氣方式可以影響患者的通氣功能,俯臥位通氣的效果較常規通氣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對呼吸衰竭患者運用俯臥位通氣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氣功能,患者的氧合指數及缺氧程度較常規通氣方式有明顯的改善,值得臨床上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建裕,陳來娟,金丁萍等.俯臥位通氣病人的監測與術后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7):495-496.
篇7
【關鍵詞】傳統機械通氣;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高頻震蕩通氣;臨床療效
新生兒呼吸綜合征作為導致新生兒呼系統衰竭的主要致病因,有著極高的死亡率[1]。臨床所采取的治療方式,主要是通氣治療。然而傳統的機械通氣治療方案畢竟有著一定的缺陷。我院于2006年開始引進一種全新的通氣治療方案―高頻震蕩通氣,文章對我院54例患有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新生兒分別采用高頻震蕩通氣與傳統機械通氣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10月到2013年4月間我院收治的54例患有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新生兒,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標準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將54例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即治療組(HFOV組)和對照組(CMV組),每組患兒27例。其中治療組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胎齡(30.3±1.4)周,出生時體重(1650±250)g;Apgar評分為6.1±2.3/min。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9例;胎齡(31.0±1.6)周;出生時體重為(1680±280)g;Apgar評分為6.1±2.5/min。將兩組Apgar評分、胎齡及出生體重進行比較,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器械選取傳統機械通氣治療選用stephnie呼吸機CMV模式;高頻震蕩通氣治療選取stephnie呼吸機高頻模式。
1.3方法對54例患兒均給予維持正常血壓及抗感染支持等一般治療。治療組的初始氧吸入濃度為0.5-1.0,頻率為10-12Hz(1Hz=60次/mim),將振幅位置歸零,使得呼吸末正壓值(PEEP)等于或接均氣道壓(MAP),振幅增加標準以觸及或者看到胸部輪廓出現顯著振動;對照組的初始氧吸入濃度為0.5-1.0吸氣的峰壓值為22-25cmH2O、呼吸末壓(PEEP)6-8cmH2O、E、I比值為1.2:1、頻率為40次-50次/min,待患兒病情穩定以后,依據臨床治療效果和患兒血氣等逐步降低參數及進行撤機。
3結論
高頻振蕩通氣治療作為一種全新的機械通氣方式,其工作原理是采用小于解剖腔的低潮氣量、近似于肺部共振的高頻率和低通氣壓力低潮氣量進行通氣[2]。與傳統機械通氣的不同之處在于,高頻振蕩通氣是通過提高氣體的流動速度從而增加對流和彌散,使得患者肺組織的氣體交換變得更加有效、迅速。在新生兒出現呼吸窘迫綜合癥的時候,會導致患兒肺部釋放或產生的表面活性物質不足,從而引發大面積的肺泡順應性下降和萎陷,降低患兒的肺氧合功能。高頻振蕩通氣治療對于患兒的肺泡萎陷糾正以及肺泡開放的維持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它的優點就在于,能夠將患肺部的小氣道持續性開放;減少壓力和容量的變化,氣體交換的完成是在最低的氣道壓下完成;這樣,可對患兒的心血管系統造成更小的影響,且內源性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受到更小的抑制[3]。所以,高頻振蕩通氣治療通過氣體的快速、有效交換,從而實現肺血的氧合加速,進一步迅速對患兒的低氧血癥進行改善,縮短機械通氣時間,降低了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及嚴重程度,減少了慢性肺損傷的發生,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了住院費用。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采用高頻震蕩通氣的方法能有效的對患兒的氧合功能進行改善,從而減少患者的并發癥,減低患者的死亡率,縮短病程,是值得臨床使用的好方法。
參考文獻
[1]陳宏香,張文明,陳洪香,等.高頻振蕩通氣治療重癥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13例臨床分析[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09,16(6):36-38.
篇8
[Key words] nutritiotaal support;mechanical ventilation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示碼:B 文章編號:1729-2190(2008)8-0117-02
隨著危重癥監護醫學日新月異的發展,營養支持對機械通氣患者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其理論和實踐日趨成熟,正確合理的運用營養支持將有助于機械通氣患者的病情緩解,縮短住院時間,并改善預后。機械通氣是指通過呼吸機將可以控制的氣流送到患者氣道,代替或輔助患者進行呼吸的一種方法,是危重病人的重要治療手段。機械通氣的患者由于不能正常進食、胃腸道缺血缺氧、并發癥及應激等情況導致普遍存在營養不良。據統計,我國機械通氣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為74%~100%。機械通氣患者營養不良不僅可導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還可加重呼吸肌疲勞,導致呼吸功能下降、呼吸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積極采取措施,對機械通氣患者提供合理的營養支持,糾正營養不良,對呼吸功能的恢復有重要意義。對近幾年來發表的國內外有關臨床機械通
氣患者營養支持文獻進行回顧分析,綜述臨床機械通氣患者營養支持的研究發展現狀,探討存在的問題。
1營養支持的目的
營養狀況是機械通氣患者病情發展連鎖反應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對危重患者營養狀況的惡化實施干預,可延緩病情發展甚至使病情出現轉機。1987年Cerra提出代謝支持(metabolic support)概念,其目的是保護和支持器官的結構及功能,避免不適當的營養供給而加重人體器官結構和功能的損害。通過營養支持,呼吸肌結構和功能的改善為機械通氣的撤離提供了必不可缺的條件。有一項對原發病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機械通氣患者的研究表明,只有55%營養不良、能量不足的機械通氣患者可脫機,獲得合理營養支持患者的成功脫機率達93%。
2臨床機械通氣患者營養支持的途徑
營養支持途徑有兩種:腸內營養(enteral nutri.tion,EN),包括口服、鼻胃管、鼻腸營養管、胃造瘺管等途徑;腸外營養(parenteral nutrition,PN),包括外周靜脈和中心靜脈支持途徑。
2.1腸內營養是指經口或胃管提供維持機體正常代謝所需營養的一種方法。其適應證為胃腸道功能存在,即胃腸道足夠長、吸收功能良好。腸內營養輸注的途徑包括經鼻胃管、鼻十二指腸管和鼻空腸管輸入,胃造口術、空腸造口術、經皮內鏡下胃造口術、經皮內鏡空腸造口術、經腹腔鏡空腸造口術、經胃造口空腸置管術等。臨床上一般先行鼻胃管或鼻十二指腸管輸入,如可耐受便繼續應用,若有較多并發癥時則改為鼻空腸管輸入或造口術。腸內營養液的輸注方式包括一次性輸注、間歇輸注和連續性輸注。一次性輸注是將營養液置于注射器中于5~10分鐘內緩慢注入鼻胃管內,每次250~400 mL,每日4~6次。間歇輸注是將營養液經輸注管與輸入管相連,緩慢輸入胃內,每次250-400 mL,每日4~6次,速率為30mL/min。連續性輸注是將營養液經輸注泵連續滴注,可持續16~24小時。的患者,連續性輸注則適用于胃腸耐受力較差的患者,通常采用24小時持續微泵輸注,亦有主張每日保證一定的間歇期(6~8小時,即16~18小時持續微泵輸注),以恢復胃液正常的酸堿狀態及維持正常的上消化道菌群。滴注時從低速開(15~40 mL/h),以后逐漸增加(據患者的耐受情況每4~8小時可增加20 mL/h)直至達到目標量[126~147 kJ/(kg•d)]。腸內營養的時機絕大多數研究證明機械通氣48小時內行腸內營養是可行、有效、經濟的。2003年加拿大機械通氣患者臨床營養指南建議,應在患者人住ICU后24~48小時內開始給予腸內營養。
2.2 腸外營養PN是經靜脈途徑提供人體代謝和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素,包括完全腸外營養(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和部分腸外營養(partial parenteral nutrition,PPN)。PN的適應證為EN禁忌或EN不能耐受。長期PN常并發導管堵塞、感染或代謝紊亂,因此選擇血管時應考慮到患者血管病史、血管解剖、凝血狀態、PN使用時間、使用場所(醫院或其他)、原發病情況和機械通氣情況。血管選擇順序依次為: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股靜脈。近年來多采用經外周置人中心靜脈導管(PICC),即采用特殊硅膠材料的導管經肘正中或貴要靜脈穿刺,經腋靜脈到達上腔靜脈留置導管,用于輸注腸外營養液。這種導管表面光滑,血小板不易附著形成血栓,導管不易打折,能留置2周~4周,可減少反復穿刺對患者造成的痛苦。馬曉暉等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證明,應用全營養混合液經周圍靜脈對新生兒進行營養支持有效、安全。TPN能改善早產兒營養狀況、促進免疫水平的提高和行為神經的發育,對早產兒的治療有重要意義。
3臨床機械通氣患者營養支持研究新進展
3.1營養支持的途徑選擇隨著臨床營養支持的普及和對其研究的深入,目前公認腸內營養是首選方法,腸外和腸內合用為妥協方法,盡可能不單用腸外營養。采用靜脈及鼻飼補充營養物質較單純靜脈補液為好,它縮短了病程,提高了治愈率,減輕了家屬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LipmenⅢ 研究證明,EN更優于PN,食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和營養可降低膿毒血癥的發生率。在胃腸功能正常的情況下,EN對因呼吸衰竭需機械通氣的者更具優勢。一項對老年機械通氣患者營養支持途徑的研究顯示,全胃腸營養組較全胃腸外營養組獲得更佳的正氮平衡,兩組間差異有顯著性。宋秀琴等對108例行機械通氣危重病患者的臨床研究顯示,對于危重病機械通氣患者應盡早給予EN或盡早由PN過渡為EN,有利于改善全身營養狀況,盡早脫機、拔管。但臨床上患者接受機械通氣,腹腔壓力升高,且長期臥床,胃腸蠕動、消化吸收等功能受到影響,在具體實施EN支持時,需要PN支持協同治療,待胃腸功能恢復,EN逐漸取代PN
3.2營養支持的熱量計算 補充熱量是營養支持的基礎,營養支持不足會加重呼吸肌在內的肌肉消耗,延緩傷口愈合,削弱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的危險性。但營養過高又會增加生理壓力,惡化高血糖,可引起脂肪肝,加速二氧化碳的生成而增加呼吸需求。所需總熱量的計算方式有多種,包括Harris-Benedict公式Hamwi公式、Ire-ton-Jones公式、Kleiber and Liu公式、Penn State公式及間接測熱法等,也可按體重(kg)計算。其中Harris-Benedict公式最常用,其公式為:總能量=基礎能量消耗量(basalenergy.expenditure,BEE) ×校正系數(男性1.16,女性1.19)×1.1×1.2,其中1.1是為糾正患者體重下降而增加的量,1.2為臥床時的活動系數。但就準確程度而言,間接測熱法是目前決定患者能量需求的最好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測定機體在一定時間內的氧氣耗量和二氧化碳的產生量來推算呼吸商,根據相應的氧熱價間接計算出這段時間內機體的能量消耗。但此法需測出一定時間內氧的消耗量,計算過程相對來講較為復雜,臨床實際應用較少。若是按體重計算,總能量的需求在危重病患者的早期是輕度升高的, 目前推薦危重患者第1周所需的熱量為105kJ/(kg•d),待病情穩定后再適當增加能量補充,目標量輸入達126~147 kJ/(kg•d)。。但在臨床上,由于護理或臨床操作如纖維支氣管鏡等所致腸內營養被頻繁中斷和胃腸道不耐受等因,大多數腸內營養的患者難以得到足夠的能量,只能獲得目標量的50% ~75%。
3.3營養物質的分配
營養物質主要有葡萄糖類、脂肪、蛋白質三大成分及維生素、礦物質等。給予機械通氣患者腸內營養時,應注意避免過多攝入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由于碳水化合物的呼吸商高于脂肪,大量攝入會引起二氧化碳生成及耗氧增加,加重呼吸系統的負擔。臨床上常用脂肪熱能來代替碳水化合物以降低呼吸商,并減少二氧化碳的生成。營養物質中脂肪提供的熱能占50%左右,但是否利于患者脫機仍有待進一步證明。危重病患者早期存在大量、持續性的蛋白丟失,最高可達(1.2±0.7) (kg•d),補充1.5 g/(kg•d)的蛋白質較補充1.1 g/(kg•d)的蛋白質更能
明顯減少蛋白的丟失,若增至1.9 g/(kg•d)時對蛋白質的丟失反而無明顯改善 而對無過多蛋白丟失的患者,其蛋白質的攝入應控制在I.0 g/kg左右。
3.4營養支持并發癥
3.4.1 EN并發癥包括機械性并發癥、腸道并發癥和代謝并發癥。 機械并發癥:包括:(1)導管位置不當,處理及預防方法為抽吸胃腸內容物觀察、測定,透視;(2)導管堵塞、脫出,處理及預防方法為避免粘稠液體、固體注入,加強固定;(3)鼻咽、食管、胃損傷,處理及預防方法為操作輕柔,選擇與患者匹配導管;(4)吸入性肺炎,處理及預防方法為勻速緩慢注入,測胃殘留液;(5)導管瘺或感染,處理及預防方法為定期更換導管,嚴格操作。胃腸并發癥: (1)惡心、嘔吐、腹脹,處理及預防方法為應用胃腸動力藥及微生物制劑; (2)腹瀉,處理及預防方法為避免應用引起腹瀉藥物,避免高滲、高脂,防止膳食被污染,對營養液適當加溫,不可快速輸入,應用收斂劑、止瀉劑、微生物制劑等。代謝并發癥:(1)高血糖、低血糖,處理及預防方法為應用胰島素泵,同時監測血糖;(2)高滲性昏迷,偶發于糖尿病、胰腺功能不全及應用激素者;(3)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處理及預防方法為定期監測,及時調整;(4)對臟器營養(肝、心等),處理方法為合理劑量、配比、監測相關指標,調整治療。
3.4.2PN并發癥靜脈置管極易被細菌污染,嚴重可造成膿毒血癥。因此應加強消毒等護理。一旦高度懷疑或出現靜脈導管污染,應立即拔出置管,并送檢尋求病原學依據以指導抗生素治療,近來有提出抗生素鎖技術治療靜脈導管污染,即高濃度抗生素封閉導管治療,此法有待進一步實踐及評價。
綜上所述,在患者機械通氣治療中,營養支持的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系統化的營養支持方式也越來越完善。但針對不同的疾病和患者,個體化地給予最適當的營養支持仍有待加強。關于營養支持能量的計算及并發癥的處理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輝,曾勉.內科機械通氣患者腸內營養輸注的研究進展[J].新醫學,2007,38(8):554-556.
[2] LO H C,LIN C H,TSAI L J Effects of hypercaloric feeding on nutrition status and carbon dioxide pro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long-term mechanical ventilation[J].J Parenter Enteral Nutr.2005,29(5):380-387.
[3] CAMPBELL C G.ZANDER E,THORLAND W.Predicted vs measured energy expenditure in critically ill,underweight patients[J].Nutr Clin Pract,2005,20 (2):276-280.
[4] GRIFFITHS R D,BONGERS T.Nutrition support for patients in the intenslve care unit[J] Postgrad Med J,2005,81(960):629-636.
[5] RICE T W,SWOPE T,BOZEMAN S,et a1.Variation in enteral nutrition deliver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J].Nutrition,2005,21(7-8):786-792.
[6] 馬曉暉,房芳.靜脈營養支持在新生兒中的應用[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4,17(16):2495-2496.
[7] 張永祥,馬玉枝,徐鋒,等.機械通氣患者腸內營養的臨床應用[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3,15(2):113.
[8] 張茂祥,韋枝紅,侯梅萍.機械通氣病人營養支持的臨床研究[J].廣西醫學,2004,26(10):1421-1423.
[9] 安友仲.機械通氣治療期間的營養支持[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04,3(3):139-141.
[10]劉又寧.機械通氣與臨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26-237.
[11]顧葆春,邢銳,文強,等.危重病人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應用分析[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4,(1):22-2l
[12]蔣朱明,蔡威.臨床腸外與腸內營養[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125278.
[13]楊玉敏,章華萍,潘田君,等.老年機械通氣病人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的比較[J].腸外與腸內營養雜志,2004,l1(3):161-163.
篇9
【關鍵詞】 無創通氣; 呼吸衰竭; 基礎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63.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1-0183-02
呼吸衰竭是許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或疾病中晚期多發的并發癥,如果處理不當,會引起多器官缺氧性衰竭,甚至導致腦死亡。治療中除常規抗感染平喘外,氧氣輸入也是一項重要內容。現在臨床對無創通氣比較推崇,因其操作簡單,并發癥少。本研究中筆者選擇部分呼吸衰竭患者進行了一系列的臨床療效比較,更好地驗證了無創通氣在呼吸衰竭患者緊急治療中的重要作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4月-2012年7月筆者所在醫院以呼吸衰竭為主要癥狀的患者76例,其中原發病為慢阻肺34例,重癥肺炎12例,支氣管哮喘15例,肺水腫13例和肺癌2例;年齡45~82歲,平均(66.2±3.1)歲;男48例,女28例;根據中華醫學會對呼吸系統疾病呼吸衰竭制定的診斷標準,為呼吸衰竭Ⅰ型的53例,為呼吸衰竭Ⅱ型的23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兩組患者的原發病、年齡、性別、病情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基礎治療,包括抗感染、祛痰、平喘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加用無創通氣治療。無創通氣:呼吸機是由美國偉康公司提供的S/T300型BIPAP呼吸機[1],鼻/面罩為原廠配套產品,應用時只需患者用頭帶固定,口鼻置于固定位置即可。固定后連接呼吸機,將模式設定為雙水平持續氣道正壓通氣,起始參數設定為,吸氣壓力10 cm H2O,呼氣壓力4 cm H2O,逐漸由低向高過渡到適合壓力值,即吸氣壓力16~20 cm H2O,呼氣壓力8~10 cm H2O,氧濃度根據患者情況調節在30%~70%,氧流量在5~10 L/min,呼吸頻次在12~16次/min[2]。如果特殊危重患者,吸氣壓力適當增大,通氣期間觀察患者有無呼吸道堵塞,隨時給予吸痰,觀察治療后血氣變化,有無漏氣及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處理各項異常情況。
1.3 觀察指標
主要從患者的呼吸頻率、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心率和pH值的改變等方面比較療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5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癥狀改善程度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在治療后有改善,但效果不明顯,而觀察組在應用無創通氣后,心率、呼吸頻率和血氣分析指標改善明顯,兩組各指標前后變化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氣管插管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2例(5.26%)改為氣管插管,無死亡;對照組有13例(34.21%)改為插管,3例(7.89%)死亡,兩組氣管插管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疾病晚期患者常因為呼吸阻滯引起呼吸衰竭,需要緊急救治,否則引起腦昏迷或各臟器功能衰竭,對患者的生命有極大的威脅。治療時除正常的抗菌消炎、清除呼吸道外,吸入氧氣也很重要。氧氣的吸入方式按照與呼吸機的連接方式不同,分成有創通氣和無創通氣兩類[3]。有創通氣是切開氣管進行插管,建立人工氣道,將插管與呼吸機連接吸入氧氣的方式,此方式因氣管打開,所以受氣道內痰液、組織液等干擾的幾率小,但因有切口在空氣中暴露,避免不了被空氣中的粉塵、細菌等感染,所以一般在無創通氣無效時使用,在使用中更要加強預防,謹防出現感染,引發肺內感染,成為惡性病變。無創通氣是指將口鼻面罩直接與呼吸機連接,無需氣管切開的一種吸氧方式,這是一種比較安全的吸氧方式,工作原理是雙水平氣道正壓原理,可以根據血氣分析值變化隨時開始或停止吸氧,隨時調節氧氣的流量和濃度,一般治療4 h左右間歇30 min左右[4],防止面部皮膚因長時間在面罩下,血液流通不暢損傷皮下組織;在呼吸過程中,是用鼻呼吸,不能用口呼吸,以免進入食道,引起胃腸脹氣;氧氣的濃度和流速不是越大越好,要根據血氣分析值設定,當氧分壓大于60 mm Hg時,停止或及時調小流量[5-6];當患者改善不明顯時,及時處理。因為維持通氣不能代替有創通氣,所以必要時要切開氣管進行插管治療。
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在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中,在基礎治療之上加用無創通氣效果更好,有臨床使用和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顧曉洪.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呼吸衰竭臨床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10):1887-1888.
[2]劉繼東.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呼吸衰竭的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12,41(28):2987-2989.
[3]谷亮.無創通氣治療呼吸衰竭愿愿例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7):122-124.
[4]霍敏琴,陳亞利,楊梅.無創通氣治療呼吸衰竭156例[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8):3388-3390.
[5]羅文恒.無創機械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失敗原因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135-136.
篇10
關鍵詞:麻醉呼吸機 構造 工作原理
一、現代麻醉機構造和原理模塊
1、麻醉機的構造
麻醉機的分類:按功能結構分全能型,普及型和輕使型;按流量分高流量麻醉機和低流量麻醉機(也可實施高流量麻醉);麻醉機包括:供氣裝置,流量計,蒸發器,通氣系統,通氣機,監測和報警裝置,麻醉殘氣清除系統,各種附件和接頭等。通氣機分類:按動力和控制分:氣動氣控,氣動電控,電動電控;按使用習慣分:定量型,定壓型;通氣方式分:定容式,定容式,定容式+sign(深呼吸),定壓式。PSV:壓力支持通氣,自主呼吸啟動的定壓式輔助呼吸,適于哮喘,術后呼吸困難或準備脫離呼吸機時;CPAP:持續氣道正壓;SIMV:同步間歇指令通氣;BIPAP:雙水平氣道正壓;CPPV:持續正壓通氣。小兒通氣機的特點:潮氣量50ml以下,精確可調,通氣機內管道壓縮容積小,Y型管部腔小,提供的氣流持續恒流。麻醉機回路系統:分類:按重復吸入程度及有無二氧化碳吸收裝置分為開放式,半開放式,半緊閉式及緊閉式四種(Eger分類法)。開放系統:無重復吸入活瓣和貯氣囊組成;半開放系統:mapleson系統:無二氧化碳吸收裝置的二氧化碳沖洗回路,經常使用A,D系統,mapleson A系統:magil回路:貯氣囊起新鮮氣體的變流器作用,貯氣囊大到足以滿足一次深吸氣的需要,即稍小于一次最大吸氣量,為2500 ~ 3000ml,一般2L即足,螺紋管長1米,內徑22mm,容積應不小于(最好)等于潮氣量,以防肺泡氣與新鮮氣流在貯氣囊混合,自主呼吸時排除二氧化碳效果最好,控制呼吸與流量的關系。新鮮氣流必須增至每分鐘通氣量的3倍。Lack回路:同軸,呼氣通過內管至呼氣閥。Mapleson D系統:排氣閥高壓型,貯氣囊鄰近排氣閥管及貯氣囊容積超過病人的潮氣量,則管的長度可不影響通氣功能。自主呼吸,吸氣后部分可能重復吸入含二氧化碳的氣體,每分鐘通氣量的2-3倍,該系統最適宜應用于控制呼吸。Bain系統為mapleson系統改良型,同軸新鮮氣流內管。Mapleson F系統(T管系統)。半緊閉二氧化碳吸收回路:全麻藥吸入濃度和含量較穩定,能保持呼吸道的濕度和熱量,殘余氣可排除。緊閉式二氧化碳吸收回路:二氧化碳吸收器:100g堿石灰可吸收14 - 23L二氧化碳,最多達50L。一般情況下,600 - 700g可至少使用5小時,650ml普通罐串聯,單罐時利用率50%,串聯70%,其他包括呼吸和排氣活瓣,APL閥,螺紋管,貯氣囊,面罩,Y型,貯氣囊5L,ISO推薦還有0.5,1,1.5,3等規格。蒸發器結構方式:按蒸氣流量的調節方式分為可變旁路型和定流量型;按蒸發方式分為氣流拂過型和氣泡穿過型(鼓泡式)。溫度補償方式有:供熱源型和流量調節型,回路內的安放位置:回路內(少用)和回路外。影響蒸發器輸出濃度的因素:受溫度,載氣與藥液接觸面積,壓力,稀釋氣流與載氣流配比,容積,振蕩,回路內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廢氣清除系統(AGSS):有主動式和被動式。
二、麻醉呼吸機的原理模塊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機械工程測試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