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范文

時間:2023-09-19 17:41: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經濟發展形勢落后,方式單一

經濟發展落后,是難以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協調發展的主要障礙。我國簡單、粗放、單一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得生態環境面臨嚴峻挑戰。再加上我國在生態能源方面的利用率不高,技術落后,也加劇了對自然環境的掠奪。

1.2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環境監督機制、激勵機制

我國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落后,導致自然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而且現行的環保制度、環境違法處罰制度使得司法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相對有限,對公眾的環境權利或環境權利界定不足,導致監督的失效。同時,環境保護機制中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使得公民個人、企業單位成為制度的被動遵守者,以致有些不法分子紛紛鉆法律法規的空子謀取私利。

1.3環境生態保護意識淡薄,重經濟、輕保護唯

GDP觀的政績觀,形成了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發展模式。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基本上沿用著這種簡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重發展速度和數量,輕發展質量,對資源重開發,輕保護,重利用,輕補償對環境造成惡劣的影響。

2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實行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的物質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如果破壞了生態環境基礎,無論是人類的生存發展還是經濟的發展都將受到嚴重的制約。

2.2保證改革開放事業成功,保證人民共享開放成果的保證

改革開放是我國一項重大的經濟改革,關乎經濟發展全局。現如今,改革開放進入了深水區、攻堅區,要保證改革開放事業的的不斷發展,就必須更加深入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這就需要保證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只有把經濟發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才能最大程度地促進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也才能保證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3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共存性措施

3.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針對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實際,要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人才引進戰略的實施,加快科技進步,促進高科技、高消耗、高環保技術的開發,通過加強教育發展和加強科技創新力度來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3.2加快產業化結構升級,推進企業清潔生產

加快產業化結構升級,加速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進程,逐步調整一、二、三產業的比例,重點調整高污染、高耗能的老舊工業企業。以“耗能減量化,回收再利用、資源節約化”為原則來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

3.3增強環保意識,促進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將和諧觀念深入實踐,把環保意識深入群眾,形成全民參與的環保行動。摒棄城市發展的效率模式,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對城市經濟環境進行系統的協調,建設和諧美好的城市家園。

4結束語

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中表現得非常突出和明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是相輔相成的。生態環境保護得好,經濟發展才有后勁,經濟發展的成果才有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才能不斷得到改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既對立又統一,兩者關系處理得好,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處理不好則一損俱損。

作者:梁雙 彭成龍 單位:西北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龔大金.談談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J].經濟師,2007,(4).

[2]萬黎琴.淺談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J].經濟縱橫,2007,(6).

[3]林道輝,沈學優,劉亞兒.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理論研究進展[J].環境污染與防治,2002,(2).

篇2

關鍵詞:農村經濟 生態 對策

海南省的生態環境全國一流,世界聞名。優良的生態環境是海南最具價值的物質資源。保護好生態環境,依托生態資源發展經濟、改善生活,越來越成為海南人民的共識。這種共識,隨著建省以來發展方式的轉變而形成、深化。從建省之初提出工、農、貿、旅并舉的發展舉措,到上世紀末相繼出臺的“一省兩地”產業發展戰略和建設生態省的重大決策,再到2010年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人們日益清晰地認識到,海南的發展必須充分利用熱帶海島生態這一優勢資源。開發利用生態資源,首先要保護好生態資源,實現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然而,由于發展經濟、追求富裕的愿望在不斷蝕食和淡化著人們的生態意識,甚至沖昏人們的頭腦,自覺不自覺地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在海南仍然非常普遍,非常嚴重。盡管近年來海南加大了環境保護力度,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生態保護法規措施,但海南的生態保護形勢并不樂觀,嚴重威脅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諸多因素長期存在,保護生態的任務十分艱巨。

一、海南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破壞狀況

海南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比較其它經濟發達省份,現代工業企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不顯著。不過,農業(農村、農墾)生產、旅游開發和房地產擴張等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卻有增無減,其中,來自農業生產的破壞范圍廣,危害大,不容忽視。就破壞范圍而言,農村散布全島各個角落,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所及,既包括農村周邊生態環境,也包括生態保持區,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整體性的。就破壞程度而言,目前海南和全國一樣,所面臨的一共性問題,如生態林地損毀、生活垃圾和化肥農藥污染等,一個都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生態環境呈緩慢退化之勢。對于諸多咄咄逼人的危害生態安全因素,遏制的力量顯得十分薄弱,對于已遭受摧毀的生態環境,促進其恢復的力度不夠。

(一)農作物違規和無序種植對生態的損毀極其嚴重

只要深入海南各地調研,親眼所見,就不難發現絕大部分生態區都已被或正被農業種植所蠶食、分割、截斷孤立,完好無損、綿延完整的生態在海南已極為罕見。幾乎所有農村周邊小山丘上的原生態植被都已被剔光,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蔥蔥的經濟林、農作物。高大一點的山嶺,也多數逃不過被圍剔的命運,只剩下頂峰、溝壑里一小塊所謂的生態林,如瓊海市官塘區的白石嶺、萬寧市禮紀鎮的西嶺等,在這些地方,山上山下,處處是檳榔,真正意義上的原生態已不復存在。在有名的呀喏噠熱帶雨林景區,實際上除山壑里還保留著原生態植物外,整個景區的山坡都已被荔枝園、龍眼園等果園團團包圍。即使是七仙嶺、五指山、吊羅山、黎母山等自然保護區,也被農業種植片片蠶食,層層分割,面積委縮、功能退化,動植物多樣性不斷減少,一些以往常見野生動植物瀕臨絕種。

海南農作物違規、無序種植在上世紀末達到高峰,有些地方因此而把生態推向滅絕的邊緣。種植的作物種類繁多,包括橡膠、檳榔、橙桔、菠蘿等,當時尤以檳榔種植最為瘋狂。由于農民認為檳榔的經濟前景較好,在東南部和中部地區曾一度出現家家戶戶種檳榔,到處墾荒種檳榔的景象。本世紀初,違規、無序種植的勢頭受到初步遏制。2005年,海南林業局提出“25°坡度以上種黃金都不行”的口號,下決心保護日趨脆弱的生態。但整體破壞格局已經形成,或明或暗的持續破壞行為仍然發生,恢復措施乏力。

(二)農業養殖和農藥化肥造成的污染逐年加劇

農業養殖是生態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海南,近海水產養殖、陸地養殖、山區養殖等各種農業養殖并存。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水產品,禽畜產品需求量不斷增加,養殖的量和面也呈逐年快速擴大的趨勢。農村養殖幾乎均無排污設備,每個養殖場都是一個排污戶,生產的污水污物直接向外排放,注入小溝溪流,流進江河湖海。小戶小排,大戶大排,污染日積月累。農業養殖不僅是重要的污染源,而且也是導致毀林損地的一大要素。養殖所到之處,紅樹林、海防林、濕地等生態都遭受不同程度破壞,甚至完全被毀。萬寧市神州半島風豪港灣原有的一大片蔥翠美麗的紅樹林,就因水產養殖擴增而漸被砍光。

農藥化肥是生態環境的另一污染源。跟全國大多數農村一樣,如今海南農業生產幾乎是無作物不施化肥,無瓜菜不撒農藥。由于農藥化肥用量極大,殘留物多,時間持續,加之用法不夠科學,使用效率不高等原因,其污染范圍之廣,危害之大,非常驚人。農業養殖和農藥化肥造成的污染逐年加劇,在海南各地鄉村的田間地頭,土質變差,水變濁變臭。昔日田溝小溪清澈見底、魚兒穿梭的景象已難覓蹤影。

(三)農村生活垃圾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益加重

在全省范圍內,不論城鄉,生活垃圾的處理都是個大難題。然而,與城市相比,農村生活垃圾更難應付。城市有專門垃圾收集、運送和處理設施,而絕大多數農村卻沒有,且農村范圍廣,地區分散,垃圾不易收集和處置。雖然目前海南文明生態村數量已過萬,約占全省農村總數的一半,鄉村公路、電視網絡等基礎設施有很大改善,但在生活垃圾處理以及排污系統建設方面進展極為緩慢。在農村,生活污水橫溢現象依然普遍,日用廢舊物品、塑料袋、建筑廢料等垃圾往往是被隨意拋扔,隨處可見,阻塞河溝,污染田地,妨礙觀瞻,到了讓人難以容忍的地步。

(四)多數鄉鎮企業高耗低效治污無力直接危害環境

海南是工業落后地區,鄉鎮企業不發達,與其它沿海發達城市相比,鄉鎮企業污染環境的現象不突出,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對生態的不利影響可以忽略。2010年,海南鄉鎮企業經濟單位已愈5萬多戶,其生產活動無疑與生態安全戚戚相關。海南的鄉鎮企業大多規模小,實力單薄,科技水平低,技術設備落后,高耗低效,對治污往往有心無力。其生產過程所產生廢氣廢煙、污水毒物甚至沒有經過簡單的處理,就直接排放到環境中去,成為生態殺手。在調查中容易發現,鄉鎮企業多的地方,環境污染總是相對較為嚴重。

二、促進海南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當前,海南正加快建設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的步伐,這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熱帶現代農業發展,無疑需要更多的耕種土地供給,更多的化肥農藥和扶助設施,從而對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態構成新的威脅。與此同時,熱帶現代農業是高科技的優質高效的農業,講求科學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和節能環保,因而也有利于促進環境的改善。海南應緊緊抓住文明生態村和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建設的機遇,采取有力措施,戰勝挑戰,努力促進農村經濟和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深入研究,制定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

開展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在充分摸清海南生態環境狀況的基礎上,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透徹分析生態環境現狀,準確評估生態環境安全及影響因素,進一步明確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目標,提出科學可行的實行和保障措施。

特別是要嚴格劃定生態保護區和生態保護緩沖區范圍,劃分不可開發區、可開發區。在保護區和緩沖區內,堅決禁止農業、工業、旅游及房地產開發,盡可能杜絕外來因素的干擾和危害。要注意不同生態功能區的整合,避免人割斷森林、海洋、漁業、生物、河流、濕地等自然要素的整體生態功能。

(二)建立健全生態保護法規,實施更為嚴格的生態保護標準

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確立“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戰略定位。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須根據形勢需要,在現有《海南省環境保護條例》、《海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定》、《海南經濟特區限制生產運輸銷售儲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規定》等條例規定的基礎上,制定一部內容全面的環保標準更高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以及制定和完善有關生態保護區管理、農村水源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法規。

(三)加強生態環境監控,加大對破壞生態行為的懲處力度

建立海陸空立體監控體系,采用衛星傳感、水質測驗等科技監測與人工實地察看相結合,職能部門專業監督與社會群眾監督相結合的辦法,既重視臨近地區和敏感地區的監控,也不疏漏邊遠偏僻地區的監控,實現環境監控全省實時覆蓋。明確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實行生態環境監控問責制。對危害環境的行為不聞不問或監管理不到位的單位和個人,要嚴厲查處。

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及時依法從嚴處理,對觸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采取科學果斷措施盡快恢復被毀自然生態。對保護區內種植的農作物,采取政府補償、獎勵和農村自愿的辦法,堅決予以推毀。恢復生態,切不可用人工種植公益林的方法,人為干預生態區植物的生長,破壞生態的多樣性。海南雨水陽光充足,空氣滋潤,只要不人為破壞,生態恢復相對較快。

(四)實行嚴格的生態保護責任制,積極推動綠色發展

切實將綠色發展成績作為領導考核的重要內容,從體制機制上激勵領導干部不斷深化改革,轉變發展方式,努力推動節能增效,積極倡導綠色消費,采取有力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對于那些只顧眼前利益,急于出政績,保護生態環境不得力,甚至放縱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領導干部,要嚴肅追究其責任。

(五)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在農村深入持久地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使農村群眾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的意義和重要性,掌握生態環保的基礎知識。引導農民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愛護生態環境的活動,培養講究衛生、分類處置垃圾、減少排污、節約能源資源等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習慣。特別要重視加強對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從小培養生態意識和環保理念,培養保護生態的行為習慣。

繼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加強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疏通河道水渠,修建排水道排污溝、污水處理廠、凈化沼氣池、垃圾處理場等。有條件的修建鄉村公園,綠化美化鄉村內外環境。

(六)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推進綠色農業快速發展

加快科技推廣,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以農業科技為支撐,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全力推進綠色農業快速發展。通過綠色生產有效控制化肥、農藥等人工合成化合物施用,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節約資源能源,增強農業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資金項目:本文為海南省教育廳資助項目《海南省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問題研究》的成果。

篇3

一、區域經濟、煤炭產業和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測算

各系統綜合發展指數的計算本文依據科學性、系統性、數據可得性原則以及新疆區域發展的特點,從三個層次建立了系統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然后選擇“min-max標準化”的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的處理,如果是正向指標,即數值越大越好時。1.從各系統發展水平來看,經濟系統發展水平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95年~2001年,這期間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甚至一度出現倒退的趨勢;第二階段從2002年~2008年,經濟發展穩步提升,盡管速度緩慢,但已經呈現良好的增長勢頭,這說明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作用開始顯現;第三階段從2009年~2011年,這段時間新疆經濟呈現較快的發展速度,經濟綜合指數從2008年的0.597快速上升到2011年的0.778,這與這段時間全國援疆戰略是分不開的。環境系統綜合指數在1995年~2011年間表現出波動式增長的態勢,但增長不明顯,環境狀況始終處于較低的水平,說明新疆多年來的環境問題未有明顯改善,這與新疆脆弱的生態環境是相符的。煤炭系統在2005年以前都處于極低的水平,甚至一度在2002年以前都低于0.3的發展水平,說明盡管新疆煤炭資源豐富,但發展明顯滯后,2006年以后才呈現出較快的發展勢頭,尤其是近兩年,國家能源戰略向西轉移,新疆成為國家未來能源的儲備中心,大型煤炭企業紛紛進駐新疆,大量煤電煤化工項目開工建設。2.從耦合度可以看出,ECE系統的耦合度平均值達到了0.935,說明復合系統相互之間的互動關系較強。從耦合協調度來看,ECE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從1995年~2001年間始終在0.6上下作小幅波動,反映在圖一中呈水平直線,2002年以后慢慢上升,到了2011年耦合協調度值達到了0.8657,盡管系統相互作用關系明顯,但系統發展水平還處于較低水平,導致協調度不高,說明新疆經濟和煤炭業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模式,ECE系統還有較大發展潛力。但從復合系統耦合協調度的變化來看,則經歷了由勉強協調到良好協調的過程,說明ECE系統還是朝著越來越協調的方向演進,系統由無序轉向有序。

二、ECE系統耦合協調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一)影響因素的選取結合新疆實際發展情況,我們主要考察以下5個影響因素:產業結構(X1),用第二產業產值占新疆生產總值的比重指標來表示;環保政策(X2),用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指標表示;能源建設(X3),用煤炭開采與洗選業固定資產投資指標來表示;人口規模(X4),用年末人口總數指標來表示;技術進步(X5),用專利批準數、R&D研究人員、R&D經費三個指標來表示,提取主成份,方差貢獻率98.524%。

(二)ECE系統偶和協調發展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1.普通最小二乘回歸。設ECE系統耦合協調度為因變量Y,產業結構(X1)、環保政策(X2)、能源建設(X3)、人口規模(X4)和技術進步(X5)為自變量。首先用spss19做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因變量和自變量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62、0.752、0.928.0.970、0.950,說明ECE系統與各影響因素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因此適合做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回歸方程在統計上檢驗顯著,但各系數t檢驗值除了X4外都不顯著,且X5系數為負,與經濟意義不符。為了驗證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運用SPSS19進行多重共線性診斷,條件索引值為28.491、87.039、171.431,明顯大于10,說明自變量間存在嚴重共線性。因此,下面運用嶺回歸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2.嶺回歸估計。嶺回歸法是一種成熟的方法,能夠解決多重共線性的問題。運用SPSS19,得到如圖所示嶺跡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當k=0.1時,各嶺跡開始趨于平緩,即當k=0.1時,各個系數。方程(3)中擬合優度R2=0.977,F統計值為60.365,P值為0.00001325,模型整體上非常顯著。X3、X4和X5通過了1%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X1和X2通過了5%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X1、X2、X3、X4和X5的彈性系數均為正值,與經濟意義相符。方程(2)中,各個自變量的彈性系數分別為0.173626、0.17514、0.193281、0.333903、0.177472,表明產業結構、環保政策、能源建設、人口規模和技術進步均對區域經濟—煤炭產業—生態環境復合系統的耦合協調度有積極影響,根據系數值的大小關系,表明影響程度的大小關系為:人口規模>能源建設>技術進步>環保政策>產業結構。

三、結論

篇4

作者簡介:侯增周,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經濟。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摘要 東營市是黃河三角洲地區最為重要的經濟增長區域。該區是我國東部沿海最大的石油、天然氣產區,三次產業之間極不協調,第二產業比重過高,其中石油工業占東營市經濟總量的70%,第三產業偏低,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緩慢。該區生態環境脆弱,在保持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協調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該文在分析東營市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基礎上,利用協調度計量模型計算得出:2008年東營市經濟發展指數為1.89,相應的環境質量指數為1.04,綜合環境經濟發展指數為1.82,環境經濟協調度為0.35,表明東營市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處于失調狀態。因此,提出東營市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建議:①依靠現代農業技術,推進生態農業建設;②以產品對環境危害最小化、生產工藝清潔化、排放物低“三廢”化、技術高科技化為目標,加快綠色油田建設;③依托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旅游,推動以生態旅游為核心的三產發展。

關鍵詞 生態環境;經濟;協調度

中圖分類號 F06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7-0157-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7.027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已成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關心的問題。目前,國內外在其經濟發展過程中所付出的環境代價己經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合理的經濟政策所帶來的“發展”不僅在短時期內將會造成對資源和環境的損害,而且從長遠來看,這種對發展的基礎―環境與資源的損害也必將妨礙未來的經濟發展[1-4]。協調發展度是度量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水平高低的定量指標, 協調發展度不僅可以反映區域環境質量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同步性, 更重要的是它還可以反映區域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水平[5-8]。2009年12月,“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正式得到國家批復,東營市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核心區域。開展對東營市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度的評估,對東營市未來生態經濟發展提供政策建議,可為東營市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1 東營市的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

1.1 東營市的經濟發展情況

東營市是我國東部沿海最大的石油、天然氣產區。近年來,東營市實施了“工業強市”、“科教興市”的發展戰略,使石油化工、鹽及鹽化工、造紙、機電、輕紡、建材、食品加工等工業門類得到較快發展。在農業方面,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全市形成了糧棉、畜牧、水產、瓜菜、林果等五大主導產業,農業生產逐步向市場化、科技化、企業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東營市積極發展商業、餐飲服務、金融等第三產業,成為黃河三角洲的商貿、金融中心。同時個體私營經濟將成為黃河三角洲開發的一個新經濟增長點。

東營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優勢表現在:①特殊的區位優勢。黃河三角洲北鄰京津冀,與天津濱海新區和遼東半島隔海相望,東連膠東半島,南靠濟南城市圈,戰略地位十分重要。②資源豐富多樣。豐富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和旅游資源是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的獨特條件。③生態系統獨具特色。黃河三角洲處于大氣、河流、海洋與陸地的交接帶,多種物質交匯,是典型的多重生態界面,大規模發展畜牧業和養殖業、開展動植物良種繁育、培育循環經濟產業鏈、發展生態旅游等條件得天獨厚。④低廉的產業發展成本。黃河三角洲地處沿海,具備很好的基礎設施和工業發展水平,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⑤產業發展基礎良好。原油、原鹽、純堿等生產能力位居全國前列,化工、紡織、造紙、機械、食品等行業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東營市經過多年的發展,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市的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農村居民純收入等主要社會經濟指標均持續增長,已經成為黃河三角洲最為重要的經濟增長區域。2009年,東營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 07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4.73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1 541.34億元,增長12.7%;第三產業增加值460.54億元,增長12.2%。全市實現農林牧副漁總產值147.35億元,比上年增長5.1%。地方財政收入80.87億元,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 095億元,增長23.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313元,增長9.4%;農村居民全年純收入7 327元,增長10.0%。2009年全市累計進出口完成396 039萬美元。其中,出口175 539萬美元,同比全省排名第8位。出口增長的產品主要有輪胎、電子及農產品等。其中:輪胎出口90 980萬美元,增長17.4%;電器電子類出口8 087萬美元,增長170.9%。

1.2 東營市的產業結構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東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都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但是從三次產業構成來看,產業之間不協調,第二產業比重過高,第三產業偏低,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緩慢(如圖1)。2009年,東營市三次產業比例構成為3.6∶74.2∶22.2。同年,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包括東營、濱州兩市,濰坊市的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樂陵市、慶云縣,淄博市的高青縣和煙臺市的萊州市。三次產業比例構成為7.9∶64.2∶27.9。可見,產業結構失衡是整個黃河三角洲高效經濟區的共同特點,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急需進行。

1.2.1 第一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東營第一產業總產值逐年增長,2009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74.73億元,是1983年的19倍。農業產值為610 898萬元,其中蔬菜園藝作物產值251 985萬元,占農業產值的41.2%,果品產值為45 566萬元,占7.5%。2009年,東營冬棗產量為33 886 t,占水果總產量

的34.0%。其中,東營市河口區的冬棗產量為19 864 t,占冬棗總產量的58.6%,成為冬棗生產的主要地區。目前,冬棗產業也成為東營市發展果品生產的重點,同時它也成為東營市生態農業建設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

1.2.2 第二產業

2009年東營市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 541.34億元,是1983年的102倍。其中,石油工業是東營市的主導產業,也是國家重要的能源產業。勝利油田是我國第二大油田,其礦區分布在東營、濱州、德州、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臺等8個市地的28個縣(區)境內,主要生產作業活動范圍的面積約為4.4萬km2,主體區域就在東營市境內的黃河入海口兩側。伴隨著石油工業的發展,東營地方工業有了較大幅度增長,基本形成了以石油化工、采鹽和鹽化工、紡織、造紙、機電、建筑建材和食品加工等行業的一批重要企業。目前,石油工業占東營市經濟總量的70%。然而,石油工業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也成為東營市生態建設過程中的主要障礙。

1.2.3 第三產業

2009年東營市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60.54億元,是1983年的271倍。商飲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運輸郵電業以及衛生教育科研行業都有長足的發展。其中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較為迅速。2005年,《東營市生態建設總體規劃2003-2020》將生態旅游業作為生態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產業之一。東營旅游資源豐富而獨特,北部有以黃河三角洲入海口為代表的濕地景觀、草地景觀和海灘景觀等自然景觀區;中部則是氣魄雄偉的石油大學和現代化組團式城區;南部有以古齊文化為代表的人文景觀和現代化景觀區。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從東營入海,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旅游資源。以生態農業觀光為特色的文化節也帶動了東營旅游業的發展。2009年9月,河口區新戶鄉舉辦了首次冬棗文化節,期間舉辦了棗文化展、黃河口風情攝影展、金秋冬棗采摘、吃農家飯、享農家樂等特色鄉村旅游活動,擴大了黃河口冬棗品牌效應,也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

2 東營市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程度評估

2.1 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指標―協調度

環境與經濟的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經濟發達,環境優美,即復合環境經濟效益最大,同時環境經濟系統達到整體最優。因此,應用協調度來研究環境與經濟是否協調有一定的科學性。協調度是度量區域在不同發展階段中環境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協調狀況好壞程度的定量指標,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狀況。參考李積勛、史培軍等的相關資料[9-11],協調度的計算公式如下:

C{[F(x)×G(y)]/[αF(x)+βG(y)]2}k

式中,C為協調度;x為描述區域環境特征的指標;y為描述區域經濟狀況的指標;α和β為權數;α為環境效益在綜合評判中的權重;β為經濟效益在綜合評判中的權重;F(x)為環境效益綜合評價指數;G(y)為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指數;k為調節系數,k2;F(x)×G(y)為復合環境經濟效益評價指數;[αF(x)+βG(y)]為綜合環境經濟效益評價指數。

協調發展要求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發展過程中保持一定的協調性,協調度C取值在0-1之間,C1表示達最佳協調狀態,C越小則越不協調,C0表示根本不協調。按協調度數值大小,參考有關資料,將協調度劃分為7個等級:嚴重失調<0.1,中度失調0.10-0.29,失調0.30-0.49,勉強協調0.50-0.59,中等協調0.60-0.75,良好協調0.76-0.90,優質協調>0.90。一般情況下,區域經濟系統希望協調度大于0.75,即達到良好協調狀況[9-11]。

2.2 協調度評估指標體系及計算模型

根據東營市的環境、經濟特點和掌握的資料,將協調度評估指標體系分為環境質量變量和經濟發展變量兩大類。相應的標準值參考2003年的《東營市生態建設總體規劃2003-2020》,環境質量變量數據來自東營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東營市林業局和東營市旅游局2008年的數據,經濟發展變量數據來自《東營市統計年鑒2009》,見表1。

環境質量指數F(x)和經濟發展指數G(y)的計算公式如下:

F(x)∑aix′i ;G(y)∑biy′i

式中,x′i為第i個環境指數與其標準值的相對差異; y′i為第i個經濟指數與其標準值的相對差異;ai,bi為相應的指標權重(采用平均權數)。

考慮到東營市的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的安全同等重要,因而權重一樣,取k2;α0.33,β0.78。以2008年的數據計算東營市環境經濟協調發展指數結果見表2。

結果顯示,2008年東營市經濟發展指數為1.89,相應的環境質量指數為1.04,綜合環境經濟發展指數為1.82,環境經濟協調度為0.35,處于失調狀態。依據前述,對東營市的產業結構情況分析表明:2009年,東營市三次產業

表1 東營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程度評估指標體系

Tab.1 Index system of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evaluation in Dongying city

資料來源:東營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東營市林業局、東營市旅游局。

比例構成為3.6∶74.2∶22.2。第二產業在東營市經濟發展中占有巨大比例。研究表明,石油工業占東營市經濟總量的70%。但是,石油工業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也成為東營市生態建設過程中的主要障礙,這是導致東營市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度處于失調狀態的重要原因。

表2 東營市環境經濟協調發展指數(2008)

Tab.2 Coordination index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Dongying city in 2008

3 東營市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建議

3.1 第一產業:推進生態農業建設

依靠現代農業技術,規劃建設起包括高效農業與綠色產品加工基地、農林漁生態產業基地、漁業和海洋化工基地、生態林業基地和草-畜-乳-肉食品加工基地在內的五大產業布局,建立起畜產品、水產品、優質專用糧食、飼草飼料作物、瓜菜、冬棗等六大農產品基地,構筑起一個自然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農業生態生產條件得到全面改善,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和改善,抗災能力得到提高,資源實現可再生增殖,并逐步走向良性循環,第一產業內部農、林、牧、漁結構不斷優化并與第二、三產業鏈接關系得到完善建立的生態農業模式。

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扶持生態農業龍頭企業,組建生態農業產業鏈,發展“公司+農戶”、“公司+基地”、“科農工貿一體化”等不同類型的產業化模式,實現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加強生態農業科技知識的宣傳、培訓、示范與推廣,是生態農業建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也是當前我國加強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同時,要加強與生態農業相關的政策法規建設,以保障我國生態農業的“依法”建設和健康發展。

3.2 第二產業:加快綠色油田建設

綠色生態油田的主要特征是把生態理論引入到石油企業中來,把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綜合起來考慮。考察油田生產從油氣勘探開發、采儲到運輸的全過程,目的是為了協調油田企業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首先,產品對環境的危害最小化。企業在生產油氣產品時,從生產到使用、回收處置的整個過程,對生態環境危害降到最低,符合特定環保要求;其次,生產工藝的清潔化。在生產的最初構思階段,就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便于回收和再生利用,注意生態環境保護列為同等重要的設計指標,并保證在生產過程中能順利實施,有效地節能、省料和防污,給油田帶來經濟效益。在產品加工過程中,要求其整個生產過程使用的技術和方法必須符合環境標準,以確保在生產過程中污染排放的濃度和數量不危害人體健康和自然生態環境,將產品環境、品質等方面的管理貫穿于油氣生產周期全過程;再次,排放物低“三廢”化,并有相應的“三廢”處理手段。政府相繼頒布了《環境保護法》等諸多法律、法規,基本形成了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其中對“三廢”的排放提出了嚴格的限制要求;最后,技術的高科技化。當前,世界范圍的綠色科技革命迅猛發展,新的科學技術支撐了企業的綠色化發展,也為傳統的工業的結構調整,產品升級換代提供了支撐,為建設綠色生態油田企業提供了支柱。

3.3 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

發展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旅游。黃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海陸過渡帶濕地,形成年代新、分布面積廣、生物多樣性好、生產力高、人為干預度低、生態環境敏感,是東北亞和太平洋地區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區內保存完整的新生濕地、獨特的河口地貌、良好的生物多樣性、珍稀的鳥類物種和奇特的鳥類景觀等自然資源,旅游利用價值很高。未來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堅持走生態旅游的道路,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協調區域生態旅游經濟與石油經濟和農業經濟之間的關系。應盡快在本區實施退耕還草、退耕還林,人工開挖水塘, 種植蘆葦和檉柳。強化保護區的保護格局,嚴格執行核心區―實驗區(緩沖區)―區―旅游區的保護格局。

發展東營市農業生態旅游。農業生態旅游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生態保護為核心,注重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集自然景觀與鄉村文化于一體,重視旅游資源的有效開發。未來東營市應依托“黃河口”品牌,大力發展冬棗、桃等特色產業,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進程。開發以冬棗、桃等為主題的生態旅游業和觀光農業,通過采摘節、文化節等形式擴大黃河口品牌效應,提升農產品品質,提高食品質量安全,增加當地農民收入,同時也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郝建秀.中國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J].戰略與管理,1998,(2):91-92.[Hao Jianxiu. Study 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J]. Strategy and Management,1998,(2):91-92.]

[2]錢文婧,賀燦飛.經濟增長與環境關系:生態足跡視角[J]. 生態經濟,2010,(10):24-29. [Qian Wenjing,He Canfei.The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J]. Ecological Economy, 2010,(10): 24-29.]

[3]李春米.經濟增長、環境規制與產業結構:基于陜西省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分析[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96-102. [Li Chunmi. Economic Growth,Environment Regul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Shaanxi EKC Analysis[J].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5): 96-102.]

[4]黃一綏,邱健斌.廈門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115-119. [Huang Yisui,Qiu Jianbin. Research 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Degree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Xiamen City[J].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0,(5): 115-119.]

[5]奇瑛.成都城市人居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狀況的評價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 2007.[Qi Ying.Study on Coordination Appraisal of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tate of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engdu[D].Chengdu: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7.]

[6]周政.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與對策研究:以蘇南地區為例[J].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5):42-45. [Zhou Zheng.Coordin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An Analysis Based on South Jiangsu Province[J]. 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5): 42-45.]

[7]詹浩勇,馮金麗. 我國主要工業省市的環境-經濟綜合效率:基于SBM模型的實證研究[J]. 生態經濟, 2010,(9):42-46. [Zhan Haoyong, Feng Jinli. Environmental-Economic Effi ciencies of Main Industrial Provinces in China Based on SBM[J]. Ecological Economy, 2010,(9): 42-46.]

[8]胡巍,竇立寶, 吳文婕,等. 甘肅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度評價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2010,(19):374-377. [Hu Wei,Dou Libao,Wu Wenjie,et al.Evalua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Gansu[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0,(19): 374-377.]

[9]李積勛,史培軍.區域環境管理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Li Jixun, Shi Peiju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gion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M].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8.]

[10]楊峰, 孫世群. 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定量評判及實例分析[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10,(8):140-144. [Yang Feng,Sun Shiqun.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nd Case Analysi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10,(8): 140-144.]

[11]王兆鋒, 張鐿鋰,孫威,等.縣域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分析方法:以自治區為例[J]. 地理科學進展,2010,(7):797-802. [Wang Zhaofeng,Zhang Jingli,Sun Wei,et al.A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County-leve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7): 797-802.]

[12]夏維力, 鐘培. 基于能值-聚類分析的山東省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J]. 軟科學,2010,(10):55-61.[Xia Weili, Zhong Pei.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Eco-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Emergy-Cluster Analysis[J]. Soft Science, 2010,(10): 55-61.]

[13]張鵬, 鄭垂勇,丘萍. 旅游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基于生態安全視角[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0,(6): 172-177.[Zhang Peng, Zheng Chuiyong, Qiu P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Eco-environment:From the Concep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J].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10,(6):172-177.]

[14]傅利平,王中亞. 基于TOPSIS法的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實證研究[J].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1-5. [Fu Liping, Wang Zhongya. Empirical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Based on TOPSIS Method[J]. 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5):1-5.]

[15]張彩霞,呂偉彩,付小明. 基于科學發展觀的區域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經濟與管理,2010,(11): 84-87.[Zhang Caixia, Lv Weicai, Fu Xiaoming.The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based on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J]. 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10,(11):84-87.]

[16]馬彩虹.和諧城市評價體系探索[J].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6).[Ma Caihong. Study on Indicators System of Harmonious City[J]. Journal of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 2010,(6).]

Evaluation of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ongying City

HOUZeng-zhou

(College of Management,Ocean Univi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China)

篇5

黨的十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全國廣大農村地區應抓住機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文明鄉鎮。本文將通過以我國東南部福建漳州薌城區芝山鎮為例,探討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問題。

1 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

1.1 鄉鎮企業發展過快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政策的進一步放寬,全國各地鄉鎮企業發展很快。以福建漳州薌城區芝山鎮為例,2013年芝山鎮預計實現規模工業產值214億元;三產增加值69120萬元,比增20%;財政收入78638萬元(舊口徑),比增6%;固定資產投資31.5億元,比增12.5%;社會消費零售總額8.6億元,比增33.89%;注冊合同外資1792. 2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552萬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715元,比增17.2%[2]。可見,鄉鎮企業對農民脫貧致富和地方財政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鄉鎮企業正逐步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

然而,在發展鄉鎮企業過程中,如何注意保護好生態環境,是一個值得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1.2 發展農業經濟帶來的環境污染

當前,農業經濟仍是廣大農村地區的支持產業,然而發展農業經濟帶來的化肥及畜禽養殖等污染也不容忽視的。據了解,福建九龍江流域兩側的發展農業經濟帶來的污染,已給下游城市人民飲水安全帶來了一定安全隱患[3]。

2 發展農村循環經濟解決問題

農村發展循環經濟,重點是開發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提升農村的生產方式,增加農民收入[4]。

2.1 發展循環型生態農業經濟

“十二五”將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央明確提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

廣大鄉鎮政府部門應以種養結合為基礎,種養加一體化開發為重點,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紐帶,實現農業系統內物質循環利用,全程防控,減少污染。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按照集約化、專業化、產業化、基地化和標準化現代農業要求,大力發展都市型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生態農業、教育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擴大生產基地,有效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強度,改善種植業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安全質量。

因地制宜,積極推廣“糧-經-飼、牧-沼-果”等立體種養模式,配套與養殖規模相適應的糞便堆場、儲液池、沼氣池、厭氧池、好氧池容積及土地消納面積,做到廢棄物綜合利用或廢水綜合治理達標排放,逐步減少無序化生豬規模化養殖,減輕農村環境污染壓力,形成養殖―糞便處理―種植業利用的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6]。

2.2 發展循環型鄉鎮企業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優化工業結構,調整工業布局,推進循環經濟,加快推進鄉鎮工業園區的生態化改造。以新型工業化為導向,鼓勵發展靜脈產業;以清潔生產為重點,推動企業內部循環;以產業鏈建設為重點,推進園區內部循環;加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抓好礦產資源、能源和水資源的節約和循環利用。

2.3 發展循環型現代服務業

樹立綠色消費理念,推行政府綠色采購,倡導環境友好消費方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循環經濟體系。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培育壯大現代物流業和加快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全面開展生態旅游示范創建活動,帶動第三產業整體向現代化轉型,向生態化轉型。通過不斷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此外,鄉鎮政府主管部門應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農村經濟要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原則,進一步加強對鄉鎮企業發展工作的領導,調整發展方向,合理安排布局,對鄉鎮企業管理干部和從業人員進行環境保護和環境法制的宣傳教育,強化環境意識;鄉鎮環境保護部門對本鄉鎮企業進行檢查監督,及時制止鄉鎮企業非法占用和毀壞耕地,亂砍濫伐森林,任意污染生態的行為,對不服從監督,明知故犯,造成環境破壞的企業和個人,必須按照國家和地方的有關環境法規進行嚴肅認真處理。

這些在發展農村經濟同時對加強鄉鎮地區生態環境保護也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徐靜、王干梅.發展鄉鎮企業必須注意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2] 2013年度福建漳州薌城區芝山鎮領導班子述職報告.

篇6

從人與環境的關系而言,循環經濟是繼傳統經濟模式、末端治理模式之后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倡導的物質與能量閉路循環流動和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歷史性矛盾的有效途徑,對于我國當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兩型”社會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自出現以來便受到高度重視。作為循環經濟中觀層面的實現途徑,生態工業園區緊密銜接企業內部清潔生產和循環型社會建設,同時又緊緊圍繞區域發展與經濟結構調整兩大主題,在實現循環經濟理念和可持續發展中具有獨特作用。

以工業生態學為理論基礎的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實施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使園區內相關企業通過提高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及廢物的再生利用,能夠降低園區內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績效、提升企業競爭力。通過相互間的廢棄物轉化為原材料,能顯著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

一、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理論基礎

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與發展是以循環經濟理論、工業生態學理論、農業生態學理論、景觀生態學理論、環城游憩帶理論,以及產業經濟學等相關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以此設計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相協調,并完成產業發展與環境共生的架構,達到資源永續利用和整體的效益。這些理論為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發展構建了理論框架,指明了其建設的基本理念、發展思路與追求的目標。

二、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基本原則

1、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原則

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需要具備利于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多重效益和多種功能,且不能偏廢一方。園區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要實行清潔生產,釆用新技術,以生命周期理論為引導,全程控制園內企業的污染排放,確保環境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完整保護;同時還要注意提高園區內居民的生活質量與教育水平,實現構建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的目標,力爭使工業生產、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三者互相促進,達到三種效益共贏的最終目標。

2、成員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是設計園區工業生態鏈網結構的基礎。以經濟價值作為惟一目標將使生態工業的多樣性大打折扣。要實現工業經濟的多樣性,首先要目標多元化,它確保了工業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柔性和適應性。因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兼顧環境、生態、社會等多重目標,政府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可考慮將這些內容涵蓋進去。在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中,可以引進不同的產品、不同的生產過程和不同的企業,利用它們對資源和能源需求的差異,實現優勢互補,形成靈活、高效的合作關系。

3、有效組織原則

工業生態學的基本理論之一就是把工業系統視為與自然生態系統相似的特類,所不同的是人類能更快和更主動地調整系統與環境的相互適應。因此,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必須體現自然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原理和共生原理,通過對系統內物質與能量交換的科學設計,形成有序結構和企業間的共生關系,以較低的能量消耗做更多的功,以有序的生態鏈結構對物質多級利用,實現所組建系統的高效性。

4、層級系統原則

生態系統是由不同層次組成的體系,不同層次間擁有不同的性質及行為表現方式,不同層次中出現的問題必須在不同層次內加以解決。不同類別的企業組成了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它們共同維護了園區系統的穩定運行,而園區內的能量物質交流交換同樣由其來完成,沒有交換的存在,就不能實現資源利用最優化,這就是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與其他工業園區的比較優勢所在。

5、區域發展及比較優勢原則

盡可能將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與社區發展和地方特色經濟相結合,將園區建設與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要充分著眼于區域的產業優勢、區位優勢乃至資源優勢,突出產業特長,科學調整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立足于發展區域比較優勢,對園區進行整體規劃、科學布局,立足于發展區域的比較優勢,將資源優勢轉向競爭優勢,最終轉向經濟優勢,從而建設出具有區域特色的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

6、衍進性原則

人們的觀念是在不斷更新,對資源和環境問題的認識也逐漸深入。工業生態系統將調整自身以適應當地自然資源的再生周期,減少使用不可再生資源。當然這種調整要受到技術、經濟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并不是短期內能夠完全實現的。因此,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目標的實現必須分階段實施,在每個階段都要依據社會經濟的發展,充分考慮和比較每個企業遷入,不僅要預測好它的未來生存空間,更要考慮好在系統中的適應能力以及對系統演替進化的貢獻。

三、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系統分析

1、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系統結構

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系統通常由以下部分組成:①非生物環境,即原材料及自然資源條件;②生產者,包括利用基本環境要素生產出初級產品的初級生產者和進行深度加工和生產的高級生產者;③消費者,不直接生產“物質化”產品,但利用生產者提供的產品供自身運行發展,同時產生生產力和服務功能的行業;④分解者,把工業企業產生的副產品和“廢物”進行處置、轉化、再利用等。它們之間存在著競爭、協作的關系,有的以核心體存在,有的以邊緣形式存在。該系統具有循環性、群落性和增殖性等特征。

2、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系統特點

(1)追求效率優先,注重效益協調同生效率優先是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最顯著的特點。在園區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協調經濟效率與生態效率之間的關系。園區發展在追求經濟效率的同時,更為重視生態效率,把經濟增長建立在自然生態規律的基礎上,努力做到排放廢棄物的趨零化。

(2)構建耦合關聯體系,實現物質循環再生利用

園區通過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構建,形成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行業之間的耦合關聯體系,以橫向產品的供應和副產品的交換為紐帶,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閉環反復循環,實現園區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建立資源利用的交換系統,實現循環再生,盡可能地降低向區外排放廢棄物的水平。

(3)優化產業結構,組織和諧共生

園區具有高度優化的產業結構和較為完整的自組織系統,園區采用現代化生態、節能、節水、再循環和信息技術,國際先進的生產過程管理和環境管理標準,提高園區資源利用的效率,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共生網絡的完善,企業之間的和諧共生。

(4)實施生命周期管理,清潔生產自律

園區實行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并且清潔生產貫穿于產品生產全過程。從原料的入園、產品的生產及使用、污染源的產生、廢棄物的出園的每個環節都進行生命周期管理,盡可能地采取一切措施減少和降低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和負面影響。

四、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形態與運行體系

1、構建企業(產品生產)循環經濟模式

循環型企業是以物質閉環流動為特征,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的生態經濟型企業。即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營活動組織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使物質和能量在整個經濟活動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環境的配置效率,實現生態化轉向的企業。

企業內部資源循環再生包括三種情況:一是將流出生產系統之外的資源回收后作為原料返回生產流程中;二是將生產過程中生成的廢棄物經適當處理后作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產流程中;三是將生產過程中生成的廢棄物經適當處理后,作為廠內其他生產流程中的資源。

2、構建企業間循環經濟體系

在確定園區內企業共生關系的基礎上,企業之間將廢物作為潛在的原料或副產品相互利用,通過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優化園區內所有物質的使用和減少有毒物質的使用;將有條件的多個企業組織起來形成資源共享、副產品互用的供應網、產業生態鏈及產業生態園;組織構建產業生態鏈或者柔性生態產業園。

企業間循環經濟體系的構建能夠解決企業內部循環所難以解決的問題,是提高生態工業循環經濟水平的核心。它的最高目標是物盡其用、能無空耗,即在園區經濟發展的同時,最大限利用園內企業的廢棄物質與能量資源,不斷提高資源生產率,減少廢物的產生量,從企業群整體的角度減輕經濟發展的環境壓力。

3、構建園區與區域的融合體系

園區與區域的生態融合主要是指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與所在區域的生態及經濟等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而導致雙方同向發展現象。能否實現企業、園區和區域的生態融合,不僅關系到園區及企業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而且關系到區域經濟和生態復合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工業園區與區域的生態融合,是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中全面考慮資源利用、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最高境界,也是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中最為復雜的問題。

1)園區與區域資源、環境融合

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只是區域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根基于其所在區域的資源支撐和環境承載,服務于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在園區與區域資源、環境的融合中,首先要研究園區產業發展對區域資源尤其是本地優勢資源及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并以可再生資源的承載力作為發展限制條件合理確定園區的規模;其次,根據區域氣象、水文等自然條件,計算大氣環境容量、水環境容量,制定園區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方案,開辟園區與區域環境融合的新途徑;再次,借助植被的生態及景觀功能,將園區的綠化、美化與功能調節及城鎮建設融為一體;最后,及時溝通企業之間的再生物能產生與需求信息,盡量減少由信息阻滯引發的園區企業時間融合性差所導致的污染物排放增加,保證園區環境質量的維持和穩定。

2)園區與區域社會、經濟融合

在園區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融合中,應明確確立園區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提升作用及其在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積極意義,并在此基礎上,全面制定和推進園區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融合途徑。首先,制定園區管理政策,主要包括園區清潔生產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環境管理、招商引資與土地管理政策等方面;其次,建立園區管理信息系統,,以園區數值化管理工作平臺為目標,分清潔生產管理信息系統、環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管理信息系統等三個子系統,全面實現園區信息管理的數值化管理工作平臺;最后,圍繞園區主要產業類別,建立園區產業發展技術培訓體系、環境管理技術培訓及服務體系,為園區產業發展提供數量充足的高素質勞動力資源,同時提高園區職工環保意識與主動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張思鋒,周華.循環經濟發展階段與政府循環經濟政策[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9):47-52

[2] 趙愈.循環經濟模式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與評價研究[D].重慶大學,2011

[3] 李勝.循環經濟園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4] 聶帥.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實證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

[5] 楊雪鋒,王軍.循環經濟:學理基礎與促進機制[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6] 王元亮.基于產業共生的園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蘭州大學,2012

[7]馬俊杰.工業園生態化建設方法與應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

基金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S2011010006092)

作者簡介:夏青(1970-),男,山東膠南人,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技術經濟及管理等研究。

篇7

生態環境,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雖然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在含義上十分相近,但兩者并不等同,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自然環境的一種,二者具有被包含關系。將生態環境這一自然科學的概念引入金融領域,與金融這個社會科學的概念相結合,便產生了具有嶄新內涵的金融生態環境這個概念。

從理論上講,金融生態環境是個仿生概念,是借用生態學上的提法對金融環境進行的描述,通常指金融運行的一系列環境要素。廣義上的金融生態環境是指宏觀層面的金融環境,指與金融業生存、發展具有互動關系的社會、自然因素的總和,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與金融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強調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是金融運行的一些基礎條件;狹義上的金融生態環境是指微觀層面的金融環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體制、社會誠信狀況、會計與審計準則、中介服務體系、企業的發展狀況及銀企關系等方面的內容。而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則是指某一個區域內的金融生態環境,即某一區域范圍內金融運行所涉及的所有影響因素,其狀況的演化與變革是整個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優化的前提和基礎。由此,金融生態環境的概念,既包含通常意義上的微觀層面的金融環境,也包括整個金融市場得以生成的環境。與通常的金融市場的概念相比較,金融生態環境更強調金融系統與所處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以及協調發展。而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從生態角度看金融發展問題,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統性和可持續性觀念的體現。

二、優化金融生態環境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分析

良好的地區金融生態環境,不僅有利于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地區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對促進該地區經濟發展同樣重要。在當前經濟發展階段,提出改善地區金融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種必然的要求。

(一)促進地區經濟與金融和諧發展的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在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我國金融生態環境本身基礎差,起點低,加上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觀念下遺留的弊病,各地金融生態環境的現狀尚遠不能滿足該地市場經濟環境下金融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主要表現在:有些企業利用破產法的不完善,以破產逃避還債,導致銀行內大量壞賬的產生;由于沒有完善的社會信用評價體系及其相應的管理系統,銀行在通過借款人信用對貸款風險作合理評估方面還有很多困難;由于會計、審計、信息披露等標準不高,“騙貸”現象依舊屢禁不止;相關的中介行業的專業水平普遍不高,容易被買通作假。所以,為了促進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地區金融生態環境,達到金融與經濟環境的和諧發展。

(二)適應新形勢下對內、對外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對各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各地區吸引外資的手段基本一致,即通過優惠政策(主要是稅收和土地兩個方面)鼓勵外資到本地進行投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這種在所得稅、土地等生產要素上,對內資、外資有不同待遇的政策對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種差異的繼續存在將對本國以及本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不利,對國家和本地區的稅收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同時,經過這二十年的發展,國內可利用的資金總量也達到了相當水平。因此,下一階段的發展就應該在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擴大對內開放,逐步實現包括企業所得稅在內的內外資優惠政策體系的并軌,逐步把外資的激勵機制由優惠政策轉變到公平競爭的軟環境上來。而建設公平競爭的軟環境的關鍵之一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三)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正反饋機制

市場經濟條件下,良好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不僅能促進區域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并且通過金融核心作用的發揮能夠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反過來又會推動對區域金融的發展,從而形成兩者良性互動的正反饋機制。因此,應該采取措施,不斷優化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實踐證明,一個金融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必然吸引資金。地方政府要想吸引資金,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把加強和改善本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

三、優化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對策

(一)提高地區經濟競爭實力

加快本地區經濟市場化進程,按照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努力培育本地區的市場經濟氛圍,不斷改善經濟運行環境。加快地區經濟結構調整,要根據國家宏觀調控要求和地區經濟發展優勢,堅持有保有壓、區別對待,切實加強和支持地區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使地區經濟真正實現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積極深化本地區企業的改革,使企業真正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完善公司制度建設,特別是要健全財務會計制度,規范財務報表行為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進而提高企業贏利能力,從根本上降低銀行的貸款風險。

(二)健全地區社會信用基礎

健全維護金融債權的法律和執法體系,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調整和規范交易主體之間債權債務關系的法律體系,在立法上要充分體現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原則,特別是在企業合并、分立、中止等過程中,要突出和強化銀行權益,切實保證債權人權利。建立和完善多種形式的信用征信和評價體系,各級有關部門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建立以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信用評價機構,制定出統一的信用體系、規范標準和查詢體系,提高信用數據的開放共享程度,使信用度真正成為銀行在考察貸款申請者時所能依靠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重塑“誠實守信”的社會價值觀念體系,把強化信用意識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加強全民信用教育,強化道德約束,提高民族信用水平和信用素質。

(三)加快地區金融市場建設

要發展多種類型的金融機構,構建多類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尤其是利用地區經濟發展優勢,借助發達的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樹立區域金融機構的優勢;規范發展社會中介服務機構,要提升中介機構的專業化服務水平和誠信水平;要從政策上鼓勵和扶持與金融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專業化的中介機構的發展,培植一批誠信水平高的有代表性的專業化中介機構,形成良好的中介行業道德風范;要繼續提高審計、會計、信息披露等標準,在向高水平國際標準看齊的同時,結合我國自身行業和企業制度特點,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標準的審計、會計、信息披露標準;同時還需要在標準的執行方面進一步改進,努力保證審計會計準則不論在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中都得以真正嚴格執行。

在建設地區金融生態環境過程中,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認識到資金按市場原則流動在市場經濟日益深入發展形勢下的客觀必然性,高度重視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對增加信貸投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把爭取金融支持的重點放在主動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上。地方政府應重視商業銀行在內部評級中對本地區的看法,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評級等級,以此爭取商業銀行在資金調度、信貸授權等方面對自己給予支持。同時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行政務公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規范政府服務收費,取消不合法的收費項目,合并或取消重復設置的收費項目,進一步簡化抵押、評估費用和手續,降低企業經營和信貸成本。

參考文獻:

1、徐亞軍.優化區域生態環境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6(6).

篇8

關鍵詞:西部生態環境治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我國西部地區人口稀少、地域遼闊,具有較大的氣候條件差異以及復雜的區域自然條件。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對西部地區的生態治理,在新的發展背景下,需要做好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以促進其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

1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西部地區發展過程當中,經濟問題以及生態問題是其發展過程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具有自然條件惡劣以及環境脆弱等因素,但在影響因素當中,人為活動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在西部地區發展中,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存在不合理情況,并因此使當地的自然資源在發展過程當中受到嚴重的破壞,對環境以及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影響。在資源粗放、掠奪式開發經營過程中,也正是在外延擴大再生產基礎上來說的,即依靠勞動力投入以及土地增加基礎對農產品總量的增長目標進行實現。在傳統經營方式中,不僅以掠奪式的方式開發資源,使資源在數量以及質量方面都受到嚴重的影響,且在勞動力數量增加的過程中,因人口素質以及總量方面存在的不足對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產生影響,嚴重破壞了當地資源環境,進而影響農業生產效益。總體來說,生產方式的落后以及人口的高負荷是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限制的重要因素。

2發展措施

2.1轉變經營方式

現階段我國西部地區人口壓力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很多地區按照傳統方式發展經濟,其代價即是犧牲環境,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植被破壞、超載放牧等情況。對于這一情況來說,其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溫飽問題,且極大地破壞了區域生態環境,并因此使西部地區在生態環境以及經濟發展方面陷入惡性循環。在該種情況下,要將經濟同生態的結合作為生態環境治理中的關鍵性問題,以此實現當地農民致富問題的良好解決。具體來說,需要能夠對當地的特色經濟以及優勢農業產業做好把握,聯系實際做好生態旅游、經濟林果、畜牧業以及花卉業的發展,同時積極做好農業產業化經營,以此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在以往的發展當中,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效益低的問題即附加值不高,且在加工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缺少具有特色的產品。其原因在于,一是相關人員在商品經濟意識較為淡薄,并沒有嚴格聯系市場發展需求進行經營生產,因此產品無法良好走進市場;二是在生產經營規模方面存在不足,具有較高的生產成本,且在經營方式方面也存在較為粗放的特征。經濟結構方面,主要為種植業,仍存在經濟結構單一的問題;三是所處區域在交通條件以及基礎條件方面存在不足,在市場發育方面存在滯后的情況,并因此對產品的流通產生影響。在該種情況下,需要我國西部地區能夠充分把握市場導向,在以自身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做好市場經濟發展,做好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推進,通過產業鏈條的延長實現農業產業化升級目標的實現,在此過程中也需要做好品牌戰略的實施,以此實現產品競爭力的提升。

2.2加大人口轉移

西部是現階段我國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地區,很多環境都不適合人的居住。相關研究,西部地區人口數量超出生態以及自然資源承載能力,是導致經濟貧困、生態惡化問題的的重要原因。要想實現這部分區域環境問題的良好解決,要做好生態轉移戰略的實施,將地區當中超出承載的人口向外進行轉移,在降低這部分區域人口壓力的情況下,保證人口能夠低于生態環境以及資源的承載力,在對資源、環境以及人口等協調發展目標進行實現的情況下實現持續發展目標,其具體措施有:一是有組織、有計劃的組織勞動力外出務工,對于中東部區域具有較大勞動力需求量的城市,國家在給予資金以及政策方面扶持的情況下對農民工小區進行建立,以鼓勵這部分務工人員能夠具有穩定的居住以及就業場所,實現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在該過程中,不僅是人口以及勞動力的轉移,對于我國西部地區的環境壓力也是有效的減輕,對生態恢復具有積極的意義;二是西部地區需要充分發揮自身旅游資源以及能源方面優勢,做好非農產業的發展,在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基礎上做好城鎮化建設,以使農村人口能夠更好的向城鎮轉移,在資源發展方面實現開采與加工的結合,通過該方式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三是對于生產生活條件已經較為惡劣的區域,需要將居住地區較為偏遠的人口實現整體遷移,通過該方式也能夠較好的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篇9

 

在城市發展建設的過程中,與人們生活影響最為密切的就是對環境的建設。可以說生態環境的發展建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個城市發展的好壞,實際上與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基于這一原因,更加應該對城市的整體生態環境建設加以合理的設計,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為人們營造一個美麗舒心的環境。本文以此為重點,對相關的問題進行了論述,希望可以為今后的規劃設計工作提供一定的幫助。

 

1 城市規劃建設的綜述

 

在一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離不開對其進行整體的規劃設計。這其中涵蓋的內容是多方面,其中最為主要的內容之一就是對環境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因為生態環境與人們的生活具有緊密的聯系,居民生活在城市,環境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城市的環境發展起來了,人們才能更加安居樂業。所以在對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需要更加重視對生態環境進行規劃與設計,促進整體環境質量的改善,在根本上完善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關系,為實現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一個城市的環境問題實際上與當地的人口密度以及相關經濟活動具有一定的影響。當前我國在大力發展經濟,因此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這就造成環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并且我國資源的狀況也不容樂觀。在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中,如果不能有效的抑制環境壓力,那么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將會是十分不利的。縱觀未來的發展,必將是生態占主導位置的,所以如果不能將壓力的問題處理好,那么對于人類文明的發展建設也將會是極為不利的,難以實現高度的統一以及協調化的發展建設。

 

2 我國城市的生態系統

 

對于我國而言,城市生態系統雖然是完全開放的,但是其并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需要與其他系統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相互之間得到更大力度的扶持,這樣才能得到和諧的發展。以人們的生產活動為例,在這一過程中會排放出大量的廢棄物,如果不能在生態系統中將其完全的分解掉,那么就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所以無論是在農田生態系統,還是在海洋生態系統中,都有這樣的責任,將廢棄物處理掉,通過一定的手段將其轉化為其他的能源物質,這樣可以將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降到最低。

 

城市在自然界與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地位是不一致的,前者的空間占有量非常小,但是對于后者而言,卻是發展的中心,承擔著各個方面的重任。所以也是產生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對于人們的生活狀態也是十分不利的。由此可見,加強城市生態環境的規劃設計是相當有必要的。筆者認為對于城市而言,其承擔著人類活動的重要責任,因此在對城市景觀以及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可持續發展為首要前提,并且充分考慮到其中的影響性因素。

 

3 景觀規劃與設計的目的和核心

 

景觀的規劃與景觀設計總要以建造宜人景觀為核心。而景觀的宜人性則包含著景觀的通達性、生態的穩定性、建造的經濟性、環境的清潔度、空間的擁擠度、景觀的優美度等一系列內容,它是一種比較適宜人類生存、體現生態文明的人居環境。這一方面的通俗體現其實就是當前許多地方對于那些居民小區綠、靜、美、安的要求。景觀也特別重視那些諸如大小與形狀,密度與容量、連接和隔斷、區位同層次等景觀要素的空間關系,重視景觀要素的空間關系所含有的物質和自然能源的質量同等重要,例如,它要使那些開敞空間集中一些,建筑空間錯落有致,努力地做到合理安排那些空間格局,打造出人工環境亦有自然的生動影像。當然了增加景觀的視覺多樣性,保護環境的敏感區域,以達到推進綠色空間體系建設的目的。

 

有意識地塑造物質和能量的過程,用來滿足某種預想的需求或欲望的設計是規劃設計。規劃設計在聯系自然與文化時用的是物質能流和土地的使用,而生態規劃設計都是那些對環境影響最小,對生態過程的規劃協調的設計,這種協調的意思是規劃設計尊重自然、尊重物種的多樣性,減少人類生活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掠奪,保證動植物棲息地的質量,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健康。

 

生態規劃設計是一種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方式。它給我們提供統一的框架,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以及周身的生活環境。簡單地說,這種設計是對自然過程的有效適應和結合,需要全面考慮設計途徑會給環境造成哪樣的影響?我們都要捫心自問:這種設計對環境有什么影響?是對環境有益還是對環境無益?

 

對于景觀規劃,如果理解成一個對任何關于人類使用土地和戶外空間的問題分析,提出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監管這一方法的實施過程。那么景觀規劃設計師就是在幫助我們怎樣在生產生活上同地球和諧相處。說白了,景觀設計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種對戶外空間和土地的生態規劃和生態設計,其核心思想是生態原理,如果再往深處來說,景觀規劃設計就是一種人類對生態系統的設計,是一種改變現有的線性物流的輸入和排放方式的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設計。它創造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觀,它在源、消費中心和匯之間建立了一個循環流程,是滿足科學發展觀的景觀。

 

城市景觀與生態規劃設計反映出人類擁有了新夢想,它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清晰。這個夢想其實就是自然保護、文化發展,生命環境、設計的環境,美的形式同生態功能間全面的融合,它將慢慢地消融公園曾經在城市人類中的那種原始的地位,它要讓其慢慢地走進人們的生活。

 

結束語

 

城市環境的未來建設要實現幾大需求的轉變:①從物理空間的需求轉變到生活質量的需求。②環境保護的需求轉變到人類身心健康方面的需求。③表面形象的城市美化轉變到內里過程的城市和諧。一言概括就是,實現城市建設的系統化、自然化、經濟化和人性化。而系統化講究的是天人合一,自然化講究的是道法天然,經濟化講究的是巧奪天工,人性化講究的是以人為本。

篇10

企業如何通過不斷創新探索來發展生態循環經濟,助推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循環經濟 綜合利用 可持續發展

一、前言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高速增長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顯著增加。然而,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伴隨著自然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環境質量持續下降等問題。如何解決日益緊迫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快速發展的矛盾,是我們面臨的重要挑戰。

對此,中央從戰略高度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倡導社會循環式消費,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國家"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指出:未來五年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將加快節能環保標準體系建設,建立“領跑者”標準制度;適時擴大低碳試點內容和范圍;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產業過快增長,強化節能、環保等指標的約束,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調整能源的消費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到“十二五”期末,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下降8%;全國氮氧化物排放總量下降10%[1]。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性,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在工業方面,循環經濟主要體現在“節能降耗減本治污、再生利用發展增效” 。

下面就以浙江富春江環保熱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春環保”或“公司”)為實例,淺析企業如何通過不斷創新來發展生態循環經濟,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熱電聯產,走上循環經濟產業之路

熱電聯產是一種高效能源生產方式,與熱電分產相比,可以顯著提高燃料利用率,是全球公認的節約能源、改善環境,并實現循環經濟的重要技術手段。因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動熱電聯產行業的發展。

富陽被譽為“中國白板紙基地”,白板紙年產量占全國白板紙總產量50%以上。造紙生產由于工藝的特殊性,其生產過程中除了需大量用電之外,還會消耗大量的蒸汽。2003年,依據富陽市《江南造紙企業集中供熱熱力規劃》,浙江富春江環保熱電股份有限公司落戶富陽市江南造紙工業功能區,主要承擔區內近180家造紙企業和今后功能區發展企業的集中供熱任務,電力產品則并入國家華東電網公司。通過集中供熱,功能區內拆除造紙企業重污染小型燃煤鍋爐230余臺,煙囪160支,大大減少了污染物排放,改善了當地環境。各造紙企業關停鍋爐后,不僅消除了造紙企業的安全隱患,而且熱效率提高50%左右,大大降低了園區內GDP能耗,綜合效益十分明顯。

同時,公司并沒有把生產后的廢灰、廢渣當作廢棄物來處理,而是把它當作是一種再生資源來對待。產生的廢灰、廢渣經過監測,污染排放指標均低于國家規定的標準限值,廢灰恰好可作水泥廠的添加劑,而廢渣可作為新型輕質建材原料,現在公司已與富陽、蕭山等地多家水泥廠、新型建材廠簽訂了長期利用合同,有效地處理了廢灰、廢渣問題。

富春環保熱電聯產項目的順利投產,不僅緩解了地方用電緊張的矛盾,同時解決了功能區內造紙企業集中供熱的問題,并且實現廢棄物再利用。從此,公司真正走上了循環經濟產業之路。

三、引進垃圾、污泥處理新技術,創新循環經濟產業模式

富陽造紙業可持續發展還面臨著一個重要問題,造紙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紙渣和造紙污泥,污泥的簡單填埋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同時由于這些廢棄物里含有大量的有機纖維成分,具有一定的熱量,將其適當處理后進行焚燒,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對該部分廢棄物實現“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處理,又可以通過綜合回收利用其焚燒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熱量,供應造紙企業生產用熱及發電,真正實現循環經濟發展目標[2]。

公司引進先進的循環流化床垃圾、污泥焚燒技術進一步實現熱電聯產,使富陽城區以及附近20個鄉鎮的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棄物全部得到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并為公司制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富春環保于2010年上市后加快了發展的步伐,為充分實現循環經濟產業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公司總建設規模為“九爐六機”,裝機容量達108.5MW,供熱能力達850t/h,日處理垃圾800噸,日處理污泥2035噸(含水率80%),年節約標煤20萬噸。

富春環保的垃圾、污泥焚燒發電技術作為少有的一種能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的廢棄物處理方式,使得富春環保與造紙企業之間形成了共生耦合的循環關系,有力地推動了造紙功能區的生態建設,大大創新了循環經濟產業模式(見圖1)。

四、利用先進工藝,提高循環經濟效益

由于循環經濟設備投資大,效益低,公司的著眼點并不完全放在“廢棄物回收利用”上,而是全方位地考慮循環經濟方式。通過不斷研究探索進行技術研發,引進先進工藝,改進工藝、節能降耗,通過組織企業內的物料循環,減少生產過程中能源的使用量,減少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最大限度地使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達到循環利用或再生利用,例如:

1、采用先進的節能設備,減少電能損耗。

富春環保采用的綠色節能燈、汽動給水泵、高效節能風機和高壓變頻調速都是節電的“好把式”,普遍使用的10KV高壓電氣設備也能大大減少升壓和降壓過程中對電能的損耗。現有節能設備每年可節電2400萬千瓦時,相當于富陽市兩個城鎮居民的全年用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