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數字傳媒技術范文
時間:2023-09-20 16:59: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計算機數字傳媒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Symbolm@@ 10 mol/L。本方法已成功用于啤酒樣品中赤霉素測定。
關鍵詞 多重標記; 樹枝狀大分子; 赤霉素; 分子印跡; 二茂鐵甲酸; 聚三乙胺五乙酸乙二醇酯
1 引 言
赤霉素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1,2]。已知的赤霉素種類至少有38種,其中赤霉素3(Gibberellin Acid 3,GA3)活性最強,研究也最多。許多國家對食品中赤霉素的含量有著嚴格規定。因此,建立靈敏簡單的赤霉素檢測方法非常必要。目前,已報道的赤霉素的定量檢測方法有毛細管電泳 質譜法[3]、氣相色譜 質譜聯用法[4]、液相色譜 質譜法[5]\, 毛細管電泳 熒光檢測法[6]等,但相關的電化學檢測方法還未見報道。
分子印跡電化學傳感器靈敏度高、選擇性好,是近期研究的熱點之一[7~10],已被應用于環境監測[11,12]、藥品檢驗[13,14]、農獸藥殘留檢測[15,16]等領域。為了提高其靈敏度,開發了許多新方法[17~19]。樹枝狀大分子是一類人工合成的新型化合物[20],一般具有對稱的高度枝化結構,表面分布大量官能團[21,22]。本實驗將二茂鐵甲酸(Ferrocenecarboxylic Acid, FcA)標記于合成的樹枝狀大分子聚三乙胺五乙酸乙二醇酯(PDTPA)表面,再將GA3與之相連形成GA3/PDTPA/(FcA)n,從而實現了模板分子的多重標記,即一個孔穴對應多個標記物。相較于單次標記的方法,信號強度大大增強,方法的靈敏度明顯提高。
2 實驗部分
2.1 儀器與藥品
CHI660C電化學工作站(上海辰華儀器公司);三電極系統:金電極(d= 2 mm)為工作電極,Ag/AgCl電極為參比電極,鉑絲電極為對電極。
赤霉素1, 2, 3, 4, 7(GA1, GA2, GA3, GA4, GA7)購自阿拉丁試劑公司; 鄰苯二胺(OPD)、三乙胺五乙酸(DTPA)、EDC、sulfo NHS、FcA等購于國藥試劑公司。所有試劑均為分析純,使用前不需要進一步純化。
2.2 分子印跡電化學傳感器的制備
2.2.1 GA3/PDTPA/(FcA)n的合成 PDTPA的合成及NHS EDC的使用方法均參照文獻\[23]。將0.3 g合成好的PDTPA、 300 μL 1 mmol/L FcA和100 μL 1 mmol/L GA3分別加入3個燒杯中,再各加入500 μL 20 g/L EDC和500 μL 10 g/L Sulfo NHS,靜置反應5 h。然后在盛放PDTPA燒杯中加入400 μL 0.01 mmol/L 脲溶液并于暗處攪拌反應1 h。最后將3個燒杯溶液混合后于暗處攪拌反應1 h。制得復合物GA3/PDTPA/(FcA)n的濃度約為1×10
Symbolm@@ 4 mol/L。
2.2.2 分子印跡傳感器和非分子印跡傳感器的合成 金電極在使用前需要在先用氧化鋁粉末漿中拋光成鏡面,經濃HNO3(1∶1,V/V)、乙醇及蒸餾水洗滌。電化學聚合在10 mL 含1.0 mmol/L GA3 和3 mmol/L OPD的醋酸 醋酸鈉緩沖溶液中(pH=5.2)進行的。電聚合完成之后,用甲醇 乙酸溶液(8∶1,V/V)泡洗數分鐘,制得分子印跡電化學傳感器。
非分子印跡膜(nMIP)傳感器的制備類似于分子印跡傳感器的制備,僅在聚合過程中不加入模板分子。
2.2.3 掩蔽、競爭和孵化過程 掩蔽是將洗脫后的分子印跡修飾電極置于5 mL 1.0 × 10
Symbolm@@ 4 mol/L GA3溶液中12 min, 使GA3完全占據電極上的印跡孔穴。沖洗電極后,再將其置于合成好的配合物溶液中孵化15 min,使配合物分子取代部分孔穴中的GA3分子。沖洗孵化后的電極, 以去除電極表面的物理吸附。檢測前,將孵化后的電極置于不同濃度的GA3待測液中浸泡9 min完成競爭。
2.2.4 電極的再生使用 將使用后的電極重新在甲醇 乙酸溶液(8∶1,V/V)中洗脫10 min,以除去孔穴中的聚合物和赤霉素,并消除聚合物表面可能存在的物理吸附。清洗后進行循環伏安法掃描,至CV曲線與第一次洗脫完畢的曲線重合,即表明該電極可重新使用。
2.2.5 實驗方法 采用循環伏安法(CV)、差分脈沖伏安法(DPV)和交流阻抗(EIS)對傳感器進行表征和檢測。CV在含有K3\[Fe(CN)6]溶液中進行。DPV檢測在含0.5 mol/L KCl的PBS(pH=7.0)中進行,掃描范圍為0.2~0.8 V,掃速為0.1 V/S。EIS檢測是在0.19 V進行,頻率范圍100 mHz~100 kHz。
3 結果與討論
3.1 分子印跡聚合物的電聚合
在金電極表面于0.1 mol/L 醋酸 醋酸鈉緩沖溶液(pH=5.2)中用CV法電聚合GA3分子印跡膜。結果表明,在0.35 V處出現了一個明顯的OPD氧化峰,并且隨著掃描圈數增加,峰電流減小并趨近于零,即可證明生成了導電性能較差的OPD膜。
3.2 分子印跡聚合物的分子識別性能
分子印跡聚合物具有特異的選擇識別性能。為了驗證此性質,分別對裸(a)、聚合后(b)、洗脫后(c)、掩蔽后(d)、孵化后(e)和在10×10
Symbolm@@ 8 mol/L GA3溶液中競爭后的電極(f)進行了CV表征,結果如圖1A所示。與曲線a相比,曲線b峰電流幾乎消失,證明在電極表面形成了不導電的分子印跡膜。由b到c峰電流增大,說明有模板分子從聚合物中洗脫下來。由c到d,電流再次減小,表明部分印記孔穴被重新占據。而由d到e, 電流再次增大,可能是由于二茂鐵甲酸是良性的導電介質。相較于孵化后(e)峰電流值,競爭后(f)峰電流進一步減小。這主要是由于在競爭過程中孔穴中的GA3/PDTPA/(FcA)n被GA3分子取代,使電極表面二茂鐵甲酸的數量減少,電流相應減小。
3.3 測量底液及其pH和KCl的影響
為了得到穩定的反應溶液,選擇不同的緩沖液(包括PBS、醋酸 醋酸鈉、硼砂、碳酸鈉 碳酸氫鈉緩沖液等)檢測經1.0×10
Symbolm@@ 8 mol/L赤霉素競爭后的電流。結果表明,在PBS溶液中反應最為穩定,得到的峰型也最好。進一步對PBS溶液的pH值進行優化,在pH=7.0時響應電流最大。為了平衡電荷和增加溶液導電性,在測量底液中加入0.1 mol/L KCl作為支持電解質。綜上所述,取含0.1 mol/L KCl的0.1 mol/L pH=7.0 PBS作為檢測底液。 圖2 分子印跡傳感器在各個步驟的AC譜圖,其中a, b, c, d, e和f分別為分子印跡電極在裸電極、聚合后、洗脫后、掩蔽后、孵化后和競爭后的AC圖
3.4 孵化時間和競爭時間優化
孵化時間是GA3/PDTPA/(FcA)n競爭下掩蔽時進入分子印跡孔穴的GA3并達到平衡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孵化實驗是在合成好的配合物溶液中進行的,每隔3 min在PBS中進行一次差分脈沖伏安測定,記錄電流響應信號,實驗結果如圖3a所示。隨著孵化時間延長,響應信號不斷增大,直至12 min后電流強度達到穩定。
競爭時間是標用GA3和分子印跡膜上的GA3/PDTPA/(FcA)n發生競爭取代并達到平衡狀態的時間。在1×10
Symbolm@@ 7 mol/L GA3溶液中,每隔3 min在PBS中進行一次DPV測定。如圖3b所示,電流的響應信號隨著競爭時間延長而降低,直至9 min趨于穩定。其它濃度更小的赤霉素溶液在該孵化液中進行競爭反應,9 min內均能夠達到平衡。
3.5 標準曲線
標準曲線如圖4所示。還原電流隨著GA3的濃度(c)增加而減小。 在2.0×10
Symbolm@@ 7 mol/L范圍內,峰電流值(I)與c呈現良好的線性關系,線性方程為
Symbolm@@ 10 mol/L (LOD=3δb/K)。
本方法簡單快速,與其它已報道的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靈敏度,且成本很低(表1)。
3.6 傳感器的重現性
將同批次制備得到的5支分子印跡膜傳感器在10 mL含有10×10
Symbolm@@ 8 mol/L的GA3進行了5次測定,得到的RSD為3.8%。說明此傳感器具有良好的重現性。
3.7 傳感器的選擇性
赤霉素的同系物(GA1, GA2, GA4和GA7)對GA3的測定可能產生干擾。評價了傳感器的選擇性識別能力, 結果表明,對于10×10
Symbolm@@ 8 mol/L GA3,30倍的GA1, 35倍度的GA2, 35倍的GA4和 50倍的GA7無影響, RSD
3.8 啤酒樣品中GA3的檢測
應用此傳感器對啤酒中GA3進行測定,結果見表2,分子印跡傳感器的回收率為96.7%~101.3%,RSD
4 結 論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高靈敏的基于修飾樹枝狀大分子多重標記產生放大效應的分子印跡電化學傳感器檢測模式,并用于赤霉素測定。 方法簡單易行、成本低廉、選擇性好,在實際樣品測定時, 結果令人滿意。同時為提高分子印跡傳感器的靈敏度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References
1 Yamaguchi S.Annu. Rev. Plant Biol.,2008, 59: 225-251
2 Sponsel V M, Hedden P.Plant Hormones,2010, 12: 63-94
3 Ge L, Peh C Y C, Yong J W H, Tan S N, Hua L, Ong E S. J. Chromatogr. A,2007, 1159(1): 242-249
4 Taylor D, Blake P, Crisp C.Plant Growth Regul.,2000, 30(3): 221-223
5 ZHONG Dong Lian, DING Ming, TANG Fu Bin, MO Run Hong, TENG Ying.Chinese J. Anal.Chem., 2013, 41(11): 1739-1743
鐘冬蓮, 丁 明, 湯富彬, 莫潤宏, 滕 瑩. 分析化學, 2013, 41(11): 1739-1743
6 Liu X, Ma L, Lin Y W, Lu Y T.J. Chromatogr. A,2003, 1021(1): 209-213
7 Haupt K, Mosbach K.Chem. Rev.,2000, 100(7): 2495-2504
8 LI Hui Xiang, XU Xiao Li, CHEN Hui, ZHANG Song, KONG Ji Lie.Chinese J. Anal. Chem.,2012, 40(6): 817-822
李會香, 許小麗, 陳 惠, 張 松, 孔繼烈. 分析化學, 2012, 40(6): 817-822
9 Wang T Y, Shannon C.Anal. Chim. Acta,2011, 708(1 2): 37-43
10 Li S, Ge Y, Piletsky S A, Lunec J.Molecularly Imprinted Sensors: Overview and Applications.Oxford: Elsevier Press, 2012: 15
11 Alizadeh T, Zare M, Ganjali M R, Norouzi P, Tavana B.Biosens. Bioelectron.,2010, 25(5): 1166-1172
12 Dickert F L, Tortschanoff M, Bulst W E, Fischerauer G.Anal. Chem.,1999, 71(20): 4559-4563
13 Chen H J, Zhang Z H, Cai R, Kong X Q, Chen X, Liu Y N, Yao S Z.Analyst,2013, 138(9): 2769-2776
14 Hong C C, Chang P H, Lin C C, Hong C L.Biosens. Bioelectron.,2010, 25(9): 2058-2064
15 Li J P, Jiang F Y, Li Y P, Chen Z Q.Biosens. Bioelectron.,2011, 26(5): 2097-210116 Krger S, Turner A P F, Mosbach K, Haupt K.Anal. Chem.,1999, 71(17): 3698-3702
17 Li J P, Jiang F Y, Wei X P.Anal. Chem.,2010, 82(14): 6074-6078
18 Li J P, Chen Z, Li Y P.Anal. Chim. Acta,2011, 706(2): 255-260
19 WEI Xiao Ping, CHANG Chuan, LI Jian Ping. Acta Chimica Sinica,2013, 71: 951-956
魏小平, 常 川, 李建平. 化學學報, 2013, 71: 951-956
20 Flory P J.J. Am. Chem. Soc.,1952, 74(11): 2718-2723
21 Perez G P, Crooks R M.Interface Electrochem. Soc.,2001, 10(3): 34-39
22 Zook T C, Pickett G T.Phys. Rev. Lett.,2003, 90(1): 15502
23 Li J P, Xu Q, Fu C, Zhang Y.Sens. Actuators B,2013, 185: 146-153
24 Han Z, Liu G, Rao Q, Bai B, Zhao Z H, Liu H, Wu A B.J. Chromatogr. B,2011, 881 882(15): 83-89
篇2
[關鍵詞]報業數字化;盈利模式;計算機技術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6-0354-01
1、引言
在不斷發展興起的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報業由于其自身運營體制障礙、單一的盈利模式、失衡的市場結構等影響,過去幾年中不斷走下坡路且危機四伏,2005年也即報業的拐點之年,更是日益凸顯了傳統報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報業開始步入晚年,這一年也是“數字報業”概念提出的一年。隨著計算機技術產業的發展,新媒體受眾的不斷看漲,傳統報業的下跌,使得多樣化、人性化、豐富傳播渠道的報業數字化成為了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在報業數字化的全面開展和縱深發展下,開始朝著“第五媒體”進發和一些其他項目的探索發展。但目前報業數字化的盈利模式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盈利模式――廣告,成為了單一盈利模式,不利于報業數字化發展。下文對報業數字化的盈利模式進行探討,以促進報業行業的穩定發展。
2、運用計算機的報業數字化的盈利模式
數字報業作為新傳媒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而切實有效的盈利模式是推進報業發展的關鍵。盈利模式的核心是利潤,具有利潤點、利潤源、利潤對象、利潤屏障和利潤杠桿這些基本組成要素。對其盈利模式的探討首先要了解數字媒體的形態、內容、產品、銷售能力等,才能制定出合適的盈利方案。
2.1 運用計算機的廣告營銷
(1)報業數字化的盈利模式中最常見的是廣告營銷模式,也是最成熟的商業模式,實現了精準化的廣告投放。有的運用計算機在網絡上建立報業數字化網站,采取聯合經營印刷版廣告和報紙網絡廣告模式,給購買印刷版廣告的客戶在計算機網站上廣告而給予一定折扣;有的報業計算機網站采取組合套餐服務,不僅給客戶提供數據支持,實現廣告效果的精準量度,而且提高廣告投放效率,給客戶展示了物有所值的廣告投入回報。轉變廣告投入模式,豐富運用計算機的報紙網站表現形式,增加了報業盈利收入。
(2)一些小額廣告和分類廣告的出現,使得廣告范圍擴大、內容增多、種類齊全。如《華盛頓郵報》網站,運用計算機建立分類廣告網頁,通過各類網站導航標識,捆綁許多分類廣告標識,而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運用計算機建立供人們使用的可查閱任何商品的途徑。運用計算機的網絡分類廣告發的展,給更多的客戶提供了更優質的服務,提供了更詳細的信息,并衍生出更多的價值,更有發展潛力。
(3)互動式廣告的出現是對現代人類特征的一個體現,避免很多現代人不喜歡被動接收廣告,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體驗式媒體廣告,實現廣告和娛樂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市場營銷和媒體的結合發展。
2.2 運用計算機的內容營銷
報業數字化經營,離不開內容產業道路,需要進行形式創新和內容創新。通過不斷開發、挖掘和使用內容產品,使用不同的傳播渠道和傳播形式,滿足受眾需求的多層次和多形式化,促進傳媒行業經濟增長。傳統報業依靠的是內容,擁有廣闊的采訪資源和高素質的采集和編寫新聞隊伍,具有高品質的信息內容優勢,積累了深厚的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有利于內容產業發展。運用計算機建立的報業數字化網站與商業網站不同的也正是其所具有的精神價值。
在信息化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增多,獲取信息的方式也不同,報業數字化發展更是要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在互聯網、手機等幫助下進行內容充實,還要對受眾進行劃分來合理提供信息定制服務,增加盈利。越來越多的傳統報紙從提供報紙轉變為提供信息,彌補了報紙存在的局限性,實現了新聞的實時性,改變了讀者和報紙之間的溝通方式。
我國報業數字化主要的內容盈利模式有:(1)打包新聞和信息內容通過計算機技術銷售給其他網站或媒體。(2)采取付費方式,讓用戶在計算機上瀏覽網站。如人民網對《人民日報》的數字信息采取收費形式,展示了一種新的盈利模式。(3)數據庫模式,用戶運用計算機付費查詢數據庫信息。如《日本經濟新聞》建立了數據庫營銷,對新聞內容進行了數據庫保護,非當天的所有新聞只有進入數據庫才能查看或看紙質報紙。還有一些財經資訊系統、外匯交易管理系統等數據庫為中國提供信息產品。
2.3 計算機電子商務營銷
電子商務營銷即是運用計算機技術等的電子工具進行商務活動的一種模式,改變了傳動商務,使其具有數字化和電子化,且由于計算機網絡的開放性和全球性特點,讓電子商務具有更廣闊的前景。運用計算機的電子商務營銷模式的開展要基于穩定的數字報業網站的高訪問量形態,且必須具有較好的可持續發展的前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網絡購物、電子銀行等應用的流行,帶動了報業數字化的電子商務營銷發展,通過計算機建立了各種電子商務網站。但電子商務具有高風險問題,而報業數字化網站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弱化了電子商務的缺點,具有其他網站沒有的優勢。
國內的《廣州日報》電子網站――大洋網,建立了第一個具有明顯電子商務性質的新聞媒體網站,形成了商城板塊且其規模不斷擴大。如“大洋書城”的出現,實現了計算機網上接單,隨著發貨配送隊伍的出現,計算機網上支付系統的完善,在2001年實現了近千萬的銷售額,興起了網上團購風潮。
2.4 手機報營銷
手機報依托于手機和其他媒介,聯合通信商和網絡運營商共同建立的一個信息傳播平臺。手機用戶可以在手機報上瀏覽當天的一些新聞內容,實現了傳統媒體與電信增值業務的結合。手機報的模式有:(1)彩信手機報;(2)WAP網站瀏覽。目前普及使用的是彩信手機報,初期實行免費試用活動,后續可以通過彩信定制向用戶收取包月訂閱費。WAP網站瀏覽則是按照瀏覽時間進行收費,賺取盈利。
3、結語
隨著計算機技術、3G、4G網絡等技術的進步,報業數字化必定具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其變革盈利模式還需要繼續探討。更多的改變其盈利模式依靠計算機技術等,更多的發展報業的原創性,結合自身媒體特點去合理的進行受眾定位,探索出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且脫離單一的盈利模式,打造更加多樣化的服務形式,帶動報業數字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傳統藝術;美學突破
隨著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廣泛推廣,數字技術開始和藝術融合和接軌,逐步實現了對傳統藝術美學的完善和發展。因此強化對數字媒體藝術的研究工作,對完善傳統藝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強化對數字媒體的應用,不僅能夠給人們帶來不同的審美需求、視覺感受,同時也能為藝術作品提出新的設計理念,完善現階段的藝術表現形式,從而實現藝術形式的進一步發展。
1 數字化媒體藝術的概念
對于數字化技術而言,其主要是通過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完成對聲音、光等信號的編輯工作,同時實現對這些信號的數字化處理,進而方便進行信息的管理、傳輸和處理等。[1]
同時在數字化媒體藝術中,主要依托數字化技術,對藝術進行新的包裝和處理,主要是指構建出動畫、視覺藝術等形式。其不僅是藝術作品的數字化處理,也是采用數字化技術對藝術作品進行包裝,這也是先進科學和藝術表達的完美融合,豐富其在藝術方面的表現形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藝術的科學發展。
2 數字媒體藝術的優勢
數字媒體藝術作為新興產業,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長足發展,同時影響人的生活習慣,因此其在傳播手段等方面具備一定的優勢性。
2.1 高效性和互交性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其為設計師構建出便捷的操作管理平臺,由于數字化技術具備簡單易學、傳播速度高效、因此能夠有效提高設計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能夠實現設計師內心和軟件的融合,推動設計的人性化和科學化設計。[2]此外,隨著網絡藝術的點面發展,相對于傳統藝術重視細致、復雜的手工操作環節,數字化藝術能夠有效降低設計人員的工作強度,同時也提高了藝術設計的整體效率,為設計師提供更為充足的時間便于他們及你想你給創作、構思等方面的工作,為藝術創作構建出更為完善的內容。
由于計算機擁有完善的數據庫,因此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創作者提供充足的素材和數據,以便于實現對藝術的多元化和交互化。對于創作者而言,能夠借助數據庫啟發自己的創作靈感,充分體現創作的“互通有無”性特點。數字媒體的應用,能夠有效豐富藝術的表達形式和表達內容,同時也為創作者提供更廣闊的想想空間,保證藝術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工作。對于創作者而言,在內容、空間方面的交流、溝通,能夠有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資源的優化和共享,保證藝術的積極發展。
2.2 虛擬性與綜合性
對于創作者而言,數字化技術能夠實現創作工作的形象、生動、逼真效果,實現對作者真實想法的精確性表述。計算機軟件能夠推動藝術作品在聽覺、視覺等方面的效果,增加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隨著立體化創作形式的發展,為創作者提供傳統藝術表達形式無法達到的高精度、高輸出的設計作品。在這種現實生活中,使用數字化技術能夠完善傳統藝術形式的表達特點,保證數字化和藝術性的完美融合,改善大眾在審美方面的綜合效果。
3 數字媒體藝術對于傳統藝術美學突破的具體表現
3.1 相較于傳統藝術,數字媒體藝術的審美體驗更趨向大眾化
通常情況下,在人們的認知中,傳統藝術的創作者都是一些技術水平比較高的專業人士,給人更多的一種不容易接近、神圣、脫離普通生活的感覺,藝術作品和我們的實際生活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感,普通人群對于藝術創作以及藝術作品是懷著一種敬畏的心情。而數字媒體藝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使得這種情況有所改善,使得藝術的受眾人群在不斷地擴大,普通人群也可以進行藝術審美。數字媒體藝術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可以將藝術通過技術的方法來表現出來,只要人們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術,就可以創造出藝術作品,為大眾創造藝術作品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促進了藝術作品的多樣化發展。[3]當前,網絡中的許多藝術作品的創造者都是普通的人民群眾,他們通過數字傳媒藝術將自身的創作靈感表現出來,創作出符合大眾審美的藝術作品,豐富了大眾的審美體驗。
3.2 相較于傳統藝術,數字媒體藝術更具有非邏輯性的審美特征
數字媒體藝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審美邏輯,并且隨著數字媒體藝術受眾范圍的擴大,其逐漸地形成一種和傳統藝術相反的非邏輯型審美特征。[4]在傳統的藝術作品中,人們能夠通過自身的觀察,借助一定的方法,通過邏輯思維能夠理解創作者的所要表達的感情及創作意圖。但是數字媒體藝術使得創作者能夠使用非邏輯性思維進行思,進行天馬行空的創作,在這個過程中利用率比較多的素材以及表達方法,因此在對數字媒體藝術作品進行欣賞時,使用傳統的邏輯思維是無法體驗到作品所表達的意圖,而是要從現代人的思維進行欣賞,進而得到更加豐富的審美體驗。
3.3 相較于傳統藝術,數字媒體藝術更具有開放性
在進行作品創作的過程中,數字媒體藝術有著更大的開放性,在傳統藝術創作中,所有的工作都是由創作者自身獨立完成的,同時其創作出的藝術作品具有完整性。當前,由于網絡的開放性,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使得藝術素材被更加廣泛的利用,創作者能夠更具自身的想法對開放的藝術作品進行不斷更改,在這樣的情況下,藝術作品一直處于被不斷創作的過程,當一件藝術作品出現在大眾視野范圍之內,那么就會出現一些對作品進行不斷創新、更改的人,因此數字媒體藝術更具開放性。這種開放性同時也能夠為數字媒體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促進藝術作品不斷地進步,同時更加地符合大眾的審美觀念。
4 結語
伴隨著社會經濟水平以及網絡技術的發展,數字媒體藝術也在不斷地發展,其受眾范圍在不斷擴大,數字化技術和藝術元素進行有機結合使得藝術表現形式走向多樣化發展,相較于傳統藝術,數字媒體藝術有著更高的效率和交互性,同時具備著較強的虛擬性和綜合性。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能夠滿足當前社會人們的精神文明需求,同時也是對傳統藝術的繼承和發展,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能夠使得現代藝術有著更加豐富的內涵,可以促進我國藝術的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俊.論傳媒藝術的科技性――傳媒藝術特征論之一[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01):93-100.
[2] 高楠.從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發展看傳統藝術的美學突破[J].美術教育研究,2015(08):135.
篇4
[關鍵詞]藝術性 數字技術 插畫
[中圖分類號]J2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1-0070-01
藝術各個門類都要與時代相適應,無論科技如何發達,時代如何變遷,藝術始終是圍繞人類生活需求和審美意識而進行的一項活動。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十分迅猛,它已經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字技術在不斷地并且全方位地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藝術也不例外,它也受到數字媒體的深遠影響,同時也對藝術進行了技術性革命。
插畫藝術也隨之產生巨大的變革。曾經插畫藝術用于的電影海報、書籍封面等各個方面都是依靠設計師用傳統繪畫的方式來完成表現,而現在計算機數碼技術給插畫藝術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發達的網絡技術,先進的計算機數字設備及設計輔助軟件的運用等傳統圖形圖像的傳播和制作形式。在這種新的環境里,插畫藝術有了新的概念、新的表現手法和應用領域。特別是插畫的創作意圖、插畫的作品創作方式和傳統的插畫創作有著巨大的不同。在概念上,更加不能把插畫簡單當成插圖理解,插畫在數字計算機技術的影響下,具備了更廣闊的發展領域。雖然近些年我們才從認識、了解到逐步掌握數字插畫藝術,但是它究竟會帶給我們多少優勢,能激發創作者多少藝術活力,我們還需要探討。數字插畫藝術發展至今,在各方各面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技術應用也趨于成熟,但我們仍需要對這個藝術門類的理論與實踐進行研究,使數字插畫藝術往更健康成熟的方向發展。研究主題可以是插畫藝術在現代數字媒體時代的新發展。
數字插畫藝術在國外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在國外的發展從專業程度上要強于中國,尤其是美國。在國外,大多數藝術院校都有插畫專業甚至是插畫系,學習插畫藝術的人數也隨著市場的擴大而增加。從市場來看,國外不僅有專門的插畫公司和專業插畫從業人員,而且他們的分工也較細致,商業插畫和藝術插畫基本是分開的。
從傳統插畫到現在的數字插畫出現了日本、美國、韓國、荷蘭等插畫產業較發達的國家。這些國家的插畫藝術隨著時代的變遷也逐步形成了自己國家獨特的插畫風格和藝術文化。近幾年,在全球數字插畫藝術領域除了傳統報刊書籍、傳媒廣告在應用插畫藝術,還包括電影、動畫、游戲、電子商務等許多領域。隨著經濟的發展,數字藝術的發展,數字藝術服務于各行各業。數字插畫藝術也隨之附著其中,并且廣泛應用。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傳統插畫受到攝影技術的影響,攝影技術的即刻表現現實的優勢,使得插畫創作主要在出版物、圖書報刊等方面應用,插畫藝術的應用范圍被限制。但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計算機數字技術的普及、計算機圖形圖像設計技術的發展,使得數字插畫藝術在設計領域廣泛應用,數字插畫設計的藝術家不斷涌現出來,使得插畫藝術的應用范疇越來越寬。數字插畫藝術在近十年中發展起來了,由于當代數字媒體藝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在插畫上的學習時間縮短,創作時間縮短,減少了傳統的手繪插畫。在中國,數字插畫已經在平面廣告和數字媒體、商業場館、商品包裝、影視海報甚至服裝上隨處可見。一部分優秀的插畫師在當代數字媒體的影響下,往往能夠創作出很好的作品,但是在廣告業、出版社、雜志、報刊等方面,因為考慮到成本,往往出現廣告公司等愿意去找攝影師,降低成本,相比較而言,插畫在國外受到國家重視的力度比國內大。
國內商業插畫文獻主要涉及插畫教育、插畫作品介紹和符號學方面。中國的許多美術類高校和許多綜合性大學的藝術設計專業都先后開設了與插畫相關的專業。在高校插畫藝術教育以突出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插畫藝術對現代插畫藝術的影響,體現了中國式傳統美學概念。雖然許多國家插畫設計走在我們前面,但我們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獨特風格,才能與這些插畫藝術發達的國家齊驅并進。中國插畫藝術在當代數字媒體的影響下,更應該樹立自我文化的一種自豪感、要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要避免抬高文化的身價,以免曲高和寡,不能獨自閉門造車,不能排斥外來文化,不能固守純潔性。藝術家艾未未提出:“你的問題就是你的優勢,在中國不應該做西方的夢,把你的環境所產生的特殊狀態表現出來,這是西方藝術家做夢都想不到的,這是你的優勢。”因此現代數字插畫藝術的發展需要我們勤練繪畫基本功,多看,多學,多提煉,找到我們自己的特色,再逐步體現中國華夏名族傳統文化。體現中國地域性文化和獨特風格,才是中國插畫藝術發展的重點。
【參考文獻】
[1]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概論.北京:清華人學出版社,
篇5
[關鍵詞]網絡多媒體教學;設計教學的實踐性;數字化技術
多媒體數字化的應用在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中已經成為新的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平臺,具有極高的應用及學術價值,值得藝術設計專業各類教學課程的推廣和使用。
一、藝術設計教育及多媒體網絡技術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運用
藝術設計是一門與社會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專業,服務范圍廣泛,它延伸到了各個領域,如:裝飾、制造、建筑、餐飲娛樂、教育、傳媒、軟件等。當然藝術設計也有更為細致的劃分,但是不管哪個專業哪個科目的學習都不是能用幾段文字和幾張圖片所能詮釋完整的,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再從現實到理論。而現代藝術設計往往依附于數字技術,因此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專業的需要,所以媒體技術納入教學勢必成為藝術設計教學的主流。通過網絡多媒體技術手段輔助教學,我們可以彌補傳統教學中影像展示的空白。之前提到,藝術設計涉及傳媒業,傳媒業中影視傳媒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藝術設計相關專業中出現視覺影像的表述是一定的,多媒體的出現正好順應了我們對于影視播放上的需求。另外網絡多媒體教學可以實現一些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課堂練習及展示。比如我們課堂上一些小的設計練習,學生可以手繪草圖,這些小草圖我們可以通過幻燈片展示給大家看,并對其進行講解。當然對于一些不好用手繪完成的練習,我們只能借助于媒體了。如動畫中動作的設計、影視類后期特效的實現等。其次網絡多媒體教學增大了信息量,有效擴展了課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由于它自身集成的特點,教師可以將每次課需要的大量相關資料如:文字、圖片、影像等資料全部歸類按授課順序編組到一起,成為一個綜合的多媒體課件。這樣教師上課不需要帶過多的教具,而內容可以更豐富生動。最后網絡多媒體教學可以進行無限次的更改添加。藝術設計類專業是一個與時俱進、內容不斷更新變化的專業,所以我們的教學內容總是在不斷的豐富和整合。
二、數字化多媒體技術對藝術設計教學的作用
目前教學媒體的種類繁多,其性能和特點各異,在教學內容的表現上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局限性,作為一個完整的多媒體藝術設計課程教學,往往是由多個基本教學計算機組成的系統進行的。因此,需要對人們的各個器官進行全方位的延伸,激發學生的主觀性和學習積極性,方能達到其多媒體優化教學的目的,為此,需要對性能各異的教學媒體進行優化組合,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揚長避短,交互作用,實現動靜相兼,視聽相輔,協調統一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藝術設計教學是在單媒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不僅保持了單媒體所具有的作用,同時還結合藝術設計課程的特點,使教學內容變抽象為直觀,使概念為形象化。學生在課堂上情緒被激活了,對感知的內容印象更深刻,同時也起到了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作用。總之數字化多媒體技術在藝術設計教學中歸納總結起來有兩條先于傳統教學的優勢:首先是起到了教學強化作用,由于多媒體教學的交互特性,形成了聲、光、形、色、動態等直接對學生視覺、聽覺等器官的刺激作用,從而達到了強化教學的力度;其次是整體效應,由于多媒體相互聯系,互相影響,互相補充,大大提高和強調了教學過程的整體效應,取得了最佳的教學效果。藝術設計堅持優化組合的多媒體教學是今后的先進模式。除此外,多媒體在藝術設計課程教學中的作用還有:1.教學結構的立體化;2.教學評估標準化;3.教學形式的多樣化;4.使教學內容更新便捷。
三、藝術設計教學多媒體網絡課件的開發與設計
多媒體教學是以計算機綜合處理多種媒體信息的教學手段,它包括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和動畫影像等,在各種媒體信息間按某種方式邏輯連接,集成為具有交互作用的系統。因此多媒體教學具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的特點。我們可以根據其特性來設置和組建多媒體教學系統:
1.承載信息載體的集成:設備集成、視頻設備、音響設備、儲存設備、計算機輔助設備以及其他電化教學設備組成,將文本、數字、圖像、圖形、動畫、視頻、影像、聲音進行集合;并使計算機技術、音響技術、光電技術、電視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等相結合。
2.控制系統創建:是以計算機為中心來集合,處理來自周圍設備的多媒體數據,使那些信息按教學者的規范,將教學內容、圖形、圖像、聲音出現在屏幕上。
3.實施交互性:交互性也稱人機對話,多媒體計算機利用圖形界面與窗口技術等人機友好交互界面,來控制多媒體信息,使人更方便地利用鍵盤、鼠標、觸摸屏甚至數據手套等與計算機進行信息交互操作。
另外在軟件方面,我們利用三維動畫技術進行教學演示,如運用3DSMAX動畫制作軟件外掛Vray高級渲染引擎技術可以逼真的制作出諸如空間環境、燈光模擬、形態造型、材質設計等教學內容,豐富知識傳達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學習主動性、詮釋知識重點難點。并能廣泛運用在藝術設計學科教學的各個領域,突出了教學的實踐環節,完善了教與學的本質關系,為良好的教學循環提供強大支持。
最后在課件教學設計方面我們應該把握以下內容: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策略設計,分析藝術設計類學生學習特點,組織并確定教學媒體選擇。
篇6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軟件;影像制作;Photoshop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136(2012)11-0163-02
“數字化影視”是一種將某些傳統制片技術通過計算機和數字、音像、處理盤式記錄以及網絡等技術集合而產生的新的影視制作方式,制作出的全新的影視類型,它是一個從前期到后期再到發行的完整的流程。
數字化的出現一方面讓我們看到計算機使影像創作得以復興,另一方面讓我們看到各種興起的市場,數字技術進入數字化使影視發生革命性變化,重新定義。計算機和軟件在影視各方面得到運用,提高了生產效率。用計算機改變、增強和重新造型影片原始畫面的實踐活動穩步發展。計算機以數字方式和增強電影影像的方法創建出一個個神奇的畫面:用資料影視作數字式棚外場景、數字式彩色校正、濾光效果和繪畫、數字式影像的合成、數字式動畫制作、數字式影片修復、數字式線痕去除、數字化影像增強、數字化缺陷消除、計算機生成素材和膠片拍攝素材的集成。
影視數字化從根本上改變了影視的命運,數字化影視創造娛樂設施的新時代。當影視觀眾被其他傳媒所吸引的時候,影視只有進行再次革新才有生存的可能。數字化運算創造出的多層合成的神氣場景、震撼人心的音響效果,加上無幕框的特大銀幕畫面所形成的影院放映的臨場感、真實感是任何傳媒無法比擬的。各種非凡效果的娛樂節目、動感電影、虛擬現場以及各種新型節目都會為活動影像節目生產注入新鮮血液。影視節目的制作和播放,由于數字化方式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多元化、隨機化、全球化和可追求化。
1改變了傳統影視制作方式
從制作層面來說,從劇本寫作的電子化,素材傳遞的數字化,布景搭建、照明設想的數字化模擬,以及電子化的場記,現場的數字化錄入,數字化編輯都將大大提高影視視聽質量和效果的精度、強度和感染力,同時又有利于導演更好的思索創作。
影視后期制作系統逐步由模擬制作系統轉化為數字分量制作系統;數字信號的記錄媒體也由單一的磁帶記錄轉化為由磁帶、磁盤存儲的多元化的媒體存儲方式;計算機工作站的介入,打破了由切換臺、特技機、編輯控制器一統天下的制作模式;特別是以PC為核心的非線性編輯、2維動畫、3維動畫的逐步成熟,使影視后期的技術變得更加多樣。
影視后期軟件的操作界面越來越像電腦主機的配置,盡量做到板塊化、集成化,這樣看起來既美觀又不顯繁瑣。傳統的繁瑣的影視制作流程,如剪輯、繪圖、字幕、聲音、特技等被越來越多地繼續到同一個后期制作軟件中。例如DIGITAL FUSION、AFTEREFFECTS、COMBUSTION等軟件與之前的版本相比,功能越來越多,越來越完善。而SOFTIMAGE DS則干脆把后期制作幾乎所有方面都集中到一起,集剪輯、合成、繪圖、聲音、特技等于一身。由于這些顯而易見的優勢,軟件的集成化成了各大后期軟件供給商的共同追求目標,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主要的后期制作軟件都會集成各個制作階段的功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后期制作系統,有利于影視后期制作人員“舉一反三”把握更多的影視后期軟件。
新的媒體格式不斷涌現,如高清楚度電視HDTV的出現、網絡的飛速發展對影視后期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適應這些變化,各軟件廠商不斷完善軟件功能,緊跟市場步伐。在AFTER EFFECTS后期的版本中已經支持HDVD、MPEG4及REAL MEDIA格式的制作,其他各種軟件也增加了新媒體格式的支持。伴隨經濟的發展,影視也在飛速發展,今后還會有許多新的音頻格式、視頻格式出現。
2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
Photoshop是adboe公司的聞名軟件,一個圖象軟件應用程序,在自問世至今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已經成為圖片設計師使用工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贏得了神秘和夢幻環境的美稱。在這個環境中我們可以為所欲為,可以讓自己插上理想的翅膀,可以把破舊的照片修復的天衣無縫,可以讓克林頓和你握手……有這樣大的功能,它需要多大的內存才能運行呢?這要看要處理的圖片大小,一般Phofoshop需要三倍于圖象長度的空間,Photoshop有一個功能齊全的工具箱,里面幾乎包含了所有在處理圖片時想要的工具。在圖片處理時,假如你只想對其中一部分操作,可以先用選取工具選取該部分,再進行處理,Photoshop的選取工具很多,有矩形、橢圓形等比較規則的選取工具,對不規則的但顏色相近的選取部分可以采用魔棒來噴取,對外形不規則的但顏色差別又很大的選取部分可以用路徑,然后把勾取的路徑變為選區,在Phofoshop中還可以用磁性套索工具直接套取,也可以用蒙版方式等很多方法按你要求的外形做一個選區。選區做好了,就可以處理圖片了,在處理圖片時,有時會發現在某一處錯誤了,怎么辦呢?假如一改可能會牽動整個畫面,這時不用著急,還有一個非常面,進階使用者則選用單軌編輯模式,而需要而對同的工作剮可選擇特教或吉音工作環境。
篇7
關鍵詞: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關鍵性技術
教學,教師在課堂上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等等。本文將主要對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關鍵性技術進行研究,分別從: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概述、多媒體關鍵技術研究、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關鍵技術的實際應用三個部分進行闡述[1]。
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概述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是將聲音、文字、視頻、圖像、動畫等結合為一體的先進技術,它具有集成性與交互性。它能夠將數字信息通過界面顯示出來,隨著我國科技的日新月異,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也被充分賦予了時展新特點,同時具備了顯示各種形式的媒體特點[2]。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充分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與方式,它應用范圍逐漸擴大,我國的教育教學、現代化工業生產、傳媒廣播教學等方面,都運用到了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與發展趨勢分析
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無論是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還是娛樂都有多媒體技術的身影。尤其是隨著計算機的發展,計算機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而形成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使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到了一個新臺階[3]。筆者認為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的創新,未來多媒體技術必將得到更大的發展。我們通過對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進行分析闡述,就是想探索出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道路,從而為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今后的應用發展提供一定的指導意義,推動多媒體技術應用持續穩步發展,這是多媒體技術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計算機多媒體關鍵技術研究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我們必須加強對計算機相關技術尤其是加強對計算機多媒體關鍵技術的研究,這樣才能夠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今后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建議。那么何謂計算機多媒體關鍵技術呢?計算機多媒體的關鍵技術是解決視頻、音頻信號的獲取和處理,包括多媒體數據的壓縮編碼和解碼技術以及多媒體數據的輸出技術。主要應用于通信、娛樂和計算機的融合,為解決電視數字化及高清晰度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
(一)視頻壓縮技術
傳統的壓縮編碼是以集合論為基本,它沒有充分考慮到接受者的主管能動性與事件本身含義[4]。因此壓縮編碼的發展是從信息論開始的一個不斷在更新完善的過程。按照信源的統計特點可以分為:預測編碼、小波編碼、矢量量化編碼[5]、轉碼編碼等方法,根據圖像傳達景物特點可以分為圖形編輯與基于內容的編輯。基于內容壓縮編碼方法是當前最先進的壓縮方法。
(二)視頻點播技術
近年來,多媒體服務范圍越來越廣泛,視頻點播技術的發展是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發展的產物,它將計算機、通信、電視等技術結合起來改變了傳統視頻點播方式,實現了人們隨意收看電視節目的想法。視頻點播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傳統死板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通過視頻點播技術讓課堂教學更加富有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6]。視頻服務系統實現功能的核心是視頻服務器,視頻服務器是視頻點播技術實現的主要載體,它充分保障了視頻播放的質量。
(三)多媒體數據庫技術
多媒體信息通常都是非格式化的數據,它具有數據存儲分散、存儲對象復雜等特點。當前多媒體資料管理工作開展得不是很好,它需要良好的數據模型為基礎,利用引入封裝、對象、多態、繼承等概念來描述其對象[7]。將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語言和數據庫技術充分融合起來是當前多媒體系統研發的主要方向。
(四)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是一個集成技術,它涉及到很多學科,如:計算機圖形學、傳感技術、人工智能、網絡技術等,利用計算機可以合成真三維畫面,從而達到栩栩如生的效果。虛擬現實主要是通過計算機來形成逼真實體,用戶通過感官可以充分感受到這一技術的帶來的先進性與趣味性。目前虛擬現實在航天、軍事、醫療、娛樂等方面都得到了廣泛應用。
(五)流傳媒技術
流傳媒技術的使用可以實現流式傳輸,將聲樂、動畫等通過服務器發送到給用戶,用戶不需要等到文件全部下載完成就能進行觀看,從一定程度上來看,流傳媒技術大大節省了用戶的時間,提高了效率。總之,多媒體技術將計算機技術的交互性、可視化綜合到一起,為人們的生活學習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六)音頻技術
所謂“音頻技術”,主要是以電聲技術為核心內容,同時還包含了生理心理、建筑聲學、音樂藝術等相關技術[8]。它主要的技術支持是一種結合了應用聲學、聲電換能原理、電子技術等多種學科技術。它使信息的提高方式更具靈活性。
四、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關鍵技術的實際應用
隨著計算機相關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在現有的技術應用中,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關鍵技術在生活中的運用最為廣泛,它轉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方式,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新鮮感。
(一)多媒體教室的組建
多媒體教室的組建是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關鍵性技術的主要體現之一。在多媒體教室建設中,我們可以配置一些先進設備,如投影儀等。多媒體教室摒棄了傳統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不過在多媒體技術的實際運用中,教師必須明確教學主體,依然發揮主體作用,不能過度的運用多媒體技術,讓課堂教學被多媒體技術牽制[9],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
(二)多媒體教室的功能
多媒體教室具有許多先進功能,如:廣播教學、轉播教學、屏幕監視、遙控輔導、交互式教學、多媒體語音復讀機、網絡考場等。在進行廣播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電腦屏幕和語音等多媒體信息向學生進行廣播。在進行廣播教學時,學生可以舉手提問,教師再為其解答,這種一問一答的方式使教學的開展更加有趣;通過轉播教學,教師可以將電腦屏幕及聲音向學生轉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屏幕監視是指教師通過電腦屏幕可以對每個學生進行實時監控,查看學生學習狀態[10],并實現遠程輔導學生;遙控輔導也是教師可以采用的教學方式,通過遙控輔導,教師可以手把手指導學生的學習,有利于學習學習效率與質量的大力提高;多媒體教室實現了交互式教學,學生能夠進行電子舉手,對于不懂的地方可以及時請教老師,促進了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多媒體語言復讀機具有十分強大的功能,它包括:跟讀回放、和音對比、自動斷句、原文跟讀、語速調節、語音監聽、自定義教學方法等;多媒體教室還實現了網絡考場,具備成績匯總、排名、查看試卷、系統閱讀等功能,能夠快速實現成績查詢、成績匯總。
結束語
本文分別從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概述、多媒體關鍵技術研究、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關鍵技術的實際應用,三個部分對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關鍵性技術進行了相關研究。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在各大領域上都得到了廣泛應用,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關鍵技術在視頻點播,視頻壓縮、多媒體數據庫、流傳媒技術、以及虛擬現實技術上也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迄今為止,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在我國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同時,多媒體技術也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與創新,我們必須不斷尋找自身的不足,去探索更為先進的多媒體技術,讓我國未來多媒體技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多媒體技術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饒軍輝,王捷.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研究[J].電腦與電信,2010(12):53-54+57.
[2]楊銘.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的研究[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4(09):225.
[3]張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研究[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23):93.
[4]陳逸舟.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研究[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4(06):179-180.
[5]惠紅梅.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現狀分析[J].電子測試,2013(07):223-224.
[6]劉穎,王磊,郝錦峰.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研究與發展前景分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95-196.
[7]董俊.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8):25-26.
[8]汪琳浩.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趨勢與應用研究[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10):167-168.
[9]孫濤.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04):191-192.
篇8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創新技能;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2010) 03-0092-01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dia Art Design i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Li Xin
(Liaoning Modern Technology College Shenyang110164,China)
Abstract: Digital media art major is aimed to culture professional designers with higher art accomplishment and skillful ability to use computer for digital media creation. Under the current market requirement of art professional designers and the duty of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detail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or exploring a way to culture skillful professional designers.
Keywords:Digital art;Innovation skills;Higher education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與融合,傳統的廣播、電視、電影快速地向數字音頻、數字視頻、數字電影方向發展,與日益普及的電腦動畫、虛擬現實等構成了新一代的數字傳播媒體。
一、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在教學管理系統中的概述
以數字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藝術家全方位地進行創作提供了新的平臺。數字技術介入藝術領域,為我們勾畫出又一幅更新更美的藝術圖景,數字媒體藝術正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興起的。“0”和“l”是數字時代的基本代碼,正是這兩個簡單的數字,經過不同方式、不同序列的組合,打造出千變萬化、變幻莫測的數字藝術世界。
數字媒體藝術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蔓延開來,幾乎進入所有與視聽媒介相關的領域。從好萊塢的數字電影特技到家庭中的高清晰度杜比音響電視,從計算機網絡游戲到虛擬現實場景的構建,數字媒體藝術成為一個區別于傳統藝術形式的嶄新的藝術領域。
二、數字媒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目前各大高校為加強專業的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保證傳媒類人才培養質量,組建了“數字媒體教研室”,構建了文學、工學、管理學三類學科結合的“三位一體”教育模式,形成了數字媒體專業的綜合教育特色和優勢。
(一)構建多學科專業融合的實驗與實踐教學新體系
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技術等專業,是國家根據數字傳媒文化、科技迅猛發展和創意文化產業的興起,在近年來設置的具有跨學科特點的新專業,專業之間有著很強的互補性。為了體現這一專業特點和實現“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學校將藝術與傳媒學院的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技術和公共事業管理等三個專業的教學實驗室進行了整合,在共同培養數字媒體人才的大目標下,實現了資源共享和統一管理,構建了“三位一體”的實驗與實踐教學新體系,形成了多學科融合的跨專業、跨領域的實踐教學大平臺,發揮了文、工、管各自學科的優勢,增強了專業的交融與互補性。不同專業的學生,通過進入數字媒體實驗教學中心的實驗子中心和實踐子中心,進行不同階段和層面的學習,培養了實驗與實踐能力,增進了專業之間的相互了解,拓寬了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增強了學生復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二)形成集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于一體的育人新模式
為了滿足區域經濟與社會文化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加快數字媒體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強化實驗與實踐教學的育人作用和功能,學校在“數字媒體教研室”的結構體系中,將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作為兩個層面和兩個階段,并將其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集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貫通、相連的新構架和育人新模式。不同專業的學生按照培養方案的教學進度進入中心學習,首先進入第一層面和第一階段的實驗中心,在各功能實驗室學習各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理論、應用技術等。充分發揮各專業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使作品在策劃、管理、技術水平和藝術形式等方面上均體現出較高的質量和水平。
三、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傳播特點
數字媒體技術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旨在培養集數字技術應用與藝術創作為一體的高素質人才,不僅具有扎實的有關數字媒體技術的理論知識、藝術原理、創作規律,還得掌握數字媒體行業發展的各種動態,具有很強的藝術鑒賞力和創新能力,富有團隊精神和不怕輸,不怕吃苦的頑強精神。
(一)更加貼近人類觀念的傳播媒體
數字媒體系統能夠處理文、圖、聲、像等多種信息,適合人類交換信息的媒體多樣化特性。多媒體的實質不僅在于多種媒體的表現,而且在于媒體的可重復使用和相互轉換。
(二)趨于個人化的雙向交流
在數字媒體傳播中,傳播者和受眾之間必須得能進行實時的通訊和交換。這種雙向交流的互動關系使反饋簡單,一目了然。不同的角色之間的關系也可以隨時改變。
(三)技術與人文藝術的融合
數字媒體藝術是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藝術,這為它的藝術表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和便捷,尤其是數字藝術無與倫比的可復制性,在藝術傳播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
參考文獻:
篇9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媒體藝術也取得同步的發展,并且廣泛的應用于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數字媒體藝術不僅有利于拓寬藝術創作空間,還能有效地激發技術創作靈感,進而豐富其創作思維和創作方式,并將其充分運用到展示設計中。所以,要正確認識數字媒體藝術,從而促進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創新和發展。
一、數字媒體藝術的含義
數字媒體藝術作為一門新興的技術,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快速發展的產物;同時,數字媒體藝術是區別于傳統的電視、廣播、電話等媒體藝術而形成的一種新型數字視頻、數字電影等的數字媒體藝術。但是,它需要將傳統藝術與現代化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通常情況下,數字藝術的制作和創作都是通過計算機來實現其真實性和立體性的,它是以數字科技和現代傳媒技術為依托,把人類的藝術性思維與嚴謹的理性思維相結合,從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要將創作的部分或全部都運用數字媒體藝術的方法,所以,數字媒體藝術是目前藝術領域中最有發展前景的一項藝術,主要涉及到數字影像藝術、數字音頻藝術、計算機藝術、虛擬現實藝術、綜合數字媒體藝術等[1]。其實質就是要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先進的傳媒方式進行重組和創新,使其變為一種更加鮮明的綜合性藝術表現形式。
二、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一)空間展示
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創新應用成功的突破了傳統藝術設計的空間思想和設計形式,同時為展示設計的發展開創了全新的創新空間。然而,所要展示的事物和展示場地是展示設計過程中最基本的條件,換言之,一定的空間是展示過程中的必要條件和最重要的環節,所以,如果空間設計不合理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展示設計的效果。一般情況下,展示設計者會充分利用創設空間、實物分割、壓縮等方式對所要展示的事物和形式進行合理的統籌和規劃,從而達到理想的展示效果[2]。在新科技浪潮的沖擊下,更多的數字媒體藝術逐漸得到了推廣和應用,如當前較為流行的4D技術,它能夠使觀眾在有限的空間內盡可能的感知思維藝術,體會展示效果。在這種高科技的展示空間里面,可以合理的選用多種先進的音效系統和多媒體光電技術,同時,配上與之相符的動感座椅,依靠環境烘托氛圍,給觀眾一種視覺上和感官上的沖擊,使觀眾能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交互式展示
交互式展示主要是指將展示的受眾從被動參與轉換成主動參與的過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新技術形式的渴望越來越強,傳統單一的藝術形式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物質享受和精神需求。受眾觀展不僅是和展示環境、社會客觀條件一起互動的結果,也是和展示互動的結果,所以互動設備是保障受眾互動體驗的必要前提。這種設備可以是連續運轉的雙向電子,也可以是通訊系統的硬件設備,如新加坡智慧城市系統中的實時地圖、雨天打車、實時通訊等功能,在展示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信息都能達到隨時變換的要求;同時,不需要呈現全部的視覺元素,只需要突出供人們查看動態的信息界面就可以了。另外,用戶可以在保持系統連續性的同時,放大部分空間,并且在放大時能突出外圍其他的點,從而聚焦所需的有限空間的情況。
(三)網絡展示
網絡展示是指將數字媒體技術和展示設計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展示藝術。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們開始利用計算機的優勢進行藝術創作,由此產生了網絡藝術。網絡藝術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藝術表達形式,也改變了展示設計的固有方式,從而提高了展示藝術的效果。然而,最初的網絡展示僅局限于運用網站來展示商品,網頁設計和個人網站在當時取得了較快的發展。而隨著網絡藝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展示也逐漸應用到展示設計中,從而幫助不同區域的人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無障礙的溝通和分享;同時,將具體內容運用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網絡平臺的構建,供公眾進行網絡體驗、網絡互動、網絡分享等[3]。數字媒體藝術的應用,能夠把展示產品與空間結構用數字化的方式復制到網絡中,從而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力。
篇10
關鍵詞:數字新媒體 問題 建議
近年來,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不斷創新與快速發展,數字新媒體得到了迅速發展,數字新媒體產業正逐漸成為2l世紀知識經濟的核心產業和新經濟增長點。但數字新媒體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何看待這些問題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對數字新媒體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一、數字新媒體的含義及特點
所謂數字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新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數字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數字新媒體具體有以下特點:
1、交互性與即時性。在數字化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等新技術支撐下,信息傳播者與接受者可以借助數字新媒體隨時、隨地進行互動溝通。
2、海量性與共享性。互聯網將全世界的計算機連結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無比的數據庫,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通過各種檢索工具可以非常方便地查閱到自己所需信息。
3、多媒體與超文本。數字新媒體是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等的綜合體,在新的技術支撐下,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以自己喜歡的形式來顯示信息。
4、個性化與社群化。相對傳統媒體的大眾傳播而言,數字新媒體可針對不同用戶提供不同的信息和服務。
二、數字新媒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高新技術的推動下,我國新媒體發展迅速,“新媒體的民族品格和中國特色彰顯,在社會化、融合化中得主流作用凸顯,普及化中的有序性漸顯”。國家十分重視新媒體公共平臺的建設,正組織實施重大工程推動廣播、電視、出版、數字出版等新媒體平臺的建設。新媒體的技術支撐體系已經比較成熟,使用新媒體的消費者越來越多,新媒體的終端已經相當普及,新媒體傳播的內容正在日益豐富。
CNNIC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6.2%。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3.18億,手機網民在總體網民中的比例為65.5%。家庭電腦寬帶上網網民規模達到3.90億人,占家庭電腦上網網民的98.8%。2011年上半年,我國微博用戶數量達1.95億,半年新增微博用戶1.32億人,增長率高達208.9%,其中,手機網民使用微博的比例為34.0%。
數字新媒體在我國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同時,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1、思想認識不足觀念落后。面對新媒體的崛起,對新媒體發展的認識不足,在思想上缺乏足夠的重視。盡管不少傳統媒體行業正在積極探索把網絡和無線通訊作為新的業務空間,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進一步發揮內容市場的優勢,實現由平面媒體向多元化、綜合性媒體的轉變,但不少從業人員仍然抱有“內容為王”的觀念,只是把網絡當成既有內容分發的工具和渠道,沒有認識到傳媒業巨型信息終端的趨勢和讀者閱讀個性化的趨勢,沒有意識到互聯網技術對傳媒業的巨大改變。因此,傳統媒體行業領導急需統一思想認識、分析利弊,看清新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增強運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媒體的緊迫感,加快發展新媒體。
2、適應新媒體發展的管理體制未能形成。傳統媒體按照信息形態和內容差異實行廣播電視、電信、新聞出版等部門分頭管理的方式。在國家對現有的管理體制沒有調整之前,仍然按原有體制對新媒體實行分頭管理。例如,互聯網的接入由工信部和工商部門監管,安全由公安部門監管,內容則由中央和地方的新聞辦公室和對外宣傳辦公室監管,其他則由文化部門、新聞出版部門、廣電部門等監管。這種管理方式不能適應對新媒體的發展要求,導致現有的各部門行業之間的利益和權力競爭,管理效率低下,執行責任不明確,監管成本加大,必然影響到新媒體的發展。
3、傳統媒體行業內部信息化程度較低。當前網絡電視、移動電視、手機電視、手機報、手機刊、數字出版各種形態的新型媒體不斷涌現,新媒體業出現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但手機報、手機刊、手機電視、手機短信、網絡電視、數字出版等新型媒體的研發單位主要是通信公司和IT公司,如騰訊公司、搜狐、新浪、,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傳統媒體單位(出版單位和新聞單位)自主研發的卻很少。除了觀念落后等外,出現這種局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傳統媒體行業內部信息化程度較低,信息技術人才儲備不足,缺乏對數字信息獲取與輸出技術、數字信息存儲技術、數字信息處理與輸出技術、數字信息管理與安全技術等數字新媒體關鍵技術的研究和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