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災害治理范文

時間:2023-09-21 16:56: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蝗蟲災害治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蝗蟲災害治理

篇1

[關鍵詞] 蝗蟲 綜合防治 新疆布爾津縣

[中圖分類號] S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6-0199-02

一、新疆布爾津縣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

新疆布爾津縣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主要有山區、丘陵和半荒漠地帶組成。這里物華天寶、資源富集。首先,新疆布爾津縣地廣水豐,在這里有宜農荒地共190萬畝,目前已經開發使用的有32萬余畝,耕地資源十分的豐富;其次,布爾津縣林茂草盛,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達30.3%,有著豐富的草原草場,面積為1227萬畝,各種自然林和人工造林面積為518萬畝。

新疆布爾津縣的氣候屬大陸性北溫帶寒涼氣候,夏季比較干熱,冬季又嚴寒無比,由于天氣干燥,此處降水量較小小,而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全年多季風。

近年來,布爾津縣立足本地的區位自然優勢,大量種植大豆農作物,發展大豆及其相關產業,在政府的強有力的科學的政策指導下,布爾津縣的農業發展比較迅速,促進了縣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得全縣各項產業得到一定程度的進步。

二、新疆布爾津縣發生蝗蟲災害的原因

蝗蟲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生存環境,一個地區如果發生蝗蟲災害,那么這個地區一定比較適合蝗蟲的生長,那么蝗蟲生活習性有何特點呢?據科學家調查研究發現,蝗蟲的生命力極強,善于生活與各種環境中,尤其喜愛山區、森林、低洼地區,半干旱地區以及草原地區等,同時,蝗蟲喜歡吃禾本科植物,比如小麥、玉米、高粱等植物的葉子都是蝗蟲的最愛。

在布爾津縣,有許多有利于蝗蟲生存的地方:

1.布爾津縣的自然環境,有高原山地,有低洼的丘陵還有半干旱的荒漠,這種環境,正好適合了蝗蟲的生存。

2.布爾津縣的傳統農業中的農作物,正是蝗蟲最愛。傳統農業中,大部分都是小麥、玉米、高粱、大豆,前三者都是蝗蟲喜歡吃的植物,所以,在布爾津縣蝗蟲可以盡情享受豐富的美食。

3.布爾津縣光照充足,且氣候干旱少雨,附近有不少河流,所以土壤也比較濕潤,這些環境,正好為蝗蟲的產卵提供了天機,所以蝗蟲在布爾津縣可謂是自得其樂。

4.布爾津縣經常發生蝗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傳統的滅蝗行動沒有取得實際的成效,滅蝗的方法有待提高。

三、在布爾津縣,如何進行蝗蟲防治

我們應該根據布爾津縣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以及當地農作物種植實情,采取切實可行的防治蝗蟲工作。

1.做好蝗情監測及報告,制定防治蝗蟲方案

政府發揮自己的職能,宏觀調控相關部門在蝗蟲最容易爆發的季節和地區,專門設立蝗情檢測站點,對蝗蟲的各種情況進行全面的檢測,并且及時形成報告通知相關部門和人民群眾,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時,各相關部門應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及時拿出一套防治蝗蟲的方案分發下去,以防蝗蟲災害發生時而不知所措。

2.對蝗蟲的防治,采取生態治理

所謂的生態治理,就是根據當地的農業發展情況,因地制宜的采取防治蝗蟲的措施。在布爾津縣,首先我們應該改變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對于蝗蟲喜愛的小麥、玉米、高粱,盡量的減少種植,加大油葵、打瓜等農作物的種植,斷絕蝗蟲的食物來源。其次,對于經常發生蝗蟲災害的田地,采取改變田地的種植方式,如改變傳統播種方式,進行秋耕冬灌,消滅蝗蟲越冬卵等,這樣,使得蝗蟲生存地改變,也可以較好的防治蝗蟲災害的發生。

3.動物防治蝗蟲

利用自然界中物種相生相克的原理,對蝗蟲的防治采取動物防治方法。首先是利用蝗蟲的天敵剿滅蝗蟲,保護好蝗蟲的天敵,如蛙類和鳥類,蜥蜴、鳥、真菌、病毒、線蟲、捕食性的甲蟲、寄生性的蜂類、寄生蠅等,都是蝗蟲的天敵,他們中大部分與蝗蟲生存環境相似,能更為有利的消滅蝗蟲。一般情況下,蝗蟲的天敵都能夠很好的控制蝗蟲的數量,避免蝗蟲成災。其次,大力養殖家禽,養殖牧雞、牧鴨等家禽,在蝗蟲出現的季節,放這些牧雞牧鴨進入田地,進行捕捉蝗蟲,這樣可以有效的控制蝗蟲數量的增加。

4.藥物防治蝗蟲

藥物防治蝗蟲,成果比較明顯,見效較快,但是安全性有待商榷。利用藥物滅殺蝗蟲,一定要選擇對農作物和土地的毒性較小的藥物,不要顧此失彼。藥物防治蝗蟲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生物藥物,一類是化學藥物。

采用生物農藥防治蝗蟲,目前防治蝗蟲的生物農藥主要是蝗蟲微孢子蟲、綠僵菌和印楝素。蝗蟲微孢子蟲主要是為了讓蝗蟲食用的,蝗蟲一旦食用了蝗蟲微孢子蟲,就會使得蝗蟲得微孢子蟲病,然后致其死亡。而印楝素則是一種真菌,蝗蟲一旦與其接觸,這種真菌就會進入蝗蟲體內進行大量繁殖,產生毒素,使蝗蟲死亡。這兩種方法只會殺死蝗蟲,對于農作物的生長沒有任何的害處,因而,在防治蝗蟲的過程中,生物農藥防治蝗蟲比較可取。

采用化學農藥防治蝗蟲,一定要注意化學農藥的藥性以及對農作物的損害。目前,防治蝗蟲的化學農藥比較多,例如機磷類農藥的馬拉硫磷、敵敵畏;菊酯類農藥,溴氰菊酯、綠氰菊酯等;昆蟲生長調節劑,卡死克等。這些藥物或噴灑、或喂食,毒害效果比較明顯。因而,在實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蝗蟲時,一定要嚴格按照農藥的使用方法進行操作,保證高效低毒、低殘留,確保人身安全及農作物安全。

四、結語

在新疆布爾津地區進行蝗蟲防治,我們要結合布爾津地區的本地實際狀況,有步驟的穩妥的進行蝗蟲防治,采用最科學、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進行蝗蟲防治,保證蝗蟲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確保安全。本文對布爾津地區的整體自然風貌和氣候條件做了概括,又根據當地農業發展實際,有條理的陳述了如何防治蝗蟲的措施,以上一系列舉措,相信對于布爾津地區蝗蟲防治會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內蒙古;斑翅蝗亞科;區系分析

斑翅蝗亞科(Oedipodinae)昆蟲歸屬于直翅目(Orthoptera)蝗總科(Acridoidea)斑翅蝗科(Oedipodidae),是直翅目中較大的一個類群。斑翅蝗亞科昆蟲頭短,頭前端背面缺細縱溝,顏面垂直或傾斜,觸角呈絲狀。前胸背板平坦,有時中隆線隆起,前、后翅均發達,并且常具有暗色斑紋,尤其在后翅;前翅中閏脈常具音齒。后足股節外側基部的上基片明顯長于下基片,外側具羽狀平行隆線,后足脛節缺外端刺,跗節爪間中墊較小。腹部第1節背板兩側具聽器,腹部第2節背板兩側缺摩擦板。主要分布于古北區,東洋區種類較少。

一、內蒙古自然概況

內蒙古位于中國北部,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全區總面積118.3 km2,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北部與蒙古、俄羅斯接壤.內蒙古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地形.高原由呼倫貝爾高原、錫林郭勒高原、烏蘭察布高原、巴彥淖爾-阿拉善高原及鄂爾多斯高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m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 m.高原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走廊北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全區高原面積占總面積的51.18%,山地占20.8%,丘陵占18.25%,河流湖泊等水面面積占0.8%,平原灘地占8.5%,沙地占0.6%.內蒙古植被帶一般分為森林帶、草原帶和荒漠帶,其中草原帶是內蒙古植被帶的主體.內蒙古大部分地區的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東西南北有明顯的氣候差異,年平均氣溫-2℃-8℃,氣溫年差平均為34℃-36℃,年降水量50-450mm,從東向西遞減。

二、斑翅蝗亞科昆蟲的經濟意義

蝗蟲是農、林、牧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種對農、林、牧業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全世界的蝗蟲已知有1萬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蝗蟲約300種左右,全球除南極洲、歐亞大陸北緯55°以北地區外均可發生蝗災。全世界常年發生蝗災的面積達4 680萬km2,全球1/8的人口經常受到蝗災的襲擾。蝗蟲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維生素和礦物元素等優點,是一種可食用、藥用和飼用的天然優質資源。蝗蟲是草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分,在促進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能量轉化和維護其功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作為一種優質高蛋白動物源飼料,我們可在防控的同時對其食用、飼用和藥用潛力進行充分挖掘和開發利用,從而實現治理蝗災和開發蝗蟲兩者兼顧。

三、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的區系分析

對內蒙古斑翅蝗亞科蝗蟲10個屬,即草綠蝗屬(Parapleurus Fischer,1853)、尖翅蝗屬(Epacromius Uvarov,1942)、綠紋蝗屬 (Aiolopus Fieber,1853)、沼澤蝗屬(Mecostethus Fieber,1852)、小車蝗屬(Oedaleus Fieber,1853)、赤翅蝗屬(Celes Saussure,1884)、疣蝗屬(Trilophidia Stal,1873)、脛刺蝗屬 (Compsorhipis Saussure,1889)、束頸蝗屬(Spingonotus Fieber,1852)、細距蝗屬 (Leptopternis Saussure,1884)的26種蝗蟲進行區系分析。

(一)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在世界動物區系中的歸屬及所占比例

中國昆蟲區系歸屬于世界六大動物地理區系中的古北界和東洋界,內蒙古屬古北界。內蒙古斑翅蝗亞科26種昆蟲在世界動物區系中的歸屬及所占比例見表1。由表1可知,內蒙古的斑翅蝗亞科昆蟲以古北界占絕對優勢,其次是東洋界與埃塞俄比亞界。僅屬于古北界的種類有24種,占總數的92.31%;古北界與東洋界的共有種有2種,占總數的7.69%:古北界與埃塞俄比亞界共有種有1種,占總數的3.85%。

表1 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在世界動物區系中的分布情況

Tab.1 Distribution of Oedipodinae from Inner Mongolia in the world

(二)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在我國動物區系中的歸屬及所占比例

古北界在我國分為東北區、華北區、蒙新區和青藏區,東洋界分為西南區、華中區和華南區。內蒙古斑翅蝗亞科26種昆蟲在我國動物區系中的分布見表2。

由表2可知,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主要分布于蒙新區和華北區。其中10屬26種昆蟲均分布于蒙新區;其次為華北區種類,計15種,占總數的57.69%;東北區和青藏區各9種,占總數的34.61%。華中與西南區之間地勢較為平坦,物種易于遷移和擴散,分布于華中區有3種,占總數的11.53%;分布于西南區有4種,占總數的15.38%;分布于華南區僅為1種,占總數的3.85%。

表2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在我國動物區系中的分布及所占比例

Tab.2Distribution and percent of Oedipodinae from Inner Mongolia in China

(三)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在內蒙古3個植被帶中的分布

內蒙古斑翅蝗亞科26種昆蟲在內蒙古不同植被帶中的分布見表3。

表3 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在內蒙古3個植被帶中的歸屬和比例

Tab.3Distribution and percent of Oedipodinae from Inner Mongolia in threeVegetation Zones

從表3可知,屬于荒漠帶和的種類最多,有20種,占總數的76.92%,其次為典型草原亞帶有17種,占總數的65.38%,荒漠草原亞帶,有13種,占總數的50%,森林帶有8種,占總數的30.76%,森林草原亞帶有12種,占總數的46.15%。其中大墊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 (Ivanov)、亞洲小車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ei-Bienko)、黃脛小車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ure)、蒙古束頸蝗Sphingonotus mongolicus (Saussure)、柴達木束頸蝗Sphingonotus tzaidamicus (Mistshenko)廣布于3個植被帶。

參考文獻

[1]劉舉鵬.1990.中國蝗蟲鑒定手冊.天則出版社.

[2]石蘊綜.地理[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11-103.

[3]內蒙古植物志編輯委員會.內蒙古植物志[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2):65-177.

[4]陳永林.中國蝗蟲災害.見:孫廣忠等著.中國自然災害.北京:學術書刊出版社,1990,235-252.

[5] Wang D,Zhai S W,Zhang C X,et al. Nutrition value of the Chinese grasshopper Acrida cinerea(Thunberg)for broilers[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135:66-74.

[6] Chen Y L. The Locust and Grasshopper Pests of China[M].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1999.

[7]姚杰,姚世鴻.貴州蝗蟲資源的開發利用[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6,24(1):19-24.

[8]陳學新.昆蟲生物地理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29-58.

篇3

關鍵詞:意大利蝗;MaxEnt模型;氣候變化;RCPs;氣候情景;地理信息系統;預測

全球環境變化特別是氣候變化已成為國內外最受關注的熱點問題[1]。2014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5次評估報告(AR5)指出:1951-2010年間,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平均地表增溫在0.5~1.3℃之間;與1986-2005年相比,預計2016-2035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將升高0.3~0.7℃,2081-2100年將升高0.3~4.8℃[2]。1951-2008年新疆南疆地區氣候呈較明顯的變暖變濕趨勢[3]。而北疆在1960-2011年氣溫以0.35℃/10年的速度顯著增加;冬季和秋季降水引起年均降水量的顯著增加,空間上阿爾泰山南坡和天山北坡顯著增加,準噶爾盆地西部未發現增加[4]。目前,預測氣候變化對物種的分布范圍及格局的影響已成為生物地理學和全球變化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重點領域[56]。而氣候變化已成為病蟲害發生的主要驅動力之一[78]。近年來,在氣候變暖背景下,中國病蟲害呈發生面積逐年增長、暴發種類逐年增加、災害損失逐年擴大的趨勢,而未來氣候持續變暖將導致這種情況進一步加重[9]。意大利蝗犆犪犾犾犻狆狋犪犿狌狊犻狋犪犾犻犮狌狊(L.)屬直翅目Orthoptera,蝗總科Acridoidea,斑腿蝗科Catantopidae,星翅蝗屬犆犪犾犾犻狆狋犪犿狌狊AudinetServille。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海拔800~2300m的荒漠、半荒漠草地[10]。作為新疆草原主要優勢蝗蟲之一,每年給新疆畜牧業經濟帶來嚴重損失[1112]。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意大利蝗新疆適生區近53年氣候總體呈暖濕趨勢,氣候格局的顯著變化,會導致蝗蟲地理分布格局及災變規律的重大改變[12]。那么未來氣候變化下意大利蝗在新疆潛在適生區分布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其適生區形成的主要環境氣候因子是否會改變?基于此科學問題,本研究采用新疆實地調查的意大利蝗GPS數據,運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軟件,預測了當前氣候條件(1950-2000年)和BCC_CSM1.1(BeijingClimateCenter_ClimateSystemModelversion1.1)未來氣候模式下RCP2.6、RCP4.5和RCP8.5三種氣候情景在2021-2040年(2030s)、2041-2060年(2050s)和2061-2080年(2070s)意大利蝗新疆潛在適生區分布,分析了影響意大利蝗潛在分布的主要環境因子,嘗試完善意大利蝗在新疆發生的災變理論,以期為其重點適生區域及蔓延趨勢進行針對性防控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意大利蝗分布數據和地圖數據2014-2015年新疆畜牧廳治蝗滅鼠指揮部對各地州意大利蝗發生點進行野外GPS采樣,收集到的990個分布點按最大熵軟件要求進行存儲,按照物種名、經度、緯度的格式保存為.csv文件。中國矢量地圖比例尺為1∶400萬,從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http:∥nfgis.nsdi.gov.cn/)下載,用ArcGIS10.0裁剪出新疆矢量邊界。

1.2生物氣候數據在WorldClim(http:∥www.worldclim.org/)下載的當前氣候(1950-2000)生物氣候數據和降水數據;未來生物氣候數據在CCAF(ClimateChange,AgricultureandFoodSecurity)網站http:∥www.ccafsclimate.org中下載,空間分辨率都為30seconds(表1)。IPCCAR5采用了4個典型濃度路徑(representativeconcentrationpathways,RCPs)排放情景,這些情景以相對于1750年的2100年近似總輻射強迫來表示。本研究采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進行未來預測。在RCP2.6情景下輻射強迫值為2.6W/m2,是極低強迫水平的減緩情景;在RCP4.5情景下為4.5W/m2,是中等穩定化情景;在RCP8.5情景下是8.5W/m2,為溫室氣體排放非常高的情景。對RCP2.6情景,輻射強迫先達到峰值,然后下降;對RCP4.5情景,輻射強迫在2100年前達到了穩定;對于RCP8.5情景,到2100年輻射強迫還沒有達到峰值。RCPs情景進一步考慮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各種策略對未來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更科學地描述了未來氣候變化預估結果[13]。

1.3軟件與方法MaxEnt軟件下載于網站http:∥www.cs.princeton.edu/,ArcGIS10.0軟件由美國ESRI公司開發。將意大利蝗的分布數據和生物氣候數據導入MaxEnt模型中,選擇75%的分布點作為訓練樣本,25%的分布點作為驗證樣本。選取刀切法(Jackknife)分析各環境變量對潛在分布影響的重要性。運用刀切法(Jackknife)檢測生物氣候變量對于分布增益的貢獻,即單獨用每一變量建立模型(深藍色條帶),然后環境變量被輪流逐一剔除,并用剩余的變量參與運算模型(淺藍色條帶),同時還會生成一個所有變量都參與運行的結果(紅色條帶),以確定各變量對預測模型的重要性[14]。分布結果取運行10次的平均值以減小MaxEnt模型運行時的誤差。MaxEnt模型運算出新疆意大利蝗分布區,通過ArcGIS10.0中SpatialAnalyst模塊的Reclassify對意大利蝗各等級的潛在分布區進行重新賦值,將研究區意大利蝗的生境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非適生區(0,0.06]、邊緣適生區(0.06,0.16]、低度適生區(0.16,0.29]、中度適生區(0.29,0.40]和高度適生區(0.40,1.00]。

1.4精度驗證在建立模型過程中,通過Jackknife中的AUC評價指標對模型的效果和各個環境特征變量的重要性進行檢測,來驗證模型的準確度[15]。AUC為模型自帶的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ROC)曲線下的面積(areaundercurve,AUC),不同的值代表不同的重要性級別:0.5~0.6,不及格(fail);0.6~0.7,較差(poor);0.7~0.8,一般(fair);0.8~0.9,良好(good);0.9~1.0,優秀(excellent)[1617]。

2結果與分析

2.1犕犪狓犈狀狋模型預測結果檢驗當前和未來不同氣候模式下19個生物氣候變量的10次MaxEnt模型運行的ROC曲線檢驗結果:訓練集(trainingdata)AUC的10次均值都在0.926~0.927間波動,驗證集(testdata)AUC值在0.903~0.927間波動,表明預測結果都為優秀水平。

2.2當前氣候模式和未來氣候情景下意大利蝗在新疆潛在分布區預測將MaxEnt模型運行的結果導入ArcGIS中,執行重分類,并利用空間分析疊加顯示模塊,得出當前氣候情景和未來氣候情景下意大利蝗在新疆的空間分布圖(圖1、2)。從圖1和圖2可看出:空間分布上,未來(2030s、2050s、2070s)不同氣候情景(RCP2.6、RCP4.5、RCP8.5)下意大利蝗的分布格局與當前氣候條件下相比基本保持不變。即意大利蝗適生區主要在北疆地區及天山一帶,其中高度適生區和中度適生區主要分布在:伊犁州、博州中部,塔城地區的西北部,阿勒泰地區的西北部和東南部,昌吉州南部,烏魯木齊的達坂城區和烏魯木齊縣,哈密地區中部,吐魯番地區和阿克蘇地區北部。低度和邊緣適生區主要集中在阿勒泰地區中部和昌吉州北部,以及南疆克州中部和東北部。空間分布變化上,在天山和阿爾泰山地區,未來意大利蝗中、高度適生區范圍將向更高海拔區域蔓延,在北疆阿勒泰地區高度適生區明顯增加(圖1、2)。ArcGIS空間分析統計各氣候情景下意大利蝗的各級適宜生境占新疆總面積比例(表2)。根據預測結果(與當前條件相比):RCP2.6、RCP4.5和RCP8.5三種氣候情景下到2030s(2021-2040年),新疆意大利蝗適宜生境將分別增加2.23%、1.54%和2.20%,到2050s(2041-2060年),三種氣候情景下分別增加2.89%、1.87%和5.30%,至2070s(2061-2080年),分別增加6.53%、1.79%和3.98%。高度適生區增加的比重更高:較1950-2000年(current),在RCP2.6情景下意大利蝗新疆高度適生區面積比重在2030s、2050s、2070s分別增加3.74%、4.08%、7.66%;在RCP8.5情景下,分別增加2.28%、4.76%、6.15%。這兩種氣候情景下都表現為從2000年到2030s、2050s、2070s逐漸增加的趨勢。在RCP4.5氣候情景下,意大利蝗新疆高度適生區面積比例隨時間增長分別增加3.58%、1.95%、2.83%,表現為2030s>2080s>2050s>1950-2000年(current)的變化趨勢。在全球變暖

2.3意大利蝗潛在分布區環境因子分析刀切法得出單獨使用某個環境變量建立模型時,年降水量(Bio12)、最干月降水量(Bio14)、最干季降水量(Bio17)和最冷季降水量(Bio19)分別對意大利蝗潛在地理分布影響最大,極端降水和水熱條件對意大利蝗的潛在分布發揮重要作用。在干旱與半干旱區新疆,降水量對意大利蝗的適生區分布起到主要作用,為分析意大利蝗潛在分布概率與主要環境因子的關系,將12個月的降水數據導入MaxEnt模型中進行建模,得出4月、10月、3月和11月降水量對意大利蝗在新疆潛在分布影響最大(圖3)。同時得出意大利蝗存在概率對這4個變量的響應曲線(圖4)。3、4、10、11月份降水量分別達到11~22mm、18~37mm、16~35mm和大于11mm時意大利蝗存在的概率大于50%。圖3犕犪狓犈狀狋刀切法測試月降水環境變量的重要性犉犻犵.

3討論

氣候變暖促使植物分布向高海拔和高緯度地區遷移的現象已在全球范圍被觀測證實[1821]。有研究得出氣候變暖導致昆蟲向兩極和高海拔地區擴展:即受低溫限制的昆蟲增加了向兩極和高海拔擴散的機會[2223],本研究也認為隨著未來新疆氣候變暖變濕,意大利蝗將會沿著氣候環境相似的高海拔地域上移和高緯度區域北移定殖,這是昆蟲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意大利蝗適生區變化與不同情景溫室氣體排放的濃度變化并未表現出一致性;但各情景下高度適生區隨時間推移逐漸增加表明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引起變化的主導原因。MaxEnt模型顯示的適生分布區格局,反映了昆蟲在基礎生態位和實際生態位中對空間需求的內在生物學特性[24]。意大利蝗各發育階段的死亡率由高到低分別為41.02%(卵)、32.00%(1齡蝗蝻)、18.18%(產卵前期)、8.33%(2齡蝗蝻)、5.71%(5齡蝗蝻)、5.67%(3齡蝗蝻)、3.35%(4齡蝗蝻)[25]可知意大利蝗自然種群的死亡集中于卵期、1齡蝗蝻期,而新疆每年10、11月及次年3、4月降水量對意大利蝗在新疆潛在分布影響最大,因其直接影響土壤相對含水量和土壤溫度,從而決定意大利蝗卵的存活量;也說明這些時段是意大利蝗卵發育和存活的重要時期。秋季至翌年春季土壤的溫濕度變化對蝗卵的越冬、孵化出土以及蝗蝻生長將產生重要影響[26]。在自然條件下,意大利蝗卵的吸水集中于翌年3月底,卵體含水量迅速從60%左右增加至75%以上;4月蝗卵繼續發育,土壤相對含水量在5%~55%時,卵孵化率隨土壤相對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春季土壤相對含水量直接決定意大利蝗卵的存活量,所以預測意大利蝗發生量以檢測土壤相對含水量為主[25]。本研究得出新疆3-4月降水量作為影響土壤溫濕度的重要因子,分別達到11~22mm、18~37mm時意大利蝗適生區存在的概率將大于50%。陳素華等也得出若春季溫度適宜,則降水就成為關鍵,內蒙古草地春季降水過少,既不利于蝗蟲的破土出殼,又不利于蝗蝻取食,而在適宜溫度范圍內每旬有3~10mm的降水,則蝗卵發育最快,出土成蟲率最高[26]。圖4意大利蝗存在概率的主要環境變量響應曲線犉犻犵.

同樣,新疆意大利蝗在10月蝗卵處于越冬胚胎發育階段,到11月進入滯育階段。在新疆,11月已進入霜凍期,開始降雪。降雪量越多,形成冬雪保護層越利于蝗卵過冬,雪水也利于越冬卵的水分保持和土壤松軟[27]。本研究也認為11月降雪量高于11mm后意大利蝗適生區發生概率大于50%,且不斷增加。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溫度上升、降雨分布不均、災害性天氣出現頻次增加等全球氣候變化將不但會影響單種生物,還會影響原有的植物-害蟲-天敵間內在聯系和各營養層間的固有平衡格局,最終導致一些害蟲暴發成災,一些昆蟲種群數量下降甚至物種滅絕[27]。意大利蝗在新疆潛在適生區的變化若能分析氣溫、降水、土壤溫濕度、太陽輻射等因子相互耦合作用的同時,考慮包括寄主植物、天敵和種間關系、土壤、地形、人工防治等多種因素、不同蟲齡對環境因子變化的響應和承受力等,預測精度可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蔡運龍,李雙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學研究前沿[J].地理學報,2009,64(11):13631374.

[2]秦大河,ThomasStocker,259名作者和TSU(駐伯爾尼和北京).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的亮點結論[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4,10(1):16.

[3]鄭紅蓮,嚴軍,元慧慧.南疆地區近58年氣溫、降水變化特征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24(7):103109.

[4]XuChangchun,LiJiaxiu,ZhaoJie,etal.ClimatevariationsinnorthernXinjiangofChinaoverthepast50yearsunderglobalwarming[J].QuaternaryInternational,2015,358:8392.

[5]BellardC,BertelsmeierC,LeadleyP,etal.Impactsofclimatechangeonthefutureofbiodiversity[J].EcologyLetters,2012,15(4):365377.

[6]EspíndolaA,PellissierL,MaioranoL,etal.Predictingpresentandfutureintraspecificgeneticstructurethroughnichehindcastingacross24millennia[J].EcologyLetters,2012,15(7):649657.

[7]GuoKun,HaoShuguang,SunOsbertjianxin,etal.Differentialresponsestowarmingandincreasedprecipitationamongthreecontrastinggrasshopperspecies[J].GlobalChangeBiology,2009,15(10):25392548.

[8]CarlyZ,EmilyAR,JonathanAN.ClimatechangeandvoltinisminCalifornianinsectpestspecies:sensitivitytolocation,scenarioandclimatemodelchoice[J].GlobalChangeBiology,2012,18(18):27712780.

[9]霍治國,李茂松,王麗,等.氣候變暖對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2,45(10):19261934.

[10]張泉,喬璋,熊玲,等.意大利蝗生物學特性研究[J].新疆農業科學,1995(6):256257.

[11]范福來.新疆蝗蟲災害治理[M].烏魯木齊: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8690.

[12]王晗,于非,扈鴻霞,等.新疆意大利蝗適生區的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2014,35(6):611621.

[13]辛曉歌,吳統文,張潔.BCC氣候系統模式開展的CMIP5試驗介紹[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2,8(5):378382.

[14]張海娟,陳勇,黃烈健,等.基于生態位模型的薇甘菊在中國適生區的預測[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S1):413418.

[15]吳慶明,王磊,朱瑞萍,等.基于MaxEnt模型的丹頂鶴營巢生境適宜性分析———以扎龍保護區為例[J].生態學報,2016,36(12):37583764.

[16]SwetsJA.Measuringtheaccuracyofdiagnosticsystems[J].Science,1988,240(4857):12851293.

[17]PhillipsSJ,AndersonRP,SchapireRE.Maximumentropymodelingofspeciesgeographicdistributions[J].EcologicalModeling,2006,190(34):231259.

[18]ParmesanC,YoheG.Agloballycoherentfingerprintofclimatechangeimpactsacrossnaturalsystems[J].Nature,2003,421(6918):3742.

[19]RootTL,PriceJT,HallKR,etal.Fingerprintsofglobalwarmingonwildanimalsandplants[J].Nature,2003,421(6918):5760.

[20]LenoirJ,GégoutJC,MarquetPA,etal.Asignificantupwardshiftinplantspeciesoptimumelevationduringthe20thcentury[J].Science,2008,320:17681771.

[21]BertrandR,LenoirJ,PiedalluC,etal.Changesinplantcommunitycompositionlagbehindclimatewarminginlowlandforests[J].Nature,2011,479(7374):517520.

[22]SpeightMR,HunterMD,WattAD.Ecologyofinsects:conceptsandapplications[M].Oxford:BlackwellScienceLtd,1999.

[23]HicklingR,RoyDB,HillJK,etal.AnorthwardshiftofrangemarginsinBritishOdonata[J].GlobalChangeBiology,2005,11(3):502506.

[24]GuisanA,ZimmermannNE.Predictivehabitatdistributionmodelsinecology[J].EcologicalModelling,2000,135(23):147186.

[25]任金龍.意大利蝗生物學及生命表的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農業大學,2015.

[26]陳素華,烏蘭巴特爾,吳向東.內蒙古草地蝗蟲生存與繁殖對氣候變化的響應[J].自然災害學報,2007,16(3):6669.

[27]吳瑞芬.我國蝗蟲發生的氣候背景及長期預測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

篇4

論文摘要: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然而農業是一個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交織的產業,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和自然災害的危害很大。充分認識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的影響,有助于我們增強對自然災害的防范和治理,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闡述農業的戰略地位及其生產特征的基礎上,介紹了農業自然災害的種類、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后提出了治理的對策與措施。

一 農業的戰略地位及農業生產的特點

(一)農業的戰略地位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 13億多人口,約9億在農村,這是我國最基本的國情,也是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同時,也決定了中國農業遠比世界上其他國家農業具有更加重要的和特殊的地位。俗話說“無農不糧,無糧則亂”,生動地說明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作用。農業的發展狀況和現代化水平,是社會安定和國家穩定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不但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全局,而且關系到工農之間和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

1.農業是城鄉人民的糧食和基本食物的主要來源。“民以食為天”, 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主要靠發展農業來解決。2006年,我國生產糧食49747. 9萬噸,肉類8 051. 4萬噸,禽類2 945. 6萬噸,奶類3 302. 5萬噸,水產品5 290. 4萬噸。使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了378公斤,肉類人均占有量達到61. 2公斤,水產品人均占有量達到40. 2公斤,奶類人均占有量達到25. 1公斤,基本上解決了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

2.農業是農村勞動力就業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目前我國人口城市化水平低,鄉村人口仍占絕大多數。農業發展直接影響到農村就業和收入來源。2005年,我國有50 387. 2萬人的鄉村從業人員。其中,農林牧魚業的從業人員有29 975. 5萬人,工業的從業人員有6 011. 5萬人,建筑業的從業人員有3 653. 2萬人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訊類的從業人員1 567. 3萬人,批發零售貿易、餐飲類的從業人員有2 937. 7萬人,其他非農產業的從業人員6 242萬人。

3.農業是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和工業產品的重要銷售市場。農業的主要產品,如糧食、棉花、油料、糖料、蠶繭、茶葉、煙草以及畜類產品和水產品等,是輕工業的原料,沒有農業,就沒有輕工業。

在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產值占輕工業總產值的比例, 50年代高達85%以上,目前由于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的發展,這一比例有所下降。農業和農村是工業品的重要銷售市場,包括生產資料市場和生活消費品市場。在社會零售商品總額中, 50年代農村所占比重高達60%以上,目前占50%左右。現在我國工業品市場疲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農民的購買力低,農村市場不活躍造成的。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和農村收入水平的提高,工業包括重工業以農業和農村為重要市場,將越來越明顯。

4.農業產品及其加工品是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從我國出口商品構成來看, 1950年農副產品及加工品分別占出口商品的58%和33%,兩者共計占91%,至2005年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占我國出口商品構成的24. 5%。可見,目前我國出口產品中仍有很大一部分直接來自農業和間接依靠農業(2007年統計年鑒)。

但是,我國農業以傳統農業為主要特征,現代化水平比較低,種植經營規模小,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尤其受氣象和政策波動的影響,容易引起農業生產的波動起伏。我國建國以來的經驗證明,什么時候農業穩定增長,什么時候工業和國民經濟就穩定增長。農業生產的波動,一直是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波動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農業,認真研究農業尤其是探討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

(二)農業生產的特點

農業,包括作物栽培、樹木種植、畜禽飼養、桑蠶和水產養殖等,是人們利用生物特有的生長機能,把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轉化為人類所需要的有機物質資料的社會生產部門。農業作為特殊的物質生產部門,具有區別于其他物質生產部門的顯著特點。

1.農業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錯的特殊產業。農業以有生命的動植物為主要的勞動對象,而動植物整個生命過程,從生長發育和繁殖,自始至終都有自然力的參與,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交錯在一起,這是農業生產最主要的特征。即使發展到現代農業的今天,還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很大,而且要比傳統農業所受到的制約更敏感,可以說沒有比農業生產更必須同自然再生產相配合一致的生產部門了。但是農業作為一個物質生產部門同其他的社會生產部門一樣,也需要合理配置與布局,需要推廣科學技術,改良品種,增肥改土,改進經營和管理方式,提高農業生產率等,需要人的有效勞動,才能獲得高產、優質。因此,在研究農業生產布局和經濟結構調整時,必須十分重視自然環境因素對農業發展的深刻影響,做到因地制宜。

2.農業生產以土地為對象,對土地具有很大的依賴性。農業必須依靠大量土地(包括草場、水面)才能進行生產活動。土地對農業具有雙重性,既是農業的勞動對象,又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因此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他產業僅以土地作為生產場所,而農業對土地具有特殊的依賴關系。土地面積的大小、區位的優劣、距離的遠近、土質的肥瘦等,對農業生產有很大影響。土地資源是有限的,我國人均耕地不足1. 4畝,而且由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土地的非農占用加劇,耕地面積日趨減少,因此,如何加強對基本農田的保護,做到用地與養地相結合,達到土地的永續利用,這無論是對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還是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3.農業生產具有強烈的地區性、明顯的節律性和較長的周期性。農業生產的地域性:首先表現為農業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各種作物、林果、家畜、水產等,均具有特殊的生物學和適生環境,即使同一作物或者畜禽因其不同品種,也有不同的生態適應性。有的喜暖濕,有的喜冷涼,有的耐陰,有的向陽,有的速生,也有慢長的,等等。例如,我國北方以旱作為主,南方以水作為主,北方種麥,南方種稻,形成南北兩個不同功能結構特點的農業區域。應當指出,生物與環境的統一關系是相對的,不是固定不變的,有些作物和畜禽品種經過人類歷史長期選育馴化,也可以在不太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順利發育成長。其次,農業的地域性,不但反映在自然條件的差異上,而且也是在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技術水平和生產力發展不平衡造成的。例如,江蘇省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絕大部分是平原,其農業分布不僅表現有大的南北地帶性差別,而且由于開發歷史早晚、人地關系特點不同等,致使在小范圍內形成了非地帶性因素所引起的不同生產類型。

農業生產的節律性:主要是指各種農作物和畜禽等都有各自的一定的生長發育階段。在作物生長過程中,何時播種,何時中耕施肥,何時成熟收獲,均有一定的節律限制,超過季節則生長不良,甚至減產絕收。因此耕、種、管、收,不違農時,是獲得農業高產穩產優質的關鍵,貽誤時機,就難以補償。同時,因農業生產時間與勞動工作時間的不一致性,后者只占前者整個生長時間的一部分,因而會產生農忙與農閑季節的勞動差別,甚至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是農閑。如何解決農村隱性失業,充分利用農閑時間?一是專業化與綜合發展、多種經營相結合,二是亦工亦農發展鄉鎮企業或者外出打工。這是農村充分利用農閑時間比較好的方式。

農業生產的周期性:一般來說,農業從投入到生產整個生產過程要比工業生產時間長,必須經歷一個連續的生長周期。而且這一生產周期與下一個生產周期緊密相連,不能完全割斷。當然周期長短因作物和畜禽品種而異。就大田作物來講東北、西北普遍一年一熟,華北平原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一年可以三熟。牧畜從出生到發育、生長、成熟需要一年或幾年。林木則更長,要數年或幾十年。因此,在作物品種布局或發展多種經營時,應考慮品種的早晚搭配、長短搭配、農忙農閑結合,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

二 農業自然災害的種類、特征及對農業的影響

自然災害是以自然變異為主要原因而給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發展帶來不利后果的禍害。我國是一個多自然災害的國家,南澇北旱、臺風、地震以及沙塵暴等多種自然災害給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因此,認識它的發生、發展規律、分布規律等,提高全民族防災減災意識,對我國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主要的農業自然災害

1.氣象災害。我國的氣象災害包括洪澇、干旱、低溫冷害、冰雹、沙塵暴等。在諸多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最大。氣象災害的分布與氣候及地形條件密切相關。例如旱澇災害集中分布于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及長江中下游平原。與溫度有關的低溫冷害、冰雪災害等主要發生在氣候寒冷的東北地區及地勢高峻的青藏高原地區。暴風(包括臺風)災害則以冬季風強盛的西北、北部地區及夏季風強盛的東南、東部沿海地區最為嚴重。

每年我國由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各種自然災害總損失(平均每年約720—870億元人民幣)的57%;由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死亡約占全部自然災害死亡人數(平均每年約1~2萬人)的40%。特別是20世紀的最后十年,我國就發生了十幾次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本世紀初,重大自然災害也是頻發,造成損失巨大,在1990年至2006年的10多年間,年平均經濟損失已達到1 762億元。尤其是2008年初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造成20個省(區、市、)不同程度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1 111億元。因災死亡107人,緊急轉移安置151.2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 77億畝,絕收2530畝;森林受損面積近2. 6億畝;倒塌房屋35. 4萬間(中國新聞網, 2008年2月13日報道)。

2.生態災害。生態災害顯見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及南方丘陵山地,這些地區生態條件比較惡劣,易受自然變化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其中,荒漠化集中于西北及長城沿線以北地區,如塔里木盆地周圍、額爾多斯高原、河西走廊等地區是我國荒漠化多發重發區。水土流失災害以黃土高原、太行山區及江南丘陵地區最為嚴重。據了解,黃土丘陵地區的災害性水土流失面積達5萬平方千米,我國現有的水土流失總面積約150萬平方千米,且水土流失面積和速度居世界各國之首。僅肥力損失每年就多達70多億元。石漠化則以我國的云、貴、桂三省區最為嚴重。其中以貴州省的面積最大。此外,海洋帶發生的赤潮、海岸侵蝕也是我國不可忽視的幾大生態問題。在我國,造成生態災害有自然原因,如氣象、地質和地貌等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為活動,表現在四個方面:過量放牧;濫樵、濫挖、濫采;濫墾;濫用水資源等。因此,合理的開發資源、提高環保意識才能更好地避免自然災害對我國造成的損失。

3.生物災害。生物災害在全國普遍存在,不同地區內,害蟲、鼠、雜草等的種類不同。惡性雜草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區,其中云南省境內有24萬平方千米,每年經濟損失2.8億元。比如,從緬甸入侵我國西南的“紫莖澤蘭”,現正以每年30千米的速度向內地推進,而且它適應環境能力很強,2至3年就能成為本地優勢種,現已對西南地區生態構成災害。再如“水葫蘆”,當時我國從中美洲引進,是為了作為動物飼料,但現已在江浙一帶形成生態災害,當地政府部門每年花巨資打撈。我國的生物災害除上述外,還包括蝗蟲災害、鼠害等。其危害程度與地區的氣候條件、耕作制度及管理方式等因素有關。

4.地質災害。我國地質環境復雜,自然變異強烈,災害種類齊全,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活火山、崩塌和地面裂縫等。由于地震的發生往往隱藏性強,爆發突然,毀壞程度巨大,被稱為“群害之首”。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造成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而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四川汶川地震更是造成了69 134人遇難, 374 061人受傷,失蹤17681人,累計受災人數4 616萬余人的巨大損失(截止至6月5日12時)。我國山區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加上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地表結構遭到嚴重破壞,使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成為一種分布較廣的自然災害。目前已查明我國共發育有較大型的泥石流2 000多處,崩塌3 000多處,滑坡2 000多處,中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多達數十萬處。地質災害主要分布于山區、板塊縫合線附近以及地質構造帶上(中國地震信息網,2008年6月6日報道)。

(二)我國農業自然災害的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災害種類多,造成災害類型復雜多樣。我國地域遼闊,構造復雜,地理生態環境多變,有著各種災害發生的生態條件。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發現我國的災害種類幾乎包括了世界所有災害類型。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東臨太平洋,大陸海岸線118萬km,是個海陸兼備的國家,海相災害與陸相災害均有發生。我國又是一個農業大國,成災類型多。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地質構造活躍帶上,地震活動隨處可見。加之我國又是一個受季風影響十分強烈的國家,受夏季風影響,導致寒暖、干濕度變幅很大;年內降水分配不均,年季變幅亦大,干旱發生的頻率高,范圍廣,強度大,暴雨、澇災等重大災害常常發生;冬季的寒潮大風天氣常常導致低溫冷害,冰雪災害等。在各類災害中,尤以洪澇、干旱和地震危害最大。我國現階段正處在經濟飛速發展之中,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同時由于技術、工藝落后,又產生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災害。

2.災害發生范圍廣,造成災害影響面大。我國東西、南北間,一年四季幾乎總有災害發生。春季北方有“十年九旱”之稱,江南多低溫連陰雨。春夏之交北方常有干熱風,南方多冰雹、雷雨、大風和局部暴雨。夏秋是我國災害最多的季節,自南而北先后多暴雨、洪澇,盛夏多伏旱,夏秋之交沿海多臺風、風暴潮。秋季在東北地區常有早霜襲擊,長江中下游有“寒霜風”危害。冬季全國各地都有寒潮、霜凍威脅。牧區有“白災”和“黑災”。這些災害在平原、高原、山地、海島等凡有農業的地方都會發生,說明我國自然災害的范圍極其廣泛。

比如1998年的洪澇災害導致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據各省統計,農田受災面積2 229萬公頃(3. 34億畝),成災面積1378萬公頃(2. 07億畝),死亡4 150人,倒塌房屋68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 551億元。其中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省(區)受災最重。再比如2008年年初的雪災,持續的低溫冰凍天氣,影響了貴州、湖南、湖北、安徽、云南等20個省(區、市)。

3.災害發生頻率高,造成災害頻繁。洪澇和干旱是對農業危害最大的兩種自然災害,其出現的時間和地區都比較集中,危害程度很大。南方一般發生在5~6月,北方7~8月。珠江、長江、淮河、黃河等流域是旱澇最頻繁的地區。拿1995~2006年我國水旱災害情況(如表1)來說:

1995, 1996, 1997, 1998, 2002, 2003, 2005這7年都發生了比較嚴重的洪澇災害,平均每兩年發生一次大的洪澇。而1995, 1997, 1999, 2000, 2001,2003年這6年也都發生了比較嚴重的干旱。由數據可見,平均每兩年都發生了一次大的旱澇災害,一般的旱澇災害更是頻繁。

4.時空交替分布,對農業的影響復雜。因受副熱帶高壓活動的影響,我國汛期雨帶自南向北的推移呈跳躍形式,其前進速度或停滯時間異常會形成一方出現洪澇,而另一方出現干旱的情況。因此,干旱與洪澇在地區分布上往往是相嵌分布,最常見的形式為南澇北旱,南北澇中間旱,或北澇南旱。全國性的旱或澇是比較少數的。而且由于受氣候變化背景控制,我國旱澇分布的時間上也有相對集中的時期, 20世紀50年代偏澇, 60~70年代偏旱,80年代以來洪澇災害又趨于增多。

由于我國農業自然災害具有種類多、范圍廣、頻率高并有群發和誘發其他災害等特征,因此對農業造成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據統計,通常每年農業自然災害受災面積6~7億畝(4 000~4 667萬公頃),減產3成以上的成災面積約3億畝(2 000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超百億元,因此,如何預防和治理自然災害,減少農業損失,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三 預防和治理農業自然災害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農業災害預警機制

我國目前常用的災害監測、預報和災情評估手段多是地面常規監測和航空遙感,衛星遙感則有一部分來自國外的氣象衛星資料。而農業災害具有種類多、受災地域廣、突發性強等特點,傳統監測手段往往不能滿足要求。地面監測和航空遙感受地形、天氣等因素的制約,氣象衛星傳感器也受到云層等因素影響,因此,亟需加強農業災害如洪澇干旱災害等的全天候、大面積、全方位的動態監測,盡量減少云層和地表等因素的影響,要努力改善儀器的性能,提高監測預報的準確度。在國際合作方面, 2000年中科院與日本科技廳簽署的“風送沙塵的形成、輸送機制及其氣候與環境影響的研究”政府級合作項目正在實施,但還需進一步加強[1]。

(二)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快速反應機制

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迄今為止,人類既不能非常準確地預測,又不能完全地控制自然災害。鑒于危機的破壞性和負面影響,自然災害一旦發生,時間因素極為重要,作為危機應對者的政府必須在第一時間在現場采取果斷措施,及時控制災區局勢,迅速恢復社會秩序,這是政府應急管理快速機制的客觀要求。同時,充分發揮駐軍部隊在減災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地方與當地駐軍的聯系與協調,充分發揮解放軍、武警和預備役部隊、公安干警及廣大民兵在搶險救災中的主力軍和突擊隊作用。

(三)建立政府主導型的農業政策性保險機制

農業保險作為一種市場化的風險轉移和分散機制,應該在支持農業發展上作出更大貢獻。而事實上,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緩慢,規模狹小、范圍過窄,尚未有效調動農民、保險經營主體、政府等多方積極性,很難滿足保險經營所依賴的大數法則理論,農業風險分散機制極其脆弱。以2006年為例,我國農作物受損面積41 091. 3公頃,因災直接損失達2 528. 1億元。而中央累計投入各類抗災救災資金111. 98億元,社會各界捐款35. 89億元,其他物資折價4. 69億元,農業保險賠款5. 84億元(農作物賠款只是其中一部分)。由此可見,農民主要還是采取自救、依靠政府救濟(社會捐助)等方法來防范和分散農業風險,農業保險在當前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非常有限的“穩定器”與“助推器”作用。

農業保險應當是一種政策性保險。要使農業保險發揮應有的作用,首先,離不開法律的支持和推動。世界上多數國家對農業保險都給予了法律上的支持。美國1994年頒布的《農作物改革保險法》,取消了政府救濟計劃,通過4大險種把所有農作物生產者都納入農作物保險計劃。我國對這項政策性保險業務至今尚無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及相應政策予以扶持。其次,農業保險屬于典型的高風險、低收益產業,農業保障機制離不開政策性安排。而目前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尚不健全,保險公司難以在低保費、高賠付之間尋求平衡。因此,建立和健全農業保險機制要以政府為主體,加快完善農業保險法律法規,建立政策性的農業保險機構和農業自然災害風險保障基金。

(四)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自然災害發生后,封鎖信息、信息不明或傳言傳播的失真性,很容易加劇人們的恐慌情緒,使社會心態發生難以預料的變化,極有可能導致社會的失穩。因此,政府必須及時向公眾披露信息,化解公眾的懷疑情緒,喚起公眾的理解與支持。因此,有必要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及時公布有關災害信息。對于信息披露其基本要求是:時間第一,爭取輿論主動權;言行一致,確立信息溝通的可信度和權威性;明確信息通道和時間;處理與各種媒體的關系,建立政府與媒體的合作機制[2]。

(五)加強工程建設質量的管理和監督

要規劃并建設好農業災害防治工程,加強工程建設質量的管理和監督,發揮工程防治災害最大效能。由于歷史原因,長期以來我們片面追求“多、快、好、省”,造成不尊重科學規律和不講究質量、效益的工程很多,我國在20世紀50至70年代修建的水庫,病險率達92. 9%,實踐證明,防治工程本身所存在的安全隱患也是災害頻發且治理困難的原因。因此,在規劃、建設各種防治工程的時候,除了要設計好工程的功效、配套設施以及承載能力之外,還要充分考慮工程的其他效應,如生態、環境效應,權衡利弊,合理規劃,科學施工,嚴抓質量,杜絕豆腐渣工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