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范文

時間:2023-09-21 17:00: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篇1

國土資源部門是地質災害防治的一個重要部門,因此在防治地質災害時要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相關標準來制度科學的防治計劃,嚴謹的執行和貫徹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標準,同時制定符合本地區的防治辦法。

(一)建立并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制建立專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并且有政府部門主管領導擔任組長,主要負責成員由國土、水利、林業、氣象、衛生、公安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來組成,同時對各部門的職責做好明確的分工,組成多曾向的地質災害預防和抗災救災體系,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置在國土資源局,提供組織性保障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充分利用各種媒體來進行宣傳,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災害防治意識和思想充分利用各種媒體來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比如廣播、電視、互聯網、報刊、公眾廣播、手機、短信等,隨意防災過程中薄弱的環節,向廣大人民群眾大力的宣傳地質災害預防知識和簡單明了的防災避災方法,通過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大力宣傳,增強廣大人民和干部的識災、報災、避災和防災意識,使得廣大人民群眾提高了對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營造一種強烈的地質災害預防的社會氛圍到廣大人民群眾當中營,通過這樣的有力和廣泛的宣傳,使得過去僅靠單一部門抓防災減災的工作演變成了全社會共同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三)整體性的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應急體系整體性和科學性的建立地質災害應急體系,管理并增強各部門的應急能力,同時提高管理者應急能力。通過政府各級部門層層的建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各個部門層層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體系并且緊密聯系,落實各個部門的防治責任,制定科學的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方案,不斷通過演練和學習提升應急救援隊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能力,隨時配備充足的應急物資。通過多方努力,使得出險隊伍在應急救援過程中擁有強大的應急救援能力。加強對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和自救知識宣傳,提升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同時把應急預案結合起來舉行定期不定期的演練,增強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能力。

(四)對重點地質災害區域進行重點監控,防治結合利用科學技術,深入性的對地質環境調查和地質災害進行調查,跟具有資質性的部門協作,編排地質規劃,勘察礦山地質環境,對礦業開發對土地資源、地質地貌景觀、植被和水資源的破壞程度進行詳細調查,詳細勘察礦山地質災害的類型、分布、規模及危害為了恢復礦山生態環境,結合本地工程申報申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建立并健全良好的生態環境,重視并加強治理礦山地質環境項目工程。通過政府的統一領導,積極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工作,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各部門之間互相協調,保證應急指揮的高效運轉,同時建立起群測群防網絡,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共同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好。

(五)把地質災害防治責任落到實處,并劃分權責政府職能部門逐級的簽署工作責任狀,通過層層監督,一級抓一級,設立相應的巡查員,對一些存在地質災害的隱患區域加強巡查,劃分責任制,做到防治災害人人有責,逐級對地質災害防災工作責任進行劃定,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易發區,設置警示牌。如果遇到容易發生險情的天氣,就要在二十四小時內隨時進行巡查,及時對險情的發生進行預警,把巡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詳細的記錄,并且存檔,方便查詢,同時如果在巡查過程中發現任何異常,必須及時向上級領導部門匯報,通過上級領導的指示,逐級的采取相應的應急預案啟動程序,以便及時的處理險情。

二、結束語

篇2

撰寫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總結

項目部認真學習貫徹公司__文件,按照要求開展了一系列工作,現將開展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1、貫徹地___府、上級有關安全管理工作情況。項目部高度重視地___府、上級、業主、監理及相關部門下發各種安全管理文件,認真貫徹實施,通過會議、文件和現場督察、檢查、巡查等方式落實文件要求,并按照文件規定及時上報有關安全管理信息。

2、項目部制定了安全崗位責任制,并按照上級文件要求,建立了“四個”崗位安全責任體系,于__月__日重新學習安全責任制內容,并“四個”責任體系責任人簽訂了承諾書;項目部全體員工認真落實各項安全管理規定和安全措施,特別是項目經理(兼書記)和各體系責任人責任落實,保證了項目部處于低風險施工狀態。

3、項目部按照上級要求,制定了___多個管理制度,對安全生產工作中涉及到的工作,做出來比較明確的規定,在操作上有了依據。各級管理人員認真履行本工作崗位安全管理職責,按照有關規定、程序、辦法、措施等要求開展相關工作,有關安全方面工作沒有出現“真空”無人管控的現象,各崗位管理人員認真落實各項管理制度,作業人員遵守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項目部安全生產狀態良好。

4、項目部根據本項目部地理位置和生產經營情況,由項目經理___,生產副經理、項目總工、項目安全總監、工程部有關人員,邀請監理參加的對春季(二季度)施工安全生產狀態,特別是遼河項目有關應急搶險、應急撤離等進行評估,內容包括:項目部安全管理體系、人員配備、現場負責人安全管理經驗、判斷識別安全隱患水平能力、現場應急事件能力、現場應急設備物資能力、應急預案啟動效應能力等,項目部現在每天派人對遼河施工圍堰進行___小時巡視,對施工道路進行監測維護。進行了桌面應急搶險和應急撤離演練。項目部認為,滿足各項應急處置和安全生產需要。

5、項目部按照上級和業主監理要求,制定了本項目部專項防洪度汛方案,方案中對人員責任、配備設備物資和值班做了明確要求,上報監理,并得到批準。業主監理在安全檢查中沒有提出異議。

6、我項目部施工不使用___等火攻材料,工程設備使用油料由供應商派送,沒有其它重大危險源,其它一般危險源處于受控狀態。

7、我項目部屬于工程分包施工,就一家分包商,各種資質符合要求,項目部對安全教育納入安全管理工作中,是安全管理工作重要內容;分包商營地“硬件”、“軟件”符合公司安全管理規定;項目部建立了分包人員檔案材料。

8、分包商有兩臺履帶吊,由于需要于__月份又租賃了___臺履帶吊,均為新設備,經過政府部門檢測。項目部定期檢查,并按照分局、公司要求開展相關工作,上報有關管理信息。

9、本項目部有吊裝作業和經常出現高邊坡開挖作業,制定了專項技術安全措施和現場安全監管,處于受控狀態。

10、項目部各營地是防火重點部位,項目部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制定了專項預案,進行了消防演練,處于受控狀態。

11、場內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標志、工程機械、運輸車輛、通勤車等的安全情況,項目部定期檢查,及時整改隱患;對車輛駕駛員、工程設備駕駛員定期___學習,提高對安全工作認識、意識和操作水平。

12、項目部按照分局要求,制定了綜合、各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預案,進行了快速撤離、消防、觸電、起重傷害應急演練工作,應急設備、物資、人員滿足應急需要。

篇3

一、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

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分管副局長為副組長,相關科室人員為成員的地質災害監測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處理全局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工作,切實履行地質災害防治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職能。

二、提前謀劃地質災害工作安排

加強汛前對地質災害工作安排,召開全局干部職工大會,提前部署,安排落實2020年地質災害工作,加強對全縣隱患點情況核查,明確19個鄉鎮防災責任人,加大對全縣已核定的102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的確定更換力度,建立一批責任心強、能力突出的監測隊伍。

三、狠抓落實,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在實處

一是正在開展對全縣的地質災害監測點進行全面檢查,明確地質災害的威脅對象、范圍、重點防范期,對19個鄉鎮102處監測點因地制宜制定地質災害防治預案,明確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職責。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篇4

一、基本情況

我鄉境內屬逝水流域,主要有__河、新坡江、銅城河三大水系,河堤總長達27公里,流經我鄉7個村,涉及8000多人。全鄉現有小ⅰ、ⅱ型水庫3座,總庫容260余萬立方米,山塘4座,總容量12萬立方米,涉及人畜飲水6543人,農田、作物灌溉1.1余萬畝。

二、主要工作

今年以來,我們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制訂和完善科學的防汛搶險預案,按照“不垮一塘一庫,不造成群死群傷”的要求,全面落實防汛搶險責任制,扎實做好防汛搶險各項準備工作。

(一)宣傳教育到位。一早啟動。3月初,鄉防汛指揮部就啟動了防汛工作。鄉防汛搶險指揮部下發專門通知,對汛前工作進行了布置,要求各村在抓好去年水利修復工程掃尾的同時,全面做好防汛前準備工作。二是重宣傳。對山洪易發區的5個村13個組的每戶村民發放了一份“躲災避災明白卡”和避災防災手冊等資料,在每個村組和墟場等群眾集聚醒目處粘貼了宣傳畫冊38處76套。三是強培訓。通過以會代訓和預防地質災害演練。對鄉村兩級的干部,特別是對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的五個村組干部進行針對性的培訓,進一步提高了鄉、村干部的防災意識和應急反應能力以及防汛抗災自我保護意識。

(二)防災預案到位。為把防汛工作做實做細,我們制訂了20__年防汛預案,突出抓好山洪地質災害防御預案落實,詳細制定完善了三個水庫的大壩防守、洪水控蓄和下游人員轉移等預案。各村也根據自身的防汛特點,制定了相應的預案。同時,鄉、村兩級嚴格對照預案狠抓防汛物資和防汛隊伍的落實,全鄉已籌措木材20多立方米、防浪樁子500根、編織袋20__條、沙石料(子)80噸,并組織了300多人應急搶險隊伍,隨時做好抗大災救大險的準備。

(三)基礎工作到位。一是做好冬春水利建設。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我鄉針對近年來洪災、地質災害中暴露的問題,加大了水毀設施修復力度,投入專項水利資金120多萬元,投工投勞10萬多個,完成了__河、新坡河沿線河堤、中洞水庫外引渠左右灌渠和中洞水庫、大丫頭水庫、松山水庫三座水庫除險加固等大小水利工程43處;今年初又投入8萬元對延河兩岸6個村的主灌渠進行渠道清淤17公里。二是完善了預警體系建設。根據實際情況,在下楊、銅城、城江、坪坑、郭家5個村十三個小組為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組織安裝好了預警報警設施,配置了銅鑼、口哨等設備,在政府院內裝配了自動雨量采集器,利用這些現代化的手段,加強了預測預報,提高預警預測水平,確保人民群眾和水庫安全渡汛,切實做到科學防洪。

(四)工作責任到位。鄉黨委、鄉政府針對鄉人員變動等情況,及時調整充實了鄉防汛搶險指揮部領導成員,使防汛領導力量盡早明確、提前介入,力求防汛工作主動。一是落實防汛行政首長負責制。確定鄉長為本轄區防汛工作第一責任人,其他負責人分片包干,各負其責;確定全鄉3座水庫防汛行政責任人、技術責任人和水庫管理責任人,并以文件下發到村;二是建立防汛責任追究制。為認真做好今年防汛準備工作,4月中旬,鄉主要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深入到全鄉各重點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水庫、涵閘實地檢查,針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限期整改,確保責任真正落實到位。

由于全鄉防汛工作部署及時,要求嚴格,目前汛前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

篇5

縣位于 省東南部。全縣面積3726.5平方公里,人口25.5萬,耕地41.3萬畝。區域內屬于大陸季風性半濕潤氣候,年平均降雨840毫米,徑流深400毫米。全年降雨的70%集中在 月份,尤其 月下旬至 月上旬的臺風,大多帶來大暴雨天氣,氣象、地形、地貌等綜合因素作用下,徑流很快形成,導致山洪爆發,易發生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從而引發次生災害。

二、重點地質災害防治地區

地質災害的發生具有時段性、地域性和突發性,同降雨、地下水、地質條件及采礦活動等因素密切相關。汛期地質災害高發期,連綿細雨易于誘發崩塌、滑坡;暴雨或連續降雨易于誘發泥石流。

(一)山體滑坡、崩塌的重點地區為:各鄉鎮露天開采礦石場; 銅鎳礦開采崩落區。

(二)泥石流重點地區流經快大鎮流經大安鎮的 河,通快一級路彎彎川段。

(三)礦區地面塌陷重點地區: 鄉煤礦區、 鐵礦塌陷區。

(四)礦山尾礦壩重點區為 公司 岔、 尾礦壩, 尾礦壩, 礦尾礦壩, 鐵礦尾礦壩, 礦業尾礦壩、尾礦堆。

(五)廢渣堆放場重點區各礦山的廢石堆、盜采礦石點形成的廢石堆、 縣化工總司廢渣堆放場,這些是產生泥石流的重要物質來源。

(六)重點村屯 縣哈各水庫和礦山尾礦壩下的村屯居民。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各鄉鎮、各部門要提高認識,將防治地質災害工作擺到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各級防汛機構中,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主要職責,明確分工及責任。各鄉鎮、各部門要對易發生洪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易發區域進行一次全面排查,將工作任務和工作責任落實到單位、分解到人;指導災害易發地的鄉鎮、村(屯)學校以及廠礦、企業等具體的災害防御和災民轉移安置方案,明確防汛救災工作的責任人和災民轉移安置路線、地點;對所轄機關、企事業單位及中小學校舍、居民區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要立即轉移疏散等措施,確保國家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已經全面完成,并對全縣15個鄉鎮及礦山企業的相關災害點進行徹底清查,對各鄉鎮主要領導、人員,各相關部門人員已進行培訓。各鄉鎮要及時建立以主要領導和受訓人員為主的地質災害防治機構,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堅持“以防為主,避讓和治理相結合”原則

對地質災害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避讓和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對威脅城鎮或重大工程、風景名勝區安全的地質災害,加強監測預防的同時,應有計劃地進行工程治理;農村地質災害防治應以監測預防和居民搬遷避讓為主,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各級部門要組織力量指導地質災害易發區的鄉鎮、村屯搞好群防群測網絡體系的建設,對已掌握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都應安排監測責任人,要將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內容的明白卡”發放到受威脅的村民手中,提高群眾的防災水平和自救能力,最大限度的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三)加強合作,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警)

按照《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關于聯合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的通知》要求,及時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對所轄區內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成災范圍和影響程度和影響程度作出預警,使政府有關部門更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布署防災工作。

(四)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1.各鄉鎮、各部門要根據本單位、本地區地質災害的分布特點,認真編制防災預案,汛期組織相關部門人員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預防工作和重點地段的地質災害進行一次檢查,對重點地段危險性作出判斷,劃分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區,制定應急防范措施,組建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搶險隊伍,并配備必要的運輸車輛和搶險設備,并把防災任務落實到基層單位、村屯和責任人。

2.加強汛期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工作。認真執行專業部門與群眾預防相結合的群測群防”網絡。要在汛期之前將防災明白卡發放到受威脅的群眾手中(明白卡一式三份,加蓋鄉鎮公章,受災害威脅群眾一份,鄉鎮政府留存一份,報國土資源局一份)

3.嚴格執行汛期值班制度、險情巡視制度和災害快報制度。汛期到來以前,礦山企業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度汛方案,對重點地區加強監測工作,暴雨天氣組織人員巡查值班,加強防范,發現險情征兆,按規定立即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也可越級上報。接到報告后組織力量及時趕赴現場調查,采取必要應急措施。

篇6

防治工作與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的通知

 

各村委會,鎮直有關單位:

為切實做好我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根據縣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鎮地質環境條件和工作實際,制定《2021年三班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各村要根據方案認真執行,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高陡邊坡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具體要求如下:

一、認真落實防災責任

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加強領導是關鍵,各村要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確保責任到人、措施到位。切實抓好防災機構、人員、責任、措施、經費的落實,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工作責任進行層層分解、細化。要及時向社會公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的責任和聯系關系,將接聽災情和險情報告的電話號碼向社會公布,以便偶遇突發事件時,能夠在第一時間保證聯絡渠道暢通,便于指揮和組織協調。

二、加強隱患排查

各村要迅速組織力量對本轄區內地質災害重點隱患地區進行全面仔細排查,對排查中發現的重大隱患點,務必設立警示標志,提醒行人和車輛注意安全。建立防災明白卡,并及時將防災明白卡發放到受威脅單位和人員手中,切實將災害監測任務落實到實處。

三、狠抓督促檢查

鎮自然資源所、各村要采取多種形式,督促檢查防災工作的落實情況,將列入重點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檢查一遍,檢查群測群防監測責任人是否到位、是否對自己負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情況了如指掌,檢查中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

四、做好氣象預警預報

鎮自然資源所會同氣象部門在汛期(6—9月)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報內容主要包括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成災范圍和影響程度。加強監測,進一步加大應急能力建設和宣傳力度,全力做好地質災害防范工作,確保國家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五、強化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實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在地質災害的早發現、早報告、早防范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做好群測群防工作,關鍵在于健全體系。一是要進一步完善由縣、鎮、村、企業和單位共同參與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把地質災害的日常監測和防治任務落實到單位、落實到人。重點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值班電話:23578018)。進一步落實“四應有”要求,即:應有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群眾轉移預案;應有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制度;應有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人、監測人、協管員;應有地質災害防治簡易工具、通訊工具。二是進一步對防災責任人、群眾監測員進行防災基本知識和監測技能的培訓,使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做到“四應知”和“四應會”,即:應知轄區隱患點情況和威脅范圍;應知群眾避險場所轉移路線;應知險情災情報告程序和辦法;應知災點監測時間和次數;應會識別地災發生前兆;應會使用簡易監測方法;應會對監測數據記錄分析和初步判斷;應會指導防災和應急處置。

六、進一步提高應急能力

認真落實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建設中,業務加強培訓,提高應急能力,應急隊伍建設,保證關鍵時刻拉得出、頂得上。

七、加強地質知識宣傳,提高防災能力

利用各種宣傳媒介,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組織分發地質災害防災避險宣傳畫和宣傳冊,在各學校、村、廣場等范圍進行發放、張貼、宣傳、有效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八、強化相關部門的防災責任

各村、各部門應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始終保持高度警惕,要在思想工作上高度重視,工作上認真部署,措施更加細致。切實把我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落到實處。

 

    附件:三班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三班鎮人民政府

                              2021年3月24日

 

 

 

 

 

 

 

 

 

 

附件

三班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三班鎮地處山區,是地質災害多發區,本著“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防災減災方針,制定防災方案。通過落實災害點監測、臨災預報、臨災應急、災后搶險救災等防災救災措施,使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現制定地質災害防災方案。

一、地質災害監測

1.監測為主:地質災害點可采用簡易監測法,以定期目視檢查及安裝簡易監測設施二種。定期目視檢查要求監測責任人必須定期對可能滑動本體采取目視檢查,尤其在汛期、臺風暴雨時,應檢查被監測地災點有無異常變化。安裝簡易監測設施要求在被監測地災點敏感變化部位(如滑坡前或后緣裂縫中設立簡易固定標尺或水泥砂漿觀測其變化情況)。

2.監測工具:簡易觀測一般采用鋼卷尺、皮尺、三角堰等工具。

3.監測工作制度:(1)監測頻率。每年1—4月和10—12月為正常時段,每月觀測一次;每年5—9月為汛期,每10天觀測一次;暴雨期間每日至少觀測一次。(2)監測資料收集。每次監測都應認真做好記錄,監測記錄應及時上報鎮防災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縣國土資源局,正常情況下每月上報一次。暴雨期間各村應及時向鎮防災領導小組辦公室匯報監測情況。

二、地質災害臨災預報

地質災害監測的目的在于預報災情。當群眾、監測人發現異常情況、災害前兆和險情時,鎮領導小組辦公室應馬上組織人員到現場落實,并立即通過電話或傳真上報縣國土資源局。

三、臨災應急

當縣政府臨災預報,宣布災區進入臨災應急期后,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要立即有組織地把災民、財產撤離險區,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繼續進行災情監測,對災情趨勢進行預測,及時制止致災動力的破壞作用,并在地質災害前兆出現時制定險區人員疏散撤離和安置計劃。

四、災后搶險救災

地質災害發生后,要在縣地質災害防治小組的統一指導下,鎮、村干部應立即發動群眾積極開展搶險救災工作。

1.迅速進入災區了解災情,按速報制度要求在24小時內提交速報報告,根據已經獲得的可靠信息,說明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時間、傷亡人數、財產損失情況。

2.搶救受災群眾,幫助和醫治傷病人員,把群眾撤離到安全地帶,做好災民的安置工作。

3.搶修被破壞的供水管道、供電線路、通訊系統,搶修被破壞的公路、橋梁和水利設施,保證生命線工作盡快恢復使用。

4.提出災情趨勢研究意見和防災工作建議,計算籌集防災救災資金和物資。

五、職責分工

篇7

降水趨勢預測。根據市氣象局天氣預測, 年我市主汛期(4-6月)降水量約為1000mm左右,較常年(多年均值為853.3mm略偏多,由于雨量時空分布不均,有降水相對集中期,局部地區有洪澇與內澇發生。

二、主要防治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

地質災害防災工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各地要依照市政府下達的 年地質災害防治責任狀的要求,健全完善地質災害防災責任制,重點防御鄉鎮要有地質災害防災工作領導機構,重要地質災害危險點要落實責任人。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是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職能部門,要在同級政府的統一領導下,依照統一部署、分工負責的要求,與各有關部門加強協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堅持汛期地質災害巡查和值班制度

及時發現并解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對新發生或新發現的地質災害及隱患點,各級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重點防御區域、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的城鎮、學校、居民點、交通干線、旅游景區、重要工程等進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復查。要及時組織專家調查,劃定危險區、設立警示標志,落實防災措施。同時,及時向受威脅的群眾發放地質災害防治“明白卡”增強他防災意識和救災能力。要建立和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重點防御區域,重點防范期內,遇有災害性天氣或較強降水時,市、縣兩級國土部門要組織相關人員實行24小時值班,堅持通訊疏通,及時了解和掌握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動態變化情況,及時妥善處置突發性險情或災害。

(三)堅持災情速報及應急調查制度

要健全完善市、縣、鄉(鎮)村(或礦山企業)和重點危險點的地質災害信息網絡,及時掌握地質災害信息。要堅持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各地各有關單位對出現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或隱患,須在4小時內,向市、縣二級國土資源部門和上級政府演講。市、縣兩級國土部門在接到突發性地質災害或隱患演講后,要及時組織有關專家進行現場調查,提出相關防災措施,必要時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采取應急措施。連續集中降雨達80毫米時,要果斷撤離所有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人員。

(四)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根據我市地質災害的分布、規模及危害性等有關情況, 年已將 市 鎮 村石塘等22處危害較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列為市級地質災害重點防范點進行監測和預防。各縣(市、區)要加強地質災害實地調查,編制外地的 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縣級地質災害重點防范點,對市、縣二級地質災害重點防范點,要切實落實防災責任單位和監測人員。對一些可能誘發和加重地質災害的工程活動,要及時制止、糾正,同時要采取有效預防措施;對已經發生并造成危害的要督促責任單位負責治理。

要進一步完善縣、鄉(鎮)村、組、監測員五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重點防御區域和隱患點,由所在鄉(鎮)政府負責日常監測工作。各級國土、氣象、水利、交通等部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防災減災預警系統平臺,及時向社會災害性天氣及地質災害的預警信息,為防災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五)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

重點培訓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鄉(鎮)國土資源所長、鄉村干部和監測人員,要組織全市鄉(鎮)國土資源所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評估、巡查、預案、宣傳和人員五個到位)宣傳培訓。增強地質災害監測基本知識和應急處置能力。同時,利用廣播電視、報刊、板報、宣傳手冊、培訓班等廣泛宣傳,增強廣大群眾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把地質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篇8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efforts of propaganda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this paper analyzes existing problems, and offers corresponding proposals.

關鍵詞:地質災害;宣傳;成效;問題分析

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propaganda;effect;problem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9-0171-01

0引言

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粵府[2007]68號)的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等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通過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參與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科學防災避災意識,提高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逐步實現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以管促防、以管促治’的目的”,科學地安排、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計劃對于增強廣州市相關單位和市民主動防治地質災害的意識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1工作成效

筆者所在單位自2007年正式開展有關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工作以來,在將近三年多的時間內,已編制、發放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掛圖1500套(每套5幅)和宣傳手冊13800冊,發放宣傳臺歷、掛歷10000多份,環保袋10000個。配合各區、縣級市國土房管部門舉辦了42期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班,培訓人數5495人次。另外,在花都區梯面鎮、從化市鰲頭鎮、增城市派潭鎮、白云區永泰村磨刀坑和金沙洲、荔灣區大坦沙等地區設置了永久性地質災害知識宣傳墻(欄)15個。

2008年汛期期間,廣州市遭受罕見的強臺風強降雨等嚴重自然災害,降雨量遠超往年水平。5月29日,從化市良口鎮勝塘東區群測群防網絡成員監測到位,在災害發生前及時動員人員臨時撤離,成功避免人員傷亡。南沙區深灣村泥場邊坡于汛期初發生多次小型崩塌,影響中船輸電線蝴中線29號電塔的安全,國土房管局南沙區分局于6月11日協請專業地質災害調查技術人員前往現場調查,提出針對隱患點的防治措施,預見性地避免了災害的發生。從廣州市2008年的兩次成功預報地質災害的案例來看,隨著群測群防網絡的建設和不斷完善,宣傳面的擴大,群眾識別災害、主動防災避災的意識和能力也隨之提高,較以前已有明顯改觀。

2存在問題及建議

自筆者所在單位設立專項從事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工作以來,地質災害科普知識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該項工作仍存在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2.1 宣傳主題不明確

2.1.1 內容主題。從過去編制的與地質災害科普知識讀物或者與其他部門聯合舉辦的宣教活動來看,宣傳內容總是力求全面,卻忽視了宣傳力度和深度。反復地羅列方方面面的條款式定義或說明等容易讓宣傳對象對其失去興趣,產生排斥。建議考慮制作宣傳讀物、宣傳欄、舉辦培訓時采用“一次一主題”形式,將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內容進行分解宣傳,做到宣傳內容主題明確、深入淺出。

2.1.2 周期主題。宣傳工作開展已有四年之余,基本是按照年度計劃進行的。宣傳工作其實是一項長期工作,有必要根據城市規劃建設或者地質環境的變化等進行適當的調整,在不同時期、不同的階段對社會所需的地質災害相關知識進行宣傳。建議今后采用“一階段一主題”形式,為社會及群眾提供更具有時效性的科普知識。

2.2 宣傳形式缺乏針對性

2.2.1 區域針對性。廣州市地質災害的類型分布具有較強的區域特征。廣州市北部山地丘陵地區,如從化市、增城市、花都區多發生崩塌、滑坡等斜坡類地質災害;在番禺區、南沙區等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區則易發生地面沉降,在花都區、白云區、從化市良口鎮和鰲頭鎮以及增城市派潭鎮等隱伏巖溶區,發生的地質災害以地面塌陷居多,廣州市近年來實施的主要地下工程建設項目也容易引發地面變形類地質災害。根據各類地質災害的區域性分布,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在當地開展相應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而不是以同樣的內容在各區、縣級市進行模式化的巡講、宣傳。

2.2.2 對象針對性。地質災害科普知識的宣傳是面向全市范圍的,宣傳對象不同,其內容和形式也應該有所區別。我們不應統一地以專業技術人員的角度準備宣傳材料,那樣容易致使信息接受方出現理解困難,可以給自己假定一種角色進行宣傳策劃。比如面向學校師生,可考慮用活潑的畫冊、簡易文字的宣傳單或動畫短片;面對社區群眾,可考慮用張貼宣傳欄、掛橫幅標語、發放科普讀物等形式;對于城區周邊相對分散的村鎮居民可考慮發放宣傳掛歷、科普讀物等方式;再如對于國土部門內部相關工作人員,可用培訓講座配合科普讀物的方式,從管理和技術的角度進行宣傳。如此根據對象有側重點地開展工作可保證其作用發揮得更到位。

2.3 資源有限

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作為廣州市的一項長期專門項目,工作面對的群體范圍廣、差異大,與純技術類工作不同的是它不僅要求體現一定的專業性,還需要在形式上有好的點子,并不斷的出新,目前,此項工作通常由不固定人員組織,因而難以做細、做深、做實,而是停留在程序化的層面上。

3結束語

篇9

關鍵字:地質雷達探測;海堤;檢測

中圖分類號:F40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概況

石化區D 地塊海堤位于廣東省惠州市大亞灣區內,檢測場地內的地貌單元屬海灣潮間帶。石化區D 地塊場平總占地面積約為112萬平方米,包括原陸域區(D2地塊,填土厚度約1.0m)、新回填區(D1地塊北區,填土厚度約6.0m)、水塘I(淤泥厚度約7.4m)以及大亞灣西區D地塊海堤工程。大亞灣西區D地塊海堤加寬加長及防護區域,該處采用拋石擠淤后再進行爆破方法進行處理,海堤全長1434.2 m,寬約20m。

2方法可行性分析

地質雷達亦稱探地雷達(Ground Pentrating Radar,簡稱GPR)是利用高頻電磁波(106~109Hz)探測地下介質電性分布的一種地球物理探測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頻電磁波以寬頻帶短脈沖的形式,在地面通過發射天線(T)將信號傳入地下,經地層界面或目的體反射后返回地面,再由接收天線(R)接收其電磁波反射信號,通過對電磁波反射信號的時頻特征和振幅特征進行分析,便能了解到地層或目的體的特征信息。

當電磁波在地下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已知時(通過對具體介質標定與已知資料的對比來確定),就可將測得的電磁波反射信號的時間值換算成反射體的深度值。其換算公式(1)為:

(1)

式中:t——電磁波反射信號的雙程旅行時間;

Z——探測目的體的埋深;

X——天線距;

V——電磁波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

當X相對于Z較小時有t=2Z/V,即Z=Vt/2。

結合已知的資料及現場的實際情況,可對時間剖面中各電磁波反射波組進行地質解釋,從而達到探測的目的。雷達工作示意圖如圖1

據前期鉆探資料揭示,石化區D 地塊海堤原地表層淤泥厚度較大,空間分布不均勻,其下層為粘土。后經拋填塊石、爆破擠淤處理。場地經拋石擠淤處理后,形成上部為結實的塊石層,其介質不均勻,雷達檢測電磁波速度相應較高;下部為淤泥及粘土,其介質均勻,且呈飽和狀態,電磁波透射率低。上下地層的這些物性差異為開展地質雷達檢測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條件。

3方法技術與現場工作布置

3·1方法技術

采用Pulse EKKO 100 專業型地質雷達進行探測,由加拿大Sensors & Software Inc.(探頭與軟件公司)。

(1) 天線頻率與移動方式: 鑒于精度及深度的要求,通過現場試驗,選用中心頻率為100MHz 的天線以連續掃描方式工作。

(2)增益設置:增益設置的原則是非目標體有一定強度的信號,目標體有足夠強度信號。正式采集之前,先在測線上不同測幾個點,以對整條測線的增益水平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采用人工分時段設置增益來保證目標體具較強信號且不致溢出。

(3)記錄長度(時窗):根據目標體的大致深度與電磁波在土質介質中的經驗速度所計算反射波的雙程旅行時間的1·3~1·5倍來作為記錄時窗長度,以保證目標體異常完整,本次雷達探測時間窗口為500ns,測點距為0.2m。

3·2工作布置

本次檢測區段為K0-158.8~K0+220,其地質雷達測線每條長度為 15m,間距為50m,共8 條。其中K0-050~K0-150 共3 條線為后期補測測線。

4 資料處理及成果解釋

4.1 地質雷達數據處理

地質雷達數據處理流程如下:

調零點平均道平均選擇增益時深轉換解釋成圖。

其中,時深轉換是探地雷達數據處理的一個重要環節,經時深轉換后的探地雷達時間剖面即可用于解釋。

2、地質雷達檢測結果解釋

通過對地質雷達資料的處理、分析,地質雷達檢測結果顯示,場地受檢測線的填石厚度為6.36~15.28m,淤泥厚度為0.10~0.91m。

圖2為測線K0-15實測地質雷達信號。地質雷達時間剖面圖上顯示,上部的電磁反射波強度大,可見多組振幅大的電磁反射波組,反映為塊石層的波形特征,厚度為6.94~14.03m;下部的電磁反射波強度微弱,無雜亂的波形,反映為粘土的波形特征。

圖2 K0-15實測地質雷達信號

地質雷達檢測結果表

5 結論

通過這次實測,可以得知采用地質雷達探測技術探測淤泥厚度及拋填石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并有以下優點:

1)準確性高,通過地質雷達自動檢層軟件,可實現高精度分層,分辨率優于1cm;

2)使用方便,雷達系統占地面積少,重量較輕,可隨意在海堤上操作使用;

3)耗時少,雷達系統具有很高的掃描頻率,可達220次/秒;

4)地質雷達技術具有高速的數據傳輸和歸檔保存能力。

地質雷達檢測技術用于探測海堤淤泥厚度及拋填石料,目前處于起步階段,還需進一步研究。由于淤泥的物理性質可分為若干層,當需要細分不同淤泥層時就比較困難,此時需要結合標定測試數量進行測量。

參考文獻

【1】王興泰.工程與環境物探新技術.地質出版社.1996

篇10

引言

地質災害勘察可以有效地指導其防治工作,因此,需要處理好地質災害勘察和地質災害防治之間的關系。二者雖有一定的聯系,但卻屬于兩個方面的工作。地質災害勘察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可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地質災害勘察階段;第二,可行性研究階段;第三,初步設計階段;第四施工圖和施工階段。在進行這些階段的工作之前必須要進行地質勘察工作。地質災害勘察主要目的有:第一,查清地質災害的災情;第二,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第三,地質災害發生的條件;第四,地質災害的形成機制;第五,地質災害的防治可能性;第六,提出一定的方案。

地質災害勘察工作中的相關問題

1.進行勘察的地質災害點,不必都要進行治理

并不是所有的地質災害點都需要進行防治,其治與不治需要考慮以下兩個條件:第一,治理的經濟效益;第二,治理的可能性。若一個地方在進行完地質災害勘察工作之后,得知該地質災害點形成的地質災害不會造成很大的危害,或難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此時,就沒必要對此種地質災害進行治理工作,可以另尋他法解決這一地質災害,比如采取搬遷的措施等。

2.地質災害勘察與一般的工程地質勘察不同

工程地質勘察的主要目的是弄清楚工程建筑的地址構造情況,以為工程建設和災害防治提供參考依據。此外,地質災害勘查還承擔著弄清楚地質災害的成因、運動機制等的任務。而地質災害勘察須特別重視以下兩方面的工作:第一,災情調查;第二,災情評估。當在填寫相關報告時,應仔細填寫這兩方面的內容,否則,地質災害勘察工作就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其中,地質災害的成因以及其運動機制可以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據。如果缺乏這種數據或資料,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就難以開展。在進行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時,需要有的放矢,也就是說首先要查清其成因以及其機制,而后做出相應的防治方案。

3.地質災害勘察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是研究防治條件

這種防治條件指的就是有沒有必要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的條件。一般情況下,由地質構造所引起的地質災害,往往難以治理,此時,應采取躲避的措施;而其他外力造成的地質災害,是可以進行治理的,可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減小或消除其危害。但是,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即為治理的效益問題,有沒有必要治理的問題。具體說來,地質災害的防治效益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經濟效益;第二,社會效益;第三,環境效益。地質災害有無必要進行防治必須結合這三種效益進行考慮。

4.災情評估工作

地質災害指的就是給人類生命財產引起一定的損失和破壞環境的事件。如果某一事件不會給人類生命和財產帶來損失或不對環境產生影響,則就不能稱之為地質災害。比如,深山荒林中發生泥石流等現象,但它不會給人類的生命財產造成損失,因此,這一現象就不是地質災害,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種地質作用。地質災害一定會引發災情因此,需要對災情進行評估。第一,應全面權衡其影響,而后做出估計,列出各種損失。在實際的評估過程中,應仔細分析地質災害對經濟、社會、環境的影響。

5.地質災害勘察還要密切地與災害防治方案研究相結合

在制定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之前,需要進行地質災害勘察工作,不能不去進行勘察工作,而直接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制定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時,需要充分考慮地質災害的成因及其形成機制。此外,在野外進行調查工作時,還應積極學習當地的災害防治措施,以使最終的治理方案更為合理。只有采取這樣的舉措,才可以制定出最為合理的防治方案。同時,如難以進行工程防治工作時,可采取躲避的措施。

6.地質災害勘察過程中一定要緊緊抓住成災因素研究

由于地質災害勘察的最終目的就是弄清有沒有必要對地質災害進行治理,若有必要的話,則災害的防治工作就成為重點。制定防治方案必須結合地質災害的成因等因素。只要弄清地質災害的成因,防治方案就會很好制定。因此,在地質災害勘察工作中,一定要查清地質災害的成因等。地質災害勘察不是所謂的地質調查,單純的地質因素也不可能造成這一地質災害。比如,引發泥石流現象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大氣降水。沒有大氣及降水,泥石流一般也就不會發生,因此,在僅泥石流災害勘察工作時,需要考慮到大氣降水因素。

7.要注意動態監測問題

動態監測工作對于災情評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崩塌滑坡實例談一下,現如今,一般采用的是數值計算方法來評價崩塌滑坡穩定性。這一方法往往得出的結果不準確,如重慶嘉陵江某鎮石廟,在斜坡方向上出現一條裂縫,而分析結果卻顯示的是較穩定。此時,只有找出一些變形監測資料才能判斷上述計算結果的正誤。因此,需要注意加強地質災害的動態監測工作,以對地質災害活動做出科學的評價。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地質災害勘察工作中,需要理清地質災害勘察與地質災害防治之間的關系,并做好災情評估工作,處理好災害的動態監測工作,從而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災害的成因等,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充分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