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街設計規劃范文
時間:2023-09-22 17:21: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業街設計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動線設計與規劃;業態設計;商業建筑設計;主力店鋪;商業內街
購物中心動線設計規劃主要包括:聯系外部動線系統規劃;入口及大堂動線規劃;中庭動線規劃;樓層水平動線;樓層垂直動線規劃等五部分。
一、聯系外部動線系統規劃
1.聯系外部道路處理
大型購物中心與外部道路的聯系是動線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在規劃聯系外部道路時應結合周邊道路的現狀規劃出主入口位置以及廣場位置,這樣可以吸引人流方便行人進出。
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可以引入城市廣場概念,使得商業活動適應城市形態,對城市做出適當的退讓,在城市道路與各個商業入口處設置景觀節點,充分利用城市道路。
2.停車場進出動線設計
停車場進出口的位置將會影響周邊道路的車流方向,規劃不當不僅會影響停車場進口的效率,也會導致車流回堵影響周邊道路交通。停車場進出口規劃應注意以下幾點:
出入口應設在交通較少的非主道路上,如用地受限必須設在主道路上必須退讓足夠距離以便車輛進出。
應配合道路交通方向進出避免交叉干擾。
采用效率高的收費系統以節省車輛進出時間。
3.行人動線規劃設計
行人動線主要指停車場地到購物中心的動線。當停車場地位于購物中心垂直位置(地下或屋頂停車)可以考慮通過立體交通設計來縮短步行距離,避免人流車流交叉干擾;當停車場位于較遠距離時盡量避免穿越交通量大的道路,必須穿越時可以考慮采用立體交通和地下通道的方式來解決,這樣可以增加購物中心的易接近性。當位于地鐵和公交車站附近時應充分考慮人流集散,設計出相應的場地和直接方便客人到達的道路體系,以方便人流進出。帶動商業氣氛。
4.貨車動線設計
貨車流線設計應盡量與消費者的車流和人流分開,避免交叉干擾,并應設置足夠的卸貨場地。貨車動線設計要注意利用建筑物較偏僻的地方或是行人較少到達的地方,盡量減少對客人的干擾。
二、入口及大堂動線規劃
入口對于商業購物中心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形象指標,應有較強的形象性和可識別性,對外部環境要有一定的視覺形象沖擊,入口處設計應當結合城市道路和城市廣場,設計出適當的人流集散廣場,使行人停留并對人流作出引導。將購物中心名稱和標示進行顯著的展示。
入口大堂設計應有明顯的易辨的特征,它是室內動線的起點,購物中心內各個商品商店位置標示板以及引導地圖集中放在購物中心各個入口大堂處。大堂設計尺度應相應放寬,步入大堂人們可以做適當的停留和思考。
三、中庭動線規劃
在購物中心中中庭是購物中心的焦點,中庭位于各個商業內道路交通的交匯處,是人員活動最頻繁處。一方面提供場所購物以外的活動使用,如流行展示和動態表演等,另一方面也是公共活動和休息的場所,在此設計時應充分把握空間尺度,塑造空間張力使其成為購物中心意向的焦點。中庭設計時盡量采用屋頂采光,具有視線上的引導性,推動購物者上樓消費。
四、樓層水平動線規劃
樓層水平動線設計的目標是要使同平面上的各個店鋪的空間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使得消費者可以輕松的看到店內展示細部,具有視覺滲透和引導性。商品布置盡量面向視覺焦點,以達到聚焦效果。相近功能類型的商品應盡量集中布置,方便購物的同時可以帶動消費。
五、樓層垂直動線規劃
在購物中心中如何引誘消費者離開低樓層前往高樓層消費,這是樓層垂直動線設計要解決的問題,他能提升購物中心的整體價值。在商業建筑設計時往往把人流較大的業態布置在頂層和底層,用垂直交通帶動中間樓層的商業。
六、設計手法以及商業內街業態規劃和設計
水平動線設計具體設計手法即商業內街設計和引入,商業內街的形態通常有“L”型、“回”型、“U”型、“T”型、“一”型、“H”型等,根據基地周邊狀況利用商業內街形態將室內空間劃分為許多不同空間,在內街端頭通常設計主力店鋪,利用各種特色主題區域和主力店主力客戶來吸引人流在各個區域流動。室內步行街全長約300-400米為宜,室內步行街出入口一般通向不同城市道路。
室內步行街首層公共通道一般寬約10米,部分區域設置可供行人休憩的長椅,節點區域設置休閑廣場,可定期舉辦市場推廣活動。樓層之間高度及通道寬充分考慮了人體生理學的因素,基本能保證正常身高的人從每個樓層的各個角落能看到對面各樓層的店面招牌。沿著各樓層室內步行街可直接到達與之直接貫穿的各大主力店。這有利于不同消費群的互相轉換,做到人流的有效共享。商業外鋪設計應以城市廣場為切入點,沿城市道路布置,在中間部分節點設計與室內步行街相連通的出入口,外鋪設計與室內步行街相結合,充分利用商業內街主力店鋪的有效帶動。
垂直動線設計利用垂直交通和視線對人流產生的引導性,具體手法在商業內街交匯接點處設計中庭。
建筑平面規劃上,通過室內步行街和中庭,經過科學合理的動線設計將功能不同的主力店有機地聯系起來,互相補充,人流共享。通過室內步行街,把各功能店鋪類如超市、家電賣場、玩具反斗城、溜冰場、ktv、影城等主力店及其他品牌店有機串聯。可以說,室內步行街,是購物中心的靈魂。
業態設計以及功能組合上,考慮各類別主力店經營的特點,營業時間的差別,經營產品的類別,以及目標消費群體的類別等特點進行科學組合,形成聚留效應共享共贏。
節點空間上,將各個中庭、廣場等特色節點空間有機地組合起來,布置特色餐飲、休閑咖啡茶座等,使主力店與步行街有多種多樣的交流方式,豐富建筑空間的商業感覺。所有主力店、步行街的垂直交通均與地下停車場有著十分便捷的聯系,結合功能分區,通過清晰的VI導視系統,極大地方便顧客出入。
作者簡介:
篇2
關鍵詞: 商業街;景觀規劃;景觀設計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commercial walk street people become part of life, residential area commercial street is a collection of leisure and shopping, business, display, culture for a few have a comprehensive center, is poured, logistics, cash flow,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of the collision of the public space. The author mainly in the business of living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nalyses.
Key words: commercial street;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我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品位及生態環保意識的逐步提高,居住區的環境景觀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而今,居住區內建設商業街的熱潮正在興起,商業街是看似平常,實際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論是景觀、環境、功能、建筑外立面、空間尺度、功能分區、景觀小品或是視覺識別系統的建設都應該統籌規劃,完整的視覺識別系統的設計,更具文化與居住區風格特色的景觀小品,都成為商業街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規模適度的規劃設計
規模適度原則是指居住區商業街的長度、寬度、高度以及營業面積都要適度,不能超越
界限無限發展。
(一)從一般觀察角度看,商業街的“有效長度”大多為300 米到600 米。在一些城市中,城市商業街的道路總長數公里甚至數十公里,但商業的繁華也和一首樂曲一樣,不可能全曲從頭到尾盈漫,而是有最熱點、次熱點。一般商業街有短暫的非商業區段夾雜其間,其商業興奮點段落一般在300 米至600 米。
(二)商業街的建筑不宜過高,一般在2 層樓高,個別大商場可到4 層。一是逛商店誰也不喜歡爬樓,就是有電梯,人們也不喜歡上上下下地來回折騰;二是過高的建筑會產生壓抑感,影響人們逛商店的心境;三是通道狹窄,兩邊建筑物過高,會產生高樓效應,令顧客無法在街頭駐足。
(三)商業街的寬度應在20 米至30 米,不宜過寬。因為人們逛商業街行走規律是走“之”字形折線,即先在一側走上一段距離,再穿行到另一側,走一段后又折向另一邊。如果街道過寬,會使人們在街兩邊往來體力耗費過大,抑制觀賞、購物的欲望。
(四)商業街的營業面積也不應過大。從一般消費者的反映看,一條商業街有20 萬米的商業營業面積可能是人們體力、心理所能接受的最高值了。一定要考慮人們的體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能使逛商業街變成走馬拉松。
總而言之,居住區商業街的主要特點是因商業店鋪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購物、休閑、餐飲等功能空間,基于商業街的店鋪特色,決定了其設計的核心就是讓空間有用而舒適。根據調查,一般商業街的尺度,都控制在8-12m 左右,而這又是針對兩側都是店鋪的商業街,又考慮到車行對人流的影響,利用豎向高差的變化將其劃分成兩個不同的空間。在根據建筑的軸線在相關節點上設置種植壇形成景觀序列,根據建筑的收放控制臺階的收放。
二、道路與交通系統規劃設計
商業街確定適當距離的關鍵不僅是實際的自然距離,更重要的是感覺距離,通過景觀節點的設置,景觀設施來豐富人們的視覺感受,單調平直呆板的街道雖然很短,人的心理感受距離卻很長。彎曲的街道使步行變得更加有趣,且再見少風力干擾方面是由益處的。
變換的街道空間,小型廣場的穿插使步行網絡的心理距離變短了。人在步行時都愛抄近道,
人們走捷徑的愿望是非常強烈的。開場空間中的步行線路,橫穿空間中心是不舒服的,眼空
間的邊緣既可以體驗到大空間的尺度,又能欣賞到街道或空間邊界的細枝末節,令人賞心悅
目。臺階是打斷步行節奏的破壞元素,我們采用平緩的坡道替代。
人車分流是必要的。同時,要各主要人流入口安排了必要的機動車和自行車停車場位。
車行路與步行街交路口實行步行優先原則,盡量保證步行街的連續性,貨流與人流分流,互
不交叉。具體的措施如下:
(一)車行流線布置在商業街及建筑背面避開主要人流,在部分地段采用盡端式道路,
便于卸貨與工作性人流出入的需要。機動車流盡量控制在商業街入口附近,減少對步行的干
擾。
(二)自行車停車在入口處設集中停放處,沿街結合花壇分組設置部分小型停放處。
(三)為使步行系統連續化,通過地下商場,二層過街道連廊加強不同層面的行為連續。
(四)貨運:大量集中貨運可通過地下層解決,少量常規貨運可通過與步行街垂直的支路解決。
三、空間組織與環境規劃設計
商業街的布局以線性的步行系統為主,同時與大型公共空間,庭院,以及廣場綠化相結合,形成人性化的現代購物空間。
商業街空間的組織又可以景觀意境為線索,按其所處位置的不同及功能的不同、大小設置幾大景觀區,它們既相互聯系又具統一性,通過軸線的控制來實現,分別滿足人們的購物娛樂,休閑的功能,動靜分區的過渡功能,人們交流休息思考冥想的靜態活動功能。街區的空間景觀軸線與整個居住區景觀相結合,統一風格特色,將居住區綠帶引入街區,構成有機的形態。根據美國經驗,好的商業街不僅能吸引顧客,也能引來商家,根據經驗,他們愿出高于平均價格20-25%的租金來租用這些零售空間。步行街屬于在一根軸線上水平展開的空間,擬在步行軸線上選擇若干節點,將空間局部放大形成小型廣場,打破線性空間的單調,有節奏地營造出空間的點。通過不同形式和氣氛的廣場,營造豐富變化的外部空間。沿街店鋪形成尺度宜人、符合購物心理的商業空間。
四、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停留區域與心理學邊界效應理論指出:森林,海灘,樹叢,林中空地,建筑廣場的邊緣,建筑的凹處,柱下等使人們喜愛停留的區域。我們在商業街設置休息的座椅,給人們提供駐足,停留,停下來與人交談,停留一段時間的動作誘因。愛德華?霍爾在《隱匿的尺度》中指出處于邊緣或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個人,團體與他人保持距離,是人們安全心理的需求所致。我們要緊兩創造多層的邊緣。人的活動是從內部和朝向公共空間的的中心的邊界發展起來的,通過孩子們總是現在門前聚集一會,然后在開始游戲并占有整個空間。據測算,一般消費者連續逛街購物的疲勞時間最多為2 小時(可逛1 萬平方米左右的營業面積的商場),中老年顧客還要低于這個水平,而只有休閑、娛樂、餐飲等才可以增加消費者的滯留時間。因此,應注重商業街休閑功能的完善與改進。要注重廣場和座椅的設計,增加休閑娛樂、購物餐飲等場所,處處為逛街的顧客提供休息、娛樂方便,必然會延長顧客的逗留時間,增加商業街的活力。商業街服務對象是人,居住區商業街是為整個居住區業主服務。所以居住區商業街的景觀規劃設計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從人的行為、心理、視覺出發,滿足人們對居住環境空間多方位、多層次的需要;注意環境空間的組織和環境設施的安排;以人的視覺、觸覺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感受為參照,在功能、樣式、質感、色彩等方面,強調精品意識,創造優質的商業購物環境,突出景觀性、功能性和安全性。如在街道兩旁和建筑主體種植樹木花草或擺放盆栽,創造輕松、愜意的視覺效果。
在功能方面,設置方便小巧的公用電話亭、美觀舒適的休閑座椅、干凈明亮的公共廁所、垃圾桶、統一管理、和諧協調的廣告設施和標識系統,做到使用方便、造型美觀、制作精良。在街道出入口、上下臺階設施方面還要充分考慮殘疾人特別是盲人的特殊要求,以及環境保護、防火防災、緊急疏散的要求等。同時還應采用特殊的照明方式、特殊的地面鋪裝,使空間、建筑、景觀的設置布局渾然一體,并運用好導游圖、標志牌、時鐘、噴泉、雕塑、小品景觀、象征物等等人性化的配套設施,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景觀設計理念。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現代居住區商業街的景觀規劃設計,需要城市規劃師、建筑設計師、景觀設計師及房地產商在規劃設計初期就應共同協商溝通,形成多方良性的互動機制。要堅持“以
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依據居住區的本身定位、當地的文化特色、該城市的歷史文脈,本土
篇3
(巢湖學院 藝術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摘 要:要設計出具有商業前景的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的商業街,就要先明確設計的目的,作出詳細的設計規劃,然后再用合適的設計方法實現出規劃.從總體上說,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的商業街要以綠色環保、綜合娛樂、特色主體為設計方向,以區域式的方式打造商業街,這種設計方式能吸引合肥、南京、蕪湖等的中高端消費者.
關鍵詞 :巢湖;半湯溫泉;商業街
中圖分類號:TU984.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7-0205-02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SK2014A328)
1 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的商業街設計的目的
巢湖半湯溫泉是我國四大名泉之一,位于巢湖市東北的湯山腳下,它距離巢湖市區約8公里左右,是一個集療養保健、度假、游覽于一體的度假村.人們在該渡假村中能與親人和朋友享受各種快樂的時光、能展開商務交流、能康復身心等.該度假村的服務中心設有2000多張床位、擁有能容納200多人的會議室、留有供3000多人同時就餐的就餐場所等.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給巢湖市帶來巨大的市場商機,如果巢湖市能在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附近設計出一條提供人們消費的商業街,使該商業街與溫泉度假村彼此促進,就能讓巢湖市建立一個獨特的文化景點、創造出一個繁華的商業中心地帶.
2 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的商業街設計的規劃
2.1 分析商業街設計的背景
巢湖溫泉街距離合肥市約60公里,距南京市約130公里、距離蕪湖市約50公里.消費者距離南京市與合肥市有近兩小時的車程.經濟發展比較落后,據2014年1-6月統計數據顯示,巢湖市的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財政收入等指標均低于人代會提出的目標指數.另外該市的娛樂發展也比較落后,其娛樂業經營主要以KTV娛樂為主,這種娛樂方式已經較為陳舊,無法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該市的商業區發展分布不合理,商業區與商業區之間呈點狀的方式發展,彼此之間缺少有力的支援.該市場人口少、分布散、信息不發達,難以迅速打造一個消費中心.該市汽車擁有量少,且汽車服務措施落后,多數地點沒有配備足夠的停車位.該地交通不發達,巢湖市以外民眾來當地消費主要依靠私家汽車.
2.2 提出商業街設計的戰略
根據以上巢湖市發展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到,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的商業街面對的消費者主要為外來的消費者,它的消費者群體應為合肥、南京等大城市的消費者,為此,該商業街的戰略計劃應是輻射式的,它需以巢湖市為中心,其服務口碑應向安徽、江蘇兩省擴散,吸引兩省外來消費者前來旅游.而要讓商業街能吸引外來的消費者,其業態設計應突出巢湖當地的品牌特色,特別是商業街設計要與巢湖度假村彼此配合,打造出一個商業街+度假村的商業品牌.
為了實施商業街設計的計劃,巢湖市政府需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宣傳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讓當地民眾共同支持商業街開發的計劃;作好交通的規劃,通過便利的交通使外來消費者愿意來該商業街消費;完善產業結構,當地政府要重點宣傳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以溫泉的特色帶動外來消費者前來消費.
2.3 構思商業街發展的模式
國內的商業街經營的模式有推廣某一特色商品的類型、體現當地文化氣息的類型、綜合休閑娛樂的類型等多種模式.要構思商業街發展的模式,就需要結合當地發展優勢綜合思考:
2.3.1 特色的溫泉文化
巢湖半湯地區離市區約8公里,從合肥市或芫湖市出發,車程不到一小時,該溫泉可為商業街的宣傳核心,它蘊含著巨大的商機.巢湖半湯溫泉有悠久的溫泉文化,它擁有四大名泉的背景.為了宏揚巢湖半湯的溫泉文化,巢湖市花費大筆了大筆宣傳資金.若商業街結合當地的溫泉文化開發商業街,商業街將能與當地溫泉景點相互扶持,達到商業宣傳上的事半功倍效果.綜合巢湖半湯溫泉的特色,可以看到商業街的發展具有以下幾個優勢:具有足夠的地理優勢,它處于數個城市交匯處,具有一定的地理優勢;具有特色的文化優勢,它具有四大名泉的文化背景;具有資源的優勢,溫泉度假村為商業街的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具有營銷的優勢,只要合理的規劃商業街的發展,它就能與巢湖半湯溫泉相互輝映.
2.3.2 環保的概念興起
隨著人們生存環境逐漸惡化,人們開始增強環保意識.特別是巢湖市河道污染嚴重,這使人們興起對自然的向往.若在巢湖半湯溫泉商業街中提倡環保的意識,人們會因為愿意支持環保而前來半湯溫泉商業街.
2.3.3 多元的娛樂需求
合肥市距離巢湖半湯溫泉極近,它是商業街商業宣傳的主要幅射城市之一,目前合肥市的經濟正飛速發展,合肥市投資50億建成的合肥萬達廣場正吸引著當地高端的消費者,合肥的商業發展帶動了經濟的發展,由于合肥市萬達廣場主要有概念餐廳、中華老字號餐廳、海鮮消費中心、KTV中心等,這種娛樂方式較為單一,人們希望有多元化的娛樂需求,這就帶給巢湖市商業街潛在的商戶,只要巢湖半湯溫泉商業街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就能吸引人們驅車前往.
2.3.4 刺激的獵奇需求
實際上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這使人們的身心倍感生活壓力.人們希望在工作之余能有一段獨特的休閑時光.這段休閑時光可以是健康的,巢湖半湯溫泉能夠洗滌人們的身與心,它能用自然的力量起到養身、保健的作用;它也可以是浪漫的,人們希望能在休閑時光享受到都市中享受不到的刺激;它還可以是歡樂的,巢湖半湯溫泉商業街可以提供一個吃、住、玩一條龍的消費模式,讓人們在商業街中全方位的享受到歡樂.
從以上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的商業街的優勢來看,它需將商業街以主題區域式的方式設計,讓每一片區域都體現出一個獨有的特色,這種綜合式的商業街能滿足人們多元化的消費需求.
3 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的商業街設計的方法
3.1 突出健康文化,打造健康旅游點
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提高,人們對自身的健康投入更多的關注.人們不僅希望能在溫泉度假村享受到健康的溫泉之旅,人們還希望在度假村外的商業區繼續體驗健康的生活.這就要求商業街設計能夠延續溫泉度假村的健康理念,讓人們享受健康的生活.如果說半湯溫泉度假村以溫泉為健康的主題,那么商業街可在飲食、文化上提出健康的理念.比如商業街可創設當地風味的土菜館,讓人們吃到原汁原味的巢湖農家菜.
巢湖溫泉不僅是一種自然資源,更是一種文化資源,人們在溫泉度假村享受完快樂的溫泉之旅后,還會希望深入的了解巢湖的溫泉特色,希望將這種特色與親人、朋友們共享分享.巢湖半湯溫泉商業街可以根據人們的需求建立巢湖溫泉土特產連鎖店,販賣當地特色的海鮮、糕點、農作物產品、手工藝品等.
如果能根據溫泉這種自然環境,結合綠色環保的理念打造出綠色的旅游點,那么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的商業街會更具獨特的韻味.商業街可開辟生態環境區,該地的景點風格、就餐環境、住宿位置等都突出綠色環保的特色,滿足人們綠色環保的追求.該地可推出巢湖地區的綠色天然食材作為特色,如推出巢湖銀魚、巢湖麻鴨、巢湖山紅瓜子、、菱角、蓮藕等讓消費者品嘗.
景點參考:綠水雅客
綠水雅客是安徽省第一家綠色生態酒店,也是安徽省占地面積第一的酒店.該酒店擁有自己的生啤生產線,且有一套完整的兒童游樂設施.該酒店依山傍水,打造出一片綠色的自然風景.它搭建的水晶冰宮具有神秘的色彩;種植的熱帶雨林讓人盡享綠色的熱帶風情;小灌木從中擁有100多個自然原生態包間.人們在酒店中可以從食、住、行等方面感受到綠色天然風情.當地的酒點不僅有綠色天然風景,也有現代化的設施為人們提供服務,人們在酒店上就餐時,能夠將綠色的風景盡收眼底,該酒店的菜肴以各地的綠色風味菜為主,人們可以享受到全國各地不同風味的天然美食.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的商業街可以此酒店為藍本,結合當地的溫泉,設計出一片天然、綠色、健康的消費區域.
3.2 突出獵奇主題,推出特色新旅游
在工作之余,人們希望能在閑暇的時光擁有一段刺激、有趣的旅游時光.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的商業街可結合當地的山水和先進的旅游理念,為人們開辟一個興奇、有趣、刺激、浪漫的旅游景點,這些特色的旅游景點能使人們留連忘返.
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的商業街可開辟出漁人碼頭供人們釣魚;開辟水上自行車和游艇活動供人們運動;開避主題公園,讓人們感覺到旋轉木馬、過山車、碰碰車等游戲的樂趣;開辟攀巖、蹦極的場所,把自然與冒險活動結合起來.該地還可以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開辟自然浪漫的場所,讓人們感覺到平常感受不到的神秘風情.
參考景點:羅密歐情人大道
該地遍布不同風味的教堂,教堂周圍點綴有歐式風情建筑.該風景街專設情侶服務,比如在歐式建筑中有婚紗攝景服務、蜜月套餐服務、情人手工藝制作服務、情侶餐飲服務等.這種景色設計,能讓人們聯想到某種主題時,就會聯想到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的商業街某片區域.
3.3 打造綜合娛樂,豐富娛樂的平臺
人們在商業街中,有時需要刺激娛樂的場所,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的商業街可打造豐富的特色娛樂場所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如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的商業街可利用露天區域開辟露天的娛樂場所,該娛樂場所中有異國情調的酒吧,讓人置身于酒吧中就如置身于異國的露天酒館,這種異國風情能吸引各地的高端游客;該地還可設帶有異國情調的露天餐飲及表演廣場,這些場所都能吸引游客前來嘗試.在商業街的室內,可開設飚歌場所,讓人們盡情的歡唱;還可開設各種有趣的主題派對,吸引消費者參與;在商業街中還可打造極具奢華氣氛的夜總會,以此滿足高端消費者的需求.
人們歡樂之余,也需要充份的休息,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的商業街可利用娛樂街的特色開避出自助旅館服務.這種旅館風格可與娛樂街風格統一,讓人享受奢華式的輕松.
參考景點:東部華八百城海菲德小鎮
該鎮體現了19世紀美國加州什納帕山谷的紅酒小鎮風情,它的主體特色為讓人們體會到美州當地的風景、美州的風土人情、美州最富特色的紅葡萄酒,人們在該體可現場看到紅葡萄采收到釀造成酒的全過程.該小鎮中有天幕、海菲德劇場、紅酒體驗館、自助啤酒屋、湖畔美食廊、美州風情客棧等.
4 總結
要設計出具有商業前景的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的商業街,就要先明確設計的目的,作出詳細的設計規劃,然后再用合適的設計方法實現出規劃.從總體上說,巢湖半湯溫泉度假村的商業街要以綠色環保、綜合娛樂、特色主體為設計方向,以區域式的方式打造商業街,這種設計方式能吸引合肥、南京、芫湖等的中高端消費者.該商業街與巢湖市溫度度假村共同宣傳,將能形成1+1>2的商品品牌效應.
參考文獻:
(1)陶筱玲,李豪.商業步行街空間設計[J].華中建筑,2007(02).
(2)唐勇,劉妍,劉娜.成都錦里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整合開發研究[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
篇4
房地產行業目前的發展有目共睹,主要是因為服務行業需求旺盛,另外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對商業用房的需求也逐漸旺盛。房地產建筑應保證可靠性和美觀性并存,文章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探索如何設計建筑更符合市場需求的房屋。
關鍵詞:
商業房地產;建筑設計;布局;功能
商業房地產,即用作商業用途的房地產。它不同于工廠的設計需求,也不同于居民區的設計需求。商業房地產的建筑設計目標人群為從事零售、娛樂、餐飲、文化等的經營人群。與居民住宅的最大不同,居民住宅通常是以購買形式存在,而商業地產則多為出租;居民住宅通常是不需要提前預知購買人群,而商業地產則多數需要先招商。這就要求商業地產必須有準確的定位及合理的成本控制。商業房地產在建筑設計時,借助城市規劃要求、周圍交通、預備發揮的功能等因素,應充分考慮何種設計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周邊設施功能,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吸引消費者前來消費。
1商業房地產建筑設計要點
1.1選址
作為商業房地產建筑設計的第一步,選址的關鍵性不言而喻。作為商業用途,選址時考慮的重點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周圍商業環境、交通狀況、停車場設置等,因為這些不同的因素都會對建筑設計產生影響。例如,周圍的商業環境決定著附近人群的年齡、消費能力、消費傾向等;交通的便利與否直接決定了人流的多少和房地產定價;若交通不便還沒有設置停車場,為了保證有效客源,那么停車場的規劃就是當務之急。總體來看,選址也要符合消費者的消費特點,確保合理性、可靠性。
1.2布局的設計
商業地產具有的一個特點就是“只租不售”,那么整體的內部平面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是為了保證每個商戶都有盡可能平等的空間和租金,保證客觀上客流的均等性;另一方面是保證地產開放商的內部結構得到最大利用,便于分割,最大程度保障利益;同時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某一處道路交叉空間過大時,環形設計就是最佳處理方法;比如衛生間位置的確定,邊線的選擇,附近不能留有商鋪等。當然,布局的設計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初次規劃后,還應分析討論其可行性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不斷調整和完善。從布局角度考慮,設計務必簡單、可用、利潤大,同時方便顧客購物。
1.3功能的設計
從商業房地產用途來看,功能設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照明設計。除去KTV、酒吧等特定的娛樂場所,沒有人愿意在昏暗的地方進行購物、消費或工作,現在的商業房地產都已采用瓦數大、亮度高的照明設備;甚至有些先進的商業區內,還有白天和夜間不同的照明設施,以配合不同的條件并節約更多電費。在照明的選擇上,出口、通道等人員流動性大的地方,更應提供光照強的設備,方便消費者;在商鋪內部,可選用直射燈照明,使商品有較好的光照條件;停車場內部照明應保證白天亮度低于室外,夜間亮度高于室外,為駕駛者、消費者提供便利和安全,同時室外照明應注意一定的美觀性,注意夜間的整體城市效果。使消費者在心理上愿意選擇在該處消費。(2)安全設計。①防火安全設計。絕大多數商場人流量都相對密集,且在室內環境中進行,則相對環境渾濁。但往往與之對應的消防安全設施和通道并不健全,這就是消費者安全的隱患,一旦由于供氧不足或其他原因發生火災,將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后果。所以在建筑設計商業房地產時,務必要將消防設施(消防栓、滅火器等)、安全通道等做一規劃,并將其標注在顯眼的位置;同時也應嚴禁室內吸煙,第一防止空氣污染加重,第二防止煙頭釀成火災危害;并且向群眾普及防火、滅火科學知識,若條件允許,應常舉行消防安全演練,最大限度減少火災發生,使危險發生時傷害降到最低;②通風安全設計。用于商業用途的房地產往往人流量大,且活動在室內進行,空氣不清新,對氧氣需求大,因此相應的通風設施設計顯得尤為重要。有效通風應作為商業設計建筑時重點考慮因素,如在何處設計1~2天窗或必要的增加排氣扇數量等。(3)排水設計。說到排水設計,在人流量大的商場,衛生間、洗手間甚至是飲用水的需求量都非常大,所以設計合理的給排水裝置,保證足夠的水源供給,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考慮到人員的復雜性和公共場所的特殊性,可在排水孔處設計柵格或篩子,避免不必要的雜物污染和堵塞。同時避免漏水、缺水等情況的發生,影響消費者使用。(4)內部功能設計。進行內部功能區和商鋪的設計規劃時,先對內部電梯、樓梯、電房等必要設備進行結合規劃,之后保證每個樓層、不同區域應配備不同的商品組合,盡可能的滿足消費者需要,吸引客流;如:休閑、飲食、觀光區應采用分散布局的模式,帶動人流均勻流動;通道設計盡量留有寬闊的視野,從宏觀上使商場更氣派,同時使消費者選購商品更便捷;停車場設計應符合最初人流預計,且使其盡量靠近商場。(5)導購系統設計。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的到來,導購系統(也稱導視系統)越來越普及的出現在商場里,一方面可以營造現代化、時尚感的購物氛圍;另一方面也可以對大眾消費起到指導作用。通常在商場室內和室外都可存在,比如通過促銷信息的展示,新品的預熱宣傳,都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所以它的設計一定要引人注目,產品信息一定要滿足更多人的需求,讓其充分發揮自己綜合傳播媒介的用途。
2商業街設計
商業街應有自己特色的標簽,總覽成功的商業街案例,比如:成都的寬窄巷子、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新天地等,無一例外,都是包含特有的文化內涵從而提高商業體驗性。一方面,在功能設計的布局上,找準自己的定位,以方便消費者購物,創造更多收益為核心,同時具備清晰的輪廓線,便利的交通,合理的內部規劃及響亮的品牌,都成為不斷吸引消費者前來的因素;另一方面,綜合分析成功商業街,其適宜街道寬度在10~15m,這樣可以很好的照顧街道兩旁的商家生意,又不至于顯得太過擁擠,使消費者在消費時感到親切和放松,同時又不忘記在一些地方添加特有的商業元素,已達到商業街的整體和諧。
3結束語
用于商業的房地產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和居民住宅及工業工廠用地的不同,在設計過程中務必充分考慮整體功能和建筑細節。同時對周圍的商業環境和預期消費人群進行了解,保證設計方案能最大效果的發揮可行性并賺取利潤;同時消費者作為這一設計的目標人群,需要充分考慮他們的需求特征,更好的吸引人流和營造品牌效果。
參考文獻:
[1]闕子騰.淺析新時期商業地產項目定位策略[J].住宅與房地產,2016,(3):19+23.
篇5
【關鍵詞】商業綜合體;建筑設計;規劃;方法
Abstract: China's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cides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commercial complex provides favorable conditions to meet the modern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basic concept of commercial complex building is introduc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building our country commercial complex, with some of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sign, the problem of thinking, and to promote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mmercial complex; architecture design; planning; method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言
民眾的生活水平隨著加速的城市化進程和現代經濟的迅猛發展,已經提高到了另外一個境界,房屋建筑的使用范圍不再限制于單純的居住用途,人們的對于建筑物的要求標準也由于自身審美標準和物質享受的提升而提升,人性關懷的注入成為了當下現代建筑的核心靈魂??v觀現代建筑整體環境而言,無論是建筑外觀還是內容格局的精心設計,都呈現出一派新生狀態?!叭诵曰钡慕ㄖO計,就是在充分考慮到用戶業主的心理需求的基礎上,以務實的設計態度去分析思考建筑細節,進而使用戶業主的心理需求得以滿足,實現現代建筑的設計目標。
商業綜合體建筑則是將寫字樓、住宅區域、會展中心或會議中心、購物中心及公園等城市生活功能空間中的三項或三項功能以上的建筑個體進行合理組合,進而形成多功能、高效率的綜合性建筑體,該建筑總體就被稱之為商業綜合體建筑。這種建筑模式能夠使得城市的功能空間彼此形成相互依存的密切關系。不同時段的多樣化城市生活都能夠通過商業綜合體建筑加以適應,從而實現自我更新和自我調整。
商業綜合體產生的必然趨勢和建設問題
經濟環境是促進新生建筑誕生的基本要素,同時也是為了滿足人們多元化、豐富化的生活習慣以及心理需求的必然趨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催生了商業綜合體的誕生。結合我國國情來看,人口的激增導致人口聚集程度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緊張程度,作為該密集人口的核心區域,綜合產物的就在這樣背景下應運而生,隨著建筑綜合化的完善,商業綜合體建設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大,作為引領城市精神的標志建筑系統,商業綜合體建筑的出現成為了必然趨勢。
我國的城市化建設發展進程屬于加速階段,無論是發展成熟的省市大城還是正處于發展旺盛期的中小城市,商業綜合體的建筑項目都是這些城市積極投入的建設對象,就目前狀況來看,城市的商業綜合體建筑的設計方面還是存在以下問題:1.建筑設計的整體性不夠強,主要表現于設計的系統性能方面;2.業態的功能占比不當,商業綜合體的建筑面積過大,不太符合民眾的消費能力,而業態商業結構分布方面的占比也不太合理;3.針對項目交通的流線設計方面存在缺憾,特別在停車系統的設計方面,沒有持發展的眼光來進行規劃,整體太過于單一;4.商業綜合體中大型的內部開放空間占比較少,因此對于顧客來說沒有駐留的吸引力。
現代商業綜合體的設計方案討論
筆者結合自身的設計工作實踐經驗及近代商業綜合體較為著名的設計案例的分析來看,該性質的建筑物應該將設計研究的重點放在科學實用的設計模式上,并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來進行規劃研究,以便設計模式的長遠發展。
3.1整合設計的合理規劃
整合的概念就是通過某種方式將一些零散的事物以某種方式連接起來,實現信息系統與公共資源之間的科學共享協調,該設計核心就在于組合內容為設計的中心要素,最終形成一個有效率有價值的整體。就商業綜合體的基本概念不難看出,該建筑的核心機制就是對各個功能空間進行高效、合理、科學并有機的合理設計。由于綜合體所涉及的功能空間十分龐大,幾乎涉及到了城市生活中所有的建筑基本功能,其中能夠起到決定性且極具代表性的建筑功能有:居住功能、辦公功能、零售功能、酒店功能、娛樂功能、會議功能、休閑功能、公共設施以及停車場地及設施等等。而商業綜合體就是通過整合各個功能的協同作用來進行設計的。再具體點說,協同作用就是對城市生活運作的組合規律進行分析,找出它們內在的關聯性和組合可能性,依據這些理論內容來進行綜合體設計規劃,常見的關系組合有以下幾種:
互補互助型:綜合體子系統的空間通過各個區域的功能互補來構建完整的建筑主體;
競爭比較型:若某些個別的子系統在使用功能方面有些重復,又或者因為相似功能的系統區域在空間設計的時候被設置在同一區域,在為用戶提供了多種選擇性和可能性的情況下而產生集聚化效應;
系列型:系列性的空間設計是最為常見的區域組合設計,該設計模式下的子系統在功能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延續性或互通性,經過相互轉化從而達到組合效果;
主從型:子系統的組合以某一主題系統為主,設定中心子系統,其他子系統則以組合的作用性質輔助該子系統功能的實現。
以上子系統功能組合類型是較為常見的幾種設計模式,而在進行商業綜合體的建筑施工時, 還是要結合當地城市或區域的民眾生活規律和消費傾向來進行設計規劃,采取某一種或多種設計模式組合來完成綜合體的設計規劃,將其建筑功能發揮至最佳狀態。
3.2綜合體內部開放空間設計
就我國目前一些城市的商業綜合體建筑設計來看,建筑設計的重點一般都放在了建筑體的中外部空間上,而綜合體的內部空間遠遠不及中外部空間的豐富。通常情況下,商業綜合體的內部開放空間都是用來提供給商家開展促銷活動或某些公共信息宣傳活動以及消費者購物休息和行走的內部公共空間,像內廣場、室內商業街、引導空間、邊庭、中庭又或者是露天商業街等區域,都屬于具有特色的綜合體內部開放空間。水平交通空間、節點式空間、線性街道空間以及垂直交通空間是常見的幾種設計結構。針對內部空間開放設計而言,該空間的設計策略可總結為一下幾點:
豎向高差的調整變化。在對綜合體的內部空間進行處理的過程中,高差調整設置是一個十分有效的設計方法。該方法的應用領域很廣,內部空間地面標高的改變能夠將空間改變的特點加以突出,并且可以在內部較大的空間中創造出二次空間,進而使得個空間的不同功能實施得到滿足;
開敞和圍合的變化。我國絕大多數商業綜合體的內部空房空就都設置在頂界部分,因此其封閉程度只能夠取決于建筑的側界面的尺度和形式,或開敞或封閉,都要考慮到頂界處的各種限制;
對空間進行誘導性設計。商業建筑的特點和購物環境氛圍的創造是商業綜合體內部空間設計所要突出的重要內容,只有突出了其誘導性,才能夠達到吸引消費者的建設目標;
空間層次變化設計。商業綜合體的內部開放空間必須具備一定的層次感,只有這樣才能讓消費者或使用者眼中的空間畫面不再單調,進而使得內部空間的景觀產生遠中近的變化層次感。綠化、隔斷或高低差的空間設置都能夠使空間的層次感得以凸顯,從而達成步移景異的設計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本論文從商業綜合體建筑性質概念的介紹入手,就現行的城市商業綜合體設計和標準作出了探討,像城市機能的考慮、整合設計的合理規劃以及內部空間的整理設計等等,一些關鍵設計問題的提出都在本文中有所涉及。筆者相信,通過各位同仁的不懈努力,我國商業綜合體的建設將會呈現出更為輝煌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李振華. 城市商業綜合體業態設計的新趨勢[J]. 廣東建材. 2010(07)
[2]區少媚. 商業綜合體設計新趨勢[J]. 設計. 2011(09)
篇6
【關鍵詞】:城市商業綜合體現代商業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一、城市商業綜合體的概述
城市綜合體是將多種生活功能空間進行高效的組合,形成的多功能綜合性建筑。隨著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質量日益提高,城市綜合體也需要融入更多的發展理念,使城市綜合體與城市多樣化的生活能夠相互適應、相互依存。城市商業綜合體是城市綜合體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將商業策劃思想融入城市綜合體的設計規劃思想中,要求設計者不僅要有豐富的設計理念和經驗,更需要正確把握市場行情。狹義來講,城市綜合體是以建筑群為基礎,融合商業零售、商務辦公、酒店餐飲、公寓住宅、綜合娛樂五大核心功能于一體的“城中之城”(功能聚合、土地集約的城市經濟聚集體)。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源于城市綜合體運作模式的綜合體建筑不斷演化出來,它們的功能比狹義意義上的城市綜合體少,根據不同功能的側重有不同的稱號,但是可以都屬于城市綜合體。
二、城市商業綜合體的規劃設計
城市商業綜合體的規劃設計重點在于合理地將市場因素融入到規劃設計中,分析我國的基本國情,總結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有效的設計規劃模式。
1.正確的規劃布局思想
商業綜合體的功能綜合性強,導致人流和車流多且雜,在總圖規劃階段要布置好商業綜合體的各功能分區,使交通關系清晰。規劃時,應把步行者的安全作為首要考慮準則,使步行者容易接觸公共活動區間或商業店面。規劃布局應該注重地區性的整體觀念,盡量不給周圍環境帶來不利影響,如晝夜營業帶來的聲、汽車流對居民區的干擾、光污染等。
2.合理的整合設計
整合就是通過某種方式把一些零散的東西彼此銜接,實現信息系統的協同工作和資源共享,形成一個高效的整體。從商業綜合體的角度來說,其設計的宗旨就是將各種功能空間和諧、高效地整合在一起。 商業綜合體區域功能豐富,涵蓋了所有常見的城市功能區間:公共設施、辦公功能、酒店功能、居住功能、娛樂功能、零售功能、休閑功能、文化功能、停車設施、以及會議功能。商業綜合體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功能區間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它們協同組織在一起,創造出各種類型的系統組合,主要有幾下幾種類型: (1) 互補型:不同功能區間之間的功能互補構成整體。 (2) 系列型:將功能上具有延續性和互通性的區間進行組合形成的整體。 (3) 主從型:確定一個或一組功能區間,另一些功能區間附屬于這些主功能區間。 (4) 比較競爭型:功能相同的區間并置,通過服務的多樣性和顧客的選擇性產生集聚化效應。 實際存在的城市商業綜合體往往是將上述幾種類型靈活地綜合運用,更加符合實際需要。
3.完善的停車組織和交通系統
(1)停車組織 。停車組織影響到整體的形象和運作效率,是城市商業綜合體的關鍵組成部分,停車組織的規劃就是停車方式的選擇。停車方式的選擇是一個綜合性問題, 涉及有關土地利用率、經濟性等方面。在地面空間嚴重不滿足停車要求和土地昂貴的情況下,常常選用建筑內部結構停車,但是其造價高于地面停車。合理的規劃設計,增加不同功能的共用停車空間可以大大減少停車空間。
(2)交通系統 。交通系統組織形式的選用應該根據周圍環境的交通狀況和地勢特征確定,主要有平面和立體兩種。平面交通組織形式適用于交通密度不大、基地空間比較開闊且流線簡單的地區。以人流和車流為基礎,分為人車混行和人車分流兩種方式:人車混行具有一定靈活性,但是由于空間上的干擾性強,不安全因素多。為了限制車行速度,設計中常利用曲折的邊界和粗糙質感的鋪地材料。人車分流是指和人流和車流通過相對獨立的入口和流線進入基地。其優點是流線十分清晰,交通相對干擾少。缺點是流線比較長,為了保證人流的方便而不利于車流的通行。 立體交通組織將人流和車流分配在不同的空間高度,大幅度地減少了不同交通之間的干擾, 起到了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和緩解地面交通壓力的作用,形成了富有活力并且安全性高的城市空間。立體交通組織充分利用了不同高度的空間,解決了城市發展的空間問題,在我國城市已有較多應用。
4.內部開放空間設計。 城市商業綜合體內部開放空間是用于開展促銷活動、滿足購物者休息與行走或其他社會商業活動的內部公共空間,包括商業綜合體的室內商業街、露天商業內街中庭、內廣場、 邊庭、與引導空間等特色各異的空間型制。商業綜合體內部開放空間分為水平交通空間、節點式空間、線性街道空間和垂直交通空間。主要的規劃設計思路表現為以下幾點:
( 1) 圍合與開敞的變換。綜合體內部開放空間絕大部分存在頂界面,側界面的形式確定其封閉程度,空間封閉或開敞的效果由側界面的尺度和隔斷形式決定。
( 2) 豎向高差的變化。節約空間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豎向空間的并用。不同的領域運用不同高度的空間,能突出空間的特征變化,同時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 3) 空間的層次變化??臻g上的層次感會給人帶來視覺上的愉悅感,通過高差、 綠化、隔斷等的設置,可以使畫面豐富,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
( 4) 空間界面的柔化。柔性的空間具有親和力和彈性,是人易于接近和停留。
( 5) 空間的誘導性設計。城市商業綜合體的規劃設計必須體現其職能的誘導性與識別性, 反映出購物環境的氣氛和商業建筑的特征,以此吸引顧客的光顧。
三、城市商業綜合體的規劃設計展望
1.擴建的空間
擴建是指著眼于滿足新的功能需求,拓展空間,提高環境品質。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商業綜合體最終是無法滿足發展的需要的,所以在規劃設計中要考慮到未來發展的需要,預留足夠的空間進行擴建,特別是內部空間的規劃,要靈活。
2.生長的可能
避免出現功能需求不足的情況,可以利用生長的方式,將預留空間的綜合體聯合在一起形成大型的綜合體項目,滿足更多的需求。
四、結束語
本文主要介紹了城市商業綜合體的概念,論述了商業綜合體的規劃設計思想和要點。城市土地需求大,通過合理的整合設計,集中各種功能空間,配以合理的停車和交通系統,確定好商業綜合體的規模、形態和開放空間是城市商業綜合體規劃設計的主要思想。
【參考文獻】:
[1]時匡,加暈.赫克,林中杰.全球化時代的城市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6.
[2]王楨棟.城市建筑一體化設計[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0.
篇7
【關鍵詞】城市街道色彩 環境設計原則 色彩規劃 功能設計原則
城市建筑色彩設計在我國各大城市已悄然興起,但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色彩即城市街道色彩設計規劃還滯后于我們當下的生活。將城市街道設施色彩與環境進行科學、系統的設計規劃,體現出街道色彩功能在城市環境中的積極作用,是當下藝術設計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也是藝術工作者應當勇于擔當的歷史使命。
城市街道界面環境色彩包括城市路面、行人道和建筑物界面、廣場路面、街道設施、綠化物點綴等,都是城市公共環境色彩設計的元素。在城市色彩規劃中人們往往容易忽略城市路面與周邊環境的色彩搭配和視覺美感,忽視道路色彩與民用建筑、街道廣場、城市雕塑的功能性作用。其實,街道色彩設計是展現城市文明的窗口,是構筑和諧社會的基礎,是提升人文社會的重要精神品質,是不斷地繁榮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科學的色彩理論發展觀,更是我們設計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也是色彩科學至上的精神張力。
筆者根據對國外一些主要城市的信息資料的收集,以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長沙、武漢、株洲、鄭州、南京等10余個城市街道(公共環境設施)的色彩進行調查,發現將城市街道進行系列的色彩規劃設計還沒有普及開來,在市政規劃建設上更沒有引起重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色彩規劃設計必將走向我們的生活空間。積極開展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色彩規劃設計的研究,提高色彩規劃在市政建設上的審美意識,以科學的發展觀重視城市街道的色彩規劃設計,以嚴謹的設計思想和可持續性原則將城市街道色彩進行科學的、系統的設計規劃有著重要的意義。下面就筆者的審美思想來談一談街道色彩的設計原則。
一、城市街道色彩設計規劃原則
將城市街道界面環境設施色彩進行包裝設計,是色彩科學的應用價值理論學說的發展,它張揚著以人為本的精神思想,體現了對人和環境的尊重。它針對人居環境中城市路面大街小巷兩邊的街角、行人道和建筑物界面、廣場路面、街道設施、綠化點綴等視覺元素進行一系列的藝術表達。如何將城市街道設施色彩進行科學的、系統的設計創意,如何將街道環境色彩進行系統的設計包裝,體現出色彩規劃在市政建設上的功能作用,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這些創意設計、包裝美化、功能作用,無外乎就是與時俱進地對街道進行創新、創意的審美表達。街道色彩設計應以人為本,以自然和諧的審美理念為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的色彩科學理論觀作指導。
1.突出應用的功能原則
城市街道界面的色彩規劃首先應該堅持應用原則,靈活地把脈城市街道界面的色彩規劃,對這些街道界面的地理位置、光線強弱、色彩背景、冷暖效果、肌理對比、明度對比等基本情況要充分調查研究,并了解不同城市人們的審美取向。同時,要因地制宜地依據物體的造型特點、材料類別隨形賦彩,將材料科學在吸收與反射的過程中的折射光和物體表面的光學原理運用在街道界面的環境色彩規劃之中。因為其材料的表面肌理、受光程度以及色彩變化會增強城市街道的審美層次和視覺美感來達到應用性的功能。哲學家海德格爾有句名言:“人類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現在,這句話已基本變成現實。英國、法國、德國、瑞士等國家的城市大都歷經數百年,但仍給人以典雅、溫馨、舒適,充滿文化意蘊的感覺。
2.強調色彩的地域原則
城市建筑色彩已逐漸在我國各大城市悄然興起,但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色彩規劃還滯后于我們的現代生活節奏和發展的步伐,還沒有被政府官員、專業人士所重視和關注。這主要是因為文化藝術的封閉,加上生產力相對落后和受建筑材料、施工工藝的限制所造成的。多數城市的街道界面色彩,是由建材固有色體現出來的,如水泥灰色、白色或灰白色的磚瓦,都是由廉價易得的材料替代的。今天,城市建筑藝術和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不僅要規劃好建筑色彩,還要根據所在城市街道的色彩個性展開設計,創造出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街道環境色彩。
3.規劃色彩的有序原則
城市街道界面的環境色彩規劃應該按有序的原則進行規劃管理,既有助于生產力的發展,也便于街道界面的環境管理,街道界面的色彩規劃和設計應當納入到城市規劃的程序中。尤其是區域性的規劃設計,城市街道界面的環境色彩與建筑風格應該呈現出對比而又統一、對稱中體現均衡有序的原則,應當在街道界面的色彩規劃設計中加以論證。在城市街道界面的環境色彩規劃設計中,色彩設計應當是一個必要的環節,沒有色彩設計的文件方案是不完整的文件方案,不能施工。在日本和韓國,新建的小區都有成套的色彩組合方案供選擇使用。而在我國還沒有形成制度,多數地區還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這種狀態不改變,城市街道色彩就很難按照有序的原則進行規劃管理。
目前,我國城市街道界面環境色彩設計存在的問題不僅在色彩方面,而且城市色彩規劃工作還很滯后。筆者認為,急需做的便是制定城市街道界面環境色彩設計的比例、尺度、材料、質地、個性風格等方面的統一,使某些雜亂無章的街道在規劃設計下獲得色調的統一性,使城市街道色彩呈現出有序的張力。
4.自然色彩的和諧原則
為提高環境藝術質量,必須重視環境色彩的研究,才能避免街道環境設計中色彩混亂、單調、貧乏、大同小異等現象。而雜亂無章地運用各種艷麗的色彩裝飾街道也是過分的“色彩污染”,在街道環境色彩中應以和諧的色彩理論進行規劃,切忌五色雜陳到處泛濫,產生不和諧的視覺刺激。
5.傳統色彩的歷史原則
城市色彩是城市歷史的積淀,也是城市文化的載體。為了延續城市的歷史文化風格,應盡量保持其傳統色調,顯示城市歷史的真實和厚重性。而如何把城市的歷史厚重感與新建筑協調起來,在新建筑里體現傳統文脈呢?這就需要城市設計時在色彩方面綜合考慮,既要考慮城市的歷史文化意味,遵循歷史審美原則,也要考慮現代的綜合環境。如果城市的原有風貌已被破壞,那么在僅存的文物古跡周邊,也要將其色調保持一致。例如德國的法蘭克福,其舊城在二戰中被嚴重破壞,在后來的城市規劃中,便將現存的古建筑及其周邊建筑用色調來融合,譬如用米黃色做外墻涂料,從而形成一個統一的色彩小環境。
二、城市街道色彩設計與環境因素
城市街道界面環境設施色彩的設計核心,是要把整體統一、材料表現、裝飾美化設計三要素始終放在第一位,它是街道界面環境設施色彩的核心要素。這里的要素包括形體、線條、色彩、肌理,自然的、人工的,固定的、流動的,永久的、臨時的等。城市街道界面環境設施色彩的設計要求色彩在先,在造型變化中增強色彩效果,在差異中增加對比,實現對立統一。如果只有造型而沒有色彩,那樣的街道是沒有審美價值的。同樣,街道的色彩設計零亂沒有章法,會使人產生視覺污染,如果只有統一沒有變化那同樣會使人產生呆板的感覺。城市街道色彩設計并非將城市街道涂成色彩斑斕的大花臉,也不是彼此模仿,爭趕時髦,而是以色彩審美標準進行設計,規劃出整體統一的風格。如采用高純度的色彩會有較強的刺激,容易給人們的生理、心理造成損害。20世紀90年代,日本東京的銀座商業街霓虹燈招牌、廣告牌充斥著轄區內的大街小巷,使人眼花繚亂,許多市民頭暈目眩、心情煩躁,他們紛紛投訴,對雜亂的城市建筑色彩所造成的干擾表示強烈不滿,后經城市色彩專家重新設計色彩,終于統一有序。
1.整體統一因素
城市街道界面環境設施色彩設計是造成城市色彩混亂的一大根源,應立法逐步限制廣告色彩,強化城市街道的對比要素,使對比要素在城市街道界面環境設施色彩的設計對比和街道美化過程中發揮作用。城市街道色彩要與自然環境色彩統一協調,堅持整體規劃風格統一有序。城市街道界面環境色彩的規劃設計是一種系統的規劃設計,首先應確定主色系統或輔色系統,然后確定各種建筑物和其他物體的永久固有基準色,再確定其他邊上的輔助色,包括街道的街角點綴物及人行道花格子構造等的主要色調,以及人工色與自然色的協調統一有序的設計要素。
2.肌理對比因素
材料質地肌理色彩本身也是一種語言,可以傳遞某種信息,許多城市的街道色彩都在爭奪色彩的話語權。不少建筑在色彩上大做文章,但是材料的質地肌理表現還遠遠沒有被開發。其實,城市街道色彩設計不是選擇最時髦的裝飾材料進行外表裝飾,而主要是在質地肌理方面做文章。城市街道界面的環境色彩設計要特別注重材料質地肌理的運用。由于新型建筑材料、裝飾材料等不斷發展,為城市街道設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選擇余地,也為城市色彩設計提供了各類可能。城市是不斷發展的,城市特色是時代科技與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在城市街道色彩設計中,應綜合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新理念去增強材料質地肌理美感,用色彩的肌理視覺語言區別不同的街道功能,增強材料質地肌理的審美效果,引導城市街道色彩體現出時代性和現代感。
肌理材料的各種質地在花壇、樹木、樹葉的造型中可以轉換成形態要素和形式語言。因此在街道色彩設計中,可以豐富街道界面形象的審美表現。很多時候再現和機械地模仿都是以審美表現為目的,以視覺屬性上的超越、抽取物象實現從自然樣式到藝術美的形式構成轉化。在街道環境色彩設計創作中,運用各種特殊材料的肌理效果,達到了模仿并超越物體表面斑駁肌理規定性的效果,使街道界面呈現出斑斑駁駁的肌理美感。這種斑駁的肌理美感在城市街道環境設施色彩設計上,生動地表現了肌理的式樣和變化。這種方法豐富了建筑藝術表現形式和肌理材料的表現特征。
3.美化裝飾因素
篇8
關鍵詞:城市色彩,規劃,意義,原則
城市色彩規劃設計是近年來國內許多城市,特別是歷史文化名城所關注的問題。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在超高速發展及擴容過程中,由于規劃失控,更由于普遍缺少審美文化修養、新涂料爭艷斗奇的色彩,失去鮮明的城市個性,又切斷歷史文脈,而且造成嚴重的視覺污染,影響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
城市色彩規劃的意義
我們的城市,特別是歷史文化名城為什么要重視色彩規劃設計呢?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 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環境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根據馬克思的觀點,色彩又是最大眾化的美感形式。因此,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心理學研究早就注意到色彩對人類心理健康的影響,城市色彩對居民心理的影響也已被許多鮮活案例所實證。
其二、城市色彩是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城市色彩與城市歷史一樣悠久,色彩本身便積淀著城市的歷史。這之中,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經濟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皇城的金黃屋頂與民居的灰褐屋頂對比,便是中國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寫照;上海外灘建筑凝重的鉛灰色,則透視著國際金融資本的威嚴。有些則是城市建筑自然選擇的結果,像中國江南城市的灰瓦白墻,德國城市的紅瓦黃墻,便是城市的傳統色彩。無論白墻灰瓦還是黃墻紅瓦,這些符合美學規律的色彩搭配,既是不同民族審美趣味的結晶,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因此,對歷史文化名城而言,要象保護文化遺產一樣保持其城市特色,以延續其歷史文化命脈。
其三、城市色彩是城市現代文明的體現
城市色彩早就存在,但城市色彩設計規劃卻是一個現代課題。在于傳統城市是在文化封閉狀態中、在生產力相對落后情況下發育生長起來的。城市建筑色彩受建筑材料、施工工藝局限很大。人們不可能單單為了色彩而采用某種昂貴材料。因此,多數城市的色彩,或是由建材固有色體現出來的,如或紅或灰的磚瓦;或是由廉價易得材料決定的,如或黃或白的涂料。何況,對于生活其中的人們,也不知道其它民族或地區的建筑會有另類顏色。在這種被動選擇中,盡管審美規律潛在地起著作用,卻未必體現人類的文明自覺。而現代城市建設則不同了,由于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做支撐,更由于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發明與普及,人們已可隨心所欲地控制建筑及其它城市設施、設備的色彩了;而現代傳媒及便捷交通,又打破了文化壁障,人們可以彼此仿學,甚至形成所謂建筑時髦趨勢。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獲得色彩自由的人們,如何控制其城市色彩,趕不趕時髦,便成為一個文明素養問題了。今天,想給一座城市或城市新區披上各色豪華外衣,并不困難,只要有錢就行;但要讓新城區形成和諧、雅致的色調,卻十分地不容易,它需要城市領導、建筑師及業主皆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色。因此,一位美國建設師所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是什么。一座城市的色彩,的確在時時刻刻展示著這座城市的精神、這座城市的現代文明水準。
其四、城市色彩也是矯正城市建筑無序狀態的重要手段
實事求是地講,目前中國城市建設中最嚴重的問題,并不在城市色彩上;城市色彩出現的問題,主要原因也不在色彩本身:關鍵是城市建筑規劃失范。由于對新建筑的體量、高度、風格、質料及環境協調等方面缺少嚴格控制,許多超大體量、超高層樓座到處拔地而起,偽古典風格與現代、后現代風格建筑并肩而立,這都給城市風貌造成了致命的、難以彌補的破壞。譬如,從北京西站步行到長安街,撲面而來的巨無霸建筑,挾帶著各類怪異色彩并肩而立,壓迫著的人們視覺,甚至使人產生某種恐懼感。這種因建筑規劃失控而產生的后遺癥,顯然不是靠城市色彩設計可以解決的。但從換一個角度講,正因為今天我們已難以從體量、高度、風格上統一現有建筑了,所以,我們所能做的,便是制定色彩規劃,使某些雜亂無章的建筑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在色彩方面獲得某種統一性。從城市色彩角度尋找問題,采取必要措施,改變某些可能改變的城市色彩,規范新建筑的色彩,是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修補因城市規劃失控所嚴重破壞的城市風貌的。
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的原則
那么,如何規劃設計城市的色彩,我們要遵循以下幾點設計原則:
1、 突出城市中自然美、人類美原則
人類的色彩美感來自其“自然向人生成”歷史進程中,來自大自然對人的陶冶。對人類來說,自然的原生色總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城市的色彩永遠不能與大自然爭美,而要盡量保護突出自然色,特別是樹木、草地、河流、大海、甚至巖石的自然色。青島新修的濱海步行道,用黃褐色原木架構,既體現了對自然的尊重,又使其溶于海濱景色之中,便是非常成功的案例。青島香港路和東海路人行道上,保留了許多天然礁石,構成了城市中一道獨特的風景,這也是值得肯定的明智之舉。青島老城在規劃時,所有通向海的道路都敞開著,既向自然借景,又將海的色彩融入城市,而東部新區,許多通海的道路被堵死了,城
市便缺少了一塊最美的色彩,這是令人遺憾的。
西方先哲說,最美的猴子對人類來說也是丑的,人總是以人為第一審美對象。因此,在城市色彩設計中,要盡量使大面積的色彩不張揚、不艷麗,以突出人的美。巴黎街頭最美的風景就是時裝女郎了,而巴黎的地面、墻壁都是素雅的灰色、米色,這便突出了流動人群的色彩美。而我們許多城市的商業街,往往從腳底到頭頂,到處都是爭奇斗艷的色彩:腳下是艷麗的紅地磚,頭上是飄動的彩旗;商店外墻,則是大幅商品招貼畫;人行道旁,還矗立著燈箱廣告;行走其間,人的色彩、人的美,幾乎被淹沒了。這只能令人感嘆,我們太不懂得尊重和突出人的美了。
2、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原則
城市色彩一旦由歷史積淀形成,便成為城市文化的載體,并在不斷訴說著城市的歷史文化意味。因此,歷史文化名城、古城,為了延續城市的文脈,城市應盡量保持其傳統色調,以顯示其歷史文化的真實性。如果城市原有風貌已被破壞,起碼在歷史建筑、文化古跡周邊的建筑,其色調必須與古建筑色調相統一。
篇9
關鍵詞: 地域文化災后重建
Abstract: the qinghai's yushu and facing the ancient town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rooted in yushu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local project design, based on regional culture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thinking and summarized. Put forward the reconstruction have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thinking, let the local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to continu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regional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G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項目背景
玉樹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距省會西寧800公里,東西長738公里,南北寬406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點6621米,年降雨量520毫米左右,空氣含氧量只有海平面得40――60%。
玉樹州首府結古鎮,自古以來是青海西寧,四川康定,拉薩三地之間的貿易重鎮。
2010年4月14日玉樹發生里氏7.1級地震。受災區域3萬多平方公里,結古鎮屬于重災區,大量房屋遭到嚴重損壞,面臨災后重建的需求。此次災后重建采取原地重建,局部避讓的建設方式,并提出建設高原生態旅游城市的重建總目標和規劃原則。
新的城市規劃為三河五片帶狀城市空間結構,我院本次設計區域為結古鎮南部片區,片區總規劃建筑面積約45萬平方米。
2.結古鎮地域性價值概述
結古鎮有濃厚的藏傳佛教文化,絢爛多彩的民族藝術,特色的服飾和舞蹈,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瑪尼堆、雄偉的當卡寺和文成公主廟等眾多的文物古跡。
(1)建筑結構
結古鎮運送材料成本較高,多為就地取材,所以以夯土,石材建筑為主,一般為2-3層樓房,倚山建房,以石砌墻,外墻光滑平整,樸實厚重,與四周的山水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具有非常強烈的本土民居特征和地域風貌。
但是這種建筑結構體系和用材方法在現代的建筑條件下來看是相對落后的,本地建筑多數采取這種用石塊疊加的制作方法,對水平方向的抗彎,抗剪強度以及剛度不足,導致在地震中經受不起地震中橫波的震動,以至坍塌。
結古鎮藏族傳統民居,喜歡用單體的形式,將所有功能的用房安排在同一棟建筑之內,比如起居室、儲藏室、臥室、經堂按次序排放,形成圍合或者半圍合的院落空間,多數以平屋頂為主。
本土民居在立面上呈現下大上小的梯形,這是由于當地居民傳統砌筑和夯筑墻體的技術有關,隨著建筑高度的增加向中間收分,外墻向內傾斜,以保證墻體的穩定性,而內墻仍然與地面垂直。
院落和院落之間緊密相連,幾十戶人家聚集在一起形成聚落的群居結構,這與藏族歷史中諸部落之間的社會生活形態有關。
(2)建筑風格
結古鎮民居除了外表有強烈的藏族地域感之外,還體現在其大門,窗戶和屋頂的形式上。
色澤多以紅、白、藍、黃為主色調,這種色調的產生來源于藏族對生活和生產中的主要色系得延伸。大門門楣都安裝梯形“巴蘇”,并且適用于窗楣和檐口,起擋雨和裝飾作用。窗花花式各異,圖案不一,屋頂四角有翹起的小頂。
4. 玉樹結古鎮南部片區西杭扎南商住組團
西杭扎南商住組團項目位于青海省玉樹縣結古鎮南部商住組團沿勝利路東西兩側布置,東臨巴塘河景觀帶,北鄰玉樹縣第一民族中學,地貌屬巴塘河Ⅰ級階地,地形地勢相對北高南低,地面標高為3690~3694.4米。
項目規劃建設凈用地面積144377.47 m2,由A45、A47、A48、A26和A27五個地塊組成,規劃總建筑面積160849.75 m2,本工程由住宅、商業和相關居住配套用房組成。
災區的重建工程,不僅僅是建幾座樓房,而是要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地區的固有文化和居民對再建場所的認知感以及回歸感。所以在設計中必須考慮地域性文化的特點,將其融匯于新建的建筑中,營造出一種本土自然、社會和居民和諧發展的環境。
傳統建筑形式和空間的采用
在結古鎮本土的建筑中,是以院落為主導的民居形式,院落結合在一起形成大小組團,這是種基于當地民族歷史而形成的建筑生長方法。在原地重建的建筑項目設計中,當然不能拋棄這一傳統的地域特色,應貫徹這種本土民居院落圍合生長方式的建筑形態,并加以延伸。
西杭扎南商住團,舍棄現代建筑中行列式的呆板布局,采用本土建筑中圍合和半圍合的空間形式,延續本土民居中自然形成的空間結構,院落和院落相互連接,形成用現代手法演繹結古鎮傳統藏族聚落生活結構的形態。同時院落形成的組團之間構筑成街坊,一層為商鋪,小區內所有街道均與城市主干道相連,形成連續的商業街,結合商業街景觀締造舒適精品的購物環境。用現代的城市規劃和建筑思想使居住商業配套成為有機整體,在現有資源、地形地勢與城市周邊環境的融合、居住交通與空間模式的有機結合、居住特色與環境品質的塑造問題上進行了多方面思考,為居民創造良好的居住生活品質。
在建筑細部處理中采用了逐層退臺和出挑等手法,很多戶型中設置了室外露臺,給住戶提供了多種休憩娛樂空間,讓每一戶能夠最大限度地享受景觀資源,以體現對居住者的人性化關懷,創造出一種喚起民眾回歸感和認知度的生活氛圍。
(2)結古鎮災后重建中現代化的建筑手段的植入
在玉樹地震中磚混結構的房屋有80%倒塌,玉樹處于三江地震帶板塊,本項目設計為適應當地地質,采用了更為牢固的框架結構體系,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三組;場地類別為Ⅱ類,特征周期Tg=0.45。
項目在的節點設計中,引入了當地牧人的"人"字型帳房,用膜結構進行實現和點綴。將濃郁的草原風情帶入組團,加深本地地域文化在建筑風格中的體現。
(3)和本地自然環境的融合
a裝飾特點:組團中的建筑吸取了藏式建筑中“巴蘇”的裝飾特征,在門楣和窗檐上都有應用,上下相扣,逐層出挑,形成藏族民居有的裝飾風格和效果,將商鋪的門楣和居民的窗戶處理成這樣不同的進退變化層次,以豐富加強立面的主體效果和民族地域效果。
b色彩特點:建筑以灰、白、黃、紅為主要基調,在局部構件如――屋檐、門窗等上進行色彩的變化,以達到片區總體的色彩的和諧,這樣的色彩傳承于藏族人民青藏高原自然環境對生活生產和宗教理解的提煉和應用。這樣的色彩理解和運用,符合當地的審美需求和生活習慣。
c結構特點:許多史料中有藏式建筑 “屋皆平定”的記載,在結古鎮的民居中,大多數為平定結構,所以本項目也采延續了平層屋頂的做法,讓其與原本的建筑形態進行交匯融合。
d平面特點:盡量將輔助功能用房,衛生間、廚房及儲藏室布置在建筑的西向和北向,主要功能房間如住宅臥室、起居室則布置在南向和東向,保證了上述功能房間高質量的室內舒適度和采光日照要求。
5.在災后重建語境中建筑的發生和發展
(1)可以肯定的是災后重建,不是簡單的重復建造。無論是汶川或是玉樹的災后重建,都應該是建立在對該地區城市發展和建筑模式上的提升,以提高當地居民生活品質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為目標。
(2)玉樹重建和汶川重建又有所不同,絕不能簡單復制和套用汶川的模式。玉樹所在特殊的高原地理位置,物資上和運輸上都相對汶川不便。玉樹居住區的科學安排和布置包括規劃以及應對地質條件的相應措施,還有玉樹強烈的本土藏區特色風貌,需要的是更為科學的全景規劃和思考。
(3)對于災后重建城市的發展。玉樹位于三省交匯地帶,未來經濟的發展和當地居民的生活持續,都必須重新安排和設計。高原生態旅游城市是玉樹的建設總規劃和目標,除了在設計過程中,單體建筑的思考需要符合玉樹本地民風特色之外,一種全新的旅游風貌總體特征也應當考慮在設計規劃中。
(4)建筑的發生和發展,應帶有傳承和發展的設計思路,具體說就是人居環境系統的重新建造。將玉樹本地自然地理條件,地質基礎,生態和環境的保護,社會文化基礎,人口數目和現有經濟發展狀況,從區域環境資源承受能力出發,進行整體科學的規劃布局,再回饋到具體的建筑設計中。是為建設玉樹進行建設,而不是為建筑進行建設。建筑的發生和發展都應該遵循這一軌跡。
6.總結――地域文化建筑在災后重建中的營造
通過對玉樹結古鎮的災后重建過程中,筆者總結了一些自己的設計心得:
從“建筑”到“建筑”
為什么是從“建筑”到“建筑”,兩個建筑中一個指本土建筑,一個指自己所設計的建筑,兩種之間應該打雙向的箭頭符號。
因為建筑學不只是基于建造建筑本身,首先應從建筑學的視角中心審視地域建筑中的特點和營造方法,再回歸到需要設計的建筑本身上,以挖掘本土建筑的特征風貌為目標,再在自己設計中加以表現和反饋,達到二者的互聯互通,以尋求二者之間之于本土現代建筑的平衡點為主要的設計目標。
從“文化”到“建筑”
“文化”二字扎根于當地的歷史和社會表現中,而建筑只是社會文化現有物中其中一個點。在建筑中常提到的地域性,代表的恰恰就是當地本土的文化在建筑上的體現。
建筑的外部特征和結構特點是可以從本土建筑中直接學習和應用的,但這只是所謂文脈中的表象。
更需要的是深層次地去了解植根于本土社會、文化、地理條件所形成的該地區建筑特征的緣由和規律。應從其他的角度和目光去思考和審視這一表現,將其融合為思想,再回歸到自己所設計的建筑以及理論中。
從“地域”到“營造方法”
從地域的特征性,再到建筑師的思想,手法和作品這一過程,有對本土地域文化的繼承,本土建筑風格的創新,或者對當地文脈的重塑。追根究底,是一種地域形式的營造方法,將本土的風格特征融入建筑師思想再通過建筑設計表達出來的一種手法。
應該對本土現有建筑的發展、來源,歷程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建立一種綜合的,整體的角度,去尋求一種植根于鄉土文化之中最本質的思想和手法的啟示。
在現代社會建筑技術和手段高速發展的今天,多樣性的建筑元素開始慢慢的趨同和融合,地域自然環境對建筑本身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地域特色在現代化的設計手法中慢慢喪失其地位,文化凝聚力和影響力也隨之下降。
而文化是人類發展的根本,加強本土地域建筑、文化和現代建筑的聯系為當務之急,對不同類型的建筑進行保護,傳承,這些都是用建筑的手法對當地地域特色的延續和發揚,也是對人類文化和歷史的保護。
將現代技術創造建筑的手段屏蔽掉,去重新整理度量地域建筑的本質屬性,回歸地域建筑本身,弘揚其特性,在設計中摸索其規律是我們當務之急。
7.結論
在玉樹結古鎮扎南西杭商組團建筑設計過程中采用的是一種從地域性去探索當地建筑文化思想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作者希望通過這種方法探索到一種即延續本土文化的特征又和現代建筑設計接軌的一種建筑營造方法。
災后重建的歷程中,重點不是簡單對建筑進行構筑,應該采用“以人為本”的思想,創造和復興的本土地域文化讓喚起當地民眾回歸感和認同感,建設美好的家園。
參考文獻
[1] 王育林.地域性建筑,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2]李紹明.汶川大地震后羌區文化重建問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9)
[3]李樺 宋兵 張文麗 曲瀟然.藏式民居災后重建設計研究――以青海省玉樹州結古鎮新寨村實施方案為例[J]. 建筑學報,2011.(4)
篇10
關鍵詞:無障礙設計;弱勢群體;人性化
1 綜述
1.1 研究的源起
無障礙設計的概念始于1974年,是聯合國提出的設計新主張。無障礙設計強調的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代社會,一切有關人類生存的公共環境空間以及各類建筑設施、設備的規劃設計,都必須充分考慮具有不同程度生理傷殘陷者和正?;顒幽芰λネ苏呷罕姷氖褂眯枨螅鋫淠軌驖M足這些需求的服務功能和裝置,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切實保障人們安全、穩定、方便、舒適的生存環境。
1.2 研究背景
“尊重老年人、重視老年人、關愛老年人”的呼聲此消彼長;殘疾人在今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中,慢慢被人們所遺忘。筆者有意在此呼吁:關愛弱勢群體。
1.3 研究的意義和方法
通過解讀園林景觀無障礙設計,分析園林中無障礙設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明確在園林景觀中無障礙設計應注意的方向,并強調無障礙設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園林中無障礙設計應該是全方面、全立體的設計,是社會環境建設“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的具體體現及社會進步的標志。
2 無障礙景觀設計的必要性
2.1 無障礙景觀設計的定義
園林景觀無障礙設計,在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的基礎上,為社會特殊人群安全游覽園林景觀而進行的一種設計活動。而其中所指的障礙,指的是影響社會特殊群體通行或觀賞的部分。
2.2 景觀無障礙設計現狀
2.2.1 無障礙環境建設在園林中存在的弊端。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無障礙設計,并取得較好的成績。多數城市的干道、廣場、商業街、小區、公園等,不同程度地建起了無障礙設施。這是比較成功的案例。但是,國內還有很多設施建設不夠完善,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2.2.2 無障礙思想意識的匱乏。過去所提起無障礙設計,人們就會聯想起盲文、盲道等是專為殘疾人設計的設施,而如今無障礙設計其實不單是為了這部分殘疾人而做,更多的是通過現代科學技術來改造環境,為廣大弱勢群體行動不便者提供方便、安全、平等的活動空間。
2.2.3 無障礙體系的不健全。我國從1985年提出無障礙設施建設,雖然取得了相應的發展,但是無障礙建設體系尚不夠完善。在審批、監督制度上未有效地建立起來,違反強制性標準的現象時有發生。在我國這種靠走關系的復雜社會背景下,對無障礙設計規劃的執行、監督不力,工程驗收把關不嚴,也是當前無障礙環境建設中遇到的凸顯問題。
3 無障礙景觀設計的原則
3.1 無障礙通行
是指園林景觀中的道路要做到無障礙物、無危險物。弱勢群體由于身心機能不健全或者衰退,很多時候無法快速敏捷地避開。特別是盲人和弱視者,他們大部分依靠聽覺和觸覺,反應速度比正常人緩慢。為此,在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垃圾如何處理,在道路上沒有易滑、不易移動的垃圾。
3.2 易識別原則
是指園林景觀中的標識和提示做到醒目、易懂。弱勢群體由于身心機能不健全或者衰退,或感知危險的能力比正常人差。有時即使感覺到了危險,也難以快速敏捷地避開。亦或因錯誤的判斷而產生危險。尤其那些盲人和弱視者,他們大部分依靠聽覺和觸覺。識別能力較弱,反應速度較慢。因此,缺乏空間識別性,往往會給他們帶來方位判斷的錯誤和預感危險上的困難。為此,在設計上要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等手段,盡量給予他們更多的提示和告知。
3.3 易達性原則
是指園林景觀中的道路設計,要離目的地最近。弱勢群體人由于身心機能不健全或者衰退。體力沒有普通人那么強壯。更重要的是在道路中間設計一些休息平臺,供老年人、殘疾人休息。禁止這些空間被另做它用,提高全民無障礙意識。
3.4 可交往性原則
是指園林景觀中應重視交往空間的營造及配套設施的設置。弱勢群體之所以愿意接近自然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有一些孤獨感和抑郁感。因此在具體的規劃設計上,應更多創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圍臺空間、座憩空間等,以便相聚、聊天、娛樂和健身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