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護理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09-22 17:5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基礎護理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nursing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Wang Lingjian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Yunnan Gejiu 661000 China
[Abstract]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established a bedside nurses working system, everyone involved in the canal bed, nursing records transferred to the ward bed.Increase of patients and families for medic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understanding and sympathy, reduce nurse-patient disputes.Treatment plan according to patient needs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timely care given to patients with human help.Improve 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he treatm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 Quality nursing care;Basic nursing;Nursing Care
1 臨床資料
我科在開展優質護理活動過程中,自2012年9月1日至11月30日共收治住院患者321例,留觀靜脈輸液患者613例。年齡從出生6天的嬰兒到93歲的老人均有。我科室共有病床52張,護士人數12人。針對“優質護理服務”模式的要求,將床位劃分為4個責任區,為A、B兩個責任組,一個夜班小組,兩個小組由三名護士組成,每個護士根據年資分管4~8名患者不等,對分管的病人從入院到出院,保持持續性護理。
2 護理措施
2.1 入院時優質護理
2.1.1 主動熱情做好入院宣傳。介紹病區環境,并讓患者知曉責任護士是誰,并協助患者熟悉周邊環境。
2.1.2 做好護理評估,對患者的性別、年齡、心理素質、家庭經濟狀況較熟悉和了解。巡視病房,主動關心患者,消除患者對周圍環境的陌生感,對疾病的防治有初步的治療護理措施。
2.1.3 掌握患者治療的進度狀況,責任護士做到對每一位分管的病人治療及康復治療的程序熟悉和掌握。
2.1.4 熟悉患者的用藥方案,對患者治療的藥物劑量、藥物的副作用、有可能出現的癥狀提前進行干預,做好相應的治療護理工作。
2.1.5 飲食護理,根據患者疾病的不同,給予飲食治療的相應指導。
2.1.6 輸液治療前應進行靜脈評估,根據患者年齡及每天需要靜脈滴注的次數對靜脈穿刺作出預案,選擇留置套管針或者是普通靜脈輸液針。
2.1.7 根據患者和患兒的實際情況酌情選擇穿刺方式,即是頭皮靜脈穿刺或者是上、下肢靜脈穿刺。
3 治療期間的優質護理
3.1 保持病室的整潔,做好晨間的基礎護理工作,并在操作過程中,給家長和家屬作適時的健康宣傳。
3.2 掌握藥物的治療作用與不良副作用,嚴格控制輸液滴速,如鹽酸多巴胺,立其丁在治療小兒疾病中的運用,應嚴格保持在每分鐘滴速不超過20滴。過快可使患兒嘔吐,腹瀉,鼻塞癥狀出現。左氧氟沙星在留觀病人的輸液過程中,應告知患者會有強烈的胃腸道反應的可能,并做好即時的觀察。阿奇霉素會有腹疼及胃腸道反應癥狀。讓患者認識到自行調節輸液速度會造成對機體的傷害,積極配合促進疾病早日康復。
4 住院期間的優質護理
提高臨床護理質量,是減少和防止護理差錯事故,防范護患糾紛的根本保證。
4.1 每個住院患者不分老幼,都讓其在手腕上佩戴身份鑒別標識,標識所包含內容有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血型、疾病診斷、藥物過敏狀況。根據腕帶的粉藍和粉紅兩種顏色,區分性別,進行相對應的操作。
4.2 護理操作中,嚴格執行“三查八對,一注意”。鼓勵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配合護士進行醫療安全事故的防范,護患可在一問一答中完成再次的核對,以保證其醫療安全,這些都增強了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度。
4.3 輸液治療過程中增強巡視,勤觀察。為患者提供全程的優質整體護理服務。
4.4 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患者,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及防護措施,有藍色的隔離標識,降低傳染源,爭取每一位住院或留觀患者能夠早日康復和預期出院。
4.5 尊重患者隱私,在日常生活中,給患者提供住院區域周邊食宿的信息。提醒患者注意保管財物,防盜竊,以減少不必要的財物損失。對患者提出的一切要求。在工作職責允許的范圍內,給予援助。
5 護理效果評估
實施責任制護理模式,工作中出現護理誤解時,及時對患者家屬進行答疑,患者對就醫的滿意度明顯提高,患者和家屬普遍對責任護士給予好評。通過改進工作模式,改善服務品質,提高了護士的責任心與求知欲。
6 討論
優質護理有效促進了責任護士對所負責的患者提供連續全過程的護理服務,增強了護士對護理工作的責任感,建立了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內涵。
對確保患者安全,體現護士技術價值起到了積極作用。流動護士工作站的前移、治療、基礎護理、記錄都在病房的床旁完成。真實客觀地反映了護士對病情觀察的客觀資料及采取護理治療措施的過程[ 1 ]。促進了“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的主題,為夯實基礎護理,提高滿意服務奠定了基礎[2]。優質護理的深入開展對加強基礎護理、改善護理服務、促進患者身心早日康復和重返家庭和社會,都有著積極的意義。鼓勵患者參與醫療安全的管理,對患者治療中的安全保障有著積極的意義。避免了護患之間產生芥蒂,增強了護士的主動服務意識,能提高護理質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復,促進了優質服務“病人和家屬滿意,醫生和護士滿意,社會和政府滿意”目標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2
高職醫專教育的發展必須要以教學為重點,而教學的重點又要以實踐教學為重點。《基礎護理學》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是要重新審視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傳統意義上,我們習慣認為實踐是理論的延伸和應用,雖然突出了實踐的重要性,但從實踐和理論的關系來看,還是把實踐放在從屬的地位。教學改革要顛覆這一觀念,提升實踐的主導地位,變理論為服務于實踐的從屬地位。教學做一體化就是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師生共同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在模擬病房或在示范教室中進行項目化的教學。教師將教學內容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項目(工作任務),學生分組承擔某一個項目,通過自己動手,邊做、邊學,遇到問題時同學之間共同探討,老師在必要時給予專業指導或點撥,理論指導完全融入到項目驅動教學實踐之中,淡化了理論授課與實訓的界限,根據《基礎護理學》課程的特點,將課程內容科學性、藝術性整合,使教師的講授、學生的動腦及動手融為一體。
2實施
2.1優化教學環境,實施一體化教學
教學做一體化強調了做的地位,做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和紐帶,教師的理論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都是通過實踐實訓這一平臺來實現。因此,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對教學場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理論教學教室無法滿足實訓實踐的需要,而傳統的實驗實訓室又無法滿足理論教學的需要,所以我們要對實驗實訓室進行改造,使理論教學教室與實驗實訓室融為一體,按照現代醫院病室,以1:1比例建成仿真式的實訓大教室或基地,實現實際護理工作崗位的職業情景,保證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另外配備優質的足夠的、先進的教學設備是教學做一體化的必備條件。
2.2強化教學團隊,加強師資建設,實現教師一體化
實施教學做一體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有書本理論而沒有實際職業操作技能的老師或者只有操作技能卻理論知識欠缺的老師,顯然是無法滿足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的。簡單說,教師必須是名副其實的雙師,既為能系統講授理論知識的講師,又是能規范指導學生實訓操作的護師。在國外護理課的教師全部都是碩士以上的學位,擔當護理教育者、研究者、社會職業工作者等多種角色。而我校教師除少數護理專業畢業的教師外,大多畢業于醫療專業,缺乏對護理專業系統理論知識及業務水平。我國護理師資隊伍的現狀,很難適應培養21世紀高素質護理人才的需要,因此,加強基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和整體業務素質,已是當務之急!開展進修與培訓,分期分批選送青年教師到省、市“三甲”醫院進修學習臨床護理新知識、新技術;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定期派教師到實習醫院臨床實踐上班;另外,外聘省級醫院護理專家、教授擔任部分《基礎護理學》課程,以老帶新、以傳幫帶方式、以拜師學藝的形式帶領年輕教師實施一體化教學。落實帶教措施,定期檢查帶教結果。建設一支既能勝任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實訓操作的“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也在于有一支技能一等,藝高一籌的基護課專業教師團隊。
2.3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學
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學,將理論融入到實踐教學中,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這一教學模式順應了衛生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基礎護理專業教師必須是雙師型能手,既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又掌握過硬的職業操作技能。實訓室里不僅有必備的專業實訓設備,還配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在一體化教室完成教學的各個環節,如理論教學,實驗實訓,臨床見習與實習等。在一體化教室里,師生關系發生了改變,學生為主體的地位充分凸顯出來,教師是教學的設計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師生圍繞一個個具體的教學任務或者項目共同探討,互相交流摸索,以技能訓練與提高為教學目標,提高護理生的理論水平與專業技能,增強實際工作崗位增強了適應能力。
2.4增加了實踐考核成績的比例
要突出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培養技能型高素質的護理人才,以滿足醫院護理崗位群,又要滿足社區護理崗位群的需求,必須修改《基礎護理》教學大綱及教學計劃,將實踐考核的比例由原來的30%增加到50%,對學生的主動學習起到了積極的督促作用,明顯調動了學生動手的積極性;明顯加大實驗課成績考核的比例,有利于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
2.5操作項目的綜合測評
傳統的基礎護理課實訓操作考核僅根據操作步驟設立評分標準,教師依此判定考核分數。這種考核方法只重視學生的操作技能,忽略了學生整體素質及溝通技巧,不利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及評判思維能力的發展。改革單一考核變為綜合測評,重點在于考核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效果及意義
第一,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也增加了趣味性,增強了學生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拓寬了學生的就業面。第二,從目前學生的素質狀態,適合一體化教學來提升高職醫專院校的教學質量。第三,理實一體化的教學,實現了“教學做”三合一的教育理念。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過“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學”教學做合一。第四,促進了教學模式的改革和發展。第五,實踐教學方式的創新,增加了學生動手練習的機會。例如各種注射法的學習。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真人亦教,二人一組,一對一的“真人真做”,交換操作。由二位學生分別扮演病人及護士的角色,“病人”角色者親身感受了注射前的緊張害怕和注射時的疼痛;在扮演“護士”角色
篇3
關鍵詞:護理帶教;問題為基礎;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005-01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教學方法也在不斷創新和改變中,隨著我國臨床醫學的發展,臨床實踐對醫護人員來說非常重要,因此在護理帶教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能力和性格不相同,教學結果也不相同,因此在臨床護理帶教中,有很多種帶教方法。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是一種新型的臨床護理教學方法,主要是圍繞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本文選取2014~2015年護理實習學生60例進行研究分析,探討臨床護理帶教中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的應用價值。
一、資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選取2014~2015年在我校在校的60例護理學生,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30例,對照組30例。實驗組學生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臨床代交方法。實驗組學生的年齡在17~2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9.5±1.4)歲。對照組學生年齡在17~2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0±1.7)歲。兩組學生在年齡、學歷和成績方面無差異,P〉0.05表示統計學無意義,具有可比性。
2、方法。(1)實驗組帶教。為實驗組學生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老師先備課,將課程中的病例設計成不同的問題,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然后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討論,老師起到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找到答案,得出結論的小組可以向老師進行匯報,最后老師進行解答和歸納總結。例如腦卒患者,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腦卒的概念,發病率、致殘率,發病因素等問題[1]。老師才引導學生查找資料,最后得出最終的答案。老師將不同小組的知識進行匯總后,給予學生鼓勵,鼓勵學生勇敢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問題,老師進行指導和補充以及糾正。(2)對照組帶教。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以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為主,學生在課上聽講,例如老師講解一個疾病的發生、發展、預防、護理等等,護理病歷的書寫,講解其具體格式,如何提出護理問題,找到依據,制定計劃等。
3、評價標準[2]。實習最后一周,對學生進行護理知識和護理病歷書寫的考試,向實驗組學生發放教學的調查問卷。
4、統計學標準。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用X2進行檢驗。
二、結果
1、兩組學生成績比較。實習最后一周,對學生進行護理知識和護理病歷書寫的考試實驗組學生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見表1。
2、實驗組學生對教學的評價。向實驗組學生發放教學的調查問卷,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滿意27例,滿意率90%,是否主張推廣教學為24例,占80% 。
三、討論
老師將課程中的病例設計成不同的問題,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然后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討論,老師起到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找到答案,得出結論的小組可以向老師進行匯報,最后老師進行解答和歸納總結。例如腦卒患者,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腦卒的概念,發病率、致殘率,發病因素等問題。老師才引導學生查找資料,最后得出最終的答案。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比起傳統的教學模式具有極大優勢,值得在臨床護理帶教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個體化護理;整體護理;胃癌化療;心理狀況;治療依從性
胃癌在我國各種臨床醫學中的惡性腫瘤中高居首位,而隨著內鏡技術的逐漸進步,在胃癌早期就將其診斷出來的幾率也不斷提高,極大增加了患者獲得治療的時間。在臨床醫學中對胃癌進行治療通常采用的是化療的方式,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化學藥物阻止腫瘤細胞的增長,從而達到減少腫瘤細胞、緩解患者病情的目的,這樣不僅可以為一些身體不支持做手術的患者提供做手術的機會,而且還能夠對做了手術的胃癌患者的療效進行一定程度的鞏固[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經過病理學和影像學協同檢查后,確定沒有其它嚴重的系統疾病,也不含化療禁忌癥。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38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在42~71歲,平均(60.72±6.96)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2.42±1.29)年;其中腺癌患者30例,鱗狀細胞癌患者5例,未分化癌患者2例,其它1例;臨床分期Ⅰ期8例,Ⅱ期24例,Ⅲ期6例;在使用胃癌治愈性切除術后鞏固治療患者14例,晚期胃癌患者24例。觀察組42例,男性患者18例,女24例;年齡43~75歲,平均(61.56±7.68)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2.56±1.32)年;其中腺癌患者32例,鱗狀細胞癌患者6例,未分化癌患者3例,其他患者1例;臨床分期Ⅰ期10例,Ⅱ期26例,Ⅲ期6例;在使用胃癌治愈性切除術后鞏固治療者14例,晚期胃癌18例;根據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可以看出,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組間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于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整體護理方法。而對于研究組患者則在整體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其個體化護理:從患者入院開始,盡可能使患者在短時間內熟悉醫院環境,降低患者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根據病情特征與疾病特點向患者及家屬傳授自我護理知識,并及時解決患者提出的疑慮。并主動關系和關注患者的焦慮、恐懼情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組織患者進行共同交流并分享經驗,給患者治療的信心。鼓勵患者日常多喝水,盡量吃清淡的、易消化且營養比較豐富的食物,其中對于一些食欲較弱的患者可以適當從靜脈補充患者營養。
同時可以有針對性地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性格,家庭條件等因素作為護理參考外部指標,通常情況下,由于年齡因素的不同,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表現出明顯的差距,如年齡較大的患者,由于社會閱歷較多,對于胃癌化療的認識也會更深,甚至一些患者已經接受過多次化療,在情緒等方面表現相對穩定,能夠配合醫生的治療行為;另一方面,部分年輕患者在得知自己所患疾病為胃癌的情況下,大多出現抑郁、焦慮甚至輕生等思想,這就需要醫護人員與這類情緒較為激動的患者多溝通,特別是無明顯情緒波動,但也不配合治療的患者,屬于抑郁癥高發性人群。在對患者采用護理指導與健康培訓的同時,也要注意患者的知識構成與家庭經濟因素等,盡量選擇患者經濟水平能夠接受的范圍進行護理,避免給患者的家屬在未來的生活中造成過大的經濟負擔;同時,對患者以及家屬的健康教育,根據患者自身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把控,如患者文化水平不高的情況下,盡量通過口頭傳授或觀看視頻等方式進行。
1.3觀察指標 分別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方面進行多元化的需求護理,利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SAS(焦慮自評量表)與SDS(抑郁自評量表)、LES(生活事件量表)和SSRS(社會支持評定量表)進行評分,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以及治療依從性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和比較[2]。
2結果
2.1護理前后的SAS和SDS比較 在整體護理基礎上加上個體化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焦慮程度和抑郁程度明顯減弱,并且減弱程度大大小于對照組,P
2.2對出院前SCL-90比較,在整體護理基礎上加上個體化護理后,研究組患者SCL-90中軀體化(1.28±0.39)、強迫(1.59±0.51)、人際關系(1.59±0.64)、抑郁(1.60±0.48)等因子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軀體(2.86±0.69)、強迫(3.16±0.61)、人際關系(3.01±0.52)、抑郁(3.72±0.58)等因子,P
2.3護理滿意度和治療依從性比較在整體護理基礎上加上個體化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明顯要高于對照組的滿意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也顯著高于對照組,P
3討論
由于癌癥化療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心理與情緒變化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效果,尤其是對于初次化療的患者來說,會增加其莫名的恐懼感,以此護理人員應當通過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向患者和患者家屬介紹疾病和治療的相關知識,并通過以其他化療成功患者為例盡量消除患者的顧慮,讓患者放松心情接受化療[2-4]。癌癥化療過程中,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性格,家庭條件等因素等作為實施護理細節的觀察指標,在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對患者的情緒、心理承受能力等進行排查,同時,根據患者家屬配合提供的患者資料,要對患者的文化程度、經濟水平等進行科學衡量,制定符合患者經濟接受情況與文化接收能力的化療護理方案,為患者排除憂慮,同時也減少患者家屬的經濟負擔。
研究發現,研究組患者在經過護理干預之后,其焦慮情緒和抑郁情緒的減弱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SCL-90中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等因子評分則明顯小于對照組,而對護理的滿意率明顯要高于對照組的滿意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也顯著高于對照組。由此可以看出,再對胃癌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個體化護理,不僅有助于患者的心理狀況得到改善,還有利于患者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曹芳.整體護理對胃癌患者化療心理及依從性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32):4219-4220.
[2]李小云,何新,黃玉,等.整體護理在胃癌患者化療中的應用研究[J].重慶醫學,2012,41(7):724-725.
篇5
關鍵詞:基礎醫院;護理層級管理;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R197.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3-0-02
由于我國多數人口分布在農村,基礎醫院[1]擔負的責任就意義非凡。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基礎醫院的管理方面存在著問題,護理又是患者治療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保障患者的健康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引入層級管理,有利于基礎醫院進一步將臨床護理進行完善。層級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的臨床護理管理模式,其基本框架結構為:護士長――護理組長――責任護士――輔助護士,成層級結構由上到下。通過實行層級管理,可以更好地合理分配和利用醫院的資源,在明確本職工作的基礎上,能夠有明確的目標將分內工作進一步做好。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基礎醫院實施護理層級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發展前景,現將體會報告如下。
1 基礎醫院實施護理層級管理的必要性
1.1 基礎醫院存在的問題[2]
基礎醫院的機構設置較為臃腫,盲目向大醫院看齊;人員超編,有許多的鄉村醫院常常處于休假狀態,醫院對其本身的服務群體的定位不到位,導致嚴重浪費了資源。除外,基礎醫院的崗位混亂,分支機構有時只有一人或者兩個人,但是他們要負責各項事務,涉及的職能過多,影響了醫院效益。
1.2 醫護者的責任心不強,執行規章制度不嚴
護士是臨床護理的直接執行者,也體現著護理水平和護理質量,護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和護士自身的素質,保證了醫護人員可以為患者提供優質而全面的服務。相反,如果護士缺乏責任心,不能嚴格地執行規章制度,就會導致責任風險。比如危重病人床頭交接班比較倉促,“三查七對”沒有做到仔細,醫囑查對時不夠認真;一級護理沒有按規定進行巡視;晚上值班時沒有戴口罩就進行無菌操作等,上述情況都是造成差錯類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3]。護士習慣于按醫囑被動工作,被動應急傳呼,將重點大多放在有形的操作性工作中,卻將病情觀察等無形工作忽視了,對病情變化缺乏預見性,也成為造成意外事件發生的原因。
1.3 醫護工作者的綜合素質不足
臨床護理質量難以得到根本提升的一個關鍵是醫護工作者綜合素質較低。我國大多數醫院為了達到獲得更大效益的目的,對護士實行了聘任制,導致很大一部分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專科生一畢業就走上了臨床護理的崗位,進而造成在護理的過程中不能夠滿足患者的健康和心理需求。在工作中,醫護人員護理記錄不及時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出現了護理記錄缺失的問題,在進行護理時,如果沒有及時記錄患者的情況會造成患者病情與搶救記錄出現缺失,從而為醫患糾紛埋下了隱患。
2 基礎醫院實施護理層級管理的可行性
2.1 醫院加強了對內部的管理
醫院自身已經認識到了自身存在的問題,逐漸加強了對醫院工作者的作風管理,對醫院人員的服務管理,對自身收費醫療等項目的管理。
2.2 基礎醫院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要求
目前基礎醫院招收的護理人員均是專科畢業或者本科畢業的人群,他們的技能比較高,知識豐富,服從度高。為進一步實施護理層級管理提供了人員保障[4]。
2.3 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
醫學技術不斷發展,國家三農政策的支持,醫改的實施,無疑為基礎醫院提供了資金、技術和法律上的支持,護理層級管理的實施更為方便。
3 實施護理層級管理的措施[5]
3.1 確定護士各層級的標準
第一級為專門負責患者的基本護理;第二級專門負責重癥患者的護理;第三級專門負責運營護理程序的開展工作、健康教育,重點在于培養其余護士的護理能力;第四級負責護理方面的科研工作。
3.2 確立各層級護士的職責
3.2.1 護士長:為第四級負責人,能夠做到發現問題并及時處理,直接參與護士的護理工作和重癥患者的搶救工作,每周日負責查房,每月開展護理的科研會議。每月填寫、上報護理質量統計表,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進行評估。
3.2.2 高級責任護士:為第三級及以上級負責人,專門負責重癥患者的護理,根據患者的病情需要合理分配合適的護士,并做好監督下級護士的護理工作。
3.2.3 初級護士:為第二級負責人,運用自己的理論知識為患者提供康復指導,幫助高級責任護士做好患者的病情監測工作,并將不良情況告知上級護士。
3.2.4 助理護士:為第一級負責人,配合專業護士做好患者的基礎護理,針對個別的農村患者做好衛生方面的監督和指導工作。
4 實施護理層級管理的發展前景
關于基礎醫院實施護理層級管理的發展前景[6],國內不少專家對此都持有較為樂觀的態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學的進步和國家三農政策的實施,基礎醫院的專項款、醫療器械比以前更多,這就為基礎醫院實施護理層級管理提供資金保障和技術支持。但是也有不少專家表示了消極的看法,他們認為即使護理層級的管理的實施工作到位了,但是人們的素質有待改善。有的患者不能配合護理工作,認為醫院不會對他們全心全意的負責。還有患者對基礎醫院的設施有所擔憂,這就為護理層級管理的實施加大了難度,不能保證護理的有效性。但從整體來看,基礎醫院實施護理層級管理還是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的。
5 結語
層級管理的特點是管理層次得以簡化,領導的重心下移,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基礎醫院實施護理層級管理有助于管理從宏觀粗放向微觀細致轉換,可以保護患者得到一個比較好的護理,在維護醫院正常工作秩序方面起了較為重要的作用。除外,護理層級管理的實施可以滿足患者在治療期間的各項需求,有利于增加治療的成功率,護士的各項業務素質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對于基礎醫院來說,實施護理層級管理可以大力推進醫院文化建設,全面提升醫院的社會形象,勢必贏得良好的社會形象和社會效益。同時,在社會樹立起良好的職業形象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從而提高醫院的信譽度,提升醫院綜合競爭力。
綜上所述,基礎醫院實施護理層級管理可以為護士提供專業發展的平臺,不僅可以滿足經驗豐富的護士的成就感,而且為年輕護士工作者創造了更為安全、規范的工作環境。
參考文獻
[1] ,張德遼,劉成霞.開展護士人性化護理培訓干預的效果與研究[J].重慶醫學,2010,38(6):685―687.
[2] 李銳,董春苗,辛丹等.人性化護理干預在手術室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28):118-119.
[3] 亞潔,張立穎,李玉英等.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39(12):918-920.
[4] 陶新莉,陶立新,裴新平.手術室環境的噪聲污染與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9,34(4):230―231.
篇6
關鍵詞:建構主義理論;基礎護理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0-0061-02
《基礎護理學》是護理病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術,是專科護理的基礎,在護理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核心的地位。《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護理專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是一個技術性非常強的專業,不僅要求從業者具有豐富的知識,更要求其具備嫻熟的技能[1]。因此,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一直以來受到了國內外護理學者的普遍關注。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提倡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有助于培養其認識和分析問題能力、邏輯性思維能力、團隊合作等能力[2]。本文以“青霉素過敏試驗”為例,介紹我校中職護理專業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方法改革,并進行了反思。
一、教學內容分析
“青霉素過敏試驗”是一個集皮內注射和藥物過敏于一體的三基內容,在《基礎護理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臨床應用極為廣泛,涉及的基礎醫學知識復雜,信息量多,理解難度大,學生學習和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且充滿風險,操作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乃至生命安危。該部分內容在《基礎護理學》第七章,課題分兩個學時完成。根據以“技能”為中心的職教理念和教學大綱,確定本次課的重點是青霉素過敏試驗的評估、皮試方法、皮試結果的判斷,過敏反應的預防,過敏性休克的臨床表現和處理措施。難點是過敏反應的原因、過敏性休克的處理和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二、學生情況分析
授課對象是2012級中專護理1班的學生,這個學生群體的特點是:初中畢業,基礎薄弱,年齡小,活潑好動、自律性差,自主學習的意識不夠,但是動手的能力很強。學生已經學會了皮內注射的操作,完成了部分知識的儲備,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非常重視,對教學充滿期待。
三、教學目標
根據《基礎護理學》的課程目標,體現基本知識夠用,強調動手能力,重視素質培養,將教學目標確定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
1.知識目標:①熟悉青霉素過敏反應的原因;②掌握過敏反應的預防措施和臨床表現;③記住青霉素皮試的劑量和過敏性休克的搶救流程。
2.能力目標:①能夠準確地配制皮試液;②規范地進行皮試操作;③正確地判斷過敏試驗結果;④能熟練地搶救過敏性休克患者。
3.素質目標:①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②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一絲不茍的操作作風;③培養學生溝通交流、關心、體貼的人文情懷。
四、教法設計
在進行教法設計的時候,要始終貫穿目標引領、教做一體、動靜結合、重點鮮明,中心突出。基本知識采取講授法、角色扮演、游戲教學法來進行。技能操作則采取演示法、視頻觀摩、角色扮演來進行。對于重難點的突破,則采取精講、歸納、圖片展示、觀看錄像、教師示教、學生回示、回示后的評價等,全方位的刺激,以加深理解。
五、學法指導
在進行學法指導的時候,要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督促指導學生多觀察、善歸納、多模仿、勤動手。記不住的、理解不了的先做,在做中去領悟,在做中去體驗學習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六、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包括:網絡、多媒體設施、課件、理實一體化教室、基礎護理多功能操作系統、教材、教案、皮內注射的所有用物、攝像機、照相機。
七、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7分鐘)。①設置問題,提問學生,檢查自主學習的情況。置問題:青霉素有什么不良反應?在藥療原則中,對于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我們在使用之前要做什么?讓學生從已知的領域平穩地過渡到未知的領域,慢慢接近主題。③接下來播放一段駭人聽聞的青霉素過敏性休克的視頻,提問學生剛才視頻里發生了什么事情,為什么會發生?把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新內容的學習上來,從而拉開新課的序幕。④陳述學習目標,告知學生本次課的內容、重點和難點。
2.講授新課(27分鐘)。①用10分鐘時間講述青霉素過敏反應的機理和過敏反應的預防,配合形象的幻燈圖片和不斷地板書刺激。②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個護士的身份,按照臨床治療護士的工作過程,從評估、計劃到實施、評價的步驟,用20分鐘的時間邊講邊做青霉素過敏試驗的方法。對于皮試結果的判斷,除了清晰地講述、形象的圖片和板書刺激以外,為了加深印象,要求學生在自己前臂掌側下段畫直徑是1cm、1.5cm、大小的皮丘。讓學生把這些大小的皮丘牢牢記在腦子里,因為在臨床上觀察皮丘大小護士不是用量具而是用眼睛。③板書,進行課中小結,強化重點,突破難點。
3.第二節課(45分鐘)。①用案例教學法,給學生講述教師在臨床上親身經歷的一個典型的青霉素過敏性休克的案例,把學生的注意力再次吸引到課堂上來。通過這個案例用23分鐘精講青霉素過敏反應的臨床表現,發生過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并將過敏性休克的急救步驟板書在黑板上。然后以擊鼓傳花、盲人摸象、或者拋繡球等方式請學生按搶救的順序一一說出搶救的步驟,或者描述過敏性休克的臨床表現,說錯不扣分,說對獎勵一次平時成績,再次把課堂氣氛推向。②板書,再次進行小結,強化重點和難點。然后請學生提問,教師答疑。③對于基本技能的練習則采取課堂做一做(15分鐘):出示一個典型案例:患者:男,11歲,化膿性扁桃體炎。醫囑:pnc80萬,im,q12h。你作為一個治療護士怎樣用160萬u一支的青霉素配制一管皮試液?皮試前你怎么去完成評估?皮試后你怎么去和患兒溝通交流?設計三個臨床小情景,分別請4個同學通過角色扮演來完成,其余學生在下面關注或者做場外指導,然后師生共同點評。④對于基本知識的練習則采取課中練一練、考一考:做6道和資格考試有關的題,檢查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⑤布置作業,課后完成網上作業。思考一個問題:還有哪些藥物要做皮試?引出下次課題,布置預習內容。本次課到此結束。
八、教學反思
建構主義教學理念,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使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書面知識[3]。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們要遵循教師引領、學生自主的原則,摒棄單純灌輸、枯燥填鴨,采用靈活多樣、雙向互動的教學方法,把更多的時間和舞臺留給學生。從教學設計、備課到實施都盡可能地讓學生全程參與,課堂不再是教師的孤軍作戰,而是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分享,相得益彰。另外,我們還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和數字化資源來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利用多媒體、網絡、理實一體化的教室和數碼器材搭建課堂教學平臺,營造立體、豐滿、形象、直觀的教學氛圍,用強大的氣場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和沖擊力。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敢于大膽地整合教學內容,把基本知識的教學和技能操作的教學融會貫通。精心設計教學情景,在課堂設病床,在床邊學操作,做到教中做、做中學,也體現了“教學做”一體化的職教理念。
這兩節課由于教師和學生精心準備,積極投入,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的目標。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運用建構主義理論開展教學具有明顯的優勢,有助于護士生提高動手能力、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等多種非技術能力,對提高護士生的綜合能力及在今后工作中的競爭力大有幫助[4]。
當然,我們也應注意到教學模式的改革,對于教師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下有一些學生反應他們習慣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對新的教學方法不適應,認為搜集的信息量大、耗時多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負擔[5]。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從關注“教師教什么”轉變到“學生學什么”,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水平等因素的差異,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杭麗,夏秋蓉,邱萌.基于工作過程導向模式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效度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4):93-95.
[2]趙志清,陳先華,劉以娟,等.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教學對培養護生創新行為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2,26(3):752-753.
[3]饒艷.建構主義理論在護理管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雜志,2012,29(3B):1-4.
[4]曾冬陽,袁愛華,李丹.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情境教學模式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21):46-47.
篇7
[關鍵詞] 舒適護理;急診消化道出血;舒適度;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3.5[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4(b)-0158-02
消化道出血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復雜、變化快、涉及系統器官多等特點,給患者帶來生理、心理上的不適與痛苦,若不及時治療可危及患者的生命。高質量的護理有利于促進疾病好轉、延長出血周期、減少出血次數[1]。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8月對50例急診消化道出血患者實施舒適護理,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10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出血的判定均以嘔血或胃內抽出咖啡樣胃液,柏油樣黑便,潛血試驗強陽性為依據。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齡51~78歲,平均(62.5±5.2)歲;均為急性起病,出血原因:消化性潰瘍47例,肝硬化門脈高壓26例,急性胃黏膜病變12例,胃癌10例,不明原因5例;文化程度:本科28例,高中46例,初中19例,小學及文盲7例。將該組患者按照數字雙盲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兩組在年齡、性別、臨床表現、出血原因、家族遺傳史及病情嚴重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舒適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 環境的舒適護理溫馨、舒適的環境是體現人性的關懷的反應,患者的病房需安靜、舒適、整潔,病房內的室溫控制在22~25℃,相對濕度為50%~60%,定時通風換氣。可采用淡藍色、蘋果綠色等輕松的顏色作為主色調,消除不良聲音、光線刺激,避免環境的不適引起患者煩躁和焦慮。護士在出入病房時,做到走路輕、說話輕、操作輕。為患者設置專門的活動空間,可為患者提供報刊等讀物。
1.2.2 心理舒適護理不良的情緒可加重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護理人員要注重自己的儀容儀表,以淡定從容的態度和熟練的技術操作使整個醫療環境充滿安全感和信任感。加強護患溝通,詳細說明各項檢查的目的、注意事項。向患者宣講上消化道出血的相關疾病知識,指導患者找出病因,放松情緒,盡量滿足患者的需要。運用交談、觸摸、微笑、聆聽等多種溝通方式,收集愉快語言因子的主題刺激患者[2],激發正性情緒,支持適當的親人陪護和探視,以消除患者的孤獨感。指導采用放松技術如深呼吸、音樂、全身肌肉放松療法緩解情緒。
1.2.3 生理舒適護理嘔血期間要嚴格臥床休息,嘔血時頭偏向一側,下肢略抬高以防止血液進入呼吸道導致窒息。嘔血后進行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消除異味,必要時給予他們霧化吸入,改善鼻咽部異物感,滿足患者的生理舒適需求。每次排便后及時用溫水清洗肛周,涂擦無菌凡士林油,可增加患者舒適感。指導患者變換保持床鋪整潔無渣屑,調整床位角度,使患者臥位舒適,經常更換,預防壓瘡的發生。
1.3 觀察指標
1.3.1 舒適度采用KolcabaL研制的簡化舒適狀況量表評價,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和環境4個維度,共25個條目,每個條目按舒適度分為5個等級。
1.3.2 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護理質量滿意度調查表,包括服務態度、技術水平、健康教育、關愛患者及心理支持方面5個方面,總分為100分,≥90分為滿意,60~89分為基本滿意, 得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舒適度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在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和環境方面的舒適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但護理后觀察組在4個維度方面的改善顯著優于對照組(P < 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止血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的止血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 < 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在服務態度、技術水平、健康宣教、關愛患者、心理支持五個方面的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05)。見表3。
3 討論
舒適是沒有疼痛,沒有焦慮,身心健康,輕松自在感覺,是個體在其環境中保持一種平靜、安寧的精神狀態,滿足患者舒適需求是護理人員的責任。舒適護理(comfort care) 理論在1995年由Kolcaba[3]提出,其將舒適護理與整體護理相聯系,以滿足患者的基本需求和舒適度為前提,以降低不愉快的程度,注重創造性、個性化及整體的護理為依據,使患者社會、生理、心理、心靈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進而提高臨床護理的效果[4]。上消化道出血是以交感神經為主的神經內分泌反應,患者的情緒變化更容易加重病情。
本研究將舒適護理融入急診消化道出血的日常護理中,有針對性地做好日常護理工作,利用知識和技巧對患者實施專業的護理措施,使患者獲得關心、體貼、理解、安慰和支持等情感,緩解患者的焦慮、緊張的情緒,把醫療服務做深、做實、做細。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舒適護理的觀察組舒適度及滿意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 < 0.05)。這提示舒適護理體現人文關懷的理念,在治療過程中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減少和避免誘發因素、消除其不良心理狀態,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5-7]。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的止血時間、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 < 0.05)。這提示舒適護理的實施使患者對治療充滿信心,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進而提高了治療的配合度,縮短了治療時間。綜上所述,舒適護理有利于增加急診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舒適度和安全感,提高其滿意度。
[參考文獻]
[1]王玲,李瑤,劉愛芳.預見性護理對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評價[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7):60-61.
[2]陳珠,劉菁,楊少顏.舒適護理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1,51(8):9.
[3]Kolcaba YK. Comfort theory and practice:A vision or holistic health care and research [M]. 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2003:1-17.
[4]Aguilera IM,Pale D,Maeakin GH,et al. Perioperative anxiety and postoperative behaviours disturbaneeg or inhalation induction of anaesthesia [J]. PaediatrAnaseth,2003,13(6):501-507.
[5]吳時新,徐紅,李妹芳.舒適護理對老年腦卒中恢復期病人舒適度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0,24(33):3023-3024.
篇8
學者一致公認胎兒利益應受民法保護,但民法保護胎兒的依據是什么卻眾說紛紜。探討該問題對解決我國目前在胎兒保護問題上的立法空白將大有裨益:既能解開胎兒利益為何應受民法保護的困擾,又能合理確定我國未來民法典保護胎兒利益的立法模式,
一、民法學界的理論觀點
法學界關于胎兒保護的理論基礎中比較有影響力的學說有權利能力說、法益說和權利說。
(一)權利能力說
民事權利能力是大陸法系民法的基石,用以確定民事主體資格,有權利能力者有民事主體資格,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該說沿襲大陸法系民法傳統,認為決定胎兒利益能否得到民法保護的關鍵在于是否承認胎兒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及承認胎兒有多大范圍的權利能力:承認胎兒有完全權利能力,則胎兒能獲得全面的民法保護;承認胎兒有部分權利能力,則胎兒僅在特定情形下方能得到民法保護;否認胎兒有權利能力,則胎兒不能獲得民法保護。該學說在部分大陸法系國家民法典中得到印證,并因此形成三種關于胎兒利益保護的立法體例:
1.總括保護主義。認為只要胎兒活著出生,即具有和自然人一樣的民事權利能力。如《瑞士民法典》第31條:子女,只要其出生時尚生存,出生前即具有權利能力。
2.個別保護主義。即并不概括承認胎兒的權利能力,僅在特定情形下,如損害賠償、繼承等承認胎兒具有和已出生的自然人一樣的權利能力,便于胎兒行使權利。如《日本民法典》第721條:胎兒,就損害賠償請求權,視為已出生。《德國民法典》第1923條:在繼承開始時尚未出生但是已經受孕者,視為在繼承開始之前已出生。
3.絕對主義。即否認胎兒具有任何權利能力,堅持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的理論。如我國《民法通則》第9條: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二)法益說
有學者認為權利與其他法益有劃分之必要,權利僅限于名義上被稱作權利者,屬于廣義法益的核心部分,其余民事上的利益均稱其他法益。 究竟何謂法益,學者至今未能達成一致,但法益說卻在眾多理論中脫穎而出,受到諸多學者的追捧。
德國民法理論中將法益說稱之為生命法益保護說,并在司法實踐中用作保護胎兒利益的判決理由。如醫院輸血案 ,該案中,被告上訴稱本案不能適用《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第一款 的規定,因為不法侵害他人應以侵害前有一個未受侵害狀態的存在為前提,而本案侵權行為發生之時,原告尚未受胎或出生,并沒有一個得受侵害之未受損害狀態的存在。生命法益保護說則認為該規定中所稱的生命、身體、健康、自由屬于生命法益,與所有權或者其他權利不同,生命法益本身并非權利,對所有權等權利而言,法律設有明確的界限,對權利的損害須以權利在此之前已然存在為前提,而生命法益是先于法律而存在的,任何對人類自然成長的妨礙或剝奪,都構成對生命法益的侵害。 胎兒利益屬于生命法益,任何人對生命法益均享有不受任何妨害或阻礙的權利。
我國目前受學者歡迎的是以楊立新教授為主要代表提出的人身權延伸保護說,認為當民事主體享有民事權利能力時,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通過人身權而享有、維護、支配;當民事主體還未出生前以及消滅以后,作為權利主體是不存在的,但圍繞人身權而存在的先期人身利益和延續人身利益是客觀地存在于世的,這些法益與人身權利相互銜接,構成自然人完整的人身利益。立法者不承認其為權利,但承認其為合法利益,并予以法律保護,因而成為法律保護的客體。 其核心思想仍是法益說。
(三)權利說
該說從民法保護胎兒的目的出發,既然法律保護胎兒是為了保護未來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結合胎兒與自然人之間的關聯性,考慮到司法實踐中關于胎兒利益保護的案件多數是自然人就其胎兒期的損害提起的,因此,不規定胎兒的權利能力,法律可直接規定胎兒的民事權利,同樣可達異曲同工之效果。 前提是胎兒須在活著出生后方可行使其在胎兒期的權利。該學說在部分國家民法典中得到印證,如《德國民法典》第1條規定:人的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的完成。堅持人的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第884條卻規定:撫養人被殺時,其應受撫養之第三人,雖于其時尚為胎兒,對于加害人亦有賠償請求權。承認了胎兒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德國著名法學家Larenz認為:一個生物有機體于出生前所受之侵害,對此發展中生物體之形成及功能所生不利之影響,于其出生后,仍會繼續。于此情形實可認為一個人因受出生前不利影響之作用,致其健康遭受侵害。民法第一條僅規定,人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并未規定其作為生物體之存在,亦始于出生。關于此種對人之生命于出生前階段所為自然侵害而生之損害賠償請求權,須有一個因出生而取得權利能力、權利主體之存在,固不待言。 當侵權行為發生時,案件所涉及的問題不是胎兒所受損害的賠償,而是一個生而患有疾病、殘障的人所受損害的賠償。因此,法律可根據胎兒懷于母體期間所可能遭受損害之情形,確定胎兒相關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當胎兒活著出生后,即可以其名義就胎兒期所遭受的侵害請求損害賠償。
二、對民法學界學術觀點的評析
(一)權利能力說評析
以權利能力作為民法胎兒利益保護的理論基礎,符合大陸法系民法傳統,堅持了民事權利能力制度根基,有利于維持法律體系的完整,易于為大陸法系學者所接受,而且該說無需確定胎兒利益的具體范圍,解決問題方式相對簡單,能更為全面保護胎兒利益。因此該學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成為學界主流觀點,現在仍有較多學者贊成該學說。但胎兒畢竟是尚未出生的人,賦予胎兒權利能力,在現今權利能力制度下會產生許多問題:
1、我國《民法通則》第9條明確規定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以出生的法律事實作為自然人享有民事主體資格的條件,尚未出生的胎兒屬于母體的一部分,當然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若承認胎兒具有民事權利能力顯然與現行法律規定相矛盾;
2、民事權利能力又稱為民事權利義務能力,包括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義務能力,承認胎兒有民事權利能力,根據權利義務一致性原則,確定胎兒享有民事權利的同時,為胎兒設定義務成為可能,而使胎兒承擔法律義務與法律保護胎兒利益的初衷不符;
3、確認胎兒權利能力,全面保護胎兒利益可能動搖我國計劃生育國策:胎兒具有權利能力,其生命利益當然受法律保護,其結果將意味著胎兒中途夭折時(流產)會將引起侵害生命權(甚至殺人罪)的法律運用,這顯然與我國計劃生育國策和優生優育的政策導向不相容。
基于對胎兒權利能力引發的種種問題的擔憂,有學者反對將民法保護胎兒的基礎建立在權利能力之上,認為如果在胎兒利益的保護上仍固守權利能力制度,不僅難以周到地保護胎兒的利益,而且會因固守權利能力制度而限制法律的進步與發展。 有學者甚至因而對權利能力存在的合理性提出懷疑,如曾世雄先生認為,權利能力的設置并非為民法上不可或缺的制度。(二)法益說評析
法益說理論來自于司法實踐,具有實效性優勢,且該理論有較強的理性主義傾向,具有自然法的特點,適用范圍靈活,英美法系國家和部分大陸法系國家運用該理論在個案中成功解決了胎兒損害賠償問題,我國司法實踐中也曾以此為基礎,較為成功地解決了死者利益保護問題。但筆者以為,該學說也存在許多問題:
1.法益說理論過于抽象,與法律規范所要求的嚴謹性不符。學者目前在法益的界定及其與權益、權利、利益之間的關系上還存在很大分歧,尚未形成共識。法益一詞本身抽象性強,難以準確界定其適用范圍,將其作為法律術語用于保護胎兒利益,與法條本身的嚴謹性要求不符。
2.法益說可操作性差,給司法實踐帶來難題。該說來自于司法實踐,為解決現實問題而形成的理論,缺乏理論根基。其以胎兒為生物學上的生命及胎兒與人的關系作為論證基礎,過于理論化,與倫理道德的聯系過于緊密,難以在訴訟中得到正確運用。而且該說適用范圍的廣泛性使得法官自由裁量權缺乏有效規制,在我國目前法官專業素質普遍不高的情況下,很難在司法實踐中正確運用該理論解決實際問題。
3.法益說理論所解決的重點問題是法律為何要保護胎兒利益,強調因胎兒享有法定利益而當然受法律保護,而就如何保護問題卻始終未能明確說明。民法如何確認胎兒該項法益,胎兒該項法益存身何處,在大陸法系國家立法傳統下,法益說難以給出確定答案,其理論也難以融于大陸法系民法體系之中,使得其所謂胎兒法定利益師出無名。
(三)權利說評析
權利說得到部分學者贊同,也在部分國家的立法中得到肯定,原因在于此觀點繞開了權利能力制度因出生的限制在胎兒保護問題上所表現出的無能乏力的窘境,通過比較分析各國司法判例和實踐經驗,根據胎兒利益保護的實際需要,明確、具體地解決了胎兒哪些利益應受法律保護的問題,個案上彰顯了公平與正義的法律理念。但此觀點也并非無懈可擊:
1.權利說理論以英美法系國家判例法為基礎,有針對性地解決胎兒的權利范圍問題,對于以成文法為傳統,在人格、權利能力體系下構建人法制度的大陸法系國家而言,權利說并未從根本上說明胎兒何以能夠享有該權利,缺乏理論基礎,其是否能真正解決胎兒利益保護問題,在大陸法系國家充分發揮實際作用還值得懷疑。
2.權利說難以全面保護胎兒利益。該說大致確定了胎兒的權利范圍,在法律適用上簡單明了,但畢竟立法者受立法水平及社會發展狀況的限制,難以窮盡對胎兒權益的羅列。各國法律條文的多寡,內涵的大小體現出各國胎兒利益受保護的范圍的不同:《德國民法典》規定了2項(繼承權、損害賠償請求權)、《日本民法典》規定了3項(損害賠償請求權、繼承權、受遺贈權)。實踐中德、法等國家司法不斷突破原有法律規定的權利范圍,人們圍繞胎兒到底應該享有哪些權利而爭論不休,由此可見該說具有明顯的適用局限性。
3.權利說中提及的權利主要為請求權,如胎兒損害賠償請求權,是以侵權責任法為切入點,以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為標準來判斷是否構成對胎兒利益的侵害,胎兒是否具有權利能力問題似乎并不在討論范圍內,但實際上仍存在一個類似問題,即侵權責任的成立,是否以侵害行為發生時存在一個具有權利能力的被侵權人為要件。享有民事權利應以取得民事權利能力為前提,自然人何以享有胎兒期的民事權利是法律確認胎兒權利時必須明確的。
三、我國民法保護胎兒應采用的理論基礎
法益說和權利說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未能以法律主體為核心構建解決機制,與近現代民法所極力捍衛的主體人格獨立、權利本位的理念相悖。相比之下,筆者認為權利能力說更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國未來民法典可采權利能力說解決胎兒保護問題,但需就權利能力作技術處理,即堅持活著出生規則,胎兒只有在活著出生后,方可取得其在胎兒期間的權利能力。理由如下:
1.肯定胎兒的權利能力,確認其民事主體地位,是現代民法民事主體制度發展的必然趨勢。權利能力的演變過程就是人類解放的過程,即人從完全不具有權利能力(奴隸),到具有部分權利能力(半人),到具有完全權利能力(民法自然人)。 從民法確認民事主體的進程來看,民法并非自始就將現實世界的一切實體都確立為法律關系主體,都賦予其權利能力的,而是在立法政策的作用下,依其特殊認識選擇一定的實體。 民法確認胎兒的民事主體地位,是因為胎兒雖在母體之中,但他終究要脫離母體而獨立,成為民法上的獨立人,對胎兒利益予以保護實際上就是對法律人的保護。隨著現代人權理論的發展,部分國家或地區已經在立法上確立了胎兒的主體地位。
2.部分學者基于權利能力的束縛所主張的權利能力無用論,筆者不能茍同。權利能力概念始創于德國,是對古羅馬法中人格這一更偏重于哲學意味的概念的替代,任何人既有權要求別人尊重他的人格,也有義務尊重別人。 只是權利能力相對于人格而言,含有更多技術上的考慮,權利能力的本質內涵是體現法律對人性的尊重與肯定,而非簡單的哪些主體適用民法,哪些主體不適用民法的問題。胎兒盡管還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人,但從受孕時起,他就是一個獨立的,區別于母親的生物體,其與母親的相對獨立性決定了法律不能否認其具有部分人格,不能否認對其利益進行保護。
3.以活著出生規則限定胎兒的權利能力符合理論及實踐需要。探討胎兒的權利能力問題并非純粹為了保護胎兒,而是保護未來民事主體的民事權益。法律作為沖突的處理規則,若其不能有效地保護公認的需要保護的利益,就應質疑其設計的合理性,并予以完善。在胎兒利益保護問題上,我們無需狹隘地理解權利能力始于出生規則,也無需為保護胎兒而對權利能力制度肆意地摧毀,僅需在胎兒權利能力問題上附加活著出生規則即可使因賦予胎兒權利能力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引刃而解。
(1)有學者認為賦予胎兒民事權利能力有悖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的法律邏輯。事實上,在胎兒權利能力問題上,堅持活著出生規則,使其與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的傳統說法相吻合,既保護了胎兒利益,也維護了大陸法系民法概念的嚴謹性和民法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分析大陸法系國家民事立法就會發現,只要涉及胎兒利益保護,都無一例外地附加規定出生或非死產條件。
(2)有學者認為賦予胎兒權利能力,就有可能為胎兒設定義務,而胎兒承擔法律義務有違法律保護胎兒的初衷。筆者認為這種擔憂完全沒有必要:首先,迄今為止各國就胎兒問題的爭論僅限于對胎兒利益保護問題,立法、學說及司法實踐中從不討論胎兒的義務能力問題,即對胎兒利益的保護當然地排除義務的承擔。其次,在活著出生規則限定下,胎兒活著出生后,就其胎兒階段所獲得的權利能力,與自然人權利能力并無差異,既然剛出生的嬰兒(自然人)具有權利能力,可以承擔法律義務,那么已出生的自然人承擔其在胎兒階段所產生的法律義務當然無法律障礙了。最后,自然人在胎兒階段所能產生的法律義務都是法定義務而非約定義務,細數起來少之又少,若確實有失公正完全可以通過法律規定予以排除掉。
篇9
【關鍵詞】急診患者;搶救;觀察;護理質量;策略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296 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5-1297-02
急診患者是醫療護理工作的最前線,特點是急、危、重病人多,工作節奏快,病人及家屬急躁。如果護士在患者就診、搶救過程中處理不當,不僅使患者人身受到損害,醫務人員人身也會遇到風險。為了能使急診患者順利就診,保障其生命安全,避免發生醫療糾紛,保證護理安全,現總結多年來我們對急診患者的搶救和護理工作實踐,作出防范措施。
1.急診患者的搶救觀察
1.1 采集病史資料。根據患者的主述、護士觀察和護理查體來進行。觀察室設1~2名責任組長,當患者入住觀察后,負責接待病人并采集病史資料。在采集病史時一般遵循“一看、二問、三查體”的原則。一看就是仔細觀察病人,如面色、皮膚黏膜、意識瞳孔、精神狀態、面部表情等,從外表感知病人的經歷;二問就是詢問發病的經過、癥狀、體征等;三查體就是做一些常規的護理檢查和特殊檢查。在采集病史時要注意對不同疾病、不同心理狀態、不同文化層次的患者及家屬采取相應的交流技巧進行交談詢問,使患者盡可能的將病情的經過、感覺、感受和壓力說出來。在聆聽病人的主述時,要集中注意力,耐心細致地聽完病人的陳述,并適當給以反饋。對不清楚的地方可采用復述、意譯、澄清等方式,但要避免誘導,影響資料的真實性,盡可能地采集到一份詳細準確的臨床資料。病情較重者應盡量縮短詢問的時間,應在保證患者得到及時救治的同時進行病史資料的采集,以免延誤救治。
1.2 診斷。根據采集到的病史資料、護理查體和必要的輔助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判斷,找出患者急需解決的健康問題,病情輕重及所屬專科,給予準確及時的治療和護理。一般按病情的輕重分為四級:A級:病情危急必須立即施行緊急救治,否則會有生命危險的患者,如心跳呼吸驟停、嚴重的心律失常、急性中毒等;B級:有潛在性危及生命的可能,如腦血管意外、嚴重骨折、兒童高熱驚厥等;C級:急性癥狀持續不緩解的患者,如高熱、寒戰等;D級:慢性疾病急性發作的患者,如慢支急性發作。根據分級按A-B-C-D順序評估患者急需解決的護理問題,做出正確的護理診斷。
1.3 計劃實施。做好詳細的記錄,仔細填寫護理記錄單和護理計劃表,并付諸實施。需要搶救的患者送入搶救室或EICU(急診監護室),懷疑有傳染性的病人要做好相應的隔離和防護措施,一般的觀察病人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同時積極做好健康宣教。需要馬上解決的護理問題和心理問題應該在急診室及時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要做好記錄,在轉送至住院部時對病房護士交代清楚。對入院、檢查、手術的患者,護士要帶齊各種護理記錄單及相關的醫療文件陪同前往,并做好交接工作,讓患者及家屬感到每-環節都得到了重視和周到的護理。
1.4 效果評價。急診患者的病種多樣,發病急、發展快、病情復雜,初步的護理計劃不一定都很正確。這就需要我們護理人員在治療護理的同時要認真負責、耐心細致地觀察病情,處處以患者為中心,以患者健康需要為重,隨時聽取患者意見,發現不恰當的護理計劃要及時進行修正,使之具有科學性、嚴密性,同時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有專科情況的,要及時通知專科醫師進行會診,對已確診的患者應專人護送至住院部,并與病區護士做好患者病情、治療用藥、心理問題等的交接,使患者從入院到出院這一過程中都得到完善、高質量、高效率的有效服務,盡可能讓患者及家屬滿意。
2.急診護理人員的護理對策
2.1 護理人員要做到反應敏捷,隨機應變。護士在搶救病人時觀察要敏銳、鎮靜、機智、果斷,操作要做到穩、準、快,要做到急而不亂,盡量為搶救成功爭取時間。急診患者工作不僅沒有規律,而且會面臨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護理人員首先要做到忙而不亂,隨機應變,根據具體情況做出相應的處理。如洶酒、服毒自殺等有法律糾紛的急救工作,這就要求護士及時、準確的觀察、記錄病情,服毒患者的嘔吐物或洗出胃內容物保存送檢等。在嚴格操作規程的情況下,要求急診護士向患者以及家屬做出解釋,說明操作的必要性和危險性,爭取他們的理解,并簽名支持。這樣既為搶救患者解除顧慮,同時也保護了自己。
篇10
[關鍵詞]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醫結合;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0-128-02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來源于屈氏韌帶以上的食管、胃及十二指腸的出血,屬祖國醫學“血證”范疇,其發病突然,發展迅速,是內科最常見的急、重癥之一。迅速有效的止血是搶救成功的關鍵,而護理人員除積極主動配合醫生治療外,密切的觀察,精心的護理更是患者預后的保障。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措施對3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進行干預,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7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并均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各36例。觀察組36例中,男26例,女10例;年齡20~65歲,平均(41.23±5.43)歲;其中胃底靜脈曲張患者13例,胃潰瘍8例,十二指腸潰瘍7例,應激性胃黏膜損傷6例,其他2例。對照組36例中,男24例,女12例;年齡21~64歲,平均(40.75±5.80)歲;其中胃底靜脈曲張患者14例,胃潰瘍8例,十二指腸潰瘍6例,應激性胃黏膜損傷6例,其他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類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立即給予開放靜脈通路,止血、輸血、輸液、糾正電解質等支持對癥治療。根據患者病情給予內鏡治療及手術治療。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的西醫臨床護理方法。絕對臥床,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保暖、禁食。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觀察患者精神、意識變化及生命體征情況,記錄24 h出入量,迅速的建立靜脈通路,至少2條。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醫護理。
1.2.2.1 情志護理 中醫認為血不循經而外溢于胃及腸腔,是因為氣不攝血。胃熱及陰虛火旺而致。而心理應激是導致胃黏膜應激性損傷和導致出血增加的重要因素。因此,護理過程中,應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了解患者的應急原因,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并通過按摩、穴位按壓等中醫護理中常用手段給予心理疏導治療,保持患者情緒穩定。
1.2.2.2 辨證施護 胃中積熱型:脘腹脹痛,吐血鮮紅或紫暗,口臭、口干渴、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施護原則為清胃瀉火,化瘀止血[1]。肝火犯胃型:吐血鮮紅或帶紫,或便血如柏油,口苦肋痛,心煩易怒、舌質紅絳、脈弦數。施護原則為瀉肝清胃、涼血、止血[2]。脾胃虛寒型:便血或吐血紫暗,脘腹隱痛,喜暖、喜按,面色蒼白,舌質淡、脈細無力。施護原則為健脾益氣,攝血止血[1]。
1.2.2.3 中藥止血 黨參15 g,黃芪30 g,白術15 g,生地10 g,仙鶴草20 g,白及20 g,三七粉(沖服)4 g,烏賊骨15 g,黃芩10 g,生草5 g。對于急性出血期,加用黃連10 g,地榆炭30 g,丹皮10 g,煎水分次冷服,每天1劑,服3~5劑[3]。
1.2.2.4 出院指導 出血停止后,患者由于失血,真元大傷,氣血未復,余邪未消,若調護不當可導致出血復發。囑患者出院后勞逸相宜,起居有規律,保持良好的衛生保健習慣,飲食有節,忌生冷、辛辣食物;戒煙戒酒,適當的進行體育鍛煉。
1.3 觀察指標
參照文獻[4],評價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護理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及患者對護理的滿意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均治愈出院,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內科最為常見的危重疾病,大量出血是指失血量超過循環血量的20%或失血量達1000 mL以上。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和診斷水平的提高,基本上能夠做到止血與預防再出血的目的,然而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一直難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其主要原因在于發病迅速,因此有效地治療與積極科學的護理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及積極有效的整體化護理措施,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提高最終治療效果,總結護理經驗如下。
重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心理護理:該類患者常容易產生緊張、恐懼的情緒而加重出血,醫護人員首先要鎮靜,安慰患者及家屬,指導患者緩慢深呼吸以放松,加強患者的溝通,消除患者緊張的情緒[5-6]。向患者及家屬簡要說明治療措施及目的,提高治療依從性。認真做好基礎護理:保持病房安靜,并注意保暖,準備急救物品,患者絕對臥床,減少翻動,輕者家屬可陪伴患者在室內做適當活動。做好患者口腔、尿道口和會護理,防止感染[7]。出血期間禁飲食,出血停止后,按序給予流食一半,易消化飲食,要少量多餐,以軟食為主,避免進食過硬、過熱等刺激性食物。
健康指導:而中醫護理強調“三分治,七分養”,堅持“防重于冶”的原則,幫助患者及家屬掌握有關病證的病因、預防、治療知識以減少再度出血的危險;鼓勵其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樂觀精神,正確對待疾病,合理安排生活,增強體質;戒煙戒酒。本研究通過對觀察組36例患者的中西醫結合護理,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護理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上消化道的出血起病急,病情危重,護理人員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豐富的臨床經驗、熟練的護理技能、密切配合醫生,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止血治療及認真細致的護理,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的治愈率,降低并發癥及死亡率,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郁穎.個體化護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10):1726.
[2] 楊光,徐淼,邵海燕.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6例急救與護理[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8):139-140.
[3] 郭得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觀察與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3):371-372.
[4] 馮婕.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護理程序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2):315-316.
[5] 葛俏潔,楊丹東.中醫護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5):859-860.
[6] 甘會,韋延會.上消化道出血內科護理探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1):137.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礎工程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