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規劃設計案例范文

時間:2023-09-25 18:15: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規劃設計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鄉村規劃設計案例

篇1

本教學研究項目是通過搭建B/S結構模型平臺,在研究如何經濟、高效地制作三維村鎮模型的方法與步驟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浙江省村鎮規劃信息化水平。

1.1本教學研究項目依托浙江省典型村鎮三維仿真規劃信息化平臺模型,實現美麗鄉村仿真場景漫游及規劃信息化管理。著重研究在教學研究項目過程中采用的各種紋理建模方面的優化方案,包括紋理建模過程和烘焙過程的優化,以及開發軟件平臺自身提供的一些優化方案和優化技術。

1.2教學研究項目通過本地或者遠程管理界面,對三維村鎮規劃

信息化平臺場景中的個體信息進行交互,做到規劃信息數據實時更新。

2.教學研究項目平臺的開發流程

2.1三維場景模型的構建

浙江省美麗鄉村三維虛擬現實教學研究項目組織與實施及開發流程的研究。教學研究項目首先是對單個美麗鄉村模型場景的創建,通過B/S瀏覽方式進行整合。(1)教學研究項目的需求分析及相關數據收集與整理。通過課程組成員調查走訪,合作單位直接提供等方式獲取一手資料,再結合衛星地圖,綜合創建地形地貌。大量的建設貼圖通過單反相機進行實地拍攝。(2)CAD總平面圖的處理。通過測繪部門或者鄉村相關職能部門獲取的鄉村CAD總圖信息量大,對模型創建來說需要精簡,然后導入3dsMAX軟件進行場景模型的創建。(3)優化創建的模型,通過多種技術手段,精簡三維模型面數等信息,確保在平臺運行時的流暢。(4)村鎮場景模型的烘焙。在目前虛擬現實場景中,通常都是由建筑模型在貼圖、燈光等一系列步驟后進行烘焙(在Unity最新的5.0系統中,可實現實時光影,不一定需要烘焙步驟)輸出到相關平臺,這樣能獲得的視覺效果更佳。(5)在3DSMAX環境中直接導出并合并場景至相關虛擬仿真平臺,可分為兩種方式進行,部分靜態模型的導出與全部靜態模型導出,根據不同需求選擇進行。

2.2系統功能的實現

系統功能的設計,包括虛擬現實引擎和相關技術的選擇以及在應用中如何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的研究。(1)創建相機及相機動畫,在無人交互操作的時候,可以通過動態相機對美麗鄉村進行飛行鳥瞰等預設。(2)虛擬現實場景碰撞屬性的設置,默認可以直接把場景中的所有物體設置為碰撞體,減少工作量,但在實踐中發現,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系統運算量大,執行效率較低,影響最終的運行速度。所以一般都是人為設置一個較簡單的物體,設置碰撞后,進行隱藏操作。(3)創建特效與周圍環境。教學研究項目可根據需求,設置不同季節及不同氣候條件下的模擬環境,對表現水景效果、蝴蝶飛舞等特效的制作,動態效果通過3dsMAX進行動作設定,導入到虛擬現實引擎進行后期處理。(4)村鎮地圖的導航制作。導航圖的制作關鍵是要在3dsMAX平臺中進行坐標的定位,確定坐標參數后,在虛擬現實平臺中進行相關的參數設定。(5)美麗鄉村數據庫的創建。平臺可以支持的數據庫豐富,包括ACCESS、Oracle、SQLServer、MySQL等,虛擬對象與數據庫的關聯操作和數據庫查詢功能的實現是平臺實現交互的堅實基礎。(6)交互功能的實現。平臺支持的交互功能眾多,可能鼠標事件、距離、鍵盤等觸發調用相應的響應事件,大量的交互功能還涉及到數據庫的數據讀寫,這在本教學研究項目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7)教學研究項目。教學研究項目平臺支持生成EXE可執行文件脫離平臺環境單獨運行,也可以到互聯網絡中進行網頁瀏覽交互,本教學研究項目最終是通過生成單個的網絡版本,通過WEB樹形目錄,把浙江省的各個村鎮的三維虛擬仿真系統合成到大平臺中。今后的研究中考慮使用跨平臺支持效果更好的Uni-ty3D引擎。

2.3平臺特點與特色

本平臺采用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圖形圖像軟件結合虛擬現實平成,腳本引擎功能強大,壓縮率高,真實感強,沉浸感好,可嵌入音頻、flash、視頻、圖片、網頁。(1)平臺仿真度高,區別于能流暢實現村鎮的三維漫游功能,部分村鎮信息查詢等功能,滿足決策者對美麗鄉村規劃功能的要求。(2)可以實時把畫面用“虛擬相機”進行拍攝出圖,能直觀、精確、更大范圍地展現規劃設計方案,有效地提高規劃審批決策科學性。(3)該系統作為公共服務平臺,可通過二次開發,開放接口,擴展到經濟、衛生、交通、應急、消防等領域。

3.教學研究項目平臺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浙江省村鎮共有1500多個,教學研究項目建成后,為浙江省美麗鄉村規劃信息化水平提升做出明顯成效,也為浙江省鄉村建筑數字化程度的提升做出重大貢獻。研究成果專注于虛擬現實與三維可視化技術在浙江省美麗鄉村規劃領域中研發和推廣,目標是國內領先的村鎮虛擬現實技術解決方案。教學研究項目能滿足不同數字規劃管理領域,不同層次決策者對數字仿真的需求。

4.平臺的保障力量

4.1人員保障

教學研究項目分別由高校、企業與政府職能機構等三部分技術力量組成:教學研究項目主持單位高職院校在教學研究項目實施過程中,采集村鎮基礎數據,利用研究小組學生在暑期社會實踐中調查數據、采集可視化資料及到鄉村管理部門查詢資料,也為教學研究項目的完成打下堅實基礎。本科院校為本教學研究項目提供理論支撐,在校的虛擬現實方面的碩士研究生,也參與到教學研究項目中,為教學研究項目提供了技術保障。

4.2資料保障

規劃設計院作為合作企業單位,負責提供浙江省典型美麗鄉村規劃圖紙。企業內部有較多的規劃專家,可以對教學研究項目進行深度研究。提供一手資料,研究中的浙江省溪口美麗鄉村規劃方案就由他們提供,為該教學研究項目的順利進行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4.3政策保障

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科技委村鎮建設專業委員會,對教學研究項目的推廣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所在的村鎮建設專業委員會在教學研究項目研究中還負責對村鎮管理者規劃信息化方面進行指導。每年都會對浙江省村鎮優秀規劃方案進行匯編、獲獎教學研究項目的收集整理,具有非常豐富的參考資源,對建設系統相關職能部門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便于教學研究項目具體實施過路中的運行與推廣。

5.結束語

篇2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村旅游也慢慢發展成為比較主流的旅游形式,為避免鄉村旅游陷入困境,在進行策劃時應該運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理論。針對安丘整體特色不足,經濟發展存在同質化競爭的特點,本文從區域的視角,概念設計的層面來對規劃區內3個村莊進行了定位。重點打造村莊的旅游產業,將濕地旅游與都市農業相結合,以期通過這次規劃將安丘建設成一個水城一體、產城一體、社會和諧的現代化城市,將青龍湖片區打造成安丘的城市名片和窗口。

【關鍵詞】鄉村旅游村莊規劃都市產業

中圖分類號:U13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基于城鄉一體化建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鄉村旅游正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進行。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不但有利于發揮鄉村地區的優勢,而且還可以解決城市化過程中被征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出路問題。

隨著“藍黃”國家戰略的實施,安丘的發展已經邁向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如果安丘能在城市建設、產業升級、生態旅游等方面抓住機遇,尋找突破,那么安丘必將可以借機成為大發展的熱土。

2 項目背景

2.1區域位置

安丘市位于山東半島中部,濰坊市中部,山東半島城市群腹地,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市之一。東距青島110公里,西距濟南200公里,北距濰坊2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2.2整體概況

2.2.1經濟發展滯后,農業優勢明顯。

建國六十余年,安丘大多以農業大市的形象示人,有農業部命名的“中國蜜桃之鄉”、“中國姜蒜之鄉”、“中國草莓之鄉”、“中國櫻桃之鄉”等多個特產之鄉,是全國、全省重要的蔬菜出口基地。2011年安丘市生產總值位列濰坊各縣市區、市屬開發區第7位,為197.1億元。2010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05年的25.1:45.2:29.7調整至20:48.5:31.5。

2.2.2城市化率低,外來人口少。

安丘的工業化進程相對緩慢,城市化的水平也長期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線。2011年安丘市現有人口95.0萬,外來流動人口1.9萬人。安丘市區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低,市區人口變化多通過行政區劃的調整來實現假性城市化。

2.2.3旅游資源豐富,人氣活力不足。

安丘境內歷史文化遺產和山水生態資源眾多,旅游資源豐富。已建成2處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3處3A級旅游景區,國家城市濕地公園1處。在安丘的旅游推介與包裝上,主推“逍遙山水游,樂山樂水樂逍遙”,但相應的山水景色在山東存在同質性,因此對游客沒有足夠大的吸引力,造成人氣不足的現狀。

3 研究范圍

項目位于安丘市區東北,距離市政府2千米,距離安丘老城區約8千米。北臨規劃中的城市北環路,西靠新安北路,南接青龍湖東路和蓮花山東路,用地基本呈“L”形,規劃用地面積約為1085公頃。

規劃范圍內包含8個村莊,本文重點研究西石馬墳莊、東石馬墳莊、趙家墳莊這3個村莊。

4 現狀概況

現狀農村住宅集中成片均勻分布,以1層或者2層磚砌建筑為主,以院落組織功能;經濟活動以農業生產為主,缺乏強有力的經濟社會增長點。西石馬墳莊村南有一座古代碑樓——古代軍事家、五代名將、后梁檢校太保、同平章事、詔贈中書令劉鄩的墓碑,目前其保護工作已經上升到加快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另外,基地靠近被列為首批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大汶河濕地和安丘重要的休閑旅游度假勝地青龍湖水系。

5定位研究

通過對基地現狀的了解以及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濰坊市總體規劃》等上位規劃的研究,項目最終給出了旅游發展的合理定位,尤其是《濰坊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將農業、休閑、旅游、度假等作為安丘的關鍵詞。

5.1整體路線定位

以青龍湖水系北側道路為主要旅游綠道,從東南側大汶河濕地開始至東北側齊魯酒地結束,將游客的“吃、住、行、游、購、娛”這幾種行為似“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樣串聯在這一條生態的慢性系統上,不但交通流線順暢,而且形成了一條有機的旅游產業鏈。

為了提高青龍湖地區農家樂旅游的活力,借鑒1979年日本平松守彥正提出的“一村一品”運動的經驗,挖掘、發揮和靈活運用這三個村子各自的潛在資源和潛在能力,將農產品以及民俗文化等內容納入到村莊功能當中,打造創意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因此,規劃將三個村莊分別賦予不同的功能:民俗旅游——餐飲娛樂——住宿體驗,根據不同村莊的特點進行特色品牌的打造。

5.2旅游定位——綠色休閑

處于城市中生活的人們,尋求“閑暇”“休閑”的傾向和健康、環境的意識日益增強,因此他們非常希望能在空閑時間去造訪或者回到農村居住、定居,實現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綠色休閑。所謂“綠色休閑”是最初在歐洲盛行的一種度假方式,即都市居民到農村去度假,享受自然、文化、人際交流的樂趣。

借鑒東莞的“綠色世界”和楊凌農科城的成功案例,結合西石馬墳莊的劉鄩墓以及青龍湖水系所形成的“Y”字形地塊,在東石馬墳莊的南部規劃設計一片大地景觀區,設計百果園、綠色長廊等景點,為城市過來的人們提供一個巨大的天然氧吧。在這里可以根據居民的需要舉行大量知識性、技術性、文化性的活動,使得居民的度假形式不僅限于吃農家飯,而是真正給忙碌的人們提供一個徹底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綠色環境,這樣也有利于城鄉之間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另外,通過一定的宣傳方式,可以在此舉辦一年一度的藝術節、音樂會等大型活動,不但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而且也改變了鄉村風貌、提高了知名度、加強了城鄉交流。

5.3產業定位——都市農業

旅游業的發展最終是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的,如何能夠提高當地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才是最根本的問題。在西石馬墳莊的西側、趙家墳莊的西側和北側將現有農田規劃成為農業觀光體驗區,發展都市農業。這一方面可以給生活在“水泥森林、柏油沙漠”的城市人提供一個呈現出藍天、碧野、青山、綠水、恬靜,自然與田園交融的和諧、優美、宜人風光和放松身心的休閑度假空間,另一方面也是人們進行室外活動的健身場地。

與傳統的觀光農業不同,本次村莊旅游規劃力在提高旅游的可參與性,更多的是體驗式農業,在觀光、購物、品嘗等經營形式的基礎上,發展采摘、租賃、參加農業活動等新的經營形式。農戶可將農田劃分成不同大小的地塊,包租給城市里的人,平時由農戶種植,周末游客就可以來體驗田園風光,利用農戶給配備的傳統農具身體力行,從中體驗農業生產的樂趣……

為了提高農業的附加值,應對農產品的產業鏈進行延長。通過村民創意將都市農業的農產品進行再加工,轉化為商品,并再進一步通過品牌塑造、媒體大勢宣傳等方式做成全國知名的品牌商品,其價值和效益將得到大大提升。目的就是為了吸引慕名而來的旅游者前來當地旅游觀光,這樣不僅可以增加村民收入,同時也可以增加就業崗位。

【結語】

規劃應避免“圖上畫畫,墻上掛掛”的局面,真正做到有效的落實。該項目于2012年8月底結束,2013年2月初相關市政配套設施也已經設計完畢,再去現場視察時,規劃已經進入實施階段,真正為“悠游濕地、自在安丘”的發展起到了比較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麗云,許勇鐵.城鄉統籌下的新農村建設規劃的探索——以廈門市三個試點村為例[J].廈門理工學院學報, 2009,17(2).

[2] 果雅靜,吳華杰,馬鈴,張軍連,吳文良. 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研究 [J].產業觀察:131~135.

[3] 潘宜,程望杰. 基于鄉村旅游發展的村莊有機更新規劃——以武漢市劉家山村村莊規劃為例 [J].鄉村規劃, 2007,26:253~256.

[4] 簡·雅各布斯 著 金衡山 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譯林出版社.2006.

[5]包雅妮,王先杰.北京都市型觀光農業發展趨勢與基本對策[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9(1):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