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體系化設計范文
時間:2023-09-27 16:48: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程思政體系化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物流管理專業;新文科;航空院校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設宣言》正式,標志著新文科建設進入了快車道。2021年7月30日,在第二十屆全國高校物流專業建設研討會上,《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專業新文科建設行動綱領》(以下簡稱:行動綱領)正式。《行動綱領》從人才新標準、人才培養新模式、專業新布局、課程新體系、思政課程新要求、教學新范式和質量建設新文化等七個方面繪制了物流新文科建設的“行動圖譜”,明確了物流新文科建設的行動目標、行動原則和行動要點。新文科建設的本質在于立德樹人[1],新文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2],要從新模式、新范式、新標準、新方法探索建設路徑[3]。新文科建設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專業建設。要從需求導向、目標導向、特色導向出發,探索文科類專業的融合發展與持續優化[4]。在《新文科建設宣言》和《行動綱領》指導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如何通過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專業競爭力,滿足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堅守并砥礪“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成為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
1高校物流管理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當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已經成為我國12種緊缺人才之一。從物流管理與工程類所包含的四個專業來看,物流管理專業布點數最多、在校生規模最大(見表1)。截止2021年,全國物流管理專業可招生專業點共計525個,遠高于物流工程的141個,采購管理的7個和供應鏈管理的39個。各高校物流管理專業的開設,為物流產業發展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但在新時期,特別是新技術應用、新業態涌現、新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文科建設與發展的新要求。存在的突出問題包括:(1)專業思政建設不系統。專業思政就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政教育貫穿到專業建設各要素全過程。從物流管理專業思政建設情況來看,存在著抓一點、不抓全面,抓規劃、不抓落實等問題。即便是同類專業普遍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但仍未能通過專業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規范等體系化思政建設,將思政教育融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同時,個別專業存在著思政建設沒有抓手、思政建設過于空泛等問題。(2)專業同質化現象嚴重。從近兩年物流管理專業點的新批和撤銷來看,基本保持平衡。但這也反應出來部分高校在物流管理專業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由于專業競爭力弱等問題,處于留與不留的兩難境地。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高校的物流管理專業同質化現象嚴重,專業特色不明顯[5],同類專業之間差別不大,專業不能與學校所屬行業、所屬區域經濟發展趨勢等有效融合,從而出現“千校一面”的現象。(3)專業邊界過于明顯。從學科屬性來看,物流管理專業歸屬于管理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或工商管理一級學科)。在傳統理念下,各專業往往獨立發展、邊界明顯,物流管理專業與同一學科內部的其它專業(如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營銷等)能夠有一些交叉,然而跨學科專業之間(如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的交叉往往很少,這導致專業培養方案設計中平臺類課程過少,而專業課過細、過多,達不到資源共享、人才共育的目標。同時,管理學科與工科、理科等學科的交叉融合難度更大。由此,如何打破專業邊界,實現“管工融合”的跨學科的物流管理專業融合發展,成為一個難點問題。(4)新興技術融入不足。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ABCD)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經濟社會領域的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智慧物流、供應鏈金融等新興崗位需求難以在原有的物流管理專業培養體系中得以滿足,傳統專業面臨著如何與新興技術的融合問題。同時,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影響,經濟發展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成為新的發展需要,而物流管理專業傳統的課程體系設置,也無法滿足新形勢下的需要。(5)校企協同深度不夠。盡管經濟社會發展對物流人才需求發生了變化,但物流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上仍存在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現象,未能有效實現OBE理念下的按需培養,產教融合僅停留在企業認知實習和一兩周的專業實習,沒有能夠有效深入企業生產經營的關鍵環節。校企協同缺乏有效的機制構建行業企業與專業信息共享和互通的橋梁,遠不能實現校企聯合的訂單式、定制式人才培養。
2新文科背景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發展模式
(1)以航空精神引領立德樹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養,立德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物流管理專業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新文科對立德樹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將課程思政與新文科專業建設有機結合,同時避免空泛的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關鍵問題。對于航空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而言,德性教育與課程思政建設,要緊密結合我國航空工業發展歷史,充分挖掘“航空報國”精神下的思政元素,并與專業培養方案、課程建設、教學方法、實踐教學體系等有效融合,讓課程思政落到實處,用航空精神引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如圖1所示)。首先,基于OBE理念優化培養方案,將航空元素貫穿物流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和課程體系全過程;其次,注重航空特色課程建設,開發航空物流類系列教材;再次,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特別是開發航空企業教學案例,講好中國情景下的好故事;最后,優化實踐教學體系,特別是拓展典型航空企業校外實習基地,在實踐中進一步豐富航空精神的內涵。(2)以“管工”融合打破專業邊界。新文科建設的基本抓手之一,是協同育人,要構建跨專業、跨學科的協同育人機制,打破專業邊界,實現資源融合共享。首先,要打破學科與專業存在的二元發展問題,實現學科與專業的互相支撐、互相促進。對于物流管理而言,既可以歸屬于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也可以歸屬于工商管理一級學科。無論如何歸屬,學科的建設重點與專業的發展都要互相結合。具體來講,對于航空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而言,首先供應鏈與運營管理是一級學科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此方向下可重點建設航空運營與優化學科團隊,通過學科團隊建設支撐學科特色發展。與此同時,航空運營與優化團隊,又對應物流管理專業,從而將學科對航空物流領域前沿知識的研究與本科人才培養有機融合在一起,真正體現學科與專業的互相促進。其次,要充分結合航空院校工科特色與優勢,著力實現“管工”融合。具體而言,充分利用機械學科、航空宇航學科的優勢資源,在物流管理專業開設“工程+”系列課程和“航空+”系列課程,將航空背景下的管理與工程相結合,并設置工程訓練實踐環節。同時,利用理科的師資優勢,開設經濟數學、智能算法等課程,并在學科方面聯合開展物流優化研究。(3)以航空物流塑造專業特色。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要結合所在區域、所屬行業的特點,著力打造專業特色,避免日趨嚴重的同質化問題,尋求差異化發展。對于航空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而言,應緊密依托航空院校的行業背景優勢,探索航空物流特色凝練,形成相較于同類專業的錯位優勢(如圖2所示)。具體來說,一方面,聚焦航空貨運物流,開設“航空物流導論、航空貨運管理、機場運營管理、航空運輸規劃、民航配載”等特色課程,并與機場、航空公司等建立穩固的特色實習基地,從理論教學和實習實踐兩個方面將航空貨運的知識體系固化下來。另一方面,面向航空制造企業物流,在開設采購管理、倉儲管理、供應鏈管理、生產運作管理等專業核心課程基礎上,將航空制造企業的物流活動作為各類專業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并從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角度,引導學生關注航空工業供應鏈全流程;同時,深化與知名航空企業(如飛機、發動機)的校企協同,聯合開展物流專業人才培養.(4)以新興技術提升專業能級。新文科建設中提出要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原有專業深入融合。充分考慮物流管理專業情況,將物流領域作為大數據的應用場景,將大數據分析作為專業的基本技能,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特色課程,重點發展智慧物流方向,從而實現面向應用場景的專業能級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專業的融合,具體體現在專業培養方案的設計上,考慮到物流管理專業的場景應用性,應重點圍繞大數據獲取、商務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等開設系列應用、實戰類課程。具體思路如圖3所示。(5)以產教融合促進專業轉型發展。新文科專業建設的重要原則之一,是以新的功能為目標進行專業建設,那就是必須把社會需求作為專業建設的重要準則和導向[4],而貫徹這一準則的重要手段就是深化產教融合。立足產教融合,以物流管理專業的應用型轉型為目標,構建行業企業與專業資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橋梁,建立與社會用人單位聯合培養機制,解決目前行業企業需求與專業人才培養不匹配的問題。一方面,依托物流管理專業現有的優質實踐基地,建立院企會商機制,定期召開學院與實習單位的對接會,邀請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緊密跟蹤企業對人才、崗位需求的新變化,優化校外實踐任務分配。另一方面,優化設計產教融合實踐教學體系,打通從認識實習到頂崗實習的路徑,聘請企業人員承擔部分理論教學與實踐指導任務,引領學生了解行業發展動態,提升學生對未來職業的準備度。
3結語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建設面臨著新的使命。作為典型的“管工”融合專業[6],航空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要堅持“融合、協同”發展的模式,通過塑造航空物流特色提升專業比較優勢,通過融入航空元素構建專業思政體系。同時,要主動打破專業邊界,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拓展智慧物流培養方向;通過跨學科融合,實現跨界發展。最后,要強化校企協同人才培養,通過訂單式/定制式培養模式創新,不斷推動專業的應用型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凡,何俊.新文科:本質、內涵和建設思路[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7-11.
[2]龔旗煌.新文科建設的四個“新”維度[J].中國高等教育,2021(1):15-17.
[3]黃啟兵,田曉明.“新文科”的來源、特性及建設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75-83.
[4]劉利.新文科專業建設的思考與實踐:以北京語言大學為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2(2):143-148.
[5]黎其健,唐臣.職業本科背景下新工科新文科與物流學科發展建設研究[J].物流科技,2021(7):174-176,179.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課程資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