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范文
時間:2023-09-28 17:36: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彰武縣地處遼寧省西北部,是全省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地區,全縣總面積為3 640 km2,水土流失面積為1 047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28.8%。地形地貌為東低山、西丘陵、北沙荒、中南平洼,其中丘陵占30%、沙荒占3%、平洼占40%。全縣水土流失類型為水蝕和風蝕,水蝕分布在東、西部低山丘陵地區,風蝕分布在北部風沙區和柳河流域,水土流失直接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成為彰武縣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之一。
1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措施
根據彰武縣水土保持部門多年治理經驗和地形地貌特點,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可以從2方面進行:一是東、西部低山丘陵區,可安排經濟林為主的治理項目,結合坡耕地治理,通過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達到生態綜合治理的目的;二是北部風沙區,可安排生態林為主的沙漠化治理項目[1]。自2008年以來,彰武縣把農業綜合開發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相結合,以項目整合、資金整合的形式進行小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彌補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資金不足,突出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取得了明顯成效。
1.1低山丘陵區生態綜合治理
1.1.1區域概況。該區域包括彰武東部的大四家子鄉、后新秋鎮、葦子溝鄉、東六鎮和二道河子鄉,及彰武西部的平安鄉、哈爾套鎮、滿堂紅鄉和四堡子鄉。區域總面積為1 342.21 km2,水土流失面積361.4 km2,水土流失類型以水蝕為主,兼有風蝕,主要分布在坡耕地、侵蝕溝及荒坡上。
1.1.2治理措施及規模。根據區域地形特點,治理措施以發展經濟林為主,經濟林應選適合當地的大扁杏。其次對坡耕地進行治理,措施為梯田。對坡度>15°、<25°,且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坡耕地進行坡改梯。在植被覆蓋較低的坡荒上,首先進行截水溝整地,之后栽植大扁杏。除了栽植大扁杏外,還可以做一些輔助措施,如打井、谷坊、作業路等。具體為:梯田2 153.3 hm2,截水溝整地3 166.7 hm2,栽植大扁杏3 166.7 hm2,其他輔助措施根據實際投資情況定。
1.1.3治理效益。丘陵區生態綜合治理以發展經濟林為主,措施實施后會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栽植3 166.7 hm2的大扁杏,3年后達到盛果期,年增加經濟效益3 206萬元。對2 153.3 hm2的坡耕地進行梯田改造,年增加糧食產量5 814 t,增加經濟效益697.68萬元。在生態效益方面,增加3 166.7 hm2的林地面積,林地覆蓋率提高2.4個百分點,年涵養水源380.68萬m3,保土11.17萬t。
1.2北部風沙區生態綜合治理
1.2.1區域概況。北部風沙區包括四合城鄉、馮家鎮、章古臺鎮、阿爾鄉鎮、大冷鄉、大德鄉6個鄉鎮,區域總面積為1 115.55 km2,水土流失面積為390.4 km2,水土流失類型為風蝕。從2005年全省土壤侵蝕遙感普查結果可以看出,該區域是全省最嚴重的風蝕沙化地區,生態環境惡劣,需集中連續治理。
1.2.2治理措施及規模。風蝕沙化地區生態綜合治理,應以植物措施為主,植物措施對防沙治沙有較好效果,是生態恢復的有效途徑,因此綜合治理應以生態林為主,輔以發展適量適合沙地生長的經濟作物,以提高防沙治沙的經濟效益。根據彰武縣長期以來的防沙治沙經驗,生態林栽植形式為喬灌混交,喬木選楊樹、樟子松,灌木選檸條、紫穗槐,沙棘等。具體為:營造7 200 hm2生態林,其中喬木6 500 hm2,灌木700 hm2,發展林間隙地經濟作物3 333.3 hm2。對植被覆蓋率的疏林地、殘次林實行生態修復,規劃面積為2.82萬hm2,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復能力,恢復植被,進而改善生態環境[2-3]。
1.2.3治理效益。風蝕沙化區發展生態林,以生態效益為主,營造7 200 hm2生態林和實施生態修復2.82萬hm2,植被覆蓋率可提高6.5%,減少土壤風蝕量22.7萬t,蓄水96.52萬m3。營造生態林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生態效益顯著,其經濟效益表現為活立木效益,即樹木材積量的增加和林間隙地種植的經濟作物[4]。據測算,發展生態林7 200 hm2,年平均增加木材蓄積量1.944萬m3,增加經濟效益1 166.4萬元,林間隙地種植經濟作物3 333.3 hm2。以菊芋為例,年效益為22 500元/hm2,種植3 333.3 hm2菊芋,年可獲利7 500萬元。
2小結
彰武縣經
過多年的生態治理,成效顯著,治理區域逐年擴大,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提升,群眾的生態意識逐步增強,在做好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發展生產,提高了經濟收入,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參考文獻
[1] 姚冬梅.淮南市秋菊沉陷區生態綜合治理機制分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5):108-110.
[2] 郭海榮.談石羊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9(24):9.
[3] 王增亮.龍口市小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研究[j].中國水利,2008(13):35-36.
篇2
1.水利水電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1對氣候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地區性氣候狀況受大氣環流所控制。在修建大、中型水庫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陸地變成了水體或濕地。人工濕地的形成,對局部小氣候會產生一定影響,使局部地表空氣變得較濕潤,使當地氣候得以改變,無霜期延長,溫差縮小,降低了最高氣溫,增加了濕度。研究表明,水面上空空氣的透明度比成片的房屋群高出8%~10%,水面上空紫外線輻射比陸地高出30%,水庫或水域上的氣溫在炎熱季要降低4℃~5℃,相對濕度提高10%~15%。
1.2對水文的影響 水庫修建后改變了下游河道的流水過程,從而對周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水庫不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還截流了非訊期的基流,會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斷流現象。
1.3泥沙淤積問題 水庫的淤積形成主要來源為:從匯水流域進入水庫的泥沙;由于庫岸的改變、庫岸坡上不同的重力作用等產生的入庫泥沙;由于水中懸移質沉降、淤積成為庫底沉積物。
1.4對地質的影響 水庫蓄水后,由于侵蝕作用和堆積作用,在新的水邊線地帶形成了新的庫岸。從地質、地球化學和生態過程角度分析,庫岸可分為沖蝕型庫岸、三角洲庫岸、淤積鹽巖型、漂浮泥炭型、貝殼泥炭型等多種類型。修建大壩后形成不同類型的庫岸可能會觸發地震、滑岸、滑坡等不良地質災害。
2.水利水電工程對社會環境的影響
2.1移民的問題 修建大型水庫,因淹沒面積大,庫區內部分群眾、工礦企業都要進行搬遷,許多建筑物都要拆除。這樣就會引發許多社會問題,如群眾向哪里搬遷,指定搬遷地能不能接受外來人員,搬遷群眾能否適應新的環境,工礦企業在哪里選址,是否能適應企業的生產和發展,待業人員增加、如何安置等問題。
2.2對人群健康的影響 居住地建筑物大面積拆除后,很大程度上可能引發瘟疫、傷寒、瘧疾。細菌性痢疾、霍亂、血吸蟲病等,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水環境。
2.3對文物的影響 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物古跡多。水庫庫區淹沒可能對文物和景觀帶來影響。
3.對于水利工程對環境影響的補救措施
3.1對能源的開發 不可僅僅盯著眼前的、局部的經濟利益,而應該著眼長遠,對整個生態系統負責。應按照“大水利”思路制定總體規劃,徹底改變“技術經濟最優”的工程目標。工程項目的選擇、建設和運營都要真正體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籌兼顧。
3.2完善有關法律 在不宜進行水電項目建設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生態功能區以及其他需要進行保護的區域內,劃定保護河段和保護流域區,禁止進行水電工程建設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設。應真正把加強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作為根本點和切入點,對嚴重破壞和影響生態環境、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的水電建設項目,應該重新進行評估和審查。
篇3
指導思想:以黨的十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打造環首都新的經濟增長極為目標,突出重點,綜合施治,全縣聯動,全民參與,通過對大氣環境進行全方位綜合整治,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大幅度提升全縣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空氣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目標。
基本原則:
——堅持大氣污染防治及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與省級園林城市創建相結合
——堅持大氣污染防治及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與造林綠化相結合
——堅持大氣污染防治及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與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相結合
——堅持大氣污染防治及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與拒馬河綜合治理相結合
——堅持大氣污染防治及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與園區建設和重點項目建設相結合
二、工作目標
集中力量,集中時間,利用兩個月時間,開展十項攻堅行動,并持續發力,實現空氣質量逐年好轉,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到2017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細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大幅度降低,重污染天氣大幅度減少,環境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
三、工作重點
(一)淘汰分散燃煤鍋爐,下大力治理燃煤污染
1.加快燃煤鍋爐淘汰。2013年底前淘汰5臺10蒸噸及以下分散燃煤鍋爐,2015年底前基本淘汰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在供熱供氣管網覆蓋不到的地區,改用電力、新能源或潔凈煤等清潔能源。
責任單位:縣環保局、各鄉鎮人民政府、社區辦
2.深化燃煤鍋爐(設施)污染治理。對納入淘汰范圍的燃煤設施,在淘汰之前必須燃用低硫份、低灰份的燃煤或焦炭,同時進一步加強污染治理和環境監管,確保達標排放。嚴禁污染治理設施不正常運行及冒黑煙現象發生。
責任單位:縣環保局、住建局、縣質監局、各鄉鎮人民政府、社區辦
3.嚴格審批新建燃煤鍋爐。禁止新建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通過建設集中供熱、供氣管網的辦法逐步淘汰分散燃煤鍋爐。
責任單位:縣環保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篇4
棗莊市嶧城區屬于低山丘陵區,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類型分別為低山、丘陵、平原。全區總面積627km。其中,耕地面積3.3萬hm。 全區水土流失面積282km2,每年造成67.5萬噸土壤流失,水土流失嚴重的惡化了生態環境,限制了地區的經濟發展。“山多草木稀,地薄產量低,溝壑到處有,水過扒層皮”就是當時全區自然狀況的真實寫照。
面對這一嚴峻的現實,20年來,嶧城區從小流域治理起步,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創建生態環境示范區為目標,持續開展山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從2005年開始,緊緊抓住中央專項資金治理小流域的有利時機,嶧城區專門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分管區長任組長,以治理水土流失,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先后治理陰平鎮文峰山小流域、陰平龍山小流域、陰平上郭小流域,底閣鎮北楊莊小流域,投入國債資金305萬元,治理5條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3.5km2,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1.以點帶面抓好示范流域治理
嶧城區抓住水利部淮委、省、市資助流域治理的時機,以創建示范流域為目的,帶動全區水土保持工作開展。近年來,淮委投資近百萬元,重點治理榴園鎮的坡耕地建設,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陰平龍山山小流域以興建攔蓄工程為突破口,溝道內節節攔蓄,生態環境大為改觀。陰平文峰山小流域利用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實行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取得良好生態經濟效益,順利通過驗收;陰平上郭小流域通過省水利廳示范區域,在全區范圍內起到示范作用,帶動了全區水土保持工作開展。同時,以水利部舉辦“十、百、千”活動為契機,嶧城區專門成立了生態環境建設領導小組,制訂了《嶧城區2010―2050年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把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增強環境意識,對嶧城區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奮斗目標。
2.制定和完善獎勵政策,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步伐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周期長,投人多,用工量大及面廣,只有制訂行之有效的政策,才能調動山區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啟-動山區綜合治理的活力。為此,嶧城區本著注重效益、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原則,制訂了4個方面的激勵政策。一是輪換用工政策。堅持“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采取輪流治理,集中人力搞會戰。二是投資投勞建賬建卡政策在投資上堅持自力更生為主,上級扶持為輔的原則,多渠道籌措資金,實行國家投一點、鄉鎮補一點、村里承包費中拿一點、群眾投資投勞的辦法,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三是以獎代補政策。本著“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于不支持”的原則,對在水土保持綜合理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鎮、村和農戶,拿出一定的農發基金等進行獎勵。四是承包拍賣治理政策。對面積較小,分布零散的荒山荒坡實行誰承包、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承包期一定30~50年,允許繼承和轉讓。峨山鎮對長期荒蕪的“四荒”公開拍賣1000hm2,把使用權拍賣給個人,10年內不搞提留。荒山拍賣后,群眾投工投勞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加快了水土保持治理步伐,加快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篇5
關鍵詞:土地利用;生態環境;協調
1 土地生態協調建設的原則
1.1 以人為本,全面和諧原則
生態建設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基本出發點,以人為本,使人與人、人與生物、生物與生物、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與資源供求等各方面協調一致。
1.2 土地生態適宜性原則
生態建設中,應根據土地的自然屬性,充分考慮土地生態系統固有的生態條件對各類土地利用的適宜性。
1.3 可持續原則
生態建設須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立足于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充分協調生態建設、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兼顧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力爭使綜合效益最大化。
1.4 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異質性和生物多樣性原則
土地生態系統中。農田生態系、林灌草生態系和城鎮村生態系等子生態系統在時間和空間上總是不均勻分布的,我們稱之為土地生態系統的異質性。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異質性,有利于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增加促使處于平衡的群落容量增加而導致生態系統的穩定。
1.5 因地制宜原則
土地生態系統不同區域內的生態環境要素(如地質、地貌、土壤、水文等)存在一定差異性,土地生態系統在空間上有嚴格的地域分異性,因此,生態建設應立足差異,因地制宜,確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生態建設方向。
2 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的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1 小流域建設中土地利用模式優勢分析
第一,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隨著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逐年實施,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相應提高,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改變過去單一的農業生產形式,形成了科學合理又符合當地實際的土地利用結構。
第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通過綜合治理和綜合開發,改善農村產業結構,農、林、牧、副各業產值的比例有所協調;形成了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加快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第三,改善生態環境。通過對大于25。的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和荒山荒溝整地造林,合理實施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增加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提高林草覆蓋率,起到了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的作用。同時地表植被的增加,對改善流域小氣候,維持生態平衡起到顯著的作用,充分顯示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對改善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后勁的作用。
第四,建設生態經濟。在生產過程和經濟活動中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下的經濟發展。合理布局生產力,處理好治理、開發、保護之間的關系,發展生態型的產業化、商品化經濟。生態經濟的發展以生態綜合治理開發為基礎,生態的綜合治理開發以發展生態經濟為目標,既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又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的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幾種經營。
第五,加大科技投入。在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同時,提高了科技普及率,增加農產品科技含量,建立科技示范點、示范戶,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引進和推廣各類高科技農業實用技術,形成一種養加結合、產供銷配套的路子。
2.2 創建文明生態村中土地利用模式優勢分析
“文明生態村”在農業生產上,既能形成大規模生產,又能延長二、三產業鏈;既能創出名牌產品,又能提高市場競爭力;既能實現農業現代化,又能使光熱水土資源發揮更大效益;創建文明生態村既推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又調整了農業結構,發展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無公害農業和生態農業;既解決農村道路硬化和“五亂”陋習,又實現農村美化、綠化、凈化和沼氣化的生態環境;既體現了與城市園林型、生態型、現代化的定位銜接;也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又使農業生產得到可持續發展。
2.3 庭院生態農業模式
庭院經濟除了有其自身固有的特點,如:靈活多變的生產方式,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投資小、風險低、收益可觀,為農村提供新能源,改善農民居住生態環境等特點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優勢。高效利用土地資源,以庭院為基礎,進行集約化商品生產,充分利用地下、地上空間發展。高效利用勞動力及時空資源,以庭院為基地建溫室。冬季增加一季生產,充分利用空間時間及家庭勞動力。高效的資源利用產生可觀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養殖因條件適宜,從而周期縮短,飼料利用率提高。沼氣發酵產生優質能源,同時節電、節煤,降低生產成本,氣體效應及沼渣、沼液、禽畜糞便提供的優質肥料,可減少化肥的使用,在改良土壤結構的同時降低農作物生產的成本,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堅持科學發展觀,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庭院經濟可因地制宜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合理的利用生物資源,組織有效的循環系統,使通過綠色植物的初級生產所獲得的生物能得到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農業生態經濟效益。
3 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的措施
3.1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實施生態規劃
貫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原則,集約化利用和經營各類用地,著力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力求土地利用的最佳經濟、社會和生態綜合效益的原則。從實際情況出發,對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應大力開展以林草植被的保護、恢復和重建工作,采取小流域人工植樹、種草和建設農田防護林網的方法,提高區域地表植被蓋度。建設以小流域為單位的生態環境治理示范區,局部輔以部分工程措施,包括攔河壩、防洪堤等,充分發揮生物技術和工程措施的綜合效益。
篇6
1、加大生態保護建設力度。全面啟動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建設,按照統籌生態保護、民生改善、區域發展的要求,抓緊編制和啟動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二期工程,謀劃一批項目,提升生態保護層次和水平,進一步推動建立生態補償的長效機制,努力將試驗區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的先行區。加快實施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繼續抓好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野生動物保護、退耕還林成果鞏固等重點工程,爭取啟動實施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規劃。完善和推進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推進柴達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規劃前期工作。完成人工造林75萬畝、封山育林80萬畝。
2、加快推進節能減排。抓緊制定出臺《省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暫行辦法》,嚴禁高于行業能耗標準的項目立項建設。在燃煤電廠、水泥、鐵合金、碳化硅等行業,推進鍋爐改造、余熱利用、電機節能、脫硫脫硝除塵等技改,完成現有全部礦熱爐煙氣余熱發電改造,從源頭強化節能減排。全面實施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和節能減排科技行動,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調整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制定完善鼓勵工業固體廢物利用和處置的優惠政策,支持企業綜合利用工業廢渣,發展節能環保的墻體材料。繼續實施一批節能示范項目。力爭全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5%,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控制在國家下達指標以內。
3、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加快推進湟水流域水污染洽理、重金屬污染治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飲用水水源保護、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城市大氣環境整治等一批重點環保項目。開工建設再生水利用一期工程,全面實施湟水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提標改造現有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設施負荷率。完成湟水流域排污口截污納管,實現“全測控、全收集、全處理”。探索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重點支持甘河、東川、大通北川、格爾木等四個工業區的重金屬污染防控。加快城鎮及人口集中區生活垃圾填埋場建設。在、大通、甘河工業園等重點區域開展大氣和噪聲污染綜合治理。努力提高水質達標率、人均綠地率、污水無害化處理率和垃圾資源化利用率。
篇7
[關鍵詞]水土 保持 綜合 治理 山區 小流域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1-185-1
1山區小流域水土保持發展的影響因素
(1)山區小流域治理技術相對落后。我縣山區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雖然開展時間較久,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由于山區小流域治理技術研究不夠深入,缺乏指導作用。且不能很好地應用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人為水土流失現象日漸嚴重。
(2)水土保持觀念不強,監管力度不夠。一方面,由于對國家的法律、法規的普及、宣傳力度不夠等原因,水土流失的人為破壞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由于山區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作的環境復雜,在水土流失的途徑、條件及治理方法上,認識看法各不相同,給水土保持執法工作增加了困難。
(3)山區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任務重,資金投入少。由于資金方面的原因,我縣山區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雖然局部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但整體效果還是不理想。近年來,國家也對山區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與生態環境建設加大了投入,但投入的資金跟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及治理的難度相比,是非常有限的。
2山區小流域水土保持的主要問題
(1)山區水土流失人為破壞現象嚴重,生態環境遭到損壞,主要原因是農業結構不合理。在交通、采礦、冶金等建設項目中,疏于防治水土流失,破壞了生態環境。例如在采礦過程中,排入河流的廢棄礦渣使河道淤塞、泥沙下泄,下游居民的安全受到威脅,有的地區遭受到多處破壞,增加了治理的難度。
(2)農業種植品種單一,產業化困難較大。由于山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為了發展地方經濟,部分土地資源使用不科學,降低了土地利用率,使植被破壞、地表。
(3)山區小流域的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目標不能很好地被落實,規劃的實施不能長期堅持,且在政策上缺乏保障實施的約束。
3山區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
(1)參考以往治理經驗,進行全面治理。將我縣內的一條小流域做為一個治理單位,在不同的土地類型地塊上分別配置相應的治理措施,在宜農的坡耕地上配置改梯地與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林草措施;在實際需要的坡耕地上配置各類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改善農業種植生產條件,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侵蝕溝道內配置各項治溝措施,做到治坡與治溝、工程與林草緊密結合,協調發展,相互促進,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
(2)通過發展經果林與興建農田水利進行綜合治理。相關部門要制定整體的綜合治理方案,進行有計劃地封山育林。通過采取耕作措施及工程措施的實施來有效地種草植樹。在水土流失的耕地中,可將小地形改變,如等高耕作、修石坎梯田等,以改善土壤抗蝕力與植被覆蓋度,達到保肥、保土、保水、改良土壤等目的。
(3)將生態建設做為山區小流域治理的重點項目來抓。在山區小流域中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例如侵蝕溝道防護林、護坡林、護岸林、山地果園及經濟林等。進行造林時,要根據當地的地形及環境條件選擇適宜的樹種,最好選取在本地區長期種植過的,且已經取得成果的樹種進行種植。對于大部分的陡坡地,要用來營造水土保持林,不允許將其用做耕地或其它用途。且規定在陡坡地所種植的樹木在一定期限內不再進行采伐。對于私自采伐者要進行處罰。
(4)在進行人工種草植樹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要注意保護好天然植被。使農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達到水土保持的目標。由于人工種草植樹所需的時間較長,相比而言,通過封育、補植、補種,來對天然草木植被恢復與保護的措施則要簡單許多。對于樹木稀少的林地要進行補植與原有樹木相同的樹種。對坡度較大或石塊較多的山體,需采取自然修復的措施。在該區域內禁止其它的生產活動,如伐木、放牧等,對該區域內的水土保持與封禁治理工作要不斷加強。
(5)對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的管理進行革新,在宏觀方面要加強對各個山區小流域生態環境建設和水土保持工程的指導。具體實行時可在一些水土流失治理難度較大的地區安排專人進行統一管理,協調好林業、農業等有關部門,明晰各職能部門的責任。在修攔沙壩、谷坊、蓄水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建設中,要實行監理制,并且密切與各有關部門聯系,以提高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的技術含量。
(6)提高農民水土保持意識,加強宣傳力度,防止人為水土流失發生。要緊緊圍繞生態環境建設規范化的目標,組織人員深入農村,利用舉辦學習班、廣播等形式在群眾間進行廣泛地宣傳,使農民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同時進一步健立健全水土保持監督管理體系,依法加大對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的監督檢查。
(7)發揮農村基礎設施的作用,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對山區小流域荒地通過利用農戶投資的方式進行開發,政府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來鼓勵農戶投資的積極性,并適當的補助資金。同時在興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上亦鼓勵農戶直接投資,建成后投資者可向使用者收取管理的費用。并將集體原有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承包給個人管理,承包者在向使用者收取管理費的同時,也需承擔小型水利水保設施的維修責任。
4山區小流域水土流失產生的后果
水力侵蝕是造成我縣山區小流域中的水土流失主要原因,侵蝕的范圍以面蝕的方式逐漸擴大,細溝狀侵蝕與片蝕增多,部分溝壑也在長時間的降水以及地形變化等多個因素的綜合性作用下逐漸形成。水土流失嚴重的破壞流域內的自然生態環境,侵蝕地貌,從而使土地的整體利用率大幅降低,不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夏季在降雨比較集中的月份,土壤含水量增加,蓄滲遲緩,致使許多徑流順坡直接沖刷下來,很容易出現跑肥和跑水的情況。山區小流域地勢起伏較大,且沒有對坡耕地的植被很好地保護,在遇到了暴雨的時候,上游泄下的水里混雜著泥沙,嚴重的破壞了橋涵、道路等,并且還能使水利工程淤堵,影響下游居民的正常生活。此外,山區小流域水土流失,會損害生態環境本身的自我平衡機制,使生態調節功能失衡,并引發旱澇災害,對農業生產帶來不利的影響。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中的水土保持措施是否科學合理,對于治理好山區小流域影響十分巨大。因此一定要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周詳地考慮各方面的實際情況,綜合確定治理措施。這樣才能順利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實現經濟的穩定發展。
篇8
【關鍵詞】綜合治理;可持續利用;采煤塌陷
1、前言
一直以來,我國對煤炭的需求量都十分大,為采煤帶來較大任務。而且我國的采煤95%都使用井工開采,勢必會破壞煤層的覆巖應力平衡狀態,致使覆蓋巖石會出現冒落、彎曲下沉以及裂隙,讓采空區出現大面積的坍陷,導致大面積礦區出現積水受淹或者鹽化,嚴重破壞礦區土地資源。在這種形式下,研究煤礦采煤坍塌地綜合治理可持續利用具有現實意義。
2、煤礦采煤坍塌地的危害性
采煤引發地表破壞并不都是一個樣,而是不同的地表其破壞形式與程度都有不同,大都受到多種地質因素的影響。而且其不同破壞大都是受到采厚、煤層產狀、采礦方法、采深以及煤層產狀等多種因素影響,且都具有不同破壞程度。
1)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隨著采煤的進行致使地表形成了坍陷。這樣勢必導致地面積水,導致大量良田荒廢而絕產,影響較大的村莊只有搬遷,選擇其他地方建設新村莊占據大量土地。新建設一個村莊必須要占據其他耕地,致使土地資源進一步被侵占與破壞。
2)影響到煤礦生產;目前采煤坍陷主要體現出非連續變形,比如地裂縫、坍陷坑以及滑坡等,會將煤層圍巖含水層中的水以及各種地表水潰入到井下,進而發生災害性的透水事故,為采煤帶來嚴重安全隱患。
3)破壞地面建筑物;一旦發現坍陷,就會導致地表出現變形和位移,破壞了建筑物地基的平衡狀態,給建筑物帶來附加應力,進而影響到建筑物的安全。
4)危害到交通運輸;地表發現了坍塌必然會影響到附近的公路及鐵路正常運輸,致使交通路面出現下沉,產生積水,鐵路的路基陷落、鐵軌懸空或者彎曲。
5)危害到河流堤壩;地表發生了坍塌會導致堤壩出現下沉與水平位移。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堤體完整性,導致堤壩發生張裂帶與破碎帶,進而降低堤壩強度與防滲透能力。
6)影響到社會與生態環境;坍塌導致大片的土地淪為沼澤與水洼地,破壞原有農作物、自然植被。事實上,很多采空區附近的生態植被都明顯減少,還有一些根本就沒有植物。同時坍塌地破壞了農業生態環境以及水生態環境,為居民生活帶來了加大不便,給當地政府帶來了負擔。
3、煤礦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可持續利用
從坍塌地危害可以看出來,如果不及時進行相應治理必然會給人們帶來極大影響。因此本文就是從綜合治理現狀中挖掘問題,并有針對性的做出相應策略,進而確保煤礦采煤坍塌地總綜合治理可持續利用。
3.1煤礦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現狀
1)采煤與綜合治理都缺乏統籌安排;事實上,采煤坍塌程度大小大都受開采計劃、開采技術方法、開采規模以及采后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因素。現實之中,大都煤礦無論是采煤還是綜合治理上,都沒有一個系統的長遠規劃,大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哪里出了問題就處理哪里的問題。
2)缺乏統一綜合治理管理機構;雖然相關部門也根據實況建立了許多組織機構,但是采煤坍陷地綜合治理不是那么簡單,都是復雜、艱巨的工程,不但涉及面比較廣二期總有許多矛盾與困難極難得到協調解決,致使一些職能部門不能夠發揮作用。
3.2煤礦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
近年來頻頻發生煤礦采煤塌陷地事件,引起了國家高度重視。因此必須要針對綜合治理現狀中存在種種問題,結合煤礦實況做出相應的治理辦法。
1)疏排積水
在采礦的坍陷區有一些地方地下水位置并不是太高,但是如果不及時處理勢必要增大影響,因此就可以建立出良好的排水系統,有效的將水疏導走,進而達到降低潛水位與疏排積水的目的,讓土地被重新利用起來。
2)結合實況規劃區域治理
煤礦單位一定要協同當地相關部門,有機結合采煤規劃,采用預見性辦法對塌陷地制定出可行性報告以及治理方案,科學編制出坍塌地的治理規劃以及治理計劃。同時地方相關部門必須要嚴格進行控制,避免各種不當搬遷加重煤礦經濟負擔,導致大量物力人力上的浪費。同時還要加大各種宣傳力度,打擊各種違規行為,引導綜合治理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同時還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事實誰造成坍陷誰負責治理原則,讓煤礦投入一定財力、物力以及人力,還要積極探索對坍陷滴的治理技術,按照先易后難、由淺入深以及分期分批等進行綜合治理,通過綜合治理將坍陷區改造環境優美與可持續發展生態區。
3)合理使用煤矸石,科學開發土地資源
在各個煤礦之中,各種煤矸石不但占據著大量土地,還會嚴重的污染到環境。因此要做到綜合治理可持續利用,就必須要處理好煤矸石,把煤矸石變為寶。①經過燒堆將煤矸石風化成為充填物,把土地進行復墾。②根據相關政策,將煤矸石改為建筑用磚,進而節約土地資源。③將煤矸石作為公路、鐵路的路基,有效的降低了地表下沉,還能夠降低對各種交通運輸路基沉降的破壞。這樣不但能夠節省建筑之上的材料還能夠降低煤矸石占有土地量,降低環境污染。④使用煤矸石發電;事實上煤矸石中含碳量大又不能夠直接燃燒,因此可以按照一定比例摻配煤炭進行發電,進行可持續利用。
4)在塌陷地發展養殖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于那些塌陷比較重,不能夠恢復生產的地方。就要投入適當資金嚴重塌陷地方修路,并且進行綠化與美化,并且要合理利用坍陷形成的湖泊,在里面進行網箱養殖甲魚、蝦子及螃蟹等附加值高的水產物,將坍陷區治理為高科技養殖及旅游觀光相結合經濟生態區,實現綜合治理可持續利用。
4、結束語
要實現煤礦采煤坍陷地綜合治理可持續利用,改變坍陷帶來的各種危害,就必須要煤礦與相關部門攜手合作,進行全面綜合國畫,大力恢復生態環境,有效的改善被占有的耕地面積,采用各種有效手段促進煤礦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肖偉.煤礦采煤坍陷地綜合治理可持續利用[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0(15):134-136.
篇9
80年代以來,在流域內水土流失的不同類型區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布設了26條試點小流域,形成了珠江流域水土保持重點區行之有效的綜合治理和管理體系,為全面治理流域面上大片水土流失區積累了豐富經驗。
目前,流域內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綜合治理工作主要在南北盤江中上游地區。1992年開始,該地區被列為國家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經過5年綜合治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一是治理與開發相結合,開拓生產渠道,幫助貧困山區群眾解決了溫飽問題。二是各項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發揮了巨大的群體防護功能,各小流域林草覆蓋率平均提高30%以上,緩洪、攔沙、保土效益顯著,生態環境得以改善。三是社會效益突出,小流域內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得到根本改變,陡坡開荒、廣種薄收的粗放經營逐漸向資源合理開發、立體布局的科學化生產經營方向轉變。四是小流域內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了就業機會,促進了社會進步和農村兩個文明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建設中的水土保持與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是突出而重要的生態環境建設的新課題。廣東省深圳市從90年代中期開始,針對開發建設帶來的嚴重水土流失問題,專門設立了水土保持機構,落實編制,配備人員,制定了地方性法規。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堅持城鄉統一管理,重點抓好城市基本開發建設項目的“三權一方案”(即審批權、監督權、收費權和水土保持方案),增加了基建水土保持項目方案審批程序。經過幾年努力,成效明顯,2000年被水利部、財政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城市。
篇10
因此,要充分認識搞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重要意義,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以適應國民經濟建設,生態環境改善和社會發展需要,促進現代化小康建設目標的發展。
承德縣位于河北省東北部,跨北緯40°34′06″—41°27′54″,東經117°29′30″—118°33′24″,總面積3996.6平方公理。現有水土流失面積2247.4平方公里,屬燕山山脈,溫帶向暖溫帶過渡,半干旱向半濕潤過渡,大陸性季風型燕山山地氣候。年降水量在450-850毫米之間,土壤類屬較多,原生植被已被破壞,現為殘存植被,灌木草居多,喬木稀疏。以往的小流域治理存在著“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的現象,缺乏科學的宏觀控制和系統的治理方式,致使重復治理,顧此失彼,勞民傷財的事情時有發生,直接影響著山區生態建設。近十幾年以來,在國家增加水土保持投資的大好形勢下,以小流域為單元京津風沙源綜合治理工程取得了可喜成績,自2000年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以來。我縣共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積232平方公里,造林207059畝(其中山杏140116畝、大扁1862畝、枸杞4187畝、側柏2302畝、油松12973畝、落葉松1520畝、刺槐32765畝、大棗140畝、李子768畝、蘋果5003畝、杏槐松混交林5153畝、楊樹270畝),封禁118210畝,修梯田22732畝,谷坊2093道,作業路28.64千米,建標志碑23座,管護牌18個,完成水源及節灌工程1312處,共新打井135眼、維修井75眼、建井房75間、蓄水池454座、水窖127個、埋設主管路29.9435千米、配套水泵192臺、風機23臺,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5740畝。
一、小流域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同地貌類型區的水土流失和特點是有差異的,其治理方法和措施視當地具體情況區別對待,承德縣屬土石山區,地面組成物質是石多土少,石厚土薄,地面土質松散,夾雜石礫。由于水土流失,坡耕地和荒地中土壤細粒被沖走,剩下粗沙和石礫,造成土質“粗化”;有的甚至巖石,不能利用。因此加快山地造林綠化步伐,積極開展緩坡興修梯田,建設基本農田,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積極發展經濟林果和多種經營及其必要。小流域治理要坡溝兼治,以治坡為主,坡面治理重點是植樹造林和改造耕地,在生產上以農業為基礎,同時搞好封禁治理,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改造坡耕地,修建谷坊、護村護地壩等工程措施,以加快治理速度,減少土壤流失量,提高治理效果。
目前,我縣的水土保持工作,在治理途徑措施上,已由分散的,不連續的、單一的措施治理,逐漸轉變成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通過大戶承包或聯戶承包,專業施工隊常年治理和農業集體經濟治理的組織形式,采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實行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山、水、田、林、路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方式,達到高標準治理效果,同時加強預防監督、生態修復、城市水土保持工作。
二、小流域治理發展方向
小流域綜合治理開發是加快生態環境建設的有效途徑,要搞好小流域綜合和治理,就必須了解水土保持這門綜合性科學,明白水土保持的特殊性。水土保持工作有自己的特點,包羅萬象,可概括為綜合、管理和注重效益。小流域治理也要向著三方面特殊性靠攏,今后我縣的發展方向要1、加強理論研究,不斷豐富水土保持工作內容;2、加強小流域治理優化模式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找出快速治理的突破口;3、在法制方面,盡快制定更完善的法規、條例等;4、治理模式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5、加強預防監督力度,健全水土保持機構,加大執法檢查。
總之,小流域治理發展方向是多樣化,復雜化,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統籌兼顧,使小流域得發展方向走向新臺階,新起點,新步伐。
三、追蹤管理
通過近幾年來防沙治沙工作的開展,我縣小流域治理面積已達232平方公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效益已逐漸顯現出來,每年春季揚沙天氣已明顯減少,天空也變得越來越清新。使我縣的生態環境也將會有明顯的改觀,林草覆蓋率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水土流失量減少了,河道淤積程度降低了,洪峰流量削減了,防洪保安更有保障了,經濟效益顯著,節水灌溉工程新增灌溉面積4.6萬畝;社會效益;減輕了自然災害,促進了社會進步。這些成績都離不開水土保持的追蹤管理。
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統一規劃,強化精品意識,創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京津風沙源示范工程,這一切都需要管理上去,只有管理上去了,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才會長久,才會蓬勃發展下去。
治理是基礎,管護是關鍵,效益是目的。管理不好,治理的效益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發揮,近幾年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行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給搞好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條件。
管理內容多樣化,不僅包括治理后的水土保持設施、成果,典型試驗場地,加以保護和管理,而且要參與生態經濟系統的規劃、組織、協調、控制過程,同時要加強水土保持監測工作。以達到持久地保持水土,改善環境,促進生態經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