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治理制度范文
時間:2023-10-02 16:54: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治理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社會資本;政府質量;市場化程度;環境治理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15)12-0045-08
當下中國環境形勢日趨嚴峻和環境風險積聚增長,探尋有效的環境公共治理模式成為解決當下中國環境問題癥結的關鍵“藥方”[1]。國外的理論研究已經指出社會資本在環境治理中能夠“擔當大任”,事實上,由社會資本所驅動的社區治理、民間治理等自發式環境集體行動在國外早已盛行,并產生了極為明顯的效果。但是,在中國,相應的環境集體行動數量少、規模小、影響微乎其微,反倒是一系列的環境倒逼了政府環境治理行為和模式。進一步來看,近年來各地區環境群體性抗議事件成急劇增長態勢,但是從實際的效果來看,有的群體性抗議事件催生了政府逐步的改善環境治理方式,有效的提升了環境治理績效;而有的群體性抗議事件逐漸的演變成沖突性,在威脅社會穩定的同時,反而并沒有及時有效的解決環境問題。那么,這背后差異的原因又是什么?從更一般的意義上講,中國的社會資本到底有多少、是否能夠影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環境治理,其背后的影響機制是什么?本文以中國日趨加劇和受關注的環境問題為研究對象,從一個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視角,探討中國語境下社會資本是如何影響到環境治理的
,提出并驗證社會資本制度環境與環境治理績效之間關系的基本假說,并提出以社會資本機制促進環境治理的相關建議。
1研究基礎與邏輯起點
1.1社會資本界定及其度量
社會資本概念及其研究范式的提出是當今經濟學和社會學研究領域內容和方法上的重要突破,社會資本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一起構建了新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理論模型,并廣泛地滲透到增長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和環境資源經濟學等各個學科分支當中。基于對以往研究的回顧和總結[2-5],社會資本不外乎包括四種形式:一是信任關系;二是互惠與交換;三是共同規則、準則和認同;四是溝通、網絡與組織。
社會資本并不像實物資本那么容易發現、看出及測定[6],對于局外人而言實物資本的存在是顯而易見的,相比之下,社會資本幾乎是完全不可見的,除非認真努力地去調查人們用以組織自己的方法及那些指導其行為的權力義務。
1.2社會資本、制度環境與環境治理
越來越多的證據說明社會資本對增長、公平、貧困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有重要影響[7]。許多環境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減少、污染都可以被稱之為大規模的集體行動困境[8]。盡管環境集體行動迫切需要,但是并不會自發對環境公共產品需求做出響應。之前的研究已經指出有兩類因素在集體行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好的制度和高水平的社會資本。事實上許多好制度可能屬于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受到社會資本的影響。在環境治理中,社會資本可以通過共享信息、協調行動和集體決策三種機制影響到環境治理行為的交易成本,進而決定著環境治理集體行動的成敗。這三類機制在個體、社區、地區和國家層面均能夠發揮相應的作用。
在共享信息上,在環境治理過程中,信息的豐裕程度和對稱程度決定著環境集體行動能否實施和成功完成[9]。環境集體行動的參與主體往往會根據所掌握的信息程度來選擇行動的策略,一旦缺乏必要的信息或者知曉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其參與環境集體行動的概率將會大大降低,而且作為一項策略互動行為,還將蔓延式的影響到其他參與者的決策。溝通、網絡和組織通常可以有效的傳播信息、擴大信息的覆蓋面,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大大提高環境集體行動的可能性。在協調行動上,在環境集體行動的過程中,行為主體并不會根據事先所設定的程序按部就班的參與行動,而是會在參與過程中根據信息的變化來不斷的調整集體行動策略,不可避免的是在調整的過程中利益沖突會不斷的涌現,此時,如果社會資本相對充足,比如擁有較強的信任關系、互惠機制以及公平有效的“游戲規則”,參與者之間沖突的可能性不僅會自發的降低,而且還會在其他社會資本的“干預”下得到進一步的緩解。在集體決策上,集體決策是公共物品供給和市場外部性管理的必要條件,環境集體行動可以被看作是一個不斷集體決策的過程,集體決策的過程往往也是意見達成一致的過程,意見一致的過程不僅受到決策規則的影響,而且還受到決策主體信任、互惠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認為,信任關系、互惠、社會準則和溝通網絡組織等社會資本都能夠直接的影響到環境治理行為及其績效。
假說1:總體上看,社會資本有利于環境治理。
1.3制度環境(政府和市場)和社會資本的環境治理效應
一個地區的社會資本越多并不總是意味其收益就越大,社會資本本身還存在著一個最優區間或者水平,社會資本必須與所處(依賴)的制度環境相契合。在現有的研究中,絕大多數將社會資本看作是一個褒義詞,但是,從當今社會制度文明和法制建設的角度來看,社會資本中還存在一些不合理、不合規甚至不合法的要素在其中。如社會關系往往與政治權力結合起來,形成政治上的裙帶關系,在中國特有的政治和社會結構中,社會關系網絡往往會嵌入到政治治理的等級結構中,使得私人權利與公共權力相結合,并進一步加劇腐敗和不平等,繼而影響到社會一般的信任水平[10]。不可否定的是,其中一些要素在制度不健全的歷史時期中替代性的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好比是非正式制度在正式制度缺失的條件下所能夠發揮的作用。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各地區環境結果迥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在地區社會資本過度或者社會資本不足所造成,如由于社會信任水平的下降、互惠機制的缺乏以及社會組織網絡(互聯網絡)的推波助瀾(惡意傳播謠言、網絡大V),打破一種和平式的抗議訴求,直接演變為群體性沖突或者加劇群體間的不信任,非但沒有解決環境問題,反而造成社會的不穩定,進一步惡化了原有的社會資本基礎。因此,我們提出第2個假說:
假說2:社會資本與環境治理之間可能存在著非線性關系,并不是社會資本越高、環境治理的效果越好,環境資本存在著一個適度水平;
推而廣之,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的影響不僅受制于其自身的社會資本水平,而且還會受到所在地區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的影響。一方面,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影響甚至決定著社會資本的水平,較高的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有利于培育社會資本,抑制社會資本中不利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影響著社會資本的環境效應,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的影響必須依托于所處的環境,政府環境和市場環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然,需要指出的,政府質量和市場程度可以直接的影響和作用到環境治理,本文所探討的重點是這兩類因素如何影響到社會資本的環境治理效應。
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往往能夠有效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民營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產品和要素市場相對發展、中介組織和法律相對健全[11],這些都有利于培育、形成和積累社會資本。在公共服務水平更高的地區,社會整體福利水平相對較高、社會鴻溝相對較小、社會凝聚力較高、社會環境相對優越,公共服務還可以通過影響經濟增長、人力資本積累而促進社會資本的形成與發展[12]。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當下中國少部分地區的環境上升為社會沖突還與所在地區的市場化程度和政府質量密切相關,尤其是后者,由于政府效率低下、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和不均等,再加之與公眾之間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機制和信息傳遞機制,會進一步加劇社會資本不足或過度所帶來的各類弊端。對此,我們提出假說3:
假說3: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的影響受制于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政府質量越高,社會資本的環境治理效應越大;市場化程度越高,社會資本的環境治理效應亦越大。
2社會資本測度
2.1度量方法:MIMIC模型
MIMIC模型的特性在于同時具有因的指標(cause indicators)與果的指標(effect indicators)。因的指標在SEM中即為外因潛在變量的測量指標,果的指標為內因潛在變量的測量指標,該模型可以得到所有因的指標和果的指標對潛在變量的影響程度。
MIMIC模型的結構決定了可測變量的選取將直接影響著社會資本測度的準確性與可靠性。MIMIC模型本身只是提供了一個在合理選取指標變量之后測度社會資本的有效手段,至于如何選取指標變量更多的要依賴于社會資本理論形成和變化原因以及社會資本的綜合影響,而且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歷史、文化、地理、經濟社會發展等諸多方面的差異,使得指標的選取還必須立足于樣本地區的實際。現有研究已經指出社會互動、文化傳統、社會現代化轉型、第三部門和政府在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影響[13]。對此,我們選取了如下指標分別作為社會資本潛在變量的原因變量與指標變量,將12個指標分為四類:選擇營商環境、全球化、收入差距來度量信任關系,使用就業狀況、財政福利來度量互惠,利用財政風險和契約狀況反映社會準則、規則和約束,選擇社會服務、社會組織、社會流通、信息共享和社會溝通來表示溝通、網絡與組織。
2.2數據與測度結果
本文將社會資本作為隱變量,并充分考慮影響社會資本的原因,如全球化、收入差距、就業狀況、財政福利、財政風險、社會組織和社會溝通等因素;并以營商環境、契約狀況、社會服務、社會流通和社會共享作為指標變量,建立MIMIC模型,來測算社會資本的相對規模。
我們首先考慮一個封閉經濟中的社會資本,從模型的最一般形式切入(不納入全球化因素),逐步剔除統計不顯著的指標變量和原因變量,根據卡方檢驗得到的概率值,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A),調整后的擬合優度(AGFI)、標準化殘差均方根(SRMR)等檢驗值,綜合考慮并確定模型,并根據增刪變量來調整模型的擬合度,選出最適變量結構。根據原因變量的估計系數,我們進一步計算得到18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2004-2011年的社會資本,由于我們主要測算所在地區社會資本相對總量,宏觀層面的社會資本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穩定性,本文無意測算社會資本的人均水平。
從2004-2011年,全國平均社會資本分別為0.017 675,0.017 261,0.017 551,0.018 018,0.019 496,0.022 297,0.025 436和0.029 265,呈現出較穩定的上升趨勢,從地區分布來看,東部地區的社會資本總量最高,西部地區其次,中部地區最后。
3模型、變量和數據
3.1模型設置與變量選擇
在借鑒Hari et al.[14]和Papyrakis[15]等跨國和分地區面板數據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入了社會資本的平方項,觀察社會資本與環境治理績效之間是否存在著非線性關系。構建如下的基本模型:
其中,被解釋變量EPI表示環境治理績效指數,考慮到環境治理績效的綜合性,在參照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本文主要從污染物排放、污染治理以及生態環境三個角度進行合成,具體包括環境污染指數(PI)、污染治理指數(PCI)和綠化指數(GI), 其中污染排放由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人均SO2排放量和人均工業煙塵排放量構成,污染治理指標則由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SO2硫去除率、工業煙塵去除率、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環境治理投資等7個二級指標構成,綠化指數則由綠化率表征。采用主成分方法合成環境治理績效指數,首先對各項二級指標分別作標準化處理,然后逐級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為各個二級指標賦予相應的權重,分別得到污染排放指數(倒數化處理)、污染處理指數和綠化指數,最后再次采用主成分方法為上述三個指數賦予相應的權重,最終得到環境治理績效指數。
社會資本(SCI)為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社會資本還可以分解為社會信任關系(ST),社會互惠(SM),社會準則規則和約束(SN),以及社會溝通、網絡和社會組織(SCM)四類,社會信任關系、社會互惠,社會準則、規則和約束以及社會溝通、網絡和社會組織同樣采用主成分方法測算得到。X為引入到模型中的其他控制變量所組成的向量集,主要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人口密度、教育和對外開放以及氣溫和降雨。為了進一步考察社會資本所處的制度環境對其環境治理效應的影響,本文的實證策略做如下安排:
在模型(1)的基礎上引入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兩個指標,得到:
本文中,按照各地區2004-2011年平均政府質量指數和平均市場化程度指數將186個城市劃分為政府質量較高地區和政府質量較低地區、市場化較高地區和市場化較低地區。但是簡單的按照自變量的相關標準對樣本進行分組,難以準確的反映各種門檻變量對差異的影響。在非線性計量經濟模型發展的背景下,新發展出一種新的門限面板回歸模型(threshold-old panel regression,TPR),該方法針對上述兩種分組方法的局限性進行了改進,不需要給定非線性方程的形式,門檻值及其個數完全由樣本數據內生決定,同時提供了一個漸進分布理論來建立待估計參數的置信區間,運用Bootstrap方法來估計門檻值的統計顯著性。
對于政府質量指數的度量,本文借鑒了現有文獻的做法并考慮到地級市層面數據的可得性,主要從稅收負擔、公共品供給和產權保護3個維度來刻畫地級市政府質量[16],用本年應交增值稅/(本年應交增值稅+利潤總額)來度量所在地區的稅收負擔,使用文化、醫療衛生和教育事業來反映政府所提供的公共品,并以產權保護作為地方政府所履行的職能。在市場化程度指數的度量上,使用民營化、特定行業就業和市場化指數來進行度量,民營化用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就業人數占總人口比重度量,特定行業主要是指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以及信息技術行業,最后我們使用了樊綱[11]所提供的分省市場化指數,并假定一個省內部各地級市共享該省的市場化指數。
3.2考慮內生問題的穩健性檢驗與方法選擇
在關注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時,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就是模型本身所存在的內生性風險。在系統GMM方法中還將引入上述部分論證的外生工具變量共同組成工具變量集合。一方面,我們需要根據Sargan檢驗和差分誤差項的序列相關檢驗來判斷工具變量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進一步選擇Wind-meiger所提出的改進的有限樣本標準差估計實現對兩步估計標準誤的糾正,使SYS-GMM的兩步穩健估計比一般估計更為有效。再加之SYS-GMM方法比較適用于時間跨度小而截面單位較多的面板數據,本文所選擇的8年186個城市的面板數據恰好符合其特性。
3.3數據樣本
本文選取了口徑更為穩定一致的2004-2011年為研究的時間區間和其中的186座城市,共計得到1488個觀察樣本,原始數據主要來自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樊綱編輯的《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報告》。
4實證結果匯報
4.1基本結果
4.1.1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
表1匯報的靜態面板數據模型的固定效應方法的回歸結果。與假設1預期完全一致,社會資本可以有效的改善環境治理、提升環境治理水平和績效。具體說來,表1的模型(1)和模型(2)報告的是社會資本對環境污染影響的回歸結果,社會資本與環境污染的關系顯著為負,當社會資本水平每提高1%時,環境污染可能會降低0.28%,當引入社會資本平方項后發現,二次項系數為正,說明社會資本與環境污染之間可能會存在著U型關系,社會資本的拐點值為0.074 2,當社會資本沒有超過0.074 2時,社會資本可以有效的抑制污染,當跨過該拐點后,社會資本對環境污染的抑制作用會趨近于零并可能還會加劇環境污染。模型(3)和(4)報告的是社會資本與污染處理關系的回歸結果,我們發現,社會資本一次項系數為正,二次項系數為負,這表明,在一定的社會資本水平范圍內,社會資本可以有效的激勵和促進污染治理,社會資本與污染治理之間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倒U型關系,社會資本的拐點值為0.078 8,即過度的社會資本可能并不利于環境污染治理。模型(5)和(6)顯示的是社會資本與城市綠化之間的關系,依然發現,社會資本與城市綠化指數之間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倒U型關系,社會資本拐點值為0.133,明顯高于環境污染和污染處理回歸中的社會資本拐點,這表明,社會資本在城市生態綠化方面可以發揮相對更為重要的作用。最后,在上述三類環境指標的基礎上合成得到環境治理績效指數,如模型(7)和(8)所示,社會資本可以有效的通過降低環境污染、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和生態環境建設來實現環境治理績效的提升,當社會資本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時,環境治理績效指數會顯著的提高0.538 2%,引入社會資本二次項后,其系數為負,雖然不顯著,但是通過前面三個指標的綜合判斷,可以認為社會資本與環境治理績效之間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倒U型關系,社會資本的拐點為0.054 8。
4.1.2不同類型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
進一步將社會資本分解為社會信任關系,社會互惠,社會準則、規則和約束,社會溝通、網絡和組織,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基礎上,考察各類形式的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及其差異,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我們發現,四種類型的社會資本在不同的顯著性水平上促進了環境治理績效的提升,具體說來,當四種類型的社會資本均提高1個百分點時,環境治理績效分別提升0.26%、0.19%、0.21%和0.57%,單純的從社會資本的內部構成來看,相比較社會互惠和社會準則規則約束而言,社會溝通、網絡和組織以及社會信任關系對環境治理績效的促進作用更大。不同類型社會資本環境治理效應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類型社會資本的特征及其與環境公共事務的耦合度所決定。
4.2社會資本、制度環境與環境治理
首先在原有基準模型的基礎上引入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指數兩個因素,發現(如有需要,回歸結果作者可提供,下同),社會資本系數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但依然顯著為正,同時還發現,社會資本的二次項系數顯著為負,這表明,社會資本與環境治理績效之間依然呈現出倒U型關系,與原有基準模型略有不同的是,社會資本的拐點值進一步增加,達到0.062 1,這似乎表明,政府質量因素和市場化程度因素可以有效的延緩社會資本拐點的到來,進一步延長最優社會資本環境治理效應的區間和范圍。與社會資本類似,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與環境治理績效之間均存在著倒U型關系,分別引入了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的平方項,發現,二次型系數均為負,這意味著,單純依靠政府機制、市場機制或社會機制,都難以獨立有效的推進環境治理,任何一種機制作用的發揮都有賴于另外兩種機制所提供的條件,尤其對社會資本而言,更依賴與政府機制和市場機制所提供的環境,這是由社會機制所處的相對較弱的地位所決定的。
為了進一步準確的判斷社會資本的環境治理效應是否會受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制度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們將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分別依次設定為門限變量,通過觀察門限值上下樣本的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影響的差異,來更為貼切的反映制度環境的影響。首先,我們進行門檻效果檢驗來確定門檻個數。我們依次設置了不存在門檻、一個門檻和兩個門檻進行估計,得到F統計值和采用Bootsrap方法得到的P值,結果發現,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變量的單一門檻均通過1%顯著性檢驗,而在雙重門檻檢驗中,兩項門檻變量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存在著單一門檻效應。接下來進一步確定具體的門檻值,根據門限回歸的結果,我們發現,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的門檻值分別為0.196和0.215,具體說來,當政府質量低于0.196時,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系數為0.094,而當政府質量跨過0.196時,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系數則上升到0.189,增加了1倍;當市場化程度低于0.215時,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系數為0.114,當市場化程度高于0.215時,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率績效的影響系數則穩步增加到0.153。這表明,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確實是影響到社會資本環境治理效應的重要因素。在此,我們還進一步比較了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作用于社會資本環境治理效應程度的差異,根據前文的統計分析發現,平均政府質量指數為0.278,平均市場化程度指數為0.244,并且政府質量的核密度分布相較于市場化程度明顯右移,但是盡管如此,政府質量的門檻值依然低于市場化程度的門檻值,這似乎說明,改善政府質量所帶來的社會資本邊際環境治理效應更高。在進行門限回歸之前,我們還進一步按照各地區平均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將樣本分為兩等分,即政府質量較高地區和政府質量較低地區、市場化程度較高地區和市場化程度較低地區,并進一步比較了四類地區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盡管四類地區的社會資本與環境治理績效之間均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倒U型關系,但是政府質量較高地區的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系數明顯大于政府質量較低地區,且兩地區的社會資本拐點分別為0.108和0.054;市場化程度較高地區的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系數明顯大于市場化程度較低地區,且兩地區的社會資本拐點分別為0.098和0.056。
4.3穩健性檢驗
4.3.1引入工具變量
考慮到社會資本與環境治理績效之間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我們通過引入社會資本的工具變量并采用考慮動態效應的系統GMM方法進行估計,結論與前文結論基本一致。
通過上述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到社會資本的拐點值,接下來有必要、也有可能進一步找到相對于環境治理率績效的社會資本相對不足地區、社會資本相對適度地區和社會相對過度地區。所測算的拐點值為0.062和0.077,分別將其作為社會資本相對不足地區和相對適度地區、相對適度地區與相對過度地區的劃分標準。選擇這兩個值,主要是基于這兩個模型的擬合優度較高,且都控制了制度環境變量的影響,同時部分的考慮了內生性問題。從年均比重來看,社會資本相對不足地區占到85.15%,社會資本相對適度地區和社會資本相對過度地區的比重僅為7.39%和7.46%,在環境治理上,絕大部分城市面臨著社會機制不全的困境,而目前中國環境治理困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社會資本不足起著重要“作用”,比如公眾參與環保行動目前仍處于傳統模式階段,這是一種非常有限的末端參與。社會資本分布的趨勢來看,社會資本相對不足城市的數量和比重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這類城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社會資本相對適度城市的數量和比重則呈現出比較明顯的上升趨勢。針對社會資本不同類型地區而言,各自側重點和關注點應該有所差異,對于社會資本相對不足的中西部地區而言,重點應該放在努力增加社會資本上,最大限度發揮社會資本的環境治理效應;社會資本相對適度的東部中等城市,應該同時兼顧社會資本和其他制度因素的同步推進,通過完善制度環境進一步拓展社會資本環境治理效應的區間范圍;對于社會資本相對過度的地區而言,應該將重點放在制度環境的改進上,在短期內,這一地區社會資本的容量和環境治理效應已經到了瓶頸期,現有的制度環境難以滿足社會資本環境治理效應發揮的需要,因此,進一步通過制度創新,在更高的政府制度水平和市場化程度上實現與社會資本有機對接。可以解釋的是,東中西部地區同時出現環境的內在機制是存在差異的,中西部地區更主要源于社會資本的不足,即社會群體間尤其是公眾與企業和政府間缺乏足夠的信任,再加之溝通機制不暢,企業缺乏履行環境社會責任的社會規范和約束機制,使得這些地區的出現;而東部地區環境出現則可能是社會資本相對過度尤其是所處的制度環境難以滿足社會資本的“需要”所引發,以廈門PX項目事件和啟東事件為例,兩地區均處于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較為發達,兩類事件均是由上馬環境污染項目所引起的,由于兩地區社會資本相對充分,使得社會公眾在污染危害尚未嚴重發生之前就采取相應的集體行動進行反饋,如廈門PX項目建成之初,105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合簽名“關于廈門滄海PX項目遷址的提案”,但并未引起足夠重視,之后隨著事態的蔓延以及公眾急速關注,當地政府較為迅速的開啟多輪座談溝通,進行了二次環評、公眾投票和項目遷址,最后以平穩方式解決了這一危機;而啟東事件自始至終,當地政府并未充分重視,而民眾的利益訴求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逝,反而在集聚和反彈,直至最后演變為大規模。這兩起事件恰恰說明:社會資本水平并不是越大越好,特別是當所處的制度環境尤其是政府部門難以滿足社會資本的“需求”時,社會資本反而會引致環境治理的低效;但是如果政府部門努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自身的運行效率,引導和溝通機制順暢,那么即使社會資本水平相對較高,反而會更有利于提升環境治理績效。
4.3.2更換樣本與指標
為了進一步證明本文結論的可靠性,根據數據的可得性和適用性,我們在已有的186座樣本城市中,篩選出93座城市,篩選標準是這些城市均列入環境保護部公布PM10、SO2、NO2數據的113個大中城市中,同時將樣本的因變量替換成PM10、SO2、NO2變量,來考察社會資本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分別采用門限回歸、考慮工具變量的SYS-GMM方法進行檢驗,時間區間為2004-2010年,得到的結論與前文基本一致。
5結論與討論
本文以環境問題為研究對象,提出了社會資本、制度環境與環境治理績效之間關系的三個基本假說,我們研究發現:社會資本總體上有利于環境治理,尤以社會信任和社會溝通(網絡和組織)的效應最為明顯;社會資本與環境治理之間呈現倒U型的非線性關系,社會資本存在著一個適度水平;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的影響受制于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兩種因素,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越高,社會資本的環境治理效應越大,同時,改善政府質量所帶來的社會資本邊際環境治理效應更高;從年均比重來看,社會資本相對不足地區占到85.15%,社會資本相對適度地區和社會資本相對過度地區的比重僅為7.39%和7.46%,目前中國環境治理困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絕大部分城市面臨著社會資本不足所導致的社會機制不全的困境。
本文結論對現階段中國環境治理機制的設計具有較強的啟示意義:一是重視社會機制尤其是社會資本在環境治理過程中的作用,持續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縮小收入差距、提升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以及積極推動社會組織發展,對于積累社會資本、發揮社會資本的環境治理效應具有重要意義;二是重視制度環境在形塑和提升社會資本環境治理效應中的作用,良好的政府質量和較高的市場化程度可以強化社會資本的環境治理效應,拓展和延伸社會資本環境治理效應的廣度和深度;三是重視社會資本與制度環境的匹配與銜接。對社會資本不同類型地區而言,各自側重點和關注點應該有所差異,對于社會資本相對不足的中西部地區而言,重點應該放在努力增加社會資本上,社會資本相對適度的東部中等城市,應該同時兼顧社會資本和其他制度因素的同步推進,對于社會資本相對過度的地區而言,應該將重點放在制度環境的改進上。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亞洲開發銀行.邁向環境可持續的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2-5.[Asian Development Bank. Toward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Futur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Analysis [M].Beijing: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12:2-5.]
[2]Putnam R D.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Journal of Democracy, 1995, 6 (1): 65-78.
[3]Coleman J 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39-244.
[4]Francis F. Social Capital and the Global Economy[J].Foreign Affairs,1995,74 (5): 9-103.
[5]Stiglitz J. Capital Market Liberal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stability [J].World Development, 2000, 28 (6): 1075-1086.
[6]Ostrom E, Gardner R, Walker J. Rules, Games, and Common Pool Resources [J].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24-43.
[7]Grootaert C. Social Capital, Household Welfare and Poverty in Indonesia: Local Level Institutions Study Soci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 Environmentally and Soci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2148, 1999: 34-59.
[8]Duit A, Galaz V, Eckerberg K, et al. Governance, Complexity, and Resilience[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0, 20(3): 363-368.
[9]Tsa T.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on Regional Waste Recycling [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8,16 (1):44-55.
[10]陸銘, 李爽. 社會資本、非正式制度與經濟發展[J]. 管理世界, 2008, (9):161-165.[ Lu Ming, Li Shuang. Social Capital, the Informal Syste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Management World, 2008, (9): 161-165.]
[11]樊綱, 王小魯, 朱恒鵬.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11年報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23-45. [Fan Gang, Wang Xiaolu, Zhu Hengpeng. China’s Market-oriented Index: Regions in Relative Process Report 2011 [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11: 23-45.]
[12]遲福林.公平與可持續:未來十年的中國追求[J].經濟體制改革, 2012, (2):5-7. [Chi Fulin. Equity and Sustainability: The Next Decade China’s Pursuit [J]. Economic Reform, 2012, (2): 5-7.]
[13]Jones N, Clark J R A. Social Capital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in Coastal Areas: A Review of Current Debates and Identification of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13,80(4): 12-19.
[14]Dulal H B, Foa R, Knowles S. Social Capital and Cross-Country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2011,20(2):121-144.
[15]Papyrakis 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Socially Fragmented Countries [J]. Environmental Resource Economics,2013,55(1):119C140.
[16]陳剛, 李樹. 政府如何能夠讓人幸福?[J]. 管理世界, 2012, (8):55-67.[Chen Gang, Li Shu. How the Government Can Make People Happy [J]. Management World, 2012, (8): 55-67.]
AbstractThe extent to which social capital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policy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Increasing evidences suggest that social capital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for growth, justice, povert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environmental issues as the study object,puts forward three basic hypothes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adopts structural equation of MIMIC method to estimate the social capital level of more than 186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t the macro level from 2004 to 2011,and empi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to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and
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d
system heterogeneity. The study found that social capital is conducive to the overal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social capital exerts the most obvious effects to social trust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dilemma. Most of the cities are facing social mechanisms of social capital shortage caused by incomplete plight. It’s not true that the greater the social capital level the better it is; especially when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demand’ of social capital, social capital will lead to the in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f governments make effort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public services and their operation efficiency, guiding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are open,
and it is matched with social capital,it will be more conducive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is paper recommend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ocial mechanisms, especially to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exert the role of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mechanisms in shapi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promote cohesion and matching of social capital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Different focuses should var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gions in term of social capital. The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 that is comparatively short of social capita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creasing social capital.
Mediumsized cities in eastern region with relatively moderate social capital
should both consider the progress of social capital and other institutional factors.
篇2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機關各股室、各教育直屬事業單位和各級各類學校及其工作人員。
第三條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因故意、過失而不履行、未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造成不良影響和后果的,依照本辦法追究過錯責任。
第四條責任追究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究、責任與過錯相對應、教育與懲戒相結合的原則。
第五條過錯責任的追究形式為:
(一)書面檢查;
(二)誡勉談話;
(三)通報批評;
(四)公開道歉;
(五)暫停職務;
(六)調離工作崗位;
(七)免職;
(八)責令辭職;
違反紀律的,按有關規定和程序追究紀律責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條機關各股室、各教育直屬事業單位和各級各類學校及其負責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追究過錯責任:
(一)沒有按照規定要求建立相關領導機構、工作機構、長效保障機制、長效工作機制、責任追究機制的;
(二)對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部署、執行、督促檢查不力,工作不到位,對屬于職責范圍的事項推諉、拖延不辦,致使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無法順利實施的;
(三)不及時傳*執行上級機關的決定、要求,造成不良影響的;
(四)不顧全大局,在人力、財力、物力上不服從整體部署進行綜合整治的;
(五)各單位和學校不依法管理,不作為、消極作為或不當作為的;
(六)非主管部門不依職配合和參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對開展的相關工作消極作為,造成不良影響的;
(七)違反城鄉規劃、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城市道路管理等法律、法規的;
(八)不能完成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主要任務和指標,效能低下,城鄉市容環境面貌無有效改善的(非自身、不可抗力因素除外);
(九)對因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而引發的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及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瞞報、謊報、漏報、緩報或者防范、救援、處置不力的;
(十)利用職權和職務上的影響,違反規定干預和插手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造成不良影響的;
(十一)在工程的立項、報批、招標投標、施工等監管中,不嚴格遵守各紀律規定,或利用職權和職務之便為自己或者他人違法謀取不正當利益的;
(十二)截留、挪用、私分、貪污工作經費或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資金的;
(十三)對群眾反映的問題,不及時調查,導致群眾越級上訪的;在調查處理群眾等工作中,處理失當,導致矛盾激化的;
(十四)對上級行政主管機關《建議書》置之不理,不能在規定時限內改進工作并向上級機關回復的。
第七條各單位和學校及其負責人在實施其行政管理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追究行政過錯責任:
(一)對本單位和學校內無證經營、超范圍經營的行為管理整治不力,致使亂擺亂賣現象嚴重,影響單位和學校環境整潔的;
(二)對亂扔亂倒垃圾等影響公共衛生行為管理整治不力,造成公共場所環境衛生臟亂現象嚴重的;
(三)對單位和學校內亂設亂貼廣告以及其他亂掛亂刻亂畫行為管理整治不力,影響市容市貌和主要公共場所環境整潔的;
(四)對單位和學校內施工現場未封閉、噪聲擾民和揚塵污染等違規施工行為,以及不及時清運、亂堆亂倒建筑垃圾的行為管理整治不力,長期影響街道、城市環境整治和周邊居民生活環境的;
(五)對城鎮小街小巷的改造不力,影響居民生產生活和城鎮總體形象的;
(六)對違法建(構)筑物整治拆除不力,影響市容市貌整潔的;
(七)單位和學校物業管理不規范的;
(八)對市、縣城鄉環境治理辦和教育局安排的工作任務落實不到位,受到通報批評的;
(九)對單位和學校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進展緩慢,未完成治污減排目標的;
(十)對聯系社區工作落實不到位、不按要求組織開展文明勸導活動受到通報批評的;
(十一)因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不力,受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質詢、批評的。
第八條國家工作人員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利用拆遷和工程建設制造事端,陷入非法利益格局的,應當追究有關責任者的責任。
第九條實行白、黃、紅“三色卡”問責制。
(一)各單位和學校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存在一般過錯的,發出白色卡實行問責,對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直接責任人按照第五條第(一)至(四)項追究過錯責任,并限期改正;
(二)各單位和學校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存在較為嚴重過錯的,發出黃色卡實行問責,對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直接責任人按照第五條第(五)、(六)項追究過錯責任,并限期改正;
(三)各單位和學校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存在嚴重過錯的,發出紅色卡實行問責,對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直接責任人按照第五條(七)、(八)項追究過錯責任,并限期改正;
(四)各單位和學校在一年度內三次受到白色卡問責的,按照黃色卡追究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直接責任人的過錯責任;一年度內二次受到黃色卡問責的,按照紅色卡追究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的過錯責任;
第十條過錯責任追究按照干部人事監督管理權限實行分級負責。
第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從重或者加重處理:
(一)同時具有本辦法規定的兩種以上過錯行為的;
(二)轉移、銷毀有關證據,弄虛作假或者以其他方法阻礙、干擾過錯責任調查、追究的;
(三)被責令限期改正而無正當理由逾期不改正的;
(四)過錯行為造成惡劣影響或嚴重不良后果的。
篇3
【關鍵詞】北歐國家 環境政策 綠色增長
【中圖分類號】X506 【文獻標識碼】A
挪威、瑞典、芬蘭、丹麥以及冰島等北歐五國,由于地理位置相近、氣候環境相似、民族文化類同、歷史上存在長期的交往、且在近現代于多個領域廣泛開展合作及共同行動,這五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上往往被作為一個緊密的“共同體”來看待。北歐國家自然稟賦豐富,但自然環境也相對敏感,在現當代曾爆發過水體、土壤酸化、海洋、湖泊富營養化、地下水污染等環境問題①。隨著當代環境意識的發展,北歐國家積極開發并執行有關環境政策,在環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
北歐國家對環境問題開展系統性治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其時,北歐國家針對日益嚴重的水體、空氣、土壤乃至噪聲等方面的污染問題,制定政策、開展行動。而隨后,以市場型措施的廣泛采用、氣候變化問題的產生、新型市場型措施的興起等為標志,北歐國家環境政策措施的發展可以被分為四個階段。②
針對大型工業排放源進行規制。相較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而言,在該時期,源自大型工業排放源的地方性環境問題系統性爆發,給當地環境要素造成嚴重的污染,形成了許多“污染重鎮”。為此,大多數北歐國家成立本國的環境保護部,將環保工作的關注重點放在了大型工業排放源治理方面。③各國當局在對當地環境承載力加以評估的基礎上,以排污許可的方式賦予各個污染排放源排污權;根據環境評估的結果,考慮采用的清潔技術種類、排污設施技術參數等情況,對各工廠排放削減目標進行了計算及規定。各個規制對象被給予了充足的時間改良自身投資經營方式、執行前述要求。該類措施也被提升到更高的產業層面。
當時挪威的造紙業改革就是其中的例子。在挪威,為達到控制污染的目的,小型、低效、污染嚴重的造紙工廠被關閉,代之以數量更少、規模更大并裝備最新減排設備及技術的大型企業。整個產業被賦予了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充足時間。再者,為保證公眾參與而被廣泛采用的聽證對于許可制度具有重要意義,該程序允許當地居民代表自身利益,對擬議減排項目表達己方觀點。
在政策推行之初,由于監管具有較大難度,許可僅針對為數不多的排放類型,且要求相對簡單,往往只在年排放量或周排放量層面做出規定。其后隨著監管水平的提高,許可制度對規制對象的要求變得更為復雜且嚴格。④同時,許可程度的確定標準,也從污染源的排放規模更多地轉變為地方環境的承載能力。此外,為了滿足相應歐盟指令的要求,在北歐國家中,國家級環境標準漸漸取代了地方環境標準,對工業排放源做出指導與限制。
必須指出的是,具體排污許可程序花費不菲、耗時頗巨,而且僅能針對小部分工廠或設施,控制范圍有限。因此,在許多國家,該做法逐漸被一般性行業規范及標準、排污限值、生產過程規制等措施所替代。如今,北歐國家僅在針對大型、重點企業地區性排放等少數情況下,施用具體排放許可。⑤
少數市場型政策措施在實踐中被采用。在本時期,大多數北歐國家采用了數量有限的市場型政策措施,比如消費稅。消費稅最初目的在于增加財政收入,然而,針對汽油、礦物油、電等消費的稅目也能對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⑥;針對玻璃制飲料瓶、報廢車輛等方面,采取“押金―返還”機制(deposit refund systems);公共服務收費,收費針對自來水使用、污水處理,收取的資金被用于提供該方面公共服務、以及資助有關污染治理行動。⑦
挪威在1970年開始對燃油中的硫含量征稅,開征該稅主要基于環境目的,為北歐國家中之首例。該稅目與針對含硫燃油的使用規范、燃油硫含量質量標準、大型企業的硫排放許可等措施共同作用。該做法首開多種措施針對同一環境問題之先河。瑞典在20世紀80年代開征了一些行政管理稅(administrative tax)及產品費(product charge)。但是,由于其征收比率較低、設計方式較為原始,對環境治理的積極影響較為有限。
漁業在北歐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了保證捕撈漁業資源的可持續,所有北歐國家對漁業捕撈量的管理控制有著很長的歷史,傳統的作法是根據捕魚業者的歷史捕撈量來確定配給其一定量的不可交易的年度捕撈配額,從而對總捕撈量進行分配。
冰島的漁業資源管理政策。冰島是最早在世界上推行漁業可交易捕撈配額(individual transferable quotas, ITQs)的國家之一。1979年,該措施針對青魚捕撈實施并獲得了捕魚業者的支持,從而在1984年得以推廣到針對其他魚種的捕撈中。冰島漁業由此獲得大量效益。
根據北歐部長理事會有關報告的描述:有關機關根據基于第三方研究機構“海洋研究中心”(Marine Research Institute)的科學建議確定年度總捕撈量,并根據各條漁船特定三年內的平均捕魚量確定各自的捕撈配額,從而將捕撈總量分解落實到各個業者;在特定條件下,捕撈配額可以在配額所有人之間交易如有業者用盡其配額希望繼續進行捕撈,那么他必須向其他漁船購買相應的配額。另外,如當年配額并未用盡,不超過總配額20%的配額可以結轉保留到下一年度,而下一年度配額的5%可以提前預支;在監管方面,在船只上裝備有特定儀器設備,向衛星發送電信號、以確保對其相應情況的實時監控。同時,一年中有兩次登船檢查,由特派的監督人員跟船出海對配額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所有捕撈情況必須在船只上岸后即時上報登記。據此,海洋研究中心對每艘船只的位置及其捕撈情況,有較好的掌握;通過漁業理事會(Directorate of Fisheries)的網站,捕魚業者能夠對具體到日期、魚種的漁獲上市信息有詳細的了解,從而決定出海或休息、以及是否購買、出售或結轉配額。有關配額變化、漁獲捕獲、上市等信息都會在網絡上顯示以便查閱。其核心理念在于讓市場引導業者作出決策;業者需要就自身捕獲的每噸漁獲繳納一定費用,這些資金被納入旨在推動漁業部門合理化發展的基金中。⑧
長期以來,北歐國家簽訂了許多環境保護國際條約,這些國際條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本國環境政策的發展。?
廢棄物處理措施的開展。“押金―返還”制度。大多數北歐國家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即開展了針對玻璃制飲料瓶等的“押金―返還”制度。到80年代,塑料瓶被納入該措施的適用范圍內,個別國家還對鋁制容器采取該措施。其后,“押金―返還”措施進一步發展,被廣泛用于廢油、報廢車輛回收處理領域。
使用費制度。收取相應使用費也被北歐國家廣泛用于城市垃圾回收處理,以作為開展此類公共服務的經費來源。使用費一般采用統一費率,但也有個別產品按照規格或質量收取不同的使用費。?
行為許可制度。上個世紀80年代,諸如垃圾焚燒引起大氣污染、垃圾填埋引起土地、水體污染等源自都市、工業廢棄物的環境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就此,各國參照大型工業排放源直接規制的經驗,針對垃圾焚燒及垃圾填埋設定相應的行為許可。具體而言,該類措施的表現形式主要有,針對垃圾焚燒設施產生的一些危險物質設定排放限值、針對垃圾填埋設定污水收集及甲烷排放的技術要求等。
“源頭削減”措施。關于“從源頭削減廢棄物”的觀點引起了普遍重視。各國發展出了一些鼓勵物質回收利用、節能利用的基礎措施。據此,為減少產品包裝的使用,丹麥和瑞典先后對其征稅。
物質能量循環利用。一些歐盟指令成為制定垃圾處理政策的重要依據。這些歐盟指令設定了相應的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目標,并禁止以填埋方式處理可降解垃圾。近些年來,溫室氣體減排代替地方環境問題治理,成為了垃圾處理措施的主要關注點。
生產者責任制度。80年代間,北歐國家政府與其國內的生產者、進口商就生產者責任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并形成一系列協議。這些協議要求報廢車輛、輪胎、電池、包裝、報紙、電子電器產品等領域的生產商,在其生產的產品被棄置后,對之進行回收處理。這些措施旨在減少垃圾體量,促進物質回收利用以及鼓勵產品可持續化。生產商或進口商一般會在銷售產品時,向購買者收取一定的收集處理費用。
垃圾處理稅。北歐國家普遍對垃圾焚燒及填埋征收垃圾處理稅。丹麥在1990年開征此類稅費,是采取行動的第一個國家。芬蘭緊隨其后,于1996年啟動相應措施。挪威和瑞典則在1999年完成該方面工作。在丹麥、挪威與瑞典,該稅目既針對傳統垃圾,也針對工業垃圾。個別國家基于填埋地點環境質量、廢棄物碳含量或焚燒設備的實際排放等方面的區別進行分型化征稅。
治理危險化學物質污染。北歐國家具有領先世界的化學品管理水平。在上世紀80年代,針對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對諸如重金屬或其他有毒物質的危險固廢進行管理控制是前述北歐大型工業排放源排污許可制度的重要內容。盡管該舉措曾產生較大的積極效果,然而,也存在著管理盲區,源自消費者使用行為的危險物質無法通過對生產設施的規制加以有效控制。舉例而言,生活中,對含鉛電池、含鉛汽油、獵槍鉛彈以及含汞溫度計等的使用或棄置,均可能導致釋放內含的有毒有害物質,極易造成地方性、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環境污染,危害不容忽視。
為治理危險化學品,北歐國家提出了兩項基本原則:
其一,積極開發環境友好型產品替代具有潛在危害的產品。
其二,即使在風險性質、危害程度尚未確定的情況下,也必須采取預防措施。基于此發展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命令性、志愿性的規制措施,內容涉及教育、技術指導、稅費、禁令、淘汰等多個方面。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助于從長遠角度削減由危險化學物質造成的環境危害,并加速確定危險化學品削減的優先順序。除此以外,在該領域也采取了一些諸如含鉛電池的強制回收、牙醫診所汞化物收集事務強制托管等特殊舉措。
另外,通過編制化學品清單幫助政府或商業主體進行有關決策,也是北歐環境政策的一個特色。政府與商業主體、收購機構合作,幫助后者在工作過程中避免接觸、使用列載于清單上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同時,部分國家通過提供技術支持或啟動示范項目的方式,幫助企業開發環境友好型替代產品。這類制度也對禁令及淘汰措施的實施有很大幫助。再者,為保護本國環境、并與國際標準相協調,北歐國家積極參與諸如“歐盟化學品管理框架”(EU chemicals management scheme, REACH)下開展的國際合作。
治理交通、農業污染。多數國家在很早之前便對機動車購買、保有及燃料使用征稅,可見,交通是消費稅的早期目標之一。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機動車數量的增多,采取措施控制此類排放變得十分必要。雖然,由于北歐國家在國際汽車市場上僅占較小的份額,該地區對全球新增機動車排放的影響有限,但是,控制燃油中的有害物質、限制機動車使用仍是北歐環境政策的關注重點。瑞典對生物燃料的開發、混合動力汽車生產銷售進行了大力投資。而多數國家對含鉛汽油征稅,對含硫柴油、汽油設定稅目并規定規范,對私家車的氮氧化物排放設定排放標準、并要求安裝符合環保標準的尾氣處理裝置。
農業活動、家庭生活及個別工業活動容易產生諸如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等營養物質,這些物質被排放入淡水或海洋將對當地乃至區域環境造成嚴重損害。調查顯示,如今波羅的海缺氧區域的面積是上世紀60年代的4倍,海水富營養化的形勢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嚴峻。為了改善這一情況,各國通過立法對農業活動進行了相應調整,并通過直接限制及稅收的形式控制殺蟲劑及化肥的使用。
環境標記(Environmental labelling)機制。1989年,北歐理事會啟動了北歐生態標記計劃(Nordic Ecolabelling Scheme),即天鵝標記(Swan label)計劃。該計劃由挪威與瑞典首倡,芬蘭、冰島及丹麥分別于1990年、1991年、1998年加入。相對的,歐盟生態標記計劃則在1992年開展,其目的之一在于取代既存的國家或區域生態標記,成為歐盟地區統一且唯一的生態認證。但這一目標并未實現。
至2008年,在歐盟領域內,共存在包括歐盟生態標記、天鵝生態標記在內的15個國家生態標記體系。這些生態標記體系旨在對一些相對于普通產品而言產生環境不良影響較少的商品或服務頒發生態標志。所有的生態標記計劃都是自愿性的,其向消費者傳達的信息是,通過本措施科學、嚴格程序認證的產品或服務相對于同類而言更為環保。該措施有助于推動產品、產業的環境友好化轉型,減輕環境壓力。
發展至今,北歐天鵝生態標記體系與歐盟生態標記體系非常相近。二者由同一秘書處操作運行,且認證對象中包括了18種重疊的產品類型,此外,二種體系對同一產品類型的認證標準非常接近。必須指出的是,北歐天鵝生態標記體系中包括的產品類型較歐盟生態標記體系的兩倍為多。
北歐多次對其生態標記體系進行評估,最近一次評估發生在2008年。評估結果表明,總體而言,該體系運行良好,采納生態標志的產品及其業者從中獲得較大收益。北歐天鵝生態標記包含了健康、質量、環保等要素,在引領北歐地區實現可持續消費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產生了實際效果。
2001年,“共同生態管理與審計計劃”(Community eco-management and audit scheme, EMAS)啟動。該計劃同樣也是自愿性的,旨在幫助企業優化生產流程,減輕環境不利影響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氣候治理的興起(20世紀90年代)
碳稅制度的實施。20世紀80到90年代期間,許多國家開始關注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所導致的全球變暖問題。北歐國家較早啟動溫室氣體減排工作。在90年代初期,除冰島以外的所有北歐國家都開始對化石燃料征收碳稅,其中,芬蘭于1990年征稅,是第一個落實該行動的歐洲國家。其后,在經歐盟批準后,瑞典與丹麥分別于1991年、1993年及時跟進。在冰島,水力及地熱是能源利用的主要形式,但如今,該國也在交通等有關領域對化石燃料征收碳稅。
碳稅一般以家庭或通行活動中使用的油類產品為征收對象,在此情況下,為避免稅負過重,既存的相應消費稅往往被下調。另外,由于北歐之外的國家并不歡迎此類做法,為避免對國際競爭造成不良影響,在開征之初,碳稅稅率一般較低且存在多種稅收免除情形。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后,瑞典下調了稅率較高的針對工業的“碳―能源結合”稅(combined carbon-energy taxation);自1993年開始,丹麥對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的征稅十分慎重,直到2000年才漸漸提高稅率;至于挪威,其自始未對源自工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征稅。但由于應對全球變暖的緊迫性日益凸顯、且碳稅制度在北歐以外的其他國家表現出一定成功經驗,從總體上來說,自90年代以來,北歐四個實施碳稅的國家的碳稅稅率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必須指出的是,碳稅的征稅對象并不總是燃料中的碳含量,而且某些燃料及排放源仍是該稅目的豁免對象。
北歐國家:共同行動的倡導者。北歐國家推動溫室氣體減排全球合作的意愿十分強烈。由于在本區域內部進行減排效率低下,北歐國家很早就開始資助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行動,并研究以北歐部長理事會或其他平臺為媒介推動共同減排行動的方法。
1992年簽署、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為減緩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礎。其框架下的《京都議定書》對工業化國家設定了各自的階段性減排目標。對于丹麥、芬蘭、瑞典這三個北歐的歐盟成員國而言,其減排目標通過歐盟內部談判被進一步分化。而冰島和挪威尚不必承擔強制減排義務,兩國被允許在2008年至2012年期間,溫室氣體排放量相對1990年水平分別增加11%與1%。
為執行減排目標,議定書允許各國通過聯合履約機制(Joint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或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贊助、協助他國的減排行動。這對履行條約義務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北歐國家正是這些機制幕后的締造者、支持者。
此外,京都議定書允許附件一國家間進行排污權交易,該機制也為北歐國家所提倡。作為世界上最早建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國家之一,2000年到2003年間,丹麥在發電業實施碳排放交易系統,并逐年削減許可制度設定的行業排放總量。
歐盟在2005年到2007年間規定了一項優先于京都議定書承諾期的排放交易期間。該體系隸屬于歐盟排放權交易系統(European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EU ETS),對象包括電力行業等能源密集型產業,其目標是使這些產業相對“正常運營”的情況降低排放量的15%。另外,歐盟的“三個20%”的目標,要求歐盟截至2020年減少2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占20%、能源效率增加20%。前述政策對未來北歐國家國內有關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歐盟可再生能源指令對各成員國、甚至挪威與冰島設定了可再生能源在本國能源供應結構中所占比例所應達到的目標。
市場型政策措施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減排手段。北歐國家主要采用市場型措施進行本國溫室氣體減排。排放權交易機制是歐盟排放權交易系統提供的主要政策工具。而對于燃油或其他能源的固定設施使用、交通等不適用排放權交易的領域,則主要依靠碳稅進行相應規制。
稅收調整的領域也包括了二氧化碳以外其他溫室氣體排放。2001年,丹麥對全氟化碳、六氯化硫、氫氟碳化物等溫室氣體征稅,以減少其排放。而早在1989年,該國就對氯氟烴征稅。挪威自2003年起對氫氟碳化物及全氟化碳征稅,征稅對象是包含這些成分的物質及產品。而再利用的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是稅收豁免的對象。
此外,挪威對特定工業部門的全氟化碳、六氯化硫排放實施談判議定(negotiated agreement)機制。這部分溫室氣體排放并未被歐盟排放權交易體系所涵蓋,而且為確保競爭力、當局也不愿對此設定稅收。談判議定機制是對該類物質排放許可及稅費空白的補充。由于同樣的原因,源自諸如鋁制品生產等能源密集型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既未被施以稅負,也不在歐盟排放權交易體系的適用范圍之內。這樣的情況直到2013年這些排放類型中的多數被納入歐盟排放權交易體系之中才有所變化。而針對可再生能源產品及高能效利用方式的各種補貼對于碳減排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被廣泛采取。
新市場型政策措施時期(21世紀至今)
在運行之初,市場型措施更多的是命令控制型措施的補充或附庸。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市場型措施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并在溫室氣體減排等領域進行了越來越多的實踐,發揮著愈漸重要的作用。然而,通過開發新措施、改良既有措施的方式,市場經濟性措施仍有發展的空間。歐盟排放權交易體系在21世紀開始運行,這對包括北歐國家在內的參加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瑞典、挪威的氮氧化物稅費。1992年,為治理酸化及超限排放問題,瑞典對大型固定火力發電設施的氮氧化物排放收取費用。該氮氧化物費對設備運營排放限值制度具有補充作用。1997年起,該項費用的收費對象擴大到了所有年產能超過25千兆瓦時的火力發電設施。制度實施之初,其收費標準是每公斤氮氧化物排放收取40瑞典克朗,2009年該項費率上調至50瑞典克朗每公斤。收取的資金將以基金形式,以各設施產能在總產能中所占比例為依據返還給繳費設施,也就是說,產能效率高的設備運營者將會從此“收費―返還”機制中受益,而產能效率低的設備運營者是凈支付方。該基金的設立有助于緩解可能對市場競爭造成的扭曲。由于其具備良好的、創新性的鼓勵減排及技術研發效果,瑞典氮氧化物排放費在國際社會中廣受好評。
為了在既存政策措施的基礎上,通過新設經濟高效的制度履行哥德堡議定書所載本國義務,挪威于2007年對氮氧化物排放征稅。其征稅對象主要包括:裝備功率在750千瓦以上發動機的工程機械、產熱10兆瓦以上的引擎、鍋爐或渦輪、海岸或海上油氣開采燃燒裝置;納稅人的納稅義務在氮氧化物排放時產生。但是,對挪威與外國海港、空港間直航的船舶或飛行器、在國外海域進行捕撈作業的船只、與政府就氮氧化物減排達成環境協議的排放源等,免納氮氧化物排放稅;2008年,挪威環保部與14個同業公會共同簽訂環境協議,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經濟高效型減排措施,據此,那些投資開發執行減排措施的設備及其運營者可以免繳氮氧化物排放稅;現在,該項稅收的稅率水平為每千克氮氧化物收取16挪威克朗,遠低于前述瑞典氮氧化物排放費的收費水平。為了使稅收不對行業發展造成太大沖擊,曾有大約4億挪威克朗被用于補償受征稅影響的企業。而隨著前述環境協議的簽署,此類補償費的額度相對以往有所下降。
無論是挪威或者瑞典,其做法都在努力避免傳統稅收可能損害經濟效益的缺點。通過一定方式,在不過度損害減排意愿的前提下將費用以特定形式返還給繳納者,有助于使這類稅費獲得全體利害關系人的支持。但必須指出,二者的做法還存在一定區別:對瑞典而言,排放費與直接規制規范對氮氧化物減排共同發揮作用;而挪威僅通過此類稅收對氮氧化物排放進行規制。2010年,丹麥也引入了氮氧化物排放稅。
瑞典的交通擁堵稅。斯德哥爾摩實施交通擁堵稅以緩解斯德哥爾摩市中心附近周邊公路、街道的交通擁堵狀況,并減輕由于擁堵造成污染物排放可能對健康、環境造成的損害。這方面財政收入主要被用于補貼公共交通。該機制于2005年8月試運行,并在經2006年進行的城市居民表決后、于2007年春正式運行。政府就一天中的不同時段規定了不同的稅率。2009年以前已完成注冊的環境友好型汽車直到2012年8月1日前能享受稅收豁免;而從2009年起新注冊的環境友好型汽車不再成為免稅對象。交通擁堵稅在納稅人申報個人所得稅時一并扣除,這樣的做法減輕了稅收可能對駕駛行為產生的影響。
分型化汽車稅。多年來,基于財政目的,除瑞典以外的北歐國家普遍對乘用車輛的購買或登記設稅。如今,該措施的目的轉為引導、鼓勵消費者購買能源效率、碳效率高的車輛。挪威在這一變革中處于領先位置,其經歷為“如何通過調整財政稅收的設計達到環境目的”做出了良好注腳。
為減輕由汽車造成的環境不良影響,從1982年起,挪威汽車購買稅的計稅依據逐漸由車輛價格變為價格與車重相結合,這一轉變在1991年最終完成。1996年,機動車購買稅的計稅依據完全變為包括車重、功率、排量在內的車輛環境特性。
在2006年,汽車登記稅通過按車重、排量及引擎規格計稅的方式,間接對二氧化碳排放征稅。而2007年,二氧化碳排量取動機排量成為計稅依據之一。自2009年起,登記稅對每公里里程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20克的低排放車輛進行稅收減免,而對每公里里程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250克的高排放車輛則征以重稅。此外,由電池或燃料電池驅動的電動汽車、氫燃料驅動機動車、氫燃料――電力混合動力車則不需繳納登記稅。而以濃縮乙醇為燃料的機動車及將來的混合動力車可以享受一定額度的稅收減免。針對摩托車、滑雪車的登記稅與機動車類似,也較為先進。
機動車購買稅則在2007年進一步改革,并直接導致柴油動力汽車在新增客車中所占比例增加、新增機動車單位里程排放量大量減少。有關當局指出,為了鼓勵低碳汽車的購買使用、增加高碳汽車的使用成本,在未來幾年將進一步推進有關稅收的稅率區別化發展。該變革同樣為混合動力車、電動汽車等提供了良好的使用環境。在未來,像電動汽車這樣的“零排量”機動車的生產使用水平將大大提高。
綠色證書。瑞典自2003年開始在本國電力行業推行綠色證書制度,要求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至少要達到一定程度。發電業者持有一定的綠色證書,其實際可再生能源發電產量、銷售額占總發電量、銷售額的比例,必須達到證書所載水平。為完成證書規定義務,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不足的業者可以向超額完成可再生能源發電目標的業者購買證書指標。2012年,挪威加入該體系,“瑞典―挪威”共同綠色證書體系宣告成立。
環境信息制度。環境信息有助于幫助人們在決策過程中考慮消費或生產的環境成本。在北歐,多種信息交流工具被廣泛采用,其中主要包括“產品溝通”(product-related communication)、“公共信息戰”(public information campaigns)以及“媒體溝通”(communication via the media)。而向生產者、消費者提供的有關如何增加能源儲備、提高廢棄物分類及循環利用程度等方面的信息,是溝通交流的主要對象。此外,有關新立法新規則、新“支持計劃”(support schemes)的信息也十分重要。信息措施往往與諸如補貼、立法等其他政策工具共同運用。
綠色政府采購(Green Public Procurement, GPP)。各級政府是產品與服務的重要購買者。近幾年,利用這種“采購權力”支持環境友好型產品與服務的做法在各國被廣泛推廣。北歐國家的政府采購量占到了其國民生產總值的16%。而對一些產業而言,公共主體是其最主要的買主,其中營業額巨大且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主要有建筑工程、信息技術、清潔劑制造銷售、交通服務及機動車等產業。根據有關報告,所有北歐國家都已制定有關綠色政府采購或可持續政府采購的行動計劃。其中一些行動被立法所固定。在北歐國家,綠色政府采購是中央政府的強制性義務。對其他公共組織,比如地方當局而言,實施綠色采購屬于強烈推薦事項。在地方層面全面實施綠色采購,對各國而言都是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北歐部長理事會組織了多項有關綠色政府采購的調查研究。這些工作的著眼點包括歸納綠色政府采購優點、為綠色政府采購提供實用的指導方針及標準、以及向歐盟及其成員國提供較為成熟的有關北歐經驗。
北歐國家就綠色政府采購形成了一些“共同標準”。2009年,北歐部長理事會綠色政府采購指導小組(NCM steering group for GPP)建議歐盟委員會,在未來編制“面向更好環境的政府采購”通訊的過程中,在“共同綠色政府采購標準”章節參考北歐作出的這些標準集合。隨著綠色政府采購的廣泛實踐,為避免統一市場及泛歐盟競爭力減弱可能帶來的矛盾沖突,在未來應協調歐盟成員國與非成員國的采購標準,使二者相互兼容。對相同的產品采用相同的采購標準,有助于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執行綠色政府采購的行政成本以及投標公司的負擔。
生態服務付費(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ES)。為保全并改善環境生態服務能力,有條件自愿付費機制早在20世紀90年代即被北歐國家所采用。舉例而言,旨在增加生物多樣性、防治營養物質滲漏的農業行動計劃在北歐國家被普遍采用;生物多樣性保全及地下水保護行動計劃在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普遍存在;瑞典采用創新性支付行動計劃,利用紫貽貝(blue mussel)清理海岸水體中的營養物質;為緩解漁業壓力,漁船買斷行動計劃在丹麥、挪威實施;在芬蘭,還有為保護森林開展的森林采購行動,以及為治理水污染而對農用土地開展投標行動。
生態服務付費機制的實質,是一種附條件的行動承包活動。生態服務付費機制中,一個或以上的“買家”向一個或以上“賣家”支付一定費用,要求后者進行特定的環境質量保證。費用上限取決于生態系統收益者的支付意愿,而土地管理者放棄其對土地享有的合法權利的代價、土地管理者執行生態服務付費行動的成本則決定了付費的下限。具體“價格”可以由買賣雙方直接協商確定,而在政府或非政府組織基于公共墓地而充當賣家時,也可以采取固定支付法。
北歐綠色增長經驗的借鑒意義
命令控制型治理的注意事項。命令控制型政策代表著最為傳統的環境治理方式。該類措施對管理水平的要求較低,且作用直接,見效快速,對于治理亟須改善的環境問題具有一定優勢。但是,這類政策的局限性也較為明顯,其行政成本較大,經濟代價顯著,容易對行業發展造成干擾。由于這些原因,治理環境問題不可專任命令控制型政策。在初步緩解環境問題后,應當降低對命令控制型政策的依賴程度,引入其他類型的政策措施對其進行輔助。但必須指出,命令控制型政策的特性決定了其在今后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仍將是環境治理手段的主流。而對于一些不存在斡旋余地的“零容忍”環境違法行為,仍應以強制手段對其進行控制。
市場型政策對實現綠色增長具有重大意義。市場型政策是實現減排目標及開發環境友好型產品、技術的有效工具。該類政策一般以特定形式的經濟利益為承諾,吸引市場主體自愿采取符合環保要求的市場行動,經過細心合理的設計與執行,其將以最小的經濟代價,給規制對象提供有效的激勵。其有助于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并相對命令控制型政策而言更能為經濟增長提供持續性的動力。此外,市場型措施能夠鼓勵市場主體通過開發環保技術達到減排增效的目的,為綠色技術革命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被規制對象完成強制規范所載目標之余,命令控制型政策往往無法提供進一步的激勵。可見,在這一方面,命令控制型政策是存在局限的,其無法“自行完善”以適應日漸嚴峻的環保需求。而市場型政策則不然,更高水平的環保行動意味著更大程度的經濟利益,其對環保行為的鼓勵不設上限。可以說,北歐國家的經濟社會增長對環境改善,與各種市場型環境政策的采取有著密切的聯系。
排污費與資源費是實現綠色競爭的重要手段。通過稅收、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費、可交易許可等方式,對排污行為或資源過度開發行為收費,是實現綠色增長的重要手段。此類收費措施具有一定普適性,在抑制環境違法行為的同時,還能為政府治理環境籌集必要經費,減少其財政壓力。另外,通過一定的再分配機制,這部分經費還可以彌合由于稅收等規制措施造成的市場扭曲。而對新興經濟體而言,這樣的機制還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些財政收入可以被投入到需求迫切的社會發展優先領域,諸如教育、健康、氣候變化適應與緩解、消除貧困等。
采取行動消除公眾對市場型政策的顧慮。有觀點認為,交通擁堵的成因之一,是由于工作或生活的需要,在交通高峰時段人們除了駕車出行以外別無選擇。擁堵稅增加了人們的出行負擔,但卻難以減少用車數量。為消除這樣的反對意見,有必要對擁堵稅的設立目標以及實施效果進行說明:首先,擁堵費的實施在事實上緩解了高峰時段的擁堵狀況;其次,此方面的財政收入被用于發展公共交通。如果政策推行者對政策的利弊進行全面的分析、科學比較以及客觀積極的宣傳,那么,其將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公眾對政策推行的顧慮。
積極嘗試補充性政策措施。應當積極嘗試能夠對命令控制型政策、市場型政策起到補充作用的其他政策措施。這類措施主要適用于未采取前述政策的領域或市場型政策無法發揮應然激勵作用的領域,其表現形式主要有環境信息制度、生態標記及其他認證制度等。這類措施一般與市場機制相互配合,有助于改善當事人間的信息失衡,并可以通過一定方式為自愿完成環保目標的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中確立優勢地位。
注釋
包錫南:《北歐國家的環境問題和農業環境保護概況》,《環境科學動態》,1989年第12期。
~、~、~、Greening the economy: Nordic experiences and challenges, TemaNord 2011:532,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2011.
OEC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eviews - DENMARK,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aris, France, 2007.
~Greening the economy: Nordic experiences and challenges, TemaNord 2011:532,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2011.
The Use of Economic Instruments in Nordic Environmental Policy 1999~2001, TemaNord Report 2002:581,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2002.
The Use of Economic Instruments in Nordic Environmental Policy 2006~2009, TemaNord Report 2009:578,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2009.
~Greening the economy: Nordic experiences and challenges, TemaNord 2011:532,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2011.
Nordic Environment: Greening the economy-the Nordic way,http:///en/publications/publikationer/2012-1001,2014年7月30日訪問。
The Nordic Swan - from past experiences to future possibilities. The third evaluation of the Nordic ecolabelling scheme, TemaNord Report 2008:529,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2008.
Decoupling of CO2 Emissions from Energy Intensive Industries, TemaNord Report 2006:528,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2006.
The Use of Economic Instruments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the Nordic and Baltic Countries 2001-2005, TemaNord Report 2006:525,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2006.
Innovation effects of the Swedish NOx charge. Joint Meetings of Tax and Environment Experts. COM/ENV/EPOC/CTPA/CFA(2009)8/FINAL. Environment Directorate, Centre for Tax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aris, France, 2010.
The Use of Economic Instruments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the Nordic and Baltic Countries 2001-2005, TemaNord Report 2006:525,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2006.
The Use of Economic Instruments in Nordic Environmental Policy 2006-2009, TemaNord Report 2009:578,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2009.
The Environment and Public Procurement - Common Nordic Procurement Criteria , TemaNord Report 2006:599,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2006.
Benefits of Green Public Procurement, TemaNord Report 2009:593,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2009.
Nordic Cooperation on Green Public Procurement: The First Set of Criteria Examples, TemaNord Report 2009:759,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2009.
Towards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Nordic contribution 2006- 2009. Examples of and conclusions on project results relevant for EU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policy processes.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Working Group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NCM-SCP), 2010.
The Environment and Public Procurement - Common Nordic Procurement Criteria, TemaNord Report 2006:599,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2006.
Towards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Nordic contribution 2006- 2009. Examples of and conclusions on project results relevant for EU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policy processes.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Working Group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NCM-SCP), 2010.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to consumers - a Nordic manual, TemaNord Report 2006:750,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2006.
篇4
雖然我國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多年,但這項制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在對生態環境空前重視的新形勢下,應強化這一制度的施行。本文從強化許可證制度優勢、促進持續性達標排放、整合相關法規制度三個方面探討了排污許可證制度的必要行、可行性與實效性以及新的定位策略。
關鍵詞:
排污許可證;環境管理;新定位
1引言
當前,排污許可證制度在我國已經實行了20余年。但是,長期以來,該制度的施行僅限于試點的省份。而且,在這一制度的施行過程中,對有關行為的限制還局限于排污的申請登記與總量控制方面,其在限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體系中的地位并不明確。在排污許可證制度下,可對產權進行明晰,從而減少交易的成本,解決因產權不清晰而產生的外部性與搭便車等問題[1]。在我國,治理污染的很多制度都是在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有其階段性的針對性,多項制度之間的銜接和聯系不夠緊密。在此情況下,進一步強化優化排污許可證制度,并以此為契機對制度體系進行整合,可以有效解決制度之間的矛盾問題。當前,我國大氣污染、水資源污染等形勢嚴峻,這對發揮排污許可證制度作用提出了新要求,即不但要對排放問題進行控制,還要做到持續性的達標排放。全面強化排污許可證制度,有利于整合我國存在的繁雜松散、高成本、低效率的政策制度,從而提高管理效率,增強管理效果。
2進一步強化排污許可證制度的優勢
在排污許可證制度下,企業排污必須以購買排污許可證為前提,為有利于實現排污收費和排污權交易之間的協調互動。當前,對于建設項目進行環境管理的制度,主要有環評和三同時。在環評中,對項目建成后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預測,在此基礎上按照排放有關標準、企業生產工藝以及當地環境容量提出環境保護要求。按照這一要求,三同時對建設施工是否符合要求、環保方案有沒有落實、周邊環境有無影響與惡化等進行檢測與驗收,并給予評價。驗收通過以后,政府才予以發放排污許可證。未通過的,按照要求進行整改合格后才予以發放許可證。企業獲得許可證后方可投入生產,在生產階段由環保行政主管部門進行監管。在這里,環保與三同時制度為企業設定了準入的條件,也使排污許可證發揮了生產合法性的證明功能,使環境管理更加具有可控性[2]。在排污許可證中,詳細規定排放的問題、濃度等具體指標,這是環保行政主管部門進行監管的重要依據。當前,在環評與三同時制度執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先建后評,項目設計不執行有關要求,項目建成后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等,因此,需要排放許可證作為法律文件對企業行為進行準入性和持續性的管理。
3通過排污許可證制度實現持續性達標排放
在大氣環境治理中,其目標應確定為改善空氣質量,強化公共福利,保障公眾健康,提升生產能力。對于大氣排放的管理與控制,其工作的核心應為確定排放標準,使排污許可證制度在排放管理方面發揮作用,一方面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對排放權進行分配,另一方面還要重點關注排污的持續達標。在我國的環境管理工作中,對于年均數據關注較多,而對于日均數據或時均數據則重視不夠。目前,西方許多發達國家已經把排污許可證制度當作控制固定污染源排放的重要政策手段。實施許可證制度,把排放源須遵循的標準和法規進行整合,使排放標準具體化、可操作化,有利于環境管理的規范化,有利于實現污染源的持續性達標排放。在美國,許可證把所有的適用法規要求包含了進來,其中有排放標準、排放限值、達標舉證、達標計劃、監測要求、檢查要求等,這為排放源遵循有關法規和政府進行監督提供了可靠依據。按照目前我國的法規,在排污許可證目標的界定上,還是以控制總量為主,對于持續性達標排放沒有作為重點。依據當前的排放標準,也不能清晰對“達標”進行界定。因對污染源的監測沒有統一的技術規范指導,故不能保證排放源與政府監測的數據完全一致,有關部門對企業的監查與處罰也缺少準確的依據,導致管理上不統一、不規范。實施許可證制度,在大氣質量管理方面,要以大氣總體質量的改善為終極的目標,不局限于控制總量,而是通過實施許可證制度,對排放源從建設到使用的全過程的排放進行控制,從每一個環節上降低污染。
4圍繞許可證制度整合相關法規制度
對建設項目的全過程進行環境管理,需要一個復雜的制度體系為支撐,這個體系應立足于全局,形成相互協調、完整嚴密、可操作性強、運作高效的制度系統。實施許可證制度,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作為日常管理的手段,它不僅發揮“許可”的功用。在許可證制度實施過程中,可將其進行制度性設計,在制度體系中把排放標準作為核心,再捆綁其他的法規政策,如環評、三同時、監測方案、排放收費、環保監管、排放口管理、環境統計、達標識別、排放標準、排放申報等,從而形成一個綜合的、整體的制度體系[3]。其中,將環評、三同時和排放申報作為發放許可證的必要條件,不達到標準不予發放,那么其生產經營行為也失去了合法性,這對環境管理來講具有較強的確定性。這也有利于使排放企業更具警覺性與責任感,加強自我監管,從而降低由于環境問題而付出高昂成本。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排放單位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具備了這些內容,排污許可證就不再是“通行證”,一通無憂,而對于排放單位全過程的行為形成了制度約束,使排放單位更具法治意識。
5結語
在我國的排污許可證制度實行上,一方面尚未得到普遍性推廣,一方面對持續性排放的關注不足,致使其發揮作用有限。在當前污染治理形勢嚴峻,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要高度重視排污許可證的現實重要性。要進一步強化這一制度在政策法規體系中的地位,發揮其優勢,并通過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將持續性達標排放作為關注的重點。同時,以排污許可證為核心,對相關的政策法規制度進行整合,增強對排放監管的實效性與連續性。
作者:李春霞 單位:寶安區環境保護和和水務局
參考文獻:
[1]宋國君,韓冬梅,王軍霞等.中國水排污許可證制度的定位及改革建議[J].環境科學研究,2012,25(9):1071~1076.
篇5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縣行政區域內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污染源的監管與治理、生態環境保護、環保科技產業發展。
第三條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必須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未依法辦理環保審批手續的建設項目,計劃、土管、礦管、規劃建設、工商、衛生、文化等行政主管部門不得辦理項目立項、審批、許可、發證、發照等手續。
工業園區的建設選址必須符合環境功能規劃,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四條推行清潔生產,禁止建設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或者在建設項目中采用國家明令禁止的生產技術工藝、設備和產品。
在招商引資中不得引入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和國家明令禁止的項目。
第五條建設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保“三同時”制度,即防治污染的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后,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防治污染的設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確有必要拆除或者閑置的,必須征得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
第六條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應當與主體工程竣工驗收同時進行。需要進行試生產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自建設項目試生產之日起3個月內,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
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收到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申請之日起30日內組織驗收。
第七條排污單位應當在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時間內填報《排污申報登記表》,并按要求提供資料。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的排污申報登記,應在項目的污染防治設施竣工并經驗收合格后一個月內辦理。
排污單位申報登記后,申報內容發生重大改變的,必須辦理變更申報登記手續。
第八條嚴格執行排污許可制度,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外排污染物達到總量控制指標的單位,發給排污許可證。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企業不得發放排污許可證:
(一)污染嚴重超標的;
(二)外排污染物超過總量控制指標的;
第九條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事業單位,限期治理。
第十條縣行政區域內醫療衛生機構產生的醫療廢水、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的排泄物,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嚴格消毒,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后,方可排放。
第十一條縣自來水廠取水口(圍下)以上至油羅口入口處章江河段水體為生活用水保護區:
(一)禁止一切破壞水環境生態平衡的活動以及破壞水源林、護岸林、與水源保護相關植被的活動;
(二)禁止向水域傾倒工業廢渣、城市垃圾、糞便及其他廢棄物;
(三)運輸有毒有害物質、油類、糞便的船舶和車輛一般不準進入保護區,必須進入者應事先申請并經有關部門批準、登記并設置防滲、防溢、防漏設置;
(四)禁止使用劇毒和高殘留農藥,不得濫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藥、捕殺魚類;
(五)禁止新建、擴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改建項目必須削減污染物排放量;
(六)原有排污口必須削減污水排放量,保證保護區內水質滿足規定的水質標準。
第十二條加強對我縣章江水系水源的保護。油羅口水庫出口至縣自來水廠取水口(圍下)章江河段水體水質不得低于國家規定的《GB3838—2002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標準,禁止設置排污口;章江源頭入境處至油羅口入口處、縣自來水廠取水口(圍下)以下至西華山鎢礦排污口前、青龍至南康交界出境處的章江河段水體水質不得低于國家規定的《GB3838—2002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排污口的污水排放執行《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一級標準;西華山排污口前至青龍章江河段水體水質不得低于國家規定的《GB3838—2002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Ⅳ類標準,排污口的污水排放執行《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二級標準。
第十三條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濃度不得超過國家及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
(一)在人口集中地區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內,禁止焚燒瀝青、油氈、橡膠、塑料、皮革、垃圾、落葉以及其他產生有毒有害煙塵和惡臭氣體的物質。
(二)向環境排放惡臭、異味的排污單位,必須采取措施防止周圍居民區受到污染。
(三)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區、交通干線附近露天焚燒稻草、秸稈、落葉等產生煙塵污染的物質。
第十四條加強建設施工管理、控制渣土堆放,采取清潔運輸措施,實行綠化責任制,提高人均占有綠地面積,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減少城區地面和地面塵土,防治城市揚塵污染。
第十五條加強對危險廢物的管理。產生鎢堿渣、硫化礦渣、醫療廢物等危險廢物的單位,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置;逾期不處置或者處置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由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指定單位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代為處置,處置費用由產生危險廢物的單位承擔。
第十六條從事收集、貯存、處置鎢堿渣、硫化礦渣、醫療廢物等危險廢物經營活動的單位,應當向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領取經營許可證。禁止無經營許可證或者不按照經營許可證規定從事危險廢物收集、貯存、處置的經營活動。禁止將危險廢物提供或者委托給無經營許可證的單位從事收集、貯存、處置的經營活動。
第十七條城鎮生活垃圾的貯存、中轉設施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環境,逐步做到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貯存、運輸和處置,并積極開展合理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第十八條加強噪聲污染監督管理,在縣行政區域內向周圍環境排放噪聲的,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
(一)產生環境噪聲污染的工業企業,應當采取有效措施,減輕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二)在禁鳴區內禁止鳴喇叭,農用車按規定路線和時間在城區行駛;
(三)新建營業性文化娛樂場所的邊界噪聲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不符合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門不得核發文化經營許可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得核發營業執照;
經營中的文化娛樂場所,其經營管理者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使其邊界噪聲不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
(四)禁止商業、娛樂業使用高音喇叭招攬顧客或在居民區、公共場所使用音量過大、嚴重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音響器材;
(五)建筑施工單位必須在開工十五日前向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在城市噪聲敏感的建筑物集中區域內,禁止夜間(22時至凌晨6時)和午間(12時至14時)進行產生噪聲的建筑施工和室內裝修及其他作業。建筑施工因特殊需要必須連續作業的,應當經縣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并公告附近居民;
(六)在中、高考前半個月和中、高考期間,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對各類環境噪聲源進行嚴格控制,防止對考生造成影響。
第十九條加強城鎮服務業環境污染的監督管理,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一)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從事經營性的露天噴漆或者其他散發大氣污染物的作業;
(二)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從事經營的產生光污染的露天電焊和產生噪聲污染的切割作業;
(三)禁止在城鎮人口集中區域從事影響周圍環境的畜禽養殖業;
(四)禁止飲食服務業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飯盒、杯、碟、碗等食品容器;禁止未經凈化處理的油煙排放;禁止在露天燃用煤炭、木柴加工食品。
第二十條加強對放射源的管理。生產、銷售、使用和開發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等含放射源的射線裝置和開發利用伴生放射性礦的單位,應當在申請領取許可證前編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報省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
第二十一條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要嚴格執行環境監測和監察制度:
(一)加強環境監測網絡的建設,開展地表水及大氣環境質量和工業污染源監測。及時、準確地向縣人民政府提供科學的環境監測報告;
(二)加強現場環境監察,依法對縣域內所有排污單位和個人履行環保法律、法規以及執行環境保護各項政策、標準的情況進行現場監督、檢查、處理。及時、準確向縣人民政府報告縣域內發生的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
第二十二條縣行政區域內所有排污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遵循“誰排污,誰付費;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
第二十三條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防止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源枯竭以及生態失調現象的發生和發展:
(一)在梅嶺、三江口、丫山等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人口集中地區、飲用水源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設立禁挖區、禁采區、禁伐區,禁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退化的開發活動和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
(二)加強保護區中各類活動的環境監督,防止生態破壞,保護珍稀野生生物,禁止買賣和食用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嚴禁亂砍濫伐破壞環境行為,保護魚蝦類繁育區的生態環境,防止過度捕撈和污染環境水產養殖;
(三)積極倡導綠色消費、鼓勵消費綠色食品,嚴格治理“餐桌污染”及“白色污染”;
第二十四條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
(一)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及植物生長激素;
(二)推廣使用低殘留、高效、無公害農藥,禁止使用有機磷農藥,盡可能少施化學農藥;
(三)積極推廣糞便沼化還田,推廣使用可降解農膜,減少農業的白色污染;積極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第二十五條鐵路、公路建設和修建水利工程,應當盡量避免破壞植被;廢棄的砂、石、土必須運至規定存放地堆放,不能向江河、水庫和專門存放地以外的溝渠傾倒,工程竣工后,取土場、開挖面和廢棄的砂、石、土存放地的土地,必須植樹種草,防止水土流失。
第二十六條鼓勵和扶持環保科技產業的發展:
(一)大力發展和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及環保型、節約型、集約型產業,利用各種形式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的建設;
(二)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對固體廢物資源實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采取有利于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活動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
第二十七條違反本辦法規定的,由依法行使監督管理權的行政主管部門依照相關法律進行處罰。
第二十八條直接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應當依法足額、及時繳納排污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程序減免排污費。
篇6
關鍵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生態文明制度;美麗蓬萊
中圖分類號:A715文獻標識碼: A
黨的十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的戰略高度,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黨的十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同志所作的報告,科學地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工作基本經驗,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別是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提出了“五位一體”、“建成小康社會”、“四個同步”、“兩個翻番”、“美麗中國”、“八個堅持”、“四個意識”、“三個自信”等新思想新觀點新部署。同志的報告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奮勇前進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通過學習,加深了理解,感觸頗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體現了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基本特征的準確把握,體現了我們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對現行的不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制度、體制、機制進行改革。以來,我國建立了政府生態環境行政管理體制,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經濟管理和行政管理還未能形成對粗放型、外延擴張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制約,致使片面追求生產總值的增長,以攫取和損毀生態環境為代價獲得經濟增長,自然資源的消耗越來越多,對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大,生態越來越惡化。面對嚴峻形勢,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加快體制機制改革,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
作為一座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濱海旅游城市,蓬萊市始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堅持制度保障與工程建設并重,全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2011年躋身全省首批、煙臺市唯一一個省級生態市,2012年市委、市政府又作出了建設生態蓬萊的戰略部署,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省前列。
一是啟動生態蓬萊建設,推進生態文明發展。2012年4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召開了生態蓬萊建設暨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四大班子領導全部參加。結合國家級生態市考核指標要求,把生態蓬萊建設工作任務分解落實到有關部門和單位,全面組織實施。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蓬萊的意見》、《蓬萊市創建國家級生態市考核指標責任分工表》和《蓬萊市創建國家級生態市工作實施方案》等,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的蓬萊市創建國家級生態市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啟動生態蓬萊建設工作。
二是創建“蓬萊美麗鄉村”,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市委、市政府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蓬萊的意見》和《關于在全市開展“蓬萊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實施意見》,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創建活動,集中整治農村垃圾、污水和畜禽養殖污染。全面推行“戶集、村收、鎮運、市處理”的城鄉垃圾一體化運行模式;大力推廣清潔能源,發展生態農業,對秸稈、禽畜糞便等農業有機廢棄物因地制宜地采取制沼氣、發電、還田作肥料等不同方式,全部綜合利用;抓好鎮駐地綠化工程,提高綠化檔次和綠化覆蓋率;加快推進鎮級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提高城鎮污水處理率。
三是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提高生態環境承載力。嚴厲打擊河道挖沙、亂采濫挖、無證開采等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加強陸岸水污染治理,減少入海污染物總量;加強對水土流失、礦區地面塌陷、破損山體、濕地和海岸帶等生態受損區域的治理修復,恢復區域自然生態功能;加快推進水系生態建設,積極實施沿海防護林、荒山綠化、封山育林等重點工程,構建綠色屏障,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四是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改善空氣環境質量。市政府制定下發了《蓬萊市大氣治理可持續改善實施方案》、《蓬萊市揚塵污染防治實施方案》等,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環境質量。重點抓好燃煤電廠、水泥生產企業和工業窯爐的顆粒物污染防治設施的升級改造;不斷加強城鄉結合部、施工場地、地面的揚塵污染防治工作;完善環境自動監控系統,加強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在市區兩個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開展PM2.5和臭氧監測。
篇7
為適應我國礦山經濟發展和礦山環境整治工作的需要,經國土資源部和民政部批準,中國礦業聯合會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委員會于XX年4月正式成立。近一年來,在部地質環境司的直接領導下,工作委員會秘書處遵照工作委員會章程要求,聯合全國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單位和部門開展了多項活動,本著為礦山企業服務,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事業服務,為政府決策服務的宗旨,開展了多項工作。現將XX年工作總結及XX年工作計劃報告如下
一、XX年工作總結
一年來,工作委員會秘書處開展了如下主要工作:
1.成功召開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
XX年11月,國土資源部、民政部批準成立中礦聯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委員會。接到民政部的通知后,籌備組的同志進入緊張的成立大會準備工作。主要完成了起草會議文件、落實理事會人選、設計、制作工作委員會會徽等會議籌備工作。XX年2月,姜建軍理事長決定在4月份舉辦的"全國地質環境處長工作會議"期間,召開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
根據原定計劃,成立大會于XX年4月28日召開。眾所周知,當時正值全國抗擊"非典"的緊張時期,廣州、北京等地區尤為嚴重,進京開會要冒極大的風險。在這種形勢下,在姜建軍司長和環境司的指導和幫助下,順利召開了成立大會暨一屆一次理事會。
2.組織編輯《礦山環境管理實用指南》
編輯《礦山環境管理實用指南》是在工作委員會籌建過程中已開始啟動的一項工作,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礦山環境管理的工具書。該書針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產生的礦山環境問題,結合我國礦山實際,從宏觀管理到具體實踐操作,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我國礦山環境管理工作應遵循的原則、法規和制度,以及環境治理工作的內容、技術原理、方法和措施。
該書編輯過程中,正值我國全面抗擊"非典"時期,而此時也正是該"指南"一書處于緊張編稿和校對階段。為了不影響工作進度,秘書處的同志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工作。由于是"非典"期間,許多參與編寫的專家不能或不便離開所住社區,其所在單位不能自由出入,秘書處同志便冒著危險在約定的公共汽車站或社區單位的大門外接收和傳遞稿件。對外地作者,便通過電話或電傳方式開展工作。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完成了該書的編輯、修改和一、二、三稿的校對工作。現該書稿將送交印刷廠,并即將出版發行。
3.成功舉辦了我國"首屆礦山環境保護學術研討會"
為貫徹落實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精神和"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XX年10月,由部地質環境司主辦、工作委員會與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和西安地礦所具體承辦,在西安成功舉辦了我國"首屆礦山環境保護學術研討會"。會議旨在為政府部門、礦山企業和地調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提供一個礦山環境保護學術交流的平臺。
會議原定規模為100人,但實際參會人數達到160人。會議收到論文近百篇,?h及內容包括"礦山環境問題及其治理政策"、"礦山環境調查與治理研究"、"礦山水資源保護與土地復墾"、"礦山環境保護法規與政策研究"等許多方面。
通過這次學術研討會,進一步加強了基層管理部門、礦山企事業單位對礦產資源與礦山環境雙重保護原則的認識,明確了礦產資源開發中必須有效保護環境的工作方向與任務。此次會議揭開了我國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新的一頁,在國家政府管理部門和礦山企業中引起了很大反響。
4.順利完成了《綠色礦山》大型電視系列專題片的拍攝與制作工作
為反映我國礦山企業在保護資源合理開發和環境保護治理方面的典型事例,宣傳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礦山企業多年來在礦產資源管理、開發利用和礦山環境治理與保護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使得礦山企業進一步認識我國政府在礦產資源開發和地質環境管理中所倡導的方向,以及提高全民資源與環境的雙重保護意識,推動我國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國土資源部決定與中央電視合拍攝《綠色礦山》(現更名為"XX資源環境記憶")大型電視系列專題片。
工作委員會秘書處具體承擔該片的組織、籌備、協助拍攝等工作。工作前期,我們組織專家討論、選題,進行情況調查、材料收集、典型篩選、資料整理,并經多易其稿,最終編寫出了67集的初稿供中央電視臺參考。在此基礎上,最后又與中央電視臺一起擬定了一個20集拍攝方案。接著,于XX年9至11月份分別帶領6個攝制組奔赴21省(區),采訪近百家礦山管理部門、科研單位和礦山企業,進行了大量的實地外景拍攝。在后期制作過程中,我們又對中央電視臺開始擬定的21集及最終確定的18集腳本進行了認真的討論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建議。?K協助電視絡專家、領導進行采訪。該片按計劃順利完成制作,已于XX年3月"兩會"期間播出。工作委員會秘書處同志對這項工作積極、認真、務實的作風,受到部有關司局和礦山企業的好評。共2頁,當前第1頁1
5.完成"德興銅礦礦山尾礦與環境遙感調查技術研究"項目
由部科技司下達的"德興銅礦礦山尾礦與環境遙感調查技術研究"項目,其目的是掌握遙感技術在礦山尾礦與環境調查中作用及應用研究。XX年2月,由部科技司主持成果評審會,該項目受到好評。科技司領導指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和應用領域的研究。該項目是由工作委員會(部尾礦辦)提出并作為項目協調單位。
科技司對該項目的評價是,"這個項目的完成,無論在研究人員的素質、還是其成果的先進性、可行性和應用前景等方面,都是一個很好的典型"。
XX年過去了。一年來,在工作委員會理事長、部地質環境司姜建軍司長,以及監測處陳小寧、劉建軍等領導的幫助和支持下,我們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工作委員會剛剛成立,機構尚不健全,秘書處人員緊張,加之又忙于一些既定的工作和具體事務,使秘書處自身建設工作起色不大,從而影響了更多工作的開展,需要在新的一年里盡快加以改進。
二、XX年工作計劃
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委員會秘書處初步計劃開展如下工作:
1、加強秘書處的自身建設與業務工作正常化
秘書處現機構、制度尚不健全,需進行增調,建立健全相關的管理制度。如制定工作人員職責、紀律和財務管理制度;工作委員會會員管理辦法;工作匯報制度等,使工作委員會真正成為連接政府部門與礦
山企事業單位的橋梁、紐帶。
2、當前進行的幾項工作
(1)創辦工作委員會會刊。申請辦理正式出版物刊號,組建會刊編委會、編輯部,聯系并確定會刊協辦單位,爭取會刊盡早編輯、出版與發行。
(2)逐步完善"中國尾礦"、"綠色礦山"網站的經營管理工作,擴充內容,擴大影響,有效地提供相關的信息、中介服務。
(3)搞好《礦山環境管理實用指南》一書的印刷、征訂和發行工作。根據司里要求,《指南》為單色印刷,共計5000冊,定價85元(含郵資)預計4月中旬出廠。
(4)舉辦"全國礦山環境治理工作研討會暨工作委員會一屆二次理事會"。
應礦山企業的要求,為作好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委員會建議近期召開一次研討會。主要內容為宣傳學習國家相關政策、規定,明確項目申報程序、介紹新方法、技術。參加的對象為礦山企業和規劃、研究部門和單位。同時,召開XX年度理事會。
3、開展國際間學術交流與國內培訓
根據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精神,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礦產資源,有效保護礦山生態環境,是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的具體行動。在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重建等方面,國外礦業發達國家有很多好的成熟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礦山環保工作委員會與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從事礦山環境管理、治理的單位初步建立了合作關系。為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聯絡相關單位組織礦業單位開展"礦山生態環境管理""礦山環境保護與重建"等學術交流與相關的出國考察活動。
4、申請研究與開發項目,爭取資金支持
利用工作委員會自身優勢,積極申請和開展各種合作研究與開發項目,如:
(1)聯合地質科學院、部遙感中心、地質大學、吉林大學等科研單位,在已經完成的"德興銅礦尾礦環境遙感技術調查研究"課題基礎上,開展"礦山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保護"軟件的設計與合作開發;
(2)做好"礦山環境治理投資機制探討"的調研、試點工作;
(3)與法國、希臘地調局聯合向歐盟申請"中國礦山固體廢料管理"項目。
(4)繼續做好《礦山地質環境評估體系研究》項目的基礎工作
幾年來,委員會的主要工作人員,在環境司的領導下,開展了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理論研究工作,取得一些成果,也由此進一步了解礦山環保的實際情況。《礦山地質環境評估體系研究》項目是擺在政府和礦山企業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已經有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臺灣地區等國家和地區關于礦山環境管理與評估資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礦山地質環境及其評估體系的概念、范疇(內涵與外延)、方法、程序、資質;建立評估體系模型,為我部開展這項工作做好基礎工作。
5、積極開展各類咨詢服務
認真貫徹工作委員會宗旨,積極開展為政府部門如部地質環境司、開發司、耕地司、部機關服務,為礦山企業和會員單位服務,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服務的多種技術業務咨詢服務。如:
(1)首鋼礦業公司、甘肅廠壩鉛鋅礦尾礦的回收利用與庫區生態重建;
(2)山東新汶礦業集團、北京賓隆礦業新技術公司的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項目;
(3)為礦山企業或采礦人代辦采礦證等。
新的一年里,我們有決心和信心認真完成各項既定任務,以及上級領導交給的各項工作,使工作委員會工作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委員會秘書處
二OO四年三月八日
篇8
關鍵詞:西部地區環境污染糾紛行政處理制度
近年來,我國西部環境污染問題引起的量呈增長趨勢,這顯示出公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提高;同時,對于大量環境糾紛,公眾除、上訪之外,缺乏更有效的救濟途徑。本文旨在以甘肅省徽縣血鉛污染事件(以下簡稱徽縣血鉛事件)的處理過程為研究對象,對我國西部地區環境污染糾紛的行政處理制度予以評析、探討,為西部生態立法提供思路。
我國環境污染糾紛的處理方法
本文所指環境污染糾紛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關于環境污染的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而產生的糾紛。
(一)我國目前解決環境污染糾紛的方法
協商。這是由糾紛雙方針對已經發生的環境污染,自行協商,通過達成和解協議,解決糾紛。因為許多污染者不愿主動承擔環境污染的責任,實踐中糾紛雙方很難達成和解協議。
調解。根據調解人的不同,分為民間調解和行政調解。行政調解是由環境行政機關主持,對環境污染糾紛雙方進行調解,以促成糾紛雙方在自愿的原則下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活動。與之相對應,是民間調解。我國目前主要由人民調解委員會作為民間調解人,也可由較權威的民間調解人居間調解,促成糾紛解決。當事人未達成協議或達成協議后又反悔的,任何一方都可以請求環境行政部門處理,也可以向法院。
行政處理。環境污染糾紛的行政處理是指環境行政機關對社會成員(民事主體)之間發生的由于環境污染產生的糾紛進行處理的制度。“因環境污染引起的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屬于民事糾紛,當事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不能以作出處理決定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因而,我國環境污染糾紛的行政處理,性質上屬于行政調解,其處理決定不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
仲裁。仲裁是指環境污染糾紛的雙方自愿達成協議,將糾紛提交仲裁機構進行裁決,解決糾紛。我國現行環境立法,缺乏關于環境污染糾紛仲裁的特別規定。實踐中通過仲裁解決環境糾紛的情況較少。
民事訴訟。即環境污染受害者依法向司法機關,請求法院判令污染者停止侵害、排除妨害、賠償損失。實踐中,環境污染糾紛的訴訟解決方法耗時長、取證難、費用高;由于現行法律對于環境污染糾紛的資格、因果關系的確定、污染損害賠償等問題都欠缺明確具體的規定,從而阻礙了污染受害者尋求司法訴訟的救濟途徑。
(二)環境污染糾紛行政處理制度的優勢
環境污染糾紛的復雜性、多樣性和損害性決定了解決環境污染糾紛的方法應當靈活、及時、專業。實踐中環境污染受害者選擇行政處理方式尋求救濟,與其他解決方法相比,行政處理環境污染糾紛的優勢在于:
專業性。環境污染糾紛涉及很強的技術性,因而對于污染損害的證明要求較強的專業性。環境污染事故一旦發生,環保部門負有監管和保護環境的法定職責,而且環保部門設有環境監測機構,這有助于及時、準確地確定污染責任。
及時性。環境污染發生后,環保部門負有及時有效地調查處理污染事故的法定職責,這有利于糾紛雙方在最短時間內澄清事實,明確責任;同時,鑒于環保部門對排污企業享有監管的權力,因而,排污企業對于環保部門的處理意見愿意采納并及時執行。這些因素都有助于環境污染糾紛的及時解決。
成本低。救濟費用的高低直接決定當事人對于救濟方式的選擇。由環保行政部門對環境污染糾紛進行處理,是環保部門在執行法定職責的過程所進行的。因而,相對于訴訟和仲裁,行政處理方法成本低廉,且效率較高。而國家也在環境污染糾紛的行政處理過程中實現了訴訟資源的節約。
完善西部環境保護行政處理制度的法律問題思考
作為一種權利救濟制度,其內部的具體救濟規范的安排應當統
一、協調,并且有相關的制度予以支持,才能實現對于缺損權利的有效救濟,進而最大可能地實現法律的公平、正義、效率等價值。環境污染糾紛行政處理制度至少應具有以下功能:及時、迅速地解決糾紛,救濟缺損權利;損害賠償制度的安排應當有利于提高污染削減的效果;能夠促進和加強環境行政管理,即發揮環境污染糾紛行政處理制度與環境行政管理的協同效應。
在環境污染糾紛行政處理領域,日、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理論和實踐都較成熟,我國應當呼應當前社會實踐對于行政處理制度的迫切需要,完善環境污染糾紛行政處理的相關立法。
(一)行政處理機構的設置
獨立且中立的環境污染糾紛處理機構是公正、有效地解決糾紛的前提。因而,首先應當設立在財政和人事上都能保持獨立性的糾紛行政處理機構,以保證有效、及時地處理環境污染糾紛。具體到西部地區,立法中則應當關注到跨行政區域環境污染糾紛的行政處理機構的設置。
(二)完善行政處理程序
考察我國《環境保護法》和各環境污染單行法,對于環境污染糾紛的行政處理僅僅作了原則性的規定。不僅起不到解決紛爭的作用,而且會使環境行政部門由于缺乏具體的法律規定,而產生權責不清、權力濫用、等違法行政行為,從而起不到程序法應有的法律作用。環境污染糾紛的行政處理制度應當對于行政處理程序作出科學合理的安排。
1.環境污染糾紛的投訴制度。日本《公害糾紛處理法》中最有成效、最受關注的制度就是公害糾紛的投訴制度。該法規定都道府縣及市區町村的公害課設置公害意見調解員。其職責,作為公害意見投訴和咨詢的窗口,根據市民的意見,提供給當事人有關公害的知識和信息;調解員本人就公害的實情進行調查,給當事人和有關人員出主意,進行中介調解和指導等工作。同時,把有關公害意見的信息迅速準確地向有關部門報告,協調和促進問題的解決。
污染糾紛行政處理制度應當設立一個促進公眾與環境行政部門之間的信息窗口:污染糾紛投訴機構。同時,該機構人員的配備應當是具備相當完善的環境法和環境科學的知識,并且行政能力較強,以切實保障環境污染受害者投訴有效。
2.污染糾紛的處理辦法。一個富有活力的救濟制度應包含一種合理、節儉利用救濟資源的機制,以保證所利用的救濟方式與特定救濟需要相符合;同時一個富有活力的救濟制度中所包含的權利救濟方式也必須能滿足不同缺損權利的救濟需要,并且相關主體有權選擇自己認為最“合算”的救濟方式(即各類救濟方式之間有替代性)。
我國現行法律關于環境行政部門的污染糾紛處理方法并沒有具體的規定;而且行政部門對于環境污染糾紛的處理實質上屬于行政調解,不具有法律強制力,從而使救濟結果處于不確定狀態。在徽縣血鉛事件中,當受害者尋求行政部門的救濟時,污染事件已呈嚴重化狀態,對于此類嚴重的、影響惡劣的企業違規排污行為,作為執法部門應當依法主動、強制進行調解,以充分發揮糾紛的行政處理方法的優勢。據此,完善西部地區污染糾紛的行政處理辦法,應當明確規定多種行政處理方法,以供不同的權利缺損者選擇;比如,斡旋、調解、裁定等;應當賦予行政調解以法律強制力,使救濟結果確定,給當事人提供一個合理的預期;應當規定行政處理部門對于特定情形(比如嚴重違法排污事件、社會影響廣泛的污染事件等)的強制調解職能。
(三)建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制度
1.一種救濟制度如果得不到執行,其有效性是令人質疑的。權利人尋求救濟的最終目的就是使缺損的權利獲得補救。合理有效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機制,應當至少對以下重要內容作出設計安排: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目前,各國的立法和理論界都確立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無過錯責任原則:不論環境污染者主觀上有無過錯,即無論是環境不當行為還是法律所不禁止的環境行為,只要其污染行為對他人客觀上造成了財產損害或人身損害,就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受害人群的確定。對于受害人群眾多的環境污染事件,比如大氣污染和水質污染事件等,首先應當規定確定受害人群的方法,即確定誰有權獲得損害賠償。比如日本的公健制度中關于公害患者的認定,就規定了認定條件的三要素和認定有效期限(根據指定疾病的種類分為2年和3年)。
賠償范圍的確定。即確定賠償金額。合理確定損害賠償范圍有利于有效救濟受害者,同時制裁排污企業,抑制排污行為。依我國現行立法及司法實踐,環境損害賠償范圍包括:直接損失、間接損失以及可能造成的受害人精神損害。
賠償金額的來源。環境污染糾紛產生的巨額賠償金是污染糾紛案執行困難的根本原因。實踐中,我國許多企業經濟效益并不好,巨額的環境損害賠償金令企業無力負擔,嚴重者導致企業破產,社會失業人口增多,引起社會不穩定。
2.借鑒各發達國家在理論和立法上較成熟的經驗以及我國部分地區的試點性實踐,都可以為我國的相關立法提供經驗。
適用污染者負擔的原則。即污染環境造成的損害及治理污染的費用應當由排污者承擔。該原則能夠通過經濟手段,實現環境污染的外部費用(即環境污染損害及治理污染的費用)內部化,以實現污染削減。各國立法實踐證明了該原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建立污染損害賠償基金。一般地,排污企業不愿意主動承擔污染賠償責任;同時,突發的、嚴重的污染損害所產生的巨額賠償金往往令排污企業難以維系正常的生產經營,企業衰落、破產帶來的眾多失業人口可能引起社會不穩定。鑒于此,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建立污染損害賠償基金,即通過對污染企業征收有關稅、費(如排污費/稅、自然資源開發費/稅、生態補償費/稅、石油稅等),構成污染損害賠償基金。我國可以充分考慮各地的經濟和環境條件,通過征收各種環境稅/費來建立各地的污染損害賠償基金,以分攤企業的部分污染損害賠償金額。
環境污染損害責任的社會化。建立環境污染損害責任保險制度,使環境污染損害的責任社會化,被各發達國家普遍采納并成為其通過社會化途徑解決環境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主要方式之一。發達國家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分為強制環境責任保險和自愿環境責任保險。在保險責任的適用范圍方面,承保的風險范圍經歷了由小到大的演變過程。
我國已經進入環境風險的高發期,部分地區曾通過試點推進自愿性環境污染賠償責任保險制度,但許多試點因無企業投保而處于停頓狀態。鑒于我國一些企業經營效益不良以及其為利潤所驅,不愿承擔污染損害風險的現實情況,我國應當通過立法,結合自愿與強制保險的方式建立我國環境污染賠償責任的保險制度。
參考文獻:
1.周林彬著.法律經濟學論綱.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篇9
第一條為加強環境統計管理,保障環境統計資料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以下簡稱《統計法》)及其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環境統計的任務是對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工作情況進行統計調查、統計分析,提供統計信息和咨詢,實行統計監督。
環境統計的內容包括環境質量、環境污染及其防治、生態保護、核與輻射安全、環境管理及其他有關環境保護事項。
環境統計的類型有:普查和專項調查;定期調查和不定期調查。定期調查包括統計年報、半年報、季報和月報等。
第三條環境統計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務院統計行政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下,對全國環境統計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制定環境統計的規章制度、標準規范、工作計劃,組織開展環境統計科學研究,部署指導全國環境統計工作,匯總、管理和全國環境統計資料。
縣級以上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同級統計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負責本轄區的環境統計工作。
第四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環境統計能力建設,將環境統計信息建設列入發展計劃,建立健全環境統計信息系統,有計劃地用現代信息技術裝備本部門及其管轄系統的統計機構,提高環境統計信息處理能力,滿足轄區內環境統計信息需求。
第五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環境統計任務和本地區、本部門的環境管理需要,在下列方面加強對環境統計工作的領導和監督:
(一)將環境統計事業發展納入環境保護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
(二)建立、健全環境統計機構;
(三)安排并保障環境統計業務經費;
(四)按時完成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法規、規章規定布置的統計任務,采取措施保障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不得隨意刪改統計數據;
(五)開展環境統計科學研究,改進和完善環境統計制度和方法;
(六)建立環境統計工作獎懲制度。
第六條環境統計范圍內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必須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的規定,如實提供環境統計資料,不得虛報、瞞報、拒報、遲報,不得偽造、篡改。
第二章環境統計機構和人員
第七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設置專門的統計機構,歸口管理環境統計工作。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有關司(辦、局),負責本司(辦、局)業務范圍內的專業統計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確定承擔環境統計職能的機構,設定崗位,配備人員,負責歸口管理環境統計工作。
第八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統計機構(以下簡稱環境統計機構)的職責是:
(一)制定環境統計工作規章制度和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
(二)建立健全環境統計指標體系,歸口管理環境統計調查項目;
(三)開展環境統計分析和預測;
(四)實行環境統計質量控制和監督,采取措施保障統計資料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五)收集、匯總和核實環境統計資料,建立和管理環境統計數據庫,提供對外公布的環境統計信息;
(六)按照規定向同級統計行政主管部門和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送環境統計資料;
(七)指導下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調查對象的環境統計工作;組織環境統計人員的業務培訓;
(八)開展環境統計科研和國內外環境統計業務的交流與合作;
(九)負責環境統計的保密工作。
第九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相關職能機構負責其業務范圍內的統計工作,其職責是:
(一)編制業務范圍內的環境統計調查方案,提交同級環境統計機構審核,并按規定經批準后組織實施;
(二)收集、匯總、審核其業務范圍內的環境統計數據,并按照調查方案的要求,上報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口的相關職能機構,同時抄報給同級環境統計機構;
(三)開展環境統計分析,對本部門業務工作提出建議。
第十條環境統計范圍內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指定專人負責環境統計工作。
環境統計范圍內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的環境統計職責是:
(一)完善環境計量、監測制度,建立健全生產活動及其環境保護設施運行的原始記錄、統計臺賬和核算制度;
(二)按照規定,報送和提供環境統計資料,管理本單位的環境統計調查表和基本環境統計資料。
第十一條環境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在環境統計工作中依法獨立行使以下職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擾或者阻撓:
(一)統計調查權:調查、搜集有關資料,召開有關調查會議,要求有關單位和人員提供環境統計資料,檢查與環境統計資料有關的各種原始記錄,要求更正不實的環境統計數據;
(二)統計報告權:調查人員必須將環境統計調查所得資料和情況進行整理、分析,及時、如實地向上級機關和統計部門提供環境統計資料;
(三)統計監督權:根據環境統計調查和統計分析,對環境統計工作進行監督,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
第十二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的環境統計人員應當保持相對穩定。
變動環境統計人員的,應當及時向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同級統計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并做好環境統計資料的交接工作。
第三章環境統計調查制度
第十三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設定環境統計調查項目,必須事先制定環境統計調查方案。
環境統計調查方案應當包括項目名稱、調查機關、調查目的、調查范圍、調查對象、調查方式、調查時間、調查的主要內容,供調查對象填報用的統計調查表及說明、供整理上報用的綜合表及說明和統計調查所需人員及經費來源。
環境統計調查方案的內容可以定期調整。
第十四條環境統計調查方案應當按照規定程序經審查批準后實施。
統計調查對象屬于本部門管轄系統內的,應當經本級環境統計機構審核后,由本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審批,報同級統計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統計調查對象超出本部門管轄系統的,應當由本級環境統計機構審核后,經本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同意,報同級統計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其中重要的,報國務院或者本級地方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五條編制環境統計調查方案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凡可從已有資料或利用現有資料整理加工得到所需資料的,不得重復調查;
(二)抽樣調查、重點調查或者行政記錄可以滿足需要的,不得制發全面統計調查表;一次性統計調查可以滿足需要的,不得進行經常性統計調查;年度統計調查可以滿足需要的,不得按季度統計調查;季度統計調查可以滿足需要的,不得按月統計調查;月以下的進度統計調查必須從嚴控制;
(三)編制新的環境統計調查方案,必須事先試點或者充分征求有關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其他有關部門和基層單位的意見,進行可行性論證;
(四)統計調查需要的人員和經費應當有保證;
(五)地方環境統計調查方案,其指標解釋、計算方法、完成期限及其他有關內容,不得與國家環境統計調查方案相抵觸。
第十六條按照規定程序批準的環境統計調查表,必須在右上角標明統一編號、制表機關、批準或者備案機關、批準或者備案文號及有效期限。
未標明前款所列內容或者超過有效期限的環境統計調查表屬無效報表,被調查單位和個人有權拒絕填報。
第十七條環境統計調查表中的指標必須有確定的涵義、數據采集來源和計算方法。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全國性環境統計調查表,并對其指標的涵義、數據采集來源、計算方法和匯總程序等作出統一規定。
縣級以上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地方環境管理需要,補充制定地方性環境統計調查表,并對其指標的涵義、數據采集來源和計算方法等作出規定。
第十八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必須按照批準的環境統計調查方案開展環境統計調查。
環境統計調查中所采取的統計標準和計量單位、統計編碼及標準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標準。未經批準機關同意,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擅自修改、變動。
第十九條在環境統計調查中,污染物排放量數據應當按照自動監控、監督性監測、物料衡算、排污系數以及其他方法綜合比對獲取。
第二十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環境統計數據質量控制制度,加強對重要環境統計數據的逐級審核和評估。
縣級以上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采取現場核查、資料核查以及其他有效方式,對企業環境統計數據進行審查和核實。
第二十一條國家建立環境統計的周期普查和定期抽樣調查制度。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定期組織開展全國污染源普查,并在普查基礎上適時校正污染物排放統計數據;周期普查外的其他年份,組織開展環境統計定期抽樣調查,并根據環境管理需要,適時開展專項調查。
第四章環境統計資料的管理和公布
第二十二條各部門、各單位提供環境統計資料,必須經本部門、本單位負責人審核、簽署或者蓋章。
第二十三條環境統計資料是制定環境保護政策、規劃、計劃,考核環境保護工作的基本依據。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環境保護政策、年度計劃和中長期規劃,開展各類環境保護考核,需要使用環境統計資料的,應當以環境統計機構或者統計負責人簽署或者蓋章的統計資料為準。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相關職能機構使用環境統計資料進行各項環境管理考核評比,其結果需經同級環境統計機構會簽。
第二十四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相關職能機構應當在規定的日期內,將其組織實施的其業務范圍內的統計調查所獲得的調查結果(含調查匯總資料及數據),報送環境統計機構。
前款所述的環境統計調查結果應當納入環境統計年報或者其他形式的環境統計資料,統一。
第二十五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環境統計資料定期公布制度,依法定期公布本轄區的環境統計資料,并向同級人民政府統計行政主管部門提供環境統計資料。
第二十六條環境統計機構應當做好統計信息咨詢服務工作。
提供《統計法》和環境統計報表制度規定外的環境統計信息咨詢、查詢,可以實行有償服務。
第二十七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必須執行國家有關統計資料保密管理的規定,加強對環境統計資料的保密管理。
第二十八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建立環境統計資料檔案。環境統計資料檔案的保管、調用和移交,應當遵守國家有關檔案管理的規定。
第五章獎勵與懲罰
第二十九條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有下列表現之一的環境統計機構或者個人,應當給予表彰或者獎勵:
(一)在改革和完善環境統計制度、統計調查方法等方面,有重要貢獻的;
(二)在完成規定的環境統計調查任務,保障環境統計資料準確性、及時性方面,做出顯著成績的;
(三)在進行環境統計分析、預測和監督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
(四)在環境統計方面,運用和推廣現代信息技術有顯著效果的;
(五)在環境統計科學研究方面有所創新、做出重要貢獻的;
(六)忠于職守,執行統計法律、法規和本辦法表現突出的。
第三十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每年對全國環境統計工作進行評比和表揚,每5年對全國環境統計工作進行專項表彰。
第三十一條違反本辦法的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給予處分或者行政處罰:
(一)未經批準,擅自制發環境統計調查表的;
(二)虛報、瞞報、拒報、屢次遲報或者偽造、篡改環境統計資料的;
(三)妨礙環境統計人員執行環境統計公務的;
(四)環境統計人員、的;
(五)未按規定保守國家或者被調查者的秘密的;
(六)有其他違反法律、法規關于統計規定的行為的。
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篇10
第二條福建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全省廢物進口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本規定對本轄區內進口廢物實施監督管理,并有權對管轄范圍內從事進口廢物經營活動的單位進行現場檢查。
第三條省對外經濟貿易主管部門、海關、進出口商品檢驗部門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對進口廢物及其經營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第四條禁止進口境外廢物在省內傾倒、堆放、處置。列入《國家限制進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廢物目錄》(附件一)的廢物確有必要進口的,必須按本規定執行。
未列入《國家限制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廢物目錄》的廢物,禁止進口。
第五條廢物進口單位和廢物利用單位必須是依法成立的企業法人。廢物利用單位具有利用進口廢物的能力和相應的污染防治設施,排放污染物必須達到國家和省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
第六條從事附件一所列第七類廢物加工利用的單位必須是經國家環境保護局核定的廢物定點加工利用單位。被國家環保局批準的定點加工利用單位,每年考核審定一次。
第七條申請進口廢物的單位或者利用廢物的單位,必須提交如下申請材料一式三份:
(一)《進口廢物申請書》(附件二);
(二)《進口廢物環境風險報告表》。
第八條申請進口廢物,廢物進口單位或者廢物利用單位必須認真填寫《進口廢物申請書》,經廢物利用單位所在地市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初審和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復審同意后,報國家環境保護局審批。
第九條申請進口附件一所列廢物的單位或者廢物利用單位,必須對擬進口作原料利用的廢物及其貯存、運輸和利用過程中的環境風險進行評價,委托編制《進口廢物環境風險報告表》,經福建省廢物進口評審委員會組織評審或省廢物進口評審委員會辦公室審查通過后,并連同《進口廢物申請書》報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
第十條進口廢物環境風險評價的技術要求和審查程序必須符合國家環境保護局環控固《關于頒發進口廢物環境風險評價技術要求(暫行)和程序的通知》要求。
承擔進口廢物環境風險評價的單位,必須取得國家環境保護局核發的《進口廢物環境風險評價資格證書》,風險評價費用由申請廢物進口單位或廢物利用單位承擔。
第十一條受理進口廢物申請的市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分別在收到進口廢物申請材料之日起的十個工作日內,簽署審查意見,并通知申請人。
第十二條對批準的進口廢物申請,由國家環境保護局簽發《進口廢物批準證書》。《進口廢物批準證書》不得倒賣和轉讓。
第十三條廢物進口單位和廢物利用單位必須在每批廢物進口后五日內將進口廢物種類和數量向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廢物利用單位所在地市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登記(附件三)。每季度必須就進口的廢物填寫《廢物進口報告單位》(附件四),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廢物利用單位所在地市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
廢物進口、利用單位必須按照《進口廢物環境風險報告表》中所提的措施對策要求,防治進口廢物污染環境。
第十四條進口廢物運抵我省口岸后,廢物進口單位應持《進口廢物批準證書》第一聯和報關單等有關單據先向海關申報,然后持《進口廢物批準證書》和其他必要單證向口岸商檢機構報驗。
第十五條任何企業不得進行廢物的轉口貿易。企業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廢物,應持國家環境保護局簽發的《進口廢物批準證書》向海關辦理加工貿易合同的登記備案手續。
未取得《進口廢物批準證書》的進口廢物一律不得存入保稅倉庫。
第十六條建設利用進口廢物作原料的加工生產項目,建設單位必須進行風險評價,委托編制《進口廢物環境風險報告書》,經建設項目所在地市級和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簽署意見后,報國家環境保護局審查。經審查同意后建設單位應按國家和省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辦理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審批手續。污染環境防治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第十七條違反本規定第十三條第一款的,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所在地市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五十九條規定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十八條違反本規定將境外廢物進境傾倒、堆放、處置,或者未經國家環境保護局批準,擅自進口廢物用作原料的,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六十六條處罰。
以原料利用為名,進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廢物的,依照前款規定處罰。
第十九條對已經非法入境的固體廢物,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第六十八條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