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環境治理亮點范文

時間:2023-10-07 17:24: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環境治理亮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水環境治理亮點

篇1

關鍵詞:焦點解決護理;頸椎病;抑郁情緒;睡眠質量;效果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focus to solve the nursing effect of depression and sleep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In this paper, the selection of 60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patien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care, nursing group adopts focus solv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 compared two groups of bad emotional state of depression score size and sleep quality score results. Results The adverse emotional state of depression score of nursing group size, subjective sleep, sleep time, sleep time, daytime dysfunction, and size of sleep quality indicators were (33.18±2.14), (1.42±0.68), (6.08±1.07), (2.16±0.32), (1.52±0.52) and (9.78±1.07), and the control group adverse emotional state of depression score size and sleep quality score compar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sults. Conclusion Cervical spondylopathy were treated by focus way,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adjust the patient's anxiety, depression, bad mood, loosen body and mind, to further ensure that patients sleep quality improved obviously and improve.

Key words:Focus solve nurs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Depression; Sleep quality; Effect of research

i椎病在我國發病率逐年上升,病情較輕的患者出現了功能受阻情況,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出現臥床不起的情況[1],患者的生活不能夠自理,心理情緒容易變得焦慮、抑郁不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試驗選取2013年7月~2015年12月的60例頸椎病患者,每組各30例。男26例,女44例,年齡28~77歲,平均年齡(48.22±18.09)歲。

1.2方法 護理組采用焦點解決護理干預方式。

1.2.1描述問題[2] 在患者入院后開始,護理人員鼓勵患者將自己的問題清楚的說明,在談話過程中,需要引導患者進行談話結構調整,患者經常過分強調問題,而不愿意就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耐心和患者溝通交流,能夠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填寫量表,深入了解問題所在,將患者曾經嘗試過的治療和護理方式準確記錄,也可以將患者具有哪些方面解決問題的優勢準確記錄,從而保證后續醫護工作順利開展。

1.2.2形成可行的目標階段[3] 在這個時期主要是幫助患者進行思考和探索,了解患者對于健康的認識和理解,以及對于未來健康狀況的一個期望值大小,一些患者在曾經做過一些努力,但是療效不顯著,因此很容易產生放棄治療和護理配合的想法,不愿意做任何事情,也不能夠積極配合醫護工作開展,這對于整個醫護工作實施是非常不利的,這種情況下,護理人員可以適當的進行提問,假如您現在的煩惱或者是擔心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您的家人或者是醫護人員會發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4]?這樣在焦點護理過程中,就形成了一個溝通技巧,患者能夠看到自己的一些小的改變,小的改變逐漸累積,就形成了大的改變。

1.2.3目標實施過程 在上述目標制定后,需要就目標進行可行性實施和操作,護理人員從證明積極引導患者感受生病后對自己以及家庭的影響,能夠從中看到積極影響的一面。比如一些患者對自己缺乏信心,對自己曾經做出的努力全盤否定,經常對于自己的付出忽略了,還有一部分患者在睡前有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抽煙、酗酒、飲食等,這就會增大對于自身胃腸道的負擔,也會導致大腦皮層更加興奮,難以入睡,因此護理人員需要鼓勵患者改掉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同時在護理干預操作時,護理人員需要耐心的指導患者 ,使得患者能夠自身認識到這些不良習慣對于患者的不良影響,能夠調整自己的睡姿,改善睡眠質量[5]。

1.2.4反饋 在干預護理后,護理人員需要給予患者肯定和鼓勵,提出建設性意見,充分相信任何人面對問題都會做出一定的努力,對患者的努力給予肯定,幫助患者更好的解決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調節不良情緒狀態,及時反饋,提升護理療效。

1.2.5評估 對取得的干預療效采用一定的評估方式進行評估判斷,一旦患者在原來基礎上取得了進步,需要在肯定的基礎上,引導患者進入到下一個目標實施過程中,幫助患者不斷解決問題,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保證更好的配合醫護工作,提升患者的睡眠質量。

1.3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應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x±s),P

2 結果

護理組的的抑郁不良情緒狀態評分大小、主觀睡眠、入睡時間、睡眠時間、日間功能障礙以及睡眠質量多項指標大小分別是(33.18±2.14)分、(1.42±0.68)分、(6.08±1.07)分、(2.16±0.32)分、(1.52±0.52)分以及(9.78±1.07)分,和對照組的抑郁不良情緒狀態評分大小和睡眠質量評分結果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在臨床中醫護人員需要充分尊重個體,相信個體自身資源、潛能的臨床干預方式,能夠重視解決問題,充分挖掘每一個人的力量和優勢,從而更好的鼓勵患者配合醫護工作開展,提升臨床護理療效。

參考文獻:

[1]趙艷艷.焦點解決護理對頸椎病患者抑郁情緒和睡眠質量的效果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2):127-129.

[2]李莉,金昌德,孫麗楠,等.焦點解決模式對頸椎病患者抑郁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2,27(4):70-72.

[3]李莉,金昌德,邱婷,等.焦點解決模式對改善頸椎病患者焦慮狀態和社會支持水平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4):82-84.

篇2

一、過去兩年以來工作進展情況

20**年以來,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決議》,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為重點,全力推進了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工作,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的責任意識進一步增強,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大,減排目標超額完成,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領生態建設實踐。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兩年來,市政府始終堅持將宣傳工作擺上重要日程,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要內容,全面加強了全市領導干部、公務員和中青年后備干部教育;以“六•五”世界環境日主題宣傳為載體,以新聞媒體宣傳為主陣地,圍繞污染減排、“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計劃、生態市建設和“人人守望、呵護綠色家園”環保專項行動等工作開展大力宣傳,并在市各中小學全面開設環境教育課程,進一步加強了對公眾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營造了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同時,實行了“重點排污企業法定代表人向社會公開承諾制、違法排污企業公開曝光制和作出公開檢討”的“三公開”制度。對群眾關心的環境質量進行公告,不斷擴大公眾對環境保護與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引導市民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提高了公眾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認同度和滿意度,使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具備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以落實決議為牽引,深化組織推動實施。20**年,市政府以《決議》為依據,以生態市規劃為基礎,結合市政府五年主要工作安排,編制并下發了《慈溪市生態環境治理保護五年規劃(20**-2011年)》。兩年來,市政府將實施《慈溪生態市建設規劃》、《慈溪市生態環境治理保護五年規劃(20**—2011年)》和各年度的《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實施方案》進行了全面整合,通過每年層層簽訂《生態建設任務書》,切實將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任務分解落實到市級各有關部門和各鎮、街道;通過把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列入了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和《效益和諧新慈溪評價指標體系》,制定了慈溪市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任務督查督辦工作制度》及各年度的《慈溪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務考核意見與考核評分標準》,有效開展了對各鎮(街道)和市級有關部門年度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情況的跟蹤督查,并就督查情況及時通報,進一步加大了考核力度,有力地推進了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的穩步、有序開展,

(三)以循環經濟為核心,調整產業布局結構。為從源頭上加強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工作,20**年,市政府實施“管理工程”,不斷加強產業引導,持續優化三產結構。引導工業結構逐步從低加工度、低級化轉向高加工度、高級化,產品結構從低技術、低附加值為主向高技術、高附加值轉變,提高產業層次、產品檔次和國際競爭力,資源利用從低效、污染向高效、環保轉變。重視節能降耗,嚴把項目審批關,嚴格新建項目準入,制定了《慈溪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若干規定》,指導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ISO14001認證,20**年新增清潔生產審核企業4家,新增ISO14001環境管理認證企業17家,走資源節約化、生產清潔化之路,提高產業的競爭力。2008年,市政府進一步深化推進污染減排工作。通過實施“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監管減排”、“源頭減排”,全面落實減排指標,2008年全市化學需氧量凈削減219.89噸,比上年削減4.29%,二氧化硫凈削減394噸,比上年削減5.86%,超額完成年度目標(最終數據以上級減排辦核定為準)。在“結構減排”方面,慈溪杭州灣沿海49.5MW風電場建成投用,33臺風力發電機并網試發電,預計可滿足我市近四分之一居民的生活用電;在“工程減排”方面,實施燃煤鍋爐脫硫改造工程,25家企業完成脫硫設施改造,廢水中水回用率提高到80%以上;完成寧波眾茂杭州灣熱電有限公司、金輪熱電有限公司循環流化床鍋爐爐外脫硫改造。在“監管減排”方面,35家重點排污企業接入污染物在線監監控系統,其中21家實現省、寧波、慈溪三級聯網。四是以嚴格環保準入門檻為抓手;在“源頭減排”方面,加強建設項目審批管理,嚴格落實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和環保審批前置制度,堅決否決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布局不合理的項目,全年共否決重污染或選址不合理項目110件。

(四)以污染整治為突破口,遏制環境污染勢頭。20**年,市政府組織開展了“百日環境污染整治行動”,一是全面排摸了轄區內的污染源;二是部門聯合執法,集中打擊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違法行為;三是各鎮(街道)向社會公開工作目標、主要對策及重點任務,依靠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的共同參與,20個鎮、街道建立了共計3763人的“人人守望、呵護綠色家園”環保志愿者隊伍,并組織開展活動53次;四是加大了對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和鎮級污水管網配套建設的力度;五是積極探索了農村環境污染整治長效機制,確保了農村環境持續有效的改善。此次行動,為掀起生態環境治理保護打下良好的基礎。2008年,組織開展了“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和無證無照專項治理工作。共檢查企業3100余家次,作出行政處罰233件,罰款567萬元,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案件257件,受法院委托對204家未履行環保處罰決定的單位實行強制執行,6名當事人被司法拘留,切實維護了環保執法的權威性和嚴肅性。重污染行業整治實現了跨越式突破,杭州灣漂印染基地和電鍍園區已建成投入運行,分散于全市各地的36家漂印染企業已進入漂印染基地,實現了集中供熱和污水集中處理。13家集中整治的電鍍企業已整合成5家,并全部完成搬遷,做到廢水分質匯集、集中處理。宗漢、新浦銅熔煉污染整治工作已于2008年9月通過寧波市污染整治辦的“摘帽”驗收。開展了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污染整治。啟動了橫河鎮相士地軸承企業油污染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推廣以水代油等技術開展油污染治理,基本完成全市51家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軸承企業的油污染專項整治。分批對全市小印花加工業進行有序取締,全市共取締小印花39家。繼續加大了對廢塑料行業的規范與打擊力度,全市42家廢塑料加工企業(戶)被責令限期整改,14家污染嚴重的加工戶被立案查處,全市五個重點鎮(街道)的廢塑料加工戶己從3264戶減少到2047戶,減少了37.3%,案件由20**年的247件同比下降到152件,下降了38.5%。已編制完成《慈溪市廢塑料再生利用行業環境整治方案》,對廢塑料行業的進一步治理作出了部署。目前,橋頭鎮廢塑料再生利用產業基地一期工程已啟動實施,完成了原廢塑料交易市場的規范化整治任務。飲用水源地上游污染整治工作扎實開展,啟動梅湖水庫上游污染綜合整治,開展飲用水源上游5個村、5個單位生活污水治理,實施了12個村不同模式進行生活污水治理的試點項目。觀海衛鎮開展了保護區內畜禽養殖場(戶)關閉、搬遷試點工作,匡堰鎮、橋頭鎮已全面取締上灘頭片區內的餐飲業,基本完成了梅湖水庫清淤工程,并啟動了梅湖水庫上游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工作,確保市民喝上“放心水”。加強醫療廢水和醫療廢物整治,完成了5家鎮級以上醫療單位的醫療廢水整治工作,全市746家醫療單位均與寧波市指定的醫療廢物處置中心簽訂了定點回收合同,醫療廢物的安全處置率達到100%。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任務,通過全市1000余名污染源普查員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全市17290家污染源普查任務。環境調處能力全面提升。市環保局針對環境案件連年高發的嚴峻態勢,努力改進和加強環境工作,積極暢通渠道、規范工作行為、創新調處方法,倡導環境查處“四不準”工作標準,即不準把矛盾上交、不準袖手旁觀、不準督辦不力、不準查而無果,努力化解集體和越級上訪,全年共受理調處群眾環境1983件,調處率達100%。

(五)以水環境保護等重點項目為支撐,確保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從20**年開始,市政府全力實施了“碧水”、“藍天”、“綠色”、“清靜”“四大工程”,取得了明顯效果。繼續推進市域污水治理工程。北部污水處理廠工程進入設備調試階段,東部污水處理廠工程累計完成90%工程量,東部、北部污水處理廠工程濕地進入招標程序;東部、西部地區集污干管及主干線泵站工程通過竣工驗收,鄉鎮管網工程C6包累計完成73%工程量,C7、C8包累計完成25%工程量。大力推進引水工程。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慈溪段全線貫通并具備通水條件,拓疏面寬80米的八塘橫江17.6公里,完成投資9800萬元,市域內形成較為完整的南北引水通道,具備接納外來水條件;姚江引水配套工程已基本完成并通過試運行。扎實開展骨干河網建設。東部三塘橫江、潮塘橫江二期等拓疏工程有序推進,新二江、周家路江疏浚工程和周家路江至長嶺江貫通工程全面完成。圓滿完成鎮村河道整治五年規劃目標。2008年完成鎮級河道整治及重點村三類河道整治102條、長178公里,累計完成鎮級主干和二類河道整治335條、長684公里,完成重點村河道整治村297個;累計建成生態河道86條(段)、長222公里,寧波市級水環境整治示范村5個,新增沿河綠化60余萬平方米。繼續推進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工程。市環衛作業中心和糞便處理中心建成投用,鎮級糞便沼氣處理中心和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加快建設,東、中部垃圾滲濾液處理站基本完成,管線鋪設工程全面完成。

同時,有效開展了新一輪城河治理。20**年,按照“治理整體化、截污徹底化、兩岸景觀化、沿岸生態化、項目公司化、管理制度化”的總體要求,全面實施水體生態修復工程,力保城河水質不出現富營養化。湖里頭江、纖繩路江綜合治理工程正有序推進,中江河道疏浚工程通過竣工驗收。2008年啟動實施引水環通、城區河道疏浚、城區污水管網鋪設、污染源整治、河道兩岸違章整治等五大工程。引水環通工程方面,抓緊開展前期調研及規劃編制工作,完成《下姚江引水沖釋城河引水調度》課題調研,制訂城河河網水系引水配置環通工程方案,編制完成《慈溪市河道水體流動規劃》;城區河道疏浚工程方面,周家路江北段及華陀殿江、三灶江等河道疏浚基本完成,宗漢街道范圍內的西六灶江等三條Ш類河道疏浚全面完成,白沙路街道范圍內Ⅱ、Ш類河道疏浚有序推進。中心城區集污管網工程全面完成,日處理能力3萬噸/日的教場山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污染源整治工程方面,全面實施小印花、橫河軸承油污染、漾山路江污染源、城區“五小”行業和原經濟開發區二、三產業等“六大”整治工程。河道兩岸違章整治工程方面,對虞波江-六灶江、華陀殿江-三灶江河道兩岸違章建筑進行拆除,共完成拆違109戶、面積15490平方米。

(六)以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改善農村環境面貌。繼續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出臺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分與管理辦法以及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加大對禁養、限養、非禁養區的管理與治理力度,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場52家,完成限養區和非禁養區內15個畜禽養殖場生態化改造,新建畜牧小區5個,實施排泄物治理工程的慈龍畜業有限公司養豬場成為污染治理示范場。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工程。啟動農戶標準三格式化糞池和污水的規范收集改造。建成公廁糞便集中處理中心10座,在建9座,總處理能力達到415噸/日,城區糞便處理中心建成投用。深入開展飲用水源保護工作。關閉或搬遷位于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取締保護區內餐飲經營點,完成梅湖水庫清淤工程,開展飲用水源上游5個村、5個單位生活污水治理,啟動梅湖水庫上游污染綜合整治。實施12個以整村或自然村推進并以不同模式進行生活污水治理的試點項目。扎實推進聯鎮帶村建設新農村。在沿山線、中橫線成片連線推進環境整治,新增寧波市級全面小康村6個,326個庭院整治示范村完成復評工作,預計新增環境整治村35個。全市新增造林綠化面積4397畝;大力推進綠色產業基地建設。20**年,新建了3個萬畝以上的大型綠色產業基地和萬畝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建設項目,大力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啟動了綠色畜牧小區建設,基本完成了列入省“811”環境污染整治的11家500頭以上生豬規模養殖場的糞便無害化治理任務,。

(七)以生態創建為抓手,夯實全社會創建基礎。20**年,申報全國環境優美鎮2個、省級生態鎮2個、寧波市級生態鎮3個、寧波市級生態村34個、寧波環保模范(綠色)單位44個、省級綠色社區2個。2008年,有4個鎮創建申報省級生態鎮,有3個鎮、56個村申報創建寧波市級生態鎮、村,配合上級部門對32家寧波市環保模范(綠色)創建單位和8所學校創建省級綠色學校,10個村編制了國家級生態村創建規劃。慈溪國際大酒店和慈吉小學力爭創建國家級綠色飯店和綠色學校,杭州灣大酒店榮獲國家級綠色飯店。2009年,穩步推進了“兩創工作”,有效開展了“兩創”指南手冊和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宣傳手冊的編寫工作,并繼續開展了抓“兩創”工作生態建設典型示范項目工作,對“兩創”典型示范項目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廣泛收集項目,現已完成初稿。

(八)以機制創新為動力,建立完善各項保障措施。一是把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實施“審批”和“評優”中的一票否決制。建立健全市、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環境治理保護管理網絡,完善環保機構內部配置,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了執法人員素質和技能。建立在線監測系統,提高監控自動化率,21家省控企業與省監控聯網,與寧波市監控聯網企業已達64家。分解落實總量控制目標責任,按時完成總量控制目標。二是積極開展聯合執法。建立了環保部門牽頭,工商、衛生、公安、供電、司法、監察等部門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環境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形成強大的執法合力,切實提高了環境執法效率。三是著力延伸經濟手段,全面實施“綠色信貸”機制,將企業環境信用等級作為貸款發放的重要依據,從資金鏈上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盲目擴張,做到企業不環保銀行不放貸,充分發揮了金融杠桿對環境保護的調控作用,在實踐綠色信貸中謀求社會和諧與科學發展。

三、主要問題及剖析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對照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期望,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市的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仍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尚未解決。突出表現在:一是生態宣傳和環境教育有待進一步加強。部分干部較狹隘地把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等同于環境衛生和環境整治,造成在工作上缺乏高度和全局整體意識,個別職能部門、鎮街道參與力度不夠、主動性不強、工作不到位,造成本系統、本單位無生態建設亮點工程的支撐。二是局部區域的環境質量狀況不容樂觀。廢棄礦山生態治理進展較緩、治理率低,廢塑料回收加工污染、鞋業邊角廢料焚燒、部分河道水發黃、發黑等問題仍十分突出,市域水環境質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杭州灣新區和慈東開發區環境基礎設施不配套現象突出,生態環境治理面臨發展與保護的雙重壓力。三是慈溪經濟快速發展給污染減排帶來較大壓力。考慮到經濟發展產生的新增污染排放量,需要削減的污染物數量較大,污染物減排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四是農業面源污染嚴重。超標使用農藥、化肥現象較為普遍,水環境質量潛在的危害較為突出。農村生活污水直排現象普遍,公廁“二次”污染嚴重,建筑垃圾隨處傾倒現象突出。畜禽養殖禁養區關閉和污染整治不到位現象依然存在,嚴重影響了農村人居環境質量。五是環保隊伍力量有待加強。市鎮兩級環保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健全,環境執法力量、監管力量明顯不足等等,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須加以解決。

四、下步計劃與措施

(一)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努力營造生態建設氛圍。切實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力度,開展多形式、多渠道、多視角、全方位的宣傳,扎實開展生態理念教育和環境警示教育,力求生態建設宣傳教育滲透到社會各領域,努力提高全體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意識,形成全市上下人人關注、支持和參與生態建設的濃厚氛圍。

(二)突出重點,標本兼治,努力改善生態環境。一是繼續推進“藍天工程”。堅持從構建長效管理制度著手,加強對重點大氣污染企業的整治,確保廢氣達標排放。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抓好重點企業的脫硫治理工作。積極推進油煙凈化治理、建筑施工揚塵治理、城市道路二次揚塵治理和廢棄物焚燒整治等工作,有效防治廢氣、惡臭污染,確保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天數大于300天。二是繼續推進“碧水工程”。強化飲用水源保護工作,更換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標志牌及警示標牌,按照“一規范、二取締、三整治”部署要求,全面取締保護區內排污口和污染源。繼續推行以總量控制為基礎的排污許可證制度,強化水環境污染企業監管,確保廢水達標排放。進一步完善環保基礎設施,扎實推進污水管網建設。著力推進城河治理,按計劃推進曹娥江引水工程,做好引水通道大塘江入口等相關引水通道的整治工作,啟動實施虞波江、漾山路江流域綜合治理,有序輪疏清淤中心城區7條Ⅰ、Ⅱ河道,清淤整治15條Ш類河道,繼續抓好引水環通流動和村級河道清淤疏浚及小流域治理工程,續建華勝路等10條污水管網鋪設工程。三是繼續推進“寧靜工程”。重點對社會生活噪聲、建筑施工噪聲、工業噪聲和交通噪聲進行集中整治和控制,著力改善區域聲環境質量,交通干線噪聲同比降低0.5分貝,為廣大市民營造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四是繼續推進“潔凈工程”。加快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推廣生活垃圾袋裝收集、分類收集和密閉運輸,加強建筑垃圾中轉站監管和餐廚垃圾管理,改善城鄉環境衛生面貌,力爭使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達到98%以上,確保危險廢物零排放。五是繼續推進青山綠地工程與綠色生態工程。加大廢棄礦山生態治理和“青山白化”治理力度,加強對生態市建設基礎工程的統籌安排,力爭在人均公綠、森林覆蓋率、主要農(水)產品中有機(綠色)及無公害產品種植面積的比重等指標上有所突破,著力將一些重點項目建成生態精品亮點工程,提升區域環境質量,為2010年創建省級生態市打下良好基礎。

六是扎實開展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城市的工作。切實抓好試點工作的組織實施,做到組織、規劃、目標、任務、資金、機制“六到位”。開展農村環境保護試點示范工程建設,力爭在以點成線、多點成面上出成果。繼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工作,完成飲用水源上游黃楊岙等8個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務,抓好生態系列創建鎮、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農村公廁糞便處理中心服務范圍外的村莊公廁生態化改造,努力改善農村環境質量。

篇3

關鍵詞:城市規劃;規劃建設;環境保護

1、城市建設過程中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1.1、讓環境成為城市的亮點

像是吉林省集安市是一個美麗的旅游城市,還被稱之為“東北小江南”,這里最為顯著的優勢就是山好水好空氣好,那么政府就刻意充分的利用境內的環境資源,來積極的引入國內外知名的策劃單位,來在整體之上來進行策劃包裝,主打以旅游主導的第三產業,在該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之中,其可以充分將現有的環境資源,讓其成為具備相當優勢的資源。其自身作為一個旅游城市,在整體來進行相應的規劃與建設,其環境成為該城市的名片,進而加大第三產業的收入。這一類的規劃建設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之上來推動城市經濟以及產業的轉型升級,促使環境和經濟建設之間充分的融合,共同進步。

1.2、讓環境利于社會的和諧

全世界范圍之內,發展的共同目標就是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這同時也是我們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之中的關鍵。只有充分的維持了生態之間的生態平衡,在城市規劃建設的過程之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周邊環境的保護,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得經濟保環境,環境促發展,進而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3、讓環境促進人們的健康

現代化都市人群很長的一段時間都生活在相對嘈雜的環境之中,其不僅僅會承受來自于生活的壓力,還會承擔工作之中的壓力,雙重壓力使得人們愈發的追求優良的生活以及工作環境。固體廢棄物、聲環境、光環境、水環境以及大氣環境等等都會在不同程度之上來嚴重的影響到人們的身心健康問題。一個良好的生活以及工作外部環境,對于人們的身體健康以及心理健康都十分有利,也就是說,充分的保障了人們的真心健康,才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城市建設發展的過程之中去,優良的環境也是留住人才的關鍵所在。所以,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之中,環境保護在其中的作用十分的關鍵,同時也是加大城市競爭力的有利元素。

2、城市發展與規劃中所面臨的環境問題

2.1、城市大氣環境污染

目前,我們國家范圍內的熱點話題是“PM2.5”、“霧霾”,且一直處在居高不下的位置,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之中因為不適宜的環境保護措施,而導致的大氣污染問題,有報告明確的顯示,2013年我們國家500個最大的城市之中僅僅也只有不到1%的城市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推出的空氣質量標準,甚至還出現在世界單位內污染最為嚴重的10個城市之中有7個都在中國。現如今,在城市大氣污染之中大部分都是城市之中的建筑行業、供暖、交通運輸以及工業而排出的顆粒物以及廢氣等等。

2.2、土壤環境污染

導致城市土壤出現污染的主要因素,就是因為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之中各個哦工業企業而出現的各類污染物以及有害物質隨意排放或者是排放,其主要就是因為沒有充分的將其重視起來,使得各類有害物質滲入到土壤之中,最終引發土壤污染。

2.3、水資源污染

在城市自身發展的過程之中,城市之中的生活污水以及工業廢水因為基礎設施減速管理力度不夠以及之后的等因素,而使得排放無序,這部分污染源均會嚴重的污染到城市周邊的水體。現如今,城市水體污染假使置之不理,就會使得越來越嚴重,在城市周邊的水體污染要是比所能承受極限的時候,就會使得周邊的生態環境出現污染及不同程度的損壞,進而也就嚴重的威脅到水環境失衡以及水資源利用率。

3、做好城市建設中的環境保護

3.1、進一步加強城市總體規劃中環境保護規劃

環境保護在城市總體規劃的過程之中的強制性要實施的,城市環境保護規劃之始終都是城市規劃之中的關鍵,環境保護的主要任務就是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環境污染的整體防治,城市環境保護基本上可以分為聲環境、水環境、大氣環境的保護規劃以及固體廢棄物規劃控制。一般在進行城市規劃編制的時候,這些內容基本上都僅僅只是做到點到為止,無法深入、全方位的進行相應的設計與控制工作。

3.2、城市建設中要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為了可以在最大限度之上來有效的解決城市建設過程之中出現的各類空氣污染的情況,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之中,要全方位依據該城市的地形地貌以及氣候類型,在最大限度之上來科學、合理的規劃整個城市的布局。比如:在部分容易發生空氣污染的城市之中,要將建筑物密度的合理規劃,還得要全方位的分析城市的地形地貌以及周邊環境,來進行設計城市通風廊道,這對于治理城市之中的空氣環境而言,十分的關鍵。

3.3、提高環境治理意識

針對城市總體規劃來進行各類專業規劃與建設的項目之中,那么在未來的時候就得圍繞城市環境保護工作來予以展開,所以從這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在未來城市發展規劃的過程之中,城市規劃的決策人員以及城市建設者都得加大自身保護環境的意識。比如:在進行城市規劃的時候,要加大對于環境保護知識方面的構建,針對城市的整個規劃目標以及設計方案和保護環境工作,三者要統籌兼顧,共同進步與發展,這樣一來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之上來達到城市規劃建設以及城市環境建設兩者之間的協調式發展,從根本之上來提升城市建設過程始終環境保護的范圍及力度。綜上所述,“以經濟發展為核心”這一發展理念,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都是我們國家城市發展主流方向,雖然也在環境保護方面也取得了相應的成績,但是城市的整個空間環境也因此而付出了相應的代價,由此可見,未來城市發展的關鍵就在于做好城市環境保護的工作。

作者:阮滿杰 單位:重慶都市空間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篇4

根據《區創建低碳經濟示范區的實施意見》以及區《2013年創建低碳經濟示范區目標任務書》要求,結合2013年我街道重點建設、改造和環境整治計劃,特制定2013年河埒街道積極做好創建區低碳經濟示范區的工作意見,具體工作要求如下:

一、工作目標

一是節能減排目標:關閉轄區所有小型化工生產企業和燃煤工業爐窯,工業產值能耗下降8%,萬元GDP用水量控制在17.9噸以內。二是清潔能源使用目標:企事業單位加快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社區、學校、園區、醫院、公園等公共空間,運用光電互補技術和風力發電技術,新建1處太陽能或風力發電路燈、廣告牌、顯示屏等工程,并逐步推廣擴大清潔能源應用。三是節能建筑目標:轄區新建、改建、擴建的建筑工程項目建筑節能率達到50%的標準;新建12層及以下住宅(含農民拆遷安置房)和新建、改建、擴建的賓館、酒店、商住樓等有熱水需求的公共建筑,統一設計和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且50%以上的公共建筑應按綠色建筑標準建設。新建框架結構的民用建筑(含框剪、剪力墻、筒體等)無設計及使用粘土實心磚和粘土空心磚。四是推廣水資源節能技術改造。選擇一家以上企業(迎賓襪業)首先開展水處理節能循環系統,促進節能技術的推廣應用。五是環境治理目標:新增造林綠化面積200畝。新增造林綠化面積100畝,新增城鎮公共綠地2萬㎡。做好可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的收運工作,加強已建成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小區的規范化管理。提高空氣質量;六是示范建設目標:到2013年底創建一個社區(惠河社區)并建成示范社區和一家(協明印刷機械廠新廠址)達到低碳示范標準。組織開展碳排放數據庫編制工作。

二、主要任務

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節能減排效率;推廣清潔能源,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建設綠色建筑,加快節能技術應用;節約資源利用,推廣能源循環使用;加強環境治理,打造宜居生態體系;倡導低碳生活,開展示范建設活動。

(一)提高企業節能降耗水平。堅持總量控制、單耗限額的原則,經貿辦要對轄區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建立企業能源管理綜合信息數據庫;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有效推動區域開展節能評估和審查工作。

(二)加強節能技術改造。街道經貿辦、環保辦要以工業鍋爐、電機節能、余熱余壓利用行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等為重點,扶持獎勵產業節能改造、資源綜合利用項目;關閉轄區小型化工生產企業;開展“三高兩低”行業整治和落后用能設備淘汰工作,取締轄區所有燃煤工業爐窯。

(三)推進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各社區,街道建設辦、商務辦要對新建12層及以下住宅(含農民拆遷安置房)和新建、改建、擴建的賓館、酒店、商住樓等有熱水需求的公共建筑,統一規劃設計和統一安裝使用太陽能熱水系統;鼓勵居住建筑和新建、改建、擴建的賓館、酒店、商住樓等有熱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倡導開展清潔節能、低碳項目改造。

(四)加強新能源的推廣利用。經貿辦、建設辦、社事辦和各社區要強化新能源宣傳,學校、醫院、機關等公共建筑,以及生產廠房、研發大樓、商業樓宇、公共設施、居住樓房等建筑要加強推廣利用新能源建設力度。

(五)加強建筑節能管理,大力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要嚴把審核、審查、監督驗收關,對未取得各建設主管部門建筑節能審查同意或審查不合格的建筑項目,一律不予開工建設。建設辦要加強監督,組織開展節能日常檢查和專項檢查,對施工達不到建筑節能要求的項目,應責成相關單位限期整改,并報上級主管部門處理。建設辦要對轄區內新建框架結構的民用建筑(含框剪、剪力墻、筒體等)開展專項檢查和監督,禁止設計及使用粘土實心磚和粘土空心磚。要對已建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逐步進行節能改造,使建筑節能率達到50%以上。

(六)加強建筑工地揚塵治理。各社區以及街道建設辦、拆遷辦、城管辦要嚴格按照《市建設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辦法》規定,規范房屋建筑和建(構)筑物拆除工程程序管理及實施過程中文明施工行為,確保做到“六不開工”,實現所有建設工地現場標準化管理。

(七)推廣節水技術的創新改造。經貿辦、環保辦要推廣節能循環用水系統,激勵企業節水技術改造。今年,選擇一家以上企業率先實施水處理節能循環系統。控制約束企業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促進循環用水技術的推廣應用。

(八)規范垃圾分類后續管理,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大水環境綜合整治。城管、環保和經貿辦要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結構減排,加大治理力度,淘汰落后產能,從而削減污染物的排放總量;要加強和協調好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小區的規范化管理,深入宣傳、指引等工作,規范行為,節約和控制環境污染;建設建筑垃圾臨時堆放點,協調做好建筑垃圾收運工作,嚴厲打擊偷倒行為;要繼續加強控源截污、河道清淤工程建設,抓好水源保護和排水達標管理,鞏固梁溪河水質。

(九)積極開展低碳示范社區、示范學校、示范企業建設。各社區和建設、愛衛、教育辦要加強機關、學校、醫院、廠區和居民小區的綠地、造林建設,積極開展低碳宣傳活動,倡導使用環保型交通工具,及時更換淘汰非節能設施、設備、器具,提倡使用高效照明燈具、太陽能供水和鼓勵使用清潔能源;積極創建低碳示范社區、示范社區、示范學校、示范企業活動,組織開展植樹造林、綠化環境、環保宣傳、環保實踐等社會公益活動;要鼓勵節約用水、用電、用紙的低碳生活方式,激勵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器具的節能技改,倡導資源綜合利用、循環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全力推進社會生活低碳化。

篇5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四城”建設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要求,把“系統化設計、全過程控制、精細化管理”的理念、思路和舉措運用到太湖治理和環境保護工作中,全面實施生態環境優化計劃,推進結構調整,深化污染減排,加強流域整治,加快生態修復,提升監控能力,努力把我區打造成為全市生態經濟典范區和湖灣型城區、濱水花園城市。

二、工作目標

(一)環境質量目標:主要水環境功能區、集中式飲用水源的水質達標率達100%,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達到功能區要求,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90。

(二)總量減排目標:確保兩個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淘汰天然氣管網覆蓋范圍內的燃煤爐窯,用煤量比去年下降5%。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分別削減188.9噸和17.13噸、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別削減66.4噸和34.1噸。

(三)太湖治理和流域治理目標:完成《市“十二五”太湖水環境治理專項規劃》、《太湖(蠡湖)新城流域治理三年行動計劃》確定的年度目標任務,確保太湖安全度夏。

(四)污染防治目標: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污水處理廠污泥規范化處置率均達90%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均達100%。

(五)生態建設目標:林木覆蓋率提高0.2個百分點,完成“兩型社會”示范創建年度任務,啟動1個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創建工作。

三、重點工作

(一)切實強化環保倒逼機制,助推轉型發展

1、嚴格環境準入制度。以保護生態、治太保源、防控重金屬污染等為重點,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作為新(改、擴)建項目環評審批的前置條件,嚴控太湖保護區范圍內的項目建設,禁止“兩高一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項目建設,鼓勵符合“兩型社會”特征的項目建設。

2、加強傳統產業提升。搶抓低碳經濟示范區和新城建設機遇,依托清潔生產審核、ISO14000環境體系認證等手段,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創新提升、“在搬遷中提升”,打造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制造業,全年完成企業清潔生產審核10家(其中重點企業5家)。

3、扶持新興產業發展。繼續深化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改革,對IC設計、工業設計、軟件及服務外包、網絡經濟、影視文化等環境友好型新興產業,著力簡化審批驗收程序,降低項目報批門檻;對物聯網、生物醫藥、航空電子等可能存在環境風險的產業,著力規范企業環境行為,切實加強科學監管。

(二)不斷挖掘總量減排潛力,提升環境容量

1、強力推進工業減排。積極開展“三高兩低”、“五小”等企業專項整治,重點梳排并治理一批高污染、效益低的企業;關閉列入“環境統計”的工業企業3家,完成化工企業整合整治年度任務。加快馬山國家生命科學園、胡埭新城工業安置區中水回用項目建設,加快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工程,改造(淘汰)燃煤工業爐窯5座,規模企業用煤總量不超過2010年同期水平,單位GDP能耗低于0.42噸標準煤/萬元。

2、大力開展農業減排。有序推進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加強菜籃子基地的環境管理,嚴格控制主要經濟植物、水果、糧食產地和菜籃子基地的污水灌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治理項目實施到位,畜禽糞便統一收集、處理和利用;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生態農業技術,化學氮肥、化學農藥施用量分別比2007年削減23%和30%。

3、切實加強管理減排。著力抓好污水處理廠自動監控設施和中控系統建設改造工作,切實加強自動監控數據有效性審核。加強污水處理廠環境監管,確保設施運行正常、污水處理達標、污泥處置規范。

(三)扎實推進治太保源工程,確保安全度夏

1、強化水源地保護。進一步規范水源地管理,禁止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內與供水設施、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和活動;加強水源地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沿湖75萬㎡蘆葦人工養護工程;加大水源地監控和藍藻打撈、處置力度,確保不發生危及供水安全的環境事故。

2、加大控源截污力度。加快推進排水達標區創建、污水管網建設、污水截流,力爭上半年完成排水達標區擴面任務,努力實現胡埭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太湖(蠡湖)新城配合道路建設管網27.13公里;對近期不拆遷的自然村進行污水接管或建設污水處理設施。

3、推進河道整治工程。加快推進太湖(蠡湖)新城流域29條河道綜合整治;清淤河道17條(13.66公里,19.3萬方);對列入市重點整治計劃的未達標的黑臭河道繼續實施整治;完成小溪港管理區域內場地修復工作;新建馬山千波橋1000噸級藍藻堆放池、500㎡移動設備操作平臺、月亮灣藻水分離站配套藻泥池等工程,新建許仙港、許仙港東、埭港、漁港喇叭口、閭江口大堤、千波橋、檀溪灣、上海紡工等8個藍藻打撈及休息平臺。

(四)全面加強污染防治工作,降低環境風險

1、深化大氣污染防治。繼續實施“藍天工程”,開展清潔能源區向外拓展5公里工作,淘汰集中供熱區域內的燃煤小鍋爐;強化城市揚塵管理,全面落實建設工程文明施工管理相關規定;禁止秸稈露天焚燒,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0%,全區城市空氣質量好于或等于二級標準的天數達330天以上。

2、控制各類聲污染源。強化飲食服務等社會生活噪聲控制;加強機動車輛噪聲監督管理,嚴格執行城區機動車禁鳴規定;深化“綠色施工”創建,提倡使用工藝先進、噪聲強度低的建筑施工機具,加強夜間與特殊時段噪聲管理;大力推進企業噪聲防治工程,推廣使用低噪聲的先進設備和工藝,減輕噪聲對環境的影響。

3、強化固(危)廢規范管理。加強固(危)廢全過程監督管理,降低危廢存貯、轉運、處置等環節的環境風險,危險廢物、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均達100%;全面實施《市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規劃》,污水處理廠污泥全部安全無害化處置。

4、提高輻射管理能力。健全輻射源監管信息數據庫,完善監控系統。全面開展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重點加強對社區、學校等場所的監測和控制,積極開展對電磁輻射污染監測、防治、環評等工作的研究。

5、開展環保專項行動。結合區域實際,重點開展涉重、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沿湖餐飲、重點行業等專項檢查和整治,大力開展化工行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整合整治,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妥善處理環境,深入開展“百日環保”宣傳服務活動,保障群眾健康。

(五)精心打造生態修復亮點,做優環境資源

1、實施生態修復。加快推進長廣溪國家濕地公園二期建設,基本完成前期拆遷,適時進行道路建設、河道整理、地形整理等工程。有序實施環太湖生態景觀林帶擴建、入湖河道沿線綠化等工程。

2、加快景區建設。完成龍頭渚公園、漁港公園、龍寺生態園、九龍灣鄉村家園、唯瓊農莊、太湖花卉園、青山公園改造建設和雪浪山公園部分林相改造建設任務;太湖湖濱公園主干道建設基本到位;環太湖高速南側景觀綠化達到既定形象進度;沙渚公園(植物園)完成拆遷安置和土地整理工作。

3、推進城鎮綠化。新建小游園5個,提升小游園1個,復綠老新村8個,完成安置房小區和單位圍墻外空禿地補綠13.4萬㎡,新增造林綠化2000畝,其中成片造林1000畝。

4、優化人居環境。切實加強生活垃圾機械化收集后續管理,新建垃圾桶集中清洗點不少于50個,試點推廣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全區城市主次干道機械化清掃率達75%以上。加快“兩型社會”示范工程建設,建成1個集中展示區、1個示范街道、6個示范村(社區)、4個示范學校和10個示范企業;加快生態、綠色創建活動,建成2~3個市級以上示范綠色社區、9個園林式單位(居住區)。

(六)積極落實綠色經濟政策,促進資源利用

1、全面推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制度。進一步擴大排污權交易市場份額,按照“科學、合理、公開、透明、從緊”的原則,對所有新(改、擴)建項目科學核定排污指標,排污權出讓方、需求方分別通過交易出讓和購買排污權,有效激勵企業減少排污,促進環境質量改善。

2、繼續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建立健全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機制,加大重點企業參保力度,督促企業自覺履行環境責任、提高防范環境風險能力、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年內完成10~20家重點企業參保工作。

3、加大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力度。嚴格執行《長江三角洲地區企業環境行為信息評級標準》,完成180家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工作;同時,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公眾參與機制,主動接受社會輿論監督。

(七)注重提升監測監控能力,優化管理水平

1、加強環保執法體系建設。按照環境監察標準化管理體系2級標準,加快推進環境監察綜合業務管理平臺建設,努力提高環境監察現代化、規范化、精細化、標準化水平。

2、加強環保監測體系建設。有序開展油煙廢氣污染源、危險廢物在線監控試點工作;著力加強區監控中心、水質自動監測站、空氣自動監測站的運行管理;依據規劃做好空氣、灰霾、噪聲自動監測系統建設工作,新建噪聲自動監測點位4處、空氣自動監測站1個。

3、加強環保應急體系建設。認真做好太湖“湖泛”巡查和藍藻監測預警工作,落實監測預警日報、應急快報制度,組織開展太湖安全度夏應急監測演練,提高突發環境污染事故下的快速反應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有關單位和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太湖治理和環境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細化目標任務,落實責任分工,及時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形成“條塊結合,以塊為主,上下聯動,良性互動”的工作推進機制。

(二)強化資金保障。要切實加大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按規定要求在區財政預算中安排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專項資金,確保本級環境保護投入占GDP的比例不低于4%。同時,積極通過對上爭取、企業自籌、社會集資、銀行借貸等方式籌集落實資金,確保各項工作順利實施。

篇6

良好開局

《決策》:2016年是“一江兩岸”的新銅陵起航元年,也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這一年銅陵的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怎樣的態勢?有哪些突出的亮點?

倪玉平:2016年,我們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積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新常態,順利實現“十三五”的良好開局。從數據指標來看,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60|元,增長9%,增幅居全省第6位;財政收入153.8億元,增長5%,其中地方收入增長8.4%;固定資產投資1196億元,增長12.5%,增幅居全省第5位。另外,節能減排實現年度控制目標,萬元GDP能耗降幅居全省前列。

這一年,我們推動轉型發展取得重大成效。這突出表現在產業發展向中高端邁進的步伐加快,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由28.8%提高到30.6%,居全省第2位。銅材加工突破175萬噸,超過電解銅產量43萬噸,銅產業朝全鏈條、高價值方向延伸;新能源汽車從部件生產向整車制造、智能制造邁進;電子信息產業由元器件、印制電路板向手機等終端產品拓展。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35.4%,提高2.3個百分點。國家節能減排示范市績效連續兩年考核優秀,資源型城市轉型是唯一連續三年獲得全國優秀的城市,打造循環經濟升級版的做法在全國推廣。

與此同時,銅陵市新的動能正在加速形成。項目投資為增添動能厚植根基。全年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570億元,增長58.3%。民間投資累計完成886億元,增長9%,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安博電路板、松寶、耐科、零點機器人等106個億元以上項目建成投產。在傳統動能方面,產業技術改造持續發力,全年技改投資突破400億元,占工業投資比重70%,135家企業通過“兩化融合”評估審核。在新興產業動能方面,銅基新材料集聚基地投資增長25%,產值達686億元;首批4家市級基地建設全面啟動。此外,招商引資也有力推動了新舊動能的轉換。例如我們引進了年產800萬臺手機生產基地、北京特高壓導線及核電纜等一批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還有一個方面,那就是創新創業培育新動能出現可喜變化。建成眾創空間17家,3家“星創天地”成為全國首批農業創新創業平臺;新建一批電商產業園區,新業態快速發展,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35%,快遞業務量增長105.6%;全年新登記市場主體增長20.6%。

《決策》:一直以來,銅陵都扮演著改革先鋒隊的角色,過去的一年里,銅陵是如何加速推進重點改革的?

倪玉平:深化改革開放能夠不斷增強發展活力,2016年,我們蹄疾步穩推進各項改革,年度41項任務全面完成。

一方面,圍繞提質增效,銅陵扎實推進供給側改革。堅持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全面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和配套措施,著力推進“去降補”任務落地見效。可以說,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具體來看,關停落后產能企業14家,淘汰小礦山7家,關破重組一批“僵尸企業”,成功化解PCB產業鏈債務風險。另外,通過一系列房地產調控舉措,盤活商業地產47萬平方米;減少商品住房庫存42萬平方米,去化周期由上年底18個月下降到13個月。在防控金融風險方面,化解企業不良資產43億元,規上企業資產負債率降低1.33個百分點;爭取置換債券化解政府債務49.7億元,政府平臺融資成本控制在6.5%以內;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實現“雙下降”。多措并舉降低企業成本35億元,用電大戶全部實現直供電。

另一方面,我們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例如,“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政府權力清單在全省率先上線,公共服務和中介服務清單制度建設走在全省前列,“五證合一”營業執照全省首發。“多規合一”聯合審批系統在全省率先運行,建設項目總審批時限由257個工作日縮短到56個,這一試點經驗得以在全省推廣。此外,社會事業改革全面推進,義務教育“陽光分班”成為中央改革辦推介的典型案例;校長職級制改革獲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特別獎。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取得新進展,醫聯(共)體實現四級全覆蓋,“醫養結合”試點有序開展。

招牌動作

《決策》:2016年,銅陵組織實施的“生態建設提升年”、“規劃引領突破年”、“精準扶貧和棚改攻堅年”活動取得哪些成效?

倪玉平:應當說,去年銅陵開展的“三個年”活動取得不少新突破。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生態建設取得新突破。銅陵市強力推進生態治理項目,圍繞大氣、水、土壤“治污三大戰役”,共安排重點治理項目118個,總投資152.9億元。針對大氣污染治理,開展了“攻堅行動”和環保執法“零點行動”;針對水環境治理,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長制”,大力推進水污染治理“工程”。另外,綠化和森林增長持續提升,完成礦山生態治理修復項目23個。與此同時,啟動循環經濟“8311”升級行動,推進節能減排五類典型示范和六化項目建設,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全國領跑。

二是規劃引領取得新突破。一方面完善規劃體系,修編完成銅陵市城市總體規劃、樅陽縣總體規劃,陸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1+13”規劃體系,積極推進江北港新區等重點專項規劃。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多規合一”。整合24個部門6大類80余項規劃,實現總體規劃一張圖、基礎數據一個庫、行政審批一網清、運行管控一條龍。

三是扶貧和棚改攻堅取得新突破。銅陵市的脫貧攻堅首戰告捷,1.9萬貧困人口達到脫貧標準、21個貧困村滿足出列條件。財政與社會各方投入資金4.4億元,22個村集體和2350戶光伏電站并網發電。精心實施38項民生工程,民生類財政支出128億元,占總支出的85%,連續四年保持全省先進位次。另外,棚改攻堅強力突破。全年棚戶區改造完成6608戶,占計劃的94.5%,實現棚改“大頭落地”目標。3110戶農村危房改造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決策》:“三個年”活動可以說是銅陵的招牌動作,也呈現出諸多亮點,那么在新的一年里,銅陵又謀劃出怎樣的新思路?

倪玉平:“三個年”活動已經成為銅陵的經典自選動作。新的一年,按照“全面發展,突出重點,典型引路,梯次推進”的思路,聚焦事關全局、關乎長遠的重點問題,我們也做出新的謀劃:

開展產業集聚基地推進年活動。“三重一創”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更是銅陵市打造產業升級版、推動轉型跨越的關鍵舉措。具體的目標有以下幾個:要實現省級銅基新材料產業集聚基地完成產值800億元、稅收10億元,在全省爭先進位;要加快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精細化工4個市級集聚基地建設,力爭1-2個升為省級基地;要加快推進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等5個重大新興產業工程;要加快實施超級電容、納米復合材料等5個重大新興產業專項,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建設年活動。應該說,特色小鎮是孕育新業態、新經濟、新產業、新模式的重要平臺,是推動創新創業、產業轉型、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在更高層次上塑造城市空間形態和內涵品質的重要探索。下一步,我們要突出產業培育,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充分運用“互聯網+”等手段,重點打造皖江創新小鎮、大通文化旅游小鎮、西湖文體小鎮、天井小鎮。鼓勵各縣區因地制宜,培育建設一批產業上“特而強”、機制上“新而活”的特色小鎮,為轉型發展增添新動能。

開展協調發展提升年活動。協調發展是新發展理念要求,更是銅陵發展的現實迫切需要,是我市“十三五”發展三大戰略之一。2017年,我們要圍繞強基礎、促均等、惠民生,統籌布局,細化安排,加大補短板力度。例如,向江北地區交通、水利、電力設施短板發力,向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短板發力,向社會保障、扶貧開發、飲水安全、鄉村環境等民生短板發力,從而促進江南與江北、城市與農村、經濟與社會加快協調發展步伐。

乘勢而上

《決策》:2017年,銅陵的發展面臨怎樣的形勢和格局?在此基礎上確立了怎樣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倪玉平: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加快推進轉型發展的關鍵之年,也是本屆政府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各項工作意義重大。當前,新一輪產業革命孕育突破,國家宏觀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效,中央加大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這些都為銅陵加速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我們要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奮發有為、創優爭先,全力把銅陵發展推向更高水平。

在數字目標方面,我們預期取得的成績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8.5%以上;財政收入增長5%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以上;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5%和9%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以下;城鎮新增就業2.5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實現22個貧困村出列、3.1萬人脫貧;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節能減排年度目標任務。

具體來說,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創新導向、項目導向,結合五大發展理念,重點抓好這樣幾項工作:一是實施創新發展行動,打造轉型升級新引擎;二是實施協調發展行動,構建城鄉一體新格局;三是實施綠色發展行動,建設生態文明新樣板;四是實施開放發展行動,增強區域競爭新優勢;五是實施共享發展行動,增進人民群眾新福祉。

《決策》:目標已定,藍圖繪就,銅陵要實現既定的發展任務,需要選準哪些著力點?

倪玉平:推動發展,政府要找準抓手,持續用力。針對2017年的具體情況要重點突出“三個抓手”:

第一,抓項目。應該說項目是發展的生命線,要把擴大有效投入作為推動發展第一抓手。緊密結合剛剛提到的五項重點工作,我們要謀劃建設這樣一些項目:推進一批智能化、新能源、充電樁、特色鎮等創新發展項目建設;推進一批路、水、電、管網等城鄉協調項目建設;推進一批環保、復綠、植綠、岸線整治等生態綠色項目建設;推進一批鐵路、對外通道、港口、景區等擴大開放項目建設;推進一批城市功能品質完善提升、棚改掃尾、扶貧攻堅、市區暢通、污水和垃圾處理、水體治理、美麗鄉村等民生共享項目建設。

篇7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國際旅游城市戰略目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保護優先、永續利用,項目帶動、重點突破,城鄉統籌、整體推進”原則,以良好的生態資源為基礎,以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工程為抓手,進一步強化生態資源保護,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加快建立和完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全面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程,努力把市建成生態環境優越、生態產業發達、生態文化濃厚、人民和諧幸福的生態文明展示區。

二、總體目標

全市單位GDP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均達到和優于國家生態市創建標準。地表水水質功能區達標率達100%城鎮集中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100%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8%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5%以上,2012年。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5%以上,城市氣化率達90%以上。

初步建成“六大體系”即: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可持續利用的生態資源體系、和諧優美的生態人居體系、文明健康的生態文化體系、科學完備的管理決策體系和保障有力的生態支撐體系。2015年。

三、主要任務

一)展示世界一流的精品景區。加強風景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

統一管理,遵循“嚴格保護。合理開發,永續利用”基本方針,實施環境(資源)整體保護戰略,嚴格環境執法監管,不斷強化森林資源、生態環境和文物資源保護。

確保自然資源安全;開展景區文物古跡普查建檔工作,1加強生態資源和文物資源保護。重點抓好景區森林防火、古樹名木及珍稀動植物物種保護、松材線蟲等有害生物防治以及水土保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及時搶救修復瀕危文物,進一步挖掘恢復文化遺跡,大力開發具有特色的物質和非物質旅游產品。

確保所有污水進入污水收集管網,2完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景區生活污水處理系統。污水處理系統正常運行。建立大氣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切實加強對酸雨的監測預報。綜合整治餐飲油煙,確保賓館飯店和職工食堂的油煙凈化設施正常運行。景區內實行“禁鳴”嚴格控制交通和旅游噪聲。加快固廢處置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進程。對可再利用的固廢進行分類回收,禁止在景區內焚燒、填埋垃圾。

根據飲用水源保護的要求,3抓好飲用水源管理。加強景區水源地保護和水庫水質安全管理。劃定保護范圍,豎立水源地保護標牌。制定和完善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定期監測水源水質并備案,依法查處影響景區水環境的違法行為。

不斷提高體系運行水平。加快構建以遙感技術、GPS全覆蓋系統為核心的景區數字化體系,4提升管理科技水平。進一步加強景區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的維護。加強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古樹名木保護等自動監控系統建設,不斷提高森林資源保護的科技水平。

近期建設重點:

加快溫泉、天海和玉屏樓污水處理設施新、擴、改建工程建設,一是實施景區污水處理提升工程。提高景區污水集中處理率和達標率。

完善垃圾分揀房、游步道兩側垃圾池等基礎設施,二是實施景區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轉運網絡工程。實現建筑垃圾及固體生活垃圾下山,取締核心景區內生活垃圾焚燒點。積極推廣生物降解處理技術,提高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水平。

加強景區古樹名木保護,三是實施景區資源保護提升工程。加快松材線蟲病防控設施、森林防火設施、核心景區防火水網、生態恢復與水土保持建設,不斷提升景區資源保護和管理水平。

二)展示母親河秀美風采。加強江流域環境綜合整治。

重點抓好江中心城區段、江山水畫廊、月潭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同時,堅持開發式保護原則。著力推進流域內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方面工作,保護好母親河豐富的水資源和良好水質。

提高污水納管率。加快在建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步伐,1完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規范已建成污水處理廠的運行。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及收集轉運系統建設,提高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能力。

實施污水集中治理。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2加大工業污染防治力度。加快園區內排污管網、集中治污、集中供熱等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環保專項行動。嚴格執行“環評”及環保“三同時”制度,把好新建項目環保準入關。

提升生態用水調蓄功能,3加強水資源保護及水土流失治理。加快骨干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確保流域生態用水安全。積極開展水土流失治理,減少水土流失面積。實施有效的河道監管,嚴禁非法采砂,加快河道生態恢復。加強各類水庫、水塘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及管護,合理調配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近期建設重點:

建設湖邊水利樞紐和花山壩工程,一是加快實施三江口至花山16公里、總投資120億的江延伸綜合開發工程。建設碼頭,營造景觀水面,實現河道通航,帶動兩岸綜合開發;拓寬疏浚河道,興建防洪堤岸,使防洪標準近期達到25年一遇;同步建設發電、污水處理、供水等設施。

完善中心城區和休寧縣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二是2009年底前。處理負荷大于70%建成歙縣─徽州區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并投入運行。完成黟縣污水處理廠工程項目建設。年底前,各區縣全部建成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及垃圾轉運系統,并投入正常運行。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67平方公里。三是加快實施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年底。

四是加快歙縣南源口至深渡鎮10公里的江山水畫廊開發工程建設。全力加強山水畫廊沿線環境綜合治理、旅游資源整合、特色景點開發。

三)展示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加強森林、水資源保護。

有序開發利用的同時,堅持把保護好自然資源擺在突出位置。全力抓好生態功能修復和提升,維護自然資源生態系統的穩定。

以實施退耕還林、重點公益林、珍稀樹種栽培、速生豐產林等生態林業項目建設為抓手,1發揮林業生態主體功能。以積極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動力。穩步提高森林質量,改善林種、林分結構,實現資源增長、農民增收、生態良好、林區和諧。2012年,各類經濟林面積達140萬畝,用材林單位面積蓄積量達4.6立方米/畝,林業產值超過50億元,林業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

堅決阻止松材線蟲病侵入我市。加快森林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工程、重點區域森林防火視頻監控系統等防火工程建設,2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加快松材線蟲病三道防線工程建設。將全市森林火災災害率始終控制在0.4‰以下。加強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和林地、濕地的保護管理,確保森林資源安全。

實施嚴格的環境監管,3嚴格城鄉飲用水源保護。合理劃定城鄉飲用水源地。完善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措施。按照“先急后緩、先重后輕、突出重點、分布實施”原則,加強農村供水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

控制基本建設用地規模,4保護和利用好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開發強度。加強土地復墾,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加強地質災害綜合治理。科學制定礦產開采規劃,劃定礦產資源可采區和限采區、禁采區。從嚴審批礦產權,禁止在地質災害重發區、易發區和環境敏感區開采礦產資源,加強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對已造成生態破壞和發生嚴重地區災害的礦山實行限期整治。

近期建設重點:

確保在規定時限內完成監測預警、檢疫御災、控災減災、科技支撐“四大體系”建設。一是加快實施松材線蟲病三道防線工程。

全面鞏固和提升退耕還林成果,二是進一步調整林種、樹種結構。加強全市540萬畝重點公益林的保護、監測工作。

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60處,三是年底前。解決18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四)展示絢麗的城市魅力。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

全力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堅持以文明創建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文明素質。

著力抓好城市建筑、市政道路、園林綠化、景觀亮化等設施建設,1提高城市建設品位。依據城市總體規劃。確保城市整體風貌與自然山水、厚重文化和優美環境相協調、相融合,彰顯精巧、雅致、徽韻、生態的城市特色。

合理規劃餐飲布局,2強化城市大氣環境監管。繼續開展餐飲油煙污染專項整治。規范建設油煙排放通道。加強城市建筑及道路運輸土石拋灑管理,降低揚塵造成的大氣污染。對交通沿線等環境敏感區的工業煙塵及二氧化硫排放實施專項治理,督促重點企業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加強機動車污染排放監管,繼續開展并完善機動車尾氣檢測。確保大氣環境質量優良率達100%

禁止向河道傾倒垃圾,3加強城市水體景觀保護。對流經城鎮的河道及水體實施專項環境整治。取締沿河排污口,定期對水面漂浮物進行清理打撈,合理控制城市景觀水體水位,嚴厲查處影響城市水體景觀的違法行為。

組織開展噪聲污染防治專項執法活動。加大對工業噪聲、建筑施工噪聲、交通噪聲以及生活噪聲的查處整治力度,4嚴格城市噪聲污染管理。嚴格執行建筑施工申報、審批、公示制度。進一步鞏固城市區域噪聲和交通噪聲達標成果,確保城市良好的聲環境質量。

培育社區居民的生態文明觀,5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宣傳。以文明城市創建促生態文明宣傳。引導社區居民參與生態文明創建,弘揚綠色消費觀,倡導綠色消費方式,培養符合生態文明的生活習慣,提升公眾生態文明素質,使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生態倫理觀和生態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生態文明、人人有責的良好社會氛圍。

近期建設重點:

完善市政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一是鞏固城市園林綠化成果。提升亮化美化水平。城市景觀照明、道路照明及戶外顯示屏中推廣應用新型高效節能照明設備。餐飲、工業等行業積極推廣使用液化氣,不斷提高城市氣化率。

整治城市臟、亂、差現象,二是深入開展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嚴厲查處損害城市文明形象的違法行為。

及時查處城市居民反映的煙塵和噪音等環境污染問題,三是深入開展環保專項執法行動。切實保障居民的環境權益。

五)展示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全面提高村鎮環境綜合整治水平,堅持以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創建為抓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逐步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加強農村秸稈焚燒的監管,1大力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逐步建立農村垃圾“組保潔、村收集、鎮(鄉)中轉、市(區)處理”四級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與運轉處理體系。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效率。切實加強農村地區工業污染監管,防止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

推進養殖業廢棄物利用,2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科學劃定畜禽禁養區、限養區。重點推廣農村沼氣,建立農牧循環模式,加快畜禽糞便的無害化利用。有效控制大型畜禽養殖場(區)環境污染。新、擴、改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對不能達標排放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實行限期治理。

控制肥料面源污染,3切實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促進農業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加快實施病蟲綠色無害化防控和專業化防治工程,大力提倡使用生物農藥,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新農藥及其技術。

大力推進“千村百鎮”示范工程,4加強農村生態示范創建工作。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開展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文明村創建工作,及時總結推廣創建工作的成功經驗和模式,充分發揮生態示范點的典型示范作用,逐步建立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近期建設重點:

50個鄉鎮因地制宜建設完成垃圾集中處置設施及鎮域范圍內的垃圾收集轉運系統,一是積極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收集、運轉和處置網絡建設。年。150個行政村建立垃圾收集轉運系統。

力爭創建國家和省級環境優美鄉鎮30個、國家和省級生態文明村50個。二是積極開展農村生態示范創建工作。年。

建成3.8萬口農村戶用沼氣設施、5個大中型沼氣綜合利用工程、30處農村養殖大戶中小型沼氣工程。新建、擴建以畜禽糞便為主要原料的有機肥加工廠,三是積極推進農村沼氣工程和有機肥加工基地建設。年。探索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新途徑。

六)展示科學發展新態勢。加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建設。

加快建立完善的生態經濟體系。充分利用我市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

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體系,1加快建立以低碳經濟為主要特征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步伐。提高我市經濟園區和主導工業的節能減排技術水平,淘汰落后產能及工藝,減少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堅持以天然氣、太陽能、沼氣、水電、秸稈氣化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為重點,不斷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促進能源結構低碳化、清潔化。積極發展具有低碳經濟特征的新興產業群,大力提高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提高信息、金融、文化、物流、旅游、會展等現代服務業比重,促進經濟模式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方向轉變。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依托區位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2大力提升優勢支柱產業。加快以經濟開發區為龍頭、各區縣經濟園區為支撐的經濟園區建設。以推進市循環經濟園建設為重點。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承接產業轉移,加快構建集中度大、關聯性強、污染排放少、經濟效益好的產業體系;引導資源、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集聚,大力發展現代旅游、特色文化、新型印刷包裝、新型精細化工、綠色食品精深加工、繭絲綢服裝、機械電子、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

優化區域布局,3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茶葉、竹木業、油茶、蠶桑、果蔬、中藥材和養殖業等特色主導產業基地和有機、綠色、無公害食品基地建設,推動特色產業規模的擴張和效益的提升。加快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技改項目的實施,培育和壯大一批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

借鑒和引進先進的生態旅游理念和管理模式,4大力發展生態旅游。以推動鄉村旅游為重點。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生態旅游區。進一步突出鄉村旅游在生態旅游中的地位,鞏固和發展業已形成的環鄉村旅游圈、沿江鄉村旅游帶、古徽州鄉村旅游片三大板塊和景區依托型、農事參與型、文化體驗型、休閑度假型四大類型,把鄉村旅游打造成市旅游經濟的新亮點、新賣點和新增長點。

近期建設重點:

結合環境資源容量和經濟發展需求,一是以發展低碳經濟為目標。研究制定我市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出臺相應的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

配套完善園區排污管網、集中治污等環保基礎設施。二是加快市循環經濟園建設。

依托十大龍頭企業,三是積極推進茶葉經濟“雙十工程”項目建設。建設十萬畝高效生態茶園。

不斷壯大鄉村旅游規模和提升鄉村旅游檔次。四是積極開展以優秀旅游鄉鎮、旅游專業村、星級農家樂創建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游示范點創建工作。

七)展示交通生命線的勃勃生機。加強交通干線生態屏障建設。

使其成為展示我市良好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窗口。著力推進高速公路、高速鐵路以及國省道等交通干線的生態保護和建設。

沿線可視范圍內,1加強交通干線沿線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推進已建成的交通干線以及鄉村公路的綠色生態建設。實施嚴格的自然生態管護。嚴禁在25度以上坡地開墾種植,開荒毀林。建設沿線生態護坡及復綠工程,積極美化、綠化沿線兩側的荒山、丘陵及山體,沿線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

配套建設的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2加強在建交通項目環境監管。對在建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交通建設項目嚴格執行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綠化工程未達標的工程,不得驗收。

規范農村居民住宅建設,3規范沿線城鎮及鄉村建設。加強沿線城鎮、村建設規劃。突出地方特色,以徽派建筑為主逐步統一建筑風格,嚴格道路兩側的建筑規劃管理和控制,建設一批具有典型示范的農民新村。落實沿線城鎮及農村居民垃圾處置措施,減少沿線城鎮及鄉村垃圾污染,杜絕產生“白色污染帶”現象。

近期建設重點:

嚴格執行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措施,一是加強已建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線沿線的生態恢復和治理工作。消滅沿線荒山和山體。

將交通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二是切實加強在建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線的生態保護。

確保交通干線環境優美。三是加強對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線沿線工業煙塵排放和秸稈焚燒的監督管理。

八)展示旅游、文化、生態三位一體的新水平。加強、等景區景點環境綜合整治。

進一步規范景區景點環境管理秩序,持續開展全市各旅游景區景點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確保合理開發利用。

著力抓好旅游景區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1科學編制旅游景區總體規劃。本著突出地方特色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并將景區生態環境保護納入規劃。

嚴禁廢水直接排入景區河道;禁止亂堆亂倒生活垃圾,2加快景點景區生活污水、垃圾處置設施建設。進一步抓好生活污水處理工作。確保垃圾定期收集、統一運出景區,進行無害化處理。

對新建、改建、擴建的旅游開發項目要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三同時”制度,3嚴格旅游資源開發項目環境監管。加強景區旅游資源開發項目的環境管理。從源頭防止和控制項目開發對景區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破壞。旅游景區的開發,應保持原有自然風貌,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破壞或擅自開發旅游資源。

近期建設重點:

推進中心湖區、烏石濕地景區、黃金群島景區、平湖三峽景區、太平史韻景區等5大景區開發建設的同時,一是加強太平湖景區開發與保護。加強景區范圍內森林植被資源、水資源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提升水環境質量。進一步加強以牯牛降、齊云山等為代表的自然風光型景區的生態環境保護。

重點加強古村落(街)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強以、、屯溪老街等為代表的古村落(街)旅游景區生態環境保護。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實施古村落生態水系整修和水口園林恢復工程,使之形成完整的生態水系和水口園林景觀。

各旅游景點景區內淘汰、禁用以原煤為燃料的鍋爐、茶爐及大灶,三是年。全面使用太陽能、電能、液化氣、沼氣等清潔燃料。

四、保障措施

篇8

關 鍵 詞:體育社會學;大型體育賽事;生態環境;綜述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4)01-0057-04

Progress made in researches on issues about big sports event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YU Meng1,JING Wen2

(1.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research theses on big sports event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ublished o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between 2003 and 2013. Researches on issues about big sports event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mainly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big sports events and environment’s load bearing capacity as well as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roles played by big sports events in im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zards caused by big sports events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rate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ig sports event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tc. Research methods were limited to soci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ec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were rarely seen. Researches henceforward should apply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mergy theory in ecology etc.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large sports events;ecological environment;review

北京奧運會提出“綠色奧運”,其核心是把生態環境與大型賽事結合到一起,實現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的共贏。針對大型體育賽事的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是以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贏為目的的,是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承賽辦賽方式為內涵,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的。大型體育賽事的生態文明強調賽事承辦、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既追求賽事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賽事對社會經濟的貢獻,在環境可續發展的框架之內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可以說,對大型體育賽事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關系的關注,是人們對傳統賽事舉辦理念的深刻反思的成果,是體育賽事舉辦理念的巨大進步。關注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現代體育學人理應關注的現實問題。本研究對中國知網(CNKI)2003—2013年關于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研究的150篇論文進行分析,探討有關我國大型體育賽事生態環境問題研究的現狀及發展方向。

1 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取向

1.1 大型體育賽事與環境承載力及其評估體系的構建

在生態社會中,關于環境承載力的關注度較高。環境承載力,即生態系統進行的自我維持以及自我調節的基本能力,資源及環境子系統容量的供給能力,及其可維持的社會經濟活動強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數量[1-2]。縱觀目前的研究,大型體育賽事在申辦前、申辦、舉辦到舉辦后的不同階段中多與環境相關,它以生態環境的發展為框架,實現對資源要素和環境要素的合理開發和利用。當大型體育賽事給地區生態環境造成壓力而使其不能夠自行調節時,即超過了環境承載力,這時將會給賽事所在地造成不必要的生態危機[3]。而消除這種生態危機所要付出的代價,遠超過大型體育賽事所帶來的經濟效益[4]。在生態環境承載力之內的大型體育賽事是城市發展的助力,而超出環境承載力的大型體育賽事是城市發展的阻力。有些研究通過借鑒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庫茲涅茨首先提出的“人均收入與環境污染指標之間演變模擬環境”的“庫茲涅茨曲線”理論,將環境承載力分為“‘OAB型’理想發展模式、‘OFGH型’嚴重超載模式、‘OCDEB型’先發展后治理模式”,并針對大型體育賽事對環境承載力所造成的影響作出預警[5-6]。在環境評估方面,有研究根據我國社會服務業的一般環境污染源分類以及體育賽事特有的性質,選取了“環境改善、環境風險、城市環境治理程度、環保宣傳力度、生態環境破壞、大氣環境、水環境、噪聲環境、固廢環境、CO2排放總量、水資源消耗量、噪聲、固廢排放總量、資源消耗總量等指標作為體育賽事環境影響的衡量指標[7],對賽事舉辦地環境進行評估。

1.2 大型體育賽事對生態環境的改善作用

早在20世紀 90 年代,環境保護已成為國際奧委會特別關注的問題。國際奧委會希望通過奧運會促進舉辦城市及其周邊環境的保護及治理工作,增強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留下“綠色遺產”。大型體育賽事對城市生態環境的促進作用體現在申辦前、申辦、舉辦以及舉辦后4個階段。首先在申辦前階段,大型體育賽事對生態環境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申辦城市對城市生態環境的自檢和集中治理的研究上,如大氣中的粉塵和二氧化硫的含量、水質、噪音分貝是否達標,上風向是否有污染的工廠等[8]。其次是在申辦過程中體現出的生態理念宣傳以及綜合整治的研究上。大型體育賽事申辦過程中,必定會宣傳其相關的生態環境理念,打出相應的宣傳口號或宣傳標語,如北京奧運會的“綠色奧運”理念,漢城奧運會的“城市美化計劃”等。在申辦過程中,在向民眾宣傳生態環保理念的同時,通過從選址規劃、科學施工、空氣質量改善、交通清潔、城市水系整治、廢棄物管理、清潔能源使用、城市綠化等多方面入手,對環境進行綜合治理[9]。再次則是舉辦過程中具體環保措施執行的研究上,如北京奧運會期間加強機動車管理,倡導“綠色出行”及環保宣傳等手段,借大型體育賽事影響之東風,最大限度地宣傳生態環保的理念,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10]。最后是大型體育賽事舉辦后體現在對于生態環境現狀的持續保持以及環保理念更新的研究上。如關于漢城奧運會“城市美化計劃”對漢江進行的綜合治理的相關文獻,都強調其環保措施改善了漢江的水質,最大限度地實現局部地區水循環系統的優化等。巴塞羅那奧運會改善海濱地區的海洋景觀、悉尼奧運會霍姆布什灣治理工程、亞特蘭大建設水上中心和屋頂太陽能系統,以及在北京奧運會后生態學知識普及等研究,都說明大型體育賽事對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8,10-13]。

1.3 大型體育賽事對生態環境的危害

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對環境的危害及其所帶來的連鎖效應都引起多方討論。目前很多大型體育賽事的申辦、舉辦以及大型體育場館的興建都需要遞呈相關的環境評估報告,以保證賽事的舉辦、場館的建設與環境相和諧。談及大型體育賽事對環境的危害,目前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硬件設施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舉辦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舉辦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上。首先是關于體育場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如興建高耗能、高排污的體育場館,修建眾多的交通設施和廢棄物堆砌場等會破壞自然植被,使區域范圍內的植被覆蓋率下降,在修建過程中的運輸以及施工對環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和人文景觀破壞等[14],這都是對原生態自然環境的干預與損毀。其次是關于大型體育賽事舉辦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聚集所帶來的區域環境壓力增大、依托自然的賽事對環境的直接影響、賽事過程中的直接污染排放以及賽事的噪聲污染方面[15-16]。再次是關于大型體育賽事舉辦過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關于資源的過度開發給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17-19]。

1.4 大型體育賽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關于大型體育賽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策略的研究,有關于可度量的環保目標(即“-20%目標”)以及綠色調控體系構建的研究,有關于體育場館的科學選址以及對體育旅游合理開發的研究。首先是可度量的環保目標的提出以及綠色調控體系的構建。2006年德國足球世界杯期間,由德國應用生態研究院提出具體方案的“綠色目標”得到德國政府環境部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大力支持,并引起了學界的關注。“綠色目標”又可稱為“-20%目標”,其具體包括水資源、廢棄物、能源和交通4個方面,整合了可量度的環境目標,以實現世界杯對地球氣候零負荷的最終目標。在水資源方面,實現雨水利用、節水或無水潔具、滲水性地面鋪裝、屋頂綠化、量化評估結果;在廢棄物管理方面,器具回收及重復使用、無紙辦公室、量化評估結果;在能源方面,實現智能化照明管理系統、高效能的電熱聯產設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量化統計結果;在交通方面,鼓勵使用公共交通、鼓勵步行和自行車交通、量化統計結果;在廢棄物排放方面,實現溫室氣體的零排放[20-21]。在提出具體的可度量的環保指標之后,持續構建綠色調控體系。我國大型體育賽事綠色調控體系主要包括大型體育賽事的綠色規劃與管理,大型體育賽事綠色供應鏈與綠色物流的組織,市場經營開發中“綠色”品牌的塑造,引人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進行賽事綠色成本與效益控制[22]。其次是關于體育場館等基礎建設中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研究,尤以科學選址為甚。科學選址一直都是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問題研究的重點。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是評價一個城市形象力的基本指標,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基礎。優選體育場館位置能夠為城市發展提供活力,極大程度地豐富居民生活內容,提高生活層次和品位,使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在成為大型體育賽事的物質基礎的同時,成為城市軟實力提高的亮點、居民休閑生活的聚集地[15]。在大型運動會場館全方位建設中選好用好環保新材料及應用技術,是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的研究熱點之一[3,15]。

2 研究不足與展望

我國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的相關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雖然學界在理論上已經充分地認識到了大型體育賽事與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其相關研究也有不少。但是總體而言,在目前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的研究中,處于理論研究階段的較多,在理論的分析和整合上做了很多的鋪墊,如大型體育賽事對生態環境改善作用、大型體育賽事承辦對生態環境危害、大型體育賽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策略等。雖然有關于大型體育賽事與環境承載能力以及評估體系構建的研究,但是沒有形成真正的符合體育賽事發展規律的、具有體育競賽特色的環境評價體系,其研究的方法也多局限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中,生態學的研究方法鮮有出現。目前根據生態承載力閾限和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研究[6]已經提出,但是可以注意到的是,其研究還是主要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和綜合歸納等方法總結出城市承辦大型體育賽事生態承載力的3種模式,其研究視角的變化預示著新的研究趨勢的出現,但是由于其研究方法的局限,使其研究結論仍處在理論闡述模型假設的階段。如果能夠把生態學中的生態足跡[23-24]、能值理論[25-26]等研究方法,結合社會學的理論闡述并將其應用于大型體育賽事的研究之中,通過具體指標體系的構建、現有模型的借鑒、相關公式的整理而形成評價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可參照體系,則可使大型體育賽事的承辦者有理論可依據、有數據可證實、有指標可參照。以生態足跡為例,它是一種定量測量人類對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通過根據區域的能源和資源消費,將他們轉化為提供這種物質流所必須的各種生物生產土地類型的面積,并同區域能提供的生物生產土地面積進行比較,能定量判斷一個區域的發展是否處于生態承載力的范圍內。生態足跡模型的構建在建筑學和生態學中已經較為成熟,它作為一種計算人類的生態消費、衡量生態可持續性的測量工具,是測量可持續性的生態底線的衡量標準,是國家、地區自然資產核算的以一種廉價而快速的計算框架。如果能夠將生態足跡運用于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的評價當中,則會使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的評價更為科學化、系統化。尤其是大型體育賽事的場館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根據場館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工程設計的方案等方面,進行生態足跡理論的計算從而判定場館建設、運營的生態足跡評價以及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再如美國生態學家奧德姆創立的系統分析方法能值理論,它以能值為基準,把不同類型、不可比較的能量,用能值轉換率轉換成能值這一可通用于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統一標準來進行比較。能值理論與分析方法有助于定量分析自然與人類、環境資源與社會經濟的價值和相互關系而備受矚目,將其核心的計算方法應用于大型體育賽事的場館布局與管理中將是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何培英. 基于高等海洋教育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承載力分析[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146-151.

[2] Kesenne 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sport events[G]//Miscalculations and misinterpretations in economic impact analysis. Jeanrenaud C Neuchatel Suisse,1999:29-391.

[3] 張小林,李培雄,龍佩林. “綠色奧運”理念下構建我國大型體育賽事的綠色調控體系[J]. 體育學刊,2006,13(6):9-12.

[4] 任海. 奧林匹克運動與環境[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4):433-436.

[5] 楊炯. 大型體育賽事的相關經濟效益問題的研究[J]. 中國體育科技,2006,39(3):16-17.

[6] 曹秀玲,張俊偉,田以麟,等. 城市承辦大型體育賽事生態承載力及其預警策略[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29(6):62-64.

[7] 安俊英,黃海燕. 體育賽事對舉辦城市環境影響評估研究[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39(2):31-35.

[8] 郭琴. 從社會學的視角中談大型體育賽事對舉辦城市的綜合影響[J]. 體育學刊,2010,17(10):56-58.

[9] 田靜,徐成立. 大型體育賽事影響城市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實證分析[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3):7-13.

[10] 孟紋波. 2008年奧運會對北京城市環境的影響[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7.

[11] 張建國. 蘇州市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環境分析研究[D]. 蘇州:蘇州大學,2010.

[12] 龍國強. 以低碳經濟運行大型體育賽事[J]. 運動,2010(12):137-138.

[13] 任海. 奧運會對舉辦城市和國家的形響[J]. 體育與科學,2006,27(1):4-6.

[14] 胡喬,陶玉流. 城市競爭力視域下大型體育賽事的效益研究[J]. 體育與科學,2009,30(4):32-34.

[15] 黃鳳娟,付哲敏. 大型體育賽事管理中的體育場館選址問題的建模與分析[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29(3):29-32.

[16] 楊裴. 論大型體育賽事承辦中生態環境的保護[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8(4):151-154.

[17] 程亮,祁紅,付蕾. 水上賽事對風景區水域水環境的影響[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2):39-41.

[18] 唐智. 大型體育賽事影響民眾在申辦過程中的角色作用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12):1608-1611.

[19] 蘭誠,黃增學. 大型體育賽事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環境影響的研究[J] .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8(6):39-42.

[20] 羅艷蕊,董翠香. 環境保護與體育運動的可持續發展[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5):584-586.

[21] 錢鋒,楊峰,唐敏. 大型體育賽事的環境可持續策略新趨勢——2006年德國世界杯“綠色目標”計劃[J]. 新建筑,2009(2):84-88.

[22] 姚頌平,沈佳. 歐洲發達城市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實踐對上海的啟示[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1(6):1-5.

[23] Wackernagel M,Ree W.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rath[M]. 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

[24] 王書華. 生態足跡研究的國內外近期進展[J]. 自然資源學報,2002,17(6):776-782.

篇9

關鍵詞: 大力推進; 生態文明; 努力建設; 美麗西安

中圖分類號: X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9-0001-03

前言

黨的十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次以獨立篇章系統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的全過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階段,體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新境界。

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如此突出、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以闡述、強調、謀劃,這在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具有特別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它揭示了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對當今世界和我國發展大勢有著深刻把握和自覺認知。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這是我們黨新時期執政理念的提升,它是隨著生態文明理論的誕生應運而生的一個新觀念。它是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迫切需要,為提升發展質量提供了新的戰略指導,是我們黨深刻把握可持續發展時代潮流和當今世界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新趨向,作出的戰略抉擇,是對人民群眾新期待的回應,標志著我們黨執政理念的重大提升。它的核心是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來達到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這樣一種目標。

當前,我們要深刻領會,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以生態文明為發展導向,切實負起時代和歷史的責任,把祖國、把西安建設的更加美麗、更富強,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一、充分認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從廣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新型文明標志。從狹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之一,著重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所要遵循的基本行為準測以及所達到的文明程度。不論廣義還是狹義角度,生態文明都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健康管理的消費方式以及和睦、和諧的人際關系為內涵,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發展道路的文明新形態。生態文明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強調以人為本和以生態為本的統一,強調“天人合一”,強調人類發展要服從生態規律,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價值觀認為,只有人是主體,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的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需對其他的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它強調人對自然的征服,以“利潤最大化”為發展動力,推崇物質享受主義,最終導致對自然資源的肆意開發。新形勢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現實需要

中國近代的經濟發展走的是一條傳統老路。雖然我們在短短幾十年時間內,工業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為此也付出了慘重的環境代價。污染造成的水危機步步緊逼,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荒漠化迅速蔓延,大氣污染造成的氣候異常現象頻頻登場,近年來,秋冬季我國一些發達城市出現較為頻繁的灰霾天氣對大眾的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造成了危害,作為引發灰霾天氣的元兇,一個原來有些生僻的未有名詞PM2.5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它體積很小,直徑達不到頭發絲的1/20,但是卻事關重大,因為它影響著人體健康……尤其是在西方工業化已經給全球帶來巨大環境壓力的背景下,中國工業化進程對生存環境的負面影響更加凸顯。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在深刻反思工業文明迅速發展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發展難以為繼的慘痛教訓基礎上,繼承和發展工業文明,形成的一種遵循自然、經濟、社會、生態等整體運行規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與環境雙贏的人類文明發展新形態。生態文明的實踐將緩和目前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突出矛盾,幫助我們走出困境,實現工業化與環境友好型的和諧社會。生態文明是中國唯一的出路,是中國工業化的“救贖”之道。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證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于我國破解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一方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然要求促進微觀經濟領域的綠色化,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和工藝,推動技術創新,促進綠色企業和綠色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更要求促進宏觀經濟領域的綠色化,通過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逐步降低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重的傳統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綠色經濟的比重。同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也將更有力地促進生活和消費領域的綠色化,通過積極倡導綠色生活觀念,推動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模式。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國民經濟進入高速發展軌道,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城鄉居民生活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歷史性的跨越。但與此同時,我們國家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別是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所面臨的人口、生態、環境、資源等重大矛盾日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從區域性、局部性向全國性、整體性演變,正成為制約發展的中心問題和主要障礙。

近年來發生的血鉛事件、重金屬污染事件、四川什邡和江蘇啟東都發生了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等警示我們: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越來越多地表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化需要同落后的生產方式、即犧牲環境求發展之間的矛盾。如果不能正視這一重大國情,在認識和行動上反應遲緩,那么環境問題就會演變成環境危機。從這個意義上講,解決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社會的共同心愿和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

社會發展的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在滿足對食物、水和住房等基本需求之后,關于安全環境的需求必然上升。生態環境既事關基本需求,又關系安全、發展、環境等高層次的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長期保持高速發展,但是也付出了較大的代價,尤其是生態環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以及由此導致的自然災害的發生。全社會深切地感受到資源枯竭、能源危機、水土流失、食品安全和水氣聲渣污染的環境惡化之痛。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載體是生態環境,生態環境質量與人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當前環境污染已成為公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優良的、宜居的生態環境越來越成為城鄉居民的普遍追求,形成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發展方式、消費模式的理念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心愿。

環境容量就是發展空間、資源稟賦決定發展路徑。我國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的客觀限制,決定了建設小康社會,如果不十分珍惜資源,保護環境,堅持走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發展道路,經濟建設的成就就會大打折扣,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就難以真正提高。我們黨只有順應人民群眾提高生活質量的新期待,著力解決水、空氣、土壤污染等損害人民身體健康、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突出環境問題,讓廣大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才能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真正落到實處、取得成效。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等多個方面。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構成建設小康社會的追求理念。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離不開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經濟增長、和諧穩定、民生改善的匯聚點。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類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更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深刻的生存危機。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必然要求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平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包含著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精神追求;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內在地包含著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規。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具體體現。

二、生態文明建設在西安的實踐探索

近幾年來,西安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局性、戰略性的大事來抓,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特別是黨的十七大和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以建設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諧西安為目標,堅持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新跨越;堅持塑造城市特色,突現城市價值,城鄉環境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體制機制,發展活力競相迸發;堅持以人為本,大力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堅持發揚民主和推進依法治市,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形成了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全面提升。市十一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是我市進一步改革開放,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建設人民滿意城市取得輝煌成就的五年。五年來,最大的成就是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最大的亮點是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最顯著的變化是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市上下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主要舉措,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優化

近年來,全市上下迎難而上,攻堅克難,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推進“創模六大工程”,使大氣環境和水環境得到看明顯改善。

1.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速轉變發展方式。近年來,西安市關閉、拆除造紙企業45家,淘汰落后產能71.85噸/年;關閉小火電機組14臺,總裝機容量32.3萬千瓦;拆除落后水泥生產線30條,淘汰落后產能259.3萬噸;淘汰落后印染產能3450萬米;關閉小型軋鋼企業17家,淘汰落后產能9萬噸;關閉焦化產能20萬噸/年;關閉128家電鍍企業并引導20家企業入駐戶縣表面精飾工業園,實行集中監管,有利推進了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

2.以工程建設為重點,加快環境治理步伐。全市新建污水處理廠12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94.65噸/日,較“十五”末增長了4.5倍,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0.94%,較“十五”末提高51個百分點。新建污水管網737.72公里,污水管網總長度達到1054.83公里。完成了1827家餐飲企業廢水整治。116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18所大學的污水處理站和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設,累計拆改城區4蒸噸以下燃煤鍋爐近6000臺,90%的火電發電機組建成了煙氣脫硫裝置,64.29%的集中供熱鍋爐完成了工程脫硫。

3.實施“引大濟河湖”、“引岱濟荊”、“引灃進城”等工程。將秦嶺北履大峪水庫、岱峪水庫、灃河地表水引入西安城區,解決了生態用水問題。全市共造成各類水面4.5萬畝,再現了“山水之城”的面貌。

4.以生態建設為推力,全面改善生態環境面貌。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綠滿西安、花映古城,3年植綠大行動”。經過市、區兩級共同努力,城區共栽植大規格喬木10.13萬株、8公分以上喬木136萬株、花灌木471.7萬株、灌木22465萬株,新增綠地面積1666萬平方米。全市公園達到63個,街頭小綠地廣場334個,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達11442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40.43%,綠地率為31.99%,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5平方米,古城逐步彰顯出綠色韻味。

5.以保障世園為目標,著力改善環境質量。自2008年以來全市環境空氣量二級以上優良天數連續4年穩定在300天以上。西安市城區降塵量下降26.5%,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年均值分別下降4.5%和18.2%,渭河干流綜合污染指數下降60.4%。入渭主要支流水質明顯好轉,其中污染嚴重的新河、太平河和皂河化學需氧量年均濃度值分別下降了92%、78%和71%。渭河干流出境水質持續好轉,化學需氧量年均濃度值下降54%。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連年為100%。通過持續開展噪聲污染治理行動,全市交通噪聲年均值和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均達到了國家標準。2010年西安市榮獲陜西省省級環保模范城市稱號。

6.以生態治理為突破,積極完善世園會基礎設施建設。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舉辦地——西安浐灞生態區,昔日曾經污水橫流、雜草叢生,是西安市有名的“垃圾場”。為有效提升區域整體環境品質和形象,浐灞生態區以完善城市生態功能、提升示范價值為目標,按照“河流治理帶動區域發展,新區開發支撐生態建設”的總體思路,從治理環境入手,成為中西部率先開展國家生態區建設工作的地區之一。6年投資超過220億元,浐灞生態區通過走生態環境效益化治理之路,實施污水資源化戰略,以往沙坑變成了濕地,用建筑垃圾修建起河堤,形成“大水大綠,大疏大密、大開大合”的綠地景觀體系,累計形成水域濕地1.5萬余畝,濕地覆蓋率達13.2%,完成林地及綠地7000余畝,林地覆蓋率達15.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從5.6平方米提高到13.63平方米,區域生態用地比例達到24.6%。新建3座污水處理廠及配套污水、中水管網200余公里,區域污水日處理能力從零提升到37.5萬噸,年會用中水近1000萬噸。建設項目太陽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使用率達到7.73%,天然氣等情節能源使用率達到98.34%,集中供熱率達到95%,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率達到84.36%,浐灞河重現清澈,再現了灞柳含茵,蘆蕩驚鴻的自然盛景。

2011年7月1日,國家環境保護部授予西安浐灞生態區“國家生態區”稱號,成為中西部首批國家級生態區之一,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開發區。浐灞生態區完成了從生態重災區向生態補償區的轉變,實現了開發區從片面注重產業發展向環境建設優化產業發展的轉型,其良好的景觀環境和綠色形象為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成功舉辦奠定了基礎。

(二)生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方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園區,打造中國西部先進制造業基地、出口加工基地,打造中國航空高技術研發中心,國際航空產品制造中心;中國最大的民用航天產業基地,中國首家商用衛星應用產業基地;打造中國最大的國際內陸港、建設黃河中上游地區最大的商貿物流集散中心,打造“都市型生態區、生態化商務城”、宜居宜創業的第三代新城;建設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建成生態優美、國際化特征突出、以低碳環保為生活方式的宜居新城;建設歷史文化新區、現代商貿中心;建設世界著名旅游勝地;建設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建設西北重要的物資集散地、西北機電產品基地、新型的商務貿易區和文化旅游綠區;建設商用汽車、電力電子、通訊產業園、國際軟件園,先進制造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食品科技生產基地,另一方著力打造國家級生態示范園,打造綠色農副產品基地,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劃生產、產業化經營的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格局。同時著力打造生態文化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先后命名一批生態旅游示范景區。

(三)堅持人大監督、政協支持、部門聯動

市人大持續開展環保世紀行等環保監督活動,市政協領導定期調研生態環保建設工作、節能減排工作和創模工作;建立完善了環保、發改、監察、工商、電力等部門聯合執法機制;環保、紀檢、公安、司法部門聯合建立了環境違法違紀案件查處、環境刑事犯罪案件移送、環境違法案件強制執行等工作機制,對生態環境違法違紀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四)堅持企事業單位履責、公眾參與、輿論推進

全民環保行動全面啟動。設立市級環境保護政府獎項,對在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通過環境宣教和輿論引導,不斷強化全民生態文明的道德意識和自律意識,生態文明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綠色創建、綠色銷售、綠色消費活動和環保志愿者行動蔚然成風。公眾廣泛參與開創了我市全社會共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局面。

三、進一步開創生態文明建設和建設美麗西安新局面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即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也是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更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黨的十報告為我們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好黨的十精神。在黨的十精神指引下,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環保生產力,以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堅持不懈的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貫徹到西安市全市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那么,如何實現美麗西安?黨的十報告也給出了答案:就是著力推進我市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全市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是中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生態物質文明的關鍵。我們應當選擇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將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在生態環境可承載范圍之內發展。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全力推動經濟轉型和產業革命。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及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那么,我們怎么實現這種轉變呢?

1.制定城市發展與環境質量相協調的城市規劃

優化區域發展布局,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劃的要求,以生態功能區劃為基礎,依據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力,明確主體功能區的發展定位和方向,合理確定發展方式和發展規模,細化環境分類管理。

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通過“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和資源的不斷循環使用,來帶動經濟的效益型增長和發展,以消除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的危害,力求達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最終使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循環經濟是一種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他對資源的利用表達為“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其經濟特征是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因此,在抓好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的基礎上,加快建設或改造一批生態工業園區和再生資源基地,完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延伸產業鏈,實現資源、能源和廢棄物的合理有效利用。

3.走低碳經濟之路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雖然與循環經濟的側重點和衡量指標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具有相同的理念和價值觀。低碳經濟設計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它將引領我們超越建立在傳統化石能源基礎上的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共識。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利用、高效率和能源結構潔凈化、合理化,因而是我們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的一劑“良藥”。低碳經濟是一個“技術——制度”綜合體,為加快推行,需要在工藝技術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制度改革創新兩個方面同時并進,力求我市在“十二五”期間有一個新起色。

4.大力倡導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是循環經濟社會理念的實踐基礎,在一個企業或一個小范圍內推行清潔生產,從原料到最終產品產出的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能源。這與循環經濟遵循的“3R”原則完全一致。與傳統生產方式相比,清潔生產注重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和統一。不僅在生產過程中要節約原材料、能源并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時也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整個生產周期對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的損害。“十一五”期間推行清潔生產的實踐已經證明,實施清潔生產是企業實現由末端治理轉向生產全過程防控的必由之路。也是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推手,是工業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是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手段。因此,副總理在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積極推行清潔生產,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做出貢獻”。因此,“十二五”期間,各級環保部門應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進“雙超雙有”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促進主要污染物減排和工業污染物防治,為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出積極貢獻。

5.加快發展生態農業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廣“種、養、加”相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實現現代化大農業內部的產業對接。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升農村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水平。

(二)加大生態建設力度,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基礎

一是構建人、水和諧的水生態系統,推進“八水潤西安”工程。滋潤古城,惠澤市民。要加大工業企業重點污染源治理力度,嚴格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確保城鄉居民飲水安全。二是構建功能完備的森林生態系統。加快秦嶺北麓生態環境建設。把占西安國土面積的57.9%,涉及五個景區,東西長約164公里的綠色屏障保護好、建設好,讓秦嶺常綠、八水長流。大力推進其它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抓好天然林、重要生態公益林保護和退耕還林、沿渭河西安段防護林建設以及石漠化治理。建設好西安綠色生態屏障。三是構造生態宜居的城市環境。加快實現西安城市定位,全召增強城市競爭力,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森林城市、衛生城市、文明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為戴體,切實加強城市綜合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建設水平;大力抓好生態建設重點工程,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繼續實施氣凈工程,努力實現“天更藍”。實施清水工程,努力實現“水更清”。實施大綠工程努力實現“地更綠”。四是構建優美整潔的農村環境。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作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作用,建設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五是構建防控結合的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與安全評估技術和標準體系,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生態環境監控網絡,分級建立環境監測應急中心,強化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核與輻射污染等環境突發事件的預防和應急處理,切實維護生態安全。

(三)加強宣傳和引導,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

一是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生態道德驅動著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的自覺性、自律性的責任心。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深入開展生態文明立體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加強生態文化建設,促進全市社會公眾樹立生態價值意識、生態憂患意識、生態責任意識。二是大力推行生態文明生活方式。在全社會積極倡導理性消費,引導綠色消費,自覺減少過度消費對自然環境保護產生的污染,養成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生活習慣,建立低碳健康的消費模式。三是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全面推進生態區(縣)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創建工作。

(四)改革創新、加快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

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制度的核心,是把“生態優先”的原則納入各項制度建設中。一是加強生態文明法規體系建設。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制訂和全面清理和修訂法律和我市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建立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體系。二是完善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政策。采取各種經濟和行政手段,激勵政府、企業、民眾保護生態環境,形成人人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制度環境。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各級政府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予以傾斜。完善排污權交易制度。全面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制定并實施生態補償政策。加大對生態補償的財政投入,探索轉移支付、對口支援、專項補貼、生態移民、異地開發等多樣化的生態補償方式,逐步在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礦產資源開發和流域水環境保護領域實行生態補償。三是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考核評價體系,實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目標責任制。特別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干部的政策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落實工作責任強化工作考評,通過考核評價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共同部署、共同推進。

四、結論

1.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西安就要從戰略層面,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搞好頂層設計;

2.從再生產的全過程,即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全過程來進行謀劃;

篇10

關鍵詞:約束條件; 障礙;對策;同城化;滬蘇嘉

Abstract:Shanghai, Suzhou, Jiaxing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HuSuJia") has a "same city" of a solid foundation, which has adjacent regions, blending economic,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complementary industries, connected life, homologous culture, therefore,cities’ synchronization has been a new trend in the integration progress in HuSuJia. But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 economy with local interests, as well as the path dependenc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s difficult to eliminate, regional common interests is difficult to coordinate, regional trading fees is difficult to minimize, the gap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difficult to narrow, which largely restricted the process of cities’ synchronization among Shanghai, Suzhou, Jiaxing. Therefore, it is crucial that the constraint and bottleneck should be solved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ities’ synchronization in HuSuJia based on system innovation and policy coordination as the means from the goal of coordinating common interests and 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s.

Key words:constraints;obstacles;countermeasures;cities’ synchronization;HuSuJia

中圖分類號:C912 .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11-42(8)

從經濟地理上看,蘇州和嘉興不僅與上海相鄰相近(分別距離上海80km和90km),而且經濟相依、產業互補、交通同網、市場同體、生活相通、文化同源,三市擁有深厚的 “同城”基礎。尤其隨著2010年10月上海軌交11號線江蘇昆山花橋段延伸項目的獲批,連接上海、蘇州兩地市內軌道交通網絡進一步加強,上海和蘇州兩地的同城化效應更為凸顯。但由于行政區經濟與地方利益最大化所導致的諸侯割據狀態的制度、共同利益的協調、交易費用偏高的流動以及經濟發展差距的階段,滬蘇嘉同城化的整合發展與利益分享仍面臨“囚徒困境”。因此,如何突破行政區域界限,協調區域共同利益、降低交易費用、創新區域制度,以更有效引導滬蘇嘉地區同城化城市間資源、資金、人口等要素的合理流動,是實現滬蘇嘉地區同城化戰略的重要途徑。

1 滬蘇嘉同城化的約束條件分析

目前,制約滬蘇嘉同城化進程的主要約束條件,就在于行政區經濟的存在與地方利益的最大化,以及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性,致使制度主體的諸侯割據狀態難以消除、區域共同利益難以協調、區域交易費用難以最小化、經濟發展差距難以縮小等[1]。

1.1 諸侯割據的狀態:滬蘇嘉同城化的制度

由于行政壁壘的存在以及各地政府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使得同城化進程中的關鍵仍然表現在諸侯割據的制度壁壘上。以政府為導向的行政推動效應和以市場為導向的自我聯合效應并存為特點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2],主要集中于行政區劃分割導致的各自為政、城市間惡性競爭、產業同構、重復建設及區域污染等五大難題上[3]。到目前為止,區位最為鄰近的滬蘇嘉之間的同城化概念都只停留在區域交通網絡帶來的各種效應上,尚未像廣佛、沈撫等區域一樣,形成同城化的制度設計和安排,區域內經濟整合與利益分享依然面臨“囚徒困境”。如何化解“囚徒困境”,打破相鄰區域之間的一般納什均衡,實現三地同城化整體發展的帕累托改進,實現共同利益的合理分享,是滬蘇嘉同城化進程中需要解決的制度。

1.2 共同利益的分配:滬蘇嘉同城化制度的協調

截止2010年末,長三角16城市的人均GDP已達到65810元,已整體進入了工業化的高級階段。其中,上海人均GDP已達82560元,蘇州和嘉興也達到102129元和59057元,上海與蘇州都邁入了GDP“萬億俱樂部”。該階段長三角地區已基本實現了小康,在產業結構、經濟體制及運行機制、城市功能、技術水平、市場化建設等越來越多的領域和層面上顯現出越來越強烈的區域合作與發展的迫切愿望,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區域共同利益。“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之系統論的整體性原則開始逐步發揮效應。近年來長三角如火如荼般的區域一體化發展熱潮和日益廣泛深入的同城化進程,就是在區域共同利益強烈驅動下的一個必然的戰略選擇。由于同城化主體依附于行政區劃背后的行政壁壘和地方保護主義,以及各級地方政府以追求GDP與財政收入為主要目標等所導致的地方本位利益,客觀上嚴重阻礙了區域整體利益、區域經濟政策、區域產業共建、區域共同市場等的協調發展[4],使城市之間享用同城化成果的利益分配難以得到根本的協調和解決,從而阻礙了區域同城化的進程。

1.3 交易費用的偏高:滬蘇嘉同城化要素的流動

諾斯認為(North,1981),決定制度變遷路徑的另一種力量是顯著的交易費用所確定的不完全市場,交易費用的存在使得大量非績效的制度陷入鎖定狀態而長期存在[5],從而阻礙了區域要素的自由流動。根據交易費用產生原因的不同,E·G·Furubotn和R·Richter將交易費用分為市場型、管理型和政治型三種。其中,政治型交易費用(E·G·Furubotn,R·Richter,2006)則是“集體行動提供公共品所產生的費用”,具體包括建立、維持、改變一個體制中的正式、非正式政治組織的費用和政體運行費用[6]。作為交易費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型交易費用對區域經濟運行有著重要影響和特殊的意義。

考慮到現階段我國非正式政治組織的交易費用相對于正式政治組織的費用較小,政治型交易成本的規模大體可以通過公共部門消耗或占用的社會資源的規模來體現(金玉國,2008)[7]。參照金玉國(2006)的做法,可將公共部門定義為現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公共管理和社會團體”大類[8]。同時,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將滬蘇嘉公共部門所消耗或占用的社會資源規模(包括物力、人力和財力三個方面)近似地視為其宏觀政治型交易費用Y(表1,2,3)①:

Y=(X1+ X2+ X3)/3

式中X1表示政府消費支出②占GDP的比重,主要反映公共部門消耗或支配的社會物力資源的程度;X2表示政府從業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重,主要反映公共部門占用的社會人力資源的程度;X3表示行政管理費用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主要反映公共部門占用的社會財力資源的程度。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 ,從總量上看,2002~2011年滬蘇嘉公共部門在物力、人力、財力等方面占用社會資源的絕對數量都呈不同程度的增加,2002年,滬蘇嘉的政府消費分別為553.48億元、1326.27億元、1187.87億元,至2011年分別增長了4.66倍、5.36倍、2.86倍,達到2581.40億元、7115.10億元、3398.10億元;與2002年相比,2011年三地的行政管理支出分別增長了6.57倍、8.43倍、6.09倍。從增長速度看,2002~2011年滬蘇嘉的政府消費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8.66%、20.52%、12.39%;行政管理支出年增長率分別為23.27%、26.73%、22.22%。但橫向對比三地在物力、人力、財力方面的消費,上海的增長幅度相對較低(圖1-3)。

從三地公共部門占用的社會物力、人力、財力資源的相對程度看(圖4-6),2002~2011年上海和蘇州的政府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3.09%、1.67%,相反,嘉興公共部門物力消耗程度逐年下降,年平均增長率為-4.04%。從政府從業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重看,上海和嘉興公共部門占用的人力資源呈下降趨勢,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2.27%、-4.94%,而蘇州略有增長但相對較為平緩,年平均增長率為0.63%。從三地公共部門占用社會財力的程度看,變化趨勢基本相同,以2006年為拐點,從2002開始的逐年平滑上升轉向2007年后的下降趨勢。

從總體趨勢看,上海的政治型交易費用除了2007~2011年略有下降外,基本上呈遞增趨勢,年平均增長率為2.08%(圖7);嘉興除2005~2006的交易費用略有上升外,其他年份都呈遞減趨勢,年平均增長率-2.16%;蘇州的變化幅度較大,經歷了“兩升兩降”(2002~2004、2005~2007:上升;2004~2005、2007~2011:下降)的變化,年平均增長率為1.44%。很明顯,三市的政治型交易費用在2007~2011年都有所下降,這主要源于在此期間三地攜手舉辦世博過程中制度協作增強,同城化效應逐漸凸顯。

綜上所述,無論從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數量看,滬蘇嘉三市公共部門在物力、人力、財力占社會資源的程度都呈上升趨勢,宏觀政治型交易成本較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運作效率,阻礙了區域要素的自由流動,影響了三地同城化的進程。

1.4 發展差距的存在:滬蘇嘉同城化發展的階段

從同城化的內涵與基本特征看,經濟發展水平相近是同城化的必要元素之一[9]。隨著長三角經濟的發展和交通條件的改善,上海、蘇州、嘉興之間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聯系日益密切,但經濟發展卻各具特色,發展的起點不同,選擇的發展路徑也各有差異,因此,在經濟發展及社會發展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離同城化經濟相近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從2011年滬蘇嘉宏觀經濟競爭力指標看,蘇州與上海經濟發展較為接近,而嘉興與上海、蘇州的差距較大。從人口與財富(圖8)情況看,盡管三地的人均GDP相差不大,但GDP總量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相差甚遠,尤其是嘉興與上海、蘇州的差距較大。2010年上海的GDP總量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分別為蘇州的1.86倍和3.49倍,是嘉興的7.46倍和9.97倍;蘇州的GDP總量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則為嘉興的4.01倍和2.86倍。從投資與出口(圖9)情況分析,上海與蘇州的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利用外資、外貿進出口總額均遠遠超過嘉興。從收入與消費方面比較,三地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都比較接近,但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財政總收入方面的差距仍然較大,嘉興僅分別為上海的1/8和1/9、蘇州的1/3和1/6(圖10)。

2 實現滬蘇嘉同城化的對策分析

2.1 協調共同利益:滬蘇嘉同城化的關鍵所在

2.1.1 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尋求同城化收益的最大化

在行政主體多元化的客觀條件下,行政區經濟仍然是長三角發展的主流,二省一市分立的行政區劃已成為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最大體制障礙[10]。因此,如何突破行政區經濟帶來的體制障礙,做大共同利益這塊“蛋糕”,尋求收益的最大化毫無疑問成為同城化發展的關鍵環節。

一是提升中心的城市的核心引導地位。作為同城化的核心,中心城市需要不斷提升其自身的經濟勢能,提高其產業集聚度、市場成熟度、經濟開放度和科技創新度,使之成為同城化區域產業布局的依托、區域市場的中心、調節經濟運行的樞紐和科技創新的源頭,通過強大的經濟輻射效應帶動整個同城區域的共同發展。另一方面,中心城市還應通過產業優化與轉移、綜合服務功能的完善和城市能級的提升,不斷增強對周邊城市的輻射、擴散、服務、示范等作用,帶動周邊城市形成與其“同質”的局面,攜手周邊城市做大做強共同利益這塊“蛋糕”,尋求同城化收益的最大化。

二是加快周邊城市的主動接軌與協調發展。作為同城化的周邊城市,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如何化被動為主動,關鍵在于在區域一盤棋的整體背景下找準自己的戰略位置,明確與中心城市的戰略關系,在主動接軌中心城市、主動接受中心城市輻射中形成與中心城市緊密關聯、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差異化競爭的新格局。同時,通過一體化的措施和手段不斷分享中心城市的各類優勢市場資源和要素資源,在資源共享、規劃共構、交通共建、產業共興、市場共融、環境共保等方面積極探索深入合作的成功經驗與做法,從中凝練出培育、協調、共享共同利益的新亮點、新模式和新機制,并促使其延續、擴散、擴大。

2.1.2 實現同城策略互補性,建立健全利益協調分享機制

在區域一體化與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共同利益趨向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共同利益協調機制的建立健全是淡化行政區劃、弱化地方本位主義的重要舉措。因而,正確處理好區域利益與地方利益的關系,實現策略互補性,以協調區域共同利益,就變得尤為重要。

一是構建同城化的產業協作機制。滬蘇嘉同城化應以協調產業政策為導向,根據各自的比較優勢,聯手編制產業規劃綱要,實施差異化引導政策,在協調整合三地基礎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的分工與布局的基礎上,發揮整體競爭優勢,促進產業與區域的融合發展;建立區域財稅、投資管理、技術創新等有利于協調發展的利益協調機制,聯手打造產業園區和功能區,共同研究跨區域的開發模式;探索建立同城化的創業投資管理體制機制,積極鼓勵生產要素跨地域流動,鼓勵個人和企業的跨區域創業與發展;構建同城化的資金融通機制,建立包括政、銀、企和中介結合的四方聯動機制,將產業轉移與結構優化緊密結合,促進跨區域的企業交流與協作,建立包括跨區域企業合作項目產生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以及統計指標中的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和節能減排指標等相關內容的利益分享機制。

二是完善區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機制。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是同城化共同利益的重要任務之一。滬蘇嘉在都市圈的不斷空間擴展過程中,地理空間早已連成一片,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應以水環境污染和空氣污染聯防聯治為突破口,加強三地生態環境的綜合整治,走“環境同治”發展之路。

三是建立跨城合作的利益分享機制。同城化各博弈主體最終關注的是區域共同利益的分享問題,這也是跨區域城市聯盟與合作的核心問題。因此,應在“實現共贏”的原則和前提下,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探討財稅制度改革,通過建立統籌同城化發展的財政橫向均衡制度,明確合作主體利益分配關系,調節區域利益的失衡現象,以保證同城化的順利推進、區域利益的公平分配和區域內的均衡發展等。

2.2 降低交易費用:滬蘇嘉同城化的動力基礎

從交易費用的視角看,同城化過程實際上是區域內產業分工深化和生產要素交易空間范圍不斷擴張的過程,不斷增長的交易成本將會成為阻礙區域同城化的重要因素。加快滬蘇嘉同城化的進程,首先應從降低交易費用出發,在區域經濟的不斷博弈中選擇降低交易費用的路徑,實現區域要素資源的自由流動。因此,突破同城化成本制約、降低交易費用是實現區域同城化的動力基礎與關鍵步驟。

2.2.1 加快同城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要素流動成本

加快滬蘇嘉區域內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的同城化建設,不僅是在技術層面上降低區域交易費用,更是推進同城化的“有形”重要手段。

一是加強同城化的交通環境建設。要加快滬蘇嘉三地要素資源的自由暢動,應科學統籌同城化的交通發展,加強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在做好區域高速鐵路、城際鐵路規劃建設的基礎上,重點強化大虹橋區域綜合交通樞紐的同城化換乘功能,以滬蘇嘉三地的十二五交通規劃為依據,率先構筑滬蘇嘉交界區域的城際公交、城際高速、城際軌道的交通網絡,推進滬蘇嘉同城化交通線網的銜接和融合,重點完成寶山、嘉定、青浦——太倉、昆山、吳江;松江、金山——嘉善、平湖;吳江——嘉善、嘉興市區、桐鄉“一縱兩橫”的城際軌道交通工程對接,為資源與要素的流動創造無障礙的物質基礎,盡快實現滬蘇嘉區域內各種交通方式的半小時通勤交通圈的戰略目標。在交通服務方面,應以世博會的區域安保聯防為成功范例,建立健全三地對接道路交通信息采集機制、通報機制、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和事故追逃聯動機制,探索跨界交通聯合執法;同時,打造滬蘇嘉交通運輸信息服務共享平臺,擴大三地交通年票制互通范圍,加快年票互認車牌自動識別系統建設;以三地交通卡的融合為契機,拓展交通卡的應用范圍,逐步形成市民出行和小額消費的一卡通。

二是統籌同城化的信息基礎設施。實現滬蘇嘉基礎設施同城化的另一關鍵是統籌三地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構建“數字滬蘇嘉”信息共享平臺為發展戰略,深化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應用與信息資源整合,統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網絡資源共享,加強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和網絡信任體系建設與管理,打造“無線滬蘇嘉”。

2.2.2 加強同城交易機制建設,創造良好的交易環境

有序的市場秩序及規范的交易機制、完善的法律法規、可靠的交易信用將為同城化提供一個有利于降低交易費用的交易環境。

一是構建構建規范的交易市場機制。穩定有序的市場交易活動能夠形成一種基于博弈均衡或利益均衡原則的內在規則,是擴大區域市場交易的重要機制[11]。因此,構建規范的交易市場機制是構建同城化市場交易秩序的基本訴求。如建立信息披露機制、信用機制、契約機制、違約懲罰機制,規范經濟主體交易行為;建立區域協調性競爭規則,約束政府行政壟斷行為。

二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跨區域合作的同城化,更需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跨區域法律制度安排,通過改變支付矩陣來改變契約當事人之間的博弈規則,減少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通過立法、執法、法律監督等協調活動逐漸消除跨區域市場交易中的利益沖突與爭端,對分割市場、壓價競爭等違反區域市場交易規則的行為予以法律性規制和嚴懲。

三是建立統一的交易信用體系。隨著長三角區域經濟和貿易一體化發展,經濟發展已由實物經濟逐步向信用經濟轉變,交易手段逐步由傳統支付方式向現代信用交易方式轉變,信用交易規模將逐年擴大。因此,應建立統一的區域交易信用體系,通過開放市場中的重復博弈來提升經濟主體間的交易信任,通過重復博弈的內生規則盡可能地激發交易主體堅持誠信的交易行為,使其對交易摩擦與沖突能夠形成一種內在約束,抑制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達到降低交易費用的目的。

2.3 區域制度創新:滬蘇嘉同城化的重要保障

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看,同城化的產生與發展是相鄰城市的區域經濟制度基于交易費用下降而引發的制度供給與制度需求共同作用的變遷產物,是基于一體化背景下的新型制度安排,需要不同區域利益主體與變遷主體通過共同推動制度創新予以實現[12]。

2.3.1 加強初級行動團體的主導作用,創新同城化發展模式

滬蘇嘉同城化是三個不同行政主體的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從制度變遷的主體分析,上海、蘇州、嘉興的市政府應成為同城化制度變遷的初級行動團體,在制度變遷中充分發揮主導的作用,制定同城化發展的政策框架、具體發展戰略以及相關制度安排,有力地推動三地同城化的發展。在滬蘇嘉市政府三個初級行動團體中,上海作為中心城市,應充分發揮其集聚功能與輻射效應,增強對周邊城市的輻射、擴散、服務、示范等作用,帶動周邊城市形成與其“同質”的局面。

一是借鑒歐盟經驗,逐步建立類似城市聯盟組織的同城化發展模式。同城化作為區域一體化的空間表現形式與新型制度安排,其區域整合層次既基于一體化背景,又高于一體化發展態勢。作為一體化發展較為成熟的滬蘇嘉地區,可以借鑒歐盟的經驗,發揮初級行動團體的領導作用,在建立同城化區域委員會的基礎上,逐步構建類似城市聯盟組織的同城化發展模式,重點商討同城化區域的整體規劃建設和整合、協調三地綜合規劃,并在區域產業規劃、城鎮規劃、公共基礎設施、信息服務共享、環境綜合治理等領域全面展開交流、磋商與共同發展。

二是加強初級行動團體之間的協調與聯動。從初級行動主體的制度安排上看,應在推進同城區域政府內部的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組織結構、提高行政效率、增強政府間聯動性的基礎上,構建基于市場原則和共同利益的政府職能轉換機制和政府合作管理體系,加快同城化行動主體組織機制的完善,以解決同城化決策和執行層面的合作與協同難題為突破口,建立以城際溝通、協商談判、協調管理、利益共同分享等功能于一體的同城化發展與治理模式。

2.3.2 發揮次級行動團體的推動作用,創新同城化機制建設

同城化的制度變遷進程不僅需要依靠初級行動團體的主導與帶動,還需要廣大次級行動團體的推動與協調,因為次級行動團體是制度變遷的重要參與者與推動者。在同城化的制度變遷中,通過次級行動團體的參與和推動,使各種為獲取同城化收益所進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免于停留在政府與政策層面,加強了市場化的管理與監督。因此,為充分發揮次級行動團體的推動作用,應從體制機制上進行創新。

一是加強宏觀層面的引導。滬蘇嘉同城化的引導機制可以在長三角“六巨頭”、“八巨頭”碰頭會和“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確立的十大專題的基礎上增設同城化專題,重點圍繞滬蘇嘉的同城化建設問題開展深入調研、分析問題、障礙及癥結,尋求破解之策。

二是加強在中觀層面的協調。可積極借鑒廣佛等地同城化的經驗,建立滬蘇嘉同城化市長聯席會議及相關工作協調機制和城市管理跨區域聯動機制,探索聯合設立交界地區公共事務管理機構,協同推進基礎設施共享、區域空間共管、產業園區與功能區共建等同城化建設重大項目的“綠色通道”;共同研究建立區域財稅、投資管理、技術創新等有利于協調發展的利益協調機制,以及同城化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治理和社會服務設施建設的資金籌措機制,積極探索跨市域開發與管理新模式。

三是加強在微觀層面的推動,可通過設立“滬蘇嘉同城化發展基金”和開展“滬蘇嘉同城化發展論壇”等平臺,充分引導與調動社會各界參與三市同城化建設的積極性,鼓勵發展各種非政府的橫向協調機構,支持組建區域性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團體聯盟,共同探討滬蘇嘉同城化的深層次合作問題,推動滬蘇嘉之間由單一的城際協作走向城市間整體運行的全方位高級城際協作,促進三市生產要素、生活要素乃至管理要素等各種城市要素配置上的全面協作。

3 結論

從同城化制度變遷的約束條件看,滬蘇嘉諸侯割據的狀態、共同利益的分配、交易費用偏高與發展差距的存在等方面的障礙是其同城化的主要瓶頸。根據滬蘇嘉同城化已有的現實基礎以及存在的主要障礙,滬蘇嘉同城化的路徑選擇與策略應以協調區域共同利益為著眼點,這也其同城化的關鍵所在。其次,應以降低區域交易費用為動力基礎,為滬蘇嘉同城化發展創造良好的交易環境。最后,區域制度的創新有助于更好的診斷滬蘇嘉同城化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為解決實際問題,為推動滬蘇嘉同城化的深入發展制定科學的發展政策。

注釋:

① 本文主要從宏觀維度,即政府的消費支出、政府從業人員、政府財政支出等三方面占社會資源的比重度量政治型交易費用。

② 政府消費支出指政府部門為全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消費支出和免費或以較低的價格向居民住戶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的凈支出。

③ 限于蘇州與嘉興兩地數據的搜集困難,這里以江蘇和浙江的相關數據代替做簡單的分析。同時考慮到蘇州和嘉興在2003年進入全面接軌上海階段,因此,年限數據從接軌前的2002開始。

參考文獻:

[1] 曾群華.新制度經濟學視角的長三角同城化研究——以滬蘇嘉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2] 朱英明.地方政府博弈行為與長三角一體化的制度設計研究[J].城市,2008,(1):20-25.

[3] 王云兒.地方政府博弈行為與長三角一體化的制度設計研究[J].特區經濟,2008,(10):48-49.

[4] 張灝瀚.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研究:發展現狀、障礙及趨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1):304-308.

[5] North.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D].New York:Norton,1981.

[6] [美]弗魯博頓,芮切特.新制度經濟學:一個交易費用分析范式[M].姜建超,羅長遠,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64.

[7] 金玉國.中國政治型交易費用的規模測算與成因分解——一個基于分位數回歸模型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08,25(12):46-52.

[8] 金玉國,崔友平.經濟發展、體制轉型與交易費用的實證分析[J].財經科學,2006,(2):84-90.

[9] 王振,長三角地區的同城化趨勢及其對上海的影響[J].科學發展,2010,(4):101-108.

[10] 徐長樂,等.聯動發展:長三角的現實選擇[J].浙江經濟,2003,(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