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培訓課程范文
時間:2023-10-07 18:08: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服裝設計培訓課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話題背景
作為室內硬裝的另一面,軟裝設計自室內設計發軔以來,經歷著不被重視,再至“輕裝修、重裝飾”的觀點“反撥”;從稍懂色彩搭配的室內設計師憑直覺感受就可進行軟裝布置,再至軟裝行業建立了嚴格的考級認證,要邁入其間,門檻變得越來越高,它儼然與硬裝設計一起構成并影響著整體設計項目的品質。然而,這看似順遂的設計發展之路卻遠非想象的那么簡單!
近期,我們發現:很多培訓機構都辦起了軟裝設計的培訓課程,諸多業內的知名設計師被邀請為導師,以“理論+實踐”的方式進行為期不到一周的授課,課程設置充分考慮了軟裝設計的分解及細化。它的發起,也反證了軟裝設計師對資格審核及專業素養進一步提升上的重視。我們暫且不論這樣的短期培訓是否能收到極大的成效,即便它是一次商業上的運作噱頭,但它直指了一個事實——軟裝設計培訓的缺失,特別在分門別類進行課程解析及實踐輔導上,軟裝設計還“百廢待興”,亟待獲取更多的關注,同時,它也對短期培訓機制及學科建立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位軟裝設計師曾言及,當你把房子倒過來,會掉下來的東西都屬于軟裝設計的范疇。通俗的比喻卻讓人們更充分地認識到軟裝設計原來囊括了如此豐富的內容:家具、擺件、掛飾、布藝、燈具、植物等等;對它們的選擇與搭配,除了需遵循項目主題統一的考量外,也受到色彩美學、風水、藝術修養等方面的制約及影響。這張經由設計師之手,變幻出家居空間各種表情的“利器”,在當下應該如何大膽本文由收集整理地去探索?在這期間,碰到過哪些迷思和困惑?對業內人士而言,構建哪些提升平臺才最有成效?針對以上諸問題,本期我們將邀請那些關注過、思考過軟裝設計的專業人士,從自身角度出發,與我們一起分享認識。
軟裝不是越多越好!
現代裝飾雜志社:今天很高興邀請幾位專業人士從軟裝設計的角度來談各自的認識。簡單介紹下你們公司在軟裝設計這塊的大體情況?
王本立:從原來的后期選購、提升到現在完成設計圖后配軟裝方案表,在正常情況下,甲方會委托我們代購,付相應的服務費。但是在采購過程中,也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部分方案。但目前,鄭州的軟裝市場相對封閉,很多好的產品信息也流通不進來。軟裝基本上都是小作坊式,缺少規模。我們大都是從設計師中抽調人員,做設計、出方案的同時也做軟裝,且每個項目都跟蹤到底,相對地考慮的東西要更統一。
張萬軍:現在在鄭州,設計公司成立軟裝部的還比較少。我們公司主營酒店類工程,都是自己跟著客戶去跑,不收服務費。因為在當地,收取軟裝費比較困難,除非是一些高端客戶。
王本立:在我看來,目前所成立的軟裝部無非是給主設計師們提供方便,待東西收集后,最后還是要匯總到總設計師,由他做決策。雖然,我們做設計圖紙、方案及輔材表時已經將軟裝考慮進去,但圖紙與現實還是有差異的。甲方出代購費,適當加點利潤給設計師,由設計師幫忙代購,并負責后期的搭配和擺放。甲方如果自己有精力,會針對幾個大項,指定品牌,或直接找廠商洽談;而床上用品等配飾類的,就基本由設計師解決。
鄭雁冰:我們公司大多數是在深圳藝展中心集中采購,跟我們合作的一些廠商會定期傳送圖片,若有意向就可下單。我們曾給一個酒店項目做過方案,預算300來萬,整個方案給到甲方后,因為中間還存有利潤差,甲方權衡之后還是決定自行采購。
從目前來看,高端軟裝還是集中在頂級的會所、別墅、五星級酒店等項目,大多數甲方都覺得裝修要放到主要部分,對軟裝的重要性意識不足。很多時候由于價格高而不得不向市場妥協,找一些相近的來替代。之前我們接過一個中國銀行的項目,大廳一個雕塑的定制預算就要一兩百萬,當時試圖找北京比較有名的工作室來做,但光是概念設計的費用就高達50萬,最后只好放棄了。
現代裝飾雜志社:整個項目的風格基調決定了軟裝設計的色彩搭配、家居用品的選擇等等,依據大家的理解,硬裝與軟裝設計之間是怎樣一種關系?
張萬軍:在高端市場譬如投資商、地產商,他們對軟裝還是有要求的,但在整個河南的中端市場,人們對軟裝的意識相對比較薄弱。普通酒店、茶樓,大都是從省錢的角度去考慮設計,要求不是特別高。我做過調查,很多客戶認為所謂的軟裝是自己對審美要求的體現,不需要設計師的設計,也不希望搞成一個藝術品展示區。
王本立:這屬于整體關系,色彩的搭配、家居顏色的選擇,的確與軟裝有直接關系。但軟裝還是從屬于硬裝,當硬裝格調確定下來,服務硬裝的軟裝也隨之確定。
鄭雁冰:硬裝與軟裝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打個比方,一個人要滿足最基礎的著裝,穿套西裝,穿雙鞋就差不多了,而會打扮的人還會配領帶、墨鏡,手表,這個部分就類似于軟裝。隨著人的生活品位的提高,它自然而然地產生。我有一個客戶說得非常精準,一個人長的好看怎么化妝都好看,前提是把硬裝做好。
現代裝飾雜志社:軟裝設計作為室內硬裝修的重要補充,現在越來越受到甲方的重視,在各位看來,還有哪些需要解決的難題,比如說目前軟裝設計隊伍的素質情況?
王本立:軟裝隊伍基本上是從設計師人員抽調來完成的,開始的時候經驗少、資源少,信息也不對稱,再加上成本的問題,確實迫切需要相關的廠家提供配套的新產品以及新產品的應用方式。
鄭雁冰:過去大家比較注重硬裝,后來有一些廠家做了集成化,開發了很多衍生產品,避免了室內設計前期的弊端,產生了軟裝。他們越來越系統化了,已經能夠深化室內設計的圖紙,而我們設計公司還沒達到和廠家的結合,就急需從設計師隊伍里抽調人員專門負責軟裝設計,他們必須兼顧好室內設計和軟裝的高度;具備很高的文化水平、專業知識、技能,還要有豐富的見識。
張萬軍:好的軟裝設計師,憑借他的閱歷,他對歷史、文化、音樂等方方面面的知識的了解,會把空間軟裝做得很好。目前以設計公司而言,要配軟裝設計師,必須跟主創設計師的心靈體會能相融,出來的配套才會好。
鄭雁冰:要知道原創設計師的目的、客人的目的、消費者的目的,然后才能呈現一種很好的空間氣質。
王本立:其實真正好的設計,軟裝配的很少。除非是在樣板間,但太多的軟裝,每天打掃,一樣會覺得不方便。在我看來,軟裝并不完全是空間展示,還要實用。軟裝配得多,一般是很多東西做壞了,需利用大量軟裝來掩飾設計不足。
鄭雁冰:軟裝是建立在空間功能基礎上的。現在市場上的軟裝基本上是拿來給客戶炫耀的,真正懂它的不多。像茶幾上擺滿了一些東西,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只能是放在特定的樣板房里。譬如不銹鋼擺件,得拿麂皮絨去擦才會亮。
王本立:藝術與實用也要結合。就像時裝一樣,其實舞臺上的東西能在實際生活當中有人運用,那才是真正好的。包括酒店也是這樣,因為酒店管理肯定也是越方便越好,要是在不方便的情況下,投入的成本肯定很大。
鄭雁冰:商業項目你可以張揚一點,像居家這種還是平和一點的好。
張萬軍:越是家庭化的東西,不但要符合主案設計師的審美要求,還要符合業主的審美和使用要求。兩方面要達到一致,就比較困難了。我給平頂山的一個煤礦業主做家裝,他說要很時尚。硬裝做完后,業主從廣東買了140多萬的紅木家具,跟我的硬裝格調差距很大。
燈光、香氛與花藝
現代裝飾雜志社:像米蘭、巴黎每年都會潮流趨勢,大家如何看待潮流趨勢對中國軟裝市場的影響?一般通過哪些渠道來獲取這些最新的資訊?
鄭雁冰:我去過一次,印象比較深。它每年的涵蓋了服裝、家具,包括當代藝術等大文化層面的東西。我最早學的是服裝設計專業,這與室內設計有些相近。服裝講究的款式、面料、色彩這三大塊,在做室內設計時就是造型、色彩、材料,其中材料的選擇把色彩這一塊兒也涵蓋進去了。
王本立:潮流趨勢每年都在發生變化,室內設計有它本身的特殊性,主要受材料、設計、業主需求等要素的影響。軟裝方面像家具、面料、窗簾、壁紙也會受到潮流趨勢的影響,但肯定還是設計自身對其的影響更大。
時尚潮流變化很快,它對室內設計來說,可以起到啟示,但絕對不是主流。真正的室內設計,追求的應該是永恒的東西。所以說軟裝設計必須建立在室內設計的基礎之上,它需要長久性、持續性;而不是趕時髦,不然方案永遠都做不完,也根本沒辦法實施。
張萬軍:軟裝只能是充當點綴,一切的陳設還是要配合裝修的大環境,起到趣味點綴的作用,不是說隨隨便便,我認為哪個東西好就可以放在哪。
鄭雁冰:空間氣質決定軟裝呈現的氣質,你是中式的,有意境的,軟裝也是同樣有意境的。若你是雍容華貴的,它也是雍容華貴的,空間氣質跟軟裝氣質是相媲美的。
現代裝飾雜志社:燈光運用作為氣氛烘托的有力補充,各位是如何理解燈光運用設計與家居室內設計的關系?分享一下燈光運用的心得。
王本立:我理解燈光的最初作用是照明,但是隨著室內設計的發展,燈光運用也在變化。現在燈光主要是強調重點部分的照明,比如說工藝品、壁畫機理部分光感的變化,增加它的趣味性、神秘性;利用燈光把明暗、虛實給劃分出來。
張萬軍:燈光運用主要是起到光影的變化。比如你去做spa,燈光就需要暗一點,才能達到一種氣氛。餐廳的餐桌肯定是最亮的,這樣才能引起人的食欲。每一個不同的場景,都是靠光感來營造不同的心情,而這與照明是息息相關的。
鄭雁冰:我對光的理解,分為兩類,一是文教類項目,它用光最好的境界是用自然光,把室內營造成跟白天一樣。二、光實際上最終的目的是感染人。歐洲的酒店基本上在外觀都有幾盞壁燈,很弱,卻能把室內大廳的燈光烘托得很溫馨,這是一種商業設計的手段。剛才萬軍提到餐廳的燈光設計,它的目的也是商業,光在色溫或照度達不到的時候,那菜品就出不來那種味覺。特定的環境燈光的運用都不一樣。
張萬軍:由于科技含量比重的加大,光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原來一個設計師就可以完成的,以后可能需要更多人參與。像隨著天光變化而變化的智能燈,當自然光線暗淡下來時,光線會隨著色溫的變化而變化,不需要人去控制開關。
王本立:現在燈光運用比以前進步很多了。以前幾乎頂上通通是一米間隔一個,均勻分布。現在基本上已經打破了,其實有些地方不需要很強的光。
張萬軍:國外的燈光是走到哪兒亮到哪兒,是溫控;沒人走動的時候,走廊該亮的地方還是亮的,只不過亮度不同。一個五星級酒店,光弱電這一項就能夠花費1400多萬,內地根本投不了那么多。
王本立:國外公司的品牌知名度高,愿意投入。再一個,不是說我們作品做不好,而是配套的各方面新信息、新材料對接不對稱。像燈光設計,周圍配合的也就三四家專門做燈光的。不像國外設計師底下配套的很多,哪怕只需一幅掛畫,也會有專門懂畫的人拿個十來幅供他挑選。現在我們需要自己出去找,精力和時間都有限,最終就只能湊合了。
鄭雁冰:軟裝比如說窗簾、壁紙、畫、家具,你得找好幾家才能配好。配套的少,另外是有能力的公司少。像賣窗簾的,我就找過很多家,到最后實際上都變成賣布了。為什么不值錢?因為沒有提高到藝術高度的層面。
現在國內的市場,很多設計師不愿意去做這一塊,實際上做這一塊確實累,再加上行業不認可。實際上軟裝收的費用跟室內設計師是對等的,當市場形成以后,他們起來的會非常快。同樣是工作五六年的設計師,你讓他現在轉行做軟裝,他會覺得沒有做室內有成就感。
現代裝飾雜志社:花藝、香氛、植物等這類調動視覺、嗅覺的軟裝部分,也廣泛運用于家居空間及樣板空間,它能從細節處著眼,裝點及美化生活。貴司在這個部分是否有所關注?一般是尋找合作公司協作還是獨立操作?
鄭雁冰:你給客戶做方案,直接反映的就是視覺、嗅覺、聽覺、味覺等“五覺”,然后才能展示出第六感官。
王本立:我覺得植物、香氛等因存放時間短,不好打理,好多客戶在室內通風條件不好的情況下,一嫌費事,二怕養死了不吉利,反而會去找花藝公司,園林公司,定期擺放。像插花,我們很想用,但在鄭州不知道誰插得好,沒辦法,只好自己解決,用的最多就是拿個剪子絞兩枝樹枝往那兒一插;或者弄荷葉、荷花插上。從根本來說,還是行業沒發展到一定的程度。
假如說配套的花藝設計師都非常專業,我認為幾乎每一個設計師都能出來好作品。完善的配套,專業的素養,他能提醒設計師哪些東西應該怎么做,畢竟設計師也不是萬能的。
鄭雁冰:對,實際上好的花藝師表現的主題不外乎春夏秋冬,然后根據每個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上海的柏悅酒店,每一盆綠色植物都是有故事,有根源的,不是平白無故拿盆花或者綠色植物就行。中國有評判法則,西方也有,評價空間跟我們評價藝術品是一樣的,中國的意、妙、神、能是四個階段,西方則是優美、崇高放到第一位。室內設計或者軟裝沒有對錯之分,存在就有價值,只是高低不同罷了。
軟裝前景與提升
現代裝飾雜志社:隨著定制時代的到來,大家如何看待軟裝定制設計的前景?
鄭雁冰:前景一片光明。有些特殊的案例,家具都是定制的,譬如門口要做東南亞風格,跑去東南亞當地采購是很麻煩的。但定制的遠沒有當地的來得純正,主要是我們在模仿家具時,只看到外在相貌,沒有吃透它的本質。
王本立:定制這一塊兒,除了藝術品,我感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為它牽涉到成本、數量,廠家的生產等諸多因素。個人定制,質量不太穩定;真正的大品牌也不給定制或價格昂貴,但是以后肯定會有市場,并能慢慢形成規范。
鄭雁冰:定制還是在設計公司的范疇存在,老百姓買東西肯定不會定制。定制現在一般只在高級會所、樣板房出現的頻率比較高,因為他們也是出于商業目的。
王本立:我們所謂的定制無非就是燈、家具之類的。像窗簾,你要定制是很不容易的,除非像五星級酒店,有一定的量來支撐,但是我們作為一個規模不大的設計單位,還沒有這個規模去承載。真正的定制應該說圖案什么的都是自己原創的,跟別人的基本上不重復,那才是真正的定制。但是除了藝術品,其他的東西不好辦。
鄭雁冰:我們叫半定制,窗簾買回來以后,再加工。每個人理解的定制不一樣,像畫,你選個畫芯,再裝裱,那也屬于定制。買一套家具,沙發不改,茶幾改改,也叫定制,看你怎樣給客戶去解釋了。像東南亞那些度假村,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用當地的資源做當地的項目,反而做得很好,成本也不高。
現代裝飾雜志社:現在好多機構都在辦軟裝設計培訓班,大家會組織公司員工去學習嗎?對這些培訓機構的資質,有沒有什么要求?希望設計人員在哪些方面能夠獲得有效的提升?
鄭雁冰:我也去聽了很多課,包括意大利的、清華的,或者社會上的一些軟裝機構,跟他們交流過。意大利的那種軟裝機構離我們的設計很遙遠,因為他們走的都是定制的路子,另外國際語言也有一定的障礙,當然它的成本非常高。目前一個中型的設計公司要拿一部分人去學,還是很有困難的。當然在國內培訓的話就沒有必要了,我覺得層次不高,他們也是請一些有經驗的人在授課,沒有一個很系統的理論體系去支撐。包括我們的室內設計,不像建筑,理論體系也不是太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