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廢物運輸方式范文
時間:2023-10-08 17:23: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療廢物運輸方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設備進口;原因;對策
一、進行設備進口的原因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縱深發展,生產的效率的提高對設備的依賴性開始凸顯,市場對先進設備性能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導致一些先進的國外設備源源不斷地輸出,進口現象日益普遍。就進口設備增加的具體原因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內消費市場廣闊。據2014年醫療行業發展報告顯示:該年度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營業額達530億美元。在之前的幾年里,這種產品年度增長率高達14%,其中,先進的醫療設備業務更是高達到21%的增長速度。
二是進口設備技術先進。中國設備,特別是數字設備已經被外國產品的控制下。因為這些設備或者器械性能好,或者圖像清晰,密度分辨率的優勢更強大、更突出。
三是進口稅收政策占據優勢。國內大型機除了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其他參與了大部分的零部件進口,對外國的零配件依賴很大,我國出于提升經濟發展層次的考慮,很多產品進口給予了一定的稅收減免優惠,這使得很多采購方干脆改為從國外直接進口設備。
二、主要設備的進口現狀
1.紡織設備進口的情況。近年來,在中國的進口設備主體中,外資企業中占據重要的地位,2014年前6個月,外資企業使用的金額為10億美元的進口設備,同比增長7.49%,比去年同期增長略有下降4個百分點。民營企業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2014年前6個月,民營企業進口機械及其零部件7.95億美元,機械進口總值的18%是紡織設備,受到歐盟及美國等國家對紡織品進口限制的壓力,這個增長速度同比還下降的約4個百分點。
2.醫療設備的進口情況。目前,主要的醫療機構使用的產品仍為進口,跨國公司在中國可以替代產品的一部分,但解決方案,核心組件依然通過進口來解決。2014年度,我國醫療器械有海關進口數據記載的國家約有40個,這些國家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歐洲和北美洲地區,部分為亞洲經濟較發達國家,其中,美國、愛爾蘭、德國為歐美主要進口國家,日本、韓國位居第四和第五,從近幾年進口的數據來看,由于整形美容業在我國的縱深發展,我國從韓國進口的醫療器械的數量有持續增長,從具體的醫療器械進口產品來看,主要集中在高端注射器,內窺檢查鏡、CT、多普診斷系統等。
三、設備進口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品存在安全隱患。2014年,黃島檢驗進口成套設備檢驗檢疫局78批,發現不合格5批,價值150.2萬美元。不合格原因,安全項目不合格占成套設備進口比例較大,安全需要注意的問題。
通過統計分析、安全項目不合格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設計的機械保護裝置是不完美的,組裝過程的不小心;二是電氣控制箱接線混合,標識不清。操作及設備維修人員存在被電擊的危險;三是成套設備不滿足要求的3c與銘牌識別和安全標志。
2.對生態的破壞和資源浪費。近年來,很多國外企業向我國轉移廠區,這些企業有,有一定的比例屬于污染或資源浪費型企業,如電子、皮革加工、塑料、化工等行業,這些國家利用我國各地區招商引資的機會,以合資或合作的名義大規模轉移其污染型行業,這些行業的引入,伴隨的是進口設備的大量輸入,但同時對地方居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不少地區被陸續發現有潛在的健康威脅因素,引入企業的地區異常疾病的高發率較高,并且,這些企業中一部分為資源耗費型企業,不利于我國生態環境的保護。
3.物流運輸信息不對稱。由于國際物流中進口設備的特殊性,設備的體積、重量、形狀、安全性都是各國海關核查的重點,并且這些檢查方式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還有區別,這使得選擇什么樣的物流公司,采取何種運輸方式、選擇什么樣的物流路徑成為設備進口中的幾大難題。加上國際貿易中,進出口雙方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區別,很難全方位、有效地掌控好設備進口的全面信息,導致由于信息不對稱而經常出現采購失誤的情況。
4.進口貿易談判問題多。由于進口設備的采購方在購買設備時對設備的經濟性能、技術性能及設備的先進性了解較少,往往主要是從價格、付款方式、零配件、售后服務等方面召開談判,使得部分設備供應商有可能故意隱瞞設備的漏洞或缺陷,且在售后服務條款上增加一些限制性條款,這讓設備進口方往往處于被動地位。
四、設備進口問題對策分析
1.提高設備進口的安全要求。首先對整個機器,應安裝緊急停止按鈕,一旦緊急停車按鈕被感動,電源必須切斷電動閥。如果使用一些液壓注塑機軟不是標準的,則需要使用到滿足要求的軟管,防止軟管和軟管接頭松動。第二,高溫地區,組件,包括高溫軟管噴嘴位置和暴露應安裝防護絕緣裝置和高溫警告標語。最后,噴射單元的地方,必須安裝注射防護門減少風險的地區。
2.加強對設備進口的環境保護與資源回收利用。應該制定相關環??刂品煞ㄒ?,如果發現非法進口的放射性物質、放射性污染設備和放射性廢物,應立即上報公安、環保、衛生等部門。加強國家的宏觀管理,進行必要的干預和對企業生產涉污產品的強制控制措施。明確提出“誰污染誰治理”。
3.完善運輸平臺與及時為進口設備購置提供信息。為了清楚地反映物流活動的需求,就應考慮到物流需求的地理范圍、渠道特點,時間準確,物流供應鏈穩定與否等問題,對物流需求和成本分析,保證進口設備物流活動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篇2
第一章總則
第1.0.1條為了加強城市環境衛生設施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提高城市環境衛生設施的水平,以利城市的整潔和城市功能的正常發揮,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和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特制定本標準。
第1.0.2條本標準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設市城市。建制鎮和非建制鎮可參照執行。獨立工礦區、旅游風景名勝區、經濟特區或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環境衛生設施設置可參照執行,但其建設標準宜適當提高。
第1.0.3條按本標準設置環境衛生設施時,還應符合國家和地方的環保、衛生、建筑、勞動保護等法律、法令、標準、規范等有關規定。
第1.0.4條城市環境衛生管理部門應提出環境衛生設施規劃和要求,由城市規劃主管部門按本標準審定后,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中。
城市環境衛生設施應符合布局合理、美化環境、方便使用、整潔衛生和有利于環境衛生作業等要求,并應與舊區改造、新區開發和建設同時規劃、設計、施工、驗收和使用。
第二章一般規定
第2.0.1條生活垃圾、商業垃圾、建筑垃圾、其它垃圾和糞便的收集、中轉、運輸、處理、利用等所需的設施和基地,必須統一規劃、設計和設置。其規模與型式由日產量、收集方式和處理工藝確定。
第2.0.2條在居住區域內、商業文化大街、城鎮道路以及商場、影劇院、體育場(館)、車站、客運碼頭、街心花園等附近及其他群眾活動頻繁處,均應設置公共廁所、廢物箱等環境衛生公共設施。
第2.0.3條城市環境衛生設施的建設應列入城市建設計劃。所需建設經費由建設單位負責。環境衛生設施的維護和維修,由設施的產權單位負責。
第2.0.4條原有環境衛生設施需改建或遷建時,必須同時制定并落實改建或遷建的計劃后,方可改建或遷建。
第三章環境衛生公共設施
第一節公共廁所第3.1.1條選擇建造公共廁所的地點應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并符合公共衛生要求。廁所間距和數量根據以下不同情況確定:
一、按城鎮道路人流量確定設置間距:流動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和商業鬧市區道路,間距為300~500m。一般街道間距不大于800m。
二、按地區面積確定設置數量:舊區成片改造地段和新建小區,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座。
第3.1.2條公共廁所建筑面積應根據人口流動量因地制宜,統籌考慮。一般建筑面積規劃指標規定如下:
一、居住小區內6~10m2/千人;
二、車站、碼頭、體育場(館):15~25m2/千人;
三、廣場、街道:2~4m2/千人;
四、商業大街、購物中心:10~20m2/千人;
五、城鎮公共廁所一般按常住人口2500~3000人設置一座。其建筑面積一般為30~50m2。
第3.1.3條房產及其他單位經環境衛生部門核準在街巷內建造供沒有衛生設施住宅的居住使用的廁所,一般按服務半徑70~100m設置一座。廁所建筑面積按所服務的人口數量確定。
第3.1.4條公共廁所的設計和建造應符合下列要求:
一、獨立式的公共廁所應按照現行《城市公共廁所規劃和設計標準》CJJ14-87設計和建造,并與附近建筑群相協調。
二、附建式的公共廁所應結合主體建筑一并設計和建造。
三、公共廁所周圍應綠化。廁所的附近和入口處,應設置明顯的統一標志。
四、公共廁所內部應空氣流通、光線充足、溝通路平;并應有防臭、防蛆、防蠅、防鼠等技術措施。
五、公共廁所應設置沖洗設備、洗手盆和掛衣鉤以及老人殘疾人專用蹲位和無障礙通道。
六、大便蹲位或大便槽、小便槽的表面應光滑、耐腐蝕。
七、公共廁所應按不同的等級標準和使用性質進行裝飾和配備設備。公共廁所上面不宜搭建住宅。
八、公共廁所應注意防凍和排水。附建式公共廁所的采暖宜與主體建筑同時設計和施工。
第3.1.5條公共廁所的糞便嚴禁直接排入雨水管、河道或水溝內。有污水管道的地區,應排入污水管道;沒有污水管道的地區,應建化糞池等排放系統。
在采用合流制下水道而沒有污水處理廠的地區,水沖式公共廁所的糞便污水,應經化糞池后方可排入下水道。
第3.1.6條單獨設置的小便池應隱蔽、文明、衛生。
第二節化糞池
第3.2.1條城市工業與民用建筑中,裝有水沖式大小便器的糞便污水,應納入城市污水管道系統。在沒有污水管道的地區,應建造化糞池。糞便污水和生活污水在戶內應采用分流系統。
第3.2.2條化糞池的構造、容積根據現行《室內給水排水和熱水供應設計規范》中的規定進行設計。應防止化糞池滲漏。一、化糞池的進口要做污水窨井。設計單位應周密估算建筑物的沉降量,并采取措施保證室內外管道正常連接和使用,不得泛水。
二、化糞池的清糞孔蓋應于地面相平,與吸糞車停車作業點的距離不得大于2m。
第3.2.3條其它特殊規格的化糞池的設計與建造,必須征得環境衛生主管部門同意。
第三節垃圾管道
第3.3.1條多層及高層建筑中排放、收集生活垃圾的垃圾管道包括:倒口、管道、垃圾容器、垃圾間。垃圾管道應滿足機械裝車的需要。
第3.3.2條垃圾管道應垂直。內壁應光滑無死角。內徑應按樓房不同的層數和居住人數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多層建筑管道內徑600~800mm;
二、高層建筑(二十層以內,含二十層)管道內徑800~1000mm;
三、超高層建筑管道內徑不小于1200mm。
管道上方出口須高出屋面1m以上。管道通風口要設置擋灰帽。
第3.3.3條垃圾管道應采取防火措施,其設計和建造應符合有關防火規定。
第3.3.4條垃圾管道在樓房每層應設置倒口間,但不得設置在生活用房內。倒口間應封閉,并便于使用、維修和清理管道。
第3.3.5條垃圾管道底層必須設有專用垃圾間。高層垃圾管道的垃圾間內應安裝照明燈、水嘴、排水溝、通風窗等。北方地區應考慮防凍措施。第3.3.6條氣力輸送垃圾管道系統,宜應用于高級住宅、辦公樓及商貿中心等。
第四節垃圾容器和垃圾容器間
第3.4.1條供居民使用的生活垃圾容器,以及袋裝垃圾收集堆放點的位置要固定,既應符合方便居民和不影響市容觀瞻等要求,又要利于垃圾的分類收集和機械化清除。
第3.4.2條生活垃圾收集點的服務半徑一般不應超過70m。在規劃建造新住宅區時,未設垃圾管道的多層住宅一般每四幢設置一個垃圾收集點,并建造生活垃圾容器間,安置活動垃圾箱(桶)。生活垃圾容器間內應設通向污水窨井的排水溝。
第3.4.3條醫療廢棄物和其它特種垃圾必須單獨存放。垃圾容器要密閉并具有便于識別的標志。
第3.4.4條各類垃圾容器的容量按使用人口、垃圾日排出量計算。垃圾存放容器的總容納量必須滿足使用需要,避免垃圾溢出而影響環境。
垃圾日排出量及垃圾容器設置數量的計算方法見附錄一。
第五節廢物箱
第3.5.1條廢物箱一般設置在道路的兩旁和路口。廢物箱應美觀、衛生、耐用,并能防雨、阻燃。
第3.5.2條廢物箱的設置間隔規定如下:
一、商業大街設置間隔25~50m;
二、交通干道設置間隔50~80m;
三、一般道路設置間隔80~100m;
第四章環境衛生工程設施
第一節垃圾轉運站
第4.1.1條垃圾轉運站一般在居住區或城市的工業、市政用地中設置。
垃圾轉運站的設置數量和規模取決于收集車的類型、收集范圍和垃圾轉運量,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一、小型轉運站每0.7~1km2設置一座,用地面積不小于100m2,與周圍建筑物的間隔不小于5m。
二、大、中型轉運站每10~15km2設置一座,其用地面積根據日轉運量確定(詳見表4.1.1)。
(垃圾轉運站用地標準)表4.1.1
轉運量(t/d)用地面積(m2)附屬建筑面積(m2)
1501000~1500100
150~3001500~3000100~200
300~4503000~4500200~300
>450>4500>300
注:表中"轉運量"按每日工作一班制計算
第4.1.2條供居民直接傾倒垃圾的小型垃圾收集、轉運站,其收集服務半徑不大于200m、占地面積不小于40m2。
第4.1.3條垃圾轉運站外型應美觀,操作應封閉,設備力求先進。其飄塵、噪音、臭氣、排水等指標應符合環境監測標準,其中綠化面積為10~30%。
第4.1.4條當垃圾處置基地距離市區路程大于50km時,可設置鐵路運輸轉運站。轉運站內必須設置裝卸垃圾的專用站臺以及與鐵路系統銜接的調度、通訊、信號等系統。
第4.1.5條在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系統沒有完善以前,在垃圾高峰和自然氣候變異情況下,應設置固定的應急生活垃圾堆積轉運場。第4.1.6條固定的應急生活垃圾堆積轉運場可設置在近郊,并按專業工作區域和垃圾流向設置。其用地面積計算公式見附錄二。
第4.1.7條固定的應急生活垃圾堆積轉運場應有圍墻、道路、綠化和管理用房,應有環境保護措施。
第二節垃圾、糞便碼頭
第4.2.1條垃圾、糞便碼頭設置要有供卸料、停泊、調檔等使用的岸線,還應有陸上空地作為作業區。陸上面積用以安排車道、大型裝卸機械、倉儲、管理等項目的用地。
第4.2.2條設置碼頭所需要的岸線長度應根據裝卸量、裝卸生產率、船只噸位、河道允許船只停泊檔數確定。垃圾、糞便碼頭岸線長度計算公式見附錄三。
垃圾、糞便碼頭岸線按表4.2.2確定。當日裝卸量超過300t時,用表中"岸線折算系數"欄中的系數計算。作業制按每日一班制附加岸線系拖輪的停泊岸線。
垃圾、糞便碼頭岸線計算表表4.2.2
船只噸位(t)停泊檔數停泊岸線(m)附加岸線(m)岸線折算系數(m/t)
30二13020~250.4
30三10520~250.35
30四9020~250.30
50二9020~250.30
50三6020~250.20
50四6020~250.20
注:表中岸線為日裝卸量300t時所要的停泊岸線
第4.2.3條設置碼頭所需陸上面積按岸線規定長度配置,一般規定每米岸線配備不少于40m2的陸上面積。在有條件的碼頭,應有改造為集裝箱專業碼頭的預留用地。碼頭應有防塵、防臭、防散落下河(海)設施,要有計量和計數裝置。糞碼頭應建造封閉式貯糞池。
第三節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廠(場)
第4.3.1條處理廠(場)應設置在水陸交通方便的地方。并充分采用綜合處理技術。處理后應達到有關衛生標準。
第4.3.2條處理廠(場)用地面積根據處理量、處理工藝確定。用地面積按表
第4.3.3條4.3.2規定計算:
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廠(場)用地指標表4.3.2
垃圾處理方式用地指標(m2/t)糞便處理方式用地指標(m2/t)
靜態堆肥260~330厭氧(高溫)20
動態堆肥180~250厭氧-好氧12
焚燒90~120稀釋-好氧25
第4.3.3條對死畜、病畜等進行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的特殊廢棄物處理廠的規模與用地面積,應根據處理量和處理、利用工藝確定。
第四節垃圾最終處置場
第4.4.1條垃圾最終處置場應符合下列要求:
一、防止污水滲透。
二、防止沼氣燃燒。
三、防止病蟲害。
四、設置衛生防護區。
五、使用時間不少于十年。
第4.4.2條衛生填埋最終處置場一般應選擇在地質情況較好的遠郊。并與圍海造田,造山置景等綜合利用相結合。用地面積的計算公式見附錄四。
第五節貯糞池
第4.5.1條貯糞池一般建造在城市郊區。貯糞池的數量、容量及其分布,應根據糞便日儲存量、儲存周期和糞便利用等因素確定。
第4.5.2條貯糞池應封閉并防止滲漏、防止氣爆和沼氣燃燒。北方地區應注意防凍。貯糞池周圍應視其規模設置圍欄和綠化隔離帶。
第六節灑水(沖洗)車供水器
第4.6.1條灑水車和沖洗馬路專用車輛的給水,由設置在街道兩旁的供水器供水。供水器可利用現有消火栓或另設環境衛生專用供水器。
第4.6.2條供水器的間隔根據道路寬度和專用車輛噸位確定。一般可采用表4.6.2所列數據。
供水器間隔表4.6.2
道路級別道路寬度(m)供水器間隔(m)
快速干道40~70600~700
主干道30~60700~1000
商業文化大街20~40700~1000
支路16~301200~1500
注:表中"供水器間隔"適用5噸以上車輛。當車輛噸位小于5噸時,間隔應適當縮短。
第4.6.4條供水器使用時要防止損壞,并保持完好狀態,出現故障要及時修復。
第七節進城車輛清洗站
第4.7.1條有條件的城市均應在車輛進城的城、郊區接壤處建造進城車輛清洗站。清洗站的規模與用地面積根據每小時車流量與清洗速度確定。
第4.7.2條清洗站內設置自動清洗裝置,洗滌水經沉淀、除油處理后,可就近排入城市污水管網。
第五章基層環境衛生機構及工作場所
第一節基層環境衛生機構的用地
第5.1.1條基層環境衛生機構的用地面積和建筑面積按管轄范圍和居住人口確定。基層環境衛生機構的用地指標按表5.1.1確定:
基層環境衛生機構用地指標表5.1.1
基層機構設置
(個/萬人)萬人指標(m/萬人)
用地規模建筑面積修理工棚面積
1/1~5310~470160~240120~170
注:表中"萬人指標"中的"萬人",系指居住地區的人口數量。
第5.1.2條基層環境衛生機構應設有相應的生活設施。
第二節環境衛生車輛停車場、修造廠
第5.2.1條市、區、鎮環境衛生管理機構應根據需要建立環境衛生汽車停車場、修造廠。
第5.2.2條環境衛生汽車停車場和修造廠的規模由服務范圍和停放車輛數量等因素確定。
第5.2.3條環境衛生汽車停車場用地可按每輛大型車輛用地面積不少于200m2計算。
第5.2.4條環境衛生的車輛、機具、船舶等修造廠的用地,根據生產規模確定。
第三節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環境衛生專業用品工廠
第5.3.1條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環境衛生專業用品工廠,可根據需要確定建設項目。
第5.3.2條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環境衛生專業用品工廠用地,應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中。
第四節環境衛生清掃、保潔工人作息場所
第5.4.1條在露天、流動作業的環境衛生清掃、保潔工人工作區域內,必須設置工人作息場所,以供工人休息、更衣、淋浴和停放小型車輛、工具等。
第5.4.2條作息場所的面積和設置數量。一般以作業區域的大小和環境衛生工人的數量計算。計算指標按表5.4.2規定:
環境衛生清掃、保潔工人作息場所設置指標表5.4.2
作息場所設置數(個/萬人)環境衛生清掃、保潔工人平均
占有建筑面積(m2/人)每處空地面積(m2/個)
1/0.8~1.23~420~30
注:表中"萬人"系指工作地區范圍內的人口數量。
第五節水上環境衛生工作場所
第5.5.1條水上環境衛生工作場所按生產、管理需要設置,應有水上岸線和陸上用地。
第5.5.2條水上專用運輸應按港道或行政區域設船隊,船隊規模根據廢棄物運輸量等因素確定,每隊使用岸線為200~250m,陸上用地面積為1200~1500m2,且內設生產和生活用房。
第5.5.3條水上環境衛生管理機構應按航道分段設管理站。環境衛生水上管理站每處應有躉船、浮橋等。使用岸線每處為150~180m,陸上用地面積不少于1200m2。
第六章涉外環境衛生設施
第6.0.1條涉外環境衛生設施應參照本標準有關條款設置,并應提高設施建設標準。
第6.0.2條涉外環境衛生設施的建設費用應由建設單位負責籌集。設置內容和標準應經環境衛生主管部門核準。
第6.0.3條生活垃圾收集應容器化,并應分類存放。容器應封閉,嚴禁垃圾。其他垃圾應在指定區域內堆放。
第七章環境衛生專用車輛通道
第7.0.1條通往環境衛生設施的環境衛生專用車輛的通道,應滿足環境衛生專用車輛進出通行和作業的需要。
第7.0.2條通往環境衛生設施的通道應按現行《城市道路設計規范》有關規定設計。
第7.0.3條通往環境衛生設施的通道應滿足下列要求:
一、新建小區和舊城區改建應滿足5t載重車通行;
二、舊城區至少應滿足2t載重車通行;
三、生活垃圾轉運站的通道應滿足8~15t載重車通行;
四、目前某些狹窄路段不符合上述規定的應逐步改造。各種環境衛生設施作業車輛噸位范圍如表7.0.3所示:
各種環境衛生設施作業車輛噸位表表7.0.3
設施名稱新建小區(t)舊城區(t)
化糞池>52~5
垃圾容器設置點2~5>2
垃圾管道2~5>2
垃圾轉運站8~15>5
糞便轉運站無>5
第7.0.4條通往環境衛生設施的通道的寬度不小于4m。
第7.0.5條環境衛生車輛通往工作點倒車距離不大于20m,作業點必須調頭時,應有足夠回車余地。至少保證有12m×12m的空地面積。
附錄一
垃圾日排出量及垃圾容器設置數量的計算方法
(一)垃圾容器收集范圍內的垃圾日排出重量:
Q=R·C·A1·A2……(公式1)
式中Q-垃圾日排出重量(t/d);
R-收集范圍內居住人口數量(人);
C-實測的人均垃圾日排出重量(t/人·d);
A1-垃圾日排出重量不均勻系數A1=1.1~1.15;
A2-居住人口變動系數A2=1.02~1.05。
(二)垃圾容器收集范圍內的垃圾日排出體積:
……(公式2)
Vmax=K·Vave……(公式3)
式中Vave-垃圾平均日排出體積(m3/d);
A3-垃圾容重變動系數A3=0.7~0.9;
Dave-垃圾平均容重(t/m3);
K-垃圾高峰時日排出體積的變動系數;
K=1.5~1.8
Vmax-垃圾高峰時日排出最大體積(m3/d)。
(三)收集點所需設置的垃圾容器數量:
……(公式4)
……(公式5)
式中Nave-平時所需設置的垃圾容器數量;
E-單只垃圾容器的容積(m3/只);
B-垃圾容器填充系數B=0.75~0.9;
A4-垃圾清除周期(d/次);
A4當每日清除1次時;A4=1;每日清除2次時,A4=0.5;每二日清除1次時,A4=2,
以此類推;
Nmax-垃圾高峰時所需設置的垃圾容器數量。
(四)垃圾管道內垃圾堆積高度計算:
……(公式6)
……(公式7)
式中Lave-平時垃圾每日在管道內堆積的高度(m/d);
F-垃圾管道的截面積(m2);
Lmax-垃圾高峰時垃圾每日在管道內堆積的高度(m/d)。
附錄二
固定的應急生活垃圾堆積轉運場用地面積計算公式
式中S-堆積轉運場地的用地面積(m2);
H-垃圾所需堆積的時間(d);
R-堆積轉運場地服務區域內的人口數量;C-實測的人日平均垃圾排出重量(t/人·d);
D-實測的垃圾平均容重(t/m3);
L-堆積轉運場地允許的堆積(或填埋)高度(或深度)(m)
K1-堆積(填埋)系數,與作業方式有關;K1=0.35~0.7
K2-堆積轉運場地利用系數。K2=0.65~0.8
附錄三
垃圾、糞便碼頭岸線長度計算公式
L=Q×q+1
式中L-碼頭岸線計算長度(m);
Q-碼頭的垃圾(或糞便)日裝卸量(t);
q-岸線折算系數,參見表4.2.2(m/t);
1-附加岸線長度,參見表4.2.2(m)。
附錄四
垃圾最終處置場用地面積計算公式
式中S-最終處置場的用地面積(m2)365-年的天數;
y-處置場使用期限(y);
Q1-日處置垃圾重量(t/d);
D1-垃圾平均容重(t/m3);
Q2-日覆土重量(t/d);
D2-覆蓋土的平均容重(t/m3);
L-處置場允許堆積(填埋)高度(m)
c-垃圾壓實(自縮)系數,c=1.25~1.8;
K1-堆積(填埋)系數,與作業方式有關,
K1=0.35~0.7;
K2-處置場的利用系數K2=0.75~0.9
附錄五
本標準有關術語解釋
一、境衛生設施
凡具有從整體上改善環境衛生和限制生活廢棄物影響范圍功能的容器、構筑物和建筑物等統稱環境衛生設施。
環境衛生設施可分為以下幾類:
1.環境衛生公共設施;
2.環境衛生工程設施;
3.基層環境衛生機構和工作場所等。
二、環境衛生公共設施凡供人們在公共場所使用并具有收集和臨時存貯生活廢棄物功能的容器、構筑物和建筑物統稱環境衛生公共設施。
環境衛生公共設施可分為以下幾類:
1.公共廁所;
2.化糞池;
3.垃圾管道;
4.垃圾容器、垃圾容器間;
5.廢物箱等。
三、環境衛生工程設施凡是環境衛生專業隊伍在收集、運輸、轉運、處理、綜合利用和最終處置生活廢棄物所需的構筑物、建筑物和基地統稱環境衛生工程設施。環境衛生工程設施可分以下幾類:
1.垃圾轉運站;
2.垃圾、糞便碼頭;
3.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廠(場);
4.垃圾最終處置場;
5.貯糞池;
6.灑水(沖洗)車供水器;
7.進城車輛清洗站等。
四、環境衛生基層機構和工作場所凡是在城市或其某一區域內負責環境衛生的行政管理和環境衛生專業業務管理的組織稱為環境衛生機構。環境衛生基層機構一般是指按街道設置的環境衛生機構。
環境衛生基層機構為完成其所承擔的管理和業務職責所需的各種場所稱為環境衛生基層機構的工作場所。
五、氣力輸送垃圾管道系統利用空氣壓力(正壓和負壓),把居民的生活垃圾從垃圾投放口沿封閉的管道網絡輸送到垃圾收集存放設施并具有動力源的管道系統,稱為氣力輸送垃圾管道系統。
六、垃圾間多層或高層民用建筑中用于收集存放垃圾、垃圾容器的專用構筑間,稱為垃圾間。
七、垃圾容器間單獨建造或依附于主體建筑建造的用于放置可移動式垃圾容器的構筑間稱為垃圾容器間。
八、小型垃圾收集、轉運站把城市居住區一定范圍內的垃圾收集、存放并轉裝到垃圾收集運輸車上的構筑物稱為小型垃圾收集、轉運站。
九、垃圾轉運站把用中、小型垃圾收集運輸車分散收集到的垃圾集中起來并借助于機械設備轉裝到大型垃圾運輸車的,由建筑物、構筑物群組成的環境衛生工作場所稱垃圾轉運站。
十、垃圾和糞便碼頭凡具有垃圾和糞便的收集、貯存和水、陸兩種運輸方式相互轉換功能的環境衛生工作場所和設施稱為垃圾和糞便碼頭。
十一、應急生活垃圾堆積轉運場為適應垃圾產量的變化和自然氣候變化給垃圾日產日清業務造成的影響所建造的生活垃圾固定應急收集、貯存、堆放、轉運場所稱為應急生活垃圾堆積轉運場。
十二、垃圾最終處置場為最終處置經綜合利用后的垃圾殘體或直接采用(衛生)填埋法處置垃圾所建造的場地稱為垃圾最終處置場。
十三、廢棄物綜合利用工業用地為綜合利用廢棄物所建設的工業加工工廠所需要的場地,稱為生活廢棄物綜合利用工業用地。
十四、涉外環境衛生設施凡涉及外國駐華機構和外籍人使用的環境衛生設施稱為涉外環境衛生設施。
十五、進城車輛清洗站為維護城市市區的環境衛生,在城、郊區結合部建造的供清洗各種進城機動車輛用的清洗設施稱為進城車輛清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