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形勢不景氣范文

時間:2023-10-08 17:42: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形勢不景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新興經濟體的崛起

過去的20年,世界目睹了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生產、貿易以及金融領域的成長,他們快速地與全球市場融合,為我們講述了增長的故事,同時也引起了全球經濟重心的轉移。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由1995年的30%躍升至2010年的45%左右;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國際直接投資占全球總投資額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所持有的財富和金融資產也大幅度增加,外匯儲備占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的三分之二,它們的財富基金和其他形式的資產已經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然而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其中也經歷了種種挫折。

1990年代初,注定會成為一個標志性的歷史階段,正是從那時起新興經濟體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開始重塑未來的全球經濟與政治。首先,最為重要的莫過于前蘇聯的正式解體,這個國家在矛盾重重的背景下踏上了艱難的經濟轉型之路。其次,印度1991年舉行的選舉將納拉席哈•拉奧(P.V.NarasimhaRao)推上了權力的寶座,印度開始推行經濟自由化、積極參與全球化。再次,1990年代,中國加快了自1978年就開始的經濟改革的步伐,從那時起,中國創造了連續二十年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最后,1990年納爾遜•曼德拉(NelsonMandela)總統將南非帶入了國際舞臺。這一系列事件匯集在一起,對全球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并標志著全球化新紀元的到來。[1]然而事實證明1990年代的改革并未能夠促成新興經濟體的長期繁榮與穩定增長。華盛頓共識的盛行使得大多數新興經濟體面對金融自由化的誘惑時改革太過魯莽和倉促,新興經濟體一個接一個地受到沉重打擊,從1994—1995年的墨西哥到1997—1998年的韓國、馬來西亞、中國臺灣、印度尼西亞;從1998年的俄羅斯到2001年的土耳其,最糟糕的是2001—2002年的阿根廷,其經濟總量下滑了15%左右。除中國和印度外大多數新興經濟體都未能幸免。[2]2000—2007年期間,新興經濟體終于迎來了強勁的增長勢頭,中國繼續其令人驚嘆的增長速度,印度也表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而且,被稱為“金融危機”代名詞的拉美地區也開始以全新的姿態出現在全球經濟舞臺當中,人均GDP連續多年增長幅度超過3%,但亞洲的表現仍然最為搶眼。在全球能源價格不斷回升的背景下俄羅斯經濟重新振作,“大爆炸”式的激進轉軌模式在經歷了必要的陣痛之后逐漸顯示出其優勢。“金磚四國”(BRICS)成為了新興經濟體的代表,在2000—2008年期間,全球經濟增長中BRICS貢獻了30%,與之前十年相比提高了14%,而G7的貢獻率則從70%下降為40%,BRICS占全球貿易總額的比例也顯著增加,如今已達到13%。[3]

2008年美國次貸風暴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美國2009年第二季度經濟衰退3.8%,失業率達10%,同年日本經濟更是衰退5.4%,為所有發達國家之最;歐元區同樣未能幸免。但是對于新興經濟體而言,這場危機似乎是驗證了他們的崛起不可避免。在危機最為嚴重的2009年新興經濟體平均增長率為1.5%,與發達國家形成鮮明對比。在新興經濟體當中,中國經濟保持了8.7%的增長,印度為5.6%,印度尼西亞也高達4.6%,新興經濟體扛起了引領世界經濟走出低谷的重任。自2007年之后,全球經濟增長80%的貢獻率來自新興經濟體,來自發達經濟的貢獻率僅為20%。由工業化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共同組成的G20取代過去一直把持全球主要經濟政策走向的G8,成為協調國際經濟政策的常設性論壇,象征著在新的全球經濟秩序中,新興經濟體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全球經濟格局一直處于動態的演化過程之中,由國家經濟實力的此消彼長所引起的不同國家集團之間力量的失衡是世界格局變動的原動力。在1500年之前,中國和印度處于世界經濟發展的領先者地位,工業革命之后西歐取而代之,二戰之后,美國迅速崛起,成為全球經濟的主導力量,與德國、日本共同引領著全球經濟興衰。但是如今這一體系已經松動,那些過去曾被擠到的新興經濟體正重新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中心,從而推動國際經濟格局發生改變。

二、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引擎多極化

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總有一些國家領先,又讓位于新來者,再又被別的新來者超過,落后者不會是絕對的貧困,領先者也不會絕對的衰落,歷史的變遷就是這樣。[4]新興經濟體的興起將推動全球經濟重心不可避免的東移和南移,全球經濟增長引擎多極化趨勢日漸明朗。全球經濟增長引擎意味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的輻射效應遍及整個高收入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該國的經濟政策對于全球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持久動力。這就要求與其競爭對手相比它能創造更高的生產率和更快的GDP增長率。[5]歷史上,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和領跑者一直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從15世紀,隨著西方世界興起,經濟重心從古老的東方轉向了西歐。從葡萄牙、西班牙到荷蘭,再到英國,以及后來的挑戰者法國、德國、日本,發展到今天的美國,他們都曾作為全球經濟格局的締造者而存在,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但是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永久性的保持全球經濟領域的主導地位,世界所有國家都遵循著自然的腳步,如個體一樣自有其生命周期。[6]

從2002年開始,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對全球GDP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發達國家(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尤其是在2005—2009年期間,他們的貢獻率幾乎超過了三分之二。2009年和2010年金融危機期間他們更是完全支撐了世界經濟的增長,發達經濟體的貢獻率分別僅為0.04%和-0.07%。[7]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是衡量新興經濟體影響力的一種方式,從世界銀行所開發的多維度增長極指數(multidimensionalgrowthpolarity)①能更為清晰的看出歐元區、美國和日本在1990年代之后,對世界經濟影響力的逐漸下降,而以BRICS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則是呈現上升之勢。如表1所示,2004—2008年中國的平均多維度增長極化指數為26.2,全球排名最高,說明中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的巨大溢出效應,美國、歐元區、日本分別以20.33、10.86、5.59緊隨其后,說明傳統的全球三大經濟引擎雖然已經日漸式微,但是目前為止仍然起著重要作用。韓國、俄羅斯、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土耳其、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都進入前十五強,其數量已經超過發達經濟體。以上只是典型事實的表述,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入考察在金融危機打擊之下新興經濟體為什么能夠對全球經濟產生越來越顯著的影響力?答案就是南南貿易聯系的加強。在過去的數十年時間里,南方國家②的總體經濟規模不斷增長,年均增長率高達4.6%,至2010年,南方國家的總產出占世界GDP的45%。南南貿易額從1990年占全球總貿易額的7%上升為2009年的17%。在2000—2009年,南南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高達16%,與前一個十年的14%相比又有新突破。在很大程度上,這種趨勢是由于亞洲工廠的出現、全球生產網絡中中國作為生產過程的最后組裝地所推動的。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在南南貿易中扮演主導型角色,該地區的貿易量就占到南南總貿易額的四分之三,而他們與中國的貿易額單獨就占40%。[8]僅2006年和2007年,亞洲發展中國家就吸收了中東地區總出口的16%、拉美和非洲總出口的9%。中國正在南南貿易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LevyYeyati通過對一組新興經濟體的考察,發現從2000年開始,它們經濟的發展更多的是依賴中國而非G7,隨著中國影響力的增強,G7的影響力卻在不斷下降,2000—2009年期間,新興經濟體與G7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僅為0.267,而與中國的相關性為1.115。[9]Garroway更進一步將研究的范圍擴大到整個低收入、中等收入國家,并得出相似結論。[10]

中國快速的經濟增長所需的大宗商品源源不斷地從南方國家運來,拉美、非洲和中東等南方國家由于出口激增而收入增加進而增加對制成品的消費,其中許多制成品就是產自中國和亞洲。中國以及東亞各經濟體通過自身的高速增長,輕巧地打開了整個南方世界經濟增長的閥門,并帶動了相關國家的共同復蘇。雖然人們不應夸大上述“反饋回路”的規模,中國還沒有強大到足以托起整個世界,不過,它有能力托起世界的一部分。[11]中國與其他新興經濟體也因此能夠不受西方國家普遍衰落影響而強勢復蘇,進一步通過南南貿易的擴張對全球產生溢出效應,引領世界,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多極化趨勢日漸清晰。

三、新興經濟體促進國際貨幣體系新格局

不同的全球經濟增長格局同樣會帶來國際金融格局的變化,新興經濟體的國際金融實力與其在全球經濟及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極不匹配,這種情形在未來必將得到改觀。未來最為核心的問題是國際貨幣體系如何能夠適應新興經濟體不斷壯大這一不爭的事實,促進國際合作減少保護主義和貨幣爭端,減少全球經濟運行的風險和波動性。2008年的金融危機暴露了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結構性矛盾。在如今的貨幣體系下,美國貨幣政策的改變即使對于其國內立場而言是適當的,也可能會給其它國家帶來災難。對于1980年代新興市場的債務危機,當時美國利率的大幅度提高難辭其咎;1994年美國貨幣政策的收縮毫無疑問加劇了墨西哥經濟所面臨的困境,最終導致了比索的崩潰。美國長期的貨幣寬松政策同樣造成了1970年代的通貨膨脹,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爆發如出一轍。[12]

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發行國,其經濟政策需要與保持貨幣價值、貨幣供應量穩定增長與全球貿易平衡相一致,如果這些目標發生沖突,風險就會加劇。如果儲備貨幣發行國長期保持國際收支赤字,情況會變得非常糟糕,因為該貨幣體系是由市場信心來支撐的,歷史上正是這種情形最終擊垮了作為世界主導貨幣的英鎊。如今的美國正面臨著同樣的情形。美國作為全世界最終消費品的最大消費國是全球赤字的主要貢獻者,其貿易赤字在1990年代之后一路攀升,2006年達到歷史最高點,幾乎占GDP的6%(占世界GDP的1.5%)。金融危機使其經常賬戶逆差大幅度縮減,但是危機過后又是一路攀升,IMF預測到2015年,其逆差將達到6381.7億美元。與此同時,根據美國財政部的統計,2010年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高達1.29萬億美元,政府債務占GDP比重為62.1%,2011年惡化趨勢明顯,前半年赤字已經超過9000億美元,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計全年財政赤字會將達到1.48萬億美元,政府債務占GDP比重攀升至69.4%,僅利息開支就達到GDP的1.49%。美國正朝著危機的方向發展。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地位將會受到“雙赤字”(巨大的國際收支逆差以及不斷膨脹的財政赤字)的影響而日趨走弱。目前的擔憂是美國可能正在接近曾經的儲備貨幣發行國都曾經歷過的臨界點,在這一臨界點上美元的過度發行導致全球對美元和美元資產信心的喪失。歷史經驗表明,美元統治的終結將如其他國際貨幣一樣不可避免。[13]

新興經濟體的情形則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大多數新興經濟體財政狀況良好,債務水平大大低于發達國家,外匯儲備大規模增加,國際投資地位顯著改善。2010年底新興經濟體所持有的外匯儲備躍升為5.4萬億美元,占全球總儲備的66%。美國如今成為全球最大的債務國,而新興經濟體則成為主要的債權國。2009年底,美國的債務幾乎超過一半由新興經濟體持有。[14]新興經濟體憑借自身雄厚的外匯儲備逐漸在國際資本市場顯示出影響力,其中以中國、東亞和其他中東國家最具代表性,世界銀行預計至2025年中國的國際投資凈頭寸將由2009年占GDP比重35%上升為61%,而美國進一步下降為-69%;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國際投資凈頭寸占GDP的比重也都將大幅度提高。在不遠的將來跨境資本流動的主導權將更大程度的向新興經濟體傾斜。新興經濟體中的強勢貨幣將隨本國經濟規模的擴大、金融實力的增長而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外部性,國際化程度隨之提高。世界銀行預測了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三種情形:繼續保持美元的主導地位、美元和歐元以及某一亞洲貨幣三足鼎立、單一儲備貨幣(SDR)。

根據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格局,未來國際貨幣體系自然演化的結果將是多極化的出現,通過市場的自然選擇將會逐漸建立一個適應區域貿易集團(如歐洲、亞洲和美洲)的全球多元化國際貨幣儲備體系,其中包括實力仍然超群的美元。與單一世界貨幣相比,這種國際貨幣體系的劣勢是損失了一定程度的網絡外部性,規模經濟的收益減少,交易成本增加;但是多元的貨幣體系與如今美元主導的貨幣體系相比將提供更大的穩定性。[15]歷史證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儲備貨幣可以同時存在:1910年代之前的幾十年中,盡管英鎊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但是法國法郎和德國馬克在歐洲大陸仍然被廣為使用。如今美元成為主導,然而歐元、英鎊和日元同樣作為儲備貨幣而存在。在主導貨幣之外始終會存在類似“輔幣”的幣種,它們作為人們一種分散風險的自然選擇而存在。在2009年全球的外匯儲備中,美元以62.1%的比例占據絕對優勢地位,歐元占比27.4%,英鎊占比4.3%,日元也保持著3%的比例。[16]

未來伴隨著新興經濟體的成長,以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人民幣毫無疑問將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它是新興經濟體中最有望成為與美元、歐元并駕齊驅的幣種。從歷史上看,儲備貨幣從一種貨幣向另一種貨幣轉變并非突發事件,而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美元取代英鎊的地位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當時市場普遍預期英鎊將退位,不過該過程比預期緩慢得多;如今美元的衰落由于貨幣偏好的粘性、原有的制度支撐帶來的慣性等必然是長期的過程;同時也是由于美元缺乏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還沒有哪個國家有可能取得像美國在二戰后所取得的全球主導地位,因此美元的地位得以維持至今。如今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使用充其量只處于初級階段,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貨幣還很少進入各國的儲備籃子,因此在國際金融領域新興經濟體可以大有所為,但任重而道遠。

四、新興經濟體崛起過程中的挑戰

1.新興經濟體未來可持續增長的能力

新興經濟體持續多年驚人的經濟增長速度帶有一定的迷惑性,在保持樂觀的同時不應忽視當前新興經濟體所存在的種種問題和挑戰。首先關于其未來可持續增長的能力。在過去的200多年世界經濟史中,只有產生了爆炸性技術創新的國家才能成為全球經濟的引擎,要求與其競爭對手相比它能創造更高的生產率和更快的GDP增長率。領先生產率的產生主要是由劇烈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決定的。爆炸性的技術創新會帶來一系列具有突破意義的新技術,刺激生產率在未來一段時間里快速提高,對經濟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之后這些新技術將在國內的各個行業之間推廣,并打破國家的界限向周邊國家擴散,帶動周邊國家經濟的發展。世界銀行對典型的新興經濟體從1965年至今的經濟增長質量進行了考察,結果顯示從1960年以來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全要素生產率(TFP)所推動,從1990年開始,俄羅斯也出現相同的趨勢。但是在拉美地區、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以及南非,TFP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始終不明顯;在阿根廷和巴西TFP的貢獻率甚至出現了負值(平均值分別為-8%和-37%)。①這些TFP的數據是沒有區分技術創新和技術模仿的,在中國和印度,技術對于增長的巨大貢獻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術模仿而非技術創新,在這兩個國家創新活動更多地表現為數量的增加,[17]這種現象是全球新興經濟體的通病。中印較高的技術進步貢獻率可以從經濟趕超的角度進行解釋。然而隨著中印與發達經濟體技術差距縮小,新興經濟體的后發優勢消失之后,它們驚人的經濟增長率還能否持續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通過對歷史的觀察我們發現利用國內市場作為經濟活動中的協調機制對于技術創新的出現是最重要的。無論最初的英國還是后來的美國,他們最重要的共同點就是依賴自身的國內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利用市場中的價格機制作為國內生產決策的出發點,保持旺盛的國內需求才能有效地將本國消費者的偏好傳遞給生產者,國內市場成為了創新的主要來源。如今新興經濟體大多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巴西和拉美依賴大宗商品的出口;俄羅斯經濟原料化現象嚴重、面臨現代化的迫切任務;新興經濟體國內消費市場受到嚴重擠壓,消費相關的服務部門遲遲未能發展起來,因而技術創新活動出現的幾率遠遠小于歐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擺脫對出口的依賴,充分利用國內市場,加大對教育和研發的投入,培育技術創新的火苗,是新興經濟體最終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重中之重。

2.國際貨幣體系變革的挑戰

國際貨幣體系新格局的形成要求新興經濟體的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扮演與貿易實力相符的金融實力,其實質也是要求其本國貨幣逐步推進國際化進程,擴大本幣的外部性,向當前仍然處于貨幣金字塔頂端的美元發起挑戰。美元的信譽無可置疑地主要歸功于美國的政治穩定和良好的通貨膨脹控制記錄(如今已經受到侵蝕),以及美國金融市場的持續高效和開放。新興經濟體的貨幣想要成為國際貨幣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8]首先,歷史因素,如果其他人也愿意的話,任何人都更愿意在交易中選取一種給定的貨幣,由于這個原因多重穩定均衡決定世界交易貨幣。其次,貿易和金融的模式,一種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占有較大份額的貨幣具有一種自然優勢。再次,自由且完全發展的金融市場。最后,對貨幣價值的信心,價值不會不規則波動。如今新興經濟體中最有潛力的人民幣也僅僅部分滿足了第二個條件。大多數新興經濟體的金融實力僅僅是有限的提升。[19]自由且完全發展的金融市場是貨幣國際化的內部支撐,目前我國仍不具備深度且有效的資本市場。通過提高國內金融系統的效率和增加透明性可以增強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吸引力,金融市場過度落后于實體經濟無疑會阻礙貨幣國際化的進程;資本賬戶的控制使得人民幣無法在國際上形成完善的流通網絡。因此,逐漸開放本國金融市場,讓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十分重要,既可更有效地達到輸送國內流動性的目的,也可增加國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的信心。目前政府正在大力推動離岸人民幣業務,這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重要的一步,但我國法治建設還較為落后,只要我們不能在這一最為基礎的方面取得顯著進步,外國投資者就會遲疑于投資在岸人民幣資產。新興經濟體在看到伴隨國力上升本國貨幣逐漸成為多極貨幣體系中的一員時也應當注意到伴隨而來的不利因素。就國內而言,首先,更大的貨幣需求波動,中央銀行會特別擔心國際化將造成對貨幣存量的控制更加困難。其次,貨幣平均需求的增加。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和德國政府曾經擔心如果允許外國居民獲得本國資產,資本流入將導致貨幣升值,使得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失去競爭力,這種擔心使得他們不愿推動本國貨幣扮演更多的國際角色。在國際領域,在美元衰落和新興經濟體中某些貨幣崛起的過程中,各國之間的“貨幣戰爭”必然加劇,因為在公共機構中并沒有看不見的手來保證帕累托最優的出現,各國缺乏某種形式的協調時將會使全球金融系統在達到穩定均衡的過程中出現較為激烈的博弈。從經濟角度看,適應區域貿易集團(如歐洲、亞洲和美洲)的全球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有可能在不同區域之間產生敵對關系,由此逆轉貿易和金融自由化進程。從政治方面來看,貨幣競爭可能轉變為嚴重的地緣政治沖突。市場驅動的通貨競爭會改變全球的資源和權力分配,導致更多的緊張和不安全,并對全球穩定和合作的大好機會產生潛在威脅。[20]因此,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家之間通過各種機制進行充分的對話和協調、增進相互信任和理解是至關重要的。

篇2

【中圖分類號】B 【文獻標識碼】R714.22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530-01

我國婦女平均壽命75.25歲,絕經平均年令49.5歲,也就是說絕經后的生存期占一生的1/3時間甚至更多。絕經后由于卵巢衰退,雌激素減少所致的一系列軀體和精神心理的不適癥狀需要雌激素的補充得以緩解。通過我校100例絕經期女性對補充雌激素的認識,旨在引起醫生對這方面工作的加強以及更年期女性能自覺地對自身健康狀況有一個較正確的評估,促使其通過正確的治療,提高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1 對象和觀察方法

1.1 對象 近3年到我院婦科門診咨詢與就診的絕經期女性100例,年齡43歲-60歲,平均51.5歲;月經停止1年-10年,平均5.5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更年期癥狀。見表1.

1.2 觀察方法

1.2.1 100例絕經期婦女有28例對補充雌激素緩解更年期癥狀不知曉,占28% ,另有14例認為更年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沒有必要干預,占14%

1.2.2 58例絕經期婦女對補充雌激素的擔憂見表2

2 結果

100例絕經期女性在醫生的指導下,知道了補充雌激素的重要性、適應癥、禁忌癥及時間窗口,其中有12例主動接受激素補充治療,不同程度的改善了軀體和精神、心里的不適,提高了生活質量。

3 討論

雌激素對女性的身體很重要,它有保護心血管的作用,保持血管的彈性,參與血脂的正常代謝,維護植物神經功能,保護骨礦含量,維持女性特征等的作用。進入更年期的女性,由于雌激素的降低,出現血管舒縮癥狀 ,引起潮熱、盜汗;因植物神經紊亂,出現精神神經癥狀,表現為情緒激動:易怒、多疑、心悸失眠、近期記憶缺失、認知障礙等;因雌激素的減少不能維持女性特征,出現泌尿生殖道萎縮、陰道干澀、困難及反復發生的陰道炎、排尿困難、尿急及尿路感染;因雌激素的減少失去對血管的保護作用,絕經期女性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心肌缺血、心肌梗死、高血壓、腦出血且冠心病與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隨年齡而增加;雌激素減少不能保護骨礦含量,骨質吸收速度快于骨質生成,使骨質丟失,引起骨質疏松,表現為骨骼壓縮、身材變矮嚴重者會發生骨折;因雌激素減少,引起血脂血糖代謝的紊亂,出現膽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糖升高 ;當然雌激素的減少也奪取女性的美麗,使皮膚松弛,三圍不再明顯,身材走形。[1]

由于中國女性的矜持及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更年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各種軀體、精神、心理的不適忍忍就過去了,即使知道激素的替代也是顧慮重重,怕變胖,怕癌變,大多數不愿接受激素替代治療,更年期生活質量明顯降低,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負擔。

筆者認為治療更年期癥狀成為開始激素替代治療使用的主要動機,醫生的推薦起著重要作用,在保健服務提供過程中,醫生要充分尊重婦女的想法,為她們提供足夠的信息,促進激素替代治療使用的知情權,有必要建立圍絕經期女性檔案,積極關注這類人群,普及更年期保健的知識,在改變生活方式前提下,選對時間窗口,選對適應人群,適時補充雌激素,定期體檢,提高更年期女性生活質量,更重要的是提高其遠期生活質量,減少家庭及社會負擔。

篇3

【關 鍵 詞】合伙/股份/明清時期

【 正 文】

明清時期資本的組織形式,在以往的中,學者們多將其歸結為獨資、合資、合伙以及合股4種。(注:參見汪士信《明清時期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2期;劉秋根:《論中國古代商業、高利貸資本組織方式中的“合資”與“合伙”》,《河北學刊》1994年第5期。)實際上,按經濟,資本的組織形式不外乎獨資、合伙、合作以及公司制度4種基本類型,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每一基本類型又都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現形式或者說實現形式。據我們的研究和理解,明清時期的合伙經濟具有“一般合伙”與”股份合伙”兩種不同實現形式。本文所要討論的就是這一迄今為止尚未為學術界明確區分和深入的。

一、股份合伙與一般合伙的區別

合伙從最一般的意義上來說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對他們貢獻的資本或其它力量的數量及可能得到的利潤分配,以協議形式(包括口頭協議與書面協議)組織,并承擔無限責任的經濟組織。其最基本的特點是合伙人間的協議,以及以合伙協議形式確立的合伙的資本構成、收益分配、盈虧責任。因此從本質上看,合伙就是一種協議形式的契約關系。在現存有關的記載中,合伙往往又多被稱之為“合本”,唐宋已經盛行。唐代張建《算經》有“合本治生”的記載,宋代時,合伙往往被稱之為“連財合本”。而實際上,合本經營只是古代的一種說法,性質上仍然屬于“合伙”;至于史料中的其它相關稱謂,如“合資”等,也都只是合伙的一種別稱而已。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們對于明清時期乃至古代中國經濟組織中的“合伙”通常并不再作“一般合伙”與“股份合伙”的區分,而往往或者是把“合伙”與“合股”等同起來,或者是將“合伙”與“合股”看成兩種不同的資本組織形式。這種說法,籠統地看似乎亦無不可。但是我們認為,一方面,明清時期經濟組織中的合伙,不論其名稱如何,其實質內容同樣都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對他們貢獻的資本或其它力量的數量及可能得到的利潤分配,以協議形式(包括口頭協議與書面協議)組織,并承擔無限責任的經濟組織”。另一方面,由于其實現形式的不同,它們確實又可以進一步區分為“一般合伙”與“股份合伙”兩種,其中最重要的差別就是“股份合伙”的合伙資本或其它力量劃分為等額的股份,而“一般合伙”則并不劃分為等額的股份。股份合伙與一般合伙的相同之處在于,兩者同樣都是由一個以上的出資人共同出資和經營,在財產組織形式上,都存在不同出資人之間的協議制約;其不同之處則在于,一般合伙的出資人在出資合伙時,其合伙的要素并不等分成多少個等分,各自的出資也并不一定按照比例,而僅僅只是視出資者各自的資金情況而定,如一般合伙合約中常見的“憑中見各出本銀若干”,并無一定的資本或要素等分可言。而股份合伙則從合伙之日起,就明確地將全部合伙資本,或者是日后的分配權益,都等分成若干的“股”、“份”,每個合伙人的出資都等分成一定的份額,并按一定的份額獲取分配權益。一般來說,合伙人越多,按“股”或“份”分攤資本或要素投入以及分派經營收益的要求就會越強烈。由此可見。與合伙資本不等分為“股份”的一般合伙相比,股份合伙有著明顯的實現形式上的區別。在明清時期的中國中,股份合伙不僅是合伙經濟組織中內容最豐富、形式最完備的資本組織實現形式;而且在某些方面還與近代中國早期的公司制度有一定的共通之處。

二、一般合伙的基本形式與特點

一般合伙既有資本與資本的合伙,也有資本與勞動的合伙。資本與資本的合伙也就是合伙人各出一定資本的合伙,這在上并無太多難解之處。資本與勞動的合伙在明清較為普遍,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史料中經常出現的“東伙合作”。

“東伙合作”最主要的特點是“東家出資,伙計經營”。它們之所以屬于“合伙“的范疇,是因為這是一種東家出資、伙計出力的資本與勞動的合伙。“東伙合作”的經營形式至少在宋代時已經流行。明代時,這種以合伙形式共同經商者,互相之間也稱之為“伙計”,或者“火計”。陸容《菽園雜記》稱:“客商同財共聚者,名火計。”這里所稱的伙計互相之間應該是一種合伙人的關系,而不是東家與雇員之間的關系。現存史料中如“與一個伙計合本生理”,“搭伙作伴”等等,都是以伙計名義合伙經營的事例。其中為者使用最多的是明人沈思孝在《晉錄》中所說,王士性《廣志繹》中也收錄的:“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其合夥而商者名曰夥計,一人出本,眾夥共而商之,雖不誓而無私藏。”在這里,出本者雖是“東家”,但出力經營的“伙計”也同樣具有合伙者的身份,“合伙而商者”十分明確地表明了存在于財東與伙計之間的合伙關系。

在反映同樣情況的其它一些史料中,也有將東家的“出本”稱之為伙計的“領本”,財東在出資的同時,就已經決定不是由自己來經營而是由作為合伙人的伙計來經營,故而這種“東伙合作”的經營也可以稱之為“領本經營”。一般來說,在實行“東伙合作”的合伙制下,財東選擇作為經營伙伴的伙計大致上有兩個基本條件,這就是:一、領本經營的伙計必須具有足夠的經營才能;二、領本經營的伙計必須具有足夠的信用。這類事例在現存史料中可以見到許多。于慎行《谷山筆塵》載:有一賈“為章丘巨室行錢,舊嘗不售而歸。巨室信此賈,不以為罪。復畀之若干再賈。賈人感其義,獲利數倍,誓盡歸主人,比分一緡,以是為報”。不料再喪此錢,“又往謁主人,主人口:此亦數也,已而復畀金若干再賈”。賈“入海為市”,大獲其利,“遂與主人中分之”。類似的合伙也存在于云南銅礦業中,這就是一種稱之為“親身弟兄”的礦工與投資者合伙的形式。礦工在未采得礦石前,不領取工錢,等到礦井出礦石后,即按照一定的比例與礦主(硐主)分成。這種礦工即被稱之為“親身弟兄”。(注:彭澤益:《近代手史資料)第1卷,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338頁。)

明清時期的資本組織在采用合伙經營時,通常都會訂立稱之為“合約”的合伙協議,合伙協議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書面之外的其它形式,如口頭約定等,但通常情況下大多采用書面形式。明代中葉以后,在當時流行的一些民間實用書牘中已多刊有“同本合約”、“合伙約”之類的標準合約文書格式,呂希紹《新刻徽郡補釋士民便讀通考》就記載有當時通行的這類合約的標準樣式。現存明清時期徽商的文書契約中,我們也能看到不少類似的合伙文約。(注:參見謝國楨《明代社會史料選編》下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5頁;張海鵬、王廷元主編:《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5~556頁)由于合伙協議的存在,合伙方相互間就形成了契約上的信任和約束。如明后期山西商人在西北邊地與當地土著商人的合伙就是如此。“有山西運商前來鎮城,將巨資交與土商朋合營利,各私立契券,捐資本者,計利若干,躬輸納者,分息若干,有無相資,勞逸共濟。”(注:龐尚鵬:《清理延綏屯田疏》,《明經世文編》第359卷。)

合伙經濟中的一般合伙可以發生在資本組織的形成之初,也可以是獨資經濟組織在經營過程中,作為對原獨資組織形式的一種調整。這種調整的發生,一般來說大多是原有的獨資商人由于種種原因無法維持原有的經營,而不得不吸收新的合伙人。現存清前期北京著名萬全堂藥鋪乾隆、嘉慶年間資本組織形式的變化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極好例子。萬全堂藥鋪相傳由樂性商人創立于明永樂年間,在清乾隆以前一直是由樂姓商人獨資經營。到乾隆十一年時,由于歷年所欠“官銀、私債、客帳、束修,不能支持……挽中邀請索姓進鋪料理”(注:《崇文門外萬全堂藥鋪資料輯錄》,《清史資料》第1輯,中華書局1980年版。)。這樣,這家以前一直由樂姓獨資經營的萬全堂藥鋪由于外姓資本的加入,也就從昔日的獨資改組成了先是由樂、索兩姓,后由樂、管兩家合伙經營的企業,其資本的組織形式也從獨資的商人資本轉變成了合伙經營的商人資本。

除了上述獨資由于各種原因邀人入伙而轉變為合伙企業外,由于傳統的分家析產制度,一些原本屬于一個業主所有的獨資企業,由于分家析產而在若干年后就有可能成為兄弟子侄數個業主所共同擁有的企業,企業的組織形式也就從原來的獨資轉變成了合伙,盡管這種合伙一開始還只是具有親緣關系的兄弟子侄之間的合伙。如著名的徽商胡開文墨店,在其創始人胡天注是完全為胡天注一人所有的獨資企業,以后僅僅經過第一次分家析產,原來的獨資企業至少在已經成為合伙企業(注:《徽商》,第566~571頁。)。

明清時期的合伙資本組織中,還有一種較為特殊的現象是“多重合伙”。所謂多重合伙指的是一個參與合伙協議的合伙者,他所加入合伙的資本往往并不完全是他個人的資本、或者是以他個人名義借貸而得的資本,而是由其發起并由數個人湊集的資本。發起人將這些實際上由若干人湊集的資本以其個人(或者某一堂記)的名義作為合伙資本入伙,并在資本的湊集者之間,再另行訂立合伙契約,由此而在合伙企業的第一層合伙關系之外,又形成了某一方合伙資本內部的又一重合伙關系。此類多重合伙的事例在現存的契約文書中可以找到不少。如康熙六十一年,徽商汪乾初、汪五全兩人各出本銀240兩合伙開設雜貨布店字號,其中汪五全所出本銀并不全為其個人所有,而是“系蒙親友邀會之項”,而在汪乾初的本銀內,也有屬于張熙彩的50兩。因此盡管合伙契約中正式載明的是汪乾初、汪五全兩人的合伙,但是在他們倆人的首重合伙關系之外,事實上還存在兩人各自與其它出資者的又一重合伙關系(注:《徽商研究》,第556頁。)。

明清時期的合伙經營中,還存在一種類似西方中世紀后期“匿名合伙”的“附本”經營。所謂“附本”是指投資者將一定數量的合伙資本(資本額通常都只占全部合伙資本的一個較小部分)交與主要投資人,附于主要出資人的資本中經營,故稱“附本”。投入附本的出資人通常并不參與、過問經營者任何的經營方針和具體的經營業務,而只是按期分享經營利潤。如明代時徽商程神保在經商中,“宗人楊與從兄貴通各以百金附神保行賈”;徽商吳某為其奴仆某甲詭稱他人附股的500兩本銀“經營數年,計子母得一千八百矣”;明末清初歙縣人江國政“業賈淮揚,親友見公謹厚,附本數千金于公,公誠實持躬,絲毫不茍”(注:《大泌山房集》卷73;《見只篇》卷中;張海鵬等主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黃山書社1985年版,第64、60~61頁。)。乍一看來,這種“附本”形式有些像經營者的對外借款,但實際上它們與資本借貸有著本質的區別,出資者的投入不是以借貸的形式,而是以資本入伙的形式存在,所分享的也不是固定的借貸利息,而是對資本經營紅利的分潤。因此通常情況下,它們有著較借貸利息更高的投資回報。這從上述500兩本銀經營數年即可連本帶息增殖為1800兩而見一斑。

通常情況下,合伙中的一般合伙僅適用于合伙者數量不多情況下,二三人間的合伙經營。如果合伙者數量增多,一般合伙在對入伙資本的劃分以及收益權的分配上都會顯得力不從心(注:在現存的史料中,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在對合伙資本以及收益權不進行“股份”等分的合伙制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最簡單的“勞動合伙”之外,合伙者通常都只有二到三人左右。參見四川省檔案館等主編《清代乾嘉道巴縣檔案選編》,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383頁。)。這種情況下,合伙者就會將合伙資本以及合伙后的收益權分配,以均分成一定等分“股”的形式固定下來。這樣,傳統合伙制中的“一般合伙”就邏輯地演進成為股份形式的“股份合伙”。

三、股份合伙中的“資本股份”與“收益股份”

股份合伙的最大特點在于合伙資本與收益的股份化,而股份化中最明顯的特色又在于在以前的研究中均為人們所忽略的,資本意義上的“股份”與收益分配意義上的“股份”的雙重區分。為了便于論述,我們在文中暫且把這兩種不同含義的股份分別稱之為“資本股份”和“收益股份”。

所謂資本意義上的股份,即“資本股份”,指的主要是對資本化的貨幣或實物,即對合伙人所出合伙資本(主要是貨幣資本和實物資本)的等分,如1000兩合伙資本等分為10股,每股100兩等等,它們也是股份合伙中“股份”的原始意義,在史料中通常被稱之為“銀股”,意即由貨幣資本構成的股份。從上講,資本股份的所有者不僅擁有合伙的全部財產所有權,而且還必須對合伙企業的債務負連帶清償的無限責任。

收益分配意義上的股分,即“收益股份”,指的是對股份合伙中收益分配權益的等分,如合伙生意若有盈余,照10股或20股分派等等。一般來說,收益分配意義上“股份”的確定,最主要是取決于資本意義上的“股份”,因此在很多場合下,它們兩者往往是重合的,即有多少資本股份,也就有多少收益股份。但是,在實際的合伙中,當合伙人對合伙的投入是以貨幣或實物以外、其它較難進行資本量化的要素時,這些要素往往就不是反映為資本股份,而是直接體現為收益股份。這樣就會出現收益股份份額與資本股份份額的不重合,收益股份勢必多于資本股份。

對于者來說,資本股份并沒有更多需要特別說明之處,需要較多解釋的是收益股份。雖然,從學的意義上看,收益股份的存在,本質上也是合伙要素資本化的一種表現,其最終依據說到底還是合伙者的要素投入,以及投入的要素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重要性和稀缺程度。但是,就當時合伙的商事習慣而言,收益股份并不完全代表真正資本意義上的股份,某些收益股份的持有者也并不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股東(即財東)。與資本股份的劃分和確定只須簡單地以出資額為據不同,收益股份劃分的依據不僅僅只是對合伙企業的真實出資及其比例,而是基于對企業經營收益發生力的全部生產要素,它們包括貨幣或實物資本以外的其它要素,如經營、技術、無形資產等等。但是,在當時的股份合伙中,這種以貨幣或實物資本以外的其它要素的投入通常情況下并不作為合伙企業的資本股份量化,也無法以資本股份的形式體現。作為一種合伙的投入,這些要素必然也要求得到如同資本股份一樣的回報,于是它們就只能以收益股份的實現形式,體現為一定比例的企業收益權益。事實上,在當時的實際經濟生活中,對于要素的投入者來說,他們真正關注的往往也并不是在合伙企業的資本總額中各自占有多大的份額(從現存的合伙契約來看,當時許多合伙企業對于企業的資本總額往往并沒有明確的界定),而是在企業的總收益中占有多大的份額。因此本來是各種生產要素的合伙,但在合伙的實現形式上,即在合伙的契約中,合伙股份指向的往往不只是“資本”而是“收益”,并最終以“收益股份”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而且,由于收益股份較之于資本股份更能反映股份合伙企業的全部要素投入,因此在實際的合伙經營中,收益股份的劃分往往比資本股份的劃分顯得更為重要。

資本股份與收益股份在股份合伙中的并存以及收益股份在合伙經濟中的重要性,在現存的許多史料中都可以找到充分的佐證。

在過去對于山西商人資本的大量研究中,人們幾乎一致認為其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財股與身股的并存。這種并存實際上就是一種資本股份與收益股份的雙重區分。在現存有關山西商人資本的史料中,資本股份(銀股)與收益股份(身股)在股本合約中大多有明確的界定。如清代志成信商號的股本合約載明,“志成信,設立太谷城內西街,以發賣蘇廣彩綢雜貨為涯,共計正東名下本銀三萬四千兩,按每二千兩作為一俸,統共計銀股十七俸。眾伙身股,另列于后。自立之后,務要同心協力……日后蒙天賜福,按人銀俸股均分”(注:《山西票號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90~591頁。)。在這里,“銀股”就是以銀錢為資本的出資者、即真正意義上的股東所持有的股本,銀股的持有者由此而多稱之為財東;“身股”則是本身并無實際出資,只是以在商號中任職的高低和服務年限的長短作為人力資本投入而占有的一定比例的賬期分紅份額。身股以“分”、“厘”為基本單位。一分即為一股、或稱一俸,是身股擁有者能擁有的最高份額,“厘”為1/10分。企業員工初有身股時,一般多從一二厘開始。一個字號內,銀股和身股各占有多大比重,并無一定規定。通常情況下,商號創立之初,銀股數量大多多于身股,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以及員工中頂身股人員的增加,身股的數量往往會超過銀股。因此,與資本股份不經股本擴張總是恒定不變不同,收益股份在每個不同的賬期往往會有數量上的變化。據清后期的材料,山西票號中的大德通,1889年時有銀股20股,身股9.7股,身股分別為23名從業人員所持有;而到1908年,銀股依舊,但身股已經從9.7股上升到了23.95股,遠遠超過銀股的數量,擁有頂身股的從業人員也從23名增加到了57人。身股雖然并無真正的出資,但它們在利潤的分配上卻同銀股享有完全一樣的權利。每屆賬期分配之時,不論銀股、身股,持有者均按持股份額多少,每股平均分配紅利,銀股、身股一視同仁。這種狀況即使在20世紀以后的中仍然存在(注:參見《山西商人的生財之道》,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132頁。又據《文史資料選輯》第49輯閻子奉《閻錫山家族經營的企業》一文記載,20世紀時,“閻昌春在河邊村開設的慶春茂、慶春泉兩家商號,共有店伙二十余名,也隨舊例,不立伙食。規定三年算一次小帳,五年算一次大帳,伙計、東家是按四、六分紅,即身股四成,財股六成。凡未定收益股份者,在年終酌給津貼,最多亦不超過五十元”。)。

在京西的采煤業中,采用股份合伙形式的礦業資本,其收益分配通常只是在資本主與土地出租者之間進行,因此合伙資本中的資本股份與收益股份從上說應該是一致的,通常由“日分”(工本股)和“地分”(地分股)構成。但事實上在對合伙股份的劃分中,股份所指向的通常也不是資本,而是收益。據方行先生的,清代京西地區的手工煤窯,一般是向地主租地集資合伙經營。投資人在當地叫做工本主,他們是煤窯的實際經營者,擔負全部投資,掌握的經營管理權,并根據投資數額按比例分取企業收益。由于有些煤窯是停閉了又重新開做,于是投資人又有新出工本主和舊出工本主之分,其所持有的“日分”分別叫做“新業”和“舊業”。地主是煤窯用地的所有者,在出讓煤窯用地后不是按年收取固定的租金,而是在煤窯出煤后按約定的“日分”比例分取收益,所取得的“日分”通常稱作為“地分”。乾隆四十四年,一份焦之信等人的合伙采煤契約載明:“窯按一百二十日為則,去焦之信、潤開地主業二十日,去安增、瑞開舊業十日,去孫景懋開舊業十日,徐出工本開新業八十日,言明出工本錢八百吊正。如再工本不接,公同窯伙借辦,按月三分行息。煤出之日,先回借錢,后回工本。除回完之外,見利按日分均分。”說的就是將對收益的分配權等分為120份,然后按各自擁有的收益股份獲取收益(注:《清代的礦業》下冊,第422頁。方行在《清代北京地區采煤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中引湯明燧等人的意見也認為,“日”是確定煤窯各權益人在賣煤收益中所占份額的單位,而不是確定各權益人在投資中所占股份的單位,但對于投資者卻大體可以反映其所投資的比例(湯明燧等:《對同志“從萬歷到乾隆”一文的商榷和補充》,《研究》1958年第1期)。)

在合伙形式的手工采礦業中,股份劃分不是指向資本而是指向收益有其客觀的原因。首先,在傳統的經營方式下,企業投入的生產要素(工本)處于一種不確定的流動狀態之中,在企業形成時并未都能資本化,從而也就談不上完全的股份化,股份化的只能是對收益權益的劃分。其次,手工采礦業中的股份合伙,普遍實行先還本、后分利的“還本經營”。這就是當企業正式投產并開始有營業收入后,必須將贏利先行歸還出資人的前期投資(即所謂的“工本”投入)和借用的其它款項,然后才是按股份派發紅利(注:如京西地區的煤窯業,“都是在出煤之后,投資人先收回工本,然后再在各權益人之間分配賣煤收益”,煤窯業合伙契約中“煤出之日,先回完工本,然后得利,按日分均分”幾乎已成定例。重慶的采煤業中也通行“墊用本銀,生意中公認用利,每月每兩二分行息。其原本并利,出炭時先即楚償無遺,方照股份分利”(方行:《清代北京地區采煤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清代的礦業》下冊,第415、418、420頁;《清代乾嘉道巴縣檔案選編》第268頁)。)。這樣,原先屬于資本性質的投資,由于投產營業后向投資人的歸還,實際上就成了對合伙生意的一種債權。當投資人(實際上只是債權人)按約定股份獲取收益時,他對企業的工本墊支事實上已經收回,故而股份劃分所指向的也只能是收益而不是資本。

與京西煤窯業相比,自貢井鹽業中普遍實行的更是典型的、基于“收益股份”意義上的股份合伙。其收益股份(即“日份”,也稱“鍋份”)分成三種:即提供開鑿鹽井所用土地的地主所持有的“地脈日份”、出資者持有的“工本日份”、以及經營管理者持有的“承受日份”。鹽井不論大小、收益不論多少,其收益股份(日份)通常都以30“天”的“日份”或者24“口”的“鍋份”相計(注:在自貢鹽井業早期的“日份”劃分中,所謂“日份”是指一個月中所分攤的生產天數。在這些天數中,日份的持有者享有鹽井全部生產資料的經營權以及相應的收益權。參見彭久松主編《契約股份制》,成都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265頁;《清代乾嘉道巴縣檔案選編》第268頁。)。這里的“天”或“鍋”都不是資本股份的單位,而是收益股份的計算單位,即一口鹽井的全部收益權或者分為30份,或者分為24份。合伙者擁有一天的“日份”也就是擁有鹽井全部收益權的1/30,擁有一口“鍋份”也就是擁有1/24的收益權,依此類推。由于相對于全部收益,一份“日份”或“鍋份”都均較大,因此一份完整的“日份”或者“鍋份”往往還可以拆分成更多、更細碎的份額(注:參見自貢市檔案館等合編《自貢鹽業契約檔案選輯》,中國出版社1985年,第49頁。)。

自貢井鹽業中,鹽井的固定資產主要由土地和其它生產設施兩大部分組成,此外,鹽井在開鑿以及運營過程中,還必須有一定數量的流動資本以支付員工的食宿以及其它必要的開支。但是,從現存史料反映,以股份合伙形式組織起來的鹽井,從來就不曾對企業資本進行過股份上的界定和劃分。而實際上由于資本投入形態的多樣化,投入時間上的遞延性,以及傳統經營理念和舊式簿記的局限,井鹽企業事實上也很難進行資本股份的劃分。股份合伙事實上所能做到的只能是按照約定俗成的慣例,對鹽井產出的收益權實行股份劃分。通常情況下,并基土地提供者大致上可以分得5~7天的日份,約合全部收益權的16~23%;經營者大致上可以得到2~4天的日份,占全部收益權的6~13%;其余部分則由以現金或實物投入的工本主按照各自投入的比例分派(注:同治8年的一份窯分契約表明,在全部24口“鍋份”中.地主分得4口,占17%,投資人分得18口,占75%,經營者分得2口,占8%。這是比較通常的收益權劃分(《契約股份制》第51~52頁。))。在這里,所謂的“日份”并不代表多少數量的資本額(雖然在其轉讓、買賣過程中,總有約定俗成的交易價格),而只是代表多大比例的收益權。因此它們只能是收益股份,而不是資本股份。

篇4

[關鍵詞] 補腎活血法;腎虛血瘀型圍絕經期功血;經期失眠

[中圖分類號] R271.11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05-0112-04

功血是指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由神經內分泌失調引起,全身以及內外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的病變。腎虛血瘀型圍絕經期功血是卵巢功能衰退、生育功能趨于終止的表現,是每一位女性必然經歷的階段。但該功血象在不同的女性身上所表現的癥狀輕重不同,輕者安然無恙,重者會出現經期失眠等情況影響工作和生活,甚至會發展成為疾病。時間長者可達幾年,短者只有數月。相關報道[1,2]稱腎虛血瘀型圍絕經期功血發生率占功血的50%左右,臨床常表現為經期不規律、經量過多、經期延長頻發等。該病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繼發性不同程度的貧血、感染等。本病好發于45~55歲,西醫理論認為此病發病原因是由于下丘腦-垂體-卵巢軸調節機制失調以及子宮內膜局部止血功能失調引起的,目前國內外研究表明常用的激素治療與手術治療效果不佳,包括一些西藥的治療可以達到短期的治療效果,但是長期維持的效果不理想,病情反復復發,不僅增大患者治療的費用,更增加患者精神上的痛苦,常會伴隨不同程度的失眠,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以及生活質量[3]。近年來以中醫學理論為切入點辨證思維對腎虛血瘀型圍絕經期功血的發病機制、治療、藥理等方面有較多深入性研究,逐漸從源頭上恢復性腺軸的作用,并且中藥治療的副作用小,療效持久,對于此病的治療在臨床上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326例確診為腎虛血瘀型圍絕經期功血的患者,按照確診順序用簡單隨機方法將326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163例以及對照組163例。其中試驗組:病程3個月~4年,平均(12.73±3.79)個月;年齡41~55歲,平均(48.59±3.25)歲。對照組:病程4個月~3.8年,平均(11.27±3.57)個月;年齡41~55歲,平均(47.38±2.29)歲。兩組患者年齡、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根據中醫證候評分標準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病情嚴重程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根據SPIEGEL量表[4]比較兩組患者的睡眠障礙評分,兩組患者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5] 年齡41~55歲之間的已婚女性患者,臨床表現:患者子宮不規則出血、月經周期紊亂、經期長短不一、經量時多時少、帶有失眠癥狀(難以入睡、易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不適、白天困倦疲乏等)。

1.2.2 中醫診斷標準[6] 疾病屬于腎虛血瘀型,患者突然出血,顏色暗紅附帶血塊、量多,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細,失眠、心煩不寧、多夢易驚。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7]:(1)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參加本實驗;(2)40歲

1.4治療方法

試驗組在診刮術1周后(第7天)開始口服補腎活血的中藥處方,每天1副,連續服用21 d,以后每個月月經干凈3 d后開始服用,連續服用21 d:山藥30 g、茯苓16 g、三棱6 g、生薏仁30 g、莪術10 g、丹皮10 g、山萸肉10 g以及熟地30 g。

對照M患者在診刮術2周后(第14天)開始口服黃體酮軟膠囊(浙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藥廠)200 mg,每晚1次(服藥時間盡量與就餐時間隔開),連續服用12 d后在每次來月經的第14天開始服用,連續服用3個周期。

1.5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治療3個月后觀察綜合療效。綜合療效評價標準:痊愈:控制出血后,至少連續3個月月經周期、經量、自覺癥狀消失,中醫證候療效指數(n)≥90%;顯效:控制出血后,月經周期、經量、自覺癥狀基本消失,但經期較長(7~10 d),中醫證候療效指數33.3%≤n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整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兩組療效評估比較采用等級資料Ridit分析,α=0.05,P

2 結果

2.1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綜合療效比較

試驗組與對照組經Ridit比較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29),表明在治療腎虛血瘀型圍絕經期功血總體療效方面,試驗組治療后總體療效優于對照組.

2.2 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試驗組與對照組經Ridit比較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21),表明試驗組與對照組中醫證候方面比較,試驗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

2.3 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后血紅蛋白比較

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前血紅蛋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血紅蛋白含量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組內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血常規、心電圖、肝腎功能等安全性指標治療前后均無較大變化。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均有不良反應但并未中止用藥,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3,P>0.05)。

3 討論

圍絕經期指的是絕經前后的女性,身體由中年向老年過渡的一個必經階段。這個階段女性的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分泌降低,促性腺激素水平相對升高,最終會導致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圍絕經期的失眠也是其諸多中醫證候之一[8-12]。近年來,由于生活、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圍絕經期女性更是長期生活在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下,加劇圍絕經期功血以及經期失眠的發生率。有相關報道稱腎虛血瘀型圍絕經期功血以及伴隨的經期失眠發病率逐年上升[13-17],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有效的控制與治療,會嚴重影響人體的免疫機能、引發多種疾病,給圍絕經期的女性帶來不容忽視的精神壓力與生活壓力。國內外關于此病的治療方法多選用激素替代療法[18-20],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長期使用會帶來很多隱藏的風險,可以增加患婦科疾病的概率,并且激素類藥物有依賴性,副作用較多,因此如何更好地治療該疾病仍然是亟需解決的問題。以中醫辨證的角度出發應用中藥治療該疾病的研究甚少,但是中藥一般副作用少,安全有效,廣為患者接受。本課題就以中醫視角出發探討補腎活血治療腎虛血瘀型圍絕經期功血以及經期失眠的臨床效果。

選取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326例被確診為腎血瘀型圍絕經期功血的患者,根據實驗方案最終得出,治療總有效率經Ridit比較分析,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29);中醫證候療效經Ridit比較分析,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21);兩組治療后血紅蛋白含量變化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種治療方法均可以升高血紅蛋白的含量。根據各個指標結果對比以及安全性評價與不良反應等方面可以總結出補腎活血法治療圍絕經期功血以及經期失眠的療效優于對照組,并且中藥治療毒副作用少,效果更持久,無依賴性與成癮性,間接提高了圍絕經期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以中醫的視角進行中藥治療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中醫重視整體平衡和辨證論治,講究身體機能的整體協調,以中醫角度診斷治療圍絕經期多考慮為腎虛所致,腎精不足、血少氣虛、血液行走遲緩、腎陽虛弱、命門火衰、寒凝血滯、腎陰虧損、內熱煎灼,血稠難以流動,最終導致血瘀,血瘀反向導致身體臟器的氣血不順,臟器功能失調,長時間腎虛更加重血瘀,血瘀又可導致腎虛加重,兩者相互影響[21]。本方中熟地為君藥,用于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山萸肉主入肝經、滋補肝腎;三棱、莪術能夠氣血雙施、活血化瘀,具有止痛的功效,調節血脂,改善血管血液循環,為臣藥;茯苓、生薏仁健脾利濕;共八味藥,相輔相成發揮出補腎活血功效,并且相較激素類的西藥毒副作用小,藥效持久無禁忌證,以上的研究結果也充分證明補腎活血法治療圍絕經期功血以及經期失眠效果較好,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可以替代激素治療。

中醫注重辨證思維、觀察疾病的整個發展過程,補腎活血法治療圍絕經期功血以及經期失眠的療效優于西藥治療,副作用小,較為安全,值得推廣。但是中醫在當前時代雖然取得了很多成就,目前還是因為其理論基礎和臨床療效的研究體系缺乏規范性、統一的臨床療效評判標準,因此還是需要在中醫的標準化、規范化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推動中醫在醫學界快速發展,并且能夠為患者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

[參考文獻]

[1] Tang YH.Tiaochong Gushen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kidney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perimenopausal period of clinical analysis of blood[J]. New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6,(7):178-180.

[2] Li CX,Ding F,Zhang DM,et al.Bushen Huoxue prescription and mifepristone treatment of perimenopausal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J]. 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2014,34(3):676-677.

[3] Xie Z,Zheng WL.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tonifying kidney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in gynecological diseases[J]. Asia Pacific Traditional Medicine,2016,12(1):79-80.

[4] Fang QX,Zou P,Chen RX,et al.Bushen Huoxue recipe combined with 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kidney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type of 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clinical observation of[J].Shangha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6,(2):38-41.

[5] Zhang GM.Self-made three-carbon prescription combined with hemostatic treatment of kidney-yin deficiency of perimenopausal period of 58 cases of clinical observation[J].Journal of Gannan Medical College,2014,34(3):436-437.

[6] Yang J,He GX.Perimenopausal peri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J].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4,30(1):76-78.

[7] Feng YX,Wang TP,Zeng Q,et al.Effects of Bushen Huoxue method on estrogen,progesterone and its receptor in kidney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rats[J].Zhongguo Zhong Yi Yi Ji Yi Xue Za Zhi,2016,14(2):191-194.

[8] Wang JR.Discus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perimenopausal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J].World Latest Medical Information Abstract:Continuous Electronic Journal,2016,16(6):205.

[9] Li HM.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perimenopausal bleeding in 40 cases[J].Western Medicine,2014,85(10):118-119.

[10] Jin JL.Experience in treatment of peri-menopausal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J]. Shan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5,31(6):8.

[11] Shi J,Liu W.Bushen Anshen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yinxuhuowang perimenopausal insomnia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53 ca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Hebei,2014,(2):214.

[12] Li GY,Peng F,Cui SH.Shensongyangxin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menopausal insomnia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42 cases[J].Hebe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5,(4):584-586.

[13] Xiong SH,Du ZS,Lu F,et al.Changes in women's menstrual cycle sleep behavior[J].Chines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and Brain Science,2001,10(2):550-551.

[14] Khodjaeva N,Khaydarova F.Prevalence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among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with regular menstrual cycle[J].Medical & Health Science Journal,2014,14(3):144-149.

[15] Gao LP,Chen M,Zhong XM,et al.Method of tonifying kidney and activating blood stasis treatment of perimenopausal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in 60 cases[J].Chinese Medicine in Fujian,2003,34(2):24.

[16] Chen LP,Wang XL.Western medicine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 Chinese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Research,Anovulatory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Syndrome,2006,17(2):88-90.

[17] Wang HY,Ouyang HQ.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anovulatory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with Chinese herbs of tonifying kidney and activating blood[J].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2003,20(2):264-267.

[18] Liang HZ,You ZL,Xu YH.Jiaoai Siwu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in 26 cases[J].China TCM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2013,11(19):50-51.

[19] Guo JF,Shi P,Liu J.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peri-menopausal stage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with Jianpi Bushen Zhixue Decoction[J]. Journal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2,28(6):1092-1093.

[20] Huang CX,Chen SJ,Wen CX.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mifepristone cyclical therapy for perimenopausal period uterine bleeding[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Theory and Practice,2013,26(12):1625-1627.

篇5

關鍵詞:地區發展不平衡;低碳經濟;LMDI分解法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6)05-0038-06

隨著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能源需求保持穩步增長,溫室氣體排放與氣候變化問題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和需要共同面臨的挑戰。根據國際環保組織“全球碳計劃”的測算,中國作為經濟快速發展的新興國家,能源消費增長迅速,中國的碳排放總量于2006年超過美國,人均碳排放于2014年超越歐盟。作為碳排放總量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碳減排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與貢獻,相繼制定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等行動政策。根據《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我國確定于2030年前碳排放達到峰值,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逐步實現向低碳經濟的轉型。但長期以來我國各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這不僅表現在人均GDP差異巨大,還表現在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并進一步產生地區間碳排放轉移與碳泄漏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厘清地區發展不平衡對低碳經濟轉型造成的壓力與挑戰,明確各地區碳排放的驅動因素,為各地區制定差異化的二氧化碳減排政策提供依據。

一、地區發展不平衡與碳排放現狀

二氧化碳排放主要由經濟活動中的化石能源燃燒產生,因此碳排放問題實際上是一個能源問題。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表現在經濟活動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并會反映到能源系統上,導致碳排放在地區間的不平等。二氧化碳減排是一個涉及時間、空間和行業的復雜系統,政策制定需要地區間的協調與配合,從而減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目標的分解與最終實現[1]。

(一)地區間碳排放差異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資源稟賦、地理條件、國家給予的定位與政策不盡相同,導致各地區發展速度不一致,地區之間存在巨大的發展差異。由于二氧化碳排放與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息息相關,最終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各地區也存在顯著的差異。碳排放的核算問題一直是學界研究的一個主題,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基于能源消費量的計算方法[2]。參考IPCC和國家氣候變化協調小組辦公室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提出的方法,計算出各種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數。由EPS中國能源數據庫獲得各省各種能源消費量,計算出各省2013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進一步計算出碳生產力①(見圖1)。

2013年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五個省份從高到低依次是山東、河北、山西、江蘇、內蒙古,其排放量均超過80 000萬噸;排放最少的三個省份海南、和青海均只有約8 000萬噸,前者是后者的10倍以上,可見省份之間碳排放的巨大差異。考慮到省份之間人口數量與碳排放總量的正相關關系,進一步用碳生產力考察省份之間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碳生產力最高的省份是北京市和廣東省,兩者的碳生產力均超過0.9萬元/噸二氧化碳,北京市該指標更是高達1.79萬元/噸二氧化碳。山東、山西、內蒙古、遼寧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都位居前十,但其碳生產力比較低,都沒有達到0.5萬元/噸二氧化碳,不及北京和廣東碳生產力的一半。碳排放量和碳生產力的差異揭示出地區間低碳經濟轉型的差異,而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地區發展的不均衡。

(二)產業結構差異

由于行業間存在的異質性,導致不同行業的能源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存在差異。從產業結構上看,第二產業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但在工業內部,不同行業的能耗強度也是不同的,其中煉焦化工和金屬制造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消耗的化石能源數量巨大,其碳排放占工業部門碳排放的80%以上[3],這些部門就成為減排重點關注的部門,關系到減排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由于各省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表現在產業結構上就是各產業占比存在較大差異。如圖2所示,2013年第二產業占比最高的五個省份是青海、陜西、河南、吉林和遼寧,這些省份或者是處于工業化前期,工業處于擴張階段,或者是屬于傳統的工業大省。工業占比最低的兩個省份是北京和上海,兩個省份都基本完成工業化,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導。其余省份的第二產業占比基本都在50%左右,能源消耗強度相對較高。鑒于工業部門的能耗強度不同,進一步計算出高耗能行業產出占工業產出的比值②。該比值最高的省份是河北省,其值高達83.63%,這不僅給節能減排造成巨大壓力,還給周圍省份的環境帶來負面影響,由此可見京津冀建立聯合行動機制治理大氣污染的必要性。部分中西部省份如甘肅、青海、寧夏等高耗能產業產出占工業產出的比值也比較高,雖然工業化前期或許需要高耗能產業占比提高的過程,但這無疑給碳減排造成一定難度。北京、上海等的高耗能產業占工業比值在30%左右,相對于黑龍江、重慶等省市而言,仍有一定下降空間,應進一步實現工業向低能耗、低污染轉型。

(三)能源結構差異

二氧化碳排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含碳的化石能源燃燒引起的,涉及到不同能源的利用問題。由于我國資源分布不均,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煤炭和油氣資源比較豐富,而中部和沿海地區在水力發電和核電資源上有優勢,地區間的能源結構存在一定差異。我國2013年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的比重超過70%,在山西、陜西等煤炭資源富集地區,煤炭消費的占比更高。另一方面煤炭的碳含量更高,產生相等的能量,煤炭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要多于同樣是化石能源的石油和天然氣。

在不同地區之間,不僅使用的能源品種占比存在差異,在用途上也存在差異。能源既可以用于生產活動,也可以用于消費活動,也就是生產端和消費端都會有二氧化碳排放[4]。各地區由于產業結構和經濟活動分布的差異,在生產端和消費端排放二氧化碳的比例也是不相同的。能源用于消費主要包括家庭取暖、私人交通等,其中城鎮和農村的能源消費存在一定差距。各地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一致,能源用于生產和消費的比重也存在差異。以北京和四川為例,根據2014年北京和四川的能源平衡表,2013年北京能源用于生產活動的比例超過70%,其中用于農業和工業生產的比例只占30.37%,而用于服務業的比例達48.62%,剩下的約20%用于消費,而消費部分中90%以上由城鎮居民消費。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13年四川能源用于生產活動的比例約為94%,但其中約82%用于農業和工業的生產,能源用于私人消費的比例不足6%。能源用途的占比的不同對碳減排的隱含意義是不同的,更多的能源被用于生產活動意味著要在生產端著重落實好減排政策,另一方面在消費端需要加強宣傳和強化低碳生活的理念,營造節約能源、低碳生活的社會氛圍。

二、地區發展不平衡給碳排放造成的挑戰

由于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在碳排放責任劃分上會產生如碳排放轉移、碳泄漏等一系列問題,客觀上給二氧化碳協同減排造成一定的挑戰。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地區間發展水平的差距仍會存在,因此在考察地區間二氧化碳減排目標的分配時,需要對這些問題做充分的調查和研究。

(一)碳排放轉移問題

由于各省能源富集程度和產業結構不盡相同,在相互之間的經濟往來中會產生碳排放轉移問題。從碳足跡③的角度觀察,我國地區間碳排放轉移的規律是碳排放從能源豐裕地區和重化工業基地向經濟發達和產業結構不健全的地區轉移,并且碳排放在轉移規模、層次上都存在一定區別[5]。此外各省處于一個經濟體中,各省的需求不僅會拉動本地區的經濟增長,還會通過省際間的貿易對其他省份有相互的驅動作用,對碳排放有轉入或轉出的作用,即貿易隱含碳問題[6]。碳排放轉移的規律顯示,山西、陜西等能源和重化工業富集區域是碳排放凈調出地區,表明這些地區是碳排放的受益者,因此一定程度上需要承擔更多的碳減排責任。

地區間的產業轉移是減小地區間差距的一種途徑,但該過程可能會導致碳排放轉移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和沿海地區利用政策優勢實現率先發展,其產業逐步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型升級,同時由于高勞動力成本、高地價等趨勢,東部地區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成為明顯的趨勢。在地區間產業轉移過程中,相應的產業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會隨之轉移[7]。如果不注意產業轉移過程中碳排放轉移的問題,就可能導致局部地區碳排放量下降、而另一些地區碳排放量上升的情況,最終全國的碳排放可能不降反升。

(二)碳泄漏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各國間的貿易往來密切。西方國家由于技術較為先進和更為嚴格的環境規制,中國長期以來在世界價值鏈低端生產、出口高能耗產品,由此產生碳泄漏問題。碳泄漏是全球范圍內的外部性問題,部分發展中國家寬松的環境政策,發達國家的高能耗產品生產被轉移到該國,二氧化碳排放也在國家間轉移。由于中國各省發展程度不一致,出口所占比重也不盡相同。中國的碳泄漏問題最嚴重的地區包括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省份,這些地區都是制造業大省,主要出口金屬及非金屬制品、化工產品等高能耗產品,諸如此類的碳泄漏問題也是發達國家要求對我國征收碳關稅的一個重要依據[8]。

(三)地區間碳減排政策的協調

我國是個負責任的世界性大國,在二氧化碳減排方面做出了自主貢獻和承諾。目前我國碳減排措施主要分為行政手段和市場化機制,自2013年以來,中國陸續啟動了深圳、北京、上海、廣東、天津、重慶七個省市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并計劃于2017年建立全國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引入碳排放權交易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截至2015年,七家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共納入控排企業一千多家,累計交易額突破十億元。已有研究表明,碳排放交易相比于行政命令減排,由于碳減排造成的產出和福利損失都是更小的[9],成本節約也更加明顯[10]。

在有序建立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同時,需要注意到地區間發展的差異,在控制全國排放總量的基礎上,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有區別地將減排指標分解下去。另一方面需要設計合理的制度和措施,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節能減排,活躍碳排放權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地區間的政策協調成為一個關鍵,關系到全國碳減排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三、地區碳排放驅動因素的LMDI分解與碳減排路徑分析

(一)雙層LMDI分解法

由于地區間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都存在差異,為考察各省二氧化碳排放變化的驅動因素,將碳排放量做雙層分解。參考Wu et al(2005)的思路[11],各省碳排放總量可以表示為:

Ci=■■■■■■Yi

=■■CIijkESijkEIijYSijYi,i=1,…,30(1)

式(1)中,C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量,E表示能源消耗量,Y表示產出。對應地,CI表示碳排放強度,ES表示能源結構,EI表示能源強度,YS表示產業結構。下標i表示省份,j表示部門,四個部門分別是農業部門、工業部門、服務業部門和私人消費部門,把私人消費剝離出來是為了考察生產端和消費端對碳排放的影響。k表示能源,8種能源分別是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氣。因為缺失數據,因此只使用剩余30個省市的數據做實證分析。

利用LMDI分解法[12],碳排放增量的變化可以分解為:

ΔCi=CiT-Ci0=■ΔCl,l=CI,ES,EI,YS,Y(2)

ΔCl=■■■ln■,l=CI,ES,EI,YS,Y(3)

式(2)將碳排放增量(ΔCi)分解為碳排放強度效應(ΔCCI)、能源結構效應(ΔCES)、能源強度效應(ΔCEI)、產業結構效應(ΔCYS)、經濟規模效應(ΔCY)。式(3)進一步給出了各種效應的計算方法。通過定量分析各省在給定時間段中二氧化碳排放的變化和增量的構成部分,可以比較得出碳排放的驅動因素,為碳減排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二)碳排放變化的分解結果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年份為2003年和2013年,數據來源于2004年和2014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和各省統計年鑒。根據原始數據計算出碳排放強度、能源結構、能源強度、產業結構等變量,按照式(2)和式(3)進行分解,分解結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在該時間段都是上升的,并且上升的幅度不同,其中山東、內蒙古、河北三個省份增加量最大,都超過了5億噸。進一步觀察分解結果,促使各省碳排放增加的各效應的構成是不同的。仍以山東、內蒙古和河北為例,雖然三個省份碳排放增加最多,但驅動因素不同,其中山東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強度效應、產業結構效應和經濟規模效應,而內蒙古和河北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因素則是能源結構效應和經濟規模效應。值得指出的是北京和上海的產業結構效應為負,說明北京和上海產業結構變化減少了碳排放,原因在于北京和上海近十年來工業占比不斷下降而服務業占比上升,而服務業的碳排放強度明顯小于工業的碳排放強度。

碳排放分解的五個因素中,碳排放強度效應和經濟規模效應是無法直接控制的,因為碳排放強度與各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和能源結構有關,最終仍落實到改善能源結構和能源使用效率。在新常態下,可以預見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仍會保持穩步增長,重點在于經濟增長的質量,即需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間接作用于經濟增長效應。以河北和貴州為例,河北碳排放的三個控制因素中,能源結構效應和能源強度效應遠大于產業結構效應,因此河北在碳減排政策的制定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改善能源結構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貴州產業結構效應明顯大于能源結構和能源強度效應,因此對貴州而言,盡快完成工業化前期和中期階段,促進經濟結構向服務型轉變是完成碳減排目標的一個主要途徑。

(三)碳減排路徑分析

我國各地發展水平不一致,碳排放變化的趨勢也不盡一致,碳減排的責任和壓力也會有所區別。LMDI分解結果表明各地區碳排放變化的驅動因素有自己的特點,因此在碳減排路徑上需要因地制宜,針對碳排放的主要貢獻因素制定相應的政策目標,爭取碳減排目標的順利實現。

具體而言,碳排放的減排路徑如圖3所示。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產業結構三個主要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往往能源方面的調整也涉及到產業結構的調整。三個方面的最終目標都是發展低碳經濟,其中改善能源結構可以通過減少煤炭,增加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來實現。另外發展新能源不僅可以增加替代能源的使用,還可以提高能源效率。關于能源使用效率,合理的城鎮化模式和技術進步是兩個主要選擇途徑:合理的城鎮化應是結合城市的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引導人口向適宜開發的區域集中,推動主體功能區建設,促進城市的集約化發展;技術進步可以通過研發和自主創新來實現,在能源的開發、使用環節減少損失量。在產業結構方面,高耗能產業占比降低是未來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另外發展服務型制造業和生產業,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協同發展,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將是未來碳減排的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

因此各省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碳減排路徑,并做好協調工作,爭取順利完成碳減排目標。以北京和河北為例,北京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改善明顯,2013年北京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降至20%,服務業占比77.9%,在碳減排方面效果顯著。未來北京在碳減排政策方面應該注重提高能源效率,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推廣新能源的使用。河北作為經濟大省,在環境壓力下能源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2013年河北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6%,根據2014年國家發改委出臺的《重點地區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管理暫行辦法》,2017年河北將比2012年壓縮煤炭消費4 000萬噸,占京津冀控煤指標約60%。同時河北需要著力改變高能耗、高排放的傳統產業,包括鋼鐵、水泥、電力和玻璃四個治理重點,建立綠色、低碳的現代產業體系。

四、地區碳減排的對策建議

鑒于我國地區間發展差距較大,不同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能源效率對協調碳減排政策帶來一定挑戰。在做好區域規劃,縮小地區發展水平差距的同時,需要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碳減排路徑,打破體制機制壁壘,推動區域減排政策的協調與配合,明確各地區碳排放的責任和減排目標在地區間的分解,做好統籌規劃和協調行動。

1. 加快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現有的七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地區的經驗基礎上,總結各試點地區在實際運行中的不足與缺陷,充分做好試點向全國推廣的前期研究和驗證工作。進一步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的頂層設計工作,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體制機制,創新財稅、價格、金融等一系列政策和市場化機制,最大程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現實操作層面,需要采取一套激勵措施,提高企業參與碳排放交易的積極性,引導民間資本廣泛投入到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活躍碳排放交易市場。

2. 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各地區應結合自己的優勢,選擇發展可替代的能源,以減少煤和其他化石能源的使用。天然氣無疑是替代煤炭的一種現實選擇。已有勘探結果表明,我國天然氣資源潛力大于石油,并且天然氣是相對最為清潔的化石能源,未來減煤增氣將勢在必行。此外,各地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開發新能源,如日照充足的新疆等地區可以加大扶持光伏發電的力度,風力資源最豐富的內蒙古可以選擇大力發展風力發電項目,其他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選擇發展潮汐發電、水力發電、核電等項目,推動新能源行業的發展,逐步減少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的使用。

3. 完善能源品種價格形成機制。加快改革電價、氣價等價格體系,充分發揮價格成本的倒逼機制作用,引導企業積極改善能源消費結構。理順能源價格機制,完善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政策,推進天然氣價格和電力改革的深入推進。積極疏導價格矛盾,逐步放開與居民生活沒有直接聯系的專業服務價格,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相關領域。

4. 限制高耗能產業的發展。建立嚴格的高耗能行業準入機制,避免高耗能行業盲目建設和重復投資造成的產業同構化問題。針對傳統行業占比高的地區,需要建立一個合理的、有效的高耗能產品淘汰制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發展空間。加強對重點高耗能企業能耗的統計監測工作,為限制高耗能產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進一步增加對自主研發和創新的投入,加大對節能技術的支持力度,促進節能技術向企業實踐的轉化和推廣。

5. 發展服務型制造業和生產業。服務型制造業和生產業是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相比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能耗更低,污染更小。各地區在制定產業戰略時,應注意差異化和錯位發展,如有較好工業基礎的東北地區可以推動發展裝備制造業以及相應的服務業,有資源稟賦條件的中西部地區可以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食品加工業和配套的服務業。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地區間產業的協調發展,防止區域間產業結構的同構化,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與自由流動。

注釋:

①碳生產力是指單位二氧化碳排放對應的平均產出,碳生產力越高,各種物質投入和能源消耗的產出效率越高。

②根據《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報告》六大高耗能行業分別為: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③碳足跡是指企業或個體在生產、運輸、消費等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的集合,有不同的計算方法。

參考文獻:

[1]BALTA N,WATSON T,MOCCA E. Spatially uneven development and low carbon transitions: insights from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J]. Energy Policy,2015(10):500-510.

[2]齊紹洲,付坤.低碳經濟轉型中省級碳排放核算方法比較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3(2):85-92,129.

[3]錢明霞,路正南,王健.產業部門碳排放波及效應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12):82-88.

[4]彭水軍,張文城,孫傳旺.中國生產側和消費側碳排放量測算及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研究,2015(1):168-182.

[5]石敏俊,王妍,張卓穎,等.中國各省區碳足跡與碳排放空間轉移[J].地理學報,2012(10):1327-1338.

[6]趙慧卿.我國各地區碳減排責任再考察――基于省際碳排放轉移測算結果[J].經濟經緯,2013(6):7-12.

[7]肖雁飛,萬子捷,劉紅光.我國區域產業轉移中“碳排放轉移”及“碳泄漏”實證研究――基于2002年、2007年區域間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J]. 財經研究,2014(2):75-84.

[8]沈可挺.碳關稅爭端及其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J].中國工業經濟,2010(1):65-74

[9]湯維祺,吳力波.公平與效率的協調和統一――基于中國區域間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減排政策模擬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3(3):81-96.

[10]崔連標,范英,朱磊,等.碳排放交易對實現我國“十二五”減排目標的成本節約效應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3(1):37-46.

篇6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 黃丹華

尊敬的成思危副委員長,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新聞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今天,人民日報《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和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在這里共同舉辦第十三屆中國經濟論壇。借這個機會,我代表國務院國資委,向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國企改革發展和國資監管事業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經濟升級與創新驅動”。這個主題與我國當前面臨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和發展階段及任務深度契合。中國經濟要實現轉型升級,必須以改革開放為根本動力,以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以創新驅動為重要支撐。因此,在當前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時刻,探討這個話題非常有意義。

作為國民經濟的骨干力量,國有企業的轉型發展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國資委提出的“十二五”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核心目標就是做強做優,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要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為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發揮骨干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發生深刻變化,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顯著提升,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看到,國有企業改革仍然處于過程之中,需要進一步解決的體制機制和布局結構等問題仍然很多。

三中全會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舉措、新要求,為我們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的精神,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圍繞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重點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國有企業科學發展,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篇7

關鍵詞:房地產業;實施計劃;雙高現象;市場競爭;和諧發展;內控制度

前言:中國房地產歷經20余年又余的高效發展,特別是21世紀初到21世紀中期,房地產已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及增長點和消費點,從而拉動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近年來,房地產業普遍呈現“高房價和高空置率并存”的經濟現狀,“雙高現象”就成本和需求上已經很難從科學的角度進行明確分析和判斷,如此一來,房地產業下的市場結構以及這一結構下的其他產業都將受到嚴重沖擊和壟斷,使整個房地產業的開發企業和實施企業內部結構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為了使我國國民經濟能有序、健康、快速、和諧的發展,2003年下半年期間,中央正式提出,針對房地產行業進行全面的宏觀調控,在土地、貿易、金融、證劵等方面做出了進一步的重大改革措施,使房地產企業在合理的情況下運行;市場經濟、競爭環境、開發機制、運行模式和交易方式上都發生了重大改觀,從而不斷的推動我國房地產業與時俱進達到另一個歷史的新起點。也是此現狀下,使得中國房地產業在市場結構和市場競爭中處于一個互動的關系,并相互牽制與前進,也使得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視房地產業,對此進行規劃和布局,提高房地產業在市場中可實施性和可競爭性,從而充分發揮市場潛質。

一、新形勢下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內控中存在的問題

(一)、房地產開發企業對內控的認識不足

當前形勢下的房地產業不同于其他行業,它需要大量的資金注入和維持,言下之意就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合理的利用和規劃資金的合理周轉和使用,從而獲得最大效益。如此一來,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內控中存在的問題也將減少,但是,往往不是如此。由于房地產屬于特殊管理范疇,在計劃和實施中都需要有精密的規劃,由此可見,與其他行業相比房地產在會計核算和內容上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是,就目前形勢而言核算仍為擺脫計劃經濟的模式,導致會計核算滯后于市場經濟,直接影響了企業經濟效益的發展,妨礙了房地產企業的制度的完善度。據數據顯示,房地產在核算過程中最為常見的問題就是不夠深入仔細,粗心大意,造成成本費用不實,當期收支不平衡,更不能真實的反應出當期的收支結余和當期預算,再者就是,某些事業單位的資產和負債反應不夠完善還存在不真實情況,企業財產和個人財產混合使用。很多房地產企業對內會計控制目標體系不明確,協調會計內部控制水平要求不高,會計內部控制環境差又低,由于對會計內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容易影響會計內部人員的積極性導致不斷下降,由于經驗不足及市場經濟不穩定性,然而,很多房產公司在管理上業缺乏管理能力間接導致公司運作不協調,程序混亂,資源分配不合理得不到充分展現發揮不到積極作用,財務方面的信息統計不符合章程導致公司內部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適應不了市場固有的差異化,抵御風險的能力下降。

(二)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內部控制環境較為弱化

所謂的內部控制環境是指:是指被審計單位為了保證該業務活動的所有權進行的保護資產安全和完整,防止出現意外,在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合法性、完整性而制定的政策及章法。當前,中國房地產企業內部控制環境還較為薄弱存在很多問題,如;相關法律法規不夠明確也不統一,對內沒有真實的涵蓋控制的全部內容,房地產業、金融業及其他行業的會計信息不詳而失真,法制化與法制化之間的配合以及權衡還待加強,行業內部人員應在自我約束的前提下統籌規劃企業經營活動。其次,建立企業事后監督,在會計部門常規的核算基礎上建立以防為主的監控路線,各機關人員從事業務時,必須明確業務處理權限和承擔事后的相應責任,在適當的基礎上對會計部門進行進行內部控制,以查為主的監督防線,防止一切不實情況的發生。房地產企業的信息溝通減少,企業內外信息不統一不暢通,信息的手采集、收集、存儲、加工、輸出等各項程序不夠完整。信息的傳遞不夠迅速,準確度不高,從而降低企業的收益和名聲。因此,要充分發揮房地產董事會的作用,加強董事會的建設,履行其監督和和引導的作用。企業文化建設,員工思想道德文化素質也是內部控制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是,價值觀的建設必須脫離盈利高于一切的思想,認真考慮道德問題,企業在社會中的責任即是公平、公開、公正、合法的關系

(三)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內控制度并不完備

內控制度就是指:企業內部對會計業務活動的組織進行約束和管理,并且兩者之間緊密聯系相互協調和控制。房地產中的會計內控制度并不完善,房地產企業的內控制度必須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及政府和相關機構的監督管理要求,內控制度也包含了房地產企業的所有財務活動及活動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等權利。對于經濟建設中的核算、會計等進行有效的改革,作為領導者應該把握好會計的記錄和計算方法使內部建設能在正確的會計活動帶領下有效改善。對于違反職業道德基準者給予嚴懲處罰,尤其是針對事業單位的非法活動進行嚴格控制,掌權者采取全面的、透明的監督和說明,促使他們在業務活動上站在法律的基準上辦事,將政治腐敗現象降到最低,將經濟活動建立在正確的軌道中全面開展。企業在組織和完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原則” 防止一切弄虛作假影響內部控制作用的發揮。預算控制也是會計內控制的一項原則,他是通過單位各項經濟業務來編排詳細的預算和計劃,再通過授權相關關部門提出建議和意見進行控制和監督,并明確責任和符合實際情況。

二、房地產開發企業實施會計內部控制具體途徑

(一)加強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治理結構

由于近年來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緩慢恢復切未能完全走出低谷,國家積極實施宏觀政策拉動積極的全面復蘇,導致各行各業都受到行業政策變化頻繁,企業籌資、融資、土地購買壓力的增大,產品單一化、項目分散化,直接導致成本控制復雜,銷售形勢不容樂觀,收益和資金流通沒把握性,風險應對和機會把握難以取舍,從而業間接影響房地產在市場經濟配置中的地位。因此,根據房地產的區域發展水平、城市化進程,我們要保證企業在積極穩健的財政措施下正常運行并降低風險,也必須正確識別和評估企業經營管理的風險,合理的擴張及靈活運用,實現企業與人力資源合理配置和收益。開發企業的治理結構就必須完善企業內部的控制結構,這兩者是息息相關相互牽制的關系,只有內部控制機構設置和審計人員的職責都具有獨到性時對外才能合理的行使相關權利和履行相關義務。房地產的外部影響直接受國際經濟形勢及周邊經濟的走向和形勢所影響,再者就是國家重點發展方向和區域性城市化進程對企業投資影響、經濟轉型或稅收政策的變化。所以,根據內外部環境的影響及房地產企業和其他產業來看,實施內控目標時需結合管理目標對各項目標與實現目標進行資源整合與分析并分析潛在的風險做出正確的評估和應對措施。信息與溝通也是房地產結構中的一項重要指標之一,內部與外部的溝通都必須以一定的規定和時間間隔進行審核與確認無誤,方便捕捉和傳遞,使公司員工能各司其職,這是由責任部門和內控部門之間以多種方式實現。總之,房地產業是根據內部控制的摹本理論來實現的,只有加強內部管理和保持企業穩定、持續、健康發展才能形成良好的企業治理結構系統。

(二)加強構建“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要生存,就需要構建一個優秀的企業文化“以人文本”的企業文化。隨著科學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信息化、網絡信息化、知識信息化的不斷擴展,企業間的競爭日益增長,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也日益提高,文化和文化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融合,與此同時,企業間的競爭也不僅僅取決于企業的設施、設備、資金更多的是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精神或是人的知識結構、信息技術、文化修養等無形資產在中起決定性因素。而且,很多企業管理者也漸漸從片面的最初追求物質文化管理轉向物質生產管理與企業文化并進的管理范疇內。一個企業需要有該企業的企業精神,這樣才具備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優勢,良好的企業文化是企業之魂,動力之源,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源泉。所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道理是眾所皆知的。由此可見,“以人為本”是企業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組成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指標,從而構建和諧社會。再者“以人為本”是建造企業文化的基石,認知是企業知識資源的駕馭者,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受人的牽制而合理發揮它的主觀能動性,并且人也是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調動者,這也是直接決定著此企業的創新力和與時俱進的最終生存之道,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以人為中心通過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員工的素質,進而提升企業在行業中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目前,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房地產行業已在各企業中占據部分優勢,這個長期依附著資金而運轉的行業在企業領導的帶領下,一方面:積極開闊市場,擴大規模化,吸收社會中各個階層的資金壯大自己,另一方面:面臨嚴峻的挑戰,積極進取,尋找機會挑戰自我能力使企業對內對外都充滿的強大的戰斗力和精氣神。在眾多競爭者中,房地產企業也尋求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企業文化之路,使自己在殘酷的市場經濟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加強完善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會計內控制度

現當下,我們該如何加強完善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會計內控制度:首先,我們應該重組構建和完善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提高企業的科學管理章法,提高經濟效益,把企業經營風險和信息流通升級化。由于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須從實際出發,而且必須符合企業原則性和具體性的措施兩方面思考,還要著重對內部控制架構的各要素進行剖析和說明,這也是衡量一個上市公司管理制度的重要標志。然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愈越多的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管理制度要求也越來越重要,就目前的中國上市公司而言,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歷程長而久遠,內部控制認識上也不一致還處于較混亂狀態,這主要原因還是市場經濟不穩定,控制力不強。因此,我們需要高度重視和加強完善房地產業在市場競爭的的優勝虐汰,建立一套同意符合標準的房地產企業會計內控制度的指導和規范模本,從而全面建設新型房地產企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最大化。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由上述可知:經濟全球化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而房地產的開發和管理都建立在企業的會計內控制度之下,企業的一切決策權都應取決于內控制度是否合理化和人文化,不能游離于內控制度之外,因此,內控的五大環節;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在內控中起主體作用,他們只有在環環相扣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功能。(作者單位:天津華廈建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李國運.中國企業內部控制體系評論.財會通訊:學術版.

[2]楊有紅. 胡燕.試論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的對接IJ.會計研究.

[3]宋培華.試論企業內部控制的問題及對策陰.集團經濟研究.

篇8

開展“春雷”行動的背景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公民因私出入境人數逐年增多。同時,從事出入境中介活動的機構也越來越多。但有一些機構和個人為了牟取非法經濟利益,未經國家主管部門批準,擅自設立非法出入境中介機構,非法從事中介活動。這些機構和個人利用群眾急于出境的心理,弄虛作假,大量編造、倒賣偽假證明材料,有的甚至與非法移民團伙相互勾結,變造、偽造、倒賣護照、簽證等各類出入境證件,從事組織、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的違法犯罪活動。還有一些非法中介機構向當事人收取高額費用卻無法兌現承諾。在一段時間內少數地區連續發生了影響嚴重的出入境案件,上述種種情形都嚴重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權益,擾亂了社會正常秩序。

因此,公安部等7部委經多次研究決定聯手進行清理行動,于今年3月份聯合下發了清理整頓非法出入境中介活動專項行動方案。明確規定了從3月25日到6月25日在全國范圍內聯合開展清理整頓非法出入境中介活動的專項行動,代號為“春雷”行動。

專項行動的任務

這次專項行動的任務是對從事出國定居、自費留學、境外就業、勞務合作、自費出國旅游等出入境中介活動的中介機構進行全面清理整頓。對沒有經主管部門資格認定擅自從事上述中介活動的機構和個人依法取締并按相關法律法規處理。對經過資格認定而違規經營的機構按照有關法規嚴格依法查處。對擅自設立分支機構或者超范圍經營或弄虛作假違規操作的機構要及時糾正并依法處理。造成嚴重不良后果的要暫停或取消中介資格。對以上述出國留學、定居等活動為名組織、運送他人偷渡國境等犯罪活動的要立案偵查依法嚴肅處理。爭取通過此項專項活動使出入境中介活動的秩序得到明顯的好轉,各類出入境中介經營活動更加規范,從而有效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專項行動的重點清理地區和打擊對象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川、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廣東、廣西15個省市地區為重點清理對象。因為這些地區的中介機構數量比較多,非法從事中介活動比較突出,群眾反映比較強烈。

重點清理的對象,一是未經主管部門資格認定的中介機構,二是無資金、無場所、無機構的“三無”中介組織,三是從事非法出入境中介活動的海外駐華機構。重點打擊各種亂發廣告,進行虛假宣傳、欺騙群眾的違法、違規行為,特別是虛構勞務項目或以旅游為名組織人員非法出國勞務的行為。

專項行動的具體職責分工

公安部門主要負責對因私出入境中介活動的清理和整頓,對違反出入境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查處,并對有關部門查獲的涉嫌犯罪的案件立案偵查。教育部門主要對非法從事自費留學活動的中介進行查處。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主要負責對非法境外就業中介活動進行清理整頓。商務部門主要負責整頓非法勞務經營中介活動。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主要對出入境中介的市場行為進行清理和整頓。旅游行政管理部門主要對出境游的組團社違規從事出入境中介活動和沒有資格的單位和個人從事出境游活動清理整頓。

專項行動取得初步成效

在這次專項行動中,北京市共查處非法出入境中介機構29家,偵破刑事案件5起,刑事拘留13人。期間,北京市公安機關和工商部門聯合行動,對從事非法留學中介活動的北京漢高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進行查處,在總經理辦公室內繳獲中國護照50多本,一枚北京市公證處的印章,查封記賬憑單39本、賬冊23本、發票收據6本、檔案材料92本。另外,查獲一個組織他人偷越國(邊)境團伙。該團伙從2000年以來,已為上百人提供假材料,涉案金額上百萬元。福建省有關部門共查處非法出入境中介機構68個,偵破刑事案件12起,涉案金額185萬余元,抓獲犯罪嫌疑人20名。江蘇省公安機關共受理非法出國勞務案件36起,其中立案27起,涉案金額2100萬元,現已破案1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7名,挽回經濟損失1200萬元。還及時發現12起非法勞務公司唆使申請人以旅游、探親訪友等名義騙領護照活動,勸阻擬非法出國勞務人員200余名。山東省有關部門查處違法、違規中介機構82家,取締21家;沒收非法所得26萬多元。遼寧省共查處案件6起,涉案金額500余萬元,沒收非法所得31萬元,挽回經濟損失111萬元。

出國人員要學會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近年來,教育、勞動、和社會保障、商務、旅游、公安部門陸續出臺了許多許多出入境中介機構管理措施。并且還相繼推出了許多便民利民措施,進一步簡化手續,方便群眾出國探親、訪友、留學、就業、勞務、旅游、商務、定居等活動。因此,有些出國活動完全可以直接到相關部門辦理出國手續,而不必再通過中介辦理。從事上述服務的中介機構均需經過相應主管部門的資格認定,由主管部門頒發相應的經營許可證,再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頒發營業執照。出國人員一定要注意向合法的、經過批準成立的出入境中介機構尋求服務,并在簽訂服務協議時認真解讀合同條款,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各類合法出入境中介的名單,可以向當地主管部門查詢。有些地方已將合法中介名單公布在官方網站上。出國人員一旦發現非法出入境中介機構,應積極向當地公安機關、工商部門和相應的行政主管部門舉報,以便及時查處,挽回損失,并防止更多人上當受騙。

篇9

【關鍵詞】反不正當競爭法;不正當競爭行為;局限性;完善

一、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局限性

(1)“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定義缺乏概括性的一般條款。與其他法律相比,反不正當競爭法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因為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也正是基于這一原因,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采取的是具體列舉的方式,缺乏一般性條款,對所列的每一種行為都有明確的適用界限,但又不可能涵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切不正當競爭行為,無法克服法律的不周延性和滯后性等缺陷。目前,很多不正當競爭行為已經超出該法所規定的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這些不正當競爭行為由于我國尚未出臺相關法律且概念界定不明確,使得司法、執法部門束手無策。(2)反不正當競爭應以民事責任為主。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是行政、民事、刑事三種責任并存的制度,主要以行政責任為主。以行政責任來體現對違法者的制裁,則過分地突出了行政強制的作用,相對人只是被動地接受處罰,同時對受害者的保護也只能是間接的、有限的。而且當前我國行政執法還未完全到位,沒有達到反不正當競爭所要求的水平,這勢必影響誠實經營者和消費者反不正當競爭的積極性。由于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活動多為民法、經濟法的調整范圍,行政手段應該從宏觀的角度規范市場行為,而注重民事責任,較少突出行政處罰有利于市場主體自覺、自發地遵守市場規則,杜絕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發生,因此,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應以民事責任為主,輔以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3)對不正當競爭行為應加大處罰力度。《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規定,不正當競爭者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有兩種情況:在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能夠明確計算的情況下,其賠償額為被侵害人的損失加被侵害人因調查侵權人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其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利潤加被侵害人因調查侵權人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上述處罰顯然是比較輕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造成的損害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權損害,它不僅影響權利人的權利,也破壞市場競爭秩序,損害公共利益。因此。應該加大處罰力度,要求其承擔懲罰性賠償,使之為損害他人和公共利益而付出沉重代價。

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完善措施

(1)立法中應明確區分不正當競爭行為和其他違法行為。

《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有些行為不僅觸犯了《反不正當競爭法》,而且還觸犯了其他法律,如《商標法》、《專利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等。這種法規競合給檢查監督機關和人民法院的執法和司法帶來一定的難度。一般情況下,處理法規競合應遵守“擇一從重”的原則。但筆者認為,這種不分行為性質,一律從重的做法并不符合現代法治的精神,我們應當從違法行為的構成要件來認定某一行為的性質,從而由有權機關正確適用相關法律,追究相關的法律責任。(2)應強調解釋的及時性,不斷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隨著市場競爭行為的日益增多,必將產生新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為了強化《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市場規制作用,有必要對《反不正當競爭法》作適當的補充。但是,立法程序比較復雜,而且還要注意法律的相對穩定性,不能頻繁地修改法律,以免市場主體無所適從。我們可以通過對法律的解釋,來不斷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在解釋時,從技術上也可一反以前的做法,沒有必要在一個文件中對《反不正當競爭法》作全面系統的解釋,可以根據需要,及時地對個別問題加以解釋,提高解釋的時效性。

《反不正當競爭法》是市場經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法律,也是政府規范、監督市場秩序的重要手段。在建立法治國家的今天,對法律的正確運用應以對法律的正確理解為基礎。政府部門應如何依法行使自己的行政管理權,實現權力機關的立法目的,建立一個規范而健康的市場機制,將是對政府的一個嚴峻的考驗。

參 考 文 獻

[1]王艷林.再論中國競爭法立法例之選擇[J].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4(2)

篇10

HXD1型機車 主變壓器 布赫繼電器 布赫報警

1概述湖東電力機務段配屬HXD1型電力機車220臺,擔當大秦線的牽引任務,由于大秦線線路坡度較大,萬噸、兩萬噸機車列車較長,機車乘務員必須充分熟悉機車性能并根據線路坡度特點進行平穩操縱,這就要求機車在運行中質量必須穩定可靠,而主變壓器系統是機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該系統的質量是否穩定可靠直接影響著大秦線機車的正常運用。自2007年HXD1型電力機車入段至2013年10月,主變壓器系統共發生故障145件,主要故障集中在機車布赫報警、布赫繼電器進油軟管漏油、油泵異音等,其中機車布赫報警故障為98件。機車在線路運行中發生布赫報警將會導致機車跳主斷,需切除單節機車才能維持運行,這勢必將影響大秦線的運輸任務。因此解決HXD1型機車布赫報警問題對大秦線列車安全及運輸任務的順利完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機車布赫報警原因分析造成HXD1型機車布赫繼電器發生報警有兩種原因,一種為油流超速,一種為繼電器集氣口氣體超量時。通過近幾年觀察,布赫報警大部分為布赫繼電器集氣口氣體超量造成的。引起HXD1型機車布赫報警的原因有以下幾種情況:2.1有漏油處所。由于機車在線路運行過程中會產生振動、晃動,將導致法蘭連接處、焊接點及焊接處砂眼等部位因應力作用發生裂痕或開裂,從而致使主變油泄漏,因而造成布赫繼電器油流超速引赫繼電器報警。2.2空氣進入。主變冷卻系統采用強迫油循環冷卻,主變油在油泵的作用下進行單循環運動,由于主變油循環冷卻系統密封不嚴(如密封墊老化破損、布赫繼電器進油軟管、法蘭連接處、焊接處砂眼、冷卻塔散熱器等部位有輕微滲油等),在循環過程中會在滲油處產生負壓,空氣將會從滲油處進入變壓器內,通過油循環進入到布赫繼電器,當空氣超量時布赫繼電器發生布赫報警。2.3內部產生氣體。內部產生氣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2.3.1主變礦物油老化使其絕緣性能下降,絕緣性下降后易造成主變線圈間以及線圈與箱壁間放電,電弧使主變油分解產生CH4、C2H6、C2H4等氣體致使布赫報警。2.3.2變壓器箱體內某些部位(如引線接頭或繞組匝間)有局部放電現象。無論是繞組長期過熱造成絕緣老化引起匝間絕緣擊穿,還是引線焊接不良引起過熱而造成絕緣擊穿或引線燒斷,都將產生電弧放電,主變油將會裂解出大量的氣體,進而導致機車布赫報警。

3解決措施3.1機車布赫報警后的解決措施發生布赫報警的機車回段后,首先檢查主變相關各部有無漏油處所,其次觀察布赫繼電器內是否聚集了過量氣體,最后對主變油進行理化分析,如果主變油化驗合格則利用外接電源直接對主變進行循環排氣作業,不合格則利用真空濾油機對主變油進行過濾,過濾后再次檢測主變油性能,合格后則利用外接電源對主變進行循環排氣作業。循環排氣完畢后交車,并對該機車進行跟蹤檢查。3.2預防機車布赫報警的措施為了預防機車布赫報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著手。3.2.1通過臺賬分析因空氣進入主變而引起的布赫報警為56件,多數情況下布赫報警是由于空氣的進入而造成的,并非主變內部產生了嚴重的故障,因此防止空氣進入到布赫繼電器集氣口對減少機車布赫報警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機車入庫整備過程中對布赫繼電器進行排氣,防止空氣聚集造成布赫報警,其次在主變壓器系統更換部件時(如更換油泵、布赫繼電器進油軟管及散熱器),必須對機車主變壓器進行循環排氣作業,防止空氣進入主變系統。3.2.2通過更改機車控制軟件使機車發生布赫報警后允許進行手工恢復。在機車發生布赫報警后可以不切除單節車,使機車能夠維持運行。如手工恢復后主變仍發生布赫報警則不允許再次恢復,防止主變內部真實故障而造成故障擴大。3.2.3通過運用維護經驗總結,部分檢修及整備人員對主變壓器硅膠吸濕器不重視,未能及時更換失效的硅膠,造成水分從吸濕器進入主變進而影響主變油的性能。因此在機車整備過程中發現主變硅膠失效達到三分之二時更換硅膠。3.2.4為了防止主變內部發生放電而造成布赫報警甚至燒損主變,在季檢及以上修程對主變油進行理化分析,通過理化分析及時發現主變內部故障。如油氣指標超標則進行循環濾油,濾油后油氣指標合格后交車,并加強該機車的跟蹤檢查,濾油后仍不合格則考慮解體檢查變壓器內部是否存在故障。

4結束語對機車發生布赫報警后采取的循環排氣等措施有效的解決了布赫報警故障,經過循環排氣等處理后的機車基本很少再次發生布赫報警故障,與此同時,采取的預防措施效果很顯著,從根本上解決了故障的發生,報警次數有了明顯下降,保證了機車質量的穩定,確保了大秦線運輸任務的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賈淑蘭.變壓器應用與維修――專業技能入門與精通

[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2]許實章.電機學(第三版)

[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5.

[3]《變壓器手冊》編委會.電力變壓器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