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誠信管理體系認證規則范文
時間:2023-10-09 17:12: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誠信管理體系認證規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電子商務 誠信缺失 企業管理
1 關于誠信的理解
在傳統道德中,誠信被視為“立人之道”、“立業之基”、“立政之本”。作為一種道德規范,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誠信不僅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責任;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種準則;不僅是一種聲譽,更是一種資源。
在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必須是多邊誠信。企業要有誠信,金融服務業要有誠信,中介機構要有誠信,消費者要有誠信,政府更要取信于民。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黃金規則,是現代文明的基石與標志。
在電子商務領域,企業、消費者、銀行等任何一方誠信缺失,交易就不能順利實施。電子商務企業必須把誠信滲透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深入到企業文化的核心。消費者利用電子商務完成自己的消費活動,是電子商務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參與者,其誠信問題是個社會性問題,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等各界共同努力。銀行、信用卡公司、認證中心、保險公司等電子商務的中介機構在參與電子商務的活動中必須誠實守信,為電子商務交易雙方提供公平、公正、可靠服務。此外,政府部門、法律機構等更應為電子商務的發展“講誠信”。
2 電子商務誠信缺失的表現
2.1 商業秘密和客戶隱私得不到保護
網絡具有公開性,商家和消費者的個體信息在未征得同意時不得公開,否則將構成對隱私權的侵犯。而目前很多商業性網站并不注重對客戶信息的保護,甚至有時將客戶信息資料,如名稱、營業地址、通訊地址、聯系方式以及個人的姓名、郵寄地址、聯系方式和公司經營信息、公司員工資料以及個人的家庭住址、家庭電話、個人工作信息、簡歷等作為商品在出售。于是,商業秘密和隱私將可能受到侵犯,且難以獲得有效的法律救濟。
2.2 網絡詐騙
有些網站利用虛假的公司名稱、地址等誘導和欺騙消費者,而網站本身既沒有通信管理部門核發的經營許可,也沒有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卻在其網站上提供虛假的商品信息,以低價誘導消費者,待其向指定的銀行賬號匯入款項后便不知下落。
2.3 商品質量低劣
有些網站將質量低劣的商品吹得天花亂墜,神乎其神,以此誤導消費者;消費者購買此類商品后往往費時費力四處投訴,而網站則不肯承擔責任,使消費者對網絡購物的興趣和信心受到極大地損害。
2.4 違法經營網上行
有些網站利用法律空檔,大打“擦邊球”。如寧波市北侖區某汽車配件廠等4家個體工商戶,主要從事汽車配件銷售,于2004年3~8月加入阿里巴巴網站成為誠信通會員,并委托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在Internet上制作網頁,涉及產品展示、公司介紹、供求商機等。在“企業經濟性質”中,均表述為“私營獨資企業”;在“注冊資金”欄目中,為“人民幣1 000~5 000萬元”;在“年營業額”欄目中,為“人民幣300~500萬元”;在“年出口額”欄目中,為“人民幣1 000~5 000萬元”;在“管理體系認證”欄目中虛假表述為通過“ISO9001”認證等。而事實是,4家企業的組成形式均為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中無注冊資金欄目,實際上也沒有500~1 000萬元……據悉,寧波北侖工商分局做出行政處罰決定:責令寧波市北侖區某汽車配件廠等4家個體工商戶停止在網上含有虛假內容廣告,并在相應范圍內公開更正消除影響,各罰款2 300元。
2.5 不履行服務承諾
說一套做一套。有些網站承諾消費者在購物后一定時間內送貨上門,但往往不能在承諾的時間內及時送達,影響了消費者的信心;還有的網站對網上售出的商品不承擔“三包”責任,不進行售后服務,甚至將全部責任推到消費者頭上,如此等等。
3 電子商務誠信缺失的原因與對策分析
3.1 原因剖析
(1)立法滯后。盡管國家已經頒布了《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等相關的法律規范。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于2005年4月1日才開始實施。它的實施對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可以說它是“中國首部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法律”。然而,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更多更完善的法律規范,目前實施的法律規范顯然不足以完全解決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問題之一——誠信。
(2)利益驅動。透過撲朔迷離的網絡社會現象不難發現,誠信缺失背后隱藏著深刻的經濟根源。正是由于不正當的經濟利益和商業利潤驅使人們藐視道德和法律而在網絡這個“自由時空”中為所欲為。此外,一些網站的經營者僅僅注重短期效益,抱著“撈一把就走”的心態經營網站,結果在商品質量、物流配送和服務承諾等方面很難讓人滿意。
(3)信用障礙。近年來,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已經初見成效,但這些信用信息基本處于相對封閉狀態,人們很難利用,甚至有時不得不對信用信息本身持懷疑態度,這就為少數人、少數用戶、少數企業說謊、失信、欺騙、詐騙提供了可趁之機。
(4)意識淡薄。電子商務參與者的誠信觀念、規則意識不強。對于任何企業、商家、消費者,乃至一個國家,誠信都是資源,是一種不可替代的競爭力,是進入電子商務這個國際大市場的資格,是支撐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也許欺騙、造假能帶來短期利益,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必將失信于民、失信于社會,必將對社會的經濟秩序造成巨大的破壞,市場經濟難以健康運轉。
(5)缺乏管理。對參與電子商務的消費者沒有建立詳細的信用檔案,以集中、統一、規范的形式反映消費者個人資信與交易記錄等信息,如消費者基本資料、經濟信用資料、社會信息與特別記錄等。重要的是消費者的信用信息沒有受到良好的法律保護。對參與電子商務交易的企業,資格評審不把關,身份認證不到位,信用檔案不完善,以至于造成虛假網站、虛假商品信息、虛假公司、虛假中介機構等的不斷出現。
3.2 對策分析
(1)加快立法,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強化電子商務立法工作,營造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法律環境,明確參與電子商務各方的法律責任,遏制交易商和服務商的不良行為和不法行為,使得電子商務有法可依。《電子簽名法》的頒布實施就邁出了很好的一步。立法,不僅能打擊違法行為,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能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促進電子商務的繁榮發展。積極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培養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培養人們的信用消費習慣。信用消費概念不局限于貸款消費,還包括人們在消費過程中的互相信任和采用先進的電子信用支付手段,如信用卡、支付寶等。這些意識或習慣可以大大提高人們的誠信意識,推進電子商務誠信機制的日益完善。
(2)建立電子商務信用模式。電子商務的信用模式主要是指電子商務企業(網站)通過制定和實施確定交易規則,為電子商務交易的當事人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平臺,以確保電子商務交易的安全可靠。其基礎性設施主要體現在資格認證和信用認證。目前,國外典型的信用模式主要有四種,即中介人模式、擔保人模式、網站經營模式和委托授權模式,其中大力發展商業性第三方擔保機構,是解決電子商務信用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國電子商務行業應有針對性地加以借鑒。
(3)加強行業自律。電子商務行業應當反對采用一切不正當手段進行行業內競爭,自覺維護用戶的合法權益,保守用戶信息秘密,不利用用戶提供的信息從事任何與向用戶做出的承諾無關的活動,不利用技術或其他掌握的優勢侵犯消費者或用戶的合法權益等。我國各地應逐步制定出電子商務行業的行為規范準則。
(4)建立在線信用信息數據庫。要盡早建立跨區域的在線信用信息數據庫。政府有關部門可根據客觀、中立、公正的原則,整合稅務、統計、工商、質監、金融等系統中涉及企業信用的信息資源,建立在線信用信息數據庫,通過提供信用查詢、公示企業守信或誠信信息、受理信用的投訴、受理信用的異議等服務,來營造電子商務信用環境。
(5)增強政府引導與管理能力。各級政府要扮演好引導、扶持電子商務的角色。政府對企業電子商務的信用監管、建立對我國企業電子商務的評級制度、加強企業內部的信用管理、企業增強電子商務交易信用風險防范、建立企業電子商務風險評價體系等,也是強化電子商務信用體系建設的有機成分,應鼓勵各地電子商務行業大膽探索、不斷完善。各級政府還應大力改善相應的政策環境、機制環境、產業配套環境等。專家普遍認為,體制重于技術,進一步營造有利于網絡經濟發展的體制和環境,依然是重中之重。
(6)促進中國電子商務誠信聯盟的發展。在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相關單位的支持下,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成立“中國電子商務誠信聯盟”,旨在通過建立權威、公正的第三方資信評估平臺,加強我國電子商務信用體系的建設。該聯盟致力于營造放心的網上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的權益;規范電子商務交易行為,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促進電子商務行業向規范化、專業化發展。中國電子商務誠信聯盟以“鼎”為標志,就是要把業界優秀、領先的企業聚集在一起,以誠信的經營理念、團結與協作精神,共同推進中國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壯大。加入聯盟,遵守聯盟公約,促進聯盟的發展,可以營造良好的電子商務誠信環境。
參考文獻
1 方真.電子商務必須完善誠信機制[J].中國電子商務,2004(2)
2 劉珂塵.誠信,中國電子商務的前途[J].電子商務世界,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