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音樂教學范文
時間:2023-10-09 17:29: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七年級音樂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樹立正確觀念,培養音樂興趣
我們知道,初一學生從小學剛升入初中,對中學的一些日常行為規范、生活衛生習慣都還不適應,在性情上還未脫掉好動好玩的孩子氣。音樂課是一門氣氛活躍的課程,有的學生認為,上音樂課就是嘻嘻哈哈、吵吵鬧鬧的自由課。因此,教師必須要駕馭住課堂紀律,才能上好音樂課。
首先,要求學生樹立正確觀念,培養其學習音樂的興趣。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學生明確以下兩點。
1.學習音樂的意義
2.如何學好音樂
這些通過圖表(見右圖示),舉例、板書、結合學生自身的年齡特點,逐一進行講解、示范,使學生得到理性和感性認識。
1981年,美國神經生理學家羅杰斯佩里發現人的左右腦功能高度專門化。左腦具有較強的抽象思維功能,右腦許多方面比左腦優越,特別表現在形象思維能力,對空間的認識能力以及對復雜關系的理解能力方面。科學家錢學森也呼吁“要重視學生右腦的開發,加強形象思維訓練”。音樂教育開發的正是人的右腦,當愛因斯坦由一個遲鈍兒變成一位當代杰出的大科學家,到后來發表震驚世界的“相對論”,都與他從小學習小提琴、鋼琴有密切關系。他說:“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音樂啟發我的靈感。”
其次,音樂更能陶冶人的情操,音樂之美是通過清晰的旋律、靈巧的節奏、豐富的音色、多變的力度、和聲、復調、曲式等來表現的。不管是交響樂,大型合唱曲,還是堅定有力的進行曲,豪邁的頌歌,歡慶曲,抒情曲,兒歌,以及輕快、柔和的輕音樂,在欣賞這些音樂的過程中,人們潛移默化地凈化心靈,陶冶美的情操,被引進更理想的境界。偉大的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類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
人在長時間從事一種勞動,大腦容易疲勞,記憶力減退,而如果懂得勞逸結合,反而對學習有積極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偶爾聽聽音樂、唱唱歌,再反過來學習,效果極佳。
學生通過了解學習音樂的意義,知道學好音樂對自己有很多的幫助,特別是有的學困也想:愛因斯坦從遲鈍兒都可以變成科學家,何況自己是健康人,也一定可以把學習搞好,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可見,音樂對啟發人的思維以及學習和生活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
再次,養成良好的歌唱姿勢是學好歌唱的前提,然后是科學的發聲方法,其基本要求是:1.打開喉嚨,打開口腔。2.學會呼氣吸氣(包括快吸慢呼,快吸快呼)。3.選好適當母音,學生開口發聲。
二、重視節奏、視唱等基礎知識的訓練
雖然有的學生從小學,甚至有的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音樂,但有一些音樂理論、音樂基礎知識還是不牢固,特別是一些邊緣地區的小學生,更沒有系統地接受過訓練。如節奏、視唱,從初一音樂教材的編寫來看也能知道,里面的很多內容都是從基礎開始的。而且內容很豐富,連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顧教唱歌曲而忽略了基礎知識的介紹,筆者認為要非常重視這些基礎知識。學生通過了解有關詞曲作者的歷史背景以及歌曲的創作背景,時代背景,歌曲的演唱風格等,既增長了見識,又學會了簡單地分析作品。這對以后的音樂學習和提高一個人的音樂素質乃至綜合素質有極大的幫助。
三、搞好基礎音樂教學有利于開展第二課堂
素質教育的今天,很多學校都開展第二課堂,如合唱隊、舞蹈隊、民樂隊……而在開展這些活動的同時,經常有教師埋怨學生基礎差、節奏不對、視唱不準、發聲不科學等。其實這與初一音樂的基礎教學是密切相關的,兩者相輔相成。如果在基礎音樂教學中,學生掌握了節奏、視唱等,那么老師在訓練的過程中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節省時間,又提高了效率。所以筆者認為,抓好初中基礎音樂教學對開展第二課堂有極大幫助。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質,為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和提高教學質量,是當前基礎教學的根本任務,有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對當前我國進行的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篇2
(1)在氣息的控制下,逐步擴展高音。
(2)運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現歌曲的情感。
(3)唱保持音時,聲音要飽滿。
(4)學聲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協調。
基本知識部分:
(1)、認識變音記號:升記號、還原記號,知道其作用。
(2)、理解3/8、6/8拍號的含義。懂得六拍子的強弱規律,學習其指揮圖式。
(3)、學習三連音,切分音;認識速度標記;認識保持音記號。
欣賞部分:
上好欣賞課,通過欣賞,擴大學生的視野,以音樂的藝術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學生。好欣賞課的同時,認真介紹民族樂器的,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欣賞方面,大多數學生圖個熱鬧,而對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學生不知道音樂美在哪,就很難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情緒,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因此,需要學生先熟旋律,再作欣賞。
教學目標
學生的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擴展,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受,豐富教學曲目的體裁、形式,增加樂器演奏及音樂創造活動的分量,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藝術的魅力吸引學生。
(1)、保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參與音樂活動。
(2)、培養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
(3)、培養表現音樂的能力。
(4)、培養藝術想象和創造力。
(5)、培養樂觀的態度和友愛的精神。
(6)、注重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在各項音樂活動中培育愛心,并通過歌聲表現出來。
2、聽唱、模唱曲藝的唱腔,注意培養學生開朗、樂觀的性格并善于與他人合作、交流。
3、初步了解歌劇藝術的表現手段及形式,激發學生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教會學生感恩于生活,用愛心回報社會。
1、在演唱合唱歌曲時音高準確、聲部和諧。
2、理解《梅花三弄》所表現得梅花剛毅、堅貞的品格。
3、組織好音樂活動,了解并熱愛歌劇藝術。
教學措施:
(1)總結經驗。認真備課,認真學習音樂教學大綱,全面了解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2)課堂形式設計多樣,充滿知識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戰性以及表演性。最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課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
(3)積極參加組里的教研活動,多聽同行老師的課,吸取他們的長處,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和教學能力。
(4)積極地使用現代化的電教設備,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5)密切聯系學生,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法,使學生能夠充分發展。經求學生對老師的意見,不斷改進教法,提高教學效果,爭取大面積的豐收。
(6)積極和其他學科溝通,積極研究學科整合,響應新課標要求。
課時安排:
第一周學唱歌曲《歌聲與微笑》
第二周欣賞歌曲《愛星滿天》學唱歌曲《歡樂頌》
第三周學唱歌曲《說演彈唱》、學唱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
第四周欣賞《小放風箏》、欣賞《蝶戀花.答李淑一》欣賞《說大話》
第五周學唱歌曲《陽光三疊》、欣賞重奏《陽光三疊》
第六周學唱歌曲《漁舟唱晚》欣賞音樂《梅花三弄》
第七周學唱歌曲《舉杯祝福》欣賞音樂《嘎達梅林》
第八周學唱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欣賞音樂《愛我中華》活動
第九周學唱歌曲《杜鵑花》、《什么結子高又高》
第十周欣賞音樂《天邊有顆閃亮的星》、欣賞《卡門序曲》
第十一周欣賞《回憶》活動《色彩斑斕的歌劇藝術》
第十二周學唱歌曲《猜一束鮮花送給你》、《同一首歌》
第十三周欣賞《告別時刻》、《老友進行曲》活動《畢業晚會》
篇3
本學期五年級的音樂教學能夠按照《小學走進音樂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能夠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能夠認真落實《學校音樂工作條例》和《音樂教學計劃綱要》;能夠在音樂教育教學此文轉自工作中滲透環境衛生保護的教育。能堅持以“育人第一、快樂學習、快樂成長”為宗旨,能加強音樂課改教研活動為指導思想,現將本學期對五年級音樂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二、總結教學任務及教學目標方面:
音樂教學是一種藝術教育,它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途徑之一,音樂教學的任務就是要讓學生認真學習音樂帶來的興趣與收獲,能通過學習音樂使學生懂得學生之間是團結合作、團結互助的。
1、音樂組教師共同探討新課標后新的理念,鼓勵老師潛心鉆研上好每一節音樂課。能認真講解好年段的音樂樂理知識,其中包括:節拍、節奏、速度、力度、音樂欣賞等等的感情演唱。
2、能認真做好教學常規工作,能認真準備課程,能認真寫好音樂的教學教案,并做好音樂道具。能不斷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3、能夠指導學生開展各項文藝活動,寓教于樂,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讓他們熱衷于音樂。以學生為本,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建立創造性的音樂讓學生感知。
4、能堅持培養部分音樂方面的特長學生,鼓號隊的小指揮手,套笛樂隊等等,開發他們的潛力,給他們信心,提高他們的水平,并為他們創造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本學期,鼓號隊的同學基本上都五年級的學生。他們的音樂感覺比較好。
三、教學方法與實施措施總結方面:[內容來于斐-斐_課-件_園]
1、音樂教師能夠探討新的音樂教學方向,以便指導音樂教學。
2、能堅持常規月查,能把課備好、能保證教學高標準的正常進行。
3、在音樂教學中,能培養學生[此文轉于]良好的唱歌習慣,如正確的站姿,練聲,練耳,視唱,唱歌習慣。
4、能充分利用學校的可用資源。如:各種音樂器材、多媒體設施等,能充分體現音樂貼近學生的生活。
5、課余時間對音樂方面有一定天賦的學生進行指導,能讓他們沿著自己的特長方向去發展,讓其體會成功的喜悅,進而激起他們的創作火花。
四、豎笛進課堂教學總結方面:
1、在教學豎笛教學方面,每節課能讓學生豎笛器樂進課堂,每次就是二十分鐘左右的練習。包括基本的音階、旋律等等。
2、能配吹譜方面統一采用簡譜,能讓學生看得懂,而且讓學生明白歌詞里面的意境,能使學生做到吹奏熟練,學生遇到不會吹奏的地方,教師能夠立刻解決難點的問題。
3、能夠使五年級的學生也堅持必須要帶,能做到課堂做音樂筆記樂理知識,能夠使學生掌握樂理知識。加強對器樂藝術的理解與審美能力。
五、總結學生音樂成績方面:
1、五年級的學生能夠唱準四聲部與九度音程。
篇4
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美育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努力把教書育人提高到一個新階段,使學生成為:“四有”新人,培養他們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的優秀品質。并通過各種題材歌曲的學唱,中外名曲、名歌的欣賞,讓學生感受美的藝術和高尚的情
操,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合作精神、環境意識、心理條件等,努力進取,為中國的明天奮發向上。
二、音樂知識和技能訓練
1.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姿勢和呼吸方法來演唱歌曲;
2.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練聲方法;
3.初步欣賞一些小型的器樂曲,掌握音樂欣賞知識,并能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4.通過“拍拍敲敲”、“聽聽想想”、“唱一唱”等練習,提高學生的樂感和節奏感;
5.通過集體舞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學內容
本學期通過對學生坐姿、唱姿、合理呼吸的培養,為學生的學習打下基礎;通過對綜合課、唱歌課、欣賞課、器樂課以及歌舞唱游課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融會貫通,提高他們的素質。本學期,我還加強了欣賞課、器樂課、歌舞唱游課的學習力度,注重音樂知識和技能、技巧訓練,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并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改革進取,加快教育現代化,使學生能在他們的薄弱環節上加強學習,通過綜合訓練,使學生的藝術修養、音樂素質大大提高。
主要措施
1.指導學生學習正確的坐姿、唱姿,以及合理的發聲練習曲;
2.注重學生的音樂綜合技能、技巧、知識訓練,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歌唱;
3.在教學中指導學生了解歌曲的情緒,并能用正確的情緒來演唱不同的歌曲。
4.每節唱歌課給學生三分之一的時間練習,教師正確處理、引導;
5.合理安排時間進行音樂欣賞,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愛好,開拓學生的視野,并了解一些音樂知識;
6.通過律動以及集體舞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樂感,加強學生的全面素質;
7.在綜合課、唱歌課、欣賞課、器樂課、歌舞唱游課中滲透德育,深化教育改革;
8.利用多媒體開展教育活動,使
學生參與耳、眼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生活,開拓音樂視野。
9.以素質教育為本,不斷提高音樂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并落實于教學,充分發揮音樂課益智、促體、輔德的功能
學生情況分析
篇5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學生要能夠認識常見的打擊樂器,能夠用打擊樂器探索聲音的強弱、音色、長短和高低,能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因此,認識打擊樂器并教會學生熟練掌握打擊樂器的演奏技巧,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素質。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幾乎所有小型打擊樂器都會在教材中出現。作為啟蒙教育,讓學生認識打擊樂器、了解打擊樂器并能正確掌握其正確的演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實踐感受談談怎樣在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中能更好的運用打擊樂器。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一、二年級的小學生活潑好動,特別是剛剛從幼兒園升入小學的他們精力特別旺盛,缺點是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很難在一節課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因此,在音樂課中引入打擊樂器,就能夠讓學生很好的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如我在《過新年》一課的教學中,我讓其中一個班的學生通過欣賞的方式感受過新年的熱鬧所氛,讓學生盡可能多的用語言來描述,用動作來表現,學生開始興趣很濃,但唱完之后興趣就沒了。在另一個班上我引入了幾種打擊樂器小堂鼓、小叉、小鈸,讓學生聽小堂鼓、小叉、小鈸演奏的聲音,學生頓時興趣高漲,再讓學生用這幾種打擊樂器表現過新年時的熱鬧場面,并以此引入課題《過新年》。學會演唱后,學生還要求用小堂鼓、小叉、小鈸為歌曲伴奏,學生沉浸在新年的熱鬧氣氛中,學習興趣得到了盡情的展現。
另外,在音樂課中尤其是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有范奏,以此來引導學生正確演奏樂器。無論是師生共同演奏打擊樂器,還是師唱生伴奏或生唱師伴奏,都會讓師生間感情相通,從而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產生愉快的學習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也能夠輕松、愉悅的學習。
二、培訓學生通過“聽”來感受聲音的強弱、長短、高低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很注重培訓學生“聽”的能力,以此來發現每件樂器的聲音的不同。如輕輕敲就發出較弱的聲音,用力敲就發出較強的聲音。他們還發現每件樂器發出的聲音長短不一。如三角鐵的聲音長,響板的聲音短。還會發現每件樂器發出的聲音都不一樣。沙錘的聲音好象下雨的聲音;碰鈴的聲音好象很清脆的小鈴鐺;蛙鳴筒的聲音好象青蛙叫等等。如我在進行《小青蛙找家》一課教學時,學生學唱后,通過表演小青蛙找家的興奮勁很快就過了,這時我拿出準備好的蛙鳴筒,邊唱邊用其伴奏,學生的積極性馬上就展現出來了,都目不轉睛的看著我手里的樂器,堅起小耳朵認真的聽它的聲音,“哇,怎么就像真有小青蛙在叫呢?”,學生們紛紛表現出了興趣,“它叫什么名字呀?”“你們認真聽,聽聽它像什么在叫呀”?我說。“小青蛙,”學生們不約而同的回答,“同學們說的真好”,“想不想用它來把這首歌曲再表現一下呢”?我說。“想”,學生們齊聲回答。這樣的一節課學生怎么會覺得枯燥呢?可見,打擊樂器其樂無窮,學生不僅覺得好玩,還在不知不覺中也感受了聲音的強弱、長短、高低以及它的特有音色。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創造能力。
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使用打擊樂器還可以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及想象能力。在平時使用打擊樂器時,我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各種打擊樂器分別有幾種敲擊的方法,能發出幾種不同的聲音,他們像生活中的什么聲音等。每個環節都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比如,有的學生發現用不同的手形打響板它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分別敲擊雙響筒兩側不同的位置會發出不一樣的聲音等等。
我還充分激發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想象力,如自制樂器的創造。在教學中,引導他們利用平時的廢舊物品自己動手制作。有的學生用最常見的塑料袋里面裝進沙子等,吹起來會發出不一樣的聲音;有的學生在空的塑料瓶、易拉罐里面裝進沙子或谷粒,做成沙瓶;有的學生從家里帶來兩根一次性筷子,并敲擊在硬物上,如同鼓聲……學生用自己的勞動成果進行即興演奏,都表現的興致盎然,情緒高昂,學得特別開心,而且在演奏中還能大膽地、別開生面地使用一些不同的音型進行伴奏,此時學生的創造力被激活了,一堂豐富而生動的課就水到渠成的誕生了。堅持下來,學生們的創新意識也會得到慢慢的培養。
總之,打擊樂器妙不可言,只要教師在上課時多動動腦筋,學生定會有很大的收獲。正因為我在教學中的不斷實踐、探索,古廟小學打擊樂隊多年來在我區乃至青島市的比賽中屢屢獲得殊榮。讓我們更好地運用我們的打擊樂器創建更加豐富多彩的音樂課堂吧!
參考文獻
[1] 許卓婭.打擊樂器演奏活動.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篇6
關鍵詞:結題報告;多元化;分層評價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音樂學科的不斷改革,音樂學科的考試制度也由單一的唱一兩首歌曲、吹一兩首豎笛曲改為多種考察、多重考核的模式。究竟哪種方式是最為科學的、最為客觀的辦法呢?這是研究者目前面臨的問題核心。
(二)問題的解決:
初中階段的音樂課程是以培養有素養的、有一定鑒賞能力聽眾為主要目的的教材。作為音樂老師,我們面臨的是一群參差不齊的學生,這其中有得孩子音準很好,有得孩子卻連最基本的C大調音階都唱不準;有的孩子的樂感很好,能對老師播放的樂曲、歌曲輕松學會并加以處理,有的孩子卻唱不準、聽不出樂曲或歌曲中旋律、節奏的變化;有的孩子從小學習樂器,有一定的試唱與模唱能力,有的孩子從未接觸過樂器訓練,對簡單的四小節模唱練習都很難唱準。面對這樣的學習受眾體,單一的考核模式是不能滿足多角度、多維度評價學生的標準的,而對于學生而言,有長處就會有短處,每一個孩子都有欣賞音樂、接受音樂教育的權利。多角度、多維度的評價可以從不同層面評價學生的表現,從而達到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怎樣著手建立多角度、多維度的評價機制呢?
一、將課本內容有機的分塊,為建立多元的評價機制打下基礎
七年級的音樂教材分為上、下兩冊,每冊有六個單元,每單元都有一定的歌曲演唱、樂器演奏、欣賞曲目與小組或自我創編的版塊,音樂知識穿插其中。教師需要對本單元內容與教授意圖有著通盤的考慮,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教學所要達成的目標按一定梯級劃分。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與你同行》中,教學內容的分層劃分:
1.音樂感受:聲樂:童聲合唱《校園多美好》《我們走進十月的陽光》。
2.音樂實踐:(1)、曲演唱:《希望與你同行》《我們一起來》;(2)、器樂演奏:八孔豎笛的基本演奏方法;(3)、音樂沙龍、露一手。
3.音樂常識:音樂一詞由來;音符、唱名、音名、反復記號、上波音的作用;人聲的分類;八孔豎笛初識;施光南簡介。
這樣可以將本單元的內容做一個有機的羅列,劃分主次,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二、建立確實可行的評價標準,努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對號入座
正如筆者所述,多元化、綜合的評價方法是讓更多的學生在這種評價體系中找到自我、實現自我并能超越自我。“分層評價”是較為科學的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的原則與要求第一條:以教學目標為基準。教學評價的目的是檢查學生學習達到教學目標的達標度,因此,它評價的內容、方式等應以教學目標位準,各項教學評價和分數,進步程度、評語等,要反映學生達標的程度。”從這段選自《音樂學科教育學》的要求我們將教學模塊按照學生的能力劃分為A、B、C三個等級,既方便了學生更全面的了解教學內容、重難點,也方便了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進度與課堂節奏。
三、深化“分層評價”的內容,將其與實際教授內容掛鉤,將“分層評價”做到實處
作為教師而言,要想學生獲得相應的知識,在授課之前必須很精心的構思教學環節、撰寫很詳實的教案。“分層評價”也不例外,教師要想達到“人人有所得”就必須將“分層評價”的內容在教學環節中有所體現。
四、積極做好階段性反思,將“分層評價”的效應與音樂課堂結合,達到教學互長的作用
《2011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中要求。
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方法、知識、技能發展變化的評價,在日常教學中可采用觀察、談話、提問、討論、演唱、演奏等方式進行。終結性評價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結果的評價,在學期、學年末進行,主要采用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等方式。
教師針對這一要求將學生對音樂課堂的評價常規化、制度化,這樣既有利于教師深入的了解學生近期的學習情況,又可以將學生的訴求第一時間傳遞給教師。當然,評價的方式是多樣的,可以是最常規的試卷測評,也可以是小組互評、也可以是自我評價、也可以是同桌互評等等,但評價的目的卻是一樣的,都是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
(三)問題研究后的反思:
1.分層能否解決所有問題?
“分層評價”是整個課題研究的重點,但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問題是“分層評價”所解決不了的,如:學生的聽賞習慣、學生的識譜、試唱、試奏能力等等,這些問題都嚴重地制約著音樂課的質量。而作為音樂教師,我們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解決。怎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他們的個人潛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2.分層是否“一層不變”?
我們現在多劃分的評價標準大多是以教師的眼光看待學生,而學生是一個綜合的個體,他們會隨著知識技能的增加、情感價值的豐富而發生的變化。分層的標準也要隨著他們的成長變化而變化。七年級的評價體重中關于知識技能的評價占了較大比重,在八年級、九年級的評價體系中創新與合作是否可以逐步加大比重呢?讓學生們在“玩中學、玩中領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分層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這個課題從去年9月份投標開始到現在結題,研究與準備過程以超過一年,在這一年的時間里筆者按照分層評價的要求,認真備課、認真準備、認真反思,幾乎是將之前的教學案例一一,在這一過程中,辛苦自不必說,更大的感觸是收獲:學生對于作品的較全面的了解、班級中小組合作、小組互評活動的開展、學生與老師之間親密的合作等等。我想更大的收獲是通過參加課題的研究讓我重新認識了教材、認識了音樂課將要帶給學生的是一個怎樣的育人氛圍。我想這可能就是“分層評價”最終的目的:創設讓學生、教師都能成長的教學環境。
附:如七年級下學期第一單元《渴望春天》的分層評價標準:
參考文獻:
篇7
課堂的導入方式,因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的不同而不同。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我認為可以從看、問、聽、說、論、玩等幾方面進行課堂導入。
一、 以看導入
通過實物、卡片、教學掛圖、簡筆畫、多媒體資料等直觀教具導入。這種導入方式比較簡單,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在七年級上冊Starter Unit 2 What??s this in English? 這一單元中,我們可以邊拿著同學們手中的學習用品或卡片,邊問“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 pencil.”來導入新課。在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 這一單元中,我們可以出示蘋果、香蕉、草莓等真實的食物問“What??s this in English?” “Do you like it?”, 學生們看到自己愛吃的水果一定會情緒很高,教師再將這種高昂的情緒拉到學習中來,還怕調動不起他們的積極性來嗎?
二、 以問導入
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問與答來導入。通過師生間的互動來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學習方位介詞與there be句型中,給學生看一些小區圖片之后,可以提問: “What can you see behind the hospital?” “I can see a supermarket.” “Is there a school behind the hospital?” “No, there isn??t.” 這樣,就非常自然地引入了新句型。在七年級下冊Unit 1 Where is my pen pal from? 中,通過呈現明星照片提出問題: “Who is he?” “Where is he from?” “Where does he live?” “What language does he speak?” 通過這些一問一答的形式引入到新課程的學習當中,同時也完成了本單元的句型教學。雖然這種導入方式簡單可操作,但學生只能根據問題來尋找唯一答案,所以比較適合句型教學和機械操練。
三、 以聽導入
通過聽音樂、歌曲來創造濃郁的英語學習氛圍并由此導入新課程的學習。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 這一單元時,可以聽“Animals song”; 在八年級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 中可以聽“If you??re happy.”; 在九年級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中可以聽一些輕柔與歡快的音樂。讓學生感受不同的音樂可以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從而在新句型的學習中能夠各抒己見。需要注意的是,所選歌曲應該與本課的主題相吻合,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作為課程的鋪墊,使學生能明白課程的主題。
四、 以說導入
以“說”導入可以是說故事引入主題,也可以是說唱的方式導入主題。學生通過說唱chant的內容,并配合身體動作,效果會更好。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這一單元時,我將討論人物的形容詞編成歌瑤, “Tall, tall, tall, make yourself tall. Short, short, short, make yourself short. Long, long, long, make your arms long. Short, short, short, make your arms short. Big, big, big, make your mouth big. Small, small, small, make your mouth small.” 學生邊說唱歌謠邊做動作,導入輕松而又自然。相對于其他的導入方式, chant的優點在于具有更強的趣味性、學生參與的廣泛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五、 以論導入
教師根據所講的內容,適時引入話題展開討論。例如,在談論rules這一單元中,第二個課時初我就讓學生針對What do you have to do at school/at home/when you are ill? 這三個問題進行自由談論。在談論個人喜好這一單元,我先讓學生收集各種蔬菜、水果、飲料、食品、肉類的名稱,并且用新句型What kind of ... would you like? 與他們進行交流、談論。另外,師生之間的相互問候也可以變成一種導入形式。在新課前幾分鐘,教師可以和學生隨意談論天氣、日期、學生的心情、學生到課情況等,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英語學習的狀態。
六、 以玩導入
篇8
一、交際性活動應真實,貼近生活,便于使用
活動設計之前教師需思考教學目標,也就是說如何把本節課內容融入所設計的活動中去,以便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并學習語言,進而避免枯燥乏味的機械性訓練。活動設計的指導思想就是要把課本上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設計一些語言情景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力保障。學生通常喜歡談論與自己有關的事,因此,設計活動所選擇的場景應貼近學生的生活。比如,教表示家庭成員的詞語時,可讓學生帶來全家福照片,并讓學生互相介紹自己的家庭;教食品、飲料、運動和課程的詞匯時,就讓學生利用上述詞匯編造對話。在對話過程中,學生知道了彼此的興趣愛好,覺得他們能用所學的知識表情達意,這樣大大地增強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二、交際性活動需要有信息差,重視其實際含義
簡單地說,交際就是指通過詢問對方,了解某事或告知他人其所不知道的事情。假如活動的設計沒有信息差,交際也就失去了意義。在七年級英語教學中我們常可以看到兩個學生手拿文具進行交際的場景:
A: What is it?
B: It is a(n) pencil/eraser...
A: What color is it?
B: It’s red/yellow...
A: Is it new/old/big/small...?
B: Yes, it is./No, it isn’t.
顯然這種交流失去了交際本身的意義。因為在交際之前學生已經知道了相關的信息。若換一種方式,先蒙住學生B的眼睛,再把文具放在他(她)手里,讓他(她)摸文具并猜是什么東西,之后,再問東西的大小和長短等,這種活動才具有交際的真實意義。
如,在七(上)Unit 7 教到詢問物品價格句型時,提前把學生喜歡的東西掛在黑板上,并用小紙條在下面標上定價,但先不翻開。就在學生急切想知道價格時,問學生:“How much is it?”并掀開標有價錢的紙條,這種活動才具有真實的交際意義,因為此時學生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運用語言上。這種把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的過程融到真實的交際活動中的做法,才是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 交際性活動要多種多樣,生動活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設計的交際活動必須形式多樣、趣味性強,且具有一定的知識性。根據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性,可通過做游戲來完成多種活動。
例如,在教授到七(上)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Section A 2e 時,我們就可以為班級里的某位同學開個生日party,當然老師事先必須準備好相關的道具,如蛋糕、蠟燭、音樂等,事先讓學生了解一些與此相關的知識,甚至要求部分學生背誦出2e的對話。這個活動讓學生不僅掌握了書本知識,且在不知不覺中了解到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很有現實的意義。同時應該注意,交際性游戲的設計還要遵循信息互補的原則,即教師在注重活動的趣味性的同時,也要把重點放在讓學生運用語言去獲取信息或傳遞信息上。
四、交際性活動要難度適中,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成功,以提高自信心
活動的設計,要讓每位學生在活動中都覺得“有事可做,有話可說”,并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我能做,我會做”的感覺。所以活動的設計必須適合絕大部分學生,同時活動必須要適合七年級孩子的個性,既不能知識性太強,也不能缺少趣味性。
如,在教完七(上)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 Section B后,可設計這樣一個活動:為自己設計一個理想的房間。在這個活動中,水平、能力不同的學生都有話可說、有事可做,從而增強學習英語的信心。
兩個學期的教學證明,交際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學習語言,并讓他們獲得成就感――運用所學語言去辦事、解決問題,提高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發展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在七年級英語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課堂交際活動的設計,這樣,才能適應新教材的需要,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篇9
第一,材料式情境教學
在實施教學前,搜集相關的趣味性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加工處理成教學資源,直接調動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產生“我要學”的心態。這些趣味性材料可以是當前的社會時事熱點、學生熱門話題、小故事、學生自身生活事例、學生身邊的事例等,運用這些趣味性材料激發學生對學習主題、教學內容、課堂活動產生興趣和欲望。例如,珠海市文園中學陳欣老師在粵教版七年級思想品德《學習是生活重要內容》授課中首先利用“首位女站神朱嫻靜”、戰神孟濤的事跡材料作為輔墊營造氣氛,鼓勵學生敢于挑戰,自然而然引導學生進行知識PK競賽。在知識PK競賽中學生都動起來了,爭先恐后搶答,蠻有戰神精神。還引入會說九國語言的“牛叔”的材料,借題發揮導出學習的意義,并總結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我們想要學習。
第二,圖景式情境教學
圖景式情境教學就是運用視頻、圖片、漫畫等主要手段展現教學內容情境的教學,實際上把教學內容形象直觀化、生動豐富化。本人講授粵教版八年級思想品德《關愛社會》新課時,關注社會問題這一知識點導入視頻《給地球人類的一封信》,畫面直觀生動形象、事例真實豐富、聲音一個字一個字落在每個人的心坎上,每個人的腦袋里充滿著好奇和沉思。這個視頻聲情并茂,內容豐富,畫面精彩,情緒容易受感染、學生深深被吸引住了。這時向學生拋出討論問題:“頻臨滅絕的動物們為什么要寫給地球人類一封信?”學生立即積極參與討論,并一個接著一個說出了許多當前的社會問題,還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措施,超出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堂課中講到關注社會發展及成就這一知識點導入改革開放前后人們生活衣、食、住、行的變化圖片,學生結合自己的校園生活親身感受。過去與現在對照明顯,圖片直觀認知,印象深刻、容易感知,激發興趣、縮短了教學時間。
第三,活動式情境教學
活動式情境教學就是通過角色表演、問答、討論、演講、調查、采訪、小組合作討論、辯論賽等這些活動形式創設情境,能夠讓學生參與進來,在活動情景中觀察、思考、感悟、發言的教學過程。順德市匯賢中學凌秀雯老師講授粵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級《競爭與合作2》新課時,為了讓學生能感受合作,其中有一個環節讓我至今難忘,那就是開展小組合作拼圖游戲活動,還配有打拼音樂。游戲開始后,每個學生全神貫注、緊張有序,有的在出主意,有的在拼,有的吶喊加油。游戲結束后,各小組代表發言游戲勝利的經驗和游戲失敗的教訓,利用此時此景凌老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如何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這項活動創設教育情景,讓學生親身經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能力。還有例如,珠海市文園中學陳欣老師在粵教版七年級思想品德《學習是生活重要內容》授課中為了進一步激勵學生的挑戰精神,正確領會什么是學習?陳老師提出學生與老師一起跳江南Style舞。學生一驚一詐,簡直不敢相信。陳老師播起音樂,拉出了幾位學生站在臺上,喊全體同學跟著老師跳。全體人員不約而同地站起來跟著跳。我們聽課者也融入了其中。
篇10
春天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遠去了。我以為這只會是一個普通的春天,但沒有想到這個春天和夏天的夾縫中會充滿著那么多傷感的回憶。 五月份你月考簡簡單單的結束了,五月天的離去意味著我們被迫踏上了期末的征程。一切來的是那么突然,有那么無法抑制。簡單的七年級在老師口中至關重要,校園冷清了,拋下七年級的我們。一切似乎都在發生著微妙而神奇的化學變化。偶爾走過八、九年級的教室,走過摞成小山狀的各類輔導書,突然脊背發涼,陰沉的黑板右上角是用白粉筆寫成的粗獷大字:離中(會)考還有xx天。只是數字在一天天減少,沒有人知道零的背后是什么。時間來時交融帶來緊張的氣息。 習題、試卷、歸納、演算、記憶,還有心情隨著名次沉沉浮浮。我們都像是溺水者一樣掙扎上岸的。 臨近考試的前一個星期,我和小奧站在五樓的陽臺上。在這個月色如水的晚上,星星亮著,天邊還有抹不去的晚霞(或是朝霞)。九年級教室的燈,仍點亮著寂寞。“教學樓的天臺上,一位女孩曾實踐了一次真正的自由落體。壓力太大,她不是鳥兒,注定無法飛翔,所以只有墮落。”小奧淡淡的說,“你敢跳嗎?”“恩。”我試著把腳放在欄桿上,又放了下來,“但我沒勇氣,我怕。”小奧轉過臉,認真的看著我,晚風中的短發飄揚成一種夸張的形狀。 沒有翅膀的孩子,你就那么想飛嗎? 考試結束放假的日子,一切苦惱與輾轉都徹底成為回憶,就好像啪嗒鎖上了凌亂的抽屜,把鑰匙丟盡了時間的。而時間卻像口香糖一樣被咀嚼的可以隨意拉伸。一個人趿著拖鞋,在空蕩蕩的家里游蕩。偶爾聽聽音樂、上上網或者看看無聊電視劇。甚至會在電話里彼此蒼白的問候: “在家干嘛呢?” “吃、睡、發呆,你呢?” “發呆、睡、吃。”
然后無言,然后一起心虛的笑。 仿佛這樣可以忘記很多,或者逃離很多。 半夜十二點,我給葉子打電話,神經質地問:“葉子,七年級真的結束了——真的嗎?” “真的,怎么不真呢?去了八年級教室,開了散學典禮。曲終人散了。怎么不真呢?”
“你留戀七年級嗎?”“不,一點也不。”葉子平靜地說,“我過我還沒有追備好,就被迫成長了。”
沒準備好——也許。可我們不都是還沒準備好,就跌進成長的懷抱了嗎?
我從來沒想過春天和夏天的夾縫中會藏這些什么,因為一且都很匆匆,在陽光和灰塵味道的日子中,很多容易錯過的是就會變得更加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