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織服裝市場分析范文
時間:2023-10-12 17:35: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針織服裝市場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如何應對?面對服裝行業的再次洗牌,我們的機會點在哪里?“寒冬”下,店鋪數量還能否擴張?一邊是外銷市場的急劇下滑,一邊是內銷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國服裝制造業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且看本期專題――中國服裝制造業往左走,往右走?
2008年幾乎每個行業都在談論著同一個話題“美國次貸危機”。這場金融海嘯不僅重擊了美國,隨即震蕩了歐洲、亞洲這些我國服裝出口的主要市場。面對缺少訂單的抱怨,面對走品牌之路的困惑,中國的服裝制造業未來到底該往哪個方向走?
服裝制造業的危機
2008年服裝制造業逝去了往日的輝煌,出口增幅從2006、2007年的十位數,下降到個位數。2009年的訂單也并不樂觀,2008年第104屆廣交會公布的數字首次出現意向簽約縮水。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我國服裝出口增幅的急速下滑?
(一) 出口服裝價值鏈上游成本漲價,下游產品價格競爭優勢削弱
制造環節:據美國Werner國際紡織權威統計,紡織服務業2008年在中國內地工資上漲達34%,沿海地區上漲達23%。2007-2008年原油價格暴漲不僅使化纖原材料價格上漲,同時也增加了陸路運輸成本;煤炭引發的電力成本上漲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負擔;這些因素都導致了產品離岸價格(FOB價)的上升。
貿易環節:油價的上漲提高了海路運輸成本和空運成本,如果說這些成本是全球貿易商都需要面對的現實,那么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使得換匯成本提高,就是我國貿易商需要單獨面對,且需增加的付出了,以上都使得我國出口產品對于采購環節的到岸價格(CIF價)相應上升。
采購環節:根據價格需求函數規律,價格升高,需求下降,采購商削減中國出口訂單就成為必然。2008年1-11月中國服裝出口已經由2006年同比增幅的28.2%,和2007年的22.2%,急跌至3.1%。
(二)中國服裝制造業基地的轉移是經濟發展后國力增強的必然
根據發達國家的發展規律看,在發展中國家發展到發達國家的進程中,國際產業轉移是必然規律,從世界加工廠的英國,到美國、日本,再到60-7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臺灣和香港,都曾經接過勞動密集型制造產業的接力棒。80年代后,這一接力棒傳到了中國。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服裝制造業也必將會逐漸完成這一交遞過程。
但隨著中國制造成本的提升,以及金融海嘯的擠壓,最近2-3年是否能加速完成轉移還是個問號。雖然美國在中國的服裝進口自2004年增幅已經開始回落,與此同時向越南、以色列進口增幅強勁,似乎轉移的苗頭已經開始,但制造業轉移需要國家政局穩定,勞動力密集,同時要求要素資源價格低,交通便利,而印巴沖突、巴以交火、泰國政局的塵埃未定等無疑都會給國際產業轉移蒙上陰影。
同時,中國對外出口的下降導致很多外貿服裝制造企業面臨窘境。失業的危機或許能使人力成本回落,原油價格的下跌、出口退稅政策的出臺也可減輕貿易環節的壓力,但在中國消費者尚未達到全部富裕之前,服裝制造業的轉移是否能與美國次貸危機同步還要打上一個問號。但此時國內服裝制造企業需要注意的是,盲目擴大產能,只會給企業帶來后患。
(三)美國金融海嘯引發的全球經濟震蕩,導致多個國家需求下降
從2008年1-10月我國服裝出口市場的統計來看,同比增幅除大洋洲有1.3%的增長外,亞洲增幅減少16%,歐洲增幅減少4.4%;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同比分別為-29%,-11.8%和-5.4%。但整體市場需求趨勢仍需在未來3-5年內才可探出底線,而在這之前采購商無疑都會謹慎訂貨,成衣制造企業訂單的萎縮在未來也就不可避免。
日前中國政府通過對美元匯率的調整,使得人民幣對美元連續兩天跌停,就這一動作,最近,國外分析人士都在猜測中國政府可能會通過人民幣對美元貶值的手段促進出口。但個人認為,如果中國服裝出口的減量是由于美國金融風暴引發的各個市場需求回落的話,人民幣貶值的做法則不一定能夠起到促進服裝出口的目的。
服裝出口市場與商品分類分析
(一)出口市場分析
2008年服裝制造業在一片訂單難拿的聲音中落幕,在尚不清楚各個公司2009年獲得的訂單到底差距多大時,先就2008年1-11月的同比數據來理性地分析一下各個市場存在的危險和機會。
首先,如圖1所示,從2008年1-11月中國服裝出口到各大洲的排序來看,一如以往,在不考慮美元匯率變化因素的情況下,其中亞洲出口訂單以日本為主,香港次之。對日本服裝出口額一直是保持上升趨勢,只是份額在下降;香港更多的是做轉口貿易,其2005年至2007年出口額的增長,在2008年回落至2005年的水平。分析原因,可能是需求減少,也可能是其轉口貿易的功能在萎縮。
歐盟是對歐洲主要的出口對象,出口額2006年以來逐年上升,其所占份額也是逐年上漲,2008年歐盟二十七國占我國對歐洲出口比重達77.5%,比2006年增加了近22個百分點。
北美作為中國服裝出口訂單來源的第三大市場,其中美國所占比重超過80%。2008年1-11月我國對美國出口同比回落1.1%。
其次,圖2是以2005年的數據為基數,2005-2008年1-11月各細分市場的變化情況。
由合計數據可見,2008年出口總體還是保持增長,但增幅急速回落;從細分市場來看,亞洲增幅回落;歐洲市場增幅依舊;北美市場下滑應該是導致增幅大幅放緩的主要影響因素,但美國的下滑僅1.1%,由此可見,更大的影響來源于北美市場的其他國家。
(二)服裝出口商品結構分析
透過對歐盟二十七國和美國的服裝出口商品結構分析,我們力求在出口中規避危險,迎接機會。
1)棉制服裝
由圖3至圖6可見,無論是歐盟還是美國市場,棉制服裝的價格趨于平穩,需求依然增加。
2)絲制服裝
由圖7至圖10可以看出,我國絲織產品出口,美國市場大幅下滑,價格卻有所上升,表明高品質絲綢制衣成為僅存的出口產品;而歐盟對絲制品、針織產品2008年下滑至接近2005年的市場份額,價格基本穩定,絲織、梭織產品在歐盟的市場需求和價格雙雙微幅上揚,值得關注。
3)毛制產品
對于毛制服裝,美國市場價格小幅上揚,針織品需求有些許下降,梭織品2007年增幅較大,2008年趨于平穩;對于歐盟,毛制品價格趨于穩定,而需求旺盛。
4)化纖制品
參考圖15至圖18,可以看出,化纖制品在美國市場需求在2007年有所增加,2008年保持平穩,價格也基本穩定;而歐盟需求量則呈上升趨勢,針織品價格微漲,梭織品價格穩定。
5)毛皮、皮革制品
僅以圖19、圖20對美國和歐盟毛皮革制品的趨勢圖進行說明(毛皮、皮革趨勢類似)。
歐美市場自2006年以來,毛皮、皮革及毛皮革制品的需求量都呈迅速下降趨勢,但價格卻迅速上升,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只有能生產此類高品質產品的企業才有生存的希望。
服裝制造業出路何在
透過以上分析,對于中國服裝制造企業的出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探討。
(一)外銷市場仍存在機會點
對于單純的出口服裝制造企業,應思考兩個問題,一是企業的產能是否與國外市場商品需求結構趨勢相吻合;二是考慮客戶市場開發的側重點。
2005-2008年1-11月出口市場商品結構分析顯示:
1) 對于加工針織服裝的企業:
棉制針織服裝需求還有上升,增長需求在歐洲;
絲制針織服裝需求下滑;
毛制針織服裝需求上升空間較棉制高,新增需求體現于歐洲市場;
化纖制針織服裝需求增幅和棉制趨同,增長市場也在歐洲。
2) 對于加工梭織服裝的企業:
棉制梭織服裝有上升需求,新增市場在歐洲,美國市場略降;
絲制梭織服裝市場需求總體下降,僅高品質絲綢制造有生存空間;
毛制梭制服裝市場需求增量略高,新增市場在歐洲;
化纖制梭織服裝增量不大,新增數量也在歐洲;
毛皮并皮革制服裝需求下滑迅速,只有高品質產品能夠有生存機會。
由以上分析,2009年,出口服裝加工企業應密切關注各國政府針對金融危機的政策調整,同時密切關注市場變化,并在此基礎上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此外還要核查企業的加工設備,審視員工的加工技能水平,及時進行企業的結構調整和市場調整,同時補充員工所需的技能培訓,以與市場需求能力接軌,唯有此才能在風云變幻的市場環境中游刃有余。
對于制造業向周邊國家的推移,2008年阿迪達斯、耐克新工廠的建設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傾向,美國對越南訂單的增長也顯露出些許端倪。但如果這些國家的政局穩定性不能得到基本解決,采購商的訂單和國際服裝制造業新工廠的大投資規劃都將成為泡影。反觀國內企業也是一樣,在目前的市場狀況下,方向不明盲動的結果只能是泛化危險,最終加速制造業的轉移,從而坐失良機。
(二) 企業轉型的兩條出路
1) 服裝加工市場由外需轉向內需
一方面,從國外發達國家的發展規律來看,在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后,服裝業將會成為下一個高速發展的行業。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服裝零售業的零售額增長率分別為:2004年18.7%,2005年19.6%,2006年19.2%,2007年28.7%,因此外需加工企業向內需市場轉移有其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看似內需市場的品牌幾乎都有自己穩定的供貨商,但訂單交期的不穩定和加工品質不均衡的問題依然存在。產品交期會直接影響到服裝這個季節性很強的產品的銷售業績和庫存問題,處置不當,將會引發現金流周轉危機,最終威脅企業生存;其次,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服裝品質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企業需要把握好自己的產品品質,從而留住和發展自己的目標消費群體。目前,這些問題可以說是服裝批零企業普遍渴望提高的方面。因此,外轉內也有機會,并且后續幾年服裝制造企業間也會在競爭中迎來洗牌。但生產外銷低檔產品的企業如不改進自己的技術和設備,巨大的產能恐怕難以在國內市場釋放。
2)傾力打造品牌,開發市場渠道,在價值鏈中肥水內流,獲得低成本競爭優勢
美國哈佛研究院著名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提出了三種基本競爭戰略:總成本領先、差異化和目標集中。
首先,就總成本領先而言,我們知道,在產業價值鏈中,下游企業的采購價不僅包含上游企業的成本,還包含它的利潤。服裝制造業自己打造品牌的優勢在于在總成本領先方面可以省略服裝采購商為制造商提供的利潤,獲得總成本領先的競爭優勢。但相對于發展了多年的批零企業來說,其劣勢在于銷售渠道和設計隊伍匱乏。因此,轉做品牌的企業需要在渠道以及人才的隊伍搭建上下足功夫。
根據筆者的經驗,經歷過品牌創業階段的職業經理人通常比只掌握成熟品牌運營的職業經理人更適合打造新品牌;“市場”設計師比“藝術”設計師更適合快速服裝品牌的需求。此外,萬不可忽視的是專業的服裝數據分析師,他可以說是服裝運營的戰術指導顧問。
其次,就差異化而言,服裝產品的差異化主要體現在設計、面料以及營銷服務上,但就前兩個方面而言,就我國目前的技術能力暫不足以構成競爭優勢,因此可以在后者上進行深度挖掘,以形成差異化。
再次,目標集中。筆者曾與一位男裝品牌的總經理交談,當問及他的服裝是給什么人穿時,其回答是18到65歲的男士。依此回答,這個品牌只能做很普通的款式,因為他要適應不同風格,不同年齡的男性消費者,也就因此失去了特點。同時,將自己擠入競爭最為激烈的服裝批零大賣場,這種賣場難以表達品牌形象,更難以凝聚穩定的消費群體,要想脫穎而出可謂難上加難。
反觀各個批發市場的企業,他們通常不做品牌夢,而是在踏踏實實地做“貼牌”加工,很多人正是在這里挖掘著第一桶金。
而外貿企業的優勢是可以利用自己這些年來的資本積累打造品牌,因此做細分市場的品牌優勢更容易體現。中國人口眾多,任何一個專一的細分市場都很難被一個企業的產能所消化,專一為這個細分市場做好服務,競爭程度相對較低,品牌也就更易獲得集中差異化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