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茶道的知識和講究范文

時間:2023-10-13 16:57: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茶道的知識和講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茶道的知識和講究

篇1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茶文化;茶道

茶在中國擁有幾千年的發(fā)展歷史。在中華民族這一片文化繁茂的土地上,茶文化結合了中國傳統(tǒng)佛、道、儒三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涵養(yǎng),孕育出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茶文化的本質是一種“中介”文化,以茶為載體,以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為宗旨。它的內涵極其廣泛,主要包括有關茶的禮儀、風俗、茶規(guī)、茶藝、歷史典故、民間傳說以及文學藝術、辭曲歌賦等。它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飲品,也是人們所追求精神高度的和諧統(tǒng)一。高校培養(yǎng)的是先進的學生群體,學生需要完成“學校人”向“社會人”的過渡,就必須提高自身素質來適應以及引領高速變化發(fā)展的社會。就目前來說,人文茶道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受到的教育界許多專家學者的一致認可。

1茶與茶道

茶被稱之為國飲,是國人饋贈親友的良品。它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它包含著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結合,由此生出的便是茶道。茶道是一種藝術,一種禮儀,一種生活方式。飲茶之人多注重于養(yǎng)生,注重于提升自我的精神高度。人們在品茶的同時,體驗茶道,品味人生百態(tài)。

1.1茶的概念

茶起源于中國,在我國已經擁有了很長時間的歷史,受到了大眾的喜愛。大家普遍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chuàng)的,也是從中國流傳至世界。茶的起源并不明確,但可以確定的是,唐代陸羽所作《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最早、最全面的茶學專著。這說明自唐代起,我國就已經擁有了較為系統(tǒng)的歷史和文化。茶除了具有觀賞、品鑒的價值,還具有其他多種功能,例如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勞等等。茶的這些功效都在國際醫(yī)學藥理上得到了證明。

1.2茶文化的意義

說到茶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國的歷史。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實際上也是中華民族不斷發(fā)展進步的一個過程,更是中國特色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人們通過將賞茶、品茶、飲茶等等這一系列活動和中華民族的禮儀、哲學文化等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了茶的特色精神內涵,從而將其升華為一種精神活動。因此,茶文化對人的發(fā)展、現(xiàn)代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借鑒作用。

1.3茶道的內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中國茶道的發(fā)展經歷了從煎茶、點茶以及泡茶等多個階段。茶道主要講究五境之美,分別為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huán)境。茶道的本質是品嘗茶的美感。它的美感一方面來源于茶本身的形態(tài)、顏色,另一方面也來源于茶道中所蘊含的禮儀。人們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等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學習它的禮法規(guī)章,也可以領悟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進而提升自我修養(yǎng)、陶冶情操。常言道: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愛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風。人生就如茶葉,苦香淡皆是人生。人生百味,就蘊含在一杯清茶中。

2人文茶道概述

人文茶道四字,字如其名,是從茶道中所孕育出的人文精神,人文茶道重點在于人本。它是基于茶本身,加之以各種文化氛圍結合而成的。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們都喜歡將琴、棋、書、畫與茶結合。人們以茶為媒介,修身養(yǎng)性,品位人生。茶相比于咖啡,在提神的同時更能給人以一種靜下心來的力量。這就是人文茶道中所蘊含的淡泊與寧靜。簡單來說,人文茶道是將藝術與精神高度完美結合。茶道有“四諦”:和、靜、怡、真。這也體現(xiàn)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上。“和”代表著人與人相處需要和諧,做事要恰到好處。人具備和氣的品性才能與他人友善交往,廣交善友。同時,“和”也代表著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學思想。“靜”就在于告訴人們要有一種平靜淡泊的心態(tài)。人們飲茶時的環(huán)境,需要安靜,這樣人們的心才能安靜下來體會茶的真諦,這是一種忘我的精神高度。“怡”講究的是一種身心愉悅。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必定是愉快的,以一種輕松暢快的心情去品味它。喝茶不論貴賤,重要的是喝茶人的心態(tài)。“真”代表著回歸本真。人們在飲茶中體悟人生,回歸自我。人來源于自然,生活于社會,難免會沾染上世俗的紛紛擾擾。因此,人更要以一顆真心來體悟茶道,才能回歸自我,找尋真我。佛道儒三家對中國人文茶道的影響最深。人文茶道也正是集合了佛、道、儒三家為主體的中國優(yōu)秀哲學思想,才成為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老子的《道德經》就有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這正好體現(xiàn)了人文茶道的人本精神。道家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統(tǒng)一,人應該追求自然的本真,借以提升自我。道家所主張的道法自然,主要包含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佛家主張禪味,中國僧人認為茶有三德:第一,坐禪時,通夜不眠;第二,滿腹時,幫助消化;第三茶為不發(fā)之藥。這很好地體現(xiàn)了茶文化與佛家思想的融合。儒家核心思想為“中庸”,即做人做事恰到好處,不偏袒維護任何一方。做人必須講究禮儀,正如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所說:“君子愛茶,因為茶性無邪。”飲茶的過程就是提升自我修養(yǎng)、凈化靈魂的過程。

3加強高校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學生在接受知識教育的同時,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學生在經歷了幾年高校教育后,必將步入社會,而要成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光有技術知識并不足夠,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我的素質,要學會與人交往,正確樹立自己的價值觀念。當代的許多高校學生只注重于知識的獲取,并不善于與人交往也不注重于禮儀。在平時的生活中表現(xiàn)浮躁,忙忙碌碌不知所謂。許多人都沒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也不能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高校學生要想未來進入社會,成為一個可以引領時代的人,就應當從提升自我修養(yǎng)開始。高校學生只有提升了自我修養(yǎng),才不至于誤入歧途,從而讓自己朝有利的方向發(fā)展。在高校學生的個人生活中,許多人喜歡獨來獨往。他們不善于與人交往也不懂得如何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遇到問題也不懂得訴說和尋求幫助。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作為高校生,走出學校就會進入社會。任何人都逃不開與人交際。哪怕是親朋好友,同事同學之間都存在一種禮尚往來的關系。由此可見,學會禮儀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然而,目前高校素質教育還存在許多問題。因此,高校素質教育需要一種更有力的方式來直接或間接地促進其質量的提高。

4人文茶道對高校素質教育的影響

宣傳人文茶道精神對提高高校素質教育質量而言是一種非常可行的舉措。茶道是中華茶文化中蘊含的獨特的人本精神。張岱年先生曾指出,中國的文化不是以神為本,而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以人為本,即將人的問題作為中心問題。世界上所有的群體社會,都是由一個個人組成的。人是基本,只有從各個學生個體著手,才能從根本上加強高校素質教育。總的來說,人文茶道對高校素質教育具有有利的影響。4.1人文茶道能夠促使學生進行知識面的拓寬,傳承民族文化人文茶道始于茶文化,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融合了佛、道、儒多家的哲學思想。正是由于它這種博采眾長的特性,它的文化內涵才顯得愈來愈豐富多彩。人文茶道精神的學習能夠使大學生拓寬視野、增加其知識儲備,從而完成自我素質提升。同時,茶道精神的學習也能讓學生了解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4.2人文茶道能夠促使學生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茶首先作為一門藝術,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高尚情操。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藝術的熏陶不可缺少。人們在這種藝術的熏陶中學會了欣賞,找尋到了自我興趣,從而培養(yǎng)出高尚的情操。人一旦有了藝術的熏陶,整個人的氣質就會與眾不同。而人們通過學習茶道,可以了解到有關于茶藝、環(huán)境、詩詞、歷史等多種文化藝術。高校學生如果持續(xù)受這種有利環(huán)境的熏陶,自然就會以“茶人”為榜樣,努力提升自我修養(yǎng)。4.3人文茶道能夠促使學生學會釋放自我壓力高校學生的課業(yè)普遍壓力較大,節(jié)奏較快。在這個階段,不僅要學習自身的專業(yè)知識,也需要盡快地了解到社會人才需求,融入社會大環(huán)境。品茶是一個修身養(yǎng)性的過程,從人文茶道中,學生們可以學習如何從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一片空閑,體悟人生的真諦。從品茶中感悟到“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哲理,從而轉化成動力,讓自我的素質得到一個更高層次的升華。4.4人文茶道能夠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茶道精神的主體就是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是錢梁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觀點,其認為茶人應該“默默地無私奉獻,為人類造福”。高校生活學習階段正是培養(yǎng)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一個好時機,大學生在這個階段會遇到許多挫折但也會有許多成長。因此,高校階段是完善自我的一個好階段。大學生通過學習人文茶道,可以領悟茶道中的思想內涵,有利于清楚地認知自我和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

5結語

人文茶道在提高高校素質教育質量中的作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越來越多的高校將人文茶道的教育提上日程。人文茶道只是茶文化中最精華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其全部內容。茶文化中所蘊含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只要學生有所接觸,必定會被茶文化所包含的深刻內涵所吸引。我們所應當做的就是讓人文茶道更廣泛地融入高校素質教育中,從而讓更多的高校學生接觸到它。

參考文獻

[1]付昌輝.加強橫向課題研究促進高職科研發(fā)展[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5(32):36-37.

[2]吳詩池.試論中國的茶文化———兼談中日茶文化關系[J].農業(yè)考古,2004(02):13-26.

[3]劉悅.著眼學生長遠發(fā)展培養(yǎng)素質奠基人生[J].陜西教育(教學),2016(4):15-16.

[4]王森勛.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M].泰山出版社.2010.

篇2

關鍵詞:閩南茶文化 航空服務 課程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9-0041-01

據調查,國內部分高職院校中航空服務專業(yè)開設茶藝課程作為職業(yè)延展課程。但無論是相關教師或者學生多功利地看待茶藝課程,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學習茶藝僅僅是為了彌補學生在應對航空公司面試時才藝不足的缺陷,有些人僅是因為某些航空公司有茶藝表演的活動而略做學習有備無患,他們往往認為只要學會花哨或者煩瑣的泡茶動作和程序即可,純粹將茶藝當成類似某種程序化舞蹈動作的簡單行為。正因為許多人對在航空服務專業(yè)開設茶藝課程,并推進茶文化對人才培養(yǎng)過程的滲透并不理解或者理解得不夠到位,本文將對閩南茶文化背景下開設茶藝課程的意義進行論述,并對該課程的建構提出意見。

1 航空服務專業(yè)在閩南茶文化背景下開設茶藝課程意義

1.1閩南茶文化中的茶藝展示程序性與航空服務人才培養(yǎng)中對服務技能的高標準相耦合

福建閩南地區(qū)盛產茶,閩南人對茶情有獨鐘,且閩南人飲茶,從茶具、水質、用茶種類到斟飲的各個程序均備極考究。以烏龍茶鐵觀音為例,其茶藝表演程序甚至有十八道工序:焚香靜氣、葉嘉酬賓、火煮山泉、孟臣淋漓、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韻、玉液回壺、游山玩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喜聞幽香、鑒賞三色、初品奇茗、盡杯謝茶,環(huán)節(jié)一道接一道,每一道都體現(xiàn)出“純、禮、雅、和”的文化精髓,每一個動作都講究規(guī)范的操作和程序。而規(guī)范化,程序化、標準化服務正是航空服務人才的起碼要求,同時在進行程序化的服務同時還要兼顧展示性和藝術性,這也是航空服務人才之所以成為服務行業(yè)內人才標桿的原因。通過對茶藝展示程序化的學習就能夠使學生在校內有相應的載體體會服務流程的藝術性,養(yǎng)成良好的職業(yè)行為習慣,按程序有條不紊、準確到位藝術化地進行服務流程的展示。同時這也是航空公司、地勤公司等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

1.2閩南茶文化中的“五境之美”茶藝氣質營造與航空服務人才培養(yǎng)中對學生美感培養(yǎng)的目標相耦合

閩南茶文化重在圍繞著茶元素,通過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huán)境等展示國人生活之美。以環(huán)境中的茶席之美為例,閩南茶文化講究透過一席茶的布置有機平實、源遠流長而生命力不減的方式來體現(xiàn)文化,把茶席當成以生命自身的哲學體現(xiàn)之場。茶席不僅是單純的視覺美感,更要求符合泡茶邏輯,這個邏輯包含了對茶的解讀。種種細節(jié)的妥帖安排,會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閑潔。各個因素,如品茗的時令節(jié)氣、身邊的一景一物、水質水溫、茶的性情,由此而砧揀擇的用那把小壺還是這只蓋杯,每一個選擇都是那么的用心別具,但在決定前又不是只有唯一的選擇,每一個用心就體現(xiàn)在選擇的過程里,最后匯聚成一種特殊的氣質。航空服務人才美感的塑造也不僅是外表的,訓練有素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對于美好形象和美好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航空服務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就是讓學生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給人帶來毫無做作的舒適感,把女性的柔美優(yōu)雅、男士的紳士帥氣演繹得恰到好處,有一種增一分則過,少一分則不足的美感。因此在茶藝課中可以達到對航空服務專業(yè)學生進行氣質的培養(yǎng)、審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對于“美境”的創(chuàng)新能力。

1.3閩南茶文化中的茶藝禮儀要求與航空服務人才培養(yǎng)中對禮儀的高要求相耦合

禮儀是茶藝的核心部分。閩南傳統(tǒng)茶道表演其實就是待人迎客的過程,它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寓意著一種東方待客禮節(jié)。而服務禮儀更是航空服務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中之重,特別是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jié)。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這兩者的耦合之處更是不言而喻。

2 關于航空服務專業(yè)中茶藝課程的相關建議

篇3

茶在中國有著數(shù)千年的歷史,茶文化亦隨其發(fā)展而衍生。隨著茶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其內涵亦越來越豐富和深刻,所涉及到的領域亦越來越多。其中,茶文化的德育功能是不容忽視的,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茶文化德育不同于普通德育課程,其內容更豐富,也更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大學思想教育中開展茶文化課程,既是豐富德育課程的體現(xiàn),也是推廣、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

茶文化;德育;大學思想教育;影響

中國的茶文化蘊含很深厚的哲學思想和人文思想,并且還囊括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眾多內涵,可謂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于歷史而言,茶文化因歲月的沉淀而彰顯出厚重的歷史感;于大眾而言,茶文化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不管是對誠信等優(yōu)秀品質的影響,還是基于高雅的藝術與人們的精神追求,茶文化既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又有德育的作用。通過茶文化中的德育作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手段,也是培養(yǎng)人格、形成優(yōu)秀品質的理想途徑。在大學教學中,常常會以茶文化作為選修課程,將茶文化教學充分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教育之中,以潛移默化的形式進行德育工作。

1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對大學思想教育的影響

中國的茶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學資源。唐代陸羽的《茶經》就有記載,茶因其“性儉”而適宜“精行儉德”的人。在《茶十德》中,也有關于茶的功德記載,其中包含著茶禮、茶道等博大精深的學問。自古以來,無數(shù)文人騷客以茶寄情,修身養(yǎng)性,不斷完善自身人格。品茶既是一種高雅的消遣方式,也是一種對于人生的態(tài)度,即以茶明志,彰顯茶德。關于茶文化的德育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1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茶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于其悠久的歷史。歷經歲月的打磨后,今天的茶文化已經成為世界文化中的瑰寶。許多人研究茶文化,深深被茶文化所吸引,在茶文化的領域里,探索各種各樣的哲理、知識、藝術以及文化,挖掘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茶文化的理論具有廣泛的淵源,而且包含多種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并且在文學、音樂等藝術領域內均有諸多滲透,提升了人們的審美意識。茶文化中的茶道和茶人精神則更加適合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值得人們去繼承和發(fā)揚。在大學思想教育中普及茶文化,則可以培養(yǎng)學生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感。

1.2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茶是中國的國飲,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從最初的發(fā)現(xiàn)一路走到今天,茶早已走向世界,成為世界各地人最喜歡的飲品之一。許多國家的茶文化都是通過中國的茶葉流傳至世界而逐漸形成的,因此,茶在世界范圍內具有重要的地位。西方人由于酷愛喝茶,因此大大減少了酗酒的幾率,身體更加健康,茶的保健功效亦毋庸置疑。中國的茶葉種類甚多,而且口味地道,質量上乘,多遠銷海內外,受到了許多人的歡迎。世界因茶而精彩,中國因茶而自豪。

1.3修身養(yǎng)性

人們喜歡品茶,不僅是由于茶的味道,而且還因為茶可以提神,使人可以更加精力充沛。茶本源于自然,品茶則是一種與自然的交流。中國的茶道十分受到道家推崇,講究天人合一,飲一杯茶,感悟人生。人生亦如這一杯茶般,有從熱轉涼的過程,也如這茶葉般起起伏伏,蕩氣回腸。許多失敗都是暫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人要有成功的信念和奮斗的意識。這就是茶的修身養(yǎng)性,也十分適合在大學教育中開展,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之間堅定意志,對人生的感悟更加深刻。

1.4陶冶情操

茶作為大眾喜歡的飲品,其意義已不單單是一種飲品或保健品,而是以一種更加高級的形式出現(xiàn)。通過品茶來陶冶情操,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擁有更高的品味,無疑是很多人的向往。實際上,茶與中國的諸多領域學科息息相關,四通八達。君子飲茶,更能彰顯翩翩君子之風;認真品茶,細細回味,亦能擁有良好的心態(tài)和健康的心靈。品茶即品人生,締造精彩的人生與高尚的人品分不開,茶之美德,恰恰是人之品德的最佳體現(xiàn)。因此,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離不開茶文化,通過茶文化陶冶情操,形成純潔、高尚的人性。

1.5養(yǎng)成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

中國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多人不怪”。茶文化中的茶禮是一門學問,也是禮儀中的精髓。以茶待客是中國人的好客之道,表達主人對客人的尊敬。關于泡茶有許多禮數(shù),水好、茶好是關鍵,奉茶的茶具也通常十分精美,與茶葉的質量相得益彰。而且,如何端茶,倒茶也關系到禮貌。中國的茶禮是一種人情往來,也是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與做人息息相關。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開展茶文化教育,是提倡大學生講文明、懂禮貌的有效途徑。通過學習端茶、泡茶等一系列知識,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謙謙君子作風,文明有禮。

2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在大學思想教育中的應用

通過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對大學生的影響,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茶文化包羅萬象,如何有效促進思想教育,尚需要有針對性進行開展,方能逐漸形成效果。現(xiàn)代大學生很有主見,而且十分有個性,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他們擁有屬于自己的想法與行為,但如果缺乏良好的德育教育,則會很容易走彎路。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將茶文化中的德育功能充分發(fā)揮,有效開展,方可見效。

2.1設置茶文化課程

在高校教學之中,可以設置茶文化課程,以選修的方式供學生學習與參考。教師在課堂之中,不可能將所有的茶文化知識一一陳述,因此,為了使學生盡快對茶文化課程充滿興趣,教師可以從茶的起源講解,沿著歷史的脈搏一一進行。當學生對茶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對茶有進一步的了解,比如推薦學生看與茶有關的典故,文學作品,詩歌,茶葉知識等等,使學生掌握更多歷史知識和人文知識。

2.2設立茶文化實踐基地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學生對于茶文化已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論知識得到了豐富與完善,那么就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設立實踐基地,使學生對茶文化的掌握更加深刻。高校可以設立茶藝培訓中心,或開設茶館,學生以勤工助學的方式在茶館中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使其實踐能力得到充分施展。在純凈的校園中開設茶館比較創(chuàng)新,既有利于茶文化的傳播普及,又可以使更多學生得到鍛煉。

2.3大學生開展茶文化的調查和研究

學校要鼓勵大學生開展茶文化的調查和研究。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可以考慮不同層次的茶文化調查研究。如有的學生可以針對茶文化對文學的影響,有的可以針對茶品牌推廣,有的可以針對茶文化的風俗習慣,有的可以針對茶中國茶文化對世界造成的影響等研究。不管是何種專業(yè)的學生,在進行茶文化調查研究時,都可以結合專業(yè)的特點與自身感興趣的領域進行。

2.4組織茶文化社團表演

為了豐富校園生活,使大學生對于茶文化領悟得更加深刻,學校可以組織各種各樣的茶文化社團和表演,以豐富多彩的方式活躍校園文化,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在活動和表演中掌握茶文化,熟練運用茶文化。關于表演,可設定茶藝表演,學生身著漂亮的茶藝服飾,進行茶藝表演,既可以展現(xiàn)自身才華,還可以使學生對茶文化的探索與追求更加執(zhí)著。

2.5設立校園茶文化周

在校園中積極推行、普及茶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使茶文化常態(tài)化。在校園中設立茶文化周,使大學生可以學習茶文化知識,為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動,講座,培訓,加深學生對茶文化的理解。了解茶文化的輝煌歷史與現(xiàn)狀,以及茶文化在世界的位置,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宣傳茶的保健知識,使學生養(yǎng)成品茶的好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身體更加健康。組織學生參與到各種各樣的茶文化社團中,通過表演或實踐的方式使學生親自體會到茶文化的巨大魅力。組織學生進行品茶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茶之修身養(yǎng)性,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尋找品茶的意義,感悟人生真諦。通過品讀茶文學作品和音樂,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陶冶情操。

3結束語

綜上所述,茶文化中的德育功能可以使學生擁有優(yōu)秀的品質和高尚的人格。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將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是需要各位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而在眾多教育中,“德”無疑是最重要的。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往往是在課堂中機械灌輸,鮮有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學生往往缺乏興趣。而茶文化課程卻可以使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得到新的詮釋,其中的德育功能既豐富又新穎,而且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可以使學生對茶文化充滿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學校在大力弘揚茶文化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茶文化理論知識的培養(yǎng),還要通過多種途徑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的機會。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方式使大學生真正得到教育,修身養(yǎng)性,傳承文化。

參考文獻

[1]吳紅英,朱紅英.從茶文化的德育功能看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J].農業(yè)考古,2010(5):11-14.

[2]顏娜.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德育工作的理性思考[J].棗莊學院學報,2012(4):89-92.

[3]孫傳新,陳鋒,楊洋等.試論生活文化建設對大學生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影響———以生活德育開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2(10):962-965.

[4]古力泥沙•麻木提.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發(fā)揮高校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途徑[J].經濟研究導刊,2015(21):166-167.

[5]李輝.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功能研究進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4(6):13-23.

[6]董同彬.文化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J].成人教育,2011(12):102-103.

[7]鄭小紅.略論大學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J].經濟師,2008(2):118-119.

篇4

產自中國的茶自16世紀傳至歐洲以后,在短短的100年間,迅速風靡世界。

到了今天,如果要問,遍及全球,哪種飲品最為盛行?不疑有它,茶與咖啡而已。

茶與咖啡,無疑是21世紀的主流飲品,其二者均具有提神醒腦之功能,但茶葉中咖啡因的含量僅相當于咖啡的一半。從健康角度而論,茶,更勝一籌。健康飲品

茶之所以盛行,很大因素源于它的健康。

經現(xiàn)代科學研究證實,茶葉中富含多種維生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在簡單的茶葉葉片中,咖啡堿、茶多酚、蛋白質、氨基酸、糖類、維生素、脂質、有機酸等有機化合物達450多種,鉀、鈉、鎂、銅等無機營養(yǎng)元素亦有28種,且組合比例十分協(xié)調。

茶葉特有的茶黃素能夠降低現(xiàn)代人聞之色變的膽固醇;茶葉中的兒茶素能夠瘦身減肥;茶葉中的茶多酚在抗氧化、抗菌、抗輻射、抗腫瘤等方面效果顯著,并有很強的降脂功能,甚至還可以有效保護毛細血管,利于人體血管的舒張,起到預防心血管病的作用。所有這些,想必都是現(xiàn)代人極其歡迎的。其他的,比如提神、解乏、防暑降溫,解渴生津等,可能就是許多飲品兼而有之的了。

故常飲茶,不僅美容瘦身,還能使人體內的各種機能得以協(xié)調,提高身體防病抗病能力。世界衛(wèi)生組織公布的調查材料顯示,人類長壽的奧秘之一就是“多茶少煙”。

目前,全球約60個國家種植茶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有茶葉消費習慣,20多億人鐘情茶飲。

中國茶

經常做茶葉進出口的人都很有體會,茶在除中國外的很多國家,不過是一健康飲品,追求的是其中所含的對身體有益元素,對于其種類及品質,要求并不多。但在中國,茶除其具象因素外,對其形而上的東東西西,似乎謀求得更多。

茶,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已是一中國符號。

中國之茶,與中華文明的發(fā)展相隨而來,自然歷史悠久。

茶圣陸羽在其《茶經》里云:“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但陸羽之據,源于成書于漢后的《神農食經》,并不足以為信。因而,對于此,就如視開天、女媧造人般,當做一美好傳說好了。

在我國云南,至今仍有一株樹齡已達27口。多年的野生茶樹茁壯成長著,但是不是已被人類有意識地食用了這么多年,就不甚了解了。據說,在西周時,茶就已被種植并做藥用,但后人一直沒有發(fā)現(xiàn)可確切考證的文字資料。能讓我們確切所知的文字記載應該是西漢時期王褒的《僮約》,之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的記載。

研究過中國文字的都知道,秦統(tǒng)一中國以前,各諸侯國文字并不統(tǒng)一,因此,于茶,亦是同物異名,“茶”、“茶”均有。直至陸羽,才在《茶經》中將之統(tǒng)一成“茶”,統(tǒng)一讀音,統(tǒng)一書寫。

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一幅迄今為止最早以茶為主題的帛畫,命名為《敬茶仕女圖》,說明當時飲茶已經成為風尚。

飲茶雖在漢時已成風尚,但怎樣飲,恐怕還沒有人說得清楚。

據考,茶之為用,最早是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后發(fā)展到生煮羹飲。三國時,出現(xiàn)了茶葉的簡單加工,即將采來的葉子做成餅,然后曬干或烘干,這應該算是制茶工藝的萌芽吧。

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僅關于茶的記載日益增多,并出現(xiàn)了以茶為主題的文賦,甚至還對煮茶的水進行了研究。至唐,隨著佛教的日漸興盛,飲茶之風也大盛起來,并由在寺廟里長大的棄兒陸羽醞釀出了我國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從此以后,茶便從以前粗獷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達成了文人雅士的理想境界。

我國傳統(tǒng)茶學經過漢代的起源,唐代的第一次提升,宋代的進一步人文精化,明代及清代早期的發(fā)掘中興,形成了完整的茶文化體系。所以,茶史上向有“茶興于唐、盛于宋”的說法。

在制茶方面,亦從發(fā)現(xiàn)野生茶樹,到種植藥用,再到團茶、餅茶、散茶;從蒸青綠茶、炒制綠茶,再到綠、白、青、紅、黃、黑六大茶系;從釜煮茶湯、湯缽點茶,再到紫砂小壺工夫杯;從純手工操作到機械化制茶。中國茶經歷了悠長復雜的變革,終于形成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龐大茶學體系。

飲茶

飲茶,說的雅點,其實就是喝茶。

在西方,喝茶向來就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即使是足夠浪漫的維多利亞式下午茶,也不過是簡單的袋泡茶再加上秀美的庭院、手工編織的桌布、精美的茶具、優(yōu)雅的女人等。英國立頓公司近些年來開發(fā)出一種可三面受水的金字塔形立體茶包。據說,入水時,它可以隨著水流優(yōu)美地旋轉。但無論它的旋轉怎樣優(yōu)美,比起國人的飲茶風尚來,說小巫見大巫,差強人意,說天高地遠,未免顯得有點狂妄。

我們的國人怎樣喝茶,由于歷史太過漫長,差異極大,實在需要分成幾個階段。

在唐以前,在我們幅員遼闊的國土上,因地區(qū)差異,飲茶方式也肯定有所不同,但主流的方式應該是茶湯。這茶湯絕對是真正的湯,除在鍋里煎茶外,還要在茶中加入鹽、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即使到了唐代,飲茶已經成了上至皇宮貴族、文人雅客,下至普通僧侶、農夫走卒的日常飲品,飲用方式因階層的不同也大有差異,但往茶里加鹽,這一點,似乎是共通的。

在唐代,茶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之分,采用的多是煮茶法。陸羽在其《茶經》中所描述的制茶、飲茶方式,即是以當時最為盛行的餅茶為例,工序繁復,對象應該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中產階級,飲用方法自也由隋前的解渴式粗放飲法發(fā)展成了細煎慢啜式的品飲。

《清平調三首》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請李白品嘗全國各地進貢的新茶后,大文豪詩性大發(fā),揮筆而就的千古名篇。從中可知,盛唐時期的宮廷茶藝程序繁多,備器、賞餅、炙茶、碾茶、篩茶、煎水、候湯、投鹽、舀湯、置茶、分茶、敬茶、聞茶、觀色、品茶、謝茶等等,非有閑之人,恐怕無法靜下心來,專注地完成如此雅趣,就為喝一杯茶。

到了唐末、五代時期,已經出現(xiàn)了“點茶法”,至宋,大行。

“點茶法”已不再需要釜煮茶湯,只須將碾好的茶末置于茶盞,先用少量沸水調成茶膏,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時擊拂茶筅,使茶末上浮,形成粥面。點茶到了一定高度后,可以在注水的過程中,使湯紋形成各種物象,有甚者還可組合成一首絕句,成了宋時僧人、雅客、士大夫等“斗茶”的主要內容。

明代初年,朱元璋罷龍團鳳餅,改貢芽茶,散茶不僅成為主流,制作方式也由蒸青改進成了炒青、曬青和烘青。如此一來,點茶自然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我們今天常用的沖泡方式,宜興紫砂小壺也由此聲名鵲起。

隨著散茶的興盛,制茶工藝也隨之不斷發(fā)展,由最初單純的綠茶發(fā)展到了紅茶、烏龍、白茶、黃茶、黑茶、普洱等并舉之局面,其各種茶類全然不同的沖泡方式恐怕也不是習慣了袋泡茶的西方人所能想象的。

品茶

茶飲到一定程度,便要講究境界,那便成了品。品茶已不再以飲為主,而成了一種文人雅士的生活、娛樂方式。

在我國歷史上,晚唐和北宋是傳統(tǒng)社會的一大轉折點,大批世俗知識分子登上社會舞臺。他們沒有魏晉的思辨和盛唐的熱情,滿足于社會現(xiàn)狀和既得利益,尤其注重生活的藝術化,因此,飲茶這一人體基本生理需求也被他們演繹得極其精致起來。

“翼而飛,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

雖陸羽即已提出不能僅將茶視為解渴之物,但其要求不過是“蕩昏寐”。

煮山水問,香韻繞云天。宋時,品茶已成一大雅之事,一定要講求意境。

南宋理學家朱熹青年時代曾戒酒以茶修身明德,終生粗茶淡飯。在武夷山生活了50年,授徒講學,聚友著述之余,即以茶論道,斗茶品茗,不僅寫下不少詠茶詩篇,還親自種茶、制茶、烹茶、品茶,并別出心裁地在武夷山九曲溪四曲半山的溪石上鑿灶煮茶,吟詩記趣。如今朱熹所遺石灶猶在,宛如仍有茶香細裊。

到了明代,對于品茶,格調提得就更高了一步。明代文人陸樹聲在其《花寮記》中將這樣一些場景與品茶相配:涼臺、靜室、明窗、曲江、僧寮、道院、松風、竹月、晏坐、行吟、清談、把卷,茶未飲而意趣盎然。

而明代的馮可賓更是不再滿足于品茶之中的風花雪月,在《茶箋》提出了品茶的“十三宜”和“七禁忌”。

“無事”,“佳客”,“幽坐”,“吟詠”,“揮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會心”,“賞鑒”,“文僮”,不僅設定了環(huán)境,更是對品茗之人、所伴隨之事項提出了明確要求,慎而重之地將之融入了文化范疇。

飲茶之意在解渴,品茶之意在得趣。茶,大多時候飲茶不過就是一個尋趣的名頭罷了。

浸潤于道

中國人,自古以來,喜愛以物喻志,并將之上升到精神的高度,玉、竹均屬此類。茶,這在西方人看來不過是解渴、養(yǎng)生之保健飲料,在中國文人心中,早已將之上升到了道的高度。

說起茶之道,很多人率先在腦子里浮現(xiàn)的或許是日本的茶道,但愚以為,日之茶道,更多體現(xiàn)的是一種美的宗教,與國人之茶道有著迥然不同之意。

在中國,形而上者謂之道,它體現(xiàn)的是一種精神境界。

比如說,陸羽的忘年之交,高僧皎然在《飲茶歌誚崔世使君》中所寫的“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如此之境界,又怎能是一“茶”宇所涵蓋得了的?

我國歷史上的宋代,絕對是一相當特殊的歷史時期。外有諸強虎視眈眈,內又國力貧弱,按理,屬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應整日憂心忡忡、一心撲到政事上才是。可恰恰相反,這一時期卻是我國文化史上特色鮮明、內涵豐富且極其精致的時期,無論是文學、藝術還是哲學、雜耍,都做得美輪美奐。對于其所鐘愛的飲茶之道,上至帝王將相,下到逸士散人,不僅要將茶文化琢磨得玲瓏剔透,更要著實認真地研究其物質功效和精神內涵,將之提升到一種形神兼?zhèn)涞臒o上境界,并要從中品味出一番理趣兼善的真諦來。

這樣的人與事很多,論茶的大作更可稱得上蔚為大觀,但實因篇幅所限,就舉一個例子。

宋徽宗趙佶在其《大觀茶論》序中寫道:“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短短的幾句話,清、和、淡、潔、韻、靜,莫不道來。

當然,宋以后,以茶修心養(yǎng)性、體悟真道之人、之文仍有很多,但竊以為,微宗這史來最耐人琢磨的皇帝,已將茶之道論到極處了。

茶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現(xiàn)代人,為了適應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像古人那種“竹雨松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的閑情雅致,顯然難得有時間、有心境去體會,想喝茶,甚至燒水沖泡都不用,開瓶即飲。然而,喝茶與品茶畢竟不是一回事,品茶與浸潤于茶道之中,以茶道推及人道,更是還有一番不短的距離。

篇5

馮建華是個有意思的老北京人,一口京片子,隨時能引經據典把人說得一愣。在他眼里,世間萬事就沒有過不去的坎:“您看不開,就是因為沒放下,您說對不?”他一笑呵呵,手里的兩個鐵核桃就轉得飛快,笑容里閃過一絲慧黠。

曾經茶館的日子

20世紀90年代,在馮建華眼里,是一段值得紀念的日子,那時候,北京的茶館業(yè)正方興未艾。“我說的茶館,可不是現(xiàn)今連唱卡拉OK帶搓澡的那些四不像,而是真正老北京的茶館,是集傳統(tǒng)文化、民俗小吃、品茶看戲、社會交往為一體的休閑地方,來的都是好文化這一口的客人,多是二環(huán)里土生土長的北京爺們。就像我,祖上打乾隆中葉到的城里,打小在北京的胡同里長大,哪兒有好玩好看招人樂的,我都門清。”

馮建華不無遺憾地回憶過去:二十年前,崇文門還是一片低矮的平房,一直往北走才能看到當時還算高聳的哈德門飯店、新僑飯店和同仁醫(yī)院,自然也有購物的好去處,但不是新世界百貨,而是崇文門菜市場;兩廣路也還不存在,只是一條條狹窄的街道串在廣安門和廣渠門之間,行人必須小心翼翼地走,不然從某條胡同飛出來的自行車會把你撞個正著;那時候的永定門只有一條簡單的過河橋,兩邊都是狹窄的通道,而東便門的城墻還很破敗,也沒有城墻下長長的草坪;繞過鼓樓站到后海的銀錠橋上,仍然可以觀山,因為海淀還沒有今天的中關村這些園區(qū),連“磨剪子戧菜刀”的吆喝聲都還能在胡同里聽見。總而言之,那是一個不算現(xiàn)代化,但挺北京的北京。

“那時候北京的茶館,出現(xiàn)了四大家,有尹盛喜先生的老舍茶館,有段云松先生的五福茶館,有我馮建華的京味茶館,再加上后來的天橋樂茶園,吸引了相當一部分的茶客。就說我們京味茶館吧,那是個什么場面?總共不過一百平方米的屋子里,十來張桌子,卻擠了有一百多號人,連柜臺里都站了人,我自個兒就只好上過道里待著。”馮建華一樂,眼神卻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十多年前的自己:1996年,剛剛三十來歲的馮建華,辭去了機關工作,通過一位北京晚報的朋友介紹,在當時西琉璃廠的中國書店旁,租了兩間房子。當年的3月26日,京味茶館開張,很快就成了京城茶客們喜歡聚齊兒的地方。做了掌柜的馮建華,終日里戴著一副舊式黑框眼鏡,身著褐色或藍色棉布長衫,見人進來就領著中式短打扮的小伙計高聲招呼:“里邊請吧您吶!”活脫脫一個老舍筆下的茶館大當家形象。為開這家茶館,馮建華可沒少下功夫,他從17歲起就拜師學藝,所以一招一式,都還原了老北京傳統(tǒng)茶館的套路。無論是茶館的擺設還是掌柜、伙計們的打扮,乃至茶具茶食,再到服務方式,無不再現(xiàn)了老北京茶館的風情。

京味茶館的紅火,首先是因它的文藝氣息濃厚。這里經常會舉辦一些文化活動,比如紀念京劇老家譚鑫培先生、肖長華先生的聚會,比如迎中秋的曲藝晚會等等,另外每逢周二,茶館里都會有一場“子弟八角鼓”票房,會邀請許多著名藝術家和票友同臺互動。也因此,在馮建華的茶館里,經常能見到一些梨園行和民俗界的知名學者、專家,如劉曾復、劉乃崇、崔琦、周桓、孫岳、高寶賢、劉嵩昆、崔普權等。馮建華十分尊敬這些老前輩,同時他也不斷練習相聲、雙簧等傳統(tǒng)技藝,并有了“小茶房”的藝名。有時候為了娛樂,他自己也上臺玩一把,結果逗個滿堂彩。而最讓馮建華感到拔份兒的事是,京味茶館是后第一家恢復了傳統(tǒng)相聲大會和“燈晚兒評書”表演的京城茶館。

這紅火的第二條原因,是馮建華的善于經營得人緣。他認識茶館的每位熟客,有客登門,立馬招呼伙計用燒得熱熱的茶水,給人先沏上一壺香片;客人在京味茶館一進門,便可見親切的八仙桌和長條板凳,以及民國年間的招貼畫。茶館東南角是個電茶爐,西南角是柜臺,柜臺上擺著十來樣茶食,有炒花生、咸瓜子、大杏干、木樨棗、葡萄干、柿餅兒、酥蠶豆等,任人隨意挑選。最絕的是,一到夏天,茶館自制的冰鎮(zhèn)酸梅湯和玫瑰露,總讓前來光顧的茶客直呼過癮—做玫瑰露的糖玫瑰,是京西妙峰山的特產,醇香馥郁,做出的玫瑰露湯色紅潤,喝上一口,讓人香透唇舌、流連忘返。而直到如今的大眾點評網上,都還有年輕的顧客談起京味茶館:“小時候,老跟著爺爺去京味茶館聽相聲,最忘不了那兒的冰鎮(zhèn)酸梅湯,那個味正啊,到現(xiàn)在想起來腮幫子還透著股子酸甜。”

盡管生意紅火,京味茶館卻依舊堅持它親民的價格:聽一下午的相聲曲藝,才交兩塊錢;沏一杯普通花茶,三五塊錢;還有許多老人自帶茶杯和茶葉,就添茶館里的開水,喝上一整天,才一塊錢。因為馮建華覺得,人生在世的最大目的,不應該是為了錢,而是人活著,得有個精神頭兒,爽爽利利、大大方方地奔著理想去干,心里才會塌實。“咱有咱的活法、咱有咱的樂,我不跟別人比,那比不了,也沒法比。”坐在我面前的馮建華,特認真地說。

曾經紅火的一切,在2000年時突然戛然而止:那一年,因為中國書店的上層發(fā)生了變動,馮建華得到房租大幅上漲的通知,這之后,他與新上任的經理關于房租的談判徹底破裂。馮建華一怒之下,一拍桌子摔了茶碗就走人,茶館里所有的桌椅板凳等物件一概不要,當時就撂了挑子。“老北京人講究的是個理兒,傷了這個理,我不能接受,我的茶客們也不會答應,我就得較這個真。”馮建華如是說。

在文化民俗中吶喊

離開了京味茶館,馮建華的日子依舊沒消停。十幾年來,他一直奔走于全國各地,考察并鉆研民俗、佛學、茶經等各種文化方面的內容。這些活動,成了他最主要的生活內容。他現(xiàn)在是首都經貿大學、北京工業(yè)大學、北師大以及人大等高校的客座教授,專門講授老北京的民俗和茶文化。每次當他講課時,平時空蕩蕩的教室就坐滿了人,學生們對馮建華的妙語連珠印象十分深刻,他們會向這個高高胖胖的中年人,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而馮建華一個玩笑,就能輕松解決。

習慣收聽調頻87.6兆赫北京文藝電臺的聽眾,一定記得多年前曾經風靡一時的文藝類廣播節(jié)目《閑話京城》。當年因為跟梨園世家出身的主持人梁倩相識,馮建華應邀策劃并主講了一年半的《閑話京城》,一直到它改版為止。每期25分鐘的節(jié)目,被馮建華說得妙趣橫生,以致造成了一個極為有趣的現(xiàn)象:每天一到上午10點,所有奔跑在北京大街小巷的出租車上,放的全是《閑話京城》。風里來雨里去的的哥們,成了這個節(jié)目的鐵桿粉絲,甚至有人因為聽得入迷,闖過了紅燈還渾然不覺。這之后,他又擔綱主創(chuàng)了《什剎海》、《北京時間》等廣播和電視欄目,同樣深受觀眾歡迎。“北京是我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xiāng),它的一草一木我都非常熟悉,一個景能說出幾個版本的傳說,所以做這些節(jié)目,就熟門熟路。”馮建華說,自己在做節(jié)目時,始終堅持著文化這個“瓤子”。因為自古以來,所有類別的文化,都有其深厚的歷史傳承,都要經過時光不斷的沖刷和磨礪,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結晶。當年他之所以能再現(xiàn)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茶文化,能將各種掌故和風俗應用到真實的生活里,就是因為它有著實實在在的文化傳承,它連接的是極其珍貴又將要斷層的老北京的歷史文化。

“近些年我開始四處走走,結果發(fā)現(xiàn)各地的傳統(tǒng)文化缺乏保護和失傳的現(xiàn)象極其嚴重。比方說安徽池州的儺舞,它有4000多年歷史,源于遠古時的祭祀儀式,蘊涵著極典型的社祭和宗族色彩,且深受儒、佛、道三教的滲透和影響,至今仍保持著古樸和粗獷的原始風貌,被譽為“戲曲活化石”。它對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戲曲、民俗文化、社會風尚和宗教演變都有一定的價值,可說是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料,也是民間瑰寶。可如今它卻因各種現(xiàn)代娛樂方式的沖擊,造成演出市場的急劇萎縮,因而后繼乏人,瀕臨危亡。 我當時看到這種情況,真是急在心里啊!”馮建華嘆了一口氣,他把目光投向窗外。我看到不遠處的建外SOHO樓群間,林立著各種招牌,捧著iPad的年輕人正在用耳機打電話。

2009年時,馮建華向國務院辦公廳提出了名為《保護瀕危的民間藝術和民間藝術傳承人》的提案,很快就得到回復,由文化部親自掛帥,在全國各地成立專門的辦公室,登記造冊這些藝術種類和藝術傳承人,以挽救民族瑰寶。欣慰之余的馮建華,喝著蓋碗茶咂摸出特別的清香:“我是兩屆農工的中央文化委員,能為保護文化起到一點小作用,我這日子就算沒白過!”

馮建華自稱為中國茶文化北派茶禮的傳承人,對現(xiàn)今茶文化市場的亂局憂心忡忡:“現(xiàn)在很多人連茶藝和茶道還沒搞清楚,就開起了茶館。要知道,藝講究的是表演,道講究的是自然,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找?guī)讉€漂亮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坐在店里泡茶,它就是茶道了嗎?明眼人看了只能搖頭。茶葉市場也是一個字—亂,‘傻子買傻子賣傻子今天賺兩塊’,是指不僅僅是買茶葉的消費者,就連一些茶行業(yè)內的從業(yè)人員,都缺乏專業(yè)知識和素養(yǎng),導致各種怪現(xiàn)象發(fā)生的。一個剛學兩年茶的年輕人就能當上評茶師,這可能嗎?中國的茶知識深了去了,你學十年才不過入門,要想達到公正權威的評定水準,怎么也得有二十年的功力。”

篇6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國茶文化開始進入外國人的視野。要想更好地傳播茶文化,我們需要對茶文化英語進行規(guī)范。本文首先簡要闡述了言語交際原則的基本主張理路,然后具體分析了言語交際原則對于茶文化英語交際的基本啟示,最后在此基礎上對言語交際原則下茶文化英語的翻譯方案提出了幾點建議。言語交際原則的基本主張理路在于它講究交際上的合作原則、交際上的禮貌原則、交際上的情境性原則等內容。言語交際原則對于茶文化英語交際的基本啟示在于兩點:一是茶文化英語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要深刻扎根于茶文化體系中;二是茶文化英語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要服從于跨文化交際的目的。言語交際原則下茶文化英語的翻譯方案選擇可以嘗試語言順應導向的翻譯策略、互文性導向的翻譯策略等內容。

關鍵詞:

言語交際;茶文化英語;跨文化交際

1引言

言語交際是跨文化交際的一種形式,是跨文化交際最為感性的一種符號體系,是傳達文化價值內涵、理念體系的一種交往實踐。按照人的交往理性類型來看,跨文化交際主要有兩種實現(xiàn)方式:一是非言語交際方式,比如肢體語言、眼神、體距行為等;二是語言交際方式,即通過直接或間接的語言對話實現(xiàn)交際目的的交際方式。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精華部分,集中性地體現(xiàn)著我國傳統(tǒng)社會的生活智慧、價值理念和交往法則等,即便是在當前這個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也發(fā)揮著重要的社會教化功能、德育功能、全球跨文化交際功能。自唐朝陸羽所著《茶經》誕生以來,我國茶文化正式實現(xiàn)了從“非語言交際”向“語言交際”的轉變,也可以說是從一種生活習慣發(fā)展到了一種正式的書面理論體系,至此我國茶文化真正得以形成。基于“言語交際”的原則,作為一種“話語權表達”的方式,加強對我國茶文化的英譯創(chuàng)新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當前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和新媒體溝通技術、跨國文化交際的頻繁性等的發(fā)展,我國茶文化英語的系統(tǒng)性創(chuàng)新在言語交際原則下可以獲得全新的發(fā)展思路。

2言語交際原則的基本主張理路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種基本方式,也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交流的本質特點之一。現(xiàn)代語言學家認為,言語交際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言語交際中,為了確保交往的成功,交往的各方需要遵循幾個重要的原則:

2.1言語交際的合作原則

1959年霍斯菲爾德提出的“跨文化交際”理論認為,語言作為一種交際的中介,只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一個必備要件而存在的,也就是說“語言交際”只是一種符號性的交際方式,代表的只是交際的“意向表達”這樣一個初始環(huán)節(jié)。從更為深層次的角度來講,跨文化交際包含的是容括價值理念、行為立場、語言表達轉換等在內的一個系統(tǒng)性工程,并不是簡單地將一種語言翻譯為另一種語言。從這個意義上講,語言學家們認為,跨文化交際存在著一些“危險區(qū)域”,而這些危險區(qū)域是單純的言語交際所無法克服的,這些危險因素包括“交際雙方的語言差異、非言語行為誤解以及不正確的社會語言學態(tài)度即文化感知、文化定勢、評估傾向與高度焦慮癥”。因此,在言語交際下,要采取“用合適的語言講出合適的道理,達到合適的目的”這樣一種合作的原則進行交際。

2.2言語交際的禮貌原則

我國茶文化素來講究“尊禮重道”,一方面將茶文化的交往層面的實踐作為一種禮制的延續(xù)和實踐載體,另一方面又在實踐中貫徹著儒家思想講究的“和諧”、“包容”、“尊重”等價值關懷。語言交際中的禮貌原則實際上就是一種“和文化”的延伸,是一種尊重對方、收獲贊賞、文明禮儀延伸的過程。在這方面,我們常見的禮貌原則的表現(xiàn)有換位思考原則、尊重分歧原則、鼓勵個性原則、和而不同原則、同情原則、話語權表達平等原則等。

2.3言語交際的情境性原則

20世紀中葉以后,在語言學的基本范式中,處于相對主導地位的范式是“認知語言學”,它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客觀語言學”最為本質的特點就是認為語言是一種人的主觀認識的產物,是人的理性、思維邏輯和行為的具體展現(xiàn)。但是由于在不同的交往共同體中人的主觀認識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因此語言本身并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交際符號體系,而是帶有明顯的區(qū)域性、地域性、情境性。或者用認知語言學的話來講,語言交際需要將“隱喻”充分地納入到交際中去,此處的“隱喻”指的是“從一個認知域或概念域向另一個認知域的映射”,這就是一種語言交際的情境性原則。

3言語交際原則對于茶文化英語交際的基本啟示

在世界范圍內真正能夠談到系統(tǒng)性、理論性、生活性闡釋和實踐“茶文化”的國家只有中國。現(xiàn)代文化結構主義認為,茶文化是一個至少包括了“精神層茶文化”、“制度層茶文化”、“行為層茶文化”和“物質層茶文化”的生態(tài)體系。在這種范疇下“茶文化英語”實際上就是一種系統(tǒng)地關于茶文化層次交際的體系,它既是一種表層的可觀可感的文化符號體系,又是一種交往著的、實踐著的動態(tài)符號體系,還是一種深層次的價值哲學符號體系。言語交際原則對于當前的茶文化英語交際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的啟示:

3.1茶文化英語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要深刻扎根于茶文化體系中

盡管在文化層次結構上,茶文化英語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更加偏向于“行為層文化”這種類型,但是根據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行為文化深層次上是受制于價值哲學、制度文化等內容的。因此,如果想要通過茶文化英語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目的,讓外國人對于中國茶文化產生一種系統(tǒng)化的認知思維,并且能夠洞穿那種傳統(tǒng)的中國古典審美意象代表的美感,就必須在宏觀的視野上和理論基礎上提供一種茶文化的知識體系,這就是一種“情境文化”或者說“隱喻”。

3.2茶文化英語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要服從于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根據言語交際的合作原則,茶文化英語的開展不是中華茶文化單向傳播、灌輸?shù)倪^程,而是一種對話、合作的過程。一方面茶文化在中西文明中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需要用一種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方式開展跨文化對話;另一方面,純粹從語言表達、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在將漢字翻譯為英語的過程中,需要遵循語言的語法規(guī)律和表達規(guī)律,提供一種“語言順應”的思路,讓西方受眾可以用符合他們的認知邏輯和閱讀習慣、交際目的的表達方式進行表達。實際上歸結起來就是要確保我們的茶文化英語要服從于交際的目的,這種目的包括商務營銷、學術研究、文化交流、博覽會等。

4言語交際原則下茶文化英語的翻譯方案選擇

言語交際不是簡單的語言翻譯,而是借助于語言的翻譯實現(xiàn)更高級別的交際目的。因此,茶文化英語的翻譯也不是一種簡單的語言文字轉換的游戲,而是滲透著背景性知識和價值觀念等文化內容的一種復雜性實踐。基于上文所做的言語交際原則的基本主張之分析,茶文化英語在新的形勢下可以嘗試以下翻譯策略:

4.1語言順應導向的翻譯策略

茶文化英語可以簡單地歸結為是“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展開來講就是用英語的邏輯、英語的語法、英語的表達習慣、英語的詞匯搭配習慣、西方人的閱讀習慣等翻譯好中國的茶文化體系。對此,在語法的選擇上我們可以更多地嘗試“被動句”,因為西方人在關于認知特定的科學知識、文化體系時更多地習慣用客觀的、中立的、被動的、擬人化的語法結構來表達。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時態(tài)問題,在翻譯茶學典籍時,通常采用一般現(xiàn)在時或現(xiàn)在完成時。例如,“飲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種物質活動,更是精神藝術活動,而茶具是構成中國茶文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這句話,我們就可以將其翻譯為“TeadrinkinghasbeenamaterialaswellasamentalactivityinChineseculturaltradition,andtheteasetisamajorcomponentofChineseteaculture”。

4.2互文性導向的翻譯策略

在翻譯學中,“互文性”代表了一種背景性知識、情境性元素的深刻植入,是一種知識脈絡在語言上的延伸,可以幫助受眾盡可能全面地加深對茶文化交際的認知效果。例如,我們現(xiàn)在茶文化中所有的茶道技藝基本上都是來自于《茶經》、《續(xù)茶經》等經典的茶學著作,這些典故性的知識互相之間存在著“引用”或“被引用”的關聯(lián),這就是一種互文性。因此,在當前我們創(chuàng)新茶文化英語表達方面,盡管可以存在大量的新型衍生詞匯,但是在知識的體系上要遵循互文性的翻譯策略,綜合采用諸如“增譯法”的策略等開展翻譯。“通過拓寬信道容量的方法增加對文化背景的解釋性信息可以有效地幫助讀者理解和領悟”。例如,在關于茶文化與陰陽五行等學說的翻譯中,西方受眾并不明白“何為陰陽五行”,這就需要我們增加和補充這方面的內容,讓他們明白茶文化究竟是如何貫徹著自然平衡、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的。畢竟言語交際原則在本質上受不同的交流主體的主觀認知、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等影響,這一點對于改善我們的茶文化英語交際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作者:張慧麗 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2]王蒙,陳煉,宋露茜.認知語言學視角下商務英語隱喻詞塊漢譯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6):128-130.

[3]肖小月,彭華.非語言交際下的中英茶文化對比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3(3):346-348.

篇7

關鍵詞 日本 中小學 美術教育 感性教育 創(chuàng)造力 特色

日本教育在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不僅重視數(shù)理化這樣的知識性教育,同樣重視音樂、美術這樣的感性教育,許多做法值得我們借鑒。筆者曾經深入日本的中小學課堂實地調查,對日本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美術教育感受頗多,本文結合筆者在日本的所見所聞,談談日本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特色及其啟示。

一、綜合了諸多外來文化精華的日本美術教育

1.以佛教藝術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深刻地影響了古代日本的美術教育

從公元6世紀中國佛教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開始,日本美術以傳播佛教文化為主要內容,這一時期日本的工藝、美術都具有明顯的中國佛教藝術的特點。直到9世紀初,日本美術才開始將中國文化“日本化”,在繪畫、雕塑、工藝等方面形成日本的風格。14世紀后,我國的禪宗文化對日本文化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禪是梵文的音譯,意為靜慮。禪宗強調通過個人修煉達到開悟、頓悟的理念被日本的武士文化所接納,也契合了日本人心底追求安寧靜謐的需求。禪宗藝術的主體是水墨畫。水墨畫深沉超脫的東方藝術風格,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哲學關系,深受日本人喜愛。

日本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了中國古代審美理念和造型藝術,以師傅親授、臨摹、摹仿為主要手段的中國傳統(tǒng)的作坊式、世襲式、師承式的美術教育方式也在日本得以傳承,并慢慢演變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家元”式教育制度,在明治維新之前,無論是繪畫、雕塑、工藝還是“茶道”、“花道”、“書道”、儀禮的傳承都采用家元制度。

2.西方美術教育思想對日本的影響

19世紀中期明治維新后,日本引進系統(tǒng)化的西方學校美術教育。日本的美術教育開始了廣泛而持久的改革。有過激烈的爭論,也出現(xiàn)過極端現(xiàn)象。比如:明治初年實用主義的“全面西化”,以及之后的盲目的國粹保存論;大正年間從法國留學回來的山本鼎領導的“自由畫”教育運動,推崇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以兒童為中心的自由教育思想,但在實踐中片面強調個性,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得到美術教育家岸田劉生等以古典美術論為依據的修正,在肯定自由畫的同時,加入了傳統(tǒng)日本畫的鑒賞和臨摹,彌補了山本鼎忽視傳統(tǒng)文化的不足[1]。

經過歷代美術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日本的美術教育思想,通過吸收、消化、改造、升華外來文化,在實踐、選擇、改革中與時俱進,形成了既具有現(xiàn)念,又保留日本傳統(tǒng)、日本特色的美術教育。中日兩國同屬東方大國,日本美術教育史上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具有實際意義。

二、日本當代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特色

作為日本中小學全面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美術學科與其他如語言、數(shù)學等學科具有完全同等的地位,美術教育的內容、方式都圍繞著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而設定,以培育具有豐富人性與社會性,能生存于國際社會的人才為目標。通過美術教育培養(yǎng)學生品質,激發(fā)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思想貫穿于各種形式的美術教育之中。

1.日本中小學對美術教師的要求

美術教師除必須具有相應的資質資格之外,仍必須不斷更新知識,學校有具體的校內校外進修制度,日本還有關于終身學習的法律。教師必須愛孩子、有耐心,小學教師還需要經過必要的心理測試[2]。日本學者認為,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沒辦法教的,美術教學不存在任何概念化、形式化的好的教學方法。好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良好的思想文化素養(yǎng)、審美格調與個性的體現(xiàn),應根據學生的理解、興趣和技能水平,找到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的題材,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程中,并且讓學生學會如何去學習比教會學生知識與技能更重要。

2.尊重個性和自由的美術教育

日本小學設有圖畫工作課,中學設有美術課,內容涵蓋造型游戲、繪畫、立體造型活動、工藝美術、手工制作、鑒賞等方面。日本的中小學都有專用美術教室,不僅配備有美術課所需的普通材料物品,還有木工工具、泥瓦工具等勞動工具,便于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意。具體教學中,美術教師和學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在正確理解日本文部省學習指導綱要的前提下,教學的內容、場所和具體形式都可以由教師自己選擇,比如鑒賞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可以選擇學生自己的作品、同學的作品,也可以選擇生活用品、大自然、建筑、園林,當然也可以選擇名家名作。

日本的學校都實行小班教學,每個班的學生不超過30人,有一名主講教師和至少一名助教同時上課。這樣的教學模式便于教師關注所有學生的表現(xiàn),與每一個孩子都有較多的接觸,和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挖掘學生的潛能,在學生遇到困難時予以恰當?shù)膸椭膭顚W生堅持,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的精神。

上美術課時,對于如何畫或如何制做,用什么樣的材料和工具,用什么樣的表現(xiàn)形式以及需要達到的目的,老師都沒有具體的要求,而是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用眼睛觀察、用手觸摸、用心靈感受,同時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在嘗試、體驗、實踐中思考,最后摸索出表現(xiàn)的方法和技巧,畫自己想畫的畫,制作想做的東西,從中體會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喜悅。

筆者觀摩了福山市銀河小學《畫影子》的課。老師把學生們帶出教室,孩子們可以隨意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進行描繪。有的學生選擇樹下的光斑,有的選擇操場足球網的影子,有三五成群邊討論邊畫的,也有獨自一人專注在自己作品里的,各不相同。而老師并不對學生作品指出具體的修改意見,而是在旁邊鼓勵學生把自己想到的都畫下來。學生作品完成后,由學生們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七嘴八舌異常熱鬧。最后老師的總結,只有鼓勵沒有批評,對有奇怪想法的學生還大加贊賞。

讓學生自由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并逐漸學會用適當?shù)脑煨托问奖磉_自我的感受,培養(yǎng)對美術的持久興趣,促進健康心靈的形成,這是日本美術教育所追求的。這種西方自由創(chuàng)作的教育理念與東方禪宗通過自我修行達到開悟的思想有著某種相似、相近或相同的意味,東西方教育思想在這里達到了融合。

3.美術教育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和傳承

日本人對大和文化有著充分的自豪感。不僅日本畫、日本版畫、傳統(tǒng)制作的學習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日本獨特的“藝道”,比如“花道”、“茶道”、“書道”、“劍道”等也是學習的重要內容。筆者觀摩了銀河中學的茶道課和銀河小學的花道課。

在銀河中學“茶道”課上,中學生采用傳統(tǒng)跪式坐姿席地而坐,屏氣凝神、神情專注,十分投入,儀態(tài)端莊、衣著整潔,沏茶、敬茶的動作優(yōu)美沉穩(wěn)。老師身著雅致的和服,悉心指導,雖已白發(fā)蒼蒼,神態(tài)動作卻極為和諧。整個課堂氣氛嚴肅認真、肅穆優(yōu)雅。在銀河小學“花道”課上,小學生們充滿好奇和新鮮感,嘗試著使用剪刀等工具,很活躍。講解老師將學生手中的花比作青山、流水等自然景物,教孩子將花枝剪到適當?shù)拈L度、插在恰當?shù)奈恢茫瑤酌汤蠋熢趯W生旁邊輪流指導,氣氛熱烈有趣。

通過傳統(tǒng)美術的學習和“藝道”教育,讓學生學習傳統(tǒng)禮節(jié)與倫理道德,提高動手能力和審美情操,增加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理解東方藝術的精神追求,是日本培養(yǎng)愛國思想的有效途徑。

4.綜合性的美術教育

美術教育的潛在范圍非常廣泛,日本的美術教育善于融合其他領域的知識,提倡綜合化的大美術教育。比如:造型游戲中綜合勞動、社會、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制作課綜合生活科學,制作既有創(chuàng)意又具有使用性的生活用具,讓學生造型的同時,學習生活技能,感受制作的意義;對于名作的鑒賞,綜合有關的歷史人文知識,等等。2002年以后,日本的中小學課程增加了“綜合學習時間”課,這一課程的目的之一是“培養(yǎng)積極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3],美術課的綜合教育意義也可以在這里得到擴展。

日本中小學的節(jié)日制作和繪畫活動最能體現(xiàn)美術課的綜合教育意義,學生們以紀念節(jié)日為主題,繪畫、制作雕塑、工藝、手工作品、影像作品等裝飾教室和校園,綜合美術、音樂等學科知識,融入日本歷史、傳統(tǒng)文化等內容,學生在掌握造型技巧的同時,理解節(jié)日的意義,增加民族自豪感。

5.注重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

日本教育界認為,21世紀的教育必須注意對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在美術教育中提倡合作,即使繪畫這樣容易由個人完成的創(chuàng)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合作,教師對作品的評價從不突出個人。日本的中小學,從不搞任何形式的評先進或等級,所有學生一視同仁。

最能體現(xiàn)合作精神的教育方式是“造型游戲”。用游戲的方式進行美術教育,最能引發(fā)學生興趣。老師把學生們按照興趣分為若干小組,由小組成員自己決定想要表現(xiàn)的東西和表現(xiàn)方式。廣島立龜山南小學的2年級學生自發(fā)種水稻,從種到收歷時數(shù)月,學生們用畫筆、照相機和文字記錄游戲的全過程。還利用廢舊材料做了14件極有創(chuàng)意的雕塑作品,用于趕走偷吃的鳥類。最后將學生們的繪畫和文字記錄進行編輯整理,完成了一幅長卷畫。孩子們體會了勞動的辛苦、收獲的喜悅,不僅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更培養(yǎng)了與人交往的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6.強調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日本教育的整體特點是非常務實,日本美術教育家宮脅理博士提出:“要在現(xiàn)代美術教育中,加強動手表現(xiàn)及接觸各種材料的工藝美術教育,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方能從根本上支撐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他的倡導得到日本議會、工會、企業(yè)和教育界人士的廣泛支持[4]。日本的美術課程設置中,制作、設計、雕塑等占有較大比重。制作選題大多與社會生活相接近,比如制作生活用品、玩具、面具、學習用具等等。日本人認為手工制作要接觸各種材料,使用各種工具,能夠將書本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有助于克服學校教育遠離社會現(xiàn)實、遠離社會實踐的傾向。

7.日本美術教育具有良好的環(huán)境

日本是一個很講究形式美的國度,這一特點表現(xiàn)在日本國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學生隨時隨地可以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術,得到藝術的熏陶。參觀美術館購買藝術品的,不僅有從事美術工作的人,也有普通百姓。日本的校園內到處都有學生的美術作品展示,給學生營造了自由表現(xiàn)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在享受成功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另外,日本的“美術館教育”也很有特色,美術館、博物館以及藝術家工作室都兼有與學校合作教育的職責。學校和文化機構還經常請藝術家為學生講課,讓學生和最前衛(wèi)的藝術近距離接觸。

三、日本中小學美術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中國的中小學美術教育在改革開放后才開始普及化、系統(tǒng)化,至今也才30余年,各方面的基礎還很薄弱。雖然我國的美術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編寫都是基于素質教育的,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美術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具體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比如:重知識與技法,輕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性;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教學方法與方式缺乏創(chuàng)意;等等。

我國美術基礎教育研究和教學要善于學習吸收外國美術教育的先進理論和方法,并根據我國需求進行改造,使其為我所用;美術教師要有更寬厚的理論基礎和綜合素質,通過美術教育培育學生的美好情感和創(chuàng)造力,以提高國民綜合素質作為終極目標;要重視美術教育的綜合性作用,加強美術與其他課程的融會貫通,培養(yǎng)學生完善的品格與各方面的能力,特別是合作精神與動手能力;美術教育要在傳承中華文化、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增加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所作為,學校美術教育課題也應該有紀念我們中華民族節(jié)日的活動;要創(chuàng)造美術教學的良好條件,爭取學校、社會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創(chuàng)辦豐富多彩的美術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要順應學生的要求,把學生當作平等的、有自由意識的人,而不是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教育的機器;教學內容要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學習的意義,享受到美術學習的快樂。

參考文獻

[1] 張小鷺.日本美術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

[2] 王輝宇.日本美術教育見聞[J].文藝爭鳴,2008(12).

[3] 田慧生,[日]田中耕治主編.21世紀的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篇8

【關鍵詞】贛文化;社會地位;教育價值

一、贛文化的特點及歷史地位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贛文化是中國工人運動搖籃、人民軍隊搖籃、革命根據地搖籃、黨的思想路線搖籃和人民共和國搖籃的創(chuàng)建,成就了贛文化具有紅色神韻的載體,也成為當社會文化事業(yè)的核心和主體。贛文化所凝結和體現(xiàn)的政治品牌、教育品牌、思想品牌、道德品牌和形象品牌,又責無旁貸地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和江西崛起的強大思想武器和文化力。具有悠久歷史的贛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母系統(tǒng)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是我們江西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包含著許多值得我們繼承和汲取的精華。其突出的核心文化體系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愛國主義、書院的文化精神、自強不息、文節(jié)俱高的人文精神。贛文化作為一個博大精深的區(qū)域文化系統(tǒng),是江西幾千年歷史與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的匯集與總合。從歷史角度看,江西經濟繁榮,科技進步,文化事業(yè)的飛躍,哲學思潮、宗教學派空前活躍,教育事業(yè)日益昌盛,尤其是井岡山革命精神、中央蘇區(qū)的光榮傳統(tǒng),都為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贛文化的教育價值

1.贛文化促進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提高認識水平

能夠有力的加快文化事業(yè)的建設與發(fā)展。推動城市經濟實力、政治動力、文化動力、教育力量、人口動力、科技動力等的壯大。文化作為推動城市發(fā)展的動力之一,自然而然就是推動城市發(fā)展的動力。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贛文化不僅包含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其所內涵的先進的文化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對城市精神文明建設與發(fā)展起著正面的積極作用。贛文化所突出的紅色革命文化中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等,通過對人的品質的塑造,也會對城市形象產生重要影響、發(fā)揮重要作用。

2.贛文化提升文化的審美意識

“瓷文化”、“茶文化”是江西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民間文化。“瓷文化”與“茶文化”不僅體現(xiàn)了人們的人格和品質、文化的精神與精髓,也展現(xiàn)出人們不屈不撓、開拓創(chuàng)新的理念。例如:婺源的“茶道”文化、景德鎮(zhèn)的“千年瓷都”文化、井岡山的紅色革命文化、鄱陽湖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等等,已經形成了千年以來江西文化的精致華美的文化篇章,都深層次的熏陶著人們的意識與審美。

3.贛文化促進江西軟實力的提升

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是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的精神支柱。贛文化是江西文化的代表,其青銅文化、道教文化、山水文化、書院文化、紅色文化、陶瓷文化等,是打造與提升江西軟實力的文化資源的核心。贛文化的優(yōu)勢就在于能有很好的:培育江西地域特色的創(chuàng)業(yè)理念;打造具有江西文化特的旅游品牌;塑造具有新型文化素質的江西城市形象;加快江西城市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和壯大;打造江西正確的核心價值觀。贛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精神支柱。江西省有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和良好的旅游開發(fā)投資環(huán)境,同時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文化。贛文化的發(fā)展帶動了江西省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推動了與旅游相關服務產業(yè)的崛起和發(fā)展,有效地推動了旅游經濟發(fā)展,從而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

4.贛文化與江西人的理念

“瓷都”、“藥都”、“江南糧倉”美名的江西,真是百業(yè)興旺。贛文化崇尚“名”的最高化,主張“君子固窮,謀道不謀食”,“恥于利而重于名”,講究“安貧樂道”,“孔顏樂處”。這固然有其積極意義,但在市場經濟時代也表現(xiàn)出缺乏進取意識和開拓精神的方面。贛文化也強調個人精神境界修養(yǎng),提倡思想的內省,追求至善至美的虛渺理想。而贛文化則注重強調求“穩(wěn)”,突出中庸和諧,回避沖突矛盾,重統(tǒng)一輕多樣、重傳統(tǒng)輕變革、重和諧輕競爭,重規(guī)矩輕變通,講究“隱忍不發(fā)”、“見好就收“、以不變應萬變”,求穩(wěn)怕變,故土難離。

5.贛文化富含著特殊的教育價值

贛文化由古至今,經過不斷的演變、傳承、發(fā)揚,并在歷史長河中推陳出新,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質,其精髓(1)兼容并蓄,海納百川;(2)才德并茂,文節(jié)俱高;(3)敦厚質樸、務實求新;(4)尊師重教、勤奮篤學等。都凸顯和強調了贛文化對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特性,感染、激勵著世人具有愛國主義情操、才德兼?zhèn)洹㈤_拓進取、大膽創(chuàng)新、尊師重教等優(yōu)秀品質。

6.贛文化推進了江西學校教育的進程

贛文化其中包含著書院文化,江西是中國書院文化最發(fā)達的省份之一,其特點是:數(shù)量多、起步早、影響大,并數(shù)度“獨領”。除白鹿洞書院、象山精舍外,唐代的東佳書院,五代的華林書院,宋代的雷塘書院、櫻桃洞書院、盱江書院、濂溪書院、東湖書院、白鷺洲書院、鵝湖書院,元代的慈湖書院,明代的康齋書院,石洞書院、青原會館、正學書院、仁文書院,以至清代初年的三山講學與清末的經訓書院,在中國書院發(fā)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書院文化是文化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窗口,凝聚了江西文化的精神結晶,是其他教育機構無法替代的,有力地促進了江西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7.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積極意義

書院文化帶動了江西書院教育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書院文化也促進了學術研究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并成為學術文化成長的主要陣地,也逐漸成為學術、教育、學校辦學發(fā)展等的潛在動力。書院教育事業(yè)的核心是指包含著中國儒家思想的經典內容和民族氣節(jié),著重強調人才培養(yǎng),提倡人才必須具備“歷史責任感、知識分子、修身養(yǎng)性、成人成才”等。

8.豐富和提高校園文化的內涵,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

校園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校園文化是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的精神支柱。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不僅僅是是學生具備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良好的人文素質是“成人成才”的基本要求,要是社會經濟發(fā)展對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贛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汲取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又借鑒了本土文化的營養(yǎng)成分。形成了我國革命時期的紅色文化,也突出了堅忍不拔、開拓進取、團結友善、尊師重教、熱愛祖國等文化特質,對于培育大學生良好道德素養(yǎng)具有難以替代的優(yōu)勢。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支持和思想保證。

【參考文獻】

[1]鐘起煌.關于贛文化研究的若干問題[J].江西社會科學,1996(8).

[2]文迎霞.弘揚贛文化,建設新江西[J].江西社會科學,2001(12).

[3]張勁松,蔡慧琴.基于教育視角的贛文化精神探究文迎霞[J].黑龍江史志,2008(19).

[4]吳書鋒.贛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5).

篇9

關鍵詞:英美文學;中外茶文化;地域特色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fā)展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通過千百年來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演變,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茶文化。本文從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與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出發(fā),探索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特色并進行比對分析。以此促進中西方茶文化的理解傳承與交融發(fā)展。

1中外茶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

探究英美文學視域下的中外茶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不僅要從英美文學作品中尋找尋找中外茶文化的影子與內容,還要進行具體的分析,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尋找中外茶文化起源流變發(fā)展信號,與中西方茶文化發(fā)展的根源流變發(fā)展的具體影響因素以及茶文化根源流變整體的發(fā)展走向。通過探究中外茶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進一步了解到中外茶文化對國民的生活影響與審美作用,促進中外茶文化的交融發(fā)展。

1.1中國茶文化的起源發(fā)展

中國茶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頗深。儒家文化的價值觀對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發(fā)展具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茶文化不斷完善與發(fā)展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茶文化不斷被賦予新的含義,增添新的內容擴大和完善其原有的知識體系。在人們的生產生活勞動經驗過程中,茶葉同樣中居于重要位置,不僅具有養(yǎng)生保健與清熱解渴的功能作用,在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加工作用下形成了自成一脈的系統(tǒng)茶文化,對中國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2西方茶文化的起源發(fā)展

中國是茶葉的起源地,西方茶文化的源頭在中國。在茶文化發(fā)展的早期階段,中國茶葉通過對外貿易與交流,將中國茶葉遠銷海內外。西方傳統(tǒng)茶文化由此開始漫長的發(fā)展歷程。西方國家茶葉生長的環(huán)境與中國大不相同,再加上西方國家人民的飲食口味與生活習慣各有差異。因此,西方國家所喜愛流行的茶葉也與中國有所不同,西方茶文化以紅茶文化為代表,吸收西方文化內涵與社會發(fā)展特色,不斷地充實壯大,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茶文化體系,成為西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文化。

1.3中外茶文化的根源差異

中國與外國茶文化的根源啟蒙與發(fā)展歷程也不同。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是茶文化最早誕生的國度。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茶文化誕生于本土,在代代相傳中不斷地賦予茶文化新的時代意義與內涵一脈相承,富有濃厚的民族特點,也體現(xiàn)了國民的精神風貌。外國的茶文化以中國茶葉的引進為基礎,以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啟蒙,并結合自身茶葉發(fā)展的區(qū)域特點與國民的生產生活習慣為依據進行發(fā)展。與此同時,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有力推動下,讓極具歐美特色的西方茶文化普及于世界各地。

2中外茶文化的豐富內涵

在英美視域下中外茶文化都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茶文化均作為各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各國國民所重視。關于中外茶文化的中國與英美等國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在中國,茶葉常常出現(xiàn)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具有著豐富的內涵意義,表達著讀書人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在英美等西方國家,茶葉在進入的初期階段,茶葉是一種十分稀有罕見的物資,能滿足人體多方面的物資供給需求,因此,視若珍寶,被賦予了高貴典雅的文化內涵。飲茶的習慣也為少數(shù)人所享有,因此,在飲茶是十分注重飲茶的儀式感,到后來即便茶葉的普及,這樣正式的儀式規(guī)范也被保留了下來,其深刻的文化內涵伴隨著國民生活。

2.1中國茶文化的豐富內涵

中國茶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且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當時社會文化特色與社會發(fā)展趨勢的集中體現(xiàn)。如,在唐朝時期飲茶文化盛行,無論是官宦人家還是尋常百姓都酷愛飲茶,在這當中,僧侶十分的精通茶道,并善于將佛家思想與傳統(tǒng)茶文化緊密結合。因此,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十分看重飲茶時的平心靜氣與淡泊超脫的心態(tài),并在飲茶的過程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哲思。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受到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華熏陶,并在社會歷史文化的發(fā)展之中逐步地深化文化內涵。

2.2西方茶文化的豐富內涵

西方茶文化的傳播發(fā)展開始于歐美國家茶文化的發(fā)展,在這當中,以英美兩國的茶文化發(fā)展最為突出。西方國家十分看重下午茶,將下午茶列為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早餐與晚餐一樣的平常。在許多英美文學作品中,也經常有家庭用餐或是聚會時,先生、太太一同品嘗精致優(yōu)雅的下午茶的故事情節(jié)。由此觀之,在西方傳統(tǒng)茶文化的內涵中,茶葉被賦予了高貴典雅的精神品質與富有儀式感和實用性的內涵特點。

2.3中外茶文化的流變差異

地理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的差異,為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的差異發(fā)展提供了依據。西方茶文化的發(fā)展與西方國家的社會發(fā)展與國民生活習慣密不可分。如,中國人酷愛綠茶,喜歡綠茶清新自然,而西方國家偏好紅茶,喜歡紅茶典雅精致。因此,中國的傳統(tǒng)茶文化以綠茶為代表,而西方的茶文化主要就是紅茶文化。因此,中外茶文化的流變差異不僅僅起源于東西方不同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huán)境,而且與當?shù)鼐用竦纳盍晳T與飲食文化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

3英美文學視域下中外茶文化根源流變的影響

中外茶文化的發(fā)展歷程都經歷社會歷史文化發(fā)展的沉淀,漸漸形成了具有完整性的傳統(tǒng)茶文化體系。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對于中外國家生活與貿易以及文化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在英美文學的視域觀察下可以進一步地了解到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對中外國民生活與貿易以及文化的影響。如,在英美的文學作品中,茶葉常常是其中故事情節(jié)或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座上賓。經過細致入微的細節(jié)描寫飲茶文化,展現(xiàn)了國民關于飲茶的生活狀態(tài)與精神風貌,體現(xiàn)了茶文化對于國民發(fā)展各個領域的重要作用。

3.1中外茶文化根源流變對生活的影響

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因素來源與中外國民的不同生活習慣與審美思維,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對中外國民的生活有著諸多的影響。如,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常常會描寫國人飲茶這一生活細節(jié),表現(xiàn)國人飲茶的生活姿態(tài)與審美情趣。這體現(xiàn)了茶葉是國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國民生活中占據重要的位置。中國人飲茶品茗喜歡原汁原味,感受茶的清雅芳香,追求茶的純真質樸。而英美等西方國家喜歡在飲茶時加入糖或牛奶,細細品味一種獨特的審美情調,營造中悠揚放松的氛圍,讓自己沉浸在這個享受的時刻。

3.2中外茶文化根源流變對貿易的影響

茶葉貿易對于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而言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在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早期發(fā)展中,茶葉便作為中國貿易發(fā)展的具有中國代表性的物品之一,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運輸?shù)绞澜绺鞯亍槲覈馁Q易經濟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增長,提高了國民的生活水平。當土生土長的中國茶葉傳入海外后,也為英美等西方國家根據地域特色種植,在社會歷史文化的發(fā)展下,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此同時,也作為貿易發(fā)展中帶有本國獨特文化的重要物資遠銷世界各地,促進了本國的經濟貿易的發(fā)展。

3.3中外茶文化根源流變對文化的影響

對于中國人而言,茶葉在一種功能性飲料的基礎之上被挖掘出了更深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飲茶品茗更是一種需要多方面相互配合的行為藝術。如,人們在煮茶的過程中強調時間與水溫的平衡協(xié)調把握,在二者相互平衡作用之下煮出來的茶可以達到好的茶效。這就發(fā)展了中國人所倡導的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對西方人而言,注重飲茶的儀式感與實用感,飲茶作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具備正式的禮儀,同時西方更為注重飲茶所可以滿足的生活需求,這對西方文化中注重禮儀講究實用的文化特點有著內在影響。

篇10

論文摘要:在闡述跨文化交際的理論發(fā)展的基礎上對日語文化教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做了探討。主要從教室的配置、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以及教材內容的安排等方面提出了El語語言文化教學中必須注意的問題。并對日語語言文化課程教學模式作了構建,提出了三段式教學方法即:(1)傳授El本語言文化知識;(2)互動,讓學生自己調查、收集、研究;(3)學生的集體討論和教師的點評。目的是使學習者透過語言看到El本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進一步了解El語和El本社會,為將來與El本人實際交往提供跨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識和交際能力。

在外語學習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誤解,只要學會該語言的詞匯、語法以及發(fā)音等就可以掌握該門外語。但是很多學習實踐證明只掌握這些還是不能很好的和外國人進行交際的。因為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仍存在各自文化上的差異,同樣,在和日本人進行交際時,由于日本文化的獨特性,會產生“文化沖突”。作為一名日語教育工作者,筆者就經常聽到一些畢業(yè)后參加工作的學生抱怨,和日本人交流,不是語言層面不懂,而是對日本人的表達、想法不理解。如果學生在日語學習過程中不系統(tǒng)學習,在和日本人交際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許多失誤。當然這種能力是隨著日語能力不斷提高而逐步提高的。同時外語能力與語言文化知識并不成正比,會說一口流利的日語并不代表了解日本語言文化。同時學習外語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與外國人交流。如果雖然會說外語,卻不能和外國人順利交流,不能不說是外語教育的失敗。因此在日語教學中引人日本語言文化教育就顯得越來越重要。現(xiàn)在我國許多大學的日語專業(yè)強調在日語教學中要引人“文化教學”,除了從初級日語教學就融人“文化教學”外,有的還在高年級的日語教學中開設了‘舊本語言文化”選修課。我校在專業(yè)三年級下學期開設此門課程。筆者在擔任此門課程教學的同時,就課程的構建作了一些思考。本文試從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角度出發(fā),就日本語言文化課程作一些初步探討。并就如何開展在語言教學中引人文化教學,提出筆者的建議。

一日本語言文化課程的理論發(fā)展

首先談一下跨文化交際學的發(fā)展。跨文化交際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美國,是一門邊緣學科,與人類學、社會學、社會語言學等都有密切關系。Chomsky在1965年提出了“語言能力”,創(chuàng)立了“生成語法”。但遭到了Compell和Wales等語言學家的批評。他們在1970年抨擊Chomsky“語言能力”的同時,指出“語言能力”過分強調語言的結構即語法部分,卻忽視了學習者在使用語言時必須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那一部分能力。語言學家hymes在1972年提出了“交際能力”這一新概念。指出“交際能力”即指在一定社會環(huán)境下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語言學家Byram指出語言文化綜合教學模式應該包括語言學習、語言認知、文化認知、文化經驗四個方面。

在我國,上世紀80年代產生了文化語言學。1995年在哈爾濱召開了我國第一屆跨文化交際研討會,并成立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北外胡文仲教授編寫了《文化與交際》、《跨文化交際學概論》等著作,關世杰教授也著寫了《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在我國是一門新興學科。現(xiàn)在發(fā)展非常迅速,尤其在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學方興未艾,一般的大學都開設了“跨文化交際學”、“語言與文化”、“文化語用學”等課程。而且召開了多次跨文化交際學術研討會。

在日語教學方面,一些研究日語教育的日本學者也強調了跨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例如在《日語行動論》一書中野元菊雄、加藤正信等就指出日本人的語言表達特點以及日語體現(xiàn)日本人行為規(guī)范方面和日語的非語言表達的特點。并統(tǒng)稱為“日語行動論”。

在中國日語教育界,隨著日語教學改革的深人,也逐步開始加強了日語的文化教學。每次中國日語教學研討會都有一些關于日語文化教學的論文。同時一些院校也出版了一些專門研究日本文化的專集。2001年,《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中也明確指出:“對文科院校提出了‘厚基礎、寬口徑、高質量’的要求。要繼續(xù)錘煉語言基本功,提高日語實踐能力.擴充文化知識,進一步擴大知識面。”同時指出:“改革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興趣和創(chuàng)新意識,鍛煉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在宏觀方面指出了我國日語教學改革的方向。在注重同匯、語法以及發(fā)音教學的同時,必須引人語言文化教學。

二日語語言文化教學的開展

1課堂的布置

教室布置應根據不同的教學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布置,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了三段式教學。即:傳授日本語言文化知識;互動,讓學生自己調查、收集、研究;學生集體討論和教師點評。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兩種教室布置。如下圖。

A教室的配置適合于第一階段的教學即教師向學生的知識傳授,因為這種教室配置適合于教師傳授知識,而學生聽解。

B教室的配置適合于第二第三階段的教學即學生互動,讓學生自己調查、收集、研究,以及學生的集體討論和教師的點評。學習氣氛自由開放。

2.教材的選定

教材的選定編輯,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首先是具有權威性的日本學者和研究日本文化的外國學者的關于日本人論和日本文化的內容;其次,側重文化對比,特別是把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進行對比;再次,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能突出反映日本人論和日語行動論的內容。同時筆者認為這些內容在第一階段的教學中執(zhí)行,上課前發(fā)給學生,讓學生事先閱讀。其目的是學生通過閱讀一定量的關于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的內容,起“拋磚引玉”的作用,通過閱讀使學生積蓄一定量的知識,然后通過自己的思考,以及教師的知識傳授、點撥,完成對日本人或日本文化的感性認識。教室里也可裝飾有日本文化特色的東西,如和服、茶道、花道等,以渲染氣氛。

具體的教材內容如下:“(

)”內為作者。

(1)女の日本語 男の日本語 (佐佐木端之)

(2)[気の]文化論(赤爆行雄)

(3)「私中心の視點—日本語的な內と外とは何か(森田良行)

(4)日本人と中國人ここが大達(中鳩嶺雄)

(5)「縮み志向の日本人(李御率)

(6)謝らないアメリカ人すぐ謝る日本人

(7)凳話の場面、凳せられる表現(xiàn)一なぜ客觀的敘述がとりにくいのか(森田良行)

(8)菊と刀—恥の文化(ベネディクト、ル—ス)

(9)お辭儀について—非言語行動 立禮

(ogasawara -ryu.gr.jp/lessons/reihou/manners/basic/bow.html)

(10)受身的凳想に基つく言葉—受身で客觀性をどう示すか、(森田良行)

語言交際離不開話語的背景知識,各民族語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如果脫離了語境而只從字面理解語言的意思,往往會產生文化誤解。筆者就舉出親身的經歷說明。在一次宴會上,我們外語學院老師聚會,因為外教是初次來到我校,還未與院領導見面。當宴會進行到一定的時候,筆者有意把外教介紹給院長,外教卻這樣回答:“今日は初めてですから”筆者聽后產生了錯覺,“今天是第一次,對,正因為是第一次,所以把你介紹給院長。”而外教卻沒有去的跡象,這讓筆者茫然無知。這之后筆者再次問到這句話到底表達什么意思時。外教回答到:“今日は初めてですから”只是一種委婉的回答,其實后面他要想說的是:“因為今天是第一次,和院長見面太唐突了,下次等我打好領帶,穿好西服再見面為好。”那么,從這次交際中我們又能得到何啟示呢?“今日は初めてですから”只是語言層面的意思,如果光從話面去理解,很容易產生文化上的隔閡,在場的還有一位日本人,這位外教這樣說道:“如果是日本人很容易就理解啦。”所以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解讀異文化就顯得極為重要。日本社會講究“以心伝心”,“察しの文化”的思維方法。交際過程中,對于對方的言語,往往通過捕捉“言外的信息”,以達到默契,來完成交際。但是中國人卻覺得省略得太多,變得“委婉、模糊”。又如在日本家喻戶曉的芭蕉的徘句“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在外國人看來這似乎不能產生任何美感,翻譯界對此徘句也是反復研究。但似難找出合適的翻譯。這是由于此徘句反映的是獨特的日本文化,如果不粘和于日本文化這塊土壤來進行翻譯是很難做到的。從這一徘句,我們可以解讀日本文化的兩個信息:一是日本人的聯(lián)想。其次日本人的言簡意賅。所謂日本人的聯(lián)想,即在日本人內部的交流中,日本人總能從對方的言語中捕捉到對方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日本人已習慣于表達方式,但在外國人看來卻百思不得其解。日語還講究言簡意賅。象徘句一樣僅僅5個字或7個字就表達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這就是日本人的“以心伝心(いしんでんしん)”。不是通過語言的具體表達來傳遞信息。因此在日語教學中,講明委婉語的言外之意,讓學生體會到日本人的思維特點就很有必要。

2)互動,讓學生自己調查、收集、研究

學生通過小組調查、討論,在課堂上提出了關于日語中主語省略的問題,舉例指出“你叫什么名字?”(お名前は)“你幾歲了?”(おいくつですか)等在日語中主語經常省略。同時談到自己在使用日語時,常常喜歡以“我”開始,但在實際的翻譯中卻常常省略主語。

3)學生的集體討論和教師的點評

教師在評價學生的調查的同時,指出日語的省略是由于日語與漢語或英語不同,是主要依靠語境來相互交際的一種語言。同時它也導致日語的“あいまい”,這種“あいまい”在日本人認為是理所當然,但是外國人卻覺得“暖昧”,是因為外國人不懂得日本人的心理。例如日本人之間在邀請對方看電影、吃飯時,如果不想去,會說:“きょうはちょっと。”日本人之間就會心領神會,不再強求對方。而中國人或歐美人就會很明確地問:“你去還是不去”。所以與日本人交流會覺得日本人表達“模糊”。而日本人和外國人交流,會覺得外國人太“直率”。并同時提出了日本人的“察しの文化”和“以心伝心”的思維定式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指出在許多語境下日本人之間都是通過“察才”來完成的。在日語中當面直接指出是一種沒有“修養(yǎng)”的,而“暖昧”的表達卻是一種美。

(3)教學案例三:非語言交際(お辭儀について—非言語行動 立禮)

1)傳授日本語言文化知識

交際的時候除了語言交際,同時也存在非語言交際,必須注意交際時的“體態(tài)語”,例如在和日本人交際過程中,“鞠躬”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會話教學中似乎不太重視“體態(tài)語”的教學,其實“體態(tài)語”與談話中的話語一樣重要,例如實際的交流過程中日本人很少有見面握手的習慣,往往用低頭、鞠躬來交往,這樣教授學生鞠躬的交際習慣就很重要。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鞠躬”分為三種類型:低頭的角度為巧度,日語叫“會積.,,在日常生活中它常常使用,或者在遇到公司同事,或碰到熟人;另外一種為30度,它一般在公共場合使用,如遇到上司或迎接客人;還有另外一種是45度,一般是道歉或者在迎接尊貴客人的時候。這些看似非常簡單的常識,在日語教學中若不加以重視,在和日本人交往時就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教授會話課時,筆者就有親身體會。在學習初次見面時,要求學生做角色扮演。學生雖然n里能夠流利地說:“始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但是他們的姿勢確是千姿百態(tài):有的不鞠躬,甚至有的學生兩手交叉。有的手插在褲兜里,可能學生是由于緊張的緣故。但是我想這種姿勢如果不在學習階段加以糾正,那學生畢業(yè)與日本人交際就會產生文化誤解。所以在教學中必須指出日本人的姿勢:鞠躬時,男性的雙手需放在兩側褲線的位置或大腿前,女性的雙手則放在大腿前。鞠躬時按照123的次序1看對方2行禮3才完成。其他的例如眼神等,與歐美文化不同,鞠躬時不要老是望對方。目光應避開對方,這些“體態(tài)語”,都反映了日本文化,同時是與日本人交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互動,讓學生自己調查、收集、研究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指出與日本人習慣上的不同,例如日本人做事講究計劃性,干什么事都有“スケジュ—ル(計劃)”。例如突然去外教家,外教感到不高興,最好要先打電話,和外教約好才行,突然造訪會使對方不悅。雖然不是非語言交際,但也是語言交際以外非常重要的東西。

3)學生的集體討論和教師的點評

在評價學生的準備的同時,指出了解日本人的習慣同樣很重要,同時指明“體態(tài)語”必須注意到一些地方。例如眼神方面,鞠躬時不要老是望對方,與歐美文化有所區(qū)別。日本人的點頭與中國人的點頭,日本人只是表示在聽,中國人則表示同意。同時本課程主要講述的是語言文化,其實習慣上的不同,同樣很重要。通過這些點撥,讓學生自己自主學習,并且讓文化融人到學生自己的血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