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單元教學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3 17:36: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文單元教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語文單元教學案例

篇1

[關鍵詞]閱讀教學;概括能力;主題歸整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6-0032-01

目前,在核心素養(yǎng)這一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廣大教師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概括能力是語文學習的一種必備的基本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雖然對學生進行了一定的指導,但由于沒有目的性、序列性等,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怎樣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呢?

一、主題規(guī)整,培養(yǎng)概括意識

意識是行動的先驅。在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教師要根據(jù)課文的性質特點,注重對學生進行概括意識的培養(yǎng)。這需要教師在學生閱讀完課文后,站在全局的、整體的角度上提出恰當?shù)膯栴},以引領學生對文中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整合,形成一個比較明晰的認識。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就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如,蘇教版第九冊的第五單元有《黃山奇松》《黃果樹瀑布》《莫高窟》等幾篇課文,都是寫景類的文章。在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學習課文的內容,還要以此為契機,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意識和能力。筆者是這樣對學生進行概括意識培養(yǎng)的:“同學們,這個單元我們學了幾篇課文,都是寫景的。它們在描寫內容與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請大家默讀課文,概括梳理以后,完成下表。”

在表格的提示下,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梳理與總結。這樣,不僅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在回顧、梳理與總結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概括能力也得到逐步的提升。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主要根據(jù)本單元課文的性質特點,借助表格引領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梳理。這樣教學,不僅可以把整個單元的內容梳理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且還可以把厚書讀薄,使學生自覺養(yǎng)成歸納的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意識。

二、文體梳理,構建概括框架

不同文體的概括方法是不同的,記敘文概括的方法一般是六要素歸納法,說明文一般采取段意匯總的概括方法。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對不同文體的課文的概括方法進行梳理,幫助學生搭建簡單的概括框架,使學生學會按圖索驥、舉一反三,提升概括能力。

如,在教學蘇教版第十一冊《船長》一課時,筆者這樣引領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出示:

時間:1839年3月17日夜晚;地點: ;人物: ;起因: ;經過: ;結果: 。

在這里,教師先讓學生自主完成上述表格,然后再進行概括課文內容的訓練。在此基礎上,教師著重引導學生把課文內容概括得具體完整一些。這是概括記敘文常用的六要素歸納法”。

從上述教學案例可以看出,教師善于根據(jù)文體特征,幫助學生總結出不同文體文章的概括方法。在基本框架的指引下,學生概括起文章來也就更為簡單、輕松。

三、找準核心,學習概括表達

在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找準文章的重點段、重點句、重點詞是關鍵。否則,容易使學生的概括抓不住要領,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一般來說,概括內容的核心就在課文題目、中心句、關鍵詞中。在教學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找準核心問題,找到切入點,使學生學會概括、學會表達。

如,蘇教版第十一冊《詹天佑》一課,課文開頭就直接寫道:“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句話既是課文的總起句,又是文章的中心句。在概括這篇課文主要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以這句話為突破口,指導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于是,圍繞著“杰出”與“愛國”這兩個關鍵的詞語,學生從詹天佑在修建鐵路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是如何解決的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這樣,不僅促進了學生概括能力的發(fā)展,而且使他們對詹天佑的愛國之情有了更深的體悟。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根據(jù)課文的性質特點,鼓勵學生墓丶詞句入手,完成對課文內容的概括。這樣教學,使學生在概括課文時有據(jù)可依、有路可循,有效促進了學生概括能力的提升。

篇2

【關 鍵 詞】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分析

語文教學視野中的口語交際教學,指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運用規(guī)范、簡明、連貫而得體的口頭語言,再輔以適當?shù)姆茄哉Z的形式與人交流,實現(xiàn)某種交際能力的教學活動。在學生自然習得語言的基礎上,向學生傳授口語交際的形式、方法、技巧和原則,并加強詞匯和語法的練習,從語言知識、語用知識、認知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等多方面完成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幫助學生完成從主動參與的日常交際向有明確目的的交往活動的轉換,提高并完善口語交際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口語交際有著重大的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1. 口語交際教學對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有很大作用,可以使學生很好地適應社會的發(fā)展。2. 口語交際教學對促進學生的思維有很大作用。3. 口語交際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很大幫助。

一、語文教學中口語交際教學的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

經過問卷調查,中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現(xiàn)狀基本上是:“大部分學校把口語交際教學當作教學的附庸,看作是教學中一項可有可無的內容。系統(tǒng)、專項的課程幾乎沒有。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口語交際教學與閱讀、寫作教學具有相等的地位,但在實踐操作中卻與要求有很大的區(qū)別。那么,是哪些因素影響了口語交際的正常教學呢?下面就對這一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導致口語交際教學不受重視的主要原因是口語交際教學內容與考試制度的脫軌。當今的教學現(xiàn)狀是口語交際內容在考試時基本沒有涉及。所以大部分老師都堅持“考試考什么,就教什么”這一宗旨進行教學,因此,口語交際課幾乎都被取消。據(jù)調查顯示,口語交際教學在我國小學從未獨立設科,口語交際基本上是依附讀寫教學進行,而且口語交際課有時上有時不上,課時得不到保障。

在上面的內容中,我們已經分析了客觀原因,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參與活動的主體――學生。在應試制度的趨勢下,大部分學生通常只會注重能得分的知識,而忽略了能力的培養(yǎng),因而對口語交際這一內容也是懷著不重視的態(tài)度進行學習。除了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導致口語交際教學不能順利開展的因素還包括學生自身經歷的匱乏,知識的狹隘,對一些口語交際內容無話可說。

縱觀以上因素,想要解決這一問題,應該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研究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師用書中的口語交際教學設計;二是對其進行分析,結合當今教學實際情況對案例進行優(yōu)化,使其案例更有實效性。

二、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師用書中的口語交際教學設計及分析

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師用書中的口語交際教學案例,在設計時都有比較清晰的脈絡,普遍可分為教學目標的設定、課前準備的要求、教學過程的解讀以及對本次教學活動的評價。

如在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口語交際教學案例的設計中,就包含了借助學習成果匯報,鍛煉學生的口頭語言及書面語言表達的能力;通過成果匯報,達到學生傾聽、應對、表達三個目標。這三個教學目標的確定與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小學生口語交際教學的總目標相符,這種教學目標的確定方式,值得教師們在以后的教學案例設計中借鑒。

在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教師用書中也有明確的指示,如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追求人類起源》這一口語交際教學內容中,就對口語交際教學課前準備這一環(huán)節(jié)有了完美設計。它要求上課之前老師和學生都應該留出時間分別進行準備:教師在搜取資料的同時,要堅持記錄自己學習的過程和心得體會,使自己的知識儲備更為完善,然后把學生按照平均比例進行分組,使每個小組的水平大約持平。對于學生的要求則是讓學生針對這個話題進行資料收集和整理。

教學過程的設計是整個案例設計的核心,現(xiàn)行的小學語文教師用書中,對口語交際教學過程的設計是非常全面的,它對每一個口語交際內容下的小話題都進行了精心設計。如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口語交際中,就對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在語文教師用書中對這個話題進行了如下要求:學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關大自然給人的啟示資料,自己了解到的有關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事例或自己從動植物身上得到的啟示,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和同學交流。但想要依據(jù)這個話題發(fā)表一次成果匯報,說出自己的觀點,就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了。要達到這個標準,就要求老師在指導活動時有一個帶動作用,調動學生收取資料的積極性,然后讓學生們根據(jù)搜集到的資料展開討論,最后進行成果匯報活動。這個話題能否達到學生間的廣泛交流并能寫出心得,關鍵在于要找到想將失敗轉化為成功的條件,只有創(chuàng)造了條件,才能從失敗走向成功,反之,只能永遠停留在失敗之處。教師的指點能“點”到這個關鍵上,就能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迎刃而解。

在分析了語文教師用書案例的教學過程之后,就到了活動評價環(huán)節(jié),這一部分的設置,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多作用。一方面可以對表現(xiàn)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另一方面可以對沒有發(fā)揮好的同學進行鼓勵,達到全體同學共同發(fā)展的目標。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不但要反映學生口語交際水平,而且要反映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感態(tài)度。這樣的教學評價機制很大程度地鼓勵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現(xiàn)實的教學活動中應該大力推廣。

三、現(xiàn)行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設計

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設計這一問題上,個人比較認同朱紹禹先生“在預設和非預設之間的地帶進行教學設計是口語交際教學的主要設計思路”這一觀點。教學是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需要有預設方案,但語文學科涉及的范圍非常大,如果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都是按照精心設置的提問,設有預定的標準答案,按照不同環(huán)節(jié)的過渡及教學時間的大致分配進行教學,那么就會使教學過程非常機械化和程式化,教師不易了解學情,學生應變的空間較小。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的過程中有較高的應變思維,要相信事物的答案不止一個。

口語交際要貫穿每單元的教學內容中學習。下面我就淺談幾點三年級下冊《我們能做點什么》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增強口語交際能力,增強愛護動物、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2. 領會愛護樹木、保護環(huán)境、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道理。

(二)教學過程

同學們在課下都有已經積極地走入了自己家的小區(qū)、街道,觀察了周邊的環(huán)境,同學們對于周邊的環(huán)境了解了多少呢?下面我們就來交流一下。

首先,讓學生暢談一下自己所觀察到的身邊的環(huán)境情況,激發(fā)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其次,進行關于寫景的古詩句接龍,以小組的方式進行:1. 各組同學以搶答的方式進行詩句背誦;2. 詩句不可重復;3. 保持紀律安靜。最后得分多的小組獲勝。

再次,展示在課前準備的關于保護環(huán)境自己將如何做的成果。1. 手抄報;2. 保護環(huán)境標語;3. 關于美好環(huán)境的圖畫;4. 關于保護環(huán)境的小詩等。

最后,教師進行總結。鼓勵學生深入到自己的周邊去撿垃圾、植樹,從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著手,為環(huán)境保護盡自己的一份力。

(三)活動評價

對表現(xiàn)突出的小組進行表揚,可以是口頭表揚,也可以在小組的日常評比中進行加分,以此鼓勵。

以上就是我個人分析的語文教學視野中的口語交際教學的內涵及意義、口語交際教學的現(xiàn)狀及歸因,以及現(xiàn)行中學語文教師用書中的口語交際教學設計及分析之后對語文課本(人教版)中的口語交際教學活動進行的教學設計與分析。

【參考文獻】

[1] 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蔣祖瑞. 口語交際教學方法談[J]. 文學教育,2008(1).

篇3

關鍵詞:情景圖 小學英語教學 教學效果

在小學英語新教材培訓中,教材編寫組何峰提出了有效運用教材中文本情景圖的說明: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材文本(如對話、篇章等)是教學的語言材料,而教材文本情景圖則是學生獲取語言信息的重要途徑。筆者也認為,這種圖文并茂的教材編排,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是最直觀、最簡便的教具和學具,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大有益處。

一、運用情景圖理解教材文本的內容

結合情景圖理解英語語言是情景圖最明顯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直觀形象地理解單詞、句子乃至整個對話的意義,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運用。

[教學案例]:《牛津小學英語》5A Unit8 A camping trip PartA由于話題“野營旅行” 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對于新課學習缺乏必要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故采用常規(guī)化、程式化的導入方式,收效甚微。如果我們先呈現(xiàn)課文中孩子們和老師在野營地活動的場景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再利用問題Where are the children and their teachers? What are they doing now?與學生交流,就會自然而順利地導入語篇的話題。并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消化吸收。

讓學生理解文本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要求。借助形象生動的情境圖,教師可以輕而易舉地幫助學生掃清障礙,理解文本,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運用情景圖突破教材的重難點

英語教學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難點突破了,重點也就解決了。這就好比一根繩子綁著東西,找到繩結的頭(難點)一扯,重點就顯而易見了。單元情景圖中蘊含著豐富的信息,為此,教師可以從情景圖上尋找突破口,打開學生的想象之門,避免枯燥繁瑣的講解,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學案例]:《牛津小學英語》6A Unit 5 On the farm PartA課文中Helen上周在農場上所做的6件事情,對于學生理解文本既是難點又是重點。在教學中,筆者先指導學生利用跳讀的方法劃出文中的6件事,再呈現(xiàn)這些關鍵詞,同時巧妙利用文中6幅所做事情的插圖,讓學生觀察后把所做事情和插圖連線,由于課文插圖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學生就輕松理解了這些事情的含義,此時對話主體部分的理解也就解決了,教學重點也在教學難點突破中有效地凸現(xiàn)并掌握。

巧用情景圖來突破語篇教學重難點效果顯著。因此,我們在備課時不妨先看看教材上是否有合適的情景圖可用,把握教材中的每幅圖的教學意圖和功能,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巧用情景圖,突破重難點,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

三、運用情景圖激活學生的求知欲

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說明,而且可以拓展兒童的想象,涵養(yǎng)學生的美感。”在進入文本學習前,教師不妨適時地指導學生觀察情景圖,利用情景圖能對課文提供直觀線索的作用,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文本內容進行大膽地推測或預測,從而激活學生的求知欲。

四、運用情景圖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表現(xiàn)自己,對好玩有趣的事情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師可以圍繞課題,結合書本中的圖片復述對話。在這復述的過程中,學生就已經將本課的重點知識進行了內化,給課堂教學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同時也讓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教學案例]: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A Unit2 A new house PartA時,學完對話后,教師可以再次引導學生觀看插圖,幫助學生分析和概括對話內容,板書關鍵詞。然后鼓勵他們邊看邊描述,將對話的主要內容以敘述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其中,一位學生看著課文的情景圖發(fā)言如下:Yang Ling and her parents live in a new house. It is big. There are three bedrooms, two bathrooms, a study, a kichen, a dinning-room and a large sitting-room. There isn’t a garden. In her bedroom, there’s a desk near the bed. On the bed, there are some dolls. There aren’t any pictures on the wall. But there is a map of the world. And there’s a telephone on the desk. They like the new house very much. 通過這樣多次復述,大部分學生已經將情景圖印入腦海中,最后不需要看情景圖就能用自己的話復述對話內容。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提高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同時,《英語課程標準》在二級語言技能目標中強調指出:“學生應能根據(jù)要求為圖片、實物等寫出簡短的標題或描述”。由此可見,寫作教學已經成為了高段英語教學的重點之一,同時更是難點。單元情景圖不僅有栩栩如生的動物,顏色鮮艷的植物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同時更重要的一點,它還具有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這就決定了情景圖必將成為學生習作的一片沃土。寫作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好身邊的這一習作資源,更好的為寫作教學服務,讓后進生不怕寫作,讓中等生喜歡寫作,讓優(yōu)等生愛上寫作。

總之,學習從感知開始,要想讓學生對英語文本有正確的理解,就必須指導學生多讀課文,多看圖,多聯(lián)想,并且與口述、畫畫、做做、寫寫相結合,把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讓教學效果萌芽并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王 榮 “課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觀看插圖”《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9.4。

2.紀 斌 文本情境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

篇4

2.科學探究更需常態(tài)化——基于對化學科學探究文獻的統(tǒng)計及其本質的分析 谷瑩瑩

3.對兩岸建構式數(shù)學教學發(fā)展過程的思考 王奮平

4.讓思維之花綻放——次"意料"之外的探究引發(fā)的思考 卞少云

5.例析數(shù)學教學與學生認知水平的協(xié)調 程華

6.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殷偉康

7.背景資料:讓閱讀教學厚實起來 仇定榮

8.語文課堂"有效話題資源"的確立 范洪冰

9.英語閱讀課中分層教學的有效性嘗試 黃曉瓏

10.思政課教學中巧用數(shù)學方法摭談 黃發(fā)明

11."數(shù)"說歷史 許德煌

12.借鑒農耕方式構建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邵迎春

13.語文閱讀教學切莫"得意忘言" 趙紅

14.湯姆孫電子比荷測定的幾種方法 方穎

15.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心理美學 陸國民

16.一問問出幾多"意外" 葉國芳

17.外語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及教學對策 曹冬月

18."走進教材"與"跳出教材"——從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標志"說起 徐美玲

19.借助微軟Excel,動態(tài)分析物理過程——道物理經典難題的數(shù)值解 沈富根

20.學會分類理解本質——談與量有關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曹坤

21.例談隱性"不變"條件的解題功能 李順友

22.測定"非正弦交流電有效值"的實驗探究 吳良娟

23.源于新教材的化學實驗題的設計 肖中榮

1.十年來我國教育懲戒研究述評 劉媚

2.教育懲罰運作對象的轉向 劉德林

3.非生態(tài):當前高中學校管理的實然形態(tài)分析 王梁,王煥軼

4.試論新教師的教育初思維 阮周微

5.論備課組長的角色定位 林紅霞

6.課堂教學的易發(fā)缺損及其矯治 蔣超英

7.教師講課神態(tài)與教學效率 鞠黨生

8.任務型教學中的英語小組活動探析 陸正榮

9.化學探究教學中培養(yǎng)"猜想與假設"能力的實踐探討 應崇恩,孔琴飛

10.芻議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欣賞課教學 潘俊英

11.向《美國語文》學習"讀者意識" 黃可心

12.論語文課堂教學的執(zhí)行力 朱益群

13.因果思維:讓作文充滿理性魅力 龐君芳

14.巧用"鏡子哲學",閃現(xiàn)寫作文采 黃寧昕

15.讓校園充滿濃郁的書香——指導學生進行課外讀書活動 沈建平

16.用最激情的方式親近語文——中學生創(chuàng)作演出儒學校園劇隨想 毛繁榮,王燕濱

17.有意記憶詞塊:英語學習的高效策略 呂吉爾

18.初中科學優(yōu)秀試題例說——以浙江省的初中學業(yè)考試科學試題為例 王文軍

19.高中生物教學行為的重新建構 孟憲文

20.信息動態(tài)

21.批評與表揚中的"邊際遞減效應"及其運用 李高輝

22.學生成就感的培養(yǎng)——以高中信息學奧賽教學為例 巫雪琴

23.關注細節(jié)滋潤心靈 孫書國

24.一次別開生面的家長聯(lián)系會 周惠,丁新松

1."技能訓練是機械操練":一個需要終結的命題 曾潔,宋初健

2.在物理教學中追求顯化的科學方法教育 姚天勇

3.數(shù)學教學設計與數(shù)學備課之差異 張彥春

4.初中數(shù)學課堂"問題串"設計的實踐與思考 徐駿

5.區(qū)間套定理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及意義 陳凌

6.高中英語課外閱讀中的檔案袋評價 吳建華

7.英語寫作教學中同伴互評能力的培養(yǎng) 周小偉

8.隱性知識理論對語文教學的啟示 陳燕芳

9.在不確定中創(chuàng)生智慧 具春林

10.于細微處見精神在審視中品歷史——淺談細節(jié)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阮亞芬

11.情真意切式活致用——談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實現(xiàn)學生的體驗 諶鳳山

12.歷史教學思維方法的轉變策略——以高中《歷史(必修)》第一冊第四單元為例 袁悅蓉

13.利用習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張明聲

14.新課程視角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學策略 項新華

15.有效生成:探究式教學的強大動力——基于歷史課堂"突發(fā)事件"的思考 賀建華

16.讓我們真正走進新課程——從一節(jié)市級公開課說起 王同亮

17.從一個課例看生命課堂的構建 周智

18.別出心裁的高中英語第一堂課 肖梅

19.開拓新課程下的音樂教學新思路 陳文

20.數(shù)學開放式復習教學的思考 鄭晴怡

21."自創(chuàng)實驗"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徐祥寶

22.用"泡騰片"做化學實驗 張鳳,陳凱,王路路,費飛

23.淺談高中物理實驗資源的開發(fā)策略 肖永強,徐興花

1.督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視角 米坤生,武恒

2.中英教育督導制度的差異及其原因探析 蘆雷,徐鵬

3.高校自主招生與高中教育行為的變化——江浙滬三地的調查比較 林靜

4.構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實踐探索 沈坤華

5.芻議績效工資背景下的"學生評教" 陳耀平

6.教師敘事研究的現(xiàn)狀及改進建議 諶鳳山

7.教師集體設計作業(yè)的實踐研究 王劍波

8.思維導圖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應用 沈建強

9.基于課堂教學的三種校本教研活動 吳良根

10.發(fā)揮教研組核心作用,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東恩中學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

11.品味專題導語,妙用含意文辭 錢國慶

12.初中散文詩教學"三部曲" 何航芳

13.立足文本找準切入口——試論多元解讀的界限與方法 張麗瓊

14.閱讀實踐生活——淺談中學生寫作心理背景的建構 褚學會

15.淺議語文個性化教學的途徑 周麗娟

16.讓學生熱愛語文 周菊芳

17.把學生引入《紅樓夢》藝術寶庫的大門——《林黛玉進賈府》教法探討 相明祥

18.讓學生主動學習——談農村初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桂波敏

19.例談化學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 張嵐雅

20.鋼琴伴奏在初中音樂歌唱教學中的作用 楊拉潔

21.隨機作文課教學案例及分析 戴楊釩

22.閱讀,是一種喚醒——《紫藤蘿瀑布》教學案例 苗文娟

23.一個數(shù)學定理的活力呈現(xiàn)——關于"四邊形內角和定理"的教學 來江飛

24.論青少年自我實現(xiàn)與心理健康 吳錫改,林蕓

1.語文學科"有效教學"缺失的基本表征及評判標準 屠錦紅

2.在習題教學中實現(xiàn)"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探討 傅雪平

3.踐行新理念笑彈"琵琶行"——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教學實踐為例 張治升

4.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化學——以"JCE Classroom Activity"欄目中藍色消失活動為例 段中東

5.課堂導入多樣化,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王靈濱

6.英語課外閱讀的檢驗方法 盧衛(wèi)國

7.擷百花之露創(chuàng)靈動課堂 崔維云

8."文"與"言"的教學取向與策略 施茂枝

9.歷史新課程教學中的教材整合 唐琴

10.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例談通過解題指導,激活學生思維 陳斌

11.淺談數(shù)學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 趙緒昌

12.物理語言應指向物理知識的本質內涵——從教材中有關"斷電自感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的敘還說起 王再華

13.論高效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從孫維剛的一節(jié)公開課談起 王光明,嚴家麗

14.數(shù)學課堂的三重境界探幽 仲廣群

15.語文學習:精神氣象之涵養(yǎng)——從《鴻門宴》說開去 王建

16.地方課程《人·自然·社會》的教學初探 俞麗萍

17.歷史課教材資源整合一例 王濤

篇5

關鍵詞: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拓展教學;有效性;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4-0064-01

1.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現(xiàn)狀分析

語文閱讀拓展教學是現(xiàn)在語文教學亟須解決的問題,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該注重課外知識的引入,并且要充分開發(fā)課程資源,讓學生的知識面不斷拓寬,閱讀量不斷增加,進而達到學科教學目標。與此同時,從長遠角度分析,閱讀拓展可以促使學生語文水平不斷提升,讓學生的語文閱讀不再是教學的盲點,促使語文閱讀教學可以實現(xiàn)高效。除此之外,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要不斷更新,逐漸向多樣式拓展,并在教學過程中靈活使用課程資源,創(chuàng)設較為開放的教學問題,促使學生思維更為活躍,課堂氛圍較為活躍,并且富有情趣,最終促使學生語文素養(yǎng)能力得到提高。

2.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拓展教學實施策略

2.1單元整體意識--閱讀教學的領航方向。"新課標人教版的教材都是以專題組織教材,這些專題是以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核心,以文化性或人文性為線索。每冊八個單元,每組均以'導語'的形式點明單元專題,閱讀課、語文園地都圍繞本組專題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聯(lián)系構成有機整體。"探究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根據(jù)人教版教材的編寫特點入手,把握單元的整體動向,引領教學實踐。單元整體意識教學,就是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的一種單元整體備課、教學的理念和意識,即以主題型語文教科書的主題單元為依托,在整合教科書選文內容、活動內容、練習內容與可鏈接的豐富的課外課程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全盤考慮的單元整體備課、教學。在單元整體意識下進行閱讀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有利于開發(fā)課程資源,培養(yǎng)語文實踐能力,有利于尊重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培養(yǎng)恒久的學習興趣,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2.2課前進行閱讀拓展。收集閱讀資源新的語文課標指出,語文閱讀教學必須以學生作為出發(fā)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將現(xiàn)實生活與教學內容進行結合,確保語文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促使語文教學體系的形成。教師在教學之前必須做好備課工作,對課文內容以及延伸出來的閱讀內容都要準備,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之前完全消化教學內容,并且可以將生活中與之有關而說出錯誤的答案,在學生答錯問題時,即使教師沒有批評,也會讓學生自尊心受到一定的傷害,使學生再沒有信心回答提出的問題。因此,有些教師經常會將課堂中的動態(tài)錯誤避開。其實這種方法是不對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而在這種不可避免的情況之下,教師完全可以利用這種臨時生成的錯誤來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會事物的兩面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3鼓勵學生提問。小學生的思維極其活躍,思想也是天馬行空,經常會由一個普通的事物而聯(lián)想到其他千奇百怪的事物。因此,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學生經常會提出一些令人費解的問題。而教師在提到這些問題時,一般會有兩種表現(xiàn),一種是一笑置之,對學生敷衍回答,另一種是勒令學生不許再提類似的問題,并嚴厲批評。無論哪種方式,都會誤導學生,教師對學生的問題敷衍解答,往往會更加加深學生的印象,并在學生的內心中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 ;如果嚴厲批評,難免會扼殺學生純真的天性,從而使學生不敢再在課堂上提問。其實,對于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匪夷所思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解答,讓每位學生都說出自己對于問題的答案,最終得出學生一致認可的答案,既避免了課堂氣氛陷入尷尬,又能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一舉多得。

2.4科學化解爭論。在小學語文課堂學習中,經常會存在討論部分。而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之中各執(zhí)一詞,難免會出現(xiàn)激烈的論,這時如果教師嚴厲地將爭論壓制下來,雖然可以抵制學生的爭吵,但是討論也會因此而結束,這樣就會使語文的課堂效果難以達成。若在學生發(fā)生爭論時,合理地利用爭論,利用辯論賽的方式來化解爭論,不僅能夠有效地抵制爭論,還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并鍛煉學生的口才,這種方式是較為理想的。

總之,對于新課改的推行及素質教育的執(zhí)行,小學中高段語文拓展教學的有效性需要處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這有利于提升小學語文的綜合素質,達成語文教學目標,加快學生全面發(fā)展。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加強對拓展閱讀教學的注重,通過以上方式著手,拓展閱讀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打造符合閱讀的氛圍,提升學生對閱讀的自覺性。舉辦閱讀活動,為閱讀提供溝通環(huán)境,加強學生的閱讀質量及深度。通過教授閱讀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習慣,提升拓展閱讀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賴小珍.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拓展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 2015(12):74-75.

篇6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信息技術不僅是活動實施的主要手段,而且是實踐探究的重要內容。活動指導綱要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教育要強調跨學科的物化應用和技能培養(yǎng),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在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創(chuàng)意、設計、制作、服務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在教學上,以“創(chuàng)意物化”為主要形式,通過文字處理、報刊創(chuàng)作、圖像處理、動畫制作等,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字化產品的設計與制作能力,同時加入一些與之相關的計算機科學基礎知識。高中新課標則兼重理論性和實踐性,圍繞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shù)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及信息社會責任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凝練出數(shù)據(jù)、算法、信息系統(tǒng)和信息社會四個學科大概念,將理論學習、知識積累、思維發(fā)展與技能培養(yǎng)融入到運用數(shù)字化工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有關計算機科學領域思想與方法的課程體系。在教學上,構建了新的課程結構,制定了學業(yè)質量標準,以主題為引領進行有關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知識學習、思維發(fā)展和技能運用,建立起完整而全面的信息技術知識體系并予以實踐。可見,同樣是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和方法解決問題,綜合實踐活動側重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養(yǎng),以作品質量和操作水平為主要評價標準,突出教學活動的靈活性和開放性;而高中信息技術則強調學科的科學性、知識性和嚴謹性,在構建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實踐和應用,以具體的學業(yè)要求控制教學質量,形成完整、穩(wěn)定的專業(yè)課程體系。雖然兩者有所不同,但其思想和目標卻是一致的,即以核心素養(yǎng)為統(tǒng)領,通過實踐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shù)字化工具學習與生活,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理解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能力。

二、綜合實踐活動中信息技術課程設計

信息技術教育蘊含豐富的有關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方法和理論知識,學生在不具備正確思維方式和基礎知識的狀態(tài)下,僅憑掌握一些計算機操作技能,無法達成“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提升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因此,在初中信息技術教育中,除了作品制作以外,還應該進行較為系統(tǒng)和全面的有關計算機科學的思維培養(yǎng)、知識講授和方法指導。

1.課程目標的設計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應以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基本思想,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刻理解什么是“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和方法”,理解數(shù)據(jù)、算法、信息系統(tǒng)、信息社會等學科大概念,以及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和方法等,并能熟練運用數(shù)字化工具設計、制作作品并解決其他相關問題,在實際生活中,能夠自覺遵循信息社會規(guī)范,負責、有效地參與社會活動,成為信息社會的合格公民。

2.課程內容的設計

(1)課程內容的設計

綜合實踐活動是將學習內容分解成一個個主題,圍繞某一個主題開展活動,活動內容側重于作品制作。雖然活動指導綱要給出了一些知識模塊,但由于各個主題相對獨立,知識內容被分散、隔離在不同的主題中,模塊與模塊之間、主題與主題之間缺少關聯(lián),使得整個信息技術課程缺乏系統(tǒng)性、知識性、連貫性和整體性。要想體現(xiàn)教育思想,反映課程取向,關注全體學生,適應個性發(fā)展,強調基礎知識與實踐應用的內在聯(lián)系與遞進關系,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必須在活動指導綱要的基礎上,融入高中新課標的課程理念和課程內容,以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與方法、高中新課程的理念與內容,將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和實用性與高中新課標的科學性、知識性和實踐性相結合,形成與高中新課程緊密銜接、螺旋上升的完整體系。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培養(yǎng)目標,圍繞“學科大概念”規(guī)劃課程結構;以高中新課標確定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預備級水平劃分為基礎,配置教學內容,使課程具有靈活性、拓展性和寬容度,適于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以活動指導綱要和高中新課標為依據(jù),體現(xiàn)本學科的科學性、嚴謹性與規(guī)范性;以評價標準為引領,使活動有方向、有目的、可測量、可控制。基于以上原則,結合活動指導綱要對活動方式的要求,把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劃分成三類——信息技術基礎類、跨學科知識應用類、社區(qū)服務類,每一類包含若干活動單元,每個單元分解出不同的活動階段。“信息技術基礎類”以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知識、方法和技能為主要學習內容,是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主體,為后續(xù)實踐活動打下知識與技能基礎;“跨學科知識應用類”立足于跨學科整合,以信息技術為工具開展學科實踐活動,運用不同學科的觀念、知識、方法和技能,認識、分析和解決學科問題;“社區(qū)服務類”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關注社會、服務社會、滿足公眾需求的責任意識和技術能力。“單元”是圍繞某一類所設計的主題活動。“階段”是單元活動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和步驟,對應于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一個課時。

(2)單元活動內容的設計

按照高中新課標要求,信息技術課程應該圍繞數(shù)據(jù)、算法、信息系統(tǒng)與信息社會等學科大概念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而依照活動指導綱要的主導思想,教學內容應內化為活動主題,將思維培養(yǎng)、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融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因此,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要從單元整體出發(fā),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設計活動案例,以完成活動任務、解決具體問題為途徑展開學習。恰當、適用的活動案例,是達成學習目標的關鍵。“信息技術基礎類”教學案例圍繞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知識和原理進行設計,如認識計算機程序、信息編碼、人工智能初探等。“跨學科知識應用類”教學案例突出多學科的綜合,如探究清明上河圖、你了解聲音嗎、交通燈模型設計等。“社區(qū)服務類”所設計的案例不但要有實用性,還應該體現(xiàn)信息技術發(fā)展的新思想、新技術和新方法,如手勢識別、社區(qū)鄰里舊書轉換APP、社區(qū)車輛出入管理等。

三、主要教學策略的設計

1.逆向教學設計

綜合實踐活動是對真實、復雜問題的探究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有不同的想法、意圖和行為,這些不確定因素常常使學習效果難以與教師的理想預期相吻合。因此,教師要控制學生不偏離學習方向,使他們清晰、明確、始終如一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怎樣做”,而“逆向教學設計”符合這一要求。逆向教學設計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就給出精準的評價標準,并將這個標準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始終指向目標的達成。不同的學生可以采用不同思路、不同途徑和不同方法完成實踐任務,但其學習目標應該是一致而明確的。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可以采用逆向設計使學生在靈活、寬松、自主的活動過程中始終保持正確的學習方向。

2.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受課時等客觀因素影響,學生在一段時間內所能完成都主題任務是有限的,加上不同主題都相對獨立,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知識零散化和碎片化現(xiàn)象。糾正這一現(xiàn)象的有效手段,是采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方法。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是以活動單元為基本單位進行教學設計,每個單元都有確定的活動目標、評價依據(jù)、活動要求和活動規(guī)劃。所有活動都以完成單元目標為目的,各階段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評價依據(jù)都要遵從本單元的整體設計,確保學生所獲取的知識結構完整、連續(xù)和系統(tǒng)。

3.單元活動指導設計

受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特點的影響,學生在活動中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如果教師給予學生過多、過頻的幫助,很容易對學生的探究思路、想象空間形成約束和限制,失去實踐活動的本義。因此,比較好的辦法是為學生設計合理、實用的單元活動指導,在不干預學生活動的基礎上,給學生指明活動意義,引導探究方向,明晰評價標準,提供知識補充和技能幫助。單元活動指導應該貫穿于整個活動過程,內容包括導言、單元目標、單元內容、評價依據(jù)、活動規(guī)劃及階段指導等一系列詳細而具體的內容。其中,“導言”用于設置活動情境,“單元目標”“單元內容”分別指明本單元應該達成的學習目標和具體的學習內容,“評價依據(jù)”是本單元學習成果的內容要求和質量標準,“活動規(guī)劃”是活動的環(huán)節(jié)與步驟,“階段指導”是每個階段活動的目標、要求、流程、資源和活動記錄。

四、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單元活動指導實例

以下是“跨學科知識應用類”中的“探究清明上河圖”的單元活動指導實例。

1.導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厚重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凝聚著數(shù)千年的民族智慧。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難以領略唐宋的繁華,無法感受當年的風貌。幸而有北宋時的“照相機”——《清明上河圖》。以往人們對《清明上河圖》的研究大多從藝術、歷史、文化和社會的角度來進行,本單元活動將綜合歷史、語文、美術等學科知識,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對《清明上河圖》進行實踐探究,學習運用信息技術對“視覺畫面”進行“數(shù)據(jù)計算”的原理和方法。在單元活動中,你可以和幾個同伴組成一個團隊,先對《清明上河圖》進行整體觀摩和分析,然后就你們感興趣的主題進行專門探究。主題可以是畫面所呈現(xiàn)的某一類歷史事物,也可以是繪畫的美學表現(xiàn)手法,還可以是對某些有爭議問題的獨到見解。探究完成后,要以PPT演示文稿、Word文檔、Excel表格或主題MV等形式呈現(xiàn)研究成果,完成研究報告,并進行分享交流。

2.單元目標

綜合藝術、歷史、文學及信息技術等學科內容,對《清明上河圖》所表現(xiàn)的北宋時期文化、商貿及其他社會現(xiàn)象進行探究,得出有效結論;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計算思維抽象和界定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利用量化、計算和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對《清明上河圖》進行加工處理,掌握用計算機科學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

3.單元內容

研讀《清明上河圖》,查閱相關資料,綜合歷史、語文和美術等學科知識,形成整體認識;學習和掌握信息處理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包括數(shù)據(jù)的采集和整理、量化、建立計算模型、結合學科知識分析計算結果并用圖表呈現(xiàn),以及研究報告的編寫和制作等;選擇活動主題,確定探究方向,制訂探究方案;開展研究活動,完成探究報告;展示交流,評價活動效果。

4.評價依據(jù)

5.單元活動規(guī)劃

篇7

關鍵詞:開發(fā);分類;整合;有效;使用靈活

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是新教育改革理念下,要求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之一。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各個學科都展開了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建設內容豐富多樣、可以便捷地訪問、有效地運用的小學語文課程資源庫,成了我們每位語文教師亟待研究和完成的現(xiàn)實任務。

一、轉變理念,用技術學習

當前,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育過程中的一種主要教學方法。多媒體課件不僅是一種實施教學流程的手段,更應該是“教”與“學”中學生思維碰撞的源頭和實施課外探究的紐帶。上海大學社科學院李梁教授提出: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應當從“向技術學習”轉型為“用技術學習”,不能片面地將媒體技術視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輔助工具,而是讓多媒體技術升華為一種“靈動”的具有生命力的傳遞橋梁,成為課堂教學的“左右手”。“向技術學習”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應該是被動接受的,教師被動的運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在被動情境中只能是被動接受。而“用技術學習”充分強調人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力。媒體技術作為教學活動的輔助工具,就是要“用技術學習”,可見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媒體技術將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教師在工作中靈活使用多媒體技術,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進而展示教師教學的獨特魅力。

二、概念呈現(xiàn),理解整合

課程資源也可以說是教學資源,包括教材資源和與教學相關信息資源,包括“教”與“學”中的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可以是校內資源,也可是校外資源。有效地開發(fā)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庫,需要教師將教材知識資源和大量的非教材資源整合起來,成為課程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實施多媒體教學的必備條件,建設成立具有語文學科特點的課程資源庫。教師要正確地樹立合理、科學的觀念,促使語文課程資源得到合理的拓展和整合,達到對課程實施產生實效的目的。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下,教師可利用空余時間,收集、制作大量剪報、圖文、圖像、視頻信息以及微課錄制等,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材料,整合這些材料就可組建一個小的資料庫。逐步完善,使它成為容量大、內容充裕的語文教學資源庫,這樣既有利于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又方便教師和學生在語文教與學中交流、探究,為教師使用課程資源、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提供多重服務和深度支持。

三、整合資源,建立成庫

語文資源庫的建立,是一個從知識點到素材資料的捕捉、積累,再到素材資源整合過程。教師就某一類型或單元主題挖掘教材,尋找與這一類型或單元主題相關聯(lián)的知識、素材,包含文本知識點、下載搜集的圖片、PPT課件和Flash資料,豐富教材內容,以及捕捉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從而形成與語文教學相匹配的、主題突出、富有特色的語文課程資源,通過整合大量素材、資源,建立這一知識類型或單元主題的課程資源庫。不過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發(fā)展水平不同,在建立語文某一類型或單元主題的資源庫時,教師要考慮這些因素,決定課程資源內容的選擇,確立課程資源建立的深度和廣度。低年級學生從興趣著眼,建立以形象、直觀為主的語文教學資源庫。在素材收集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用他們的目光看待周圍的一切,尋找學生感興趣的,符合學生形象性思維的資源,確立選擇富有“兒童化”的語文學習資源。高年級從學生能力的提高和社會需求的角度,建立課程資源庫時相關知識的范圍要廣泛,注重知識點的來龍去脈,教學輔助素材更要注重學生自學方法的指導和學生能力的提高,增大拓展、延伸素材所占的比重。

四、梳理歸納,分類整合

針對語文課程資源容量大、內容繁雜的特點,教師要根據(jù)一定的類型和主題擇取,對大量的文本文獻類資源、超文本的教學資源、圖片、音視頻、微課等進行必要、合理的梳理和歸納,建設成立主題鮮明、條理清楚、內容豐富、延伸有度的課程資源,切實有效地為教學服務。教師在教學時需要什么,就到這個庫里進行搜索和擇取,即為教師節(jié)約了大量時間,也有利于課程資源的反復使用。由于資源庫中的資源充裕豐富,數(shù)量多、品種全、形式多樣,教師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根據(jù)教材取舍資料,這樣建立者再根據(jù)使用頻率、與課程知識的關聯(lián)程度、與教材內容的關系、學生的認知水平等分類成最常用庫、次常用庫和擴展庫,進而充分發(fā)揮資源庫的作用,便于教師和學生有效地運用,并進行深層的探究和體驗。五、有效使用,促進教學媒體教學應以積極思想為導向,通過語文課堂上具體的教學案例,利用編碼和解碼的方法,從學習者的認知水平分析,選擇有用的教學素材建數(shù)據(jù)庫,并把文本語言多媒體化,讓課件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隨著資源內容的豐富多彩,呈現(xiàn)形式的多種多樣,以及原創(chuàng)語文教學資源中優(yōu)秀成果的不斷涌現(xiàn),教師將資源的使用和語文教學實際相整合,著重整理一些優(yōu)質資源。根據(jù)語文學科的課程需求,教師課堂教學的需要和學生自學需要,有效地使用資源,促使資源的使用既迎合教材特點,適合教師特色,又在學科性和實用性上有效地貼近和滿足教學需求。總之,增強師生使用語文課程資源的積極性,提高資源庫的利用率,讓教師研發(fā)的語文教學資源既能體現(xiàn)語文知識、文學特點和學生需求,又能適用于特定的教學情境和千變萬化的教學實際情況,也使教師在使用課程資源時,能隨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教學方式對資源進行取舍,巧妙設計運用,使語文課程資源庫在真正意義上成為有效教學的保證。

參考文獻:

[1]黃允娟.淺析小學語文個人教學資源庫的構建[J].小學教學參考,2013(3):8.

篇8

【關鍵詞】 人文素養(yǎng) 案例探析 反思

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力求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發(fā)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打下基礎,同時,促進學生整體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在進行英語文本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尤為重要。人文素養(yǎng)的內涵是什么?人文素養(yǎng)的內涵應包括: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社會責任感,有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有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以及對問題的洞察能力和對事物發(fā)展的前瞻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造力,從而最終會影響人的發(fā)展。

1. 案例探析

1.1 課前導讀

課前導讀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的學習習慣,課前導讀以設計問題為主,體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通過問題導讀,以Alice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引入文本的興趣點,為教師的文本教學打下基礎。同時也激發(fā)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本文的深入理解,培養(yǎng)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學生抓住文章主線的人文素養(yǎng)。

1.2 視頻片段導學

本單元的Reading 板塊為Alice in Wonderland童話故事的片段,筆者以Alice in Wonderland 預告片開始導入新課的學習,解決課前導讀問題,引入學生的參與故事情境,為下一步在情境中進行文本教學埋下伏筆。學生通過看預告片,整體感知童話故事的魅力,不僅激發(fā)學生對文本進一步閱讀興趣,對學生好奇心一種滿足,而且可以對整個童話故事有一個整體理解,使學生很快地參與到課堂生動活潑活動中,為提高人文素養(yǎng)做好準備。

1.3 設定文本教學目標

牛津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6 Outdoor fun為話題,主要運用講童話故事談論過去的經歷,運用和體驗一般過去式的用法,與學生的年齡特點很吻合,學生很感興趣。因此,本版塊的設定教學目標為:能閱讀童話故事,感受童話的美和樂趣;會預測賞析,在童話情境中培養(yǎng)想象力;體會文本特征,豐富閱讀體驗,提高人文素養(yǎng)。

1.4 創(chuàng)設文本教學情境

設計文本教學情境,讓學生反復閱讀文本,在與教師交流中理解文本內容,從教師的言行舉止中提高人文素養(yǎng);在與同伴的合作中閱讀文本,在互相幫助中感悟合作快樂和對同伴的關懷。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都在互相影響,積極合作,互相幫助,讓較多的學生有機會表現(xiàn)自己,在表現(xiàn)中體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

1.5 導演文本材料和修正

學習英語文本時離不開學生的參與,與教師進行互動過程中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學生。而在故事了解之后,再以短文形式讓學生復述,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改成對話形式,在不斷地表演中反復修正,注重表演中人文素養(yǎng)的嵌入,讓學生在互助合作中無形地提高人文素養(yǎng)。這一過程,教師無時無刻不在扮演導演角色。

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6人,放手給學生自導自演,明確分工,把文本材料轉化為學生喜愛的一段人人參與的短劇。

整個過程,學生看到榜樣,師生間互相尊敬,互相幫助,學生積極參與,人文素養(yǎng)不斷深入。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體現(xiàn)合理的文化禮儀、互相尊敬、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對學生的關懷等方面的人文素養(yǎng)。

1.6 討論與評價

在剛剛的導演與修正過程中,需要有一個學生參與討論的過程,這樣,學生才懂得過程的行為規(guī)則和要求。這些要求對于學生參與的活動有嚴格的評價,才能讓學生在預設的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下起作用,受到影響和提高。

(1)小組討論

教師在學生小組互相討論的基礎上確定評價標準,引導師生共同提高人文素養(yǎng),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2)全班欣賞

教師將小組按抽簽的順序排號,每小組90秒時間表演。教師再適當點評優(yōu)缺點,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人文素養(yǎng)表現(xiàn)是否到位,欣賞小組精彩之處,認識到表演上的不足。

(3)課后作業(yè)

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后繼續(xù)表演,同時要求學生進行故事情節(jié)的進一步表演,將評價和修正過程的遷移到課后的時間里。

第1和2步驟的活動學生在小組討論和展示中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學生在展示時針對評價標準,即明白了自己高于別人之處,也看到了別人的不足,他們在不知覺中內化自己小組合作表演標準,不斷提高人文素養(yǎng)。第3步驟是對學生表演能力的遷移,也是學生人文素養(yǎng)與課外文化相結合的延伸,實現(xiàn)了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2. 教學反思

2.1 文本教學需要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

筆者例舉的教學案例采用的是文本教學的教學設計的有效嘗試。在文本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離不開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已經形成,與學生接觸時間長,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因此,教師在與學生接觸的一言一行時要注意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2.2 加強教學環(huán)節(jié)過程中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

(1) 課前導讀。在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存在的不足,結合本單元話題設計問題導學,激發(fā)學生學習需要和興趣愛好。這是實施故事文本教學的前提。

(2) 視頻片段導學。結合單元話題,剪輯有一定人文素養(yǎng)的視頻片段。看課外書和電影,對培養(yǎng)孩子們的人文素養(yǎng)極為有用,我們要在社會上立足,總是需要有足夠的人文素養(yǎng),這是為孩子開啟事業(yè)的一種方法。

(3) 設定文本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設定以單元話題為中心,促進學生對文本的再理解、內化提取,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文本教學目標還需要高于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發(fā)展學生潛力。

(4) 創(chuàng)設文本教學情境。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此時,教師應以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切入點,用生動活潑的方式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具有競爭的課堂環(huán)境,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參與,喚起學生學習興趣,體悟和熏陶人文素養(yǎng)。

(5) 導演文本材料和修正。只有參與過的事情記得更清楚,才體驗出其中的人文精神。學生根據(jù)已學的文本材料演出來的自己的角色,加強合作,相互修正,在演出自己改變的文本。這一過程加深學生感情、積極合作態(tài)度、互幫互助中體現(xiàn)合理的文化禮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對祖國的熱愛,對父母和教師的尊重,對學生的關懷等方面的人文素養(yǎng)。同時也是一個自我賞識、自我糾正的過程。

(6) 討論與評價。學生在寬松、協(xié)作的環(huán)境下進行學習活動,互相合作、互相幫助、互相交流、相互修正,各取所長,共同提高。這一過程過后進行討論與評價,不僅對知識水平評價,更要對學生的團結合作、文化禮儀等人文素養(yǎng)評價。

篇9

?眼關鍵詞?演 主題式教學法;行動研究;陶瓷英語;文化認知

?眼作者簡介?演吳會芳(1982―),女,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師發(fā)展、英語教學法。(江西景德鎮(zhèn) 333000)

一、引言

主題式教學法(Theme-Based Instruction)是基于“語言與內容融合教學”理念的一種外語教學模式,學習者圍繞特定的主題,通過對語言材料內容的探究性理解,在真實的情景中運用語言完成真實任務,從而掌握語言使用技能。主題式教學法作為內容依托教學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的模式之一,其研究最早始于加拿大20世紀60年代在幼兒園至初中的二語教學中名為“浸入式語言教學”的嘗試,此教學法隨即流行于美國英國等中小學語言教學。80年代加拿大又將其引入大學二語/外語教學,并在英語國家實驗推廣,英語教師通過主題式教學法提高英語口語與寫作。國內主題式教學法應用于外語教學的研究源于王世先(1994)對內容教學法的基本概念及模式,隨后在外語專業(yè)教學和大學英語教學應用的探討逐步展開。其中戴慶寧和呂曄(2004)、袁平華和俞理明(2008)對國外主題式教學作了全面深刻的理論探討。彭金定提出大學英語多維一體的主題教學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與意義。

主題式教學法體現(xiàn)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重視學習者對教學全過程的參與。主題式教學法提倡教師選擇學生關心或熟悉的內容主題,并圍繞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語言學習活動。本課題通過主題式教學法,用英語語言講授陶瓷歷史文化、陶瓷生產流程、陶瓷的種類、陶瓷產區(qū)、陶瓷銷售等陶瓷相關知識,結合任務型學習與和合作學習等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期能提高陶瓷英語文化認知水平。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動研究方法,探討主題式教學法應用于陶瓷英語教學中能否有效提升學生的陶瓷文化認知。行動研究是一種適合于廣大教育實際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種方法技術,也是一種新的科研理念、研究類型。《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行動研究”詞條的撰寫人、澳大利亞學者凱米斯(Kemmis?熏 S. 1985)給行動研究定義為: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加者,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而進行的反思研究。根據(jù)鄭金洲(1997)按研究側重點分類,行動研究可以歸納為三個類型。首先,行動者用科學的方法對自己的行動進行研究;第二,行動者為解決自己實踐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第三,行動者對自己的實踐進行批判性反思。本研究屬于第二種類型,強調行動研究對社會實踐的改進功能,研究的目的是對主題式教學的行動研究有效開展陶瓷英語教學,而不是為了建立理論。

三、主題式教學實踐

主題式教學強調把語言學習和學科知識學習結合,通過把教學重點從教學語言本身轉變到通過學習學科知識來獲得目標語言能力。本研究的以Stroller(1997)提出的“6-T”主題式教學模式為指導,即分別代表主題(themes)、課文?穴texts?雪、話題?穴topics?雪、線索?穴threads?雪、任務(tasks)、過渡(transitions),設計并實踐以The History and Culture Jingdezhen Ceramic《景德鎮(zhèn)陶瓷歷史文化》為主題的陶瓷英語教學案例,通過行動研究方法探討以內容依托主題式教學對提升學習者陶瓷文化認知的影響。

步驟一:確定主題?穴themes?雪。確定主題主要是考慮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否達到理解的要求。本研究中的學習者來自江西的一所陶瓷本科院校,學校各專業(yè)學生的課程設置均與陶瓷的基本知識有所關聯(lián),因此,The History and Culture Jingdezhen Ceramic《景德鎮(zhèn)陶瓷歷史文化》這一主題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亦符合提升陶瓷英語文化認知的目標。

步驟二:選擇文本?穴texts?雪。搜集資料,選擇文本,就是選擇適合學生當前語言學習能力的學習內容。其中包括閱讀材料,錄音材料等。

步驟三:設計話題(topics)。話題是主題的子單元,是基于內容且對內容更深層次的探討,話題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主題,幫助學生對內容和語言兩方面的學習。在The History and Culture Jingdezhen Ceramic《景德鎮(zhèn)陶瓷歷史文化》這一主題框架內,教師選擇“景德鎮(zhèn)四大名瓷”;“景德鎮(zhèn)瓷器的四大特征”;“景德鎮(zhèn)官窯”;“China與china”等話題展開學習。教師以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制作的中英文對照節(jié)目《快樂中國――學漢語:景德鎮(zhèn)篇》的第三集為切入點導出:“景德鎮(zhèn)瓷器的四大特點: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The four significant features of Jingdezhen porcelain are that it’s as white as jade?熏 as bright as a mirror?熏 as thin as paper and as sonorous as a bell.”;“景德鎮(zhèn)有四大名瓷。There are four kinds of Jingdezhen porcelain.青花瓷、粉彩瓷、顏色釉和青花玲瓏。Blue-and-white porcelain?熏powder-color porcelain?熏 color-glazed porcelain?熏and blue-and-white rice-pattern decorated porcelain.”

步驟四:串聯(lián)線索(threads)。串聯(lián)線索注重課程內容的連貫性,將課程學習中的各個主題相對抽象的概念有機地連貫起來,將語言學習與內容學習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步驟五:布置任務?穴tasks?雪。任務一:將授課班級按“四大名瓷”分成四組,組員自由選擇感興趣的陶瓷,教師最后按人數(shù)協(xié)調組員。學生仔細閱讀“四大名瓷”的英文材料,15分鐘后每組派一名組員向同學逐一介紹四大名瓷。任務二:學生將下面文字翻譯成漢語,了解景德鎮(zhèn)陶瓷文化。As the world-famed ceramic capital?熏 Jingdezhen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of ceramics making and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istorical records?熏 "Xinping ?穴as the city was known as then?雪 began to make pottery in Han Dynasty". It is evident that pottery was first made in Jingdezhen in Han Dynasty. In the first year in Jingde Reign of Song Dynasty ?穴1004?雪?熏 the royal court decreed the city made porcelain wares for imperial use with the wording "Made during the Jingde Reign" printed on the bottom of every piece. Hence the city got its name "Jingdezhen". From Yuan Dynasty to Ming and Qing Dynasty?熏 emperors sent their officials to Jingdezhen to supervise the manufacture of royal porcelain. They set up the Porcelain Office and built the royal kiln?熏 which produced many wonderful ceramic articles. Among them were those particularly famous for the four classic decorations?押 blue and white?熏 famille rose?熏 rice-pat-tern and color glaze. The Porcelain Wares for Chairman Mao Zedong?熏 the Wares for the" APEC" and the Wares for tire Stale Hotel ?穴Guesthouse?雪 and other ceramic art works are all greatly appreciated in the world. The porcelain made in Jingdezhen enjoys the praise of "as white as jade?熏 as thin as paper?熏 as sound as a bell?熏 as bright as a mirror". Guo Moruo ?穴the late famous his-torian and scholar?雪 highly praised the brilliant ceramic history and culture in Jingdezhen and the ceramics connected the Jingdezhen to the world closely with the poem that "China is well known by the porcelain?熏 the famous porcelains are made in this city."

步驟六:實現(xiàn)過渡?穴transitions?雪。過渡是指一個主題中話題間與任務的自然轉換。

四、教學反思

本研究教學案例采用主題式教學的六化學習過程論(6T),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六化學習的步驟并非嚴格按照其順序進行,而是交叉開展。六化學習過程在不同的主題中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主題單元的內容都是圍繞主題確定的,主題單元的教學是為主題服務的。主題式教學是圍繞著學生感興趣的一些寬泛的學科、社會或生活主題,將言語技能以工具的形式納入到學習過程之中,讓學生通過資料的搜集整理、解決問題、主動探究等途徑,實現(xiàn)對主題的深入理解,實現(xiàn)對學科知識和語言知識的整合、學習與社會的整合、學習與學生自身的整合,培養(yǎng)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學習的遷移。主題式教學法突破傳統(tǒng)教學只見科學世界的符號化的客觀知識的局限,實現(xiàn)科學世界的客觀知識與學生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世界及個體知識的統(tǒng)一。恰當?shù)闹黝}能創(chuàng)設知識間的網絡連接,調動學習者的興趣,拓寬他們的專業(yè)知識面,促進學生的參與,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眼參考文獻?演

?眼1?演 Stroller?熏 F. L. & Stryker?熏 S. B. 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眼J?演.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熏 199?穴22?雪?押269-275.

?眼2?演戴慶寧,呂曄. CBI教學理念及其教學模式?眼J?演.國外外語教學,2004,?穴4?雪.

?眼3?演彭金定.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習者自主”問題研究?眼J?演.外語界,2002,?穴3?雪.

篇10

 

 

 

目前,教育的改革已經從體制的改革轉向課程和教學過程的改革。教育部《面向21世界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指出: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的改革實驗,既在宏觀上涉及到學校教學系統(tǒng)的學生、內容等要素,也在微觀上涉及到認識、情感、技能、需要、興趣、意志等,涉及到一個完整的教育過程。為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課題。

我們認為: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應針對當前教育教學的熱點問題,急待解決的問題,聯(lián)系中小學基礎教育的實際開展教學課題研究。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的設計至少可以考慮以下一些問題:

一、中小學教育教學課題的選題指南

1、基礎教育課題改革研究

新課程實施的研究;優(yōu)化基礎教育課程結構的研究;課程現(xiàn)代化的研究;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為當?shù)厣鐣⒔洕l(fā)展服務的研究;改革普通高中課程適應辦學模式多樣化的研究。

2、教學論研究

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教學方法論的實驗與研究;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科教學質量的研究;各種教材(特別是地方教材)應用研究。

3、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研究

計算機輔助(整合)學科教學研究;運用多媒體技術優(yōu)化教學的研究。

4、教學管理研究

學科教學評價研究;教師工作評價研究;學校教學工作評價研究。

5、學生心理教育研究

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研究;兒童潛能開發(fā)研究;青少年健康人格培養(yǎng)研究;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

6、師資隊伍建設研究

教育現(xiàn)代化對中小學教師素質目標要求的研究;中小學教師培訓方式及途徑的研究;先進教師選拔與培養(yǎng)的研究。

二、課題的前期論證

課題的前期論證是課題研究的準備階段的工作,一般把這一過程分成三步:(1)明確研究方向;(2)周詳研究計劃;(3)進行研究可能性的自我分析

總之,通過教育實踐,挖掘研究方向,提煉課題雛形,設計研究課題的內容。

課題的前期論證的關鍵是完成八個要素的推敲,它們分別是:

1、課題名稱的確定課題名稱在內容上要突出課題的重要性,準確性,

名稱要醒目,要恰如其分。一般由三個成份組成:主題詞、定語和有關技術說明。例如:南京市教研室承擔的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第三期)重點課題“導學式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模式”的研究,是在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立項的“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研究的課題。其中主題詞“導學式大單元教學模式”,定語“初中”和“語文”,技術說明“教學模式的研究”,名稱醒目,準確,一目了然。

2、目的的論證指對課題研究的目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進行分析,重點考慮通過研究要解決什么問題。例如:“導學式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模式的研究”的目的是以語文教材中的教學單元為依托,以學習方法指導與實踐為主線,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語文與生活、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密切聯(lián)系起來的一種開發(fā)性的單元教學模式。其理論價值是以構想體現(xiàn)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思想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學習心理學,系統(tǒng)論整體性原則,建構主義等為支撐。其實踐意義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時間和內容,讓學生在大量的讀寫聽說的實踐活動中,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審美,學會生活,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做人,從而全面提高素質,以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3、背景論證指的是對該課題方向的國內研究現(xiàn)狀的了解與簡要分析。別人已做過什么研究,還需要做什么方面的加深研究,其意義是什么?例如:“導學式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模式的研究”,分析了國民經濟快速發(fā)展對人才素質越來越高的要求,而語文學科的地位決定了它在素質教育中的特殊責任和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國二十多年語文單元教學模式的背景,我國語文教學中接受式教學、分析式教學、封閉式教學的模式幾乎一統(tǒng)天下,長期陷入“高投入低消率”的怪圈,語文教改不從宏觀上著眼,僅僅停留在一技一法的改革上顯然是不行的背景。另外,借鑒了河北省張孝純先生提出的“大語文”教育觀念和構建的“一體兩翼”(“一體”指課堂教學,“兩翼”指語文課外活動和語文環(huán)境)的框架以及宜昌市開展的“課內外銜接語文能力訓練”課題研究的成果,在此社會和學術背景上提出了該課題加深研究的內容,闡述了其研究的意義。

4、基礎論證指的是課題承擔者已有的基礎的客觀的估計。它一方面包括課題組成員的研究經歷,成員結構合理、學科結構、學術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另一方面指的是已掌握的與本課題有關的文獻,已形成的假設或階段成果等。基礎論證也可以說是條件分析,除了課題組成員的研究經歷、學科結構、學術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以外,還包括課題組的工作環(huán)境情況等。例如:“導學式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模式的研究”,成員均是南京市語文教學方面的專家,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另一方面是在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第二期)重點課題“初中語文學法指導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深拓寬的。

5、內容設計指課題研究的內容,不是研究計劃。內容設計要把課題從結構上分析,其包括幾個子課題,子課題又包括幾個部分,就是結構的科學樹。例如:“導學式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模式的研究”,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構建大單元教學模式教學中的“八課型”,“八課型”也就是子課題。“八課型”是指“預習課”“教讀課”“自讀課”“回讀課”“延伸課”“活動課”“作文課”“測評課”幾個部分,每一個課型均有學校課題組分別研究形成豐富多彩的、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形式(模式)。最終構成了大單元教學模式的主體內容。

6、步驟設計將研究任務和目標加以分解,與時段結合起來,落實到人,制定分階段的操作計劃。

7、方法設計指課題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主要采用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文獻分析法。

8、成果設計指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論文集(教師和學生)、教學案例集、制作(光碟、教學具)等。

三、中小學教學課題研究的原則

1、方向性原則

教學課題研究怎樣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怎樣引導教師轉變教學思想,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所以應符合國家教育方針。

2、科學性原則

教學課題研究必須建立在科學操作的基礎上,理論支撐要科學,研究方法要科學,研究過程要科學,數(shù)據(jù)處理的方法也必須科學合理,方能使教學課題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廣價值。

3、過程性原則

學校教育過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教育影響,引導或促進受教育者身心向教育者預期的目標轉化的過程。教育要求必須通過受教育者的主體活動,成為他自己的要求,才能轉化為發(fā)展。中小學教育教學課題研究是貫穿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是通過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包括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落實的。是通過觀察、傾聽、思索、發(fā)現(xiàn)和研討,不斷地改進研究方法;通過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實驗、總結;再實驗、再總結,得出結論的。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還必須考慮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脫離教育教學工作實際,成為基層領導和教師的負擔,研究也難以奏效。整個過程也是鍛煉培養(yǎng)教師的過程,不是在研究室里查資料,一蹴而就的。

4、合作性原則

中小學教育教學課題是研究育人的活動。教育對象的群體性、差異性,影響育人結果的因素復雜多變,因此,課題研究小組是由學科的專家與教育家及教師隊伍組成,不是某一個人能獨立、封閉承擔完成研究的,大量艱苦的設計、實踐、驗證、思辨和總結工作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課題研究過程中的任何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課題組成員集體的智慧和外界的幫助。中小學教育教學課題的提出往往來自第一線的教師,雖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這種研究不只是憑經驗轉承,形式上也不一味要求傳幫帶,課題研究中尋找理論依據(jù),進行調查分析、計劃設計、實驗操作和結題總結,是通過分工合作的關系來完成的,要求課題組成員十分注重。

5、推廣性原則

因為中小學教育教學課題參與人員的群體性,研究過程的驗證性,所以其研究成果,無論是過程性的、階段性的成果,還是終結性的成果;是顯性成果,還是隱性成果,都會在課題組內得到及時應用、推廣,由此逐步輻射開去,影響到其他學科、周圍的學校和地區(qū)。因此,課題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觀點、新理念,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面上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