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專業評估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7: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漢語言文學專業評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漢語言文學專業評估

篇1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寫作能力;教學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6-0032-01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寫作能力提高的前提是要改變當前寫作能力課程教學方法,將實用性融入到教學方法中,提高學生實踐寫作能力。

一、將基礎單一的寫作課程改變為寫作系列課程

在我國高校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寫作課程設置中,往往針對寫作的就是一門課程,課程多為設置在大一第一學期,課時量少的有限,學生寫出來的作品更是難以達到漢語言文學專業人員應有水平。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寫作質量,深化學生寫作能力,高校在寫作課程設置上就要摒棄單一基礎寫作課程模式,將單一寫作課程轉變為大學四年都有的習作系列課程。如大一階段課程設置為基礎寫作和應用文寫作,基礎寫作奠定寫作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寫作思維運行,寫作結構生成,寫作語言的巧妙運用等寫作基本方法,為以后寫作系列課程奠定基礎。應用文寫作則是培養學生將來從事辦公、文秘等日常實用文體的寫作技能,為學生畢業從事相關辦公室工作打下良好的寫作文字功底;大二時寫作課程進一步提升為新聞寫作和文學寫作,新聞寫作的目的是要學生掌握新聞寫作基本知識,為學生將來從事新聞、編輯工作服務。文學寫作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掌握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著作的寫法以及文學評論寫作的基本要領,提升文學鑒賞能力的同時更陶冶了自身的文化素質和審美觀;大三階段為學術論文寫作,學術論文寫作屬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寫作的驗收課程,掌握從選題到終稿的各個步驟,學會在寫作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課程的設置為畢業論文以及畢業后實踐工作服務;大四寫作課程針對就業導向繼續安排相應教學工作。從大一寫作課程貫穿至大四,使學生學期由淺入深,既具有階段性特點又不失連續性特點,隨著寫作范圍的擴大,學生寫作能力也會得到提高。漢語言專業學生要樹立自我寫作意識,寫作能力強,畢業之后成為各單位爭搶的“筆桿子”,做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成為學以致用的專業人才。

二、改進漢語言文學專業寫作課程教學方法

寫作課程的教學方法不能拘泥傳統一成不變的單純講授式或是填鴨式。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寫作課程教學成功的案例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作品范例教學法。將名家的作品范例與寫作課程有機結合,使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搖身變得生動而有趣,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更加激發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也直線上升。如將古今中外的大家文學作品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分析大家寫作方法,是學生真正深入到文學作品本身,充分領略到文學作品的靈魂,感染文學靈性魅力,學生的情感與文學作品產生共鳴,其文學鑒賞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對寫作理論的學習更會產生濃厚興趣。對于新聞寫作的教學更要選取大量優秀新聞作品同學生進行闡釋,加深學生對新聞寫作基本原理的理解。應用文寫作和學術論文寫作更要在教學中分析經典范圍,學習范文的寫作技巧,規范學生寫作方法。

采用多種寫作課程教學手段,不同的教學手段可以達到出人意料的教學效果。隨著我國高校多媒體設備在近幾年更新換代速度加快,漢語言文學專業也要抓住這一契機,徹底改變“一個講臺,一本書,一個老師,一節課”的歷史,將多媒體教學設備引入課堂,學生通過聲音、圖像感受寫作課程耳目一新,在學習中充滿新鮮感,更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三、增加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寫作實踐課程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寫作能力得到提高的途徑除了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深化改進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寫作的實踐訓練。單純的課堂教學實現不了根本的寫作能力提高,根據寫作課程設置的階段性,讓學生在每個階段完成寫作實踐練習。如大一的基礎寫作課程,學生每次課后必須完成寫作任務,老師逐一進行點評,并將寫作成績作為當年評優考核關鍵科目,使大學生自主強化寫作基本功。大二的新聞寫作訓練,我們要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多做新聞寫作練習的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向新聞媒體投稿,一經錄用給予物質獎勵等方法。大三開展課程論文寫作訓練,對于所學課程要求多篇論文,不同視角寫作形式考核。學生通過大量寫作訓練,潛移默化的將寫作理論轉化為自身的寫作能力,切實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寫作水平。

四、有效建立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寫作評估體系

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建立有效、客觀的寫作作品評估體系。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但是沒有對其作品進行評估,那么寫作也只能流于形式。有效地對學生寫作作品進行評估,可以使寫作教師隨時了解其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這更是對學生寫作方法、技能的有效幫助,學生通過評估隨時改進自己的寫作方法,提高寫作水平。在評估方式上,學生寫完作品時要對自己的作品先期進行評價,然后進行寫作學習小組討論、互評,最后與老師評價意見相結合,這種評估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身的不足之處,自覺做好作品修改,升華自我文學鑒賞能力。

總之,以社會需求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目標,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寫作課程改革,改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組織多種多樣的課下寫作實踐訓練,使學生的個人寫作素養和寫作興趣在寫作能力培養中得到極大的發揮,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最終實現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篇2

    理工類高校普遍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之時,正是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普遍面臨就業壓力急于改革之際,文秘、新聞、傳播、廣告,一波又一波的中文類新興專業從漢語言文學專業剝離而出,在這樣的背景下,理工類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從設立之日起就面臨著兩個困境:

    1.面對就業市場,理工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如何解決普遍面臨的就業壓力。目前,就業率成為衡量一個專業優劣的主要尺度,2007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大學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監測預報制度,定期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需求狀況,引導高等學校及時設置、調整專業和專業方向,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近年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開始注重對高校各專業就業率進行的專門調查和教學評估。在這種形勢下,能夠迎合目前社會需求的專業往往成為高校的強勢專業和熱門專業,而那些社會需求量較小、核心知識不明顯、對口職業較少的專業逐漸成為冷門,漢語言文學專業正在此之列。據統計,“2009屆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半年后失業人數為0.63萬人,2007屆失業0.7萬人,2008屆失業0.84萬人,漢語言文學專業成為連續三屆(2007~2009)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之一。”[1]麥可思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較低,且薪資較低,為高失業風險型專業”[2],這對于剛剛興辦的理工類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2.面對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類大學,理工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如何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中國現代大學史上最早創辦的專業之一。自1910年北京大學實行分科教學設立中國文學以來,漢語言文學專業在中國高等教育歷史上已經有百年時間,是中國高等教育專業體系中設立時間最長、專業建設經驗豐富、課程體系完備的基礎專業之一,在各級各類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類大學中都是基礎專業和核心專業,師資力量強大、辦學經驗豐富,已經形成優勢傳統。而理工類高校無論是在辦學歷史還是師資力量上都與上述兩類高校存在差距,例如,缺乏漢語言文學專業圖書資料積累,專業師資力量不足,學術水平不高,辦學經驗不足等等。在這種情況之下,理工類高校,尤其是非211的理工類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如何在早已形成優勢傳統的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類大學的夾縫之中,拓展專業領域,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和辦學優勢,是關乎其存在可能性與合理性的重要問題。上述兩個問題其實質是理工類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問題,這兩個方面決定了理工類高校培養的中文人才能否適應與滿足社會需要,能否走出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困境,在與綜合類高校和師范類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競爭中能否脫穎而出、后來居上,為此,我們應從學科定位和課程體系建設兩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

    二、理工類高校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科定位

    學科定位是決定理工類高校創辦漢語文文學專業成敗的核心問題。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漢語言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基本定位于培養研究性和綜合型人才,畢業生的就業除教師和新聞出版以外,大都從事理論研究和文學批評等工作。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以及逐步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社會分工細化程度的加劇,社會對專門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劇,而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一個傳統的人文專業,不具備很強的應用特性,學生不能把課堂學習的知識直接轉化為技術技能應用于職業領域,因此漢語言文學專的發展受到嚴峻挑戰。但是這不意味著社會不需要漢語言文學的人才,恰恰相反,根據表1可以看出,語言應該能力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相關行業中均是處于前三位的核心知識。由于在法律、管理、經濟、設計等方面的知識欠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許多相關行業中缺少競爭優勢。這說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中文人才需求也發生了轉變,除了“傳統的博學多識和相應的聽、說、讀、寫能力的要求基礎之上,管理能力、組織能力、交際能力、應變能力、協調能力與合作能力等也成為人才考核的重要內容和指標”[3]。

    市場經濟對中文人才的需求傾向于綜合型、復合型、應用型,而大眾化又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長期趨勢,在這種形式下,“研究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多樣化是完全必要的”,對“學術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第一線工作的崗位性、操作型人才等等,應當具有明顯不同的培養質量要求”[4]。因此,理工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該實現從知識傳授到實踐能力培養的轉變,而在這一方面,理工類高校有著獨特的優勢資源,它特有的各類應用型、技術型專業為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中文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師資力量和知識背景。因此,理工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定位是培養有理工科專業背景的,能夠從事文秘、管理、宣傳等實際工作的,具有一定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厚基礎、寬口徑、復合型中文人才,它有別于傳統的師范類大學和綜合性大學進行的研究性教育,更強調教育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為用人單位培養以寫作能力為突出能力、懂經濟、懂法律、懂新聞、懂文秘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理論基礎扎實的應用型中文人才。中文素養與中文職業能力的統一是理工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獨特價值所在,它既能適應社會和時代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又不會喪失專業優勢,這一點讓理工類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既能應對就業壓力的挑戰,又能在具有傳統優勢的綜合性高校和師范類高校面前凸顯后起之秀的特色和優勢。

    三、理工類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以山東科技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課程設置是教學計劃最核心的內容,它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培養目標實現的關鍵。長期以來,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即學科課程一直集中在文學和語言類課程上例如: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理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課程上,選修課則是為對專業課的延伸和深化,如民間文學、古代文論、西方文論等。這種課程設置過于專業化、口徑狹窄,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而理工類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人才培養上由于向應用型與綜合型的偏重,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既在課程設置上壓縮基礎專業課程,大量增加技術型、應用型課程,但是盲目推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化,輕視中文素養的培養,會導致本專業學科優勢的喪失。因此,理工類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必須以中文為主,設置科學合理、有機聯系的課程體系。山東科技大學作為一所以工科為主,兼具文、理、經、管、法、藝術等學科綜合性院校,于1995年設置文秘專業,2006年設置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學校和學院圍繞課程設置進行了多方面的調研、論證、探索與改革,初步形成了較為合理的課程體系,將原有漢語言文學專業重視知識點傳授、以培養知識型人才為主的教學模式,調整為以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為主的能力型教學模式,在課程設置上以中文為主、學科交叉、文理滲透的課程體系,為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復合型中文人才奠定基礎。

    1.根據培養目標,設計新的課程群。按照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趨勢和要求,充分利用我校和學院的學科優勢,增加經濟類、法律類、文秘類、新聞類的課程,逐步形成“中文”課程群、“文秘”課程群、“新聞”課程群、“經濟管理”課程群等,體現未來社會對中文人才“寬口徑”的專業素質的要求。

    2.改進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方法,注重能力培養。文學類、語言類和寫作類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在該學科中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這些基礎課既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知識體系,也是一種價值體系,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關鍵所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水平的高低不僅體現在綜合的學識上,更體現在精神品格、道德素養和審美能力等人文修養層面。所以,“寬口徑”并非用應用型課程擠壓專業課,而是在重視其核心地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進,改變過去以理論為主、重知識傳授培養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認識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為目標。對于文學類課程,教師應該積極追蹤本學科研究的前沿,改變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脫節的局面,將文學的認知功能、教育功能、審美功能、娛樂功能與現實、社會相結合,讓學生學會用知識指導人生、認識社會、提升自我。對于語言類課程,改變過去只重理論和語法的現象,重視學生語感與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如今,社會對通過語言進行交際的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在《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顯示,“‘有效的口頭溝通’是大學生最重要工作能力”[2],國家職業漢能力測試(ZHC)如今也越來越引起社會重視。對于寫作類課程,理工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主要為各企事業單位的文字處理工作,因此根據就業需要增加了各類應用文課程的寫作訓練,如:文秘寫作、涉外文秘寫作、財經新聞寫作等,突出專長。另外,還外聘記者、編輯為學生授課,以其實際工作經驗傳授寫作技巧技能。

    3.充分利用學校師資力量,根據就業需要,設計模塊教學。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將專業基礎課在前五個學期年內完成,前五個學期集中學習文學、語言、寫作三大類的專業基礎知識,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理論、寫作等,夯實專業基礎。到第六個學期開始開設專業技術課,并分專業方向教學,設置為兩個模塊———新聞方向和文秘方向。學生除了要學習秘書學概論、新聞學概論、公共關系學等公共專業必修課,還要在新聞和文秘兩個方向任選一個方向,修夠6個學分的課程,培養學生寬口徑的專業技能。

    4.鼓勵學生選修理工類課程或第二專業,開闊視野、活躍思維。理工院校設立中文專業最大的優勢就是利用獨特的專業背景和學科優勢,我校是以工科見長的學校,計算機、建筑、經濟等專業師資力量強大,鼓勵學生根據個性特點和就業需求選修工科類課程或第二專業。有計劃地邀請理工類學院專家教授為學生做前沿技術類、自然科學類等的講座,參加18學時的講座記1學分,以此豐富知識、開闊學生視野,活躍思維,為學生奠定理工類知識背景。據相關調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方向不僅在政府機關、教育科研、新聞出版、企業公司等單位,而且逐漸涉足律師、房地產、金融外貿等新興行業。[5]所以,培養具有理工科專業知識背景的中文人才,是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學生競爭力的可行之道。

篇3

其一,有益于完善保障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其二,有利于提高師生的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的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能促進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創新創業實踐項目、課外競賽活動、科研活動等,取得一定的成果。通過合法途徑,與社會合作,創造價值。其三,有益于提高學校的社會聲譽。深化建設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二課堂,也有利于學生的就業。第二課堂的學生若能在充分掌握第一課堂,學好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能力。它將適應社會的需要,進而提高學生的就業滿足率。

二、應用性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二課堂深化建設方案設想

應用性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二課堂深化建設,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內容,即保障機制、具體操作和考核評價機制。其中保障機制是具體操作、考核評價機制得以進行的重要基礎,而考核評價機制是對具體操作效果的檢測。

(一)保障機制———資源的整合和利用

教師、學生和學校是保障機制中的三個重要元素,為了促使應用性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二課堂深化建設的順利有效進行,首先要使得這三個元素發揮人力、物力、財力上的作用。教師在第二課堂深化建設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鑒于以往的不足,應當先對其進行嚴格的培訓。由學校組織校內外專家,向教師傳達第二課堂的性質、目的、重要性、方法等的解讀,并通過分析具體案例,使之有總體把握。并對第二課堂的評價考核機制進行介紹,使教師心中有數。然后由培訓的教師寫一個心得體會,并做一份初步的計劃書。之后,由所在的部門進行動員,檢查實行效果。再統一向學校匯報情況。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在第二課堂建設中,應當發揮積極主動性,以下幾點尤其重要。其一,發揮老教師指導年輕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建立一對一,或一對多的關系,由年輕教師親身向老教師取經學習。其二,第二課堂的老師可以借助多種途徑,向校內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家、同行咨詢,以期獲得指導。其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老師在第二課堂中,要不斷地補缺補漏。其四,在第二課堂深化建設中,教師應該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之協助自己。教師可選擇若干個優秀的學生,作為教師助理,一方面有益于使教師助理得到訓練,另一方面由教師助理幫助其他學生助理發展,建立“教師-教師助理-學生助理”的相互協助關系。學生是第二課堂深化建設中的主體。以往進入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二課堂的學生良莠不齊,影響了實施效果。因此,在深化建設中,尤其要把嚴入口和出口。有研究者為了考察學生接受第二課堂教育的必要性,用“熱情”作為指標來表征其參與第二課堂的主觀愿望,將學生大致分為四類:中心型、自轉型、公轉型、邊緣型。其中,中心型是典型的精英類型,自轉型是另類的精英類型,公轉型是積極的后進類型,而邊緣型則是消極的后進類型。邊緣型是“在基本素質和能力上有明顯不足,但又因性格自卑、自閉或自暴自棄等原因不能有意識地通過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加以彌補。他們本是最應該補充‘素質營養’的一群人,卻又偏偏對鮮美的‘素質大餐’視若不見棄之不顧。”[2](P80)邊緣型的學生不僅缺少能力,而且又消極不學,因此不能讓其通過第二課堂的檢測,這樣才能保證第二課堂的質量。與之相對應,在選取學生進入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二課堂時,也要把好入口。因此,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擇優錄取。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選擇:其一,考察學生的動機。除了為了獲得學分和創新性學分等之外,考察他們是否對第二課堂感興趣,今后的計劃和目標為何。其二,重點考察他們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一課堂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其三,考察他們的創新綜合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等能力。三方面都通過考核者,可以進入第二課堂。學校相關部門,包括團委、學工部、教務處、科研處,以及文學院(中文系)等部門,應該發揮引導作用。其一,以上各職能部門可以通過先考察后投入的策略,即:在漢語言文學第二課堂建設一段時間后,對建設的情況進行初步評估考核,根據效果確定是否有必要建立創新基地,是否有必要提供相應的硬件措施,以及確定建立多少創新基地和硬件措施的事宜。其二,可以采用先設定一定數量的創新創業等項目,規定完成時間和參與人數,由學生負責申請和老師幫助指導的方式。在完成之后,同樣可以采用先進行初步評估考核,根據效果確定,設立多少個創新基金申報和立項項目的事宜。至于評價考核制度,見后面分析。以上從三個方面談及了保障機制,它們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二課堂深化建設的重要條件,缺少任何一方,第二課堂深化建設將無法順利有序進行。

(二)深化建設的專業化、定期化、層次化

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二課堂的深化建設,為了取得預期的效果,需要走專業化、定期化、層次化的路線。所謂專業化是指課堂活動內容跟漢語言文學專業緊密聯系,師生也幾乎是本專業的學生。他們在經過第一課堂的教學之后,有著較為堅實的教學經驗、知識結構和創新能力,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有必要進入第二課堂的教學。因此,教師應當對想要進入第二課堂的學生進行嚴格的專業考核。定期化是指在相對固定的時間里,進行第二課堂活動。第二課堂需要常規化,確保建立起長期活動機制,但不可以犧牲第一課堂為代價。有些師生將大部分的時間精力用于第二課堂,而忽視第一課堂,這是不可取的。他們應當認識到第一課堂的第一性,第二課堂的第二性,在完成第一課堂活動要求的前提下,進行第二課堂活動,這樣才可以確保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質量。層次化是指第二課堂活動的內容、形式、目標等,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可以將漢語言文學專業大致分為語言類、文學類、其他類三大類。以文學類為例,或許可將其內容大致分為三小類:文體活動類(基礎型),大學生創新創業、職業技能類、課外科技競賽活動類(擴展型),科研類(研究型)三大類。再將文體活動類分為三大模塊:古典文學、近現當代文學、近現當代文學文體及其賞析三大模塊。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職業技能類、課外科技競賽活動類分為三大模塊:古典文學、近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文體朗誦與創作三大模塊。將科研類分為三大模塊:古代文學、近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研究三大模塊。學生在選擇這三大類的模塊中,需要逐級選擇,先選擇文體活動類,最后選擇科研類。而且在選擇某一類時,必須遵循一定的連貫性。比如說,選擇了古典詩歌及其賞析模塊,接下來必須選擇古典詩歌朗誦與創作模塊,最后選擇古典詩歌研究模塊。經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對古典詩歌的文體特點、發展脈絡、朗誦和創作、研究,有了一個系統的掌握。比起隨意選取門類和模塊來說,顯然系統性更強,效果也會更好。

(三)完善評價考核機制

篇4

關鍵詞:高師院校 漢語言文學專業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9-0004-02

一、制約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瓶頸

從宏觀上可以將中國高校劃分為:以985、211為代表的重點高校,地方院校(不含高職院校),高職院校三個層面。從人才培養模式看,重點高校注重研究型人才培養,高職院校注重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而處于中間層次的地方院校長期以來參照重點高校,以研究型人才培養為重點,設置培養目標與培養方案。2003年迎來了高校擴招后的第一屆畢業生,畢業生數量的持續增長,加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使地方院校呈現就業難、就業率低的狀況。于是,如何調整辦學定位,重新設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成為地方高校所面臨的生存大計。探討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地方高校關注的焦點。吉林省現有高師院校6所,其中東北師范大學是重點高師院校,吉林師范大學、通化師范學院、長春師范大學、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和白城師范學院等是省屬高師院校。這里所提及的吉林省高師院校,指吉林省省屬高師院校,即通常所說的“地方”+“高師”。從吉林省高師院校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看,存在兩方面問題:

(一)學術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層次不高

作為處于中間層次的地方高師院校,師從于重點高校,偏重于學術型人才的培養。雖然同為師范院校,但是與重點高師院校相比,二者的差距還是不言而喻的。從師資配備看,重點高師院校該專業教師具有高職稱、博士學位、碩博導師資格的比例,是吉林省高師院校所無法企及的。高質量的師資團隊,為學術型畢業生的培養提供了高水準的教學資源。從生源質量看,重點高師院校與地方高師院校的錄取分數的差距不是十幾分的問題,一面是尖子生,一面是中等或中等偏下生,在接受知識和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上存在很大差距。在這種情況下,人才培養還要與重點高師院校相看齊,競爭力是可想而知的。

(二)技術技能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能力欠缺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高師院校老牌優勢專業,專業設置歷史久、錄取分數高、專業優勢感強,這都成為制約該專業發展的主觀因素。向高層次院校看齊,成為專業發展的目標,忽視了技能的提升。從辦學目標看,高職類的技術技能型院校注重以主干技術的熟練掌握為主的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這就使得高職院校畢業生實踐應用能力高于地方院校。

基于上述,吉林省高師院校在學術型與研究型之間搖擺的精英式教育模式,以及同層次院校同質化辦學模式傾向嚴重,使其既競爭不過研究型高校,與技術技能型的高職院校比競爭優勢也不強,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面臨學術型層次不高、技術技能型能力欠缺的瓶頸。如何針對自身條件,結合地區社會需求,打開瓶頸,構建適合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成為尋求再發展的契機。

二、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

面對就業形勢的轉變,吉林省高師院校在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時候,應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1]的思想為指導,即吉林省高師院校應該對本校辦學的實際情況有清醒的認識,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覺,這種自覺并不是盲目的悲觀,而是在充分認識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具有轉型的自主能力和選擇的自主地位。這里以通化師范學院(以下簡稱通師)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以通師漢語言文學專業2009年和2013年培養方案為研究對象,結合近十年來文學院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實踐,研究構建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強調培養目標的應用型能力培養

培養目標是設定培養方案的前提和基礎。1999年高校擴招之后,隨著社會需求的人才類型的逐步轉變,通師漢語言文學專業及時調整培養目標,尤其是經由2009年培養方案和2013年培養方案,逐步實現構建適合通師發展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強調專業定位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

通師漢語言文學專業將培養目標由單一教育人才培養轉向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人才培養類別由教育行業,擴大到文化宣傳等與漢語言文學相關的其他領域,使學生就業空間得到提升,為實現“多出口”就業提供了素質保證。

2.細化實踐能力內涵

通師漢語言文學專業強調人才培養由“掌握基本技能”細化為“較強的語言表達、文字應用、文本闡釋和教學管理等能力”。長期以來教育工作者一直強調“學以致用”,強調培養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將抽象思想轉化為實際成果的能力”[2]。但是這種過于概述性的表述,從學生學到教師教都會感到無從下手,而且還會存在因個體差異性所導致的理解的偏差、踐行的偏差,不利于實踐能力的培養。基于概念的過于籠統,通師漢語言文學專業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細化為“較強的語言表達、文字應用、文本闡釋和教學管理等能力”,這樣就能夠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能夠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專業問題,達到提升實踐應用能力的目的。

3.重視培養人才的創新精神

通師漢語言文學專業立足專業特點,強調并細化實踐能力的同時,在培養目標中增加了對人才創新精神培養的內容,從而建立了“強化專業知識――踐行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三位一體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以往更多關注學習專業知識及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的時候,忽視了學生運用已學專業知識,并在實踐應用的基礎上,會有新方法、新觀點,并能以此進行創造革新的能力。在社會對人才需求標準不斷提升的環境下,地方高師院校畢業生與其他高校競爭的不僅僅是學識水平、技術技能,更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種精神和能力能極大挖掘畢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預測畢業生未來工作潛能的重要標準,從而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加強專項實踐能力的培養

專項實踐能力指的是“解決某一問題所需要的專門技能要素,實踐者如果沒有這些技能要素,問題是很難解決的”[3]。通師文學院堅持對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跟蹤調查,通過《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調查》和《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了解用人單位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滿意度的總體情況,掌握影響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素質和能力因素。對歷屆調查歸納整理發現,學生的專項能力不強,即對專業知識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其他能力相比偏弱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從業質量。于是,通師文學院根據課程性質,加強對學生專項能力的培訓。

1.充分發揮實踐性強的課程優勢

對培養方案中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根據教學內容有計劃有針對性進行實際能力培養。以寫作課為例,以往教學雖然也注重學生動筆能力的培養,但是存在質量不高、積極性差的情況。對此,課程組根據課程性質,將原有教學計劃規定的每學期3―4次大作文(教師要詳批)調整為每周一文。在周初由教師(或學生)根據本階段學習內容確定寫作內容,任務完成周期為一周,這樣一學期下來學生能完成大約15次寫作任務。針對學生寫作積極性不高的問題,課程組通過學生習作優秀案例分析、優秀習作展、優秀習作推送《通化師范學院校報》等形式消解學生寫作惰性、提高寫作質量,同時通過詩歌朗誦比賽、鼓勵參加全國各類征文比賽等形式增強學生寫作積極性,實現由不愿寫到樂于寫。

2.挖掘實踐性較差課程的實踐潛能

對培養方案中實踐性較差的課程,盡可能挖掘課程的實踐潛能,多給學生提供能力提升的機會。通過國學知識競賽,強化學生對古代文學、古代漢語的知識掌握;通過詩歌朗誦比賽,提高學生對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的興趣。在這些過程中所學知識得到檢驗的同時,更能鍛煉學生的臨場能力。通過大學生科研立項、大學生參加教師教科研立項,使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轉為解決問題能力,從而挖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提升學生情境實踐能力

所謂情境實踐能力是指“在具體真實的情境中,實踐者根據自身能力和具體情境條件的相互關系,恰當地決定行動路線并付諸實現的能力”[3]。如果把專項實踐能力看做是下軍棋的話,那么情境實踐能力就是實戰,考驗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呈現素質水準的實戰能力。實踐能力要在實踐過程中得以形成和發展,所以實踐過程的真實性對實踐能力的提升具有極大作用。通師文學院通過《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調查》和《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數據整理發現:65%的用人單位指出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存在就業能力和與學生溝通能力不強的問題,突顯畢業生情境實踐能力不強。據此,通師文學院圍繞課程性質,強調以微格教學、教育實習和頂崗實習為主的情境實踐能力培養。

1.發揮專項實踐能力的基礎作用

唐納德?舍恩認為,專項實踐是在情境和目標清晰的條件下,實踐者運用科學理論和技術有效地解決問題。[4]強調實踐者是“工具性問題的解決者”。真實的情境雖然具有種種不穩定因素,但是如果單看某一個點的話,還是具有相對穩定性的。在相對穩定的情境中,對學生進行專項實踐能力培養,是提升情境實踐能力的基礎。教育實習從我國創辦師范專業開始就是課程設置中的重要內容,是檢驗學生對大學所學專業知識掌握和應用的必須途徑,是評估學生專項實踐能力的重要指標。通師文學院充分利用微格教學對情境的可控制性,訓練模式由單一性轉為多樣性,利用教學實地觀摩改進微格教學技能,在寬松氛圍中訓練創新思維,嘗試“三段層遞式”新模式。實現對學生教學技能和教學內容的集中掌握,從而解決教育實習和頂崗實習中對專項實踐能力的要求。

2.關注反思性實踐的創新作用

唐納德?舍恩認為,反思性實踐是在情境不穩定的條件下,實踐者以一種不確定性和藝術的方式努力探究的過程,強調實踐者在行動中反思。[4]這就使反思具有更多的創新價值。為了使實踐主體能力水平與環境條件相匹配,通師文學院將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實習由8周調整為14周(2016年培養方案),為學生親臨教學一線提供時間保證。針對教育實習過程中學生登臺次數受限的問題,通師文學院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的機會,使學生以在崗教師的身份參與實習學校的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反思 對話 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1997,03.

[2](美)R?J?斯騰伯格.成功智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篇5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推廣,以開放、共享為理念的開放教育資源網絡覆蓋城鄉各地,越來越多的高校和教育機構利用高度發達的信息化手段,將自己大量的課程比如國家精品課程、網絡公開課等放在網上供人們免費學習;特別是被稱為“MOOC之年”的2012年,各國教育機構紛紛開發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以在線課程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紛紛涌現并獲得飛速發展,開放教育資源這一領域的學習方式和方法又取得了突破性創新,彌補了傳統的教育方式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學習方式更加自由化,碎片化的時間也更容易利用,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在網絡環境下學生自覺學習的意識、自主獲取信息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在學習中依據網絡教育帶來的便利條件,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展開研究性學習,也都能摸索出一些有益的學習策略。然而,提升自我認識并轉化為實際能力的教學環節,必須通過實踐教學來鞏固、加深最后完成,特別是漢語言文學這種理論性強,組織實踐教學環節有難度的專業教學,只有在實踐教學的平臺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和鍛煉。因此,要想培養出高質量、高素質的人才,必須加強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和研究。經濟全球化和技術發展對社會職業崗位內涵及外延正產生著愈來愈大的影響,我們目前的教育模式必須一方面本著適應性、實踐性、開放性及職業性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崗位(群)能力為本位,向學生傳授具有通用性的、可遷移的知識;另一方面,必須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前提下,結合網絡學習的特征、崗位需求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凸顯實踐教學環節在漢語言文學教育模式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實踐教學是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從而將知識、技能內化為個體經驗的綜合教學活動。它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目前,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實踐性教學方式,從內容上分可分為兩種:一是專業知識的實踐教學,它側重于培養勝任崗位的基本能力和專業能力,一般包括基于課程內容的課堂內實踐性教學和課堂外能力形成性實踐環節,課堂內的實踐性教學內容包括課程作業(閱讀、寫作、討論等)、實驗、實習(設計),課堂外能力形成性實踐環節包括社會調查、各類校外基地實習以及畢業作業(論文或設計)等二是社會策略性知識的實踐教學,它側重于培養在崗位上從事工作直接需要的社會人文素養,包括組織能力、合作能力、創業能力等綜合能力實踐環節。

(一)漢語言文學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提出的需求。在教育“普教化”傳統思維下,所有的教育模式趨同化,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實踐教學相對是薄弱環節。在今天,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后,大學教育模式也開始注重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大學是研究和發展學術、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場所,理應走出‘象牙之塔’,建立起一種主動適應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機制,樹立一種與時展息息相關,同呼吸、共命運的責任感,既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也為大學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贏得更大的空間。”[1]“教育不能僅僅在教育內部,要放在整個經濟發展的大局里考慮”[2],漢語言文學作為高等教育核心專業,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循環中,和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已經是時代的共識。漢語言文學教育要實現從研究向服務社會生活、解決社會人文矛盾的轉向,就必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迅猛,企業產業轉型加速,個人需要不斷發展,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技能,才能保證個人專業崗位能力跟上時代的發展,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加強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在當今的教育中,學生的生存狀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自上世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價值觀念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學生有著不同于任何一代學生的情感體驗、生活磨礪和職業經驗,學習目標和學習動機呈多樣化,有不滿足于生活現狀的,有的在大學甚至中學就開始創業的,有需要提升自己綜合職業能力的,有重新與社會化職業對接的;有的本身就從事著繁忙的工作,渴望更好地發展自己、完善自己。總之,社會的要求已經內化為他們自覺自愿的學習需要,因此他們渴望學習目標具體化、職業化,注重相應崗位的實用性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比前代學生有更明確的目標,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近年來,社會用人單位一般都要測試應聘者的綜合素質能力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不加強漢語言文學的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就業后會難以適應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不得不另謀出路或待業。面對嚴峻的社會現實,必須通過加強實踐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創業、就業能力。

(三)加強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合理化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具有一定專業理論知識、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較高人文素養的高級適用人才。當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以后,它不僅是終身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基石,但是無論是為了滿足提升自己能力的求學,還是為了滿足就業的需要,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部分學生只能走向一線工作崗位,而不是進行專業研究。如果在教學中倚重理論教學,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很難養成,同時慵懶、浪漫、拖拉的名士氣會帶到工作中。因此,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模式緊貼教育培養對象的基礎和條件,從實際出發,把教育培養目標的重點始終定位于融理論于實踐之中的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和職業能力教育的坐標系中,它一方面培養了漢語言專業學生嚴謹、務實、求真的工作作風;一方面促使教育目標“實踐一理論一實踐”最終實現。社會策略性知識的實踐教學是基于一定生活場景的精神實踐活動,它可以組織學生接觸具體社會事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對這些社會事實進行處理或提出合理化的建議,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在專業知識和具體社會問題之間,建立起一種關聯,從而產生激情、意志、超越、合作、團結等心理正能量,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社會策略和對人生意義的感悟。

(四)加強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在實踐教學環境下,學生已經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因為他們已經完全實現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加強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可以讓老師和學生之間增加面對面情景交流的機會,老師也有更多的視角來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獨立意識、自我意識、自我調整能力、自我監控能力,老師也能根據每個學生在職業選擇中面臨的困境,提供最合適的教學內容、方式和途徑,真正做到在“以人為本”的視域下,完成教育任務。在實踐中每個人都可以盡情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建構施展自己能力的舞臺,每個人都有自己發展的空間就能實現社會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網絡環境下漢語言文學實踐教育模式的特征

借助網絡共享教育資源的學習運動,經歷了一個非常艱復雜的發展過程,從2002年的開放課程(OCW)運動開始,后來又出現了開放教育資源(OER)運動,2012年,“從Udacity、Coursera到edX、Udemy,它們以免費、高質量的課程內容為賣點,對學習者提供廣泛的在線支持,包括課程任務布置、學習評估、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甚至為順利完成課程的學生提供學習證書。這類服務受到了廣泛的歡迎,人們將這一類新興的大規模開放在線教育模式稱為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3]。目前,世界各地已經掀起MOOC課程學習的風暴,我國高校如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已經推出本校的MOOC課程,上海高校課程聯盟也初步實現了上海高校間優質資源共享,并可獲得學校認可學分。因此,MOOC下的教學模式呈現出兩個非常明顯的發展趨勢:一是開放性,由于課程教學在線學習,開放式獲取知識,只要注冊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參與網絡課程學習;二是透明性,以往的精品課程、公開課掛在網上可以供參觀學習,但是由于無法檢測課程學習者學習效果,因此導致許多課程徒有虛名,實際利用率非常低。MOOC學習環境下,學習過程成為可以隨意檢測學習者任何一個學習環節的透明過程。

由于網絡教學環境的變化,因此,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模式也必須追隨它的變化,與時俱進,從而也呈現出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的特點。針對MOOC教學模式開放性的特點,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模式呈現出學習參與者規模的可伸縮性(scalability)。漢語言文學的課程多以講授理論知識為主,實踐教學模式必須通過大量研讀作家作品,不同評論家的學術爭鳴,以討論的方式,來培養學習者鑒賞、評析的實際動手能力,從而開發他們的無限認知能力,提升他們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話題的設置盡可能地貼近學位教育的結構化課程體系,因為教師提供的話題資源是學習者知識探究的出發點,如果偏離了學位教育的知識結構,太過于個性化,學習者產生的內容在群體學習路徑模式下,就無法成為學習和互動的中心,這種境況下,參與實踐教學的學習者的規模和課程活動的覆蓋面,就無法實現規模的超越性。美國高等教育記事(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在對開展MOOC的103名教授的調查中顯示,如果話題設計的貼近學位課程體系,每門課程平均有33000個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注冊,相當于傳統課程授課人數的幾百倍[4]。

針對MOOC教學模式透明性的特點,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模式呈現出學習效果的可檢測性(testability)。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模式中,學習者的實踐過程指導教師根本無法全程跟蹤指導和監督,學習效果的評價只能靠學生的自述或課堂的考核來完成,但是在MOOC教學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閱讀材料可以周為單位向前推進,指導教師可以根據實踐內容設置測試內容、討論版等環節,如果達不到老師設置的分值,學習過程將無法完成縱向推進,指導教師甚至可以隨時獲悉實踐者在線學習的時間,這大大地改變了漢語言文學實踐課程考核的隨意性和人情化傾向。

三、網絡環境下發展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建立實踐教學體系,推進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內容的完善和改革

實踐教學是以提高學習者能力為目標,因此在辦學理念、專業設置、能力培養、人才規格等方面,必須根據職業崗位的需求和學生的就業需要,制定以崗位需求為本位的實踐教學體系,設置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聯系的專業課程,編寫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的實踐教材,整合并逐步優化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課程內容,確保它與社會職業崗位能相互銜接和貫通。在傳統的理論教學中,以某種符號形式存在的理論知識通常是老師和學生重點講述、掌握的內容,在網絡環境下,熟悉符號系統,并解讀符號的意義,都可以由師生通過視頻課程、網絡互動等方式,輕松完成,因此建立一套以培養學生崗位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讓學生深入了解漢語言文學專業能力的需求和發展趨勢,是順利開展實踐教學的前提。

(二)逐步建立健全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的考核、監督和反饋機制

在目前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職業能力滯后社會不斷變化的崗位需求,已經使很多成人教育學校面臨生源嚴重不足的問題。建立實踐教學考核、監督和反饋模塊三級體系,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實踐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把課程考核與教學過程、學生的工作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學生、老師、實踐單位以及用人單位之間,建立完善的考核、監督和反饋機制,既能調動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又能最大程度地滿足社會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比如,通過網絡可以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的課堂實踐教學環節進行監控,課程作業、實驗和課程設計等都可通過網絡平臺,進行遠程考核,監督它們進行的全過程;對于課堂外社會策略知識的實踐,也可通過視頻聊天或QQ群留言、微信和MOOC方式,與學生實踐單位、工作單位建立長期的溝通渠道,形成良好的、靈活的互動式信息反饋機制,對于反饋回來的信息,一方面可以當做學生形成性考核的參考指標,另一方面對于實踐教學偏離社會崗位需求的情況能迅捷提供解決方案,從而優化實踐教學計劃。

(三)挖掘地方資源,構建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的實訓平臺

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基地可以分為校內和校外兩部分。校內基地要學校根據發展規劃和專業設置,建立單項實驗室、綜合模擬實驗室等,可以在實驗室建立模擬實訓場景。但各級學校面臨著實際困難:資金投入不足,可利用的實訓基地不足,且無法提供“全真化”實踐場景。為此,應認真分析、挖掘當地社會的資源,開發具有開放性、豐富性校外實訓基地,比如各地的報社、電臺、雜志社、各單位的宣傳部門等均可提供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平臺。它們可以提供真實的職業環境,使漢語言文學實踐性教學更接近于從業實際,教師可引導學生親歷崗位業務操作過程,了解各環節之間的聯系,并在流程操作過程中,對于崗位所需的協作意識、創新精神等人文素養,產生切身情緒體驗,從而避免了專業技能和社會策略技能訓練的形式化。校外實訓平臺的搭建應建立在緊扣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上,通過各種渠道,加強與當地的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行業協會等社會各界的聯系和溝通,建立教育資源共享,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建立校外穩定的實訓基地。盡力拓展“課程、實習、就業”加校企聯合培“3+1”的養模式,締結校企聯盟,讓企業參與制定學生的培養方案,開展協同式培養,共同參與課程開發和教學管理,逐步打造“產學研”合作平臺。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高等教育從邊緣走向了中心,從封閉走向了開發,發展的重點從數量的擴張轉向了質量的提高。”[3]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必須充分利用網絡世界帶來的便捷、快速、豐富的服務項目,樹立“面向職業世界、面向生活世界”的人才培養理念,建立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教學為核心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實現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系山東理工大學成人教育學院教育課題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基于網絡環境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2016)

參考文獻:

[1]周遠清.把握時代脈搏,建設高等教育強國[A].周遠清教育文存(四)[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1.

[2]周遠清.把握時代脈搏,建設高等教育強國[A].周遠清教育文存(四)[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2.

[3]馬龍海,郭麗梅.整合學術與職業的分離,構建適應行業需求的課程體系一一基于教育社會學課程論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2,(11).

[4]王穎,張金磊,張寶輝.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典型項目特征分析及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

篇6

一、學生專業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為深入把握中文系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筆者采取了隨堂聽課、與任課教師訪談的方式進行調查發現,學生在學習中主要存在學習主動性不強、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和專業素質不全面等問題。

第一,學習主動性不強,專業認知消極。從隨堂聽課的情況來看,多數學生在學習行為上表現出一定的倦怠情緒,學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較弱。對于一些文學類課程,如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等,大量的自主閱讀是非常關鍵的,但學生存在不讀、不思、不寫的現象,導致對作品理解淺顯,只知故事梗概而不知其他,只知人云亦云而缺少個性化的見解,進而導致課堂上師生無法形成真正的互動對話,一些討論課效果欠理想;語言類課程的學習,學生注重記憶簡單的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對詞組、句子、語言現象等的分析缺乏自己的認識,而且學習功利性較為明顯,對古代漢語與語言學理論課程的排斥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寫作課程的學習,無論是文體寫作還是應用文寫作,學生的積極性都不高,對教師的寫作要求有抱怨的情緒。從上述表現來看,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弱,學習興趣不高,學習行為倦怠,存在明顯的專業認知上的消極。

第二,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學習欠深入。從隨堂聽課和課程考核情況來看,學生普遍存在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的現象。文學類課程,每一時期的文學思潮、流派、作家作品以及它們在文學史中的地位評價等這些基礎知識,學生課堂回答不全面或含糊不清,古典文學的歷史背景知識較為欠缺,這些內容在課程考核時失分也較多。語言類的現代漢語課程,是掛科率較高的課程。通過對任課教師的訪談,筆者了解到,教師主要采取講授與練習相結合的方式,為了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每次內容講解后都會有相關的練習題目讓學生做,但結果仍不甚理想。受訪教師表示,這與學生日常學習態度有很大關系,也與學生對文科理解上的偏差有一定的關系,如學生普遍認為文科題目主觀性較強,只要答出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即可,從而忽略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

第三,專業素質不全面,核心能力不突出。筆者所在學院制定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如下:“能夠獨立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新聞、出版、文案創意設計等工作,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較強的教育教學、文案寫作等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簡言之,教學、科研、寫作是培養目標中體現出來的三項能力要求,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非常受重視,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也非常注重這些能力的培養。但從整體來看,學生的專業素質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其一,在教學方面,學生對作品的誦讀、解析能力較薄弱。從教育見習和試講環節來看,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但朗讀作品欠缺感染力,解析作品缺少個性化的理解認識。從《語文名篇教學指導》課程的課堂情況來看,學生對教學目標與重難點的設計欠明確,對作品內涵的掌握與講解能力較欠缺。其二,在科研方面,學生創新意識不足,文獻檢索能力薄弱。從學生畢業論文選題來看,缺乏新意,思維狹窄,文獻綜述只單純列舉文獻,缺少歸納、分析與評述。創新意識不足還表現在課程考核中,學生答題過多使用教材觀點,富有創新性的個人見解很少。其三,在寫作方面,學生文學文體寫作多為虛幻題材缺少現實感,重抒情感悟缺少思考和論辯。應用文寫作規范仍有待加強。此外,最能體現學生綜合寫作能力的畢業論文存在邏輯混亂、表述不通、論證與觀點脫離等諸多問題。

學生專業學習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既有基礎知識掌握薄弱問題,又有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究其最關鍵的原因,是教師對專業核心能力認知上的不明確。從隨堂聽課和專業教師的訪談情況來看,教師對單一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都非常明確,而且在教學過程中都非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但是,課程與課程之間能力培養上的邏輯關系不是非常突出,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與知識體系較欠缺,導致學生可能掌握了某一方面的能力,但是整體的綜合素質并不突出。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能力構成要素

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專業特點和就業趨向,專業核心能力體系構成要素可歸納為閱讀能力、誦讀能力、寫作能力與研究性學習能力。一是閱讀能力。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而言,閱讀是專業的基礎,更是提升專業素養與綜合素養的基本途徑。閱讀能力主要表現在閱讀內容選取、閱讀方法科學與閱讀效果評估三方面。閱讀內容選取,即讀什么,圖書的選擇往往影響著自身的閱讀視野與思維格局。從學生閱讀內容的調查來看,閱讀多注重流行與暢銷,視覺化傾向明顯,網絡小說、影視作品頗受歡迎,而經典原著作品很少有學生主動涉及;閱讀范圍較為狹窄,以專業圖書為主,文學類圖書較突出,很少涉獵其他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圖書,導致知識結構不全面。閱讀方法,即獲取信息的途徑,是否科學有效,將直接影響閱讀的質量。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在閱讀中并不太注意閱讀方法是否科學有效,更傾向于簡介似的粗讀略讀,或者碎片似的拆解性閱讀,缺少完整性、探究性的分析式閱讀。至于閱讀效果,即閱讀的質量評價。從學生的閱讀效果來看,作品鑒賞缺少個性化的深度思考,文本意蘊理解不透,國學經典一知半解,文化常識含糊不清。學生閱讀能力的現狀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有著很大的距離。閱讀能力欠缺將直接影響學生的職業選擇,尤其對要從事教育職業的學生而言,閱讀指導能力與作品解析能力的發展都與自身的閱讀能力緊密相關。

二是誦讀能力。學生應具備的朗讀與朗誦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必備的核心能力之一,對師范方向學生來講尤為重要。誦讀,是在文本閱讀的前提下,品讀、鑒賞文本的過程,與學生的認知積累、語言表達、審美感受以及文化傳承等方面緊密相連,充分體現出個人的綜合素養。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來講,誦讀能力不僅有助于提升個人的審美品位,而且對今后的工作實用層面起到積極作用。然而,從調查情況看,學生的誦讀能力并不理想,無論是古典作品還是現代文的誦讀都存在缺少情感、節奏不準確、語速過快、語調無變化等問題,這充分體現出學生在語言運用層面的不足。對于師范方向學生來講,誦讀教學能力是重要的技能之一,是語文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1],作品的情趣和神韻只有在誦讀中才能真正領悟,才能引領學生實現精神成長,因此誦讀能力的培養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而言非常重要。

三是寫作能力。寫作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區別于其他專業的重要特征。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來講,具備優秀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扎實的文字功底將會在人才競爭中占據極大優勢,因此寫作能力是人才培養的重心。從專業目標來看,學生的寫作范圍主要是基礎寫作、應用文體寫作、新聞寫作、文學文體寫作和學術論文寫作,這些寫作課程連成一體,全面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從學生的寫作實踐效果來看,基礎寫作知識掌握扎實,各類公務性、事務性文書寫作格式掌握較規范但語言表達的嚴謹規范仍需錘煉,各類文學文體的寫作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在立意、構思、思辨性上缺少新意與嚴謹。從寫作結果來看,學生的問題意識、分析論證能力仍需進一步培養。新聞寫作的實踐練習如消息、通訊、新聞評論等普遍較為薄弱。無論是個性化凸顯的文學文體寫作還是應用文體、新聞文體等實用性寫作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寫作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四是研究性學習能力。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它是學生素質水平的綜合體現,也是專業核心能力體系中的最終體現。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講,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高低等都與研究性學習能力強弱有著必然的聯系,因此培養研究性學習能力是專業人才培養的著力點。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并不是培養專門的研究型人才,否則它與一般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方向并無區別,而是強調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對于高等教育而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至關重要。研究性學習方式能充分展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能動性,其培養理應貫穿于教與學的全過程中。但是,從當前的教學現狀來看,它僅存在于某些課程知識的質疑與研討中,并沒有全面滲透于所有的課程教學中,更沒有成為學生的學習常態。研究性學習能力欠缺將不利于學生知識結構、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的完善與提升。因此研究性學習能力應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能力體系中的重要層面來對待。

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能力構成要素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閱讀能力與誦讀能力是基礎,寫作能力是關鍵,而研究性學習能力是知識遷移與能力建構的充分體現,是專業核心能力構成要素中的重點。四層面密切聯系,共同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素養的重心。明確了這四方面,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則成為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策略

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要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理念、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專業特點等,著重從閱讀質量的提升、課程教學與評價方式的轉變、實踐教學內容的改革、應用型師資培養等宏觀方面進行,以提高學生能力培養和創新思維為培養目標,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探索者與創造者。

(一)注重閱讀質量,加強思維訓練

閱讀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的質與量將直接影響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從教學實踐來看,每位教師都會結合課程內容給學生布置一定的閱讀任務,但從整體效果來看閱讀的質量仍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證。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一要使閱讀素材多樣化。著重從“讀經典、讀文獻、讀前沿”三方面進行,不僅能保證閱讀的經典性與時代性,還能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研究性眼光。讀經典既要讀關注人類命運的永恒之書,也要讀與課程緊密聯系的權威性著作,這樣就可保證學生的閱讀格局與品位。讀文獻要閱讀已有的研究成果,要保證文獻資料的權威性、代表性,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一定的歸納分析能力,拓寬閱讀視野,提高閱讀質量。讀前沿,即教師要把與課程相關的最新發展反饋給學生,如影響廣泛的最新作品或語言現象、某些理論前沿等,使學生學習不致于脫離時代。二要提供一定的閱讀方法。怎么讀書,在課程教學中并沒有被充分重視,導致學生的閱讀效果無法保證。因此,教師可以在課程設置中增設一些人文社會科學方法類的課程,使學生學會閱讀。三要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為了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教師可采取讀書筆記、在線問題交流討論、小論文等方式,隨時把握學生的閱讀狀況,為閱讀效果提供一定的措施保證。閱讀的目的不是單一的知識積累,更重要的是能夠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建構。因此,閱讀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思維訓練,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在問題驅動下能夠真正實現自主學習。

(二)實訓課程教學與實踐平臺相結合,全方位促進實踐能力培養

在生活和學習中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能力是衡量優秀人才的重要標準。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學習與對知識的體驗式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制定詳細的應用能力評定標準和訓練方式,使實訓課程與實踐平臺相結合,共促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一要以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為目標,將實訓課程與實踐環節相結合。依據專業核心能力構成體系,學校可開設中外經典作品解讀、誦讀訓練、新聞采訪與寫作、文案寫作等相關實訓課程,設計有效的實訓內容,使學生真正成為課程主體,發揮學習的主動性。這些課程要與一定的實踐環節相結合,如誦讀訓練可與學院的基本素養提升“個十百千”工程相結合,在學生掌握一定的誦讀知識前提下,分學期循序漸進地開展誦讀活動。經典作品解讀課程與教育實習環節相結合,在實習過程中注重教材作品中的解析與講解能力等。實訓是對能力的培養,實踐是對能力的檢驗,兩者充分結合為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培養提供有效保障。二要以就業為導向,分層次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從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來看,中小學教師為主要選擇,少部分考研深造,還有一部分選擇國考或企業單位。學校可依據學生意愿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踐能力培養。首先,師范方向學生,注重培養教學能力,采取課堂教學模擬訓練、中小學優秀教師示范教學、深入中小學體驗課堂教學、個人試講等方式逐漸提升學生的教學能力,同時定期開展豐富的師范生技能大賽、誦讀比賽、創意寫作比賽、語文知識素養比賽等,為走上真正的教學崗位夯實基礎。其次,以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為依托,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學校要真正落實導師制度,使學生在指導教師引導下逐步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申報與研究,或積極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在研究實踐中進一步增強自身的問題意識與學習能力。最后,組織學生進行國考等相關培訓。結合學生參加國考等情況組織相關教師進行指導與培訓,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分層次培養,并不是將專業人才培養朝技能培訓方向發展,而是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基礎上突出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從而順利銜接以后的工作崗位。三要構建完善的校內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與實踐基地。地方本科院校要立足于地方、服務于地方,為地方經濟發展輸入大量的人才。學院可依據學生就業趨向,與地方的中小學、政府機構單位、新聞出版企業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使學生的知識運用與實踐能力在實習單位中得以發揮與鍛煉。此外,學校要注重文科實驗室與專業實踐基地的建設,采取工作場景模擬訓練或實習鍛煉,使學生將理論知識直接轉化為實際的工作運用,增強職業意識,提升各種能力。

(三)以深度學習與創新思維發展為導向,促進課程教學與評價

課程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課程教學效果會直接影響學生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因此,學校要注重課程教學方式與評價方式的變革,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教’與‘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整體,師生關系是一種實踐的主體間性關系”[2],但從多門課程教學實際來看,雙向互動的師生關系并沒能真正實現。教學方式以教師主講、學生接受為主,考核方式一般為試卷形式,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比例為3:7。平時成績一般為三次作業成績,文學類課程作業一般為讀后感、賞析、小論文等形式,語言類課程作業多為基礎知識的檢查。作業內容傾向于識記性與主觀性的知識把握。這種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都無法真正實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注重創新思維發展的深度學習在課程教學中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課程設置是大學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教學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展、人才的質量。因此,必須轉變現有的課程教學方式與考核方式,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一要以問題貫穿課堂教學。以問題驅動,展開啟發式教學,是深度學習的前提。教師要依據章節重點,圍繞主題設計系列問題。問題設計要有層次性與階梯性,教師布置學生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并在課堂上圍繞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選擇與運用能力。二要以探究性學習為主展開學習過程。學習過程以討論為主,學生帶著對問題的思考、批判與論證進入學習,對問題追根溯源,對觀點真偽論辯,提升批判思維能力。三要加大過程考核的比重。采取形式多樣的過程考核方式,增加過程考核成績的比例,能使學生將學習重心轉入到學習過程中來,而不是期末的突擊復習。四要實行全課程學業評價方式。高校要將學生從課程開始到課程結束的主要學習行為都被納入課程評價中,包括出勤、課堂發言、作業、閱讀報告、主題論文寫作等,并科學設定學生學習效果和能力培養效果的評價標準和權重。這樣就能使學生的關注重心從期末考試轉變為課程的過程學習、日常的學習積累與思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深度學習。“只有發展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知識建構能力,才能使學生在不斷變革的知識、科技和社會中以不變應萬變。”[3]畢竟,大學的根本任務是“造就適應時展需要的專業素養和過硬本領,全面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4],使學生成為社會發展的引領者,而不是單純的適應者。

篇7

作為文理兼收的大類專業,經濟學是當之無愧的NO.1——開設最普遍。經濟學門類根據面向領域的不同而分別傾向于理論經濟學、經濟政策、貨幣與流通和對外貿易等,包括經濟學、金融學、投資學、審計學、保險、財政學……雖然同是以經濟學類為專業名稱進行招生,但不同的大學所包含的具體專業不同。這就是說,在具體分專業時,考生只能選擇大類所包含的專業。因此,考生在選擇時,一定要弄懂擬報院校該類到底包含了哪些專業。目前以經濟學類招生的院校中,專業構成情況可分為以下五類——

其一包含了經濟學類的大部分專業,如西安交通大學包含了金融學、金融信息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統計學、財政學、貿易經濟等專業方向,山東大學包含了經濟學、金融學、金融工程、財政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保險等專業。

其二為經濟學類中設置最多的幾個專業的綜合。有的是包含經濟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如華北電力大學(北京)、中南民族大學;有的則只包含了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如同濟大學、東華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其三是包含具體專業除大家所熟悉的經濟學類專業外,還與學校特色聯系在一起,開設了相關專業,如中國農業大學經濟學類除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和金融學專業外,還包括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開設的經濟學類,則在國際經濟與貿易之外,還開設了能源經濟學。

其四是同一院校有兩個以上的以經濟學類為名來招生的專業,但在經濟學類后面還加有備注,標明不同專業的區別。如北京工商大學分為經濟學類(經貿類)和經濟學類(財貿類),前者包括經濟學、貿易經濟和國際經濟與貿易3個專業,后者包括財政學、保險和統計學共3個專業。

其五是部分高校所開設的經濟學類打破了只包含經濟學類下相關專業的構成,還與其他學科所包含的近似專業聯系在一起招生,如上海交通大學的會計學專業也屬于經濟學類的專業之一,天津商業大學則把信用管理包含其中。

主干課程

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學、財政學、數理經濟學、發展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管理學等。

院校展臺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3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生首屆以經濟學類招生的學子即將畢業,接受社會的檢驗。其經濟學類專業屬于國際經濟貿易學院,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金融學專業、物流管理專業(國際運輸與物流方向)、經濟學專業(國際稅務方向)、經濟學專業(榮譽學士學位實驗班)等五個專業或方向。入學時,大學一年級不分專業,學生在大學二年級春季學期將根據自身專業學習規劃、興趣特長和學習成績情況,在貿易、金融、經濟類學科內自愿選擇專業,確定主修專業(方向)。

武漢大學——經濟學類采取“打通”和“分段”方式培養,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創造、創新、創業精神的復合型高級經濟和管理人才。學生進校前兩年,在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學習階段打通專業界線,采用統一的經濟學科基礎平臺和專業基礎課平臺進行培養;二年級末,在學生對專業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根據其興趣、專長、人生規劃和社會需要,分別進入四個專業(財政學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金融學專業、保險學專業)繼續專業課學習。

工商管理類

專業構成

從開設院校的數量來看,文理兼收的大類專業中,能與經濟學類比肩的只有工商管理類。作為備受考生青睞的工商管理類,與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公共管理類、農業經濟管理類、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類、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工業工程類、電子商務類和旅游管理類共同構成管理學類。九大類的差異從其命名可略知一二,工商管理類是研究盈利性組織經營活動規律以及企業管理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的學科。

在工商管理類下,有的專業以市場活動為主,如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國際商務等,有的專業則以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為主,如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審計學等,還有些是針對特殊領域開設的,如特許經營管理、連鎖經營管理、酒店管理等。于是,在高校以“工商管理類”招生的專業中,具體包含的專業有所不同。

第一類是與經濟學類學科有所交叉。如同介紹經濟學類專業時,有的高校將部分工商管理類專業納入其中一樣,也有一些高校則將屬于經濟學類下的專業納入工商管理類招生、培養,如北京大學工商管理類所包含專業除會計學與市場營銷外,還包含了經濟學類的金融學專業。

第二類則可稱為工商管理類的。核心型”,將工商管理類下最常見的專業都納入其中進行招生,如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南開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的工商管理類包含了如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

第三類則是在管理學類下,打破九小類之間的界限,將屬于其他類的專業納入工商管理類中。如大連理工大學包含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北京工商大學工商管理類包括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學共6個專業。

還有一類則更為與眾不同,以工商管理類招生,但實行的卻是雙學士的培養模式。以電子科技大學為例,該校工商管理類又稱為“管理-電子工程復合培養實驗班”,在四年的修業年限中,接受管理學(或經濟學)+工學專業的培養,畢業時可獲得雙學士學位。

主干課程

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統計學、財務管理、管理信息系統、市場營銷學、經濟法等。

院校展臺

電子科技大學——該大類整合經濟管理和電子工程兩大學科優勢,突出管理與電子信息技術相融合。課程設置強調厚基礎和國際化,培養過程注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學生在修讀通識類課程、電子信息大類學科基礎課程和經濟管理專業學科基礎課程后,可以根據志向選擇在工商管理類(含工商管理、金融學和電子商務三個專業)或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方向進行學習。

哈爾濱商業大學——該大類以實驗班形式培養,包含專業眾多,有工業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旅游管理、商品學、物流管理等。前期進行基礎階段學習,后期進入專業學習。

公共管理類

專業構成

同屬于管理學類,但公共管理類把關注點集中于社會管理之中,是以政府、企業組織以及非政府組織的結構、工作程序、工作績效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與工商管理類不同的是,公共管理類對經濟領域涉足較少,而更傾向于解決公共事務——土地、公共關系、文化、勞動關系、公共安全等問題。

公共管理類下包含專業與工商管理類一樣多,但最為人們所知的只有行政管理和公共事業管理兩個專業,其他專業如勞動與社會保障、文化產業管理、勞動管理、食品經濟管理等或是設置較少,或是僅在少數高校試點的專業。因此,公共管理類的構成大多以行政管理和公共事業管理為主,再適量增加一兩個專業。

在設置公共管理類專業的高校中,北京化工大學、山東大學、西南大學僅包含行政管理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武漢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華僑大學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在行政管理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外,又加入了勞動與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城市管理等專業。與一般高校以招收文科生為主不同的是,西安交通大學公共管理類招收理工科考生,包含專業有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衛生管理。

主干課程

管理學原理、公共管理學、經濟學原理、政治學原理、社會學管理、會計學、社會學、應用統計學、公共關系學、公共人事制度、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公文寫作與秘書學、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中介組織管理、政策科學、公共部門人力資源原理、組織行為學等。

院校展臺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管理類各專業依托學校在經濟學、管理學方面的優勢,以及充分發揮法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作用,實行“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模式,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前兩年不分專業,進入三年級時按照學生的志愿、社會需求狀況以及學生學習成績等因素,分為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習。

華僑大學——招收文史、理工類學生,學制4年。前兩年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和土地資源管理3個專業開設相同課程,第三年在自愿選擇與學院考核的基礎上分成3個不同專業。成績達要求可修讀法學專業雙學位,理工類選讀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修讀城市規劃專業雙學位。

中國語言文學類

專業構成中國語言文學類包含哪些專業?只要將其名稱拆分一下,中國、語言、文學三大關鍵詞就能解釋得很清楚,即適用于中國,在中華民族文化中形成、發展起來的語言和文學為研究對象。語言既包括官方語言——漢語,也有部分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則涵蓋了詩歌、詞賦、戲劇、小說等。

由于中國語言文學類所含專業較少,因此高校開設的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的組成也比較簡單,可分為“閉合式”和“開放式”兩種。“閉合式”指的是所包含專業均為該門類下的專業,如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類包含漢語言和漢語言文學兩個專業,華中師范大學包含漢語言和對外漢語專業,山東大學僅含漢語言文學一個專業,云南民族大學包含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專業,河北大學包含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古典文獻專業。“閉合式”專業組成的中國語言文學類在目前招生高校中占據多數地位。而“開放式”則是將中國語言文學類下的專業與其他文學類的專業以“中國語言文學類”名義招生,如中南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學類則將屬于新聞傳播類的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組成招生。(注:原對外漢語專業現更名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主干課程

文學理論、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史(含當代)、外國文學史、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古代經典導讀、美學概論、馬列文論、中國文學理論史、西方文藝理論史、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等。

院校展臺

華中師范大學——作為六所部屬師范院校之一的華中師范大學,在中國語言文學類的構成上較有特色:漢語言與對外漢語的結合。兩個專業緊緊圍繞語言,一個是內在的漢語、語言學、文學等方面,一個是把漢語傳遞給對中國語言、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

廣西民族大學——學制四年,雙學歷[同時頒發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壯語方向)、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畢業證書],符合學位授予條件的,授予文學學士學位。培養具有系統的壯漢雙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和知識,并能從事進一步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將具有雙語寫作、交流和研究能力及掌握辦公自動化技能,并粗通一門東南亞國家語言。

能源動力類

專業構成

能源亦稱能量資源或能源資源,是指能夠直接取得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取得有用性的各種資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氣、煤層氣、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一次能源和電力、熱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隸屬于工科門類下的能源動力類就是以各種能源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由于一次性能源隨著使用的減少,人們更注重對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所以在能源動力有許多專業都圍繞核能、風能、新能源設置。

能源動力類以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開設最為普遍,其他專業如能源工程及自動化、風能與動力工程、輻射防護與環境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都為在少數高校試點的專業。所以在以能源動力類為名進行招生的大類,一般都是“熱能與動力工程+其他專業”的形式組成。如大連理工大學包括熱能與動力工程、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兩個本科專業,山東大學包括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基地班和熱能與動力工程兩個專業。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許多開設此大類的高校,都將與該專業相關較大的但屬于土木類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注:現更名為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納入其中。如北京科技大學該大類包括熱能與動力工程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中南大學包括熱能與動力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和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除以上兩類以外,還有少數以能源動力類招生的高校在培養方面是打通本碩連讀進行培養,如西安交通大學該大類學生在完成綜合基礎素質教育、掌握寬厚的理論基礎后,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志愿可以在熱能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溫工程、熱動力工程、汽車工程、熱能動力與控制工程等專業方向選擇,再進行以能力培養為主的教育,按學科大類平臺課程、專業知識課程和實踐課程學習深造。

主干課程

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工技術、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動力機械基礎、內燃機原理、透平機械、熱力發電廠等。

院校展臺

北京科技大學——包括熱能與動力工程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兩個專業,按大類招收的學生入學后實行寬口徑培養模式,一年半后學生將根據本人志愿和在校學習成績進入不同的專業學習。

哈爾濱商業大學——以實驗班(能源動力類)招生,前期以基礎學習為主,第三或第四學期再選擇具體的專業,可選擇范圍十分廣泛,包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包裝工程、印刷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油氣儲運工程、物流工程等專業。

電氣信息類

專業構成

作為工科門類招生專業數量最多的一個類,電氣信息類將傳統的電工技術與計算機、電子、自動控制、系統工程及信息處理等新技術相結合,因此專業可以分為相關的幾類。如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與自動化、電力工程與管理是與傳統的電工技術緊密結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軟件、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則與計算機更為投緣;電子科學與技術、真空電子技術等則與電子牽手……在以電氣信息類為名稱招生的大類專業中,各高校又包含了哪些專業呢?一起去探個究竟吧!

首先是相關專業的結合,如北京交通大學電氣信息類包含的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電氣信息工程專業都與電工技術有關;防災科技學院包含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網絡工程專業、首都師范大學包含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工程則與計算機有關。

其次則是在傳統電子與計算機或其他新技術的結合,如中國礦業大學(徐州)電子信恩科學類包含了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四川大學包含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自動化專業。

還有一類構成比較復雜,包含專業比較多,還有些把近年才新增設的專業也包容進去,如大連理工大學電氣信息類包含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英語強化)、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等8個專業;中南大學則包含信息安全、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專業和新增設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和物聯網工程專業。

主干課程

大學數學、大學物理、工程數學、電路、電子技術、現代電子技術、數據結構與算法分析、數據庫技術、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計算機網絡與通信、電磁場與電磁波、信號與系統、電力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通信系統原理等。

院校展臺

西安交通大學——電氣信息類所屬電氣工程學院其前身創建于1908年,是中國高等教育創辦最早的電工學科;是全國電工二級學科設置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實驗設備先進的電氣工程學院之一。電氣信息類實施本科生與研究生統籌制定教學計劃。學生在掌握好寬厚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后,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志愿可以在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等學科選擇專業方向,再進行能力培養為主的專業教育,按學科大類平臺課程、專業知識課程和實踐課程學習深造,學習成績合格者可分階段獲得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

材料類

專業構成

用一句真實并且高度概括的話說,人類的世界始終是一個由材料組成的世界。從屬性來分可分為無機物材料(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有機物材料和不同類型材料所組成的復合材料。從用途來分可分為電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核材料、建筑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

材料類下的專業就是圍繞研究各種不同材料的特征以及運用不同的材料設置的。金屬材料工程覆蓋了冶金、有色金屬、復合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熱處理、材料腐蝕與防護及表面等方面;無機非金屬材料則是研究水泥、玻璃、陶瓷與建筑(墻體)材料;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則是針對纖維、橡膠、塑料、乳膠漆等材料。

以材料類大類招生的專業構成,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全部專業都由材料類下的專業構成,如石家莊鐵道大學該類包含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金屬材料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功能材料都屬于本類下的專業。

第二種是由材料類下的專業加工科門類下其他類的專業,如武漢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徐州)、河北工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等的材料類,既有屬于材料類下的材料科學與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之一,又有機械類下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

第三種是材料類下的專業與理學門類下的專業的組合,如中南大學材料類由屬于理學門類下的材料化學專業與材料類下的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組成,大連理工大學材料類也包含了理學門類下的材料物理專業。(注:現材料化學、材料物理已歸為材料類。)

主干課程

材料科學基礎、金屬材料學、材料力學性能、材料表面改性技術、檢測技術及質量評估、復合材料、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藝學、計算機模擬技術與應用、材料制備技術、材料質量控制與檢測技術等。

院校展臺

篇8

[論文關鍵詞]邊遠地區 中文課程遠程教學

開放教育從2000年開始在陜西廣播電視大學榆林分校(以下簡稱我校)試點到2006年通過教育部終期評估,辦學規模和質量基本保持穩中有升,并形成了“一個中心,五維互動”的教學模式。但是基層教學點在遠程教學方面還遠遠不能達到開放教育的教學目標,學員不能充分享受到遠程教育帶來的學習便利和學習樂趣。近年來,隨著招生規模的迅速膨脹和教學經驗的相對不足,開放教育問題林立、質量難保、社會信譽有所下降。為此,筆者結合多年來在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尤其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領域的遠程教學實踐,試圖給邊遠地區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員的學習探索出一條與遠程教學接軌的路子,讓他們也能擺脫傳統的學習模式,更便捷、更輕松、更有效地參與學習,以實現知識和技能的有效提升。

一、相關概念及其概念關系的界定

遠程教學,是一種打破傳統的時空限制,充分利用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發展教育功效的教學方式,是現在也是未來重要的教育手段。

開放教育是相對于封閉教育而言的。具有這樣幾個基本特征: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采用各種教和學的方法;取消和突破種種對學習的限制和障礙。尤其是在教學上采用多種媒體教材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等。是實現資源共享的理想途徑;是傳統教育與現代遠程教育相互融合,構建混合學習模式的切入點。

邊遠地區,顧名思義首先在地理位置上一般是指地處偏遠,經濟不太發達的地區。截至2006年11月,國家規定的艱苦邊遠地區就包含了陜西省榆林市所轄的四個縣,即神木、橫山、定邊、靖邊。而其他如府谷、佳縣、吳堡等縣的電大輔導站更是地處偏遠,與分校所在地相距甚遠。可以說我校作為分校一級單位,無疑是名副其實的在邊遠地區實現遠程教學了。由此可見,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理解為:開放教育的教學是建立在遠程教學手段基礎上的,遠程教學是開放教育的重要教學組織形式,開放教育是實現遠程教學所依托的辦學形式,而邊遠地區這樣一個地域環境無疑為其功能的發揮與實現帶來了困難。

二、開放教育在邊遠地區的教學現狀

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歷史已近百年,是文科中最重要的專業之一,無論是在滿足社會需求、豐富社會文化,還是在提高國民人文素質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基層教學點,學員專業選擇面較窄,但學歷提升的需求卻較強,鑒于此,開放教育從試點伊始至今十多年的時間里,該專業生源數量一直保持穩中有升。但是,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學習觀念需要更新。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中國成人教育的傳統專業,開放教育的教學理念盡管已經將其專業和課程設置特點從原有的“重視知識點傳授、以培養知識型人才為主”的教學模式調整為“以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為主”的能力型教學模式轉變,但基層教學點教師的教學和學員的學習觀念并未從根本上轉變過來。基層教學點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文化內涵亟待更新與提升。面對龐雜的中文知識,學員一方面將知識和能力的提升寄托于教材和教師身上;另一方面又由于急劇的工學矛盾,苦于中文專業課程知識的大容量這種狀況遠遠不能適應新時期專業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需求。

2.教學設備還顯薄弱。開放教育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充分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網絡,目前基層教學點雖然在硬件設施上有了很大改善,但利用率不高,且計算機和學員數量比例明顯不足。因此邊遠地區目前的遠程教學往往流于形式,大多是僅僅比郵寄紙質資料和磁帶的函授前進了一步的郵寄光盤,實在體現不出開放教育的先進性。

3.師資力量有待增強。師資力量一直是困擾基層電大辦學的難題。開展開放教育辦學以來,隨著專業和層次的提升,問題更加凸顯。基層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在專業知識上雖不是很滯后,但在專業技能和適應開放遠程教學方面還比較薄弱。

4.學習技能有待提升。開放教育的主體是自由、自主、個體化學習的學生,其實施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導師的靈活指導為輔,兩者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因而,大部分知識的獲得不是教師當面直接傳授,而是隔著巨大時空距離,通過大量的中介物由學生自修來加以實現。這就要求學員必須掌握網上學習的技能。但是基層教學點學員對于此項學習技能的掌握普遍較弱,學校也沒有設置專門的輔導課程對其加以提升。這無疑也構成了開放教育學員實現遠程學習的一大障礙。

三、開放教育在邊遠地區實現遠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開放教育發展至今,在教學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尤其是我校探索出的“一個中心,五維互動”教學模式對開放教育辦學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導作用,但是邊遠地區基層教學點的教學現狀由于以上種種原因依然不容樂觀。下面筆者將就自己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課程中所做的遠程教學探索加以整理,但愿可以對致力于遠程教學的同仁有一定的啟迪。

1.轉變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觀念。在開放教育實現遠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觀念的轉變是至關重要的。開放教育的學習理念是教師與學生角色的部分轉換,學生由傳統的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獲取知識,教師也由教學的主導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支持者、服務者。那些適應了傳統教與學的教師和學生,尤其是對于那些尚未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習者,很難在短時間內接受遠程教學方式。因此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和學的觀念,就成為開放教育在邊遠地區實現遠程教學的首要工作。從目前情況來看,雖然開放教育是一種建立在網絡之上的以多媒體為主要手段的自主學習形式,但教師的作用依然十分重要,基層教學點的教師除了肩負著教授者、指導者、設計者、組織者等職能以外,還需解答學生關于學習方案和選課方案的咨詢、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的指導;編寫自學輔導資料,規劃各種教學環節和組織、實施各種教學活動等。所有這些工作比傳統教學中教師的工作更繁瑣、更冗雜、更困難。從事開放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必須在思想上接受這種新的教學理念。對于學員來說,轉變學習觀念也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先從思想上擺脫傳統教育被動式的學習方式,愿意接受以自主學習為特質的遠程學習方式,遠程教學的實現才有現實基礎。

2.交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開放教育遠程教學的根本是一般化自主學習。這一教學模塊的設計,主要手段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式,在學習的實踐中培養、提升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完成學習重心由“學會”向“會學”的轉變。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一直堅持在首次授課時教給學員正確、科學的學習方法,比如“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這門課程,中省電大教學資源非常豐富,網絡中的各類資源也極為繁雜,因此我在制定教學一體化設計方案時特別給學員制定學習路徑,讓學員首先入對門,然后根據自身條件制訂適合自己的自主化學習方案,有了思路再找學習資源,根據自己的需求各取所需,無疑是在繁雜的知識迷宮中找到了一條獲取知識的捷徑。學員可以比較輕松地理出頭緒,抓住重難點,在教師和網絡的支持下依據自身條件自主地完成學習。

3.充實、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首先,教師的專業知識毋庸置疑是最關鍵的,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才能提綱挈領地在教學中制訂一套實用的教學一體化設計方案,才能在課程資源和學員之間做好支持服務。其次,還要有一定的資源整合能力和計算機操作能力。教師要根據所任課程的特點,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綜合體,是通過一定的教學形式形成的對教學要素在一定時空中的合理整合,這種組合方式將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影響著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中,利用遠程教學網絡資源的便捷性,努力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多方搜集整理資料,從課程指南到重難點分析再到實踐練兵,力爭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能夠博得學員的認可、肯定。

4.教師和學員要形成良性互動。在開放教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習資源、學生是構成教學進程的三個根本要素。在這三個根本要素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而學習資源則是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根本。因為教學方式的改變,教師與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師生之間在時空上基本處于分離狀態,必須有一種方式讓師生之間產生一條強力紐帶,產生良性互動,否則遠程教學的效果就無法顯現。我們目前所借助的平臺除了中省市電大三級學習平臺外發帖留言,參與互動學習外,任課教師還可以通過E-mail、QQ群與學生建立實時和非實時的互動,互動越頻繁,互動的質量越高,越能激發教師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也就越明顯。

5.開展與實現課件制作。在邊遠地區實現具體課程的遠程教學,教學者還需從制作小課件開始逐步地摸索、實踐。筆者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課程的遠程教學實踐中,首先從課程設計入手,方便邊遠地區學員的學習,使他們既可以借助網絡完成資源傳遞,又可以通過運用光盤、U盤解決互聯網不暢的問題。與此同時,課件制作也是體現教師整體素質的一項工作,首先,任課教師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基本功。其次,要有較敏銳的洞察力,有較強的資源知識整合能力。再次,要具備一定的審美和感知能力,這樣做出來的課件才能既吸引學員又能有實質的指導意義。最后,還要有基本的計算機操控能力和制作課件的基本技能。由此可見,作為遠程教學中的任課教師,其技能的鍛煉并不比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要求低,甚至要更高一籌。

篇9

【導語】

寧夏固原2019年4月自考時間:4月13日-14日。

2019年4月寧夏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專業課程時間表

專業代碼 專業名稱 層次  4月13日(星期六)上午  4月13日(星期六)下午  4月14日(星期日)上午  4月14日(星期日)下午 公共課      12656 *思想和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00009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00031 心理學  00012 英語(一)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6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0015 英語(二)  02199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4729 大學語文    00420 物理(工)    00020 高等數學(一)    02198 線性代數    00022 高等數學(工專)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23 高等數學(工本) 英語頂替課    00318  公共政策    00031 心理學  08046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 20203 會計 專  00067 財務管理學  00146中國稅制  00155 中級財務會計  00144 企業管理概論  00157 管理會計(一)  00065 國民經濟統計概論  00156 成本會計  00043 經濟法概論      00041 基礎會計學           20207 市場營銷* 專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178 市場調查與預測  00177 消費心理學  00043 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00065 國民經濟統計概論  00181 廣告學(一)  00144 企業管理概論      00182 公共關系學        00041基礎會計   30112 法律* 專  05679 憲法學  00245 刑法學  00260 刑事訴訟法學  05677 法理學  00242 民法學  00223 中國法制史  00243 民事訴訟法  00244 經濟法概論  00247 國際法  00261 行政法學     40101 學前教育* 專  12340 學前兒童發展  30002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  09277 教師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   50114 漢語言文學 專  00535 現代漢語  00536 古代漢語  00534 外國文學作品選  00533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二)  00529 文學概論(一)  00530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  00506 寫作(一)  00532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      00531 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   50207 英語* 專  00596 英語閱讀(二)  00831 英語語法  00522 英語國家概況  00795 綜合英語(二)  00595 英語閱讀(一)  00794 綜合英語(一)  00597 英語寫作基礎   50212 阿拉伯語 專  06755 阿拉伯語綜合技能(二)  06756 阿拉伯語語法  06758 阿拉伯語閱讀  06761 阿拉伯文化概況 100701 護理學 專  02997 護理學基礎  03179 生物化學(三)  02998 內科護理學(一)  03001 外科護理學(一)  02901 病理學  02996 護理*學  02864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  03002 婦產科護理學(一)  00488 健康教育學  03000 營養學  02113 醫學心理學  02899 生理學    02903 藥理學(一)    03003 兒科護理學(一) 90110 葡萄與葡萄酒* 專  02731 釀酒微生物  02735 葡萄酒工程學  02738 葡萄植物保護學  02736 葡萄酒工藝學 20115 經濟學* 本  00139 西方經濟學  00141 發展經濟學     20204 會計 本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0160 審計學  00158 資產評估  00162 會計制度設計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159 高級財務會計  00161 財務報表分析(一) 20210 旅游管理 本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198 旅游企業投資與管理  00191 旅行社經營與管理  00152 組織行為學        00053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20218 人力資源管理 本  06089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  06091 薪酬管理  05969 人力資源戰略與規劃  11760 人力資源政策與法規      00937 政府、政策與經濟學   30106 法律 本  00230 合同法  00246 國際經濟法概論  05680 婚姻家庭法  00228 環境與資源保*  00249 國際私法  00262 法律文書寫作  00167 勞動法  00226 知識產權法      00258 保險法  00233 稅法 30302 行政管理學 本  00318 公共政策  00315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01848 公務員制度  00034 社會學概論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   40102 學前教育 本  00398 學前教育原理  00385 學前衛生學  00402 學前教育史    00401 學前比較教育    00387 幼兒園組織與管理        00882 學前教育心理學   60102 歷史教育 本 00774 史學理論與方法       40112 小學教育* 本  00464 中外教育簡史  00465 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467 課程與教學論 50105 漢語言文學 本  00037 美學    00538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0537 中國現代文學史  00540 外國文學史    00539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80702 計算機及應用 本  02324 離散數學  02326 操作系統  04737 C++程序設計  04741 計算機網絡原理  04747 Java語言序設計(一)  04735 數據庫系統原理      02331 數據結構       82218 電子政務 本    00315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90115 園林* 本  02662 植物生理學  07894 園林植物遺傳育種  07427 園林生態學  07899 園林建筑設計 90202 林學* 本      04215 觀賞樹木學  04216 森林規劃與設計 100702 護理學 本  03006 護理管理學  03200 預防醫學(二)  03201 護理學導論  03004 社區護理學(一)  03203 外科護理學(二)  03009 精神障礙護理學    03007 急救護理學  03202 內科護理學(二)  03008 護理學研究     100805 藥學 本  05522 有機化學  03023 藥物化學  03034 藥事管理學  02173 無機化學      03031 藥物分析  03050 藥理學(三) 80307 機電一體化工程* 本  02194 工程經濟  02240 機械工程控制基礎  02202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        02200 現代設計方法   20208 市場營銷 本  00185 商品流通概論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184 市場營銷策劃  00183 消費經濟學  00186 國際商務談判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0055 企業會計學  00098 國際市場營銷學 20202 工商企業管理* 本  00067 財務管理學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152 組織行為學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80806 建筑工程* 本      02448 建筑結構實驗  02447 建筑經濟與企業管理 50201 英語* 本  00087 英語翻譯      00604 英美文學選讀 50408 音樂教育* 本  00730 中外音樂史  00732 簡明配器法     90403 畜牧禽醫* 本  02678 農業推廣學  02794 動物遺傳育種學  06698 牛生產學  05945 禽生產學  說明:帶*號專業為寧夏高職高專在校生銜接自考本科、中職中專在校生銜接自考專科課程而開的,不接受社會生報考。 帶的專業助學組織必須嚴格按照限定的報考條件招收新生。 ??

篇10

星期五(4月15日)

星期六(4月16日)

星期日(4月17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計算機及其應用080702

02324離散數學

02318計算機組成原理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326操作系統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2325計算機系統結構

02197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4741計算機網絡原理

00023高等數學(工本)

00015英語(二)

計算機網絡

080709  02318計算機組成原理

02335網絡操作系統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751計算機網絡安全  00023高等數學(工本)

04741計算機網絡原理

04742通信概論

00015英語(二)

建筑工程

080806  02439結構力學(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2198線性代數  02197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2275計算機基礎與程序設計  02442鋼結構

00015英語(二)

漢語言文學

050105  00037美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813外國作家作品專題研究

00819訓詁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538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0537中國現代文學史

00814中國古代文論選讀

00015英語(二)

英語語言文學

050201  00087英語翻譯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831英語語法  00832英語詞匯學

00016日語  00604英美文學選讀

會計

020204  00058市場營銷學

00139西方經濟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0054管理學原理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61國家稅收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160審計學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0158資產評估

00015英語(二)

工商企業管理

020202  01051企業經營戰略

00139西方經濟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054管理學原理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0061國家稅收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153質量管理(一)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0152組織行為學

00015英語(二)

金融

020106  00139西方經濟學

00058市場營銷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054管理學原理

00061國家稅收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78銀行會計

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079保險學原理

0015英語(二)

市場營銷

020208  00139西方經濟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185商品流通概論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061國家稅收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184市場營銷策劃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0183消費經濟學

00015英語(二)

國際貿易

020110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0097外貿英語寫作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5844國際商務英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96外刊經貿知識選讀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0099涉外經濟法

物流管理

020229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0015英語(二)

法律

030106  00264中國法律思想史

00249 國際私法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246國際經濟法概論

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  00258保險法

00167 勞動法  00226知識產權法

00233稅法

00015英語(二)

民商法

030116  08957法律邏輯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5561世界貿易組織法  00865證劵法  05557物權法

05560破產法

公安管理

030401  00369警察倫理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370刑事證據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861刑事偵查情報學

00371公安決策學

00859警察組織行為學

00015英語(二)

04729大學語文

監所管理

030109  00929勞動教養學  00931矯正教育學  00934中國監獄史

00930監所法律文書  00927中國司法制度

00923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

行政管理

030302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318公共政策

00024普通邏輯學  00315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1848公務員制度  00034社會學概論

00923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

00015英語(二)

教育管理

040107  00452教育統計與測量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

00459高等教育管理  00453教育法學

00450教育評估與督導

00015英語(二)

教育學

040108  00452教育統計與測量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71認知心理  00465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68德育原理

00472比較教育  00453教育法學

00467課程與教學論

00015英語(二)

小學教育

040112  06230小學藝術教育  00542文學概論(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72比較教育  03329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學前教育

040102  00398學前教育原理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24普通邏輯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881學前教育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  00885學前教育診斷與咨詢

00402學前教育史  00467課程與教學論

00015英語(二)

人力資源管理

020218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6092工作分析  00054管理學原理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41基礎會計學

06088管理思想史  00034社會學概論

06090人員素質測評理論與方法00015英語(二)

機電一體化

080307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199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02245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  02243計算機軟件基礎(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2200現代設計方法

02197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2238模擬、數字及電力電子技術00015英語(二)

護理學

100702  03202內科護理學(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200預防醫學(二)

00018計算機應用基礎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3201護理學導論

04435老年護理學  03007急救護理學

03004社區護理學(一)

00015英語(二)

旅游管理

020210  06011旅游學概論  01868民族文化概論  00198旅游企業投資與管理

基礎教育

040120  00266社會心理學(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578中國小說史

04577中國通史

應用化學

081209  02521食品分析與檢驗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8306環境分析與監測  08291環境影響評價

軟件工程

080720  07028軟件測試技術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7172信息安全  07169軟件開發工具與環境  07171項目管理軟件

道路與橋梁工程

080807  06076結構設計原理

06078交通工程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6082筑路機械及施工  06081隧道工程

06080高速公路

漢語言文學教育050113  06414漢語言文學教育學  00539中國古代文學(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541語言學概論 00538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英語教育

050206  00830現代語言學  06425中學英語教學研究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0832英語詞匯學  00600高級英語

地理教育

070702  02099經濟地理學導論  02102遙感概論  02105地理教育學  00413現代教育技術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2099經濟地理學導論  02101區域科學原理

00015英語(二)

思想政治教

040202育  00481現代科學技術與當代社會

00033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

00312政治學概論  00321中國文化概論  00413現代教育技術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79當代資本主義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0034社會學概論

00480中國傳統道德

歷史教育

060102  00771中國現(當)代史專題  00773世界現(當)代史專題  00321中國文化概論

00768中國古代經濟史  00413現代教育技術

06427西方文化史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0770中國近代史專題

00775歷史教育學

生物教育

070402  02084 組織胚胎學  02088 生物教育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2081進化生物學  02077 中學生物教學法  00015英語(二)

02076 遺傳學(一)

法律教育

030113  04336教育法規概論  00227公司法  00249國際私法

00264中國法制思想史  00246國際經濟法概論  00167勞動法  00226知識產權法

信息技術教育080713  04345信息技術教育與研究方  01141信息技術與當代社會  04342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與  05181計算機網絡與遠程教育

計算機科學教育080745    02339計算機網絡與通信  02328面向對象程序設計  02326操作系統  02336數據庫原理  00015英語(二)

數學教育

070102  02013初等數論  02011復變函數  02014微分幾何  00015英語(二)

物理教育

070202  02033數學物理方法  03218中學物理實驗研究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化學教育學

070302  02056儀器分析  00413現代教育技  02059化學教育學

音樂教育

050408  00733音樂分析與創作  00735音樂教育學  00732簡明配器法  07976音樂欣賞(二)

美術教育

050410  00745中國畫論  00742美術技法理論  02200現代設計方法

體育教育

040302  00503體育教育學

應用電子技術

080735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5694制冷技術與控制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2358單片機原理及應用  02141計算機網絡技術

00015英語(二)

06541現代通信技術

英語翻譯

050134  05350中級英語筆譯  05384科技英語翻譯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5355商務英語翻譯  05351高級英語筆譯

汽車服務工程

082232  06904汽車保險與理賠  04444汽車鑒定與評估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447汽車維修工程  04946汽車發電機原理與汽車理論

制藥科學與工程

081204  03031藥物分析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29藥劑學  03026藥理學(二)  07781藥事管理(一)

藥學

100805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義務教育

040125  09338課程設計與評價  00465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9288義務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概論  09290初中語文學科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