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地位的變化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2: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儒家思想地位的變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國歷史文化;儒家思想;傳承;影響
B222
一、儒家思想的發展與產生
孔子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改變了傳統階級統治教育的基本械,把私人講學的主要基本教學模式傳播到了國家與整個民族。所以,儒家思想在社會中慢慢地發展起來,同時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儒家思想的鼎盛時期是漢武帝時期,在那時甚至還出現了罷黜百家而獨尊儒家的基本場景。從此,儒家思想將作為治國的正統思想。在漢朝時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較大的普及,同時也出現了相應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也得到了迅速的解決。在儒家思想中,仁政、道德禮法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這也讓尊崇儒家思想的漢朝國家變得國富民強。直至西漢時期,國家也到了異常鼎盛的時期,為了對國家的繁盛進行維持與發展,則必須找尋與之匹配的思想體系來對應,所以,眾多思想政治家就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相應的改革,這對于西漢制度的實施與穩定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因此,儒家思想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占據首席地位。
二、中國歷史文化受儒家思想的有利影響
儒家思想在我國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即它為我國封建的統治階級創造了整套社會理論以及治理國家的思想體系,同時還讓我國的傳統的統治階級順利地運用于國家的治理以及封建社會的具體統治當中去,從而使得我國獲得了封建社會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人類發展史,它在人類的社會發展史以及全世界范圍內開了歷史的先河,而且這也是我國中華民族無論是以往、現在還是將來屹立于世界中的根本保證與條件。在儒家思想中,有著一個非常大的特點,這就是“仁愛”,此思想在我國社會的發展歷史中有著較大的影響力與推動作用?!叭蕫邸彼枷胧蔷S護國家和諧安定的基本保障,同時還是加強人與人和諧相處以及人類素質提高的重要條件?!叭蕫邸彼枷氩粌H僅影射了人類的本性,并且它也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重要保證因素。封建社會的主要外殼在于封建思想,儒家思想的主要精髓不只體現于國家的治理中,它更體現在對于我國歷史社會產生的相應倫理思想上,正是由于封建社會出現了一定的論理觀,也讓國家從最初的統治階級的基本角度來規范人們的實踐行為,對于通俗的語言也加以規范起來,并規范了人類的首先意思,這種規范思想將把人類的整體思想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定的封建倫理觀,而此觀念對于我國封建社會的人民群眾有著非常深遠的思想影響,它也逐漸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建筑社會意識中影響治理社會群眾基礎的重要核心,以此來實現社會與國家雙重治療的基本效果。儒家思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屬于文化的集中體現,它影響著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建設,比如,理想價格在現代人的價格塑造中也產生著積極的引導作用,而“泛愛主義”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對當作生態環境保護同樣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儒家思想的深入挖掘能將儒家思想所蘊含的積極精神資源詮釋出來,也只有對其進行深入挖掘才能讓儒家思想在我國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其積極的作用,這不僅關系著儒家思想在我國的生存與發展,同時也關系著我國社會轉型能否順利進行。
三、中國歷史文化受儒家思想的不利影響
盡管儒家思想對我國歷史文化的基本發展帶來了非常深遠的有利影響,但是因為儒家思想有著十分濃烈的封建主義色彩,所以,儒家思想對于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也相應地伴隨著一些不利影響。
儒家思想在我國封建統治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管理價值,可是它并未強調農業生產知識的學習,這是由于儒家思想有著十分濃郁的封建主義色彩,因此,對于科學知識的基本學習也做得不到位,而這也造就了儒家思想只重國家治理的特點。經驗性是儒家思想的特性,而這一特性也會導致現實存在的邏輯性被忽略掉,同r會使理論與現實產生脫軌現象,這對于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有著較強的阻礙作用。在儒家思想中,它主張的是少數服從多數,這對于真理的追求也會有所忽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人的個性發展進行打壓。此外,儒家所推崇的具體思想為“統一”,這對于個人性格的發展上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并禁錮整個社會的思想,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創新機制。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國家沉浸在禮儀的風氣中,而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人們越來越追求利益,對于相關禮節則會變得非常的繁瑣,這使得社會的進步受到一定的阻礙。儒家思想非常注重道德倫理,從而忽視國家法律的作用,這也將致使我國封建統治者對于社會的管理方式變得越來越單調。僅僅以道德倫理的基本教育來管理社會,這讓整個國家在控制與管理中缺乏一定的穩定性與具體性。
四、結束語
儒家思想的地位我國近代歷史文化的發展中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在具體的傳承過程中獲得創新,而在創新的過程中尋求發展,通過對儒家思想的重新審視以及對相關經典的解讀來展現傳統思想的積極意義。我們需要把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結合起來,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儒學社會主義道路,這能讓我國傳統的文化精髓得到傳承。
參考文獻 :
[1]李芳萍.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研究[J].前沿,2013,10:55-56.
[2]趙小平.淺析中國儒家思想對日本企業文化的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6:89-90.
[3]楊明霞,董瑋.小議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J].商,2016,06:134.
篇2
年份考點題型試題分布2014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唐代“三教合一”潮流宋明理學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早期的西學東漸古代中國的文學成就漢字的起源演變選擇題山東卷文綜第13題,天津卷文綜歷史第2題,海南卷歷史第1題,上海卷歷史第12題,北京卷文綜第12題材料解析題天津卷文綜歷史第12題選擇題全國新課標Ⅱ卷文綜第25題,江蘇卷歷史第1題,海南卷歷史第2題,全國新課標Ⅰ卷文綜第24題,上海卷歷史第5題材料解析題安徽卷文綜第37題選擇題全國新課標Ⅰ卷文綜第25題選擇題全國新課標Ⅰ卷文綜第26題,浙江卷文綜第12題,廣東卷文綜第15題,全國大綱卷文綜第17題材料解析題山東卷文綜第38題選擇題浙江卷文綜第12題選擇題重慶卷文綜歷史第5題,江蘇卷歷史第3題,北京卷文綜第13、15題材料解析題全國新課標Ⅰ卷文綜第40題選擇題上海卷歷史第11題選擇題北京卷文綜第12題,廣東卷文綜第15題,重慶卷文綜歷史第1題,四川卷文綜歷史第3題,全國大綱卷文綜第13題,廣東卷文綜第15題,北京卷文綜第15題選擇題廣東卷文綜第12題2015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儒家思想宋明理學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選擇題山東卷文綜第13題,安徽卷文綜第12題,四川卷文綜歷史第1題,海南卷歷史第1題選擇題全國Ⅱ卷文綜第24題材料解析題全國Ⅰ卷文綜第40題,全國Ⅱ卷文綜第40題,上海卷歷史第40題,天津卷文綜歷史第14題選擇題海南卷歷史第5題,北京卷文綜第15題,浙江卷文綜第12題材料解析題山東卷文綜第38題,江蘇卷歷史第21題,廣東卷文綜第38題選擇題福建卷文綜第17題材料解析題安徽卷文綜第36題,天津卷文綜歷史第14題2015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早期的西學東漸古代中國的文學成就漢字的起源演變選擇題浙江卷文綜第17題選擇題上海卷歷史第10題選擇題江蘇卷歷史第3題,重慶卷文綜歷史第2題,四川卷文綜歷史第3題,福建卷文綜第16題材料解析題海南卷歷史第26題選擇題廣東卷文綜第12題材料解析題北京卷文綜第37題從2014年高考以來,全國新課標Ⅰ卷加大了對必修3的考查力度,與必修1、必修2可以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從上表統計可知,必修3中古代中國思想、科技與文藝是近兩年高考的高頻考點,尤其是古代中國思想和科技??疾閮热萆婕爸袊鴤鹘y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老子與孔子、百家爭鳴、漢代儒學、宋明理學、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等)、古代中國科技(四大發明、早期西學東漸、中西科技對比等)、古代中國文學(楚辭、漢賦、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漢字的起源、演變等。題型既有選擇題,也有材料解析題。
根據考綱及高考命題趨勢,對2016年高考預測如下:提供新材料,設置新情景,考查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發展演變、階段特征、與其他學說的關系、與西方同期思想的對比;古代中國科技的輝煌成就、中西科技對比;古代中國不同時期的文學形式、時代特征、演變特征;中西文化特征的對比等。
【金題點睛】
示例1(2015年海南卷歷史第1題)先秦諸子百家既相互辯難,也相互影響。儒家與法家主張的共通之處是
A.重農抑商B.強調制度與秩序
C.厚古薄今D.重視道德與人倫
【答案】B
【解析】重農抑商由法家提出,A項錯誤;法家倡導法治,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儒家注重貴賤有序的等級秩序,B項正確;厚古薄今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張,C項錯誤;重視道德與人倫是儒家的主張,D項錯誤。
變式練習(2015年四川卷文綜歷史第1題)戰國中后期,思想領域出現融合傾向。下列選項最能反映這一傾向的是
A.克己復禮B.禮法兼用
C.民貴君輕D.選賢舉能
【答案】B
【解析】“克己復禮”是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的主張,A項錯誤;“禮法兼用”是戰國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提出的思想主張,該思想將儒家與法家的觀點相融合,B項正確;“民貴君輕”是戰國時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的思想主張,C項錯誤;“選賢舉能”是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張,D項錯誤。
示例2(2015年上海卷歷史第10題)在一張地圖上,出現了“歐邏巴”“亞細亞”“地中?!薄按笪餮蟆薄澳崃_河”等漢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這一觀念被引入了中國。這張地圖的繪制者是
A.沈括B.馬可?波羅
C.利瑪竇D.徐光啟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早期的西學東漸。材料中這些地理名詞是明清時期由傳教士帶到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明朝萬歷年間來到中國,參加編繪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傳播西方一些地理觀念,C項正確。
變式練習(2014年上海卷歷史第11題)為了完成圖1“中外文化交流”時間軸,在“?”處應填上
圖1A.日本派出遣唐使
B.嚴復所譯《天演論》發表
C.火藥傳入阿拉伯地區
D.利瑪竇和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
【答案】D
【解析】從圖中時間軸可以看出,“?”處應處于明朝時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是在唐朝,A項錯誤;嚴復所譯《天演論》發表于1897年,B項錯誤;火藥傳入阿拉伯地區是在13世紀,C項錯誤;明后期利瑪竇和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D項正確。
示例3(2015年江蘇卷歷史第3題)景帝時,司馬相如的賦沒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時,“相如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悅,飄飄有凌云之氣,似游天地之間”“言語侍從之臣……朝夕論思,日月獻納”。成帝時,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對賦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契合時代的文化需求
B.為統治者“潤色鴻業”
C.宣揚道家的無為思想
D.為閱讀者“鋪陳氣勢”
【答案】C
【解析】西漢司馬相如是漢賦的代表人物,漢賦辭藻華麗,手法夸張,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宏的文化氣度,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武帝時,“相如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悅”,表明漢賦為統治者服務,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武帝時,已改變無為為積極有為,C項錯誤,符合題意;賦多用鋪陳敘事的手法,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變式練習(2014年四川卷文綜歷史第3題)太史公曰:“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此與《詩》之風諫何異?”據此可知,司馬遷認為,司馬相如作賦
A.重視吸取西漢敗亡的教訓
B.旨在批判當時的奢靡世風
C.創作形式與《詩經》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辭鋪張的弊病
【答案】B
【解析】司馬遷、司馬相如均為西漢人,其生前西漢未敗亡,A項錯誤;據材料,司馬相如的賦“其要歸引之節儉”,且“此與《詩》之風諫何異”,聯系《詩經》中對社會黑暗腐敗的批判,可推知他們都提倡節儉,反對奢靡,B項正確;賦形式鋪排華麗,散文韻文并用,而《詩經》以四言為主,較為平實,C項錯誤;據材料“相如雖多虛辭濫說”,可知司馬相如未克服文辭鋪張的弊病,D項錯誤。
【重點破解】
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演變歷程
1.春秋戰國時期儒學創立與發展
(1)春秋時期,孔子提出“仁”和“禮”的學說,創立儒學。
(2)戰國時期,孟子將孔子的政治主張發展為“仁政”,提出“民貴君輕”,主張“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治國應以禮教為主,禮法并施。儒學影響力擴大,成為蔚然大宗。
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
(1)以儒家思想為骨干,融合陰陽家、黃老思想及法家思想,對儒家思想進行改造。
(2)新增“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薄按笠唤y”等內容。
(3)漢代對儒學的改造,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確立了儒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權力。
3.宋明儒學發展為理學
派別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代表程顥、程頤
(發展理學)朱熹(理學
集大成者)陸九淵
(開創心學)王陽明(心學
集大成者)不
同
點哲學
思想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地位明初取得統治地位未取得統治地位對“理”的解釋“理”是萬事萬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綱五常“心即是理”,“心”是萬物的本原“心外無物”“心即是理也”方法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去體會、貫通“理”(向外)“理”就在自己心中,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ㄏ騼龋┫?/p>
同
點地位都屬于宋明理學的突出代表,把儒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內容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都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是儒家倫理道德本質都以儒家倫理道德綱常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影響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有利于維護專制統治;重視個人主觀意志力量,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4.明清對傳統儒學批判繼承
(1)李贄及其思想:他自稱“異端”,力圖沖破傳統儒學的束縛,有強烈的追求個性和發展經濟的要求。
(2)明末清初三大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主張:①政治上,反對封建君主專制。②經濟上,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③思想上,提出“經世致用”的思想。
(二)諸子百家中相反的觀點
(1)在治國上,儒家主張實行“仁政”,反對嚴刑峻法;而法家主張法治,強調嚴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張“性本善”;而荀子主張“性本惡”。
(3)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荀子主張“制天命”;而莊子主張“順自然”。
(4)在人生態度上,儒家強調社會責任;而道家主張逍遙的人生態度,強調超脫。
(三)儒家思想在不同時期的歷史地位及原因
歷程地位原因春秋戰國創立和發展時期儒家思想受到統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張雖然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但在諸侯爭霸、戰亂不斷的年代,其主張不適應當時激烈的社會變革秦朝時期儒家思想受到壓制秦統一后,儒家依舊遵循舊的主張,非議郡縣制,站在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對立面,不能為統治者服務漢代儒學改造時期儒學處于獨尊的地位董仲舒提出“大一統”“天人感應”等新內容,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適應了當時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宋明儒學轉型和成熟時期儒家思想正統地位更加穩固儒學更加理論化、體系化和思辨化,逐漸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儒家思想發生了轉型,理學產生并發展到心學,更加適應統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際批判繼承時期正統地位受到沖擊,但仍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和封建統治腐朽(四)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和歐洲啟蒙思想的不同
比較項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歐洲的啟蒙思想背景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與緩慢發展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有較大發展政治高度強化的君主專制壓制封建專制阻礙思想程朱理學、八股取士束縛和限制人們的思想進一步解放性質本質上仍屬于封建思想的范疇屬于資產階級反封建思想主張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提倡“人民為主”。經濟上:主張“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政治上:提出三權分立、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的社會藍圖。經濟上:主張發展資本主義。思想上:反對君主專制,提倡自由平等地位沒有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成為17―18世紀歐洲的主流思想作用是儒學的新發展,沒有推動中國社會的改革與轉型推動了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
1.古代中國科技的特點
(1)先進性:四大發明、天文歷法、數學、醫學等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2)廣泛性:在數學、天文、歷法、冶煉、造紙、印刷、造船、航海、建筑、醫藥學、農學、水利工程、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3)實用性:生產的需要推動科技發明,科技發明又服務于農業、手工業生產等。
(4)經驗性:古代中國科技著作大多是對生產經驗的記載和總結或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記錄。
(5)封閉性:由于受生產力水平的限制,科學技術難以推廣,不能轉化為生產力,具有很大的封閉性。
2.古代中國科技長期領先于世界的原因
(1)中國確立了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封建國家在科技發明中起了相當重要的組織和支持作用。
(2)統一是歷史的主流,社會相對穩定,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3)國內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各民族互相學習,共同創造了古代文化,并能不斷吸取外來先進文化提高自己。
(4)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為科學技術的繼承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5)統治階級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從事科技文化事業的人才。
(6)古代中國農業、手工業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推動了科技發展。
(7)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創造等。
3.16―18世紀中國傳統科技沒能發展為近代科學的原因
(1)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但封建的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不能對科技的發展提出迫切要求。
(2)明清統治者仍然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嚴格限制手工業的生產規模,壓制手工業發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產生、推廣和應用。
(3)明清統治者加強文化專制,禁錮了思想,窒息了學術氛圍,不利于自然科學的發展。
(4)當西方資本主義興起時,中國封建統治者又采取了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總之,當時腐朽的封建制度使中國沒能產生與歐洲相似的近代科學。
三、古代中國的文學藝術
1.如何分析某個朝代文學藝術繁榮的原因
(1)經濟因素:分析當時的經濟是否繁榮。
(2)政治因素:分析當時的社會是否安定或者相對安定;分析國家是否統一,政治是否開明;分析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發展;分析各民族間和中外之間是否存在有利于經濟文化發展的因素等。
2.宋元文化的特征及影響因素
(1)特征:①科技上,宋元時期是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三大發明廣泛使用的時期,更是外傳西方的重要時期。②思想上,理學出現,標志著儒家思想的成熟。③文學上,宋元時期,詞、曲相繼成為文學的主要形式,反映了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擴大。④書畫藝術上,風俗畫盛行,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代宮廷畫盛行;強調以景寫意、抒發作者個人內心情感的文人畫產生。
(2)影響因素:
政治中央集權的加強宋元時期,理學興起,并逐步成為官方哲學,適應了中央集權政治發展的需要知識分子社會地位的不同宋朝知識分子地位較高,促進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榮;元朝知識分子地位較低,促進了元曲的形成與繁榮國家的分裂和統一宋朝國家分裂,兩宋文學家多憂世之作,影響了兩宋詩、詞的創作風格經濟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市民階層隊伍的擴大科技印刷術的發展印刷術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的普及和傳播【強化訓練】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個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圖2形象地反映了
圖2A.君主專制的演化B.商品經濟的發展
C.儒家思想的發展D.傳統科技的興衰
2.文學藝術是一定時代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習俗的反映。下列文學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現西周時期社會環境、世態人情的是
A圖3B圖4C圖5D圖63.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于是從武帝以后,漢代的做官人漸漸變成都是讀書出身了?!瓘臐h代起,我們可以說中國歷史上的政府……是一個‘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條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確立
B.黃老之學被推崇
C.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
D.程朱理學的盛行
4.《春秋繁露》載:“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边@表明董仲舒
A.強調君主專制的合法性
B.以天命強化儒家的德治理論
C.推動儒家思想的神秘化
D.提出以暴力廢除暴君的革命理論
5.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這一變化的出現是由于
A.儒學正統地位不斷受佛道沖擊
B.為了發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需要
C.唐朝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廣泛
D.統治者加強了對思想文化的控制
6.“詩以言志,文以載道?!标P于人生追求,我們也許會吟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上述詞句依次運用的文學形式分別是
A.楚辭、漢賦、唐詩
B.楚辭、宋詞、唐詩
C.唐詩、宋詞、楚辭
D.唐詩、宋詞、元曲
7.李約瑟在《中華文明科學史》中說道:“中國之所以未能發展出現代的科技,問題不在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缺乏邏輯推論思維),而在于中國傳統上以儒士大夫為首,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文化……”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儒家思想重人倫不重實用是導致中國現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缺乏邏輯推論思維是導致中國未能發展出現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思想文化專制禁錮中國文人的思想導致中國現代科技未能形成
D.科舉、四民觀念等使中國人輕視科技進而造成現代科技的落后
8.圖7《一團和氣》粗看似一笑面彌勒佛盤腿而坐,細看卻是三人合一:左為一道冠老者,右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執經卷一端,團膝相接,相對微笑;彌勒佛手搭兩人肩上,借用道者與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張正面像。它體現了古代中國的一種社會思潮。對這一思潮表述正確的是
圖7A.隋唐時期初露端倪
B.推動了宋代儒學新體系的誕生
C.“三教合歸佛”為其核心內容
D.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9.圖8和圖9分別是北宋“理學五子”籍貫分布圖和明末清初儒學家籍貫分布圖。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圖8圖9A.西學東漸的影響
B.文化中心的南移
C.經濟重心的轉移
D.政治中心的東遷
10.宋明理學家倡導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養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由“齊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論,均反映出理學家
A.注重研究自然科學
B.以天下為己任
C.注重研究人文科學
D.關心社會進步
11.蕭公權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中評論道:“夫專制之威至明而極,故專制之至明而顯。梨洲(黃宗羲)責民之古義,不啻向專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擊。使黃氏生當清季,其為一熱烈之民權主義者,殆屬可能。然而吾人細繹《待訪錄》之立言,覺梨洲雖反對專制而未能沖破君主政體之范圍。故其思想實仍蹈襲孟子之故轍,一未足以語于真正之轉變?!笔捁珯嘣诖苏J為黃宗羲
A.具有近代民權主義思想
B.沒有超越傳統儒家思想的范疇
C.徹底否定君主專制政體
D.反映了早期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
12.清史專家黃愛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重要歷史時期,也是傳統學術發展演變的重要轉折階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難中,中國傳統學術(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時期的思辨哲學向清代傳統經學的轉變?!睂υ摬牧辖庾x最準確的是
A.政治環境的變化影響學術思想的發展
B.明清儒家力圖恢復先秦的儒家學說
C.明清儒學比較全面地指出理學的弊端
D.清代傳統經學利于近代民主思想產生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個小題,其中第13小題28分,第14小題24分,共52分)
13.(28分)歷史敘述、歷史解釋和歷史評價是歷史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材料一
圖10材料二古有儒、釋、道三教,自明以來,又多一教曰小說。小說演義之書,未嘗自以為教也,而士大夫、農、工、商賈無不習聞之,以至兒童婦女不識字者,亦皆聞而如見之,是其教較之儒釋道而更廣也。釋道猶勸人以善,小說專導人以惡……世人習而不察,輒怪乎刑獄之日繁,盜賊之日熾,豈知小說之于人心風俗者,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清]錢大昕(1728―1804年)《潛研堂文集》
(1)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參照圖10并結合所學知識,敘述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20分)
(2)“將零散而混亂的過去信息整理成有條理的歷史知識是歷史解釋的基本任務;探討因果是歷史解釋的重要形式。”根據對歷史解釋的認識,結合所學知識,解釋材料二中作者的觀點。(8分)
14.(2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在哲學方面突破了五代以來沉悶墨守的局面,伴隨通經致用,講求義理以及疑古思潮的興起,出現了以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頤、程顥、朱熹、陸九淵為代表的理學等諸多流派?!稳逯T子融匯各家,援佛入儒,建構成新儒學體系,不僅升華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揚士人剛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節操意識。
――楊迪《如夢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焦點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還是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袊目萍及l展到宋朝,已呈巔峰狀態。在許多方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或歐洲的水平。
――[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材料三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小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他們經濟富足,又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閑暇生活及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榮,戲曲、雜技、音樂、詩歌、小說等都在宋代高度繁榮。
――詹子慶《中國古代史參考資料》
材料四文章由重形式改為重自由表達;藝術方面……則采用表現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樂方面……通俗藝術較盛,品味較古的音樂下降,變得單純以低級的平民趣味為依歸。
――[日]漢學家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
(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學興起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思想特征。(8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作者關于宋代科技發展的觀點,并說明理由。(8分)
(3)根據材料三、四,分別概括宋朝市民社會和文化發展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參考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
1.C【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演變的總體特征。由曲線圖在戰國、漢朝、宋明時期出現的波峰和在秦朝、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出現的波谷,可以判斷為儒家思想的發展曲線。C項正確。
2.B【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文學。《詩經》是古代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內容豐富,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B項正確;《離騷》和《莊子》都是戰國時期的作品,A、C兩項錯誤;《周易》是周代占筮之書,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現西周時期社會環境、世態人情”,D項錯誤。
3.C【解析】本題考查漢代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由材料中“從武帝以后”和“崇尚文治的政府”,可知“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條件主要是漢武帝時期儒家正統地位的確立,C項正確;法家思想的確立是在戰國時期,黃老之學被推崇是在西漢初年,程朱理學的盛行是在宋元明清時期,A、B、D三項錯誤。
4.B【解析】本題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學。依據材料中的“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可以看出董仲舒將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度,督促統治者實行德治,B項正確。
5.C【解析】從隋朝“三教合歸儒”到唐朝三教并行,體現了唐代統治者的開明開放,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得到重視和廣泛傳播得益于唐朝與中亞、南亞(印度)等地思想文化的廣泛交流,C項正確。
6.B【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文學?!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出自戰國時期屈原的《離騷》,屬于楚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柳永的《蝶戀花》,屬于宋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出自唐代詩人李白《行路難?其一》,屬于唐詩。B項正確。
7.D【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科技。A項中的重人倫不重實用不符合古代中國科技的特點;B項說法和材料意思相反;C項中的思想文化專制材料中沒有體現;“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科舉制度下的思想,四民觀念是“士農工商”,士排第一位,D項正確。
8.B【解析】題中的圖畫反映了“三教合一”,即儒、釋(佛)、道三教合一,這一思想在南北朝時開始出現,在隋唐時期已經有較大發展,A項錯誤;宋明理學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而發展了儒學,C項錯誤;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開始形成于漢武帝時期,D項錯誤;B項符合宋明理學的實際情況,正確。
9.C【解析】明清進步思潮與西方學說無關,A項錯誤;文化中心的南移是現象而不是根源,B項錯誤;經濟重心南移,南方商品經濟發達,在傳統經濟之外出現了新經濟因素,思想方面的新變化反映了經濟方面的新變化,C項正確;政治中心東遷與思想方面的變化沒有關系,D項錯誤。
10.B【解析】無論是“存心”或者“存理”,其滅欲的目的都是要將思想認識統一到“理”,是從整個社會層面,也即維護社會秩序而言的;“格物”或“格心”是手段,其落腳點還是著眼于整個社會的“理”;“成賢成圣”的境界論、由“齊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論都以整個社會為個人努力的目標,B項正確。
11.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黃宗羲雖然反對封建君主制,但“未能沖破君主政體之范圍”“其思想實仍蹈襲孟子之故轍,一未足以語于真正之轉變”,說明其思想沒有超越傳統儒家思想的范疇,B項正確。
12.A【解析】材料中“中國傳統學術(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時期的思辨哲學向清代傳統經學的轉變”是指理學向“經世致用”思想轉變,而這種轉變與明末清初君主專制空前強化有關,A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
13.(28分)(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各種思想流派提出治國濟世的主張,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是重要思想流派之一。(4分)
漢武帝即位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4分)
魏晉隋唐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4分)
兩宋時期,程朱理學形成,它在吸收佛道學說的基礎上深化儒學,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4分)
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批判繼承儒學思想,以個性解放為核心,批判宋明理學,倡導求實精神,開創思想活躍新局面。(4分)
(2)示例:明中后期以來,商品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市民文化興起,傳統倫理道德出現危機。小說作為一種文學表達形式,影響了社會各階層,比儒、釋、道影響更大。小說宣傳一種與儒、釋、道不同的價值觀,儒、釋、道勸人為善,利于社會秩序,小說導人以惡,破壞社會風氣,有悖于傳統主流。(8分)
14.(24分)(1)原因:通經致用,講求義理及疑古思潮的興起;宋儒諸子融匯各家,援佛入儒。(4分)
特征:把儒家的忠、孝、節、義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關系的嚴密思想體系――“存天理,滅人欲”。(4分)
(2)觀點:宋代是古代中國科技發展的高峰。(2分)
理由:活字印刷術發明;指南針應用于航海事業;火藥廣泛應用于軍事上。(6分)
(3)市民社會發展趨勢:市民階層產生,有其獨立的價值追求和社會生活方式;市民文化興起。(2分)
篇3
關鍵詞: 孔子教育思想 韓國現當代教育思潮 沖突 統一
一、引言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也是一名偉大的教育思想家。幾千年來,他的教育思想理論不僅在中國一直得到繼承與發揚,對世界各地的教育模式改革與教育思想發展也有很深遠的借鑒作用。
韓國是一個受儒家影響頗深的國家,不管在教育理論還是課程設計上,都受到了儒家思想很深的影響?,F今,韓國正處于一個教育改革期,我們更需要儒家思想中的精髓教育思想給予理論指導??鬃犹岢龅摹芭c時俱進”的教育思想正符合韓國教育模式改革的需求。因此,如何更好地把中國古代的孔子教育思想與當代韓國教育模式改革融合,以孔子教育思想為理論基礎,對韓國教育模式進行更科學有效的改革,是一個很值得研究探討的課題。
二、國內(韓國)研究現狀
韓國是一個受儒家影響非常深的國家,儒家的發源地是在中國。在古代時期,韓國和中國關系密切,當時的中國無論在政治、軍事、教育等方面都遠遠強于韓國,韓國一直向中國借鑒各方面先進經驗,包括執政理念和教育思想等方面都受到中國影響至深。儒家思想長期以來,在中國得到廣泛的繼承和發展,隨著韓國和中國的密切來往,儒家思想慢慢深入到韓國的各個階層,特別是對韓國教育起到了根深蒂固的作用,逐漸成了韓國教育的理論基石。這種儒家思想何時開始傳入韓國,現在很難有準確的說法。
很多韓國學者認為,衛滿朝鮮,漢四郡時代,古代中國的學術思想已經開始悄悄進入了古代韓國,而到了三國時期,儒家思想在古代韓國都已經有了比較大的影響。譬如,高句麗在小林獸王二年時正式建立“太學”,以教授儒教經典的“五經”為主,同時以《周禮》為理論依據,制訂各種律令與社會統治體制。
儒家思想在韓國迅速發展時期是在伴隨著程、朱性理學傳入韓國后開始的,從高麗末期到整個朝鮮朝,韓國國內出現了很多派別各異的儒學大師,他們有著獨特的理論觀點,對儒學有不同的見解,不僅僅是一味繼承前人的儒家思想,還有一些自己的獨創心得,一些創新的理論,儒家思想在國內百花爭放,發展尤其迅速,這個時期的發展,鞏固了儒家傳統思想在韓國的堅實地位。
現如今的韓國,儒家思想在我們生活中、學習教育、工作中如影隨形。在生活中,家庭長幼尊卑,男尊女卑和朋友之間的關系,無不一夾帶很濃的儒家思想。在韓國社會階級關系中,對長輩的尊敬,對國家、家庭、對公司的忠誠,都在無時無刻地受到儒家“忠孝”思想的影響。
在教育方面,儒家思想同樣深入到韓國的整個教育體系中。尤為明顯的是,韓國至今還保留著一所以“儒家教育”為辦學理念的學府,這個學府就是“成均館大學”。這是一所明確提出是以“儒家思想”作為辦學理念,以儒家精神作為學校發展宗旨,愛本學校的深奧理論和具體教學實踐中,必須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結合民主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從而達到培養國家棟梁的教育方針?!叭鍖W”被作為成均館大學里必修的一門學科。儒學之所以在該大學的教育過程中這么重要,是因為通過儒學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東方人的人生觀及思維結構,而且可以讓他們領會到中國古代圣賢的生活態度,學習到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能夠在學習過程不斷尋找本國民族主體發展及教育改革的契機。成均館大學的儒學教育僅僅是韓國最明顯的儒學教育,在整個韓國教育體系中,無不夾帶儒家思想的影響,如一些地方鄉校,承擔部分中小學學生中的“儒學教育”。此外,一些民間組織,如“儒道會”等組織定期舉辦一些活動或培訓課以宣傳儒教思想。
現代韓國的儒學研究者追求的僅僅是想通過儒學教育,達到代表大韓民族傳統文化的儒教復興,卻從未在思想上真正理解儒學教育對韓國現代教育體系的價值和意義,如韓國學者梁承武所提出的現代儒學的發展方向:一是儒家的體系化;二是尋求方法論上的現代化;三是儒家的大眾化;四是儒家的組織化。這些理論上只是強調片面研究儒家思想,僅僅是想通過尋求現代化宣傳方式,使得儒家思想在韓國社會大眾化、普遍化,通過重新組織的方式,讓儒學重新成為現代韓國社會的儒教,僅僅讓儒家思想學派成為韓國復古的儒教而已。正因為大家如此片面地理解,使得儒家思想在韓國教育中變得過于枯燥,太過形式,沒有內容精髓,使得在韓國主要大學中,儒學由于其枯燥的內容、單一形式而變成一個冷門的學科,逐漸成為一種歷史的象征,在現代商業化社會里艱難掙扎著。即使有一部分韓國學者為了儒家思想能在韓國復興,呼吁尋求新的現代化宣傳方式,然而這種單一的換湯不換藥的模式在大眾中很難起到任何效果,這些現象已經開始引起了不少儒學研究者的注意與反思。
筆者認為只有真正實現韓國儒學現代化才能真正適應現代化的需求,才能夠引起韓國社會整體的共鳴,才能使得儒家在韓國蓬勃發展。所謂的韓國儒學現代化是指利用曾經代表大韓民族精神的儒學的精髓能夠為今天的大韓民族重新塑造新的代表現代化的大韓民族精神,并以之為精神支柱和價值觀解決現代韓國社會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政治、社會問題。無論社會如何變化,儒家極力提倡的“為國盡忠,為親盡孝”的忠孝思想,對當代韓國青年的愛國主義的精神價值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更重要的是,儒家的教育理念對現今韓國教育模式改革具有深遠的指導作用,如何利用儒家的教育精髓為指導基礎,實現韓國教育模式改革,反之使得該教育模式不僅變成更符合儒學教育發展的模式,更符合和現代國際化發展需求,這將是很值得研究探討的課題。
三、沖突
1.孔子與現代韓國在教育目的上存在一定沖突。
孔子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上層社會精英、管理者,以后的任務是治理國家、管理國家事務的人才,教育的目的歸根結底就是培養政府官員;韓國當代社會,從政只不過是多種行業中的一種選擇而已,相對于孔子提出的“學而優則仕”的教育目的,韓國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為社會培養各種專業人才,各種技術類、管理類人才,適應高速發展的現代化經濟社會的需求。
2.孔子與現代韓國在教育內容的部分環節存在分歧。
孔子認為作為一名學生,首要任務是遵守和做好傳統的道德原則,課余時間若是還有時間和精力,再學習文化課程??鬃又匾暤掠慕逃枷胧侵档每隙ǖ模谀莻€時代,他提出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把教學重點放在社會管理事務上,相反的,卻不重視對基層勞動,如何提高生產速度,如何改變生產工具,增加農作物產量等農學科目的教育課程。與之不同的是,當今的韓國教育不僅要抓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且要將涉及生產技術,生產活動的農學、工學課程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另外,現代韓國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不僅在教學內容中積極引入與生產生活相關的技術學科門類,更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育體綜合素質的發展。這些都反映出現韓國教育在教育內容上,與孔子時期的教育內容存在較大分歧。
3.孔子與現代韓國在教育方法的部分環節上存在一定沖突。
不可否認的是孔子確實提出了許多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甚至有些方法還在被教育所采用,但是孔子在教導學生的方法上卻是過于強調尊卑關系,認為老師的地位要高于學生,在傳授知識的教育方式上,也是過于簡單,過于強調教與學的關系,只是簡單地訓誡,沒有對知識點深入地講解和解釋內在含義。當學生對所學知識不明白時,他更多地希望學生能記住和接受這個知識,而不是讓學生理解它??鬃訉熒P系是崇尚教師的絕對權威和教學方法上的單向教學,現代韓國教育不僅是提倡師生關系的平等,而且鼓勵學生對有疑問的知識點提出見解,師生是互動關系,對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詳細、深入,讓學生在理解中記住知識點,提倡的是互動教學、民主教學的理念,提倡平等的師生和諧關系,這些環節上都與孔子的教學方法有較大差異。
四、統一
儒教對韓國影響由古至今從未斷過,現代韓國也是不例外,在生產、生活、教育中,隨處可見儒教思想的影子。就如現代韓國政府為了社會的穩定繁榮就積極鼓勵儒教思想教育,強調儒教思想在韓國的重要性,當今韓國的社會共同道德是中國提出來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在社會和諧人際關系中仍然繼承、發揚和轉化“五倫”思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F階段,重點建設“八德”中的“三德”:忠、孝、禮,特別是“忠孝”思想。對韓國來說,孔子的精神是一直在伴隨著人們生活、學習、社會活動中,比如和別人見面時應該鞠躬,在長輩面前喝酒時應略微側身,結婚時新郎新婦應跪拜父母,奉茶……作為長輩,如果晚輩不聽話,和長輩頂嘴,就可以打晚輩。老師可以因為學生不鞠躬、不認真上課用尺打學生的手掌。這些種種行為的教育思想基礎都是與孔子的教育思想相統一的。
在韓國儒家思想已成為維持個人與家庭、與社會,乃至與國家關系的黏合劑,以此為基礎更多地融入先進的民主思想和更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教學方法。儒教儼然成為大韓民族精神的動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是服務于某個時期的社會制度或倫理規范的制定,而且更大的作用是通過夾帶著傳統社會形成于大韓民族的意識,能夠體現出本族文化的創造性源泉。在韓國民族的教育領域里,儒教一直作為韓國社會教育的思想基石,在引導韓國教育,社會關系向現代化社會發展。因此,儒家思想在韓國社會、教育界中的主導地位和影響力是任何其他思想都無法替代的,這說明現在的韓國教育思想是與孔子的教育思想相統一的。
五、結語
孔子的教育思想代表神秘而充滿智慧的東方教育文化思想,帶有國際性的、時代性的鮮明特點,但是我們不應一味地囫圇吞棗地接受,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地、客觀地吸收孔子的教育思想,使之更加符合韓國當地文化背景和時代需求,能使之對韓國教育模式改革的發展思路和教學設計有重要積極的作用??v觀古今,我們不難察覺到孔子的思想對當今人類有著許多舉足輕重的意義,在過去的幾千年里,人類社會的基本需要變化程度微乎其微。無論社會進步,還是落后,在當今這個科技發達、商業化的社會里,孔子所確立和闡述過的很多價值觀念仍然適用于當今社會,這些價值觀念是無國界性、跨時代的,不僅屬于中國,而且屬于世界的,不僅適合于過去,而且可給今天和未來給予重要的指導與啟示。
參考文獻:
(一)專著類
[1]程昌明譯注.論語.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匡亞明.孔子評傳.齊魯書社出版,1985.
[3]王興.論語?仁者的教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全國教育史研究會編務組編.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蔡尚思.孔子思想體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二)論文類
[1]馮增銓.對中國大陸40年來研究孔子情況的回想.孔子研究,1991.4.
[2]柯虎.近十年福建學者孔子研究略述.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3.
[3]楊柱.孔子教育思想對當代素質教育的啟示.孔子研究,2007.123.
[4]錢淼華,門薇薇.孔子教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12.
[5]王炳照.試論孔子教學思想中的辯證法因素.華南師范大學學報,1985.2.
[6]林有祥.孔子教育思想微探.長沙水電師院學報,1990.3.
篇4
關鍵詞:儒家思想;企業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0)11-0000-01
一、 儒家思想的歷史背景及其社會地位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中國文明史經歷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鬃觿摿⒌娜寮覍W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儒家“禮治”主義: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于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禮治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范,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③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并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一個趨時更新、兼收并蓄的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在中國歷史上曾長期作為官方意識形態。孔子其后,歷代統治者、政客和學者經過艱難的選擇,逐步確立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治國思想。到西漢,“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儒家思想達到歷史上的顛峰時期。經過三千年的傳承和浸潤,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乃至日韓等國的文化、信仰、習俗、心理、認知、行為模式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企業文化概述及其作用結構
企業文化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企業文化被明確的提出來了,并越來越受到世界管理界的重視.企業文化是什么?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并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的體現的總和。企業文化是一種管理方法,也是一種象征企業靈魂的價值導向,是一種類似于宗教信仰的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獻身的生活取向。美國《幸?!冯s志指出,“沒有強大的企業文化,沒有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和企業哲學信仰,再高明的戰略經營也無法成功。”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的基礎、行為的準則、成功的保證。企業文化的作用:哈弗商學院的約翰.科特教授經過長達14年的研究對207家典型公司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之間的相互性,提供了有力的論證。其主要結論就是:“企業文化盡管不易改變,但他們完全可以轉換為有利于企業經營業績增長的企業文化”。良好的企業文化對企業建設的促進作用表現在:統一員工的思想,指導員工的行為,彌補管理的不足,突出企業的特點 這四方面 .企業文化的結構 當前最流行的企業文化的觀點是“四要素說”是指將企業文化分為 物質文化 ,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它們分別表示 表層文化,淺層文化,中層文化,核心文化。不僅強化了企業文化的理論體系,也使企業文化這一概念性的東西變得容易理解。為企業文化的建設活動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架構的工具。
三、儒家思想與企業文化的關系以及影響
80年代以后,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管理理論被提出并傳入中國。1986年,中國正式提出了“企業文化”這一概念。很多企業漸漸認識到建立和重塑文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企業文化在中國逐漸由理論發展到管理實踐。知名學者克拉克、霍恩認為企業文化是“依靠符號來獲得和傳遞思想、感受和反映的方式”。企業都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的,必然要受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的影響。這也是任何企業文化的建造過程中都不可避免的?,F代的企業,是開放的系統,企業文化在發展,塑造過程中,必定會借鑒、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不斷充實和完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國企業塑造企業文化用之不盡的思想寶庫。本文擬從儒家的“以人為本”,“以和為貴”,“天人合一” 這三方面來闡述儒家文化對現代企業文化的影響:
1.現代企業的核心—“以人為本”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
家主張“以民為本”,與現代企業文化把人置于組織中重要的地位有異曲同工之妙。儒家主張“天生萬物,唯人為貴”;“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儒家思想人性觀肯定人的價值。而把人作為管理活動的核心,尊重人的地位、價值和尊嚴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運用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就是肯定管理主體的創造力。企業文化建設的基本特征是“以人為本”,在企業內部以人為本的核心是解決員工和企業的關系問題, 關心和尊重每個人和承認每個人的成就、尊重個人的價值,激發人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個人的特長,即人盡其才;讓員工覺得事業有前途、工作有干頭;在企業內部創建協調和諧的工作環境,改善、提高、滿足員工正當的物質與精神生活需要,解決員工的后顧之憂。要求企業在學習國外先進的企業管理機制的同時,又要立足于本民族傳統文化,把儒家中“仁愛”思想運用到企業管理中、以仁愛之心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培養人。
2.“以和為貴”—是現代企業文化的的團隊精神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之一。孔子主張:“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這是強調以禮為標準的和諧,是一種貴和的和諧論。孟子也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經成為一項基本的管理思想。貴“和”持“中”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項基本精神,使得中國人十分注重和諧局面的實現和保持。企業內部團結一致、同心同德,上下級之間、同行之間親合作,齊心協力,那么企業就一定會興旺發達,即“家和萬事興”的道理。
3.“天人合一”企業文化的根基儒家思想主張“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儒家認為:“天地之性人為貴”;“人者,集天地之德,五行之秀也”;“天地人,萬物之本。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惟天地,萬物父母”。它表明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周圍的一切事物的關系。如日本松下企業文化:“企業報國、光明正大、友善一致、奮斗向上、禮節謙讓、順應同化、感激報恩”,松下文化散發著濃濃的天人合一的情結。儒家思想的精神在更深的層次上是人的生命價值觀,它能夠充分理解并維護人的生命的理性,全面發揮人的本性,使人煥發出潛藏的創造性來,這正是現代企業文化所希望達到的最終效果。
四、結束語
現代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管理模式,它代表了現代管理理論發展的一個趨勢。我國的企業文化建設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背景,用傳統文化氛圍和文化價值去管理企業,為企業創造價值,同時借鑒國外關于企業文化的先進方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
參考文獻:
[1] 李桂榮.儒家傳統價值觀與西方現代企業管理理論[J].管理世界,
2002,(4).
[2] 張今聲,張悅.儒家文化與現代科學管理[J].管理科學,1996,(4).
[3] 薛麗.儒家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J].同濟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4,(8).
[4] 周施恩 企業文化理論與實務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 2006
篇5
[關鍵詞] 儒家思想; 旅游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奧,源遠流長。在長期的發展積淀過程中,中國文化造就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旅游”文化,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的旅游觀及旅游活動產生了至巨至深的影響。
由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以“仁”為學說核心,以中庸辨證為思想方法。在社會倫理觀方面,它以“仁”釋禮,把社會外在規范化為內在道德倫理意識的自覺要求。在修身治國方面,它設計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的發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為鞏固政教體制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對鞏固和治理社會起到了橋梁架構的作用。這就是為什么儒學能在當時成為“顯學”,以及雖然于變革動蕩的形勢下顯得迂闊難行,而到新社會秩序鞏固后又被捧上獨尊地位的原因。漢代以后,儒學幾經變化,禮教德治的精神始終一貫,從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正宗。
儒家思想對旅游觀的影響可從近游思想、遠游思想、重民傳統和尚古意識四個方面進行認識,并從中看到它給中國旅游文化的開拓演進帶來的活力。
就一個民族的普遍心理而言,中國人有著安土重遷,不喜遠游崇尚近游的思想。這可從中國民間的俗語“好出門不如歪在家”,“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看景不如聽景”中反映出來。這是因為受傳統文化影響的中華民族的內傾民族性格特征多少地阻抑了中國人旅游的動機,它發源于儒家。從孔子思想體系的總體來看,“仁”貫穿其中,成為聯結各個范疇的媒介,同時,又是各個范疇和言行的總綱。而從宗族血緣關系來看,孝悌是為仁之本,提倡孝悌,注意培養人們具有孝悌的品德,是孔子仁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孔子曾經要求做兒子的做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比寮抑岢?,目的就是為了減少非正常死亡和傷殘現象,從而實現其“老者安之,少者懷之”和“斑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的仁政思想。這種近游觀的出現,是與春秋時期的黃河流域生產水平尚很低下的時代,勞動力很寶貴的社會經濟條件相吻合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近游作為一種旅游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在當時無疑是有其進步意義的。
研究儒家思想的人便會發覺,儒家的“與民同樂”、“民貴君輕”的思想也滲透在中國旅游文化之中。在《孟子.梁惠王》中有一段關于與民同樂的論述。孟子認為,賢者與民同樂,故能樂其樂。而不賢者雖有池沼等游樂對象,因其不能與民同樂,故快樂難以持久。他引用《詩經》中贊美文王的“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的有關句子;和《尚書》中所引夏朝民眾仇恨商紂王獨樂的民諺,從正反面舉例說明“與民偕樂”和“獨樂”的區別。以此來啟發和諷刺梁惠王。
一部中國旅游文化史,始終貫穿著這一重民傳統。這種把發展旅游和實施仁政結合起來,通過旅游來體現仁政的觀點,對中國古代旅游資源的開發、旅游文化的建設、旅游文化特色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在中國歷史上,由于這種“與民同樂”思想的熏陶,產生了一大批將仁政實施與旅游開發結合進行的地方官,如柳宗元、白居易、歐陽修、坡、范仲淹等,他們把旅游看成政治的一部分,他們不肯脫離政治來談旅游,在借旅游怡情的同時,又考察了民情。重民傳統也表現在歷代帝王不敢肆意遠游上,凡置國家大事和人民疾苦于不顧,而一味遠游的君主,無一不受到民眾的譴責。
克已復禮、興滅繼絕、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梢哉f這四句話大致概括了孔子的文化觀。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的討論中,誰也不曾否認孔子在整理和傳授古代文化、保存文化遺產方面的歷史功績。由于大一統的儒家思想自漢武獨尊儒術以來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因此給中國古代旅游文化帶來了很多獨具的特點,如尚古重文、興滅繼絕的文化意識,就曾對我國的旅游文化帶來良好的影響。鳥瞰中國的旅游文化史,重視修志,保存真實的史料,以供來者參考,實在是我國古老而又綿延不斷的傳統。在中國古代,幾乎沒有一處名山大川沒有人為之撰寫志書的,一些不出名的山水名勝也因有旅游者的游記而傳世。
儒家思想的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旅游文化,孔子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開創了儒家人本主義的“比德說”旅游觀。他將山水與不同思想修養、氣質特點、個性品格緊密聯系起來,使山水人格化、氣質化;凡是人具有的美德,都可以賦予山水;而且人可以通過游覽山水達到娛樂、長壽的目的。
儒家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從神秘、異已變成為理解、親和,表明了人的山水意識已從神的羈縛中解放出來,將人性美(或道德,或情感、)和山水美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價值和情感價值。歷代大量旅游文化作品也表明,儒家的旅游觀念影響和促進著我國旅游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鐘肇鵬.孔子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3]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濟南: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
[4]張岱年方克立主編 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2月
篇6
一、 大理“文獻名邦“的形成
漢代大理是“蜀身毒道”必經之地,印度、緬甸人到過大理。唐代,印度僧人到大理傳教游覽,有的還成為南詔王的“國師”;唐初,唐將梁建方率兵討松外蠻,招降河蠻首領楊斂,在大理地區游歷考察,他將耳聞目睹的大理地區的部落、特產、風俗等內容寫成《西洱風土記》;唐貞元十一年(公元1287年),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到大理旅游,著有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元末明初,有幾個日暗本僧人到大理旅游居住,有四位日本僧人圓寂后,還葬在蒼山龍泉峰,并修建了著名的“日本四僧墓塔”;元代十七年至二十年(公元1280-1283年),西臺御使部松兩次到大理游覽,調查了大理的山川、風俗、物產、社會生活,寫出了著名的《大理行記》。民國初,英國人弗茨杰羅德到大理旅游考察,著有《五華樓--對大理民家族之研究》一書;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被貶到云南的翰林修撰楊慎,與大理白族學者李元陽結伴漫游蒼洱名勝,寫了《游點蒼山記》,明末清初,著名詩畫僧人擔當,走遍蒼洱之間,留下許多贊美大理的詩名;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6年),地理學家徐霞客來大理旅游,在他的《徐霞客游記》中對大理的蒼洱名勝、傳統的三月街等均作了翔實的記述。清代,大理的蒼洱風光業已馳名,來大理游歷的人更多,陳鼎在他的《滇游記》中,對大理三塔、一塔、感通寺、三月街等名勝古跡都作了詳細的描述;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劍川州牧張泓游歷大理,在《滇南新語》中記述了大理的龍女花。大約在四千年前,大理便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戰國時期,有大批移民從中原來到大理。早在漢代,大理就是古西南絲路的交通要沖。公元七世紀初,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較大的民族部落。在唐五朝中央的支持下,蒙舍詔逐步吞并了其他五詔和許多小部落。公元738年,南招把政冶中心從巍山遷到了大理,筑太和地為都。同年唐玄宗封南詔王皮邏閣為"云南王",設"云南安撫司",從此,大理成為云南的政治中心。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建立了"大理國"。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十萬大軍乘革囊,渡金沙江,滅大理。大理國相傳二十三王,共318年。元朝在云南設立了中書行省,并將行省的治所東移到昆明,才結束了大理五百多年一直是云南政治中心的歷史,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改大理國為大理府,稱太和縣。清沿明治,民國二年改太和縣。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原大理縣、下關市建制撤銷,組建為大理市。大理白族的風情濃郁,民族文化多姿多采,至今仍保留著獨具特色的語言、服飾、風俗。還有許多具有地方特點的民族成會,如本主節、繞三靈、耍海會、三月街等。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華麗典雅,別具特色,"家家養花"的美好環境令人流連忘返。
“文獻名邦”一詞在云南,常被人們作為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地區的稱譽。“文獻”二字的含義為:“文,典籍也;獻,賢也。”用現代的話說,文指的是有關典章制度的文字資料,獻指的是熟悉典故的人才。因此,文獻名邦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豐富的能夠反映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典籍,二是要有精通典籍的人才。大理被譽為“文獻名邦”的歷史根據,就是高懸在大理古城南文獻樓上的匾額。匾額是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云南提督偏圖所寫。偏圖是漢軍正白旗人,原姓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偏圖以督標別將隨云南總督趙良棟征討吳三桂,第二年被提升為云南隨征夠兵。平定云南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偏圖任云南提督。云南提督府衙門就設在大理。偏圖身居大理15年,深感這里的人文興盛故報請清政府頒發了這塊匾。大理被譽為文獻名邦的依據,在民間還有這樣的說法,是根據大理文獻村而來的。建于康熙年間的文獻樓樓上有一副長聯,為大理近代文人周仁所撰:“溯漢唐以還,張叔傳經,杜公講學,碩彥通儒代有人,莫讓文獻遺風暗消在新潮流外;登樓臺而望,鷲嶺夕陽,鶴橋小路,熙來攘往咸安業,但愿妙香古國常住于大世界中?!边@幅長聯道出了文獻村的來歷。聯中的張叔何許人也?乃漢代大理文獻村先賢。據傳,漢武帝時,文獻村名叫南山村。當時,大理地區還不開化,特別是文化方面更處于迷蒙狀態。天資聰穎的張叔與同村好友盛覽一塊放牛時,深感不識文字的缺憾和痛苦,于是二人商議出走學習。他倆歷盡千辛萬苦,到處尋師訪尊,終于尋訪到了漢代大學問家司馬相如,拜司馬相如為師學習經文。司馬相如授其經文,張叔、盛覽學成歸來,教化鄉人。因張叔、盛覽被后人尊為精通學問、精通典籍的人才,故將南山村改名為文獻村。明著名白族學者李元陽《萬歷云南通志"人物》載:“張叔,葉榆人,天資穎出,過目成誦,俗不知書,叔每疾之,思變其俗。元狩間,聞司馬相如至若水造梁,遂負笈從之,授經,歸教鄉人。”
二、大理“文獻名邦”的形成與儒家文化的影響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學的發展和傳承,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儒家文化所擁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產生以后,在從古到今的漫長歷史進程中,尤其是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所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獨占大一統思想地位后而形成的。儒家主張禮治,強調傳統的倫常關系,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漢初,遭統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學、佛學的挑戰,在五四反孔非儒下歷空前之厄,但還是綿延至今,其原因是因為儒學植根于中國固有的價值系統而又能隨時自我調整,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而且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東方最有價值的知識系統,以至于今天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國學(傳統文化)的代名詞。儒家是國學的核心與主體。漢朝以后,歷朝歷代四書五經被無數次修訂,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學在魏晉時期演變成玄學。唐代政權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但是也滲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時發展為理學,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始祖,朱熹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所說的儒家思想,絕大部分來自宋朝的文獻。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都以朱熹的理學內容為考試題目,對思想產生了很大的束縛。直到才取消了儒學的統治地位。
大理“文獻名邦”的形成,與儒家文化的影響有著根本的聯系。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政治、經濟的影響: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于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儒家思想在東亞各國都有廣泛的影響。儒家學說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經典不僅是思想統治工具,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儒家學說不僅在中國,在東亞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學和漢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樣,很早就傳播到周圍國家,并對那里的思想和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韓國和日本,倫理和禮儀都受到了儒家仁、義、禮等觀點的影響,至今都還很明顯的。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因而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稱為“萬世師表”,某些地區更將“孔圣誕”定為“教師節”。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締造的儒學,自春秋起就開始書寫她源遠流長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隨著社會的發展的歷史的演進,儒家學說從內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斷地豐富與發展,其社會功能也在與時俱進,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文化內涵??鬃油ㄟ^其經歷以及理論為后世的教育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其后,宋學家朱熹對儒學文化的教育思想進行了繼承與發展,不僅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終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如他所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僅要認識,更應該去實踐。這種思想對于解決今天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矛盾、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篇7
論文摘要:儒家思想的價值觀、富有倫理特色的政治觀和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觀,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對會計的職業道德建設仍有其正面的價值和積極的影響。儒家思想是構建會計倫理不可缺的重要思想資源,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倫理關系到國家財經法規制度能否貫徹執行,經濟秩序能否維護,經濟發展能否促進的大問題。儒家思想是建立會計誠信道德倫理的基礎和建設會計誠信道德的基本原則,因此,挖掘儒家思想的內涵,建設會計行業的職業道德在當今社會尤為重要。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政治和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家新的《會計法實施,對于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口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會計人員作為財務管理的主要責任人,其職、道德和業務素質,直接影響著單位財務部門工作的質量,因此,建立會計的職業道德尤為重要。建立會計的職業道德不僅僅需要法律法規,還要從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尋找其做人立身的根本,因為,儒家思想是理性的世界觀,是和諧的社會觀。這些都與現代社會的觀念是相通的,是具現代性的,有利于人們從思想深處牢固樹立高尚的情操。
一、儒家思想有利于會計職業道德的建設
《茍予•哀篇》中寫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強調對人們生停的利害關系,也是社會與人的基本關系。職業道德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其特定工作或勞動中行為規范的總和,也是上層建筑的一個組成部分。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本宗旨。人與人之問的和諧才能真正落實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具有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人要想很好的生存,必須得到人們對你的信任。對一個國家和政權來說就像《論語•為政》中指出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恪”,對于一個人來說也是這樣?,F代社會分工的專業化促使從業人員的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要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是每一個社會公民的基本準則。只有這樣,整個社會就像孔子《論語•顏淵》中主張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要君、臣、父、子各行其義務和責任,社會就可以和睦安寧。儒家的誠實守信是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核心價值。
會計職業道德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職業道德是誠實守信,因此,會計行業巾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強化服務等八個方面要求中處于重要的位置之一。
《論語•述而》中寫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禮,吾亦為之”,只要能發財,無淪從事什么職業。但在論語•里仁中孔子叉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處也”,也就是追求富貴不得損害社會秩序。朱子語類中對此說得更明白:“然須是食期所當食,飲期所當飲,乃不失所謂道心。若飲盜泉之水,食嗟來之食,則人心勝,道心矣”。所以儒家提出的道、德、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學之中的基本概念。講信用是君子的一種美德,是交友和處世的基本準則。應該說,作為道德規范,誠實守信是人的修養的基本原則,是立身之本。我仃J今天正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也是一種道德經濟、信用經濟。信用不僅體現l在商品交換的表面層面上,而且勞動關系、合同關系、協作關系、知識產權等都要守信。要做到誠實守信,就要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就要按市場規則辦事,反對不正當競爭;就要樹立信用觀念,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重承諾、講信譽。
《我國會計法》第39條明確規定“會計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提高業務素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會計人員職—重德建設,對于更好地服務于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提高會計工作質量和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我國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會計是誠信行業。誠信是指誠實、守信,即以已之誠實換他人之信任,誠信表達了一個人對社會的一種基本承諾,是人格的基本保證。從事會計工作的人,更應該是具有其職道德喊信的人。但近年來,會計人員執業態度不端正,缺乏敬業精神;執業紀律松弛,在會計職業界違背準則、弄虛作假現象嚴重。有的會計人員在國家、社會公眾利益與單位刊益發生沖突時,小能夠堅持原則,喪失立場,違反會計法律制度的規定,參與偽造變造虛假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甚至為違法違紀活動謀劃策,這些失范行為致使會計信息嚴重失真,會計假賬大量盛仃,職業道德淪喪。這一系列會計舞弊欺詐案件,使會計業的公信力受到嚴峻的挑戰,會計行、面臨一場嚴重的“誠信危饑”。會計如果不能客觀公正的把現實經濟活動反映出來,不能為會計信息、使用首們提供準確可靠的會計信息和鑒證,將會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危害國家和投資者的利益。
二.儒家思想與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基本原則
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與“禮儀廉恥”其中心精神是強調責任與義務,注重集體與和諧,孔了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儒家思想注重社會的協調,這也是人類必須遵循的共同法則。
自覺原則
篇8
一、中國古代倫理道德中休閑的概念
中國先賢們對“休”和“閑”二字的創造和使用,可謂是別具匠心,至今耐人尋味?!靶荨睆娜?、從木,《說文》解釋為“人依木而歇”,可見休是人勞作之后的短暫歇息;《辭海》中解釋“休”為吉慶、歡樂;《五經文字》中提到“休,象人息木陰”。而“閑”從門中有木,本意指柵欄,通常引申為范圍,多指道德、法度??鬃釉凇墩撜Z》中曾指出“大德不逾閑”,此處又有約束、限制之意;但是“閑”通常同“嫻”,具有嫻靜、平和的意思,表現了一種心境的平和和寧靜。所以休閑組合起來,就可知身體擺脫日常強制性的活動而獲得的一種平靜的精神愉悅狀態。從上述闡述不難發現,古時休閑的定義與現代社會休閑的含義相差不大,都是指一種精神的愉悅狀態。
二、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的主要休閑理念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創造了豐富的傳統倫理道德文化,仁、智、勇等都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主要內容。當然,其中蘊含的休閑思想也是極其豐富的。在傳統倫理道德的主要三個方面中,古代的休閑理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和道家老莊的哲學思想的影響。本文將其主要休閑理念概括為兩個方面:天人合一和以“靜”為主。
三、天人合一的休閑理念
儒道思想體系雖然都蘊含著天人合一的休閑理念,但是兩者卻具有本質的不同,這是由兩種倫理道德體系的核心主張不同而造成的。儒家思想主張積極的人人世,努力創造生命的價值。儒家想構建積極安定的社會秩序,在安定繁榮的社會秩序中尋求休閑的生活的狀態。所以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儒家所謂的“天” 是指一種社會大同的秩序,也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和“禮”。要達到的休閑的狀態,必須是與“天”相互融合,只有實現了社會的大同秩序,才能真正實現休閑的生活狀態,正因為如此儒家將休閑與自身的道德修養聯系在一起,進而達到建功立業,建立大同社會的真正休閑狀態。正因為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休閑理念是與大同的社會秩序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更多了一種束縛和限制??鬃又鲝埖纳鐣刃蛑泻诵乃枷胧恰叭省保⑶覙O為重視“禮”的重要作用,他主張“父母在,不遠游”,并告誡弟子們對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遠游是對父母的不孝,遠游就設置在了一系列社會之“禮”的限制之下,也即只有遵循儒家思想的天,才能夠達到自由的情景,享受休閑的狀態。但是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并非完全不包含與自然合一的狀態,孔子也曾提出“道不行,乘桴浮于?!?的思想,雖然儒家強調積極入世,以建立社會的秩序為己任,但是在事業不順利之時,也會選擇暫時的隱逸,回歸大自然,這是的天人合一的“天”與道家的思想又有些許的相似。
道家主張人要活得自然、自由自在,心性尤其要悠然散淡。也即以老莊學說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要是強調自我的超脫,其所謂的天人合一即指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修養自己的心性,最終達到心境的超脫物外的狀態。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段話表現的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也即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遵循自然法則,自然而然而為之。不違背自然的法則,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達到物我兩忘的高尚境界。這樣人便達到了一種至高的休閑狀態,獲得心性思想的提高和升華。雖然儒道兩家對天人合一的“天”有著不同的界定,但是兩家思想最后達到的結果是一致的:達到一種精神的放松和愉悅。不同是儒家要求要在一定社會秩序之下,實現整個社會的共同休閑;而道家則是達到個人思想和修養的整體升華。
四、以“靜”為主、中和為度的休閑理念
單從休閑二字的表面意思來看,休是一種活動或行為的放松狀態,而閑則是代表著內心的嫻靜和平和,側重是人的感覺和思想的純潔安寧。這個字的組合表現了特有的文化內涵,休閑是通過身體的放松,來最終獲得精神上的寧靜和平和。一個長期處于緊張工作狀態中人,內心也一定是無法得到平靜祥和的,所以古人強調動與靜的辯證關系,認為勞作與休息都不可偏廢,要中和為度。很多古代哲學家的至理名言都包含有一種中和為度的中庸思想,例如《孔子家語。觀鄉射》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記載是“子貢觀于臘”。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為樂也。”孔子曰:“百日之勞,一日之樂。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這段話極為準確的詮釋了中國古人張弛有度的休閑理念。中國古人不僅強調動靜兼修,而且更進一步強調養心調神、以靜為主,強調神對形的支配作用。所以和西方的休閑不同,中國傳統中休閑向往的一種“神的境界”,故多趨向于“靜”。中國古人傾向于進行創造性的活動來達到休閑的目的,在靜謐遐想的過程中得到思想的解放和升華。但是誠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表述的那樣,“靜”往往以“動”為前提,“動”為 “靜”提供遐想的先決條件。
作為與“忙碌”相對應一種生活的狀態,“閑”的明顯的特征就是“靜”。在這方面儒道兩家是殊途同歸的,儒家思想也追求一種“靜”的狀態,這種 “靜”仍然離不開儒家核心思想的影響,是一種“仁者靜”,是一種處于自身情感,但是又在“禮”的限制之下的道德與情感的調和的狀態??酌隙家笕藗兡軌蚩酥谱约旱母星楹陀瑘詻Q抵制外界的種種誘惑,不因外界的得失變化而或喜或悲,最終達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恬靜平和。道家追求的“靜”是一種虛靜的狀態,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之。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復命?!?,他強調只有保持內心的虛空、清凈,才能夠讓自己的心境超然于物外,保持內心的絕對寧靜、平和。所以儒道兩家都追求內心的平靜,雖然方法不同,目的卻是一樣的。這更表明了古代傳統倫理道德追求內心的寧靜,超然物外的休閑理念,它們不重視物質的享樂,只在意內心世界的真正平和安寧。
這種以“靜”為主、中和為度的休閑理念,在古人所從事的休閑活動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證明。中國古人在欣賞美景之時是用創造的活動來表達內心的愉悅和快樂,詩歌創作便是文人墨士們主要的休閑活動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涌現數不清的游記詩歌,文人們欣賞山水之時,總是靜思遐想,寄情山水進而創作出不朽的詩篇。除詩歌創作之外,琴棋書畫也是古人休閑的主要活動,通過從事這些安靜的、怡情養性的活動,暫時脫離現實的世界,達到釋放自己的感情,升華精神世界的目的休閑目的。另外賞花、品茗、飲酒等都是古人喜愛的休閑方式,在平和的狀態的中達到內心的安靜祥和。
五、結語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本,因此對于其中蘊含的休閑理念的探討,不僅能夠豐富現代社會的休閑理論,也能夠為尋找中國特色的旅游休閑道路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文化根源。
篇9
摘 要:中國詩歌語言從《詩經》時代開始,到魏晉發展至鼎盛的唐代,直至明清、近代,每個時代的詩歌語言特點各有千秋。其語言以質樸自然為主,但因時代不同,或,樂而不;或,哀而不傷。唐代詩明歌是中國詩歌發展史的巔峰,其語言最為完美,“華聲”是其特點的高度概括。封建時代的詩歌,清時代遭遇文字獄之災,詩歌語言不能自由發展,現代詩歌語言由于西學東漸,語言形式發生變化。中國詩歌語言形式變化,但其內在思想即使在西方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獨特的哲學思想依舊是中國詩歌的主導思想。
關鍵詞:中國詩歌;語言;詩學思想
一、中國詩歌語言
(一)中國詩歌劃分
中國詩歌分為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通常當人們提及中國詩歌是,大都想到是古代詩歌。中國的古代詩歌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兩種詩歌的概念是在唐代形成的。
古體詩包含了古詩、楚辭、樂府詩,而“歌”“歌行”“引”“曲”“呤”等也屬于古體詩。古體詩的語言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與古體詩相對的是近體詩,分為“絕句”和“律詩”兩種。律詩的語言講究格律且要求極嚴,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韻有定位,字有定聲,聯有定對。古體詩語言的自由,成就了其豪放大氣;近體詩語言的講究,將語言雕琢得玲瓏有致。
(二)中國古代詩歌的語音美
中國人說話要求語音美,說話的內容也要美,這正是中國古代詩歌語言發展至今的成就,可以說中國古代詩歌的語言成就了整個漢語。于堅在《穿越漢語的詩歌之光》(楊克主編《中國新詩年鑒1998》的《代序》)一文里認為:漢語是詩性語言,具有天然的詩性特征和歷史意識,它有效地保存著人們對大地的記憶,保存著人類精神與古代世界的聯系,本世紀最后20年間,世界最優秀的詩人是置身在漢語中的。[2]可見,即便是現代漢語,古代詩歌的語言之精華部分早已烙印在其中,就像紫檀木中的金星,隱隱發光。
中國古代詩歌的語音美,這種美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歷代詩人所遵循的韻。中國古代詩歌的語言美在押韻或不押韻中變幻莫測,美不勝收。為求押韻,作詩時的講究也多,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例如:《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首句并不入韻,二四句押韻。近體詩在韻的追求上比古體詩更為嚴格,近體詩規定,只能押平聲韻,這幾乎是一條死規矩,事實上以近體詩的體例假如押仄聲字會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覺遵守這一規則。同時還要求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而古詩允許中途換韻,少了一分可以,多了一分瀟灑!
(三)、中國詩歌畫面美
中國古詩雖然在語言上要求語音押韻,朗朗上口。但古詩的美不僅僅是聽覺上的,還是視覺上的,正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種視覺之美,讓人目不暇接。詩歌在語言方面要達到精美,這種“精”便可以與古代律詩在音韻上的追求契合。詩人為了能找到一個字能既達意有符合韻腳,可謂是傾盡其心思。“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江南春天的無限生機躍然紙上,讓讀者最憶是江南!
王摩詰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連現實主義代表杜子美的詩句也能在憂國憂民的同時照顧到審美的要求。《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句詩中可以體會到杜詩的用詞特點整體的畫面感。兩句詩出現了碧綠、潔白、黛青、火紅四種顏色,“江碧”映“鳥”之白,“山青”襯“花”之紅,對比鮮明,一幅讓人心曠神怡的美麗景象就在眼前。逾白與欲燃又是一個趨臨動態的詞,給人以躍動的想象感,詩句頓時有了生命,值得品味。透過語言文字,詩歌的畫面是豐富多彩的。
語言文字要抒發詩人胸臆,除了直接描寫畫面,還會運用到各種手法。用現代漢語劃分詞類的角度看,古代詩歌中的名詞活用現象還是不少。例如李商隱《無題》中的“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鏡”是名詞活用作動詞,其活用后的詞性與“吟”是對仗的關系;孟浩然的《過故人莊》中詩句“開軒而場圃”,杜牧的《江南春絕句》“水村山郭酒旗風”,等等。這些詞的活用,一字生輝,又如馬良手中之筆。
二、中國詩歌中的思想
(一)社會現實的體現
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詩歌這門藝術的語言是其思想的載體,字里行間表述的就是詩人所思。而詩人所思正是來源于生活,從《詩》開始,中國詩歌中所體現的思想基本都是百姓生活中總結出來,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將美好的愛情寫于紙上。在中國詩歌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唐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白和杜甫的詩句。李太白,一句“黃河之水天上來”正體現其文思的豪放,不拘小節,讓人佩服其登蜀道天險的勇氣,同時也感嘆時不與他。也許正是這樣,才成就其與眾不同;杜甫,生活在戰火之中,家破國亡都在其詩歌中體現,“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及藝術手法也影響了我國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江西詩派。
若詩歌藝術只一味地咬文嚼字,或是遠離普通大眾的真實生活,這些詩歌雖然對詩歌的發展還是有過作用的,但是終將被淘汰。唐初,盛行的上官體詩歌,題材以奉和、應制、詠物為主,內容空泛,重視詩的形式技巧、追求詩的聲韻辭藻之美。事實證明這些詩歌的生命力并不強。
(二)儒家思想的體現
儒家思想儼然已經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代名詞,現在已經不能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儒家思想,它的內容太多,太廣。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對中國詩歌在思想、語言、文化等等各方面的發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詩經》、《論語》、《孟子》等等儒家經典,將儒學精神的內涵以及孔夫子所奠定的分析文學論著的方式、詩歌語言的方式都植入到中國詩歌中,中國詩歌深深烙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詩歌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漢末魏初,“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大背景下,文人詩歌創作是“五言騰踴”時代。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劉楨等“建安七子”組成的鄴下文人集團,締造了“建安文學”的輝煌。建安文學具有“慷慨任氣”的時代風格,其中曹操的詩歌,沉雄悲涼,描寫了動亂的社會現實,表露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例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都是具有代表性意義的詩歌。“三曹”中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人稱“建安之杰”。他的詩歌“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白馬篇》、《贈白馬王彪》分別是他前期和后期詩歌的代表作?!捌咦印敝凶钣谐删偷氖峭豸?,其《七哀詩》、《登樓賦》等篇章,是建安文學中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杰作。這些詩歌作品或直接或間接地體現著儒家文化的核心。
篇10
儒茶合一的靈魂建筑
會所坐落在美麗的廈門白鷺洲湖畔,周邊綠樹掩映,環境十分優美,附近建筑多為畫廊或博物館,文化氛圍甚濃。其外型方正,紅黃的色澤基調光亮大氣,帶有貴氣之感,周圍的茂盛樹林,似乎有包裹建筑的欲望。
靠近會所,便有感于會所的儒學文化氛圍。門外立著栩栩如生的黃銅塑像人在演繹制茶工序,身后是白色石像刻成的書和墻的模型,書上“走”來了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在一旁的墻上傳授儒學,這樣的設計鮮明生動地展現了會所儒茶合一的主題。門口迎面鋪著金色卷軸,從內堂墻蔓延之此,畫卷上先是洋洋灑灑的儒學文化內容,進而展示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的歷史文字演變。踏在金色的畫卷上一路走來,仿佛穿越了千年歷史,有夢回春秋之感。
入門右轉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一樓的廳堂亮堂大氣,單擺一套大氣典雅的品茗八仙檀木桌椅,地上有古文刻寫的仁、義、禮、智、信,每個字通往對應的品茗包廂,此時便可了解,儒士館著重體現的茶道精神是儒家“五?!钡乃枷刖A。大堂設有一方舞臺,配有古箏、茶藝展示臺、茶具等道具,背景是猶如瀑布般的紅黃落地窗簾,頂上的舞臺燈錯落有致,窗外的陽光浪漫,光影便在瀑布間交疊,站在舞臺前的人不小心就會落入想象表演的恍惚。這個舞臺也時常展示漢禮,漢禮融入很多儒學的精髓,能很好地詮釋儒家思想。
一樓的品茗包廂設計精美自不必說,包廂內均以古典高雅為設計基調。窗外是密蔭臨窗的自然風光,湖面的波光若隱若現。包廂內茶藝師均身著漢服,以茶藝展示高雅漢禮,優美的身姿融入后面的美景,人有了置身仙境的錯覺。
堂內更設有不少古香古色的高大書架,書架上擺有不少書簡和文化古典著作。一排書架特設在狹長的走廊上,穿越長廊,漫步于儒家古典著作間,心靈瞬間有種被儒學文化氛圍撞擊的震撼感。
中西古今的兼融風光
會所不僅有古典的儒學元素,也融入了不少歐洲與當代的時尚元素。一樓的每個包廂都別有一番水月洞天,推開包廂的透明玻璃門,叢林遮蔽的江面風景便盡收眼底。會所獨具匠心地在每個包廂外湖畔各設一套品茗桌椅,整體以歐式風格設計,每張桌椅間以柵欄隔離,玻璃桌配條藤椅子,頂上的歐式白色燈具很有風格地掛在各處。身臨其境,仿佛置身歐洲夢幻街頭,不禁有感于設計者中西高度契合的設計手法。
一樓設有時下最專業先進的茶葉審評室,室內茶具齊全,一旁的柜子上擺滿了貼著標簽的茶罐,通常茶會所較少會如此用心地設有茶葉審評室。審評室邊有一間大型品茗室,也可做多人會議室,在這樣空氣清新的湖畔,配上一杯香茗,再繁瑣的會議都不會覺得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