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材料學范文

時間:2023-10-18 17:38: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物保護材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物保護材料學

篇1

【關鍵詞】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研究價值

【中圖分類號】G263【文獻標識碼】A

前言

文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對歷史的研究具有極大的幫助作用。文物的保護工作并不是新型的行業,但在現階段的文物保護中,仍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對文物的保護范圍不明確、文物保護的方法不科學、文物運輸及儲存方式不合理等等。對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內容及原則進行討論和研究,旨在明確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含義,對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具體內容進行梳理,對文物保護工作中的原則進行明確,促進文物保護工作能夠更好地進行發展。

一、文物保護科學研究概述

(一)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具體含義

文物是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的歷史遺留物,由于文物的數量有限且年代久遠,現代技術無法給予復制,因而文物是具有唯一性的歷史文化遺產。對文物進行科學保護研究,是一項具有十分現實意義的工作。文物保護科學研究是對文物保護的技術方法進行研究的專門學科,涉及的科學范圍廣泛,在進行文物保護科學研究時,需要明確研究的幾個條件。明確什么是文物,文物的研究對象是什么,文物的研究對象是古代社會所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以及自然界的珍稀遺留。文物的范圍應當給予明確的界定,這樣在進行文物保護時能夠明確文物保護工作的對象是什么,防止范圍不明確而造成部分文物無法得到良好的保護而損壞或者在非文物上浪費人力財力物力。對文物保護學也要進行研究,文物保護學涉及歷史、材料、化學、力學等多個領域的技術手段,同時也是多領域融合的專門學科,文物保護需要根據文物種類、年限、材質等情況的不同來采取不同的保護方法,對珍稀文物的保護應當制定專門的保護方案,提高文物的保護力度。對文物保護學進行研究是提高文物保護技術手段的重要措施,也是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重要方面。在對文物保護學進行探索和研究的同時,也要明確文物保護學的實際研究目的,文物經歷了長時間的保留而傳承至今,文物保護的目的也是為了其能夠長久的保存下去,保護文物的完整性和原始狀態,同時盡可能滿足讓文物得到更好的研究的需求,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文物的價值。

(二)對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內容及原則探討的意義

文物保護科學研究是一項長期并且艱巨的任務,文物是承載著國家厚重歷史的文化遺留物,對于歷史學家對國家歷史進行研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由于文物屬于不可再生的物品,無法通過現有技術手段進行完全的復制,因此,對文物進行科學的保護是文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內容及原則進行討論和研究,是對現階段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一次梳理,并且重新對文物保護工作進行思考,從文物保護的目的出發,對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內容進行更為明確的界定,明確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具體內容,對現有工作的不足進行反思,加強對文物保護工作的薄弱環節的研究力度,對全面提高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工作的具體內容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對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原則進行探討,是針對我國對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對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原則進行申明,根據相關的文物保護原則對相應范圍內的文物采取科學的文物保護方法進行保護,提高文物保護工作的規范性和合理性。

二、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內容

(一)對文物保護科學方法的研究

對文物保護科學方法的研究,是對文物完整性及其原始狀態的保護。文物保護的科學方法涉及文物的出土、運輸、建檔研究、儲存等多個方面。文物的出土是文物保護的最初環節,文物的出土應當嚴格按照相關的技術措施來執行,工具的使用以及操作流程應當嚴格規范,在特殊情況下應當以保護文物為原則進行相關的處理,防止對文物造成較大的損害。文物的運輸需要對文物進行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盡力減小因人為因素而對文物造成的不必要的破壞,破壞文物價值。在對文物進行建檔研究時,應當以保障文物安全為前提,文物在出土階段就需要對其做好相關的圖片及文字記錄,在建檔研究階段,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文物的建檔工作,并且按照相關的規定對文物進行研究。文物的保存環境對文物具有深遠影響,應當根據文物的材質、年代等自身情況來對文物的保存環境進行選擇,深入分析可能對文物造成影響的環境因素,盡可能的選擇最適宜的環境來保存文物,將環境對文物影響降低到最小,提高文物的存儲質量和壽命。文物保護科學方法的研究是提高文物保存質量和壽命的關鍵,在相關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應當加強對文物保護科學方法的現代化技術研究,提高文物保護科學方法的實際效果。

(二)對文物修復技術科學的研究

在我國文物歷史發展至今,尤其是年代久遠的文物中,能夠完好保存的文物在文物總量中占有的比例是極少數,文物修復技術科學是對出現不同程度損壞的文物的修整和復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物的保存時間,防止文物因破敗不堪而面臨被毀滅的風險。文物的修復主要包括對文物的材料以及對文物工藝技術的修復,其中需要對文物進行清洗、除銹、殺蟲、干燥等多種操作。文物的材料修復需要根據文物的原始材料情況來進行修復材料的選擇,在進行材料修復時,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文物的天然性,不破壞文物的原有價值,同時提高文物的抗老化能力,延緩老化速度,提高文物對保存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保存壽命。文物修復技術的研究需要對文物修復材料進行深入的研究,可研究新型的文物修復材料,提高文物原貌的修復呈現效果。文物的修復工藝具有較強實際操作性,關系著文物修復的成敗,嚴重情況下甚至會造成文物的毀滅,因此,在對文物進行修復工作之前,要仔細分析文物的原始狀況以及預期修復成果,從而制定出較為完善的文物修復方案,真正達到文物修復的目的,避免對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損壞。

(三)對文物材料的科學研究

對文物材料的科學研究是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內容的重要方面。文物的各項保護措施的研究是對文物造成影響的外因進行的研究,而對文物材料的研究則是對影響文物保護的內因的研究,因此文物的材料狀況是在文物的保護工作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影響因素。常見的金屬類文物是金、銀、銅、鐵四類金屬材料,由于材料本身的金屬活動性具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儲存中金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經歷較長的歷史仍能夠保持原始的狀態而不被環境改變,而鐵器則由于其易氧化,加之古代的制鐵工藝有限,因而保存至今的鐵器大多銹跡斑斑,甚至難以見到歷史久遠的鐵器能夠保存至今。在對文物的材料進行科學研究時,要分別對文物組成材料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以及生物性質進行研究,并且對組成材料在不同環境因素下的老化過程以及老化機制進行研究,提高文物保護的科學研究水平。

三、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原則

(一)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文物保護活動是指為了保護歷史遺留物及其歷史環境而進行的全部活動,而保護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文物原貌不受改變,保護文物所蘊含的歷史信息以及歷史價值能夠完整地保存并延續。因此,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是不能改變文物的原始狀態。在文物保護領域普遍認同的原則是對文物所有的保護和修復措施,都應當有足夠的研究資料作為證明,并且避免對文物的結構上和裝飾上進行任何改變,確保文物在此類人為活動中能夠保持原貌,尊重歷史的賦予。即便是相關的研究人員無法揭示的文物信息,也不能對其進行任何改動及有破壞性的研究,應當將其完整的保存下去,以便后人對其繼續研究。

(二)關于文物及其現場保護的科學研究原則

出土文物經過長時間的埋葬,在土地中與周圍物質存在一定的作用而形成相對穩定的結構狀態,因此在對文物進行出土作業時,需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操作方法來進行操作,遵守保護考古現場的原則,防止文物由于考古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在文物出土時造成文物的損壞甚至毀滅。在文物出土后,需要對文物進行現場的臨時保護,保護材料需要根據文物狀況進行選擇,臨時保護的目的是在文物出土后到文物運送到實驗室之前,防止文物因光照、運輸顛簸等原因造成文物的損壞,在文物到達實驗室進行專業研究后,需對文物更換更為專業的保護。

(三)文物保護中對材料的選擇原則

在文物的保護和修復技術中,需要用到許多保護材料,隨著我國材料學研究的發展,各種新型材料逐漸在我國文物保護領域推廣并應用,在文物保護中需要使用的材料有金屬材料、木質材料以及使用頻率日益提高的高分子材料等等,在材料中應當選擇文物保護屬性的材料,提高保護的安全系數。在文物修復工作中,常用到清洗劑、黏合劑、除銹劑等修復材料,應當避免多次修復,重復使用修復材料對文物造成損傷。在選擇文物保護中所用到的材料時,要根據文物的特點選擇具有相應功能的材料來對文物進行保護。

四、結語

我國的發展歷史較為悠久,因而新舊出土的文物數量及其種類繁多,在文物的收集、運輸、儲存等各個環節,人為的行動均會對文物構成潛在的危害,因此,對文物進行必要的保護方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文物的修復技術也是挽回文物破壞損失的重要舉措。在文物研究過程中,如何充分發揮文物材料的作用同樣是文物保護研究的重要措施。以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原則為指導,明確文物保護研究的內容及范圍,盡力在保護文物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文物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坤.論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內容及原則[J].價值工程,2013(18).

[2]王小玲.試析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內容及基本原則[J].科技致富向導,2013(8).

篇2

關鍵詞:古建筑;文物保護;現存問題;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財富,其中的古建筑文物是我國歷史文物中的歷史瑰寶,這些價值連城的文化遺產的不可再生性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非常嚴峻的課題。本文就古建筑文物保護的現狀以及古建筑文物保護的對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1.古建筑文物保護存在的問題

1.1 制度不完善,機制不健全

我國文物保護的相關法規雖然明確了文物保護的主體,但一些地方上的文物保護單位主體不夠全面,機制不健全,致使古建筑文物保護工作存在漏洞,修葺工作問題突出。也存在在修葺工作中大賺回扣,偷工減料,甚至出現“豆腐渣”工程的問題。

1.2 缺乏文物保護規劃整體觀念

長期以來,我國的古建筑文物保護工作只注重個別建筑物的保護與規劃工作,而缺少統籌兼顧的整體概念。有的部門在房地產開發利益的驅使下,只注重經濟的發展,大興土木,隨意開發土地,隨意拆遷重建。個別地區僅僅只注重古建筑物個體的保護與規劃,忽視整個建筑群甚至整個建筑街區的保護與規劃工作。

1.3 文物保護專門人員技術問題。雖然有很多地區和部門對古建筑文物的保護配備了專業人才,但有些地區并不重視這方面的專業人才的培養,在古建筑文物的保護過程中也常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致使古建筑文物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或是即使得到了保護,但保護的效果也不盡人意。

1.4 文物保護所需資金缺乏

由于對古建筑文物保護需要大量的資金,同時也要通過這些資金來進行文物的修復和保護,所以需要各級政府部門要優先保障文物保護的所需資金,才會更好地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工作。而現實中由于資金有限,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工作比較薄弱,即使損壞了也不能得到及時的維修維護。

1.5 古建筑文物價值不能很好地發揮

由于受傳統價值評判標準的影響,以及經濟利益的驅動,往往對給我們帶來經濟效益的古建筑文物就加大保護的力度,而對于經濟價值聯系不大古建筑文物科學價值、文獻價值、社會教育價值認識不清,導致保護工作薄弱,甚至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

2.解決古建筑文物現存問題的對策

2.1 加強古建筑文物保護的立法工作。依法保護古建筑文物是依法治國背景下保護古建筑文物的最好的機制。一是加強宣傳,提高全民對古建筑文物的保護意識,增強全民保護古建筑文物的自覺性。二是要明確法律層面上對古建筑文物保護的細則,堵死各種死角和漏洞。三是嚴格執法,不斷加大違法必究的力度,最大程度地運用法律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工作。四是各級政府要以國家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結合當地的古建筑文物特點,建立健全適合本地區的專門條例,在國家法律的基礎上制定更有針對性的保護條例和法規,使古建筑文物保護工作落到實處,確保古建筑文物不受破壞。

2.2 在進行城市規劃時優先制定古建筑文物保護的規劃。在當前城市建設飛速發展和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許多本應得到挽救與保護的古建筑,卻在城市現代化的建設浪潮中遭到破壞屢見不鮮。如何做好城市規劃與古建筑文物的保護規劃同時發展的格局,是做好古建筑文物保護認真思考和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保護古建筑文物的歷史文化,事關民族文化的傳承,這需要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在城市規劃和發展過程中,應把保護古建筑作為一種責任看待。既要做好城市規劃,又要保護好古建筑文物;只有保護好古建筑文物,才能更好地促進城市的文化氛圍,也才能有利于古建筑文物的利用和開發。其次要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工作,既要防止自然因素對古建筑文物的侵蝕,又要防止人為因素對古建筑文物的破壞。

2.3 注重古建筑文物保護人才的培養。進行古建筑文物的保護,離不開文物保護的專門人才。因此,要加強古建筑文物保護專門人才的培養。因為古建筑文物的保護既要有科學的保護方案,又需要有專業的技術來進行古建筑的文物保護。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專門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更科學地對古建筑文物進行專業保護。古建筑文物的修復需要對古建筑文物的結構、材質以及周圍的環境進行科學地分析,制定切合實際的修繕方案,才能使古建筑文物得到有效的保護。一是要成立古建筑文物保護的研究機構,加強古建筑文物保護人才的培養。二是定期開展專業專門的培訓,為古建筑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人才保障,確保古建筑文物保護工作后繼有人。三是切實轉變古建筑文物保護專業人員的保護理念,不斷提高古建筑文物保護的技術和能力,保證古建筑文物得到科學、合理、專業的保護。

2.4 加大古建筑文物保護的資金投入。古建筑文物保護修復需要大量的資金,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也是古建筑文物保護的關鍵所在。因此,在進行古建筑文物保護方面,除了要有專業人員,還需要有一定的資金來支持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做。為此,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增強保護意識,并為古建筑文物保護籌措不要的資金,在經濟上保證古建筑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實施,這是古建筑文物保護的關鍵和中心工作。

2.5 合理使用新材料、新技術。在使用新材料和新技術的時候,首先要充分了解新材料的性能,同時也要對新材料和新技術使用是否會對古建筑文物造成實質性的傷害,要提前預測和實驗,確保無誤后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只有這樣,才會更好地保持文物原有的結構和效果,更好地保護古建筑,發揮其文物的價值。

結語

總之,古建筑文物是古代先輩們給我們留下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古建筑文物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需要溫暖全民族自覺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更需要各級政府和部門加大管理力度,籌措充分的資金,配備專業人員及時維護維修,才能使我國的古建筑文物永久長存,發揮社會人文價值。

篇3

一、創新文物檔案管理原則

由于我國文物檔案建設具體內容復雜性和范圍廣泛性,包括了相關文物的所有情況,僅靠幾個人進行這項浩大的工程很不現實。因此文物檔案管理單位要從各個業務部室、行政部室抽調綜合素質強的工作人員成立專門的文物檔案建設小組,由業務能力強、對文物保護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要對文物保護課題研究都要建立在深入檔案材料收集與整理的基礎之上,完成這些基礎性工作后,再將其移交至檔案管理人員進行編目、整理及歸檔。

二、實現責任明確化

筆者認為文物保護與管理崗位要責任明確化,文物保護與管理建設工作也要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而其中實行責任明確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進行建立與完善文物檔案是專門文物保護與管理部門,檔案的重要等級不同,采用對應的管理方法:針對重要而珍貴的文物檔案要永久保存;普通的文物檔案要與文物實體壽命保持一致;若文物根據國家規定進行交換,則文物檔案會隨文物一起移交至新的文物收藏者。此外,還要建立文物管理制度化保障,為保證文物檔案的安全性,必須經文物檔案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后才能進行文物檔案的借閱與使用。

三、文物檔案重要性研究

篇4

關鍵詞: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

1發掘現場造成文物損壞的因素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許多文化,有物質文化也有精神文化。一直以來,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發掘與保護從未停止過,其中,考古就是一項文化保護活動。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古代文物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其破壞因素主要來自3個方面:一是光線,光對出土器物的影響客觀存在,紫外線對出土文物的破壞和危害最為嚴重,而且紫外線還是發生光化學反應的主要因素;二是溫濕度,溫濕度對出土器物的影響很大,通常相對溫度的變化會導致器物自身結構產生收縮現象,使得一些漆木器等文物表面產生裂紋等破壞;三是微生物,器物表面由于微生物、霉菌等原因可造成文物表面色澤發生變化,尤其是木制文物,木質成分容易與微生物的分泌物發生反應導致色變,從而破壞文物的本來品質。

2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文物原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但暴露在一定的環境下容易受到損壞,所以更加需要形成文物保護的意識。文物保護是通過一定的技術輔助,盡量恢復文物本來面貌,以及延長文物使用期限的過程。之所以要重視文物保護,主要是因為文物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價值。2.1文物的史料價值及其不可再生性文物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延續和承載,是民族精神家園的結晶,是今人與祖先對話的載體,堪屬國之無價瑰寶。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國家,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是建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是歷史給予我們的神圣責任;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對于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繼續、了解我國古代歷史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文物由于其歷史性決定了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文物保護顯得格外重要,其主要內容包括考古發掘現場的文物搶救保護和實驗室文物修復保護等,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簡等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做不好文物保護工作,對于以后研究先人的文化、生活習俗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2.2文物的考證校勘價值及其不可復原性在考古發掘現場,如果出土文物因搶救及時且得以科學的、有效的保護,大量珍貴的文物就能幸運地被保存下來,為后期的文物復修與考古研究提供科學、真實的資料。很多古代流傳下來的文物,是我們能夠借以得知當時時代風貌和文化特征的第一手資料,且可以用來與傳世文獻相互校勘,考證版本,對于恢復古代文獻的真實性具有重要意義。2.3文物的實物價值及其不可替代性考古發掘現場所發掘的所有文物,都具有唯一且不可替代的特點,比如發現的原始人頭蓋骨化石,就是任何化石都不能夠替代的重要文物,它反映了幾千年前原始人類的頭型和骨骼特征,同時對于研究人類的演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其實物代表的是特定時期人的生命和靈魂,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就是對以后不可再生的文物資源的一種利用。總之,文物是不可再生的遺存,各類形形的文物,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文化信息與人文信息,無論是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還是科學研究價值都是非常高的[1]。

3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措施[2]

3.1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應遵循的原則第一,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要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進行。所謂“不改變文物原狀”,在考古專業、歷史文物保護工作中是基本原則之一。具體就是指,不改變現場發掘出來的文物的原貌,包括該文物發掘時的形狀、結構、材料、顏色。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通過歷史文物原有的形態及其制作工藝,結合所處時代背景,盡可能的去還原、去反映當時的文化特征。第二,加強對文物發掘現場原貌的保護。在考古發掘現場,不僅只有文物,包括現場內的各種東西,以及所處的環境,盡量少干擾[3]。如此一來,可確保文物現場可再處理,有助于對文物現場進行取樣,方便后續文物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第三,選擇適宜的現場文物保護所使用的材料。前面已經提到了,歷史文物最大的特征就是不可再生,因此,為了保護好考古發掘現場,確保文物不被破壞,在選擇文物保護材料方面,也需要具備這樣一種功能,即與文物保存等同的特殊材料。首先,選擇的材料要具備長期耐久性;其次,選擇的材料性能要佳。3.2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基本步驟關于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一般包括以下5個階段。第一階段,前期調查工作[4]。在考古現場文物發掘的過程中,應當事先對遺址進行調查、勘探。包括該區域內及周邊的環境,通過查閱當地的人文、歷史資料,了解一些與之相關的歷史信息,并對文物埋藏的環境進行調查研究。調查的主要內容應涉及溫度、濕度、空氣狀況,這對于整個考古方案的進行以及時間進度的合理掌控至關重要。第二階段,調查研究后,制訂可行的方案。根據所掌握的各方面信息,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問題,討論后制訂有針對性的保護方案。此外,還需要準備為保護方案順利開展實施而必要的設備、材料。第三階段,建立臨時庫房。在考古發掘現場,通常情況下,考古發掘前期能夠發現的有價值的歷史文物并不是很多,很多時候多是一些雜物遺物,當然,對于這類遺跡遺物無須過多浪費時間,這一段時間非常寶貴,應當盡快在考古發掘現場附近地帶建立臨床庫房。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給即將發掘出土的歷史文物,根據所掌握的各類信息,事先建立一個相對易控的環境空間。第四階段,歷史文物的現場提取。文物的提取非常關鍵,也是整個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最復雜的一個環節。因為文物在出土時,處理條件比較簡陋,所處環節也不容易控制,雖然文物提取只是將其送往臨時庫房保存,但提取及微環境控制的過程非常關鍵和復雜,要求也相對較高。例如,表面清理、加固等。第五階段,對臨時庫房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將文物科學包裝起來。包裝的目的是為了運輸途中免受不必要的損壞,盡可能將每一個文物保持在最佳狀態,也就是能夠反映整個文物所處歷史及人文面貌的工藝狀態。因此,對于文物的包裝及相應的設計非常關鍵,應盡可能為其提供一個相對密閉且穩定的環境,以相對合理的方式、科學的手段,讓文物從臨時庫房運抵實驗室的一段時間內,減緩空氣環境的變化可能對文物造成的侵蝕。3.3加強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對策第一,濕度控制。在考古發掘現場要嚴格控制文物出土時的含水率,防止因周圍環境溫濕度的變化太快而損害文物。目前國內大多采用干燥劑來控制,一般使用的干燥劑有硅膠。第二,密封處理。文物大多都在地下埋藏了上百年甚至幾千年,地下的溫度濕度等環境與地面差距很大,如果出土后直接暴露在開放的大氣環境中,大氣中的水分、溫度、濕度、陽光等都會直接對文物產生極大的破壞性影響,所以文物出土后一定要密封處理,避免文物與大氣直接接觸,氧化。第三,避光保護。可見光中的紫外線對于文物的色澤等有著很大的影響[5],所以文物出土后要進行遮光保護,可以采用黑色塑料袋進行包裝保護。

4總結

文物保護工作關系到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瑰寶的保護和對古代歷史的研究工作,所以我們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從考古發掘的現場開始進行保護,為更好地研究我國古代文化、生活提供物質保障。

參考文獻

[1]陳庚齡.論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與科學意義[J].絲綢之路,2011(14):113-117.

[2]王允麗.考古發掘過程中保護文物的應急措施[J].文物科技研究,2004(6):166-171.

[3]楊璐,黃建華.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32-45.

[4]張宏彥.中國考古學十八講[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72-75.

篇5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提升,我國文物保護工作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田野考古發掘作為文物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不斷提升其文物保護技術水平,才能確保田野考古發掘工作順利進行。作為一門綜合性專業知識,文物保護技術包含文物制作、保護以及與防治有關的科學技術、材料性能、操作工藝和各種勘察、檢測等。在保存過程中,文物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損壞,總體分為兩類:一類是人為損壞。如古建筑、石窟寺等因維修不當或拆除無法恢復原有面貌,銅鐵器、書畫等由于保護力度不足產生破損等情況;二類是自然因素損壞文物,如風、雨等。自上個世紀初,田野考古學提出后,我國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就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最初田野考古主要是對地面遺跡、遺物進行勘察,并遵循地圖展開調查,必要時,可依據調查結果,進行地圖測繪,將其作為記錄文件。隨后,田野考古工作的中心開始轉移,主要以發掘為主,并進行調查對象與范圍的不斷擴展,選用的方式也愈加完善。文物保護技術作為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重要內容,只有提高其技術水平,才能確保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順利進行。

2田野考古發掘中文物保護技術分析

作為田野考古最重要及最常見的方式,在對田野發掘前,必須嚴格遵循發掘目的并和有關工作人員進行技術路線的設計,確保文物的安全性遺址發掘與墓葬發掘是田野發掘最常見的兩種類型。“探方”法是遺址發掘的具體方式,也就是將發掘區進行多個相同正方格的劃分,根據不同因素進行探方內文化層的設置,一般按照土質、土色及結構進行劃分。發掘時必須遵循相應的順序,如由上到下等。遵循由晚到早的原則對探方內每層下出土的遺跡,如灰坑、房基、道路等進行一個個的清理。發掘時應收集出土文物,如石器、骨器、陶器等。在發掘墓葬時,必須先對墓葬埋葬的土層進行確定,并對其形制、結構進行確定,隨后將墓具、尸骨與隨葬品進行清理。通過地層學與類型學方式的利用,可以確保田野考古發掘室內整理工作的順序開展。首先選用合理的文物保護方式,分類、修復及統計獲取的文物,可以通過相關文物保護技術,加大修復力度,并對文物年代、信息進行確定。在選用文物保護技術對田野考古發掘文物進行保護時,應重視修復技術的應用。在磚石結構田野考古發掘工作中,如出現整體歪閃現象,可以先進行定點、定期觀測,如加固后已經穩定,就可以不再進行地基加固。當墻體出現裂縫等問題時,其保護方式可選用加箍、灌漿,并剔補砌體殘缺位置,當不能進行剔補處理時可拆除局部或全部,并根據原貌進行重新刷砌。選用新材料與新技術進行文物修復工作,可以不對文物歷史價值進行損壞,如文物的造型、材質、色澤及強度等,并具有可逆性等。本文主要以上蔡縣積石積沙楚墓為例進行分析。郭莊楚墓在上蔡縣大路李鄉郭莊村,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國故城距離3公里。作為西周時期一個重要的諸侯國,蔡國是周武王滅商后,叔度建立了蔡國。

因蔡國與楚國相鄰,在被楚國吞并后,在這里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相互融合,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本文所介紹的郭莊楚墓,為戰國貴族墓。在國家文物局的批準下,在省、市、縣級文物部門的相互配合下,開始考古發掘郭莊楚墓。墓葬發掘分為兩個,為1號墓和2號墓,兩墓南北并列,墓向朝東。墓葬形制均呈土壙“甲”字形,墓上由夯筑封冢。主墓為1號墓,居位于南部,是一座大型積石積沙墓,地面殘存封土厚2m,墓室口部東西長25m、南北寬17m、深約18m,墓壁接近垂直,在四角各有一條階梯狀的通道,形制十分特殊。墓室上部填7m左右厚的夯土,下部填厚度超過10m的純凈細沙,積沙之厚國內罕見。棺槨埋在積沙中,已朽成灰痕,并有塌陷現象。作為一座大型土坑墓,位于北部的2號墓位和1號墓的形狀較為一致,封土厚4m左右。墓室東西長16.5m、南北寬11m、深約11m,填夯土。該墓與1號墓有一定的組合關系,為夫婦合葬墓。在地下環境中,文物經過長期腐化,逐漸與地下埋藏環境建立了一種平衡體系。地下埋藏環境基本上是一個大的緩沖體系,其明顯的特征就是溫度、濕度變化緩慢。地下環境中,在沒有地震或其它地質變化的前提下,文物整體則具有較為穩定的物理性能,張力變化與體積變化并不明顯。地下文物的化學性能與物理性相比具有較低的穩定性。地下文物內部因地下水和文物中涵蓋的可溶性鹽類相結合,將出現滲透、溶解、蒸發及結晶等現象,這種情況下將對文物造成極大的影響。地下埋藏的金屬文物也會被慢慢地礦化,其原有的金屬性能將逐漸消失,如因青銅器礦化將出現整體脆弱、易斷等情況。通過對郭莊楚墓的發掘,為加大文物保護的力度,必須重視各種文物保護技術的選用。

篇6

關鍵詞:館藏文物;館庫設施;系統管理;科技維護;人才隊伍;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8-00-02

館藏文物是文物、博物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館藏文物保護工作事關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大局。

一、基礎設施建設

(一)基礎設施建設是館藏文物保護的基礎。

1、建設高標準館庫

展廳、庫房是館藏文物的集散地,按照高標準建設安全度高的館庫勢在必行。2008年5月,四川大地震使當地館藏的一些珍貴文物慘遭損毀,綿陽市博物館在地震中雖也成為危房,但存放在中心庫房里的5000余件珍貴文物僅損2件,這不能不說是庫房的功勞。

2、配置高質量裝具

四川省綿陽市博物館館藏文物在四川大地震中的幸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物的裝具――性能良好的囊匣。囊匣,一般是用木頭做成的,形狀長正不一,里外一般裹有很厚的綢布,文物放入后,空隙部分用海綿、泡沫、紙等軟材料來填充,可使文物緩解外部的撞擊。囊匣是文物保護、存放中不可忽視的防具。

3、實行專庫存放

根據藏品分類存放的原則,設立專庫,分別存放陶器、瓷器、實質類、金屬類、紙質類、服裝(飾)類文物。庫房中的設備也應根據所存放藏品的特質和藏量要求而配置。專庫存放的原則,在大多數展廳內獲得施行,而由于條件的限制,文物庫房中還存在混放的現象,亟需改進。

(二)高標準安防裝備是館藏文物安全保護的保障。

安全是館藏文物的保障。安防設施建設,一方面要根據館舍的基本性質和功能,安裝出入口導示牌、緊急疏散標志等。另一方面要做一些細致入微的工作,如安裝監控探頭,設立監控室,建立智能化的安全報警系統、自動化的消防預警系統。簡單明了而細致入微、智能又自動化的現代化安全、消防設施的建立,為館藏文物構筑了一道安全屏障。

二、系統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文物藏品管理制度

藏品制度是反映藏品情況的基本資料,是藏品保管和陳列、研究的基礎。《藏品管理辦法》要求藏品管理工作必須做到:制度健全、賬目清楚、鑒定確切、編目詳明、保管妥帖、差用方便。

1、征集、鑒定、區分等級制度

文物藏品根據其具有的歷史、藝術或科學的價值,區分為一、二、三級及一般文物、未定級文物等,其中珍貴文物必須重點保管。館藏機構可根據《博物館藏品征集管理辦法》對文物藏品的征集原則、征集范圍、入藏標準與程序、藏品征集與鑒定等組織、人員及制度作詳細規定。

2、分類放置、專庫專用制度

文物藏品要按科學的方法分類放置。珍貴文物、經濟價值貴重的藏品,要設立專庫或專柜,重點保管。陶瓷、書畫、錢幣等文物,可根據藏品質地分庫保存,以利于溫濕度控制,并便于日常管理和研究。

3、建立檔案制度

文物藏品從入庫開始應當建立相關記錄檔案。一是對文物的征集、入館(庫)、鑒定及區分等級過程中的相關情況,應做好科學詳實的記錄,填寫憑證、清冊。二是做好文物藏品的登帳工作,落實《辦法》中對文物的定名、計件、計量單位、年代、來源等方面的規定,并建立分類賬、總賬。三是建立藏品編目卡片,用準確、簡明的文字記錄藏品的銘記、題跋、流傳經歷等。

4、藏品管理制度

根據《文物保護法》、《藏品管理辦法》精神,各館庫單位可以制訂《藏品日常養護操作規范》、《藏品出庫規定》等規章制度,對文物藏品的日常管理與養護,對藏品的提用、借用、注銷及化驗、修復、復制等行為作出具體規定。

5、丟失、損毀上報制度

《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第36條規定,館藏文物被盜、被搶或者丟失的,文物收藏單位應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并同時向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報告;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接到文物收藏單位的報告后24小時內,將有關情況報告國務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文物保護法》第48條對一、二、三級文物做了具體規定。

(二)完善文物人員管理制度

館藏文物的保管是博物館等文物收藏單位的經常性工作,應設立專門保管機構,配備專職保管人員。根據工作性質和人員情況制定相應工作及管理制度。

1、庫房人員管理制度

設專人管理文物庫房,并制訂庫房管理人員規定,如《文物庫房管理人員守則》、《非庫房工作人員入庫守則》等。

2、安全人員管理制度

制訂《安全工作管理制度》,規范館庫安全保衛人員工作行為,內容包括成立安全工作領導小組,與各部、室簽定崗位安全責任書,實行帶班和查崗制度,嚴格交接班制度,定期安全檢查制度,實行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等。

3、消防人員管理制度

制訂《消防對組織管理制度》,規定消防隊員的組成、職責,進行消防培訓、演習等。還有《用火用電安全管理制度》、《消防設施器材維護管理制度》、《消防應急預案》等相關規定。

三、文物保養和修復

(一)加大館藏文物的科技保護力度

根據需要與可能,建立藏品消毒、修復、復制、標本制作和科學實驗等設施,培養專門技術人員,逐步加強藏品保護科技力量。

(二)加強環境檢測與控制技術運用

文物庫房、展廳和展柜內的空氣污染物濃度普遍較高,溫濕度日變化幅度較大,是文物保護的亟待解決的難題,因而加強環境監測與控制勢在必行。迫切需要應用現代最新科技成果,開發具有自主產權的、多功能調控微環境的儲藏與展示柜,研究與建立一項對文物藏展材料可作出快速檢驗與評價篩選的技術,以實現預防性保護文物環境的目的。

四、專業隊伍建設

(一)加大對在職人員的培養力度,逐步實行文保管理人員持證上崗制度。每年有計劃的對文物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和繼續教育,利用書籍、電視、報刊、網絡等平臺,提高文物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業務素質。

(二)拓寬引進渠道,積極引進各類文物保護與管理專業人才。積極引進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充實到文物保管、修復等崗位,并確保其專職性和相對穩定性,以適應不斷發展的文物管理和保護工作的需要。

篇7

關鍵詞:閩王祠;孤島;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保護單位是對列入我國國家保護名錄的不可移動文物的法定稱謂,城市中的文物保護單位多以古建筑為載體,收藏其他可移動或不可移動文物。在城市舊城區的改造過程中,一部分歷史文化街區能夠相對完整地保存下來,如福州三坊七巷,集中分布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28處。但另外一部分文物保護單位則被新建成區分割包圍,成為了現代城市中的孤島,在文物保護、空間利用等方面都受到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忠懿閩王祠(以下簡稱閩王祠)是一個典型的城市孤島型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福州市鼓樓區,東、北、西三面為福州市第十九中學(以下簡稱十九中),西南面在2012年之前是一片400平方米左右的棚戶區。南面隔慶城路與福建省立醫院相對。本文試以閩王祠為范本。對城市孤島型文物保護單位面臨的保護和利用中的兩方面典型問題進行分析。

1 當前存在的一些典型問題

1.1 長期存在的非法侵占和破壞現象

閩王祠本為王審知故居,原本占地面積遠較今日為大。然而今日僅殘余南北長50米,東西寬30米左右的狹小地塊。大殿在期間被十九中校辦工廠占用作為廠房,西側院落被占用作為十九中宿舍樓直至2012年。第三進院落作為公房,直至2011年依然有兩戶居民居住。本就有限的空間被大量侵占,導致閩王祠布展空間非常狹窄,辦公空間也極為緊張。展廳只能布置在大殿內,工作人員只能在西連廊下約7平方米的狹小空間內辦公。鑲嵌于第三進墻體內的吳越國重修忠懿王廟碑銘也長期不見天日。

依據自2009年10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福建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第二章第十四條明確規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內的土地,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占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文物保護管理條例中也都有類似規定。然而在相關法規出臺之前,文物保護單位用地被侵占已經成為既成事實。防止進一步侵占只是保護工作的一部分,收回已被侵占的文物保護單位用地才是當前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1.2 復雜的安全隱患

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多以木、磚、瓦、土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夯土或磚塊作為外墻,木梁柱作為主要支撐承重結構。以傳統建筑材料營建的古建筑結構強度普遍較低,且存在耐火性差、耐腐蝕性差、防潮防水能力弱等先天缺陷。抵御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的能力也遠較現代建筑為弱。

依據《福建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第二章第十七條規定,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禁止進行有損文物安全的活動,禁止存放易燃、易爆、易腐蝕物品。當前文物保護單位周邊的棚戶區和危舊房,居民多為流動人口和老年人,難以約束其日常行為進行。如閩王祠內的十九中宿舍樓和第三進沒有獨立出口,居民長期通過閩王祠側門進出,甚至帶入無關社會人員,使安防工作局面更加復雜。西南面的棚戶區也存在著建筑結構危舊、雜物堆放混亂、用電線路老化和居民私自破壞建筑墻體等安全隱患。

此外,城市地平線日漸抬高,而閩王祠卻依然在原地。時至今日,閩王祠大部分地面已低于外部路面數十厘米,極易受到內澇威脅。

1.3 文物陳列與受眾認知水平的矛盾

城市孤島型文物保護單位通常保存有非常豐富的歷史遺存,如閩王祠保存有唐代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吳越國重修忠懿王廟碑銘、明代重修忠懿王祠碑記等珍貴碑刻。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州華林寺是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筑物。

當前城市孤島型文物保護單位的陳列,普遍呈現不可移動文物豐富且價值高、可移動文物貧乏且價值低的特征。如閩王祠陳列以附屬碑刻為主,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泛船浦天主教堂的歷史文化價值在于建筑本身。而相比瓷器、書畫等常見的古董,碑刻、古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的鑒賞難度更大。公眾更容易從拍賣會的成交價去評價古董的珍貴與否,反而忽略文物古跡本身的內涵。

許多文物保護單位所涉及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也對于公眾而言也比較陌生。如很多福州市民在教科書上學習過左聯五烈士的相關內容,但并不知道五烈士中的胡也頻是福州人,故居就在福州烏山南麓。

1.4 接待能力與交通條件的不足

市區孤島型文物保護單位普遍存在著館舍面積小、工作人員少等先天痼疾。在接待大批參觀者常有力不從心之感。如閩王祠在接待王審知后裔組團參拜的時候,上百甚至數百王氏宗親涌入其中,工作人員維持秩序的難度急劇增大。

同時,大部分城市孤島型文物保護單位的交通狀況都不甚理想。如閩王祠通過慶城路與五四路相連。慶城路是二車道單行線,南北分別為福建省立醫院與十九中,晝間車流量大,交通擁堵現象非常嚴重且缺少停車位。不少參觀者駕車抵達后才發現附近無法停車。

接待能力的不足限制了大型旅行團參觀團的參觀訪問。交通條件的不足則增加了市民自行前往參觀的難度。

2 今后的保護和規劃使用

2.1 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整治

在當前文物保護工作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應當保持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風貌和民俗傳統,不必遷出其中的居民。但根據我們的工作實踐,這種觀點并不適用于大部分城市孤島型文物保護單位。

部分城市孤島型文物保護單位并不是古民居,如閩王祠是祠堂、臺江區琉球館是館驛,本身不應當也不適合承擔居住功能,居民是在破壞而非保持歷史風貌。另外一部分文物保護單位雖然是古民居或者名人故居,但居民是近幾十年內遷入居住的,其生活方式與歷史傳統風貌并無傳承關系。就地安置保持歷史風貌的操作方法僅適用于較好地延續了歷史傳承的古民居古村落。為了消除安全隱患、改善文物保護單位的工作和接待條件,應當通過產權置換、拆遷安置等渠道,盡量將文物保護單位內的居民遷出安置。

福州市文化新聞出版局(現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會同福州市博物館經多方努力,與福州市教育局、福州市住宅發展有限公司多次協商,將侵入閩王祠西側院落的十九中宿舍樓予以拆除,閩王祠第三進居民重新安置在西園新村兩套60平方米安置房內,其后對閩王祠第三進建筑進行了修復重建。另結合城市綜合整治和棚戶區改造項目,對周邊棚戶區居民進行重新安置,原棚戶區地塊改為十九中用地。經過整治,大大增加了閩王祠的布展空間,也改善了辦公條件,消除了安全隱患,提升了視覺效果。也使得原本深藏第三進的吳越國重修忠懿王廟碑銘具備了展出的條件。

2.2 合理利用,深入發掘文物保護單位的內涵

在完成第三進建筑的修復重建后,福州市博物館在閩王祠陳列布展了《海絲門戶 有福之州――福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專題展》的分展館。同時組織研究人員,對王審知及其繼承人治閩時期,福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門戶港口崛起和發展的歷史進行了深入分析。探討這一歷史進程中福州海上貿易發展的原因以及王審知在其中的貢獻。并進一步分析王審知開拓海上貿易對當時以及后世福州的影響。

2.3 文物保護單位的聯動

閩王祠距離福州文廟、華林寺兩個文物保護單位各約1公里,距離歷史文化古跡集中的三坊七巷則有大約1.5公里。城市孤島型文物保護單位接待能力較弱的痼疾,未來可望通過與旅游部門溝通協商,將大旅行團拆分為小分隊,在不超過文物保護單位接待能力上限的情況下,分別按不同順序前往各個文物保護單位參觀的方式予以緩解。

3 小結

美國作家R?W?埃默森(R?W?Emerson)曾經說過: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城市孤島型文物保護單位在歲月的洗禮下記錄著城市的發展歷程,保持著城市的歷史記憶,展示著城市的特色風貌。相比較為完整保存的歷史文化街區,它們的保護工作面臨更大的困難和挑戰。需要文物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社會公眾更多的關注。

參考文獻

篇8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來的足跡,從不同的層面對各個時期的人類活動、社會關系等進行反映,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受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而文物保護就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文物事業管理局是社會公共服務機構,也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職責是對各種歷史文物進行保護和管理,并對各種文物進行展示,以促進歷史文化的傳承。文物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和科學價值,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做好文物保護和管理,不僅僅是文物事業管理局的工作,更是每個人都應該考慮的問題,以弘揚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

一、博山區歷史文物簡述

山東淄博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文化底蘊豐厚,尤其是博山區,曾在泥沙中出土過遠古動物化石,包括三葉蟲化石、遠古牛頭部化石、盤羊頭部化石等。同時,在考古過程中,人們又發現博山區是“沂源猿人”古人類的生存地,1954年至1960年先后在峨眉山出土陶罐、陶豆、折口尖底罐、涂彩壺等文物,經鑒定為周代遺物。春秋戰國時期,博山區更是齊國通向魯、楚的咽喉之地。1999年10月,博山區某村民挖掘2座豎穴墓坑和一座積石墓,出土有銅劍、銅戈、銅矛、灰陶盂等7件文物,經鑒定為戰國古墓群,文物證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此地曾是古戰場,說明人類在此棲居甚早。秦漢時期,齊魯文化得以彰顯,2002年7月14日,博山區白塔鎮飲馬村村民發現漢代貴族古墓群,挖掘出土兩塊玉璧(殘),數枚玉串飾,10余塊完整或殘缺的磬,8枚漢五銖銅錢,數件灰陶器皿及青銅劍等文物,為研究博山歷史以及漢代貴族墓葬形制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和依據。南北朝時期,博山區開始實施縣級行政建制。先后出土的宋、元時期陶瓷器皿等文物,可以說明宋代初期博山已經成為重鎮。隨著7件金、元時期陶瓷器皿的出土,更佐證了宋、金、元時期博山區陶瓷、琉璃業的蓬勃發展,其中出土的七件文物中有三件被列為國家三級文物。

從博山區出土的相關文物發現,博山處在齊界魯疆這一中國早期文明的中間地帶,受齊魯文化的影響。經過史前及夏商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漢晉時期、南北朝、隋唐及宋、元、明、清時期的發展、演進,博山區的地域文化和社會經濟得到長足發展。當前,博山擁有“中國泵業名城”“中國陶琉之鄉”等美名,是齊魯重要的工業、商業和旅游文化名城,是齊魯歷史名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文物保護工作也迫在眉睫。

二、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現狀和策略

加強對各種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提高公共服務設施的服務水平,是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文物保護是文物事業管理局的重要任務,在文物保護管理過程中,應該積極踐行現代管理理念,使得文物事業管理局的服務更加統一、規范。隨著博山區歷史文物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出土的文物越來越多,加強對這些文物的保護、管理和研究,成為文物事業管理局的重要使命。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加強文物保護與管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政府支持,加大文物保護的資金投入

文物的珍貴性以及不可再生性決定了文物保護的難度,在文物保護與管理過程中,政府應該重視文物保護工作,不僅從政策上給予文物保護工作支持,同時還要在行動上做好支持,要重視資金、人力、設施設備等方面的支持,促進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當前,有的地區認為文物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得不到明顯的收益,認為文物保護投資是一種浪費,究其根本原因是沒有認識到文物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導致文物保護工作開展受到阻礙。對此,政府應該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加強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例如,有的地區已經探索出文物保護與旅游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一方面促進當地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另一方面也帶動當地的旅游發展,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健全規章制度,實行科學管理

文物保護管理是文物事業管理局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針對傳統文物保護管理過程中的問題,應該積極探索解決的新方法,實現文物保護管理的創新和優化。關于文物保護與管理,應該確保文物保護制度健全、各種文物賬目清楚、文物的鑒定明確、文物目錄編制清晰、文物保管妥善、文物信息查用便捷。對此,文物事業管理局應該對各種文物藏品進行科學化管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科學管理步驟,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對各種文物進行保護、管理,并且及時對其進行研究,發掘其藝術和歷史文化價值。其次,要加強信息化管理。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各個行業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快,信息化管理可以實現對文物信息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利用。例如,通過信息化平臺,人們可以在對應的網站上對文物進行了解、學習,文物事業管理局可以及時與其他部門進行溝通和聯系,促進文物保護工作的有效落實。

(三)處理好基礎建設和文物保護的關系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文物保護意識不足,很容易導致城市建設過程中文物被破壞。為了對文物進行保護,政府要做好引導,制定更加完善、嚴謹的文物管理條例,對基礎設施建設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進行解決。城市基礎建設的相關部門在對各個項目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其方案應該通過各個部門審批后,才能予以建設,并且要嚴格按照文物保護管理的條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防止對文物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政府在整個過程中要任監督、指導、協調的角色,確保文物遺產的保護工作得以落實。

(四)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

文物保護管理人員是文物保護管理過程中的重要角色。隨著我國文物事業管理局的改革發展,文物事業管理局管理人員也應該不斷加強思想意識的創新,應用各種新型管理理念,不斷提高文物事業管理局管理水平。首先,應該招聘更多專業化的文物保護管理人員,充實文物事業管理局管理隊伍,提高文物事業管理局管理隊伍的整體素養。其次,在日常工作中,應該加強對文物事業管理局管理人員的培訓和管理。一方面,要加強對文物事業管理局管理人員的技能培訓,主要從文物發掘、文物保護、文物展覽管理、文物研究等方面進行培訓教育,使得管理人員能夠不斷提高自身對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認識,促進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落實。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文物保護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提高其職業道德水平,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提高文物保護管理水平。

三、結語

篇9

關鍵詞:華陽宮;壁畫修復;修復理念

Abstract:In 2000,the restoration concept such as less intervention,protect existing murals original state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rescue and migrate endangered murals are implement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storation of murals on the HuaYang Temple historic building group of Ji’nan for the first time.In the process of the second restoration,comply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restoration concept, based constantly absorbing western cultural relics restoration concept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toration concept such as unchanged the original,the less intervention, mainly prevention,discover the murals content completely,safety, recognition,maneuverability of restoration material and records the restoration archive completely are put forward and applied in 2009.

Key words:the HuaYang temple;the restoration of Murals;the concept of the restoration

中圖分類號:TU-8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1)-10-38(4)

1前言

華陽宮古建筑群位于濟南市東北郊華山南麓,在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的平原地帶。北依華山,南臨鏡光湖,依山就勢,高低錯落,相間有序,布局有致,是濟南地區最大規模的古建筑群體。華陽宮古建筑群由華陽宮、泰山行宮、凈土庵、關帝廟、三元宮、凈土庵、玉皇宮、龍王廟、三皇殿、觀音殿、三教堂、棉花殿等古建筑組成,是一處集佛、道、儒于一體的歷史宗教道場,現存單體建筑36座,祀神建筑21座,建筑面積2 600m2。同時,在建筑的墻壁上遺留有五百余平方米的古代壁畫。

華陽宮,因位居華山之陽而得名。華山,又名“華不注”山。“華”,古通“花”,“不”即為“夫”的本字,讀如“跗”,“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注于水也”(《山東考古錄》引伏深《三齊記》)。金代以前,華山至鵲山之間是一片,與大明湖相連,史書稱謂鵲山湖,又稱蓮子湖。華山獨峙,旁無連附,水中倒映,如水中芙蓉,而故稱。華陽宮是古建筑群中的一組建筑,因其規模最大,歷史最久,所以建筑群整體概稱為“華陽宮”,又因殿宇眾多,神像各異,被古人稱為“濟南巨觀”。關于華陽宮的始創年代,史料中無詳細記載。明代學者王象春在《齊音?元陽子》一書中記載:“晉元陽子,長白山人,得《金碧潛通》一書于伏生(秦朝博士)墓中,細為注解,攜之修真于華陽宮”。這是有關華陽宮最早的記載。從地理上分析,華陽宮具有山、湖、泉、河之優勢的風水寶地。早在遠古,山東民間崇信鬼神,秦漢之際,皇帝多次來岱舉行封禪大典,方士借機把濟南地區發展為道教圣地。據《三國志?武帝紀》載:“東漢時,山東道觀祠宇星羅棋布,而濟南尤盛,至六百余祠”,當中有華陽宮,可見華陽宮是濟南地區最古老的道教宮觀之一。至金代,史載于金興定四年(1220年)由丘處機的弟子陳志淵拓建,從此香火綿延,經久不衰,漸成規模。至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改為崇正祠,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仍改為華陽宮[1]。從建筑遺存上看,明代有過大規模的重修和拓建,清代又作修葺。根據建筑上遺留的落款,民國期間,部分建筑仍有維修,油漆、彩繪、壁畫均作了重繪或補繪。

華陽宮古建筑群遺存的古代壁畫,現存面積五百余平方米,其繪制年代還有待于具體考證,但是根據相關的文獻資料、繪畫內容、藝術風格和建筑的歷史變遷可以推斷,壁畫的制作年代應不晚于民國初期,最早的時期應為明代中后期。華陽宮古建筑群的壁畫主要分布在四季殿、元君殿、十王殿東殿、十王殿西殿、泰山行宮山門、觀音殿、三教堂、關帝廟前殿、關帝廟后殿、棉花殿、三官殿、三皇殿等12處建筑內。華陽宮古建筑群作為濟南地區最大規模的古建筑群體,遺存了多處保存相對完好的古建筑單體,而且大量的明代至民國時期的建筑構件、建筑遺跡、石刻、碑刻等文物散存于華陽宮內,而最具藝術特色的建筑壁畫在華陽宮的12處建筑內密集的分布,顯示了華陽宮的建筑在建造之日起就形成了繪制建筑壁畫的風俗習慣。

華陽宮古建筑群遺存的大量古代壁畫,從形成之初就因社會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而被重繪、補繪、維修或被破壞。2000年,從文物部門開始管理華陽宮古建筑群始,到2009年全國范圍內的壁畫保護修復技術逐漸成熟,濟南市引進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西安文物保護修復工程有限公司的壁畫文物修復人員、技術、設備,第二次全面展開對壁畫的保護性修復,間隔十年,壁畫的保護修復理念更加全面、規范、科學、統一。

2濟南華陽宮古建筑群壁畫首次保護修復的理念

在2000年開始的首次華陽宮古建筑群壁畫的保護修復過程中,其修復理念是,堅持盡可能少干預原則、保護現存實物原狀與歷史信息的原則以及瀕危壁畫的搶險遷移的原則。2000年山東地區壁畫保護修復的技術、人員相對匱乏,雖然一些傳統的壁畫修復工藝也能夠勉強應對簡單的壁畫病害,但是面對如此大面積需要修復保護的壁畫,在當時的技術、人員和設備的情況下,開展工作十分困難。大部分建筑如四季殿、十王殿東殿、十王殿西殿、元君殿、關帝廟前殿、關帝廟后殿、三教堂、三皇殿、棉花殿和觀音殿內的壁畫被原封不動的保存下來,只是在墻壁的表面以塑料布封存,防止在建筑維修的過程中傷及壁畫本體。其中四季殿、十王殿東殿、棉花殿等建筑內的壁畫有一部分已瀕臨損毀的危險,在建筑修繕過程中不鏟除處理墻壁的地仗層,對這些墻壁地仗層做了暫時的封存處理,即,對壁畫采取最少干預原則和保護留存現存壁畫實物的原狀與歷史信息原則,許多處瀕臨消失的壁畫得到了原樣保留,為后人的再次保護修復提供了可能。

三官殿內的壁畫,由于整體建筑損毀嚴重,不得不實施落架大修。內壁遺存的大量壁畫已經被揭取下來暫時收藏于庫房內,而且在維修過的內墻壁上預留了重新安裝復位的空間。這使瀕危壁畫搶險加固與異地遷移的原則得以實現,從而為以后壁畫的原位保護修復提供了便利。

3濟南華陽宮古建筑群壁畫再次保護修復的理念

2009年,國內壁畫保護修復的理念、技術逐漸成熟,全國范圍內的壁畫修復工作逐步開展。2009年6月,濟南市引進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西安文物保護修復工程有限公司的壁畫文物修復技術,濟南華陽宮第二次全面展開對壁畫的保護性修復,其保護修復理念更加全面、規范、科學、統一。這次壁畫保護修復工程從壁畫病害的前期調查、修復方案的設計制定、具體修復工作的實施落實入手,貫徹了嚴格、科學、合理的文物修復理念。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行業標準》,及國內外較為先進的文物保護修復理念、方法、規范,本次保護修復工程在遵循中國傳統文物保護修復理念的同時,不斷消化吸收西方的經驗,在具體工作過程中應用了以下原則。

(1)不改變原狀原則。在保護修復過程中,保留壁畫的原始歷史信息,保持原有形制、結構、材料和工藝做法,不允許任何導致改變主體和顏色關系的新建、拆除或改動的修復。作為文物修復的最基本原則,不管是“修舊如舊”的原則還是不改變原狀原則,都是在華陽宮古建筑群的壁畫保護修復過程中要嚴格堅持的基礎性理念。

(2)盡量少干預原則。凡是近期沒有危險的壁畫本體,應盡量少干預,必須實施干預時,只對有害、危險部位進行盡可能少的干預。當壁畫材料老化變質程度已經很嚴重,且速度很快,如不對它進行保護已無法保存下來時,才采用修復材料對其進行直接干預。

(3)采取預防為主的原則。預防壁畫病害的進一步加劇、發展以及新病害的發生,盡量采用不直接接觸壁畫本體的保護方案。一般保存狀況較好、畫面完整、材料強度較高、老化變質不嚴重的壁畫,都把重點放在改善其所處的環境上,隔絕危害壁畫的外界因素,以預防對壁畫的潛在危害。

(4)盡可能完全顯現壁畫的畫面內容。華陽宮古建筑群壁畫的病害中,以白灰覆蓋遮掩壁畫的畫面占最大比例,因此還原、顯現壁畫的畫面內容是保護修復工作的重點。壁畫修復的直接目的是保存現有畫面的完整性,盡可能顯現壁畫的所有內容,并且在延緩壁畫老化速度、延長壁畫壽命的基礎上以利于陳列展示。

(5)安全性原則。壁畫的保護修復工作不會對壁畫材料造成進一步損害,不會引入新的危害因素,也不對鄰近文物造成危害,修復使用的化學試劑、儀器設備不能對壁畫以及操作人員產生危害,使用的修復材料應該經過局部試驗后在確保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才能全面使用。

(6)可識別性原則。壁畫的本體任何不可避免的增加必須與該壁畫的外觀有所區別,并且要有一個現代標志。地仗層在補配過程中,新作地仗層與原地仗層有顏色、高度上的區別。畫面的顏料層如果需要補繪,顏料的顏色、材質不能與原畫面混合,應該達到既特別相近又有所區別的效果。對于壁畫文物修復,西方遵循真實性與可辨識原則,而中國傳統修復方法,是從文物的美學價值出發進行“補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補配。博物館中展覽陳列的器物修復大多采取只補全外表,表面并不做出與原器物外表一致的效果,因此外觀和內部均可識別。經修復的古代書畫和某些特殊文物雖然在外觀上接近于原始狀態,但在現代科學工具的幫助下,還是可辨識的。華陽宮古建筑群壁畫的保護修復過程中,堅持相似不相同的原則,即既保持中國傳統的文物修復理念,又借鑒了西方的文物修復中真實性、可辨識性并存的原則。

(7)保護修復材料的可操作性原則。符合文物修復可逆性的條件,所用化學試劑、修復材料原則上應當具有可逆性和可再處理性。所有試劑材料不會破壞壁畫的歷史、藝術、科技信息。應選擇無色、透明、無光澤,具備適當的粘接力和滲透力,對畫面的顏料層和地仗層無任何損害,并且具有可逆性的材料。所有材料可在以后需要再次修復的時候能夠最高程度的去除,材料本身及其分解物不致破壞、削弱壁畫原有的結構、材料和機械強度。加固劑、封護劑和防霉試劑應具有較長時間的有效期和老化期,老化后的產物不會對壁畫的材料和結構產生損害。

(8)壁畫保護修復記錄資料具體翔實,準確完整。記錄內容包括壁畫保存現狀的記錄;修復過程的主要階段以及在修復過程所發現的有關考古、藝術、工藝、制作材料和其它重要的信息,并以文字、圖片、照片和攝影等形式來多方面記錄;實驗區域的情況;各種分析測試所使用的儀器、方法、結果、報告及采樣部位的記錄;實際修復過程中所用的材料、方法、工具、效果等;修復方案、修復具體操作步驟及修復后的總結報告;修復前、修復過程和修復后的工作日志、工作記錄、階段性總結等。

4濟南華陽宮古建筑群壁畫兩次保護修復的理念對比

2000年和2009年,在文物部門組織對華陽宮古建筑群壁畫保護修復的過程中,傳統的中國國內文物保護修復的理念得以貫徹實施,而且在第二次保護修復的過程中,西方的文物保護修復的理念引入并與國內傳統文物保護修復的理念相結合,在施工過程中得以體現。兩次修復理念,既有相同之處,又有若干的不同之點。

首次保護修復,與當時壁畫保護修復的技術水平和工作人員的修復技藝能力相適應,主要堅持了少干預原則、保護現存實物原狀與歷史信息的原則以及瀕危壁畫的搶險遷移的原則。第二次保護修復過程中,同樣也堅持了上述原則。這兩次保護修復過程中,都積極貫徹了最小修復干預原則,這是它們的共同點。首次修復工作過程中,這一原則針對壁畫保存瀕危、修復技術較弱的特點,堅持以“人為最小干預”為原則,尊重文物的“歷史稀缺性”,避免壁畫的不恰當修復;而在再次修復過程中,技術力量的加強使得壁畫本體的修復順利實現,在研究了壁畫的制成年代、制作工藝、結構特征之后,確認有足夠技術能力修復這些瀕危壁畫的情況下才進行修復。這兩次修復過程中,相同、相似的文物修復理念可以歸結為:保護文物的歷史真實性與完整性。

華陽宮古建筑群壁畫在2000年首次保護修復過程中,由于受到修復技術與條件的限制,對瀕危壁畫本體的搶險遷移為主要理念,對其它壁畫采取了暫時性的物理性封存。可以說,這些理念與當時的客觀狀況相適應,不僅僅是修復技術力量不足的體現,也是保護壁畫的暫時無奈之舉。

在第二次保護修復過程中,修復理念較之上次已逐漸細化、深入、延伸、發展,其保護修復工程全面覆蓋當前文物保護修復中體現的各項原則,成為山東地區文物保護修復工程中完整的、全面的貫徹實施文物保護修復原則理念的規范化、系統化、統一化的系統工程。

盡可能完全顯現壁畫畫面內容的理念是結合華陽宮古建筑群壁畫的病害類型,針對壁畫在期間被白灰覆蓋的實際情況而率先提出并且要在修復中一貫堅持的,在這一原則下,壁畫的具體內容能夠通過去除覆蓋白灰層而清晰顯現并且為壁畫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的研究提供基本條件。對于多層壁畫同時重疊存在的現象,則針對具體情況區別對待。四季殿東墻、西墻兩處壁畫,表層晚期的壁畫顏料層已經大部分老化、起翹而脫落,不能分辨出壁畫的具體內容,只有邊框部分還能依稀顯現,因此以顯示下層早期的壁畫內容為主。元君殿處的壁畫有多層重疊現象,表層畫面層被白灰覆蓋,因此晚期的壁畫保存仍然完整,下層早期的壁畫雖然仍然能夠在局部確定存在,但是不能為了追求顯示早期的壁畫而去除表層的壁畫,因此保存并展示表層晚期的壁畫而不盲目追求下層早期的壁畫內容即是修復原則。

安全性原則和保護修復材料的可操作性原則是基于壁畫保護修復技術發展而提出的。在壁畫病害調查、材質分析過程中,要采用實體顯微鏡、偏光顯微鏡、掃描電鏡、X射線衍射儀、紅外光譜儀、力學強度儀、色度儀等分別進行形貌觀察、壁畫材質性能測試、色彩飽和度確認等,準確了解壁畫制作工藝、病害成分及成因、保存狀態。在保護修復過程中,壁畫的清洗試劑、地仗加固材料、地仗灌漿材料、顏料層加固材料、防霉殺菌試劑、顏料層封護材料等,以及使用的溶劑等化學試劑,要求不能具有劇烈的毒性,確保環境和操作人員安全,易于操作,簡單方便。這些試劑材料是區別于首次修復過程中使用的,試劑材料的性質特征直接影響保護修復的效果,因此安全性原則以及保護修復材料的可操作性原則,是區別壁畫首次保護修復工作而提出的新的理念。

可識別性原則作為西方文物修復中的基本理念,不同于中國傳統文物修復中補全、復原的做法。華陽宮古建筑群壁畫的修復,從美學角度上看,所要求的是“遠看看不出,近觀可識別”的原則。融會貫通后的可識別性原則,是既能體現出國內傳統文物保護修復的補全、復原原則,又能達到破損處修復后與原作有一定差別,修補處與原畫面內容并非渾然一體無法辨別的效果,體現出文物原有部位與新作部分的區別。中國傳統文物修復工作中缺少修復前的方案制定、修復中的程序記錄以及修復后的報告整理等,無法準確的掌握了解所修復文物的歷史狀況并為以后的修復者留下文字性的記錄。華陽宮古建筑群壁畫在再次保護修復過程中堅持每一修復步驟都有全面、完整、準確、詳細的記錄,相比首次保護修復工作,壁畫的保護修復記錄檔案得到了加強、細化,形成了規范化的文物保護修復檔案,并進而提升為壁畫保護修復中的普遍原則和理念。

5結語

華陽宮古建筑群壁畫在兩次保護修復工作中,貫徹了相互聯系、逐漸發展、遞進深入的文物修復理念。中國傳統的文物修復理念,在華陽宮的兩次保護修復中得到了不斷深化、細化、拓展,并且根據壁畫的實際情況,具體應用于修復過程中。在第二次保護修復工作中,西方的文物保護修復理念,與國內的傳統文物保護修復理念相結合,提出了適應于華陽宮古建筑群壁畫保護修復的各項原則。無論是首次壁畫保護修復工程中盡可能少干預、保護現存實物原狀與歷史信息以及瀕危壁畫的搶險遷移的修復理念,還是二次保護修復工程中的不改變原狀、盡量少干預、預防為主、盡可能完全顯現壁畫的畫面內容,堅持安全性、可識別性、保護修復材料的可操作性,以及全面完整的記錄保護修復檔案等修復理念,都最大程度上與壁畫的保存狀況、修復技術水平相適應,這一系列舉措,對于繼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物修復理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銅馬銜;病害分析;文物修復

[中圖分類號]K8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14-0018-02

2010年5月至7月筆者參加了由國家文物局舉辦的金屬文物保護修復專業技術培訓班,學習館藏金屬文物保護修復理論知識,并進行了實踐操作,對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ⅢM1:6出土的戰國銅馬銜進行了保護修復。下文結合這次培訓,簡介戰國銅馬銜的保護與修復。

一、器物概況

2006年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的戰國銅馬銜,現藏于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該銅馬銜通長21厘米,環外徑4.0厘米,內徑2.6厘米,厚0.8厘米,重119.65克。銜作兩節式,以小環相銜接,兩端為扁環形貫鑣。通體布滿顆粒狀綠色銹蝕,銹蝕較致密、堅硬,器物表面硬結物,呈層狀堆積,一環有兩處粘接痕跡。

二、器物科學檢測分析

要使受腐蝕的青銅器能夠長期的保存下去,關鍵在于深入分析其損害因素,采取相應保護措施,對受損器物進行修復。

(一)材料成分檢測

采用便攜式X熒光能譜分析儀(型號為Thermo scientific NITON xL3t XRF Analyzer)對待保護器物進行成分分析。考慮到器物表面有銹蝕和硬結物,因此盡量選擇銹蝕層較薄靠近器物基體的部位進行檢測,盡可能降低檢測的不確定性。通過檢測該馬銜合金成分為:銅46.52%、錫13.17%、鉛39.22%、鐵0.628%。可初步判斷該器物材質為銅錫鉛。

(二)氯離子硝酸銀定性分析

在對器物保護之前,首先需要鑒別器物表面的銹蝕中,包括器物上采集的土樣中是否含有氯離子,之后才可對下一步的保護處理做出判斷。戰國馬銜保護修復中,共從三處取樣:完整一節中部表面硬結物、完整環中部綠色銹蝕物和兩環連接處。

具體滴定分析步驟為:將待檢測樣品倒入試管中,加入1∶2硝酸溶液后震蕩令其充分反應,靜置三分鐘,再加入適量蒸餾水觀察溶解現象和顏色。若完全溶解,則直接加入1%硝酸銀溶液進行觀察。若不溶解,則使用濾紙進行過濾,直到溶液變得清亮透明后,滴入2~3滴的1%硝酸銀溶液進行觀察。經過硝酸銀溶液滴定,檢測到完整環中部取樣溶液輕微渾濁,說明含有少量氯離子,其他兩處取樣溶液清澈,無氯離子。

(三)繪制文物病害圖

病害圖其實就是文物更形象更準確、無文字的病害描述,是文物保護專業技術人員對文物病害診斷結果的間接反映,繪制病害圖的過程,也是對文物再次仔細觀察和研究的一個過程。

三、保護修復流程

(一)采集圖像資料:包括照像和攝像。

(二)文物基本信息記錄: 包括文物登錄號、來源、時代、質地、級別、尺寸、重量、保存現狀(文物保存環境、器物本身病害狀況)等,建立保護修復檔案。

(三)分析檢測:用便攜式能譜儀對馬銜基體部位進行成分分析,硝酸銀滴定法檢測氯離子,體式顯微鏡觀察。

(四)清除表面硬結物(機械方法去除、化學方法軟化)。

(五)清除有害銹(機械與化學材料去除)。

(六)粘接。

(七)緩蝕——BTA法。

(八)封護——Paraloid B72法。

四、清洗和除銹

文物修復最基本的原則是“不改變文物原狀”,因此,根據原始資料以及后期科學的檢測方法,在對器物不同部位的銹蝕產物、基體等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制訂馬銜清洗和除銹保護修復方案,盡量做到最少干預、可識別、可逆性原則,使其原有的風貌更加安全穩定地保留下來。

(一) 清洗文物

清理是為了除去器物表面上的土垢和硬結物等。首先用手術刀或牙簽輕輕剔除器物上大量的土垢和浮銹,再用毛刷沾蒸餾水清洗,完成后用吹風機將器蓋迅速吹干。對沒有處理掉的表明硬結物和影響外觀的銹蝕,將5%EDTA二鈉鹽溶液pH值調節到約為9,將其浸濕藥棉敷在器蓋上軟化硬結物。20分鐘后,在放大鏡下使用手術刀和鑷子等工具對土銹進行清理。在處理較薄且較硬的銹蝕層時,要格外小心,盡可能用手術刀輕輕平剔,避免劃傷銅體。軟化過程為軟化一層機械去除一層,再軟化再去除。對軟化部位進行機械除銹。

(二)運用超聲波與倍半碳酸鈉清洗

配置0.3mol/L倍半碳酸鈉溶液,將馬銜放在超聲波清洗機中,溫度調至到10℃,時間為15分鐘,將器物取出后放在蒸餾水中,用毛刷刷洗表面殘留物,并用吹風機吹干。這種方法可以提高清洗速度,提高除銹效率。

(三)用鋅粉還原法使氯化亞銅轉化為氯化銅

先用手術刀片剔除掉綠色有害銹,把鋅粉放入10%的氫氧化鈉溶液中,調成糊狀,用手術刀涂在有害銹的地方,過0.5h再滴加10% NaOH液。重復涂敷Zn粉和滴加5% NaOH 2~3次,即可將去除有害銹,然后將器物用蒸餾水刷洗干凈。在青銅器清除有害銹過程中,對清洗效果,我們采用硝酸銀滴定法檢測氯離子,直至檢驗不出CI存在時為止。

五、粘接

(一)丙酮溶液對器物浸泡

馬銜一環有粘接痕跡,由于粘接不牢固再次斷裂。為了清除粘接口的膠體,用丙酮溶液對器物浸泡了二個小時,并用機械方法清除了粘接口的粘接劑。

(二)粘接

用環氧樹脂類膠粘接馬銜一環斷裂處,先用油泥把馬銜固定穩,然后把AB膠按照1:1的比例配置,涂在斷裂處進行粘接。

六、緩蝕——BTA法

采用苯駢三氮唑(BTA)緩蝕方法減緩金屬文物的銹蝕速度。BTA可與銅和銅合金形成不溶于水和許多有機溶劑的透明蓋膜,而起到保護作用。銹蝕的青銅器經BTA保護處理后,可防止氧化物、鹵素化合物和其它腐蝕性氣體的侵襲,從而可以有效的保護青銅器。具體步驟為:配置3%苯并三氮唑(BTA)乙醇溶液;用軟毛刷將BTA溶液由上至下均勻涂刷于器物內外表面;常溫下自然風干,觀察器物表面是否有白色晶體析出; 若沒有白色晶體析出,則重復涂刷一次;若有白色晶體析出,則表明緩蝕反應完成;用棉簽蘸取無水乙醇擦拭除去析出的白色晶粒。

七、封護——Paraloid B72法

封護的目的是利用高分子材料形成一定厚度的表面膜,阻止和延緩外界環境中有害成分對青銅器的侵蝕,達到長期保護器物的目的。封護劑應具有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對文物外觀改變小、耐老化、有效期長的特性。具體步驟為:配置2% B72-丙酮溶液;用軟毛刷將B72溶液由上至下均勻涂刷于器物內外表面;常溫下自然風干重復涂刷B72溶液一次,封護完成。

八、保護修復所用材料及工具

工具:鑷子、手術刀、錐子、小刷子、洗耳球、帶放大鏡的臺燈、放大鏡、格尺、游標卡尺、電動打磨機。

化學試劑(AR):硝酸銀、無水乙醇(分析純)、丙酮、碳酸鈉、碳酸氫鈉、鋅粉、雙氧水、氫氧化鈉、蒸餾水、B72、BTA、EDTA二鈉鹽、草酸。

材料:標簽、取樣瓶、化學分析濾紙、電磨機磨頭、PH試紙、環氧樹脂膠。

儀器:便攜式X熒光能譜儀、體式顯微鏡、超聲波清洗機。

玻璃器皿:試管、燒杯、量杯、量筒、漏斗、廣口瓶(帶磨砂蓋)、洗瓶。

防護用具:一次性口罩、一次性橡膠手套、一次性帽子。

九、建立文物保護修復檔案

在文物保護修復過程中,依據國家文物局頒布的《館藏金屬文物保護修復檔案記錄規范》標準記錄格式、將文物名稱、收藏單位、文物登錄號、文物來源、文物時代、文物材質、文物級別、提取日期、提取經辦人、返還日期、返還經辦人、保存現狀、病害狀況等基本信息詳細記錄之外,還要將文物保護修復過程中步驟、科學檢測分析、保護修復技術路線、工具儀器、材料、方法、效果等直接或間接干預文物的細節記錄,撰寫文物保護修復日志,可將文物保護修復前的基本狀況及修復過程詳細記錄,以便為今后的修復工作提供參考信息。

[參考文獻]

[1]馬清林,蘇伯明,胡之德,李最雄.中國文物分析鑒別與科學保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